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2日星期四

增一阿含经-卷第三十七《八难品第四十二之二》

卷第三十七_八法_八难品第四十二之二
 
#372、本经叙说:()佛告别毗舍离,以四法印作最后之遗教,劝诸人民勿怀忧愁,并留下钵,令毗舍离人供养之。()佛往拘尸那竭,以父母力起大石,降伏五百力士,并为说如来之神力、智慧远胜目犍连、舍利弗百千万倍。()荼罗系头比丘尼依佛言教证三达智,佛听许其先取灭度,并记为智慧捷疾第一比丘尼。()佛在双树间,将入涅槃,阿难悲泣,佛开示转轮圣王与阿难所各具有之四未曾有法。()佛说待女人之法。()佛闻示罚车那比丘之法。()度拘尸那竭五百摩罗为最后之在家弟子,须拔为出家弟子。()佛说最末之教诫,并嘱付弟子,大称尊,小称贤,相视如兄弟等。长部Mahaparinibbana-suttanta(大般涅槃经)、小部法句经注释、西晋竺法护译佛说力士移山经、西晋竺法护译佛说四未曾有法经,参阅长阿含第2经游行经。(续)
 
“当云何与车那比丘从事?”
= “车那:又作车匿(Channa),译为欲作、覆藏,生于净饭王之仆婢家,佛陀出家逾城时之驭者,佛陀成道首次归城时,从佛出家,但与六群比丘为伍,习于恶见,不改恶口,佛陀涅槃后,被治以梵檀法,终悔过而得证阿罗汉果。
 
世尊告曰:“当以梵法罚之。”
= “梵法罚”:即梵罚(Brahma-danda),又作梵檀,译为默摈,即不与共语之治罪法。又名梵天治罪法,即于天宫之前别立一坛,令犯罪者进入,诸梵不得与之往来言语。佛陀制定此法,以对治车那等恶性比丘。
梵罚 = 即梵坛之治罚法。释氏要览卷下载,梵罚有二法:()默摈,一切人不与犯者来往、言话等。()灭摈,犯重罪而心无惭愧,众所不能容,不可与其共住,于众中举示其罪并驱出。
 
阿难白佛:“云何梵法罚之?”
 
世尊告曰:“不应与车那比丘有所说,亦莫言善,复莫言恶,然此比丘亦复不向汝当有所说。”
 
阿难白佛言:“设不究事者,此则犯罪不重乎?”
= 如果不追究其事的话,则这种犯罪,乃为不重的吗?
(jiū) = 穷;尽[limit](谋划;研究;探求[planstudy carefully]/系统调查或追查[investigate])
 
世尊告曰:“但不与语,即是梵法之罚;然由不改者,当将诣众中诸人共弹使出,莫与说戒,亦莫与法会从事。”
(tán) = 用弹弓发射弹丸[shoot with the function of a springeject](批评,揭发[criticizeexpose])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欲与彼怨家,而报其怨者,恒念莫与语,此恶无过者。”
= 如果欲和那些怨家,而报其怨的话,就恒念不可和他讲话,这种罪恶实在没有超过的。
(yuàn) = 怨恨;仇恨[ranklegrudge](责怪;埋怨[blamereproachcomplain]/怨家[enemyfoe])
 
是时,拘尸那竭人民闻如来当取灭度,克在夜半。
= “拘尸那竭”:Kusinara,又作拘尸那罗、拘尸那竭罗、拘夷那竭,译为上茅城、角城,位于中印度,以佛陀于此入涅槃而闻名。
(kè) = 甲骨文字形,下面象肩形。整个字形,象人肩物之形。胜任[be competent](能够[canbe able to]/攻下;战胜;打败[defeatovercomecapture]/克制[restrainforbear]/迷信说法。认为人生下来有属相相克,有五行相克,命硬的又克父母;害,损伤[damage]/通“剋”。严格限定期限[set a time limit])
是时,国土人民往至双树间;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人民白世尊言:“今闻如来当取灭度,我等当云何兴敬?”
 
是时,世尊顾视阿难。
是时,阿难即作是念:“如来今日身体疲倦,欲使我旨授彼义。”
(zhǐ) = 味美[delicious](意思;意义[meaningpurpose]/意图;宗旨[intention]/皇帝的意见,命令[imperial decree])
是时,阿难右膝著地,长跪叉手,白世尊言:“今有二种之姓,一名婆阿陀,二名须拔陀,今来自归如来圣众。
“唯愿世尊听为优婆塞,自今已后不复杀生!
伊蒲塞/优婆塞 = Upasaka,意译为近事、近事男、近善男、信士、信男、清信士。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受持五戒之男居士。与优婆夷同系在家之信仰佛法者。
复有名帝奢,二名优波帝奢;复有名佛舍,二名鸡头,如是之比皆来归如来。
“唯愿世尊听为优婆塞,自今之后不复杀生,奉持五戒!”
优婆塞五戒/优婆塞戒/五戒 = Panca-sila,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在小乘经量部中,受三归依即成优婆塞,准许五戒分别受持;说一切有部则须先受三归依,后具受五戒,始名优婆塞,故不许五戒分别受持。
 
是时,世尊广为说法,发遣使归。
(qiǎn) = 释放[release](派。派去[senddispatch]/贬谪;放逐[relegateexile]/抒发[express]/发送;打发[senddismiss])
是时,五百摩罗众即从座起,绕佛三匝,便退而去。
= “摩罗”:Malla,译为力士,种族名。
尔时,世尊告阿难曰:“吾最后受证弟子,所谓拘尸那竭五百摩罗是也。”
 
尔时,须拔梵志从彼国来至拘尸那竭国,遥见五百人来,即问之曰:“汝等为从何来?”
= “须拔”:Subhadda,又作须跋陀、须跋陀罗,译为善贤,本为外道,博学多智,于百二十岁时,在拘尸城双树间,归佛出家,为最后受佛陀教诫而证得罗汉果之弟子。往昔贤劫迦叶佛时,为一树神,迦叶佛将涅槃,以神通力佐助无忧比丘,疾至佛所,无忧闻法而证阿罗汉果,无忧即先佛入涅槃。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第38:「时,彼树神既见世尊及苾刍涅槃已,情怀恋慕,作如是念:今此具寿所获胜利,皆由我得,以此功德,愿我来世…彼(释迦牟尼佛)涅槃时,我得声闻无学果已,在先灭度。」
 
五百人报曰:“须拔当知:如来今日当取灭度在双树间。”
= “灭度”:Parinibbana,与般涅槃、寂灭同义。
 
是时,须拔便作是念:“如来出现于世甚为难遇,如来出世时时乃有,如优昙钵华亿劫乃出。
= “优昙钵华”:Udumbara,译为灵瑞华、瑞应华。世间无此花,若如来下生,金轮王出现,以大福德力故,感得此花出现,故经中常以喻希有者。
“我今少多有疑,不解诸法,唯彼瞿昙沙门能解我狐疑。
“我今可往至彼瞿昙所,而问此义。”
 
是时,须拔梵志至双树间,到阿难所,白阿难曰:“吾闻世尊今日当取灭度,为审尔不?”
(shěn) = 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详究;考察[study at large](知道,知悉[know]/审核,审查,检查核对[check]/正,不偏斜[right]/真实;确实[reallycertainly])
 
阿难报曰:“审有其事。”
 
