2021年8月29日星期日

杂阿含经-第十四卷_杂因《十二因缘》

《杂阿含经》第十四卷
#杂因诵<1214151617>
##十二因缘相应<343364>
 
#343、本经叙说众外道问尊者浮弥,苦、乐为谁所作,浮弥言从缘起生,众外道不悦。后尊者浮弥以所作答请教尊者舍利弗,舍利弗告其所说为如法说。尊者阿难将二尊者问答具白于佛,佛印可。相应部Annatitthiya(异学),Bhumija(浮弥)。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尔时,尊者浮弥比丘住耆阇崛山。
= 当时,尊者浮弥比丘住在耆阇崛山中。
时,有众多外道出家诣尊者浮弥所,共相问讯庆慰,共相问讯庆慰已,退坐一面,语尊者浮弥言:“欲有所问,宁有闲暇见答与不?”
= 那时,有很多外道出家人来到浮弥尊者住处,彼此互相问讯庆慰,问讯庆慰后,退坐一边,告诉浮弥尊者说:「想要向您请教,不知您可有时间为我们解答么?」
尊者浮弥语诸外道出家:“随汝所问,当为汝说。”
= 随你们提问,我将为你们解说。
时,诸外道出家问尊者浮弥:“苦乐自作耶?”
= 苦乐是由自己造作的吗?
= “苦乐自作”:Sayamkatam Sukhadukkham,苦、乐等果皆由因缘所生,此乃由业力所招引,故并无作者。众生误执有我、有作者,故佛评为无记。
尊者浮弥答言:“诸外道出家说苦乐自作者,世尊说言,此是无记。”
= 众外道出家人说苦乐是由自己造作的见解,世尊说这是属于边见,不可记说。
复问:“苦乐他作耶?”
= 苦乐是由他人造作的吗?
= “苦乐他作”:Param-katam Sukhadukkham
答言:“苦乐他作者,世尊说言,此是无记。”
= 说苦乐是由他人造作的见解,世尊说这是属于边见,不可记说。
复问:“苦乐自他作耶?”
= 苦乐是由自己与他人共同造作的吗?
答言:“苦乐自他作者,世尊说言,此是无记。”
= 说苦乐是由自己与他人共同造作的见解,世尊说这是属于边见,不可记说。
复问:“苦乐非自非他无因作耶?”
= 苦乐是既非自己也非他人,是无因而生起的吗?
= “无因作”:Adhicca-samuppannam,无因生起的。
答言:“苦乐非自非他无因作者,世尊说言,此是无记。”
= 说苦乐是既非自己也非他人所造,是无因而生起的见解,世尊说这也是属于边见,不可记说。
诸外道出家复问:“云何,尊者浮弥!苦乐自作耶?说言无记。
“苦乐他作耶?说言无记。
“苦乐自他作耶?说言无记。
“苦乐非自非他无因作耶?说言无记。
“今沙门瞿昙说苦乐云何生?”
= 您意见怎样呢?浮弥尊者啊!我们问说苦乐是由自己造作的吗?您答说这是不可记说的。问说苦乐是由他人所造作吗?您也答说这是不可记说的。问说苦乐是由自己与他人共同造作的吗?您仍答说这是不可记说的。问说苦乐是既非自己也非他人,是无因而生起的,您还是答说这是不可记说的。那么沙门瞿昙他说苦乐是怎样生起的呢?
尊者浮弥答言:“诸外道出家!世尊说苦乐从缘起生。”
= 各位外道出家的行者!世尊说苦乐是由因缘聚合而生的。
= “苦乐从缘起生”:Paticca-samuppannam Sukhadukkham
时,诸外道出家闻尊者浮弥所说,心不欢喜,呵责而去。
尔时,尊者舍利弗去尊者浮弥不远,坐一树下。
= 那时,舍利弗尊者就在距浮弥尊者不远的一棵树下坐着。
尔时,尊者浮弥知诸外道出家去已,往诣尊者舍利弗所,到已,与舍利弗面相庆慰。
= 这时,浮弥尊者知道那些外道出家人离去后,他去到舍利弗尊者坐处,到了之后,与舍利弗彼此互相庆贺慰勉。
庆慰已,以彼诸外道出家所问事,具白尊者舍利弗:“我作此答,得不谤毁世尊,如说说不?如法说不?为是随顺法行法,得无为余因法论者来难诘呵责不?”
= 庆贺慰勉后,就拿那些外道出家人所问的事情,详细地向舍利弗尊者禀告说:「我这样的回答,难道没有毁谤世尊?是否依世尊所说而说呢?是否依正法而说呢?可说是随顺法行(如法修行)、法说(对正法论议解说),不会被其它来论说法义的道友批评呵责吗?」
= “得不谤毁世尊”:Na Bhagavantam Abhutena Abbhacikkheyyama,我们不以不实诽谤世尊?
= “得无为余因法论者来难诘呵责不”:巴利本作Na Koci Sahadhammiko Vadanupato Garayham Thanam Agaccheyyati(没有被任何同学论法者非难责骂的理由吧!)
尊者舍利弗言:“尊者浮弥!汝之所说,实如佛说,不谤如来,如说说、如法说、法行法说,不为余因论义者来难诘呵责。
= 浮弥尊者啊!您所说的话,实在就如佛陀所说,没有毁谤如来,是依世尊所说而说,依正法而说,是合于世尊的法行、法说,不会被其它来论说法义的道友批评呵责。
“所以者何?世尊说苦乐从缘起生故。
= 为什么呢?因为世尊就是说苦、乐皆从缘起法而产生的。
“尊者浮弥!彼诸沙门、婆罗门所问苦乐自作者,彼亦从因起生;
“言不从缘起生者,无有是处。
= 浮弥尊者啊!那些沙门、婆罗门所问苦、乐是自作的说法,那也是从缘起法而产生的;如果说这不是从缘起法产生的,那是没有道理的。
“苦乐他作、自他作、非自非他无因作说者,彼亦从缘起生;
“若言不从缘生者,无有是处。
= 就是所问苦、乐是由他人所作、由自己与他人共作、既不是自己也不是他人是无因而作等说法,那也是从缘起法而产生的;如果说这些不是从缘起法产生的,那是没有道理的。
“尊者浮弥!彼沙门、婆罗门所说苦乐自作者,亦缘触生;
= “亦缘触生”:巴利本作Tad Api Phassa-passaya(彼亦由于缘触〈生〉)。
“若言不从触生者,无有是处。
= 浮弥尊者啊!那些沙门、婆罗门所说苦乐是由自己所作,也是由觉触(指六触)而生起的;如果说这不是从觉触产生,那是没有道理的。
= “若言不从触生者,无有是处:巴利本作Te Vata Annatra Phassa Patisamvedissanti'TiN'Etam Thanam Vijjati(若言「彼等实将由触以外有感受到」,无此处(理)被见知)。
“苦乐他作、自他作、非自非他无因作者,彼亦缘触生;
“若言不缘触生者,无有是处。”
= 就是所问苦、乐是由他人所作、由自己与他人共作、既不是自己也不是他人是无因而作等说法,那也都是由觉触而生起的;如果说这些不是从觉触产生,那是没有道理的。
尔时,尊者阿难去舍利弗不远,坐一树下,闻尊者舍利弗与尊者浮弥所论说事。
= 当时,阿难尊者在距舍利弗不远的一棵树下坐着,他听到了舍利弗尊者和浮弥尊者所谈论的事理。
闻已,从座起,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以尊者浮弥与尊者舍利弗共论说,一一具白世尊。
= 听后,就从座席起来,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把刚才浮弥尊者和舍利弗尊者一起谈论的事理,一一详细地向世尊禀告。
佛告阿难:“善哉!善哉!阿难!尊者舍利弗有来问者,能随时答。
= 说得真好啊!说得真妙!阿难啊!舍利弗尊者凡是有人来向他请教问题,他随时都能给予解答。
“善哉!舍利弗!有应时智故,有来问者,能随时答。
= 真好啊!舍利弗!由于他具有随时应答的智慧,所以有人来向他请教问题,他都能随时回答。
“若我声闻,有随时问者,应随时答,如舍利弗所说。
= 我的声闻弟子们,如果有人随时来请教此问题的话,也应随时回答,就如同舍利弗所说的一样。
“阿难!我昔时住王舍城山中仙人住处,有诸外道出家以如是义、如是句、如是味来问于我,我为斯等以如是义、如是句、如是味而为记说,如尊者舍利弗所说。
= 阿难啊!我以前住于王舍城山中的仙人住处,曾有许多外道出家人也拿这样的法义、这样的法句、这样的法味来问我,我为他们解答,也是用这样的法义、这样法句、这样法味,就像舍利弗尊者所解答的一样。
“阿难!若诸沙门、婆罗门苦乐自作,我即往彼问言:‘汝实作是说苦乐自作耶?’
= 阿难啊!如果那些沙门、婆罗门说苦、乐是由自作,我就前往问说:『你真的说苦、乐是由自作的吗?』
“彼答我言:‘如是。’
= 他如果回答说:『是这样。』
“我即问言:‘汝能坚执持此义。’
= 我就会问他:『你能坚持这种说法吗?』
“言是真实,余则愚者,我所不许。
= 说我的见解才是真实正确,别人所说都是愚痴不实;但这是我所不能允许的。
“所以者何?我说苦乐所起异于此。
= 为什么?因为我说苦、乐生起的原因不是这样。
“彼若问我:‘云何瞿昙所说,苦乐所起异者?’
= 他如果又问我:『什么是瞿昙您所说苦、乐的生起与我们所说不同之处呢?』
“我当答言:‘从其缘起而生苦乐。’
= 我将回答说:『是从缘起法而生起苦、乐。』
“如是说苦他作、自他作、非自非他无因作者,我亦往彼,所说如上。”
= 同样地,对那些说苦、乐是由他人所作、由自己与他人共作、既不是自己也不是他人是无因而作等说法,我也是去到他那儿,所问说的内容就如前面一样。
阿难白佛:“如世尊所说义,我已解知,有生故有老死,非缘余;
“有生故有老死,乃至无明故有行,非缘余;
“有无明故有行,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纯大苦聚灭。”
= 世尊您所说的道理,我已经了解了,就像由于有受生,所以就会有老死,这不是由于其它的原因;由于有受生,所以就会有老死,……乃至由于愚痴无明,所以有诸业的造作,这不是由于其它的原因;由于愚痴无明,所以有诸业的造作,如果愚痴无明息灭,诸业的造作就会随之息灭,……乃至受生息灭,那么老、病、死、忧、悲、恼苦就会息灭,如此纯粹大苦结聚的五蕴身心也就息灭了。
 
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344、本经叙说尊者摩诃拘絺罗向尊者舍利弗问法,一再追问,最后舍利弗告之只要断除无明而生明,无须更求。参阅中部Sammaditthi-sutta(正见经)、中阿含第29大拘絺罗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诃拘絺罗住耆阇崛山。
时,尊者摩诃拘絺罗晡时从禅定起,诣舍利弗所,共相庆慰,共相庆慰已,退坐一面,语尊者舍利弗:“欲有所问,宁有闲暇见答与不?”
= 想向您请教问题,不知您可有时间为我解答?
尊者舍利弗语尊者摩诃拘絺罗:“仁者但问,知者当答。”
尊者摩诃拘絺罗语尊者舍利弗言:“多闻圣弟子于此法、律成就何法,名为见具足,直见成就,成就于佛不坏净,来入正法,得此正法,悟此正法?”
= 多闻圣弟子在此佛陀的正法与戒律中要修习成就什么法,才叫做正见具足、直见成就,而完成对于佛陀坚定不移的净信,进入正法,得到正法,证悟正法呢?
尊者舍利弗语尊者摩诃拘絺罗:“多闻圣弟子于不善法如实知、不善根如实知、善法如实知、善根如实知。
= 多闻圣弟子对于不善之法要如实知道,对于不善之根也要如实知道;对于善法要如实知道,对于善根也要如实知道。
“云何不善法如实知?
“不善身业、口业、意业,是名不善法,如是不善法如实知。
= 怎样叫对不善之法如实知道呢?有不善的身业、口业、意业,这些就叫不善之法,对这些不善之法都要能如实知道。
“云何不善根如实知?
“三不善根,贪不善根、恚不善根、痴不善根,是名不善根,如是不善根如实知。
= 怎样叫对不善之根如实知道呢?有三种不善之根——贪不善根、恚不善根、痴不善根,这些就叫不善之根,对这些不善之根都要能如实知道。
“云何善法如实知?
“善身业、口业、意业,是名善法,如是善法如实知。
= 怎样叫如实知道善法呢?就是说有良善的身业、口业、意业,这些就叫善法,对这些良善之法都要能如实知道。
“云何善根如实知?
“谓三善根,无贪、无恚、无痴,是名三善根,如是善根如实知。
= 怎样叫对善根如实知道呢?就是说有三善根——无贪、无恚、无痴,这些就叫三善根,对这些良善之根都要能如实知道。
“尊者摩诃拘絺罗!如是多闻圣弟子不善法如实知、不善根如实知、善法如实知、善根如实知,故于此法、律正见具足,直见成就,于佛不坏净成就,来入正法,得此正法,悟此正法。”
= 摩诃拘絺罗尊者啊!就像这样,多闻圣弟子对不善法能如实知道,对不善根也能如实知道;对于善法能如实知道,对于善根也能如实知道,所以能在此正法、戒律中,正见具足,直见成就,而完成对佛陀坚定不移的净信,进入正法,得到正法,证悟正法。
尊者摩诃拘絺罗语尊者舍利弗:“正有此等,更有余耶?”
= 确实是这样,可是还有其它的吗?
尊者舍利弗言:“有,若多闻圣弟子于食如实知,食集、食灭、食灭道迹如实知。
= 有的,就是多闻圣弟子对于长养身命之食要如实知道,对于食之集、食之灭、食灭的方法也要如实地知道。
“云何于食如实知?谓四食。
= 怎样叫如实知道食呢?就是说有长养身命作用的四种食。
“何等为四?
“一者粗抟食,二者细触食,三者意思食,四者识食,是名为食,如是食如实知。
= 是那四种呢?第一种叫粗抟食(日常茶饭饮食),第二种叫细触食(摄益精神的各种觉触),第三种叫意思食(意识思所欲之境,生希望之念,以资助诸根),第四种叫识食(执取身心与爱染相应的识),这些就叫能长养身命之食,对这些食要能如实地知道。
(tuán) = 把东西捏聚成团[knead]([round])
 
