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六_五法_等见品第三十四
#298、本经叙说舍利弗为诸比丘说持戒比丘、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均当思惟五盛阴为无常、苦、恼、多痛畏,亦当思惟苦、空、无我。参阅相应部Sila(戒)、杂阿含卷2第36经。
闻如是:一时,尊者舍利弗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 “舍利弗”:Sariputta,舍利(Sari),本母名,译为鹙鹭;弗(Putta),译为子。其母眼净如鹙鹭,故名舍利、鹙,以从母而立名,故名舍利子、舍利弗。又从父而得名为优婆提舍(Upatissa),又作优婆帝须,译为大光。初依六师外道之删阇耶(Sanjaya)修行,后归依佛陀,为佛弟子中智慧第一。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复有声闻具大辩才,智慧第一,舍利弗苾刍是。」
尔时,众多比丘到舍利弗所,共相问讯,在一面坐。
尔时,众多比丘白舍利弗言:“戒成就比丘当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报言:“戒成就比丘当思惟五盛阴无常、为苦、为恼、为多痛畏,亦当思惟苦、空、无我。
无常苦空非我/非常苦空非我/苦空无常无我 = 为有漏果报之四相,即四谛十六行相中苦谛之四行相,乃缘观苦谛之境而起之四种观解。
“云何为五?所谓色阴、痛阴、想阴、行阴、识阴。
= “痛”:巴利本作Vedana,受。
五众/五阴/五蕴 = Panca
khandha,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五蕴中,色蕴属于物质;受、想、行、识四蕴属于精神,此五蕴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五众是五蕴之旧译。众,含有和集之义。
|
|
色
|
Rupa-khandha,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可分为五种:
一、内色——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
二、外色——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
三、显色——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赤、黄、白,黑等。
四、表色——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趋舍伸屈等种种表相。
五、形色——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
受
|
Vedana-khandha,即受蕴,人类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感受。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受心所。
|
想
|
Sanna-khandha,即想蕴,想就是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取种种相,作种种想,包括思想、概念等心理现象。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想心所。
|
行
|
Sankhara-khandha,即行蕴,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五十行心所。
|
识
|
Vinnana-khandha,即识蕴,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心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南传佛教有八十九心或一百二十一心之说。
|
“尔时,戒成就比丘思惟此五盛阴,便成须陀洹道。”
四沙门果/声闻四果/四果 = 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之四种证果。其阶段依次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
||||
四果
|
名称
|
华译
|
果位
|
|
初果
|
须陀洹
|
Sotapanna,旧译作入流、至流、逆流。新译作预流。入流,意指初入圣者之流;逆流,谓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违逆生死之流。又初证圣果者,预入圣道之法流,故称预流。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生七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
#杂阿含经:入流分者有四种,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杂阿含经:若比丘于此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如实善观察,如实善观察者,于三结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于正觉,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
见道位
|
有学
|
二果
|
斯陀含
|
Sakadagami,意译作一来、一往来。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返一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贪瞋痴薄。
|
修道位
|
|
三果
|
阿那含
|
Anagami,意译不还、不来、不来相。不再生于欲界。例如下一生生于色界或无色界的天界,并在天界证得涅槃。断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欲贪、瞋恚)
|
||
四果
|
阿罗汉
|
Arahant,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证得涅槃、解脱轮回。断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掉举、慢、无明);贪瞋痴永尽、烦恼永尽。
|
无学道
|
无学
|
比丘白舍利弗言:“须陀洹比丘当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报言:“须陀洹比丘亦当思惟此五盛阴为苦、为恼、为多痛畏,亦当思惟苦、空、无我。
“诸贤当知:若须陀洹比丘思惟此五盛阴时,便成斯陀含果。”
诸比丘问曰:“斯陀含比丘当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报言:“斯陀含比丘亦当思惟此五盛阴为苦、为恼、为多痛畏,亦当思惟苦、空、无我。
“尔时,斯陀含比丘当思惟此五盛阴时,便成阿那含果。”
诸比丘问曰:“阿那含比丘当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报言:“阿那含比丘亦当思惟此五盛阴为苦、为恼、为多痛畏,亦当思惟此五盛阴苦、空、无我。
“尔时,阿那含比丘当思惟此五盛阴时,便成阿罗汉。”
诸比丘问曰:“阿罗汉比丘当思惟何等法?”
舍利弗报言:“汝等所问何其过乎?罗汉比丘所作已过,更不造行,有漏心得解脱,不向五趣生死之海,更不受有,有所造作。
= “汝等所问何其过乎”:你们所问的为什么那么的过(越过其范围内)呢?
“是故,诸贤,持戒比丘、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当思惟此五盛阴。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舍利弗所说,欢喜奉行。
#299、本经叙说流离王灭释种之本末因缘。
闻如是:一时,佛在波罗㮈仙人鹿野苑中。
= “波罗㮈”:Baranasi,又作波罗奈斯,中印度古国名,位于印度摩竭陀国西北、恒河左岸,即今贝那拉斯(Benares)。
㮈(nài)
尔时,如来成道未久,世人称之为大沙门。
尔时,波斯匿王新绍王位。
= “波斯匿”:Pasenadi,译为和悦、月光、胜光、胜军,憍萨罗国王,与佛同日生。因夫人末利之劝而归依佛。佛说阿罗汉具德经:「有所谈论,具大辩才,胜军王是。」
绍(shào) = 继承;紧密连续[inherit;continue]。(介绍,为人引见,使相互认识[introduce]。)
是时,波斯匿王便作是念:“我今新绍王位,先应取释家女;设与我者,乃适我心;若不见与,我今当以力往逼之。”
尔时,波斯匿王即告一臣曰:“往至迦毗罗卫,至释种家,持我名字,告彼释种云:‘波斯匿王问讯起居轻利,致问无量。’
= “致问无量”:热诚的致意问安。
迦比罗皤窣堵/迦维罗卫/迦毗罗/迦维/迦毗罗卫 =
Kapila-vatthu,意译黄赤城、黄发仙人住处、妙德城等。即今尼泊尔塔拉伊(Ta-rai)之提罗拉冠特(Tilorakot)地方,为佛陀出生之处,亦即释迦族之国土。数论派传说中之始祖迦毗罗仙人亦居于此,因此以其名为国名。
“又语彼释:‘吾欲取释种女,设与我者,抱德永已;若见违者,当以力相逼。’”
抱德(bào dé) = 持守德行。
尔时,大臣受王教敕,往至迦毗罗国。
= “迦毗罗”:为迦毗罗卫之略称。
敕(chì) = 告诫,嘱咐[admonish]。(委任,任命[appoint]/通“饬”。整治;整饬[put in order]。)
尔时,迦毗罗卫释种五百人,集在一处。
是时,大臣即往至五百释种所,持波斯匿王名字,语彼释种言:“波斯匿王问讯殷勤,起居轻利,致意无量;吾欲取释种之女,设与吾者,是其大幸;设不与者,当以力相逼。”
殷(yīn) = 盛乐[grand music]。(大[grand]/深,深切[deep]/恳切[earnest]/古都邑名[Yin city]。)
时,诸释种闻此语已,极怀瞋恚:“吾等大姓,何缘当与婢子结亲?”