须拔白言:“然我今日犹有狐疑,唯愿听许白世尊此言:‘余人不解六师所说,为得见沙门瞿昙所说乎?’”
(yú) = 饱足。足食得饱[have eaten ones fillbe full](剩下;剩余[remain]/剩下的,多余的[surplusspare]/第一人称代词,我或我的[Imyme])
 
阿难白言:“止!止!须拔,勿娆如来!”
(rǎo) = 烦扰;扰乱[troubledisturb]
 
如是再三,复白阿难曰:“如来出世甚不可遇,如优昙钵华时时乃有;如来亦复如是,时时乃出。
“然我今观如来足能解我狐疑,我今所问义者盖不足言。
= 而我现在观察如来乃足够解我的狐疑的人,我现在要请问的事,实在不足言(没有什么)。
(gài) = 用茅草编成的遮盖物,可以蔽体或覆屋顶[straw mat](雨伞[umbrella]/车篷[awning on a carriage]/是圆顶的凉伞,可遮太阳/引申为胜过、超出[surpass]/表示推测,相当于“大约”、“大概”[aboutprobably])
“又今,阿难,不与我往白世尊。
“又闻如来却观无穷,前睹无极,然今日独不见接纳。”
(què) = 从“卩”与脚的活动有关。退[step backretreatwithdraw](用在偏正复句的正句中,提出跟偏句相反或不一致的动作、行为或状况,表示转折,相当于“但”、“但是”、“可是”[but]/除;去[get rid of]/刚刚[a moment ago]/回转;返回[turn back]/恰;正[just])
(dǔ) = 见,看见[see]
(nà) = 丝被水浸湿[wetsoak](“纳”假借为“接纳”;接受[receiveadmitaccept]/通“衲”。密针缝纫[sew close stitches over a patchetc.]/使进入[enter]/[marry])
 
是时,世尊以天耳遥闻须拔向阿难作如是论。
尔时,世尊告阿难曰:“止!止!阿难,勿遮须拔梵志。
“所以然者?此来问义多所饶益,若我说法者即得度脱。”
 
是时,阿难语须拔言:“善哉!善哉!如来今听在内问法。”
是时,须拔闻此语已,欢喜踊跃,不能自胜。
又复须拔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须拔白世尊言:“我今欲有所问,唯愿听许!”
 
是时,世尊告须拔曰:“今正是时,宜可时问。”
 
是时,须拔白佛言:“诸异沙门,瞿昙,知诸算术,多所过度,所谓不兰迦叶、阿夷耑、瞿耶楼、波休迦旃、先毗卢持、尼揵子等,如此之比知三世事乎?为不解耶?其六师之中复有胜如来乎?”
= “诸异沙门多所过度”:诸有沙门,乃异于瞿昙你的;他们都知诸算术,多所过度(度很多人)。
(duān) = “端”的古体字[an ancient form of “端”]
 
六师 = 佛世时,于中印度具有势力之外道论师,著名者有六人,称为六师外道。
不兰迦叶
Purana-Kassapa,又作富兰那迦叶,为六师外道中之伦理偶然论者。巴利本作Akiriyam Vyakasi(说非业),主张一切行业无意义、无功用,否认果报影响。
阿夷耑
又作阿耆多翅舍钦婆罗(Ajita-kesa-Kambala),为六师外道中之唯物断灭论者。巴利本作Uccedha-vadam Vyakasi(说断灭论),主张愚者或贤者,命终之后,皆断灭、消失,不存任何一物。
瞿耶楼
又作末伽梨瞿舍梨(Makkhali-Gosala),为六师外道中之宿命论者。巴利本作Samsara-suddhim Vyakasi(说轮回净化),主张一定期间的轮回完了,才能达到苦的终灭。
波休迦栴
又作婆浮陀伽旃那(Pakudhakaccayana),为六师外道中之机械论者。巴利本作Annena Annam Vyakasi(以他的见地来说其他的事)。
先比卢持
又作散若夷毗罗梨沸(Sanjaya Belatthi-putta),为六师外道中之诡辩论者。巴利本作 Vikkhepam Vyakasi(说矫乱)。
尼揵子
又作尼干子(Nigantha Nata-putta),为六师外道中之苦行(裸形)主义者。
 
尔时,世尊告曰:“止!止!须拔,勿问此义,何烦问此胜如来乎?然我今日在此座上,当与汝说法,善思念之。”
 
须拔白佛言:“今当为问深义,唯愿世尊以时说之!”
 
尔时,世尊告曰:“我初学道时年二十九,欲度人民故,三十五年在外道中学,自是已来更不见沙门、婆罗门。
= “我初学道时年二十九婆罗门”:长阿含第2经游行经作:「我年二十九,出家求善道;须跋!我成佛,今已五十年。戒定智慧行,独处而思惟;今说法之要,此外无沙门。」佛寿八十,说法四十五年,二十九岁出家,出家经六年修道成无上正等正觉,出家后,初五年参访外道。本经文「三十五年在外道中学」,拟作「五年在外道中学。」
= “三十五年在外道中学”:至于三十五年(岁)时,都在外道中学习。
“其大众中无八贤圣道者,则无沙门四果。
= “八贤圣道:又作贤圣八品道,即八正道。
= “沙门四果”:指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是谓,须拔,世间空虚,更无真人得道者也。
“以其贤圣法中有贤圣法者,则有沙门四果之报。
“所以然者?因有沙门四果之报,皆由贤圣八品道也。
“若须拔,若我不得无上正真之道,皆由不得贤圣八品道;以其得贤圣八品道,故成佛道。
“是故,须拔,当求方便,成贤圣道。”
 
然须拔复白佛言:“我亦乐闻贤圣八品道,唯愿演说!”
 
世尊告曰:“所谓八道者,等见、等治、等语、等命、等业、等方便、等念、等三昧。
 
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八道行/八直行/八正/八道/八支/八法/八路/八正道 = Ariya atthangika magga,八种求趣涅槃之正道。乃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之实践法门,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方法或途径。释尊转法轮时,所说离乐欲及苦行之二边,趋向中道者,即指此八正道。八圣道乃众生从迷界之此岸渡到悟界之彼岸所持之力,故以船、筏为譬,有八道船、八筏之称;又如车轮之辐、毂、辋相互助车转动,故亦譬称八轮。又此为圣者游行之所,故又作八游行、八由行。反之,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称为八邪、八邪行。
谛见/正见
Samma-ditthi,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
正志/正分别/正觉/谛念/正思惟
Samma-sankappa,即思考真实之道理,亦即远离贪欲、嗔恚、害念等邪思惟,而对无贪、无嗔、不害等生起思惟。
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正精进
Samma-viriya,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即谓能求方便精勤。
正言/谛语/正语
Samma-vaca,即远离妄言、两舌、粗言、绮语等一切虚妄不实之语。又以正语亦必为合乎道理之语,故又称顺理语。
正行/谛行/正业
Samma-kammanta,即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等一切邪妄。
谛受/正命
Samma-ajiva,佛弟子依从正法,清净身口意三业;远离咒术、占卜等五种邪恶之谋生方法,而如法求取衣服、饮食、汤药、床榻等生活资具,即称为正命。又比丘为延续法身慧命而行之乞食,称为正命食。
谛意/正念
Samma-sati,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
 
谛定/正定
Samma-samadhi,即离欲恶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
 
“是谓,须拔,贤圣八品道。”
 
是时,须拔即于座上得法眼净。
尔时,须拔语阿难言:“尔我今快得善利,唯愿世尊听为沙门。”
 
阿难报言:“汝今自往至世尊所,求作沙门。”
 
是时,须拔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白世尊言:“唯愿世尊听作沙门。”
尔时,须拔即成沙门身,著三法衣。
= “三法衣”:即比丘常必披着之三种衣:(一)僧伽梨(Samghati),即大衣,又称九条衣;(二)郁多罗僧(Uttarasanga),即上衣,又称七条衣;(三)安陀会(Antaravasaka),即内衣,又称五条衣。
时,须拔仰观世尊颜,即于座上有漏心得解脱。
 
尔时,世尊告阿难曰:“我最后弟子之中,所谓须拔是也。”
 
尔时,须拔白佛言:“我今闻世尊夜半当取般涅槃,唯愿世尊先听我取涅槃,我不堪见如来先取灭度!”
 
