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十五卷
#杂因诵<12、14、15、16、17卷>
##十二因缘相应<365~370>
##四食相应<371~378>
##四圣谛相应<379~406>
#365、本经说明若比丘于老、病、死,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善解脱,则得见法涅槃。相应部Dhammakathika(说法者)。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谓见法般涅槃。
= 有所谓能在现世中得到涅槃的。
= “见法般涅槃”:Ditthadhammanibbana,即「于现世中得涅槃」。见法,即现法、现世之意。
“云何如来说见法般涅槃?”
= 什么是如来所说在现世中得到涅槃呢?
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
“善哉!世尊!唯愿为说见法般涅槃,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云何比丘得见法般涅槃?”
= 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凭依。慈悲的世尊啊!希望您能为我们解说在现世中得到般涅槃的意义,众比丘听闻后,当会信受奉行!怎样叫比丘能在现世中得到般涅槃呢?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若有比丘于老、病、死,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善解脱,是名比丘得见法般涅槃。”
= 你们要仔细听啊!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如果有比丘对于老、病、死等法,能够对它生厌、离欲、使它灭尽,不生起一切烦恼,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这就叫比丘在现世中得到般涅槃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66、本经说明毗婆尸佛自觉十二因缘之顺逆。相应部Vipassi
etc.(毗婆尸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毗婆尸佛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作如是念:‘一切世间皆入生死,自生自熟,自灭自没,而彼众生于老死之上出世间道不如实知。’
= 过去七佛之第一佛毗婆尸佛还没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心禅思,他这样地思惟着:一切世间都已陷于生死的苦难中,众生自生自熟,自灭自没。然而这些众生对于不受生死流转的出世间道却不能如实知道。
= “毗婆尸”:Vippassin,为过去七佛之第一佛。
“即自观察:‘何缘有此老死?’
= 于是就自己做观察:到底是由于什么因素,所以会有老死呢?
“如是正思惟观察,得如实无间等起知:‘有生故有此老死,缘生故有老死。’
= 像这样以正思惟观察时,就得到了如实的觉证而生起知见:由于有生,所以就会有老死,是由于有生的因素,所以就会有老死的产生。
= “无间等”:Abhisamaya,现观、洞察。
“复正思惟:‘何缘故有此生?’
= 他又正思惟:到底是由于什么因素,所以会有生呢?
“寻复正思惟无间等起知:‘缘有故有生。’
= 于是他又以正思惟得到了觉证而生起知见:是由于招感了未来的果报,所以就有来世的再生。
“寻复正思惟:‘何缘故有有?’
= 于是他又正思惟:到底是由于什么因素,所以会招感未来的果报呢?
“寻复正思惟,如实无间等起知:‘有取故有有。’
= 于是他又正思惟,得到如实的觉证而生起知见:是由于有追求执取,所以才会招感未来的果报。
“寻复正思惟:‘何缘故有取?’
= 于是他又正思惟:到底是什么因素,所以会去追求执取呢?
“寻复正思惟,如实无间等起观察:‘取法味著顾念,缘触爱所增长,当知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纯大苦聚集。’
= 于是他又正思惟,得到如实觉证去做观察:知道追求执取是因贪著、顾念,是由觉触而生起的爱欲所增长。应要知道,由于有爱欲,就会去追求执取;由于追求执取,所以就招感未来的果报;由于有未来的果报,所以就有来世的再生;由于有来世的再生,所以就有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此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了。
“譬如缘油炷而燃灯,彼时时增油治炷,彼灯常明,炽然不息。
= 就好比要有灯油和灯心才能点燃灯火一样,要随时添加灯油并整理灯心,那盏灯才能保持明亮,燃烧不止。
= “譬如”:「譬如」以下的句子,均为顺观十二因缘之譬喻。巴利本无此譬喻。
炷(zhù) = 灯蕊[wick of an oil lamp]。(点燃[light;ignite;kindle]。)
“如前来叹譬、城譬广说。”
= 就如「前来叹譬、城譬」经文一样的广为解说。
如前来叹譬、城譬广说 = 印顺导师「杂阿含经论会编」断句作「如前来叹譬城譬广说」,未知何指?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毗婆尸佛,如是尸弃佛、毗湿波浮佛、迦罗迦孙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叶佛,皆如是说。
= 就如「毘婆尸佛」的经文所说,像这尸弃佛、毘湿波浮佛、迦罗迦孙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叶佛等经,也都是这样的说法。
= “尸弃”:Sikhi,又译为式弃,为过去七佛之第二佛。
= “毗湿波浮”:Vessabhu,又译为毗舍浮,为过去七佛之第三佛。以上三佛为过去庄严劫之最后三佛。
= “迦罗迦孙提”:Kakusandha,又译为拘留孙,为过去七佛之第四佛,贤劫千佛之首。
= “迦那迦牟尼”:Konagamana,又译为拘那含,过去七佛之第五佛。
= “迦叶”:Kassapa,过去七佛之第六佛。以上三佛和释迦牟尼佛为现在贤劫之最初四佛。
七佛/过去七佛 =
过去的庄严劫,未来的星宿劫也会各有千尊佛降世。过去七佛中,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是庄严劫的最后三尊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已经在这一贤劫出现;贤劫还会有以弥勒佛为首的996尊佛在未来出现,其中最后一位是楼至如来。
|
||
庄严劫
|
毗婆尸佛
|
Vipassin,意译为胜观佛、净观佛、胜见佛、种种见佛。为过去七佛之第一佛。
|
尸弃佛
|
Sikhin,意译顶髻、有髻、火首、最上。。
|
|
毗舍婆佛/毗舍浮佛
|
Vessabhu,即一切胜、一切自在、广生之义。亦即过去庄严劫千佛中最后出现之佛。
|
|
贤劫
|
迦罗鸠孙驮佛/俱留孙佛/拘留孙佛
|
Kakusandha,意译领持、灭累、所应断已断、成就美妙。现在贤劫千佛之第一佛。
|
拘那含牟尼佛/拘那含佛
|
Konagamana,意译金色仙、金儒、金寂。
|
|
迦叶佛
|
Kassapa,意译作饮光佛。传说为释迦牟尼前世之师,曾预言释迦将来必定成佛。
|
|
释迦文佛/释迦牟尼佛
|
Sakya-muni,意即释迦族出身之圣人。意译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度沃焦,或梵汉并译,称为释迦寂静。又称释迦牟尼世尊、释尊。即佛教教祖。释尊为北印度迦毗罗卫城(Kapila-vastu)净饭王(Suddhodana)之太子。母摩耶夫人(Maya)为邻国居利族天臂城(Devadaha)主之女。摩耶夫人将分娩之前,依习俗返娘家天臂城待产,途中于蓝毗尼园(Lumbini)小憩,即于无忧树(Asoka)下产子,即是释尊。
|
|
星宿劫
|
Nakkhatta kappa,过现未三大劫中,未来大劫之名,此劫中有千佛出世。始于日光佛,终于须弥相佛。佛之出兴,如天之星宿,故名星宿劫。
|
#367、本经说明若勤方便禅思,则如实显现十二因缘法。相应部Sikkha(学)。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勤方便修习禅思,内寂其心。
= 你们应当要运用各种方法精勤地修习禅思,使内心寂静。
“所以者何?比丘禅思,内寂其心,精勤方便者,如是如实显现。
= 为什么呢?因为比丘如果修习禅思,使内心寂静,运用方法精勤努力的话,就能如实显现。
“云何如实显现?
“老死如实显现,老死集、老死灭、老死灭道迹如实显现;
“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如实显现,行集、行灭、行灭道迹如实显现;
“此诸法无常、有为、有漏如实显现。”
= 是如实显现什么呢?就是老死之法会如实显现,乃至老死的集起,老死的息灭、老死息灭的方法,都会如实地显现;像这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等法,也都会如实显现,乃至行的集起、行的息灭、行息灭的方法,也都会如实显现;这一切法都无常、有为(有因缘造作之法)、有漏(有烦恼),也是一样都会如实地显现出来。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68、本经说明若修无量三摩提,则如实显现十二因缘法。相应部Yogo(瑜珈)。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无量三摩提,专精系念;
“修无量三摩提,专精系念已,如是如实显现。
= 应当要修习无量的三摩提(即三昧,正定),专心系念,能修习无量的三摩提,专心系念后,这时就会如实显现。
“云何如实显现?
“谓老死如实显现,乃至行如实显现,此诸法无常、有为、有漏,如是如实显现。”
= 是如实显现什么呢?就是说老死等法会如实地显现,……乃至行等法都会如实地显现,这一切法都是无常、有为(有因缘造作之法)、有漏(有烦恼),这时也都会如实地显现出来。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69、本经叙说毗婆尸佛未成正觉时,于菩提树下,顺逆观察十二缘起,从三昧觉,而说偈。参阅相应部Vipassi
etc.(毗婆尸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昔者毗婆尸佛未成正觉时,住菩提所,不久成佛,诣菩提树下,敷草为座,结跏趺坐,端坐正念,一坐七日,于十二缘起逆顺观察,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缘无明行,乃至缘生有老死,及纯大苦聚集;纯大苦聚灭。
= 以前毘婆尸佛还没成正觉的时侯,他安住于菩提之处,不久就成佛了,他去到菩提树下,敷草为座,就在那儿结跏趺坐(即盘膝而坐),他端坐保持正念,一坐七天,(这期间)对于缘起法做逆顺的观察。所谓由于这里的存在,所以决定那里的存在;由于这里的生起,所以决定那里的生起,由于无明而有行,……乃至由于生,所以就会有老死,以及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纯粹大苦结聚的息灭。
十二缘起逆顺观察 = 根本佛教缘起观的内容,有顺逆二观。顺观(能缘起法):「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无明缘行,行缘识」。逆观(所缘起法):「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
“彼毗婆尸佛正坐七日已,从三昧觉,说此偈言:
= 那毗婆尸佛正坐七日后,就从禅定中出定,说出这首偈言:
“如此诸法生,梵志勤思禅,永离诸疑惑,知因缘生法。
= 诸法都是如此的由缘起而生,立志修梵行者应勤修禅思,永远远离一切的疑惑,知道由因缘而生起诸法。
= “梵志”:即「有志修梵行者」,印度一般宗教修行者的称呼。又特指婆罗门徒为梵志,志求梵我合一故。本经所说梵志当依「立志修梵行者」解。
“若知因生苦,知诸受灭尽,知因缘法尽,则知有漏尽。
= 如果知道是由因缘而生起痛苦,知道要灭尽一切感受,知道要灭尽因缘法,那么就可知道一切烦恼的灭尽。
“如此诸法生,梵志勤思禅,永离诸疑惑,知有因生苦。
= 诸法都是如此的由缘起而生,立志修梵行者应勤修禅思,永远远离一切疑惑,知道痛苦是由因缘而生起。
“如此诸法生,梵志勤思禅,永离诸疑惑,知诸受灭尽。
= 诸法都是如此的由缘起而生,立志修梵行者应勤修禅思,永远远离一切疑惑,知道要灭尽一切的感受。
“如此诸法生,梵志勤思禅,永离诸疑惑,知因缘法尽。
= 诸法都是如此的由缘起而生,立志修梵行者应勤修禅思,永远远离一切疑惑,知道要灭尽因缘法。
“如此诸法生,梵志勤思禅,永离诸疑惑,知尽诸有漏。
= 诸法都是如此的由缘起而生,立志修梵行者应勤修禅思,永远远离一切疑惑,知道一切烦恼的灭尽。
“如此诸法生,梵志勤思禅,普照诸世间,如日住虚空,
“破坏诸魔军,觉诸结解脱。”
= 诸法都是如此的由缘起而生,立志修梵行者应勤修禅思,普照一切世间的事物,就如太阳住于虚空一样,能摧灭一切的魔军,获得觉悟而解脱一切的结缚烦恼。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毗婆尸佛,如是尸弃佛、毗湿波浮佛、迦罗迦孙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叶佛,亦如是说。
= 如「毗婆尸佛」的经文所说,像这尸弃佛、毘湿波浮佛、迦罗迦孙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叶佛等经文也是同样地说法。
#370、本经叙说世尊亦于菩提树下顺逆观察十二缘起,如前六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郁毗罗尼连禅河侧大菩提所,不久当成正觉,往诣菩提树下,敷草为座,结跏趺坐,正身正念,如前广说。
=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郁毗罗尼连禅河边的大菩提所,不久就将修成正觉,他去到菩提树下,敷草为座,结跏趺坐,正身正念,就如前经一样地广为解说。
#371、本经说明因有六入处故依次生触、受、爱、四食,如是纯大苦聚集,反之,若六入处灭则一切灭。相应部Ahara(食)。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
= 有四种食能资助利益众生,使众生得以住在世间,摄受长养。
“何等为四?
