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五_五法_五王品第三十三
#288、本经叙说波斯匿王、毗沙王、优填王、恶生王、优陀延王等五大国王共论色、声、香、味、触五欲,各偏其一,因往问佛。佛示:当平等论之,五欲随所好各有妙,然各有过失,各有出要,有所乐,心即染着。相应部Panca-rajano(五王)、杂阿含卷42第1132经、别译杂阿含卷4第72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五大国王波斯匿为首,集在园观之中,各作此论。
云何为五王?所谓波斯匿王、毗沙王、优填王、恶生王、优陀延王。
= “云何为五王”:那五王呢?
= “波斯匿”:Pasenadi,译为和悦、月光、胜光、胜军,憍萨罗国王,与佛同日生。因夫人末利之劝而归依佛。佛说阿罗汉具德经:「有所谈论,具大辩才,胜军王是。」
= “毗沙”:Bimbisara,又作频婆娑罗、瓶沙,译为光泽第一,摩竭陀国王,阿阇世王之父。佛说阿罗汉具德经:「珍宝具足,库藏丰盈,广聚人民,多闻第一,摩伽陀国频婆娑罗王是。」
= “优填”:Udena,即印度十六大国之婆蹉(Vamsa)国国王,以「拘深」(或作拘舍弥、憍赏弥)为都城。
= 增一阿含经卷第六《利养品第十三》:“琉璃”:Vidudabha,又作鞞留罗、毗琉璃,译为恶生王,为波斯匿王与摩利夫人所生之子,后篡位、弑兄,并歼灭迦毗罗卫国释迦族,参阅增一阿含等见品第299经。
尔时,五王集在一处,各作此论:“诸贤当知:如来说此五欲。
“云何为五?若眼见色甚爱敬念,世人所希望;若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细滑;如来说此五欲。
= “细滑”:即触觉。
“此五欲中何者最妙?为眼见色妙耶?为耳闻声妙耶?为鼻嗅香妙耶?为舌知味妙耶?为身知细滑妙耶?此五事何者为最妙?”
= “何者最妙”:巴利本作Kin-nu
Kho Kamanam Aggan-ti﹒(何者为欲爱之第一?)
其中或有国王而作是说:“色最为妙。”
或有作是论:“声最为妙。”
或有作是论:“香最为胜。”
或有作是论:“味最为妙。”
或有作是论:“细滑为最胜。”
是时,言色妙者,优陀延王之所说也。
言声妙者,优填王之所论也。
言香妙者,恶生王之所论也。
言味妙者,波斯匿王之所论也。
言细滑妙者,毗沙王之所论也。
是时,五王各相谓言:“我等共论此五欲,然复不知何者为妙?”
五妙欲/妙五欲/五妙色/五欲 = Panca kama,指染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又相对于欲界粗弊之五欲,称色界、无色界之五欲为‘净洁五欲’。
|
|
色欲
|
Rupa-kama,谓男女之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等种种妙色,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声欲
|
Sabda-kama,谓丝竹与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香欲
|
Gandha-kama,谓男女身体之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味欲
|
Rasa-kama,谓各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触欲
|
Sprastavya-kama,谓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是时,波斯匿王语四王曰:“今如来近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我等尽共至世尊所,问斯义;若世尊有所教敕,当共奉行。”
敕(chì) = 告诫,嘱咐[admonish]。(委任,任命[appoint]/通“饬”。整治;整饬[put in order]。)
是时,诸王闻波斯匿王语已,便共相将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是时,波斯匿王以所共论五欲者,具白如来。
尔时,世尊告诸五王曰:“诸王所论各随时宜。
“所以然者?夫人性行染著色者,睹无厌足,此人于色最妙、最上,无复过者。
“尔时,彼人不著声、香、味、细滑之法,五欲之中色为最妙。
“若复有人性行著声,彼闻声已,极怀欢喜而无厌足,此人于声最妙、最上,五欲之中声最为妙。
“若复有人性行著香,彼闻香已,极怀欢喜而无厌足,此人于香最妙、最上,五欲之中香最为妙。
“若复有人性行著味,彼知味已,极怀欢喜而无厌足,此人于味最妙、最上,五欲之中味最为妙。
“若复有人性行著细滑,彼得细滑已,极怀欢喜而无厌足,此人于细滑最上、最妙,五欲之中细滑最为妙。
“若复彼人心以著色,尔时彼人不著声、香、味、细滑之法;
“若复彼人性行著声,尔时彼人不著色、香、味、细滑之法;
“若复彼人性行著香,尔时彼人不著色、声、味、细滑之法;
“若复彼人性行著味,尔时彼人不著色、声、香、细滑之法;
“若复彼人性行著细滑,尔时彼人不著色、声、香、味之法。”
是时,世尊便说此偈:
“欲意炽盛时,所欲必可克,得已倍欢喜,所愿无有疑;
= 欲意炽盛之时,所欲的,必定会可克〔定能达成〕,得到之后,会倍加欢喜,所愿的,定不会有疑。
克(kè) = 甲骨文字形,下面象肩形。整个字形,象人肩物之形。胜任[be competent]。(能够[can;be able to]/攻下;战胜;打败[defeat;overcome;capture]/克制[restrain;forbear]/迷信说法。认为人生下来有属相相克,有五行相克,命硬的又克父母;害,损伤[damage]。)
彼以得此欲,贪欲意不解,以此为欢喜,缘之最为妙。
若复听声时,所欲必可克,闻已倍欢喜,所愿无有疑;
彼以得此声,贪之意不解,以此为欢喜,从之最为妙。
若复嗅香时,所欲必可克,嗅已倍欢喜,所欲无有疑;
彼以得此香,贪之意不解,以此为欢喜,从之最为妙。
若复得味时,所欲必可克,得已倍欢喜,所欲无有疑;
彼以得此味,贪之意不解,以此为欢喜,从之最为妙。
若得细滑时,所欲必可克,得已倍欢喜,所欲无疑难;
彼以得细滑,贪之意不解,以此为欢喜,从之最为妙。
“是故,大王,若言色妙者,当平等论之。
“所以然者?于色有气味,若色无味者,众生终不染著;以其有味故,五欲之中色为最妙。
= “于色有气味,若色无味者,众生终不染著”:杂阿含卷1第13经作:「若众生于色不味者,则不染于色。」巴利本作No Cedam
Bhikkhave Rupassa Assado Abhavissa Na Yidam Satta Rupasmim Sarajjeyyam(比丘们!若无有对色之爱味,则无有诸众生于色可能贪着。)
= “味”:Assada,味着、乐味。
“然色有过失,若当色无过失,众生则无厌患;以其有过失故,众生厌患之。
患(huàn) = 担忧,忧虑[worry about]。(祸患,祸害[calamity;trouble;peril]/疾病;毛病[disease]/苦于[suffer from]/憎恶;讨厌;厌烦[detest]。)
“然色有出要,若当色无出要者,此众生类不得出生死之海;以其出要故,众生得至无畏涅槃城中。
= “出要”:出离生死之意。
“五欲之中色为最妙。
“然复,大王,若言声妙者,当平等论之。
“所以然者?于声有气味故,若声无味者,众生终不染著;以其有味故,五欲之中声为最妙。
“然声有过失,若当声无过失,众生则无厌患;以其有过失故,众生厌患之。
“然声有出要,若当声无出要者,此众生类不得出生死之海;以其出要故,众生得至无畏涅槃城中。
“五欲之中声为最妙。
“大王当知:若言香妙者,当平等论之。
“所以然者?于香有气味故,若香无气味者,众生之类终不染著;以其有味故,五欲之中香为最妙。
“然香有过失,若香无过失者,众生则不厌患;以其有过失故,众生厌患之。
“然香有出要,若当香无出要者,此众生类不得出生死之海;以其出要故,众生得至无畏涅槃城中。
“五欲之中香为最妙。
“然复,大王,若言味妙者,当平等论之。
“所以然者?于味有气味故,若味无气味者,众生之类终不染著;以其有气味故,五欲之中味为最妙。
“然味有过失,若当味无过失者,众生则不厌患;以其有过失故,众生厌患之。
“然味有出要,若当味无出要者,此众生类不得出生死之海;以其出要故,众生得至无畏涅槃城中。
“五欲之中味为最妙。
“然复,大王当知:若言细滑妙者,当平等论之。
“所以然者?于细滑有气味,若细滑无气味者,众生终不染著;以其有味故,五欲之中细滑为最妙。
“然细滑有过失,若细滑无过失者,众生之类则不厌患之;以其有过失故,众生厌患之。
“然细滑有出要,若当细滑无出要者,此众生类不得出生死之海;以其出要故,众生得至无畏涅槃城中。
“五欲之中细滑为最妙。
“是故,大王,所乐之处,心即染著。
“如是,大王,当作是知!”
