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十三卷
#六入处诵<8、9、11、13、43卷>
##六入处相应<304~342>
六内入处
|
缘
|
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
|
六外入处
|
色入处、声入处、香入处、味入处、触入处、法入处。
|
|
六识身
|
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
|
六触身
|
因缘
|
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
|
六受身
|
眼触生受、耳触生受、鼻触生受、舌触生受、身触生受、意触生受。
#苦、乐、不苦不乐。
#受、想、行。
|
|
六爱身
|
眼触生爱、耳触生爱、鼻触生爱、舌触生爱、身触生爱、意触生爱。
|
#304、本经说明六内处、六外处、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爱身非我,若如实知六处,则正向涅槃。中部经Chachakka-sutta(六六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拘留搜国的调牛聚落里。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为汝等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
= 我现在将为你们说法,从开始、中间到后段都很殊胜,有完善的义理、美好的法味,纯一圆满清净,是梵行清白之法。
“谛听!善思!有六六法。
“何等为六六法?谓六内入处、六外入处、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爱身。
= 你们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有『六六法』。什么是『六六法』呢?所谓六内入处、六外入处、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爱身就是了。
“何等为六内入处?
“谓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
= 什么叫做六内入处呢?就是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
“何等为六外入处?
“色入处、声入处、香入处、味入处、触入处、法入处。
= 什么叫做六外入处呢?就是色入处、声入处、香入处、味入处、触入处、法入处。
“云何六识身?
“谓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 什么叫做六识身呢?就是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云何六触身?
“谓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
= 什么叫做六触身呢?就是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
“云何六受身?
“谓眼触生受、耳触生受、鼻触生受、舌触生受、身触生受、意触生受。
= 什么叫做六受身呢?就是眼触生受(感受)、耳触生受、鼻触生受、舌触生受、身触生受、意触生受。
“云何六爱身?
“谓眼触生爱、耳触生爱、鼻触生爱、舌触生爱、身触生爱、意触生爱。
= 什么叫做六爱身呢?就是眼触生爱、耳触生爱、鼻触生爱、舌触生爱、身触生爱、意触生爱。
“若有说言『眼是我』,是则不然。
= 如果有人说:『眼根就是我』,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
“所以者何?眼生灭故;
“若眼是我者,我应受生死,是故说『眼是我』者,是则不然。
= 为什么呢?因为眼根是生灭之法的缘故;如果说眼根就是我的话,那么我就应该会随受生死的变化了。所以说『眼根就是我』,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
“如是若色、若眼识、眼触、眼触生受若是我者,是则不然。
= 同样地,这色境、或眼识、或眼触,及眼触所生起的感受,如果说这些就是我的话,这也是不对的。
“所以者何?眼触生受是生灭法;
“若眼触生受是我者,我复应受生死,是故说眼触生受是我者,是则不然,是故眼触生受非我。
= 为什么呢?因为眼触所生起的感受是生灭之法;如果说眼触所生的感受就是我的话,那么我又应该要随受生死的变化了。因此眼触所生的感受就是我的说法是不对的,所以眼触生起的感受并不是我。
“如是耳、鼻、舌、身、意触生受非我。
= 同样地,这耳、鼻、舌、身、意触等所生的感受也不是我。
“所以者何?意触生受是生灭法;
“若是我者,我复应受生死,是故意触生受是我者,是则不然,是故意触生受非我。
= 为什么呢?因为由意触等所生的感受是生灭之法;如果那就是我的话,我又应随受生死的变化了,所以说由意触等所生的感受就是我,这是不对的,因此由意触等所生的感受并不是我。
“如是,比丘!当如实知眼所作、智所作、寂灭所作,开发神通,正向涅槃。
= 就像这样,比丘啊!应当要如实地认知眼根之所作、智慧之所作、寂灭之所作,开发神通,正向涅槃的境地。
“云何如实知见眼所作,乃至正向涅槃?
= 要怎样如实地知见眼根之所作,……乃至正向涅槃的境地呢?
“如是,比丘!眼非我,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观察非我;
“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是名如实知见眼所作,乃至正向涅槃,是名六六法经。”
= 就是要像这样地观察,比丘啊!眼根并不是我,像这色境、眼识、眼触,以及由眼触因缘而生的感受——内心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对这些也要观察它们都不是我;耳、鼻、舌、身、意诸根,也是像这样地说法,这就叫做如实地知见眼根之所作,……乃至正向涅槃寂静的境地,这就叫『六六法』经。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05、本经说明若不如实知眼乃至不苦不乐受,则生染着,乃至纯大苦聚集,反之则纯大苦集灭,成满三十七道品。中部Mahasalayatanika-sutta(大六处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为汝等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六分别六入处经。
“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 我现在将为你们说法,从开始、中段到后段都很殊胜,有完善的义理、美好的法味,纯一圆满清净,是梵行清白之法,就是所谓的『六分别六入处经』。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
“何等为六分别六入处经?
“谓于眼入处不如实知见者,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不如实知见;
“不如实知见故,于眼染著,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皆生染著。
= 什么是『六分别六入处经』呢?就是说对眼入处不能如实知见的话,那么对这色境、眼识、眼触、及眼触因缘所生的感受——内心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也就不能如实地知见;由于不能如实知见的缘故,对眼根爱染贪著,对这色境、眼识、眼触、及眼触因缘所生的感受——内心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也都会生起爱染贪著。
“如是耳、鼻、舌、身、意,若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不如实知见;
“不如实知见故,生染著。
= 同样地,对耳、鼻、舌、身、意诸根,像这法境、意识、意触、及意触因缘生起的感受——内心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都不能如实地知见;由于不能如实知见的缘故,便会对它生起爱染贪著。
“如是染著相应、愚暗、顾念、结缚其心,长养五受阴,及当来有爱、贪喜悉皆增长,身心疲恶,身心烧燃,身心炽然,身心狂乱,身生苦觉;
“彼身生苦觉故,于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悉皆增长,是名纯一大苦阴聚集。
= 像这样和爱染贪著相应,愚昧不明、顾惜爱念,就会结缚着他的心,长养着五蕴的身心,以及渴求来世永存的爱染,贪欲、喜欢也都随之增长,因而使身心疲累败坏,身心烦恼如火烧燃,身心侵逼如火炽燃,身心迷失狂乱,身心产生痛苦的感觉;由于身心产生痛苦感觉的缘故,那么在未来世的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便都会随之增长,这就叫做纯一大苦结聚五阴身心的集起。
“诸比丘!若于眼如实知见,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如实知见;
“见已于眼不染著,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不染著。
= 众比丘啊!如果对眼根能够如实地知见,像这色境、眼识、眼触、以及眼触因缘生起的感受——内心觉得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都能如实地知见;能如实知见后,对眼根便不会贪著,像这色境、眼识、眼触、及眼触因缘所生起的感受——内心觉得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也都不会去爱染贪著。
“如是耳、鼻、舌、身、意法如实知见,若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如实知见;
“如实知见故,于意不染著。
= 同样地,对这耳、鼻、舌、身、意诸根,像这法境、意识、意触、以及意触因缘生起的感受——内心觉得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都能如实地知见;由于都能如实知见的缘故,便能对意根不贪著。
“若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不染;
“不染著故,不相杂、不愚暗、不顾念、不系缚,损减五受阴,当来有爱,贪喜,彼彼染著悉皆消灭,身不疲苦,心不疲苦,身不烧,心不烧,身不炽然,心不炽然,身觉乐,心觉乐;
= “不相杂”:即「不相应」。
“身心觉乐故,于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悉皆消灭,如是纯大苦聚阴灭。
= 像这法境、意识、意触、及意触因缘生起的感受——内心觉得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对这些也都不会贪著;由于不贪著的缘故,就不会与它相应,不会愚昧、不会顾念、不被它所系缚,损减这五蕴的身心,渴求未来世永存的爱染,贪欲、喜欢,以及对每一境界的爱染贪著,全部都会随之息灭,身不疲苦,心不疲苦;身不烧,心不烧;身不炽燃,心不炽燃;身觉快乐,心觉快乐。由于身心觉得快乐的缘故,那么在未来世的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便都会随之息灭,像这纯粹大苦结聚的身心也就息灭。
“作如是知、如是见者,名为正见修习满足,正志、正方便、正念、正定,前说正语、正业、正命清净修习满足,是名修习八圣道清净满足。
= 有这样地认知、这样地观察的话,就叫做正见的修习已满足,而正志、正方便、正念、正定,以及前面说过的正语、正业、正命等清净的修习也都已满足的话,这就叫做修习八圣道已清净满足。
“八圣道修习满足已,四念处修习满足,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修习满足。
= 八圣道修习满足后,四念处也会修习满足。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等,都会修习满足。
“若法应知、应了者,悉知、悉了;
“若法应知、应断者,悉知、悉断;
“若法应知、应作证者,悉皆作证;
“若法应知、应修习者,悉已修习。
= 如果是所应知道、应了解的法,就要都能知道、都能了解;如果是所应知道、应断除的法,就要都能知道、都能断除;如果是所应知道、应作证的法,就要都能自己作证;如果是所应知道、应修习的法,就都要已经修习过。
“何等法应知、应了,悉知、悉了?所谓名色。
= 到底什么法是应该知道、应该了解,要全部知道、全部了解的呢?就是这身心合一的五蕴现象。
= “名色”:「色」即五蕴之「色」,「名」为五蕴之「受想行识」;二者为心、物两面。
名色 = 名为心,指受、想、行、识;色为物,指色身。故名色就有情而言即是身心合一的五蕴。
“何等法应知、应断?所谓无明及有爱。
= 到底是什么法应该知道、应该断除的呢?就是这无明及爱欲。
“何等法应知、应证?所谓明、解脱。
= 到底是什么法应知道、应作证的呢?就是这智慧及解脱。
“何等法应知、应修?所谓正观。
= 到底是什么法应知道、应修习的呢?就是正观。
正观 = 此处「正观」若依〈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三之论义所陈,应作「止观」。止观,即止与观。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观是观察一切真理。止属于定,观属于慧,止观就是定慧双修的意思。
“若比丘于此法应知、应了,悉知、悉了;
“若法应知、应断者,悉知、悉断;
“若法应知、应作证者,悉知、悉证;
“若法应知、应修者,悉知、悉修,是名比丘断爱结缚,正无间等,究竟苦边。
= 如果比丘对这所应知道、应了解的法,都能知道、都能了解;对这所应知道、应断除的法,都能知道、都能断除;对这所应知道、应作证的法,都能知道、都能作证;对这所应知道、应修习的法,都能知道、都能修习的话,这就叫比丘已断除了爱欲的结缚,有正确的觉证,彻底地脱离了生死的苦海。
“诸比丘!是名六分别六入处经。”
= 众比丘啊!这就叫做『六分别六入处经』。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应知、应了
|
名色
|
应知、应断
|
无明及有爱
|
应知、应证
|
明、解脱
|
应知、应修
|
正观
|
#306、本经说明眼、色、眼识、受、想、思等法,名为人,此五蕴是无常、有为、思愿缘生,为苦,若舍一切有余,则为涅槃。如是知、见,则为见法。阿毗达磨俱舍论第29卷引本经破执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比丘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作是念:“比丘云何知、云何见而得见法?”
