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十一_九法_马王品第四十五
#401、本经叙说:(一)有一婆罗门以女献佛,佛婉拒不受;有一比丘请留之,佛予以斥责,并开示女人有九恶,不可系意于彼。(二)佛为该比丘举说往昔为马王时,救度商人逃离罗刹女之本生因缘。小部本生经Valahassa-jataka(云马本生),参阅中阿含第136经商人求财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 “罗阅城”:Rajagaha,译为王舍城,为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国之首府,多出胜上吉祥香茅,故又名上茅城。
= “迦兰陀竹园”:Veluvana-kalandakanivapa,又作鹊封竹园、鹙鹭池边竹林、多鸟竹园,略称竹园、竹林。即竹林精舍。住于摩揭陀国罗阅城北方,是佛教史上第一座精舍。有关此精舍的建立,一说由迦兰陀地方士绅所捐,一说由频婆娑罗王所奉施。
阅(yuè) = 在门内考察、计算事物[examine]。
尔时,彼城中有婆罗门,名曰摩醯提利,善明外道经术,天文、地术靡不贯练,世间所可周旋之法,悉皆明了。
= “摩醯提利”:Magandiya,王舍城人。
彼婆罗门女,名曰意爱,极为聪朗,颜貌端正,世之希有。
是时,婆罗门便作是念:“我等婆罗门经籍有是语:有二人出世甚为难遇,实不可值。云何为二人?所谓如来、至真、等正觉,转轮圣王。
= “转轮圣王”:Cakkavatti
Rajan,又作转轮王、轮王、飞行皇帝,为印度民族之理想统治主,为世间第一有福者,身具三十二相,有七宝千子,持轮宝降服四天下,以十善治国。参阅增一阿含礼三宝品第447经。
籍(jí) = 古书以竹制成,故从“竹”。登记册,户口册[book;register]。(籍贯[native place]/泛指书,成册的著作[book]。)
“若转轮圣王出世之时,便有七宝自然向应。
“我今有此女宝,颜貌殊妙,玉女中最第一。
“如今无有转轮圣王。
“又我闻:真净王子名曰悉达,出家学道,有三十二大人之相、八十种好,彼若当在家者,便当为转轮圣王;若出家学道者,便成佛道。
“我今可将此女与彼沙门。”
是时,婆罗门即将此女,至世尊所,前白佛言:“唯愿沙门受此玉女!”
佛告婆罗门曰:“止!止!梵志,吾不须此著欲之人。”
时,婆罗门复再三白佛言:“沙门,受此玉女;方比世界,此女无比!”
= 沙门!请纳受此玉女吧!在此世界里,并没有人能和此女相比的!
方(fāng) = 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parallel boats;parallel]。(方法[method]/地区;地方[locality;place;region]/方面[party;side]/fǎng = 通“仿”。模拟[mimic;simulate;copy]/四个角都是90度直角的四边形或六个面都是方形的立体[cube;square]/比拟[compare]/表示时间、相当于“始”“才”。)
方比(fāng bǐ) = 比较;匹比。
佛告梵志:“已受汝意,但吾已离家,不复习欲。”
尔时,有长老比丘在如来后,执扇扇佛。
是时,长老比丘白世尊言:“唯愿如来受此女人!若如来不须者,给我等使令!”
是时,世尊告长老比丘:“汝为愚惑,乃能在如来前吐此恶意。
“汝云何转系意在此女人所?夫为女人有九恶法。
“云何为九?一者、女人臭秽不净,二者、女人恶口,三者、女人无反复,四者、女人嫉妒,五者、女人悭嫉,六者、女人多喜游行,七者、女人多瞋恚,八者、女人多妄语,九者、女人所言轻举。
“是谓,比丘,女人有此九法弊恶之行。”
弊(bì) = 同“毙”。仆;向前倒下[fall forward]。(坏,低劣[bad]。)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常喜笑啼哭,现亲实不亲,当求他方便,汝勿兴乱念。”
= 女水乃会常喜笑,也会常啼哭的;显现亲近,但是实在并不可以亲近的;应当求其它的方便,你不可以兴起这种乱心!
啼(tí) = 放声痛心地哭[weep aloud]。(哭泣[tear]/眼泪[tears]。)
是时,长老比丘白世尊言:“女人虽有此九弊恶之法,然我今日观察此女无有瑕疵。”
疵(cī) = 小毛病[ill]。(引申为过失;缺点[blemish;defect;fault]。)
佛告比丘:“汝今愚人,不信如来神口所说乎?
“吾今当说,过去久远婆罗㮈城中有商客,名曰普富,将五百商人入海采宝。
= “普富”:巴利本作Jetthavanijo(商侣之首长)。中阿含第136经商人求财经作「智慧商人」。
㮈(nài)
“然彼大海侧有罗刹所居之处,恒食啖人民。
= “罗刹”:恶鬼之总名,男名罗刹娑(Rakkhasa),其貌极丑;女名罗刹私(Rakkhasi),其貌姝美;俱有神通力,飞行空中或地行,喜食人血肉。
“是时,海中风起,吹此船筏,堕彼罗刹部中。
筏(fá) = 用竹、木等平摆着编扎成的水上交通工具[raft]。
“是时,罗刹遥见商客来,欢喜无量,即隐罗刹之形,化作女人,端正无比,语诸商人曰:‘善来!诸贤,此宝渚之上,与彼天宫不异,多诸珍宝,数千百种,饶诸饭食;又有好女,皆无夫主,可与我等共相娱乐。’
渚(zhǔ) = 水中的小洲[islet;small piece of land in
waters]。
“比丘当知:彼商客众中,其愚惑者,见女人已,便起想著之念。
“是时,普富商主便作是念:‘此大海之中非人所居之处,那得有此女人止住?此必是罗刹,勿足狐疑。’
“是时,商主语女人言:‘止!止!诸妹,我等不贪女色。’
“是时,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马王在虚空周旋,作此告敕:‘谁欲渡大海之难?我能负度。’
= “马王”:巴利本作Bodhisatto
Valahassayoniyam Nibbatti,Sabbaseto Kakasiso Munjakeso
Iddhima Vehasamgamo Ahosi.(菩萨是已从云马之胎生出,全身雪白、头乌黑,其毛如们叉草,有神通力,飞翔天空。)
= “谁欲渡大海之难?我能负度”:中阿含第136经商人求财经作:「谁欲度彼岸?谁欲使我脱?谁欲使我将从此安隐度至阎浮洲耶?」巴利本作Janapadam Gantukama
Atthi,Janapadam Gantukama Atthi.(有﹝人﹞希望到人住的地方吗?有﹝人﹞希望到人住的地方吗?)
敕(chì) = 告诫,嘱咐[admonish]。(委任,任命[appoint]/通“饬”。整治;整饬[put in order]。)
负(fù) = 恃,即依恃,凭仗[rely on]。(通“背”。背负。以背驮物。引申为负担[carry
on the back]/欠债;欠缺;缺少[owe;lack;be short of]/背弃,违背[betray]。)
“比丘当知:当尔之时,彼商主上高树上,遥见马王,闻音响之声,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往趣马王所;到已,语马王曰:‘我等五百商人为风所吹,今来堕此极难之处,欲得渡海,唯愿渡之!’
“是时,马王语彼商人曰:‘汝等悉来,吾当渡至海际。’
“是时,普富长者语众商人曰:‘今马王近在,悉来就彼共渡海难。’
就(jiù) = 到高处去住[move to highland]。(靠近;走近;趋向[come close to;move towards]。)
“是时,人众报曰:‘止!止!大主,我等且在此间自相娱乐。
“‘所以在阎浮提勤苦者,欲求于快乐之处;珍奇、宝物及于玉女此间悉备,便可此间五欲自娱乐。
“‘后日居渐渐合集财货,当共度难。’
后日(hòu rì) = 明日的次日。/以后的日子。
“时,彼大商主告诸人曰:‘止!止!愚人!此间无有女人;大海之中,云何有人居处?’
