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7日星期二

增一阿含经-卷第四十二《结禁品第四十六》

卷第四十二_十法_结禁品第四十六
 
#408、本经叙说如来以十事功德,与诸比丘说禁戒,并嘱咐当求方便,成就禁戒,勿令有失。增支部Upali(优波离)。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十事功德,如来与诸比丘说禁戒。
= “有十事功德,如来与诸比丘说禁戒”:巴利本作Dasa Kho Upali Atthavase Paticca Tathagatena Savakanam Sikkhapadam PannattamPatimokkham Uddittham.(优波离!如来缘十之义趣,为诸弟子制学处,说波罗提木叉。)
“云何为十?所谓承事圣众;和合将顺;安隐圣众;降伏恶人;使诸惭愧比丘不令有恼;不信之人使立信根;已有信者倍令增益;于现法中得尽有漏,亦令后世诸漏之病皆悉除尽;复令正法得久住世;常念思惟当何方便正法久存。
(jiàng) = 从“寸”,表示与手有关。将领,带兵的人[general](jiāng = 扶持,扶助[support]/携带[bring]/使用[use]/就要;将要[willbe going to]/调养;保养[recuperaterestmaintain]/岂;难道[Does it mean?]/送行[send]/供养;奉养[provide for])
“是谓,比丘,十法功德,如来与诸比丘而说禁戒。
“是故,比丘,当求方便,成就禁戒,勿令有失。
“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09、本经叙说圣所居之处有十事,三世诸圣常处其中。增支部Ariyavasa(圣居),参阅杂阿含卷362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圣所居之处有十事,三世诸圣常处其中。
“云何为十?于是,比丘,五事已除,成就六事,恒护一事,将护四部众,观诸劣弱,平等亲近,正向无漏,依倚身行,心善解脱,智慧解脱。
= “观诸劣弱”:巴利本作Panunnapaccekasacco(遣除别别之谛)。
= “平等亲近”:巴利本作Samavayasatthesano(舍弃寻求)。
= “正向无漏”:巴利本作Anavilasankappo(无浊思惟)。
= “依倚身行”:巴利本作Passaddhakayasankharo(身行轻安)。
(yǐ) = 斜靠着[lean by](依靠;依赖[rely ondepend on])
 
“云何比丘五事已除?
“于是,比丘五结已断,如是五事已除。
= “五结已断”:巴利本作Kamacchando Pahino HotiVyapado Pahino HotiThinamiddham Pahinm HotiUddhacca-kukkaccam Pahinam HotiVicikiccha Pahina Hoti.(断欲贪、瞋恚、惛眠、掉悔、犹豫。)
 
五盖 = Panca nivarana,盖,覆盖之意。谓覆盖心性,令善法不生之五种烦恼。
对治
贪欲盖
Kama-cchanda,执着贪爱五欲之境,无有厌足,而盖覆心性。
不净观
瞋恚盖
Vyapada/byapada,于违情之境上怀忿怒,亦能盖覆心性。
慈心观
睡眠盖
Thina-middha,惛沈与睡眠,皆使心性无法积极活动。
精进观
掉悔盖
Uddhacca-kukkucca,心之躁动(掉),或忧恼已作之事(悔),皆能盖覆心性。
数息观
怀疑盖
Vicikiccha,于法犹豫而无决断,因而盖覆心性。
信心
 
“云何比丘成就六事?
“于是,比丘承六重之法,如是比丘成就六事。
= “六重之法”:巴利本作:「以眼见色,不喜、不忧、舍,而住正念正知;以耳闻声﹝不喜、不忧、舍,而住正念正知﹞;…以意识法,不喜、不忧、舍,而住正念正知。」参阅增一阿含六重品第323经。
 
“云何比丘恒护一事?
“于是,比丘恒护于心有漏、无漏、有为、无为至涅槃门,如是比丘恒护一事。
 
“云何比丘将护四部之众?
“于是,比丘成就四神足,如是便为将护四部之众。
= “四神足”:巴利本作Sankhay' Ekam PatisevatiSankhay' Ekam AdhivasetiSankhay' Ekam ParivajjetiSankhay' Ekam Vinodeti.(思量之后,亲近一事;思量之后,堪忍一事;思量之后,舍离一事;思量之后,遣除一事。)
 
四如意分/四如意足/四神足 = Iddhipada,为三十七道品中次于四念处、四正勤之第三行法。系由欲求(欲)、心念(心)、精进(勤)、观照(观)四法之力,引发种种神用而产生之三摩地(定)。
欲如意足
希慕所修之法能如愿满足。
精进如意足
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而能如愿满足。
念如意足
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
观如意足/慧如意足/思惟如意足
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
 
“云何比丘观于劣弱?
“于是,比丘生死众行已尽,如是比丘观于劣弱。
= “生死众行已尽”:巴利本作:「诸比丘!此处有比丘、种种沙门、婆罗门其种种分别之谛,谓世间常、世间无常、世间有边、世间无边…如来死后非有非无,此一切已除、遣除、舍、吐、离、断、弃舍。」种种分别之谛,指外道以十四无记为唯一之真理,起颠倒之见,又作十四不可记。参阅杂阿含卷34949-955经。
 
“云何比丘平等亲近?
“于是,比丘三结已尽,是谓比丘平等亲近。
= “三结已尽:巴利本作Kamesana Pahina HotiBhavesana Pahina HotiBrahmacariyesana Patippassaddha.(已断寻求﹝五﹞欲,已断寻求﹝三﹞有,已灭寻求梵行。)梵行,指求生梵天之法,故又译为作梵。
 
三结 = Tini Samyojanani,结,烦恼之异名,因烦恼而结集生死,系缚众生使不能解脱。
身见结
谓众生于五阴等法中妄计为身,恒起我见。
戒取结
即戒禁取见,谓外道于非戒中谬以为戒,取以进行。如持牛、鸡戒等以为生天之因,或修涂灰断食等苦行,以为涅槃之道。
疑结
谓于正法犹豫不决,不能深信。
 
何比丘正向无漏?
“于是,比丘除去憍慢,如是比丘正向无漏。”
= “除去憍慢”:巴利本作Kamasankappo Pahino HotiVyapadasankappo Pahino HotiVihimsasankappo Pahino Hoti.(断欲思惟、断瞋思惟、断害思惟。)相当于八正道之正志,杂阿含卷28796经作:「何等为正志?谓出要志、无恚志、不害志。」
 
“云何比丘依倚身行?
“于是,比丘无明已除,如是比丘依倚身行。
= “无明已除”:巴利本作Sukhassa Ca Pahana Dukkhassa Ca Pahana Pubb' Eva Somanassadomanassanam Atthangama Adukkhamasukham Upekhasatiparisuddhim Catuttham Jhanam Upasampajja Viharati.(乐灭、苦灭故,以及忧、喜已先灭故,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得第四禅具足住。)
无明支/无明 = Avijja,为烦恼之别称。不如实知见之意;即暗昧事物,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状态。亦即不达、不解、不了,而以愚痴为其自相。泛指无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认识。为十二因缘之一。
 
“云何比丘心善得解脱?
“于是,比丘爱已除尽,如是比丘心善得解脱。
= “爱已除尽”:巴利本作Raga Cittam Vimuttam HotiDosa Cittam Vimuttam HotiMoha Cittam Vimuttam Hoti.(从贪心解脱、从瞋心解脱、从痴心解脱。)
 
“云何比丘智慧解脱?
“于是,比丘观苦谛,集、尽、道谛,如实知之,如是比丘智慧解脱。
 
四圣谛/四真谛/四谛 = Cattari Ariyasacca,谛,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苦圣谛/苦谛
《苦果》
Dukkha-sacca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
迷界/世界因果
集圣谛/集谛
《苦因》
Samudaya-sacca,集,招聚之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称集。谛,审实不虚之义。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称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苦之根源为渴爱,以渴爱之故,形成‘来世’与‘后有’。渴爱之核心乃由无明生起之虚妄我见,若有渴爱,便有生死轮回;欲免除生死之苦,须以智慧照见真理、实相,证得涅槃,断除渴爱,超脱轮回之苦。
灭圣谛/灭谛
《乐果》
Nirodha-sacca,灭,灭尽、息灭之义;谛,审实不虚之义。谓人类若能灭息苦之根本(欲爱),即可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如实审察了知此一真谛而无丝毫虚谬,即称灭谛。
悟界/出世间因果
道圣谛/道谛
《乐因》
Magga-sacca,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
 