“谓一、粗抟食,二、细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
= 是那四种食呢?就是一、粗抟食(三餐饮食),二、细触食(摄益精神的各种觉触),三、意思食(意识思所欲之境,生希望之念,以资助诸根),四、识食(为执取身心与爱染相应之识,此识执取身心,使众生身得以维持)。
“此四食何因、何集、何生、何触?
= “何生”:Kim
Jatika,意为「以何为生种」。
= “何触”:巴利本作Kim
Pabhava(以何生起)。
“谓此诸食爱因、爱集、爱生、爱触。
= 这四食是依什么为因?从什么而集?从什么而生?用什么去接触的呢?我说这四食是以爱欲为因,从爱欲而集,从爱欲而生,用爱欲去接触的。
“此爱何因、何集、何生、何触?
“谓爱受因、受集、受生、受触。
= 这爱欲又是依什么为因?从什么而集?从什么而生?用什么去接触的呢?我说爱欲是以感受为因,从感受而集,从感受而生,用感受去接触的。
“此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触?
“谓受触因、触集、触生、触触。
= 这感受又是依什么为因?从什么而集?从什么而生?用什么做接触的呢?我说感受是以觉触为因,从觉触而集,从觉触而生,用觉触去接触的。
“此触何因、何集、何生、何触?
“谓触六入处因、六入处集、六入处生、六入处触。
= 这觉触又是依什么为因?从什么而集?从什么而生?用什么做接触的呢?我说觉触是以六入处为因,从六入处而集,从六入处而生,用六入处去接触的。
“六入处集是触集,触集是受集,受集是爱集,爱集是食集,食集故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如是纯大苦聚集。
= 六入处集起,于是觉触就集起;觉触集起,于是感受就集起;感受集起,于是爱欲就集起;爱欲集起,于是四食就集起;四食集起,所以未来世的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就会集起,如此纯粹大苦的结聚也就集起了。
“如是六入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食灭,食灭故于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纯大苦聚灭。”
= 同样地,如果六入处息灭,那么觉触就会息灭;觉触息灭,那么感受就会息灭;感受息灭,那么爱欲就会息灭;爱欲息灭,那么四食就会息灭;四食息灭,所以在未来世的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就会息灭,如此纯粹大苦的结聚也就息灭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食
|
|
粗抟食
|
Kabalinkarahara,又作段食,为物质之食料,以香味触之三尘为体,可分多少餐次段落而食。
|
细触食
|
Sukhuma Phassa Ahara,又作触食。触喜乐之事,而长养身者。
|
意思食
|
Manosancetana Ahara,又作思食。于第六意识思所欲之境,生希望之念,以资助诸根者。
|
识食
|
Vinnana Ahara,以第八阿赖耶识为体,此等心识能支持有情之身命。
|
#372、本经叙说颇求那就四食之食者问于佛陀,佛就其问法之不当而说之。相应部Phagguno(破群那)。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
=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有四种食能资助利益众生。使众生得以住在世间,摄受长养。
“何等为四?一、粗抟食,二、细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
= 是那四种食呢?就是一、粗抟食,二、细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
时,有比丘名曰颇求那,住佛后扇佛,白佛言:“世尊!谁食此识?”
= 当时,有位名叫颇求那的比丘,他侍立于佛旁拿着扇子为佛搧凉,就问佛陀说:「世尊啊!是谁在服食这识食呢?」
= “颇求那”:Phagguna,又作颇勒具那、破群那,比丘名,因十二月之星而名。
颇(pō) = 头偏[oblique;be inclined to one side;slant]。(很;甚[very]。)
佛告颇求那:“我不言有食识者,我若言有食识者,汝应作是问。
= 我未说有服食识食的人,我如果说有服食识食的人,你就应这样的问我。
“我说识是食,汝应问言:‘何因缘故有识食?’
= 可是我说识是一种食物,所以你应问说:『是什么因缘所以会有识食呢?』
“我则答言:‘能招未来有,令相续生;有有故有六入处,六入处缘触。’”
= 我就答说:『这识食能招感未来的业报,使不断相续地生起;因为有未来的业报,所以就会有六入处;由于有六入处,所以就有觉触(六触)。』
「有有故有六入处,六入处缘触」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因有识故有六处,缘六处而有触」。
颇求那复问:“为谁触?”
= 是谁在觉触呢?
佛告颇求那:“我不言有触者,我若言有触者,汝应作是问:‘为谁触?’
= 我未说有觉触的人,我如果说有觉触的人,你就应这样地问:『是谁在觉触呢?』(可是我并没有这样说。)
「汝应作是问:『为谁触?』」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在此句下皆有如此叙述:「然我不如是言,是故,对不如是言之我唯应问:」,以下类句皆同。
“汝应如是问:‘何因缘故生触?’
= 所以你应这样地问:『是什么因缘所以会生起觉触来呢?』
“我应如是答:‘六入处缘触,触缘受。’”
= 我就应这样答说:『是由于有六入处,所以就会生起觉触;又由于有觉触,所以就会生起感受。』
复问:“为谁受?”
= 是谁在感受呢?
佛告颇求那:“我不说有受者,我若言有受者,汝应问:‘为谁受?’
= 我未说有感受的人,我如果说有感受的人,你就应问:『是谁在感受呢?』
“汝应问言:‘何因缘故有受?’
= (可是我并没有这样说,)所以你应问说:『是什么因缘所以会有感受的生起呢?』
“我应如是答:‘触缘故有受,受缘爱。’”
= 我就应这样答说:『是由于有觉触的缘故,所以就会产生感受;由于有感受,所以就又生起了爱欲。』
复问:“世尊!为谁爱?”
= 世尊啊!是谁在爱欲呢?
佛告颇求那:“我不说有爱者,我若说言有爱者,汝应作是问:‘为谁爱?’
= 我未说有爱欲的人,我如果说有爱欲的人,你就应这样问说:『是谁在爱欲呢?』
“汝应问言:‘何缘故有爱?’
= (可是我并没有这样说,)所以你应问说:『是什么因缘所以会有爱欲的生起呢?』
“我应如是答:‘缘受故有爱,爱缘取。’”
= 我就应答说:『是由于有了感受,所以就会有爱欲的生起;由于有爱欲的生起,所以就会追求执取。』
复问:“世尊!为谁取?”
= 是谁在追求执取呢?
佛告颇求那:“我不说言有取者,我若说言有取者,汝应问言:‘为谁取?’
= 我未说有追求执取的人,我如果说有追求执取的人,你就应问说:『是谁在追求执取呢?』
“汝应问言:‘何缘故有取?’
= (可是我并没有这样说,)所以你应问说:『是什么因缘所以会有追求执取的生起呢?』
“我应答言:‘爱缘故有取,取缘有。’”
= 我就应答说:『是由于有爱欲的生起,所以就会有追求执取;由于有追求执取,所以就会招感未来的果报。』
复问:“世尊!为谁有?”
= 世尊啊!是谁招感了未来的果报呢?
佛告颇求那:“我不说有有者,我若说有有者,汝应问言:‘为谁有?’
= 我未说有招感未来果报的人,我如果说有招感未来果报的人,你就应问说:『是谁招感了未来的果报呢?』
“汝今应问:‘何缘故有有?’
= (可是我并没有这样说,)所以你现在应问说:『是什么因缘所以会招感未来的果报呢?』
“我应答言:‘缘取故有有,能招当来有触生,是名有。
= 我就应答说:『是由于去追求执取,所以就会招感未来的果报,这追求执取能招感未来的果报而导致再生,这就叫有。
“‘有六入处,六入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纯大苦聚集;
= 有六入处,由于有六入处,所以就会生起觉触;由于有觉触,所以就会生起感受;由于有感受,所以就会生起爱欲;由于有爱欲,所以就去追求执取;由于追求执取,所以就会招感未来的果报;由于有未来的果报,所以就会有来世的再生;由于有来世的再生,所以就会有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此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
“‘谓六入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纯大苦聚集灭。’”
= 如果六入处息灭,那么觉触就会息灭;觉触息灭,感受就会息灭;感受息灭,爱欲就会息灭;爱欲息灭,追求执取就会息灭;追求执取息灭,未来的果报就息灭;未来的果报息灭,来世的再生就会息灭;来世的再生息灭,那么老、病、死、忧、悲、恼苦就会息灭,如此纯粹大苦聚的集起也息灭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73、本经说明若观粗抟食如食子肉,则断五欲功德贪爱;若观触食如生剥牛皮,则断三受;若观意思食如求脱火城,则断三爱;若观识食如受矛刺,则断名色。相应部Puttamamsa(子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
= 有四种食能资助利益众生,使众生得以住在世间,摄受长养。
“云何为四?谓一、粗抟食,二、细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
= 是那四种食呢?就是一、粗抟食,二、细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
“云何比丘观察抟食?譬如有夫妇二人,唯有一子,爱念将养,欲度旷野险道难处,粮食乏尽,饥饿困极,计无济理,作是议言:‘正有一子,极所爱念,若食其肉,可得度难,莫令在此三人俱死。’
= 比丘要如何观察抟食呢?譬如有夫妇二人,只生有一个儿子,对他爱念养护。有一天他们想要越过旷野险道难行之处,可是粮食吃尽,肚子饥饿,疲困极了,想着不可能有渡过困境之理,于是夫妇俩讨论着:『正好有这一个儿子,虽是我们极为爱念的人,我们如果把他吃了,就可渡过这个难关,不要使三个人都死在这里。』
旷野险道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旷野之道」。
“作是计已,即杀其子,含悲垂泪,强食其肉,得度旷野。
= 做这样的讨论后,他们就杀了这个儿子,含着悲垂着泪,强忍着吃着孩子的肉,终于得以越过这个旷野。
“云何,比丘!彼人夫妇共食子肉,宁取其味,贪嗜美乐与不?”
= 怎样呢?比丘啊!那两位夫妇共食孩子的肉,他们是否还会爱取肉的香味、贪好它的美味爽口呢?
答曰:“不也,世尊!”
复问:“比丘!彼强食其肉,为度旷野险道与不?”
= 比丘啊!那夫妇二人强忍着吃食孩子的肉,是否为了越过旷野的险道呢?