“诸商人报曰:‘且止!大主,我等不能舍此而去。’
“是时,普富商主便说偈言:
“‘我等堕此难,无男无女想,斯是罗刹种,渐当食我等。’
“‘设当汝等不与我共去者,各自将护。
将(jiàng) = 从“寸”,表示与手有关。将领,带兵的人[general]。(jiāng = 扶持,扶助[support]/携带[bring]/使用[use]/就要;将要[will;be going to]/调养;保养[recuperate;rest;maintain]/岂;难道[Does
it mean…?]/送行[send]/供养;奉养[provide for]。)
“‘设我身、口、意所犯者,悉皆原舍,莫经心意。’
“是时,诸商人与说共别之偈:
“‘与我问讯彼,阎浮亲里辈,在此而娱乐,不得时还家。’
“是时,商主复以偈报曰:
“‘汝等实遭厄,惑此不肯归,如此不复久,尽为鬼所食。’
“说此偈已,便舍而去,往至马王所,头面礼足,即乘而去。
“是时,诸人遥见其主已乘马王,其中或有唤呼,或复有不称怨者。
“是时,最大罗刹之主,复向诸罗刹而说此偈:
“‘已堕师子口,出外甚为难,何况入我渚,欲出实为难!’
“是时,罗刹之主,即化作女人之形,极为端正,又以两手指胸说曰:‘设不食汝等,终不为罗刹也!’
“是时,马王即负商主,度至海岸。
“尔时,余五百商人尽受其困。
“尔时,波罗㮈城中有王名梵摩达,治化人民。
= “波罗㮈”:Baranasi,又作波罗奈斯,中印度古国名,位于印度摩竭陀国西北、恒河左岸,即今贝那拉斯(Benares)。
= “梵摩达”:Brahmadatta,舍卫城波斯匿王之子,一日托钵,被婆罗门訾骂,默然忍辱,遂度化其人。
“是时,罗刹寻从大商主后:‘咄!失我夫主!’
咄(duō) = 呵叱声[tut-tut]。
“是时,贾主即还诣家。
贾(gǔ) = 做买卖[do business]。(商人。古时特指囤积营利的坐商,古时候称行商为“商”,坐商为“贾”。后泛指商人[merchant]。)
“是时,罗刹化抱男儿,至梵摩达王所,前白王言:‘世间极有灾怪,尽当灭坏。’
“王告之曰:‘世间有何灾怪,尽当灭坏耶?’
“罗刹白王:‘为夫所弃,有我无过于夫主。’
= 我被夫君所遗弃的,再者我对于夫主并没有作过愧心事。
“是时,梵摩达王见此女人极为殊妙,兴起想著,语女人曰:‘汝夫主者,乃无人义而舍汝去。’
“是时,梵摩达王遣人呼其夫曰:‘汝实弃此好妇乎?’
“商主报曰:‘此是罗刹,非女人也!’
“罗刹女复白王言:‘此人无夫主之义,今日见弃,复骂我言,云是罗刹。’
“王问之曰:‘汝实不用者,吾当摄之。’
“商主白王:‘此是罗刹!随王圣意。’
“是时,梵摩达王即将此女内著深宫,随时接纳,不令有怨。
纳(nà) = 丝被水浸湿[wet;soak]。(“纳”假借为“接纳”;接受[receive;admit;accept]/通“衲”。密针缝纫[sew close stitches
over a patch,etc.]/使进入[enter]/娶[marry]。)
“是时,罗刹非人时取王食啖,唯有骨存,便舍而去。
“比丘,勿作斯观!尔时商主者,舍利弗比丘是也。
= “舍利弗”:Sariputta,舍利(Sari),本母名,译为鹙鹭;弗(Putta),译为子。其母眼净如鹙鹭,故名舍利、鹙,以从母而立名,故名舍利子、舍利弗。又从父而得名为优婆提舍(Upatissa),又作优婆帝须,译为大光。初依六师外道之删阇耶(Sanjaya)修行,后归依佛陀,为佛弟子中智慧第一。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复有声闻具大辩才,智慧第一,舍利弗苾刍是。」
“尔时罗刹者,今此女人是也。
“尔时梵摩达王者,今长老比丘是也。
“是时马王者,今我身是。
“尔时五百商人者,今五百比丘是。
“以此方便,知欲为不净想,今故兴意起于想著乎?”
尔时,彼比丘即礼佛足,白佛世尊言:“唯愿受悔,恕其重过!自今已后更不复犯!”
恕(shù) = 恕道,体谅[kind-heartedness]。(饶恕,宽恕[forgive;pardon]。)
是时,彼比丘受如来教已,即在闲静之处,克己自修,所以族姓子,勤修梵行者,欲得修无上梵行。
是时,彼比丘便成阿罗汉。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02、本经叙说:(一)舍利弗、目揵连率领五百比丘回到僧团,诸比丘互相问讯,声音高大,佛敕他去。(二)诸释种与梵天王代诸比丘向佛谢过。(三)佛问舍利弗、目揵连对如来遣众,有何想法。(四)佛赞许目揵连为众中标首,当教诲后学。(五)佛为说不得长大之九法,及有所成办之九法。中部Catuma-suttanta(车头聚落经)、后汉康孟详译舍利弗摩诃目连游四衢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释翅暗婆梨果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 “释翅”:巴利本作Catumayam(车头聚落)。
= “暗婆梨果园”:Amalakivana,位于释迦族之车头聚落城邑,(Amalaka)意为余甘子、山查。
是时,尊者舍利弗、尊者目揵连于彼夏坐已,将五百比丘在人间游化,渐渐来至释翅村中。
尔时,行来比丘及住比丘各各自相谓言,共相问讯,又且声音高大。
= “行来比丘及住比丘”:巴利本作Agantuka
Bhikkhu Nevasikehi Bhikkhuhi(诸客来比丘与诸常住比丘。)
尔时,世尊闻诸比丘音响高大,即告阿难曰:“今此园中是谁音响,声大乃尔?如似破木石之声。”
= “如似破木石之声”:巴利本作Kevatta
Manne Macchavilope.(犹如渔夫获鱼之时。)
阿难白佛言:“今舍利弗及目连将五百比丘来在此,行来比丘与住比丘,共相问讯,故有此声耳!”
佛告阿难曰:“汝速遣舍利弗、目揵连比丘:‘不须住此!’”
遣(qiǎn) = 释放[release]。(派。派去[send;dispatch]/贬谪;放逐[relegate;exile]/抒发[express]/发送;打发[send;dismiss]。)
是时,阿难受教已,即往至舍利弗、目揵连比丘所,即语之曰:“世尊有教,速离此去,不须住此!”
舍利弗报曰:“唯然受教!”
尔时,舍利弗、目揵连即出彼园中,将五百比丘涉道而去。
涉(shè) = 趟水过河[wade;ford]。(泛指渡水[cross <a river>]/行走[walk]/入,进入[enter]。)
尔时,诸释闻舍利弗、目揵连比丘为世尊所遣,即往至舍利弗、目揵连比丘所,头面礼足,白舍利弗曰:“诸贤,欲何所趣向?”
舍利弗报曰:“我等为如来所遣,各求安处。”
是时,诸释白舍利弗言:“诸贤,小留意,我等当向如来忏悔!”
= “小留意”:请小停留吧!
留(liú) = 停止在某一处所,含有不动的意思[stay]。(留碍 = 阻碍,障碍。)
是时,诸释即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白世尊言:“唯愿世尊原舍远来比丘过咎!唯愿世尊以时教诲!其中远来比丘初学道者,新来入法中,未觐尊颜,备有变悔之心。
= “变悔之心”:巴利本作Siya
Annathattam Siya Viparinamo(或起异心,或起变心。)即改变加入僧团之初心。
咎(jiù) = 从“各”,表示相违背。违背人的心愿。灾祸,灾殃[disaster]。(过失,罪过[fault]/责备,追究罪过[blame]。)
觐(jìn) = 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帝王。朝见[go to court;present
oneself before<a monarch>]。(进见,访谒[meet
with]。)
“犹如茂苗不遇润泽,便不成就;今此比丘亦复如是,不觐如来而去者,恐能有变悔之心。”
茂(mào) = 草木繁盛[luxuriant;thick]。
泽(zé) = 光泽,润泽[lustre]。(水深的湖泽或水草丛杂的湖泽[marsh]/雨和露[rain and dew]。)
是时,梵天王知如来心中所念,犹如力士屈伸臂顷,从梵天没,来至如来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
= “梵天王”:巴利本作Brahma
Sahampati(娑婆主梵天)。
尔时,梵天王白世尊言:“唯愿世尊原舍远来比丘所作愆过,以时教诲!其中或有比丘未究竟者,便怀变悔之心。
= “原舍远来比丘所作愆过”:原谅远来的比丘所作的愆过。
原(yuán) = “源”的古字。水源,水流起头的地方[fountainhead;source
of a river]。(宽恕[excuse;pardon]。)
愆(qiān) = 过错;罪过[fault;sin]。
“彼人不睹如来颜像,便有变意,还就本业。
= “还就本业”:还俗从事居家之行业。
睹(dǔ) = 见,看见[see]。
“亦如新生犊子,生失其母,忧愁不食;此亦如是,若新学比丘不得睹如来者,便当远离此正法。”
犊(dú) = 小牛[calf]。(泛指牛[cattle]。)
尔时,世尊便受释种之谏,及梵天王犊子之喻。
谏(jiàn) = 直言规劝[admonish;remonstrate]。
是时,世尊顾盻阿难,便生斯念:“如来已受诸人民及天人之谏。”
盻(xì) = 恨视;怒视[glare at]。(看/勤苦不休。)
是时,阿难即往至舍利弗、目揵连比丘所,而语之曰:“如来欲得与众僧相见,天及人民皆陈启此理。”
= 如来已欲得和众僧相见;因为天,以及人民,都向世尊陈启此道理了。
尔时,舍利弗告诸比丘曰:“汝等各收摄衣钵,共往世尊所,然如来已受我等忏悔!”