尔时,五王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89、本经叙说:(一)佛记月光长者子尸婆罗极有大福,当与五百童子出家学道,得阿罗汉,为福德第一;(二)尸婆罗得道后,在人间游化,极受人、天供养,并前往舍卫城,度化叔父,使归敬三宝;(三)佛为诸比丘说尸婆罗之本生因缘。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舍卫城中有月光长者,饶财多宝,象马七珍皆悉备具,金、银、珍宝不可称计。
= “月光”:又作栴陀婆罗脾(Candraprabha)。
然月光长者无有儿息。
息(xī) = 从心,从自,自亦声。自,鼻子。古人以为气是从心里通过鼻子呼吸的。喘气;呼吸[breathe;pant]。(气息,呼吸时出入的气[breath]/停止,停息[stop]/休息[rest]/亲生子女[one's own children]/滋息;生长[grow]/利息,利钱[interest]。)
尔时,长者以无儿故,求祷天神,请求日、月、天神、地神、鬼子母、四天王、二十八大神鬼王、释及梵天、山神、树神、五道之神、树木、药草,靡处不周,皆悉归命,见赐一男儿。
= “鬼子母”:Hariti,又作功德天、欢喜母,嗜杀人子啖食,后受佛感化,归依三宝。参阅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31。
祷(dǎo) = 祈祷,祈神求福[pray]。
靡(mǐ) = 无;没有[no;not]。(散乱;顺风倒下[disperse;blown away by the
wind]/蔓延[spread]/细腻;细密[meticulous]。)
赐(cì) = 给予;上给予下[bestow;grant]。
尔时,月光长者妇经数日中便自怀妊,即语长者:“我自觉有娠。”
妊(rèn) = 怀孕[be pregnant]。
娠(shēn) = 怀孕[be pregnant]。
长者闻已,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即与夫人敷好床座,食好甘食,著好衣裳。
裳(cháng) = 下衣。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男女都穿,是裙的一种,不是裤子[skirt worn by a woman or man
in ancient China]。(shang = 泛指衣服[dress]。)
是时,夫人经八、九月,便生男儿,颜色端正,世之希有,如桃华色。
是时,此儿两手执无价摩尼珠,即时,便说此偈:
= “摩尼”:Mani,又作末尼,译为如意宝、如意珠,能雨诸宝,随意所求皆满足。参阅起世经卷第2、四分律卷第46。
“此家颇有财,宝物及谷食,我今欲惠施,使贫无有乏。
颇(pō) = 头偏[oblique;be inclined to one side;slant]。(略微;稍[rather]/很;甚[very]/不可。通“叵”[don’t]。)
若此无物者,财宝及谷食,今有无价珠,常用惠施人。”
= 假如这里已没有财物,已没有财宝,以及谷食的话,我现在还有一无价的宝珠,可以常用它来变化,去惠施与人。
是时,父母及家中人闻此语已,各各驰走:“云何乃生此鬼魅种?”
魅(mèi) = 迷信传说中的精怪[evil spirit;demon]。
唯有父母哀愍儿故,不东西驰走。
即时,母向儿说此偈:
“为天乾沓和,鬼魅及罗刹?是谁姓字何?我今欲知之!”
= “乾沓和”:Gandhabba,又作干闼婆,译为香神、乐神,八部众之一,为帝释天司雅乐之神。
= “罗刹”:恶鬼之总名,男名罗刹娑(Rakkhasa),其貌极丑;女名罗刹私(Rakkhasi),其貌姝美;俱有神通力,飞行空中或地行,喜食人血肉。
沓(tà) = 话多[talkative;verbose]。
是时,小儿复以偈报母曰:
“非天乾沓和,非鬼魅罗刹,我今父母生,是人不足疑!”
是时,夫人闻此语已,欢喜踊跃,不能自胜;以此因缘,尽向月光长者说是语。
时,长者便作是念:“此将是何缘?我今当以此事向尼犍子说。”
= “尼犍子”:Nigantha-Nataputta,又作尼干陀若提子,译为离系亲子、裸形,六师外道之一,即耆那教的始祖和集大成者,本名瓦绿达摩那,被教徒尊称为大雄,或摩诃毗卢,较释尊出生稍早,亦出生于刹帝种,为一王子,与释尊同为当时著名的大宗教家。
犍(jiān) = 阉割过的牛[castrated bull]。
即抱此儿诣尼犍子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是时,月光长者以此因缘具向尼犍子说。
时,尼犍子闻此语已,告长者:“此儿薄福之人,无益于身,当取杀之;若不杀者,门户衰耗,皆当死尽。”
耗(hào) = 一种稻子。(假借为“消”。亏损;消耗[consume;cost]。)
是时,月光长者作是思惟:“我前后来无有儿息,由此因缘,请求天地,无处不遍,乃经历尔许年岁,方生此儿,我今不堪取此儿杀。
“当更问余沙门、婆罗门,令断我疑。”
尔时,如来成佛未久,众人称号名大沙门。
是时,月光长者便作是念:“我可以此因缘,具向大沙门说之。”
是时,长者即从座起,抱此儿往诣世尊所。
诣(yì) = 前往,去到[go to]。(<学问等>所达到的境地[attainment]。)
中道复作是念:“今有长老梵志,年过耆艾,聪明黠慧,众人所敬待,彼尚不知、不见,况此沙门瞿昙年少,学道未久,岂能知此事乎?将恐不解吾疑,我今宜可中道还家。”
= “长老梵志”:指尼犍子。
艾(ài) = 草名。即艾蒿[Argy wormwood;mugwort
wormwood]。(老年,对老年人的敬称[the old]。)
黠(xiá) = 坚黑色。(聪慧;机伶[intelligent;clever;smart]。)
是时,有天神昔与长者知旧,知长者心中所念,在虚空中而告之曰:“长者当知:小可前进,必当获利,得大果报,亦当至甘露之处。
“如来出世甚为难遇,如来降甘露雨,时时乃有。
“又复,长者,有四事最小不可轻。
“云何为四?国王虽小最不可轻,火虽小亦不可轻,龙虽小复不可轻,学道之人虽复年幼亦不可轻。
“是谓,长者,有此四事最不可轻。”
是时,天神便说此偈:
“国王虽复小,斩害由其法;小火虽未炽,焚烧山草木;
= “斩害由其法”:然而有其斩杀的权益,是由于其国法使然的。
炽(chì) = 火旺。引申为凶猛,激烈;气焰高涨[burning]。(兴盛,昌盛[powerful and prosperous]。)
神龙虽现小,降雨随时宜;学者年幼稚,度人无有量。”
尔时,月光长者心开意解,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即前进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尔时,世尊告长者曰:“今此小儿极有大福,此小儿若当大者,当将五百徒众来至我所,而出家学道,得阿罗汉;我声闻中福德第一,无能及者。”
是时,长者闻此语已,欢喜踊跃,不能自胜,白世尊言:“如世尊教,非如尼犍子语。”
是时,月光长者重白世尊:“唯愿受请,及比丘僧,并愍此小儿!”
尔时,世尊默然受请。
时,长者以见默然受请,即从座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还至家中,供办种种甘馔饮食,敷好坐具,清旦自白:“时到,唯愿降神!”
馔(zhuàn) = 陈设或准备食物[prepare food;food served at table]。(一般的食品、食物[food;dinner]。)
是时,世尊以知时到,将诸比丘前后围绕,入舍卫城,至长者家,即就于座。
是时,长者见佛、比丘僧坐已定,即办种种饮食,自手斟酌,欢喜不乱;以见食竟,除去钵器,行清净水,更取小座,如来前坐,欲得闻佛所说妙法。
斟(zhēn) = 用勺子舀取[ladle]。(用壶倒酒或茶水[pour]/考虑,考虑好坏,比较长短[consider]。)
酌(zhuó) = 斟酒[pour out liquor]。(斟酌,择善而行[weigh and consider]。)
是时,月光长者白世尊言:“我今持居家田业尽与此儿,唯愿世尊当与立名!”