“是谓,比丘,圣贤十事所居之处,昔日贤圣亦居此处,以居方居。
(fāng) = 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parallel boatsparallel](方法[method]/地区;地方[localityplaceregion]/方面[partyside]/fǎng = 通“仿”。模拟[mimicsimulatecopy]/四个角都是90度直角的四边形或六个面都是方形的立体[cubesquare]/比拟[compare]/表示时间、相当于“始”“才”。)
“是故,比丘,念除五事,成就六法,守护一法,将护四部之众,观察劣弱,平等亲近,正向无漏,依倚身行,心得解脱,智慧解脱。
“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10、本经叙说如来成就十力,自知无着,于大众中作师子吼,转无上大法轮,教观四谛、五蕴、十二因缘;比丘当精进修梵行,无放逸,并承事诸佛,礼敬供养。相应部Dasabala(十力)、杂阿含卷14347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来成就十力,自知为无著,在大众中能师子吼,转于无上梵轮而度众生。
梵轮 = Brahma-cakka,法轮之别称。有多种解释:()佛初成道时,梵天王请转法轮。()以佛为真梵,乃真梵王之力所转。()以能遣除诸烦恼。()因世人以梵为贵。()以佛之说法清净。()谓佛以四梵行心说法等,故称为梵轮。
“所谓此色,此色集,此色尽,此色出要。
“观此痛、想、行、识,识集,识尽,识出要,因是有是,此生则生。
= “痛”:巴利本作Vedana,受。
 
五众/五阴/五蕴 = Panca khandha,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五蕴中,色蕴属于物质;受、想、行、识四蕴属于精神,此五蕴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五众是五蕴之旧译。众,含有和集之义。
Rupa-khandha,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可分为五种:
一、内色——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
二、外色——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
三、显色——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赤、黄、白,黑等。
四、表色——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趋舍伸屈等种种表相。
五、形色——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Vedana-khandha,即受蕴,人类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感受。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受心所。
Sanna-khandha,即想蕴,想就是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取种种相,作种种想,包括思想、概念等心理现象。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想心所。
Sankhara-khandha,即行蕴,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五十行心所。
Vinnana-khandha,即识蕴,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心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南传佛教有八十九心或一百二十一心之说。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更乐,更乐缘痛,痛缘爱,爱缘受,受缘有,有缘死,死缘愁、忧、苦、恼,不可称计。
 
十二因缘 = Nidana,即构成有情生存之十二条件(即十二有支)。
三世
十二因缘
简释
 
过去二因
无明
Avijja
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
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
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
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
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
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
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
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
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
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痴暗、无明、大冥,是名无明。
Sankhara,身行、口行、意行。
 
现在五果
Vinnana,六识身 = 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名色
Namarupa,名 = 四无色阴,受阴、想所、行阴、识阴。
= 四大、四大所造色。
六入
Salayatana,六内入处 = 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
Phassa,六触身 = 眼触身、耳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意触身。
Vedana,三受 =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现在三因
Tanha,三爱 = 欲爱、色爱、无色爱。
Upadana,四取 = 欲取、见取、戒取、我取。
Bhava,三有 = 欲有、色有、无色有。
 
未来二果
Jati,若彼彼众生,彼彼身种类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阴、得界、得入处、得命根,是名为生。
老死
Jara-marana
= 若发白露顶,皮缓根熟,支弱背偻,垂头呻吟,短气前输,拄杖而行,身体黧黑,四体班驳,暗钝垂熟,造行艰难羸劣。
= 彼彼众生,彼彼种类没、迁移、身坏、寿尽、火离、命灭,舍阴时到。
 
“因此五阴之身,有此集法。
“此灭则灭,此无则无,无明尽行尽,行尽识尽,识尽名色尽,名色尽六入尽,六入尽更乐尽,更乐尽痛尽,痛尽爱尽,爱尽受尽,受尽有尽,有尽死尽,死尽愁、忧、苦、恼皆悉除尽。
 
“比丘当知:我法甚为广大,无崖无底,断诸狐疑,安隐处正法。
(yá) = 岸;水边[bankcliffprecipice]
“若善男子、善女人勤用心,不令有缺,正使身体枯坏,终不舍精进之行,系意不忘。
(kū) = 枯槁,草木干枯[wither](干涸[dried up])
“修行苦法,甚为不易,乐闲居之处,静寂思惟,莫舍头陀之行,如今如来现在善修梵行。
 
杜荼/杜多/投多/偷多/尘吼多/头陀 = Dhuta,谓去除尘垢烦恼。苦行之一。意译为抖擞、抖束、斗薮、修治、弃除、沙汰、浣洗、纷弹、摇振。意即对衣、食、住等弃其贪着,以修炼身心。亦称头陀行、头陀事、头陀功德(Dhuta-guna)。行头陀,或游历诸方时,大乘比丘所常携带之十八种道具,称为头陀十八物,简称十八物。至后世,头陀行则转为巡历山野而能耐艰苦之行脚修行之意,或特指乞食之行法而言。行脚时,为防所用衣物染污而携带之盛物袋,称为头陀袋。后来埋葬死者时,挂其胸前,装盛死者旅途用具之袋,亦称为头陀袋。对日常生活所立如下之十二种修行规定,即称十二头陀行:
1
在阿兰若处,离世人居处而住于安静之所。
2
常行乞食。
3
次第乞食,乞食时不分贫富之家,而沿门托钵。
4
受一食法,一日一食。
5
节量食,指不过食,即钵中只受一团饭。
6
中后不得饮浆,中食之后,不再饮浆。
7
着弊衲衣,穿着废弃布所作之褴褛衣。
8
但三衣,除三衣外,无多余之衣。
9
冢间住,住于墓地。
10
树下止。
11
露地坐,坐于露天之地。
12
但坐不卧,即常坐。
 
“是故,比丘,若自观察时,思惟微妙之法,又当察二义,无放逸行使成果实,至甘露灭尽之处。
“若当受他供养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不唐其劳,亦使父母得其果报,承事诸佛,礼敬供养。
= “不唐其劳”:不使人没有功德。
(táng) = 大话[exaggerativeboastfulbig words](空;徒然[in vainfor nothingto no avail]/朝代名。唐朝[Tang Dynasty]/中国[China])
“如是,比丘,当如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11、本经叙说如来成就十力、四无所畏,在大众中能师子吼;当求方便,成此十力、四无所畏。增支部Siha(师子)、中部Mahasihanada-sutta(师子吼大经)、杂阿含卷26696经、杂阿含卷26713经、唐勿提提犀鱼译佛说十力经、宋施护等译佛说十力经、宋法贤译佛说信解智力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来成十种力,得四无所畏,在大众中能师子吼。
 
“云何为十力?
“于是,如来是处如实知之,非处如实知之。
 
十种力/十神力/十力 = Dasa bala,即十种智力。指如来十力,唯如来具足之十种智力,即佛十八不共法中之十种。谓如来证得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无能坏,无能胜,故称为力。
1
知是处非处智力/是处不是力/是处非处力/处非处智力
处,谓道理。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称为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称为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
2
知业报智力/知三世业智力/业报集智力/业力/业异熟智力
谓如来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缘果报生处,皆悉遍知。。
3
静虑解脱等持等至发起杂染清净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禅定解脱三昧净垢分别智力/定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
谓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
4
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众生上下根智力/根力/根上下智力
谓如来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遍知。
5
知种种解智力/知众生种种欲智力/欲力/种种胜解智力
谓如来于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遍知。
6
是性力/知性智力/性力/种种界智力
谓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
7
知一切至处道智力/至处道力/遍趣行智力
谓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
8
知天眼无碍智力/宿住生死智力/天眼力/死生智力
谓如来藉天眼如实了知众生死生之时与未来生之善恶趣,乃至美丑贫富等善恶业缘。
9
知宿命无漏智力/宿命智力/宿命力/宿住随念智力
即如实了知过去世种种事之力;如来于种种宿命,一世乃至百千万世,一劫乃至百千万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饮食、苦乐寿命,如实遍知。
10
知永断习气智力/结尽力/漏尽力/漏尽智力
谓如来于一切惑余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
 
