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6日星期五

增一阿含经-卷第二十七《邪聚品第三十五》

卷第二十七_五法_邪聚品第三十五
 
#308、本经叙说由应笑不笑、应喜不喜、应慈不慈、作恶不耻、闻善不着意等五事,知此人住邪聚;由应笑则笑、应喜则喜、应慈则慈、可耻则耻、闻善着意等五事,知此人住正聚。当除邪聚,住于正聚。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人在邪见聚者,有何相像?有何相貌?”
邪见 = Miccha-ditthi,指不正之执见,主要指拨无四谛因果之道理者。系八邪行之一,十恶之一,十随眠之一,五见之一。以为世间无可招结果之原因,亦无由原因而生之结果,而谓恶不足畏,善亦不足喜等之谬见,即是邪见。
 
尔时,诸比丘白世尊言:“如来是诸法之王,诸法之尊。
善哉!世尊,当与诸比丘而说此义。
我等闻已,当奉行之!”
 
世尊告曰:“汝等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其义!”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尔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在邪聚之人,当以五事知之,以见五事则知此人为住邪聚。
“云何为五?应笑而不笑,应欢喜时而不欢喜,应起慈心而不起慈心,作恶而不耻,闻其善语而不著意。
= “闻其善语而不著意”:不放在心内。
(chǐ) = 耻辱,可耻的事情。因声誉受损害而至的内心羞愧[disgrace](羞愧[shame])
“当知此人必住邪聚。
“若有众生住邪聚者,当以此五事知之。
“复次,有众生有住正聚者,有何相貌?有何因缘?”
 
尔时,诸比丘白佛言:“如来是诸法之王,诸法之尊。
“唯愿世尊,当与诸比丘而说此义。
“我等闻已,当奉行之!”
 
世尊告曰:“汝等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其义!”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尔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在正聚之人,当以五事知之,以见五事则知此人为住正聚。
“云何为五?应笑则笑,应欢喜则欢喜,应起慈心则起慈心,可耻则耻,闻善著意。
“当知此人已住正聚。
“是故,诸比丘,当除邪聚,住于正聚。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09、本经叙说如来出现于世,必当为转法轮、度父母、无信令信、使发心、授佛决等五事。当起慈心向于如来。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来出现世时必当为五事。
“云何为五?一者、当转法轮,二者、当度父母,三者、无信之人立于信地,四者、未发菩萨意使发菩萨心,五者、当授将来佛决。
= “转法轮”:Dhamma-cakkam Pavatteti,以转轮圣王之天轮宝转动降伏四方,来譬喻正法的宣说传布、降伏并度脱众生。佛之法轮有乘载及辗破二义。
授决/受决/受记/受别/记别/记说//记莂/受莂/授记 = Veyyakarana,本指分析教说,或以问答方式解说教理;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十二部经之一。
“若如来出现世时,当为此五事。
“是故,诸比丘,当起慈心向于如来。
“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10、本经叙说以刀、毒、野牛、淫女、神祠等五者施人不得其福;以园观、林树、桥梁、大船、房舍等五者施人能得大福。当念修行五惠施。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惠施不得其福。
“云何为五?一者、以刀施人,二者、以毒施人,三者、以野牛施人,四者、淫女施人,五者、造作神祠。
(cí) = 春祭[spring sacrifice] (供奉鬼神、祖先或先贤的庙堂[temple]/引申为祭祀[offer a sacrifice to])
“是谓,比丘,有此五施不得其福。
 
“比丘当知:复有五施令得大福。
“云何为五?一者、造作园观,二者、造作林树,三者、造作桥梁,四者、造作大船,五者、与当来过去造作房舍住处。
(liáng) = 水桥[bridge](架在墙上或柱子上支撑房顶的横木,泛指水平方向的长条形承重构件。房梁[girderroof beam])
“是谓,比丘,有此五事令得其福。”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园观施清凉,及作好桥梁,河津渡人民,并作好房舍。
(jīn) = 渡口[ferry](生物的津液;口水[saliva]/渡,乘船过河或湖、海[ferry]/滋润[moisten])
 彼人日夜中,恒当受其福,戒定以成就,此人必生天。
 