婢(bì) = 古代罪人的眷属没入宫为婢,后通称受役使的女子[slave girl;servant-girl]。
其众中或言当与,或言不可与。
尔时,有一释集彼众中,名摩呵男,语众人言:“诸贤,勿共瞋恚。
“所以然者?波斯匿王为人暴恶,设当波斯匿王来者,坏我国界。
“我今躬自当往与波斯匿王相见,说此事情。”
时,摩呵男家中婢生一女,面貌端正,世之希有。
时,摩呵男沐浴此女,与著好衣,载宝羽车,送与波斯匿王,又白王言:“此是我女,可共成亲。”
时,波斯匿王得此女,极怀欢喜,即立此女为第一夫人。
未经数日,而身怀妊;复经八、九月,生一男儿,端正无双,世所殊特。
妊(rèn) = 怀孕[be pregnant]。
时波斯匿王集诸相师与此太子立字。
时,诸相师闻王语已,即白王言:“大王当知:求夫人时,诸释共诤,或言当与,或言不可与,使彼此流离;今当立名,名曰毗流勒。”
= “毗流勒”:又作毗流离、毗琉璃(Vidudabha),译为增长、恶生,憍萨罗国波斯匿王与末利夫人之子。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第7作:「大臣白言…此子未生,国大夫人(王母后)先已为作不祥之记,应与此儿名为恶生。」
相师立号已,各从座起而去。
时,波斯匿王爱此流离太子,未曾离目前。
然流离太子年向八岁,王告之曰:“汝今已大,可诣迦毗罗卫学诸射术。”
是时,波斯匿王给诸使人,使乘大象往诣释种家,至摩呵男舍,语摩呵男言:“波斯匿王使我至此学诸射术,唯愿祖父母事事教授。”
时,摩呵男报曰:“欲学术者善可习之。”
是时,摩呵男释种集五百童子,使共学术。
时,流离太子与五百童子共学射术。
尔时,迦毗罗卫城中新起一讲堂,天及人民、魔、若魔天不在此讲堂中住。
时,诸释种各各自相谓言:“今此讲堂成来未久,画彩已竟,犹如天宫而无有异;我等先应请如来于中供养及比丘僧,令我等受福无穷。”
是时,释种即于堂上敷种种坐具,悬缯幡盖,香汁洒地,烧众名香,复储好水,燃诸明灯。
缯(zēng) = 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silk fabrics]。
旛/幡(fān)
= Pataka,或Ketu,音译计都。乃旌旗之总称。原为武人在战场上用以统领军旅、显扬军威之物,佛教则取之以显示佛菩萨降魔之威德,与‘幢’同为佛菩萨之庄严供具。昔时在印度,幡即著有各种色彩。
储(chǔ) = 积蓄备用[store up]。(储君,太子[person
who succeed to the throne]。)
是时,流离太子将五百童子往至讲堂所,即升师子之座。
时,诸释种见之,极怀瞋恚,即前捉臂,逐出门外,各共骂之:“此是婢子!诸天、世人未有居中者,此婢生物敢入中坐。”
复捉流离太子扑之著地。
扑(pū) = 击,打[beat;strike]。(倾倒。通“仆”[fall]。)
是时,流离太子即从地起,长叹息而视后。
是时,有梵志子名好苦。
是时,流离太子语好苦梵志子曰:“此诸释种取我毁辱乃至于斯;设我后绍王位时,汝当告我此事。”
是时,好苦梵志子报曰:“如太子教。”
时,彼梵志子日三时白太子曰:“忆释所辱。”
= “日三时”:指白天之晨朝、日中、日没,即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为印度时间之计算法,昼夜合计六时。
便说此偈:
“一切归于尽,果熟亦当堕,合集必当散,有生必有死。”
是时,波斯匿王随寿在世,后取命终,便立流离太子为王。
是时,好苦梵志至王所,而作是说:“王当忆本释所毁辱。”
是时,流离王报曰:“善哉!善哉!善忆本事。”
是时,流离王便起瞋恚,告群臣曰:“今人民主者为是何人?”
群臣报曰:“大王,今日之所统领流离王。”
时曰:“汝等速严驾,集四部兵,吾欲往征释种。”
征(zhēng) = 到很远的地方去,远行[go on a journey]。(征伐,发兵讨伐[go on a punitive expedition]/追究;追问[trace;get to the bottom;examine closely]/征兆;迹象[symbol]/证明;验证[verify]。)
诸臣对曰:“如是,大王。”
是时,群臣受王教令,即云集四种之兵。
是时,流离王将四部之兵,往至迦毗罗越。
= “迦毗罗越”:即迦毗罗卫。
尔时,众多比丘闻流离王往征释种,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是时,世尊闻此语已,即往逆流离王,便在一枯树下,无有枝叶,于中结跏趺坐。
枯(kū) = 枯槁,草木干枯[wither]。(干涸[dried
up]。)
是时,流离王遥见世尊在树下坐,即下车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
尔时,流离王白世尊言:“更有好树,枝叶繁茂,尼拘留之等,何故此枯树下坐?”
= “尼拘留”:又作尼拘律陀(Nigrodha),译为无节、纵广、多根,学名Ficus Indica(榕树),属桑科植物,树干端直,树枝上有许多气根垂下,叶有尖头呈椭圆形,果似无花果而大如拇指头,内有无数之种子。或言:此树端直无节,圆满可爱,去地三丈余方有枝叶,树荫广大,子微细如柳花子。
世尊告曰:“亲族之荫,故胜外人。”
荫(yīn) = 树阴[shady]。(字亦作廕。遮蔽[shelter]。)
是时,流离王便作是念:“今日世尊故为亲族,然我今日应还本国,不应往征迦毗罗越。”
是时,流离王即辞还退。
是时,好苦梵志复白王言:“当忆本为释所辱。”
是时,流离王闻此语已,复兴瞋恚:“汝等速严驾,集四部兵,吾欲往征迦毗罗越。”
是时,群臣即集四部之兵,出舍卫城,往诣迦毗罗越征伐释种。
是时,众多比丘闻已,往白世尊:“今流离王兴兵众,往攻释种。”
尔时,世尊闻此语已,即以神足,往在道侧,在一枯树下坐。
时,流离王遥见世尊在树下坐,即下车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
尔时,流离王白世尊言:“更有好树,不在彼坐,世尊今日何故在此枯树下坐?”
