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十七卷
#杂因诵<12、14、15、16、17卷>
##十八界相应<455~465>
##受相应<466~489>凡夫执着为我的「五阴」当中,「受」是第二个,同时「受」也是十二因缘的第七支,由于它能引生「爱」支,因此了解受的本质,对于洞察贪爱以及苦的生起有其必要。
#455、本经说明缘界故生触、想、欲、觉、热、求。相应部Sanna
etc.(想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缘界种种故生种种触,
“缘种种触生种种想,
“缘种种想生种种欲,
“缘种种欲生种种觉,
“缘种种觉生种种热,
“缘种种热生种种求。
= 由于种种界所以生起种种的觉触,由于种种的觉触而生起种种的想象,由于种种的想象而生起种种的欲念,由于种种的欲念而生起种种的推求心理,由于种种的推求心理而生起种种的渴望,由于种种的渴望而生起种种的追求。
“云何种种界?谓十八界,眼界,乃至法界。
= 什么是种种的界呢?就是所谓的十八界,眼界……乃至法界。
“云何缘种种界生种种触?云何……乃至缘种种热生种种求?
= 什么叫做由于种种的界而后生起种种的觉触呢?什么叫做……乃至由于种种的渴望而后生起种种的追求呢?
“谓缘眼界生眼触,非缘眼触生眼界,但缘眼界生眼触;
“缘眼触生眼想,非缘眼想生眼触,但缘眼触生眼想;
“缘眼想生眼欲,非缘眼欲生眼想,但缘眼想生眼欲;
“缘眼欲生眼觉,非缘眼觉生眼欲,但缘眼欲生眼觉;
“缘眼觉生眼热,非缘眼热生眼觉,但缘眼觉生眼热;
“缘眼热生眼求,非缘眼求生眼热,但缘眼热生眼求。
= 就是说由于眼界而后生起眼触,不是由于眼触而后生起眼界,只有由于眼界才能生起眼触;由于眼触而后生起眼想,不是由于眼想而后生起眼触,只有由于眼触才能生起眼想;由于眼想而后生起眼欲,不是由于眼欲而后生起眼想,只有由于眼想才能生起眼欲;由于眼欲而后生起眼觉,不是由于眼觉而后生起眼欲,只有由于眼欲才能生起眼觉;由于眼觉而后生起眼热,不是由于眼热而后生起眼觉,只有由于眼觉才能生起热;由于眼热而后生起眼求,不是由于眼求而后生起眼热,只有由于眼热才能生起眼求。
“如是耳、鼻、舌、身、意界缘生意触,乃至缘意热生意求,亦如是广说。
= 同样地,耳、鼻、舌、身诸界,乃至由于意界而后生起意触,……乃至由于意热而后生起意求,也是像这样地广为解说。
“是名比丘缘种种界生种种触,乃至缘种种热生种种求;
“非缘种种求生种种热,乃至非缘种种触生种种界;
“但缘种种界生种种触,乃至缘种种热生种种求。”
= 这就叫做比丘由于种种界而后生起种种的觉触,……乃至由于种种的渴望而后生起种种的追求。不是由于种种的追求而后生起种种的渴望,……乃至不是由于种种的觉触而后生起种种的界;只有由于种种的界才能生起种种的觉触,……乃至由于种种的渴望而后生起种种的追求。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内六入处,外六入处亦如是说。
= 就如「内六入处」的经文所说,「外六入处」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456、本经说明有光界乃至有灭界,以及各于其所正受而得。相应部Sattima(此等七〈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光界、净界、无量空入处界、无量识入处界、无所有入处界、非想非非想入处界,有灭界。”
= 有光界(色界二禅天)、净界(色界三禅天)、无量空入处界(即空无边处界,无色界天之一)、无量识入处界(即识无边处界,无色界天之二)、无所有入处界(即无所有处界,无色界天之三)、非想非非想入处界(即非想非非想处界,无色界天之最高者),也有灭界(修灭尽定而得之定报)。
= “光界”:Abhadhatu,缘暗可知,即色界二禅天。
= “净界”:Subhadhatu,缘不净可知,即色界三禅天。
= “无量空入处界”:Akasanancayatanadhatu,即空无边处界,无色界天之一。
= “无量识入处界”:Vinnanancayatanadhatu,即识无边处界,无色界天之一。
= “无所有入处界”:Akincannayatanadhatu,即无所有处界,无色界天之一。
= “非想非非想入处界”:Nevasannanasannayatanadhatu,即非想非非想处界,无色界天之最高者。
= “灭界”:Sannavedayitanirodhadhatu,修灭尽定所得之定报。
时,有异比丘从座起,整衣服,稽首礼足,合掌白佛言:“世尊!彼光界、净界、无量空入处界、无量识入处界、无所有入处界、非想非非想入处界、灭界。
= 这时,有一位比丘从座席起来,整理衣服,向佛陀顶礼后,恭敬合掌请问佛陀说:「世尊啊!那些光界、净界、无量空入处界、无量识入处界、无所有入处界、非想非非想入处界、灭界等。
“如此诸界,何因缘可知?”
= 像如此种种诸界,是由于什么因缘而得以知道的呢?
佛告比丘:“彼光界者,缘暗故可知;
“净界缘不净故可知;
“无量空入处界者,缘色故可知;
“无量识入处界者,缘内故可知;
“无所有入处界者,缘所有可知;
“非想非非想入处界者,缘有第一故可知;
“灭界者,缘有身可知。”
= 那光界,是缘于黑暗而可以得知;那净界,是缘于不净而可以得知;那无量空入处界,是缘色相(色身之相)而可以得知;那无量识入处界,是缘于内(精神意识)而可以得知;那无所有入处界,是缘于所有而可以得知;那非想非非想入处界,是缘于有第一(一切有中最胜者)而可以得知;那灭界,是缘于执持身见相应诸烦恼断而可以得知。
「灭界者,缘有身可知」 = 依瑜伽师地论说:「由萨迦耶(身见)所有相应诸烦恼断以为缘故,施设灭界为灭无上。
诸比丘白佛言:“世尊!彼光界,乃至灭界,以何正受而得?”
= 世尊啊!那光界……乃至灭界,是要依什么正受(禅定)才能到达呢?
= “正受”:Samapatti,新译「等至」,为精神已到达平等寂静的状态。
佛告比丘:“彼光界、净界、无量空入处界、无量识入处界、无所有入处界,此诸界于自行正受而得;
“非想非非想入处界,于第一有正受而得;
“灭界者,于有身灭正受而得。”
= 那光界、净界、无量空入处界、无量识入处界、无所有入处界,如此诸界都是要自己修持正受而得以到达其境;非想非非想入处界,是依于第一有正受(即非想非非想处定)而得达其境;至于灭界,是依于有身灭正受(即灭尽定)而得达其境。
= “彼光界、净界…于有身灭正受而得”:巴利本作Ya Ca Abhadhatu Ya Ca Subhadhatu Ya Ca
Akasanancayatanadhatu Ya Ca Vinnanancayatanadhatu Ya Ca Akincannayatanadhatu,Ima Dhatuyo Sannasamapatti Pattabba.Yayam
Nevasannanasannayatanadhatu Ayam Dhatu Sankharavasesasamapatti Pattabba,Yayam Sannavedayitanirodhadhatu Ayam Dhatu Nirodhasamapatti
pattabba Ti.(光界乃至无所有入处界等五界以想等至而得,非想非非想处界以行有余等至而得,想受灭界以灭尽定而得)。
「彼光界、净界……无所有入处界,此诸界于自行正受而得」 = 依瑜伽师地论说:「又有想定名为有行,于七界中,次第乃至无所有处,一切皆是有想定故,皆由行定随顺获得。」
「非想非非想入处界,于第一有正受而得」 = 依瑜伽师地论说:「非想非非想处,由无相作意方便趣入,想极细故,取为第一,诸有寂静起胜解时,随顺获得第一有定。」
「灭界者,于有身灭正受而得」 = 依瑜伽师地论说:「于一切相不思惟故,于无相界正思惟故,萨迦耶灭;由无相故,随顺获得灭定、灭界。」
##本经依南传说法:光界乃缘闇而得知,净界乃缘不净而得知,空无边处界乃缘色而得知,识无边处界乃缘空无边处而得知,无所有处界乃缘识无边处而得知,非想非非想处界乃缘无所有处而得知,想受灭界乃缘灭而得知。光界、净界、空无边处界、识无边处界、无所有处界,此等诸界,依想等至(定)可达;非想非非想界,依行有余等至可达;想受灭界,依灭尽等至可达。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无色界四天
|
非想非非想入处天(非有想非无想处天)
|
||
无所有入处天(无所有处天)
|
|||
识入处天(无量识处天)
|
|||
空入处天(无量空处天)
|
|||
色界十八天
|
四禅天
|
五净居天(只有三果圣者能往生):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
|
|
无云天(少福天)、福生天、广果天(因性果实天)、无想天
|
|||
三禅天
|
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
|
||
二禅天
|
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
|
||
初禅天
|
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
|
||
欲界六天
|
他化自在天
|
||
化乐天(化自在天)
|
|||
兜率天(兜率陀天)
|
|||
夜摩天(焰摩天、炎摩天)
|
|||
忉利天(三十三天)
|
|||
四天王天
|
七界
|
《杂阿含经》
|
《相应部尼柯耶》
|
《瑜伽师地论》
|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何因缘可知光界?
|
暗
|
黑暗
|
黑暗
|
暗
|
何因缘可知净界?
|
不净
|
不净
|
不净
|
不净
|
何因缘可知无量空入处界?
|
色
|
色
|
色趣
|
色趣
|
何因缘可知无量识入处界?
|
内空
|
虚空无边处
|
有量狭小境识
|
边际
|
何因缘可知无所有入处界?
|
所有
|
识无边处
|
少所有
|
所有
|
何因缘可知非想非非想入处界?
|
有第一
|
无所有处
|
一切有最胜现前
|
有身
|
何因缘可知灭界?
|
有身
|
灭
|
有无上由萨迦耶所有相应诸烦恼断
|
有身灭
|
#457、本经说明缘界之上、中、下,故生言语、见解、思想之上、中、下。相应部Ginjakavasatha(烧瓦之家)。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东园鹿子母讲堂。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东园的鹿子母讲堂里。
= “东园鹿子母讲堂”:巴利本作Natikehi Ginjakavasathe(那提迦村烧瓦之家)。鹿子母是鸯伽国长者之女,信佛后,建精舍重层上下各五百室于东园,布施予佛,为佛陀说法处。
尔时,世尊晡时从禅觉,于讲堂阴中敷座,于大众前坐,说优檀那句,告诸比丘:
= “优檀那句”:Udana,译为法句,为无问自说之法,十二部经之一。
“缘界故生说,非不界;
“缘界故生见,非不界;
“缘界故生想,非不界。
= 那时,世尊在下午时分从禅定中出定,在讲堂的凉荫处铺好座具,就坐于大众之前,自己宣说优檀那句(无问自说的法句),告诉众比丘说:「是缘于界所以生出言说,并非不必缘于界;是缘于界所以生出见解,并非不必缘于界;是缘于界所以生出思想,并非不必缘于界。
晡(bū) = 申时,即午后三时至五时[p.m.3-5]。
“缘下界,我说生下说、下见、下想、下思、下欲、下愿、下士夫、下所作、下施设、下建立、下部分、下显示、下受生。
= 缘于下界(劣界),我说就会生出卑劣的言说、卑劣的见解、卑劣的思想、卑劣的思惟、卑劣的欲念、卑劣的愿望、卑劣的人、卑劣的作法、卑劣的施设、卑劣的建立、卑劣的部分、卑劣的显示、卑劣的受生。
“如是中,如是胜界,缘胜界,我说彼生胜说、胜见、胜想、胜思、胜愿、胜士夫、胜所作、胜施设、胜建立、胜部分、胜显示、胜受生。”
= 缘于中界也是会生出中说、中见等;同样地,对于胜界,缘于胜界,我说它一样会生出殊胜(上等)的言说、殊胜的见解、殊胜的思想、殊胜的思惟、殊胜的愿望、殊胜的人、殊胜的作法、殊胜的施设、殊胜的建立、殊胜的部分、殊胜的显示、殊胜的受生。」
= “如是中”:以下,巴利本作Majjhimam…Dhatum Paticca Upajjati Majjhima Sanna Majjhima Ditthi
Majjhimo Vitakko Majjhima Cetana Majjhima Patthana Majjhimo Panidhi Majjhimo
Puggalo Majjhima Vaca,Majjhimam Acikkhati Deseti
Pannapeti Patthapeti Vivarati Vibhajati Uttanikaroti,Majjhima
Tassa Uppattiti Vadami.(〈彼〉缘于中界,生中想、中见、中觉、中思、中望、中愿、中人、中语,〈彼〉说、示、施设、树立、阐明、分别、显发中,我说彼生中)。
时,有婆迦利比丘在佛后执扇扇佛,白佛言:“世尊!若于三藐三佛陀起非三藐三佛陀见,彼见亦缘界而生耶?”
