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十_九法_九众生居品第四十四
#390、本经叙说有九众生居处,为众生所曾居、已居、当居;当求方便,离此九处。增支部Sattavasa(有情居)。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九众生居处,是众生所居之处。
九居/九众生居/九门/九有/九有情居 = 指有情(众生)之身心,即有情所住之处所,共有九处。即:欲界之人天、梵众天、极光净天、遍净天、无想天,及四无色天等。其中,除无想天与四无色天之第四非想非非想处天二者以外,余七住处特称七识住。
七识处/七识止处/七神识止处/七识住 = Satta Vinnanatthitiyo,有情依果报受生三界,其识所爱乐、止住之处有七。后三识住为无色界之下三天。此七处为识之安住处,为有情皆希往止之所,故称识住。
|
|
身异想异识住
|
又作身异想异如人一分天,指人界、六欲天及劫初起除外之色界初禅天,此处之有情身相、容貌皆异,苦乐、不苦不乐之想各亦差别,故称身异、想异。
|
身异想一识住
|
又作身异想一如梵众天谓劫初起,指色界初禅之劫初起之梵众天,彼等皆自想为大梵王所生,大梵王亦想此诸梵众皆我所生。同执一因无别想,故想一;然大梵王身量高广,容貌、威德、言语、光明、衣冠等,一一异于梵众,故身异。
|
身一想异识住
|
又作身一想异如极光净天,为色界第二禅。此中有情身相、容貌无异,乐与非苦乐二想交参,故称身一想异。
|
身一想一识住
|
又作身一想一如遍净天,为色界第三禅。此中有情身相无异,唯有乐想,故想一。
|
空无边处识住
|
超出一切之有色处。
|
识无边处识住
|
超出一切之空无边处。
|
无所有处识住
|
超出一切识无边处。
|
“云何为九?或有众生,若干种身,若干种想,所谓天及人也;
若(ruò) = 顺从[be obedient to]。(如此,这样[such]/或;或者[or]/约计。)
若干(ruò gān) = 比两个多但比许多要少的一个不定数目[several]。
“或有众生,若干种身一想,所谓梵迦夷天,最初出现也;
= “梵迦夷天”:Brahmakayika
Deva,又作梵众天,译为净身天,色界初禅天。此天有情身异想一;身异者,以大梵天王之身与梵众之身有大小胜劣之差也;想一者,梵众起想,以为我等皆是大梵王所生,大梵王亦起想,以为此诸梵众皆是我所生,其思想同一也。长阿含第21经梵动经:「有余众生命、行、福尽,于光音天命终,来生空梵天中,其先生众生便作是念:『我于此处是梵、大梵,我自然有,无能造我者。…我独先有,余众生后来,后来众生,我所化成。』其后众生复作是念:『彼是大梵,彼能自造,…我等众生,彼所化成。』」
“或有众生,一身若干想,所谓光音天也;
= “光音天”:巴利本作Deva
Abhassara(极光净天),色界第二禅天,此天欲语时,口发净光而作为言语之沟通。此天有情身一想异;身一者,其有情之身相皆同;想异者,其苦和非苦乐之二想交参,故其思想互异也。
“或有众生,一身一想,所谓遍净天也;
= “所谓遍净天也”:「也」字之下,拟补上「或有众生,无想无所觉知,所谓无想天也。」巴利本作Santi
Bhikkhave Satta Asannino Appatisamvedino,Seyyatha Pi
Deva Asannasatta:Ayam Pancamo Sattavaso.(诸比丘!或有众生,无想无觉,譬如无想有情,此为第五众生居。)参阅长阿含第10经十上经。
= “遍净天”:Subhakinna
Deva,色界十八天之一,即第三禅天之最上位,此天净光周遍,故名遍净天。此天有情身一想一;身一者,其有情身相皆同;想一者,唯有乐者,其思想同一也。
“或有众生无量空,所谓空处天也;
= “空处天”:巴利本作Sabbsao
Rupasannanam Samatikkamma Patighasannanam Atthangama Nanattasannanam
Amanasikara 'Ananto Akaso' Ti Akasanancayatanupaga(超越一切之色想,灭有对想,无作意种种想,﹝悟﹞「空无边」,而经验空无边处。)
“或有众生无量识,识处天也;
= “识处天”:巴利本作Sabbaso
Akasanancayatanam Samatikkamma 'Anantam Vinnanan Ti Vinnanancayatanupaga﹒(超越一切之空无边处,﹝悟﹞「识无边」,而经验识无边处。)
“或有众生不用处,所谓不用处天也;
= 增一阿含经卷第三十三《等法品第三十九》:“无有处天”:巴利本作Sabbaso
Vinnanancayatanam Samatikkamma 'Natthi Kinci' Ti Akincannayatanupaga.(超越一切之识无边处,﹝悟﹞「无所有」,而经验无所有处。)此乃观想相应于无任何存在。
“或有众生有想无想,有想无想处天也;
“诸所生之处名为九也。
“是谓,比丘,九众生居处,群萌之类,曾居、已居、当居。
萌(méng) = 草木的芽[bud]。(草木发芽[sprout]/比喻事情刚刚显露的发展趋势或情况;开端[beginning]/通“民”、“氓”。人民[the
people]。)
“是故,比丘,当求方便,离此九处。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91、本经叙说嚫愿有三类九种之德:(一)施主成就信、誓愿、不杀生;(二)所施物成就色、香、味;(三)受施者成就戒、慧、定。当求方便,成就此九法。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说嚫愿有九种之德,汝等善思念之!吾今当敷演其义。”
= “嚫愿”:即达嚫(Dakkhina)及咒愿(Manta)。达嚫,即僧众于受斋食之供养后,对施主报之以说法。四分律卷第49:「时有比丘,食已默然而去,彼檀越不知食好不好,食为足不足,诸居士皆讥嫌:『诸外道人皆称叹布施,赞美檀越,而沙门释子食已默然而去,令我等不知食好不好、足不足。』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食已默然而去,应为檀越说达嚫,乃至为说一偈。』」咒愿,又作祝愿,意即唱法语,愿求施主之福利。
嚫(chèn) = 梵语“达嚫”简称,指布施(僧尼)。
是时,诸比丘受佛教诫。
佛告比丘:“彼云何名为嚫愿九种之德?比丘当知:檀越施主成就三法,所施之物亦成就三法,受物之人亦成就三法。
= “檀越”:Dana-pati,又作陀那钵底、陀那婆,译为施主、檀越施主、檀主,即施与僧众衣食等之信男、信女。长阿含第16经善生经:「檀越当以五事供奉沙门、婆罗门。云何为五?一者身行慈,二者口行慈,三者意行慈,四者以时施,五者门不制止。…沙门、婆罗门当复以六事而教授之。…如是檀越恭奉沙门、婆罗门,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彼檀越施主云何成就三法?