世尊告曰:“亲族之荫,胜外人也。”
是时,世尊便说此偈:
“亲族之荫凉,释种出于佛,尽是我枝叶,故坐斯树下。”
= 亲族之荫,才是真正会凉爽的,释种乃出有了佛陀〔佛陀的出身,也是由于释种而来的〕;这些均为是我的枝叶,因此之故,我现在坐在于此树下的。
是时,流离王复作是念:“世尊今日出于释种,吾不应往征,宜可齐此还归本土。”
= “宜可齐此还归本土”:应该可以到此为宜,可以还归本土为是。
齐(qí) = 禾麦吐穗上平整[neat;even]。(整齐[in good order;neat;uniform]/同等,相等[equal;of the same class,rank,or status]/同,并,一齐,皆[same;in common;simultaneously]/jì = 界限。)
是时,流离王即还舍卫城。
是时,好苦梵志复语王曰:“王当忆本释种所辱。”
是时,流离王闻此语已,复集四种兵出舍卫城,诣迦毗罗越。
是时,大目揵连闻流离王往征释种,闻已,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
= “大目揵连”:Mahamoggallana,又作摩诃目干连、大目连。摩诃译为大,目揵连译为釆菽氏、菜茯根、取胡豆,目揵连是母姓。从父取名为拘律陀(Kolita),又作拘律、劬律陀,译为天抱。初与舍利弗同依外道删阇耶修学,后归依佛陀,为佛弟子中神通第一。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复有声闻修持精进,具大神通,目干连苾刍是。」
尔时,目连白世尊言:“今日流离王集四种兵往攻释种,我今堪任使流离王及四部兵,掷著他方世界。”
掷(zhì) = 扔,抛[throw]。
世尊告曰:“汝岂能取释种宿缘,著他方世界乎?”
= “宿缘”:Pubba-yoga,又作宿行,即过去生中所结之善或恶缘。
时,目连白佛言:“实不堪任使宿命缘,著他方世界。”
= “宿命”:Pubbe-nivasa,又作宿住,即宿世之命数。
尔时,世尊语目连曰:“汝还就坐。”
目连复白佛言:“我今堪任移此迦毗罗越,著虚空中。”
世尊告曰:“汝今堪能移释种宿缘著虚空中乎?”
目连报曰:“不也,世尊。”
佛告目连:“汝今还就本位。”
尔时,目连复白佛言:“唯愿听许以铁笼疏覆迦毗罗越城上。”
疏(shū) = 疏导,开通[dredge]。(分开;分散[scatter]/疏忽;粗疏[neglect;slack;be
inattentive]/稀疏;稀少[sparse]/迂阔;不切实际[broad;vast]/分条记录或分条陈述[record]/旧时募化用的簿册[book]。)
世尊告曰:“云何,目连,能以铁笼疏覆宿缘乎?”
目连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目连:“汝今还就本位,释种今日宿缘已熟,今当受报。”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欲使空为地,复使地为空,本缘之所系,此缘不腐败。”
= 欲使空成为地,又使地成为空,这就是本缘〔宿世的事缘〕之所牵系的,这种事缘确实不会腐败的。
是时,流离王往诣迦毗罗越。
时,诸释种闻流离王将四部之兵,来攻我等,复集四部之众,一由旬中往逆流离王。
= “由旬”:Yojana,又作由延,印度计里程之数目,为帝王一日行军之里程。一由旬为四十里,或谓三十里。
= “一由旬中往逆流离王”:在一由旬的距离处,去迎战流离王。
是时,诸释一由旬内遥射流离王,或射耳孔,不伤其耳;或射头髻,不伤其头;或射弓坏,或射弓弦,不害其人;或射铠器,不伤其人;或射床座,不害其人;或射车轮坏,不伤其人;或坏幢麾,不害其人。
髻(jì) = 从髟,表示与毛发有关。发髻[wispy bun;hair worn in
a bun or coil]。(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
铠(kǎi) = 用以护身的铠甲战衣[armor]。
麾(huī) = 古代供指挥用的旌旗[standard of a commander]。
是时,流离王见此事已,便怀恐怖,告群臣曰:“汝等观此箭为从何来?”
群臣报曰:“此诸释种,去此一由旬中射箭使来。”
流离王报言:“彼设发心欲害我者,普当死尽,宜可于中还归舍卫!”
是时,好苦梵志前白王言:“大王勿惧!此诸释种皆持戒,虫尚不害,况害人乎?今宜前进,必坏释种。”
是时,流离王渐渐前进向彼释种。
是时,诸释退入城中。
时,流离王在城外而告之曰:“汝等速开城门,若不尔者,尽当取汝杀之!”
尔时,迦毗罗越城有释童子,年向十五,名曰奢摩,闻流离王今在门外,即著铠持仗至城上,独与流离王兵共斗。
仗(zhàng) = 执,拿着[hold a weapon]。(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weaponry]。)
是时,奢摩童子多杀害兵众,各各驰散,并作是说:“此是何人?为是天也?为是鬼神也?遥见如似小儿!”
是时,流离王便怀恐怖,即入地孔中而避之。
时,释种闻坏流离王众。
是时,诸释即呼奢摩童子而告之曰:“汝年幼小,何故辱我等门户?岂不知诸释修行善法乎?我等尚不能害虫,况复人命乎?我等能坏此军众,一人敌万人。
“然我等复作是念,然杀害众生不可称计。
“世尊亦作是说:‘夫人杀人命,死入地狱;若生人中,寿命极短。’
“汝速去,不复住此!”
是时,奢摩童子即出国去,更不入迦毗罗越。
是时,流离王复至门中,语彼人曰:“速开城门,不须稽留!”
稽(jī) = 象树木曲头止住不上长的样子,从尤,旨声。停留;阻滞[delay;detain]。(qǐ = 叩头至地[kotow]。)
是时,诸释自相谓言:“可与开门,为不可乎?”