尔时,世尊默然可之。
所以然者?过去恒沙诸佛世尊,最后取证弟子先取般涅槃,如来后取灭度。
此是诸佛世尊常法,非适今日也!
(shì) = 往,到[go](符合,适合[fitsuit]/刚刚;方才[just now]/舒适,满足[comfortable]/正好,恰好[just]/节制[control]/[meet]/女子出嫁[marry])
是时,须拔见世尊已可之,即在如来前,正身正意,系念在前,于无余涅槃界而取灭度。
是时,此地六变振动。
= “六变振动”:又作六反震动、六变震动。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死,不生则不死,此灭为最乐!”
 
是时,世尊告阿难曰:“自今已后敕诸比丘,不得卿仆相向,大称尊,小称贤,相视当如兄弟;自今已后不得称父母所作字。”
= 从今以后,敕令诸比丘们,不可以卿仆相向(相称),大的称为尊,小的称为贤,互相看顾,都如同兄弟一样;从今以后,不得称父母所作的名字。
(chì) = 告诫,嘱咐[admonish](委任,任命[appoint]/通“饬”。整治;整饬[put in order])
(pú) = 供役使的人。即奴隶[servant]
 
是时,阿难白世尊言:“如今诸比丘当云何自称名号?”
 
世尊告曰:“若小比丘向大比丘称长老,大比丘向小比丘称姓字。
= “长老”:Ayasma,又作具寿,译为慧命、净命。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第38:「小下苾刍于长宿处,不应唤其氏族姓字,应唤大德,或云具寿。」
“又诸比丘欲立字者,当依三尊。
= “三尊”:即指佛、法、僧。
“此是我之教诫。”
 
是时,阿难闻世尊所说,欢喜奉行。
 
#373、本经叙说:()阿须伦告诉佛,大海中有八未曾有法,使诸阿须伦乐在其中。()佛开示阿须伦,如来法中亦有八未曾有法,使诸比丘乐在其中;阿须伦听佛开演教法后,向佛忏悔所造之不善业。增支部Paharada(波呵罗)、中阿含第35经阿修罗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鹿野苑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仙人鹿野苑/鹿野园/鹿野/鹿苑/仙苑/仙人园/鹿野苑 = Migadaya,为释尊成道后初转法轮之地,位于今北印度瓦拉那西市(Varanasi)以北约六公里处。关于地名之由来,诸说纷异,出曜经卷十四以此地乃诸神仙及得道五通之学者游止之所,非凡夫所居,故称之为‘仙人住处’;又谓昔有婆罗奈国王游猎至此,网鹿千头,经鹿王哀求以日送一鹿供王食用,王始放群鹿,故地名‘鹿野苑’。
 
是时,波呵罗阿须伦及牟提轮天子,非时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 “波呵罗阿须伦”:Paharada Asurinda,又作波罗陀阿须伦、婆罗逻阿须伦。
 
是时,如来问阿须伦曰:“汝等甚乐大海中乎?”
 
阿须伦白佛言:“实乐,非为不乐。”
 
世尊告曰:“大海之中有何奇特之法,汝等见已,于中娱乐?”
 
阿须伦白佛言:“大海之中有八未曾有之法,诸阿须伦娱乐其中。
“云何为八?于是,大海之中极深且广,是谓初未曾有之法。
 
“复次,大海有此神德,四大江河,一一河者将从五百以投大海,便失本名字,是谓第二未曾有法。
= 又次,大海里面有如此的神德:四大江河的每一河,都引率五百河,投入于大海,顿时便失去了其本来的名字,就是所谓的第二未曾有法。
 
四大河/四河 = 为长阿含经卷十八阎浮提洲品、起世经卷一阎浮洲品、阿毗昙毗婆沙卷二等所载,阎浮洲北部之四条大河。
恒伽
Ganga,又作殑伽,即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流经中印度,后注入孟加拉湾。其上游流域,为阿闼婆吠陀及梵书成立之文明中心;中游流域为古奥义书时代之文明中心。佛陀应化世间,恒河流域为佛法宣扬之要地,又此河俗称为福水,谓入水中沐浴,可洗涤罪垢,故自古多有行者于此修道。
新头
Sindhu,又作信度、辛头,译为验,即印度河,发源于西藏西南隅Kailas(开拉斯)山附近,后注入阿拉伯海。古代犍驮罗国,即位于此河流域。
婆叉
Vaksu,又作缚刍,译为胸,即Oxus(奥克萨斯)河,发源于帕米尔高原(葱岭),后注入阿拉尔海。古代睹货罗国,汉代之大夏国,皆位于此河流域。
私陀
Siti,又作死陀、悉陀,译为冷,即Jaxartes(查可萨提)河,别名Sir-Daria(锡尔)河,发源于Issyk(伊息库尔)湖南方之高原,后注入阿拉尔海。但或谓应为Yarkand(叶尔羌)河,发源于Karakorum(喀喇昆仑)山脉之北,后与Kashgar(喀什噶尔)河相会而注入Lopnor(罗布诺尔)河。
 
“复次,大海皆同一味,是谓第三未曾有法。
 
“复次,大海以时潮贺,不失时节,是谓第四未曾有之法。
(cháo) = 海水的涨落[tide]
(hè) = 奉送礼物表示庆祝[send a present with congratulation](赞许;附和[praise]/增加,增益[increaseadd])
 
“复次,大海鬼神所居,有形之类无不在大海中者,是谓第五未曾有之法。
= “大海鬼神”:中阿含第35经阿修罗经:「我大海中,大神所居。大神名者,谓阿修罗、干塔惒、罗刹、鱼摩龟、龟、鼍、婆留泥、帝麑、帝麑伽罗、提帝麑伽罗。」
 
“复次,大海之中皆容极大之形,百由旬形、千由旬形,乃至七千由旬形,亦不逼迮,是谓第六未曾有之法。
= “由旬”:Yojana,又作由延,印度计里程之数目,为帝王一日行军之里程。一由旬为四十里,或谓三十里。
(zé) = 迫;逼迫[coerce](通“窄”。狭窄[narrow])
 
“复次,大海之中出若干种珍宝:砗磲、玛瑙、真珠、琥珀、水精、琉璃,是谓第七未曾有之法。
(ruò) = 顺从[be obedient to](如此,这样[such]/或;或者[or]/约计。)
若干(ruò gān) = 比两个多但比许多要少的一个不定数目[several]
 