“复次,如来处所,知他众生因缘处所受其果报。
= “如来处所”:如来知道处所(境界)。
 
“复次,如来知若干种界、若干种持、若干种入,如实知之。
= 增一阿含经卷第二十八《听法品第三十六》:“阴持入”:指五阴、十八持、十二入,合称三科。五阴,又作五蕴(Panca Khandha),即色、受、想、行、识。十八持,又作十八界(Attharasa Dhatuyo),即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亦即六根缘虑六境而生六识,总为十八界。十二入,又作十二处(Dvadasa-ayatanani),即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参阅阴持入经。
 
“复次,如来知若干种解脱、无量解脱,如实知之。
 
“复次,如来知他众生智慧多少,如实知之。
 
“复次,如来知他众生心中所念,如实知之:
“有欲心知有欲心,无欲心知无欲心;
“有瞋恚心知有瞋恚心,无瞋恚心知无瞋恚心;
“有愚痴心知有愚痴心,无愚痴心知无愚痴心;
“有爱心知有爱心,无爱心知无爱心;
“有受心知有受心,无受心知无受心;
“乱心知有乱心,无乱心知无乱心;
“散心知有散心,无散心知无散心;
“少心知有少心,无少心知无少心;
“广心知有广心,无广心知无广心;
“无量心知无量心,有量心知有量心,如实知之。
“定心知有定心,无定心知无定心;
“解脱心知解脱心,无解脱心知无解脱心。
 
“复次,如来尽知一切所趣心之道,或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亿百千生、无量生、成劫、败劫、无数成败劫中:‘我昔生彼处,名是,字是,食如此之食,受其苦乐,寿命长短,死此生彼,彼死生此。’
“自忆如是无数宿命之事。
 
“复次,如来知众生生死之趣,以天眼观众生之类,善色、恶色,善趣、恶趣,随行所种,皆悉知之。
“或复众生身、口、意行恶,诽谤贤圣,造邪见业,身坏命终,生地狱中;或复众生身、口、意行善,不诽谤贤圣,恒行正见,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是谓名为天眼清净,观众生类所趣之行。
 
“复次,如来有漏尽,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
“是谓如来有此十力,名为无著,得四无所畏,在大众中作师子吼,转于梵轮。
= 以上如来十力,经文中少一力,拟予补上,此力巴利本作Puna Ca Param Bhikkhave Tathagato Sabbatthagaminipatipadam Yathabhutam Pajanati.(比丘!复次,如来如实知遍行道。)杂阿含卷26696经作:「复次,如来于一切至处道如实知。」
 
“云何如来得四无所畏?
“欲言如来成等正觉,若有众生欲言知者,则无此处;若复有沙门、婆罗门,欲来诽谤佛不成等正觉者,则无此处;以无此处,则获安隐。
= 如来欲言其已成等正觉,而如果有众生,欲说他为知者的话,就不会有此处(没有这道理);假若又有沙门、婆罗门,欲来诽谤佛陀,说佛陀不成等正觉的话,就无此处(没有这道理);由于没有这道理之故,就获得安隐。
 
四无畏/四无所畏 = Cattari Vesarajjani,谓佛菩萨说法时具有四种无所惧畏之自信,而勇猛安稳。佛之四无所畏(梵Catvari Tathagatasya Vaisaradyani),为十八不共法之一科。据增一阿含经卷十九、卷四十二等载,即:
诸法现等觉无畏
Sarva-dharmabhisambodhi-vaisaradya,又作一切智无所畏、正等觉无畏、等觉无畏。谓对于诸法皆觉知,住于正见无所屈伏,具无所怖畏之自信。
一切漏尽智无畏
Sarvasrava-ksaya-jnana-vaisaradya,又作漏永尽无畏、漏尽无所畏、漏尽无畏。谓断尽一切烦恼而无外难怖畏。
障法不虚决定授记无畏
Antarayika-dharmananyathatva-niscita-vyakarana-vaisaradya,又作说障法无畏、说障道无所畏、障法无畏。谓阐示修行障碍之法,并对任何非难皆无所怖畏。
为证一切具足出道如性无畏
Sarva-sampad-adhigamaya Nairyanika-pratipat-tathatva-vaisaradya,又作说出道无畏、说尽苦道无所畏、出苦道无畏。即宣说出离之道而无所怖畏。
 
“然我今日欲言已尽有漏,设复有沙门、婆罗门、天、若魔天来欲言未尽有漏者,则无此处;以无此处,则获安隐。
 
“复次,我所说法,贤圣得出要者,如实尽于苦际。
“设有沙门、婆罗门、天、若魔天来欲言未尽苦际者,无此处;以无此处,则获安隐。
 
“复次,我所说内法者、堕恶趣者,设复有沙门、婆罗门来欲言非者,则无此处。
= 又次,我所说的法,就是说造恶业的人就会堕入于恶趣的,假如有沙门、婆罗门来到,而欲说为非(没有这事)的话,则无此处(就不会有这道理的)。
内法 = 即指佛法。相对于佛教之外的其他教法,佛教自称为内法、内教、内道、内学、内明。佛法以外之教法、教说,乃至于世间一般的学问,称为外法、外教、外道、外学。
“是谓,比丘,如来有四无所畏。
 
“设有外道异学言:‘彼沙门瞿昙,有何等之力?有何无畏?自称无著最尊。’
“汝等当持此十力往报之。
“设复外道异学重作是说:‘我等亦成就十力。’
“汝等比丘复当问曰:‘汝有何十力?’
“是时,外道异学则不能报也,遂增其惑。
“所以然者?我终不见沙门、婆罗门自称言得四无所畏,除如来者。
“是故,比丘,当求方便,成十力、四无所畏。
“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12、本经叙说广分别修行念佛、法、僧、戒、施、天、止观、安般、身、死等十念,能断诸烦恼。参阅增一阿含十念品第1-10经、增一阿含广演品第11-20经。丽本无此经,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大正本将此经补在第42卷末。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十念广分别修行,尽断欲爱、色爱、无色爱、憍慢、无明。
“云何为十?所谓念佛、念法、念比丘僧、念戒、念施、念天、念止观、念安般、念身、念死。
 
十念
念佛
Buddhanussati,忆念佛之大慈大悲无量功德。杂阿含卷二十第549经:「谓圣弟子念如来、应、等正觉所行法净,…圣弟子念如来,应所行法故,离贪欲觉、离瞋恚觉、离害觉,如是,圣弟子出染着心。」参阅增一阿含广演品第十一经。
念法
Dhammanussati,忆念佛所说三藏十二部经能利益大地众生之功德。杂阿含卷二十第549经:「念于世尊现法、律,离诸热恼,非时通达,即于现法缘自觉悟。尔时,圣弟子念此正法时,不起欲觉、瞋恚、害觉,如是,圣弟子出染着心。」参阅增一阿含广演品第十二经。
念众
Sanghanussati,忆念僧伽具足戒、定、慧,能为世间众生作良福田之功德。杂阿含卷二十第549经:「圣弟子念于僧法,善向、正向、直向、等向,修随顺行,谓向须陀洹、得须陀洹果,…如是四双八士,是名世尊弟子僧戒具足、定具足…供养、恭敬、礼拜处,世间无上福田。圣弟子如是念僧时,尔时圣弟子不起欲觉、瞋恚、害觉,如是,圣弟子出染着心。」参阅增一阿含广演品第十三经。
念戒
Silanussati,忆念戒行有大势力,能除众生之诸烦恼。杂阿含卷二十第549经:「圣弟子念于戒德,念不缺戒、不断戒…若圣弟子念此戒时,自念身中所成就戒,当于尔时不起欲觉、瞋恚、害觉,如是,圣弟子出染着心。」参阅增一阿含广演品第十四经。
念施
Caganussati,忆念布施有大功德,能除众生之悭贪。杂阿含卷二十第549经:「圣弟子自念施法,心自欣庆:我今离悭贪垢,虽在居家,解脱心施、常施、…若圣弟子念于自所施法时,不起欲觉、瞋恚、害觉,如是,圣弟子出染着心。」参阅增一阿含广演品第十五经。
念天
Devatanussati,忆念三界诸天皆因往昔修戒、施之善根,而得此乐报。杂阿含卷二十第549经:「圣弟子念于天德,念四王天、三十三天…清净信心,于此命终,生彼诸天。我亦如是,信、戒、施、闻、慧,于此命终,生彼天中。如是,圣弟子念天功德时,不起欲觉、瞋恚、害觉,如是,圣弟子出染着心。」参阅增一阿含广演品第十六经。
念休息
Upasamanussati,念寂静,止息随念。参阅增一阿含广演品第十七经。
安般
又作念安般,即阿那波那(Anapana),译为数息、念出入息,五停心观之一,指数出入息,摄心于一境,以正定对治散乱之方法。参阅杂阿含卷二十九第822经。
念身
Kayagata-sati,即念此身之发、毛、爪、齿,乃至涎、髑髅、脑等从何而来,由谁所造。参阅增一阿含广演品第十九经。
念死
Marana-sati,人于一切时中,常念有身必有死而不忘。参阅增一阿含广演品第二十经。
 