= 当时,有位名叫婆迦利的比丘站在佛陀后边,手拿着扇子在为佛陀搧风,他问佛陀说:「世尊啊!如果对于三藐三佛陀(正遍知、等正觉,如来十号之一)生起并不是三藐三佛陀之见的话,那也是缘于界而生起的吗?」
佛告比丘:“于三藐三佛陀起非三藐三佛陀见,亦缘界而生,非不界。
= 对于三藐三佛陀生起并非三藐三佛陀的见解,那也是缘于界而生起的,不是不必缘于界。
“所以者何?凡夫界者,是无明界。如我先说:缘下界生下说、下见,乃至下受生;
“中、胜界生胜说、胜见,乃至胜受生。”
= 为什么呢?因为凡夫界就是无明界。就如我刚才所说的:缘于下界而生出卑劣的言说、卑劣的见解……乃至卑劣的受生;缘于中界,或者缘于胜界而生出殊胜的言说、殊胜的见解……乃至殊胜的受生。
= “中”:即指中界。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58、本经说明缘欲界故生欲想等,缘恚界故生恚想等,缘害界故生害想等。众生起身、口、意邪因缘已,现法苦住,身坏命终生恶趣。若缘出要界、不恚界、不害界等身口意正因缘,现世乐住,身坏命终生善趣中。相应部Sanidanam(有因)。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因生欲想,非无因;有因生恚想、害想,非无因。
= 是有因缘而后生起贪欲的思想,并非没有因缘而生起的;是有因缘而后生起瞋恚的思想、害人的思想,并非没有因缘而生起的。
= “有因生欲想”:Sanidanam
Uppajjati Kamavitakko,意即有因缘故生起欲想。
“云何因生欲想?
“谓缘欲界也,缘欲界故,生欲想、欲欲、欲觉、欲热、欲求。
= 是什么因缘而生起贪欲的思想呢?就是缘于欲界,因为缘于欲界之故,所以就会生起贪欲的思想、贪欲的欲念、贪欲的推求心理、贪欲的渴望、贪欲的追求。
= “欲想、欲欲、欲觉、欲热、欲求”:Kamasanna,Kamachando,Kamasankappo,Kamaparilaho,Kamapariyesana。
“愚痴凡夫起欲求已,此众生起三处邪,谓身、口、心;
“如是邪因缘故,现法苦住,有苦、有碍、有恼、有热,身坏命终,生恶趣中,是名因缘生欲想。
= 愚痴的凡夫生起贪欲的追求后,那么这位众生就会生起三处的邪行,就是身、口、意三处。由于如此邪恶因缘之故,在现世中就会经常感到忧苦,于是而有痛苦、有障碍、有心恼、有身热的煎熬,身死命终之后,堕生恶趣之中,这就叫有因缘而后生起贪欲的思想。
“云何因缘生恚想、害想?
“谓害界也。
= 是什么因缘而生起瞋恚的思想、害人的思想呢?就是缘于害界。
“缘害界,生害想、害欲、害觉、害热、害求。
= 因为缘于害界,所以就会生起害人的思想、害人的欲念、害人的推求心理、害人的渴望、害人的追求。
“愚痴凡夫起害求已,此众生起三处邪,谓身、口、心;
“起三处邪因缘已,现法苦住,有苦、有碍、有恼、有热,身坏命终,生恶趣中,是名因缘生害想。
= 愚痴的凡夫生起害人的追求后,那么这位众生就会生起三处的邪行,就是身、口、意三处。生起这三处邪恶因缘之后,那么在现世中就会经常感到忧苦,于是而有痛苦、有障碍、有心恼、有身热的煎熬,身死命终之后,堕生恶趣之中,这就叫有因缘而后生起害人的思想。
“诸比丘!若诸沙门、婆罗门如是安于生,生危险想,不求舍离,不觉、不吐,彼则现法苦住,有苦、有碍、有恼、有热,身坏命终,生恶趣中。
= 众比丘啊!如果那些沙门、婆罗门如此的安住于所生之界,而生起贪欲、瞋恚、害人等危险不正的思想,不求舍离,不能觉悟、不能唾弃,那么他在现世中就会经常感到忧苦,于是而有痛苦、有障碍、有心恼、有身热的煎熬,身死命终之后,堕生恶趣之中。
= “生危险想”:巴利本作Uppannam
Visamagatam Sannam(生不正想),危险想及不正想同指欲、恚、害想。
“譬如城邑聚落不远有旷野,大火卒起,彼无有力能灭火者,当知彼诸野中众生悉被火害;
“如是诸沙门、婆罗门安于生,生危险想,身坏命终,生恶趣中。
= 譬如距城邑聚落不远之处,有一空旷的原野,有大火突然烧起,如果没有能力把那大火扑灭的话,应当知道,那原野中的所有生物就会全被大火所烧害;同样地,那些沙门、婆罗门如果安住于所生之界,而生起贪欲、瞋恚、害人等危险不正思想的话,身死命终之后,就会堕生于恶趣之中。
卒(zú) = 古代供隶役穿的一种衣服。衣上著有标记,以区别于常人[servant dress]。(后泛指士兵[soldier;private]/终止;尽,完毕[finish]/末尾,结局[end]/cù = 突然[suddenly]。)
“诸比丘!有因生出要想,非无因。
= 众比丘啊!是有因缘而后生起出离的思想,并非无因缘而生起的。
= “出要想”:Nekkhammavitakka,即出离之心。
“云何有因生出要想?
“谓出要界。
= 是什么因缘而生起出离的思想呢?就是缘于出离界。
“缘出要界,生出要想、出要欲、出要觉、出要热、出要求;
“谓彼慧者出要求时,众生三处生正,谓身、口、心;
“彼如是生正因缘已,现法乐住,不苦、不碍、不恼、不热,身坏命终,生善趣中,是名因缘生出要想。
= 因为缘于出离界,所以就会生起出离的思想、出离的欲念、出离的推求心理、出离的渴望、出离的追求。当那些有智慧的人生起出离的追求时,那么这位众生就会从三处生起正行,就是身、口、意三处。当他如此地生起正确的因缘后,在现世中就会经常保持快乐,不生痛苦、不生障碍、不生心恼、不生身热的煎熬,身死命终之后,往生善趣中,这就叫有因缘而后生起出离的思想。
“云何因缘生不恚、不害想?
“谓不害界也。
= 是什么因缘而生起不瞋恚、不害人的思想呢?就是缘于不害界。
“不害界因缘生不害想、不害欲、不害觉、不害热、不害求。
= 因为不害界的因缘,所以就会生起不害人的思想、不害人的欲念、不害人的推求心理、不害人的渴望、不害人的追求。
“彼慧者不害求时,众生三处正,谓身、口、心;
“彼正因缘生已,现法乐住,不苦、不碍、不恼、不热,身坏命终,生善趣中,是名因缘生不害想。
= 当那些有智慧的人生起不害人的追求时,那么这位众生就会从三处生起正行,就是身、口、意三处。当他生起这样的正确因缘后,在现世中就会常保持快乐,不生痛苦、不生障碍、不生心恼、不生身热的煎熬,身死命终之后,往生善趣中,这就叫有因缘而后生起不害人的思想。
“若诸沙门、婆罗门安于生,生不害想,不舍离、不觉、不吐,现法乐住,不苦、不碍、不恼、不热,身坏命终,生善趣中。
= 如果那些沙门、婆罗门安住于所生之界,能够生起不害人的思想,对它不舍离、不觉非、不唾弃,在现世中就会常保持快乐,不生痛苦、不生障碍、不生心恼、不生身热的煎熬,身死命终之后,往生善趣中。
“譬如城邑聚落边有旷野,大火卒起,有人堪能手足灭火,当知彼诸众生依草木者,悉不被害;
“如是诸沙门、婆罗门安于生,生正想,不舍、不觉、不吐,现法乐住,不苦、不碍、不恼、不热,身坏命终,生善趣中。”
= 譬如城邑聚落边有一空旷的原野,大火突然烧起,有人能够运用手脚来扑灭那大火,应当知道,那些依于草木的众生,便全都不会被烧害;同样地,那些沙门、婆罗门安住于所生之界,如果能够生起正确的思想,对它不舍离、不觉非、不唾弃,在现世中就会常保持快乐,不生痛苦、不生障碍、不生心恼、不生身热的煎熬,身死命终之后,往生善道中。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59、本经说明有婆罗门主张「众生非自作、非他作」之无造作之邪见,佛告之以「有自作、有他作」。增支部Attakari(自作者)。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婆罗门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慰劳已,于一面住,白佛言:“众生非自作、非他作。”
= 那时,有一位婆罗门来到佛陀住处,与世尊见面,彼此相慰问后,坐于一边,告诉佛陀说:「众生不是自己所造作,也不是他人所造作。」(意谓众生是无因无缘而作)
佛告婆罗门:“如是论者,我不与相见。
“汝今自来,而言我非自作、非他作?”
= 这样说法的人,我是不和他见面的。你现在自己来到这里,竟然说我不是自作的,也不是他人所造作的。
婆罗门言:“云何,瞿昙!众生为自作、为他作耶?”
= 怎样呢?瞿昙啊!众生是自作、还是他作的呢?
佛告婆罗门:“我今问汝,随意答我。
“婆罗门!于意云何?有众生方便界,令诸众生知作方便耶?”
= 我现在问你,你就随己意回答我。婆罗门啊!你的意见怎样呢?有众生的方便界,使诸众生知道去造作方便吗?
婆罗门言:“瞿昙!有众生方便界,令诸众生知作方便也。”
= 瞿昙啊!是有众生的方便界,使诸众生知道去造作方便。
佛告婆罗门:“若有方便界,令诸众生知有方便者,是则众生自作、是则他作。
= 如果有方便界,使诸众生知道去造作方便的话,这就是众生自作,这就是众生他作。
“婆罗门!于意云何?有众生安住界、坚固界、出界、造作界,令彼众生知有造作耶?”
= 婆罗门啊!你意见怎样呢?有众生的安住界、坚固界、出界、造作界,使那些众生知道有所施设造作吗?
婆罗门白佛:“有众生安住界、坚固界、出界、造作界,令诸众生知有造作。”
= 是有众生的安住界、坚固界、出界、造作界,使诸众生知道有所施设、造作。
佛告婆罗门:“若彼安住界、坚固界、出界、造作界,令诸众生知有造作者,是则众生自作、是则他作。”
= 如果有那些安住界、坚固界、出界、造作界,使众生知道有所施设造作的话,这就是众生自作,这就是众生他作了。
婆罗门白佛:“有众生自作、有他作。
“瞿昙!世间多事,今当请辞。”
= 我知道有众生自作,有众生他作这件事了。瞿昙啊!世间还有好多事情待办,我现在要告辞了。
佛告婆罗门:“世间多事,宜知是时。”
= 世间还有好多事,应知现在是辞回的时侯。
时,彼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去。
#460、本经说明眼界、色界分别存在,二因缘生识,三事和合生触。喜触因缘生乐受,苦触因缘生苦受,不苦不乐触因缘生不苦不乐受;耳、鼻、舌、身、意法亦然。相应部Ghosita(瞿史罗)。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睒弥国瞿师罗园。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拘睒弥国的瞿师罗园里。
= “拘睒弥”:Kosambi,即憍赏弥国,位于中印度。
= “瞿师罗”:Ghosita,又作具史罗、瞿史罗,中印度憍赏弥国之长者名,归依世尊后,于瞿师罗园建精舍布施世尊,世尊曾于此说法数年。
睒(shǎn) = 窥视[peek]/闪烁[flicker]。
尔时,瞿师罗长者诣尊者阿难所,礼尊者阿难足,退坐一面,白尊者阿难:“所说种种界,云何为种种界?”
= 那时,瞿师罗长者去到阿难尊者住处,向阿难尊者顶礼后,退坐一边,向阿难尊者请问说:「所说的种种界,到厎什么是种种界呢?」
时,尊者阿难告瞿师罗长者:“眼界异、色界异喜处,二因缘生识,三事和合生触,又喜触因缘生乐受;
“如是耳、鼻、舌、身、意、法,亦如是说。
= 有分别存在的眼界与分别存在而令人喜乐的色界,这二处因缘就会生起眼识,上三事的和合便产生觉触的作用,又由欢喜的觉触因缘而生起快乐的感受;同样地,耳、鼻、舌、身,乃至意界对法界时,也是这样的说法。
眼界异、色界异喜处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有眼界与可意之色」。
“复次,长者!有异眼界、异色界忧处,二因缘生识,三事和合生苦触,彼苦触因缘生苦受;
“如是耳、鼻、舌、身、意、法,亦如是说。
= 其次,长者啊!有分别存在的眼界与分别存在而令人苦恼的色界,这二处因缘就会生起眼识,上三事的和合便会产生痛苦的觉触,由于那苦触的因缘便又生起痛苦的感受;同样地,耳、鼻、舌、身,乃至意界对法界时,也是这样的说法。
有异眼界、异色界忧处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有眼界与不可意色」。
“复次,长者!异眼界、异色界舍处,二因缘生识,三事和合生不苦不乐触,不苦不乐触因缘生不苦不乐受;
“如是耳、鼻、舌、身、意、法,亦如是说。”
= 其次,长者啊!有分别存在的眼界与分别存在而令人不苦不乐的色界,这二处因缘就会生起眼识,上三事的和合便会产生不苦不乐的觉触,由于那不苦不乐触的因缘便又生起不苦不乐的感受;同样地,耳、鼻、舌、身,乃至意界对法界时,也是这样的说法。
异眼界、异色界舍处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有眼界与可舍之色」。舍,即不苦不乐。
尔时,瞿师罗长者闻尊者阿难所说,欢喜随喜,礼足而去。
#461、本经说明欲、色、无色三界。参阅小部如是语经Muladhatu(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睒弥国瞿师罗园。
尔时,瞿师罗长者诣尊者阿难所,稽首礼足,于一面坐,白尊者阿难:“所说种种界,云何为种种界?”
= 所说的种种界,到厎什么是种种界呢?
尊者阿难告瞿师罗长者:“有三界。
“云何三?谓欲界、色界、无色界。”
= 有三界。是那三界呢?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
尔时,尊者阿难即说偈言:
“晓了于欲界,色界亦复然,舍一切有余,得无余寂灭。
= 对欲界已知晓明白,对于色界也能知道,舍离一切尚有余存烦恼之界,就能证得无余的寂灭。
“于身和合界,永尽无余证,三耶三佛说,无忧离垢句。”
= 对与此身和合的各种界,要永远灭尽证得无余。无上正觉的佛陀所说,就是这种没忧苦离垢秽的法句。
= “三耶三佛”:梵Samyaksambuddha,正遍觉,如来十号之一。
尊者阿难说是经已,瞿师罗长者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462、本经说明色、无色、灭三界。参阅小部如是语经Muladhatu(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睒弥国瞿师罗园。
尔时,瞿师罗长者诣尊者阿难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尊者阿难:“所说种种界,云何名为种种界?”