世尊告曰:“此儿生时,人皆驰走东西,云是尸婆罗鬼,今即立字尸婆罗。”
= “尸婆罗”:Sivalin,又作尸利罗。增一阿含苦乐品第253经:「彼何等人身亦乐心亦乐?所谓作功德阿罗汉,…所谓尸波罗比丘是。」又参阅增一阿含五王品第289经,叙述尸婆罗行化事迹及本生故事。
尔时,世尊渐与长者及长者妇而说妙论,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不净想,漏为大患,出要为妙。
尔时,世尊以见长者及长者妇心开意解,无复狐疑,诸佛世尊常所说法:苦、集、尽、道,是时世尊尽与长者说之,令发欢喜之心。
四圣谛/四真谛/四谛 = Cattari Ariyasacca,谛,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
||
苦圣谛/苦谛
《苦果》
|
Dukkha-sacca,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
|
迷界/世界因果
|
集圣谛/集谛
《苦因》
|
Samudaya-sacca,集,招聚之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称集。谛,审实不虚之义。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称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苦之根源为渴爱,以渴爱之故,形成‘来世’与‘后有’。渴爱之核心乃由无明生起之虚妄我见,若有渴爱,便有生死轮回;欲免除生死之苦,须以智慧照见真理、实相,证得涅槃,断除渴爱,超脱轮回之苦。
|
|
灭圣谛/灭谛
《乐果》
|
Nirodha-sacca,灭,灭尽、息灭之义;谛,审实不虚之义。谓人类若能灭息苦之根本(欲爱),即可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如实审察了知此一真谛而无丝毫虚谬,即称灭谛。
|
悟界/出世间因果
|
道圣谛/道谛
《乐因》
|
Magga-sacca,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
|
长者夫妇即于座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犹如新白氎易染为色,是时,长者夫妇亦复如是,即于座上得法眼净。
氎(dié) = 细棉布[kapok cloth;fine cotton cloth]。
彼以见法,分别诸法,以度犹豫,无复狐疑,得无所畏,解如来深奥之法,即受五戒。
豫(yù) = 大象[big elephant]。(假借为“娱”。快乐[happy]/参与[take part in]/迟疑不决/预先,事先。通“预”[in advance]。)
优婆塞五戒/优婆塞戒/五戒 = Panca-sila,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语,(五)饮酒。在小乘经量部中,受三归依即成优婆塞,准许五戒分别受持;说一切有部则须先受三归依,后具受五戒,始名优婆塞,故不许五戒分别受持。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祠祀火为上,诸论颂为首,王为人中尊,海为众流源,
祀(sì) = 从示,巳声。“示”常与祭祀有关。祭祀天神[worship Heaven]。(祭祀[worship;offer sacrifice to the
gods or spirts of the dead]/祭神的地方[site for sacrifice]。)
祠(cí) = 春祭[spring sacrifice] 。(供奉鬼神、祖先或先贤的庙堂[temple]/引申为祭祀[offer a
sacrifice to]。)
月为星中明,日为众明最。
八方及上下,所生万品物,欲求其福者,三佛最为尊。”
= “三佛”:Sambuddha,为三佛陀之简称,译为正觉者、等觉者。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即从座起而去。
是时,长者求五百童子,使侍卫尸婆罗。
= 增一阿含经卷第十《劝请品第十九》:“五百童子”:巴利本作Licchavi,隶车人。
侍(shì) = 在尊长旁边陪着[stand at sb.'s side in attendance]。(引申为服侍、侍奉[wait upon;attend upon;serve]。)
是时,尸婆罗年向二十,往至父母所,白父母言:“唯愿二尊许使出家学道!”
尔时,二亲即便听许。
所以然者?世尊先以记之,当将五百童子至世尊所,求作沙门。
是时,尸婆罗及五百人礼父母足,便退而去。
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
尔时,尸婆罗白世尊言:“唯愿听许,得在道次!”
是时,世尊即便听许使作沙门。
未经几日,便成阿罗汉,六通清彻,具八解脱。
= “八解脱”:Attha
Vimokkha,又作八背舍,指由弃背色贪等心之八种定力。大集法门经卷下:「八解脱是佛所说,谓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净解脱具足住、空无边处解脱、识无边处解脱、无所有处解脱、非想非非想处解脱、想受灭解脱。」参阅中阿含第97经大因经、长阿含第13经大缘方便经。
八背舍/八惟无/八惟务/八解脱 = Attha vimokkha,谓依八种定力而舍却对色与无色之贪欲。
|
|||
内有色想观诸色解脱
|
为除内心之色想,于外诸色修不净观。
|
依初禅与第二禅,治显色之贪。
|
人界、六欲天;梵天
|
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
|
内心之色想虽已除尽,但因欲界贪欲难断,故观外不净之相,令生厌恶以求断除。
|
光音天
|
|
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
|
为试练善根成满,弃舍前之不净观心,于外色境之净相修观,令烦恼不生,身证净解脱具足安住。
|
依第四禅修净观,皆以无贪为性。
|
遍净天
|
超诸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入无边空空无边处具足住解脱
|
空无边处解脱。尽灭有对之色想,修空无边处之行相而成就之。
|
依次以四无色之定善为性。
|
空无边处
|
超一切空无边处入无边识识无边处具足住解脱
|
识无边处解脱。弃舍空无边心,修识无边之相而成就之。
|
识无边处
|
|
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所有无所有处具足住解脱
|
无所有处解脱。弃舍识无边心,修无所有之相而成就之。
|
无所有处
|
|
超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具足住解脱
|
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弃舍无所有心,无有明胜想,住非无想之相并成就之。
|
非想非非想处
|
|
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
|
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
|
依有顶地,以灭有所缘心为性。
|
想受灭定
|
是时,五百童子前白佛言:“唯愿世尊听作沙门。”
世尊默然可之,出家未经几日,便成罗汉。
尔时,尊者尸婆罗还在舍卫国本邦之处,众人敬仰,得四事供养:衣被、饮食、床褥卧具、病瘦医药。
褥(rù) = 坐卧的垫具[cotton-padded mattress]。
是时,尊者尸婆罗便作是念:“我今在此本邦之中,极为烦闹,今可在人间游化。”
是时,尊者尸婆罗到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乞食已,还诣所止,收摄坐具,著衣持钵,出祇桓精舍,将五百比丘,前后围绕,在人间游化。
所至到处,无不供养者,皆供给衣被、饮食、床褥卧具、病瘦医药。
复有诸天告诸村落:“今有尊者尸婆罗,得阿罗汉福德第一,将五百比丘,在人间游化,诸贤可往供养;今不为者,后悔无益!”
是时,尊者尸婆罗便作是念:“今甚厌患此供养,当何处避之,令人不知吾处?”
是时,即入深山之中。
诸天复在村落间,各各告曰:“今尊者尸婆罗在此山中,可往供养;今不为者,后悔无益!”
是时,人民闻天语已,即负饮食,往诣尊者尸婆罗所:“唯愿尊住,为我等故!”
负(fù) = 恃,即依恃,凭仗[rely on]。(通“背”。背负。以背驮物。引申为负担[carry
on the back]/欠债;欠缺;缺少[owe;lack;be short of]。)
是时,尸婆罗渐渐人中游化,来至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五百人俱,亦得供养衣被、饮食、床褥卧具、病瘦医药。
= “罗阅城”:Rajagaha,译为王舍城,为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国之首府,多出胜上吉祥香茅,故又名上茅城。
= “迦兰陀竹园”:Veluvana-kalandakanivapa,又作鹊封竹园、鹙鹭池边竹林、多鸟竹园,略称竹园、竹林。即竹林精舍。住于摩揭陀国罗阅城北方,是佛教史上第一座精舍。有关此精舍的建立,一说由迦兰陀地方士绅所捐,一说由频婆娑罗王所奉施。
阅(yuè) = 在门内考察、计算事物[examine]。
时,尸婆罗复作是念:“我今向在何处夏坐,令人不知吾处?”
复重作是念:“当在耆阇山东,广普山西,于中夏坐。”
= “广普山”:Vepulla,又作毗富罗山,译为方山或大山。王舍城五山之一,位于中印度旧王舍城之东北。
阇(dū) = 城门上的台[platform above city gate]。(shé = 梵文音译字。)
即将五百比丘,在彼山中而受夏坐。
是时,释提桓因知尸婆罗心中所念,即于山中化作浮图,园果树木皆悉备具,周匝有浴池,化作五百高台,复化作五百床座,复化作五百小床座,复化作五百绳床,以天甘露而食之。
= “释提桓因”:Sakko
Devanam Indo,即帝释,忉利天天主。
浮屠/佛图/蒲图/休屠/浮图 = (一)Buddha(佛陀)之讹译。我国古代称佛陀为‘浮屠氏’,称佛教为‘浮屠教’。(二)Buddha-thupa之讹略。指佛寺、佛塔、卒塔婆而言。
是时,尊者尸婆罗便作是念:“我今已夏坐讫,不见如来甚久,今可往亲觐世尊。”
觐(jìn) = 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帝王。朝见[go to court;present
oneself before<a monarch>]。(进见,访谒[meet
with]。)
即将五百比丘,往舍卫城。
尔时盛热,比丘众皆悉汗出,污染身体。
是时,尊者尸婆罗作是念:“今日比丘众身体极热,得少许云在上及细雨者,甚是佳事,值小浴池及得少浆。”
值(zhí) = 措置,放置[place]。(遇到,碰上[happen
to]/价值相当[be worth]。)
浆(jiāng) = 古代一种微酸的饮料[acidish drink]。(浓厚的液体[thick liquid]。)
以生此念,即空中有大云,及作细雨,亦有浴池。
有四非人负好甘浆:“毗沙门王所遣,唯愿尊者受此甘浆,及施比丘僧!”