= 那时,有一位比丘独自在一僻静之处,专心地思考,做这样的想法:比丘要怎样去认知、怎样去观察才能够见法呢?
作是思惟已,从禅起,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作是念:‘比丘云何知、云何见而得见法?’”
= 做这样的思考后,就从禅座中起来,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独自在一僻静之处,专心地思考,做这样的想法:比丘要怎样去认知、怎样去观察才能见法呢?」
尔时,世尊告彼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有二法,何等为二?眼、色为二。
= 要仔细地听啊!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解说。有二种法,是那二种呢?眼根与色境就是二种法。
“如是广说,乃至非其境界故。
= 像这样地广说……乃至不是他真有这样的境界之故。
“所以者何?眼、色缘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四无色阴、眼色,此等法名为人。
= 为什么呢?因为眼见色境的因缘便生起了眼识,上三事(指眼根、色境、眼识)的和合又生起了眼触,伴随眼触同时又生起了感受、想象、意志行为,这受、想、行、识四无色阴,以及眼根这个色阴,这些存在现象就叫做人。
= “四无色阴”:即「识、受、想、思」。
“于斯等法作人想、众生、那罗、摩㝹阇、摩那婆、士夫、福伽罗、耆婆、禅头。
= 就把这些现象当作是人想、众生、那罗(人之意)、摩㝹阇(人间或人趣之意)、摩那婆(即少年、孺童、人)、士夫(又作补特伽罗、人)、福伽罗(即补特伽罗、人)、耆婆(译作寿命,为有情之代名词)、禅头(即指人或有情)等。
= “那罗”:Nara,人之意。
= “摩㝹阇”:Manussaloka,人间或人趣之意。
= “摩那婆”:Manavaka,即少年、儒童、人。
= “士夫”:Puggala,又作补特伽罗、人。
= “福伽罗”:Puggala,即补特伽罗、人。
= “耆婆”:jivaka-komarabhacca,译作寿命,为有情之代名词。
= “禅头”:Jantu,即指人或有情。
㝹(nóu)
“又如是说:‘我眼见色,我耳闻声,我鼻嗅香,我舌尝味,我身觉触,我意识法。’
= 又这样地说:『我眼见颜色,我耳闻声音,我鼻嗅香气,我舌尝味道,我身觉触境,我意识法境。』
“彼施设又如是言说:‘是尊者如是名,如是生,如是姓,如是食,如是受苦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分齐。’
= 人们施设了各种法,然后又这样的说:『这就是尊者的名字,他是这样的出生,他是这样的姓氏,他是这样的谋食,他是这样的感受苦乐,他是这样的长寿,他是这样的久住着,他是这样的寿终。』
= “寿分齐”:Jiva
Pariyanta,命之周边,意为「寿终」。
“比丘!是则为想,是则为志,是则言说,此诸法皆悉无常、有为、思愿缘生;
“若无常、有为、思愿缘生者,彼则是苦。
= 比丘啊!像这些名相的施设都只是一种想象,都只是一种标志,都只是一种言说罢了,这一切施设之法全都变化无常,是因缘造作的有为法,是由于人们的意愿因缘所生起;如果是变化无常,是因缘造作的有为法,是由于人们的意愿因缘生起的话,那么那些现象就会导致苦恼。
“又复彼苦生,亦苦住,亦苦灭,亦苦数数出生,一切皆苦。
= 然后又再产生其它的苦恼,还是住于苦,还是苦灭了,也还是苦恼一次又一次的不断产生,一切都是苦恼的连续。
“若复彼苦无余断,吐尽、离欲、灭、息没,余苦更不相续,不出生,是则寂灭,是则胜妙。
= 如果能够把那些苦恼断灭无余,唾弃净尽,远离贪欲,使之灭尽息止不生,其余的苦恼更不相续,不再产生,这就叫寂灭,这就叫胜妙。
“所谓舍一切有余、一切爱尽、无欲、灭尽、涅槃。
= 所谓把一切有余的苦恼都舍弃,一切的爱欲都断尽,没有贪欲,息灭净尽,就是涅槃的境地了。
“耳、鼻、舌、身触缘生身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四是无色阴,身根是色阴,此名为人。
= 同样地,耳、鼻、舌诸根,乃至由于身感触境的因缘便生起了身识,上三事(指身根、触境、身识)的和合又生起了身触,伴随身触同时又生起了受、想、行。这受、想、行、识是四无色阴,身根是属色阴,这些存在现象就叫做人。
“如上说,乃至灭尽、涅槃。
= 其余就如前面经文所说,……乃至息灭净尽,就是涅槃境地了。
“缘意法生意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四无色阴、四大,士夫所依,此等法名为人。
= 或由于意根识取法境的因缘便生起了意识,上三事(指意根、法境、意识)的和合又生起了意触,伴随意触同时又生起了受、想、行,这受、想、行、识四无色阴,以及地、水、火、风四大,是我们人所依存之法;这些存在的现象,就叫做人。
“如上广说,乃至灭尽、涅槃。
= 其余如前面经文所广说,……乃至息灭净尽,就是涅槃境地了。
“若有于此诸法,心随入住,解脱不退转,于彼所起系著,无有我。
= 如果有人对所说这一切法,心里能够随即入住其中(意即席忆念正法),就可获得解脱,不再退转道心,对于那些所生起的系缚烦恼,便不再执持有一实体我存在的邪见了。
“比丘!如是知、如是见,则为见法。”
= 比丘啊!像这样地认知、这样地察见,就叫做见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07、本经经意同第306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比丘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作是念:“云何知、云何见,名为见法?”
= 那时,有一位比丘独自在一僻静之处,专心思惟,做这样的想法:要怎样认知、怎样察见,才叫做见法呢?
“思惟已,从禅起,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作是念:‘比丘云何知、云何见,名为见法?’
“今问世尊,唯愿解说!”