然(rán) = 燃烧[burn]。“然”是“燃”的本字。(明白[understand]/但是,然而[but]/然后;才[then]/以为…对;同意[agree]/如此,这样,那样[so;like that]。)
是时,舍利弗、目揵连将五百比丘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是时,佛问舍利弗曰:“吾向者遣诸比丘僧,于汝意云何?”
舍利弗言:“向者如来遣诸众僧,我便作是念:‘如来好游闲静,独处无为,不乐在闹,是故遣诸圣众耳!’”
佛告舍利弗曰:“汝后复生何念?圣众是时谁之累?”
累(lěi) = 从糸,细丝,织物由细丝积累而成,因而也取积累的意思。堆积,积聚[pile up;accumulate]。(连续;多次[consecutive;repeated]/牵连;妨碍[involve;implicate;hinder]/lèi = 劳累;操劳[tired;overworked]/罪行;过失[crime;fault;slip]。)
舍利弗白佛言:“时我,世尊,复生此念:‘我亦当在闲静独游,不处市闹中。’”
佛告舍利弗曰:“勿作是语,亦莫生此念,云我当在闲静之处也。
“如今圣众之累,岂非依舍利弗、目揵连比丘乎?”
= 这样的话,则如今的这些圣众之累,岂不是依于舍利弗与目揵连比丘你们的吗?
尔时,世尊告大目揵连曰:“我遣诸众僧,汝有何念?”
目揵连白佛言:“如来遣众僧,我便生斯念:‘如来欲得独处无为,故遣圣众耳!’”
佛告目揵连:“汝后复生何念?”
目揵连白佛言:“然今如来遣诸圣众,我等宜还收集之,令不分散。”
= 虽然今天如来遣诸圣众,我们则应当把他们还收集合,使其不会分散才是。
佛告目揵连:“善哉!目连,如汝所说,众中之标首,唯吾与汝二人耳!
“自今已往,目揵连当教诲诸后学比丘,使长夜之中永处安隐之处,无令中退,堕落生死。
“若有比丘成就九法者,于现法中不得长大。
“云何为九?与恶知识从事,亲近非事;恒喜游行;恒抱长患;好畜财货;贪著衣钵;多虚乾妄;乱意非定;无有慧明,不解义趣;不随时受诲。
= “乾妄”:宋、元、明三本均作「建忘」。
畜(chù) = 家畜[farm animal;livestock]。(xù = 饲养<禽兽>[raise]/顺从,驯服[comply]/积;积聚。后作“蓄”[accumulate]。)
“是谓,目连,若比丘成就此九者,于现法中不得长大,有所润及。
“设有比丘能成就九者、便有所成办。
“云何为九?与善知识从事,修行正法,不著邪业;恒游独处,不乐人间;少病无患;亦复不多畜诸财宝;不贪著衣钵;勤行精进;无有乱心;闻义便解,更不重受;随时听法,无有厌足。
“是谓,目连,若有比丘成就此九法者,于现法中多所饶益。
“是故,目连,当念勤加往诲诸比丘,使长夜之中致无为之处。”
= “无为之处”:指心解脱、慧解脱之涅槃界。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常念自觉悟,勿著于非法,所修应正行,得度生死难。
作是而获是,作此获此福,众生流浪久,断于老病死。
以办更不习,复更造非行,如此放逸人,成于有漏行。
设有勤加心,恒在心首者,展转相教诫,便成无漏行。
“是故,目揵连,当与诸比丘而作是诲,当念作是学!”
是时,世尊与诸比丘说极妙之法,令发欢喜之心。
是时,诸比丘闻法已,于彼众中六十余比丘漏尽意解。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03、本经叙说:(一)比丘依村落居止,若恶法逐增,善法减灭,则当远离村落;若善法逐增,恶法减灭,则不应远游。(二)阿难问佛,四大依食而存,诸善依心而生,比丘当如何才能依村落住,劳苦精神,长养善法而不远游。(三)佛说专念四事供养,所欲不果则苦;若知足,不起想着,则诸天、人民代其欢喜。故佛教比丘当念少欲知足。参阅增支部Sevana(依附)、中部Mahasakuludayi-sutta(善生优陀夷大经)、中阿含第107经林经(上)。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比丘依村落住,善法消灭,恶法遂增。
= “依村落住”:中阿含第107经林经(上)作「依一林住。」巴利本作Imam…Puggalam
Sevato.(亲近此人)。
“彼比丘当作是学:‘我今在村落居止,恶法遂增,善法渐减,念不专一,不得尽有漏,不至无为安隐之处;我所得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劳苦乃获。’
= “恶法遂增,善法渐减…劳苦乃获”:中阿含第107经林经(上)作:「若无正念不得正念,其心不定不得定心,若不解脱不得解脱,诸漏不尽不得漏尽,不得无上安隐涅槃。然不得涅槃,学道者所须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彼一切求索,易不难得。」
“彼比丘当作是学:‘吾今住此村落之中,恶法遂增,善法消减。
“‘我亦不以衣被、饮食、床卧具、医药故来作沙门。
“‘吾所求愿者,今不获果!’
“又彼比丘当远离村落去。
= “彼比丘当远离村落去”:中阿含第107经林经(上)作:「彼比丘如是观已,即舍此林,夜半而去,莫与彼别。」巴利本作
Tenavuso Puggalena So Puggalo Rattibhagam Va Divasabhagam Va Anapuccha
Pakkamitabbam Nanubandhitabbo(朋友!其人于夜分或昼分,可以不问彼人而出走,不可以追随﹝彼人﹞。)
“若复有比丘依村落住,善法增益,恶法消减,所得衣被、饮食、床卧具,勤劳乃获。
“彼比丘当作是学:‘我今依此村落住,善法增益,恶法消减。
“‘所得供养之具,勤劳乃得。
“‘又我不以衣被故出家学道,修于梵行。
“‘我所学道,求愿者必成其法,应当尽形寿承事供养。’”
= “我所学道,求愿者必成其法”:中阿含第107经林经(上)作:「或无正念便得正念,其心不定而得定心,若不解脱便得解脱,诸漏不尽而得漏尽,不得无上安隐涅槃则得涅槃。」
尔时,世尊便说偈曰:
“衣被及饮食,床具及所安,不应贪著想,亦莫来此世。
= 对于衣被,以及饮食,和床卧之具,以及求所安的药品等物,都不应生起贪着之想,也不可以因此而再来此世间。
不以衣被故,出家而学道,所以学道者,必果其所愿。
比丘寻应时,尽形住彼村,于彼般涅槃,尽其命根本。
寻(xún) = 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寻[a measure of length]。(寻找look of;search;seek]/探究;研究;推求[study;rearch;inquire into]/继续[continue]/沿着,顺着[along]/顷刻,不久[in a short instant;soon;after a little]。)
“是时,彼比丘若在人间静处所游之村,善法增益,恶法自灭;彼比丘尽形寿住彼村中,不应远游。”
= “尽形寿住彼村中,不应远游”:中阿含第107经林经(上)作:「彼比丘如是观已,依此林住,乃可终身至其命尽。」巴利本作Tenavuso Puggalena So
Puggalo Yavajivam Anubandhitabbo Na Pakkamitabbam Api Panujjamanena.(朋友!其人即使被彼人排斥,亦终生应追随,而不应出走。)
是时,阿难白世尊言:“如来常不说四大依食得存,亦依于心所念法,诸善之法依心而生。
四大 =
即地大、水大、火大、风大,能造作一切之色法,故名四大。参阅中阿含第162经分别六界经。
|
|
地大
|
地以坚硬为性,能持万物。如人体之毛发、爪、牙、皮骨、筋肉等属地大。
|
水大
|
水以潮湿为性,能摄万物。如人体之唾涕、浓血、痰、泪、便尿属水大。
|
火大
|
火以温暖为性,可熟万物。如人体之温度、暖气属火大。
|
风大
|
风以流动为性,可长万物。如人体之呼吸属风大。
|
“又彼比丘依村落住,劳苦精神乃求衣食。
“彼云何生善法,住彼村落而不远游?”