七珍/七宝 = Satta ratana,即七种珍宝,指世间七种珍贵之宝玉。七宝指人间最宝贵的七种宝物,不同佛经对其内容说法不同。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是公认的,其他二宝有说是琥珀、珊瑚,有的说是真珠、玫瑰,还有说是玻璃<颇梨>的。/总称转轮圣王所拥有之七种宝。即: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 又称主藏宝)与主兵臣宝(将军)。
从人,表示覆盖。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矿物。金属。
EnglishGold
一种白色金属,通称银子。
EnglishSilver
吠琉璃/毗琉璃/流璃/琉璃
Veluriya,意译青色宝、远山宝、不远山宝。为猫眼石之一种。种类有青、白、赤、黑、绿等各种颜色。其最大特色乃是具有‘同化’之性质,亦即任何接近琉璃之物,皆被琉璃之色所同化。
EnglishLapis lazuli/coloured glaze
砗磲(chē qú)
Musaragalva,大型贝类,生活在印度洋温暖水域的珊瑚礁中。
EnglishTridacninae/Giant clam
玛瑙
Asama,赤色宝之意。玛瑙在各种岩石中均有出现,它通常被认为和喷出岩共生,且在变质岩中常见。大部分的玛瑙都以喷出岩或远古熔岩中的结核的形式存在,由最初的熔融物里挥发成份所形成的空腔被硅酸盐成分沿壁一层一层凝结填充所形成。
EnglishAgate
赤珠
Lohitanka,又作赤宝、赤真珠。
珍珠
一种由软体动物(主要是牡蛎)生产的硬的、圆滑的产物。
English: Pearl
玫瑰
一种赤色的美石。
English: Red pearls
琥珀
植物的树脂化石,并非树的汁液,其状态透明似水晶,光亮如珍珠,色泽如玛瑙。
English: Amber
珊瑚
许多珊瑚虫的骨骼聚集物。
English: Coral
 
“复次,大海之中下有金沙,又有须弥山四宝所成,是谓第八未曾有之法。
= “须弥山”:Sumeru,译为妙高山,位于世界之中央,金轮之上。四周为大海所围,四方各有一大洲,四面各一色,日月绕之。地狱、饿鬼、畜生、阿须伦、人、天六种有情住于四周及此山顶的天和海底。参阅长阿含第三十经世记经阎浮提洲品。
= 长阿含经第30_4章《世记经》:以何因缘有须弥山?有乱风起,吹此水沫造须弥山,高六十万八千由旬,纵广八万四千由旬,四宝所成:金、银、水精、琉璃。
“此名八未曾有之法,使诸阿须伦娱乐其中。”
 
是时,阿须伦白世尊:“如来法中有何奇特,使诸比丘见已,娱乐其中?”
 
佛告阿须伦曰:“有八未曾有之法,使诸比丘娱乐其中。
“云何为八?又我法中戒律具足,无放逸行,是谓初未曾有之法。
“诸比丘见已,娱乐其中,如彼大海极深且广。
 
“复次,我法中有四种姓,于我法中作沙门,不录前名,更作余字;犹如彼海,四大江河皆投于海而同一味,更无余名,是谓第二未曾有之法。
(lù) = 绿色金属[green metal](记载[record]/采取[takeadopt])
 
西域四姓/四种姓/四姓种/四品人/四姓 = Cattaro vanna,指古代印度四种社会阶级。前三种姓有念诵吠陀及祭祀之权,死后得再投生于世,称为再生族。反之,首陀罗既无权诵经、祭祀,亦不得投生转世,故称一生族。
梵志/梵种/梵志种/婆罗门种/婆罗门
Brahmana,译作净行、承习。乃指婆罗门教僧侣及学者之司祭阶级,为四姓中之最上位。学习并传授吠陀经典,掌理祈祷、祭祀,为神与人间之媒介。
刹利种/刹帝利
Khattiya,译言田主。乃王族及士族之阶级,故又称王种。掌管政治及军事,为四姓中之第二位,然于佛典中,则多以其为第一位。
居士种/毗舍/吠舍
Vessa,译作居士、商贾、田家。乃从事农、工、商等平民阶级,为四姓中之第三位。
首陀/首陀罗
Sudda,译作农。乃指最下位之奴隶阶级,终身以侍奉前述三种姓为其本务。
 
“复次,我法中施设禁戒相随,亦不越叙,是谓第三未曾有之法。
= “禁戒”:佛所定戒律。例如五戒,为信仰佛教的最根本戒律。
(xù) = 秩序,次序[order](依次序排列[order]/叙述,述说[tellnarrate])
 
“复次,我法中皆同一味,所谓贤圣八品道味,是谓第四未曾有之法也,如彼大海悉同一味。
 
“复次,我法中种种法充满其中,所谓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真直行,诸比丘见已,娱乐其中,如彼大海诸神居其中,是谓第五未曾有之法。
= “八真直行”:即八正道。
 
三十七道品 = 要快速证悟并除灭烦恼,可以整理出三十七类通往涅槃的方法,包括:
四念处
念处:所观念之处,即以智慧去观察的境界。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一、身念处:观身不净。
二、受念处:观受是苦。
三、心念处:观心无常。
四、法念处:观法无我。
四意断/四正勤/正勤
此四正勤就是精进,精进勤劳修习四种道法,以策励身、口、意,断恶生善。
已生恶令断灭、
未生恶令不生、
未生善令生起、
已生善令增长。
四如意足/如意足/四神足
原系四种禅定,谓修此四者,则能如意开发神通。
一、欲如意足:修道趣果,欲望精进。
二、念如意足:念念一心,住于正理。
三、进如意足:精进直前功无间断。
四、慧如意足:真照离妄,心不散乱。
五根/
因此五法是生圣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指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力/
由五根坚定而产生的力量。
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等五力。
七觉分//七觉支/七菩提分
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
一、择法觉支: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
二、精进觉支: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三、喜觉支:心得善法,而生欢喜。
四、轻安觉支:除去身心轻重烦恼,而得轻快安乐。
五、念觉支: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
六、定觉支:心惟一境,而不散乱。
七、舍觉支:舍离一切虚妄法,而力行正法。
八圣道分//八圣道/八正道
是八条圣者的道法。修八证道,可证得阿罗汉果。
一、正见:正确的知见。
二、正思惟:正确的思考。
三、正语:正当的言语。
四、正业:正当的行为。
五、正命:正当的职业。
六、正精进:正当的努力。
七、正念:正确的观念。
八、正定:正确的禅定。
 
“复次,我法中有种种珍宝,所谓念觉意宝、法觉意宝、精进觉意宝、喜觉意宝、猗觉意宝、定觉意宝、护觉意宝,是谓第六未曾有之法。
(yī) = 阉割过的狗[castrated dog](美盛的样子[prettyfine]/长大[grow]/yǐ = 通“倚”。依靠/通“ 掎 ”。牵引,束而採之。)
 
七等觉支/七遍觉支/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宝/七觉分/七觉意/七觉志/七觉支法/七觉意法/七觉/七觉支 = Satta Bojjhanga/Satta Sambojjhanga,乃三十七道品中第六品之行法。觉,意谓菩提智慧;以七种法能助菩提智慧开展,故称觉支。
念觉支
心中明白,常念于禅定与智慧。
择法觉支
依智慧能选择真法,舍弃虚伪法。
精进觉支
精励于正法而不懈。
喜觉支
得正法而喜悦。
轻安觉支
又作猗觉支,指身心轻快安稳。
定觉支
入禅定而心不散乱。
舍觉支
心无偏颇,不执着而保持平衡。
 