= 这样思考后,他从禅定中出定,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独自在一僻静之处,专心地思考,做这样的想法:比丘要怎样认知、怎样察见才叫做见法呢?现在就请问世尊您,希望您能为我解说!」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有二法,眼、色,缘生眼识,如上广说。
“尊者!如所说偈:
= 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解说。有二种法,如眼根与色境的因缘,而生眼识等,就如上面(即前经)所广说过的那样。尊者啊!如果以偈来说,就是这样的:
“眼色二种缘,生于心心法,识触及俱生,受想等有因。
= 由于眼根与色境二种缘,生起了心与心法(心的一切作用),眼识与眼触伴随共生后,受、想等就有生起之因。
“非我非我所,亦非福伽罗,亦非摩㝹阇,亦非摩那婆。
= 这些现象都不是我或我所有,也不是福伽罗,也不是摩㝹阇,也不是摩那婆。
“是则为生灭,苦阴变易法;于斯等作想,施设于众生,
“那罗摩㝹阇,及与摩那婆,亦余众多想,皆因苦阴生。
= 这些都是随缘生灭,是有苦的五蕴变易之法;对这些现象做各种的想象,施设于众生上,如:那罗、摩㝹阇,以及摩那婆,还有其它众多的想象,皆是由这有苦的五蕴所生起。
苦阴 = 阴,即蕴,指五蕴而言,是构造有情之身心者也,人身有苦,故云苦阴。
“诸业爱无明,因积他世阴。
= 由于爱欲无明所造诸业,因而积聚成他世再生的五蕴。
“余沙门异道,异说二法者,彼但有言说,闻已增痴惑;
“贪爱息无余,无明没永灭,爱尽众苦息,无上佛明说。”
= 其余外道沙门,若另有二法的异说,但那不过是一种言说而己,令人听后,会多增疑惑;要把贪爱之心息灭无余,要使无明永远消灭不起,尽除了爱欲,一切苦患就会停息,这是无上的佛陀智慧的说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08、本经说明若于色、声、香、味、触、法染着,一旦彼无常、变易、灭尽,则生大苦。若于彼等法之集、灭、味、患、离如实知,则得安稳涅槃。相应部Agayha(不执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诸天、世人于色染著爱乐住,彼色若无常、变易、灭尽,彼诸天、人则生大苦;
“于声、香、味、触、法染著爱乐住,彼法变易、无常、灭尽,彼诸天、人得大苦住。
= 诸天神与世人经常对色境贪著爱乐,如果那色境无常、变易或灭尽了,那些天神与世人就会生起很大的痛苦;同样地,经常对声、香、味、触、法等五境贪著爱乐,如果那五境变易、无常或灭尽了,那些天神与世人就会生起很大的痛苦。
“如来于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如实知已,于色不复染著爱乐住,彼色变易、无常、灭尽,则生乐住;
“于声、香、味、触、法,集、灭、味、患、离如实知,如实知已,不复染著爱乐住,彼色变易、无常、灭尽,则生乐住。
= 如来对色境、色境的集起、色境的息灭、对色境的爱乐、色境造成的祸患、出离色境等现象都能如实知道;能如实知道后,对色境就不会再去贪著爱乐,所以那色境如果变易、无常或灭尽了,仍是保持着安乐的心理;同样地,对声、香、味、触、法五境,这五境的集起、息灭、爱乐、祸患、出离等现象,也都能如实知道,能如实知道后,就不会再去贪著爱乐。所以那色等六境如果变易、无常、灭尽了,还是保持着内心的安乐。
“所以者何?眼、色缘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缘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此三受集,此受灭、此受味、此受患、此受离如实知,于彼色因缘生阨碍,阨碍尽已,名无上安隐涅槃。
= 为什么呢?因为由于眼见色境的因缘便生起了眼识,上三事的和合又生起了眼触,再由于眼触而生起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如果对这三种感受的集起、这感受的息灭、对这感受的爱乐、这感受造成的祸患、出离这感受等现象,都能如实知道,那么由于那色境的因缘所生起的障碍,这障碍除尽后,就叫做无上安稳涅槃。
阨(è) = 同“厄”。困厄,遭遇困境[poverty-stricken]。(为难;迫害[make things difficult for;injure;persecute]/灾难[disaster]。)
“耳、鼻、舌、身、意法缘生意识,三事和合触,触缘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受集、受灭、受味、受患、受离如实知,如实知已,彼法因缘生阨碍,阨碍尽已,名无上安隐涅槃。”
= 耳、鼻、舌、身诸根,乃至由于意根识取法境因缘便生起了意识,上三事的和合又生起了意触,再由意触而生起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如果对那些感受的集起、感受的息灭、对感受的爱乐、感受造成的祸患、出离那感受等现象,都能如实知道,能如实知道后,那么由于那些现象因缘所生起的障碍,障碍尽除后,就叫做无上安稳涅槃。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境界,一向生喜悦,爱染深乐著;
“诸天及世人,唯以此为乐,变易灭尽时,彼则生大苦,
“唯有诸贤圣,见其灭为乐。
= 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种境界,一向心生喜悦,深深地贪著爱乐它;诸天神及世人,都认为只有这些才是快乐,可是当这些境界变易或灭尽时,他们就会生起大苦了,只有那些圣贤们,见其寂灭而快乐。
“世间之所乐,观察悉为怨;贤圣见苦者,世间以为乐;
“世间之所苦,于圣则为乐。
= 世间人所感到快乐的境界,贤圣的人观察都是怨怼;贤圣的人所见是苦的境界,世间人却以为是快乐境界;世间人所感到痛苦的境界,而贤圣的人则认为是快乐。
“甚深难解法,世间痴惑生,大暗所昏没,盲冥无所见;
“唯有智慧者,发朦开大明。
= 对这甚深难解的妙法,世人都生起疑惑之心,由于被大闇(无明)所昏没,所以就如眼盲冥暗无所见一样;只有具智慧的人,才能将冥暗拨开而得大光明。
朦(méng) = 月不明[<moonlight>
dim]。(愚昧[ignorant]。)
“如是甚深句,非圣孰能知?不还受身者,深达谛明了。”
= 像这样甚深含意的法句,如果不是贤圣者,谁能了知呢?那不会再还来世间受身心果报的人,才能深达真谛而明了这道理。
孰(shú) = “熟”的古字[cooked]( 通“熟”。缜密,仔细,周详[careful]/谁,哪个人或哪些人[who]。)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09、本经说明贪爱不断、不知者,名第二住;贪爱已尽、已知者,名一一住。相应部Migajalena(鹿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瞻婆国揭伽池侧。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瞻婆城的揭伽莲花池边。
= “瞻婆”:Campa,为佛陀时代六大都巿之一,为鸯伽(Anga)国之首都。鸯伽国在摩揭陀国之东,其地在靠近现代比哈尔的巴伽尔浦尔。
= “揭伽池”:Gaggara
Pokkharani,揭伽莲花池。
尔时,尊者鹿纽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有第二住,有一一住。
“彼云何第二住?云何一一住?”
= 世尊啊!就如世尊您所说的,有第二住,有一一住。为什么叫做第二住?为什么叫做一一住呢?