答言:“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凡食抟食,当如是观。
= 凡是服食抟食,都应像这样的去做观察。
“如是观者,抟食断知;
“抟食断知已,于五欲功德贪爱则断;
= “于五欲功德贪爱”:Pancakamagunike
Rage,贪染色、声、香、味、触之五境。
“五欲功德贪爱断者,我不见彼多闻圣弟子于五欲功德上有一结使而不断者。
= 能做这样观察的话,就知道要对抟食断爱;能知道对抟食断爱后,对色、声、香、味、触五境的贪爱就可断除;能断除对色、声、香、味、触五境贪爱的人,我不能发现那位多闻圣弟子对这五境还会有一项的结使烦恼而不被断除的。
= “结使”:Sannojanam,烦恼之异名。诸烦恼缠缚众生,不使出离,故名「结」;驱役恼乱众生,故名「使」。
“有一结系故,则还生此世。
= 如果还有一结使烦恼的话,就会再来此界受生了。
“云何比丘观察触食?
“譬如有牛,生剥其皮,在在处处,诸虫唼食,沙土坌尘,草木针刺。
= 比丘要如何观察触食呢?譬如有一条牛,活剥它的皮后,到处都有各种虫类要来吃它的肉,会被沙土细尘所沾黏,也会受到草木的针刺。
唼(shà) = 水鸟或鱼吃食[eat;peck]。(泛指吃,咬[eat]。)
坌(bèn) = 尘埃[dust]。(指尘土飞扬着落在物体上[fly
upward]。)
“若依于地,地虫所食;
“若依于水,水虫所食;
“若依空中,飞虫所食,卧起常有苦毒此身。
= 如果依于地,地上的虫类会来吃它;如果依于水中,水中的虫类会来吃它;如果依于空中,也会被空中的飞虫所吃食,无论卧起常有苦毒来残害这个身体。
“如是,比丘!于彼触食,当如是观。
= 同样地,比丘啊!对那触食,也应当像这样地去做观察。
“如是观者,触食断知;
“触食断知者,三受则断;
“三受断者,多闻圣弟子于上无所复作,所作已作故。
= 能做这样观察的话,就知道要对触食断爱;能知道对触食断爱,就能断除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三受断除后,多闻圣弟子对于更上之事,就不用再有所持作了,因为他所应该要做的事,都已做完了。
“云何比丘观察意思食?譬如聚落城邑边有火起,无烟无炎,时有士夫聪明黠慧,背苦向乐,厌死乐生,作如是念:‘彼有大火,无烟无炎,行来当避,莫令堕中,必死无疑。’
= 比丘要如何观察意思食呢?譬如聚落城邑边有大火烧起,火势猛烈不见烟焰。这时有一汉子聪明又有智慧,他背苦向乐,厌死乐生,如此地想着:那儿起了大火,火势猛烈到不见烟焰,走到那儿应当避开,不可陷入其中,否则必死无疑。
炎(yán) = 火苗升腾[flame]。(炎热,酷热[blazing;be burning hot]/火[fire]。)
“作是思惟,常生思愿,舍远而去;
“观意思食,亦复如是。
= 他做这样地思惟后,常生思愿,要舍离该处而远去;观察意思食,也是像这样。
“如是观者,意思食断;
= “意思食断”:「断」字之下,本经前后文于类同处均有「知」字。
“意思食断者,三爱则断;
“三爱断者,彼多闻圣弟子于上更无所作,所作已作故。
= 如此地去做观察的话,就可断除意思食;断除了意思食,就能断除三爱(欲爱、色爱、无色爱);三爱断除后,那多闻圣弟子对于更上之事,就不用再有所持作了,因为他所应该要做的事,都已做完了。
“诸比丘!云何观察识食?
“譬如国王,有防逻者,捉捕劫盗,缚送王所,如前须深经广说。
= 众比丘啊!要如何观察识食呢?譬如国王,有替他防逻的巡捕,捉到盗匪后,将他捆绑送到王宫来,就如前面「须深经」所广说的一样。
逻(luó) = 巡察,巡逻[patrol]。(逻卒;巡行兵[patrol]。)
“以彼因缘,受三百矛苦觉,昼夜苦痛;
“观察识食,亦复如是。
= 因为那样的因缘,而受到用长矛刺伤三百次的苦觉,昼夜都在痛苦;观察识食,也是像这样。
“如是观者,识食断知;
“识食断知者,名色断知;
“名色断知者,多闻圣弟子于上更无所作,所作已作故。”
= 如此地去做观察的话,就知道要断除识食;知道断除识食的话,就知道断除名色;知道断除名色后,多闻圣弟子对于更上之事,就不用再有所持作了,因为他所应该要做的事,都已做完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74、本经说明若于四食有喜有贪,则识住增长,乃至纯大苦聚集;若无贪无喜,则识不住、不增长,乃至纯大苦聚灭。相应部Atthi
Rago(有贪)。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
= 有四种食能资助利益众生,使众生得以住在世间,摄受长养。
“何等为四?一者抟食,二者触食,三意思食,四者识食。
= 是那四种食呢?就是一、粗抟食,二、细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
“若比丘于此四食有喜有贪,则识住增长;
“识住增长故,入于名色;
“入名色故,诸行增长;
“行增长故,当来有增长;
“当来有增长故,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如是纯大苦聚集。
= 如果比丘对这四种食有喜有贪的话,就会促使识的依住、增长;由于识的依住、增长,所以就会入于名色之中;由于进入名色之中,所以就会使诸行增长;由于诸行的增长,所以未来的业报就增长;由于未来业报的增长,所以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就会生起,如此纯粹大苦的结聚也就集起了。
“若于四食无贪无喜,无贪无喜故,识不住、不增长;
“识不住、不增长故,不入名色;
“不入名色故,行不增长;
“行不增长故,当来有不生不长;
“当来有不生长故,于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不起,如是纯大苦聚灭。”
= 如果对这四种食不贪不喜,由于不贪不喜的缘故,所以识就不会依住、不会增长;由于识不依住、不增长,所以就不会进入名色之中;不进入名色之中,所以诸行就不会增长;诸行不增长,所以未来的业报就不会生长;未来的业报不生长,所以未来世的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就不会生起,如此纯粹大苦的结聚也就息灭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75、本经说明若于四食无贪无喜,则无忧悲,亦无尘垢。相应部Atthi
Rago(有贪)。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
= 有四种食能资助利益众生,使众生得以住在世间,摄受长养。
“何等为四?一者抟食,二者触食,三意思食,四者识食。
= 是那四种食呢?就是一、粗抟食,二、细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
“诸比丘!于此四食有贪有喜,则有忧悲、有尘垢;
“若于四食无贪无喜,则无忧悲,亦无尘垢。”
= 众比丘啊!如果对这四种食有贪有喜的话,就会有忧悲、有烦恼的尘垢生起;若对这四种食不贪不喜,就不会有忧悲、也不会有烦恼的尘垢生起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76、本经说明若于四食有贪有喜,则如日光照有壁宫殿,为壁所止,如是识住乃至纯大苦聚集。相应部Atthi
Rago(有贪)。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
= 有四种食可资助利益众生,使众生得以住在世间,摄受长养。
“何等为四?一者抟食,二者触食,三意思食,四者识食。
= 是那四种食呢?就是一、粗抟食,二、细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
“诸比丘!于此四食有贪有喜,识住增长,乃至纯大苦聚集。
= 众比丘啊!对这四种食有贪有喜的话,就会促使识的依住、增长,……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
“譬如楼阁宫殿,北西长广,东西窗牖,日出东方,光照西壁。
= 譬如楼阁宫殿,北西两面长广,东西两面开有窗子,太阳从东方出来,阳光就照在西壁上。
= “北西长广,东西窗牖”:巴利本作Uttaraya
Va Dakkhinaya Va Pacinaya'Va Vatapana(北东南〈有〉风窗)。「窗牖」,即风窗。
“如是,比丘!于此四食有贪有喜,如前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
= 同样地,比丘啊!对这四种食有贪有喜的话,就如前面经文所广说一样,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
“若于四食无贪无喜,如前广说,乃至纯大苦聚灭。
= 如果对这四种食不贪不喜,也是如前面经文所广说一样,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息灭。
“譬如,比丘!楼阁宫殿,北西长广,东西窗牖,日出东方,应照何所?”
= 比丘啊!譬如楼阁宫殿,北西两面长广,东西两面开有窗子,太阳从东方出来,应会照在何处呢?
比丘白佛言:“应照西壁。”
佛告比丘:“若无西壁,应何所照?”
= 如果没有西壁,那么应照在什么地方呢?
比丘白佛言:“应照虚空,无所攀缘。”
= 应是照在虚空中,无处攀缘。
“如是,比丘!于此四食无贪无喜,识无所住,乃至如是纯大苦聚灭。”
= 同样地,比丘啊!对这四种食能不贪不喜,那么识就无处可依住,……乃至如此纯粹大苦结聚的息灭。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77、本经前面部分与第376经相同,唯后面加了画师譬喻部份。相应部Atthi Rago(有贪)。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
= 有四种食能资助利益众生,使众生得以住在世间,摄受长养。
“何等为四?一者抟食,二者触食,三意思食,四者识食。
= 是那四种食呢?就是一、粗抟食,二、细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
“诸比丘!于此四食有贪有喜,识住增长,乃至纯大苦聚集。
= 众比丘啊!如果对这四种食有贪有喜的话,就会促使识的依住、增长,……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
“譬如,比丘!楼阁宫殿,北西长广,东西窗牖,日出东方,应照何所?”
= 比丘啊!譬如楼阁宫殿,北西两面长广,东西两面开有窗子,太阳从东方出来,应会照在何处呢?
比丘白佛言:“应照西壁。”
佛告比丘:“如是,四食有贪有喜,识住增长,乃至如是纯大苦聚集。
= 同样地,对这四种食有贪有喜的话,就会促使识的依住、增长,……乃至如此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
“若于四食无贪无喜,亦无识住增长,乃至如是纯大苦聚灭。
= 如果对这种食能不贪不喜,也就不会有识的依住、增长,……乃至如此纯粹大苦结聚的息灭。
“譬如,比丘!画师、画师弟子集种种彩色,欲妆画虚空,宁能画不?”
= 比丘啊!就比如画师与画师弟子集聚各种的色彩,想要彩绘虚空,他们能够画成吗?
妆(zhuāng) = 梳妆打扮[apply
makeup]。(女子身上的妆饰、脂粉[woman's
personal adorn ments]。)
比丘白佛:“不能,世尊!所以者何?彼虚空者,非色、无对、不可见。”
= 不能,世尊!为什么呢?因为那虚空并非物体、没有对碍、不可见的缘故。
“如是,比丘!于此四食无贪无喜,亦无识住增长,乃至如是纯大苦聚灭。”
= (佛陀于是说:)「同样地,比丘啊!对这四种食不贪不喜的话,也就不会有识的依住、增长,……乃至如此纯粹大苦结聚的息灭。」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78、本经说明若于四食有贪有喜,则如画师、画师弟子能于色有所妆画。相应部Atthi
Rago(有贪)。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
= 有四种食能资助利益众生,使众生得以住在世间,摄受长养。
“何等为四?一者抟食,二者触食,三意思食,四者识食。
= 是那四种食呢?就是一、粗抟食,二、细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
“诸比丘!于此四食有贪有喜,识住增长,乃至纯大苦聚集。
= 众比丘啊!如果对这四种食有贪有喜的话,就会促使识的依住、增长,……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
“譬如,比丘!画师、若画师弟子集种种彩,欲妆画于色,作种种像。
= 比丘啊!就如画师和画师的弟子集聚各种的色彩,想要在物体上彩绘,画成各种图案。
= “画师、若画师弟子集种种彩,欲妆画于色,作种种像”:巴利本作Rajako
Va Cittakaro Va Sati Rajanaya Va Lakhaya Va Haliddiya Va Niliya Va Manjetthaya
Va Suparimatthe Va Phalake Bhittiya Va Dussapatte Va Itthirupam Va Purisarupam
Va Abhinimmineyya Sabbangapaccangam(有画师或染工,以染料、或漆、或郁金、或青、或深红于磨平的板或墙壁或白布上创造<画或染>女人形相或男人形相所有大小肢节)。
“诸比丘!于意云何?彼画师、画师弟子宁能妆于色不?”