= “毗沙门”:Vessavana,即多闻天,四天王之一,其福德名闻四方,为守护北方之善神,居住于须弥山半腹之北面。
尔时,受此浆已,与比丘僧使饮之。
尔时,尸婆罗复作是念:“我今可在此间止宿。”
是时,释提桓因知尸婆罗心中所念,即于道侧,化作五百房舍,床卧备具。
是时,诸天奉上饮食。
尸婆罗食讫,即从座起而去。
尔时,尊者尸婆罗叔父在舍卫城内住,饶财多宝,无所短乏。
叔父(shú fù) = 称谓。称父亲的弟弟。/古代天子称同姓诸侯为「叔父」。
然复悭贪,不肯布施,不信佛、法、众,不造功德。
是时,诸亲族语此人曰:“长者,用此财货为?然复不作后世资粮。”
= 长者!你存用这么多的财货干什么呢?你为什么不作一些后世的资粮呢?
尔时,彼长者闻此语已,一日之中以百千两金布施与外道梵志,不向三尊。
= “三尊”:即指佛、法、僧。
是时,尊者尸婆罗闻叔父以百千两金施与外道异学,不布施与三尊。
是时,尊者尸婆罗往诣祇洹精舍,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世尊与尸婆罗说微妙之法。
是时,尊者尸婆罗从如来闻法已,即从座起,礼世尊足,右绕三匝,便退而去。
是时,尊者尸婆罗即其日,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
渐渐往诣叔父家,到已,在门外默然立。
是时,长者见尊者尸婆罗在门外乞食,即语之曰:“汝昨日何故不来?我昨日以百千两金惠施,我可以一张氎,持用施卿。”
尸婆罗对曰:“我今不用氎为,今日来者,故乞食耳!”
长者对曰:“我昨日以用百千两金惠施,更不能复惠施。”
是时,尊者尸婆罗欲得度长者故,便飞在空中,身出水火,坐卧经行,随意所造。
是时,长者见此变化已,便作是说:“可还来下就坐,今当相施。”
是时,尊者尸婆罗即舍神足,寻来就坐。
= “神足”:Iddhi-patihariya,神通、神变。
是时,彼长者以弊恶饮食极为粗丑,与尊者尸婆罗使食之。
弊(bì) = 同“毙”。仆;向前倒下[fall forward]。(坏,低劣[bad]。)
是时,尊者尸婆罗生长豪家,饮食自恣,但以彼长者故,而受此食,便取食之。
是时,尊者尸婆罗食讫,还诣所在。
即其夜,虚空中神天来语长者曰:
“善施极大施,乃与尸婆罗,无欲以解脱,爱断以无疑。”
夜半、清旦二时说此偈:
“善施极大施,乃与尸婆罗,无欲以解脱,爱断以无疑。”
是时,长者闻天人语,便作是念:“我昨日以百千两金施与外道,乃无此应;我今日以弊恶食施与尸婆罗,乃致此应;何时当晓?自当以百千两金施与尸婆罗。”
晓(xiǎo) = 天明。今专指天刚亮[dawn;daybreak]。(明白,了解[know;understand]。)
是时,长者即其日检校家中,有值百千两金者,即持诣尸婆罗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住。
校(jiào) = 古代刑具。枷械的统称[fetters]。(订正,改正<文字中的错误>[proofread]/考核,考察[examine;check]/较量[contest]/装饰[decorate]/计算[calculate]。)
尔时,长者以百千两金,奉上尸婆罗,并作是语:“唯愿受此百千两金!”
是时,尊者尸婆罗报曰:“当使长者受福无穷,长寿自然;然复如来不许比丘受百千两金。”
是时,长者便往至世尊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彼长者白世尊言:“唯愿世尊使尸婆罗比丘受此百千两金,使我蒙其福!”
蒙(méng) = 草名。(蒙受[suffer from]/幼稚,暗昧不明[ignorant;naive;uncultured]/承继,继承[inherit;succeed]/茂盛[flourishing]。)
尔时,世尊告一比丘:“汝往至尸婆罗比丘所,云吾唤卿。”
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是时,彼比丘从佛受教,即往至彼尸婆罗所,以如来语而告之。
是时,尊者尸婆罗承彼比丘语,即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世尊告尸婆罗曰:“汝今可受此长者百千两金,使蒙其福,此是宿缘之业,可受其报。”
尸婆罗对曰:“如是,世尊。”
是时,尊者尸婆罗即时而说达嚫:
= “达嚫”:Dakkhina,又作哒嚫、嚫,译为财施、右手,乃于斋食之后,斋主以财物施僧;僧以右手受施,并说法以回报之,又称为施颂。参阅四分律卷第49。
嚫(chèn) = 梵语“达嚫”简称,指布施(僧尼)。
“施衣及余物,欲求其福德,往至天世人,五乐自娱乐。
= “五乐”:即贪着五欲(Panca
Kamaguna)之快乐。
从天至人中,度有无疑难,涅槃无为处,诸佛之所乐。
施惠无难者,蒙此获福祐,当起慈惠心,作福无有懈。”
是时,尊者尸婆罗语长者言:“可持此百千两金,著我房中。”
尔时,长者承受其教,持此百千两金,著尊者尸婆罗房中,便退而去。
是时,尸婆罗告诸比丘:“诸有所乏者,来至此而取之;若复须衣被、饮食、床敷卧具、病瘦医药,皆来取之;勿在余处而求之也,展转相告令知之。”
是时,众多比丘白世尊言:“此尸婆罗昔作何福,生长者家,端正无双,如桃华色?
“复作何福,两手捉珠出母胎中?
“复作何福,将五百人,诣如来所,出家学道,值如来世?
“复作何福,所至到处,衣食自然无所短乏,余比丘无能及者?”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久远九十一劫,有佛号毗婆尸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出现于世,游在槃头国界,与六十万八千众俱;四事供养:衣被、饮食、床敷卧具、病瘦医药。
= “毗婆尸”:Vipassin,又作维卫,译为胜观,过去七佛之第一位,出现于过去庄严劫中。
= “槃头”:全称为槃头婆提(Bandhumati),译为亲惠城,为毗婆尸佛父王所治都城。参阅长阿含第1经大本经。
佛陀十号,依次略解于下:
|
|
如来
|
Tathagata,如实达于真理者。
|
无所著
|
Arahant,又作阿罗汉、应供,即值得(应)受到尊敬、供养、奉事之人。
|
等正觉
|
Sammasambuddha,又作正遍知、三藐三佛陀。
|
明行成为
|
Vijjacaranasampanna,“明”,谓智慧;“行”,谓身、口、意三妙行;“成为”,谓完全具足。“明行成为”,即谓完全具足智慧与身、口、意三业之德行者。
|
善逝
|
Sugata,如实去彼岸,不再退没生死海者。
|
世间解
|
Lokavidu,又作知世间,能了知一切有情、非有情之世界之人。
|
无上士
|
Anuttara,至上之人,即无人能出其上。
|
道法御
|
Purisadamma Sarathi,又作调御丈夫,能调伏其他一切人者。
|
天人师
|
Sattha Deva-manussanam,堪任诸天与人类之导师者。
|
众祐
|
Bhagavant,又作世尊。
|
“尔时,有梵志名耶若达,住彼土界,饶财多宝:金银、珍宝、砗磲、玛瑙、真珠、琥珀,不可称计。
延若达多/耶若达多/演若达多 = 梵Yajnadatta,意译作祠授,因祭祠天而乞得之意。据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载,室罗城中演若达多,一日于晨朝以镜照面,于镜中得见己头之眉目而喜,欲返观己头却不见眉目,因生大嗔恨,以为乃魑魅所作,遂无状狂走。此系以自己之本头比喻真性,镜中之头比喻妄相。喜见镜中之头有眉目,比喻妄取幻境为真性而坚执不舍;嗔责己头不见眉目,则比喻迷背真性。
七珍/七宝 = Satta ratana,即七种珍宝,指世间七种珍贵之宝玉。七宝指人间最宝贵的七种宝物,不同佛经对其内容说法不同。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是公认的,其他二宝有说是琥珀、珊瑚,有的说是真珠、玫瑰,还有说是玻璃<颇梨>的。/总称转轮圣王所拥有之七种宝。即: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
又称主藏宝)与主兵臣宝(将军)。
|
|
金
|
从人,表示覆盖。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矿物。金属。
English:Gold
|
银
|
一种白色金属,通称银子。
English:Silver
|
吠琉璃/毗琉璃/流璃/琉璃
|
Veluriya,意译青色宝、远山宝、不远山宝。为猫眼石之一种。种类有青、白、赤、黑、绿等各种颜色。其最大特色乃是具有‘同化’之性质,亦即任何接近琉璃之物,皆被琉璃之色所同化。
English:Lapis lazuli/coloured glaze
|
砗磲(chē qú)
|
Musaragalva,大型贝类,生活在印度洋温暖水域的珊瑚礁中。
English:Tridacninae/Giant clam
|
玛瑙
|
Asama,赤色宝之意。玛瑙在各种岩石中均有出现,它通常被认为和喷出岩共生,且在变质岩中常见。大部分的玛瑙都以喷出岩或远古熔岩中的结核的形式存在,由最初的熔融物里挥发成份所形成的空腔被硅酸盐成分沿壁一层一层凝结填充所形成。
English:Agate
|
赤珠
|
Lohitanka,又作赤宝、赤真珠。
|
珍珠
|
一种由软体动物(主要是牡蛎)生产的硬的、圆滑的产物。
English: Pearl
|
玫瑰
|
一种赤色的美石。
English: Red pearls
|
琥珀
|
植物的树脂化石,并非树的汁液,其状态透明似水晶,光亮如珍珠,色泽如玛瑙。
English: Amber
|
珊瑚
|
许多珊瑚虫的骨骼聚集物。
English: Coral
|
“是时,耶若达出彼国界,往至毗婆尸如来所;到已,共相问讯,在一面坐。
“是时,毗婆尸如来渐与说法,便发欢喜之心。
“是时,耶若达白毗婆尸如来:‘唯愿当受我请,欲饭佛及比丘僧!’