“于是,檀越施主信成就、誓愿成就,亦不杀生,是谓檀越施主成就此三法。
“所施之物云何成就此三法?
“于是,施物色成就、香成就、味成就,是谓施物三事成就。
“云何受物之人成就三事?
“于是,受物之人戒成就、智慧成就、三昧成就,是谓受施之人成就三法。
三胜学/戒定慧三学/三学 = Tisso Sikkha,乃学佛者所必修之戒、定、慧三学。此三者为佛教实践纲领,即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故菩萨地持经卷十以六度配三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四波罗蜜为戒学,禅波罗蜜为定学,般若波罗蜜为慧学。盖三学实为佛道之至要,一切法门尽摄于此,故当精勤修学。三学若加上解脱与解脱知见,则成所谓‘五分法身’。
|
|
戒学/增上戒学/增戒学
|
Adhisila-sikkha,戒可修善,并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恶业。
|
定学/增意学/增上意学/增上心学/增心学
|
Adhicitta-sikkha,定可摄散澄神、摒除杂念,见性悟道。
|
慧学/增上慧学/增慧学
|
Adhipanna-sikkha,慧能显发本性,断除烦恼,见诸佛实相。
|
“如是,达嚫成就此九法,获大果报,至甘露灭尽之处。
“夫为施主欲求其福者,当求方便,成就此九法。
“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92、本经叙说恶比丘成就强颜、耐辱、贪心、悭着、健忘、少睡、淫泆隐匿、无返复、念不舍离等九法;当舍此诸恶法。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为成就九法。
“云何为九?强颜、耐辱、贪心、悭著、心念不舍离、健忘、少睡、隐匿淫泆、亦无返复为九。
匿(nì) = “匚”表示有所藏。隐藏,躲藏[hide]。
泆(yì) = 通“溢”。水满出[overflow]。(古同“逸”。放纵[let
sb. have his own way]。)
“是谓,比丘,为成就此九法。
“恶比丘亦复成就九法。
“云何为九?于是,恶比丘强颜、耐辱、贪心、悭著、健忘、少睡、淫泆隐匿、亦无返复、念不舍离为九。
“云何恶比丘强颜?
“于是,恶比丘不应求者而求之,违沙门之行,如是比丘名为强颜。
强颜(jiàng yán) = 厚著脸皮不知羞耻。/qiǎng yán = 勉强装作高兴。
“云何恶比丘耐辱?
“于是,恶比丘在诸贤善比丘所,自称叹说,毁呰他人,如是比丘名为耐辱。
呰(zǐ) = 古同“訾”,诋毁[blame;slander]。
“云何比丘生贪心?
“于是,比丘见他财物皆生贪心,此名为贪也。
“云何比丘悭著?
“于是,比丘所得衣钵不与人共,恒自藏举,如是名为悭著。
“云何比丘健忘?
“于是,恶比丘恒多漏失妙善之言,亦不思惟方便,论说国事兵战之法,如是恶比丘成就此健忘。
“云何恶比丘少于睡眠?
“于是,恶比丘所应思惟法而不思惟,如是恶比丘少于睡眠。
= 应思而不思,就乱想会增加,而致失眠。
“云何恶比丘匿处淫泆?
“于是,恶比丘所为隐匿,不向人说,我今行淫勿令人知,如是比丘所隐匿淫泆。
“云何恶比丘无返复?
“于是,恶比丘无恭敬之心,不奉事师长、尊敬贵重之人,如是恶比丘无有返复。”
“若恶比丘成就此九法,念不舍离者,终不成道果。
“是故,比丘,诸恶之法念当舍之。
“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93、本经叙说佛以孔雀鸟成就九法,喻贤善比丘成就颜貌端正、音响清彻、行步庠序、知时而行、饮食知节、常念知足、念不分散、少于睡眠、少欲知返复等九法;当念奉行此九法。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孔雀鸟成就九法。
“云何为九?于是,孔雀鸟颜貌端正,音响清彻,行步庠序,知时而行,饮食知节,常念知足,念不分散,少于睡眠,亦复少欲、知于返复。
庠(xiáng) = 殷、周时的学校[school]。
序(xù) = 堂屋的东西墙[east-west wall of a hall]。(次第,次序[order;sequence]/序言[preface]/古代学校的别名[locally-run
school in ancient times]。)
“是谓,比丘,孔雀之鸟成就此九法。
“贤哲比丘亦复成就九法。
哲(zhé) = 聪明,有智慧[wise sagacious]。
“云何为九?于是,贤善比丘颜貌端正,音响清彻,行步庠序,知时而行,饮食知节,常念知足,念不分散,少于睡眠,亦复少欲,知于返复。
“云何贤善比丘颜貌端正?
“所谓彼比丘出入行来进止之宜,终不失叙,如是贤善比丘颜貌端正。
行来(xíng lái) = 往来。
叙(xù) = 秩序,次序[order]。(依次序排列[order]/叙述,述说[tell;narrate]。)
“云何比丘音响清彻?
“于是,比丘善别义理,终不错乱,如是比丘音响清彻。
“云何比丘行步庠序?
“于是,比丘知时而行,不失次叙,又知可诵知诵,可习知习,可默知默,可起知起,如是比丘知于时节。
可(kě) = 许可;同意;准许[approve;permit;allow]。(相称;适合[accord
with]/满的[full]/合意,认为正确,是;对[correct;right]/应当,应该[should]。)
“云何比丘知时而行?
“于是,比丘应往即往,应住即住,随顺听法,如是比丘知时而行。
“云何比丘饮食知节?
“于是,比丘所得遗余,与人共分,不惜所有,如是比丘饮食知节。
“云何比丘少于睡眠?
“于是,比丘初夜时,习于警寤,习三十七品,无有漏脱,恒以经行、卧觉而净其意;复于中夜思惟深奥;至后夜时,右胁著地,脚脚相累,思惟计明之想,复起经行而净其意。
= “经行”:Cankamana,谓在一定之处,往复步行。四分律卷第59:「经行有五事好:堪远行、能思惟、少病、消食饮、得定久住。」
= “恒以经行、卧觉而净其意”:杂阿含卷11第274经作:「经行、坐禅,除去阴障,以净其身。」
= 经文略载第六常念知足,与第七之念不分散;而斟酌其文,则知尽在于第八之少于睡眠之中。
寤(wù) = 睡醒[wake up]。(通“悟”。觉悟,认识到[realize]。)
六时 = 指昼夜六时。乃将一昼夜分为六时,即晨朝、日中、日没(以上为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以上为夜三时)。
|
||
初日分/晨朝
|
Pubbanha,06:00-10:00
|
昼三时
|
中日分/日中
|
10:00-14:00
|
|
后日分/日没
|
14:00-18:00
|
|
初夜
|
18:00-22:00
|
夜三时
|
中夜
|
Majjhima-yama,22:00-02:00
|
|
后夜
|
02:00-06:00
|
“如是,比丘少于睡眠。
“云何比丘少欲,知于返复?