= 众比丘啊!你们意见怎样呢?那画师及画师的弟子他们能在物体上彩绘图案么?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能妆画色。”
= 是的,世尊!他们能在物体上彩绘图案。
佛告比丘:“于此四食有贪有喜,识住增长,乃至如是纯大苦聚集。
= 对这四种食有贪有喜的话,就会使识依住、增长,……乃至如此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
“诸比丘!若于四食无贪无喜,无有识住增长,乃至如是纯大苦聚灭。
= 众比丘啊!如果对这四种食不贪不喜的话,就不会有识的依住、增长,……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息灭。
“比丘!譬如画师、画师弟子集种种彩,欲离于色有所妆画,作种种像,宁能画不?”
= 比丘啊!就好比画师和画师的弟子,他们集聚各种的色彩,想要在非物体上有所彩绘,画成各种图案。他们能够画成吗?
比丘白佛:“不能,世尊!”
“如是,比丘!若于四食无贪无喜,无有识住增长,乃至如是纯大苦聚灭。”
= 同样地,比丘啊!如果对这四种食能不贪不喜,就不会有识的依住、增长,……乃至如此纯粹大苦结聚的息灭。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79、本经叙说世尊于鹿野苑中三转十二行法轮。相应部Tathagatena
Vutta(如来所说)、安世高译佛说转法轮经、义净译佛说三转法轮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㮈鹿野苑中仙人住处。
=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波罗国鹿野苑中的仙人住处。
柰(nài) = 木名。与“林檎”同类[crab apple]。
尔时,世尊告五比丘:“此苦圣谛,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 “生眼、智、明、觉”:巴利本作Cakkum
Udapadi Nanam Udapadi Panna Udapadi Vijja Udapadi Aloko Udapadi(已生起眼、智、慧、明、光明)。眼:法眼,智:正智<十法行之一,由正智可得正解脱>,慧:般若慧<三无漏学之一>,明:三明<明、解脱>,光明:正定放光。
“此苦集、此苦灭、此苦灭道迹圣谛,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 这有关苦的真理,是你们本来所未曾听过之法,当你们对它做正确思惟时,就会生起法眼、正智、光明、正觉;还有这苦产生根源的真理、这苦息灭的真理、这灭除苦的方法的真理,也是你们本来所未曾听闻之法,当你们对它做正确思惟时,就会生起法眼、正智、光明、正觉。
五比丘 = 指佛最初所度的五比丘,即憍陈如、额鞞、跋提、十力迦叶、摩诃俱男。
“复次,苦圣谛智当复知,本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苦集圣谛已知当断,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 其次,对有关苦的真理的知识又当知道,这是你们本来所未曾听过之法,当你们对它做正确思惟时,就会生起法眼、正智、光明、正觉;已经知道这痛苦生起根源的真理后,就应当将它断除。这是你们本来所未曾听过之法,当你们对它做正确思惟时,勍会生起法眼、正智、光明、正觉。
“复次,苦集灭,此苦灭圣谛已知当知作证,本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 其次,这苦产生的根源灭除后,就能得知这苦息灭的真理,对它应当自己能知作证。这是你们本来所未曾听闻之法,当对它做正确思惟时,就会生起法眼、正智、光明、正觉。
“复以此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当修,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 其次,对这灭除苦的方法的真理已知道后,就应当去修习。这是你们本来所未曾听闻之法,当你们对它做正确思惟时,就会生起法眼、正智、光明、正觉。
“复次,比丘!此苦圣谛已知,知已出,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 其次,比丘啊!已知道有关苦的真理了,知道后就能出离于它。这是你们所未曾听闻之法,当你们对它做正确思惟时,就会生起法眼、正智、光明、正觉。
“复次,此苦集圣谛已知、已断出,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 其次,对这苦产生根源的真理已知道、已断除后,就能出离。这是你们本来所未曾听闻之法,当你们对它做正确思惟时,就会生起法眼、正智、光明、正觉。
“复次,苦灭圣谛已知、已作证出,所未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 其次,对这苦息灭真理已知道、已能作证后,就能出离。这是你们所未曾听闻之法,当你们对它做正确思惟时,就会生起法眼、正智、光明、正觉。
“复次,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已修出,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
= 其次,对这灭除苦的方法的真理已知道、已修习后,就能出离。这是你们本来所未曾听闻之法,当你们对它做正确思惟时,就会生起法眼、正智、光明、正觉。
“诸比丘!我于此四圣谛三转十二行不生眼、智、明、觉者,我终不得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闻法众中,为解脱、为出、为离,亦不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诸比丘啊!我对这四圣谛三转十二行法如果不生起法眼、正智、光明、正觉的话,那么我始终不能在诸天、恶魔、梵天、沙门、婆罗门等听法的群众中,成为解脱的人、出世间的人、离烦恼尘垢的人,也不能自己证得无上的正等正觉。
“我已于四圣谛三转十二行生眼、智、明、觉,故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闻法众中,得出、得脱,自证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我因为对这四圣谛三转十二行法已生起法眼、正智、光明、正觉,所以在诸天、恶魔、梵天、沙门、婆罗门等群众中,得以出离世间、得以解脱生死烦恼,自己证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尔时,世尊说是法时,尊者憍陈如及八万诸天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 当世尊讲说这段经文时,憍陈如尊者以及八万诸天群众,听后便能远离烦恼的尘垢,获得清净的法眼。
= “憍陈如”:Kondanna,五比丘之一。
尔时,世尊告尊者憍陈如:“知法未?”
= 现在你了解正法了没?
憍陈如白佛:“已知,世尊!”
= 已了解了,世尊!
复告尊者憍陈如:“知法未?”
= 了解正法了没?
拘邻白佛:“已知,善逝!”
= 拘邻(憍陈如另一音译)回答佛陀说:「已了解了,善逝!」
尊者拘邻已知法故,是故名阿若拘邻。
= 由于拘邻尊者已经知道正法的缘故,所以就叫他阿若拘邻(已开悟的拘邻)。
= “阿若拘邻”:Annata
Kondanna,宽仁博识,善能劝化,将养圣众,不失威仪第一比丘。阿若(Annata),「已开悟的」。拘邻即憍陈如之另一音译。
尊者阿若拘邻知法已,地神举声唱言:“诸仁者!世尊于波罗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三转十二行法轮,诸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所未曾转,多所饶益,多所安乐,哀愍世间,以义饶益,利安天人,增益诸天众,减损阿修罗众。”
= 阿若拘邻尊者知道了四圣谛法后,地神高声唱说:「诸位仁者!世尊在波罗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三转十二行法轮,这是诸沙门、婆罗门、诸天、恶魔、梵天所未曾说过之法。听闻后所得到的法益甚多,非常安乐。世尊哀愍世间众生,以法义来饶益众生,使天界人间皆得利益与安乐,增益诸天众,而减少阿修罗众。」
地神唱已,闻虚空神天、四天王天、三十三天、炎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展转传唱,须臾之间,闻于梵天身。
= 地神唱诵完后,就听见虚空的神天、四天王天(欲界第一层天)、三十三天(忉利天、欲界第二层天)、炎魔天(夜魔天、欲界第三层天)、兜率陀天(喜足天、欲界第四层天)、化乐天(乐变化天,欲界第五层天)、他化自在天(欲界第六层天)的天神又展转地传唱,片刻之间,便传到梵天(色界天)那里。
梵天乘声唱言:“诸仁者!世尊于波罗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三转十二行法轮,诸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及世间闻法未所曾转,多所饶益,多所安乐,以义饶益诸天世人,增益诸天众,减损阿修罗众。”
= 梵天也随声唱说:「诸位仁者!世尊在波罗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三转十二行法轮,是众沙门、婆罗门、诸天、恶魔、梵天,以及世间众生所未曾听闻、讲说之法,听闻后所得到的法益甚多,非常安乐。世尊以法义来饶益诸天及世人,增益诸天众,而减损阿修罗众。
世尊于波罗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转法轮,是故此经名转法轮经。
= 世尊是在波罗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转说此四圣谛的法轮,所以这一经就取名为「转法轮经」。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圣谛
|
|
苦圣谛
|
Dukkham Ariyasaccam,四圣谛之首,指三界六趣之苦报。
|
苦集圣谛
|
Dukkhasamudayam Ariyasaccam,四圣谛之二,即贪瞋等烦恼及善恶之诸业能集起三界六趣之苦报。
|
苦灭圣谛
|
Dukkhanirodham Ariyasaccam,四圣谛之三,即涅槃。涅槃灭惑业而离生死之苦,真空寂灭。
|
苦灭道迹圣谛
|
Dukkhanirodhagamini Patipada Ariyasaccam,四圣谛之四,指八正道,能达于涅槃之道。
|
四圣谛
|
|
苦谛/苦圣谛
|
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苦是现实宇宙人生的真相。
|
集谛/苦集圣谛
|
集是集起的意思,是说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样来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于凡夫自身的愚痴无明,和贪欲瞋恚等烦恼的掀动,而去造作种种的不善业,结果才会招集种种的痛苦。
|
灭谛/苦灭圣谛
|
是说明涅槃境界才是多苦的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归宿的真理,因涅槃是常住安乐、寂静的境界。
|
道谛/苦灭道迹圣谛
|
是说明人要修道才能证得涅槃的真理,道有多种,主要是指修习八正道。
|
三转十二行 = 佛成道后,在鹿野苑对声闻乘人说苦、集、灭、道之四圣谛,有示、劝、证之三转。
|
|
示转
|
佛对利根者说: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使其一闻即悟。
|
劝转
|
佛对中根者说: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使其信受奉行。
|
证转
|
佛恐钝根人,仍不能信解,于是便引己为证,以明非虚,即: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使其破除疑虑。
|
#380、本经说明有四圣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㮈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圣谛。
“何等为四?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
= 有四种圣谛。是哪四项呢?就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81、本经说明比丘当于四圣谛修无间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㮈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圣谛。
“何等为四?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
= 有四圣谛。是哪四项呢?就是苦圣谛(有关苦的真理)、苦集圣谛(产生苦的根源的真理)、苦灭圣谛(苦寂灭的真理)、苦灭道迹圣谛(灭除苦的方法的真理)。
“若比丘于此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修无间等,起增上欲,方便堪能,正念正知应当觉。”
= 如果比丘对这四圣谛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要努力修学而至觉证,兴起向上求进步的心,能运用各种方法修习,以正念正知而得觉证。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82、本经说明比丘于四圣谛当知、解,知、断,知、证,知、修。相应部Parinneyya
or Abhinneya(应遍知)。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㮈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圣谛。