= 所说种种的界,到厎什么是种种的界呢?
尊者阿难告瞿师罗长者:“有三界,色界、无色界、灭界,是名三界。”
= 有三界,就是色界、无色界、寂灭界,这就叫三界。
即说偈言:
“若色界众生,及住无色界,不识灭界者,还复受诸有;
= 如果色界的众生,以及住于无色界的众生,不能识见寂灭界的话,就还会受诸轮回的果报。
“若断于色界,不住无色界,灭界心解脱,永离于生死。”
= 如果断灭了色界,也不住于无色界,就可达到寂灭界而获得心灵的解脱,永离生死的轮回苦果。
尊者阿难说是经已,瞿师罗长者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463、本经经意同第462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睒弥国瞿师罗园。
尔时,瞿师罗长者诣尊者阿难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尊者阿难:“所说种种界,云何为种种界?”
= 所说种种的界,到厎什么是种种的界呢?
尊者阿难答瞿师罗长者:“谓三出界。
“云何三?谓从欲界出至色界,色界出至无色界,一切诸行一切思想灭界,是名三出界。”
= 就是所谓的三出界。是那三种呢?就是从欲界出离到色界,从色界出离到无色界,还有息灭一切诸行(一切有为法)、一切思想的寂灭界,这就叫三出界。
即说偈言:
“知从欲界出,超逾于色界,一切行寂灭,勤修正方便,
“断除一切爱,一切行灭尽,知一切有余,不复转还有。”
= 知道从欲界里出离,又能超越过色界,乃至使一切行皆寂灭,精勤修习正确的方法,断除一切的爱欲,灭尽一切的行,了知一切的有余烦恼,就不再回转而又存在了。
尊者阿难说是经已,瞿师罗长者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464、本经叙说阿难往诣上座、五百比丘及佛所,作同一问而得同一答,遂赞叹大师及诸弟子,皆悉同法、同句、同义、同味。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睒弥国瞿师罗园。
尔时,尊者阿难往诣上座(上座名者)所,诣已,恭敬问讯。
= 那时,阿难尊者去到一位名叫上座的比丘处,到后,向他恭敬问讯。
问讯已,退坐一面,问上座(上座名者)言:“若比丘于空处、树下、闲房思惟,当以何法专精思惟?”
= 问讯后,退坐一边,他请问这位名叫上座的比丘说:「如果比丘在空旷之处、树下、幽静的禅房里思惟,应当用什么方法来专心思惟呢?」
上座答言:“尊者阿难!于空处、树下、闲房思惟者,当以二法专精思惟,所谓止、观。”
= 阿难尊者啊!如果在空旷之处、树下、幽静的禅房里思惟时,应当以二种方法去专心思惟,就是修习所谓的止与观。
止观 = 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观,是观察一切真理。止属于定,观属于慧,止观就是定慧双修的意思。
尊者阿难复问上座:“修习于止,多修习已,当何所成?
“修习于观,多修习已,当何所成?”
= 如果修习止法(止息一切妄念),认真地修习后,当会有什么成就呢?修习观法(观察一切真理),认真地修习后,当又会有什么成就呢?
上座答言:“尊者阿难!修习于止,终成于观;
“修习观已,亦成于止。
= 阿难尊者啊!认真修习止法后,最后就能成就观法;认真修习观法后,最后也会成就止法。
“谓圣弟子止、观俱修,得诸解脱界。”
= 就是说圣弟子能够同时修得定、慧的止、观二法,就可得到一切解脱的境界。
阿难复问上座:“云何诸解脱界?”
= 什么是一切解脱的境界呢?
上座答言:“尊者阿难!若断界、无欲界、灭界,是名诸解脱界。”
= 阿难尊者啊!像这断界、无欲界、灭界,这就叫一切解脱的境界了。
尊者阿难复问上座:“云何断界,乃至灭界?”
= 什么是断界?……乃至什么是灭界呢?
上座答言:“尊者阿难!断一切行,是名断界;
“断除爱欲,是无欲界;
“一切行灭,是名灭界。”
= 阿难尊者啊!断除一切行(一切有为法),就叫做断界;断除了爱欲,就叫做无欲界;一切行都寂灭了,就叫做灭界。
时,尊者阿难闻上座所说,欢喜随喜,往诣五百比丘所,恭敬问讯,退坐一面,白五百比丘言:“若比丘于空处、树下、闲房思惟时,当以何法专精思惟?”
= 当时,阿难尊者听闻了上座比丘的说法,欢喜不已,便去到五百比丘处,向他们恭敬问讯后,退座一边,问五百比丘说:「如果比丘在空旷之处、树下、幽静的禅房里思惟时,应当用什么方法来专心思惟呢?」
时,五百比丘答尊者阿难:“当以二法专精思惟,乃至灭界。”
= 这时,五百比丘回答阿难尊者说:「应当以二种方法去专心思惟,……乃至到达灭界。」
如上座所说。
= 就如上座比丘所说一样。
时,尊者阿难闻五百比丘所说,欢喜随喜,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若比丘空处、树下、闲房思惟,当以何法专精思惟?”
= 那时,阿难尊者听闻五百比丘的说法,欢喜不已,又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请问佛陀说:「世尊啊!如果比丘在空旷之处、树下、幽静的禅房里思惟,应当用什么方法来专心思惟呢?
佛告阿难:“若比丘空处、树下、闲房思惟,当以二法专精思惟,乃至灭界。”
= 佛陀告诉阿难说:「如果比丘在空旷之处、树下、幽静的禅房里思惟,应当以二种方法去专心思惟,……乃至达到灭界。」
如五百比丘所说。
= 就如五百比丘所说一样。
时,尊者阿难白佛言:“奇哉!世尊!大师及诸弟子皆悉同法、同句、同义、同味,我今诣上座(名上座者),问如此义,亦以此义、此句、此味答我,如今世尊所说。
= 真是奇妙!世尊啊!大师及众弟子们所说都是同法、同句、同义、同味。我到名叫上座的比丘处,请问如此的问题,他也是以此义、此句、此味来回答我,就如现在世尊您所说一样。
“我复诣五百比丘所,亦以此义、此句、此味而问,彼五百比丘亦以此义、此句、此味答,如今世尊所说。
= 我又去到五百比丘住处,也是以此义、此句、此味向他们请问,而那五百比丘也是以此义、此句、此味来回答我,就如现在世尊您所说的一样。
“是故当知:师及弟子一切同法、同义、同句、同味。”
= 所以应当知道:大师及他的弟子们,一切都是同法、同义、同句、同味。
佛告阿难:“汝知彼上座为何如比丘?”
= 你知道那位上座比丘是怎样的一位比丘吗?
阿难白佛:“不知,世尊!”
= 不知道,世尊!
佛告阿难:“上座者是阿罗汉,诸漏已尽,已舍重担,正智心善解脱,彼五百比丘亦皆如是。”
= 那位上座比丘是一位阿罗汉,他已灭尽一切烦恼,已舍去了重担,拥有正智,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而那五百位比丘也是同他一样。
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65、本经说明若见所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则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着使。增支部Rahula(罗睺罗),参阅相应部Rahuro(罗睺罗),Anusaya(使)。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尊者罗睺罗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著、使?”
= 世尊啊!要怎样去认知、察见我这有意识的色身与外在的境界的一切相,才能不会有我见、我所见、系著、结使等烦恼的生起呢?
= “罗睺罗”:Rahula,又译罗云,为佛陀之子,后出家为佛弟子。佛称赞其为:「我声闻中第一比丘,不毁禁戒,诵读不懈,所谓罗云比丘是。」
佛告罗睺罗:“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罗睺罗!若比丘于所有地界,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
“若内、若外,
“若粗、若细,
“若好、若丑,
“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实知,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亦复如是。
= 你要仔细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解说。罗睺罗啊!比丘对于所有的地界,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要如实知道那一切都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我不在地界中,那地界也不在我之中;对于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也一样要如实知道。
「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 = 此即六界,又叫六大。此六法各有分界,故名为界。中阿含经二十一说处经,为年少比丘说众生之身,分六大假合,使舍诸欲。如骨肉之地大,血之水大,暖热之火大,呼吸之风大,耳鼻空之空大,乐苦识之识大。故此六大总为有情相续之所依。
“罗睺罗!比丘如是知、如是见,于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著、使。
= 罗睺罗啊!比丘能够这样地去认知、察见的话,那么对于我这有意识的色身及外在境界的一切相,就不会有我见、我所见、我慢、系著、结使等烦恼的生起了。
“罗睺罗!若比丘于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著、使,是名断爱缚诸结、断诸爱、止慢、无间等、究竟苦边。”
= 罗睺罗啊!如果比丘对于这有意识的色身及外在境界的一切相,不会有我见、我所见、我慢、系著、结使等烦恼生起的话,这就叫断除了爱缚诸结使(随眠,潜伏烦恼种子)烦恼,断除了一切爱欲,灭除我慢,得到证悟,彻底地脱离苦海。
佛说此经已,尊者罗睺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66、本经说明有触因故有三受,若触灭则受灭。若如是知见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着使。相应部Phassa-mulaka(〈受以〉触为根)。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尊者罗睺罗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著、使?”
= 世尊啊!要怎样去认知、察见我这有意识的色身及外在境界的一切相,才能不会有我见、我所见、我慢、系著、结使等烦恼的生起呢?
佛告罗睺罗:“有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 有三种感受——痛苦的感受、快乐的感受、不苦也不乐的感受。
“此三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转?
“谓此三受,触因、触集、触生、触转;
“彼彼触因、彼彼受生,若彼彼触灭,彼彼受亦灭、止、清凉、没,如是知、如是见我此识及外境界一切相,得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著、使。”
= 这三种感受是以什么为因?依什么而集、依什么而生、依什么而显现的呢?我说这三种感受是以觉触为因,依觉触而集,依觉触而生,依觉触而显现的;由于每一觉触的因缘,就会有相对每一个感受的生起,所以若每一个觉触息灭了,那么相对而生的每一个感受也就会息灭、静止、清凉、不生了。能够如此地去认知、察见我这有意识的色身及外在境界的一切相,就不会有我见、我所见、我慢、系著、结使等烦恼的生起了。
佛说此经已,尊者罗睺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67、本经说明观于乐受当作苦想,观于苦受当作剑刺想,观于不苦不乐受当作无常、灭想;如是者是名正见。相应部Datthabbena(当见)。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尊者罗睺罗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往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著、使?”
= 世尊啊!要怎样去认知、察见我这有意识的色身及外在境界的一切相,才能不会有我见、我所见、我慢、系著、结使等烦恼的生起呢?
佛告罗睺罗:“有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 有三种感受——痛苦的感受、快乐的感受、不苦也不乐的感受。
“观于乐受而作苦想,
“观于苦受作剑刺想,
“观不苦不乐受作无常想。
= 观察快乐的感受要作痛苦想,观察痛苦的感受要作被剑击刺想,观察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要作无常想。
“若彼比丘观于乐受而作苦想,
“观于苦受作剑刺想,
“观不苦不乐受作无常、灭想者,是名正见。”
= 如果那比丘观察快乐的感受能作痛苦想,观察痛苦的感受能作剑击刺想,观察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能作无常、寂灭想,这就叫正见。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观乐作苦想,苦受同剑刺,于不苦不乐,修无常灭想,
“是则为比丘,正见成就者;
= 观察快乐感受能作痛苦想,观察苦受就如同剑刺,对不苦不乐的感受,能修习无常、寂灭想,像这样的比丘,就是已成就正见的人。
“寂灭安乐道,住于最后边,永离诸烦恼,摧伏众魔军。”
= 寂灭安乐的圣道,是依住于最后边,能永离一切的烦恼,摧伏所有的魔军。
佛说此经已,尊者罗睺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68、本经说明若于乐受断贪使、于苦受断瞋恚使、于不苦不乐受断痴使,得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着使。相应部Pahanena(舍弃)。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尊者罗睺罗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著、使?”
= 世尊啊!要怎样去认知、察见我这有意识的色身及外在境界的一切相,才能不会有我见、我所见、我慢、系著、结使等烦恼的生起呢?