“于是,比丘承事三尊,奉敬师长,如是比丘少欲、知于返复。
“如是,贤善比丘成就九法。
“今此九法当念奉行!
“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94、本经叙说女人有九法系缚男子,更乐(触)缚人最急,能牢系男子;当念舍此九法。参阅增支部Bandhanti(诸系缚之)。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女人成就九法系缚男子。
= “女人成就九法系缚男子”:巴利本作Atthahi…Akarehi Itthi Purisam Bandhati(女人以八相系缚男子)。所指八相为:(一)色相,(二)戏笑,(三)言说,(四)歌吟,(五)啼泣,(六)威仪,(七)华果,(八)触《更乐》。
“云何为九?所谓歌、舞、伎乐、笑、啼,常求方宜,自以幻术、颜色、形体。
啼(tí) = 放声痛心地哭[weep aloud]。(哭泣[tear]/眼泪[tears]。)
“计尔许事中,唯有更乐,缚人最急,百倍、千倍,终不相比。
= “更乐”:巴利本作Phassa,触。
“如我今日观察诸义,更乐缚人最急,无出是者,随彼男子系之牢固也。
“是故,诸比丘,当念舍此九法。
“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95、本经叙说佛为诸比丘说一切诸法之本;当念闲居树下,端意坐禅,思惟妙义。
闻如是:一时,佛在优迦罗竹园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与汝当说妙法,初善、中善、竟善,义理深邃,清净修行梵行,此经名曰一切诸法之本,汝等善思念之!”
邃(suì) = 深远[deep]。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是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佛告之曰:“彼云何名为一切诸法之本?
“于是,比丘,凡夫之人不睹贤圣之教,亦不掌护如来言教,不亲近善知识,不受善知识言教。
“彼观此地,如实知之,此是地,如审是地;如实是地,亦复是水,亦复是火,亦复是风,四事合以为人,愚者之所娱乐。
审(shěn) = 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详究;考察[study at large]。(知道,知悉[know]/审核,审查,检查核对[check]/正,不偏斜[right]/真实;确实[really;certainly]。)
四大 =
即地大、水大、火大、风大,能造作一切之色法,故名四大。参阅中阿含第162经分别六界经。
|
|
地大
|
地以坚硬为性,能持万物。如人体之毛发、爪、牙、皮骨、筋肉等属地大。
|
水大
|
水以潮湿为性,能摄万物。如人体之唾涕、浓血、痰、泪、便尿属水大。
|
火大
|
火以温暖为性,可熟万物。如人体之温度、暖气属火大。
|
风大
|
风以流动为性,可长万物。如人体之呼吸属风大。
|
“天自知为天,乐于天中;
“梵天自知为梵天;
“大梵自知为大梵,无能出者;
“光音天还自相知由光音天来;
“遍净天自知为遍净天;
“果实天自知为果实天而不错乱;
= “果实天”:Vehapphala
Deva,又作广果天、广天、极妙天,异生果报中,此为最胜;为色界第四禅天,十八天之一。长阿含第30经世记经忉利天品:「遍净天光明不如果实天光明,果实天光明不如无想天光明,…果实天寿命四劫,或有减者。」
“阿毗耶陀天自知为阿毗耶陀天;
= “阿毗耶陀天”:Aviha
Deva,又作阿鞞丽舍天,译为无烦天、无造天,无见、思二种烦恼,为色界第四禅天,五净居天之一。长阿含第30经世记经忉利天品:「果实天光明不如无想天光明,无想天光明不如无造天光明,无造天光明不如无热天光明,…无造天寿命千劫,或有减者。」
“空处天自知为空处天;
“识处天自知为识处天;
“不用处天自知为不用处天;
“有想无想处天自知为有想无想处天;
“见者自知为见;闻者自知为闻;欲者自知为欲;智者自知为智;
见闻觉知 = 乃心识接触外境之总称。即眼识之用为见,耳识之用为闻,鼻舌身三识之用为觉,意识之用为知。
“一类自知为一类;若干类自知为若干类;
“悉具足自知为悉具足;
“涅槃自知为涅槃,于中而自娱乐。
“所以然者?非智者之所说也。
“若圣弟子往觐圣人,承受其法,与善知识从事,恒亲近善知识。
“观此地种皆悉分明,知所来处,亦不著于地,无有污染之心;水、火、风亦复如是。
觐(jìn) = 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帝王。朝见[go to court;present
oneself before<a monarch>]。(进见,访谒[meet
with]。)
“人、天、梵王、光音、遍净、果实、阿毗耶陀天、空处、识处、不用处、有想无想处,见、闻、念、知,一种、若干种,乃至于涅槃,亦不著于涅槃,不起涅槃之想。
“所以然者?皆由善分别、善观察。
“若彼比丘漏尽阿罗汉,所作已办,舍于重担,尽生死原本,平等解脱。
= “漏尽阿罗汉”:Arahant
Khinasava,谓完全灭尽烦恼之阿罗汉。漏,烦恼之异名。
“彼能分别地种,都不起想著;地种、人、天、梵王乃至有想无想处,亦复如是;至于涅槃,不著涅槃,不起涅槃之想。
“所以然者?皆由坏淫、怒、痴之所致也。
“比丘当知:如来、至真、等正觉善能分别于地,亦不著于地种,不起地种之想。
“所以然者?皆由破爱网之所致。
“因有有生,因生有老死,皆悉除尽,是故如来成最正觉。”
佛说此语时,是时诸比丘不受其教。所以然者?由魔波旬闭塞心意故。
旬(xún) = 十日[a period of ten-days]。
波旬 = Papimant,经典中又常作‘魔波旬’(Maro
papima)。意译杀者、恶物、恶中恶、恶爱。指断除人之生命与善根之恶魔。为释迦在世时之魔王名。据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载,波旬即欲界第六天之主。大智度论卷五十六谓,魔名为‘自在天王’。此魔王常随逐佛及诸弟子,企图扰乱之;而违逆佛与娆乱僧之罪,乃诸罪中之最大者,故此魔又名‘极恶’。
“此经名曰一切诸法之本,我今具足说之,诸佛世尊所应修行,我今已具足施行。
“汝等当念闲居树下,端意坐禅,思惟妙义。
“今不为者,后悔无益!