“何等为四?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
= 有四圣谛,是哪四项呢?就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
“若比丘于苦圣谛当知、当解,
“于苦集圣谛当知、当断,
“于苦灭圣谛当知、当证,
“于苦灭道迹圣谛当知、当修。”
= 比丘对于苦圣谛应当要知道、应当要了解,对于苦集圣谛,应当要知道、应当要断除,对于苦灭圣谛应当要知道、应当要觉证,对于苦灭道迹圣谛应当要知道、应当要修习。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83、本经说明若比丘于四圣谛已知、解,知、断,知、证,知、修,则得究竟苦边。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㮈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圣谛。
“何等为四?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
= 有四圣谛。是哪四项呢?就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
“若比丘于苦圣谛已知、已解,
“于苦集圣谛已知、已断,
“于苦灭圣谛已知、已证,
“于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已修,
“如是比丘则断爱欲,转去诸结,于慢无间等,究竟苦边。”
= 如果比丘对于苦圣谛已知道、已了解,对于苦集圣谛已知道、已断除,对于苦灭圣谛已知道、已觉证,对于苦灭道迹圣谛已知道、已修习的话,这个比丘就能断除爱欲,转去一切结缚的烦恼,对于我慢的烦恼也能觉证,彻底地脱离苦海。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84、本经说明若比丘于四圣谛已知、解,知、断,知、证,知、修,则名阿罗汉。相应部Asavakkhaya(漏尽)。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㮈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圣谛。
“何等为四?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
= 有四圣谛。是哪四项呢?就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
“若比丘于苦圣谛已知、已解,
“于苦集圣谛已知、已断,
“于苦灭圣谛已知、已证,
“于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已修,
“如是比丘名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作,离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善解脱。”
= 如果比丘对于苦圣谛已知道、已了解,对于苦集圣谛已知道、已断除,对于苦灭圣谛已知道、已觉证,对于苦灭道迹圣谛已知道、已修习的话,那么这个比丘就叫阿罗汉,已尽除一切烦恼,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舍离一切重担,获得了利乐,尽除一切结缚,有正智而得到完善的解脱。
逮(dài) = 赶上;及;到[overtake;catch sb. up;catch up with]。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85、本经说明若比丘于四圣谛已知、解,知、断,知、证,知、修,则得究竟边际。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圣谛。
“何等为四?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
= 有四圣谛。是哪四项呢?就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
“若比丘于苦圣谛已知、已解,
“于苦集圣谛已知、已断,
“于苦灭圣谛已知、已证,
“于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已修,
“如是比丘边际、究竟边际、离垢边际,梵行已终,纯一清白,名为上士。”
= 如果比丘对于苦圣谛已知道、已了解,对于苦集圣谛已知道、已断除,对于苦灭圣谛已知道、已觉证,对于苦灭道迹圣谛已知道、已修习的话,那么这个比丘就能度过苦的边际、穷尽苦的边际、远离尘垢的边际,清净的梵行已完成,纯一清白,名为上士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86、本经说明若比丘于四圣谛已知、解,知、断,知、证,知、修,则解脱结缚,名为贤圣。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圣谛。
“何等为四?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
= 有四圣谛。是哪四项呢?就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
“若比丘于苦圣谛已知、已解,
“于苦集圣谛已知、已断,
“于苦灭圣谛已知、已证,
“于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已修,
“如是比丘无有关键,平治城堑,度诸险难,解脱结缚,名为贤圣,建立圣幢。”
= 如果比丘对于苦圣谛已知道、已了解,对于苦集圣谛已知道、已断除,对于苦灭圣谛已知道、已觉证,对于苦灭道迹圣谛已知道、已修习的话,那么这位比丘便不会有关隘的阻挠,平服了城池,度过一切艰难险境,解脱结缚的烦恼,就叫做贤圣,树立了神圣的法幢。
建立圣幢 = 幢,即法幢。喻妙法高耸,如幢之上出,故曰法幢。又如猛将之建幢旗,以譬佛菩萨之说法,能伏魔军而得胜,故曰建立圣幢。
键(jiàn) = 鼎上贯通两耳的横杠[bar]。(“关”、“键”连用,泛指门闩,后来比喻事物中最紧要的部分,起决定性的因素[bolt;key]。)
堑(qiàn) = 护城河,壕沟[moat]。(挖掘<壕沟、通道>[dig]。)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87、本经经意同第386经,惟就法义广说。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㮈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圣谛。
“何等为四?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
= 有四圣谛。是哪四项呢?就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
“若比丘于苦圣谛已知、已解,
“于苦集圣谛已知、已断,
“于苦灭圣谛已知、已证,
“于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已修,
“如是比丘无有关键,平治城堑,度诸险难,名为贤圣,建立圣幢。
= 如果比丘对于苦圣谛已知道、已了解,对于苦集圣谛已知道、已断除,对于苦灭圣谛已知道、已觉证,对于苦灭道迹圣谛已知道、已修习的话,那么这位比丘便不会有关隘的阻挠,平服了城池,度过一切艰难险境,(解脱结缚的烦恼),就叫做贤圣,树立了神圣的法幢。
“诸比丘!云何无有关键?
“谓五下分结已断、已知,是名离关键。
= 众比丘啊!怎样叫没有关隘阻挠呢?就是说欲界的五下分结(贪、瞋、身见、戒取见、疑见等五结惑)已断除、已知道,这就叫远离关隘的阻挠。
= “五下分结”:下分结指「欲界之结惑」;五下分结,即「贪、瞋、身见、戒取、疑」等五结惑。
“云何平治城堑?
“无明谓之深堑,彼得断知,是名平治城堑。
= 怎样叫平服城池呢?无明就是大城的深池了,知道将它断除,就叫做平服城池。
“云何度诸险难?
“谓无际生死,究竟苦边,是名度诸险难。
= 怎样叫渡过一切艰难险境呢?就是说无尽无边的生死苦海,彻底的脱离了,这就叫渡过一切的艰难险境。
“云何解脱结缚?
“谓爱已断、已知。
= 怎样叫解脱结缚的烦恼呢?就是说爱欲已断除了、已知道了。
“云何建立圣幢?
“谓我慢已断、已知,是名建立圣幢。”
= 怎样叫建立神圣的法幢呢?就是说我慢已断除了、已知道了。这就叫树立神圣的法幢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88、本经说明已得四谛之比丘之功德。相应部Khandha(蕴),Ayatana(处)。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圣谛。
“何等为四?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
= 有四圣谛。是哪四项呢?就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
“若比丘于苦圣谛已知、已解,
“于苦集圣谛已知、已断,
“于苦灭圣谛已知、已证,
“于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已修,
“是名比丘断五支,成六分,守护于一,依倚于四,舍除诸谛,离四衢,证诸觉想,自身所作,心善解脱,慧善解脱,纯一清白,名为上士。”
= 如果比丘对于苦圣谛已知道、已了解,对于苦集圣谛已知道、已断除,对于苦灭圣谛已知道、已觉证,对于苦灭道迹圣谛已知道、已修习的话,就叫做比丘断除了欲界的五下分结(身见、疑、戒禁取、贪、瞋),成六分,守护于一(六根接触外境产生识,能守护而不产生烦恼忧惧),依靠四种正常手段生活,舍除种种见杂染,离弃一切贪爱希求,证诸觉想(没有污浊之思惟),自身所作,得到心灵的完善解脱,智慧的完善解脱,纯一清白,名叫上士。
断五支 = 五支,指欲界五顺下分结——欲贪、瞋、有身见、戒禁取、疑。或认为五顺上分结——色贪、无色贪、掉举、慢、无明。
倚(yǐ) = 斜靠着[lean by]。(依靠;依赖[rely
on;depend on]。)
依猗于四 = 即四所依止——「远离」恶象、恶犬等,「习近」如法衣食等,「除遣」散乱、疲劳等,「忍受」寒热、蚊虫等。总之,日常生活之衣食行住,归于正常,故又名「正依止所依」。
离四衢 = 「四衢」不可解,比对第六二经末段,此处作「离诸求」,即远离一切贪爱希求,或即指六根的「见、闻、觉、识」。
自身所作 = 比对第六二经末段,此处作「身行息」。佛光阿含藏注释本经谓是「第四禅离出入息」。
杂388经
|
杂71经
|
瑜伽师地论
|
经文是叙述阿罗汉果功德,依瑜伽卷略为解说。
|
断五支
|
断五枝
|
已断五支
|
已断五顺下分结:欲贪、瞋、有身见、戒禁取、疑(按:「断下分结」,疑尚有错字,应为五顺上分结:色贪、无色贪、掉举、慢、无明)。
|
成六分
|
成六枝
|
成就六支
|
得「六恒住」,六根触境起识,能守护而不起烦恼及忧怖等。
|
守护于一
|
守护一
|
一向守护
|
|
依倚于四
|
依四种
|
四所依止
|
「远离」恶象、恶犬等,「习近」如法衣食等,「除遣」散乱、疲劳等,「忍受」寒热、蚊虫等。总之,日常生活之衣食行住,归于正常,故又名「正依止所依」。
|
舍离诸谛
|
弃舍诸谛
|
最极远离独一谛实
|
不起种种(唯此谛实余为虚妄的)见杂染。
|
离四衢
|
离诸求
|
弃舍希求
|
远离境界之欲求:爱杂染。「四衢」二字不可解,疑是希求(音声相近)之误。
|
证诸觉想
|
净诸觉
|
无浊思惟
|
没有不善的寻思:寻思杂染。「觉」是「寻」的旧译。「证」字或是「净」字的讹写。
|
自身所作
|
自行息
|
身行猗思
|
出入息没有了,第四禅离出入息。四禅名为现法乐住,是阿罗汉所住无漏禅。
|
心善解脱慧善解脱
|
心善解脱慧善解脱
|
心善解脱慧善解脱
|
离爱故心解脱,离无明故慧解脱。
|
纯一
|
纯一
|
独一无侣
|
唯此一生,再不受后有了。
|
清白
|
立梵行
|
正行已立
|
即清净(白)梵行已经完成。
|
名为上士
|
无上士
|
名已亲近无上丈夫
|
|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89、本经以良医譬世尊为大医王。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法成就,名曰大医王者,所应王之具、王之分。
= 如果能成就四法的话,就可以叫做大医王,这是大医王所应具备的条件,大医王所应有的分量。
“何等为四?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三者善知病对治,四者善知治病已,当来更不动发。
= 是哪四法呢?一是善于了解病情;二是善于了解病源;三是善于知道治病的方法;四是善于知道治疗疾病后,未来不会再复发。
“云何名良医善知病?
“谓良医善知如是如是种种病,是名良医善知病。
= 怎样叫良医善于了解病情呢?就是说良医他善于了解像这样如此种种的疾病,这就叫做良医善于了解病情。
“云何良医善知病源?
“谓良医善知此病因风起、癖阴起、涎唾起、众冷起、因现事起、时节起,是名良医善知病源。
= 怎样叫良医善于了解病源呢?就是说良医他善于了解这疾病是因风邪引起,或痰癖引起、或涎唾引起、或众冷引起、或现所从事工作引起、或时节引起,这就叫良医善于了解病源。
癖(pǐ) = 潜匿在两胁间的积块。中医分为食癖、饮癖、寒癖、痰癖、血癖等[chronic swelling of the spleen]。(嗜好[addiction;weakness
for]。)
涎(xián) = 唾沫,口水[saliva]。
唾(tuò) = 口液,唾沫[saliva]。(吐唾沫[spit<on
sb.>]。)
“云何良医善知病对治?
“谓良医善知种种病,应涂药、应吐、应下、应灌鼻、应熏、应取汗,如是比种种对治,是名良医善知对治。
= 怎样叫做良医善于知道治病的方法呢?就是说良医他善于知道各种疾病,有的应该涂药、有的应用吐剂、有的应用泻剂、有的应该灌鼻、有的应该灸熏、有的应该发汗,像这样地针对各种疾病而加以治疗,这就叫做良医善于知道治病的方法。
“云何良医善知治病已,于未来世永不动发?