“是时,如来默然受请。
“耶若达梵志以见世尊默然受请,即从座起,绕佛三匝而去,至家中办种种甘馔饮食。
“是时,耶若达夜半便作是念:‘我今已办种种饮食,唯无有酪,明日清旦当往城门中,其有卖酪者,尽当买之。’
酪(lào) = 用动物的乳汁做成的半凝固食品[cheese]。
“是时,耶若达清旦敷好坐具,寻复诣城门中求酪。
“当于尔时,有放牛人持酪,名尸婆罗,欲往祠祀。
“是时,耶若达梵志语放牛人曰:‘卿酪卖者,吾当与价。’
“尸婆罗报曰:‘我今欲祠祀。’
“婆罗门报曰:‘汝今祀天为何所求?但卖与我,当重顾价。’
顾(gù) = 回头看[turn round and look at;look back]。(观看,瞧[look]/顾虑[scruple;hesitate]/照顾,关怀[take care of]/访问,拜访[call on]/通“雇”。出钱请人做事[hire;imploy]。)
“放牛人报曰:‘梵志,今用酪为?’
“梵志报曰:‘我今请毗婆尸如来及比丘僧;然饮食尽办,唯无有酪。’
“是时,尸婆罗问梵志曰:‘毗婆尸如来者,为何等相貌?’
“梵志报曰:‘如来者,无与等,戒具清净,慧、定三昧不可及,天上、人中无能及者。’
“是时,耶若达梵志叹说如来之德,尸婆罗闻已心开意解。
“是时,尸婆罗语梵志曰:‘我今躬持此酪往施如来,复用祀天为?’
= 我现在欲亲自持此酪去布施如来,还用祀天干什么?
“是时,耶若达梵志将此放牛人往至家中,往诣佛所,即白:‘时到,今正是时,唯尊屈顾!’
“时,如来以知时到,著衣持钵,将诸比丘,前后围绕,至耶若达梵志家,各次第坐。
“是时,放牛人见如来容貌世之希有,诸根惔怕,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亦如日月,犹如须弥山出众山上,光明远照,靡不蒙润;见已欢喜,便前进世尊所,而作是说:‘设当如来功德如梵志所论者,使此一瓶酪尽充众僧!’
惔怕(dàn pà) = 淡泊。恬静无为,不求名利。
充(chōng) = 从儿,育省声。育子长大成人。长,高[tall]。(满[full]/备;供应[supply]。)
“尔时,尸婆罗白世尊言:‘愿受此酪!’
“是时,如来即舒钵受酪,亦复与比丘僧,犹故有酪。
故(gù) = 缘故,原因[cause;reason]。(原来。旧时的[ancient;old;former]/死亡[die]/故意,存心[deliberately;on purpose]/仍,还是[still]/因此,所以[therefore]。)
“尔时,放牛人白世尊言:‘今故有余酪。’
“时,如来告曰:‘汝今更持此酪施佛及比丘众。’
“时,放牛人对曰:‘如是,世尊。’
“是时,放牛人更重行酪,犹故遗余酪在。
“放牛人复白佛言:‘今故有遗余酪在。’
“是时,如来告此人曰:‘今可持此酪与比丘尼众、优婆塞、优婆夷众,使得充饱。’
“故有遗余酪在。
“尔时,佛语放牛人:‘汝今持此酪与檀越主人。’
= “檀越”:Danapati,译为施主,即施与僧众衣食等之信男信女。
“对曰:‘如是。’
“寻复与檀越主人,故有遗余酪在。
“复施与乞人贫匮者,亦有遗余酪在。
匮(kuì) = 柜子[dung’s basket]。(缺乏,空乏[deficient;short of]。)
“来白佛言:‘故有遗余酪在。’
“时佛告曰:‘今持此酪,泻著净地,若著水中。所以然者?我不见有人、天及世能消此酪者,唯除如来。’
“放牛人即受佛教,持此酪而著水中。
“寻时,水中大火炎出,高数十仞。
炎(yán) = 火苗升腾[flame]。(炎热,酷热[blazing;be burning hot]。)
仞(rèn) = 古代长度单位。周制八尺,汉制七尺[ren,an ancient
measure of varying length]。(用同“刃”。锋刃,借指刀剑之类的兵器[same
as“刃”]。)
“是时,放牛人见此变怪已,叹未曾有,还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叉手而住,复作此誓愿:‘今持此酪施与四部之众,设当有福德者,缘此福祐,莫堕八难之处,莫生贫匮之家,所生之处,六情完具,面目端正,亦莫在家,使将来之世亦值如此圣尊。’
= “六情”: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旧译为「情」,新译为「根」,以根有情识故。
八难处/八难解法/八无暇/八不闲/八非时/八恶/八不闻时节/八难 = Atthakkhana,指不得遇佛、不闻正法之八种障难。
|
|
在地狱难
|
众生因恶业所感,堕于地狱,长夜冥冥而受苦无间,不得见佛闻法。
|
在饿鬼难
|
饿鬼有三种:
(1)业最重之饿鬼,长劫不闻浆水之名。
(2)业次重之饿鬼,唯在人间伺求荡涤脓血粪秽。
(3)业轻之饿鬼,时或一饱,加以刀杖驱逼,填河塞海,受苦无量。
|
在畜生难
|
畜生种类不一,亦各随因受报,或为人畜养,或居山海等处,常受鞭打杀害,或互相吞啖,受苦无穷。
|
在长寿天难
|
此天以五百劫为寿,即色界第四禅中之无想天。无想者,以其心想不行,如冰鱼蛰虫,外道修行多生其处,而障于见佛闻法。
|
在边地之郁单越难
|
郁单越,Uttara-kuru,译为胜处,生此处者,其人寿千岁,命无中夭,贪着享乐而不受教化,是以圣人不出其中,不得见佛闻法。
|
盲聋喑哑难
|
此等人虽生中国(指古印度中部摩竭陀国一带),而业障深重,盲聋喑哑,诸根不具,虽值佛出世,而不能见佛闻法。
|
世智辩聪难
|
谓虽聪利,唯务耽习外道经书,不信出世正法。
|
生在佛前佛后难
|
谓由业重缘薄,生在佛前佛后,不得见佛闻法。
|
“比丘当知:三十一劫复有佛名式诘如来,出现于世。
= “式诘”:又作尸弃(Sikhin),译为顶髻、火,过去七佛之第二位,出现于过去庄严劫中。
诘(jié) = 询问,追问[question;interrogate;cross-examine;call sb. to account]。
“是时,式诘如来游化于野马世界,与大比丘十万人俱。
= “野马”:指蜃气楼、阳炎(Maricika),比喻诸事象非实体者,又作幻法如野马。
“是时,式诘如来到时,著衣持钵,入城乞食。
“时,彼城中有大商客,名曰善财,遥见式诘如来诸根寂静,容貌端正,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面如日月;见已,便发欢喜之心,前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 “善财”:又作须头(Sudhana)。
“尔时,贾人以好宝珠,散如来上,现其微心,普作誓愿:‘持此功德所生之处,饶财多宝,无所乏短,无令手中有空缺时,乃至母胞胎中亦使不空。’
贾(gǔ) = 做买卖[do business]。(商人。古时特指囤积营利的坐商,古时候称行商为“商”,坐商为“贾”。后泛指商人[merchant]。)
“于此劫中复有毗舍罗婆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
= “毗舍罗婆”:又作毗舍浮(Vessabhu),译为遍一切自在、胜尊,过去七佛之第三佛,过去庄严劫千佛中最后出现之佛。
“尔时,有长者名善觉,饶财多宝,复请毗舍罗婆如来、至真、等正觉,及比丘僧。
“时,彼长者少于使人,是时长者躬自办种种甘馔饮食,饭彼如来,作是誓愿:‘我持此功德,所生之处,常值三尊,无所短乏,恒多使人,令将来之世值如来,如今日也。’
“今此贤劫中有佛名拘屡孙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
= “拘屡孙”:又作拘楼孙(Kakusandha),译为领持、成就美妙,过去七佛之第四位,贤劫千佛之第一位。