四食
粗抟食
Kabalinkaraahara,凡有资益增长人身心作用者都可名食。又名段食,即日常茶饭等饮食,所食的是物质的食料,可分为多少餐次段落,所以叫段食。
细触食
Phassaahara,即由根、境、识三者和合而生之诸触,对其所取之境而生喜乐等爱,可摄益心、心所,由此而长养诸根、四大。
意思食
Manosancetanahara,意思是意欲思愿,即思心所相应的意欲。意思愿欲,于有情的生命延续,有强大的作用。
识食
Vinnanaahara,识指「有取识」,即执取身心与染爱相应的识。此识执取身心,众生的生命才能维持,人死,即是识不执取人体。
 
四食 = 可长养有情身心之四种食。
粗抟食
又名段食,即日常茶饭等饮食。以印度人一般食法,以手取食,故谓之抟食;又所食可分餐次段落,故叫段食。
细触食
即由根、境、识三者和合而生之诸触。对其所取之境而生喜乐等爱,可摄益心、心所,由此而长养诸根、四大。
意思食
意思是意欲思愿,即思心所相应的意欲。意思愿欲,于有情的生命延续,有强大的作用。
识食
识指「有取识」,即执取身心与染爱相应的识。此识执取身心,众生的生命才能维持,人死,即是识不执取人体。
 
“云何食集如实知?
“谓当来有爱、喜贪俱,彼彼乐著,是名食集,如是食集如实知。
= 怎样叫如实知道食的集起呢?就是说有渴求未来永存的自体爱、对现在已得境界的贪喜俱行爱、对未来欲得每一境界的爱,这就叫食的集起。像这食的集起,能够如实地知道。
= “当来有爱、喜贪俱,彼彼乐著”:Ponobhavika Nandi Ragasahagata Tatra Tatrabhinandini
“云何食灭如实知?
“若当来有爱、喜贪俱,彼彼乐著,无余断、舍、吐尽、离欲、灭、息没,是名食灭,如是食灭如实知。
= 怎样叫如实知道食之灭呢?就是说把这渴求未来永存的自体爱、对现在已得境界的贪喜俱行爱、对未来欲得每一境界的爱断除无余、舍离、唾弃净尽、离欲、使它寂灭、息止、不再生起,这就叫食之灭,像这食灭能够如实地知道。
“云何食灭道迹如实知?
“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食灭道迹,如是食灭道迹如实知。
= 怎样叫如实知道食灭的方法呢?就是指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这就叫食灭的方法,像这食灭的方法能够如实地知道。
“若多闻圣弟子于此食如实知、食集如实知、食灭如实知、食灭道迹如实知,是故多闻圣弟子于正法、律正见具足,直见成就,于佛不坏净成就,来入正法,得此正法,悟此正法。”
= 由于多闻圣弟子能够如实知道食、如实知道食的集起、如实知道食的息灭、如实知道食息灭的方法,所以多闻圣弟子能在佛的正法与戒律中,正见具足,直见成就,完成对佛陀坚定不移的净信,进入正法,得到正法,证悟正法。
尊者摩诃拘絺罗复问尊者舍利弗:“正有此等,更有余耶?”
= 确实是这样,可是还有其它的吗?
尊者舍利弗言:“尊者摩诃拘絺罗!复更有余,多闻圣弟子于漏如实知、漏集如实知、漏灭如实知、漏灭道迹如实知。
= 摩诃拘絺罗尊者啊!是还有其它也要如实知道的,那就是多闻圣弟子要如实知漏(烦恼)、如实知漏集、如实知漏灭、如实知漏灭的方法。
“云何有漏如实知?
“谓三漏,欲漏、有漏、无明漏,是名漏,如是漏如实知。
= 怎样叫如实知道漏呢?就是说有三漏——欲漏(除无明外之欲界一切烦恼)、有漏(除无明外色界、无色界之一切烦恼)、无明漏(三界之痴烦恼),这些就叫做漏, 对这些漏要能如实地知道。
「云何有漏如实知?谓三漏」 = 漏,原作「病」,下例。印顺导师「杂阿含经论会编」依「正见经」及「论」,改为「漏」字;今查「中阿含经」中与本经相对的第二十九「大拘絺罗经」,皆作「漏」,故应改为「漏」字才是。
“云何漏集如实知?
“无明集是漏集,是名漏集如实知。
= 怎样叫如实知道漏的集起呢?就是说有无明(愚痴没有智慧)的集起于是就有漏的集起,这就叫如实知道漏的集起。
“云何漏灭如实知?
“无明灭是漏灭,如是漏灭如实知。
= 怎样叫如实知道漏的息灭呢?就是说如果把无明息灭,于是漏也就会随之息灭,像这漏的息灭能够如实地知道。
“云何漏灭道迹如实知?
“谓八正道,如前说,如是漏灭道迹如实知。
= 怎样叫如实知道漏息灭的方法呢?就是指八正道,它的内容就如前面所说,像这漏息灭的方法要能够如实地知道。
“若多闻圣弟子于漏如实知、漏集如实知、漏灭如实知、漏灭道迹如实知,故多闻圣弟子于此法、律正见具足,乃至悟此正法。”
= 由于多闻圣弟子能够如实知漏、如实知漏的集起、如实知漏的息灭、如实知漏息灭的方法,所以多闻圣弟子能在佛陀的正法、戒律中,正见具足,……乃至证悟正法。
尊者摩诃拘絺罗问尊者舍利弗:“正有此等,更有余耶?”
= 确实是这样,可是还有其它的吗?
尊者舍利弗语尊者摩诃拘絺罗:“亦更有余,多闻圣弟子于苦如实知、苦集如实知、苦灭如实知、苦灭道迹如实知。
= 是还更有其它要如实知道的,多闻圣弟子要能如实知道苦、如实知道苦的集起、如实知道苦的息灭、如实知道苦息灭的方法。
“云何苦如实知?
“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恩爱别苦、怨憎会苦、所欲不得苦,如是略说五受阴苦,是名为苦,如是苦如实知。
= 怎样叫如实知道苦呢?就是说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与恩爱的人别离苦、与怨憎的人聚会苦、所欲愿求不得苦,简要地说就是五受阴苦,这些就叫苦,像这些苦能如实地知道。
“云何苦集如实知?
“当来有爱、喜贪俱,彼彼集著,是名苦集,如是苦集如实知。
= 怎样叫如实知道苦的集起呢?就是说有渴求未来永存的自体爱、对现在已得境界的贪喜俱行爱、对未来欲得每一境界的爱,这就叫苦的集起,像这苦的集起要能够如实地知道。
“云何苦灭如实知?
“若当来有爱、喜贪俱,彼彼染著,无余断,乃至息没,是名苦灭,如是苦灭如实知。
= 怎样叫如实知道苦的息灭呢?就是说把这渴求未来永存的自体爱、对现在已得境界的贪喜俱行爱、对未来欲得每一境界的爱断除无余,……乃至使它息止不再生起,这就叫苦的息灭,像这苦的息灭要能够如实地知道。
“云何苦灭道迹如实知?
“谓八圣道,如上说,是名苦灭道迹,如是苦灭道迹如实知。
= 怎样叫如实知道苦息灭的方法呢?就是所谓的八圣道,它的内容就如前面所说,这就叫苦息灭的方法,像这苦息灭的方法要能够如实地知道。
“多闻圣弟子如是苦如实知,苦集、苦灭、苦灭道迹如实知,如是圣弟子于我法、律具足正见,直见成就,于佛不坏净成就,来入正法,得此正法,悟此正法。”
= 由于多闻圣弟子能够如实知苦、如实知苦的集起、如实知苦的息灭,如实知苦息灭的方法,所以像这类的圣弟子能在我佛的正法、戒律中,具足正见,成就直见,完成对佛陀坚定不移的净信,进入正法,得到正法,证悟正法。
复问尊者舍利弗:“正有此法,复有余耶?”
= 确实是这样,可是还有其它的吗?
尊者舍利弗答言:“更有余,谓多闻圣弟子老死如实知、老死集如实知、老死灭如实知、老死灭道迹如实知,如前分别经说。
= 是还有其它也要如实知道的,就是说多闻圣弟子要如实知道老死、如实知道老死的集起、如实知道老死的息灭、如实知道老死息灭的方法。就如前面分别经所说。
如前分别经 = 指分别经十二支中老死之内容,或其它经中有关阐述老死的经文。
“云何老死集如实知?
“生集是老死集,生灭是老死灭,老死灭道迹,谓八正道,如前说。
= 怎样叫如实知道老死的集起呢?就是说生的集起,就是老死的集起;生若息灭,老死就息灭,老死息灭的方法,就是指八正道,就如本经前面所说。
“多闻圣弟子于此老死如实知,乃至老死灭道迹如实知,如是圣弟子于我法、律正见具足,直见成就,于佛不坏净成就,来入正法,得此正法,悟此正法。
= 多闻圣弟子对这老死要如实知道,乃至老死息灭的方法也都要如实知道。像这样的圣弟子在我佛的正法、戒律中,必能具足正见,成就直见,完成对佛陀坚定不移的净信,进入正法,得到正法,证悟正法。
“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圣弟子于行如实知,行集、行灭、行灭道迹如实知。
= 同样地,对于生(受生),有(未来的业报)、取(追求执取)、爱(爱欲)、受(感受)、触(觉触)、六入处(六根)、名色(六根未具之胚胎)、识(业识)、行 (造作诸业)等法,乃至圣弟子对于行能如实知道,对于行的集起、行的息灭、行息灭的方法也都能如实知道。
“云何行如实知?
“行有三种,身行、口行、意行,如是行如实知。
= 怎样叫如实知道行呢?就是说行有三种——身行(行为造作)、口行(语言造作)、意行(心意的造作),像这些行都能如实知道。
“云何行集如实知?
“无明集是行集,如是行集如实知。
= 怎样叫如实知道行的集起呢?就是说无明的集起,于是就有行的集起,像这样的行集能够如实知道。
“云何行灭如实知?
“无明灭是行灭,如是行灭如实知。
= 怎样叫如实知道行灭呢?就是说无明息灭,于是行也就跟着息灭,像这样的行灭能够如实地知道。
“云何行灭道迹如实知?
“谓八圣道,如前说。
= 怎样叫如实知道行灭的方法呢?就是指八圣道,内容就如前面所说。
“摩诃拘絺罗!是名圣弟子行如实知,行集、行灭、行灭道迹如实知,于我法、律正见具足,直见成就,于佛不坏净成就,来入正法,得此正法,悟此正法。”
= 摩诃拘絺罗啊!这就叫圣弟子对于行能够如实知道,对于行的集起、行的息灭、行息灭的方法也都能够如实地知道。在我佛的正法与戒律中,具足正见,成就直见,完成对于佛陀坚定不移的净信,进入正法,得到正法,证悟正法。
摩诃拘絺罗复问尊者舍利弗:“唯有此法,更有余耶?”
= 确实是这样,可是还有其它的吗?
舍利弗答言:“摩诃拘絺罗!汝何为逐?汝终不能究竟诸论,得其边际。
= 摩诃拘絺罗尊者啊!你为何不断地追问呢?你终不可能追究完一切的论题。
“若圣弟子断除无明而生明,何须更求?”
= 如果圣弟子能断除无明而生起明(清明的智慧)的话,何须再去逐求呢?
(zhú) = 人在豕等动物后面追逐的样子。追赶[chasepursue](随,跟随[follow])
 