“谓良医善治种种病,令究竟除,于未来世永不复起,是名良医善知治病,更不动发。
= 怎样叫良医善于知道治疗疾病后,在未来永不再复发呢?就是说良医他善于治疗各种疾病,使疾病完全痊愈,在未来永不再复发,这就叫做良医善于知道治疗疾病,使它不再复发。
“如来、应、等正觉为大医王,成就四德,疗众生病,亦复如是。
= 如来、应供、等正觉就是大医王,已成就了四德,用来疗治众生的病,也是像这样。
“云何为四?
“谓如来知此是苦圣谛如实知、
“此是苦集圣谛如实知、
“此是苦灭圣谛如实知、
“此是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
= 是哪四德呢?就是如来如实地知道这是苦圣谛、如实地知道这是苦集圣谛、如实地知道这是苦灭圣谛、如实地知道这是苦灭道迹圣谛。
“诸比丘!彼世间良医于生根本对治不如实知,老、病、死、忧、悲、恼苦根本对治不如实知。
= 众比丘啊!那些世间的良医,对于生(人的存在)的根本治疗方法,不能够如实地知道;对于老、病、死、忧、悲、恼苦的根本治疗方法,也不能够如实地知道。
“如来、应、等正觉为大医王,于生根本知对治如实知,于老、病、死、忧、悲、恼苦根本对治如实知,是故如来、应、等正觉名大医王。”
= 然而如来、应供、等正觉是大医王,对于生的根本治疗方法,他能够如实地知道;对于老、病、死、忧、悲、恼苦的根本治疗方法,他也能够如实地知道,所以如来、应供、等正觉就叫大医王。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90、本经说明若诸沙门、婆罗门于四谛不如实知,则非沙门、婆罗门;若如实知,则为沙门、婆罗门。相应部Samana-brahmana(沙门、婆罗门),参阅相应部Vijja(跋耆)。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诸沙门、婆罗门于此苦圣谛不如实知,
“此苦集圣谛不如实知,
“此苦灭圣谛不如实知,
“此苦灭道迹圣谛不如实知,
“此非沙门之沙门,非婆罗门之婆罗门,彼亦不于沙门义、婆罗门义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如果众沙门、婆罗门对这苦圣谛不能够如实地知道、对这苦集圣谛不能够如实地知道、对这苦灭圣谛不能够如实知道、对这苦灭道迹圣谛不能够如实知道的话,那么他就不是沙门之中的沙门,也不是婆罗门之中的婆罗门,他也不能在沙门的法义中、婆罗门的法义中,悟见正法而自知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若沙门、婆罗门于此苦圣谛如实知,
“此苦集圣谛如实知,
“此苦灭圣谛如实知,
“此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
“当知是沙门、婆罗门,沙门之沙门、婆罗门之婆罗门,于沙门义、婆罗门义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如果沙门、婆罗门对这苦圣谛能够如实地知道、对这苦集圣谛能够如实地知道、对这苦灭圣谛能够如实地知道、对这苦灭道迹圣谛能够如实地知道的话,应要知道这沙门、婆罗门——是沙门中真正的沙门、婆罗门中真正的婆罗门。他对于沙门的法义、婆罗门的法义能悟见正法而自知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所以,比丘啊!对于四圣谛的觉证,应当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理,精进勤勉,运用各种方法去修学。是哪四项圣谛呢?就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
“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无间等,当起增上欲,精勤堪能,方便修学。
= 所以,比丘啊!对于四圣谛的觉证,应当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理,精进勤勉,运用各种方法去修学。
“是故何等为四?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
= 是哪四项圣谛呢?就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91、本经经文为第390经之简略。参阅相应部Vijja(跋耆),Samana-brahmana(沙门、婆罗门)。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广说如上,差别者:“于四圣谛不如实知,当知是沙门、婆罗门,非沙门数、非婆罗门数;
“于四圣谛如实知者,是沙门数、是婆罗门数。乃至……。”
= 如果对于四圣谛不能够如实地知道的话,应该要知道这沙门、婆罗门,就不能算是沙门,也不能算是婆罗门;如果对于四圣谛能够如实地知道的话,那么这才能算是沙门,也才能算是婆罗门。乃至……。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92、本经说明若不知四谛则不得脱苦,反之则得脱苦。参阅相应部Vijja(跋耆)。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沙门、婆罗门于苦圣谛不如实知,
“苦集圣谛不如实知,
“苦灭圣谛不如实知,
“苦灭道迹圣谛不如实知,
“当知是沙门、婆罗门不得脱苦。
= 如果沙门、婆罗门对于苦圣谛不能够如实地知道、对于苦集圣谛不能够如实地知道、对于苦灭圣谛不能够如实地知道、对于苦灭道迹圣谛不能够如实地知道的话,应该知道这沙门、婆罗门便不能解脱痛苦了。
“若沙门、婆罗门于苦圣谛如实知,
“于苦集圣谛如实知,
“于苦灭圣谛如实知,
“于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
“当知是沙门、婆罗门解脱于苦。”
= 如果沙门、婆罗门对于苦圣谛能够如实地知道、对于苦集圣谛能够实地知道、对于苦灭圣谛能够如实地知道、对于苦灭道迹圣谛能够如实地知道的话,应该知道这沙门、婆罗门就可解脱于痛苦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于苦不解脱、解脱;
= “如于苦不解脱、解脱”:以下这段文字,即说明「如实知四谛」及「不如实知四谛」的种种结果。
如是舍恶趣不解脱、解脱;
堪能舍戒退减,不舍戒退减;
能自说得过人法自证,不能自说得过人法作证;
能于此外求良福田,不能于此外求良福田;
能于此外求大师,不能于此外求大师;
不能越苦,堪能越苦;
不堪能脱苦,堪能脱苦。
如是上诸经重说悉继以偈:
= 如前面「对于苦不得解脱、与得以解脱」的经文所述一样,像这「舍恶趣不能解脱与解脱」、「堪能舍戒退减、与不舍戒退减」、「能自说得过人法自证、与不能自说得过人法作证」、「能于此外求良福田、不能于此外求良福田」、「能于此外求大师、与不能于此外求大师」、「不能越苦、与堪能越苦」、「不堪能脱苦、堪能脱苦」等上面诸经都再重申论说,并继之以偈颂记说:
“若不知苦者,及彼众苦因,一切诸苦法,寂灭永无余。
= 如果不知苦的存在,以及那一切众苦产生的原因,那么就不能对一切的苦法,将它永远寂灭无余。
“若不知道迹,能思一切苦,心解脱于苦,慧解脱亦然,
“不能越众苦,令苦究竟脱。
= 如果不知道苦灭道迹圣谛,能息灭一切苦,使心灵解脱于痛苦,智慧解脱也如此,就不能超越一切苦,使痛苦得以究竟解脱。
能思一切苦 = 根据后半段偈文,「思」疑作「息」。
“若如实知苦,亦知众苦因,及一切诸苦,永灭尽无余。
= 如果能如实地知道苦的存在,也能知道众苦产生的原因,以及一切的苦法,那么就能将它永远灭尽无余。
“若复如实知,息苦之道迹,意解脱具足,慧解脱亦然,
“堪能越众苦,究竟得解脱。”
= 如果又能如实地知道,那息灭痛苦的苦灭道迹圣谛,就可得到具足的心灵解脱,智慧解脱也如此,能够超越一切苦,得到究竟圆满的解脱。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93、本经说明善男子出家,当知四谛。相应部Kulaputta(善男子)。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善男子正信、非家、出家学道,彼一切所应当知四圣谛法。
= 如果善男子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他所应当知道的是一切四圣谛法。
“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
= 是哪四项呢?就是知道苦圣谛、知道苦集圣谛、知道苦灭圣谛、知道苦灭道迹圣谛。
“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修无间等。
= 所以,比丘啊!对于四圣谛法如果还未觉证的话,应该运用方法精勤努力,修习使觉证。
“如此章句,一切四圣谛经,应当具说。”
= 这样的经句,在一切四圣谛的经文里,都应当要具文宣说。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悉应当说。
= 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这些经文都应当这样说。
“又三结尽,得须陀洹,一切当知四圣谛。
= 又三结(身见、戒禁取、疑)灭尽,得到了须陀洹果位(入流、初果),这一切都应当要知道四圣谛。
= “三结”:即见结、戒取结、疑结。
“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
“如是当知、如是当见、无间等。”
= 是知道哪四圣谛呢?就是知道苦圣谛、知道苦集圣谛、知道苦灭圣谛、知道苦灭道迹圣谛。如是当知、如是当见、如是无间等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如是当知、如是当见、无间等」 = 比对本经后文,疑应作「如是当知、如是当见、如是无间等,亦如是说。」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若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彼一切皆于四圣谛如实知故。
= 如果三结已灭尽,贪欲、瞋恚、愚痴三毒转成薄弱,就得到了斯陀含果(一来、二果),那一切都是对四圣谛如实知道之故。
“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
“如是当知、如是当见、如是无间等,亦如是说。
= 是知道哪四圣谛呢?就是知道苦圣谛、知道苦集圣谛、知道苦灭圣谛、知道苦灭道迹圣谛。如是当知、如是当见、如是无间等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五下分结尽,生般涅槃阿那含,不还此世,彼一切知四圣谛。
= 如果五下分结(贪、瞋、身见、戒禁取见、疑)灭尽,而获生般涅槃阿那含果(不还、三果),不再还来此世受生,那一切都是由于知道四圣谛之故。
“何等为四?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
“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亦如是说。
= 是知道哪四圣谛呢?就是知道苦圣谛、知道苦集圣谛、知道苦灭圣谛、知道苦灭道迹圣谛。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生般涅槃阿那含 = 生般涅槃,为五种阿那含之一。谓此阿那含于欲界得第三果已,从欲界没,生于色界,便断上地余惑,得阿罗汉,入于般涅槃。
“若一切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彼一切悉知四圣谛。
= 如果一切烦恼已灭尽,得到清净的心灵解脱与智慧解脱,在现世中自己知道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那一切都是由于知道四圣谛之故。
“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
“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亦如是说。
= 是知道哪四圣谛呢?就是知道苦圣谛、知道苦集圣谛、知道苦灭圣谛、知道苦灭道迹圣谛。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若得辟支佛道证,彼一切知四圣谛故。
= 如果得证辟支佛(缘觉)道,那一切都是由于知道四圣谛之故。
“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
“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亦如是说。
= 是知道哪四圣谛呢?就是知道苦圣谛、知道苦集圣谛、知道苦灭圣谛、知道苦灭道迹圣谛。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若得无上等正觉,彼一切知四圣谛故。
= 如果得证无上正等正觉(佛陀),那一切都是由于知道四圣谛之故。
“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
“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亦如是说。”
= 是知道哪四圣谛呢?就是知道苦圣谛、知道苦集圣谛、知道苦灭圣谛、知道苦灭道迹圣谛。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94、本经说明知四圣谛为正尽苦之前相。相应部Suriyupama(日喻)。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日出,明相先起,如是正尽苦亦有前相起,谓知四圣谛。
= 就好比太阳出来,光明之相先现起;同样地,当正确地灭尽苦恼之时,也有它前相的现起,就是知道四圣谛法。
“何等为四?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
“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亦如是说。”
= 是知道哪四圣谛呢?就是知道苦圣谛、知道苦集圣谛、知道苦灭圣谛、知道苦灭道迹圣谛。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95、本经说明如日月不出世间则世间黑暗,佛若不出世间说四谛,世间亦暗冥。相应部Suriyupama(日喻)。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日月不出世间者,一切众星亦不出于世间,昼夜、半月、一月、时节、岁数、刻数、须臾,皆悉不现,世间常冥,无有明照,唯有长夜,纯大暗苦现于世间。