佛告阿难:“衣被、饭食、床卧具、病瘦医药有三种。
“若复比丘专念四事供养,所欲不果,此依是苦。
四事供养 = 谓供给资养佛、僧等日常生活所需之四事。四事,指衣服、饮食、卧具、医药,或指衣服、饮食、汤药、房舍等。
果(guǒ) = 果子,果实。这个意义后来曾写作“菓”[fruit]。(果敢,果断[resolute;courageous and
resolute]/实现。凡事与预期相合的称果,不合的称不果[realize]/究竟,终于,到底[after all;in the end]。)
“若复兴知足之心,不起想著,诸天、人民代其欢喜。
“又比丘,当作是学!我由此故而说此义。
“是故,阿难,比丘当念少欲知足。
“如是,阿难,当作是学!”
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04、本经叙说魔令人民不施食予佛,佛为魔说拘楼孙佛时,魔亦令圣众托空钵,彼佛告诸比丘当舍揣、更乐、念、识等四种人间食,成办禅、愿、念、八解脱、喜等五种出世间食,魔前计无功,即令人民以利养惑比丘,彼佛敕比丘当勿着利养。小部法句经注释、相应部Pinda(团食),参阅杂阿含卷39第1083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婆罗园中。
尔时,世尊时到,著衣持钵,入婆罗村乞食。
是时,弊魔波旬便作是念:“今此沙门欲入村乞食,我今当以方宜教诸男女不令与食。”
= “弊魔波旬”:Marapapimant,魔(Mara),即魔罗,意为杀者。波旬(Papimant),又作波掾、波卑夜、波卑面,意为杀者或恶者,北传中称其为欲界第六天魔王,经常企图挠乱佛及诸弟子。一切经音义卷第二十八:「言波旬者,讹也。正言波卑夜,是其名也,此云恶者,常有恶意,成就恶法,成就恶惠,故名波旬。」又一切经音义卷第十:「旬字本从目,音县,误书从日为旬。今验梵本无巡音,盖书写误耳,传误已久。」
宜(yí) = 合适;适宜[fitting;suitable]。(适宜的事[matter]。)
是时,弊魔波旬寻告国界人民之类:“无令施彼沙门瞿昙之食。”
尔时,世尊入村乞食,人民之类皆不与如来共言谈者,亦无有来承事供养者。
如来乞食竟不来,便还出村。
是时,弊魔波旬至如来所,问佛言:“沙门,乞食竟不得乎?”
世尊告曰:“由魔所为,使吾不得食,汝亦不久当受其报。
“魔!今听吾说,贤劫之中有佛名拘楼孙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出现于世。
= “贤劫”:Bhadda-kappa,又作跋陀劫,为现在之住劫,于现在之住劫二十增减中,有千佛贤圣出世,故称为贤劫,亦名善劫。长阿含第1经大本经:「今此贤劫中,无数那维岁;有四大仙人,愍众生故出:拘楼孙、那含、迦叶、释迦文。」
七佛/过去七佛 =
过去的庄严劫,未来的星宿劫也会各有千尊佛降世。过去七佛中,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是庄严劫的最后三尊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已经在这一贤劫出现;贤劫还会有以弥勒佛为首的996尊佛在未来出现,其中最后一位是楼至如来。
|
||
庄严劫
|
毗婆尸佛
|
Vipassin,意译为胜观佛、净观佛、胜见佛、种种见佛。为过去七佛之第一佛。
|
尸弃佛
|
Sikhin,意译顶髻、有髻、火首、最上。。
|
|
毗舍婆佛/毗舍浮佛
|
Vessabhu,即一切胜、一切自在、广生之义。亦即过去庄严劫千佛中最后出现之佛。
|
|
贤劫
|
迦罗鸠孙驮佛/俱留孙佛/拘留孙佛
|
Kakusandha,意译领持、灭累、所应断已断、成就美妙。现在贤劫千佛之第一佛。
|
拘那含牟尼佛/拘那含佛
|
Konagamana,意译金色仙、金儒、金寂。
|
|
迦叶佛
|
Kassapa,意译作饮光佛。传说为释迦牟尼前世之师,曾预言释迦将来必定成佛。
|
|
释迦文佛/释迦牟尼佛
|
Sakya-muni,意即释迦族出身之圣人。意译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度沃焦,或梵汉并译,称为释迦寂静。又称释迦牟尼世尊、释尊。即佛教教祖。释尊为北印度迦毗罗卫城(Kapila-vastu)净饭王(Suddhodana)之太子。母摩耶夫人(Maya)为邻国居利族天臂城(Devadaha)主之女。摩耶夫人将分娩之前,依习俗返娘家天臂城待产,途中于蓝毗尼园(Lumbini)小憩,即于无忧树(Asoka)下产子,即是释尊。
|
|
星宿劫
|
Nakkhatta kappa,过现未三大劫中,未来大劫之名,此劫中有千佛出世。始于日光佛,终于须弥相佛。佛之出兴,如天之星宿,故名星宿劫。
|
佛陀十号,依次略解于下:
|
|
如来
|
Tathagata,如实达于真理者。
|
无所著
|
Arahant,又作阿罗汉、应供,即值得(应)受到尊敬、供养、奉事之人。
|
等正觉
|
Sammasambuddha,又作正遍知、三藐三佛陀。
|
明行成为
|
Vijjacaranasampanna,“明”,谓智慧;“行”,谓身、口、意三妙行;“成为”,谓完全具足。“明行成为”,即谓完全具足智慧与身、口、意三业之德行者。
|
善逝
|
Sugata,如实去彼岸,不再退没生死海者。
|
世间解
|
Lokavidu,又作知世间,能了知一切有情、非有情之世界之人。
|
无上士
|
Anuttara,至上之人,即无人能出其上。
|
道法御
|
Purisadamma Sarathi,又作调御丈夫,能调伏其他一切人者。
|
天人师
|
Sattha Deva-manussanam,堪任诸天与人类之导师者。
|
众祐
|
Bhagavant,又作世尊。
|
“是时,彼亦依此村居止,将四十万众。
“尔时,弊魔波旬便作是念:‘吾今求此沙门方便,终不果获。’
“时,魔复作是念:‘吾今当约敕婆罗村中人民之类,使不施沙门之食。’
“是时,诸圣众著衣持钵,入村乞食,尔时诸比丘竟不得食,即还出村。
“尔时,彼佛告诸比丘:‘说如此妙法,夫观食有九事:四种人间食,五种出人间食。
“‘云何四种是人间食?一者、揣食,二者、更乐食,三者、念食,四者、识食,是谓世间有四种之食。
= “更乐”:巴利本作Phassa,触。
揣(chuǎi) = 测量;量度[measure]。(猜想,推测;估量[estimate]/捶击[strike]/chuài = 挣扎[struggle]/tuán
= 古同“团”,聚集的样子。)
四食
|
|
揣食
|
Kabalinkara Ahara,又作抟食,印度人一般之食法,将固体或半固体食物,以手圜团而纳入口中食之,故谓之抟食。长阿含第30经世记经忉利天品:「阎浮提人种种饭、麨面、鱼肉以为抟食,衣服、洗浴为细滑食。…郁单曰人唯食自然粳米,天味具足以为抟食,衣服、洗浴为细滑食。龙、金翅鸟为食鼋鼍、鱼鳖以为抟食,…四天王、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食净抟食以为抟食,洗浴、衣服为细滑食。」
|
更乐食
|
Phasso Aharo,又作触食,以与外境接触而使身心有所资益者为更乐食,即以触为食。