时,二正士共论义已,各还本处。
= 当时,二位正士议论完毕后,便各自回到本处。
 
#345、本经叙说世尊以偈问舍利弗,舍利弗善为解说。相应部Bhutam(〈因缘〉所生的),Kalara(卡啦啦〈比丘〉)。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尊者舍利弗:“如我所说,波罗延耶阿逸多所问:‘若得诸法数,若复种种学,具威仪及行,为我分别说。’
= 就如我所说的,在波罗延耶(彼岸道)经文中阿逸多所问:『那些得到一切法的圣者,或者还需作种种修学的行者;这些人所具备的威仪与行持,请为我详细分别解说。』
= “波罗延耶阿逸多所问”:ParayanaAjitapanhaParayana即「彼岸道」,为经集之一品名。Ajita即「阿逸多」,为一学童之名。
= “得诸法数”:巴利本作Sankhatadhammase,其意为已数尽诸法者,即指穷究诸法者或已证悟诸法者之阿罗汉。语尾之ase乃是主格复数,于偈文常见之摩揭陀语化吠陀语形(MacdonellVedic Grammar第三十三节)。
= “学”:Sekha,又称「有学」,指正在修行而未解脱之人。
= “若得诸法数,若复种种学,具威仪及行,为我分别说”:巴利本作Ye Ca Sankhatadhammase Ye Ca Sekha Puthu Idha/Tesam Me Nipako Iriyam Puttho Me Bruhi Marisa'Ti(所有已证悟诸法者,及诸有学与凡夫们,此等〈辈〉之威仪;我所尊敬者!智者被问此〈此等辈之威仪〉、请为我解说)。
波罗延耶阿逸多所问 = 波罗延耶,意译「彼岸道」,为南传小部经集之第五品。阿逸多,又作阿耆多,为一婆罗门弟子。「阿逸多问」为彼岸道品之第二章。
得诸法数 = 指穷究诸法或已证悟诸法之阿罗汉。
“舍利弗!何等为学?何等为法数?”
= 舍利弗啊!什么叫做学(作种种修学的行者)呢?什么叫做法数(已尽一切法的解脱圣者)呢?
= “法数”:SankhatadhammaSankhataSankhayati之过去分词。Sankhayati 有二义,一为计数,一为开显、开悟。Sankhatadhamma之义应为「已悟法的〈人〉」。
时,尊者舍利弗默然不答,第二、第三亦复默然。
= 当时,舍利弗尊者默然不作答,第二次,第三次追问,他也都默然不作答。
佛言:“真实,舍利弗!”
= 你就讲说这因缘所生的现象吧!舍利弗啊!
= “真实,舍利弗”:Bhutam Idanti Sariputta PassasitiBhutaBhavati(相当于英语之Become)之过去词,指一切因缘所生的事物。现前是「真」是「实」的存在均是一切因缘「所生的」,应作如是观。所以佛陀说:「舍利弗!见此是『生成的』。」
真实,舍利弗 = 真实,此指一切因缘所生的事物。本经南传相对经文「汉译南传大藏经」译文极生涩难明,考英国巴利圣典协会英译本此处作See YouSariputtathatthis has come to be?(舍利弗!你察见到「这因缘生起的现象」吗?)
舍利弗白佛言:“真实,世尊!世尊!比丘真实者,厌、离欲、灭尽向。
= 我就来讲说这因缘所生的现象,世尊!世尊啊!如果比丘察见因缘所生的现象,他就会对此生厌、离欲、向于灭尽。
= “真实者,厌、离欲、灭尽向”:Bhutassa Nibbidaya Viragaya Nirodhaya Patipanno Hoti,意为「已见真实者,有向厌、离欲、灭尽。」
“食集生,彼比丘以食故,生厌、离欲、灭尽向。
= 由于食集而生起时,那些比丘就会因这食而生起之故,对它生起厌嫌、离欲、向于灭尽。
“彼食灭,是真实灭,觉知已,彼比丘厌、离欲、灭尽向,是名为学。”
= 那食的息灭,这因缘所生的现象就会息灭,能有这样的觉知后,那比丘便会对此产生厌嫌、离欲、向于灭尽,这就叫做修习圣道的学者。
「彼食灭,是真实灭」 = 食,即食物,是长养身命的东西,佛教有所谓的四食——粗抟食、细触食、意思食、识食。但细味本经文意,此「食」字文意双关,特别是 指生起一切现象的「因缘」而言。真实,即指因缘生起的现象。全句谓那食(能生的因缘)息灭了,这真实(由因缘所生的现象)也就会息灭。
“复次,真实,舍利弗!”
= 其次,请再讲说已了解一切法相的圣者因缘所生的现象,舍利弗
舍利弗白佛言:“真实,世尊!世尊!若比丘真实者,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 我就来讲说已了解一切法相的圣者因缘所生的现象,世尊!世尊啊!如果比丘察见因缘所生的现象,他就会对此生厌、离欲、向于灭尽,不生起一切烦恼,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
「比丘真实者,厌、离欲、灭尽」 = 巴利圣典协会南传英译本相对经文此处作Thishas come to be,lord-thus by right insight he sees,as it really is;and seeing itin this way he practices revulsion from it,and that it may fade away and cease。(世尊!这因缘生起的现象,比丘藉由正确地观照,他如实地知见了。如是察见之后,他心生厌离,于是这些现象就会逐渐消失、息灭。)
“彼从食集生,若真实即是灭尽,觉知此已,比丘于灭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善解脱,是法数。”
= 那些由食集而生起的事物,如果是因缘所生的现象,那么就是会灭尽的事物,觉知此理后,比丘会对此必灭的事物生厌、离欲、将其灭尽,不起一切烦恼,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这就是已了解一切法相的圣者。
「彼从食集生,若真实即是灭尽……心善解脱,是法数」 = 巴利圣典协会南传英译本相对经文此处作(He sees by right insight,as it really is,continual becoming from a certainsustenance,and seeing that in this way,because of resulsion at continual comingto be from a sustenance,because of its fading away and ceasing,he becomes free,graspingat nothing.From the ceasing of a certain sustenance,that which has come to be isliable to cease-thus he sees by right insight as it really is,And seeing that inthis way,because of revulsionatth at which is liable to cease,because of its fadingaway and ceasing,he becomes free,grasping at nothing.Of such,lord,is the man whohasmastered well the truth of things.’)(比丘藉由正确如实地观照,他察见由于食而有不断的生起,如是察见之后,因为对这由食而不断生起的事物感到厌嫌,也因为这由食而不断生起事物的逐渐消失、息灭,他得到了解脱,无所执著。比丘藉由正确如实地观照,他观察到由于食的息灭,那由食生起的事物就一定会息灭,如是观察之后,由于对这一定会息灭的事物感到厌嫌,也由于这终会息灭的事物的逐渐消失与息灭,他成为一位无所执著的解脱者。世尊啊!像这样的比丘就是已了知诸法实相的圣者。)
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比丘于真实生厌、离欲、灭尽,是名法数。”
= 是的!是的!就像你所说的,如果比丘对这因缘生起的现象能够生厌、离欲、灭尽,这就叫了解诸法实相的圣者了。
如是说已,世尊即起,入室坐禅。
= 说完这段话后,世尊就离座,走进室内坐禅了。
尔时,尊者舍利弗知世尊去已,不久,语诸比丘:“诸尊!我不能辩世尊初问,是故我默念住。
= 各位尊者!我不明白世尊开始是问我什么,所以我保持沉默。
“世尊须臾复为作发喜问,我即开解如此之义,正使世尊一日一夜,乃至七夜,异句异味问斯义者,我亦悉能,乃至七夜,以异句异味而解说之。”
= 不久,世尊又欢喜地问我,我就悟解了这样的法义。即使世尊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以不同的法句、不同的法味来问这个义理,我也一样能够像这样解说,乃至以七日七夜,以不同的法句、不同的法味来解说它。
时,有异比丘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舍利弗作奇特未曾有说,于大众中,一向师子吼言:‘我于世尊初问,都不能辩,乃至三问默然无答。世尊寻复作发喜问,我即开解,正使世尊一日一夜,乃至七夜,异句异味问斯义者,我亦悉能,乃至七夜,异句异味而解说之。’”
= 世尊啊!舍利弗尊者他做了未曾有过的奇特说法,在大众中,他一向如狮子吼般的大声宣说:『我对于世尊的初问,因为全不明白,所以世尊连续三次发问,我都保持静默不答。不久,世尊又做欢喜的发问,我立刻就悟解了。即使世尊以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拿不同的法句、法味来问这个义理,我也都能像这样地解说,乃至以七日七夜,用不同的法句、不同的法味来解说它。』
佛告比丘:“彼舍利弗比丘实能于我一日一夜,乃至异句异味,七夜所问义中悉能,乃至七夜,异句异味而解说之。
= 舍利弗比丘他确实能对我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以不同的法句、不同的法味,来问他这个义理时,他都能解说,乃至他也能以七日七夜,用不同的法句、不同的法味来加以解说。
“所以者何?舍利弗比丘善入法界故。”
= 为什么呢?因为舍利弗比丘已完善地进入法界中的缘故。
 