“诸比丘见已,娱乐其中,如彼大海出种种珍宝。
 
“复次,我法中诸有众生之类,剃除须发,著三法衣,出家学道,于无余涅槃界而取灭度。
“然我法中无有增减,如彼大海,诸河投之无有增减,是谓第七未曾有之法。
“诸比丘见已,娱乐其中。
 
“复次,我法中有金刚三昧,有灭尽三昧、一切光明三昧、得不起三昧,种种三昧不可称计,诸比丘见已娱乐,如彼大海下有金沙,是谓第八未曾有之法。
= “金刚三昧”:又作金刚喻定,指如金刚般,能一切无碍,能断破一切烦恼之三昧,为三乘行者最后断除一切烦恼,各得究竟果之三昧。增一阿含不善品第433经:「得金刚三昧者,火所不烧,刀斫不入,水所不漂,不为他所中伤。」
= “灭尽三昧”:又作灭定、灭尽定(Nirodha-samapatti),即离无所有处之染者所入之地。中阿含第211经大拘絺罗经:「比丘入灭尽定者,寿不灭讫,暖亦不去,诸根不败坏。入灭尽定者,想及知灭;…从灭尽定起时,不如是念:我从灭尽定起。…入灭尽定时,先灭身行,次灭口行,后灭意行。…从灭尽定起时,先生意行,次生口行,后生身行。」
“诸比丘见已,娱乐其中。
“于我法中有此八未曾有之法,诸比丘于其中甚自娱乐。”
 
是时,阿须伦白世尊曰:“如来法中使有一未曾有法者,胜彼海中八未曾有之法,百倍、千倍不可为比,所谓贤圣八道是也。善哉!世尊,快说斯言。”
 
尔时,世尊渐与说法,所谓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不净想,漏为大患,出要为妙。
尔时,世尊以见彼心开意解,诸佛世尊常所说法:苦、集、尽、道,尽与说之。
 
四圣谛/四真谛/四谛 = Cattari Ariyasacca,谛,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苦圣谛/苦谛
《苦果》
Dukkha-sacca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
迷界/世界因果
集圣谛/集谛
《苦因》
Samudaya-sacca,集,招聚之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称集。谛,审实不虚之义。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称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苦之根源为渴爱,以渴爱之故,形成‘来世’与‘后有’。渴爱之核心乃由无明生起之虚妄我见,若有渴爱,便有生死轮回;欲免除生死之苦,须以智慧照见真理、实相,证得涅槃,断除渴爱,超脱轮回之苦。
灭圣谛/灭谛
《乐果》
Nirodha-sacca,灭,灭尽、息灭之义;谛,审实不虚之义。谓人类若能灭息苦之根本(欲爱),即可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如实审察了知此一真谛而无丝毫虚谬,即称灭谛。
悟界/出世间因果
道圣谛/道谛
《乐因》
Magga-sacca,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
 
尔时,阿须伦便作是念:“应有五谛,今世尊但说四谛,与诸天说五谛。”
是时,天子即于座上得法眼净。
时,阿须伦白世尊言:“善哉!世尊,快说斯言,今欲还所在。”
 
世尊告曰:“宜知是时。”
即从座起,头面礼足,复道而去。
 
时,天子语阿须伦曰:“汝今所念极为不善,云:‘如来与诸天说五谛,与我说四谛。’
“所以然者?诸佛世尊终无二言,诸佛终不舍众生,说法亦无懈倦,说法亦复无尽,亦复不选择人与说法,平等心而说法,有四谛:苦、集、尽、道,汝今莫作是念,而呰如来言有五谛。”
(zǐ) = 古同“訾”,诋毁[blameslander]
 
是时,阿须伦报曰:“我今所造不善,自当忏悔!要当至如来所便问此义。”
= “要当至如来所便问此义”:须要再到如来之处,去更问此义。
 
尔时,阿须伦及天子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74、本经叙说天地大动有八因缘:()大风、火、水、地起变动。()菩萨从兜率天降入母胎。()菩萨出母胎。()菩萨出家学道成正觉。()如来取灭度。()神足比丘变现神通。()诸天由宿福得作帝释、梵天王。()众生福尽,国王不乐本邦,各相攻伐。增支部Bhumicala(地动)、长部Mahaparinibbana-suttanta(大般涅槃经)、小部自说经、中阿含第36经地动经、长阿含第2经游行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天地大动有八因缘。
“云何为八?比丘当知:此阎浮里地,南北二万一千由旬,东西七千由旬,厚六万八千由旬,水厚八万四千由旬,火厚八万四千由旬,火下有风厚六万八千由旬,风下际有金刚轮,过去诸佛世尊舍利尽在彼间。
= “阎浮里地”:即阎浮提州。
 
大地四轮 = 据俱舍论分别世品载,器世间(物质世间)之形成,系以四轮所构成。
金轮
由有情之业力,感别风起,搏击此水,上结成金,如熟乳之凝结为膜,厚有三亿二万踰缮那,与水、金二轮之广相等,其直径有十二亿三千四百半踰缮那。
水轮
又由有情之业力,起大云雨,澍于风轮上,积水成轮,如是水轮于未凝结之位,深有十一亿二万踰缮那。
风轮
由有情之业力,先于最下依止虚空而生风轮,其广无数,厚十六亿踰缮那;其体坚密,如以金刚轮奋威击之,则金刚碎而风轮无损。
此三轮加上其所依之虚空轮,共为四轮,称大地四轮。
 
“比丘当知:或有是时,大风正动,火亦动;火已动,水便动;水已动,地便动,是谓第一因缘使地大动。
 
“复次,菩萨从兜术天降神来下,在母胎中,是时地亦大动,是谓第二因缘使地大动。
= “兜术”:即兜率天(Tusita Deva),为欲界六欲天之第四重天,位于须弥山顶十二万由旬处,有七宝宫殿,诸天分住内外二院,弥勒菩萨于内院说法。
 
“复次,菩萨降神出母胎时,天地大动,是谓第三因缘使地大动。
 
“复次,菩萨出家学道,成无上正真等正觉,是时天地大动,是谓第四因缘使地大动。
 
“复次,若如来入无余涅槃界而取灭度,是时天地大动,是谓第五因缘使地大动。
 
“复次,有大神足比丘心得自在,随意欲行无数变化,或分身为百千之数,复还为一,飞行虚空,石壁皆过,踊没自由,观地无地想,了悉空无,是时地为大动,是谓第六因缘地为大动。
= “观地无地想:观地为无地之想。
(yǒng) = 往上跳[jump up]
 
“复次,诸天大神足,神德无量,从彼命终,还生彼间,由宿福行,具足诸德,舍本天形,得作帝释、若梵天王,时地为大动,是谓第七因缘地为大动。
= “还生彼间”:还生于那个天间。
 
“复次,若众生命终福尽,是时诸国王不乐本邦,各各相攻伐,或饥俭死者,或刀刃死者,是时天地大动,是谓第八因缘使地大动。
(fá) = 甲骨文字形,像用戈砍人的头。砍杀[kill](砍伐[hackfellcut down])
(jiǎn) = 自我约束,不放纵[be cautious aboutkeep watch over](歉收[bad-harvest]/贫乏;贫苦[poor])
(rèn) = 小篆字形,在刀上加一点,表示刀锋所在。刀口,刀锋[knife-edgeblade](杀死,弄死[kill])
“如是,比丘,有八因缘使天地大动。”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75、本经叙说:(一)阿那律思惟八大人念义,并往问世尊。(二)佛为阿那律开示戒胜于闻,少欲、知足、闲居、持戒、三昧、智慧解脱、多闻、精进等八大人念中,精进最上、最胜,无有能比者;四部众当修习此八大人念。增支部Anuruddha(阿那律)、中阿含第74经八念经、后汉支曜译佛说阿那律八念经。
 