“此是我之教诫也。”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96、本经叙说:(一)佛亲自瞻视病患比丘,并为说法,比丘遂得三明,漏尽意解。(二)佛集诸比丘,敕当展转相瞻视病苦,瞻病者无异于瞻视如来。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 “罗阅城”:Rajagaha,译为王舍城,为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国之首府,多出胜上吉祥香茅,故又名上茅城。
= “迦兰陀竹园”:Veluvana-kalandakanivapa,又作鹊封竹园、鹙鹭池边竹林、多鸟竹园,略称竹园、竹林。即竹林精舍。住于摩揭陀国罗阅城北方,是佛教史上第一座精舍。有关此精舍的建立,一说由迦兰陀地方士绅所捐,一说由频婆娑罗王所奉施。
阅(yuè) = 在门内考察、计算事物[examine]。
尔时,罗阅城中有一比丘,身遇疾病,至为困悴,卧大小便,不能自起止,亦无比丘往瞻视者,昼夜称佛名号:“云何世尊独不见愍?”
悴(cuì) = 忧愁,悲伤[sad]。(衰弱;疲萎[weak;tired]。)
愍(mǐn) = 忧患;痛心的事[hardship;misery;suffering]。(怜悯;哀怜[take
pity on]/爱抚;抚养[show tender care of;foster]。)
是时,如来以天耳闻彼比丘称怨,唤呼投归如来。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吾与汝等,悉案行诸房,观诸住处。”
案(àn) = 木制的盛食物的矮脚托盘[footed vessel]。(长方形的桌子[long wooden table]/查办[investigate
and deal with accordingly]/按;用手向下压[press down]/依据、依照。)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是时,世尊与比丘僧前后围绕,诸房间案行。
尔时,病比丘遥见世尊来,即欲从座起而不能自转摇。
是时,如来到彼比丘所,而告之曰:“止!止!比丘,勿自动转;吾自有坐具,足得坐耳!”
= “坐具”:又作尼师檀(Nisidana),译为敷具、随坐衣,坐卧时,展敷于地上或卧具上之布,比丘六物之一。十诵律卷第十八:「佛在维耶离国,尔时诸比丘精污卧具,早起浣精舍门间晒,中前佛着衣持钵,入城乞食,见是不净污卧具浣晒门间,佛食后以是事集比丘僧,…种种因缘呵已,语诸比丘:从今听诸比丘畜尼师檀,护僧卧具,…若比丘作尼师檀,当应量作,量者:长佛二搩手,广一搩手半。」
是时,毗沙门天王知如来心中所念,从野马世界没,来至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
= “毗沙门”:Vessavana,即多闻天,四天王之一,其福德名闻四方,为守护北方之善神,居住于须弥山半腹之北面。
= “野马”:即是阳焰(Marici)、幻影、蜃气楼,于沙漠、旷野中出现之一种非实在之自然现象。
是时,释提桓因知如来心中所念,即来至佛所。
= “释提桓因”:Sakko
Devanam Indo,即帝释,忉利天天主。
梵天王亦复知如来心中所念,从梵天没,来至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时,四天王知如来心中所念,来至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
= “四天王”:Catummaharajika
Deva,居于须弥山腰,由揵陀罗山之四峯,各自镇守一天下:持国天镇守东方,增长天镇守南方,广目天镇守西方,多闻天镇守北方。通常四天王任帝释天之外将,亦为佛教之守护神。
是时,佛告病比丘曰:“汝今患苦有损,不至增乎?”
比丘对曰:“弟子患苦遂增不损,极为少赖。”
= “极为少赖”:没有望了。
赖(lài) = 得益;赢利[profit;gain]。(依靠;依赖;依恃、凭藉[rely on;depend on]。)
佛告比丘:“瞻病人今为所在?何人来相瞻视?”
比丘白佛言:“今遇此病,无人相瞻视也。”
佛告比丘:“汝昔日未病之时,颇往问讯病人乎?”
比丘白佛言:“不往问讯诸病人。”
佛告比丘:“汝今无有善利于正法中。
“所以然者?皆由不往瞻视病故也。
“汝今,比丘,勿怀恐惧,当躬供养,令不有乏。
= 你现在,比丘!你不可怀着恐惧之心,我当会亲自供养于你,使你不会有所缺乏。
乏(fá) = 古代射礼唱靶者用以避箭的器具,其形略似屏风[shield]。(假借为贬。物质财富短缺[be short of;lack]/疲乏;无力[tired]。)
“如我今日天上、人中独步无侣,亦能瞻视一切病人,无救护者与作救护,盲者与作眼目,救诸疾人。”
是时,世尊自除不净,更与敷坐具。
是时,毗沙门天王及释提桓因白佛言:“我等自当瞻此病比丘,如来勿复执劳。”
佛告诸天曰:“汝等且止,如来自当知时。
“如我自忆昔日未成佛道,修菩萨行,由一鸽故,自投命根,何况今日已成佛道,当舍此比丘乎?终无此处!