“是故,诸比丘,当念修行此五惠施。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11、本经叙说女人依色、亲族、田业、儿、自守等五力轻慢夫主,夫主以富贵力覆蔽女人;弊魔波旬有色、声、香、味、细滑(触)等五力,若圣弟子能成就无放逸力,胜魔五力,度诸畏难,至无为处。当念修行而不放逸。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女人有五力轻慢夫主。
“云何为五?一者、色力,二者、亲族之力,三者、田业之力,四者、儿力,五者、自守力。
“是谓女人有此五力。
“比丘当知:女人依此五力已,便轻慢夫主。
“设复夫主以一力,尽覆蔽彼女人。
(bì) = 小草。(遮住,遮掩[covershelter]/隐藏[hide])
“云何为一力?所谓富贵力也。
(guì) = 物价高,与“贱”相对[expensivecostly](崇尚,重视[attach importance to]/社会地位高[of high ranknoble])
“夫人以贵,色力不如,亲族、田业、儿、自守尽不如也。
“皆由一力,胜尔许力也。
 
“今弊魔波旬亦有五力。
= “弊魔波旬”:Marapapimant,魔(Mara),即魔罗,意为杀者。波旬(Papimant),又作波掾、波卑夜、波卑面,意为杀者或恶者,北传中称其为欲界第六天魔王,经常企图挠乱佛及诸弟子。一切经音义卷第二十八:「言波旬者,讹也。正言波卑夜,是其名也,此云恶者,常有恶意,成就恶法,成就恶惠,故名波旬。」又一切经音义卷第十:「旬字本从目,音县,误书从日为旬。今验梵本无巡音,盖书写误耳,传误已久。」
“云何为五?所谓色力、声力、香力、味力、细滑力。
“夫愚痴之人著色、声、香、味、细滑之法者,不能得度波旬境界。
“若圣弟子成就一力,胜尔许力。
“云何为一力?所谓无放逸力。
“设贤圣弟子成就无放逸者,则不为色、声、香、味、细滑之所拘系。
(jū) = 拘留,拘禁[arrestdetain](束缚;限制[restrainconstrain])
“以不为五欲所系,则能分别生、老、病、死之法,胜魔五力,不堕魔境界,度诸畏难,至无为之处。”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戒为甘露道,放逸为死径,不贪则不死,失道为自丧。”
= “甘露Amata,又作不死液,味甘如蜜,天人所食,而以甘露比喻佛法之法味。
(jìng) = 步行小路[footpathpath](泛指道路[road]/直径[diameter]/jīng = 经过,行经[pass]/南北为径[north southern])
 
 
佛告诸比丘:“当念修行而不放逸。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12、本经叙说女人有生豪贵家、嫁富贵家、使夫言从语用、多有儿息、在家独得由己等五欲想;比丘亦当有戒、闻、定、慧、解脱等五事可欲之想。当求方便,行于善法,除去不善法。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女人有五欲想。
“云何为五欲想?一者、生豪贵之家,二者、嫁适富贵之家,三者、使我夫主言从语用,四者、多有儿息,五者、在家独得由己。
(shì) = 往,到[go](符合,适合[fitsuit]/刚刚;方才[just now]/舒适,满足[comfortable]/正好,恰好[just]/节制[control]/[meet]/女子出嫁[marry])
(xī) = 从心,从自,自亦声。自,鼻子。古人以为气是从心里通过鼻子呼吸的。喘气;呼吸[breathepant](气息,呼吸时出入的气[breath]/停止,停息[stop]/休息[rest]/亲生子女[one's own children]/滋息;生长[grow]/利息,利钱[interest])
“是谓,比丘,女人有此五事可欲之想。
 
“如是,比丘,我比丘亦有五事可欲之想。
“云何为五?所谓禁戒、多闻、三昧成就、智慧、智慧解脱。
= “三昧”:Samadhi,又作三摩地,译为等持,即离诸邪念,心住一境而寂然不动之状态。
“是谓,比丘,有此五事可欲之法。”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我生豪族种,亦适富贵家,能役使夫主,非福不克获。
(yì) = 服兵役,戍守边疆[serve in the army](役使,驱使[use as a servant]/劳役[labor]/仆人[servant])
(kè) = 甲骨文字形,下面象肩形。整个字形,象人肩物之形。胜任[be competent](能够[canbe able to]/攻下;战胜;打败[defeatovercomecapture]/克制[restrainforbear]/迷信说法。认为人生下来有属相相克,有五行相克,命硬的又克父母;害,损伤[damage])
 使我饶儿息,香华自严饰,虽有此想念,非福不克获。
 信戒而成就,三昧不移动,智慧亦成就,懈怠而不克。
 寻欲得道果,不由生死渊,愿欲至涅槃,懈怠而不克。
(yuān) = 打漩涡的水[whirling water](深潭[deep pool]/深;深远;渊博[deepprofound])
 