= 假如日月不出现于世间的话,一切众星也不会出现于世间,那么无论白天或晚上、半月或一月、季节或年岁、片刻或须臾,皆无日月星光,世间常暗,没有光明的照耀,只有长夜,纯粹是大暗痛苦出现于世间。
“若如来、应供、等正觉不出世间时,不说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现于世间,世间盲冥,无有明照,如是长夜,纯大暗冥现于世间。
= 如果如来、应供、等正觉不出现于世间时,就没有人宣说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若灭道迹圣谛,使它显现于世间,这世间盲目黑暗,没有光明的照耀,只有如此的长夜,纯粹地大黑暗出现于世间。
“若日月出于世间,众星亦现,昼夜、半月、一月、时节、岁数、刻数、须臾,悉现世间,长夜明照,出于世间。
= 假如日月出现于世间,众星也会出现,无论白天或晚上、半月或一月、季节或年岁、片刻或须臾,日月星辰,都会出现于世间。这世间长夜都有光明的照耀。
“如是,如来、应、等正觉出于世间,说苦圣谛现于世间,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现于世间,不复暗冥,长夜照明,纯一智慧现于世间。”
= 同样地,如果如来、应供、等正觉出现于世间,为说苦圣谛,使它显现于世间,说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若灭道迹圣谛,使它显现于世间,那么就不再有黑暗,长夜照耀着光明,纯一的智慧就会显现于世间。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96、本经说明圣弟子于四谛得法眼之大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日出,周行空中,坏诸暗冥,光明显照。
= 就好比太阳出来,绕行空中,会坏灭一切黑暗,光明显照。
“如是,圣弟子所有集法,一切灭已,离诸尘垢,得法眼生,与无间等,俱三结断。
= 同样地,圣弟子如果把所有集聚苦恼之法全部断灭后,就会远离烦恼的尘垢,得生清净的法眼与觉证,同时三结断尽。
“所谓身见、戒取、疑,此三结尽,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必定正觉趣,七有天人往生,作苦边。
= 所谓身见(执著自身为实有的邪见)、戒取见(执行邪戒却以为是正戒)、疑见(对真理怀着犹豫不决的见解),这三种结惑断尽,就叫须陀洹(预流果、初果),不再堕入三恶道之中,将来一定会成就正觉,只要七次天上、人间往来,就可渡过苦海的边岸。
“彼圣弟子中间虽起忧苦,听彼圣弟子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
= 那位圣弟子在这期间虽然也会生起忧苦,但等到那位圣弟子离开贪欲邪恶不善之法后,有觉、有观,就能离欲界之恶,而生起喜乐之受,具足初禅而安住。
“不见彼圣弟子有一法不断,能令还生此世者,此则圣弟子得法眼之大义。
= 不再看见那位圣弟子还有一法不断,能使他还生此世间的。这就是圣弟子得到法眼后的情况。
“是故,比丘于此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精进修学。”
= 所以,比丘对这四圣谛还未能觉证的话,就应当要运用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理,精进修学。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97、本经说明若不知苦谛、苦集谛、苦灭谛,则不得苦灭道谛。相应部Khadira(佉提罗)。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作是说:『我于苦圣谛未无间等,苦集圣谛、苦灭圣谛未无间等,而言我当得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此说不应。』
= 应当这样说:『我对于苦圣谛还未觉证,对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也都未觉证,然而却说我将得证苦灭道迹圣谛的话,这样的说法与事实不相应。』
= “未无间等”:Anabhisamecca,意为「未了解」、「未现观」。
“所以者何?无是处故。
= 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这个道理之故。
“若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未无间等,而欲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无有是处。
= 如果对于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还未觉证,然而却想要证得苦灭道迹圣谛的话,是没有这个道理的。
“譬如有人言『我欲取佉提罗叶,合集作器,盛水持行』者,无有是处。
= 譬如有人说:『我想要拿取佉提罗(檐木、洋槐)的叶子,将它聚合做成器具,用来装水提着走。』的话,这是不可能的事。
= “佉提罗”:Khadira,即檐木、洋槐。
“所以者何?无是处故。
= 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这个道理之故。
“如是言『我于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未无间等,而欲得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无有是处。
= 同样地,如果说:『我对于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都未有觉证,然而却想要证得苦灭道迹圣谛。』的话,那也是不可能的事。
“若复有言『我当于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无间等已得,复得苦灭道迹圣谛』者,斯则善说。
= 如果又有人说:『我将对于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已经得到觉证后,便又可证得苦灭道迹圣谛。』的话,这才是正确的说法。
“所以者何?有是处故。
= 为什么呢?因为有这个道理之故。
“若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无间等已,而欲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斯有是处。
= 如果对于苦圣谛、苦集圣谛、若灭圣谛已经有所觉证,而后想要证得苦灭道迹圣谛的话,这才是可能的事。
“譬如有言『我以纯昙摩叶、摩楼迦叶,合集盛水持行』者,此则善说。
= 譬如有人说:『我用纯昙摩叶(一种红莲花之叶)、摩楼迦叶(一种蔓草之叶),把它聚合起来,用来装水提着走。』的话,这才是正确的说法。
= “纯昙摩叶”:Padumapattam,为一种红莲花之叶。
= “摩楼迦叶”:Maluvapattam,为一种蔓草之叶。
“所以者何?有是处故。
= 为什么呢?因为有这个道理之故。
“如是若言『我于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无间等已,而欲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斯则善说。
= 同样地,如果有人说:『我对于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已经得到觉证,然而还想要证得苦灭道迹圣谛。』的话,这才是正确的说法。
“所以者何?有是处故。
= 为什么呢?因为有这个道理之故。
“若于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无间等已,而欲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斯有是处故。”
= 如果对于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已经得到觉证,而后想要证得苦灭道迹圣谛的话,这才是可能的事。
斯有是处故 = 依本经文意,此句「故」字应是衍文。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98、本经说明不如实知四谛者,随他人说,如小绵丸之随风吹去;如实知四谛者,不随他语,如铜铁柱之坚固不动。相应部Indakhila(因陀罗柱)。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小绵丸、小劫贝华丸,置四衢道头,四方风吹,则随风去向于一方。
= 就如小绵丸,小劫贝华(木棉)丸,被放置在十字路口,四方的风吹来,就会随风飘向一方。
= “劫贝华”:Kappasapicu,即「木绵」。
“如是,若沙门、婆罗门于苦圣谛不如实知,
“于苦集圣谛、于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如实知,
“当知彼沙门、婆罗门常观他面,常随他说,以不如实知故,闻彼所说,趣说而受,当知此人不宿修习智慧故。
= 同样地,如果沙门、婆罗门对于苦圣谛不能如实地知道,对于苦集圣谛、对于苦灭圣谛、对于苦灭道迹圣谛也都不能如实地知道的话,就应知道这位沙门、婆罗门必定常观察他人颜色,常附和跟从他人说法,因为他不能如实知道四圣谛之故。所以一听闻他人的说法,便随他人的话去领纳接受,应该知道这人就是一向不修习四圣谛的智慧所导致。
“譬如因陀罗柱,铜铁作之,于深入地中,四方猛风不能令动。
= 譬如忉利天帝释宫殿的因陀罗柱,是用铜铁做成的,并且深入地中,四方吹来猛烈的风也不能动摇它。
= “因陀罗柱”:Indakhila,即「忉利天帝释宫殿之柱」。
“如是,沙门、婆罗门于苦圣谛如实知,
“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者,
“当知是沙门、婆罗门不视他面,不随他语,是沙门、婆罗门智慧坚固,本随习故,不随他语。
= 同样地,如果沙门、婆罗门对于苦圣谛能如实地知道,对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也都能如实地知道的话,就应知道这位沙门、婆罗门不会依他人颜色,不会附和跟从他人的话语,这沙门、婆罗门有坚固的智慧,本来就已随顺修习四圣谛之故,因此不会附和跟从他人的话语。
“是故,比丘!于四圣谛当勤方便,起增上欲,精进修学。”
= 所以,比丘啊!你们对于四圣谛应当要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99、本经说明若于四谛如实知,则不为他论者所屈。相应部Vadino(论师)。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石柱,长十六肘,八肘入地,四方风吹,不能令动。
= 譬如有一根石柱,它的长度有十六肘,有八肘长插入地中,四方吹来猛风,都不能使它摇动。
肘(zhǒu) = 上下臂相接处可以弯曲的部位[elbow]。(用肘触人示意;拉住肘部[hold sb. back by the elbow;hinder]。)
“如是,沙门、婆罗门于苦圣谛如实知,
“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
“斯等沙门、婆罗门至诸论处,无能屈。
= 同样地,如果沙门、婆罗门对于苦圣谛能如实知道,对于苦集圣谛、对于苦灭圣谛、对于苦灭道迹圣谛也都能如实地知道的话,那么这种沙门、婆罗门到任何的辩论场,一定没有人能屈服他。
“其心解脱、慧解脱者,能使余沙门、婆罗门反生忧苦。
= 如果他已证得心灵解脱、智慧解脱的话,还能使其余的沙门、婆罗门反生忧苦。
“如是如实知、如实见,皆是先世宿习故,使智慧不可倾动。
= 他能像这样地如实知道、如实见道,都是由于他多世以来就有修习的缘故,所以才使得他拥有智慧,而不能动摇他。
“是故,比丘!于四圣谛当勤方便,起增上欲,精进修学。”
= 所以,比丘啊!对于四圣谛,你们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00、本经说明若于四谛未无间等,则长受堕恶趣苦,故当起增上欲,精进于修习现观四谛,甚于急救火烧头衣。相应部Cela(衣)。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有人火烧头衣,当起增上欲,急救令灭。”
= 譬如有一个人被火烧到了头发和衣服,这时就应当生起强烈的欲愿,急速救火,使火息灭。
佛告比丘:“莫作是说!当置头衣,于四圣谛起增上欲,勤加方便,修无间等。
= 但却不要作这样的说法!应当先搁置头发、衣服被火燃烧这件事,而要对于四圣谛生起向上努力的心,运用各种方法勤勉修习,使能觉证。
“何等为四?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未无间等,当勤方便,修无间等。
= 是哪四种圣谛呢?就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果对这四圣谛尚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修习,使能觉证。
“所以者何?比丘!长夜炽然,地狱、畜生、饿鬼,诸比丘不见极苦。
= 为什么要这样呢?比丘啊!因为未解脱时,在漫漫的长夜里,地狱、畜牲、饿鬼三恶道的大火猛烈,而众比丘却不见此极苦的情状。
“如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未无间等者,是比丘当忍苦、乐、忧、悲,于四圣谛勤加精进,方便修习无间等,应当学。”
= 所以说,假如比丘对于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还未觉证的话,这比丘就应当要忍着苦乐、忧悲,对于四圣谛勤加精进,运用各种方法去修习,使能觉证,应当这样学习才是。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01、本经说明若欲闻法,须三时受百枪苦,其苦仍不及受恶趣苦,故比丘当于四谛学无间等。相应部Sattisata(百枪)。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士夫年寿百岁,有人语言:‘士夫若欲闻法,当日日三时受苦。
“‘晨朝时受百枪苦,日中、晡时亦复如是。
“‘于一日中受三百枪苦,如是日日,至于百岁,然后闻法,得无间等,汝宁能不?’