鸽(gē) = 鸽子[pigeon;dove]。
“又释提桓因先不瞻此病比丘,毗沙门天王护世之主亦不相瞻视。”
是时,释提桓因及毗沙门天王皆默然不对。
尔时,如来手执扫篲,除去污泥,更施设坐具,复与浣衣裳,三法视之,扶病比丘令坐,净水沐浴;有诸天在上,以香水灌之。
= “篲”:宋、元、明三本均作「箒」。
篲(huì) = 同“彗”。扫帚。
浣(huàn) = 洗衣服[wash]。(洗涤,涤除[wash;eliminate]。)
裳(cháng) = 下衣。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男女都穿,是裙的一种,不是裤子[skirt worn by a woman or man
in ancient China]。(shang = 泛指衣服[dress]。)
是时,世尊沐浴比丘已,还坐床上,手自授食。
尔时,世尊见比丘食讫,除去钵器,告彼比丘曰:“汝今当舍三世之病。
“所以然者?比丘当知:生有处胎之厄,因生有老。
厄(è) = “厂”象山崖,“卩”象人在崖洞下卷曲身子不得伸展。困厄,遭遇困境[poverty-stricken]。(灾难[disaster]。)
“夫为老者,形羸气竭,因老有病。
羸(léi) = 瘦弱[thin and weak]。(衰弱[weak]。)
竭(jié) = 背举;用肩背负[shoulder]。(干涸;枯竭[dry
up;drain]/穷尽[use up;exhaust]。)
“夫为病者,坐卧呻吟,四百四病一时俱臻,因病有死。
= “四百四病”:即因地、水、火、风四大不调,生起一一大种之百病。佛医经:「风增气起,火增热起,水增寒起,土增力盛,本从是四病,起四百四病,土属身、水属口、火属眼、风属耳,…人得病有十因缘,一者久坐不饭,二者食无贷,三者忧愁,四者疲极,五者淫泆,六者瞋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制上风,十者制下风,从是十因缘生病。」
呻(shēn) = 吟诵[chant]。(病痛时低声哼[groan]。)
吟(yín) = 呻吟、叹息[sigh;groan]。(吟咏;诵读[chant;recite]。)
臻(zhēn) = 到,到达[arrive;attain a high level]。(盛;满[full]。)
“夫为死者,形神分离,往趣善恶。
“设罪多者,当入地狱,刀山、剑树,火车、炉炭、吞饮融铜;
“或为畜生,为人所使,食以刍草,受苦无量;
刍(chú) = 割草[mow]。(用草喂牲口[feed]/喂牲畜的草[fodder]/吃草的牲口[animals that feed
on grass]。)
“复于不可称计无数劫中,作饿鬼形,身长数十由旬,咽细如针,复以融铜而灌其口,经历无数劫中;
= “由旬”:Yojana,又作由延,印度计里程之数目,为帝王一日行军之里程。一由旬为四十里,或谓三十里。
“得作人身,搒笞拷掠,不可称计;
搒(péng) = 掩,敛藏[hide;cover]。(用棍子或竹板子打[flog
with stick or bamboo split]。)
笞(chī) = 用鞭、杖、竹板抽打[flog;beat with bamboo cane
or wooden stick]。
拷(kǎo) = 打;拷打[beat;torture]。
掠(lüè) = 抢劫,夺取[plunder;seize]。(拷打;拷问[torture]。)
“复于无数劫中得生天上,亦经恩爱合会,又遇恩爱别离,欲无厌足;
“得贤圣道,尔乃离苦。
“今有九种之人,离于苦患。
“云何为九?所谓向阿罗汉、得阿罗汉、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须陀洹、得须陀洹、种性人为九。
= “种性”:Gotrabhu,又作种姓地、向种姓者,具有显现佛性种子之人,为证得三乘菩提之本性。四果圣者前修暖、顶、忍、世界第一法,四善根之加行道之行者,名种姓人,或种姓地,再上即得初果见道位。
种姓/种性 = Gotta,即佛及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人各具有可能证得菩提之本性。此有先天具足不变者,与后天修行而得者二种,前者称为本性住种性,略称性种性,后者称为习所成种性,略称习种性。/有时亦转用种性之意义,以表示菩萨修行之阶位。如仁王般若经卷上立三种性之说,即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依序可配于大乘菩萨修行阶位中之十信心、十住心与十坚心。
四双八辈 = Cattari-purisa-yugani Attha Purisa-puggala,又作四向四果。为声闻进修之四项次第和四种果位。向、果为一双,其四双,即八辈。八辈指预流向(须陀洹向)、预流果(须陀洹果)、一来向(斯陀含向)、一来果(斯陀含果)、不还向(阿那含向)
、不还果(阿那含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参阅增一阿含地主品第195经。
|
|
向须陀洹
|
又作须陀洹向、预流向(Sotapatti-magga),向预流果作证者,彼随信行者,随法行者,而尚未断三结得初果者。参阅杂阿含卷29第831、832、833经。
|
成须陀洹
|
又作预流果(Sotapatti-phala),译为入流,预入圣者之流,入流者断身见、戒取、疑三结,断此三结,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趣三菩提,七番天上人间往返生死,后究竟苦边。
|
向斯陀含
|
又作斯陀含向(Sakadagami-magga),向一来果作证,彼受生处不一,或于天中三二家受生,或于人中三二家受生,而尚未得斯陀含果者。
|
得斯陀含道
|
又作斯陀含果(Sakadagami-phala)、一来果,译为一来,谓当于欲界之天上人间,各受生一次。一来者,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
|
向阿那含
|
又作阿那含向(Anagami-magga),不还道,向不还果作证,彼一种子道而尚未得阿那含果者。
|
得阿那含道
|
又作阿那含果(Anagami-phala)、不还果,译为不来,谓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不来者,断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五下分结,得生般涅槃,阿那含不复还生此世。
|
向阿罗汉
|
又作阿罗汉向(Arahattaphala-sacchikiriyaya Patipanno),向阿罗汉果作证,尚未证得阿罗汉果者。参阅中阿含第127经福田经。
|
得阿罗汉道
|
又作阿罗汉果(Arahatta-phala),译为杀贼、应供,彼学戒、定、慧满足,如是知、如是见,欲有漏心解脱、有有漏心解脱、无明有漏心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参阅中阿含第127经福田经。
|
“是谓,比丘,如来出现世间甚为难值,人身难得,生正国中亦复难遭,与善知识相遇亦复如是,闻说法言亦不可遇,法法相生,时时乃有。
“比丘当知:如来今日现在世间,得闻正法,诸根不缺,堪任闻其正法,今不殷勤,后悔无及。
殷(yīn) = 盛乐[grand music]。(大[grand]/深,深切[deep]/恳切[earnest]/古都邑名[Yin city]。)
“此是我之教诫。”
尔时,彼比丘闻如来教已,熟视尊颜,即于座上得三明,漏尽意解。
三达/三证法/三明 = Ti-vijja,达于无学位,除尽愚暗,而于三事通达无碍之智明。
|
|
宿住随念智作证明/宿住智证明/宿住智明/宿命明/宿命智/宿命智证明
|
即明白了知我及众生一生乃至百千万亿生之相状之智慧。
|
死生智证明/天眼明/天眼智/生死智证明
|
即了知众生死时生时、善色恶色,或由邪法因缘成就恶行,命终生恶趣之中;或由正法因缘成就善行,命终生善趣中等等生死相状之智慧。
|
漏尽智明/漏尽明/漏尽智/漏尽智证明
|
即了知如实证得四谛之理,解脱漏心,灭除一切烦恼等之智慧。
|
佛告比丘:“汝已解病之原本乎?”