“如是,诸比丘,当求方便,行于善法,除去不善法,渐当前进,无有中悔之心。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13、本经叙说在塔中、众中、道路、病卧、饮食等五时,不应向人作礼;不在塔中、不在众中、不在道路、不病卧、非饮食等五时,为知时之礼。当作方便,知时之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时不应向人礼。
“云何为五?若在偷婆中不应向礼,在大众中不应向礼,又在道路不应向礼,病痛著床不应向礼,若饮食时不应向礼。
= “偷婆”:Thupa,又作塔婆、佛图、浮屠,译为塔,意指高显处、方坟、圆冢,为顶、堆土之义。参阅杂阿含附录卷第1
“是谓,比丘,有此五事不应向礼。
 
“复有五事知时之礼。
“云何为五?不在偷婆中,不在大众中,不在道路,亦不病痛,复非饮食,此应向礼。
“是故,诸比丘,当作方便,知时之行。”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14、本经叙说优头槃度化毗舍罗先,佛为记说毗舍罗先施汤浴佛之功德,于六十劫中不堕恶趣,复为人身,出家学道,成辟支佛。小部法句经注释、杂阿含卷441165经、别译杂阿含卷595经,参阅相应部Devahita(提婆比多)。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 “罗阅城”:Rajagaha,译为王舍城,为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国之首府,多出胜上吉祥香茅,故又名上茅城。
= “迦兰陀竹园”:Veluvana-kalandakanivapa,又作鹊封竹园、鹙鹭池边竹林、多鸟竹园,略称竹园、竹林。即竹林精舍。住于摩揭陀国罗阅城北方,是佛教史上第一座精舍。有关此精舍的建立,一说由迦兰陀地方士绅所捐,一说由频婆娑罗王所奉施。
(yuè) = 在门内考察、计算事物[examine]
 
尔时,世尊告优头槃:“汝今入罗阅城求少温汤。所以然者?如我今日脊患风痛。”
= “优头槃”:Upavana,又作优波摩那,译为白净,舍卫城人,婆罗门种,祇园精舍建立时,起信出家,证得六通,曾为佛陀侍者。
(jǐ) = 背中间的骨头[spine]
 
优头槃白佛:“如是,世尊。”
是时,优头槃受佛教已,到时著衣持钵,入罗阅城求汤。
尔时,尊者优头槃便作是念:“世尊有何因缘,使我求汤?如来诸结已尽,诸善普会。
“然如来复作是语:‘我今患风。’
“又复世尊不授姓名,当至谁家?”
 
是时,尊者优头槃以天眼观罗阅城男子之类,必应度者。
是时,见罗阅城中有长者名毗舍罗先,不种善根,无戒、无信、邪见,于佛、法、众与边见共相应。
= “边见”:Antaggahika-ditthi,又作边执见,为五见之一,指执取死后断灭之断见,或死后常住不灭之常见,为偏于一边之谬见。
彼便有此见:无施、无与、无有受者,亦复无有善恶果报,无今世、后世,无父、无母,世无沙门、婆罗门等成就者,于今世、后世自身作证而自游化。
寿命极短,余五日之后当取命终。
又事五道大神。
 
是时,优头槃便作是念:“如来必欲度此长者。所以然者?此长者命终之后,当生啼哭地狱中。”
(tí) = 放声痛心地哭[weep aloud](哭泣[tear]/眼泪[tears])
是时,优头槃便笑。
五道大神遥见笑,即隐其形而作人像,来至优头槃所而给使令。
是时,尊者优头槃将此使人往至长者门外住,默然不语。
 
是时,长者遥见有道人在门外立,即时便说此偈:
 
“汝今默然住,剃头著袈裟,为欲求何等?因由何故来?”
 