“是谓,比丘,有众生修行此十念者,尽断欲爱、色爱、无色爱,一切无明、憍慢,皆悉除尽。
“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13、本经叙说比丘非法亲近国家(进入王宫)有十难,故比丘莫非法入国王宫室。增支部Rajantepurapavesana(入王之内宫)。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亲近国家有十非法。
= “亲近国家有十非法”:巴利本作Dasa YimeAdinava Rajantepurappavesane.(入王之内宫有十过失。) 
“云何为十?于是国家起谋害心,欲杀国王,缘此阴谋,王致命终。
“彼人民类便作是念:‘此沙门、道士数来往返,此必是沙门所为。’
“是谓初非法亲国之难。
 
“复次,大臣叛逆为王所收,皆取害之。
= 又次,如有大臣叛逆国王,而被国王所收执,都被捉取而把他们杀害。
“是时,人民便作是念:‘此沙门、道士数来往返,此必是沙门所为。’
“是谓第二非法入国之难。
 
“复次,国家亡失财宝。
(wáng) = 逃离,出走[fleerun away]([die]/丢失;丧失[lose])
“时,收藏人复生此念:‘今此宝物我恒守护,更无余人来入此者,必沙门取之。’
“是谓沙门第三非法入国之难。
 
“复次,国王女年在盛时,犹未出适,身便怀妊。
(shì) = 往,到[go](符合,适合[fitsuit]/刚刚;方才[just now]/舒适,满足[comfortable]/正好,恰好[just]/节制[control]/[meet]/女子出嫁[marry])
(rèn) = 怀孕[be pregnant]
“是时,人民作是念:‘此中更无余人往返,必沙门所为。’
“是谓第四非法亲国之难。
 
“复次,国王身抱重患,中他人药。
= 又次,国王如身抱重患,而中他人之药(被人毒害)的话。
“是时,人民复作是念:‘其中更无余人,此必是沙门所为。’
“是谓第五非法亲国之难。
 
“复次,国王、大臣各共竞诤,共相伤害。
“是时,人民便作是念:‘此诸大臣本共和合,今共竞诤,此非余人所为,必是沙门、道士。’
“是谓第六非法亲国之难。
 
“复次,二国共斗,各争胜。
“是时,人民便作是念:‘此沙门、道士数来在内,必是沙门所为。’
“是谓第七非法亲国之难。
 
“复次,国王本好惠施,与民分财,后便吝悔,不肯惠施。
“是时,人民各生斯念:‘我等国主本喜惠施,今复悭贪,无惠施心,此必沙门所为。’
“是谓第八非法亲国之难。
 
“复次,国王恒以正法,取民财物,后复非法取民财宝。
“是时,人民各生斯意:‘我等国主本以法取民财宝,今复以非法取民财宝,此必沙门所为。’
“是谓第九非法亲国之难。
 
“复次,国土人民普得疫病,皆由宿缘。
(yì) = 瘟役。(急性传染病流行的通称[epidemic disease])
“是时,人民各生斯念:‘我等昔日无复疾病,今各得患,死者盈路,必是沙门咒术所致。’
“是谓第十非法亲国之难。
 
“是谓,比丘,十非法入国之难。
“是故,比丘,莫复生心亲近国家。
“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14、本经叙说若国王成就十种非法,不得久存,多诸盗贼;若国王成就十种正法,能久住于世;若比丘成就十种非法,不增善本功德,死堕地狱;若比丘成就十种正法,能生天上。当舍离十种非法,奉修十种正法。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国王成就十法者,不得久存,多诸盗贼。
“云何为十?于时国王悭贪,以小轻事,便兴瞋恚,不观义理;若王成就初法,则不得久存,国饶盗贼。
 
“复次,彼王贪著财物,不肯庶几,是谓国王成就此二法,则不得久存。
= “庶几”:指施舍。中阿含第148经何苦经:「如是信博闻,庶几无悭贪;施饮食丰足,乐劝增广施。」
(shù) = 众多[numerous](几乎,将近,差不多[almost]/百姓;平民[the common people]/但愿,希冀[if only])
庶几(shù jī) = 表示希望的语气词,或许可以[maybe]/相近、差不多[almost]/三国及晋时称贤人为「庶几」[talent]
 
“复次,彼王不受人谏,为人暴虐,无有慈心,是谓第三法,不得久存。
(jiàn) = 直言规劝[admonishremonstrate]
(nüè) = 凶恶,残暴[brutalcrueland ferocious]
 
“复次,彼王枉诸人民,横取系闭,在牢狱中,无有出期,是谓第四法,不得久存。
(wǎng) = 弯曲;不正[crooked](使受冤屈[injustice]/徒然,白费[futilein vain])
 
“复次,国王非法,相佐不案正行,是谓五法,不得久存。
(zuǒ) = 古人以“右”为尊,“左”为卑。“佐”常用于下对上、弱对强的帮助。上对下,强对弱时用“佑”[assist]
(àn) = 木制的盛食物的矮脚托盘[footed vessel](长方形的桌子[long wooden table]/查办[investigate and deal with accordingly]/按;用手向下压[press down]/依据、依照。)
 
“复次,彼王贪著他色,远离己妻,是谓彼王成就六法,不得久存。
 
“复次,国王好喜嗜酒,不理官事,是谓成就七法,不得久存。
(shì) = 爱好[have a liking for](贪求[have an insatiable desire for])
 
“复次,国王好喜歌舞戏乐,不理官事,是谓第八法,不得久存。
 
“复次,国王恒抱长患,无有强健之日,是谓第九之法,不得久存。
 
“复次,国王不信忠孝之臣,翅羽鲜少,无有强佐,是谓国王成就此十法,不得久存。
(chì) = 鸟类、昆虫的翅膀[wing]
(xiān) = “鱼”表类属,“羊”表味美。鱼名。(假借为鱻。鲜鱼,活鱼[live fishaquatic food]/新鲜[fresh]/味美[delicioustasty]/鲜艳[bright-coloredgaily-colored]/鲜明;明洁,洁净[clear]/xiǎn = 非常少,很不多[littlerare]/缺少;不足[lackbe short of])
 
“今比丘众亦复如是,若成就十法,不增善本功德,身坏命终,入地狱中。
“何谓十法?于是,比丘不持禁戒,亦无恭恪之心,是谓比丘成就初法,不得究竟有所至到。
(kè) = 谨慎、恭敬[scrupulously and respectfully]
 
“复次,比丘不承事佛,不信真言,是谓比丘成就第二之法,不得久住。
 
“复次,比丘不承事法,漏诸戒律,是谓比丘成就第三之法,不得久住。
 
“复次,比丘承事圣众,恒自卑意,不信彼受,是谓比丘成就第四之法,不得久住。
(bēi) = 地位低微[low and degradinghumble](轻视,小看[look down on]/地势低下。与“高”相对[low]/谦恭[modest and courteous])
(shòu) = 接受;承受[receive](通“授”。授予;交给[give])
 