佛告罗睺罗:“有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 有三种感受——痛苦的感受、快乐的感受、不苦也不乐的感受。
“观于乐受,为断乐受贪使故,于我所修梵行;
“断苦受瞋恚使故,于我所修梵行;
“断不苦不乐受痴使故,于我所修梵行。
= 当观察快乐的感受时,为了断除对快乐感受的贪欲结使(随眠),所以在我这儿修习清净梵行;为了断除对痛苦感受的瞋恚结使,所以在我这儿修习清净梵行;为了断除不苦也不乐感受的愚痴结使,所以在我这儿修习清净梵行。
使 = 使,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皆作「随眠」,即潜伏的烦恼种子。
“罗睺罗!若比丘乐受贪使已断、已知,
“苦受恚使已断、已知,
“不苦不乐受痴使已断、已知者,
“是名比丘断除爱欲缚、去诸结、慢无间等、究竟苦边。”
= 罗睺罗啊!如果比丘对快乐感受的贪欲结使已断、已知,对痛苦感受的瞋恚结使已断、已知,对不苦也不乐的愚痴结使也已断、已知的话,这就叫比丘已断除了爱欲的结缚,去除诸结使,息灭了憍慢,彻底地脱离苦海了。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乐受所受时,则不知乐受;贪使之所使,不见出要道。
= 快乐的感受生起时,却不能了知快乐的感受;被贪欲的结使所役使,不能见到出离道。
= “不知”:Appajananto,不遍知、不完全知之意。
“苦受所受时,则不知苦受;瞋恚使所使,不见出要道。
= 痛苦的感受生起时,却不能了知痛苦的感受;被瞋恚的结使所役使,不能见到出离道。
“不苦不乐受,正觉之所说;不善观察者,终不度彼岸。
= 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虽是等正觉佛陀的说法;但对此不喜观察的人,终究不能渡到涅槃的彼岸。
“比丘勤精进,正知不动转,如此一切受,慧者能觉知;
“觉知诸受者,现法尽诸漏。
= 比丘应当要勤奋精进,有正知而心不动转,对如此的一切感受,有智慧的人都能觉知;能觉知一切感受的人,在现世中就能灭尽各种烦恼。
“明智者命终,不堕于众数;众数既已断,永处般涅槃。”
= 明智的人在命终之后,就不再堕入轮回果报之数;一切轮回果报既已断除,就能永处于涅槃之境。
= “数”:Sankham,「不堕于众数」,指不再入生身之诸数。
不堕于众数 = 指不再入生身之诸数,即不再受轮回果报之意。
佛说此经已,尊者罗睺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69、本经说明若受众苦所逼,或恼或死,是名大海极深崄处,愚痴无闻凡夫于此身忧悲称怨、啼哭号呼,无止息处。多闻圣弟子不生狂乱,不沦生死,得止息处。相应部Patala(崄崖)。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大海深险者,此世间愚夫所说深险,非贤圣法、律所说深险。
= 所谓的大海急流漩涡,这是世间愚夫所说的急流漩涡,并不是贤圣者的正法、戒律所说的急流漩涡。
= “深险”:Patala,断崖绝壁。今日亦有用以指大海中急且深之处。
大海深险 = 深险,原指断崖绝壁。此用指大海中常起漩涡之类。
“世间所说者,是大水积聚数耳。
= 世间人所说的,只是大水的积聚之类罢了。
“若从身生诸受,众苦逼迫,或恼、或死,是名大海极深险处。
= 如果从我们的根身而生起一切的感受,是感到受众苦的逼迫,以致或苦恼、或死亡时,这才是叫大海急流漩涡处。
“愚痴无闻凡夫于此身生诸受,苦痛逼迫,或恼、或死,忧悲称怨,啼哭号呼,心乱发狂,长沦没溺,无止息处。
= 愚痴无闻的凡夫对这根身所生起的感受,感到苦痛逼迫,以致或苦恼、或死亡时,就会忧悲埋怨,啼哭呼号,心乱发狂,永远地陷溺于痛苦的漩涡中,没有可止息之处。
啼(tí) = 放声痛心地哭[weep aloud]。(哭泣[tear]/眼泪[tears]。)
啼哭(tí kū)
= 放声地哭[weep aloud;cry;wail]。
号(háo) = 大声喊叫[howl;yell]。(宣称,称号[declare;name]/大声哭[cry]。)
“多闻圣弟子于身生诸受,苦痛逼迫,或恼、或死,不生忧悲、啼哭号呼、心生狂乱,不沦生死,得止息处。”
= 多闻的圣弟子对于根身所生起的一切感受,当感到苦痛逼迫,以致或苦恼、或死亡时,他不会心生忧悲,不会啼哭呼号,不会心乱发狂,更不会陷溺于生死流转的漩涡中,而能得到止息之处。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身生诸苦受,逼迫乃至死,忧悲不息忍,号呼发狂乱。
= 当我们身上生起各种痛苦的感受,甚至被苦所逼乃至死亡时,如果对此感到忧悲不止而无法忍受,以致哭啼呼号而发狂乱。
“心自生障碍,招集众苦增,永沦生死海,莫知休息处。
= 其心自会生起障碍,反而招集来更多的痛苦,这样就会永远地沈溺于生死的大海中,而不知休止之处。
“能舍身诸受,身所生苦恼,切迫乃至死,不起忧悲想,
“不啼哭号呼,能自忍众苦;
“心不生障碍,招集众苦增,不沦没生死,永得安隐处。”
= 如果能够舍弃身上所生起的各种感受,那么由身上所生起的苦恼,甚至苦恼迫切乃至死亡,也就不会生起忧悲想,也不会哭啼呼号,自己能够忍受这一切的痛若;心里不会生起障碍,也不会招集更多的痛苦,他将不再沈溺于生死的大海中,可以永恒地得到安稳之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70、本经说明愚凡、贤圣所受苦无差别,但凡夫受身苦时,忧恼狂乱,增长二受;贤圣受身苦时,不起狂乱,故只生身受,不生心受。二者之不同即在于凡夫受五欲之乐所染故生三毒,贤圣则无。相应部Sallattena(箭)。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生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多闻圣弟子亦生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 愚痴无闻的凡夫会生起痛苦的感受、快乐的感受、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多闻圣弟子也一样会生起痛苦的感受、快乐的感受、不苦也不乐的感受。
“诸比丘!凡夫、圣人有何差别?”
= 诸位比丘们!凡夫与圣人彼此有什么差别呢?
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
“善哉!世尊!唯愿广说,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 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凭依。慈悲的世尊啊!希望您能为我们广为解说,众比丘听闻后,将会信受奉行!
佛告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身触生诸受,苦痛逼迫,乃至夺命,忧愁啼哭,称怨号呼。”
= 愚痴无闻的凡夫由于根身的觉触而生起了各种的感受,被苦痛逼迫,乃至夺去生命时,就会忧愁哭啼,埋怨呼号。
佛告诸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 要仔细地听啊!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
“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身触生诸受,增诸苦痛,乃至夺命,愁忧称怨,啼哭号呼,心生狂乱;
“当于尔时,增长二受,若身受、若心受。
= 诸位比丘们!愚痴无闻的凡夫由于根身的觉触而生起了各种的感受,增益了诸多的苦痛,乃至夺去生命时,就会忧愁埋怨,哭啼呼号,心生狂乱;当这个时侯,就又增长二种感受,就是身体的痛苦感受与心理的痛苦感受。
“譬如士夫身被双毒箭,极生苦痛。
= 譬如有一汉子身遭二毒箭射中,生起极大的痛苦。
“愚痴无闻凡夫亦复如是,增长二受,身受、心受,极生苦痛。
= 愚痴无闻的凡夫也是这样,增长二种感受——身体的感受与心理的感受,也会生起极大的痛苦。
“所以者何?以彼愚痴无闻凡夫不了知故,于诸五欲生乐受触,受五欲乐;
“受五欲乐故,为贪使所使。
= 为什么呢?因为那愚痴无闻的凡夫不能了知身心非我的道理,所以对于五欲(色、声、香、味、触)生起快乐感受的觉触,享受着五欲的快乐;由于享受五欲快乐,所以就会被贪欲的结使(随眠)所奴役(意即成为贪欲烦恼的奴隶)。
“苦受触故,则生瞋恚;
“生瞋恚故,为恚使所使。
= 或由于被种种痛苦的感受所触动,所以,就会生起瞋恚;因为生起瞋恚,所以就会被瞋恚的结使所奴役。
“于此二受,若集、若灭、若味、若患、若离不如实知;
“不如实知故,生不苦不乐受,为痴使所使。
= 或由于对这身、心二种感受,它的集起、寂灭、爱乐、祸患、出离等情况,不能如实地知道;因为不能如实知道,所以就生起了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而被愚痴的结使所奴役。
“为乐受所系终不离,苦受所系终不离,不苦不乐受所系终不离。
= 像这样被快乐的感受所系缚终不出离,被痛苦的感受所系缚终不出离,被不苦也不乐的感受所系缚终不出离。
“云何系?
“谓为贪、恚、痴所系,为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所系。
= 究竟是被什么所系缚呢?就是被贪欲、瞋恚、愚痴所系缚,被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所系缚。
“多闻圣弟子身触生苦受,大苦逼迫,乃至夺命,不起忧悲称怨、啼哭号呼、心乱发狂;
“当于尔时,唯生一受,所谓身受,不生心受。
= 多闻的圣弟子由于根身的觉触而生起痛苦的感受,被大苦所逼迫,乃至夺去生命时,他不会忧悲埋怨、哭啼呼号、心乱发狂;在这个时侯,他只会生起一种痛苦的感受,就是身体痛苦的感受,而不会生起心理痛苦的感受。
“譬如士夫被一毒箭,不被第二毒箭,当于尔时,唯生一受,所谓身受,不生心受。
= 譬如一个汉子只被一枝毒箭射中,而不再被第二枝毒箭射中,当这个时侯,他只会生起一种痛苦的感受,就是所谓身体痛苦的感受,而不会生起心理痛苦的感受。
“为乐受触,不染欲乐;
“不染欲乐故,于彼乐受,贪使不使。
= 多闻圣弟子当他被快乐的感受所触动时,他不会贪染五欲的快乐;因为能不贪染五欲的快乐,所以对于那些快乐的感受,他不会被贪欲的结使所奴役。
“于苦触受不生瞋恚;
“不生瞋恚故,恚使不使。
= 他对于痛苦的觉触所生起的痛苦感受,也不会生起瞋恚;因为不会生起瞋恚,所以就不会被瞋恚的结使所奴役。
“于彼二使,集、灭、味、患、离如实知;
“如实知故,不苦不乐受痴使不使。
= 对于贪欲、瞋恚二种结使的集起、寂灭、爱乐、祸患、出离等情况,都能如实地知道;因为能如实知道,所以就不会被不苦也不乐感受的愚痴结使所奴役。
“于彼乐受解脱不系,苦受、不苦不乐受解脱不系。
= 于是他就可自快乐的感受中得到解脱而不被系缚,自痛苦与不苦也不乐的感受中得到解脱而不被系缚。
“于何不系?
“谓贪、恚、痴不系,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不系。”
= 是不被什么所系缚呢?就是不被贪欲、瞋恚、愚痴所系缚,不被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所系缚。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多闻于苦乐,非不受觉知,彼于凡夫人,其实大有闻;
“乐受不放逸,苦触不增忧,苦乐二俱舍,不顺亦不违。
= 多闻圣弟子对于痛苦与快乐的感受,不是不能感受觉知,他们比较那些凡夫俗子来说,其实是有更大的觉闻;他们对于快乐的感受不起放逸之心,对于痛苦的觉触也不会增深忧虑,对于苦乐二者的感受都能舍弃,不随顺它也不违逆它。
“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倾动,于此一切受,黠慧能了知;
“了知诸受故,现法尽诸漏,身死不堕数,永处般涅槃。”
= 比丘们要精进修行,有正智而不动摇,对于这一切的感受,以智慧而能了知;因为能了知一切感受,所以就能在现世中灭尽一切烦恼,身死命终后不再堕入果报轮回里,永恒地处于涅槃寂静中。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71、本经说明种种身受譬如空中种种风,令人生起种种苦乐感。相应部Akasa(虚空)。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空中狂风卒起,从四方来,有尘土风、无尘土风、毗湿波风、鞞岚婆风、薄风、厚风,乃至风轮起风。
= 譬如空中突然刮起的狂风,从四方吹来的,有含尘土的风、不含尘土的风、毘湿波风(普遍吹起的风)、鞞岚婆风(迅猛飓风)、薄风(微风)、厚风(大量的风)……乃至由风轮所生起的风。
= “毗湿波风”:梵Visva-vata,普遍吹起的风。
= “鞞岚婆风”:Verambha-vata,又译毗蓝婆风,为迅速猛烈之风,即劫末劫初时所起之迅速猛烈的大风。
鞞(bǐng) = 刀鞘[sheath of a knife]。(bì = 古同“韠”,古代朝觐或祭祀时遮蔽在衣裳前面的一种服饰。)
岚(lán) = 山林中的雾气[mountain
mist]。
风轮 = 四轮之一。空轮之上风轮生,风轮之上水轮生,水轮之上金轮生,上有九山八海。轮者,取其形横圆,且其体质坚实而名之也。
“身中受风,亦复如是,种种受起: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
“乐心受、苦心受、不苦不乐心受,
“乐食受、苦食受、不苦不乐食受,
“乐无食受、苦无食受、不苦不乐无食受,
“乐贪受、苦贪受、不苦不乐贪受,
“乐出要受、苦出要受、不乐不苦出要受。”
= 众生身中感受的风,也像这样,有种种感受的生起——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不苦不乐的感受,快乐的身体感受、痛苦的身体感受、不苦也不乐的身体感受,快乐的心理感受、痛苦的心理感受、不苦也不乐的心理感受,快乐的食感受、痛苦的食感受、不苦也不乐的食感受,快乐的无食感受、痛苦的无食感受、不苦也不乐的无食感受,快乐的贪著感受、痛苦的贪著感受、不苦也不乐的贪著感受,快乐的出离感受、痛苦的出离感受、不苦也不乐的出离感受。
食 = 梵文食字有牵引、长养、任持等义,相当于现代词汇所说的延长、培育、维持等义。所以它不仅是中文中饮食之义而已,而是指能牵引、维持、培育有情身心及圣者法身之精神或物质条件。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譬如虚空中,种种狂风起,东西南北风,四维亦如是,
“有尘及无尘,乃至风轮起。
= 譬如虚空之中,有种种狂风的吹起,有从东西南北吹来的风,也有从四角落吹来的风,有含尘沙的风、不含尘沙的风,乃至由风轮生起的风。
四维 = 即四隅、指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角落。
“如是此身中,诸受起亦然,若乐若苦受,及不苦不乐,
“有食与无食,贪著不贪著。
= 同样地,在众生身体中,各种感受的生起也是如此,有快乐或痛苦的感受,以及不苦也不乐的感受,有食与无食的苦乐感受,也有贪著与不贪著的苦乐感受。
= “有食与无食,贪著不贪著”:巴利本无此二句。
“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倾动,于此一切受,黠慧能了知;
“了知诸受故,现法尽诸漏,身死不堕数,永处般涅槃。”
= 比丘们要精进修行,有正智而不动摇,对于这一切的感受,以智慧而能了知;因为能了知一切感受,所以就能在现世中灭尽一切烦恼,身死命终后不再堕入果报轮回里,永恒地处于涅槃寂静中。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类别
|
乐受
|
苦受
|
不苦不乐受
|
身的
|
快乐的身体感受
|
痛苦的身体感受
|
不苦也不乐的身体感受
|
心的
|
快乐的心理感受
|
痛苦的心理感受
|
不苦也不乐的心理感受
|
食的
|
快乐的食感受
|
痛苦的食感受
|
不苦也不乐的食感受
|
无食的
|
快乐的无食感受
|
痛苦的无食感受
|
不苦也不乐的无食感受
|
贪的
|
快乐的贪著感受
|
痛苦的贪著感受
|
不苦也不乐的贪著感受
|
出要的
|
快乐的出离感受
|
痛苦的出离感受
|
不苦也不乐的出离感受
|
#472、本经说明譬如客舍之有种种人寄宿,此身亦有种种苦乐受。相应部Agara(客舍)。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客舍种种人住:若刹利、婆罗门、长者、居士、野人、猎师、持戒、犯戒、在家、出家,悉于中住。
= 譬如旅舍中有种种客人居住:有剎帝利(王族)、婆罗门(神职)、长者、居士、野人、猎师、持戒、犯戒、在家、出家等人,都寄住在里头。
“此身亦复如是,种种受生: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
“乐心受、苦心受、不苦不乐心受,
“乐食受、苦食受、不苦不乐食受,
“乐无食受、苦无食受、不苦不乐无食受,
= “不苦不乐无食受”:巴利本意为非肉体的不苦不乐受生起。
“乐贪著受、苦贪著受、不苦不乐贪著受,
“乐出要受、苦出要受、不苦不乐出要受。”
= 众生的身体也像这样,有种种的感受生起:痛苦的感受、快乐的感受、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快乐的身体感受、痛苦的身体感受、不苦也不乐的身体感受,快乐的心理感受、痛苦的心理感受、不苦也不乐的心理感受,快乐的食感受、痛苦的食感受、不苦也不乐的食感受,快乐的无食感受、痛苦的无食感受、不苦也不乐的无食感受,快乐的贪著感受、痛苦的贪著感受、不苦也不乐的贪著感受,快乐的出离感受、痛苦的出离感受、不苦也不乐的出离感受。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譬如客舍中,种种人住止,刹利婆罗门,长者居士等,
“旃陀罗野人,持戒犯戒者,在家出家人,如是等种种。
= 譬如旅舍中,有种种的客人在居住,有剎帝利、婆罗门,以及长者、居士等,还有旃陀罗(贱民)、野人、持戒、犯戒的人,也有在家、出家的人,如此种种诸人等。
“此身亦如是,种种诸受生,若乐若苦受,及不苦不乐,
“有食与无食,贪著不贪著。
= 众生的身体也像这样,会有种种感受的生起,有快乐或痛苦的感受,以及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还有食与无食的苦乐感受,也有贪著与不贪著的苦乐感受。
“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倾动,于此一切受,黠慧能了知;
“了知诸受故,现法尽诸漏,身死不堕数,永处般涅槃。”
= 比丘们要精进修行,有正智而不动摇,对于这一切的感受,以智慧而能了知;因为能了知一切感受,所以就能在现世中灭尽一切烦恼,身死命终后不再堕入果报轮回里,永恒地处于涅槃寂静中。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73、本经说明一切行无常,故诸所有受悉皆是苦。相应部Samadhi(三昧),Rahogataka(独坐)。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异比丘独一静处禅思,念言:“世尊说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又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此有何义?”