尔时,优头槃复以此偈报曰:
 
“如来无著尊,今日患风发,设有温汤者,如来欲洗浴。”
(yù) = 洗澡[bathe](沉浸;浸染[soak])
 
是时,长者默然不报。
是时,五道大神告毗舍罗先曰:“长者可以汤相惠,必当获福无量,当得甘露之报。”
(huì) = 仁爱[kindheartedness](惠赠[benefitfavorkindness]/惠赠;给予好处[give])
 
是时,长者报曰:“我自有五道大神,用此沙门为能加益何等事?”
 
是时,五道大神便说此偈:
 
“如来当生时,天帝来下侍,更谁出是者,能与共俦匹?
(shì) = 在尊长旁边陪着[stand at sb.'s side in attendance](引申为服侍、侍奉[wait uponattend uponserve])
(chóu) = 伴侣[companion](同类,辈[galère])
 用五道神为,不能有所济,宁供养释师,便获大果报!”
 
尔时,五道大神复重语长者曰:“汝好自守护身、口、意行,汝不知五道大神之威力乎?”
是时,五道大神即化作大鬼神形,右手执剑,语长者曰:“今我身者是五道大神,速与此沙门汤,勿足稽留!”
(jī) = 象树木曲头止住不上长的样子,从尤,旨声。停留;阻滞[delaydetain](qǐ = 叩头至地[kotow])
 
是时,长者便作是念:“甚奇!甚特!五道大神乃供养此沙门。”
即以香汤授与道人,复以石蜜授与沙门。
 
是时,五道大神自执此香汤,共优头槃至世尊所,以此香汤奉上如来。
尔时,世尊以此香汤,沐浴身体,风寻时差,更不增剧。
(chā) = 失当;错;相差[mistake](病愈。后作“瘥”[be recovered]/cī = 分别等级;依次排列[grade])
(jù) = 甚;厉害,严重[acutesevereintense](繁多;繁忙[numerous and diverse])
 
是时,长者后五日便取命终,生四天王中。
= “四天王”:Catummaharajika Deva,居于须弥山腰,由揵陀罗山之四峯,各自镇守一天下:持国天镇守东方,增长天镇守南方,广目天镇守西方,多闻天镇守北方。通常四天王任帝释天之外将,亦为佛教之守护神。
是时,尊者优头槃闻长者命终,即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是时,优头槃白如来言:“此长者命终为生何处?”
 
世尊告曰:“此长者命终生四天王中。”
 
优头槃白佛言:“此长者于彼命终当生何处?”
 
世尊告曰:“于彼命终当生四天王中,三十三天乃至生他化自在天,于彼命终,复来生四天王中。
= “三十三天”:Tavatimsa deva,又作忉利天。长阿含第三十经世记经阎浮提洲品:「须弥山顶有三十三天宫,宝城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重,…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又复如是。」
“此长者身,六十劫中不堕恶趣,最后得作人身,剃除须发,著三法衣,出家学道,成辟支佛。
= “三法衣”:即比丘常必披着之三种衣:(一)僧伽梨(Samghati),即大衣,又称九条衣;(二)郁多罗僧(Uttarasanga),即上衣,又称七条衣;(三)安陀会(Antaravasaka),即内衣,又称五条衣。
= “辟支佛”:Paccekabuddha,又作辟支迦罗,译为独觉,为无师友之教导,靠自己觉悟而成道,故名独觉。
“所以然者?汤施之德,其福乃尔。
“是故,优头槃,恒念浴众僧,闻说道教。
“如是,优头槃,当作是学!”
 
尔时,尊者优头槃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15、本经叙说有一比丘欲舍戒还作白衣,佛为说女人有秽恶、两舌、嫉妒、瞋恚、无反复等五种恶,复为说不净观,劝修梵行;比丘闻法已,精进修持,便成阿罗汉。参阅后汉安世高译佛说阿难同学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异比丘不乐修梵行,欲舍禁戒,还为白衣。
= “异比丘”:佛说阿难同学经作:「有比丘名掘多」。掘多(Gupta),又作笈多,译为秘密。
= “白衣”:因印度在家人多著白衣,故以「白衣」称在家人,而出家人则着染坏色衣以为区别。
是时,彼比丘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彼比丘白世尊言:“我今不乐修于梵行,欲舍禁戒,还为白衣。”
 
世尊告曰:“汝今何故不乐修梵行,欲舍禁戒,还为白衣?”
 