比丘白佛:“我已解病之原本,去离此生、老、病、死,皆是如来神力所加,以四等之心,覆护一切,无量无限,不可称计,身、口、意净。”
= 我已了解疾病的原本,已经去离(离开)此生、老、病、死了;这都是如来的神力所加庇的;如来乃以四等之心(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而覆护一切众生,乃为无量无限,不可以称计,使人的身口意都得清净。
四梵行/四梵住/四平等心/四等心/四等/四心/四无量心/四无量 = Catasso appamannayo,即佛菩萨为普度无量众生,令离苦得乐,所应具有之四种精神。盖从心而言,平等缘于一切,故称四等、四等心。若从所缘之境而言,其所缘之众生无量,故称四无量。源自于古印度婆罗门教,后为佛教所沿用。
|
|
慈心/慈无量心
|
Metta appamana,缘无量众生,思惟令彼等得乐之法,而入‘慈等至’,称为慈无量。
|
悲无量心
|
Karuna appamana,悲,悯伤之意。即济拔无量众生苦之心。指菩萨悯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故称悲无量心。
|
喜无量心
|
Mudita appamana,即见无量众生离苦得乐而生喜悦之心。
|
舍心/舍无量心
|
Upekkha appamana,对无量之众生无爱无憎,住于平等之心。即舍怨亲、喜乐、苦忧等念之心,并能舍贪、嗔、痴之烦恼。
|
是时,世尊具足说法已,即从座起而去。
尔时,世尊告阿难曰:“汝今速打揵椎,诸有比丘在罗阅城者,尽集普会讲堂。”
= “揵椎”:Ghanta,以厚木板制成,作为通报信息,或集合大众之用;另以铜、铁、木、瓦制成木鱼、磬等之法器,均称揵椎。
椎(chuí) = 捶击的工具。后亦为兵器[mallet]。(用椎打击[beat with mallet]/泛指重力撞击[beat]。)
是时,阿难从佛受教,即集诸比丘在普会讲堂。
前白佛言:“比丘已集,唯愿世尊宜知是时!”
尔时,世尊往至讲堂所,就座而坐。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学道,为畏国王、盗贼而出家乎?比丘,信坚固修无上梵行,欲得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亦欲离十二牵连。”
= “十二牵连”:即十二支缘生法。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佛告诸比丘:“汝等所以出家者,共一师,同一水乳,然各各不相瞻视。
“自今已往,当展转相瞻视。
“设病比丘无弟子者,当于众中差次使看病人。
= 假如疾病的比丘当中,没有弟子的话,就在于大众当中,差次(依次)去使其看护病人。
差(chā) = 失当;错;相差[mistake]。(病愈。后作“瘥”[be
recovered]/cī = 分别等级;依次排列[grade]。)
“所以然者?离此已,更不见所为之处,福胜视病之人者;其瞻病者,瞻我无异。”
尔时,世尊便说斯偈:
“设有供养我,及过去诸佛,施我之福德,瞻病而无异。”
尔时,世尊说此教已,告阿难曰:“自今已后诸比丘各各相瞻视!若复比丘知而不为者,当案法律,此是我之教诫!”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97、本经叙说四果、四向、向种性人等九人可敬可贵,供之得福。增支部Ahuneyya(应请)。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九种之人可敬可贵,供之得福。
“云何为九?所谓向阿罗汉、得阿罗汉、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种性人为九。
“是谓,比丘,九种之人供之得福,终无耗减。”
耗(hào) = 一种稻子。(假借为“消”。亏损;消耗[consume;cost]。)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98、本经叙说:(一)满呼王子请供佛及比丘僧,但因轻视朱利槃特而不予延供。(二)佛留钵于朱利槃特所,令满呼亲往取钵。(三)朱利槃特分形坐于五百树下,满呼无策而归,佛授教往请朱利槃特。(四)满呼于佛前忏悔,佛为说有九种之人出世,并赞叹朱利槃特能以神足度人、阿难能观相知意,唯二人能于空中取灭度。(五)满呼白佛愿恒供养朱利槃特,佛令其先向朱利槃特忏悔。(六)佛为满呼说妙法及咒愿。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是时,满呼王子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是时,满呼王子白世尊言:“我曾闻:朱利槃特比丘与卢迦延梵志共论,然此比丘不能答对。
周利槃陀伽/周稚般他伽/注荼半托迦/昆努钵陀那/咒利般陀伽/朱利槃特/知利满台/周罗般陀/般陀/半托伽/周利槃特 =
Cullapanthaka/Culapanthaka,为十六罗汉中第十六尊。意译为小路、路边生。系佛世时舍衙城一婆罗门之子,后与兄摩诃槃特(梵Mahapanthaka)同为佛陀弟子。禀性鲁钝愚笨,凡学习之教法,诵过即忘,故时人称之为愚路。其后,佛陀教示简短之‘拂尘除垢’一语,令其于拂拭诸比丘之鞋履时反覆念诵,遂渐除业障,某日忽然开悟而证得阿罗汉果。证悟之后,具大神通,能示现各种形像,尝现大神力为六群比丘尼说法。至后世,一般咸信周利槃特与其一千六百阿罗汉眷属共住于持轴山,护持正法,饶益有情。
“我又曾闻:如来弟子众中,诸根暗钝无有慧明,无出此比丘上者。
“如来优婆塞中在居家者,迦毗罗卫城中瞿昙释种,诸根暗钝,情意闭塞。”
迦比罗皤窣堵/迦维罗卫/迦毗罗/迦维/迦毗罗卫 =
Kapila-vatthu,意译黄赤城、黄发仙人住处、妙德城等。即今尼泊尔塔拉伊(Ta-rai)之提罗拉冠特(Tilorakot)地方,为佛陀出生之处,亦即释迦族之国土。数论派传说中之始祖迦毗罗仙人亦居于此,因此以其名为国名。
佛告王子曰:“朱利槃特比丘有神足之力,得上人之法,不习世间谈论之宜;又王子当知:此比丘者极有妙义。”
宜(yí) = 合适;适宜[fitting;suitable]。(适宜的事[matter]/通“谊”。合理的道理、行为[just]。)
是时,满呼王子白世尊言:“佛所说虽尔,然我意中犹生此念:‘云何有大神力,而不能与彼外道异学而共论议?’
“我今请佛及比丘僧,唯除朱利槃特一人。”
是时,世尊默然受请。
是时,王子已见世尊受请已,即从座起,头面礼世尊足,右绕三匝,便退而去。
即其夜办种种甘馔、饮食,敷好坐具,而白:“时到,今正是时。”
馔(zhuàn) = 陈设或准备食物[prepare food;food served at table]。(一般的食品、食物[food;dinner]。)
尔时,世尊以钵使朱利槃特比丘捉在后住,将诸比丘众,前后围绕,入罗阅城。
= 那时,世尊将其钵叫朱利槃特比丘拿捉,而在于后面住下来,世尊则带引诸比丘众,被他们前后围绕,进入于罗阅城(王舍城)。
捉(zhuō) = 握,持[hold;grasp]。([到唐代引申出]捉拿,擒拿;追捕[catch;arrest]。)
至彼王子所,各次第坐。
尔时,王子白世尊言:“唯愿如来手授我钵!我今躬欲自饭如来。”
佛告王子曰:“今钵在朱利槃特比丘所,竟不持来。”
= 我的钵,现在放在于朱利槃特比丘之处,并不持来。
王子白佛言:“愿世尊遣一比丘往取钵来!”
佛告王子:“汝今自往取如来钵来!”