闻如是:一时,尊者阿那律游在四佛所居之处。
= “阿那律”:Anuruddha,又作阿㝹楼驮、阿你噜驮,译为无灭、如意、无贪。为佛之堂弟,佛说法时,坐睡不觉,蒙佛呵责,遂发愤精进,目不交睫,致使肉眼败坏,以此因缘,修得天眼,为佛弟子中天眼第一。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复有声闻有所观瞩,得大天眼,阿你噜驮苾刍是。」
= “四佛所居之处”:中阿含第74经八念经作「枝提瘦水渚林中」。枝提(Ceti),又作支提,译为众𧂐、忆。巴利本作Cetisu Pacinavamsadaye(支提国东竹山林)。
 
是时,阿那律在闲静之处,便作是念:“诸释迦文佛弟子之中,戒德、智慧成就者皆依戒律,于此正法中而得长养。
释迦文尼/奢迦夜牟尼/释迦牟曩/释迦文/释迦/牟尼/文尼/释迦牟尼 = Sakya-muni,意即释迦族出身之圣人。意译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度沃焦,或梵汉并译,称为释迦寂静。又称释迦牟尼世尊、释尊。即佛教教祖。释尊为北印度迦毗罗卫城(Kapilavatthu)净饭王(Suddhodana)之太子。母摩耶夫人(Maya)为邻国居利族天臂城(Devadaha)主之女。摩耶夫人将分娩之前,依习俗返娘家天臂城待产,途中于蓝毗尼园(Lumbini)小憩,即于无忧树(Asoka)下产子,即是释尊。
“诸声闻之中不具足戒律者,斯等之类皆离正法,不与戒律相应。
“如今此二法,戒与闻何者为胜?我今可以此因缘之本,往问如来是事如何。”
 
阿那律复作是念:“此法,知足者之所行,非无厌者之所行;
“少欲者之所行,非为多欲者之所行;
“此法,应闲居者之所行,非在愦闹之所行;
(kuì) = 闷,烦乱[worryvex]/昏乱,神志不清[befuddle]
“此法,持戒人之所行,非犯戒者之所行;
“三昧者之所行,非乱者之所行;
= “三昧”:Samadhi,又作三摩地,译为等持,即离诸邪念,心住一境而寂然不动之状态。
“智慧者之所行,非愚者之所行;
“多闻者之所行,非少闻者之所行。”
 
是时,阿那律思惟此八大人念:“今我可往至世尊所,而问此义。”
= “八大人念”:又作八生法、八大人觉(Attha Mahapurisa-vitakka),指菩萨、声闻、缘觉之大力量人之所觉知思念之八种法意。依本经前文,阿那律所悟之大人念,未明言「精进」,于本经后文,佛陀即为阿那律宣说「精进者之所行,非懈怠者之所行」。
 
大人八念 = 中阿含卷十八‘八念经’载,阿那律陀在枝提瘦水诸林中宴坐思惟,心作是念:道从无欲,非有欲得,乃至道从智慧,非愚痴得。于是世尊以他心智知彼心中所念,而现其前,为说大人八念。
佛说八大人觉经
道从无欲,非有欲得
又作少欲觉、无欲觉。谓比丘修道,当于一切尘境不生希欲之心,虽自得无欲,而不令他知,所以得道。
多欲为苦。
道从知足,非无厌得
又作知足觉。谓比丘修道,衣但覆形,食但支命,一切所需悉当知足。
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
道从远离,非聚会得
又作乐寂静觉、隐处觉、远离觉。谓比丘修道,于世间诸法及己身心俱当远离。
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
道从精勤,非懈怠得
又作不疲倦觉、精进觉。谓比丘修道,当常行精进,断恶、不善,修诸善法,恒自起意,专一坚固,不舍方便。
懈怠坠落。
道从正念,非邪念得
又作正念觉、正忆觉、不忘念觉、守正念觉、制心觉。谓比丘修道,当观察身心内外诸法悉皆空寂,无有邪念。
贫苦多怨,横结恶缘。
道从定意,非乱意得
又作定意觉、定心觉、正定觉。谓比丘修道,当远离诸恶,凝心禅定,无有散乱。
世间无常,国土危脆。
道从智慧,非愚痴得
又作智慧觉、正慧觉。谓比丘修道,当观察世间兴衰之法,而得智慧明达,悉除惑业,尽生死苦。
愚痴生死。
道从不戏乐,非戏行得
又作无戏论觉、不戏论觉。谓比丘修道,当常寂静,远离嬉戏之乐、游观之行,安住无为之理,正意而解。
生死炽然,苦恼无量。
 
尔时,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是时,王波斯匿请如来及比丘僧,夏坐九十日。
= “波斯匿”:Pasenadi,译为和悦、月光、胜光、胜军,憍萨罗国王,与佛同日生。因夫人末利之劝而归依佛。佛说阿罗汉具德经:「有所谈论,具大辩才,胜军王是。」
是时,阿那律渐渐人间,将五百比丘游化,转至舍卫国,到如来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时,阿那律白世尊言:“我在闲静之处,思惟此义,戒与闻,此二法何者最胜乎?”
 
是时,世尊与阿那律便说此偈:
 
“戒胜闻胜耶?汝今起狐疑:戒胜于闻者,于中何狐疑?
= 戒为胜呢?或者闻为胜呢?你现在生起狐疑;说真的,戒乃胜于闻的,在此里面,还有什么可狐疑不解的呢?
 
“所以然者?阿那律当知:若比丘戒成就者,便得定意;已得定意,便获智慧;已得智慧,便得多闻;已得多闻,便得解脱;已得解脱,于无余涅槃而取灭度,以此明之,戒为最胜。”
= “无余涅槃”:谓见思二惑与所受五阴之身,俱得灭尽,无有遗余。涅槃以解脱为习,中阿含第55经涅槃经:「是为缘无明行,缘行识,缘识名色,…习正念正智,便有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习解脱,便得涅槃。」
 
是时,阿那律向世尊说此八大人念。
佛告阿那律曰:“善哉!善哉!阿那律,汝今所念者,正是大人之所思惟也。
“少欲知足、在闲居之处、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多闻成就。
“汝今,阿那律,当建是意,思惟八大人念。
“云何为八?此法精进者之所行,非懈怠者之所行。
“所以然者?弥勒菩萨应三十劫当成无上正真等正觉,我以精进之力超越成佛。
= “弥勒”:Metteyya,又作梅呾丽耶,译为慈氏,当来下生于阎浮提,次释尊成佛之菩萨,为一生补处菩萨,释尊曾予以授记:当于未来,自兜率天下生人间,于龙华树下成佛,三会说法普度众生。参阅中阿含第66经说本经。
 
“阿那律知之:诸佛世尊皆同一类,同其戒律、解脱、智慧而无有异,亦复同空、无相、愿,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庄严其身,视无厌足,无能见顶者,皆悉不异。
 