比丘报曰:“我今心意炽盛,身中火燃。
“若我见女人时,端正无双,我尔时便作是念:‘使此女人与我共交。’
“又复作是念:‘此非正法,设我从此心者,则非正理。’
“我尔时复作是念:‘此是恶利,非为善利;此是恶法,非为善法。
“‘我今欲舍禁戒,还为白衣。
“‘沙门禁戒实不可犯,我于俗人中可分檀布施。’”
 
世尊告曰:“夫为女人有五种恶。
“云何为五?一者、秽恶,二者、两舌,三者、嫉妒,四者、瞋恚,五者、无反复。”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非喜由财义,现善内怀毒,坏人趣道善,如鹰舍污池。
= 会悲喜之事,都是由于财义之故的;看她外观现出善貌,但是内心却怀着毒害;会毁坏人家之趣于善道的,好似鹰鸟之舍弃污池那样。
 
“是故,比丘,当除不净之想,思惟净观。
“比丘思惟净观已,尽断欲爱、色爱、无色爱,尽断无明、憍慢。
“汝今,比丘,欲从何生?为从发生?然发恶露不净,皆由幻化诳惑世人。
= “为从发生”:是从头发而生的呢?
= “恶露”:身上不净之津液如脓、血、尿、屎等,为观身不净之对象。
“手、爪、齿、形体之属,乃无净处,何者是真?何者是实?从头至足皆悉如是。
“肝、胆、五藏,有形之物,无一可贪,何者是真?
五藏(wǔ zàng) = 中医术语。也称“五脏”。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
“汝今,比丘,欲从何生?汝今善修梵行,如来正法必当尽苦。
“人命极短,不久存世,虽复极寿,不过百岁,所出无几。
 
“比丘当知:如来出世,甚为难值;闻法亦难;受四大形,亦复难得;诸根具足,亦复难得;得生中国,亦复难值;与善知识相遭,亦复难得;闻法亦难,分别义理,亦复难得;法法成就,此事亦难。
“汝今,比丘,设与善知识从事者,便能分别诸法,亦当与人广演其义。
“设当闻法已,则能分别;能分别法已,则能说其义,无有欲想、瞋恚、愚痴之想,已离三毒,便脱生、老、病、死。
“我今粗说其义。”
 
尔时,彼比丘从佛受教,便从座起,礼世尊足,便退而去。
 
是时,彼比丘在闲静之处,思惟其法,所以族姓之子剃除须发,出家学道,欲修无上梵行: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
尔时,彼比丘便成阿罗汉。
 
尔时,彼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16、本经叙说多耆奢因观五阴而断欲证果;当观察五阴之本,皆不牢固。相应部Ananda(阿难)、杂阿含卷451198经、别译杂阿含卷12230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阿难、多耆奢时到,著衣持钵,入城乞食。
= “多耆奢”:Vangisa,又作鹏耆舍、凡耆,译为取善。
是时,多耆奢在一巷中见一女人,极为端正,与世奇特;见已,心意错乱,不与常同。
(xiàng) = 直为街,曲为巷;大者为街,小者为巷[alleylane]
 
是时,多耆奢即以偈向阿难说:
 
“欲火之所烧,心意极炽然,愿说灭此义,多有所饶益。”
 
是时,阿难复以此偈报曰:
 
“知欲颠倒法,心意极炽然,当除想像念,欲意便自休。”
(xiū) = 休息[rest](停止、中止或结束[cease]/吉庆[auspicious])
 
是时,多耆奢复以偈报曰:
 
“心为形之本,眼为候之原,睡卧见扶接,形如乱草萎。”
= 心意就是形体之本,眼睛乃为看候〔探望〕之原,睡卧时,即看见扶接,其形,有如乱草之萎微那样的。
(hòu) = 守望;侦察[reconnoitre](等候[wait for]/时节[season])
(fú) = 搀扶[support with the hand](旁,旁侧[side])
(wěi) = <植物>枯槁、凋谢[witherwilt](衰落;衰弱[declineweaken])
 
是时,尊者阿难即前进,以右手摩多耆奢头。
尔时,即说此偈:
 
“念佛无贪欲,度彼欲难陀,睹天现地狱,制意离五趣。”
= 念佛的话,就不会有贪欲,世尊曾度欲念炽盛的难陀,使他亲覩天堂,又现地狱之相,如能制意,就能离开五趣轮回。
(dǔ) = 见,看见[see]
 