佛说此经已,彼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46、本经中佛以十种三法,为诸比丘说法,即(1)老、病、死。(2)贪、恚、痴。(3)身见、戒取、疑。(4)不正思惟、习近邪道、懈怠心。(5)失念、不正知、乱心。(6)掉、不律仪、不学戒。(7)不信、难教、懈怠。(8)不欲见圣、不欲闻法、常求人短。(9)不恭敬、戾语、习恶知识。(10)无惭、无愧、放逸。增支部Abhabba(不能)。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法,世间所不爱、不念、不可意。
= 有三种现象是世间人所不可爱、不可念、不可意的事儿。
“何等为三?谓老、病、死。
= 是哪三种呢?就是衰老、生病、死亡。
“世间若无此三法不可爱、不可念、不可意者,如来、应、等正觉不出于世间,世间亦不知有如来、应、等正觉知见,说正法、律。
= 假如我们世间没有这三种不可爱、不可念、不可意的事儿,如来、应供、等正觉也不会在这个世间降生,世间众生也将不会知道有如来、应供、等正觉的知见,以及他所说的正法、律仪。
“以世间有老、病、死三法不可爱、不可念、不可意故,是故如来、应、等正觉出于世间,世间知有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正法、律。
= 正因为这个世间有衰老、生病、死亡三种不可爱、不可念、不可意的现象,所以如来、应供、等正觉才会降生在这个世间,而世间众生也才知有如来、应供、等正觉的知见,以及他所说的正法与律仪。
“以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老、病、死。
= 由于有三种现象没有断除,所以就无法远离衰老、生病、死亡。
“何等为三?谓贪、恚、痴。
“复有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贪、恚、痴。
= 是哪三种现象呢?就是贪欲、瞋恚、愚痴的习气。又由于有三种现象不断除,所以就无法远离贪欲、瞋恚、愚痴。
“何等为三?谓身见、戒取、疑。
= “身见、戒取、疑”:(1)身见,于身执实我之邪见。(2)戒取见,同戒禁取见。迷取非理戒禁之邪见。(3)疑见,于诸谛理怀犹豫,无决定之见。
“复有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身见、戒取、疑。
= 是哪三种现象呢?就是对自身执为实我的『身见』、迷取非理戒禁的『戒禁取见』、对于真理怀着犹豫不决的『疑见』。又由于有三种现象不断除,所以就无法远离身见、戒禁取见、疑见。
“何等为三?谓不正思惟、习近邪道,及懈怠心。
“复有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不正思惟、习近邪道及懈怠心。
= 是哪三种呢?就是不能正确思惟、习近于邪道,及有懈怠之心。又由于有三种现象不断除,所以就无法远离不正确思惟、习近于邪道,以及懈怠之心。
“何等为三?谓失念、不正知、乱心。
“复有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失念、不正知、乱心。
= 是哪三种现象呢?就是失去正念、不正知、心散乱。又由于有三种现象不断除,所以就无法远离失去正念、不正知、心散乱。
“何等为三?谓掉、不律仪、不学戒。
= “掉”:即掉举。令心高举、不安静之烦恼。
“复有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掉、不律仪、不学戒。
= 是哪三种现象呢?就是掉举(令心高举不得安静之烦恼)、不守律仪、不学戒。又由于有三种现象不断除,所以就无法远离掉举、不守律仪、不学戒。
“何等为三?谓不信、难教、懈怠。
“复有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不信、难教、懒堕。
= 是哪三种现象呢?就是不信、难教、懒惰。又由于有三种现象不断除,所以就无法远离不信、难教、懒惰。
= “懒堕”:通于懒惰,即懈怠之意。
“何等为三?谓不欲见圣、不欲闻法、常求人短。
“复有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不欲见圣、不欲闻法、常求人短。
= 是哪三种呢?就是不想拜会圣者、不想听闻正法、常找别人的缺点。又由于有三种现象不断除,所以就无法远离不想拜会圣者、不想听闻正法、常找别人的缺点。
“何等为三?谓不恭敬、戾语、习恶知识。
“复有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不恭敬、戾语、习恶知识。
= 是哪三种现象呢?就是不知恭敬、说粗暴话、习近恶知识。又由于有三种现象不断除,所以就无法远离不知恭敬、说粗暴话、习近恶知识。
(lì) = 弯曲[bend](暴戾[ruthless and tyrannical])
“何等为三?谓无惭、无愧、放逸。
“此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不恭敬、戾语、习恶知识。
= 是哪三种现象呢?就是无惭、无愧、行为放纵。这三种现象不断除的话,那么就无法远离不知恭敬,说粗暴话,习近恶知识。
(cán) = 羞愧[be ashamed]
(kuì) = 同“媿”。惭愧[ashamed]
“所以者何?以无惭、无愧故放逸,
“放逸故不恭敬,
“不恭敬故习恶知识,
“习恶知识故不欲见圣、不欲闻法、常求人短,
“求人短故不信、难教、戾语、懒堕,
“懒堕故掉、不律仪、不学戒,
“不学戒故失念、不正知、乱心,
“乱心故不正思惟、习近邪道、懈怠心,
“懈怠心故身见、戒取、疑,
“疑故不离贪、恚、痴,
“不离贪、恚、痴故不堪能离老、病、死。
= 为什么呢?因为众生一旦无惭、无愧,就会行为放纵;行为放纵,所以就不知恭敬;不知恭敬,所以就会习近恶知识;习近恶知识,所以就不会想去拜见圣者、不想听闻正法、经常找别人缺点;经常找别人缺点,所以就导致不信、难教、说粗暴话、懒惰;由于懒惰,所以就导致掉举、不守律仪、不学戒;由于不学戒,所以就导致失去正念、不正知、心散乱;由于内心散乱,所以就导致不能正确思惟、习近于邪道、懈怠心理;由于有懈怠心理,所以就导致身见、戒禁取见、疑见;由于对真理产生疑见,所以就无法远离贪欲、瞋恚、愚痴;由于无法远离贪欲、瞋恚、愚痴,所以就不能远离衰老、生病、死亡了。
##无惭、无愧>放逸>不恭敬>习恶知识>不欲见圣、不欲闻法、常求人短>不信、难教、戾语、懒堕>掉、不律仪、不学戒>失念、不正知、乱心>不正思惟、习近邪道、懈怠心>身见、戒取、疑>不离贪、恚、痴>不堪能离老、病、死。
“断三法故,堪能离老、病、死。
“云何三?谓贪、恚、痴。
“此三法断已,堪能离老、病、死。
= 由于能断除三种现象,所以就能远离衰老、生病、死亡。是哪三种呢?就是贪欲、瞋恚、愚痴。这三种现象断除后,就能远离衰老、生病、死亡了。
“复三法断故,堪能离贪、恚、痴。
“云何三?谓身见、戒取、疑。
“此三法断故,堪能离贪、恚、痴。
= 又由于断除了三种现象,所以就能远离贪欲、瞋恚、愚痴。是哪三种呢?就是身见、戒禁取见、疑见,这三种现象断除后,就能远离贪欲、瞋恚、愚痴了。
“复三法断故,堪能离身见、戒取、疑。
“云何为三?谓不正思惟、习近邪道、起懈怠心。
“此三法断故,堪能离身见、戒取、疑。
= 又由于断除了三种现象,所以就能远离身见、戒禁取见、疑见。是哪三种呢?就是不正确的思惟、习近于邪道、生起懈怠的心理。这三种现象断除后,就能远离身见、戒禁取见、疑见了。
“复三法断故,堪能离不正思惟、习近邪道及懈怠心。
“云何为三?谓失念心、不正知、乱心。
“此三法断故,堪能离不正思惟、习近邪道及心懈怠。
= 又由于断除了三种现象,所以就能远离不正确的思惟、习近于邪道,以及懈怠的心理。是哪三种呢?就是失去正念的心、不正知、散乱的心。这三种现象断除后,就能远离不正确的思惟、习近于邪道,以及懈怠的心理了。
“复三法断故,堪能离失念心、不正知、乱心。
“何等为三?谓掉、不律仪、犯戒。
“此三法断故,堪能离失念心、不正知、乱心。
= 又由于断除了三种现象,所以就能远离失去正念的心、不正知、散乱的心。是哪三种呢?就是掉举、不守律仪、犯戒。这三种现象断除后,就能远离失去正念的心、不正知、散乱的心了。
“复有三法断故,堪能离掉、不律仪、犯戒。
“云何三?谓不信、难教、懒堕。
“此三法断故,堪能离掉、不律仪、犯戒。
= 又由于断除了三种现象,所以就能远离掉举、不守律仪、犯戒。是哪三种呢?就是不信、难教、懒惰。这三种现象断除后,就能远离掉举、不守律仪、犯戒了。
“复有三法断故,堪能离不信、难教、懒堕。
“云何为三?谓不欲见圣、不乐闻法、好求人短。
“此三法断故,堪能离不信、难教、懒堕。
= 又由于有三种现象断除了,所以就能远离不信、难教、懒惰。是哪三种呢?就是不想拜会圣者、不乐听闻正法、喜好找人缺点。这三种现象断除后,就能远离不信、难教、懒惰了。
“复三法断故,堪能离不欲见圣、不欲闻法、好求人短。
“云何为三?谓不恭敬、戾语、习恶知识。
“此三法断故,离不欲见圣、不欲闻法、好求人短。
= 又由于断除了三种现象,所以就能远离不想拜会圣人、不想听闻圣法、喜好找人缺点。是哪三种呢?就是不知恭敬、说粗暴话、习近于恶知识。这三种现象断除后,就能远离不想拜会圣者、不想听闻圣法、喜好找人缺点了。
“复有三法断故,堪能离不恭敬、戾语、习恶知识。
“云何三?谓无惭、无愧、放逸。
= 又由于有三种现象断除了,所以就能远离不知恭敬、说粗暴话、习近于恶知识。是哪三种呢?就是无惭、无愧、放纵行为。
“所以者何?以惭愧故不放逸,
“不放逸故恭敬、顺语、为善知识,
“为善知识故乐见贤圣、乐闻正法、不求人短,
“不求人短故生信、顺语、精进,
“精进故不掉、住律仪、学戒,
“学戒故不失念、正知、住不乱心,
“不乱心故正思惟、习近正道、心不懈怠,
“心不懈怠故不著身见、不著戒取、度疑惑,
“不疑故不起贪、恚、痴,
“离贪、恚、痴故堪能断老、病、死。”
= 为什么呢?因为能知惭愧就不会放纵行为,行为不放纵就能态度恭敬,话语柔顺,成为一位善知识;由于是善知识,所以就会乐于拜会贤圣者,乐于听闻正法,不找别人缺点;由于不找别人缺点,所以就会生信,话语柔顺,精进修学;能知精进修学,所以就能不掉举,守住律仪,学习戒律;由于学戒,所以就能不失正念,有正知,保持不散乱的心;由于心不散乱,所以就能正确的思惟,习近正道,心不懈怠;由于心不懈怠,所以就不会偏执身见,不会偏执戒禁取见,度越疑惑;由于度越疑惑,所以就不会生起贪欲、瞋恚、愚痴了;由于远离了贪欲、瞋恚、愚痴,所以就能断除衰老、生病、死亡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47、本经叙说因归依恭养佛法僧者多,外道故而穷于衣食等,欲遣须深盗佛教法为世间宣说,后须深反而归依佛。相应部Susima(须尸摩)。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若王、大臣、婆罗门、长者、居士及余世人所共恭敬、尊重、供养,佛及诸声闻众大得利养,衣被、饮食、卧具、汤药;
都不恭敬、尊重、供养众邪异道衣被、饮食、卧具、汤药。
= 那时,国王、大臣、婆罗门、长者、居士及其余世人都共同恭敬、尊重、供养佛陀,佛陀及众声闻弟子得到了很多的利养——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然而他们却都不恭敬、尊重、供养众邪外道,以致众邪外道得不到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的供养。
尔时,众多异道聚会未曾讲堂,作如是论:“我等昔来常为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及余一切之所奉事,恭敬供养衣被、饮食、卧具、汤药,今悉断绝,但恭敬供养沙门瞿昙、声闻大众衣被、饮食、卧具、汤药。
= 当时,众多的外道出家人在「未曾有讲堂」里聚会,这样地谈论着:「我们从往昔以来,经常被国王、大臣、婆罗门、长者、居士、以及其它世人所奉事,受他们恭敬供养衣服、饮食、卧具、汤药。可是这些供养现在都断绝了,他们只恭敬供养沙门瞿昙和他的声闻弟子们,给予他们衣服、饮食、卧具、汤药。
“今此众中,谁有智慧、大力,堪能密往诣彼沙门瞿昙众中出家?
= 现在我们诸位之中,那一位有智慧、大力(优秀的能力),可以秘密地去到沙门瞿昙的僧团中假冒出家?
“闻彼法已,来还广说,我等当复用彼闻法化诸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令其信乐,可得还复供养如前。”
= 等他听闻了佛法之后,回来为我们解说,我们就用所听闻的佛法来教化那些国王、大臣、婆罗门、长者、居士,使他们相信而又心悦,就可恢复以前的供养了。」
时,有人言:“有一年少,名曰须深,聪明黠慧,堪能密往沙门瞿昙众中出家,听彼法已,来还宣说。”
= 这时,有人提议说:「有一位年轻人,名叫须深,他聪明又有智慧,可以暗中前往沙门瞿昙僧团中假冒出家,等他听了佛法之后,再回来为我们宣说。」
= “须深”:Susima,又作「须尸摩」,入悲三昧成就本业第一比丘。
(xiá) = 坚黑色。(聪慧;机伶[intelligentcleversmart])
黠慧(xiá huì) = 聪敏灵慧[crafty and intelligent]
时,诸外道诣须深所,而作是言:“我今日大众聚集未曾讲堂,作如是论:
“‘我等先来为诸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及诸世人之所恭敬奉事,供养衣被、饮食、卧具、汤药,今悉断绝,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及诸世间悉共奉事沙门瞿昙、声闻大众。
我此众中,谁有聪明黠慧,堪能密往沙门瞿昙众中出家学道?
闻彼法已,来还宣说,化诸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令我此众还得恭敬、尊重、供养。’
= 当时,众外道出家人就去拜会须深,向他说:「今天我们大伙儿聚集在『未曾有讲堂』里,这样地讨论着:『我们从往昔以来,一直都被那些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以及其它世人的恭敬奉事,供养衣服、饮食、卧具、汤药。可是现在全都断绝了,那些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以及其它世人,他们都共同去奉事沙门瞿昙以及他的声闻弟子们。在我们众人当中,那一个人有聪明智慧,能暗中前往沙门瞿昙的僧团中假冒出家学道?等他听闻佛法后,再回来宣说,我们就用那种教法来教化那些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使他们恢复以前那样的恭敬、尊重、供养我们。』
“其中有言:‘唯有须深聪明黠慧,堪能密往瞿昙法中出家学道,闻彼说法,悉能受持,来还宣说。’
= 其中有人提议说:『只有须深聪明又有智慧,能够暗中去到沙门瞿昙的僧团中假冒出家学道,听闻佛陀说法,全部都能受持了,再回来为我们宣说。』
“是故我等故来相请,仁者当行!”
= 所以我们来请求您,您必定能去。」
时,彼须深默然受请,诣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众多比丘出房舍外露地经行。
= 那时,有众多的比丘走到僧房外的空地上经行。
尔时,须深诣众多比丘,而作是言:“诸尊!我今可得于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修梵行不?”
= 这时,须深就去拜会这些比丘。这样地问说:「诸位学者!我现在可以在佛陀正法中出家受具足戒,修持梵行吗?」
时,众多比丘将彼须深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今此外道须深欲求于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修梵行。”
= 当时,那些比丘就带着须深去见世尊,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现在我这个外道须深要请求在您的正法中出家受具足戒,修持梵行。」
尔时,世尊知外道须深心之所念,告诸比丘:“汝等当度彼外道须深,令得出家。”
= 这时,世尊已知悉了外道须深心里所想的,于是就告诉众比丘说:「你们应当度化那位外道须深,使他出家。」
时,诸比丘愿度须深。
= 那时,众比丘都愿帮忙度化须深出家。
出家已经半月,有一比丘语须深言:“须深当知:我等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出家半个月后,有一位比丘告诉须深说:「须深你该知道:我们都已了尽生死,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知不受来世的轮回果报了。」
时,彼须深语比丘言:“尊者!云何,学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具足初禅,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
= 当时,须深就问比丘们说:「尊者啊!您们是学习离欲界邪恶不善法,内心有觉、有观,脱离欲界而生起喜乐,具足初禅定力,不起一切烦恼,而心灵得到完善解脱的吗?」
= “离生喜乐”:「离」,为「离欲」之意,此处即离欲界之恶而生喜乐之受。离生喜乐地即指色界之初禅天。
比丘答言:“不也,须深!”
复问:“云何,离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具足第二禅,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
= 那么您们是学离去觉、观,内净(内心信相明净)一心(心住一境),无觉无观,由禅定而生起喜乐,具足第二禅的定力,不起一切烦恼,而心灵得到完善解脱的吗?
比丘答言:“不也,须深!”
复问:“云何,尊者离喜,舍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乐,圣说及舍,具足第三禅,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
= 那么尊者您们是修学厌离喜念,摄心不受,有正念正智,身心感受三禅的妙乐,而此妙乐唯圣者能说出,且又能舍离喜念,具足第三禅的定力,不起一切烦恼,而心灵得到完善解脱的吗?
答言:“不也,须深!”
复问:“云何,尊者离苦息乐,忧喜先断,不苦不乐舍,净念一心,具足第四禅,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
= 那么尊者您们是修学离苦息乐,忧喜先断,而得四禅四支:不苦不乐、行舍(舍喜乐,摄心不受)、念清净、心住一境,具足第四禅的定力,不起一切烦恼,而心灵得到完善解脱的吗?
答言:“不也,须深!”
复问:“若复寂静解脱,起色、无色,身作证具足住,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
= 那么尊者您们或者是修学寂静解脱,从色界定进入无色界定,自身能具足作证,不起一切烦恼,而心灵得到完善解脱的吗?
答言:“不也,须深!”
须深复问:“云何,尊者所说不同,前后相违?云何不得禅定而复记说?”
= 为什么尊者您们所说与所答的都不同,前后相矛盾呢?为什么您不得禅定,而又能记说呢?
比丘答言:“我是慧解脱也。”
= 我们是修学由慧力克服烦恼的慧解脱。
= “慧解脱”:Panna-vimutta,解脱分心解脱、慧解脱。圣者有的得心解脱(由定力克服烦恼),有的得慧解脱(由慧力克服烦恼),有的得心解脱、慧解脱,则名俱解脱。
 