= “鹿纽”:Migajala,比丘名。
鹿纽 = 即鸯伽国鹿子母(弥伽罗母)的儿子。鹿子母曾向佛陀发八大布施愿,结婚时,又捐舍价值九亿钱之嫁衣,请求建造精舍,即为经中所称之东园鹿子母讲堂,或称鹿母讲堂。
佛告鹿纽:“善哉!善哉!鹿纽!能问如来如是之义。”
= 问得好啊!问得真好!鹿纽啊!你能向如来请问这样的义理。
佛告鹿纽:“若眼识色,可爱、乐、念、可意,长养于欲;
“彼比丘见已,喜乐、赞叹、系著住,爱乐、赞叹、系著住已,心转欢喜,欢喜已深乐,深乐已贪爱,贪爱已阨碍。
= 如果眼根识取色境时,生起可爱、可乐、可念、可意的心理,不断地长养欲望;那比丘见此色境后,就会对它喜乐、赞叹、系著住;对色境喜乐、赞叹、系著后,心里就会对它转生欢喜;转生欢喜后,就会对它生起深乐;生起深乐后,就会对它贪爱;贪爱后,就会生起障碍。
“欢喜、深乐、贪爱、阨碍者,是名第二住。
= 有这欢喜、深乐、贪爱、障碍的现象,就叫第二住(招感来世身心果报,第二自体的生起)。
“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
= 对耳、鼻、舌、身、意诸根,也是像这样的说法。
“鹿纽!有如是像类比丘,正使空闲独处,犹名第二住。
= 鹿纽啊!有像这样一类的比丘,即使他也是空闲独处,可是仍叫做第二住。
“所以者何?爱喜不断不灭故。
= 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对境界的爱喜不能断除也不能息灭之故。
“爱欲不断、不知者,诸佛如来说第二住。
= 爱欲不能断除、不能了知的话,诸佛如来就说他有第二住。
“若有比丘,于可爱、乐、念、可意,长养于欲色;
“彼比丘见已不喜乐、不赞叹、不系著住,不喜乐、不赞叹、不系著住已,不欢喜,不欢喜故不深乐,不深乐故不贪爱,不贪爱故不阨碍。
= 如果有比丘,对于可爱、可乐、可念、可意,会长养欲贪的色境;那比丘见此色境后,对它不喜乐、不赞叹、不系著住;能不喜乐、不赞叹、不系著住后,就不会对它欢喜;由于对它不欢喜,所以就不会对它生起深乐;因为对它不深乐,所以就不会去贪爱它;不贪爱它,所以就不会生起障碍。
“不欢喜、深乐、贪爱、阨碍者,是名为一一住。
= 能不欢喜、深乐、贪爱、障碍的话,就叫做一一住(不招感来世身心的果报,无第二自体的生起)。
“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
= 对耳、鼻、舌、身、意诸根,也是像这样的说法。
“鹿纽!如是像类比丘,正使处于高楼重阁,犹是一一住者。
= 鹿纽啊!像这一类的比丘,即使住于高楼重阁之中,仍然叫做一一住的人。
“所以者何?贪爱已尽、已知故。
“贪爱已尽、已知者,诸佛如来说名一一住。”
= 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贪爱已尽、已了知之故;贪爱已尽、已了知的人,诸佛如来就说他是一一住。
尔时,尊者鹿纽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310、本经说明若六处见可爱之色而生系着,则苦集,反之则苦灭。相应部Migajalena(鹿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瞻婆国揭伽池侧。
尔时,尊者鹿纽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为我说法,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 慈悲的世尊啊!请您为我说法,我听法之后,将独自在一僻静之处,专心思考,不放逸懈怠,……乃至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告鹿纽:“善哉!善哉!鹿纽!能问如来如是之义。
“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 真好啊!真好!鹿纽啊!你能向如来请问这样的义理。要仔细听啊!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解说。
佛告鹿纽:“若眼见可爱、乐、可意、可念,长养于欲之色;
“见已,彼说赞叹、系著、欣悦,赞叹、系著已,则欢喜集,欢喜集已则苦集。
= 如果眼睛看见可爱、可乐、可意、可念,会长养贪欲的色境;见此色境之后,对它赞叹、对它系著、对它欣悦;对它赞叹、对它系著后,那么就会有欢喜的集起;欢喜集起后,就会有痛苦的集起。
“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
= 对耳、鼻、舌、身、意诸根,也是像这样的说法。
“鹿纽!若有比丘,眼见可爱、乐、可念、可意,长养于欲之色;
“见已不欣悦、不赞叹、不系著,不欣悦、不赞叹、不系著故,不欢喜集,不欢喜集故则苦灭。
= 鹿纽啊!如果有比丘,眼睛看见可爱、可乐、可念、可意,会长养贪欲的色境;见此色境之后,由于对它能不欣悦、不赞叹、不系著;所以就不会有欢喜的集起;因为没有欢喜集起,所以痛苦也就息灭。
“耳、鼻、舌、身、意法亦如是说。”
= 耳、鼻、舌、身、意诸根,乃至意根识取法境的现象,也是像这样的说法。
尔时,尊者鹿纽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尔时,尊者鹿纽闻佛说法教诫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得阿罗汉,心善解脱。
= 当时。鹿纽尊者听佛陀的说法教诫后,独自在僻静之处,专心思考,不放逸懈怠,……乃至证成阿罗汉果,心灵获得完善的解脱。
#311、本经叙说富楼那闻佛说法后,欲往西方输卢那国传法,佛问其决心,知其为法不惜身命,即鼓励其前往。相应部Punna(富楼那)、中部Punnovada-sutta(教富楼那经)、失译佛说满愿子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富楼那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为我说法,我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 慈悲的世尊啊!请您为我说法,我将独自坐于僻静之处,专心思考,不放逸懈怠,……乃至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之中了。
= “富楼那”:Punna,能广说法,分别义理第一比丘。
富楼那 = 依佛光大辞典说:富楼那为迦毘罗婆苏(即迦毘罗卫)人,净饭王国师之子,属婆罗门种。容貌端正,自幼聪明,能解韦陀等诸论,长而厌俗,欲求解脱,遂于悉达太子出城之夜,与朋友三十人同时于波梨婆遮迦法中出家,入雪山,苦行精进,终得四禅五通。及佛成道,于鹿野苑转法轮,师乃至佛所求出家受具足戒,后证得阿罗汉果。以其长于辩才,善于分别义理,后专事演法教化,因闻其说法而解脱得度者,多达九万九千人,故被誉为「说法第一」。
佛告富楼那:“善哉!善哉!能问如来如是之义。
“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 真好啊!真好!你能向如来请问这样的义理。要仔细听啊!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解说。
“若有比丘,眼见可爱、可乐、可念、可意,长养欲之色;
“见已欣悦、赞叹、系著,欣悦、赞叹、系著已欢喜,欢喜已乐著,乐著已贪爱,贪爱已阨碍。
= 如果有比丘眼睛看见可爱、可乐、可念、可意,会长养贪欲的色境;见此色境之后,对它欣悦、赞叹、系著住;对它欣悦、赞叹、系著住后,就会对它欢喜;对它欢喜后,就会乐著于它;乐著于它后,就会贪爱它;贪爱它后,就会生起障碍。
“欢喜、乐著、贪爱、阨碍故,去涅槃远。
= 由于有欢喜、乐著、贪爱、障碍之故,所以距涅槃就很远了。
“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
= 耳、鼻、舌、身、意诸根,也是像这样子。
“富楼那!若比丘,眼见可爱、乐、可念、可意,长养欲之色;
“见已不欣悦、不赞叹、不系著,不欣悦、不赞叹、不系著故不欢喜,不欢喜故不深乐,不深乐故不贪爱,不贪爱故不阨碍。
= 富楼那啊!如果比丘眼睛看见可爱、可乐、可念、可意,会长养贪欲的色境;可是见后,对它能不欣悦、不赞叹、不系著住;由于能不欣悦、不赞叹、不系著住,所以就不会欢喜它;由于不欢喜它,所以对它就不会生起深乐;对它不深乐,所以就不会贪爱它;不贪爱它,所以就不会生起障碍。
“不欢喜、不深乐、不贪爱、不阨碍故,渐近涅槃。
= 由于对境不欢喜、不深乐、不贪爱、不障碍,所以就会逐渐趋近涅槃。
“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
= 耳、鼻、舌、身、意诸根,也是像这样。
佛告富楼那:“我已略说法教,汝欲何所住?”
= 我已简略地解说了佛法的教义,你打算往何处去呢?
富楼那白佛言:“世尊!我已蒙世尊略说教诫,我欲于西方输卢那人间游行。”
= 世尊啊!承蒙世尊您为我略说教诫,我现在打算到西方的输卢那国人间游行教化。
= “西方输卢那”:Sunaparantaka,为富楼那之出生国。
西方输卢那 = 佛光杂阿含藏注云:「为富楼那比丘之出生国。」未知何据?
佛告富楼那:“西方输卢那人凶恶、轻躁、弊暴、好骂。
“富楼那!汝若闻彼凶恶、轻躁、弊暴、好骂、毁辱者,当如之何?”
= 西方输卢那国的人民很凶恶、轻躁、残暴、好骂。富楼那啊!你如果听闻到他们凶恶、轻躁、残暴、好骂、毁辱的言语时,你将怎么办呢?
弊(bì) = 同“毙”。仆;向前倒下[fall forward]。(坏,低劣[bad]。)
富楼那白佛言:“世尊!若彼西方输卢那国人,面前凶恶、诃骂、毁辱者,我作是念:‘彼西方输卢那人贤善智慧,虽于我前凶恶、弊暴、好骂、毁辱我,犹尚不以手、石而见打掷。’”
= 世尊啊!如果那西方输卢那国的人民,在我面前凶恶、诃骂、毁辱我的话,我会做这样的想法:那西方输卢那人贤善而有智慧,虽然他们在我面前凶恶、轻躁、残暴、好骂、毁辱我,可是还没有用手打我,用石头丢掷我哩!
掷(zhì) = 扔,抛[throw]。
佛告富楼那:“彼西方输卢那人但凶恶、轻躁、弊暴、骂辱,于汝则可脱,复当以手、石打掷者,当如之何?”
= 那西方那输卢那人只是用凶恶、轻躁、残暴、骂辱的方式对待你,你还可能幸免于难,如果他们又用手打你,用石头丢掷你的话,你将怎么办呢?
富楼那白佛言:“世尊!西方输卢那人脱以手、石加于我者,我当念言:‘输卢那人贤善智慧,虽以手、石加我,而不用刀杖。’”
= 世尊啊!西方的输卢那人如果用手打我、掷石加害于我的话,我将会这样的想着:『输卢那人是贤善而有智慧的,虽然他们用手打或石掷来加害我,然而还不是用刀杖哩!』
佛告富楼那:“若当彼人脱以刀杖而加汝者,复当云何?”
= 如果那输卢那人或者真拿着刀杖加害你的话,你又将怎么办呢?
富楼那白佛言:“世尊!若当彼人脱以刀杖,而加我者,当作是念:‘彼输卢那人贤善智慧,虽以刀杖而加于我,而不见杀。’”
= 如果那输卢那人或者真拿着刀杖加害于我,我将会这样的想着:那输卢那人是贤善而有智慧的,虽然他们拿着刀杖加害于我,然而还未杀死我。
佛告富楼那:“假使彼人脱杀汝者,当如之何?”