三解脱/三脱门/三门/三解脱门 = Tini Vimokkha-mukhani,指得解脱到涅槃之三种法门。
空门
Sunnata,观一切法皆无自性,由因缘和合而生;若能如此通达,则于诸法而得自在。
无想门/无相门
Animitta,谓既知一切法空,乃观男女一异等相实不可得;若能如此通达诸法无相,即离差别相而得自在。
无作门/无欲门/无愿门
Appanihita,谓若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若无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若无生死之业,则无果报之苦而得自在。
 
“唯有精进不同,于过去当来诸佛世尊,精进者,吾最为胜。
“是故,阿那律,此第八大人之念,此为最为上,为尊为贵,为无有喻。
= “第八大人之念”:巴利本作Nippapancaramassayam Dhammo NippapancaratinoNayam Dhammo Papancaramassa Papancaratino Ti(此法为乐无戏论者所有、喜无戏论者所有,此法非乐戏论者所有、喜戏论者所有。)中阿含第74经八念经:「汝从如来更受第八大人之念,受已,便思道从不戏、乐不戏、行不戏、非戏、非乐戏、非行戏得。」
= “为无有喻”:为没有可喻。
“犹如由乳有酪,由酪有酥,由酥有醍醐,然复醍醐于中最上,为无有比;此亦如是,精进之念,于八大人念中最上,实无有比!
= “醍醐”:为五味中之最上味;五味即牛乳(Khira)、酪(Dadhi)、生酥(Takka)、熟酥(Navanita)、醍醐(Sappi)。
(lào) = 用动物的乳汁做成的半凝固食品[cheese]
(sū) = 酪类。由牛羊乳制成。又称“酥油”[butter]
醍醐(tí hú) = 最精纯的酥酪[pure-refined cheese]
醍醐 = Manda,指由牛乳精制而成最精纯之酥酪。乃五味之一,即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等五味中之第五种味,故亦称醍醐味。为牛乳中最上之美味,故经典中每以醍醐比喻涅槃、佛性、真实教。
 
“是故,阿那律,当奉八大人念,亦当与四部众分别其义。
= “四部”:又作四众、四辈,指出家之比丘、比丘尼与在家之优婆塞、优婆夷。
“设当八大人念流布在世者,令我弟子皆当成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
 
四沙门果/声闻四果/四果 = 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之四种证果。其阶段依次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四果
名称
华译
果位
初果
须陀洹
Sotapanna,旧译作入流、至流、逆流。新译作预流。入流,意指初入圣者之流;逆流,谓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违逆生死之流。又初证圣果者,预入圣道之法流,故称预流。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生七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
#杂阿含经:入流分者有四种,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杂阿含经:若比丘于此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如实善观察,如实善观察者,于三结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于正觉,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见道位
有学
二果
斯陀含
Sakadagami,意译作一来、一往来。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返一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贪瞋痴薄。
修道位
三果
阿那含
Anagami,意译不还、不来、不来相。不再生于欲界。例如下一生生于色界或无色界的天界,并在天界证得涅槃。断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欲贪、瞋恚)
四果
阿罗汉
Arahant,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证得涅槃、解脱轮回。断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掉举、慢、无明);贪瞋痴永尽、烦恼永尽。
无学道
无学
 
“所以然者?我法,少欲者之所行,非多欲者所行也;
“我法,知足者之所行,非无厌者之所行也;
“我法,闲居者之所行,非众中者之所行也;
“我法,持戒者之所行,非犯戒者之所行也;
“我法,定者之所行,非乱者所行也;
“我法,智者之所行,非愚者之所行也;
“我法,多闻者之所行,非少闻者所行也;
“我法,精进者之所行,非懈怠者所行也。
“是故,阿那律,四部之众当求方便,行此八大人念。
“如是,阿那律,当作是学!”
 
尔时,阿那律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76、本经叙说佛以少欲、知足、闲居、持戒、三昧、智慧解脱、多闻、精进等八大人念之成就,而胜于刹利、婆罗门、长者、沙门、四天王、三十三天、魔王、梵天王等八部众;当修行此八法。增支部Parisa(众)。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八部之众,汝等当知。
“云何为八?所谓刹利众、婆罗门众、长者众、沙门众、四天王众、三十三天众、魔王众、梵天王众。
= “三十三天”:Tavatimsa deva,又作忉利天。长阿含第三十经世记经阎浮提洲品:「须弥山顶有三十三天宫,宝城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重,…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又复如是。」
“比丘当知:我曩昔已来至刹利众中,共相问讯,言谈讲论,亦复无人与我等者,独步无侣,亦无俦匹;少欲知足,念不错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多闻成就、精进成就。
(nǎng) = 以往,过去[formerpast]
独步(dú bù) = 超出群伦,天下第一。/独自一人在路上行走。
(chóu) = 伴侣[companion](同类,辈[galère])
 
“复自忆念,至婆罗门众中、长者众中、沙门众中、四天王众中、三十三天众中、魔王众中、梵天王众中,共相问讯,言谈讲论,独步无侣,亦无俦匹,于中最尊,亦无等伦;少欲知足,意不错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多闻成就、精进成就。
 
“我当尔时,在八部众中独步无侣,与尔许众生作大覆盖。
(xǔ) = 应允,许可[allowpermit](同意,赞同[agreeapprove of]/表示大约的数量[numerous]/处所,地方[place]/或许,可能[perhaps])
尔许(ěr xǔ) = 犹言如许﹑如此。
“是时,八部之众无能见顶,亦不敢瞻颜,何况当共论议乎?
“所以然者?我亦不见天上、人中、魔、若魔天、沙门、婆罗门众中,有能成就此八法者,除如来存不论之。
= 所以的缘故为何呢?因为我并不看见天上、人中、弊魔,或魔天、沙门、婆罗门等众当中,有能成就此八法的众生,除了如来之存在外,都不能论及的。
“是故,比丘,当求方便,行此八法。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77、本经叙说阿那邠邸长者于四城门、大巿、家中及佛、比丘僧八处平等惠施,佛赞叹之,并为说施予贤圣之众,能施少获福多,施多获福多;劝当以喜悦心,供养圣众。参阅增支部Dakkhineyya(当供养)。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阿那邠邸长者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 增一阿含经卷第四《护心品第十》:“阿那邠持”:Anathapindika,即给孤独长者须达多。
(bīn) = 同“豳”。古代诸侯国名[Bin state]
(dǐ) = 战国时诸侯或朝见皇帝时在京城的住所。泛指官员办事或居住的处所[guild hall]
是时,世尊告长者曰:“长者家中广施不乎?”
 
长者白佛:“贫家惠施,昼夜不断,四城门中,及大市中,家中行路,及佛、比丘僧,是为八处惠施。
“如是,世尊,其有所须,须衣惠衣,须食与食,国中珍宝终不违逆,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悉给施之。
(huì) = 仁爱[kindheartedness](惠赠[benefitfavorkindness]/惠赠;给予好处[give])
“亦有诸天来至我所,在虚空中而告我曰:‘分别尊卑,此者持戒,此者犯戒,与此获福,与彼无报。’
(bēi) = 地位低微[low and degradinghumble](轻视,小看[look down on]/地势低下。与“高”相对[low]/谦恭[modest and courteous])
“然我心正,无有彼此,不起增减之心,普等慈心于一切众生。
“有其众生依命根存形,有食则存,非食命不济。
“施惠一切众生,其报无量,受其果报,无有增减。”
= 施惠及与一切众生的话,其福报为无量,受其果报,并不会有增减的。
 
佛告长者:“善哉!善哉!长者,平等施者福第一尊。
“然众生之心,复有胜如,施持戒人,胜犯戒者。”
= “胜如”:胜劣。
 
是时,虚空神、天,称庆无量,即时而说此偈:
(qìng) = 祝贺;庆贺[celebratecongratulate](喜;福庆,吉庆[occasion of celebration]/福泽。有幸的事[blessing])
 
“佛说择施尊,愚众有增减,求其良福田,何过如来众?
= 佛陀说选择布施之尊法,因为愚痴的的众生乃有增减的;如果欲求其良福田的话,那里能胜过于如来的圣众呢?
 