“复次,比丘贪著利养,心不放舍,是谓比丘成就第五之法,不得久住。
 
“复次,比丘不多学问,不勤加诵读玩习,是谓比丘成就六法,不得久存。
(wán) = 以手玩弄<>(玩耍;玩弄[play withdally with]/玩赏;欣赏[enjoyappreciate]/研讨;反复体会[savor])
 
“复次,比丘不与善知识从事,恒与恶知识从事,是谓比丘第七之法,不得久存。
 
“复次,比丘恒喜事役,不念坐禅,是谓第八之法,不得久存。
(yì) = 服兵役,戍守边疆[serve in the army](役使,驱使[use as a servant]/劳役[labor]/仆人[servant])
 
“复次,比丘复著算数,返道就俗,不习正法,是谓比丘第九之法,不得久存。
= “算数”:天文地理星数。
 
“复次,比丘不乐修梵行,贪著不净,是谓比丘第十之法,不得久存。
“是谓,比丘,成就此十法者,必堕三恶趣,不生善处。
 
“若国王成就十法,便得久住于世。
“云何为十?于是,国王不著财物,不兴瞋恚,亦复不以小事起怒害心,是谓第一之法,便得久存。
 
“复次,国王受群臣谏,不逆其辞,是谓成就第二之法,便得久存。
(cí) = 诉讼,打官司[legal caselawsuit](辞别;告别[bid farewellsay good-bye to]/言辞;文辞[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说讲[speaktalk]/推却不受[discline])
 
“复次,国王常好惠施,与民同欢,是谓第三之法,便得久存。
 
“复次,国王以法取物,不以非法,是谓第四之法,便得久存。
 
“复次,彼王不著他色,恒自守护其妻,是谓成就第五之法,便得久存。
 
“复次,国王亦不饮酒,心不荒乱,是谓成就第六之法,便得久存。
(huāng) = 长满野草,或无人耕种[wastelie waste](大;广大,无边际。引申为不可信[vast]/昏聩[muddleheaded])
 
“复次,国王亦不戏笑,降伏外敌,是谓成就第七之法,便得久存。
 
“复次,国王案法治化,终无阿曲,是谓成就第八之法,便得久存。
(ē) = 大的山陵,大的土山[big mound](泛指山[mountain]/曲隅,角落[corner]/曲从;迎合[pander toplay up to])
 
“复次,国王与群臣和睦,无有竞争,是谓成就第九之法,便得久存。
(mù) = 和好,亲近[harmoniousintimate]
 
“复次,国王无有病患,气力强盛,是谓第十之法,便得久存。
“若国王成就此十法者,便得久存,无奈之何。
= “无奈之何”:他人就不得奈何他。
(nài) = 如,如何[howwhat]/怎奈、无奈的省文[however]/通“耐”。禁受住;忍受[stand]
 
“比丘众亦复如是,若成就十法者,如屈伸臂顷,便生天上。
“云何为十?于是,比丘奉持禁戒,戒德具足,不犯正法,是谓比丘成就此初法,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
 
“复次,比丘于如来所,有恭敬之心,是谓比丘成就此第二法,得生善处。
 
“复次,比丘顺从法教,一无所犯,是谓比丘成就第三之法,得生善处。
 
“复次,比丘恭奉圣众,无有懈惰之心,是谓成就第四之法,得生天上。
 
“复次,比丘少欲知足,不著利养,是谓比丘成就第五之法,得生天上。
 
“复次,比丘不自用意,恒随戒法,是谓成就第六之法,生于善处。
 
“复次,比丘不著事务,常喜坐禅,是谓成就第七之法,得生天上。
 
“复次,比丘乐闲静之处,不在人间,是谓成就第八之法,生于善处。
 
“复次,比丘不与恶知识从事,常与善知识从事,是谓成就第九之法,得生善处。
 
“复次,比丘常修梵行,离于恶法,多闻学义,不失次叙,如是比丘成就十法者,如屈伸臂顷,生善处天上。
(xù) = 秩序,次序[order](依次序排列[order]/叙述,述说[tellnarrate])
 
“是谓,比丘,十非法之行入地狱者,当念舍离;十正法之行,当共奉修。
“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15、本经叙说外道异学问诸比丘,彼之教法与佛之教法有何异,诸比丘以此白佛,佛为诸比丘开示一论一义一演乃至十论十义十演之甚深法。增支部Mahapanha(大问),参阅杂阿含卷17485-488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 “罗阅城”:Rajagaha,译为王舍城,为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国之首府,多出胜上吉祥香茅,故又名上茅城。
= “迦兰陀竹园”:Veluvana-kalandakanivapa,又作鹊封竹园、鹙鹭池边竹林、多鸟竹园,略称竹园、竹林。即竹林精舍。住于摩揭陀国罗阅城北方,是佛教史上第一座精舍。有关此精舍的建立,一说由迦兰陀地方士绅所捐,一说由频婆娑罗王所奉施。
(yuè) = 在门内考察、计算事物[examine]
 
是时,众多比丘时到,著衣持钵,入罗阅城乞食。
是时,众多比丘便作是念:“我等入城乞食,日犹故早,我等可至外道异学,与共论议。”
(rì) = 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太阳形。轮廓象太阳的圆形,一横或一点表示太阳的光。太阳[sun](时间,光阴[time]/每日,每天[every day])
是时,众多比丘便至外道异学所。
时,诸外道遥见诸沙门来,各各自相谓言:“各各寂寞,勿有高声语言。
(mò) = 寂静;无声响[quiet](冷落,孤单[lonely])
“沙门瞿昙弟子今来此间;然沙门之法,称誉寂寞之人,令知我等正法,不辞有乱。”
 
尔时,众多比丘便至外道异学所,共相问讯,在一面坐。
 
尔时,外道问诸比丘:“汝等,沙门瞿昙与诸弟子说此妙法,是诸比丘尽解一切诸法而自游戏不乎?
“我等亦复与诸弟子说此妙法而自游戏。
“我之所说,与汝有何等异?有何差别?说法、教戒一类无异。”
 
是时,众多比丘闻外道异学所说,亦不称善,复非言恶,即从座起,各退而去。
 
是时,众多比丘自相谓言:“我等当持此义,往白世尊;若如来有所说者,我当念奉行。”
 
尔时,众多比丘入罗阅城乞食已,还至房中,收摄衣钵,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住在一面。
尔时,众多比丘以此缘本,尽向如来说之。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彼外道异学问此义已,汝等应持此语报之:‘一论、一义、一演,乃至十论、十义、十演,说此语时有何等义?’
= “一论、一义、一演,乃至十论、十义、十演”:巴利本作EkoPanho Eko Uddeso Ekam Veyyakaranam,…Dasa Panha Das' Uddesa Dasa Veyyakaranani (一问、一说、一答…十问、十说、十答。)
“设汝持此语往问者,彼人则不能报之,彼外道异学遂增愚惑。
“所以然者?非彼所有境界。
 
“是故,比丘,我不见天及人民、魔、若魔天、释、梵天王能报此语者,除如来及如来弟子从吾闻者,此则不论。
“一论、一义、一演,我虽说此义,由何故而说乎?
“一切众生由食而存,无食则死。
“彼比丘平等厌患,平等解脱,平等观察,平等分别其义,平等尽苦际,同一义而不二。
“一论、一义、一演,我所说者,正谓此耳!
 