|
念食
|
Manosancetana Aharo,又作意思食,以分别、思惟而资润身心,使诸根增长者为念食,即以意为食。
|
识食
|
Vinnanam Aharo,以分别而知之认识作用,能资益身心者为识食,即以识为食。
|
“‘彼云何名为五种之食,出世间之表?一者、禅食,二者、愿食,三者、念食,四者、八解脱食,五者、喜食,是谓名为五种之食。
= “禅食”:Jhana-ahara,修圣道之人,因得禅定而生心身喜悦,以长养慧命者。
= “愿食”:Asa-ahara,修圣道之人,以誓愿持身,以长养一切之善根者。
= “念食”:Sati-ahara,修圣道之人,常持正念,长养一切之善根者。
= “八解脱食”:Attha
Vimokkha-ahara,修圣道之人,解脱惑业之系缚,于法得自在,以长养一切之菩萨善根者。
= “喜食”:Nandi-ahara,修圣道之人,爱乐妙法,心生喜悦,以长养慧命者。
八背舍/八惟无/八惟务/八解脱 = Attha vimokkha,谓依八种定力而舍却对色与无色之贪欲。
|
|||
内有色想观诸色解脱
|
为除内心之色想,于外诸色修不净观。
|
依初禅与第二禅,治显色之贪。
|
人界、六欲天;梵天
|
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
|
内心之色想虽已除尽,但因欲界贪欲难断,故观外不净之相,令生厌恶以求断除。
|
光音天
|
|
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
|
为试练善根成满,弃舍前之不净观心,于外色境之净相修观,令烦恼不生,身证净解脱具足安住。
|
依第四禅修净观,皆以无贪为性。
|
遍净天
|
超诸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入无边空空无边处具足住解脱
|
空无边处解脱。尽灭有对之色想,修空无边处之行相而成就之。
|
依次以四无色之定善为性。
|
空无边处
|
超一切空无边处入无边识识无边处具足住解脱
|
识无边处解脱。弃舍空无边心,修识无边之相而成就之。
|
识无边处
|
|
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所有无所有处具足住解脱
|
无所有处解脱。弃舍识无边心,修无所有之相而成就之。
|
无所有处
|
|
超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具足住解脱
|
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弃舍无所有心,无有明胜想,住非无想之相并成就之。
|
非想非非想处
|
|
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
|
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
|
依有顶地,以灭有所缘心为性。
|
想受灭定
|
“‘如是,比丘,五种之食,出世间之表,当共专念舍除四种之食,求于方便办五种之食。
“‘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受彼佛教已,即自克己,成办五种之食。
“是时,彼魔波旬不能得其便。
“是时,波旬便作是念:‘吾今不能得此沙门方便,今当求眼、耳、鼻、口、身、意之便。
“‘吾今当住村中,教诸人民,使沙门众等未得利养,使令得之,已办利养倍增多也;使彼比丘贪著利养,不能暂舍,复欲从眼、耳、鼻、口、身、意得方便乎!’
“是时,彼佛、声闻到时,著衣持钵,入村乞食。
“是时,婆罗门村人民供给比丘衣被、饭食、床卧具、病瘦医药,不令有乏,皆前捉僧伽梨,以物强施。
袈裟 = Kasav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
三衣 = Ticivara,乃指印度僧团所准许个人拥有之三种衣服。
|
||||
小
|
安陀会
|
五条布制成
|
Antaravasaka,意译作内衣、里衣、作衣、作务衣、中宿衣、中著衣。通常于营作众务或就寝时所穿著,为三衣中最小之衣。
|
|
中
|
郁多罗僧
|
七条布制成
|
Uttarasanga,意译上衣、上著衣。于斋、讲、礼、诵等诸羯磨事时,必著此衣,故又称为入众衣;又因仅覆左肩,故又称为覆左肩衣。
|
|
大
|
僧伽黎/僧伽梨
|
由九条布至二十五条布制成
|
Sanghati,又因必须割截后始制成,故称重衣、著衣、重复衣。因其条数多,故称杂碎衣。为外出及其他庄严仪式时着之,如入王宫、聚落、乞食,及升座说法、降伏外道等诸时所著用,故称入王宫聚落衣。又以其为诸衣中最大者,故称大衣。
|
“是时,彼佛与众声闻说如此之法:‘夫利养者,堕人恶趣,不令至无为之处。
“‘汝等,比丘,莫趣想著之心,向于利养,当念舍离;其有比丘著利养者,不成五分法身,不具戒德。’
无漏五蕴/无等等五蕴/五分法身 = Panca-dhamma-kkhandha,乃大小乘之无学位(最高之悟境),即佛及阿罗汉之自体所具备之五种功德。五分法身之次第历然,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脱,由解脱而有解脱知见。戒、定、慧三者就因而受名,解脱、解脱知见二者就果而付名,然此五者均为佛之功德。以此五法而成佛身,则称为五分法身。
|
||
戒蕴/戒众/戒品/戒身
|
修因
|
Sila-kkhandha,指无漏之身、语二业。
|
定蕴/定众/定品/定身
|
Samadhi-kkhandha,即无学之空、无愿、无相等三三昧。
|
|
慧蕴/慧众/慧品/慧身
|
Panna-kkhandha,即无学之正见、正知。
|
|
解脱蕴/解脱众/解脱品/解脱身
|
结果
|
Vimutti-kkhandha,即与正见相应之胜解。
|
解脱所见身/解脱知见蕴/解脱知见众/解脱知见品/解脱知见身
|
Vimutti-nana-dassana-kkhandha,即无学之尽智、无生智。
|
“是故,比丘,未生利养之心,当使不生;已生利养之心,时速灭之。
“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时,魔波旬即隐形去。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05、本经叙说:(一)心行慈,能消除瞋恚;昔有恶鬼坐于帝释座,诸天瞋恚,鬼颜貌转胜;帝释行慈心,鬼颜貌转丑而即时形灭。(二)心行慈,能生善处,远离八难,证阿罗汉、证辟支佛,乃至成佛。相应部Dubbanniya(丑陋者),参阅杂阿含卷40第1095经、别译杂阿含卷2第36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行慈心,广布慈心;以行慈心,所有瞋恚之心,自当消除。
“所以然者?比丘当知:昔日有鬼极为弊暴,来在释提桓因座上而坐。
= “释提桓因”:Sakko
Devanam Indo,即帝释,忉利天天主。
“是时,三十三天极为瞋恚:‘云何此鬼在我主床上坐乎?’