屡(lǚ) = 多次[repeatedly;time and again;again and again]。
“尔时,有长者名多财,复请拘屡孙如来,七日之中饭佛及比丘僧,供养衣被、饮食、床敷卧具、病瘦医药:‘所生之处常饶财多宝,莫生贫贱之家,使我所生之处恒得四事供养,为四部之众、国王、人民所见宗敬,天、龙、鬼、神、人、若非人所见接遇。’
= “四部”:又作四众、四辈,指出家之比丘、比丘尼与在家之优婆塞、优婆夷。
遇(yù) = 相逢,不期而会[meet;encounter]。(际遇;机会[chance;opportunity]/对待、相待[treat;entertain]。)
“诸比丘当知:尔时耶若达梵志,岂异人乎?莫作是观!所以然者?今月光长者今身是也。
“尔时放牛人,名尸婆罗,以酪供养佛者,今比丘尸婆罗是也。
“尔时善财贾人,岂异人乎?莫作是观!今尸婆罗比丘是也。
“尔时善觉长者,岂异人乎?莫作是观!今尸婆罗比丘是也。
“尔时多财长者,岂异人乎?莫作是观!今日尸婆罗比丘是也。
“诸比丘当知:尸婆罗比丘作此誓愿:‘使我所生之处,恒端正无双,常在富贵家生,使将来之世值遇世尊,设为我说法者,即得解脱,得出家作沙门。’
“缘此功德,今尸婆罗比丘得生富贵家,端正无双,今遭值我,即得阿罗汉。
“然比丘当知:复以宝珠散如来上,持是功德,今处母胎,手执双珠出母胎中,价值阎浮提,当生之日便作是说。
“复请拘屡孙如来求多使人,今将五百徒众至我所,出家学道,得阿罗汉。
“复于七日之中供养拘屡孙如来,求得四事供养,今日不乏衣被、饮食、床敷卧具、病瘦医药。
“缘此功德,余比丘所不及。
“释提桓因身来供养,给其所须,又且诸天转告村落,使四部之众知有尸婆罗,此其义也。
“我弟子中第一福德者,尸婆罗比丘是也。”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90、本经叙说佛以五种战斗人,以简别五种比丘:(一)见色便起欲想,舍法服之比丘,如第一战斗人,见风尘便怀恐怖;(二)共语便起欲想,舍法服之比丘,如第二战斗人,但见高幢便怀恐怖;(三)被触便起欲想,舍法服之比丘,如第三战斗人,见弓箭便怀恐怖;(四)虽被触起欲想,但不舍法服之比丘,如第四战斗人,入阵被捉,或丧命根,不得逃出;(五)虽见色、共语、被触不为所动,更能修不净观得解脱之比丘,如第五战斗人,打退众敌,而自游化。当观恶秽淫不净行,除去色欲。增支部Yodhajiva(战斗人)。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五健丈夫堪任战斗出现于世。
“云何为五?于是,有人著铠持仗,入军战斗,遥见风尘,便怀恐怖,是谓第一战斗人也。
铠(kǎi) = 用以护身的铠甲战衣[armor]。
仗(zhàng) = 执,拿着[hold a weapon]。(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weaponry]。)
“复次,第二战斗人,著铠持仗,欲入军战,若见风尘,不怀恐怖;但见高幢,便怀恐怖,不堪前斗,是谓第二人。
宝幢/天幢/法幢/幢(chuáng) = Dhaja,又作计都(Ketu)。为旗之一种,用以庄严佛菩萨及道场。与一般所称之‘幡’、‘旛’(Pataka),无何区别;然有依形状作区别,谓圆桶状者为幢,长片状者为幡。
“复次,第三战斗人,著铠持仗,欲入军战斗,彼若见风尘,若见高幢,不怀恐怖;若见弓箭,便怀恐怖,不堪战斗,是谓第三人也。
= “若见弓箭,便怀恐怖,不堪战斗”:巴利本作Ussadanam
Yeva Sutva Samsidati Visidati Na Santhambhati Na Sakkoti Samgamam Otaritum﹒(闻喊声便怀恐怖战栗,不坚固,不能战斗。
“复次,第四战斗人,著铠持仗,入军共斗,彼若见风尘,若见高幢,若见弓箭,不怀恐惧;但入阵时,便为他所捉,或断命根,是谓第四战斗人也。
“复次,第五战斗人,著铠持仗,欲入阵斗,彼若见风尘,若见高幢,若见弓箭,若为他所捉,乃至于死,不怀恐怖;能坏他军境界内外而领人民,是谓第五战斗人也。
领(lǐng) = 脖子[neck]。(接受,受取[receive]/统领,居上领导指挥[lead]。)
“如是,比丘,世间有此五种人。
= “五种人”:巴利本作Panca
Puggala(五补特伽罗)。
“今比丘众中亦有此五种之人出现于世。
“云何为五?或有一比丘游他村落,彼闻村中有妇人,端正无双,面如桃华色。
“彼闻已,到时,著衣持钵,入村乞食,即见此女人颜貌无双,便起欲想,除去三衣,还佛禁戒,而作居家。
袈裟 = Kasav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
三衣 = Ticivara,乃指印度僧团所准许个人拥有之三种衣服。
|
||||
小
|
安陀会
|
五条布制成
|
Antaravasaka,意译作内衣、里衣、作衣、作务衣、中宿衣、中著衣。通常于营作众务或就寝时所穿著,为三衣中最小之衣。
|
|
中
|
郁多罗僧
|
七条布制成
|
Uttarasanga,意译上衣、上著衣。于斋、讲、礼、诵等诸羯磨事时,必著此衣,故又称为入众衣;又因仅覆左肩,故又称为覆左肩衣。
|
|
大
|
僧伽黎/僧伽梨
|
由九条布至二十五条布制成
|
Sanghati,又因必须割截后始制成,故称重衣、著衣、重复衣。因其条数多,故称杂碎衣。为外出及其他庄严仪式时着之,如入王宫、聚落、乞食,及升座说法、降伏外道等诸时所著用,故称入王宫聚落衣。又以其为诸衣中最大者,故称大衣。
|
“犹如彼斗人,小见风尘,以怀恐怖,似此比丘也。
“复次,有比丘闻有女人在村落中住,端正无比。
“到时,著衣持钵,入村乞食,彼若见女人不起欲想;但与彼女人共相调戏,言语往来;因此调戏,便舍法服,还为白衣。
= “白衣”:因印度在家人多著白衣,故以「白衣」称在家人,而出家人则着染坏色衣以为区别。
调戏(tiáo xì) = 原指戏弄、嘲谑。后多指戏侮妇女[take
liberties with a woman;assail with obscenities]。
“如彼第二人,见风尘不怖,但见高幢,便怀恐怖,此比丘亦复如是。
“复次,有一比丘闻村落中有女人,容貌端正,世之希有,如桃华色。
“到时,著衣持钵,入村乞食,若见女人不起欲想;设共女人共相调戏,亦复不起欲意之想;但与彼女人手拳相加,或相捻挃,于中便起欲想,舍三法衣,还为白衣,习于家业。
捻(niǎn) = 用手指搓转[twist with the fingers]。
挃(zhì) = 捣,撞。
“如彼第三人入阵时,见风尘、见高幢不恐怖,见弓箭便怀恐怖。
“复次,有一比丘闻村落中有女人,面容端正,世之希有。
“到时,著衣持钵,入村乞食,彼若见女人不起欲想;设共言语,亦复不起欲想;设彼女人共相捻挃,便起欲想;然不舍法服,习于家业。
“如彼第四人入军,为他所获,或丧命根,而不得出。
“复次,有一比丘,依村落而住,彼闻村中有女人。
“然比丘到时,著衣持钵,入村乞食,彼若见女人不起欲想;设共言笑,亦不起欲想;设复共相捻挃,亦复不起欲想。
“是时,比丘观此身中三十六物恶秽不净,谁著此者?由何起欲?此欲为止何所?为从头耶?形体出耶?观此诸物了无所有,从头至足亦复如是,五藏所属,无有想像,亦无来处。
= “三十六物”:指观人之身中有三十六种不净物。增一阿含广演品第19经:「所谓念身者,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胆、肝、肺、心、脾、肾、大肠、小肠、白膜、膀胱、屎、尿、百叶、仓、肠、胃、脬、溺、泪、唾、涕、脓、血、肪脂、涎、髑髅、脑。」参阅中阿含第98经念处经。
= “此欲为止何所”:此欲为止住在于什么地方?