尔时,朱利槃特比丘化作五百华树,其树下皆有朱利槃特比丘坐。
尔时,王子闻佛教已,往取钵,遥见五百树下,皆有朱利槃特比丘于树下坐禅,系念在前,无有分散;见已,便作是念:“何者是朱利槃特比丘?”
是时,满呼王子即还来世尊所,而白佛言:“往彼园中均是朱利槃特比丘,不知何者是朱利槃特比丘?”
佛告王子曰:“还至园中,最在中央,住而弹指作是说:‘其实是朱利槃特比丘者,唯愿从座起!’”
= 你再去园中,住在于最中央,就弹指而作如是之说:『那一位是真实的朱利槃特比丘,就请你从座起来!』
央(yāng) = 从大,在冂之内。上像物体<冂>,一个人<大>站在它的当中。中心[centre]。(尽,完了[end]。)
是时,满呼王子受教已,复至园中,在中央立,而作是说:“其实是朱利槃特比丘者,便从座起!”
王子正作是语已,其余五百化比丘自然消灭,唯有一朱利槃特比丘在。
是时,满呼王子共朱利槃特比丘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
尔时,满呼王子白佛言:“唯愿世尊今自悔责!不信如来言教:‘此比丘有神足大威力。’”
佛告王子曰:“听汝忏悔!如来所说终无有二。
“又此世间有九种人周旋往来。
“云何为九?一者、豫知人情,二者、闻已便知,三者、观相然后乃知,四者、观察义理然后乃知,五者、知味然后乃知,六者、知义、知味然后乃知,七者、不知义、不知味,八者、学于思惟神足之力,九者、所受义鲜。
豫(yù) = 大象[big elephant]。(假借为“娱”。快乐[happy]/参与[take part in]/迟疑不决/预先,事先。通“预”[in advance]。)
鲜(xiān) = “鱼”表类属,“羊”表味美。鱼名。(假借为鱻。鲜鱼,活鱼[live
fish;aquatic food]/新鲜[fresh]/味美[delicious;tasty]/鲜艳[bright-colored;gaily-colored]/鲜明;明洁,洁净[clear]/xiǎn = 非常少,很不多[little;rare]/缺少;不足[lack;be short of]。)
“是谓,王子,九种之人出现世间。
“如是,王子,彼观相之人,于八人中最为第一,无过是者。
“今此朱利槃特比丘习于神足,不学余法,此比丘恒以神足与人说法。
= “神足”:Iddhi-patihariya,神通、神变。
“我今阿难比丘观相便知,豫知人情,知如来须是、不用是,亦知如来应当说是、离是,皆令分明。
“如今无有出阿难比丘上者,博览诸经义,靡不周遍。
览(lǎn) = 观看[look at;see]。(观赏[enjoy the sight of;view and
admire]/采纳[accept]。)
“又此朱利槃特比丘能化一形作若干形,复还合为一。
“此比丘后日当于虚空中取灭度。
= 这二位比丘,在于后来,当会在于虚空中取灭度。
“吾更不见余人取灭度,如阿难比丘、朱利槃特比丘之比也。”
是时,佛复告诸比丘曰:“我声闻中第一比丘,变化身形,能大能小,无有如朱利槃特比丘之比。”
是时,满呼王子手自斟酌,供养众僧;除去钵器,更取小座,在如来前,叉手白世尊言:“唯愿世尊听朱利槃特比丘恒至我家,随其所须衣被、杂物、沙门之法,尽在我家取之,当尽形寿供给所须。”
斟(zhēn) = 用勺子舀取[ladle]。(用壶倒酒或茶水[pour]/考虑,考虑好坏,比较长短[consider]。)
酌(zhuó) = 斟酒[pour out liquor]。(斟酌,择善而行[weigh and consider]。)
佛告王子:“汝今,王子,还向朱利槃特比丘忏悔,躬自请之!
“所以然者?非智之人欲别智者,此事难遇;欲言智者能别有智之人,可有此理耳!”
= 没有智慧的人,欲分别智慧之事,此事乃难遇之事(困难之事);如果说有智慧的人之能分别有智之人,就可以有此道理而已!
是时,满呼王子即时向朱利槃特比丘礼,自称姓名,求其忏悔:“大神足比丘,生意轻慢,自今之后更不敢犯;唯愿受忏悔,更不敢犯!”
朱利槃特比丘报曰:“听汝悔过,后莫复犯!亦莫复诽谤贤圣。
“王子当知:其有众生诽谤圣人者,必当堕三恶趣,生地狱中。
“如是,王子,当作是学!”
尔时,佛与满呼王子,说极妙之法,劝发令喜,即于座上,得演此咒愿:
祝愿/咒愿 = 指沙门于受食等之际,以唱诵或叙述咒语之方式为众生祈愿。据十诵律卷四十一载,古代印度婆罗门于受食毕,为施主祝愿赞叹,后释尊沿用此法为沙门之制。摩诃僧祇律卷三十四明威仪法,载有诸种咒愿文,如为亡人、生子、商旅、娶妇、布施僧众等祈福。诸律中多谓咒愿行于食后,然据成具光明定意经、过去现在因果经等载,受食前亦行咒愿。
“祠祀火为上,经书颂为最,人中王为尊,众流海为首,
祠(cí) = 春祭[spring sacrifice] 。(供奉鬼神、祖先或先贤的庙堂[temple]/引申为祭祀[offer a
sacrifice to]。)
祀(sì) = 从示,巳声。“示”常与祭祀有关。祭祀天神[worship Heaven]。(祭祀[worship;offer sacrifice to the
gods or spirts of the dead]/祭神的地方[site for sacrifice]。)
星中月为先,光明日第一。
上下及四方,诸所有形物,天及世间人,佛者最为尊;
欲求其福者,供养三佛陀。”
= “三佛”:Sambuddha,为三佛陀之简称,译为正觉者、等觉者。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即从座起。
是时,满呼王子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99、本经叙说佛为阿难说善知识是全梵行人,能引人向善道以至无为处。参阅相应部Upaddha(半分)、杂阿含卷27第738经、杂阿含卷28第780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阿难白世尊言:“所谓善知识者,即是半梵行之人也,将引善道以至无为。”
知识/善友/亲友/胜友/善亲友/善知识 =
Kalyana-mitta,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反之,教导邪道之人,称为恶知识。
佛告阿难:“勿作是言:‘言善知识者,即是半梵行之人。’
“所以然者?夫善知识之人,即是全梵行之人,与共从事,将视好道。
“我亦由善知识成无上正真、等正觉;以成道果,度脱众生不可称计,皆悉免生、老、病、死。
“以此方便,知夫善知识之人,全梵行之人也。
“复次,阿难,若善男子、善女人与善知识共从事者,信根增益,闻、施、慧德皆悉备具。
“犹如月欲盛满,光明渐增,倍于常时;此亦如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亲近善知识,信、闻、念、施、慧皆悉增益。
“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识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
“若我昔日不与善知识从事,终不为灯光佛所见授决也;以与善知识从事故,得为与提和竭罗佛所见授决。
= “提和竭罗佛”:Dipamkara
buddha,译为灯光佛、燃灯佛、锭光佛,过去久远出现之佛,授记释尊成佛。参阅增一阿含地主品第195经。
“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识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
“若当,阿难,世间无善知识者,则无有尊卑之叙,父母、师长、兄弟、宗亲,则与彼猪犬之属与共一类,造诸恶缘,种地狱罪缘;有善知识故,便别有父母、师长、兄弟、宗亲。”
是时,世尊便说此偈:
“善知识非恶,亲法非为食,将导于善路,此亲最尊说。
= 善知识不是恶友,亲法并不是为了食;善知识能引导你向于善路,这种亲,乃最为尊贵之说!