= “三十三天”:Tavatimsa
deva,又作忉利天。长阿含第三十经世记经阎浮提洲品:「须弥山顶有三十三天宫,宝城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重,…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又复如是。」
“是时,诸天适兴恚心,彼鬼遂转端正,颜貌殊常。
“尔时,释提桓因在普集讲堂上坐,与玉女共相娱乐。
“是时,有天子往至释提桓因所,白帝释言:‘瞿翼当知:今有恶鬼在尊座上坐,今三十三天极怀恚怒,诸天适兴恚怒,彼鬼遂转端正,颜貌胜常。’
“是时,释提桓因便作是念:‘此鬼必是神妙之鬼。’
= 杂阿含卷40第1095经作:「释提桓因告诸三十三天:『彼是瞋恚对治鬼。』」别译杂阿含卷2第36经作:「帝释语言:有是夜叉,得诸骂詈,形色转好,名助人瞋。」
“是时,释提桓因往至彼鬼所,相去不远,自称姓名:‘吾是释提桓因,诸天之主。’
“时,释提桓因自称姓名时,彼恶鬼转成丑形,颜貌可恶。
“是彼恶鬼即时消灭。
“比丘,当以此方便,知其行慈心而不舍离,其德如是。
“又且,比丘,吾昔日时,七岁之中恒修慈心,经历七成劫、败劫,不往来生死。
= “七岁之中恒修慈心”:经过七年之久,恒修慈心。
岁(suì) = 岁星。即木星[Jupiter]。(年的别称[year]/年龄[age]/岁月;时光[time]。)
“劫欲坏时,便生光音天;劫欲成时,便生无想天上,或作梵天,统领诸天,领十千世界。
= “光音天”:巴利本作Deva
Abhassara(极光净天),色界第二禅天,此天欲语时,口发净光而作为言语之沟通。此天有情身一想异;身一者,其有情之身相皆同;想异者,其苦和非苦乐之二想交参,故其思想互异也。
= 长阿含经第30_1章《世记经》:“无想天宫”:Asanna-satta Bhavana,位于色界四禅天。
“又复三十七变为释提桓因,又无数变为转轮圣王。
“比丘,以此方便,知其行慈心,其德如是。
“复次,行慈心者,身坏命终,生梵天上,离三恶道,去离八难。
八难处/八难解法/八无暇/八不闲/八非时/八恶/八不闻时节/八难 = Atthakkhana,指不得遇佛、不闻正法之八种障难。
|
|
在地狱难
|
众生因恶业所感,堕于地狱,长夜冥冥而受苦无间,不得见佛闻法。
|
在饿鬼难
|
饿鬼有三种:
(1)业最重之饿鬼,长劫不闻浆水之名。
(2)业次重之饿鬼,唯在人间伺求荡涤脓血粪秽。
(3)业轻之饿鬼,时或一饱,加以刀杖驱逼,填河塞海,受苦无量。
|
在畜生难
|
畜生种类不一,亦各随因受报,或为人畜养,或居山海等处,常受鞭打杀害,或互相吞啖,受苦无穷。
|
在长寿天难
|
此天以五百劫为寿,即色界第四禅中之无想天。无想者,以其心想不行,如冰鱼蛰虫,外道修行多生其处,而障于见佛闻法。
|
在边地之郁单越难
|
郁单越,Uttara-kuru,译为胜处,生此处者,其人寿千岁,命无中夭,贪着享乐而不受教化,是以圣人不出其中,不得见佛闻法。
|
盲聋喑哑难
|
此等人虽生中国(指古印度中部摩竭陀国一带),而业障深重,盲聋喑哑,诸根不具,虽值佛出世,而不能见佛闻法。
|
世智辩聪难
|
谓虽聪利,唯务耽习外道经书,不信出世正法。
|
生在佛前佛后难
|
谓由业重缘薄,生在佛前佛后,不得见佛闻法。
|
“复次,其行慈者,生中正之国。
“复次,行慈心者,颜貌端正,诸根不缺,形体完具。
“复次,其行慈心者,躬自见如来,承事诸佛,不乐在家,欲得出家学道,著三法衣,剃除须发,修沙门之法,修无上梵行。
“比丘当知:犹如金刚,人取食之,终不消化,要当下过。
= “要当下过”:必定会由肚下而过的。
“其行慈心之人,亦复如是。
“若如来出世,要当作道,修无上梵行: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后有,如实知之。”
是时,尊者阿难白佛言:“世尊,设如来不出世时,彼善男子不乐在家,当何所趣向?”
佛告阿难曰:“若如来不出时,然善男子不乐在家,自剃须发,在闲静之处,克己自修,即于彼处,尽诸有漏,成无漏行。”
是时,阿难白佛言:“云何,世尊,彼人自修梵行、三乘之行,彼人何所趣向?”
= “三乘”:梵Trini
Yanani,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为运载众生渡生死海之三种法门。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吾恒说三乘之行。
“过去、将来三世诸佛,尽当说三乘之法。
“阿难当知:或有是时,众生之类颜貌寿命,转转减少,形器瘦弱,无复威神,多诸瞋怒、嫉妒、恚痴、奸伪、幻惑,所行不真。
“或复有利根捷疾,展转诤竞,共相斗讼;或以手拳、瓦石、刀杖,共相伤害。
竞(jìng) = 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竞逐。争竞;角逐;比赛[compete;contest]。(争辩[argue]。)
讼(sòng) = 争论[argue;dispute]。(打官司[go to court;bring a case to
court]/诉讼者[plarntiff and defendant]。)
“是时,众生之类执草便成刀剑,断斯命根。
“其中众生,行慈心者无有瞋怒,见此变怪,皆怀恐惧,悉共驰走,离此恶处,在山野之中,自然剃除须发,著三法衣,修无上梵行,克己自修,尽有漏心而得解脱,便入无漏境,各各自相谓言:‘我等已胜怨家。’
怨(yuàn) = 怨恨;仇恨[rankle;grudge]。(责怪;埋怨[blame;reproach;complain]/怨家[enemy;foe]。)
“阿难当知:彼名为最胜。”
是时,阿难复白佛言:“彼人为在何部?声闻部?辟支佛部?为佛部耶?”
佛告阿难:“彼人当名正在辟支佛部。
= “辟支佛”:Paccekabuddha,又作辟支迦罗,译为独觉,为无师友之教导,靠自己觉悟而成道,故名独觉。
“所以然者?此人皆由造诸功德,行众善本,修清净四谛,分别诸法。
“夫行善法者,即慈心是也。
“所以然者?履仁行慈,此德广大。
履(lǚ) = 践踏[tread on]。(鞋[shoes]/实行[fulfill]。)
“吾昔日著此慈仁之铠,降伏魔官属,坐树王下,成无上道。
铠(kǎi) = 用以护身的铠甲战衣[armor]。
“以此方便,知慈最第一,慈者最胜之法也!
“阿难当知:故名为最胜,行慈心者,其德如是,不可称计。
“当求方便,修行慈心。
“如是,阿难,当作是学!”
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06、本经叙说佛赞舍利弗能游于空三昧;并说若无空三昧,便流浪于生死中,不能得究竟解脱;得空三昧,则能证入佛果;空三昧于诸三昧中最为第一,佛昔时得空三昧,七日七夜观视道树,目不曾眴,当求方便,成办空三昧。参阅中部Pindapataparisuddhi-sutta(乞食清净经)、杂阿含卷9第238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舍利弗清旦从静室起,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佛告舍利弗曰:“汝今诸根清净,颜貌与人有异,汝今游何三昧?”
舍利弗白佛言:“唯然,世尊,我恒游空三昧。”
佛告舍利弗言:“善哉!善哉!舍利弗,乃能游于空三昧。
“所以然者?诸虚空三昧者最为第一!
“其有比丘游虚空三昧,计无吾我、人、寿命,亦不见有众生;亦复不见诸行本末;已不见,亦不造行本;已无行,更不受有;已无受有,不复受苦乐之报。
= “已不见,亦不造行本”:已不见,就不再会造诸行之本。
四见/我人四相/识境四相/四相 = 指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说,众生对个体心身所错执之四种相。
|
|
我相
|
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我所为实有。
|
人相
|
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生于人道为人,而异于其余诸道。
|
众生相
|
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依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而生。
|
寿者相
|
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受一期(从生至死)之寿命,长短不一,因人而异。
|
“舍利弗当知:我昔未成佛道,坐树王下,便作是念:‘此众生类为不克获何法,流转生死,不得解脱?’
“时,我复作是念:‘无有空三昧者,便流浪生死,不得至竟解脱。
“‘有此空三昧,但众生未克,使众生起想著之念,已起世间之想,便受生死之分。
克(kè) = 甲骨文字形,下面象肩形。整个字形,象人肩物之形。胜任[be competent]。(能够[can;be able to]/攻下;战胜;打败[defeat;overcome;capture]/克制[restrain;forbear]/迷信说法。认为人生下来有属相相克,有五行相克,命硬的又克父母;害,损伤[damage]/通“剋”。严格限定期限[set a time limit]。)
“‘若得是空三昧,亦无所愿,便得无愿三昧;以得无愿三昧,不求死此生彼;都无想念时,彼行者复有无想三昧可得娱乐。
“‘此众生类皆由不得三三昧故,流浪生死。’
三三昧 = Tayo Samadhi,又作三三摩地、三等持、三定。
|
|
空三昧
|
巴利本作Sunnato Samadhi,空三摩地。
|
无愿三昧
|
巴利本作Appanihito Samadhi,无愿三摩地。
|
无想三昧
|
巴利本作Animitto Samadhi,无相三摩地。
|
“观察诸法已,便得空三昧,已得空三昧,便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耨(nòu) = 锄草,耕作[weed]。
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Anuttara-sammasambodhi,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
“当我尔时,以得空三昧,七日七夜观视道树,目未曾眴。
= “道树”:即菩提树(Bodhirukkha)。
眴(xuàn) = 古同“眩”。眼花,看不清[have dim eyesight;feel
dizzy]。(通“炫”。光耀[dazzlingly
brilliant]。)
“舍利弗,以此方便,知空三昧者,于诸三昧最为第一三昧;王三昧者,空三昧是也!