= 那时,有一位比丘独自静处禅思,他想着说:世尊说有三种感受——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又说所有的一切感受全部都是痛苦的,这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是比丘作是念已,从禅起,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于静处禅思,念言:‘世尊说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又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此有何义?’”
= 这位比丘做如此想法后,就从禅定中出定,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请问佛陀说:「世尊啊!我独自在静处禅思,想着说:世尊您说有三种的感受——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不苦也不乐的感受,您又说所有的一切感受全都是痛苦的,这到底有何意义呢?」
佛告比丘:“我以一切行无常故,一切诸行变易法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
= 我由于了知一切行(一切有为法)无常之故,一切诸行是变易不定法之故,所以说所有一切感受全都是痛苦的。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知诸行无常,皆是变易法;故说受悉苦,正觉之所知。
= 我了知诸行之无常,都是变易不定法;所以说一切感受都是苦,这是正觉的人所了知的。
“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倾动,于诸一切受,黠慧能了知;
“悉知诸受已,现法尽诸漏,身死不堕数,永处般涅槃。”
= 比丘们要精进修行,有正智而不动摇,对于这一切的感受,以智慧而能了知;能了知所有一切感受后,就能在现世中灭尽一切烦恼,身死命终后不再堕入果报轮回里,永恒地处于涅槃寂静中。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74、本经说明诸行是无常、变易之法,故说一切诸受皆苦。诸行是渐次寂灭、止息之法,故说皆苦。相应部Santaka(止息)。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尊者阿难独一静处禅思,念言:“世尊说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又复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此有何义?”
= 那时,阿难尊者独自处于僻静之处禅思,他想着:世尊说有三种感受——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不苦也不乐的感受。他又说所有的感受全都是痛苦的,这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作是念已,从禅起,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独一静处禅思,念言:‘如世尊说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又说一切诸受悉皆是苦,此有何义?’”
= 这样地想着之后,就从禅定中出定,去到世尊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请问佛陀说:「世尊啊!我独自处于僻静之处禅思,想着:依世尊说有三种感受——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又说一切的感受全部都是痛苦的,这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佛告阿难:“我以一切行无常故,一切行变易法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
= 我因一切行(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一切行都是变易法之故,所以说所有的感受都是痛苦的。
“又复,阿难!我以诸行渐次寂灭故说,以诸行渐次止息故说,一切诸受悉皆是苦。”
= 而且,阿难啊!我因诸行都会渐次寂灭,也因诸行都会渐次止息之故,所以说一切感受都是痛苦的。
阿难白佛言:“云何,世尊!以诸行渐次寂灭故说?”
= 世尊啊!到底诸行是怎样渐次寂灭,所以您才这样说的呢?
佛告阿难:“初禅正受时,言语寂灭;
“第二禅正受时,觉观寂灭;
“第三禅正受时,喜心寂灭;
“第四禅正受时,出入息寂灭;
“空入处正受时,色想寂灭;
“识入处正受时,空入处想寂灭;
“无所有入处正受时,识入处想寂灭;
“非想非非想入处正受时,无所有入处想寂灭;
“想受灭正受时,想受寂灭,是名渐次诸行寂灭。”
= 当进入色界初禅正受(禅定)时,言语就会寂灭;进入第二禅正受时,觉、观就会寂灭;进入第三禅正受时,喜心就会寂灭;进入第四禅正受时,出入呼吸就会寂灭;进入无色界空入处正受时,色想就会寂灭;进入识入处正受时,空入处之想就会寂灭;进入无所有入处正受时,识入处之想就会寂灭;进入非想非非想入处正受时,无所有入处之想就会寂灭;进入想受灭正受时,想与受二心所就会寂灭,这就叫渐次地使诸行寂灭。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渐次诸行止息?”
= 世尊啊!到底诸行是怎样渐次止息的呢?
佛告阿难:“初禅正受时,言语止息;
“二禅正受时,觉观止息;
“三禅正受时,喜心止息;
“四禅正受时,出入息止息;
“空入处正受时,色想止息;
“识入处正受时,空入处想止息;
“无所有入处正受时,识入处想止息;
“非想非非想入处正受时,无所有入处想止息;
“想受灭正受时,想受止息,是名渐次诸行止息。”
= 进入色界初禅正受时,言语就会止息;进入二禅正受时,觉观就会止息;进入三禅正受时,喜心就会止息;进入四禅正受时,出入呼吸就会止息;进入无色界空入处正受时,色想就会止息;进入识处正受时,空入处之想就会止息;进入无所有入处正受时,识入处之想就会止息;进入非想非非想入处正受时,无所有入处之想就会止息;进入想受灭正受时,想与受二心所就会止息,这就叫渐次地使诸行止息。
阿难白佛:“世尊!是名渐次诸行止息?”
= 世尊啊!这就叫渐次使诸行止息了吗?
佛告阿难:“复有胜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无上止息,如是止息,于余止息无过上者。”
= 还有所谓的胜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无上止息。像这些止息,是其余的止息不能超过其上的。
阿难白佛:“何等为胜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无上止息,诸余止息无过上者?”
= 什么叫做胜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无上止息,是其它的止息不能超过其上的呢?
佛告阿难:“于贪欲心不乐、解脱,
“恚、痴心不乐、解脱,
“是名胜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无上止息,诸余止息无过上者。”
= 对于贪欲,心不爱乐而得解脱,对于瞋恚、愚痴,心不爱乐而得解脱,这就叫胜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无上止息,是其余的止息不能超过其上的了。
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界
|
正受
|
定义
|
渐次寂灭的诸行
|
灭界
|
灭受想
|
一切诸行一切思想灭界
|
想受寂灭
|
无色界
|
非想非非想入处
|
度一切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
|
无所有入处想寂灭
|
无所有入处
|
度一切无量识处,无所有处
|
识入处想寂灭
|
|
识入处
|
度一切无量空处,无量识处
|
空入处想寂灭
|
|
空入处
|
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处
|
色想寂灭
|
|
色界
|
四禅
|
离苦息乐,忧喜先断,不苦不乐舍,净念一心
|
出入息寂灭
|
三禅
|
离喜,舍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乐
|
喜心寂灭
|
|
二禅
|
离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
|
觉观寂灭
|
|
初禅
|
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
|
言语寂灭
|
#475、本经说明毗婆尸如来未成佛时,观察三受及其集、灭、集道迹、灭道迹、味、患、离。相应部Pubbennanam
(宿智)。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毗婆尸如来未成佛时,独一静处,禅思思惟,作如是观,观察诸受:‘云何为受?云何受集?云何受灭?云何受集道迹?云何受灭道迹?云何受味?云何受患?云何受离?’
= 毘婆尸如来在未成佛时,独自在僻静处禅思思惟,他做这样的观察——观察各种感受情况:什么是感受呢?感受是怎样集起的呢?感受是怎样息灭的呢?什么是感受集起的途径呢?什么是感受息灭的方法呢?怎样叫对感受的爱乐呢?什么是感受的祸患呢?怎样自感受出离呢?
“如是观察:‘有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 如此地观察后,察见有三种感受——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不苦也不乐的感受。
“触集是受集,触灭是受灭。
= 也察见到觉触集起于是感受就集起,觉触息灭于是感受就息灭。
“若于受爱乐、赞叹、染著、坚住,是名受集道迹;
“若于受不爱乐、赞叹、染著、坚住,是名受灭道迹;
“若受因缘生乐喜,是名受味;
“若受无常变易法,是名受患;
“若于受断欲贪、越欲贪,是名受离。’”
= 如果对于感受爱乐、赞叹、染著(贪著)、固持,这就是感受集起的途径;如果对于感受不爱乐、赞叹、染著、固持,这就是感受息灭的方法;如果是由于感受的因缘而生起喜乐,这就叫对感受的爱乐;如果感受是无常变易之法,这就是感受的患祸;如果对感受断除了贪欲、远离了贪欲,这就叫自感受中出离。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毗婆尸佛,如是式弃佛、毗湿波浮佛、迦罗迦孙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叶佛,及我释迦文佛,未成佛时思惟观察诸受,亦复如是。
= 就如毗婆尸佛的思惟观察,像这式弃佛、毘湿波浮佛、迦罗迦孙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叶佛、以及我释迦文佛,他们未成佛时思惟观察各种感受,也是这样子。
七佛/过去七佛 =
过去的庄严劫,未来的星宿劫也会各有千尊佛降世。过去七佛中,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是庄严劫的最后三尊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已经在这一贤劫出现;贤劫还会有以弥勒佛为首的996尊佛在未来出现,其中最后一位是楼至如来。
|
||
庄严劫
|
毗婆尸佛
|
Vipassin,意译为胜观佛、净观佛、胜见佛、种种见佛。为过去七佛之第一佛。
|
尸弃佛
|
Sikhin,意译顶髻、有髻、火首、最上。。
|
|
毗舍婆佛/毗舍浮佛
|
Vessabhu,即一切胜、一切自在、广生之义。亦即过去庄严劫千佛中最后出现之佛。
|
|
贤劫
|
迦罗鸠孙驮佛/俱留孙佛/拘留孙佛
|
Kakusandha,意译领持、灭累、所应断已断、成就美妙。现在贤劫千佛之第一佛。
|
拘那含牟尼佛/拘那含佛
|
Konagamana,意译金色仙、金儒、金寂。
|
|
迦叶佛
|
Kassapa,意译作饮光佛。传说为释迦牟尼前世之师,曾预言释迦将来必定成佛。
|
|
释迦文佛/释迦牟尼佛
|
Sakya-muni,意即释迦族出身之圣人。意译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度沃焦,或梵汉并译,称为释迦寂静。又称释迦牟尼世尊、释尊。即佛教教祖。释尊为北印度迦毗罗卫城(Kapila-vastu)净饭王(Suddhodana)之太子。母摩耶夫人(Maya)为邻国居利族天臂城(Devadaha)主之女。摩耶夫人将分娩之前,依习俗返娘家天臂城待产,途中于蓝毗尼园(Lumbini)小憩,即于无忧树(Asoka)下产子,即是释尊。
|
|
星宿劫
|
Nakkhatta kappa,过现未三大劫中,未来大劫之名,此劫中有千佛出世。始于日光佛,终于须弥相佛。佛之出兴,如天之星宿,故名星宿劫。
|
#476、本经经意同第475经。相应部Rahogataka(独坐),Atthaka(八支),Bhikkhu(比丘)。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有异比丘独一静处禅思,如是观察诸受:“云何受?云何受集?云何受灭?云何受集道迹?云何受灭道迹?云何受味?云何受患?云何受离?”