“然今世尊所说极为快哉!施持戒人,胜犯戒者。”
 
尔时,世尊告阿那邠邸长者:“今当与汝说贤圣之众,善思念之,抱在心怀;或施少获福多,或施多获福多。”
 
阿那邠邸长者白佛言:“唯愿世尊敷演其义!云何施少获福多?云何施多获福多?”
 
佛告长者:“向阿罗汉、得阿罗汉、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须陀洹、得须陀洹。
= “向阿罗汉得须陀洹”:又作四双八辈(Cattari Purisa-yugani Attha Purisa-puggala)、八贤圣,为声闻进修之果位及向道。
 
四双八辈 = Cattari-purisa-yugani Attha Purisa-puggala,又作四向四果。为声闻进修之四项次第和四种果位。向、果为一双,其四双,即八辈。八辈指预流向(须陀洹向)、预流果(须陀洹果)、一来向(斯陀含向)、一来果(斯陀含果)、不还向(阿那含向) 、不还果(阿那含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参阅增一阿含地主品第195经。
向须陀洹
又作须陀洹向、预流向(Sotapatti-magga),向预流果作证者,彼随信行者,随法行者,而尚未断三结得初果者。参阅杂阿含卷29831832833经。
成须陀洹
又作预流果(Sotapatti-phala),译为入流,预入圣者之流,入流者断身见、戒取、疑三结,断此三结,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趣三菩提,七番天上人间往返生死,后究竟苦边。
向斯陀含
又作斯陀含向(Sakadagami-magga),向一来果作证,彼受生处不一,或于天中三二家受生,或于人中三二家受生,而尚未得斯陀含果者。
得斯陀含道
又作斯陀含果(Sakadagami-phala)、一来果,译为一来,谓当于欲界之天上人间,各受生一次。一来者,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
向阿那含
又作阿那含向(Anagami-magga),不还道,向不还果作证,彼一种子道而尚未得阿那含果者。
得阿那含道
又作阿那含果(Anagami-phala)、不还果,译为不来,谓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不来者,断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五下分结,得生般涅槃,阿那含不复还生此世。
向阿罗汉
又作阿罗汉向(Arahattaphala-sacchikiriyaya Patipanno),向阿罗汉果作证,尚未证得阿罗汉果者。参阅中阿含第127经福田经。
得阿罗汉道
又作阿罗汉果(Arahatta-phala),译为杀贼、应供,彼学戒、定、慧满足,如是知、如是见,欲有漏心解脱、有有漏心解脱、无明有漏心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参阅中阿含第127经福田经。
 
“是谓,长者,贤圣之众,施少获福多,施多获福多。”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四向成就人,四者成果实,此名贤圣众,惠施获福广。
 
“过去久远诸佛世尊,亦复有此贤圣之众,如我今日无异。
“正使当来诸佛世尊出现于世者,亦得如此贤圣之众。
“是故,长者,欢喜悦心,供养圣众。”
 
是时,世尊与彼长者说微妙法,立不退转之地。
长者闻法已,喜庆无量,即从座起,头面礼足,绕佛三匝,便退而去。
 
是时,阿那邠邸长者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78、本经叙说以随时、鲜洁、自手、无憍恣心,不望回报、求解脱、求施良田、为众生而不为己等八事行财物惠施,所获福报无量,渐至灭度。增支部Sappurisa(善士)。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以财物惠施获八功德。
“云何为八?一者、随时惠施,非为非时;
= 随时惠施,并不是非时。
“二者、鲜洁惠施,非为秽浊;
“三者、手自斟酌,不使他人;
(zhēn) = 用勺子舀取[ladle](用壶倒酒或茶水[pour]/考虑,考虑好坏,比较长短[consider])
(zhuó) = 斟酒[pour out liquor](斟酌,择善而行[weigh and consider])
“四者、誓愿惠施,无憍恣心;
(zì) = 放纵[throw off restraintindulge oneself](听任;任凭[allowlet]/肆意;尽情[wantonlyto ones hearts content])
“五者、解脱惠施,不望其报;
“六者、惠施求灭,不求生天;
“七者、施求良田,不施荒地;
(huāng) = 长满野草,或无人耕种[wastelie waste](大;广大,无边际。引申为不可信[vast]/昏聩[muddleheaded])
“八者、然持此功德,惠施众生,不自为己。
= “一者、随时惠施不自为己:巴利本作Sucim DetiPanitam DetiKalena DetiKappiyam DetiViceyya DetiAbhinham DetiDadam Cittam PasadetiDatva Attamano Hoti.(惠施鲜洁的、惠施殊妙的、应时而惠施、适当的惠施、辨别而惠施、屡屡惠施、惠施时心明净、惠施之后意悦。) 
“如是,比丘,善男子、善女人,以财物惠施获八功德。”
 
尔时,世尊便说斯偈:
 
“智者随时施,无有悭贪心,所作功德已,尽用惠施人。
= 有智慧的人,会以随时而布施与人〔应时惠施〕,没有悭贪的心,所作的功德完毕后,都尽用以惠施与人。
 此施为最胜,诸佛所加叹,现身受其果,逝则受天福。
 
“是故,比丘,欲求其果报者,当行此八事。
“其报无量,不可胜计,获甘露之宝,渐至灭度。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79、本经叙说八邪道为趣泥犁之路;八正道为向涅槃之道。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趣泥犁之路,向涅槃之道,善思念之,无令漏失。”
= “泥犁:又作泥犁耶(Niraya),即地狱,为由罪业而感召之极苦处所。参阅长阿含第30经世记经地狱品。
 
诸比丘白佛言:“如是,世尊。”
诸比丘从佛受教。
 
佛告比丘:“彼云何趣泥犁之路,向涅槃之道?
“邪见趣泥犁之路,正见向涅槃之道;
“邪治趣泥犁之路,正治向涅槃之道;
“邪语趣泥犁之路,正语向涅槃之道;
“邪业趣泥犁之路,正业向涅槃之道;
“邪命趣泥犁之路,正命向涅槃之道;
“邪方便趣泥犁之路,正方便向涅槃之道;
“邪念趣泥犁之路,正念向涅槃之道;
“邪定趣泥犁之路,正定向涅槃之道。
“是谓,比丘,趣泥犁之路,向涅槃之道。
“诸佛世尊常所应说法,今已果矣!
= 诸佛世尊常常所应说的法,现在已说完的了。
(guǒ) = 果子,果实。这个意义后来曾写作“菓”[fruit](果敢,果断[resolutecourageous and resolute]/实现。凡事与预期相合的称果,不合的称不果[realize]/究竟,终于,到底[after allin the end])
“汝等乐在闲居处,树下露坐,念行善法,无起懈慢。
“今不勤行,后悔无及。”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非时、泥犁、道,须伦天、地动,大人八念、众,善男子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