心解脱
解脱分心解脱、慧解脱。圣者有的得心解脱(由定力克服烦恼)。
慧解脱
有的得慧解脱(由慧力克服烦恼)。
俱解脱
有的得心解脱、慧解脱,则名俱解脱。
 
作是说已,众多比丘各从座起而去。
尔时,须深知众多比丘去已,作是思惟:“此诸尊者所说不同,前后相违,言不得正受,而复记说自知作证。”
= 当时,须深知道众比丘已离去后,他这样地想着:这些尊者所说与所答的都不同,前后相矛盾,他们说没有得到正受(禅定),然而却又记说自己知道作证(自证阿罗汉)。
作是思惟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彼众多比丘于我面前记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他思惟完后就去见佛陀,向佛陀顶礼后,退立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那些比丘们在我面前记说:『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不再有来世的轮回了。』
“我即问彼尊者:‘得离欲、恶不善法,……乃至身作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
= 我就问尊者们说:『您们是修学离欲界邪恶不善法,……乃至自身知道作证,不起一切烦恼,而心灵得到完善解脱的吗?』
“彼答我言:‘不也,须深!’
= 他们回答我说:『不是的,须深!』
“我即问言:‘所说不同,前后相违,言不入正受,而复记说,自知作证。’
= 我就又跟他们说:『您们所说与所答的都不相同,前后相矛盾。您们说不入禅定,然而却又记说自己能证成阿罗汉。』
“彼答我言:‘得慧解脱。’
= 他们答说:『我们是修学由慧力克服烦恼的慧解脱。』
“作此说已,各从座起而去。
= 作这样的结论后,就各自从座位起来离去。
“我今问世尊:云何彼所说不同,前后相违,不得正受,而复说言,自知作证?”
= 我现在请问世尊您:『为什么他们所说与所答的都不同,前后互相矛盾,不入于禅定,然而却又记说自己能证成阿罗汉呢?』」
佛告须深:“彼先知法住,后知涅槃。
= “知法住”:Dhammatthiti-nanam,即法住智,由此智可知晓一切世间因果道理。
= “知涅槃”:Nibbane Nanam,即涅槃智,由此智可觉了涅槃寂灭之真理。
“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离于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 那些比丘是先了解缘起的法住智,后再了解趋向寂灭的涅槃智。那些比丘他们已能独一静处,专心思惟,不放逸懈怠,离于偏执有我的我见,不起一切烦恼,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
 
知法住
即法住智,由此智可知晓一切世间因果道理。
知涅槃
即涅槃智,由此智可觉了涅槃寂灭的道理。
 
须深白佛:“我今不知『先知法住,后知涅槃。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离于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 我现在还是不了解您所说:『那些比丘是先了解缘起的法住智,后再了解趋向寂灭的涅槃智。那些比丘他们已能独一静处,专心思惟,不放逸懈怠,离于偏执有我的我见,不起一切烦恼,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是什么意思?
佛告须深:“不问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后知涅槃。
“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离于我见,心善解脱。”
= 不管你知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你且先了解这缘起的法住智,再来了解那趋向寂灭的涅槃智。那些比丘们已能独一静处,专心思惟,不放逸懈怠,离于偏执有我的我见,不起一切烦恼,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了。
须深白佛:“唯愿世尊为我说法,令我得知法住智,得见法住智。”
= 希望世尊为我说法,使我了知这缘起的法住智,见证这缘起的法住智。
佛告须深:“我今问汝,随意答我。
“须深!于意云何?有生故有老死,不离生有老死耶?”
= 我现在问你,你就随意回答我。须深啊!你意见怎样呢?是先有了生才会有老死,不离生才有老死,对吗?
= “有生故有老死”:巴利本作Rupam Niccam Va Aniccam Va(色为常、为无常?)
须深答曰:“如是,世尊!”
“有生故有老死,不离生有老死;
“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无明,有无明故有行,不离无明而有行耶?”
= 有生才有老死,不离生才有老死;像这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无明等法的关系也是如此。是有了无明才会有行,不离无明才有行。对吗?
须深白佛:“如是,世尊!有无明故有行,不离无明而有行。”
佛告须深:“无生故无老死,不离生灭而老死灭耶?”
= 所以没有了生也就没有老死;不离于生灭,然后才有老死灭。对吗?
须深白佛言:“如是,世尊!无生故无老死,不离生灭而老死灭。”
“如是乃至无无明故无行,不离无明灭而行灭耶?”
= 像这样,……乃至没有了无明,也就没有行;不离无明灭了,然后才有行灭。对吗?
须深白佛:“如是,世尊!无无明故无行,不离无明灭而行灭。”
佛告须深:“作如是知、如是见者,为有离欲、恶不善法,乃至身作证具足住不?”
= 有这样的认知,这样的见解时,就是已经离欲界邪恶不善之法,……乃至自身可具足作证了吗?
须深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须深:“是名先知法住,后知涅槃。
“彼诸善男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离于我见,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这就叫先知缘起的法住智,后再了解趋向寂灭的涅槃智。那些比丘们已能独一静处,专心思惟,不放逸懈怠,离于偏执有我的我见,不起一切烦恼,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了。」(意即比丘们已具缘起法的智慧、不放逸修行,而得到心灵的解脱。)
佛说此经已,尊者须深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须深尊者就远离了尘垢,得到清净的法眼。
尔时,须深见法得法,觉法度疑,不由他信,不由他度,于正法中心得无畏,稽首佛足,白佛言:“世尊!我今悔过!我于正法中盗密出家,是故悔过。”
= 当时,须深知见了正法,得到了正法,觉证正法而超越了疑惑,这不是由他说而信,也不是由他人而救度,他在正法中得到了无畏之心,于是向佛陀顶礼,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现在要向您悔过,我是为了盗取佛法才秘密出家的,所以我要忏悔我的过错。」
佛告须深:“云何于正法中盗密出家?”
= 你为什么要盗取佛法而秘密出家呢?
须深白佛言:“世尊!有众多外道来诣我所,语我言:‘须深当知:我等先为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及余世人恭敬供养,而今断绝,悉共供养沙门瞿昙、声闻大众。汝今密往沙门瞿昙、声闻众中出家受法,得彼法已,还来宣说我等,当以彼闻法教化世间,令彼恭敬供养如初。’
= 世尊啊!是因为有很多外道出家人来拜会我,他们告诉我说:『须深你该知道:我们从前都是被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以及其它世人所恭敬供养,然而现在却断绝了,他们都已改去供养沙门瞿昙及他的声闻弟子们。你现在就秘密前往沙门瞿昙及声闻众中假冒出家,听闻佛法后,再回来为我们宣说,我们再拿所听闻到的佛法去教化世间人,使他们能恢复以前一样的恭敬供养我们。』
“是故,世尊!我于正法、律中盗密出家,今日悔过。
= 所以,世尊啊!我才会在您的正法、戒律中为了盗法而假冒出家,今天我就向您悔过。
“唯愿世尊听我悔过,以哀愍故。”
= 希望世尊您能哀怜我,原谅我的过错。
佛告须深:“受汝悔过,汝当具说:‘我昔愚痴、不善、无智,于正法、律盗密出家,今日悔过,自见罪、自知罪,于当来世律仪成就,功德增长,终不退减。’
= 我愿接受你的悔过,但你应该更详明忏说:『我往昔因为愚痴、不善、无智,在正法、戒律中为了盗法而假冒出家。今天悔过,自己见到了罪过,自己知道了罪过。在未来世中我愿成就律仪,功德增长,不再退减。』
“所以者何?凡人有罪,自见、自知而悔过者,于当来世律仪成就,功德增长,终不退减。”
= 为什么呢?因为凡是人有罪,能自见、自知而悔过的人,在未来世中必定可成就律仪,功德增长,不再退减。
佛告须深:“今当说譬,其智慧者,以譬得解。
= 我现在将说个譬喻,有智慧的人,就可从譬喻中得到理解。
“譬如国王有防逻者,捉捕盗贼,缚送王所,白言:‘大王!此人劫盗,愿王处罪。’
= 就好比国王有位巡捕,他捉捕到了盗贼,捆绑着送到国王之前说:『大王!这人抢劫窃盗,希望大王治他罪。』
(luó) = 巡察,巡逻[patrol](逻卒;巡行兵[patrol])
“王言:‘将罪人去,反缚两手,恶声宣令,周遍国中,然后将出城外刑罪人处,遍身四体,劖以百矛。’
= 国王说:『把罪人带下去,反绑两手,在城中每个地方游行示众,宣告他的恶行。然后再带他到城外刑罚罪人的场所,在全身刺一百矛。』
(lìng) = 发布命令[demandorder](命令;法令[laws and decreesdecree]/假使,假设[if])
“彼典刑者受王教令,送彼罪人,反缚两手,恶声宣唱,周遍城邑,将出城外刑罪人处,遍身四体,劖以百矛。
= 于是那典刑官接受国王的教令,就将那罪人反绑着双手,在城中每个地方游行示众,宣告他的恶行。然后再带他到城外刑罚罪人的场所,在全身刺上百矛。
(chán) =砭刺;刺。
“日中,王问:‘罪人活耶?’
= 到了日中时分,国王就问:『罪人还活着吗?』
“臣白言:‘活。’
= 臣下禀报说:『还活着。』
“王复敕臣:‘复劖百矛。’
= 国王又下命令:『再刺一百矛。』
“至日晡时,复劖百矛,彼犹不死。”
= 到了下午,又再刺了一百矛,而那罪犯仍然不死。』
(bū) = 申时,即午后三时至五时[p.m.3-5]
佛告须深:“彼王治罪,劖以三百矛,彼罪人身宁有完处如手掌不?”
= 那位国王治罪,刺了犯人三百矛,那罪人的身体,是否还有如手掌大的完肤吗?
须深白佛:“无也,世尊!”
复问须深:“时彼罪人,劖以三百矛因缘,受苦极苦剧不?”
= 当时那位犯人被刺三百矛,是否受到极大的痛苦了呢?
须深白佛:“极苦,世尊!若劖以一矛,苦痛难堪,况三百矛,当可堪忍?”
= 是极痛苦,世尊!只刺一矛就痛苦难当了,更何况是被刺三百矛,怎能忍受得了?
佛告须深:“此尚可耳,若于正法、律盗密出家,盗受持法,为人宣说,当受苦痛倍过于彼。”
= 受三百矛刺的剧痛尚可忍受,如果你在正法、戒律中为了盗法而假冒出家,盗了教法而向人宣说,将来受报的痛苦,将倍于受三百矛刺的痛苦!
 