是时,多耆奢闻尊者阿难语已,便作是说:“止!止!阿难。”
俱乞食讫,还至世尊所。
(qì) = 从“言”,表示本与言语有关。绝止;完毕[completesettledbe over]
 
是时,彼女人遥见多耆奢便笑。
时,多耆奢遥见女人笑,便生此想念:“汝今形体骨立皮缠,亦如画瓶,内盛不净,诳惑世人,令发乱想。”
尔时,尊者多耆奢观彼女人,从头至足:“此形体中有何可贪?三十六物皆悉不净;今此诸物为从何生?”
= “三十六物”:指观人之身中有三十六种不净物。增一阿含广演品第19经:「所谓念身者,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胆、肝、肺、心、脾、肾、大肠、小肠、白膜、膀胱、屎、尿、百叶、仓、肠、胃、脬、溺、泪、唾、涕、脓、血、肪脂、涎、髑髅、脑。」参阅中阿含第98经念处经。
 
是时,尊者多耆奢复作是念:“我今观他形,为不如自观身中。
“此欲为从何生?为从地种生耶?水、火、风种生耶?
“设从地种生,地种坚强,不可沮坏;
(jǔ) = 古水名。(同“阻”。阻止,阻遏;终止[preventstop]/破坏,败坏[ruin]/丧气、颓丧或灰心失望[dejecteddemoralized])
“设从水种生,水种极濡,不可获持;
(rú) = 古水名[Ru River](通“软”。柔顺[softtame])
“设从火种生,火种不可获持;
“设从风种生,风种无形而不可获持。”
 
是时,尊者便作是念:“此欲者,但从思想生。”
 
尔时,便说此偈:
 
“欲我知汝本,但以思想生,非我思想汝,则汝而不有。”
 
尔时,尊者多耆奢又说此偈,如思惟不净之想,即于彼处有漏心得解脱。
 
时,阿难及多耆奢出罗阅城,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是时,多耆奢白世尊言:“我今快得善利,以有所觉。”
 
世尊告曰:“汝今云何自觉?”
 
多耆奢白佛言:“色者无牢,亦不坚固,不可睹见,幻伪不真;
“痛者无牢,亦不坚固,亦如水上泡,幻伪不真;
= “痛”:巴利本作Vedana,受。
“想者无牢,亦不坚固,幻伪不真,亦如野马;
“行亦无牢,亦不坚固,亦如芭蕉之树,而无有实;
(bā) = 芭蕉[banana]
“识者无牢,亦不坚固,幻伪不真。”
 
五众/五阴/五蕴 = Panca khandha,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五蕴中,色蕴属于物质;受、想、行、识四蕴属于精神,此五蕴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五众是五蕴之旧译。众,含有和集之义。
Rupa-khandha,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可分为五种:
一、内色——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
二、外色——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
三、显色——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赤、黄、白,黑等。
四、表色——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趋舍伸屈等种种表相。
五、形色——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Vedana-khandha,即受蕴,人类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感受。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受心所。
Sanna-khandha,即想蕴,想就是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取种种相,作种种想,包括思想、概念等心理现象。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想心所。
Sankhara-khandha,即行蕴,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五十行心所。
Vinnana-khandha,即识蕴,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心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南传佛教有八十九心或一百二十一心之说。
 
重白佛言:“此五盛阴无牢,亦不坚固,幻伪不真。”
 
是时,尊者多耆奢便说此偈:
 
“色如聚沫,痛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
= “野马”:指蜃气楼、阳炎(Maricika),比喻诸事象非实体者,又作幻法如野马。
(mò) = 沫水[Mo river](泡沫,沫子[foamfroth]/唾沫[salivaspittle])
 识为幻法,最胜所说。
 思惟此已,尽观诸行,皆悉空寂,无有真正,
 皆由此身,善逝所说。
= “皆由此身”:都是由于此身所起的。
 当灭三法,见色不净,此身如是,幻伪不真,
 此名害法,五阴不牢,已解不真,今还上迹。
 
“如是,世尊,我今所觉正谓此耳!”
 