尔时,弊魔波旬在释众中作一释形,告诸释言:“汝等速开城门,勿共受困于今日。”
= “弊魔波旬”:Marapapimant,魔(Mara),即魔罗,意为杀者。波旬(Papimant),又作波掾、波卑夜、波卑面,意为杀者或恶者,北传中称其为欲界第六天魔王,经常企图挠乱佛及诸弟子。一切经音义卷第二十八:「言波旬者,讹也。正言波卑夜,是其名也,此云恶者,常有恶意,成就恶法,成就恶惠,故名波旬。」又一切经音义卷第十:「旬字本从目,音县,误书从日为旬。今验梵本无巡音,盖书写误耳,传误已久。」
是时,诸释即与开城门。
是时,流离王即告群臣曰:“今此释众人民极多,非刀剑所能害尽,尽取埋脚地中,然后使暴象蹈杀。”
= “尽取埋脚地中”:应将他们都埋脚在地中。
蹈(dǎo) = 踩,踏<往往有冒险的意味>[tread;stamp]。
尔时,群臣受王教敕,即以象蹈杀之。
时,流离王敕群臣曰:“汝等速选好面手释女五百人。”
= 你们赶快去选好面手(五官端正,身手轻利)的释种女人,五百名来。
时,诸臣受王教令,即选五百端正女人,将诣王所。
是时,摩呵男释至流离王所,而作是说:“当从我愿!”
流离王言:“欲何等愿?”
摩呵男曰:“我今没在水底,随我迟疾,使诸释种并得逃走;若我出水,随意杀之。”
流离王曰:“此事大佳!”
是时,摩呵男释即入水底,以头发系树根而取命终。
是时,迦毗罗越城中诸释,从东门出,复从南门入;或从南门出,还从北门入;或从西门出,而从北门入。
是时,流离王告群臣曰:“摩呵男父何故隐在水中,如今不出?”
尔时,诸臣闻王教令,即入水中出摩呵男,已取命终。
尔时,流离王以见摩呵男命终,时王方生悔心:“我今祖父已取命终,皆由爱亲族故;我先不知当取命终,设当知者,终不来攻伐此释!”
伐(fá) = 甲骨文字形,像用戈砍人的头。砍杀[kill]。(砍伐[hack;fell;cut
down]。)
是时,流离王杀九千九百九十万人,流血成河,烧迦毗罗越城,往诣尼拘留园中。
= “尼拘留园”:又作尼拘律园(Nigrodharama),译为纵横园。
是时,流离王语五百释女言:“汝等慎莫愁忧,我是汝夫,汝是我妇,要当相接。”
接(jiē) = 两手交叉。交合;会合[join;assemble;converge;bring together;meet]。(靠近;接触[touch]/接见;接待[meet;entertain]/托,手掌向上承受[catch]。)
是时,流离王便舒手捉一释女而欲弄之。
时,女问曰:“大王欲何所为?”
时,王报言:“欲与汝情通。”
情通(qíng tōng) = 通情。指搞不正当的男女关系。
女报王曰:“我今何故与婢生种情通!”
是时,流离王甚怀瞋恚,敕群臣曰:“速取此女!兀其手足,著深坑中。”
= “兀”:元、明二本均作「刓」。
兀(wù) = 指事。从一,在人上。人头上一横,表示高平。高耸特出的样子[towering and level]。(光秃<如毛发>的[bald]/还;仍然;到目前依旧[still]/动摇,摇晃[shake]。)
诸臣受王教令,兀其手足,掷著深坑中。
及五百女人皆骂王言:“谁持此身与婢生种共交通?”
时,王瞋恚,尽取五百释女,兀其手足,著深坑中。
是时,流离王悉坏迦毗罗越已,还诣舍卫城。
尔时,祇陀太子在深宫中与诸妓女共相娱乐。
是时,流离王闻作倡伎声,即便问之:“此是何音声,乃至于斯?”
群臣报王言:“此是祇陀王子在深宫中,作倡伎乐而自娱乐。”
时,流离王即敕御者:“汝回此象诣祇陀王子所。”
御(yù) = 驾驶车马[drive a carriage]。(使用;应用[use]/抵挡[resist]/抵御[defense]/宫中女官名[court’woman]/统率;率领[command]/对帝王所作所为及所用物的敬称[imperial]。)
是时,守门人遥见王来而白言:“王小徐行,祇陀王子今在宫中五乐自娱,勿相触娆。”
徐(xú) = 慢步走[walk slowly]。(缓慢[gently;slowly]/安闲的样子[leisurely]。)
娆(rǎo) = 烦扰;扰乱[trouble;disturb]。
是时,流离王即时拔剑,取守门人杀之。
是时,祇陀王子闻流离王在门外住,竟不辞诸妓女,便出在外与王相见:“善来!大王,可入小停驾。”
停驾(tíng jià) = 停住车马。
时,流离王报言:“岂不知吾与诸释共斗乎?”
祇陀对曰:“闻之。”
流离王报言:“汝今何故与妓女游戏而不佐我也?”
佐(zuǒ) = 古人以“右”为尊,“左”为卑。“佐”常用于下对上、弱对强的帮助。上对下,强对弱时用“佑”[assist]。
祇陀王子报言:“我不堪任杀害众生之命。”
是时,流离王极怀瞋恚,即复拔剑斫杀祇陀王子。
斫(zhuó) = 斧刃[edge <of an axe>]。(用刀、斧等砍劈[hack with a knife or an axe]。)
是时,祇陀王子命终之后,生三十三天中,与五百天女共相娱乐。
= “三十三天”:Tavatimsa
deva,又作忉利天。长阿含第三十经世记经阎浮提洲品:「须弥山顶有三十三天宫,宝城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重,…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又复如是。」
尔时,世尊以天眼观祇陀王子以取命终,生三十三天,即便说此偈:
“人天中受福,祇陀王子德,为善后受报,皆由现报故。
= 在人天中受福报,为祇陀王子的品德;作善业的话,后来一定会受其果报的,这都是由于现报业之故。
此忧彼亦忧,流离二处忧,为恶后受恶,皆由现报故。
当依福祐功,前作后亦然,或独而为者,或复人不知。
作恶有知恶,前作后亦然,或独而为者,或复人不知。
人天中受福,二处俱受福,为善后受报,皆由现报故。
此忧彼亦忧,为恶二处忧,为恶后受报,皆由现报故。”
是时,五百释女自归,称唤如来名号:“如来于此生,亦从此间出家学道,而后成佛。
= 如来出生在于此地(指迦毗罗卫城),也从此间去出家学道,然后乃成就佛道的。
“然佛今日永不见忆,遭此苦恼,受此毒痛。
“世尊何故而不见忆?”