“彼观缘本,不知所从来处。
“彼复作是念:‘我观此欲从因缘生。’
“彼比丘观此已,欲漏心得解脱,有漏心得解脱,无明漏心得解脱,便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
三有漏/三漏 = Tayo asava,指令有情留住于三界之欲漏、有漏、无明漏等三种烦恼。
四漏 = 漏,Asava,为烦恼之异名。具备漏这个特征的法,称为有漏法。
|
|
欲有漏/欲漏
|
Kamasava,因欲贪而起的烦恼;欲界众生的烦恼。
|
有漏
|
Bhavasava,因生存而引起的烦恼;色界与无色界众生的烦恼。
|
无明漏
|
Avijjasava,无明引发的烦恼。
|
见漏
|
Ditthasava,指三界之见惑。
|
“如彼第五战斗之人,不难众敌而自游化,由是故,我今说此人舍于爱欲,入于无畏之处,得至涅槃城。
“是谓,比丘,有此五种之人,出现于世。”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欲我知汝本,意以思想生,非我思想生,且汝而不有。
= 欲啊!我已知道你的本源了;乃由于意识之故,而生其思想的;并不是我而生思想的,而且你也是不有的!
而(ér) = 颊毛[bristles on the jaws]。(你;你的[you;your]/这样,此[this]/表示假设关系。)
“是故,诸比丘,当观恶秽淫不净行,除去色欲。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91、本经叙说佛以五种战斗人比喻五种比丘之修道。参阅增支部Yodhajiva(战斗人)。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战斗之人出现于世。
“云何为五?或有一人著铠持仗,入军战斗,彼见风尘,便怀恐怖,不敢入彼大阵之中,是谓第一之人。
“复次,第二战斗之人著铠持仗,入军战斗,彼见风尘,不生畏惧;但闻击鼓之音,便怀恐怖,是谓第二之人。
“复次,第三之人著铠持仗,入军战斗,彼见风尘,不生畏惧;设闻鼓角之声,不起畏惧;彼若见高幢,便怀恐怖,不堪战斗,是谓第三之人。
“复次,第四战斗之人著铠持仗,入军战斗中,若见风尘,不起畏惧;若闻鼓角之音,复不恐惧;若见高幢,亦不怖畏;设为他所捉,或断命根,是谓第四之人。
“复次,第五有人著铠持仗,入军共斗,彼尽能有所坏广接国界,是谓第五之人出现于世。
= “彼尽能有所坏广接国界”:此人乃能尽其能力,而有所破坏敌军,广接其国界。
“比丘当知:今比丘亦有五种之人,出现于世间。
“云何为五?或有一比丘住村落中,彼闻有女人,端正无双,如桃华色。
“彼比丘到时,著衣持钵,入村乞食,不守根门,不护身、口、意法;彼若见女人便起欲意,还舍禁戒,习白衣法。
“如彼初人闻扬尘之声,不堪战斗,便怀恐怖。
“我由是故而说此人。
“复次,有比丘住在村落,彼闻村中有女人,端正无比,面如桃华色,而便舍戒,习白衣法。
“如彼第二斗人,但闻鼓角之声,不堪战斗,此亦如是。
“复次,有比丘住在村落,闻有女人在彼村落。
“彼闻已,便起欲意;若见女人不起欲想,但共女人共相调戏,于中便舍禁戒,习白衣法。
“如彼第三人遥见幢已,便怀恐怖,不堪战斗。
“由是故,今说此人,是谓第三战斗之人。
“复次,有比丘住在村落,彼比丘闻村中有女人。
“闻已,著衣持钵,入村乞食,不守护身、口、意;彼见女人端正无双,于中便起欲意;或与女人共相捻挃,或手拳相加,便舍禁戒,还为白衣。
“如彼第四战斗之人,在大军中为他所捉,丧失命根。
“由是之故,今说此人。
“复次,有比丘闻村落中有女人,世之希有,彼虽闻此不起欲想。
“彼比丘到时,著衣持钵,入村乞食,而守护身、口、意,彼虽见女人,不起欲想,无有邪念;设共女人言语往返,亦不起欲想,亦无邪念;设共女人共相捻挃,手拳相加,尔时便起欲想,身、口、意便炽盛。
“欲意已炽盛,还诣园中,至长老比丘所,以此因缘,向长老比丘说之:‘诸贤当知:我今欲意炽盛,不能自禁制。唯愿说法,使脱欲之恶露不净!’
= “恶露”:身上不净之津液如脓、血、尿、屎等,为观身不净之对象。
“是时,长老比丘告曰:‘汝今当观此欲为从何生?复从何灭?如来所说:夫去欲者,以不净观除之,及修行不净观之道。’
“是时,长老比丘便说此偈言:
“‘设知颠倒者,加心而炽盛,当去诸炽心,欲意止休息。’
= 如果知道颠倒的话,就是加其心为炽盛;应当要去除诸炽盛之心,这样的话,即欲意便会休息的。
“‘诸贤知之:欲从想生,以兴想念,便生欲意。
“‘或能自害,复害他人,起若干灾患之变,于现法中受其苦患,复于后世受苦无量。
若(ruò) = 顺从[be obedient to]。(如此,这样[such]/或;或者[or]/约计。)
若干(ruò gān) = 比两个多但比许多要少的一个不定数目[several]。
“‘欲意以除,亦不自害,复不害他人,于现法报不受其苦。
“‘是故,今当除想念。
“‘以无想念,便无欲心;以无欲心,便无乱想。’
“尔时,彼比丘受如此教敕,即思惟不净之想。
“以思惟不净之想,尔时有漏心得解脱,至无为处。
“如彼第五人著铠持仗入军战斗,彼见众敌无有恐惧,设有来害者心不移动,能破外寇,居他界中。
寇(kòu) = 入侵;侵犯[invade;plunder]。(入侵者[invader]/贼兵,敌军[foe]。)
“由是故,今说此人能破魔众,去诸乱想,至无为处,是谓第五人出现于世。
“比丘当知:世间有此五人出现世间。
“是故,诸比丘,当念修行欲不净想。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92、本经叙说扫地有五事不能成其功德,有五事能成其功德。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夫扫地之人有五事不得功德。
夫(fū) = 成年男子的通称[man]。(文言文的发语词是指用在句首的语气助词,表示要发议论,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其多由指示代词虚化而来,没有实际意义,翻译时可以省去。如“夫”“维”“且”“盖”等均是发语词/“夫”假借为“彼”。他,她,它,他们[he,she,it,they]——第三人称代词。)
“云何为五?于是,扫地之人不知逆风,不知顺风,复不作聚,复不除粪,然扫地之处复非净洁。
“是谓,比丘,扫地之人,虽有五事,不成大功德。
“复次,比丘,扫地之人成五功德。
“云何为五?于是,扫地之人知逆风、顺风之理,亦知作聚,亦能除之,不留遗余极令净好。
“是谓,比丘,有此五事成大功德。
“是故,诸比丘,当除前五事,修后五法。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93、本经叙说扫偷婆有五事不能成其功德,有五事能成其功德。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人扫偷婆不得五功德。
= “偷婆”:Thupa,又作塔婆、佛图、浮屠,译为塔,意指高显处、方坟、圆冢,为顶、堆土之义。参阅杂阿含附录卷第1。
“云何为五?于是,有人扫偷婆不以水洒地,不除去瓦石,不平整其地,不端意扫地,不除去秽恶。
端(duān) = 站得直[straight]。(端正。引申为正直[upright;proper]/事物的一头或一方面[end]/事由;原委[cause]/项目;种类[kind]。)
“是谓,比丘,扫地之人不成五功德。
“比丘当知:扫地之人成五功德。
“云何为五?于是,扫偷婆之人以水洒地,除去瓦石,平整其地,端意扫地,除去秽恶。
“是谓,比丘,有五事令人得功德。
“是故,诸比丘,欲求其功德者,当行此五事。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94、本经叙说长游行人有五艰难,不多游行人有五功德。增支部Dighacarika(长游行人)。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长游行之人有五艰难。
= “长游行之人”:巴利本作Dighacarikam
Anavatthacarikam Anuyuttassa(专修长游行[或]非无目的之游行者。)
飞锡/游方/游行
= 即遍历修行。巡行各地参禅闻法,或说法教化之谓。禅宗称为行脚,一般游行之僧侣,称为行脚僧。
艰(jiān) = 土难治理[hard]。(艰难;困难[difficult;hard]。)
“云何为五?于是,恒游行人不诵法教;所诵之教而忘失之;不得定意;以得三昧,复忘失之;闻法不能持。
= “三昧”:Samadhi,又作三摩地,译为等持,即离诸邪念,心住一境而寂然不动之状态。
“是谓,比丘,多游行人有此五难。
= “恒游行人不诵法教…多游行人有此五难”:巴利本作:「不闻未闻,不净已闻,有畏于已闻之一分,触重病患[者],又无朋友。比丘们!此等是专修长游行、不定游行者之五过失。」
“比丘当知:不多游行人有五功德。
“云何为五?未曾得法而得法;已得不复忘失;多闻能有所持;能得定意;以得三昧不复失之。