世尊告曰:“善哉!多耆奢,善能观察此五盛阴本。
“汝今当知:夫为行人当观察此五阴之本,皆不牢固。
“所以然者?我当观此五盛阴时,在道树下成无上等正觉,亦如卿今日所观。”
 
尔时,说此法时,座上六十比丘漏尽意解。
尔时,尊者多耆奢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17、本经叙说僧迦摩舍家,出家学道,经七返降魔,方成阿罗汉道,佛因此听许七返出家,过此限者,则为非法,并赞其为能七返降魔第一比丘。刘宋慧简译佛说长者子六过出家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僧迦摩长者子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 “僧迦摩”:Sabbakama,又作僧迦罗摩,曾七次出家,还俗六次,终证阿罗汉果。
是时,长者子白佛言:“唯愿世尊听在道次!”
 
是时,长者子即得为道,在闲静之处,克己修行,成其法果,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出家学道: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
是时,僧迦摩便成阿罗汉。
是时,在闲静之处,便生此念:“如来出现甚为难遇,多萨阿竭时时乃出!
= “多萨阿竭”:Tathagata,又作多陀阿伽度,译为如来。
“亦如优昙钵华时时乃出,此亦如是,如来出现于世时时乃有。
= “优昙钵华”:Udumbara,译为灵瑞华、瑞应华。世间无此花,若如来下生,金轮王出现,以大福德力故,感得此花出现,故经中常以喻希有者。
“一切行灭亦复难遇,出要亦难,爱尽、无欲、涅槃,此乃为要。”
= “一切行灭亦复难遇”:一切行之寂灭也是难遇的事。
 
尔时,僧迦摩妇母闻女婿作道人,不复著欲,舍于家累,又捐我女,如弃聚唾。
婿(xù) = 古时女子称夫为婿[husband](女儿、妹妹或其他晚辈的丈夫[son-in-law])
(juān) = 舍弃[abandonthrow awayrelinquish]
(tuò) = 口液,唾沫[saliva](吐唾沫[spit <on sb.>])
尔时,此母往至女所,而语女曰:“汝婿实作道乎?”
 
其女报曰:“女亦不详为作道不耶?”
(xiáng) = 审察,审理[observe carefullychecktry <a case>](详细;详尽[detailedminute]/安详[composed])
 
其老母曰:“汝今可自庄严,著好衣裳,抱此男、女,往至僧迦摩所。”
(cháng) = 下衣。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男女都穿,是裙的一种,不是裤子[skirt worn by a woman or man in ancient China](shang = 泛指衣服[dress])
 
尔时,母及女共相将至僧迦摩所。
尔时,尊者僧迦摩在一树下结跏趺坐。
是时,妇、母二人在前,默然而立。
 
是时,老母及女观僧迦摩从头至足,而语僧迦摩曰:“汝今何故不与我女共语乎?今此儿女由汝而生。
“汝今所为实为非理,人所不许。
“汝今所思惟者,非是人行。”
 
是时,尊者僧迦摩即时便说此偈:
 
“此外更无善,此外更无妙,此外更无是,善念无过是。”
= 除此之外,更没有什么善行可说,除此之外,更没有什么妙好之法,除此之外,更没有为是的,一切善念没有能胜过于此的。
 
是时,妇母语僧迦摩曰:“我女今有何罪?有何非法?今何故舍之出家学道?”
 
是时,僧迦摩便说此偈:
 
“臭处不净行,瞋恚好妄语,嫉妒心不正,如来之所说。”
 
是时,老母语僧迦摩曰:“非独我女而有此事,一切女人皆同此耳!
“舍卫城中人民之类,见我女者,悉皆意乱,欲与交通,如渴欲饮,睹无厌足,皆起想著。
“汝今云何舍之学道,方更谤毁。
“设汝今日不用我女者,汝所生男、女,还自录之。”
(lù) = 绿色金属[green metal](记载[record]/采取[takeadopt])
 
尔时,僧迦摩复说此偈:
 
“我亦无男女,田业及财宝,亦复无奴婢,眷属及营从。
 独步无有侣,乐于闲静处,行作沙门法,求于正佛道。
 有男有女者,愚者所习行,我常无我身,岂有男女哉?”
 
是时,妇、母、男、女闻说此偈已,各作是念:“如我今日观察此意,必不还家。”
复更观察从头至足,长叹息已,前自长跪,而作是语:“设身、口、意所造非法者,尽共忍之。”
即绕三匝而退所在。
 
是时,尊者阿难到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遥见老母及女而问之曰:“向者颇见僧迦摩乎?”
 