忆(yì) = 思念,回想[recall]。(留在记忆中;记住[remember]/回忆[think of]。)
尔时,世尊以天耳清彻,闻诸释女称怨向佛。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尽来,共观迦毗罗越,及看诸亲命终。”
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尔时,世尊将诸比丘出舍卫城,往至迦毗罗越。
时,五百释女遥见世尊将诸比丘来,见已,皆怀惭愧。
尔时,释提桓因及毗沙门王在世尊后而扇。
= “释提桓因”:Sakko
Devanam Indo,即帝释,忉利天天主。
= “毗沙门”:Vessavana,即多闻天,四天王之一,其福德名闻四方,为守护北方之善神,居住于须弥山半腹之北面。
尔时,世尊还顾,语释提桓因言:“此诸释女皆怀惭愧。”
释提桓因报言:“如是,世尊。”
是时,释提桓因即以天衣覆此五百女身体上。
尔时,世尊告毗沙门王曰:“此诸女人饥渴日久,当作何方宜?”
= 这些诸女人已饥渴很久了,应当要怎样才好呢?
毗沙门王白佛言:“如是,世尊。”
时,毗沙门天王即办自然天食,与诸释女,皆悉充足。
是时,世尊渐与诸女说微妙法:“所谓诸法皆当离散,会有别离。
“诸女当知:此五盛阴皆当受此苦痛诸恼,堕五趣中。
五道/五恶趣/五有/五趣 = Panca gatiyo,五种所趣之意。有情所趣之处有五种分别,即:(一)地狱,Niraya。(二)饿鬼/鬼,Peta。(三)畜生/傍生,Tiracchana。(四)人间/人,Manussa。(五)天上/天,Deva。
“夫受五盛阴之身,必当受此行报;以有行报,便当受胎;已受胎分,复当受苦乐之报。
“设当无五盛阴者,便不复受形;若不受形,则无有生;以无有生,则无有老;以无有老,则无有病;以无有病,则无有死;以无有死,则无合会别离之恼。
“是故,诸女,当念此五阴成败之变。
“所以然者?以知五阴,则知五欲;以知五欲,则知爱法;以知爱法,则知染著之法。
“知此众事已,则不复受胎;以不受胎,则无生、老、病、死。”
尔时,世尊与众释女渐说此法,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不净想,出要为乐。
尔时,世尊观此诸女心开意解,诸佛世尊常所说法:苦、集、尽、道,尔时世尊尽与彼说之。
四圣谛/四真谛/四谛 = Cattari Ariyasacca,谛,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
||
苦圣谛/苦谛
《苦果》
|
Dukkha-sacca,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
|
迷界/世界因果
|
集圣谛/集谛
《苦因》
|
Samudaya-sacca,集,招聚之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称集。谛,审实不虚之义。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称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苦之根源为渴爱,以渴爱之故,形成‘来世’与‘后有’。渴爱之核心乃由无明生起之虚妄我见,若有渴爱,便有生死轮回;欲免除生死之苦,须以智慧照见真理、实相,证得涅槃,断除渴爱,超脱轮回之苦。
|
|
灭圣谛/灭谛
《乐果》
|
Nirodha-sacca,灭,灭尽、息灭之义;谛,审实不虚之义。谓人类若能灭息苦之根本(欲爱),即可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如实审察了知此一真谛而无丝毫虚谬,即称灭谛。
|
悟界/出世间因果
|
道圣谛/道谛
《乐因》
|
Magga-sacca,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
|
尔时,诸女诸尘垢尽,得法眼净,各于其所而取命终,皆生天上。
尔时,世尊诣城东门,见城中烟火洞燃,即时而说此偈:
诣(yì) = 前往,去到[go to]。(<学问等>所达到的境地[attainment]。)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死,不生则不死,此灭为最乐。”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尽来往诣尼拘留园中,就座而坐。”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此是尼拘留园,我昔在中与诸比丘广说其法。
“如今空虚,无有人民,昔日之时,数千万众于中得道,获法眼净。
“自今以后,如来更不复至此间。”
尔时,世尊与诸比丘说法已,各从座起而去,往舍卫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流离王及此兵众不久在世,却后七日尽当磨灭。”
却后(què hòu) = 自此以后。
是时,流离王闻世尊所记:“流离王及诸兵众,却后七日尽当消灭。”
闻已恐怖,告群臣曰:“如来今以记之云:‘流离王不久在世,却后七日及兵众尽当没灭。’
“汝等观外境,无有盗贼、水火灾变来侵国者。
“何以故?诸佛如来语无有二,所言终不异。”
尔时,好苦梵志白王言:“王勿恐惧,今外境无有盗贼畏难,亦无水火灾变;今日大王快自娱乐。”
流离王言:“梵志当知:诸佛世尊,言无有异!”
时,流离王使人数日,至七日头,大王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将诸兵众及诸婇女,往阿脂罗河侧而自娱乐,即于彼宿。
= “流离王使人数日,至七日头”:流离王曾教人算数日子,到了七天之头。
是时,夜半有非时云起,暴风疾雨。
是时,流离王及兵众尽为水所漂,皆悉消灭,身坏命终,入阿鼻地狱中。
阿毗地狱/阿鼻旨地狱/阿鼻地狱 = 为八热地狱之一。阿鼻,Avici,意译无间地狱。由于在阿鼻地狱受苦之众生皆不堪种种煎熬而痛苦叫唤,故此处又称阿鼻唤地狱。又因阿鼻之猛火烧人,而称阿鼻焦热地狱。又阿鼻地狱极广漠,非凡力所能脱出,其坚固犹如大城堡,故亦称阿鼻大城。
复有天火烧城内宫殿。
尔时,世尊以天眼观见流离王及四种兵为水所漂,皆悉命终,入地狱中。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作恶极为甚,皆由身口行,今身亦受恼,寿命亦短促。
促(cù) = 紧迫。又指急促,赶快[pressing;hurried;urgent]。(使加快,催[urge;hurry]/短。时间、距离拉得不长的[short]。)
设在家中时,为火之所烧,若其命终时,必生地狱中。”
尔时,众中多比丘白世尊言:“流离王及四部兵,今已命绝,为生何处?”
世尊告曰:“流离王者,今入阿鼻地狱中。”
诸比丘白世尊言:“今此诸释昔日作何因缘,今为流离王所害?”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昔日之时,此罗阅城中有捕鱼村;时世极饥俭,人食草根,一升金贸一升米。
俭(jiǎn) = 自我约束,不放纵[be cautious about;keep watch
over]。(歉收[bad-harvest]/贫乏;贫苦[poor]。)
贸(mào) = 交换财物,交易[trade]。(改变[change]。)
“时,彼村中有大池水,又复饶鱼。
饶(ráo) = 饱[be full]。(富裕,丰足[rich;plentiful]/厚赐;多给[grant too much]/任凭;尽管[whatever]。)
“时,罗阅城中人民之类,往至池中而捕鱼食之。
“当于尔时,水中有二种鱼:一名、拘璅,二名、两舌。
璅(suǒ) = 古同“琐”。(zǎo = 像玉的美石。)
“是时,二鱼各相谓言:‘我等于此众人,先无过失,我是水性之虫,不处平地,此人民之类,皆来食啖我等。设前世时,少多有福德者,其当用报怨。’
= “设前世时…其当用报怨”:假如在前世时,有作多少的福德,而能转为人身之时,当会报这些怨仇!