“二论、二义、二演,我虽说此义,由何说乎?
“名与色,彼何等谓名?所谓痛、想、念、更乐、思惟,是谓名也。
= “更乐”:巴利本作Phassa,触。
“彼云何名为色耶?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谓名为色。
 
四大 = 即地大、水大、火大、风大,能造作一切之色法,故名四大。参阅中阿含第162经分别六界经。
地大
地以坚硬为性,能持万物。如人体之毛发、爪、牙、皮骨、筋肉等属地大。
水大
水以潮湿为性,能摄万物。如人体之唾涕、浓血、痰、泪、便尿属水大。
火大
火以温暖为性,可熟万物。如人体之温度、暖气属火大。
风大
风以流动为性,可长万物。如人体之呼吸属风大。
 
“以此缘本,故名为色也。
“二论、二义、二演者,由此因缘故,我今说之。
“若比丘平等厌患,平等解脱,平等观察,平等分别其义,平等尽其苦际。
 
“三论、三义、三演,由何等故而说此义乎?
“所谓三痛。云何为三?所谓苦痛、乐痛、不苦不乐痛。
 
三痛/三受 = Tisso vedana,受,领纳之义。即内之六根,触对外之六境,所领纳之三种感觉。此三受通于眼等六根,亦通有漏无漏。或各自分成两种,与五识相应者,称为身受;与意识相应者,称为心受。
苦受
Dukkha-vedana,又作苦痛。即领纳违情之境相,令身心受逼迫。
乐受
Sukha-vedana,又作乐痛。即领纳顺情之境相,令身心适悦。
舍受
Upekha-vedana,又作不苦不乐受、不苦不乐痛。即领纳中容之境相,身心无有逼迫,亦无有适悦。
 
“彼云何名为乐痛?所谓心中乐想,亦不分散,是谓名为乐痛。
“彼云何名为苦痛?所谓心中愦乱而不定一,思惟若干想,是谓名苦痛。
(kuì) = 闷,烦乱[worryvex]/昏乱,神志不清[befuddle]
“彼云何名为不苦不乐痛?所谓心中无苦无乐想,复非一定,复非乱想,亦不思惟法与非法,恒自寂默,心无有记,是故名为不苦不乐痛,是谓三痛。
“若比丘平等厌患,平等解脱,平等观察,平等分别其义,平等尽其苦际。
“我所说三论、三义、三演者,正谓此耳!
 
“四论、四义、四演,由何等故复说此义乎?
“所谓四谛。云何为四?所谓苦、集、尽、道圣谛。
= “四谛”:巴利本作Catusu Aharesu(四食)。杂阿含卷17486经作「四食」。
“彼云何为苦谛?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恩爱别苦、所欲不得苦。
 
八苦 = 乃众生轮回六道所受之八种苦果,为四谛中苦谛之主要内容。
生苦
受胎
谓识托母胎之时,在母腹中窄隘不净。
种子
谓识托父母遗体,其识种子随母气息出入,不得自在。
增长
谓在母腹中,经十月日,内热煎煮,身形渐成,住在生脏之下,熟脏之上,间夹如狱。
出胎
谓初生下,有冷风、热风吹身及衣服等物触体,肌肤柔嫩,如被物刺。
种类
谓人品有富贵贫贱,相貌有残缺妍丑等。
老苦
增长
谓从少至壮,从壮至衰,气力羸少,动止不宁。
灭坏
谓盛去衰来,精神耗减,其命日促,渐至朽坏。
病苦
身病
谓四大不调,疾病交攻。如地大不调,举身沉重;风大不调,举身倔强;水大不调,举身胖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
心病
谓心怀苦恼,忧切悲哀。
死苦
病死
谓因疾病寿尽而死。
外缘
谓或遇恶缘或遭水火等难而死。
爱别离苦
谓常所亲爱之人,乖违离散不得共处。()怨憎会苦,谓常所怨仇憎恶之人,本求远离,而反集聚。
怨憎会苦
谓常所怨仇憎恶之人,本求远离,而反集聚。
求不得苦
谓世间一切事物,心所爱乐者,求之而不能得。
五阴盛苦
五阴,即色受想行识。阴,盖覆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不令显发。盛,炽盛、容受等义,谓前生老病死等众苦聚集,故称五阴盛苦。
 
“彼云何名为集谛?所谓爱本与欲相应者,是谓名为集谛。
“彼云何名为苦尽谛?所谓彼爱永尽无余,更不复生,是谓名苦尽谛。
“彼云何名为苦出要谛?所谓贤圣八品道:正见、正治、正语、正命、正业、正方便、正念、正三昧,是名为八品之道也。
“若比丘平等厌患,平等解脱,平等分别其义,平等观察,平等尽其苦际。
“是谓四论、四义、四演,我所说者,正谓此耳!
 
“五论、五义、五演,我今所说由何等故说?
“所谓五根。云何为五?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 “五根”:巴利本作Pancasu Upadanakkhandesu(五取蕴)。杂阿含卷17486经作「五受阴」。
 
五根 = Panc' Indriyani
信根
Saddhindriya,对佛陀有不坏之信仰。
精进根
Viriyindriya,又作勤根,勤修善法,不行恶法。
念根
Satindriya,于正法念念不忘。
定根
Samadhindriya,心入寂静之境。
慧根
Pannindriya,知四圣谛之智慧。
 
“云何名为信根?所谓贤圣弟子,信如来道法,彼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出现于世,是谓名为信根。
 
佛陀十号,依次略解于下:
如来
Tathagata,如实达于真理者。
无所著
Arahant,又作阿罗汉、应供,即值得(应)受到尊敬、供养、奉事之人。
等正觉
Sammasambuddha,又作正遍知、三藐三佛陀。
明行成为
Vijjacaranasampanna,“明”,谓智慧;“行”,谓身、口、意三妙行;“成为”,谓完全具足。“明行成为”,即谓完全具足智慧与身、口、意三业之德行者。
善逝
Sugata,如实去彼岸,不再退没生死海者。
世间解
Lokavidu,又作知世间,能了知一切有情、非有情之世界之人。
无上士
Anuttara,至上之人,即无人能出其上。
道法御
Purisadamma Sarathi,又作调御丈夫,能调伏其他一切人者。
天人师
Sattha Deva-manussanam,堪任诸天与人类之导师者。
众祐
Bhagavant,又作世尊。
 
“彼云何名为精进根?所谓身心意并勤劳不倦,灭不善法,使善增益,顺心执持,是谓名为精进根。
“彼云何名为念根?所谓念根者,所诵不忘,恒在心怀,总持不失,有为、无漏之法,终不忘失,是谓名为念根。
“彼云何名为定根?所谓定根者,心中无错乱,无若干想,恒专精一意,是谓名为三昧根。
= “三昧”:Samadhi,又作三摩地,译为等持,即离诸邪念,心住一境而寂然不动之状态。
“彼云何名智慧根?所谓知苦、知集、知尽、知道,是谓名智慧之根,此名五根也。
“比丘于中平等解脱,平等分别其义,平等尽其苦际。
“五论、五义、五演,我所说者,正谓此耳!
 
“六论、六义、六演,我所说者由何等故乎?
“所谓六重之法也。
= “六重之法”:巴利本作Chasu Ajjhattikesu Ayatanesu(六内处)。杂阿含卷17486经作「六内外入处」。
“云何为六?于是,比丘恒身行慈心,若在闲净室中,常若一心,可尊可贵,恒与和合,是谓比丘第一重法。
“复次,口行慈心,终无虚妄,可敬可贵,是谓第二重法。
“复次,意行慈,不起憎嫉,可敬可贵,是谓第三重法。
“复次,若得法利之养,钵中遗余,与诸梵行之人等心施与,是谓第四重法可敬可贵。
“复次,奉持禁戒,无所脱失,贤圣人之所贵,是谓第五重法可敬可贵。
“复次,正见贤圣得出要,得尽苦际,意不错乱,与诸梵行之人等修其行,是谓第六重之法可敬可贵。
 
六慰劳法/六可喜法/六和/六和敬 = 指六种和同爱敬。即求菩提、修梵行之人须互相友爱、敬重之六种事;亦即大乘佛教所称,菩萨与众生有六种和同爱敬。
身和敬
指同礼拜等之身业和敬。
口和敬
指同赞咏等之口业和敬。
意和敬
指同信心等之意业和敬。
戒和敬
指同戒法之和敬。
见和敬
指同圣智之见解和敬。
利和敬
指同衣食等之利益和敬。
 
“尔时,比丘平等厌患,平等解脱,平等分别其义,平等尽于苦际。
“六论、六义、六演,我所说者,正谓此耳!
 