其老母报曰:“虽见亦不为见。”
 
阿难报曰:“颇共言语乎?”
(pō) = 头偏[obliquebe inclined to one sideslant](略微;稍[rather]/很;甚[very]/不可。通“叵”[dont])
 
老母报曰:“虽共言语,不入我意。”
 
是时,尊者阿难便说此偈:
 
“欲使火生水,复使水生火,空法欲使有,无欲欲使欲。”
= 欲使火能生水,又欲使水能生火,将这空法欲使其为有,将无欲的人欲使其为有欲一样。
 
是时,尊者阿难乞食已,还诣祇树给孤独园,往至僧迦摩所,在一面坐,语僧迦摩曰:“已知如真法乎?”
 
僧迦摩报曰:“我已觉知如真法也。”
 
阿难报曰:“云何觉知如真法乎?”
 
僧迦摩报曰:“色者无常,此无常义即是苦,苦者即无我,无我者即是空也。
“痛、想、行、识皆悉无常,此无常义即是苦,苦者即无我,无我者即是空也。
“此五盛阴是无常义,无常义者即是苦义。
“我非彼有,彼非我有。”
 
是时,僧迦摩便说此偈:
 
“苦苦还相生,度苦亦如是,贤圣八品道,乃至灭尽处。
= 苦与苦,都往还而相生,度脱此苦,也是如是的;那些贤圣所行的八品道〔八正道〕,乃能至于灭尽之处。
 
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八道行/八直行/八正/八道/八支/八法/八路/八正道 = Ariya atthangika magga,八种求趣涅槃之正道。乃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之实践法门,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方法或途径。释尊转法轮时,所说离乐欲及苦行之二边,趋向中道者,即指此八正道。八圣道乃众生从迷界之此岸渡到悟界之彼岸所持之力,故以船、筏为譬,有八道船、八筏之称;又如车轮之辐、毂、辋相互助车转动,故亦譬称八轮。又此为圣者游行之所,故又作八游行、八由行。反之,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称为八邪、八邪行。
谛见/正见
Samma-ditthi,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
正志/正分别/正觉/谛念/正思惟
Samma-sankappa,即思考真实之道理,亦即远离贪欲、嗔恚、害念等邪思惟,而对无贪、无嗔、不害等生起思惟。
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正精进
Samma-viriya,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即谓能求方便精勤。
正言/谛语/正语
Samma-vaca,即远离妄言、两舌、粗言、绮语等一切虚妄不实之语。又以正语亦必为合乎道理之语,故又称顺理语。
正行/谛行/正业
Samma-kammanta,即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等一切邪妄。
谛受/正命
Samma-ajiva,佛弟子依从正法,清净身口意三业;远离咒术、占卜等五种邪恶之谋生方法,而如法求取衣服、饮食、汤药、床榻等生活资具,即称为正命。又比丘为延续法身慧命而行之乞食,称为正命食。
谛意/正念
Samma-sati,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
 
谛定/正定
Samma-samadhi,即离欲恶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
 
 更不还此生,流转天人间,当尽苦原本,永息无移动。
= 更不再还来受生,更不流转于天上人间,因此,应当要灭尽苦原的根本,就能永远息止而不移动。
 我今见空迹,如佛之所说,今得阿罗汉,更不受胞胎。”
 
是时,尊者阿难叹曰:“善哉!如真之法善能决了。”
(jué) = 疏通水道,使水流出去[digdredge](决断,决定[decide]/断裂,折断[break]/一定,必定[certainly]/判决[judge])
 
是时,阿难便说此偈:
 
“善守梵行迹,亦能善修道,断诸一切结,真佛之弟子。”
 
尔时,阿难说此偈已,即从座起而去,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
 
尔时,阿难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欲平等论阿罗汉,当言僧迦摩比丘是也。
“能降伏魔官属者,亦是僧迦摩比丘。
“所以然者?僧迦摩比丘七变往降魔,今方成道。
“自今已后,听七变作道。
= “七变作道”:指七次出家。佛说长者子六过出家经:「僧伽罗摩长者子乃至七反于如来所出家学道,更不习欲,舍家业、仆从。」
“过此限者,则为非法。”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声闻中第一比丘能降伏魔,今方成道者,所谓僧迦摩比丘是。”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