“是故,舍利弗,当求方便,办空三昧。
“如是,舍利弗,当作是学!”
尔时,舍利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07、本经叙说:(一)尸利掘长者听从六师外道所教,备火坑与毒食,供佛与比丘僧。(二)佛显神变,尸利掘悔过,佛为说法,尸利掘及八万四千众得法眼净,归依三宝并受五戒。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罗阅城中有长者名曰尸利掘,饶财多宝:金银、珍宝、砗磲、玛瑙,不可称计;又且疏薄佛法,但事外道尼乾子,国王、大臣皆悉识知。
= “尸利掘”:Sirigutta,又作尸利毱多,译为胜密、吉护,王舍城人。
疏(shū) = 疏导,开通[dredge]。(分开;分散[scatter]/疏忽;粗疏[neglect;slack;be
inattentive]/稀疏;稀少[sparse]/迂阔;不切实际[broad;vast]/分条记录或分条陈述[record]/旧时募化用的簿册[book]。)
六师 =
佛世时,于中印度具有势力之外道论师,著名者有六人,称为六师外道。
|
|
不兰迦叶
|
Purana-Kassapa,又作富兰那迦叶,为六师外道中之伦理偶然论者。巴利本作Akiriyam
Vyakasi(说非业),主张一切行业无意义、无功用,否认果报影响。
|
阿夷耑
|
又作阿耆多翅舍钦婆罗(Ajita-kesa-Kambala),为六师外道中之唯物断灭论者。巴利本作Uccedha-vadam
Vyakasi(说断灭论),主张愚者或贤者,命终之后,皆断灭、消失,不存任何一物。
|
瞿耶楼
|
又作末伽梨瞿舍梨(Makkhali-Gosala),为六师外道中之宿命论者。巴利本作Samsara-suddhim
Vyakasi(说轮回净化),主张一定期间的轮回完了,才能达到苦的终灭。
|
波休迦栴
|
又作婆浮陀伽旃那(Pakudhakaccayana),为六师外道中之机械论者。巴利本作Annena
Annam Vyakasi(以他的见地来说其他的事)。
|
先比卢持
|
又作散若夷毗罗梨沸(Sanjaya Belatthi-putta),为六师外道中之诡辩论者。巴利本作 Vikkhepam
Vyakasi(说矫乱)。
|
尼揵子
|
又作尼干子(Nigantha Nata-putta),为六师外道中之苦行(裸形)主义者。
|
是时,外道梵志及尼乾子,在家、出家者自诽谤,言有我,言有我身。
= 这时,外道梵志,以及尼干子,不管是在家,或者是出家,都自诽谤,都说为:有我,都说有我身。
并六师辈皆悉云集,共作此论:“今沙门瞿昙靡事不知,有一切智,然我等不得利养,今此沙门多得利养,要当作方宜,使不得利养。
“我等当往至尸利掘舍,教彼长者而作权宜。”
权(quán) = 黄花木[a kind of tree]。(权柄,权力[reins of power]/权宜、变通[expedient]。)
是时,外道梵志尼乾子及彼六师往至尸利掘长者家,语长者曰:“大姓当知:汝是梵天所生,是梵天子,多所饶益。
“汝今可往至沙门瞿昙所,愍我等故,请沙门及比丘众来在家祠之。
祠(cí) = 春祭[spring sacrifice] 。(供奉鬼神、祖先或先贤的庙堂[temple]/引申为祭祀[offer a
sacrifice to]。)
“又敕屋中作大火坑,极燃炽火,食皆著毒,请使来食。
“若沙门瞿昙有一切智,知三世事者,则不受请;设无一切智,便当受请,将诸弟子,尽为火所烧,天、人得安,无有灾害。”
是时,尸利掘默然,随六师语,即出城至世尊所,头面礼足,持杂毒之心,白如来言:“唯愿世尊及比丘僧当受我请!”
尔时,世尊知彼心中所念,默然受请。
是时,尸利掘以见如来默然受请,便从座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中道便作是念:“今我六师所说审谛;然沙门不知我心中所念,必当为大火所烧。”
= “今我六师所说审谛”:现在我的六师所说的实在对了。
审(shěn) = 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详究;考察[study at large]。(知道,知悉[know]/审核,审查,检查核对[check]/正,不偏斜[right]/真实;确实[really;certainly]。)
是时,尸利掘即还家敕作大坑,燃大烧火;复约敕办种种饭食,皆悉著毒;复于门外作大火坑,燃大火;又于火上施设敷床,皆以恶毒著食中而白:“时至。”
尔时,世尊以知时至,著衣持钵,将诸比丘众,前后围绕,往至彼家。
又敕诸比丘僧:“诸人皆不得先吾前行,亦不得先吾前坐,亦复不得先吾前食。”
是时,罗阅城中人民之类闻尸利掘作大火坑,又作毒食,请佛及比丘僧。
四部之众悉皆涕泣:“将非害如来及比丘僧乎?”
= “四部”:又作四众、四辈,指出家之比丘、比丘尼与在家之优婆塞、优婆夷。
或复有至世尊所,头面礼足,白佛言:“愿世尊莫至彼长者家!又彼人作大火坑,兼作毒食。”
佛告之曰:“诸人勿怀恐怖,如来终不为他所害。
“正使阎浮里内火至梵天,犹不能烧吾,何况此小火?欲害如来,终无此理!
“优婆塞当知:吾无复害心。”
尔时,世尊与比丘僧,前后围绕,入罗阅城,至长者家。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勿先入长者家,亦莫先食;要须如来食,然后乃食。”
尔时,世尊适举足门阈上,尔时火坑自然化作浴池,极为清凉;众华满其中,亦生莲华,大如车轮,七宝为茎,亦生余莲华,蜜蜂王游戏其中。
阈(yù) = 门槛[threshold]。(门户;门口[gate;door]。)
茎(jīng) = 植物的主干[stem;stalk]。(柱;竿[post]。)
尔时,释提桓因、梵天王及四天王及乾沓和、阿须轮及诸阅叉、鬼神等,见火坑中生此莲华,各各称庆!
= “乾沓和”:Gandhabba,又作干闼婆,译为香神、乐神,八部众之一,为帝释天司雅乐之神。
= “阅叉”:Yakkha,又作夜叉、悦叉,八部众之一,住于地上或空中,有威势,能恼害人或护持正法之鬼类。
沓(tà) = 话多[talkative;verbose]。
异音同声,各各说曰:“便为如来胜中第一!”
= 这便是如来为胜中的第一!
尔时,彼长者家有种种外道异学,集在其家。
尔时,优婆塞、优婆夷见如来变化已,欢喜踊跃,不能自胜。
外道异学见如来变化已,甚怀愁忧。
上虚空中诸尊神天,散种种名华于如来身上。
尔时,世尊履虚,去地四寸,至长者家。
虚(xū) = 大土山[big mound]。(空际,天空。引申为凌空[sky]/空虚,与“实”相对[emptiness;void]/虚假,不真实[false;sham;nominal]/使空出[empty]/谦虚[modest;self-effacing]/通“墟”。故城;废址;废墟;荒地[ruins;wasteland]/虚弱[weak]。)
寸(cùn) = 中医切脉,称距离手腕一寸长的部位为“寸口”,简称“寸”[a person's pulse on the wrist]。(长度单位, 1/10尺为一寸,古代计量长度单位的标准不同,寸的具体数值也有差异[cun,a Chinese unit of length]。)
如来举足之处,便生莲华,大如车轮。
尔时,世尊右回告诸比丘:“汝等悉皆蹈此莲华上。”
蹈(dǎo) = 踩,踏<往往有冒险的意味>[tread;stamp]。
时,诸声闻皆从莲华上至长者家。
尔时,世尊便说古昔之喻说:“我过德已来,供养恒沙诸佛,承事、礼敬,未失圣意,持是至诚之誓,使此诸座,皆悉牢固。”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听诸比丘,先以手凭座,然后乃座;此是我之教也。”
凭(píng) = 倚靠[lean on]。(根据[base
on]。)
尔时,世尊及诸比丘僧皆悉就座。
是座下皆生莲华,极为芬香。
是时,尸利掘见如来如斯变化,便生斯念:“吾为外道异学所误,失我人中之行,永失天路,心意愦然,如饮杂毒,必当趣此三恶道中,实是如来出世难遇。”
愦(kuì) = 闷,烦乱[worry;vex]。/昏乱,神志不清[befuddle]。
觉知此已,即时涕零,头面礼足,白佛言:“唯愿如来听我悔过!改往修来,自知有罪,触娆如来;唯愿世尊受我悔过,更不犯之!”