佛说是法时,外道须深漏尽意解,佛说此经已,尊者须深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佛陀说此正法时,外道须深便即灭尽烦恼而得意解脱。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须深尊者听闻了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初禅
谓人修禅定,离欲界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定观均齐,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
#四禅定之始。
#若就四禅总体而言,则以十八支分别。初禅五支——觉支、观支、喜支、乐支、一心支(定支)。
二禅
人修禅定,从初禅入二禅时,一心无觉无观,由定而生喜乐,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
#二禅四支——内净支(内心信相明净)、喜支、乐支、一心支。
三禅
谓人修禅定,从二禅入三禅时,离喜行舍(厌离二禅大喜动散,摄心不受),而受身乐,唯圣人能说,又复舍念行乐(舍喜念行三禅之乐),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
#三禅五支——舍支、念支、慧支、乐支、一心支。
四禅
谓人修禅定,从三禅入四禅时,断喜乐故,不喜不乐,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
#四禅四支——不苦不乐支、舍支、念支、一心支。
 
#348、本经说明若比丘依如来真实教法精勤修行,能得善逝正觉。相应部Dasabala(十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来成就十种力,得四无畏,知先佛住处,能转梵轮,于大众中震师子吼言:『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纯大苦聚灭。』
= 如来成就了十种智力,得四种无畏的心,知道以往诸佛的行持,能够转动清净的大法轮,在大众中震狮子吼说:『这里的存在,所以决定那里的存在;这里的生起,所以决定那里的生起。就是说由于愚痴无明,所以才会造作诸业,……详细地解说,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纯粹大苦结聚的息灭。』
= “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Imasmim Sati Idam Hoti Imassuppada Idam Uppajjati,在巴利本中,此句之前尚有「色、色集、色灭,受、受集、受灭,想、想集、想灭,行、行集、行灭,识、识集、识灭」等之句。
“诸比丘!此是真实教法显现,断生死流,乃至其人悉善显现。
= 众比丘啊!这是真实教法的显现,可截断生死之流,……乃至其人都是往善趣的显现。
“如是真实教法显现,断生死流,足令善男子正信、出家,方便修习,不放逸住,于正法、律精勤苦行,皮筋骨立,血肉枯竭;
“若其未得所当得者,不舍殷勤精进方便,坚固堪能。
= 像这样真实教法的显现,能截断生死之流,足以令善男子生起正信,出家学道,运用方法修习,不放逸懈怠,在正法与戒律中精勤苦行,形销骨立,血肉枯竭;假如他还未达到他所当达到的境界的话,他是不会舍弃运用方法殷勤精进的,他能坚固地修习不退。
(jīn) = 附着在骨上的韧带[tendon](肌肉的旧称[muscle])
(jié) =背举;用肩背负[shoulder](干涸;枯竭[dry updrain]/穷尽[use upexhaust])
枯竭(kū jié) = 干涸;断绝[exhaustedbe dried up]
(yīn) = 盛乐[grand music]([grand]/深,深切[deep]/恳切[earnest])
殷勤(yīn qín) = 情意深厚[deep affection]/热情周到[solicitous]/勤奋[industrious]/礼物[present]
“所以者何?懈怠苦住,能生种种恶不善法,当来有结炽然,增长于未来世生、老、病、死,退其大义故。
= 为什么呢?因为懈怠就会常住于痛苦中,能生起种种邪恶不善之法,招感未来炽然结缚烦恼的果报,以致增长未来世的生、老、病、死苦报,这是退失了佛法的要义之故。
“精进乐独住者,不生种种恶不善法,当来有结炽然苦报,不于未来世增长生、老、病、死,大义满足,得成第一教法之场。
= 如果能够精进修习,而又乐于独住的话,就不会生起种种邪恶不善之法,不会招感未来炽然结缚烦恼的苦报,也不会在未来世增长生、老、病、死,圆满了佛法的要义,得以成就第一教法之境界(即涅槃境界)。
“所谓大师面前,亲承说法,寂灭涅槃,菩提正向,善逝、正觉。
= 也就是所谓的在大师面前,亲承说法,证得涅槃寂灭,正向菩提,成为善逝(自在好去入于涅槃)、正觉(成佛)的圣者。
“是故,比丘!当观自利、利他、自他俱利,精勤修学。
= 所以,比丘啊!你们应当要观察这自利、利他、自他俱利的教法,精勤修学。
“我今出家,不愚不惑,有果有乐,诸所供养衣服、饮食、卧具、汤药者,悉得大果、大福、大利。
= 思惟我现在出家学道,不再愚痴迷惑,有善果、有胜乐,所有供养我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等资具的人,将来也都能获得大果、大福、大利。
有果 = 依瑜伽师地论说:「谓出家已,由其二相,说明有果:一者、证得烦恼离系究竟涅槃;二者、能起世间胜乐,谓往善趣乐异熟果。」
「诸所供养衣服、饮、卧具、汤药者,悉得大果、大福、大利」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依此我等受用衣服、饮食、卧具、病药资具。此等虽为卑下之物,然于我等为大果、大利。」但依瑜伽师地论则说:「又能令他于己所作(指信施),得大果报,谓于当来往善趣故;得大胜利,谓当获得财宝、仆从皆圆满故;得大荣胜,谓当获得寿命、色、力、乐、辩才等自圆满故;得大修广,谓即于上所得三处,长时随逐无间断故。」。
“当如是学!”
= 你们应当这样地去修学。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十种力 = 即如来之十种智力。
处非处智力
如实了知一切之理与非理之力。
业异熟智力
如实了知三世之业与果报的因果关系之力。
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
如实了知一切禅定或三昧之顺序、深浅之力。
根上下智力
如实了知众生能力或性质胜劣之力。
种种胜解智力
如实了知众生之了解与判断之力。
种种界智力
如实了知众生之本性、素质、行为等之力。
遍趣行智力
如实了知趣行人天等诸世界的因果之力。
宿住随念智力
如实了知过去世种种事之力。
死生智力
如实了知众生死生之时与未来生的善恶世界之力。
漏尽智力
自知断尽一切烦恼,次知不受后有,或知他人断烦恼与否之力。
 
十种力 = 即如来之十种智力。
1
知觉处非处智力
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
2
知三世业报智力
即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
3
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
即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的智力。
4
知诸根胜劣智力
即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的智力。
5
知种种解智力
即能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的智力。
6
知种种界智力
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
7
知一切至所道智力
即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
8
知天眼无碍智力
即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
9
知宿命无漏智力
即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槃的智力。
10
知永断习气智力
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智力。
 
四无畏 = 如来有四无所畏。
一切智无所畏
谓世尊于大众中师子吼,我为一切正智之人,无些怖心。
漏尽无所畏
谓世尊于大众中师子吼,我断尽一切烦恼,无些怖心。
说障道无所畏
谓世尊于大众中师子吼,障害佛道之法,无些怖心。
说尽苦道无所畏
谓世尊于大众中师子吼,尽苦道,无些怖心。
 
四无畏 = 指佛四无畏。
1
一切智无所畏
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
2
漏尽无所畏
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
3
说障道无所畏
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
4
说尽苦道无所畏
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
 
#349、本经说明善来比丘得生圣处,诸根具足,堪解如来说法,故当自利、利他、自他俱利。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善来比丘!善出家、善得己利,旷世时时得生圣处,诸根具足,不愚不痴,不须手语,好说、恶说堪能解义。
= 诸位善来比丘(善出家比丘)!你们美好地走上出家之路,很殊胜地获得了自己的利乐,生生世世都能降生在神圣之处,诸根完备,不愚不痴,不须以手代言,好话、恶话都能了解它的义理。
善来比丘 = 善来,本印度比丘欢迎来人之辞。善来比丘,是由当人之愿力与佛之威神力,由佛向愿出家之人称善来比丘,便为沙门,剃发染衣之相自备,身成具足戒。「增一阿含经」十五:「诸佛常法,若称善来比丘,便成沙门。是时世尊告迦叶曰:『善来比丘,此法微妙,善修梵行。』是时迦叶及五百弟子所著衣囊变作袈裟,头发自落,如似剃发,以经七日。」瑜伽师地论则说:「具四圆能生圣处。若随有一成此圆满,于善说法毗奈耶(律)中正修行时,名曰善来、善出家者。云何名为四种圆满?一、增上意乐圆满(于般涅槃,极净修治增上意乐方乃出家);二、根圆满(六根完具无缺);三、智圆满(不愚不痖,离各种智愚痴障);四、即于圣处有佛出世得值圆满。」
(kuàng) = 光明;明朗[bright](空旷;开阔[vastspacious]/[long-time])
“我今于此世作佛,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说法寂灭、涅槃、菩提正向、善逝、等正觉。
= 我现今在这个世上作佛,成为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讲说佛法,使人证得寂灭、涅槃、正向菩提、成为善逝、等正觉的圣者。
“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纯大苦聚集;
“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
= 就是所谓由于这里的存在,所以决定那里的存在;由于这里的生起,所以决定那里的生起。也就是说由于愚痴无明,所以造作了诸业;由于造作了诸业,所以就会有业识,……乃至纯粹大苦结聚。如果把无明灭除,诸业的造作就会灭除,……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息灭。
“诸比丘!难得之处已得,生于圣处,诸根具足,乃至纯大苦聚集;纯大苦灭。
= 众比丘啊!你们难得之处今已得,生在这个圣处,六根完备,……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纯粹大苦结聚的息灭。
“是故,比丘!当如是学,自利、利他、自他俱利。
= 所以,比丘啊!你们应当这样地修学教法,自利,利他、自他俱利。
“如是出家,不愚不痴,有果有乐,有乐果报,供养衣服、饮食、卧具、汤药者,悉得大果、大福、大利。
= 像这样的出家,不愚不痴,有善果,有胜乐,有安乐的果报。而那些供养你们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等资具的人,将来也都能获得大果、大福、大利。
“是故,比丘!当如是学。”
= 所以,比丘啊!你们应当像这样地去修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50、本经说明多闻圣弟子知缘起法而无疑。相应部Ariyasavaka(圣弟子)。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多闻圣弟子不作是念:‘何所有故此有?何所起故此起?何所无故此无?何所灭故此灭?’
= 多闻圣弟子不做这样的想法:什么存在了,所以这个才存在的呢?什么生起了,所以这个才生起的呢?什么不存在了,所以这个才不存在的呢?什么息灭了,所以这个才息灭的呢?
“然彼多闻圣弟子,知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无明灭故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
= 然而那些多闻圣弟子却知道所谓:由于这里的存在,所以决定那里的存在;由于这里的生起,所以决定那里的生起。就是说由于愚痴无明才会去造作诸业,……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由于愚痴无明息灭了,所以诸业的造作就息灭了,……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息灭。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51、本经叙说尊者那罗、尊者茂师罗、尊者殊胜、尊者阿难,就「知见缘起法是否就得阿罗汉果」等问题提出问答。相应部Kosambi(憍赏弥)。
 