= 什么是感受呢?感受是怎样集起的呢?感受是怎样息灭的呢?什么是感受集起的途径呢?什么是感受息灭的方法呢?怎样叫对感受的爱乐呢?什么是感受的祸患呢?怎样叫自感受出离呢?
时,彼比丘从禅觉已,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独一静处禅思,观察诸受,云何为受?云何受集?云何受灭?云何受集道迹?云何受灭道迹?云何受味?云何受患?云何受离?”
= 世尊啊!我独自在僻静之处禅思,观察各种感受情况,到底什么是感受呢?感受是怎样集起的呢?感受是怎样息灭的呢?什么是感受集起的途径呢?什么是感受息灭的方法呢?怎样叫对感受的爱乐呢?什么是感受的祸患呢?怎样叫自感受出离呢?
佛告比丘:“有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 有三种感受——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不苦也不乐的感受。
“触集是受集,触灭是受灭。
= 由于觉触集起于是感受就集起,觉触息灭于是感受就息灭。
“若于受爱乐、赞叹、染著、坚住,是名受集道迹;
“若于受不爱乐、赞叹、染著、坚住,是名受灭道迹;
“若受因缘生乐喜,是名受味;
“若受无常变易法,是名受患;
“若于受断欲贪、越欲贪,是名受离。”
= 如果对于感受爱乐、赞叹、染著(贪著)、固持,这就是感受集起的途径;如果对于感受不爱乐、赞叹、染著、固持,这就是感受息灭的方法;如果是由于感受的因缘而生起喜乐,这就叫对感受的爱乐;如果感受是无常变易之法,这就叫感受的祸患;如果对感受断除了贪欲、远离了贪欲,这就叫自感受中出离。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77、阿难所问经<如「异比丘问经」的内容一样,「阿难尊者所问经」也是如此说法。>
如异比丘问经,尊者阿难所问经亦如是。
#478、本经经意同第476经。相应部Bhikkhuna(比丘)。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云何为受?云何受集?云何受灭?云何受集道迹?云何受灭道迹?”
= 什么是感受呢?感受是怎样集起的呢?感受是怎样息灭的呢?什么是感受集起的途径呢?什么是感受息灭的方法呢?
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
“善哉!世尊!唯愿广说,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 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凭依。慈悲的世尊啊!希望您能为我们广说,众比丘听闻后,当会信受奉行!
佛告诸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 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
佛告比丘:“有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 有三种的感受——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不苦也不乐的感受。
“触集是受集,触灭是受灭。
= 由于觉触集起于是感受就集起,觉触息灭于是感受就息灭。
“若于受爱乐、赞叹、染著、坚住,是名受集道迹;
“若于受不爱乐、赞叹、染著、坚住,是名受灭道迹;
“若受因缘生乐喜,是名受味;
“若受无常变易,是名受患;
“若于受断欲贪、越欲贪,是名受离。”
= 如果对于感受爱乐、赞叹、染著(贪著)、固持,这就是感受集起的途径;如果对于感受不爱乐、赞叹、染著、固持,这就是感受息灭的方法;如果是由于感受的因缘而生起喜乐,这就叫对感受的爱乐;如果感受是无常变易之法,这就叫感受的祸患;如果对感受断除了贪欲、远离了贪欲,这就叫自感受中出离。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79、本经说明佛若不知受、受集乃至受离,则无法证得无上正觉。参阅相应部Pubbenanam(宿智)。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我于诸受不如实知,受集、受灭、受集道迹、受灭道迹、受味、受患、受离不如实知,我于诸天世间,魔、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不得解脱、出离、脱诸颠倒,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如果我对于一切感受不能如实知道,对于感受的集起、感受的息灭、感受集起的途径、感受息灭的方法、感受的爱乐、感受的祸患、自感受出离等情况也不能如实知道的话,那么我在诸天世间,魔王、梵天与沙门、婆罗门等天、人群众中,就不能得到解脱、出离、脱离错乱颠倒,也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以我于诸受、受集、受灭、受集道迹、受灭道迹、受味、受患、受离如实知故,于诸天世间,魔、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为脱、为出、为脱诸颠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因为我对于一切感受、感受的集起、感受的息灭、感受集起的途径、感受息灭的方法、感受的爱乐、感受的祸患、自感受出离等情况都能如实知道的缘故,所以在诸天世间,魔王、梵天与沙门、婆罗门等天、人群众中,成为解脱者、成为出离者、成为脱离错乱颠倒者,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80、本经说明若不如实知受乃至受离,则非沙门、婆罗门,若如实知则为沙门、婆罗门。相应部Samana-brahmana(沙门、婆罗门)。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沙门、婆罗门于诸受不如实知,受集、受灭、受集道迹、受灭道迹、受味、受患、受离不如实知者,
“非沙门、非婆罗门,
“不同沙门、不同婆罗门,
“非沙门义、非婆罗门义,
“非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如果沙门、婆罗门对于各种感受不能如实知道,对于感受的集起、感受的息灭、感受集起的途径、感受息灭的方法、感受的爱乐、感受的祸患、自感受出离等情况也都不能如实知道的话,那么他就不是真正的沙门、也不是真正的婆罗门,他不同于沙门、也不同于婆罗门,他不知做一位沙门的目的,也不知做一位婆罗门的目的,不能在现世中自己知道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若沙门、婆罗门于诸受如实知,受集、受灭、受集道迹、受灭道迹、受味、受患、受离如实知者,
“彼是沙门之沙门、婆罗门之婆罗门,
“同沙门、同婆罗门,
“沙门义、婆罗门义,
“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如果沙门、婆罗门对于各种感受能如实知道,对于感受的集起、感受的息灭、感受集起的途径、感受息灭的方法、感受的爱乐、感受的祸患、自感受出离等情况也都能如实知道的话,那么他就是属于沙门之中的沙门、婆罗门之中的婆罗门,同于沙门、同于婆罗门,知道作为沙门的目的、婆罗门的目的,能在现世中自己知道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沙门、非沙门,如是沙门数、非沙门数,亦如是。
= 就如「沙门、非沙门」的经文所说,像这沙门数、非沙门数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481、本经说明受为因缘生,若不知缘缘乃至缘缘灭道迹,则非真沙门、婆罗门。相应部Icchanangala(一奢能伽罗)。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壹奢能伽罗国壹奢能伽罗林中。
=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壹奢能伽罗国的壹奢能伽罗林中。
= “壹奢能伽罗”:Icchanangala,又作伊车能伽罗,国名。
壹(yī) = “一”的大写。专一[single-minded]。(“一”的大写[one]。)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欲于此中半月坐禅。
= 我要在这里坐禅半个月。
“诸比丘!勿复游行,唯除乞食及布萨。”
= 众比丘们!你们切勿再游行到他处,除了去乞食及布萨之外。
= “布萨”:一名说戒,即同住之比丘每半月十五等集会一处或齐集布萨堂(说戒堂),请比丘之知法者说波罗提木叉(戒本),以反省过去半月内之行为是否合乎戒本,若有犯戒者,则于众前发露忏悔,使比丘均长住于净戒中,能长养善法,增长功德。
即便坐禅,不复游行,唯除乞食及布萨。
= 佛陀说完后,就打坐参禅,不再游行他处,除了乞食及布萨外。
尔时,世尊半月过已,敷坐具,于众前坐,告诸比丘:“我以初成佛时所思惟禅法少许禅分,于今半月思惟,作是念:‘诸有众生,生受皆有因缘,非无因缘。云何因缘?欲是因缘、觉是因缘、触是因缘。’
= 这时,世尊已过了半月之后,他铺好了坐具,就在大众之前坐下,告诉众比丘说:「我以初成佛时所思惟禅法的少许禅分,在现今这半月间去做思惟,而作此念:所有一切众生,生起感受都是有因缘的,不是没有因缘的。到底是什么因缘呢?所谓欲(贪欲)就是它的因缘,觉(寻思,推求的心理)就是它的因缘,触(觉触,有六触)就是它的因缘。
“诸比丘!于欲不寂灭、觉不寂灭、触不寂灭,彼因缘故,众生生受;
“以不寂灭因缘故,众生生受。
= 众比丘们!如果对欲不寂灭、对觉不寂灭、对触不寂灭,由于那些因缘,众生就会生起感受;那是因为三者都不寂灭的因缘,众生生起的感受。
“彼欲寂灭、觉不寂灭、触不寂灭,以彼因缘故,众生生受;
“以不寂灭因缘故,众生生受。
= 如果那欲寂灭了,而觉不寂灭,触也不寂灭,由于那样的因缘,众生就会生起感受;那是因还有二项不寂灭的因缘,众生生起的感受。
“彼欲寂灭、觉寂灭、触不寂灭,以彼因缘故,众生生受;
“以不寂灭因缘故,众生生受。
= 如果那欲寂灭了,觉也寂灭了,可是触并未寂灭,由于那样的因缘,众生就会生起感受;那是因为还有一项不寂灭的因缘,众生生起的感受。
“彼欲寂灭、觉寂灭、触寂灭,以彼因缘故,众生生受;
“以彼寂灭因缘故,众生生受。
= 如果欲寂灭、觉寂灭、触也寂灭了,由于那样的因缘,众生就会生起感受;那是因为三项都寂灭的因缘,众生生起的感受。
“邪见因缘故,众生生受;
“邪见不寂灭因缘故,众生生受。
= 有邪见因缘,众生生起的感受;那是因为邪见是不寂灭的因缘,众生生起的感受。
“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邪解脱、邪智因缘故,众生生受;
“邪智不寂灭因缘故,众生生受。
= 有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邪解脱、邪智等因缘,众生生起的感受;那是因为邪智等是不寂灭的因缘,众生生起的感受。
“正见因缘故,众生生受;
“正见寂灭因缘故,众生生受。
= 有由正见因缘,众生生起的感受;那是因为正见是寂灭的因缘,众生生起的感受。
“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解脱、正智因缘故,众生生受;
“正智寂灭因缘故,众生生受。
= 有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解脱、正智等因缘,众生生起的感受;那是因为正智等是寂灭的因缘,众生生起的感受。
“若彼欲不得者得、不获者获、不证者证生,以彼因缘故,众生生受;
“以彼寂灭因缘故,众生生受。
= 如果他生起想要使未得到的预流果能够得到、未获得的斯陀含、阿那含果能够获得、未证得的阿罗汉果能够证得的心理,由于那样的因缘,众生就会生起感受;那是因为那些是寂灭的因缘,众生生起的感受。
“是名不寂灭因缘,众生生受;寂灭因缘,众生生受。
= 这就叫不寂灭因缘众生生起的感受与寂灭因缘众生生起的感受。
“若沙门、婆罗门如是缘缘、缘缘集、缘缘灭、缘缘集道迹、缘缘灭道迹不如实知者,
“彼非沙门之沙门、非婆罗门之婆罗门,
“不同沙门之沙门、不同婆罗门之婆罗门,
“非沙门义、非婆罗门义,
“非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如果沙门、婆罗门对这因缘、因缘的集起、因缘的息灭、因缘集起的途径、因缘息灭的方法不能如实知道的话,那么他就不能算是沙门中的沙门、婆罗门之中的婆罗门,也不同于沙门之中的沙门、婆罗门之中的婆罗门,他不知做为沙门的目的,不知做为婆罗门的目的,不能在现世中自己知道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若沙门、婆罗门于此缘缘、缘缘集、缘缘灭、缘缘集道迹、缘缘灭道迹如实知者,
“当知是沙门之沙门、婆罗门之婆罗门,
“同沙门、同婆罗门,
“以沙门义、婆罗门义,
“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如果沙门、婆罗门对这因缘、因缘的集起、因缘的息灭、因缘集起的途径、因缘息灭的方法都能如实知道的话,应当知道他就是属于沙门之中的沙门、婆罗门之中的婆罗门,他同于沙门、同于婆罗门,能知做为沙门的目的,做为婆罗门的目的,在现世中自己能知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82、本经叙说孤独长者供养佛及僧伽三个月之衣、食、汤药等,佛为之授记,于未来世得安乐果报,但佛告之当学远离喜乐,现世作证。舍利弗闻佛言,心生欢喜,说出自己之体验。增支部Piti(喜)。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夏安居时。
=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独园,是结夏安居之时。
夏安居 = 又名坐夏,或坐腊,即在夏季的三个月中,僧徒们不得随便外出,以便致力于坐禅和修习佛法。
尔时,给孤独长者来诣佛所,稽首礼足,却坐一面。
= 那时,给孤独长者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佛为说法,示教照喜。
= 佛陀为他说法,给予示教照喜。
说种种法,示教照喜已,从座起,整衣服,为佛作礼,合掌白佛言:“唯愿世尊与诸大众受我三月请衣被、饮食、应病汤药。”
= 说了种种法,示教照喜后,长者就从座席起来,整理衣服,向佛陀行礼,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说:「希望世尊与所有大众们能接受我供养三个月的衣服、饮食、治病的汤药。」
尔时,世尊默然而许。
时,给孤独长者知佛默然受请已,从座起去,还归自家。
= 这时,给孤独长者知道佛陀静默地接受供养后,就从座席起来离去,回到家。
过三月已,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
= 过了三个月后,他又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佛告给孤独长者:“善哉!长者!三月供养衣被、饮食、应病汤药。
= 佛陀告诉给孤独长者说:「真好啊!长者!你能供养僧众三个月的衣服、饮食、治病的汤药。
“汝以庄严净治上道,于未来世当获安乐果报;
“然汝今莫得默然乐受此法,汝当精勤,时时学远离喜乐,具足身作证。”
= 由于你庄严净治上道的因缘,在未来世将会获得安乐的果报;但是你现在却不可静默地乐著于来世安乐的果报,你应当要更精进努力,时时学习远离喜乐,能圆满地以身作证。」
= “此法”:即于未来世获安乐果报之法。
时,给孤独长者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而去。
尔时,尊者舍利弗于众中坐,知给孤独长者去已,白佛言:“奇哉!世尊!善为给孤独长者说法,善劝励给孤独长者,言:‘汝已三月具足供养如来大众,净治上道,于未来世,当受乐报;汝莫默然乐著此福,汝当时时学远离喜乐,具足身作证。’
= 那时,舍利弗尊者坐于群众之中,知道给孤独长者离开后,他禀告佛陀说:「真是奇妙啊!世尊!您善于为给孤独长者说法,善于劝勉给孤独长者,您对他说:『你已三个月圆满地供养如来和大众,能清净地修治上道,在未来世,将会受到快乐的果报;但是你却不可静默地乐著这份福报,你应当要时时学习远离喜乐,具足以身作证。』
“世尊!若使圣弟子学远离喜乐,具足身作证,得远离五法,修满五法。
= 世尊啊!假如圣弟子能学习远离喜乐,具足以身作证的话,就能远离五恶法,而修满五善法了。
“云何远离五法?