“七论、七义、七演,由何等故而说此乎?
“所谓七神识止处。
“云何为七?或有众生,若干想,若干种身,所谓天及人也。
“或有众生,若干种身一想,所谓梵迦夷天最初出时。
= “梵迦夷天”:Brahmakayika Deva,又作梵众天,译为净身天,色界初禅天。此天有情身异想一;身异者,以大梵天王之身与梵众之身有大小胜劣之差也;想一者,梵众起想,以为我等皆是大梵王所生,大梵王亦起想,以为此诸梵众皆是我所生,其思想同一也。长阿含第21经梵动经:「有余众生命、行、福尽,于光音天命终,来生空梵天中,其先生众生便作是念:『我于此处是梵、大梵,我自然有,无能造我者。…我独先有,余众生后来,后来众生,我所化成。』其后众生复作是念:『彼是大梵,彼能自造,…我等众生,彼所化成。』」
“或有众生,一想一身,所谓光音天是也。
= “光音天”:巴利本作Deva Abhassara(极光净天),色界第二禅天,此天欲语时,口发净光而作为言语之沟通。此天有情身一想异;身一者,其有情之身相皆同;想异者,其苦和非苦乐之二想交参,故其思想互异也。
“或有众生,一身若干想,所谓遍净天是也。
= “遍净天”:Subhakinna Deva,色界十八天之一,即第三禅天之最上位,此天净光周遍,故名遍净天。此天有情身一想一;身一者,其有情身相皆同;想一者,唯有乐者,其思想同一也。
“或有众生,空处无量,所谓空处天是也。
= “空处天”:巴利本作Sabbsao Rupasannanam Samatikkamma Patighasannanam Atthangama Nanattasannanam Amanasikara 'Ananto Akaso' Ti Akasanancayatanupaga(超越一切之色想,灭有对想,无作意种种想,﹝悟﹞「空无边」,而经验空无边处。)
“或有众生,识处无量,所谓识处天是也。
= “识处天”:巴利本作Sabbaso Akasanancayatanam Samatikkamma 'Anantam Vinnanan Ti Vinnanancayatanupaga﹒(超越一切之空无边处,﹝悟﹞「识无边」,而经验识无边处。)
“或有众生,无所有处无量,所谓不用处天是也。
= 增一阿含经卷第三十三《等法品第三十九》:“无有处天”:巴利本作Sabbaso Vinnanancayatanam Samatikkamma 'Natthi Kinci' Ti Akincannayatanupaga.(超越一切之识无边处,﹝悟﹞「无所有」,而经验无所有处。)此乃观想相应于无任何存在。
“或有众生,有想无想处无量,所谓有想无想天是也。
= “有想无想处”:即非有想非无想处(Nevasanna-nasannayatana),又作非想非非想处,识无边处是有想,无所有处是无想,至此舍前之有想,故名非想,舍前之无想,故名非非想。又谓无粗想,故曰非想,尚非无细想,故曰非非想。此为三界之最顶处。
 
七识处/七识止处/七神识止处/七识住 = Satta Vinnanatthitiyo,有情依果报受生三界,其识所爱乐、止住之处有七。后三识住为无色界之下三天。此七处为识之安住处,为有情皆希往止之所,故称识住。
身异想异识住
又作身异想异如人一分天,指人界、六欲天及劫初起除外之色界初禅天,此处之有情身相、容貌皆异,苦乐、不苦不乐之想各亦差别,故称身异、想异。
身异想一识住
又作身异想一如梵众天谓劫初起,指色界初禅之劫初起之梵众天,彼等皆自想为大梵王所生,大梵王亦想此诸梵众皆我所生。同执一因无别想,故想一;然大梵王身量高广,容貌、威德、言语、光明、衣冠等,一一异于梵众,故身异。
身一想异识住
又作身一想异如极光净天,为色界第二禅。此中有情身相、容貌无异,乐与非苦乐二想交参,故称身一想异。
身一想一识住
又作身一想一如遍净天,为色界第三禅。此中有情身相无异,唯有乐想,故想一。
空无边处识住
超出一切之有色处。
识无边处识住
超出一切之空无边处。
无所有处识住
超出一切识无边处。
 
“是谓,比丘,七神止处。
“于是,比丘平等解脱,乃至平等尽于苦际。
“七论、七义、七演,我所说者,正谓此耳!
 
“八论、八义、八演,我所说者由何等故而说此乎?
“所谓世间八法是随世回转。
“云何为八?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是谓世间八法随世回转。
 
八法/八世风/八风 = 谓此八法,为世间所爱所憎,能煽动人心,故以风为喻,称为八风。苟心所有主,安住正法,不为爱憎所惑乱,则不为八风所能动。
利乃利益,谓凡有益于我,皆称为利。
衰即衰灭,谓凡有减损于我,皆称为衰。
毁即毁谤,谓因恶其人,构合异语,而讪谤之。
誉即赞誉,谓因喜其人,虽不对面,亦必以善言赞誉。
称即称道,谓因推重其人,凡于众中必称道其善。
讥即讥诽,谓因恶其人,本无其事,妄为实有,对众明说。
苦即逼迫之意。谓或遇恶缘恶境,身心受其逼迫。
乐即欢悦之意。谓或遇好缘好境,身心皆得欢悦。
 
“若比丘于中平等解脱,乃至尽于苦际。
“八论、八义、八演,我所说者,正谓此耳!
 
“九论、九义、九演,我所说者由何故而说此乎?
“所谓九众生居处。云何为九?若有众生,若干种身,所谓天及人。
“或有众生,若干种身一想,所谓梵迦夷天最初出时是也。
“或有众生,一想一身,所谓光音天是也。
“或有众生,一身若干想,所谓遍净天是也。
“或有众生,空处无量,所谓空处天是也。
“或有众生,识处无量,所谓识处天是也。
“或有众生,无所有处无量,所谓不用处天是也。
“或有众生,有想无想处无量,所谓有想无想天是也。
“无想众生及诸所生之类,为九神止处。
= 连同无想天的众生,以及诸所生之类(无想天,通常都列为第五),为之九神止处(九有情居)。
九居/九众生居/九门/九有/九有情居 = 指有情(众生)之身心,即有情所住之处所,共有九处。即:欲界之人天、梵众天、极光净天、遍净天、无想天,及四无色天等。其中,除无想天与四无色天之第四非想非非想处天二者以外,余七住处特称七识住。
“于是,比丘平等解脱,乃至尽于苦际。
“九论、九义、九演,我所说者,正谓此耳!
 
“十论、十义、十演,由何等说乎?
所谓十念,念佛、念法、念比丘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是谓十念。
= “十念”:巴利本作Dasasu Akusalesu Kammapathesu.(十不善业道)。杂阿含卷17486经作「十业迹」。十业迹,即十恶业。
“若比丘平等解脱,乃至尽于苦际。
“十论、十义、十演,如是,比丘,从一至十。
 
“比丘当知:若外道异学闻此语者,犹不能熟视颜色,况欲报之?
其有比丘解此义者,于现法中最尊第一之人。
“若复比丘、比丘尼思惟此义,乃至十岁,必成二果:若阿罗汉、若阿那含。
(suì) = 岁星。即木星[Jupiter](年的别称[year]/年龄[age]/岁月;时光[time])
“比丘,且舍十岁,若一年之中思惟此义者,必成二果,终无中退。
“比丘,且舍一年,其四部之众十月,若至一月思惟此义者,必成二果,亦不中退。
= “其四部之众十月:如果四部之众,能以十个月的时间。
“且舍一月,若四部之众七日之中思惟此义,必成二果,终不有疑。”
 
尔时,阿难在世尊后,执扇扇佛。
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此法极为甚深。
“若所在方面有此法者,当知便遇如来。
= 如果所在的地方,有如是之法的话,就当知道!便会遇着如来!
“唯然,世尊,此法名何等?当云何奉行?”
 
佛告阿难:“此经名为十法之义,当念奉行!”
 