“尔时,村中有小儿年向八岁,亦不捕鱼,复非害命。
“然复彼鱼在岸上者,皆悉命终;小儿见已,极怀欢喜。
“比丘当知:汝等莫作是观!尔时罗阅城中人民之类,岂异人乎?今释种是也。
“尔时拘璅鱼者,今流离王是也。
“尔时两舌鱼者,今好苦梵志是也。
“尔时小儿见鱼在岸上而笑者,今我身是也。
“尔时,释种坐取鱼食,由此因缘,无数劫中入地狱中,今受此对。
“我尔时,坐见而笑之,今患头痛,如似石押,犹如以头戴须弥山。
押(yā) = 签署,在公文、契约上签字或画记号,以做凭信[sign]。(抵押,典当[pawn]/拘禁,关押[take into custody]/通“压”。挤压[press]/陪伴[accompany]。)
“所以然者?如来更不受形,以舍众行,度诸厄难。
= 如来已不再会受形,因此而舍弃众业行,而度诸厄难的。
厄(è) = “厂”象山崖,“卩”象人在崖洞下卷曲身子不得伸展。困厄,遭遇困境[poverty-stricken]。(灾难[disaster]。)
“是谓,比丘,由此因缘今受此报。
“诸比丘当护身、口、意行,当念恭敬承事梵行人。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00、本经叙说诸天临命终时,有五衰相现,诸天以人间为善处,于如来法中出家学道,得三达明。参阅小部如是语经Cavamana(天)。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天子欲命终时,有五未曾有瑞应而现在前。
瑞(ruì) = 玉制的符信,作凭证用[jade used as tally]。(吉祥的事物[auspicious thing]/吉祥,吉利[auspicious;lucky;propitious]。)
“云何为五?一者、华冠自萎,二者、衣裳垢坌,三者、身体汗臭,四者、不乐本座,五者、天女星散。
萎(wěi) = <植物>枯槁、凋谢[wither;wilt]。(衰落;衰弱[decline;weaken]。)
裳(cháng) = 下衣。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男女都穿,是裙的一种,不是裤子[skirt worn by a woman or man
in ancient China]。(shang = 泛指衣服[dress]。)
坌(bèn) = 尘埃[dust]。/指尘土飞扬着落在物体上[fly
upward]。
“是谓天子当命终时有此五瑞应。
“尔时,天子极怀愁忧,椎胸唤叫。
椎(chuí) = 捶击的工具。后亦为兵器[mallet]。(用椎打击[beat with mallet]/泛指重力撞击[beat]。)
“尔时,诸天子来至此天子所,语此天子言:‘汝今尔来可生善处,快得善处,快得善利;以得善利,当念安处善业。’
尔(ěr) = 窗格花纹[figure;decorative pattern]。(那[that]/你[you]/如此;这样/近。通“迩”[near]。)
“尔时,诸天而教授之。”
尔时,有一比丘白世尊言:“三十三天云何得生善处?云何快得善利?云何安处善业?”
世尊告曰:“人间于天则是善处。
“得善处、得善利者,生正见家,与善知识从事,于如来法中得信根,是谓名为快得善利!
“彼云何名为安处善业?于如来法中而得信根,剃除须发,以信坚固,出家学道;彼以学道,戒性具足,诸根不缺,饭食知足,恒念经行,得三达明,是谓名为安处善业。”
三达/三证法/三明 = Ti-vijja,达于无学位,除尽愚暗,而于三事通达无碍之智明。
|
|
宿住随念智作证明/宿住智证明/宿住智明/宿命明/宿命智/宿命智证明
|
即明白了知我及众生一生乃至百千万亿生之相状之智慧。
|
死生智证明/天眼明/天眼智/生死智证明
|
即了知众生死时生时、善色恶色,或由邪法因缘成就恶行,命终生恶趣之中;或由正法因缘成就善行,命终生善趣中等等生死相状之智慧。
|
漏尽智明/漏尽明/漏尽智/漏尽智证明
|
即了知如实证得四谛之理,解脱漏心,灭除一切烦恼等之智慧。
|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人为天善处,良友为善利,出家为善业,有漏尽无漏。
“比丘当知:三十三天著于五欲,彼以人间为善趣;于如来法得出家,为善利而得三达。
“所以然者?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
“是故,比丘,于此命终当生天上。”
= “于此命终当生天上”:按此句意,佛出人间,人间为天之善处,如巴利文「如是语经」作Manussattam
Kho Bhikkhave Devanam Sugatigamanasankhatam(比丘们!人的状态才可称为诸天之善趣。)故佛陀应当诫比丘「于此(人间)命终勿生天上。」才顺乎义理。
尔时,彼比丘白世尊:“云何比丘当生善趣?”