“谓断欲所长养喜、断欲所长养忧、断欲所长养舍、断不善所长养喜、断不善所长养忧,是名五法远离。
= 是远离那五恶法呢?就是断除贪欲所长养的喜、断除贪欲所长养的忧、断除贪欲所长养的舍(不喜不忧)、断除不善所长养的喜、断除不善所长养的忧,这就叫远离的五恶法。
“云何修满五法?谓随喜、欢喜、猗息、乐、一心。”
= 是修满那五善法呢?就是随喜、欢喜、猗息(轻安)、乐、一心。
猗(yī) = 阉割过的狗[castrated dog]。(美盛的样子[pretty;fine]。)
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若圣弟子修学远离喜乐,具足身作证,远离五法,修满五法。”
= 是的!是的!如果圣弟子能修学远离喜乐,具足以身作证的话,就能远离五恶法,而修满五善法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83、本经说明修禅境界之深浅视乎其对物质之乐着、精神之纯化,而有喜、乐、舍、解脱等阶段之差别。相应部Suddhikam
Niramisam(清净之无食乐)。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食念者、有无食念者、有无食无食念者;
= “食”:不单指食物,而广指一切物质。
= “无食无食念”:Niramisa
Niramisatara。
“有食乐者、无食乐者、有无食无食乐者;
“有食舍者、有无食舍者、有无食无食舍者;
“有食解脱者、有无食解脱者、有无食无食解脱者。
= 有有食而生的喜悦(因贪著五欲而生的喜悦)、有无食而生的喜悦(离欲得初禅而生的喜悦)、有比无食喜更殊胜的喜悦(安住二禅而生的喜悦);有有食而生的快乐(因贪著五欲而生的快乐)、有无食而生的快乐(安住于二禅而生的快乐)、有比无食乐更殊胜的快乐(安住于三禅而生的快乐);有有食而生的舍(贪著五欲而生的舍)、有无食而生的舍(安住于三禅而生的舍)、有比无食舍更殊胜的舍(安住于四禅而生的舍);有有食的解脱(与色界关联的解脱)、有无食的解脱(与无色界关联的解脱)、有比无食解脱更殊胜的解脱(出离贪瞋痴的解脱)。
「有食念者、有无食念者、有无食无食念者」 = 此「念」字参考经论及南传皆作「喜」字,今作「念」字,应是传抄之误。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有有食乐之喜,有无食乐之喜,有比无食乐更无食乐之喜。」食,不单指食物,而是广指一切物质,是因烦恼而欲求的东西。
「有食乐者、无食乐者、有无食无食乐者」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有有食乐之乐,有无食乐之乐,有比无食乐更无食乐之乐。」
「有食舍者、有无食舍者、有无食无食舍者」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有有食乐之舍,有无食乐之舍,有比无食乐更无食乐之舍。」舍,内心平等而不执著之意。
「有食解脱者、有无食解脱者、有无食无食解脱者」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有有食乐之解脱,有无食乐之解脱,有比无食乐更无食乐之解脱。」
“云何食念?
“谓五欲因缘生念。
= 怎样叫有食而生的喜悦呢?就是由于五妙欲(色、声、香、味、触)因缘而生起的喜悦。
“云何无食念?
“谓比丘离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是名无食念。
= 怎样叫无食而生的喜悦呢?就是说比丘能够远离诸欲,并且远离邪恶不善之法,内心有觉、有观,像这样远离欲界邪恶不善法而生起喜、乐,圆满地安住于初禅,这就叫做无食而生的喜悦。
“云何无食无食念?
“谓比丘有觉有观息,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第二禅具足住,是名无食无食念。
= 怎样叫比无食喜更殊胜的喜悦呢?就是说比丘的有觉、有观息止了,内心清净,心住一处,不起觉、观,由禅定而生起喜、乐,圆满地安住于第二禅,这就叫做比无食喜更殊胜的喜悦。
“云何有食乐?
“谓五欲因缘生乐、生喜,是名有食乐。
= 怎样叫有食而生的快乐呢?就是由五妙欲因缘而生起的快乐、喜悦,这就叫做有食而生的快乐。
“云何无食乐?
“谓息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是名无食乐。
= 怎样叫无食而生的快乐呢?就是说息止了有觉、有观,内心清净,心住一处,不起觉、观,由禅定而生起喜、乐,这就叫做无食而生的快乐。
“云何无食无食乐?
“谓比丘离喜贪,舍心住,正念正知,安乐住,彼圣说舍,是名无食无食乐。
= 怎样叫比无食乐更殊胜的快乐呢?就是说比丘远离了喜、贪,心不执著,有正念正知,保持安乐,就像那些圣者们所说的舍(心不执著)一样,这就叫做比无食乐更殊胜的快乐。
“云何有食舍?
“谓五欲因缘生舍,是名有食舍。
= 怎样叫有食而生的舍呢?就是由于五妙欲因缘而生起的舍,这就叫做有食而生的舍。
“云何无食舍?
“谓彼比丘离喜贪,舍心住,正念正知,安乐住,彼圣说舍,第三禅具足住,是名无食舍。
= 怎样叫无食而生的舍呢?就是说那比丘远离了喜、贪,心不执著,有正念正知,保持安乐,就像那些圣者所说的舍一样,圆满地安住于第三禅,这就叫做无食而生的舍。
“云何无食无食舍?
“谓比丘离苦息乐,忧喜先已离,不苦不乐舍,净念一心,第四禅具足住,是名无食无食舍。
= 怎样叫比无食舍更殊胜的舍呢?就是说比丘能离苦、息乐,忧、喜先已远离,保持不苦不乐,不执著、意念清净、心住一处,圆满地安住于第四禅,这就叫做比无食舍更殊胜的舍。
“云何有食解脱?
“谓色俱行。
= 怎样叫有食的解脱呢?就是指与色界相关连的解脱。
“云何无食解脱?
“谓无色俱行。
= 怎样叫无食的解脱呢?就是指与无色界相关连的解脱。
“云何无食无食解脱?
“谓彼比丘贪欲不染、解脱,瞋恚、愚痴心不染、解脱,是名无食无食解脱。”
= 怎样叫比无食解脱更殊胜的解脱呢?就是说那比丘能不染贪欲,得到解脱,也不染瞋恚、愚痴,得到解脱,这就叫做比无食解脱更殊胜的解脱。
「云何有食解脱?……谓无色俱行」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何者为有食乐之解脱?与色相关联之解脱,为有食乐之解脱……与无色关联之解脱,为无食乐之解脱。」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层次/面向
|
念
|
乐
|
舍
|
解脱
|
食
|
五欲的念
|
五欲的乐
|
五欲的舍
|
色界
|
无食
|
初禅的念
|
二禅的乐
|
三禅的舍
|
无色界
|
无食无食
|
二禅的念
|
三禅的乐
|
四禅的舍
|
解脱贪瞋痴
|
#484、本经叙说阿难以见第一等问题试问跋陀罗,并纠正其错误。增支部Bhaddaji(跋陀罗)。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跋陀罗比丘及尊者阿难俱住祇树给孤独园。
= 那时,跋陀罗尊者与阿难尊者都住在祇树给孤独园里。
= “跋陀罗”:Bhaddaji,比丘名。
尔时,尊者阿难往诣尊者跋陀罗所,共相问讯慰劳已,于一面住。
= 当时,阿难尊者去到跋陀罗尊者住处,彼此互相问讯慰劳后,坐于一边。
时,尊者阿难问尊者跋陀罗比丘言:“云何名为见第一?云何闻第一?云何乐第一?云何想第一?云何有第一?”
= 什么叫做见第一呢?什么叫做闻第一呢?什么叫做乐第一呢?什么叫做想第一呢?什么叫做有第一呢?
尊者跋陀罗语尊者阿难言:“有梵天自在造作、化如意,为世之父;
“若见彼梵天者,名曰见第一。
= 有大梵天王他能自在造作,如意变化一切,是世间之父;如果能见到那大梵天王的话,就叫做见第一。
“阿难!有众生离生喜乐,处处润泽,处处敷悦,举身充满,无不满处,所谓离生喜乐,彼从三昧起,举声唱说,遍告大众:‘极寂静者,离生喜乐;极乐者,离生喜乐。’
= 阿难啊!有众生已离欲界邪恶不善之法而由觉观禅定生起喜乐(指入于色界初禅),处处(六入处)皆受喜乐的润泽,处处皆感愉悦,全身充满,无不充满之处,这就是所谓的离生喜乐。他从三昧(禅定)出定后,高声唱说,遍告大众:『极寂静的,就是离生喜乐;极快乐的,就是离生喜乐。』
“诸有闻彼声者,是名闻第一。
= 所有听闻到他声音的人,就叫做闻第一。
“复次,阿难!有众生于此身离喜之乐润泽,处处润泽,敷悦充满,举身充满,无不满处,所谓离喜之乐,是名乐第一。
= 其次,阿难啊!有众生的身体被远离喜念的妙乐(色界三禅)所润泽,处处都受此妙乐的润泽,处处充满愉悦,全身充满,无不充满之处,这所谓远离喜念的妙乐,就叫做乐第一。
“云何想第一?
“阿难!有众生度一切识入处无所有,无所有入处具足住;
“若起彼想者,是名想第一。
= 怎样叫想第一呢?阿难啊!有众生已度越一切识入处(无色界第二天)而无所有,就圆满地安住于无所有入处(无色界第三天)中;如果生起彼处之想的话,就叫做想第一。
“云何有第一?
“复次,阿难!有众生度一切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具足住;
“若起彼有者,是名有第一。”
= 又其次怎样叫做有(存在)第一呢?阿难啊!有众生度越一切无所有入处,圆满地安住于非想非非想入处(无色界第四天),如果生起彼处之有的话,就叫做有第一。
尊者阿难语尊者跋陀罗比丘言:“多有人作如是见、如是说,汝亦同彼,有何差别?
“我作方便问汝,汝当谛听,当为汝说。
= 有好多人都持这样的见解、这样的说法,你也和他们一样,有什么差别呢?我刚才只是做个方便问你,现在你应当仔细听,我将为你解说。
“如其所观,次第尽诸漏,是为见第一。
= 依照他的观察,能够次第灭尽诸烦恼,这就叫做见第一。
“如其所闻,次第尽诸漏,是名闻第一。
= 依照他的听闻,能够次第灭尽诸烦恼,这就叫做闻第一。
“如所生乐,次第尽诸漏者,是名乐第一。
= 依照他所生起的快乐,能够次第灭尽诸烦恼,这就叫做乐第一。
“如其所想,次第尽诸漏者,是名想第一。
= 依照他的想法,能够次第灭尽诸烦恼,这就叫做想第一。
“如实观察,次第尽诸漏,是名有第一。”
= 如实去做观察,而次第灭尽诸烦恼的,这就叫做有第一。
时,二正士共论说已,从座起去。
空入处
|
无色界第一天。
|
一切识入处
|
即无色界第二天。此天厌空处(无色界第一天)无边,转心缘识,与识相应,心定不动,三世之识,悉现定中,住于此定,清净寂静。
|
无所有入处
|
即无色界第三天。此天厌空处无边与识处三世流转无际,故舍此二处,而入无所有处定。住于此定,怡然寂静,诸想不起。
|
非想非非想入处
|
即无色界第四天。此天厌无所有处如痴,故舍之而入非非想定。住于此定,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清净无为。
|
#485、本经叙说瓶沙王坚持世尊说受有二种,优陀夷坚持有三种,共诣佛所,佛因各种情况不同而说种种受义。相应部Pancakanga(五支〈建筑师〉),Bhikkhuna(比丘)、中部经Bahuvedaniyasuttanta(多受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瓶沙王诣尊者优陀夷所,稽首作礼,退坐一面。
= 那时,瓶沙王去到优陀夷尊者住处,向他顶礼后,退坐一边。
= “瓶沙王”:Bimbisara,又译频婆娑罗王,中印度摩揭陀国王,笃信佛教。「瓶沙王」,巴利本作Pancakango Thapati,译为五支工匠,一建筑师之名。
= “优陀夷”:Udayi,善能劝导、福度人民第一比丘。
瓶沙王 = 又译频婆娑罗王,中印度摩揭陀国王,笃信佛教。佛成道后,曾受彼请,诣王舍城说法度众,并受其供养,为佛最初之檀越(施主)。瓶沙王虽深信佛法,积众喜根,但终为逆子阿阇世王幽囚,于狱中照于佛之光明,证阿那含果而死。
时,瓶沙王白尊者优陀夷言:“云何世尊所说诸受?”