= 假使输卢那人或者真的杀死你的话,你将怎么办呢?
脱(tuō) = 肉去皮骨[peel off]。(离;脱离[separate
oneself from]/表示推断,相当于“或者”[perhaps]。)
富楼那白佛言:“世尊!若西方输卢那人脱杀我者,当作是念:‘有诸世尊弟子,当厌患身,或以刀自杀,或服毒药,或以绳自系,或投深坑;彼西方输卢那人贤善智慧,于我朽败之身,以少作方便,便得解脱。’”
= 世尊啊!假使西方输卢那人或者真的杀死我的话,我将会这样的想着:有许多世尊的弟子,当厌患他自身时,或者拿刀自杀,或者服食毒药,或者用绳自系(上吊),或者自投深坑;那西方输卢那人贤善而有智慧,对我这朽败的身体,用一点小方便,就使我得到了解脱。
朽(xiǔ) = 腐烂[decayed;rotten]。(衰老;衰弱[senile;old]。)
佛言:“善哉!富楼那!汝善学忍辱,汝今堪能于输卢那人间住止。
“汝今宜去度于未度,安于未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
= 真是伟大啊!富楼那比丘!你完善地修习忍辱之道,你现在有足够的能力到输卢那人间去居住了。你现在应该去度化那些尚未被度化的人,安乐那些未得安乐的人,对那些未得涅槃的人,使他们证得涅槃。
尔时,富楼那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尔时,尊者富楼那夜过晨朝,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食已还出,付嘱卧具,持衣钵去,至西方输卢那人间游行。
= 这时,富楼那尊者过了夜晚到了早晨,穿好法衣,拿着钵盂,走进舍卫城乞食,食毕出城,安置好卧具,就拿着衣钵离开了,将到西方输卢那国人间游行教化。
到已,夏安居,为五百优婆塞说法,建立五百僧伽蓝,绳床、卧褥、供养众具悉皆备足。
= 到达后,结夏安居,为五百位在家男众弟子说法,并建立五百间僧伽蓝(寺院)。那些绳床、卧褥,以及供养僧众的器物,都全部备足。
夏安居 = 即结夏安居,又名坐夏,或坐腊,即在夏季的三个月中,僧徒们不得随便外出,以便致力于坐禅和修习佛法。
优婆塞 = 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和受持五戒的男居士。
五百僧伽蓝 = 僧伽蓝,即寺院。五百僧伽蓝,即五百间寺院。一说是建立容纳五百僧人的大寺院。
三月过已,具足三明,即于彼处入无余涅槃。
= 经过三个月后,就具足了阿罗汉的三种神通智慧,就在那里进入了无余涅槃。
= “三明”:又作三达、三证法。至无学位除尽愚暗,于三事通达无碍之智明。即:(1)宿命智证明,(2)生死智证明,(3)漏尽智证明。
三明 = 即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宿命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宿世的事;天眼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来世的事;漏尽明是以圣智断尽一切的烦恼。以上三者,在阿罗汉叫做三明,在佛却叫做三达。
#312、本经叙说摩罗迦舅闻佛略说法要后,于不系着眼色等广解其义。相应部Sangayha(所摄取)。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摩罗迦舅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为我说法,我闻法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不受后有。”
= 慈悲的世尊啊!请您为我说法,我听闻佛法后,将独自在一僻静之处,专心思惟,不放逸懈怠,……乃至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之中了。
= “摩罗迦舅”:Malukya,巴利本作Malukyaputta(摩罗迦子),一比丘之名。
尔时,世尊告摩罗迦舅言:“诸年少聪明利根,于我法、律出家未久,于我法、律尚无懈怠,而况汝今日年耆根熟,而欲闻我略说教诫!”
= 那些年少比丘,聪明利根,虽然他们在我正法、戒律中出家未久,然而在我正法、戒律中修习尚不懈怠;何况你今日已年老根熟(指六根迟钝),竟然还要听闻我为你略说教戒!
摩罗迦舅白佛言:“世尊!我虽年耆根熟,而尚欲得闻世尊略说教诫。唯愿世尊为我略说教诫,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 「世尊啊!我虽然年老根熟,然而还是想要听闻世尊您略说教戒,希望世尊您能为我略说教戒,我听法之后,将独自在一僻静之处,专心思考,……乃至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之中了。」
第二、第三亦如是请。
= 第二次与第三次,也都是这样的向佛陀祈请说法。
佛告摩罗迦舅:“汝今且止!”
= 「你现在暂停请法!」
如是再三,亦不为说。
= 这样的回答三次,并不为他说法。
尔时,世尊告摩罗迦舅:“我今问汝,随意答我。”
= 我现在问你,你就随自己的意见回答我吧!
佛告摩罗迦舅:“若眼未曾见色,汝当欲见,于彼色起欲、起爱、起念、起染著不?”
= 如果眼根未曾见过这色境的话,你将会想要见它,并对那个未曾见过的色境生起欲求、生起爱乐、生起想念、生起贪著吗?
= “于彼色起欲”:指未曾见色。
答言:“不也,世尊!”
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亦如是说。
= 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感触、意识法等现象,也是像这样的问说。
佛告摩罗迦舅:“善哉!善哉!摩罗迦舅!见以见为量,闻以闻为量,觉以觉为量,识以识为量。”
= 「答得真好啊!答得真妙!摩罗迦舅啊!你的眼见能以所见色境为量,耳闻能以所闻声境为量,感觉能以所觉之境为量,意识能以所识法境为量。」(言摩罗迦舅的六根能有正确的见、闻、觉、知)
而说偈言:
= 于是佛陀唱说偈颂:
“若汝非于彼,彼亦复非此,亦非两中间,是则为苦边。”
= 如果你不在他那儿,而他那儿又不在你这儿;也不是在这两者的中间,这就叫尽了苦际。
「若汝非于彼,彼亦复非此;亦非两中间,是则为苦边。」= 此偈颂南传大藏经作「汝不在此世、不在来世、不在两界之中间,此为苦恼之灭尽。」说法不同,可为参考。
摩罗迦舅白佛言:“已知,世尊!已知,善逝!”
= 我已经知道了,世尊!我已经知道了,善逝!
佛告摩罗迦舅:“汝云何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 你如何在我简略的说法中广解它的义理呢?
尔时,摩罗迦舅说偈白佛言:
“若眼已见色,而失于正念,则于所见色,而取爱念相。
= 『如果眼睛看见色境后,而失去了正念,就会对所见的色境,产生执取爱念之相状。
“取爱乐相者,心则常系著,起于种种爱,无量色集生。
= 有执取爱乐之相状的人,心里就会常被系缚着,生起了其它种种的爱念,于是就有无量的色境集聚生起。
“贪欲恚害觉,令其心退减,长养于众苦,永离于涅槃。
= 贪欲、瞋恚、害人的心理,会使他的道心退减,长养着众苦,而永远离开了涅槃。
“见色不取相,其心随正念,不染恶心爱,亦不生系著;
“不起于诸爱,无量色集生,贪欲恚害觉,不能坏其心;
“小长养众苦,渐次近涅槃,日种尊所说,离爱般涅槃。
= 如果见色境能不执取其相的话,他的心就会随生正念,不会生起染污的爱欲,也不会生起系著之念;不会生起各种爱念,虽有无量色境的集聚生起,然而贪欲、瞋恚、害人的心理,再不能毁坏他的善心;虽然有小小众苦的长养,但会渐次地趋近涅槃,这是日种最尊者所说的教法,要远离贪爱,才能得到般涅槃境地。
= “日种”:即瞿昙之异称。印度刹帝利种族中之一姓。瞿昙仙人之后裔,即释尊之本姓。
“若耳闻诸声,心失于正念,而取诸声相,执持而不舍;
“鼻香舌尝味,身触意念法,忘失于正念,取相亦复然。
= 如果耳闻诸声境,心里就失去了正念,而执取一切声境的相状,执取而不舍弃;还有鼻闻香、舌尝味,以及身感触境、意识法境,一样忘失了正念,执取表相的情况也是像这样子。
“其心生爱乐,系著坚固住,起种种诸爱,无量法集生;
“贪欲恚害觉,退减坏其心,长养众苦聚,永离于涅槃。
= 在心里如果生起了爱乐,就会被坚固地系缚着,又生起种种的爱念,于是无量的现象便集聚而生;这贪欲、瞋恚、害人的心理,会退减败坏他的道心,于是不断长养集聚众苦,便永离于涅槃的境地。
“不染于诸法,正智正念住,其心不染污,亦复不乐著;
“不起于诸爱,无量法集生,贪瞋恚害觉,不退减其心;
“众苦随损减,渐近般涅槃,爱尽般涅槃,世尊之所说。
= 如果不去染著诸法,依住于正智正念,他的心灵就不会受染污,也不会去爱乐贪著,那么就不会生起一切的爱念,虽有无量现象的集起,但贪欲、瞋恚、害人的心理,都不能退减他的道心;一切痛苦也会随之损减,逐渐地趋近于涅槃。爱欲除尽就是般涅槃,这是世尊的说法。』
“是名世尊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 这就叫在世尊简略的说法中,深广地去了解它的义理。
佛告摩罗迦舅:“汝真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所以者何?如汝所说偈:‘若眼见众色,忘失于正念,则于所见色,而取爱念相。’如前广说。”
= 你是真能在我简略的说法中去广解它的义理。为什么呢?因为就如你所说的偈颂:『如果眼睛看见一切色境,就忘失了正念,那么对所见的色境,就会产生执取爱念的相状。……。』就如前面所讲所广说的一样。
尔时,尊者摩罗迦舅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尔时,尊者摩罗迦舅于世尊略说法中广解其义已,于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成阿罗汉,心得解脱。
#313、本经说明若见色等不起贪觉如实知,是名有经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经法。诸比丘!崇向而于经法,异信、异欲、异闻、异行思惟、异见审谛忍,正知而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有一种经法,众比丘啊!有依这种经法(因由、原理)的比丘,他不依信仰,不依爱好,不依传闻,不依对诸法行相的思惟、推求,不依见解、审虑,便可得到正知而说:『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的吗?