世尊告曰:“涅槃者,即是比丘善趣。
“汝今,比丘,当求方便,得至涅槃。
“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01、本经叙说沙门出家有发长、爪长、衣垢、不知时宜,多有所论等五毁辱法;多论说者有人不信言、不受其教、人不喜见、妄言、斗乱彼此等五事;当除此五事,并无邪想。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沙门出家有五毁辱之法。
“云何为五?一者、头发长,二者、爪长,三者、衣裳垢坌,四者、不知时宜,五者、多有所论。
“所以然者?多有论说比丘复有五事。
“云何为五?一者、人不信言,二者、不受其教,三者、人所不喜见,四者、妄言,五者、斗乱彼此。
= “人不信言”:他人不会相信你的话。
“是谓多论说之人有此五事。
“比丘,当除此五,而无邪想。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02、本经叙说:(一)频毗娑罗王以衣被、饮食、卧具、医药四事供养如来及比丘僧,佛为王和群臣演说微妙法,六十大臣及五百天人得法眼净。(二)贫匮之鸡头梵志发心以所贷得的三两金钱,备办食具供养如来、漏尽阿罗汉及比丘僧,诸天奉佛旨意,特为襄助。鸡头梵志以此功德,求作沙门,终于成阿罗汉。西晋法炬译频毗娑罗王诣佛供养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与诸比丘五百人俱。
尔时,频毗娑罗王敕诸群臣:“速严驾宝羽之车,吾欲至舍卫城亲觐世尊。”
频毗娑罗王/频头娑罗王/频浮婆王/民弥沙啰王/瓶沙王/萍沙王/瓶沙王/频婆娑罗王
= Bimbisara,意译影胜王、影坚王、颜貌端正王、谛实王、光泽第一王、好颜色王、形牢王。即与释尊同时代之摩揭陀国王。为西苏纳加王朝(Saisunaga)之第五世。其皇后为韦提希夫人(Vedehi),生一太子,即阿阇世王(Ajatasatru)。频婆娑罗王与夫人均归依释尊,深信佛法。在释尊证道之前,王曾祈请释尊于得道后先至王舍城受其供养,释尊默许之。后释尊证得佛果,即先至王舍城说法,王亦于迦兰陀建竹林精舍,供佛弟子止住,供养僧伽,护持佛教,为最初之外护者。晚年并于宫殿内之塔寺安置释尊之发、爪而礼拜之,后以太子阿阇世王篡夺王位,而卒于狱中。
觐(jìn) = 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帝王。朝见[go to court;present
oneself before<a monarch>]。(进见,访谒[meet
with]。)
是时,群臣闻王教敕,即驾宝羽之车,前白王言:“严驾已讫,王知是时。”
讫(qì) = 从“言”,表示本与言语有关。绝止;完毕[complete;settled;be over]。
尔时,频毗娑罗王乘宝羽之车出罗阅城,往诣舍卫城,渐至祇洹精舍,欲入祇洹精舍。
夫水灌头王法有五威容,悉舍之一面。
= “水灌头王”:频毗娑罗王诣佛供养经作「刹利王」。
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世尊渐与说微妙之法。
尔时,王闻法已,白世尊言:“唯愿如来当在罗阅城夏坐!亦当供给衣被、饭食、床敷卧具、病瘦医药。”
= “罗阅城”:Rajagaha,译为王舍城,为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国之首府,多出胜上吉祥香茅,故又名上茅城。
尔时,世尊默然受频毗娑罗王请。
是时,王以见世尊默然受请,即从座起,头面礼足,绕三匝,便退而去,还诣罗阅城,入于宫中。
尔时,频毗娑罗王在闲静处,便生此念:“我亦堪任供养如来及比丘僧,尽其形寿,衣被、饮食、床敷卧具、病瘦医药,但当愍其下劣。”
= “下劣”:频毗娑罗王诣佛供养经作「群臣人民」。
是时,频毗娑罗王寻其日告群臣曰:“我昨日而生此念:‘我能尽形寿供养如来及比丘僧,衣被、饮食、床敷卧具、病瘦医药,亦复当愍诸下劣。’
寻(xún) = 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寻[a measure of length]。(寻找look of;search;seek]/探究;研究;推求[study;rearch;inquire into]/继续[continue]/沿着,顺着[along]/顷刻,不久[in a short instant;soon;after a little]。)
“汝等各各相率,次第饭如来诸贤,长夜受福无穷。”
尔时,摩竭国王即于宫门前起大讲堂,复办种种食具。
尔时,世尊出舍卫国,及将五百比丘,渐渐人间游化,至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
是时,频毗娑罗王闻世尊来至迦兰陀竹园中,寻时乘羽宝之车,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频毗娑罗王白世尊言:“我在闲静之处,便生此念:‘如我今日能供办衣被、饭食、床敷卧具、病瘦医药,但念下劣之家。’
“即告群臣:‘汝等各各供办饮食之具,次第饭佛。’
“云何,世尊,此是其宜?为非其宜?”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大王,多所饶益,为天、世人而作福田。”
尔时,频毗娑罗王白世尊言:“唯愿世尊明日就宫中食!”
尔时,频毗娑罗王以见世尊默然受请,时王寻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
尔时,世尊明日清旦,著衣持钵,入城至王宫中各次第坐。
尔时,王给以百味食,手自斟酌,欢喜不乱。
斟(zhēn) = 用勺子舀取[ladle]。(用壶倒酒或茶水[pour]/考虑,考虑好坏,比较长短[consider]。)
酌(zhuó) = 斟酒[pour out liquor]。(斟酌,择善而行[weigh and consider]。)
尔时,频毗娑罗王见世尊食讫,除去钵器,便取一卑座,在如来前坐。
卑(bēi) = 地位低微[low and degrading;humble]。(轻视,小看[look down on]/地势低下。与“高”相对[low]/谦恭[modest and
courteous]。)
尔时,世尊渐与王说微妙之法,令发欢喜之心。
尔时,世尊与诸大王及群臣之类,说微妙之法,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不净想,淫为秽恶,出要为乐。
尔时,世尊以知彼众生心开意解,无复狐疑,诸佛世尊常所说法:苦、集、尽、道,尔时世尊尽与说之。
当于座上六十余人诸尘垢尽,得法眼净;六十大臣及五百天人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尔时,世尊即与频毗娑罗王及诸人民说此颂偈:
“祠祀火为上,书中颂为最,王为人中尊,众流海为源,
祠(cí) = 春祭[spring sacrifice] 。(供奉鬼神、祖先或先贤的庙堂[temple]/引申为祭祀[offer a
sacrifice to]。)
祀(sì) = 从示,巳声。“示”常与祭祀有关。祭祀天神[worship Heaven]。(祭祀[worship;offer sacrifice to the
gods or spirts of the dead]/祭神的地方[site for sacrifice]。)
星中月照明,光明日为上。
上下及四方,诸所有万物,天及世人民,佛为最尊上;
欲求其福者,当供养于佛。”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便从座起而去。
尔时,罗阅城中人民之类,随其贵贱,从家多少,饭佛及比丘僧。
尔时,世尊在迦兰陀竹园中住,国界人民靡不供养者。
靡(mǐ) = 无;没有[no;not]。
尔时,罗阅城中诸梵志等次应作食。
是时,彼梵志集在一处,各作是论:“吾等各各出三两金钱,以供食具。”
尔时,罗阅城中有梵志,名曰鸡头,极为贫匮,趣自存活,无金钱可输,便为诸梵志所驱逐,使出众中。
匮(kuì) = 柜子[dung’s basket]。(缺乏,空乏[deficient;short of]。)
输(shū) = 转运,运送[transport;convey]。(交出;缴纳[contribute;donate]。)
是时,鸡头梵志还至家中,而告其妇:“卿今当知:诸梵志等所见驱逐,不听在众;所以然者?由无金钱故。”
时,妇报言:“还入城中,随人举债,必当得之。
债(zhài) = 欠别人的钱财[debt]。
“又语其主:‘七日之后,当相报偿;设不偿者,我身及妇没为奴婢。’”
偿(cháng) = 归还,赔偿[return;give back;refund]。(补偿,抵偿[pay]。)
是时,梵志随其妇言,即入城中,处处求索,了不能得。
还至妇所,而告之曰:“吾所在求索了不能得,当如之何?”