= 当时,瓶沙王问优陀夷尊者说:「什么是世尊所说的各种感受呢?」
优陀夷言:“大王!世尊说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 大王啊!世尊说有三种感受——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不苦也不乐的感受。
瓶沙王白尊者优陀夷:“莫作是言:‘世尊说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 瓶沙王告诉优陀夷尊者说:「不要这样说:『世尊说有三种感受——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不苦也不乐的感受。』
“正应有二受,乐受、苦受;
“若不苦不乐受,是则寂灭。”
= 正确地说应该只有二种感受——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如果是不苦也不乐的话,这就是进入寂灭了。」
如是三说,优陀夷不能为王立三受,王亦不能立二受,俱共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
= 像这样地经过三次的问说,优陀夷不能为瓶沙王安立三受之说,瓶沙王也不能为优陀夷安立二受之说。于是二人就一起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时,尊者优陀夷以先所说,广白世尊:“我亦不能立三受,王亦不能立二受,今故共来具问世尊如是之义,定有几受?”
= 这时,优陀夷尊者把刚才所争论的话,详细地向世尊禀告说:「我不能为瓶沙王安立三受之说,瓶沙王也不能为我安立二受之说,所以我们现在一道来向世尊请问这个法义,到底有几种感受呢?」
佛告优陀夷:“我有时说一受,或时说二受,或说三、四、五、六、十八、三十六,乃至百八受,或时说无量受。
= 我有时说只一种感受,有时说有二种感受,有时说有三、四、五、六、十八、三十六……乃至一百零八种的感受,有时说有无量的感受。
“云何我说一受?
“如说所有受,皆悉是苦,是名我说一受。
= 什么是我所说的一种感受呢?像我说所有的感受全都是痛苦的,这就是我所说的一种感受。
“云何说二受?
“说身受、心受,是名二受。
= 什么是我所说的二种感受呢?我说有身体的感受(前五识的感受)与心理的感受(第六意识的感受),这就叫二种感受。
“云何三受?
“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 什么是三种感受呢?就是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不苦也不乐的感受。
“云何四受?
“谓欲界系受、色界系受、无色界系受,及不系受。
= 什么是四种感受呢?就是系缚于欲界的感受、系缚于色界的感受、系缚于无色界的感受、以及与三界都不系缚的感受。
四受 = 乃依界系不同而有所分别之受。一、欲界系色,又称有味著受,属于与自体爱相应之色。二、色界系色。三、无色界系受。四、不系色。后三项又称无味著受,属于不相应之受。
“云何说五受?
“谓乐根、喜根、苦根、忧根、舍根,是名说五受。
= 什么是我说的五种感受呢?就是乐根(由身乐生起的乐受)、喜根(由意乐生起的乐受)、苦根(由身苦生起的苦受)、忧根(由意苦生起的苦受)、舍根(意或身不苦不乐生起的不苦不乐感受),这就是我所说的五种感受。
「乐根、喜根、苦根、忧根、舍根」 = 根据汉译南传大藏经「根相应」之第六「广说」经文的说法:「身乐、身悦、身触所生之乐、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乐根。……身苦、身不悦、身触所生之苦、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苦根。……意乐、意悦、意触所生之乐、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喜根。……意苦、意不悦、意触所生之苦、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忧根。……身或意之非悦、非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舍根。」
“云何说六受?
“谓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
= 什么是六种感受呢?就是由眼触生起的感受,以及由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等生起的感受。
“云何说十八受?
“谓随六喜行、随六忧行、随六舍行受,是名说十八受。
= 什么是我说的十八种感受呢?就是随顺六喜行、随顺六忧行、随顺六舍行(不喜不忧行)而生起的感受,这就是我说的十八种感受。
「六喜行、六忧行、六舍行」 = 此三行皆是由于六根对六境时所产生或喜、或忧、或舍(不忧不喜)的感受作用,而后心便于彼处行作的现象。
“云何三十六受?
“依六贪著喜、依六离贪著喜、
“依六贪著忧、依六离贪著忧、
“依六贪著舍、依六离贪著舍,是名说三十六受。
= 什么是三十六种感受呢?就是依六根贪著生起的喜受、依六根离贪著生起的喜受、依六根贪著生起的忧受、依六根离贪著生起的忧受、依六根贪著生起的舍受(不喜不忧受)、依六根离贪著生起的舍受,这就是我说的三十六种感受。
“云何说百八受?谓三十六受,过去三十六、未来三十六、现在三十六,是名说百八受。
= 什么是我说的一百零八种感受呢?就是这三十六种感受,过去有三十六种、未来有三十六种、现在有三十六种,这就是我说的一百零八种感受。
“云何说无量受?如说此受彼受等。
= 什么是所说的无量感受呢?就如说有这个感受、那个感受等。
“比丘!如是无量名说,是名说无量受。
= 比丘啊!像这样有无量的名称说法,这就是我说的有无量的感受。
“优陀夷!我如是种种说受如实义,世间不解,故而共诤论,共相违反,终竟不得我法、律中真实之义以自止息。
= 优陀夷啊!我这样地讲说种种感受的真实意义,可是世间人却不了解,所以就彼此相诤论,互作相反的论说,终究不能得到佛法、戒律中的真实义理,而自己止息诤论。
“优陀夷!若于我此所说种种受义,如实解知者,不起诤论、共相违反,起、未起诤能以法、律止令休息。
= 优陀夷啊!如果对于我所说各种感受的真义,能够如实知道的话,就不会生起诤论,互作相反的论说,对已生起或未生起的诤论,也能以佛法、戒律制止使停息。
“然,优陀夷!有二受:欲受、离欲受。
= 然而,优陀夷啊!另有二种感受——贪欲的感受、离欲的感受。
“云何欲受?
“五欲功德因缘生受,是名欲受。
= 怎样叫贪欲的感受呢?就是由五欲(色、声、香、味、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这就叫贪欲的感受。
“云何离欲受?
“谓比丘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是名离欲受。
= 怎样叫离欲的感受呢?就是说比丘能够远离五欲、五盖邪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远离欲、恶而由觉、观生起喜、乐,圆满地安住于初禅之中,这就叫离欲的感受。
“若有说言『众生依此初禅,唯是为乐非余』者,此则不然。
= 如果有人宣说『众生依住在初禅中,是唯一最乐而非他处』的话,这样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所以者何?更有胜乐过于此故。
= 为什么呢?因为更有一种胜乐超过于此处的缘故。
“何者是?
“谓比丘离有觉有观,内净,定生喜乐,第二禅具足住,是名胜乐。
= 那是何处呢?就是比丘远离有觉有观,内心清净,由禅定而生起喜、乐,圆满地安住第二禅之中,这就叫胜乐。
“如是,乃至非想非非想入处,转转胜说。
= 就像这样,……乃至转入于非想非非想入处,每一个转入都是更殊胜之说。
“若有说言:‘唯有此处,乃至非想非非想极乐非余。’ 亦复不然。
= 如果有人宣说:『只有此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才是最为快乐,而非他处。』这样的说法也是不正确的。
“所以者何?更有胜乐过于此故。
= 为什么呢?因为更有一种胜乐超过于此处的缘故。
“何者是?
“谓比丘度一切非想非非想入处,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是名胜乐过于彼者。
= 那是何处呢?就是比丘度越一切非想非非想入处后,受想心灭(即入于灭尽定),能圆满地以自身作证,这就叫有一种胜乐更超过于那儿的。
“若有异学出家作是说言:‘沙门释种子唯说想受灭,名为至乐。’此所不应。
= 如果有外道出家人这样宣说:『沙门释种之子(指世尊)只说想受息灭,就叫做至乐。』这是不应该的。
“所以者何?应当语言:‘此非世尊所说受乐数,世尊说受乐数者,如说:优陀夷!有四种乐。何等为四?谓离欲乐、远离乐、寂灭乐、菩提乐。’”
= 为什么呢?因为应该这么说:『这并非世尊所说受乐之数,世尊所说受乐之数,是如此说的:优陀夷啊!有四种快乐。是哪四种呢?就是离欲的快乐、远离的快乐、寂灭的快乐、菩提的快乐。』
佛说此经已,尊者优陀夷及瓶沙王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离欲乐
|
远离贪欲之乐。
(此注解见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五,唯不同的是「离欲乐」地论作「出离乐」,谓正信舍家趋于非家,解脱烦笼居家迫迮种种大苦,名出离乐。)
|
远离乐
|
断除诸欲、恶不善法,证初静虑(初禅),离生喜乐,名远离乐。
|
寂灭乐
|
第二静虑(第二禅)以上诸定,觉观止息,名寂静乐。
|
菩提乐
|
一切烦恼毕竟离系,于所知事如实等觉,名菩提乐。
|
#486、本经说明若于一法乃至十法,生厌离、不乐、背舍,则得尽诸漏。参阅中阿含第97大因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于一法,生正厌离、不乐、背舍,得尽诸漏,所谓一切众生由食而存。
= 如果能对于一种法生起正确的厌离、不乐、背舍的话,那么就能灭尽一切的烦恼了,那一种法就是所谓一切众生皆由于食(泛指一切物质与精神)而存在的现象。
“复有二法,名及色。
= 又有二法,就是名(精神现象)与色(物质现象)。
“复有三法,谓三受。
= 又有三受,就是所谓的三种感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复有四法,谓四食。
= 又有四法,就是所谓的四食(粗抟食、细触食、意思食、识食)。
“复有五法,谓五受阴。
= 又有五法,就是所谓的五受阴(色、受、想、行、识蕴)。
“复有六法,谓六内外入处。
= 又有六法,就是所谓的六内外入处(六根与六境)。
“复有七法,谓七识住。
= 又有七法,就是所谓的七识住(三界中七神识止住处)。
= “七识住”:Satta
Vinnana-tthitiyo,又名七识处,是三界中七神识止住处。一身异想异识住、二身异想一识住、三身一想异识住、四身一想一识住、五空无边处识住、六识无边处识住、七无所有处识住。
七识住 = 识即心识。住,谓此识随所感报而安住。七识住,指三界有情心识所乐著的七种境界。包括欲界人天和色界的前三静虑(禅),以及无色界的前三处。
“复有八法,谓世八法。
= 又有八法,就是所谓的世间八法(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 “世八法”:即世间之八法: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复有九法,谓九众生居。
= 又有九法,就是众生居住的九地。
= “九众生居”:即九地或名九有,以欲界为一地,色界及无色界各分为四地。一五趣杂居地、二杂生喜乐地、三定生喜乐地、四离喜妙乐地、五舍念清净地、六空无边处地、七识无边处地、八无所有处地、九非想非非想处地。
“复有十法,谓十业迹。
= 又有十法,就是所谓的十恶业。
= “十业迹”:即十恶业:杀、盗、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瞋、痴。
十业迹 = 即十恶业——杀、盗、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瞋、痴。
“于此十法,生厌、不乐、背舍,得尽诸漏。”
= 如果对这十法能够生厌、不乐、背舍的话,就能灭尽一切的烦恼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七识处/七识止处/七神识止处/七识住 = Satta Vinnanatthitiyo,有情依果报受生三界,其识所爱乐、止住之处有七。后三识住为无色界之下三天。此七处为识之安住处,为有情皆希往止之所,故称识住。
|
|
身异想异识住
|
又作身异想异如人一分天,指人界、六欲天及劫初起除外之色界初禅天,此处之有情身相、容貌皆异,苦乐、不苦不乐之想各亦差别,故称身异、想异。
|
身异想一识住
|
又作身异想一如梵众天谓劫初起,指色界初禅之劫初起之梵众天,彼等皆自想为大梵王所生,大梵王亦想此诸梵众皆我所生。同执一因无别想,故想一;然大梵王身量高广,容貌、威德、言语、光明、衣冠等,一一异于梵众,故身异。
|
身一想异识住
|
又作身一想异如极光净天,为色界第二禅。此中有情身相、容貌无异,乐与非苦乐二想交参,故称身一想异。
|
身一想一识住
|
又作身一想一如遍净天,为色界第三禅。此中有情身相无异,唯有乐想,故想一。
|
空无边处识住
|
超出一切之有色处。
|
识无边处识住
|
超出一切之空无边处。
|
无所有处识住
|
超出一切识无边处。
|
#487、本经经意同第486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于一法,生正厌离、不乐、背舍,究竟苦边,解脱于苦,谓一切众生由食而存。
“复有二法,名及色。
“复有三法,谓三受。
“复有四法,谓四食。
“复有五法,谓五受阴。
“复有六法,谓六内外入处。
“复有七法,谓七识住。
“复有八法,谓世八法。
“复有九法,谓九众生居。
“复有十法,谓十业迹。
“于此十法,生正厌离、不乐、背舍,究竟苦边,解脱于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88、本经说明若于一法乃至十法,观察无常、变易、离欲、灭、舍离,则得尽诸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于一法,观察无常、观察变易、观察离欲、观察灭、观察舍离,得尽诸漏,谓一切众生由食而存。
“复有二法,名及色。
“复有三法,谓三受。
“复有四法,谓四食。
“复有五法,谓五受阴。
“复有六法,谓六内外入处。
“复有七法,谓七识住。
“复有八法,谓世八法。
“复有九法,谓九众生居。
“复有十法,谓十业迹。
“于此十法,正观无常、观察变易、观察离欲、观察灭、观察舍离,得尽诸漏。”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89、本经经意同第488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于一法,观察无常、观察变易、观察离欲、观察灭、观察舍离,究竟苦边,解脱于苦,谓一切众生由食而存。
“复有二法,名及色。
“复有三法,谓三受。
“复有四法,谓四食。
“复有五法,谓五受阴。
“复有六法,谓六内外入处。
“复有七法,谓七识住。
“复有八法,谓世八法。
“复有九法,谓九众生居。
“复有十法,谓十业迹。
“于此十业迹,观察无常、观察变易、观察离欲、观察灭、观察舍离,究竟苦边,解脱于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