「有经法。诸比丘!崇向而于经法,异信、异欲、异闻、异行思惟、异见审谛忍,正知而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此段经文颇难理解,比对南传相对经文,元亨寺译本作:「诸比丘!有依因由之比丘,不依信、不依爱好、不依传闻、不依理由之论辩、不依乐著于推理玄想,证知:『生已尽、梵行已修、所作已办,不为如是再生』如是因由对他释答耶?可见北传「经法」一词即南传之「因由」,一般译意「方便」(pariyāya),此英译为method(方法),元亨寺汉译南传大藏经译者参考巴利本kārana译为「因由」,此字有原因、理由、道理、原理、根据等意思。全段从后段众比丘的回答经文来看,应与南传一样用问句才对。本段白话译文是参考南传经文翻译而成。另北传之「异行思惟」,即不依诸法行相之思惟。所谓行相,指心识对于事物之境时,显现于心内之影像。「异见审谛忍」,或译作「异见审谛思」即不依见解、审虑之意。
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
“善哉!世尊!唯愿广说,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 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凭依。慈悲的世尊啊!希望您能为我们广为解说,众比丘听闻后,当会信受奉行!
佛告诸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 要仔细听啊!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
“比丘!眼见色已,觉知色而不觉色贪,我先眼识于色有贪,而今眼识于色无贪如实知。
= 比丘啊!就是眼见色境后,觉知色境的存在,但并不会觉得对色境有欲贪;我以前眼根识取色境会有欲贪,然而我已如实地知道现在眼根识取色境不再有欲贪。
“若比丘眼见于色已,觉知色而不起色贪,觉我先眼识有贪,而言『今眼识于色无贪如实知』者。
= 如果比丘眼见色境后,觉知色境的存在,但是对色境并不会起欲贪,也能觉知我以前的眼识有欲贪,然而他说:『我已如实地知道现在眼识对色境不再有欲贪。』的话。
“诸比丘!于意云何?彼于此为有信、有欲、有闻、有行思惟、有审谛忍不?”
= ,众比丘啊!你们的意见怎样?那位比丘有这样的知见,是依于信仰,依于爱好,依于传闻,依于对诸法行相的思惟、推求,依于见解、审虑得到的吗?
答言:“不也,世尊!”
= 不是,世尊!
「不也,世尊!」 = 「不也」原作「如是」。比对前段文意,及南传经文改正。
“归于此法,如实正知所知所见不?”
= 运用这个经法,能够如实地正知所知所见的现象吗?
答言:“如是,世尊!”
= 是的,世尊!
“耳、鼻、舌、身、意法亦如是说。
= 耳、鼻、舌、身诸根,乃至意根识取法境时,也是这样子。
“诸比丘!是名有经法。
= 众比丘啊!这就叫做有经法。
“比丘于此经法崇向,异信、异欲、异闻、异行思惟、异见审谛忍,正知而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比丘如果能够崇向这个经法,不依信仰,不依爱好,不依传闻,不依对诸法行相的思惟、推求,不依见解、审虑,便能得正知而说: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14、本经说明若于六处断欲,则于未来世永不复生。参阅相应部Cakkhu(眼)。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断欲。
= 应当要断除贪欲。
“断眼欲已,眼则已断、已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永不复生;
“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
= 断除了眼根的贪欲后,那么就能断除由眼根贪欲随生的烦恼,并且得到觉证,把它从根本断除掉,就像砍断多罗树头一样,在未来世永不再生起;对耳、鼻、舌、身、意诸根,也是这样的说法。
「断眼欲已,眼则已断、已知」 = 参考元亨寺「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之翻译:「诸比丘!于眼欲贪者,是即心之随烦恼。于耳欲贪……,于鼻欲贪……,于舌欲贪……,于身欲贪……,于意欲贪者,是即心之随烦恼。诸比丘!比丘若于此六处,断心之随烦恼者,则其心向出离而使圆满出离。心堪任于现所证知、现证之诸法。」可知本经「眼则已断、已知」应指断除由贪欲而随生的烦恼,并且得到觉证。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15、本经说明若于眼等生、住、转出,则苦生、病住、老死出,反之则苦灭、病息、老死没。相应部Cakkhu
(眼)。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眼生、住、转出,则苦生、病住、老死出;
“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
= 如果眼根生起、久住、或流转变化,那么随着就有痛苦的生起、病祸的入住、老死的产生;耳、鼻、舌、身、意诸根,也是这样。
“若眼灭、息、没,苦生则灭,病则息,死则没;
“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
= 如果眼根寂灭、息止、不生了,那么苦生现象就会随着寂灭、病祸跟着息止、老死跟着没有了;耳、鼻、舌、身、意诸根,也是这样子。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16、本经说明眼等无常,故受逼迫苦生。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眼无常。
= 眼根生灭无常。
“若眼是常者,则不应受逼迫苦,亦应说于眼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以眼无常故,是故眼受逼迫苦生,是故不得于眼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 如果眼根是有常的话,就不应受到逼迫之苦,也应当可对眼根说要使它这样、或不使它这样;但因为眼根生灭无常之故,所以眼根才会生起受逼迫之苦,也因此不得对眼根说要使它这样、或不使它这样。
“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
= 耳、鼻、舌、身、意诸根,也是这样子。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17、本经说明眼等苦,故受逼迫苦生。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眼苦。若眼是乐者,不应受逼迫苦,应得于眼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以眼是苦故,受逼迫苦,不得于眼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 眼根会令人苦恼。如果眼根是令人快乐的话,就不应受逼迫之苦,也应该可对眼根要使它这样,不使它这样;但因眼根是苦之故,所以才会受到逼迫的痛苦,也不得对眼根要求使它这样、或不使它这样。
“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
= 耳、鼻、舌、身、意诸根,也是这样子。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18、本经说明眼等非我,故受逼迫苦生。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眼非我。若眼是我者,不应受逼迫苦,应得于眼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以眼非我故,受逼迫苦,不得于眼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 眼根不是我。如果眼根是我的话,就不应受逼迫之苦,也应该可对眼根要使它这样,或不使它这样;但因眼根不是我之故,所以才会受到逼迫的痛苦,也不得对眼根要求使它这样、或不使它这样。
“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
= 耳、鼻、舌、身、意诸根,也是这样子。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内六入处三经,外六入处三经,亦如是说。
= 就如「内六入处」三经的经文所叙述一样,「外六入处」三经的经文,也是同样的说法。
#319、本经说明六根六境为一切。相应部Sabba(一切)。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生闻婆罗门往诣佛所,共相问讯,问讯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所谓一切者,云何名一切?”
= 瞿昙啊!您所说的一切,到底什么叫做一切呢?
佛告婆罗门:“一切者,谓十二入处,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是名一切。
= 所说的一切,就是指十二入处——眼根与色境、耳根与声境、鼻根与香境、舌根与味境、身根与触境、意根与法境,这些就叫做一切。
“若复说言『此非一切,沙门瞿昙所说一切,我今舍,别立余一切』者,彼但有言说,问已不知,增其疑惑。
= 如果有人这样说:『这些不是一切,沙门瞿昙所说的一切,我今将舍弃,另外建立其它一切说法。』的话,那个人但空有这样的说法,经询问后,他也不知内容,徒然增长疑惑。
“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
= 为什么呢?因为并非真有这样境界存在之故。
时,生闻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奉行!
#320、本经说明眼、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为一切有,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相应部Sabba
(一切)。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生闻婆罗门往诣佛所,面相问讯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所谓一切有,云何一切有?”
= 瞿昙啊!您所说一切存在的现象,到底什么叫做一切存在的现象呢?
佛告生闻婆罗门:“我今问汝,随意答我。
“婆罗门!于意云何?眼是有不?”
= 我现在问你,你请随意回答我。婆罗门啊!你意见怎样?眼根是存在的吗?