“是故,阿难,勿复更说言:‘善知识者是半梵行之人也。’”
尔时,阿难从佛受教,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00、本经叙说佛为释提桓因说众生性行不同,想念各异。增支部Sattavasa(有情居)。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之众五百人俱。
= “耆阇崛山”:Gijjhakuta-pabbata,又作姞栗陀罗矩吒(梵Grdhra-kuta),译为灵鹫山、鹫岭、灵山。以山顶形似鹫鸟,且山中多栖息鹫鸟而得名。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东北,为昔佛陀演法布教的主要场所之一。
阇(dū) = 城门上的台[platform above city gate]。(shé = 梵文音译字。)
是时,释提桓因从三十三天没,来至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白世尊言:“天及人民有何想念?意何所求?”
佛告之曰:“世间流浪,其性不同,所趣各异,想念非一。
“天帝当知:昔我无数阿僧祇劫亦生此念:‘天及众生之类,意何所趣向?为求何愿?’
= “阿僧祇劫”:Asankheyya
Kappa,即无数劫之意。“阿僧祇”为印度一种数目之名称,为极大之数。
“从彼劫至今日,不见一人心共同者。
“释提桓因当知:世间众生起颠倒之想,无常计常之想,无乐计乐之想,无我有我之想,不净有净之想,正路有邪路之想,恶有福想,福有恶想。
四倒/四颠倒 = Viparita,指四种颠倒妄见。断有为之四颠倒为二乘,断有为、无为等八颠倒则为菩萨。
八倒/八颠倒 = 指凡夫、二乘所迷执之八种颠倒。即凡夫执有为生灭之法为常、乐、我、净,二乘行者执无为涅槃之法为非常、非乐、非我、非净,故又称为凡小八倒。
常乐我净 = 大乘涅槃与如来法身所具足之四德。又称涅槃四德。达涅槃境界之觉悟为永远不变之觉悟,谓之常;其境界无苦而安乐,谓之乐;自由自在,毫无拘束,谓之我;无烦恼之染污,谓之净。/凡夫不知一己与世界之真相本为无常、苦、无我、不净,而生之四种谬误见解。常,以为人将永远存在;乐,以为人生是快乐的;我,以为有自由、自主、可掌握的主体之‘我’;净,以为身心是清净的。此亦即四颠倒。故印度之早期佛教,为对治此四颠倒,而教之修习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等四念处。
|
|||
有为之四颠倒 = 指凡夫对于生死有为法所执之四种谬见。即凡夫不知此迷界之真实相,而于世间之无常执常、于诸苦执乐、于无我执我、于不净执净。
|
无为之四颠倒 = 指声闻、缘觉二乘人虽对有为之四颠倒具有正见,然却误以为悟境(涅槃)是灭无之世界,而于涅槃无为法起四种妄见。即于涅槃之‘常、乐、我、净’妄执为‘无常、无乐、无我、不净’。
|
||
常颠倒
|
Nicca-viparita,于世间之无常执常。
|
无常颠倒
|
于涅槃之常妄执为无常。
|
乐颠倒
|
Sukha-viparita,于诸苦执乐。
|
无乐颠倒
|
于涅槃之乐妄执为无乐。
|
我颠倒
|
Atta-viparita,于无我执我。
|
无我颠倒
|
于涅槃之我妄执为无我。
|
净颠倒
|
Suci-viparita,于不净执净。
|
无净颠倒
|
于涅槃之净妄执为不净。
|
“以此方便,知众生之类,其根难量,性行各异。
“若当众生尽同一想,无若干想者,九众生居处,则不可知,亦难分别九众生居,神识所止亦复难明,亦复不知有八大地狱,畜生所趣亦复难知,不别有地狱之苦,不知有四姓之豪贵,不知有阿须伦所趣之道,亦复不知三十三天。
“设当尽共同一心者,当如光音天。
“以众生若干种,想念亦若干种。
“是故,知有九众生居处、九神所止处,知有八大地狱、三恶道,至三十三天,亦复如是。
三恶道/三涂/三途/三恶/三恶趣 = 乃众生造作恶行所感得之世界。
|
|
地狱
|
Niraya,音译作捺落迦、那落迦、奈落、泥梨耶、泥梨。在地之下、铁围山间,有八寒八热等地狱,造上品十恶者堕入此趣。
|
饿鬼
|
Peta,音译为薜荔多。造中品十恶者堕入此趣。其中罪重者,积劫不闻浆水之名;其次者,但伺求人间荡涤脓血粪秽;又其次者,时或一饱。
|
傍生/横生/畜生道/傍生趣/畜生
|
Tiracchana,造下品十恶堕入此趣。有披毛戴角、鳞甲羽毛、四足多足、有足无足、水陆空行等。
|
“以此方便,知众生类,其性不同,所行各异。”
是时,释提桓因白世尊言:“如来所说甚为奇雅:‘众生之性,其行不同,想念各异。以其众生所行不同故,致有青、黄、白、黑、长、短不均。’
雅(yǎ) = 鸟名,乌鸦的一种。同“鸦”[crow]。(正确;合乎规范[correct,right;standard]/高尚;美好[fine;refined;elegant]。)
“又且,世尊,诸天事猥,欲还天上。”
猥(wěi) = 狗叫声[bark]。(猥亵,淫秽[obscene]/卑鄙,可耻,不体面[base]/劣质;下等[inferior]/谦词,等于说“辱”,指降低身分,用于他人对自己的行动[I]/许多,众多[numerous]。)
佛告释提桓因曰:“宜知是时。”
是时,释提桓因即从座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
尔时,释提桓因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九止、嚫、孔雀,系缚、法之本,病、供养、槃特,梵行、若干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