“是谓,比丘,不多游行人有此五功德。
= “未曾得法而得法…不多游行人有此五功德”:巴利本作:「闻所未闻,能净已闻,无畏于已闻之一分,无触重病患[者],又有朋友。比丘们!此等是专修定游行者之五德。」
“是故,诸比丘,莫多游行。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95、本经叙说恒一处止,有意着屋舍、意着财产、多集物、贪着亲亲、恒共白衣往来等五非法;当求方便,勿一处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比丘恒一处止,有五非法。
= “一处止”:即指独一住者(Ekaviharin)。参阅杂阿含卷38第105经。
“云何为五?于是,比丘一处住者,意著屋舍,畏恐人夺;或意著财产,复恐人夺;或多集物,犹如白衣;贪著亲亲,不欲使人至亲亲家;恒共白衣而相往来。
“是谓,比丘,一处住人有此五非法。
= “意著屋舍…一处住人有此五非法”:巴利本作:「积蓄众多资具,而成为多资具者;积蓄众多药物,而成为多药物者;于诸应作之事,能多作,而成为多应作者;居于[爱好]交际者,与[住]在家的出家者、不随顺[教]的在家者交往;而从彼住处走出时,还顾恋地走出。比丘们!此等是久住之五过失。」
“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勿一处住。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96、本经叙说不一处住人有不贪屋舍、不贪器物、不集财物、不着亲族、不与白衣共相往来五功德;当求方便,行此五事。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不一处住人有五功德。
“云何为五?不贪屋舍,不贪器物,不多集财物,不著亲族,不与白衣共相往来。
“是谓,比丘,不住一处人有此五功德。
= “不贪屋舍…不住一处人有此五功德”:巴利本作:「不蓄众多资具,而不成为多资具者;不多蓄药物,而不成为多药物者;于诸应作之事,非能多作,而不成为多应作者;居于非[爱好]交际者,与[住]在家之出家者、不随顺[教]之在家者交往;而从彼家走出时,不顾恋地走出。比丘们!此等是制限住之五德。」
“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行此五事。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97、本经叙说佛因见大树为火所烧,为比丘说:宁投身火中,不与女人交往;宁以利剑断手足,不以无戒受人恭敬;宁以热铁鍱缠身,不以无戒受人衣裳;宁吞热铁丸,不以无戒受人信施;宁卧热铁床,不以无戒受人床敷;宁受须臾之苦痛,不以此罪入地狱中受无量苦。当念修行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之五分法身,使今世获其果报,得甘露道,又能使檀越受福无穷。增支部Aggi(火)、中阿含第5经木积喻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摩竭国光明池侧。
= “摩竭”:Magadha,又作摩竭陀,佛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迦毗罗卫国之南,拘萨罗国东南,首都王舍城,为当时印度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尔时,世尊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在人间游化。
尔时,世尊遥见大树为火所烧;见已,如来更诣一树下;到已,就树下坐。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云何,比丘,宁持身投此火中为?宁与端正女人而共交游?”
尔时,诸比丘白佛言:“宁与女人共相交游,不投身入此火中。
“所以然者?此火毒热不可称计,断其命根,受苦无量。”
世尊告曰:“我今告汝等,非沙门行言是沙门,非梵行人言是梵行,不闻正法言我闻正法;无清白法,如是之人,宁投身入此火中,不与女人共相交游。
“所以然者?彼人宁受此苦痛,不以此罪入地狱中,受苦无量。
“云何,比丘,宁受人礼拜恭敬为?宁使人取利剑断其手足?”
诸比丘对曰:“宁受恭敬礼拜,不使人以剑断其手足。
“所以然者?断其手足,痛不可称计。”
世尊告曰:“我今告汝等,非沙门行言是沙门,非梵行人言是梵行,不闻正法言闻正法;无清白行,断善根,如是之人,宁投身受此利剑,不以无戒受他恭敬。
“所以然者?此痛斯须间耳,地狱苦痛不可称计。
斯须(sī xū) = 片刻、短暂的时间[a
moment]。
“云何,比丘,宁受人衣裳为?宁以热铁鍱用缠裹身?”
鍱(yè) = 薄铁片。
诸比丘对曰:“宁以受人衣裳,不受此苦痛。
“所以然者?此毒痛不可称计。”
世尊告曰:“我今重告汝,无戒之人宁以热铁鍱缠裹其身,不受人衣裳。
“所以然者?此痛须臾间耳,地狱苦痛不可称计。
“云何,比丘,宁受人信施之食为?宁以吞热铁丸乎?”
诸比丘对曰:“宁受人信施之食,不吞热铁丸。
“所以然者?此痛不可堪处。”
世尊告曰:“我今语汝,宁吞热铁丸,不以无戒受人信施。
“所以然者?吞热铁丸,痛斯须间,不以无戒受他信施。
“云何,比丘,宁受人床敷之具为?宁卧热铁床上?”
诸比丘对曰:“我等,世尊,宁受人床卧之具,不卧热铁床上。
“所以然者?此之毒痛不可称计。”
世尊告曰:“彼愚痴之人无有戒行,非沙门言是沙门,无有梵行言修梵行,宁当卧铁床上,不以无戒受他信施。
“何以故?卧铁床上,痛斯须间,不以无戒受他信施。
“比丘当知:如我今日观无戒之人所趣向处,设彼人闻者,形体枯悴,沸血从面孔出,便取命终,不与女人共相交游,不受人礼敬之德,不受人衣被、饭食、床敷卧具、病瘦医药。
枯(kū) = 枯槁,草木干枯[wither]。(干涸[dried
up]/干瘦;憔悴[haggard]。)
悴(cuì) = 忧愁,悲伤[sad]。(衰弱;疲萎[weak;tired]。)
沸(fèi) = 泉水大量涌出的样子[gushing out]。(水波翻涌的样子[surgent]/把水烧开;沸腾[boil;bubble]。)
“以其无戒之人,不观后世、前世之罪,不顾命根受此苦痛,无戒之人当生三恶趣中。
三恶道/三涂/三途/三恶/三恶趣 = 乃众生造作恶行所感得之世界。
|
|
地狱
|
Niraya,音译作捺落迦、那落迦、奈落、泥梨耶、泥梨。在地之下、铁围山间,有八寒八热等地狱,造上品十恶者堕入此趣。
|
饿鬼
|
Peta,音译为薜荔多。造中品十恶者堕入此趣。其中罪重者,积劫不闻浆水之名;其次者,但伺求人间荡涤脓血粪秽;又其次者,时或一饱。
|
傍生/横生/畜生道/傍生趣/畜生
|
Tiracchana,造下品十恶堕入此趣。有披毛戴角、鳞甲羽毛、四足多足、有足无足、水陆空行等。
|
“所以然者?以其造恶行之所致也。
“如来今日观察善行人之所趋向,正使中毒,为刀所伤,自断命根。
正使(zhèng shǐ) = 纵使;即使。
“何以故?欲舍此身受天之福,当生善处,皆由前世受善行报之所致也。
“是故,诸比丘,当念修行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
无漏五蕴/无等等五蕴/五分法身 = Panca-dhamma-kkhandha,乃大小乘之无学位(最高之悟境),即佛及阿罗汉之自体所具备之五种功德。五分法身之次第历然,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脱,由解脱而有解脱知见。戒、定、慧三者就因而受名,解脱、解脱知见二者就果而付名,然此五者均为佛之功德。以此五法而成佛身,则称为五分法身。
|
||
戒蕴/戒众/戒品/戒身
|
修因
|
Sila-kkhandha,指无漏之身、语二业。
|
定蕴/定众/定品/定身
|
Samadhi-kkhandha,即无学之空、无愿、无相等三三昧。
|
|
慧蕴/慧众/慧品/慧身
|
Panna-kkhandha,即无学之正见、正知。
|
|
解脱蕴/解脱众/解脱品/解脱身
|
结果
|
Vimutti-kkhandha,即与正见相应之胜解。
|
解脱所见身/解脱知见蕴/解脱知见众/解脱知见品/解脱知见身
|
Vimutti-nana-dassana-kkhandha,即无学之尽智、无生智。
|
“欲使今世获其果报,得甘露道,正使受人衣被、饮食、床敷卧具、病瘦医药而无过失,又使檀越受福无穷。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说此法时,六十比丘漏尽意解;六十比丘还舍法服而作白衣。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五王及月光,尸婆、二种斗,二扫、二行法,去住有二种,
枯树最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