答言:“是有,沙门瞿昙!”
“色是有不?”
答言:“是有,沙门瞿昙!”
“婆罗门!有色、有眼识、有眼触、有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不?”
= 婆罗门啊!有色境、有眼识、有眼触、有眼触因缘而生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吗?
答言:“有,沙门瞿昙!”
“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
= 对耳、鼻、舌、身、意诸根,也是同样的说法。
“如是广说,乃至非其境界故。”
= 就像这样的广为解说,……乃至非真有这样境界存在之故。
佛说此经已,生闻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去。
#321、本经经意同第320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生闻婆罗门往诣佛所,共相问讯已,退坐一面,白佛言:“沙门瞿昙!所谓一切法,云何为一切法?”
= 沙门瞿昙啊!您说的一切法,到底什么叫一切法呢?
佛告婆罗门:“眼及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
“耳、鼻、舌、身、意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是名为一切法。
= 像眼根及色境、眼识、眼触、眼触因缘所生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还有那耳、鼻、舌、身、意诸根,乃至意根与法境、意识、意触、意触因缘所生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这些就叫做一切法。
“若复有言『此非一切法,沙门瞿昙所说一切法,我今舍,更立一切法』者,此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其痴惑。
= 如又有人说:『这些不是一切法,沙门瞿昙所说的一切法,我现在将它舍弃,另外建立一切法。』的话,这都只是空有这样的说法,经过数次的询问后,他却仍不知内容,只是徒增疑惑。
“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
= 为什么呢?因为并非真有这样境界存在的缘故。
佛说此经已,生闻婆罗门闻佛说已,欢喜随喜,从坐起去。
如生闻婆罗门所问三经,有异比丘所问三经、尊者阿难所问三经、世尊法眼法根法依三经,亦如上说。
= 就如「生闻婆罗门所问」三经的叙述一样;此外,有「异比丘所问」三经、「尊者阿难所问」三经、「世尊法眼法根法依」三经,也跟前面经文的说法相同。
#322、本经说明六根是内入处,六境是外入处。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比丘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眼是内入处,世尊略说,不广分别。云何眼是内入处?”
= 世尊啊!就如世尊您所说,眼根是内入处,然而世尊您只是简略地解说,不做详细地说明分别。到底眼根这个内入处是怎样的呢?
佛告彼比丘:“眼是内入处,四大所造净色,不可见有对;耳、鼻、舌、身内入处亦如是说。”
= 眼根是内入处,它是由地、水、火、风四大所造成的一种净色根(指视神经或神经细胞),看不见,但具对碍的自性;耳、鼻、舌、身等内入处,也是这样子。
「眼是内入处,四大所造净色」 = 入处,指六入处,有内外之分,内入处是根,外入处是境。眼内入处即指眼根而言。四大,指地、水、火、风四种元素。净色,此指净色根而言,又叫做「胜义根」,乃五根的实体,依之则有发识取境的作用,为四大种所成,今之所谓「神经」,彷佛似之。
「不可见,有对」 = 即「不可见有对色」,为「三种色」之一。三种色是——可见有对色:指眼睛可见之一切世间色尘。二、不可见有对色:指眼、耳、鼻、舌、身五根(五种神经)与声、香、味、触四尘。三、不可见无对色:即无表色,指由四大所生之法尘,是余十一入处所不能摄受者。对者,是对碍之义。
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意是内入处,不广分别。
“云何意是内入处?”
= 世尊啊!就如世尊您所说,意根是内入处,可是您并未详为解说分别。到底意根这个内入处是怎样的呢?
佛告比丘:“意内入处者,若心、意、识非色,不可见无对,是名意内入处。”
= 意根是内入处,就是指心、意、识,这些并不是物质的色阴,看不见,也没有对碍的自性,这就叫意内入处。
复问:“如世尊说,色外入处,世尊略说,不广分别。
“云何,世尊!色外入处?”
= 就如世尊您所说,色境是外入处,但世尊您只简略地解说,不做详细地说明分别。世尊啊!到底色外入处是怎样的呢?
佛告比丘:“色外入处,若色四大造,可见有对,是名色是外入处。”
= 色是外入处,这色境是由地、水、火、风四大所造成,可看得见,而且有对碍的自性,这就叫色外入处。
复白佛言:“世尊说声是外入处,不广分别。
“云何声是外入处?”
= 世尊您说声境是外入处,可是您并未详为解说分别。到底声外入处是怎样的呢?
佛告比丘:“若声四大造,不可见有对,如声,香、味亦如是。”
= 这声境是由地、水、火、风四大所造成,不可看见,但有对碍的自性。就如对声境的解说一样,我对香境、味境也是这样的说法。
复问:“世尊说触外入处,不广分别。
“云何触外入处?”
= 世尊您说触境是外入处,可是您并未详为解说分别。到底触外入处是怎样的呢?
佛告比丘:“触外入处者,谓四大及四大造色,不可见有对,是名触外入处。”
= 触境是外入处,就是指由地、水、火、风四大,以及这四大所造成的色阴(物质),看不见(如柔、软、细、滑……),但有对碍的自性。这就叫触外入处。
复问:“世尊说法外入处,不广分别。
“云何法外入处?”
= 世尊您说法境是外入处,但是并未详为解说。到底法外入处是怎样的呢?
佛告比丘:“法外入处者,十一入所不摄,不可见无对,是名法外入处。”
= 法境是外入处,它是其它十一入处所不摄受,看不见,也没有对碍的自性,这就叫法外入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23、本经说明有眼等六内入处。参阅中部Chachakka-sutta(六六经)、长部Sangiti-suttanta(等诵经)、中阿含第86说处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六内入处,谓眼内入处,耳、鼻、舌、身、意内入处。”
= 有六种内入处,就是指眼内入处,以及耳、鼻、舌、身、意等内入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24、本经说明有色等六外入处。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六外入处。
“云何为六?谓色是外入处,声、香、味、触、法是外入处,是名六外入处。”
= 有六种外入处,是哪六种呢?我说色是外入处,以及声、香、味、触、法等都是外入处,这些就叫六外入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25、本经说明有眼识身等六识身。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六识身。
= 有六识身(六种心识)。
识身 = 指认识作用之种类。身,集、种类之意。(佛光大辞典)
“云何为六?谓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是名六识身。”
= 是那六种呢?就是指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这些就叫六识身。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26、本经说明有眼触身等六触身。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六触身。
“云何为六触身?谓眼触身、耳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意触身,是名六触身。”
= 有六触身(六种觉触)。是那六触身呢?就是指眼触身、耳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意触身,这些就叫六触身。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27、本经说明有眼触生受等六受身。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六受身。
“云何为六?谓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是名六受身。”
= 有六受身(六种感受)。是那六种呢?就是眼触所生的感受,以及耳、鼻、舌、身、意触等所生的感受,这些就叫六受身。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28、本经说明有眼触生想等六想身。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六想身。
“云何为六?谓眼触生想,耳、鼻、舌、身、意触生想,是名六想身。”
= 有六想身(六种想象)。是那六种呢?就是眼触所生的想象,以及耳、鼻、舌、身、意触等所生的想象,这些就叫六想身。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29、本经说明有眼触生思等六思身。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六思身。
“云何为六?谓眼触生思,耳、鼻、舌、身、意触生思,是名六思身。”
= 有六思身(六种意志行为)。是那六种呢?就是眼触所生的意志行为,以及耳、鼻、舌、身、意触等所生的意志行为,这些就叫六思身。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30、本经说明有眼触生爱等六爱身。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六爱身。
“云何为六爱身?谓眼触生爱,耳、鼻、舌、身、意触生爱,是名六爱身。”
= 有六爱身(六种喜爱)。是那六爱身呢?就是眼触所生的喜爱,以及耳、鼻、舌、身、意触等所生的喜爱,这些就叫六爱身。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31、本经说明有色顾念等六顾念。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六顾念。
“云何为六?谓色顾念、声顾念、香顾念、味顾念、触顾念、法顾念,是名六顾念。”
= 有六种顾念。是那六种呢?就是对色的顾念、对声的顾念、对香的顾念、对味的顾念、对触的顾念、对法的顾念,这些就叫六顾念。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32、本经说明六境有漏,是取心覆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六覆。
“云何为六?谓色有漏,是取心覆藏;声、香、味、触、法有漏,是取心覆藏,是名六覆。”
= 有六种隐覆心灵的事物,是那六种呢?就是有漏(有烦恼)的色境,会使人执取而覆藏其心;以及声、香、味、触、法等有漏的事物,这些都会使人执取而覆藏其心,这就叫六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33、本经说明三世之六根无常,多闻圣弟子应不顾、不欣、生厌。相应部Anicca
etc.(无常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未来眼无常,况现在眼!
= 过去与未来的眼根都是无常,更何况是现在的眼根!