如是我闻:一时,尊者那罗、尊者茂师罗、尊者殊胜、尊者阿难住舍卫国象耳池侧。
= 有一个时侯,那罗尊者、茂师罗尊者、殊胜尊者、阿难尊者都住在舍卫国的象耳池畔。
= “那罗”:Narada,能降伏龙使奉三尊第一比丘。
= “茂师罗”:Musila,又作谟尸罗,比丘名。
= “殊胜”:Savittha,比丘名。
= “阿难”:Ananda,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多闻第一比丘。增一阿含弟子品第7经作:「知时明物,所至无疑,所忆不忘,多闻广远,堪任奉上」之比丘。
= “舍卫国象耳池”:巴利本作Kosambiyam Ghositarame(憍赏弥国瞿师罗园)。
(mào) = 草木繁盛[luxuriantthick]
尔时,尊者那罗语尊者茂师罗言:“有异信、异欲、异闻、异行觉想、异见审谛忍,有如是正自觉知见生,所谓生故有老死,不离生有老死耶?”
= 那时,那罗尊者问茂师罗尊者说:「有不依信仰,不依爱好,不依传闻,不依对诸法行相的思考、推求,不依见解、审虑的方法,然而却有像这样正确的自觉而产生知见,所谓有生,所以就会有老死,不离于生就会有老死。有这样的说法吗?」
= “异行觉想”:巴利本作Annatra-akara-parivitakka(除了普遍寻求、推度、思考诸法行相之外)。
= “异见审谛忍”:Annatra-ditthi-nijjhana-khantiya,意为「除了见解、审虑之外」。
尊者茂师罗言:“有异信、异欲、异闻、异行觉想、异见审谛忍,有如是正自觉知见生,所谓有生故有老死,不异生有老死,如是说有。”
= 不依信仰,不依爱好,不依传闻,不依对诸法行相的思考、推求,不依见解、审虑的方法,然而却有像这样正确的自觉而产生知见,所谓有生,所以就会老死,不离于生就会有老死。像这样的说法是有的。
“尊者茂师罗!有异信,乃至异忍,得自觉知见生,所谓有灭、寂灭、涅槃耶?”
= 茂师罗尊者啊!有不依信仰,……乃至不依见解、审虑的方法,然而却能自觉而产生知见,所谓未来的业报息灭了,那么就会寂灭不生,达到涅槃的境地吗?
尊者茂师罗答言:“有异信,乃至异忍,得自觉知见生,所谓有灭、寂灭、涅槃。”
= 是有不依信仰,……乃至不依见解、审虑的方法,然而却能自觉而产生知见,所谓未来的业报息灭了,那么就会寂灭不生,达到涅槃的境地了。
复问:“尊者茂师罗!有灭则寂灭、涅槃,说者汝今便是阿罗汉,诸漏尽耶?”
= 茂师罗尊者啊!能知见未来的业报息灭了,那么就会寂灭不生,达到涅槃的境地。这么说来尊者您现在便是一位灭尽一切烦恼的阿罗汉了吗?
尊者茂师罗默然不答,第二、第三问亦默然不答。
= 茂师罗尊者听了默然不答,第二次、第三次的请问,他也一样静默地不予回答。
尔时,尊者殊胜语尊者茂师罗:“汝今且止,我当为汝答尊者那罗。”
= 您现在且暂停说话,让我来为您回答那罗尊者的问题。
尊者茂师罗言:“我今且止,汝为我答。”
= 我现在暂且不说话,请您为我回答吧!
尔时,尊者殊胜语尊者那罗:“有异信,乃至异忍,得自觉知见生,所谓有灭则寂灭、涅槃。”
= 那时,殊胜尊者就告诉那罗尊者说:「是有不依信仰,……乃至不依见解、审虑的方法,然而却能自觉而产生知见,所谓未来的业报息灭了,那么就会寂灭不生,达到涅槃的境地了。」
时,尊者那罗问尊者殊胜言:“有异信,乃至异忍,得自觉知见生,所谓有灭则寂灭、涅槃者,汝今便是漏尽阿罗汉耶?”
= 这时,那罗尊者便又问殊胜尊者说:「有不依信仰,……乃至不依见解、审虑,然而却能自觉而产生知见,所谓未来的业报息灭了,就会寂灭不生,达到涅槃的境地,那么尊者您现在便是一位灭尽烦恼的阿罗汉了吗?」
尊者殊胜言:“我说有灭则寂灭、涅槃,而非漏尽阿罗汉也。”
= 我说未来的业报息灭了,就会寂灭不生,达到涅槃境地,然而我并不是已灭尽烦恼的阿罗汉。
尊者那罗言:“所说不同,前后相违。
“如尊者所说:『有灭则寂灭、涅槃』,而复言『非漏尽阿罗汉』耶?”
= 您所说和所答的不同,前后相矛盾。依照尊者您的说法:『能知见未来的业报息灭,就会寂灭不生,达到涅槃境地。』可是您为什么又说:『我并不是尽除烦恼的阿罗汉』呢?
尊者殊胜语尊者那罗言:“今当说譬,夫智者以譬得解。
= 殊胜尊者告诉那罗尊者说:「我现在将说个譬喻,有智慧的人就会因譬喻而了解。
“如旷野路边有井,无绳无罐,得取其水。
= 比如说在旷野的路边有一口井,没有绳子也没有瓶罐,好用来取水。
“时,有行人,热渴所逼,绕井求觅,无绳无罐,谛观井水,如实知见,而不触身。
= 这时,有一位路人被热渴所逼,来到井边绕着这口井找水喝,可是没有绳子也没有瓶罐,他仔细观察这口井水,如实地看见知道那井水,然而身体却碰不到水。
(mì) = 从爪,从见。表示用手和眼去寻找。寻找,到处寻找[seeklook for]
“如是,我说有灭则寂灭、涅槃,而自不得漏尽阿罗汉。”
= 同样地,我虽能知见而说未来的业报息灭,就会寂灭不生,达到涅槃寂静;然而自己却不是灭尽烦恼的阿罗汉。」
尔时,尊者阿难语尊者那罗言:“彼尊者殊胜所说,汝复云何?”
= 这时,阿难尊者问那罗尊者说:「那位殊胜尊者的说法,您觉得怎样呢?」
尊者那罗语尊者阿难言:“尊者殊胜善说真实,知复何言!”
= 那罗尊者答阿难尊者说:「殊胜尊者善于讲说真实之法,我既已了解,还要说什么呢!」
 
时,彼正士各各说已,从座起去。
 
#352、本经说明若沙门、婆罗门于因缘法不如实知,则非沙门、婆罗门;反之则是。相应部Samana-brahmana (沙门、婆罗门)。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诸沙门、婆罗门于法不如实知,
“法集、法灭、法灭道迹不如实知,
“彼非沙门、沙门数,
“非婆罗门、婆罗门数,
“彼亦非沙门义、婆罗门义,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假如那些沙门、婆罗门对于法不能如实知道,对于法的集起、法的息灭、法息灭的方法,也都不能如实知道,那么他就不是沙门或沙门的一份子,也不是婆罗门或婆罗门的一份子;他们也不知道沙门的目的或婆罗门的目的,不能在现世中自己知道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受生死的轮回果报了。
= “义”:Attha,意为「目的」。
= “见法”:Ditthe Dhamma,意为于现实、于现世。
「彼非沙门、沙门数,非婆罗门、婆罗门数,彼亦非沙门义、婆罗门义」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彼等沙门、婆罗门者,即于沙门而非正沙门,于婆罗门而非正婆罗门。又彼尊者等,对沙门之义、或对婆罗门之义,于现在为非自知者。」沙门义,指作为沙门的目的。
“云何法不如实知?云何法集不如实知?云何法灭不如实知?云何法灭道迹不如实知?
“谓于老死法不如实知,老死集、老死灭、老死灭道迹不如实知;
“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不如实知,六入处集、六入处灭、六入处灭道迹不如实知。
“如是诸法不如实知,法集、法灭、法灭道迹不如实知。
= 怎样叫不能如实知道法呢?怎样叫不能如实知道法的集起呢?怎样叫不能如实知道法的息灭呢?怎样叫不能如实知道法息灭的方法呢?就是说对于老死之法不能如实地知道,对于老死的集起、老死的息灭、老死息灭的方法也都不能如实知道;同样地,对于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等法都不能如实地知道,乃至对于六入处的集起、六入处息灭的方法,也不能如实地知道。就像这样,对于诸法都不能如实知道,对于诸法的集起、诸法的息灭、诸法息灭的方法也都不能如实知道。
“若诸沙门、婆罗门于法如实知,法集、法灭、法灭道迹如实知,当知是沙门、婆罗门,沙门之沙门数、婆罗门之婆罗门数,
= 如果那些沙门、婆罗门对于法能够如实知道,对于法的集起、法的息灭、法息灭的方法也都能够如实知道,就该知道这位沙门或婆罗门,这沙门是沙门中的一份子,这婆罗门是婆罗门中的一份子。
“彼以沙门义、婆罗门义,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他们能知道沙门的目的、婆罗门的目的,在现世中自己知道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受生死的轮回了。
「当知是沙门、婆罗门,沙门之沙门数,婆罗门之婆罗门数。彼以沙门义、婆罗门义,见法自知作证」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彼等沙门、婆罗门,于沙门为正沙门、于婆罗门为正婆罗门。彼尊者等,对沙门之义,与婆罗门之义,于现在为自知者,为住入实证者。」
“何等法如实知?何等法集、法灭、法灭道迹如实知?
“谓老死法如实知,老死集、老死灭、老死灭道迹如实知;
“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如实知,六入处集、六入处灭、六入处灭道迹如实知。
= 到底是什么法要如实知道呢?到底是什么法的集起、息灭,以及它息灭的方法要如实知道呢?就是对老死之法要如实知道,对于老死的集起、老死的息灭、老死息灭的方法都要如实知道;同样地,对于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等法都要如实知道。乃至对于六入处的集起、六入处的息灭、六入处息灭的方法,也都要如实地知道。
“如是诸法如实知,法集、法灭、法灭道迹如实知。”
= 就像这样,对于诸法能够如实地知道,对于诸法的集起、诸法的息灭、诸法息灭的方法,也都能如实地知道。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53、本经说明若沙门、婆罗门于六入处及其集、灭、道不如实知,而于触及其集、灭、道如实知者,无有是处;反之,若于六入处及其集、灭、道如实知,而后于触及其集、灭、道如实知者,斯有是处。于缘起系列如实知前支,才能如实知随后之缘起支。次序倒置则不能如实知。相应部Samana-brahmana(沙门、婆罗门)。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沙门、婆罗门于法不如实知,
“法集、法灭、法灭道迹不如实知,
“当知是沙门、婆罗门,
“非沙门之沙门数,非婆罗门之婆罗门数,
“彼亦非沙门义、非婆罗门义,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如果沙门、婆罗门对于法不能如实知道,对于法的集起、法的息灭、法息灭的方法也都不能知道的话,要知道这位沙门或婆罗门,他就不属于沙门中的一份子,也不是属于婆罗门中的一份子。他也不知做一位沙门的目的,也不知做一位婆罗门的目的,不能在现世中自己知道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何等法不如实知?何等法集、法灭、法灭道迹不如实知?
= 是对什么法不能如实知道呢?是对什么法的集起、法的息灭、法息灭的方法不能如实知道呢?
“谓六入处法不如实知,六入处集、六入处灭、六入处灭道迹不如实知,而于触如实知者,无有是处;
“触集、触灭、触灭道迹如实知者,无有是处。
= 就是说对六入处法不能如实知道,对六入处的集起、六入处的息灭、六入处息灭的方法不能如实知道。(对六入处法等不能如实知道,)然而对于觉触却能如实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事;乃至说对于觉触的集起、觉触的息灭、觉触息灭的方法也能如实知道,那也是不可能的事。
“如是受、爱、取、有、生、老死如实知者,无有是处。
= 同样地,说对于受、爱、取、有、生、老、死等法也能如实知道,一样是不可能的事。
“若沙门、婆罗门于六入处如实知,六入处集、六入处灭、六入处灭道迹如实知者,于触如实知,斯有是处。
“如是受、爱、取、有、生、老死如实知者,斯有是处。”
= 如果沙门、婆罗门对于六入处能够如实知道,对于六入处的集起、六入处的息灭、六入处息灭的方法也能如实知道的话,那么说他对于觉触能如实知道,这才是真的;同样地,说他对受、爱、取、有、生、老、死等法也能如实知道,这也是真的。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54、本经说明若沙门、婆罗门于六入处不如实知,而欲超度因缘法者,无有是处;反之,若于六入处如实知,而欲超度因缘法者,斯有是处。相应部Samana-brahmana(沙门、婆罗门)。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若诸沙门、婆罗门于六入处不如实知,而欲超度触者,无有是处;
“触集、触灭、触灭道迹超度者,无有是处。
=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的内容,就如前面的经文所说的一样,差别的是:「假如那些沙门、婆罗门对于六入处不能如实地知道,然而竟想要超越觉触,那是不可能的;乃至想要超越觉触的集起、觉触的息灭、觉触息灭的方法,那也是不可能的。
“如是超度受、爱、取、有、生、老死者,无有是处;
“超度老死集、老死灭、老死灭道迹者,无有是处。
= 同样地,想要超越受、爱、取、有、生、老、死等法,那一样是不可能的;乃至想要超越老死的集起、老死的息灭、老死息灭的方法,也都是不可能的。
“若沙门、婆罗门于六入处如实知,六入处集、六入处灭、六入处灭道迹如实知,而超度触者,斯有是处。
= 假如那些沙门、婆罗门对于六入处能如实知道,对于六入处的集起、六入处的息灭、六入处息灭的方法,也能如实知道,那么要超越觉触,这样才有可能。
“如是超度受、爱、取、有、生、老死者,斯有是处;
“乃至超度老死灭道迹者,斯有是处。”
= 同样地,要超越受、爱、取、有、生、老、死等法,这也才有可能;乃至要超越老死息灭的方法,这才有可能。」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老死,乃至六入处三经;
如是老死,乃至行三经,亦如是说。
= 就如老死,乃至六入处等三经的经文所说;同样地,自老死乃至行等三经的经文,也是像这样的说法。
 