= 譬如有位男子,他能活有百岁的寿命,有人告诉他说:『这位汉子!如果你想听闻四圣谛法,就应当每天三时忍受痛苦的折磨。早晨时忍受被百枪刺击苦,到了中午、下午时,也是像这样的忍受各百枪的刺击痛苦。在一天当中忍受被三百枪刺击的痛苦,像这样每天被枪刺击一直到他百岁时,然后才得以听闻四圣谛法,得到证悟,你能够做到吗?
晡(bū) = 申时,即午后三时至五时[p.m.3-5]。
“时,彼士夫为闻法故,悉堪能受。
= 当时,那位男子为听闻四圣谛法之故,会说都能忍受。
“所以者何?人生于世,长夜受苦,有时地狱,有时畜生,有时饿鬼,于三恶道空受众苦,亦不闻法,是故我今为无间等故,不以终身受三百枪为大苦也。
= 为什么呢?因为人活在这世上,有如长夜般地忍受轮回之苦,有时转生于地狱,有时转生为畜牲,有时转生成饿鬼,在三恶道中徒然地忍受一切的苦楚,也不能听闻到四圣谛法,所以我现在为觉证正法的缘故,不会以终身每日须忍受三百枪的刺击而认为是大苦。
“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得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 所以,比丘啊!你们对于四圣谛还未能觉证的话,就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02、本经说明于四圣谛平等正觉,名为如来、应、等正觉。相应部Sammasambuddha(正等觉者),参阅相应部Araham(阿罗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四圣谛平等正觉,名为如来、应、等正觉。
= 对于四圣谛能够平等正确地觉证,就叫做如来、应供、等正觉。
“何等为四?所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
= 是哪四圣谛呢?就是所谓的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
“于此四圣谛平等正觉,名为如来、应、等正觉。
= 对于这四圣谛法能够平等正确地觉证,就叫做如来、应供、等正觉了。
“是故,诸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 所以,众比丘啊!对于四圣谛还未证悟的话,就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03、本经说明若不知四谛者,应当长夜驱驰生死;若知四谛,则得离生死。相应部Vijja(跋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竭国人间游行。
=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摩竭陀国的人间游行教化。
于王舍城波罗利弗是中间竹林聚落,国王于中造福德舍。
= 在王舍城和波罗利弗中间的竹林聚落里,国王在这当中创建了一处福德精舍。
尔时,世尊与诸大众于中宿止。
= 当时,世尊和随行的大众就住宿在那儿。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与汝等于四圣谛无知、无见、无随顺觉、无随顺受者,应当长夜驱驰生死。
= 我和你们对于四圣谛法,如果无知、无见,不能随顺而觉、不能随顺而受的话,就应当会处于漫漫长夜中,追生逐死。
“何等为四?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
= 是哪四圣谛呢?就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
“我与汝等于四圣谛无知、无见、无随顺觉、无随顺受者,应当长夜驱驰生死。
= 我和你们对于这四圣谛法,如果无知、无见,不能随顺而觉、不能随顺而受的话,就应当会处于漫漫长夜中,追生逐死了。
“以我及汝于此苦圣谛顺知、顺入、断诸有流,尽诸生死,不受后有;
“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顺知、顺入,断诸有流,尽诸生死,不受后有。
= 因为我和你们对这苦圣谛能够随顺而知、随顺而入,所以能够截断三界轮回之流,渡尽生死之海,不再有未来的受生;对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也是能随顺而知、随顺而入,所以能截断三界轮回之流,渡尽生死之海,不再有未来的受生。
“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修无间等。”
= 因此,比丘啊!对于四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要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四流
#有流 = 有,是指三界的果报;流,是指四种之惑。三界的果报实有故云有;四种之惑使人漂流于三界之生死海,故云流。
|
|
见流
|
三界之见惑。
|
欲流
|
欲界之一切诸惑,但除见惑及无明。
|
有流
|
上二界之一切诸惑,但除见惑及无明。
|
无明流
|
三界之无明。
|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我常与汝等,长夜涉生死,不见圣谛故,大苦日增长。
= 我常和你们,长夜中涉渡生死,由于不见圣谛之故,大苦日渐增长。
“若见四圣谛,断有大流海,生死永已除,不复受后生。”
= 如能见证四圣谛,就能截断轮回的大海流,生死也永远断除,不再有未来的受生。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04、本经说明佛所觉知而已定说之法,如手中树叶;所觉知而未说之法,如大林树叶。所说法虽不多,但正向涅槃,故比丘当于四圣谛学无间等。相应部Simsapa(申恕)。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竭国人间游行。
王舍城波罗利弗是中间竹林聚落,大王于中作福德舍。
= 在王舍城和波罗利弗中间的竹林聚落里,国王在这当中创建了一处福德精舍。
尔时,世尊与诸大众于中止宿。
= 当时,世尊和随行的大众就住宿在那儿。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当行,共至申恕林。”
= 你们和我同行,一起到申恕林去吧!
尔时,世尊与诸大众到申恕林,坐树下。
尔时,世尊手把树叶,告诸比丘:“此手中叶为多耶?大林树叶为多?”
= 这时,世尊手里握着一把树叶,告诉众比丘说:「我手里所握的树叶比较多呢?还是整片大树林的树叶较多呢?」
比丘白佛:“世尊!手中树叶甚少,彼大林中树叶无量,百千亿万倍,乃至算数譬类不可为比。”
= 世尊啊!您手中所握的树叶很少,而那片大森林中的树叶却有无量多,比您手中所握多出百千亿万倍,乃至无法用算数、譬类去比较出来。
“如是,诸比丘!我成等正觉,自所见法,为人定说者,如手中树叶。
= 就像这样,众比丘啊!我修行完成正等正觉后,自己所悟见之法,而为人宣说的部份,就如我手中所握树叶那样少而已。
= “定说”:巴利本作Akkhatam(宣说)。
“所以者何?彼法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明、慧、正觉、向于涅槃。
= 为什么呢?因我所宣说的少分之法,都是对于真义有所帮助、对于正法有所帮助、对于梵行有所帮助,能使人有明有慧,得到正觉,趋向于涅槃。
“如大林树叶,如我成等正觉,自知正法,所不说者,亦复如是。
= 而如那一片大森林树叶之多,我修行完成正等正觉时,自己所知见的正法,所没有说出来的部份,也就像这样地多。
“所以者何?彼法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明、慧、正觉、正向涅槃故。
= 为什么呢?因为那些法对于真义不能有所帮助,对于正法不能有所帮助,对于梵行不能有所帮助,也不能使人有明有慧,得到正觉,而正确趋向涅槃之故。
“是故,诸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 所以,众比丘啊!对于四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05、本经叙说离车童子持弓箭竞射精舍门孔,箭箭皆射入,阿难以为奇特,以该事白佛,佛告以知四谛较之更难。相应部Chiggala(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毗舍离猕猴池侧重阁讲堂。
尔时,尊者阿难晨朝著衣持钵,入毗舍离城乞食。
= 那时,阿难尊者于早晨穿好法衣,手拿着钵盂,要进入毘舍离城乞食。
时,有众多离车童子晨朝从城内出,至精舍门,持弓箭,竞射精舍门孔,箭箭皆入门孔。
= 这时,有众多离车族的童子也在晨间从城里出来,他们来到精舍门前,拿起弓箭,比赛射向精舍的门孔,他们每一箭都射进了门孔里。
= “离车”:Licchavi,中印度毗舍离城刹帝利种之名。
尊者阿难见已,以为奇特,彼诸离车童子能作如是难事。
= 阿难尊者看后,感到很奇异,那些离车族的童子竟然能做出这么困难的事来。
入城乞食,还举衣钵,洗足已,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今晨朝著衣持钵,入毗舍离城乞食,见有众多离车童子从城内出,至精舍门,竞射门孔,箭箭皆入。
= 他进入城里乞食,回来收好了衣钵,洗完了脚,便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立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今天早晨穿好法衣,手拿着钵盂,要进入毘舍离城乞食时,看到了众多的离车族童子也从城里出来,他们来到精舍门前,比赛拿弓箭射向门孔,他们每一箭都射进门孔里。
“我作是念:‘此甚奇特!诸离车童子能为难事。’”
= 我当时这样想着:这件事实在很奇异!那些离车族的童子竟然能做出这么困难的事来。
佛告阿难:“于意云何?离车童子竞射门孔,箭箭皆入,此为难耶?
“破一毛为百分,而射一毛分,箭箭悉中,此为难耶?”
= 你意见怎样呢?离车族的童子拿着弓箭比赛射向门孔,每一箭都能射进目标,这件事比较困难呢?还是把一根毛剖析一百分,而拿着弓箭去射向这每一分毫毛,每一箭都要能射中,这样比较困难呢?
阿难白佛:“破一毛百分,射一分之毛,箭箭悉中,此则为难。”
= 把一根毛剖析成一百分,对着每一分毫毛射箭,每一箭都要能射中,这件事比较困难。
佛告阿难:“未若于苦圣谛生如实知,此则甚难。
“如是,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见,此则甚难。”
= 以上这些都比不上对苦圣谛生起如实的知见,这才是最困难的事。同样地,也比不上对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生起如实的知见,这才是最困难的事。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一毛为百分,射一分甚难;观一一苦阴,非我难亦然。”
= 把一根毛剖析成百分,要射中每一分很困难;观察这每一集聚成痛苦身心的因素,要认见那都不是我的困难也是如此<如果将一一的苦阴,观察为非我,其难也是如此。>
苦阴 = 阴,新译叫蕴,是构造有情身心的因素。人身有苦,故叫苦阴。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06、本经说明愚痴凡夫漂流五趣,欲复人身,难于盲龟穿木孔,故比丘当于四圣谛,勤方便学无间等。参阅相应部Chiggala(孔)。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猕猴池侧重阁讲堂。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大地悉成大海,有一盲龟寿无量劫,百年一出其头,海中有浮木,止有一孔,漂流海浪,随风东西。
= 譬如整个大地都变成大海,有一只寿命无量劫的盲龟,每一百年才把它的头伸出来一次。在大海中有一块浮木,浮木上仅有一个孔穴,顺着海浪到处漂流,随着风吹而东西飘荡。
止(zhǐ) = 脚[foot]。(停住,中断进程[halt;stop]/仅;只[only]。)
“盲龟百年一出其头,当得遇此孔不?”
= 那只每百年才伸出一次头来的盲龟,将会巧遇这块浮木的孔穴吗?
阿难白佛:“不能,世尊!所以者何?此盲龟若至海东,浮木随风,或至海西,南、北、四维围绕亦尔,不必相得。”
= 不能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这只盲龟如果游到大海的东边,而那块浮木随着风吹,或许是飘到了大海的西边,至于南、北、四维(四隅),四周围绕的道理也是如此,所以不一定会巧遇那块浮木的孔穴。
佛告阿难:“盲龟浮木,虽复差违,或复相得。
= 盲龟和浮木,虽然彼此相违离,但是或许会有巧遇的时候。
“愚痴凡夫漂流五趣,暂复人身,甚难于彼。
= 然而愚痴凡夫漂流于五趣之中,想要暂得人身的机率,比那样还要困难。
五趣 = 又名五恶道,或五道,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
“所以者何?彼诸众生不行其义、不行法、不行善、不行真实,展转杀害,强者陵弱,造无量恶故。
= 为什么呢?因为众生都不行正义、不行正法、不行善道、不行真实,彼此互相杀害,强者欺陵弱者,造下了无量的罪恶之故。
“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 所以,比丘啊!对于四圣谛如果还未觉证的话,就应当运用各种方法勤勉努力,生起向上求进步的心,精进修学,使能证悟。
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 = 原经「四圣谛」下有一「当」字,比对前面诸经类句,此「当」字应是衍文,今删。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