“多闻圣弟子如是观者,不顾过去眼,不欣未来眼,于现在眼生厌、离欲、灭尽向;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
= 多闻的圣弟子能这样地去观察的话,就不会顾念过去的眼根,也不欣慕未来的眼根,对现在的眼根厌嫌、远离贪爱、向于灭尽;耳、鼻、舌、身、意诸根,也是这样子。
如无常,如是苦、空、非我,亦如是说。
如内入处四经、外入处四经,亦如是说。
= 如本篇「无常」的经文所述,像这苦、空、非我等法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如「内入处」四经与「外入处」四经,也是这样的说法。
#334、本经说明六根为业之因、缘、缚,业为爱之因、缘、缚,爱为无明之因、缘、缚,无明为不正思惟之因、缘、缚,不正思惟生于痴。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当为汝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
= 我现在将为你们说法,从初始、中段到后段都很殊胜,有完善的义理、美好的法味,纯一圆满清净,是梵行清白之法。
“谛听!善思!谓有因、有缘、有缚法经。
= 你们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就是这所谓有因、有缘、有缚法的经文。
“云何有因、有缘、有缚法经?谓眼有因、有缘、有缚。
= 有因、有缘、有缚法的经文内容是怎样呢?就是说这眼根是有因、有缘、有系缚。
“何等为眼因、眼缘、眼缚?
“谓眼业因、业缘、业缚;
“业有因、有缘、有缚。
= 什么是眼根的因、眼根的缘、眼根的系缚呢?我说眼根是以业为因,以业为缘,被业所系缚;而业也是有因、有缘、有系缚。
“何等为业因、业缘、业缚?
“谓业爱因、爱缘、爱缚;
“爱有因、有缘、有缚。
= 什么是业的因、业的缘、业的系缚呢?我说业是以爱为因、以爱为缘,被爱所系缚;而爱也是有因、有缘、有系缚。
“何等为爱因、爱缘、爱缚?
“谓爱无明因、无明缘、无明缚;
“无明有因、有缘、有缚。
= 什么是爱的因、爱的缘、爱的系缚呢?我说爱是以无明(没有智慧)为因、无明为缘、被无明所系缚。
“何等无明因、无明缘、无明缚?谓无明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缘、不正思惟缚;不正思惟有因、有缘、有缚。
= 什么是无明的因、无明的缘、无明的系缚呢?我说无明是以不正思惟为因、不正思惟为缘,被不正思惟所系缚;而不正思惟也是有因、有缘、有系缚。
“何等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缘、不正思惟缚?
“谓缘眼、色,生不正思惟,生于痴。
= 什么是不正思惟的因、不正思惟的缘、不正思惟的系缚呢?我说就是由于眼见色境,所以才生起不正的思惟;而不正的思惟又生自愚痴。
“缘眼、色,生不正思惟,生于痴,彼痴者是无明,痴求欲名为爱,爱所作名为业。
= 由于眼见色境,生起不正的思惟;不正思惟又生自愚痴,那愚痴的人就是无明,痴求贪欲就叫做爱,由爱所造作的就叫做业。
“如是,比丘!不正思惟因无明,无明因爱,爱因为业,业因为眼。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是名有因、有缘、有缚法经。”
= 就这样,比丘啊!不正思惟因而有无明,有无明因而有贪爱,有贪爱因而造业,有造业因而招感眼根的生起。耳、鼻、舌、身、意诸根,也是这样子,这就叫有因、有缘、有缚法的经文。
= “不正思惟因…业因为眼”:二十一字,按照经文语义应为「不正思惟因为无明,无明因为爱,爱因为业,业因为眼」。
本经「佛光阿含藏」解说 = 「本经说明六根为业之因、缘、缚,业为爱之因、缘、缚,爱为无明之因、缘、缚,无明为不正思惟之因、缘、缚,不正思惟生于痴。」这样的解说是错误的。根据「瑜伽师地论」对本经的解说:「谓彼六处以业为因;业,爱为因;爱复用彼无明为因;无明复用不如正理作意(不正思惟)为因;不正作意复用无明触为因。」可见其因果顺序应是:无明触→不正思惟→无明→爱→业→六根。而佛光版的解说正好与此相反。
不正思惟因无明 = 无明下原有「为爱」二字,今根据「杂阿含经论会编」予以删除。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35、本经说明六根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为因缘起。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为汝等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第一义空经。
“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 我现在将为你们说法,从开始、中间到后段都很殊胜,有完善的法义,美好法味,纯一圆满清净,是梵行清白之法,即所谓第一义空经。你们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我就要为你们解说。
第一义空经 = 第一义,谓事理最初紧要者;又无上甚深之妙理亦称为第一义。所以称为空经,盖因本经实讲六根皆由因缘起,其生灭无自性,故为空。
“云何为第一义空经?
“诸比丘!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
= “俗数法”:即俗谛因果。
“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除俗数法。
= 什么是第一义空经呢?众比丘啊!就好比眼根生时它没有来处,灭时也没有去处。就像这样,眼根由没有而生,生后又灭尽,只有业报而无造作者,这由因缘积聚而成之体灭后,其它由因缘积聚而成之体又相续生起,这当中就只有俗谛的因缘果报罢了;耳、鼻、舌、身、意诸根的生灭,也是这样,都只有俗谛的因缘果报。
“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起。
= 所谓俗谛的因缘果报,就是说由于这里的存在,所以决定那里的存在;由于这里的生起,所以决定那里的生起。比如由于愚痴无明,所以有身、口、意的妄行造作;由于身、口、意的妄行造作,所以就生起业识,……广说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生起。
“又复,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如是广说,乃至纯大苦聚灭。
= 又且,由于这里的不存在,所以决定那里的不存在;由于这里的息灭,所以决定那里的息灭;由于愚痴无明息灭了;所以身、口、意的妄行造作就会息灭;身、口、意的妄行造作息灭,所以业识就会息灭,……如此地广说,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息灭。
“比丘!是名第一义空法经。”
= 比丘啊!这就是第一义空法经。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36、本经说明有六喜行。参阅长部Sangiti-suttanta(等诵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六喜行。
= 有六种喜行。
“云何为六?如是,比丘!若眼见色喜,于彼色处行;
“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识法喜,于彼法处行。
= 是那六种呢?比丘啊!就是这眼根看见色境时而心觉欢喜,于是就在那色境之处有所行作;耳听声、鼻闻香、舌尝味、身觉触,乃至意识法时,也是心觉欢喜,而在那法境之处有所行作。
“诸比丘!是名六喜行。”
= 众比丘啊!这就叫六喜行。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37、本经说明有六忧行。参阅长部Sangiti-suttanta(等诵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六忧行。
= 有六种忧行。
“云何为六?诸比丘!若眼见色忧,于彼色处行;
“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识法忧,于彼法处行。
= 是那六种呢?众比丘啊!如果眼见色境而会生起忧虑的话,就会在那色境之处行作;像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感触、意识法时,如果也会生起忧虑的话,那么就会在那些法境之处而行作。
“诸比丘!是名六忧行。”
= 众比丘啊!这就叫六忧行。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38、本经说明有六舍行。参阅长部Sangiti-suttanta(等诵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六舍行。
= 有六种的舍行。
“云何为六?诸比丘!谓眼见色舍,于彼色处行;
“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识法舍,于彼法处行,是名比丘六舍行。”
= 是那六种呢?众比丘啊!如果眼见色境能起不喜不忧的舍心,就在这色境之处行作;像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感触、意识法时,也能生起不喜不忧的舍心,就在那些法境之处行作。这就叫比丘的六舍行。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39、本经说明有六常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六常行。
= 有六种常行。
“云何为六?若比丘眼见色,不苦不乐舍心住,正念正智;
“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识法,不苦不乐舍心住,正念正智,是名比丘六常行。”
= 是那六种呢?就是如比丘眼见色境后,能依住于不觉得苦恼、也不觉得快乐的舍心中,保有正念正智;像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感触、意识法时,也能依住于不苦不乐的舍心中,保有正念正智,这就叫比丘的六常行。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40、本经说明有六常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六常行。
“云何为六?若比丘眼见色,不苦不乐舍心住,正念正智;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识法,不苦不乐舍心住,正念正智。
“若比丘成就此六常行者,世间难得。”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41、本经经意同第340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六常行。
“云何为六?若比丘眼见色,不苦不乐舍心住,正念正智;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识法,不苦不乐舍心住,正念正智。
“若比丘成就此六常行者,世间难得,所应承事、恭敬、供养,则为世间无上福田。”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42、本经说明若成就六常行,则为世间无上福田。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六常行。
“云何为六?若比丘眼见色,不苦不乐舍心住,正念正智;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识法,不苦不乐舍心住,正念正智。
“若比丘成就此六常行者,当知是舍利弗等。
“舍利弗比丘眼见色已,不苦不乐舍心住,正念正智;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识法,不苦不乐舍心住,正念正智。
“舍利弗比丘成就此六常行故,世间难得,所应承事、恭敬、供养,则为世间无上福田。”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