尔时,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16、本经叙说修行白骨、青瘀、膖胀、食不消、血、啖、有常无常、贪食、死、不可乐等十想,能至涅槃。增支部Sanna(诸想)。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其有修行十想者,便尽有漏,获通作证,渐至涅槃。
“云何为十?所谓白骨想、青瘀想、膖胀想、食不消想、血想、啖想、有常无常想、贪食想、死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
= “白骨想”:又作骨想、枯骨想,即观筋断骨离,形骸分散,白骨狼藉之相。观佛三昧海经卷第2:「故骨相,或见久昔干骨,若五十岁至百岁、二百岁、三百岁时,骨还变白,日曝彻中,火从骨上焰焰而起,火烧之后,风吹入地,还归于土。」
= “青瘀想”:Vinilaka-sanna,又作青想,观人之皮肉坏烂后,赤黄瘀化为黑青之相,观佛三昧海经卷第2:「青淤相,或见死人一日至于七日,身体青膖瘀黑相,我所爱身亦当复尔,与此无异。」
= “膖胀想”:Uddhumataka-sanna,又作新死想,即观死尸膨胀水满,如韦囊之相。
= “食不消想”:观佛三昧海经卷第2:「食不消相,或见死人为乌鸟所食,虫狼所啖,为蝇所蛆,其肉欲尽,或半身在,我所爱身亦当复尔。」
= “血想”:Lohitaka-sanna,又作血涂想、脓血想,即观从头至足遍身脓血流溢,污秽涂漫之相。观佛三昧海经卷第2:「脓血相,或见死人身已烂坏,血流涂漫,极为可恶,不可瞻视,我所爱身亦当复尔。」
= “啖想”:Pulavaka-sanna,又作虫啖想、食不消想,即观虫蛆唼食、鸟兽咀嚼,残缺剥落之相。
(yū) = 同“淤”。凝滞[silt up](郁积;停滞[pent-up])
(pāng) = 古同“胮”。同“膀”。浮肿[get dropsy]
 
十想 = 乃指十思想或十种观想。
无常想
观一切有为法皆新新生灭,无常变坏。
苦想
观一切有为法无常,常受三苦、八苦所逼迫。
无我想
观想一切法为苦,亦不自在;皆由因缘所生而无自性,故无我。
食不净想
观想诸世间之饮食皆从不净因缘所生,悉为不净物。
一切世间不可乐想
观想一切世间无任何乐趣,唯有过恶。
死想
观想死之相。
不净想
观想人身内三十六物、身外九孔,恶露常流不净。
断想
系为得涅槃菩提,而求断烦恼、舍离生死之迷、以及灭尽烦恼与生死等之观想。
离欲想
尽想
 
“是谓,比丘,修此十想者,得尽有漏,得至涅槃界。
“又是,比丘,十想之中,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最为第一。
= “白骨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巴利本作:「不净想、死想、食违逆想、一切世间不乐想、无常想、无常即苦想、苦即无我想、断想、离贪想、灭尽想。」又巴利本作:「无常想、无我想、死想、食违逆想、一切世间不乐想、骨想、虫啖想、青瘀想、穿孔想、膨胀想。」
“所以然者?其有修行不可乐想,持信奉法,此二人必越次取证。
= 如果有人修行不可乐想,和持信奉法的话,则此二人,必定能超越次第而取证之故。
“是故,比丘,若在树下静处露坐,当思惟此十想。
“是故,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17、本经叙说有一比丘因欲心重而不能修十想,佛为说欲有种种不净,应当远离,令重思惟十想;比丘悔过,遂证阿罗汉果。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一比丘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彼比丘白世尊言:“如来今日与诸比丘说:‘十想之法,其能修者,断诸有漏,成无漏行。’
“如我,世尊,不堪任行此十想。
“所以然者?欲心多故,身意炽盛,不得宁息。”
(níng) = 本作“寍”。从宀,从心,从皿。表示住在屋里有饭吃就安心了。安宁,平安[peaceful](平静;宁静[quiet]/nìng = 岂;难道[could there be])
 
尔时,世尊告彼比丘:“汝今当舍净想,思惟不净想;舍有常想,思惟无常想;舍有我想,思惟无我想;舍可乐想,思惟不可乐想。
 
四倒/四颠倒 = Viparita,指四种颠倒妄见。断有为之四颠倒为二乘,断有为、无为等八颠倒则为菩萨。
八倒/八颠倒 = 指凡夫、二乘所迷执之八种颠倒。即凡夫执有为生灭之法为常、乐、我、净,二乘行者执无为涅槃之法为非常、非乐、非我、非净,故又称为凡小八倒。
常乐我净 = 大乘涅槃与如来法身所具足之四德。又称涅槃四德。达涅槃境界之觉悟为永远不变之觉悟,谓之常;其境界无苦而安乐,谓之乐;自由自在,毫无拘束,谓之我;无烦恼之染污,谓之净。/凡夫不知一己与世界之真相本为无常、苦、无我、不净,而生之四种谬误见解。常,以为人将永远存在;乐,以为人生是快乐的;我,以为有自由、自主、可掌握的主体之‘我’;净,以为身心是清净的。此亦即四颠倒。故印度之早期佛教,为对治此四颠倒,而教之修习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等四念处。
有为之四颠倒 = 指凡夫对于生死有为法所执之四种谬见。即凡夫不知此迷界之真实相,而于世间之无常执常、于诸苦执乐、于无我执我、于不净执净。
无为之四颠倒 = 指声闻、缘觉二乘人虽对有为之四颠倒具有正见,然却误以为悟境(涅槃)是灭无之世界,而于涅槃无为法起四种妄见。即于涅槃之‘常、乐、我、净’妄执为‘无常、无乐、无我、不净’。
常颠倒
Nicca-viparita于世间之无常执常。
无常颠倒
于涅槃之常妄执为无常。
乐颠倒
Sukha-viparita于诸苦执乐。
无乐颠倒
于涅槃之乐妄执为无乐。
我颠倒
Atta-viparita于无我执我。
无我颠倒
于涅槃之我妄执为无我。
净颠倒
Suci-viparita于不净执净。
无净颠倒
于涅槃之净妄执为不净。
 
“所以然者?若比丘思惟净想,欲心便炽盛;若思惟不净想,便无欲心。
“比丘当知:欲为不净,如彼屎聚;
“欲如鸲鹆,饶诸音响;
鸲鹆(qú yù) = 鸟名。俗称八哥。
“欲无返复,如彼毒蛇;
“欲如幻化,如日消雪;
“当念舍欲,如弃冢间;
(zhǒng) = 冖,表地覆盖。将死者覆盖于墓中,故从冖。高而大的坟[burial mound]
“欲还自害,如蛇怀毒;
“欲无厌患,如饮咸水;
“欲难可满,如海吞流;
“欲多可畏,如罗刹村;
= “罗刹”:恶鬼之总名,男名罗刹娑(Rakkhasa),其貌极丑;女名罗刹私(Rakkhasi),其貌姝美;俱有神通力,飞行空中或地行,喜食人血肉。
“欲犹怨家,恒当远离;
“欲犹少味,如蜜涂刀;
“欲不可爱,如路白骨;
“欲现外形,如厕生华;
(cè) = 厕所[toilet](假借为“侧”。旁边[side]/杂置;参与[work in])
“欲为不真,如彼画瓶,内盛丑物,外见殊特;
“欲无牢固,亦如聚沫。
(mò) = 沫水[Mo river](泡沫,沫子[foamfroth]/唾沫[salivaspittle])
“是故,比丘,当念远离贪欲之想,思惟不净之想。
“汝今,比丘,当忆昔迦叶佛所奉行十想,今当重思惟十想,有漏心便解脱。”
= “迦叶佛”:Kassapa-buddha,又作迦叶波、迦摄,译为饮光,为贤劫千佛之第三佛,过去七佛之第六位,即于释尊之前,示现于娑婆世界之教化主。
 
尔时,彼比丘悲泣堕泪,不能自止,即时头面礼佛,白世尊言:“唯,世尊,愚惑积久,如来躬自说十想,方欲远离。
“今自忏悔,后更不犯!唯愿如来受其重过,原恕不及!”
 
佛告比丘:“听汝改过,勿复更犯!又如来与汝说十想而不肯奉持。”
 
是时,彼比丘闻世尊教诫已,在闲静之处,克己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著三法衣,修无上梵行者,欲升其所愿: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
= “修无上梵行者,欲升其所愿”:修行无上的梵行的原因,乃在于欲达成其所愿。
尔时,彼比丘便成阿罗汉。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结禁、圣贤居,二力及十念,亲国、无罣碍,十轮、想、观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