#355、本经说明应当觉知老死,乃至行及其集、灭、灭道迹。相应部Bhikkhu(比丘)。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觉知老死,觉知老死集、老死灭、老死灭道迹。
= 应当要觉知老死,觉知老死的集起、老死的息灭、老死息灭的方法。
“如是,乃至当觉知行、行集、行灭、行灭道迹。
= 就像这样,……乃至应当要觉知行(造作诸业)、行的集起、行的息灭、行息灭的方法。
“云何当觉知老死?
“觉知缘生故有老死,如是老死觉知。
= 应当如何觉知老死呢?就是说要觉知由于有生,所以就有老死,要像这样觉知老死。
“云何老死集?
“生集是老死集,如是老死集觉知。
= 要如何觉知老死的集起呢?就是说要觉知有生的集起,所以就有老死的集起,要像这样地觉知老死的集起。
“云何老死灭觉知?
“谓生灭是老死灭,如是老死灭觉知。
= 要如何觉知老死的息灭呢?就是说要觉知生灭了,老死就会息灭,要像这样地觉知老死的息灭。
“云何老死灭道迹觉知?
“谓八圣道是老死灭道迹,如是老死灭道迹觉知。
= 要如何觉知老死息灭的方法呢?就是要觉知八圣道是老死息灭的方法,要像这样地觉知老死息灭的方法。
“乃至云何行觉知?
“谓三行,身行、口行、意行,如是行觉知。
= ……乃至如何觉知行呢?就是说有三行(造作三种业)——身行、口行、意行,要像这样地觉知行。
“云何行集觉知?
“谓无明集是行集,如是行集觉知。
= 要如何觉知行的集起呢?就是说有无明的集起,就会有行的集起,要像这样地觉知行的集起。
“云何行灭觉知?
“无明灭是行灭,如是行灭觉知。
= 要如何觉知行的息灭呢?就是说无明息灭了,行就会息灭,要像这样地觉知行的息灭。
“云何行灭道迹觉知?
“谓八圣道是行灭道迹,如是行灭道迹觉知。”
= 要如何觉知行息灭的方法呢?就是说八圣道是行息灭的方法,要像这样地觉知行息灭的方法。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56、本经说明四十四种智。相应部Nanassa Vatthuni(智事)。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十四种智。
= 有四十四种的知识。
“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 你们要仔细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
“何等为四十四种智?
“谓老死智、老死集智、老死灭智、老死灭道迹智。
= 是那四十四种知识呢?就是说对于老死的知识、老死集起的知识、老死息灭的知识、老死息灭方法的知识。
“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智,行集智、行灭智、行灭道迹智,是名四十四种智。”
= 同样地,对于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等的知识,乃至对于行集起知识、行灭的知识,行灭方法的知识,这就叫四十四种的知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57、本经说明七十七种智。相应部Nanassa Vatthuni(智事)。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七十七种智。
= 有七十七种知识。
“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 你们要仔细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
“云何七十七种智?
“生缘老死智,非余生缘老死智;
“过去生缘老死智,非余过去生缘老死智;
“未来生缘老死智,非余未来生缘老死智;
“及法住智,无常、有为、心所缘生、尽法、变易法、离欲法、灭法断知智。
= 什么是七十七种知识呢?就是由于生而有老死的知识,不是由于无生而有老死的知识;过去由于生而有老死的知识,过去不是由于无生而有老死的知识;未来由于生而有老死的知识;未来不是由于无生而有老死的知识;以及缘起法的知识,知道世间法都是无常的有为法,是缘于心而产生的,是会灭尽之法、变易法、离欲法、应将它断除使寂灭不生。
“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无明缘行智,非余无明缘行智;
“过去无明缘行智,非余过去无明缘行智;
“未来无明缘行智,非余未来无明缘行智;
“及法住智,无常、有为、心所缘生、尽法、变易法、无欲法、灭法断智,是名七十七种智。”
= 同样地,像这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等法,乃至由于无明而有行的知识,不是由于有明而有行的知识;过去由于无明而有行的知识,过去不是由于有明而有行的知识;未来由于无明而有行的知识,未来不是由于有明而有行的知识;以及缘起法的知识,知道世间法都是无常的有为法,是缘于心而产生的,是会灭尽之法、变易法、离欲法、应将它断除使寂灭不生,这就叫七十七种的知识。
「云何七十七种智?……灭法断知智。」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诸比丘!七十七智事者何耶?缘生而有老死之智,无生无老死之智;过去缘生而有老死之智,无生无老死之智;未来缘生而有老死之智,无生无老死之智;有法住智处,亦有尽法、败坏法、离贪法、灭法之智。」所谓七十七智即缘起十二支中前后二支相关可分成十一组,每一组又如经中所述有七法,合计共七十七法智。法住智,指如实知见无明、行等十二支缘生法之智。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58、本经说明有增法、减法。相应部Avijjapaccaya(无明缘)。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增法、减法。
“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 有会随增烦恼的增法和随减烦恼的减法。你们要仔细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
“云何增法?
“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纯大苦聚集,是名增法。
= 怎样叫增法呢?就是所谓由于这里的存在,所以决定那里的存在;由于这里的生起,所以决定那里的生起。也就是说由于愚痴无明,所以造作了诸业;由于造作了诸业,所以就有业识,……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这就叫增法。
“云何減法?
“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所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是名减法。”
= 怎样叫减法呢?就是说由于这里不存在,所以决定那里也不存在;这里息灭,所以那里也息灭。也就是说无明息灭,那么诸业的造作就会息灭,……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息灭,这就叫减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增法、减法,如是生法、变易法、集法、灭法如上说。
= 就如「增法、减法」的经文所说;同样地,生法、变易法、集法、灭法等经文也如上面所说一样。
如当说三经,有应当知三经如上说。
= 就如「当说」等三经,有应当知等三经也如上面所说一样。
 
#359、本经说明若思量、若妄想生,则生未来世苦。相应部Cetana(思)。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思量、若妄想生,彼使、攀缘识住;
= “攀缘”:Arammanam,意为「所依」。
“有攀缘识住故,有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纯大苦聚集。
= 如果生起思量或妄想的话,就会被结使(随眠,潜伏的烦恼种子)及攀缘的识所依止;由于有攀缘的识依止,所以就会有未来世的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此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了。
“若不思量、不妄想,无使、无攀缘识住;
“无攀缘识住故,于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纯大苦聚灭。”
= 如果不生思量、不生妄想的话,那么就不会有结使,也不会有攀缘识的依止;由于没有攀缘识的依止,所以在未来世的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就会息灭,如此纯粹大苦的结聚也就息灭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60、本经经意同第359经,惟加「名色」部份。相应部Cetana(思)。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思量、若妄想者,则有使、攀缘识住;
“有攀缘识住故,入于名色;
= “名色”:「名」为受、相、行、识四蕴,「色」为色蕴。
“入名色故,有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纯大苦聚集。
= 如果生起思量或妄想的话,就会有结使及攀缘识的依止;由于有攀缘识的依止,所以就会进入名色之中;由于进入名色中,所以就有未来世的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此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
“若不思量、无妄想,无使、无攀缘识住;
“无攀缘识住故,不入名色;
“不入名色故,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纯大苦聚灭。”
= 如果不生思量、也不生妄想,就不会有结使及攀缘识的依止;由于无攀缘识的依止,所以就不会进入名色之中;由于不进入名色之中,所以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就会息灭,如此纯粹大苦的结聚也就息灭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61、本经经意同第360经,惟加「往来」及「生死」部份。相应部Cetana(思)。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思量、有妄想,则有使、攀缘识住;
“有攀缘识住故,入于名色;
“入名色故,则有往来;
“有往来故,则有生死;
“有生死故,则有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纯大苦聚集。
= 如果有思量、妄想的话,就会有结使及攀缘识的依止;由于有攀缘识的依止,所以就会进入名色之中;由于进入名色中,所以就会有往来;由于有往来,所以就会有生死;有生死,所以就有未来世的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此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
“若不思量、无妄想,无使、无攀缘识住;
“无攀缘识住故,不入名色;
“不入名色故,则无往来;
“无往来故,则无生死;
“无生死故,于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纯大苦聚灭。”
= 如果没有妄想的话,就不会有结使及攀缘识的依止;由于无攀缘识的依止,所以就不会进入名色之中;由于不进入名色中,所以就没有往来;没有往来,也就没有生死;既没有生死,所以在未来世的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就会息灭,如此纯粹大苦的结聚也就息灭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62、本经说明若有比丘闻十二因缘生厌、离欲、灭尽法,则名多闻比丘。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多闻比丘。
= 有多闻的比丘。
“云何如来施设多闻比丘?”
= 什么是如来所施设(安立)的多闻比丘呢?
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愿为说多闻比丘,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 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凭依,希望您能为我们解说什么是多闻比丘,众比丘听闻后,当会接受奉行。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诸比丘!若有比丘闻老、病、死,生厌、离欲、灭尽法,是名多闻比丘。
= 你们要仔细听啊!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众比丘啊!如果有比丘他听闻老、病、死等法,于是对它生厌、离欲、要使它灭尽的话,这就叫多闻比丘。
“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生厌、离欲、灭尽法,是名多闻比丘,是名如来所施设多闻比丘。”
= 同样地,当他听闻到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等法时,也是对它生厌、离欲、要使它灭尽的话,这就叫多闻比丘,也就是如来所施设的多闻比丘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63、本经说明若有比丘说十二因缘法是生厌、离欲、灭尽法,则为说法比丘。相应部Dhammakathika(说法者)。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所谓说法比丘。
= 有所谓的说法比丘。
“云何说法比丘?云何如来施设说法比丘?”
= 怎样叫说法比丘呢?怎样才是如来所施设的说法比丘呢?
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愿为说说法比丘,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 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凭依,希望世尊您能为我们解说什么是说法比丘,众比丘听闻后,当会接受奉行。
佛告诸比丘:“若有比丘说老、病、死,生厌、离欲、灭尽法,是名说法比丘。
= 如果有比丘他说对老、病、死等法,要生厌、离欲、使它灭尽的话,这就叫说法比丘。
“如是说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是生厌、离欲、灭尽法,是名说法比丘。
= 同样地,如果他也说对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等法,也是要生厌、离欲、灭尽的话,这就叫说法比丘。
“诸比丘!是名如来施设说法比丘。”
= 众比丘啊!这就是如来所施设的说法比丘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64、本经说明若于十二因缘生厌、离欲、灭尽向,则名法次法向。参阅相应部Dhammakathika(说法者)。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谓法次法向。
= 有所谓的法次法向(契合于法的先后秩序,且对向涅槃之法)。
= “法次法向”:Dhammanudhamma-patipanno,十二因缘有先后次序,其他诸法亦有次有序,是名法次。法向是对向涅槃法。有为诸法是生死法,对向生死。若对向涅槃之法,则可离生死,向涅槃彼岸迈进。所谓法次法向即是契合于法之先后次序,且对向涅槃之法。
“诸比丘!云何名为法次法向?”
= 众比丘啊!怎样叫法次法向呢?
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愿为说,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佛告诸比丘:“若比丘于老、病、死,生厌、离欲、灭尽向,是名法次法向。
= 如果比丘对于老、病、死等法,能够对它生厌、离欲、使它向于灭尽的话,这就叫法次法向。
“如是生,乃至行,生厌、离欲、灭尽向,是名法次法向。
= 同样地,如果他能对生……乃至行等法,也能够对它生厌、离欲、使它向于灭尽的话,这就叫法次法向。
“诸比丘!是名如来施设法次法向。”
= 众比丘啊!这就是如来施设的法次法向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