零(líng) = 下雨。指落细雨[rain]。(引申为如雨一般地落下;降落[fall;drop]/零碎,零散[odd]/凋零,凋落[wither]。)
佛告言:“长者改过,捐舍本意,乃能自知触犯如来;贤圣法中甚为旷大,听汝改过,随法而舍;我今受汝改悔,后更莫犯!”
旷(kuàng) = 光明;明朗[bright]。(空旷;开阔[vast;spacious]/久[long-time]/罕见;超绝[rare;outstanding]。)
如是再三。
尔时,阿阇世王闻尸利掘长者施大火坑,及杂毒食,欲害如来;闻已,瞋恚炽盛,告群臣曰:“要当消灭阎浮里地与此人同尸利掘名字者。”
= “阿阇世”:Ajatasattu,又作韦提希子阿阇世,译为未生怨,因听从调达之言,逆害父王,心悔热,故遍体生疮;依耆婆之教导,至佛陀处闻法,得无根信,极力护持佛教。为佛教经典第一次结集之护持檀越主。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已断根本而生信解,摩伽陀国韦提希子阿阇世王是。」
= “要当消灭阎浮里地与此人同尸利掘名字者”:等于要抄家灭族之义。
又复阿阇世忆如来功德已,悲泣涕零,脱天冠已,告群臣曰:“吾今复用活为?乃使如来为火所烧,及比丘僧皆当被烧;汝等速来至长者家,观视如来。”
尔时,耆婆伽王子白阿阇世王:“大王,勿怀愁忧,亦莫兴恶想。
= “耆婆伽”:Jivaka-komarabhacca,又作耆婆、祇域,译为活、寿命,㮈女之子,出生时手持针药囊,年长从宾迦罗习医,医术高明。㮈女祇域因缘经:「祇域尔时(过去生)为贫家作子,见㮈女供养(比丘尼),意甚慕乐,而无资财,乃常为比丘尼扫除,扫除洁净已,辄发誓言:令我能扫除天下人身病秽如是快耶!㮈女怜其贫穷,又加其勤力,常呼为子。其比丘尼有疾病时,常使祇域及合汤药曰:令汝后世与我共获是福。祇域迎医所治悉愈,乃誓曰:愿我后世为大医王,常治一切身四大之病,所向皆愈。
“所以然者?如来终不为他所害,今日尸利掘长者当为如来弟子。
“唯愿大王当往观变化!”
时,阿阇世为耆婆伽所诲喻,乘雪山大象,寻时至尸利掘长者家,下象即至尸利掘舍内。
喻(yù) = 告知,把情况通知某人[inform]。同“谕”。(知晓;明白[know]/比喻[raw an analogy]。)
尔时,众人普集门外,有八万四千人。
尔时,阿阇世王见莲华大如车轮,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并作是说:“使如来恒胜众魔。”
告耆婆伽王子曰:“善哉!耆婆伽,乃信如来如斯之要。”
时,阿阇世王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阿阇世王见如来口出光明,亦复遍见如来颜色殊特,极怀欢喜,不能自胜!
尔时,尸利掘长者白世尊言:“我所设食皆悉有毒,唯愿世尊小停!今当更施食。所以然者?无令如来体有增损。”
佛告长者:“如来及弟子终不为他所害,但长者食已办者,随时供设。”
尔时,长者手自斟酌,行种种饭食。
斟(zhēn) = 用勺子舀取[ladle]。(用壶倒酒或茶水[pour]/考虑,考虑好坏,比较长短[consider]。)
酌(zhuó) = 斟酒[pour out liquor]。(斟酌,择善而行[weigh and consider]。)
尔时,世尊便说斯偈:
“至诚佛法众,害毒无遗余,诸佛无有毒,至诚佛害毒。
= 至诚的佛、法、众〔僧〕,会害坏毒性,使其没有遣余的;诸佛并没有毒,至诚之佛,会损害诸毒。
至诚佛法众,害毒无遗余,诸佛无有毒,至诚法害毒。
至诚佛法众,害毒无遗余,诸佛无有毒,至诚僧害毒。
贪欲瞋恚毒,世间有三毒,如来永无毒,至诚佛害毒。
欲怒瞋恚毒,此三世间毒,如来法无毒,至诚法害毒。
欲怒瞋恚毒,世间有三毒,如来僧无毒,至诚僧害毒。”
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食杂毒之食。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皆莫先食,要须如来食已,然后乃食。”
尔时,长者手自斟酌,行种种饮食,供养佛及比丘僧。
尔时,尸利掘长者见如来食讫,除去钵器,更取小座,在如来前坐。
尔时,世尊与长者及八万四千众说微妙之论,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不净想,淫泆大患,出要为乐。
泆(yì) = 通“溢”。水满出[overflow]。(古同“逸”。放纵[let
sb. have his own way]。)
如来观彼长者心意及八万四千众心开意解,无复尘垢,诸佛世尊常所说法:苦、集、尽、道,尽与八万四千众说,广分别其行。
尔时,众人即于座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犹如新衣易染为色。
尔时,庶人亦复如是,各于座上,已见道迹,已见法得法,分别诸法,度诸狐疑,得无所畏,更不事余师,自归佛、法、僧而受五戒。
庶(shù) = 众多[numerous]。(几乎,将近,差不多[almost]/百姓;平民[the common people]。)
尔时,尸利掘长者自知得道迹,前白佛言:“宁施如来毒,获大果报,不与余外道异学甘露,更受其罪。
“所以然者?我今以毒食请佛及比丘僧,于现法中得此证验。
验(yàn) = 马名[horse’s name]。(检查;检验[examine;check;test]。)
“长夜为此外道所惑,乃兴斯心于如来所。
“其有事外道异学者,皆堕边际。”
佛告长者:“如汝所言,而无有异,皆为他所诳!”
诳(kuáng) = 欺骗,迷惑[cheat]。
尔时,尸利掘白佛言:“自今已后,不复信此外道异学,不听诸四部之众在家供养。”
= “诸四部之众”:此指外道男、女出家、在家者。
佛告长者:“勿作是说!所以然者?汝今恒供养斯诸外士。
“施诸畜生,其福难量,况复人乎?
“若有外道异学问曰:‘尸利掘是谁弟子?’
“汝等云何报之?”
尔时,尸利掘即从座起,长跪叉手,白世尊言:“勇猛而解脱,今受此人身,是第七仙人,是释迦文弟子!”
= “第七仙人”:指释迦牟尼佛(Sakya-muni
Buddha),释尊为毗婆尸佛以来之第七佛。长阿含第1经大本经:「过去九十一劫,时世有佛名毗婆尸如来、至真,出现于世。…过去三十一劫,有佛名尸弃如来、至真,出现于世。…彼三十一劫中,有佛名毗舍婆…此贤劫中有佛名拘楼孙,又名拘那含,又名迦叶。我(释迦如来)今亦于贤劫中成最正觉。」
世尊告曰:“善哉!长者,乃能说此微妙之叹。”
尔时,世尊重与长者说甚深之法,即时便说斯嚫:
嚫(chèn) = 梵语“达嚫”简称,指布施(僧尼)。
达亲/哒嚫/达儭/重嚫/供嚫/檀榇/大榇/嚫/达拏/特欹拏/达嚫 = Dakkhina,意译为财施、施颂。主要指布施之金银财物等。又指受施主布食(布施)之后,为施主说法。前者称为财施,后者称为法施,二者皆可称达嚫。梵汉合称则为‘嚫施’、‘嚫钱’。
“祠祀火为上,诗书颂为最,人中王为尊,众流海为原,
星中月为明,光明日为上。
上下及四方,一切有形类,诸天及世间,佛为最第一;
欲求其福者,当供养三佛。”
= “三佛”:Sambuddha,为三佛陀之简称,译为正觉者、等觉者。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即从座起。
尔时,尸利掘及诸来会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