时,妇报曰:“罗阅城东有大长者,名不奢蜜多罗,饶财多宝,可往至彼而求债之:‘见与三两金钱,七日之后自当相还;设不还者,我身及妇没为奴婢。’”
奢(shē) = 奢侈,不节俭[luxurious;extravagant]。(过分[excessive]。)
是时,梵志从妇受语,往诣不奢蜜多罗,从求金钱:“不过七日自当相还,若不相还者,我与妇没身为奴婢。”
是时,不奢蜜多罗即与金钱。
是时,鸡头梵志持此金钱还至妇所,而告之曰:“以得金钱,当何方宜?”
= 已经借得金钱了,应该要如何为宜呢?
时,妇报言:“可持此钱,众中输之。”
时,彼梵志即持金钱,往众中输之。
诸梵志等语此梵志曰:“我等办具已讫,可持此金钱还归所在,不须住此众中。”
时,彼梵志即还到舍,以此因缘,向妇说之。
其妇报言:“我等二人共至世尊所,自宣微意。”
尔时,梵志即将其妇至世尊所,共相问讯,在一面坐。
又复其妇礼如来足,在一面坐。
尔时,梵志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尔时,世尊告梵志曰:“如今可为如来及比丘僧办其饮食。”
尔时,梵志还熟视其妇,时妇报曰:“但随佛教,不足疑难。”
尔时,梵志即从座起,前白佛言:“唯愿世尊及比丘众当受我请!”
是时,世尊默然受梵志请。
尔时,释提桓因在世尊后,叉手侍焉。
侍(shì) = 在尊长旁边陪着[stand at sb.'s side in attendance]。(引申为服侍、侍奉[wait upon;attend upon;serve]。)
焉(yān) = 焉鸟[a kind of bird]。(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呢”/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相当于“啊”[ho]/如何[how]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哪里或那里[where]/表示指示,相当于“之”[it]。)
尔时,世尊回顾,谓释提桓因:“汝可佐此梵志共办食具。”
佐(zuǒ) = 古人以“右”为尊,“左”为卑。“佐”常用于下对上、弱对强的帮助。上对下,强对弱时用“佑”[assist]。
释提桓因白佛言:“如是,世尊。”
尔时,毗沙门天王去如来不远,将诸鬼神众不可称计,遥扇世尊。
是时,释提桓因语毗沙门天王曰:“汝亦可佐此梵志办此食具。”
毗沙门报曰:“甚善!天王。”
是时,毗沙门天王前至佛所,头面礼足,绕佛三匝,自隐其形,化作人像,领五百鬼神共办食具。
是时,毗沙门天王敕诸鬼神:“汝等速往至栴檀林中而取栴檀,著铁厨中。”
= “栴檀”:又作栴檀那(Candana),译为与乐,印度之香树名,高达数丈,木质芳香。白檀能治热病,赤檀能去风肿,为除疾之药,能给予人身安乐。
厨(chú) = 厨房[kitchen]。(操办官食的官[official
in charge of mess]/菜肴[dishs]。)
尔时,厨中有五百鬼神于中作食。
是时,释提桓因告自在天子曰:“毗沙门今日已造铁厨,与佛、比丘僧作饭食。
“汝今可化作讲堂,使佛、比丘僧于中得饭食。”
自在天子报曰:“此事甚佳!”
是时,自在天子闻释提桓因语,去罗阅城不远,化作七宝讲堂。
所谓七宝者:金、银、水精、琉璃、玛瑙、赤珠、砗磲。
复化作四梯陛:金、银、水精、琉璃。
陛(bì) = 帝王宫殿的台阶[a flight of steps]。
金梯陛上化作银树,银梯陛上化作金树,金根、银茎、银枝、银叶。
若复金梯陛上化作银叶、银枝,水精梯陛上化作琉璃树,亦各杂种不可称计。
复以杂宝而厕其间,复以七宝而覆其上,周匝四面悬好金铃,然彼铃声皆出八种之音。
厕(cè) = 厕所[toilet]。(假借为“侧”。旁边[side]/杂置;参与[work in]。)
复化作好床座,敷以好褥,悬缯幡盖,世所希有。
尔时,以牛头栴檀,燃火作食,罗阅城侧十二由旬,香熏遍满其中。
= “牛头栴檀”:Gosisa-candana,赤铜色,栴檀中最香,香气持久,古来多以此树造佛像、殿堂、器具等,其粉末可做医药,油可做香水原料。此树或谓产于南印度摩罗耶山,或谓产于高聚山之第二银峰,此山峰状似牛头,故名之。
是时,摩竭国王告诸群臣:“我生长深宫,初不闻此香,罗阅城侧何缘闻此好香?”
= “摩竭”:Magadha,又作摩竭陀,佛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迦毗罗卫国之南,拘萨罗国东南,首都王舍城,为当时印度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深宫(shēn gōng) = 古时帝王居住的宫室。
群臣白王:“此是鸡头梵志在食厨中然天栴檀香,是其瑞应。”
是时,频毗娑罗王敕诸群臣:“速严驾羽宝之车,吾欲往至世尊所问讯此缘。”
是时,诸臣报王:“如是,大王。”
频毗娑罗王即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
尔时,国王见此铁厨中有五百人作食,见已,便作是语:“此是何人所作饮食?”
= 这是为什么人所作的饮食呢?
时,诸鬼神以人形报曰:“鸡头梵志请佛及比丘僧而供养之。”
是时,国王复遥见高广讲堂,问侍人曰:“此是何人所造讲堂?昔所未有,为谁所造?”
群臣报曰:“不知此缘。”
是时,频毗娑罗王作是念:“我今至世尊所而问此义,然佛世尊无事不知,无事不见。”
是时,摩竭国频毗娑罗王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频毗娑罗王白世尊言:“昔日不见此高广讲堂,今日见之。
“昔日不见此铁厨,今日见之。
“将是何物?为是谁变?”
世尊告曰:“大王当知:此毗沙门天王所造铁厨,及自在天子造此讲堂。”
是时,摩竭国王即于座上悲泣交集,不能自胜。
世尊告曰:“大王,何故悲泣乃至于斯?”
时,频毗娑罗王白佛言:“不敢悲泣,但念后生人民不睹圣兴;当来之人悭著财物,无有威德,尚不闻此奇宝之名,何况见乎?今蒙如来有奇特之变,出现于世,是故悲泣!”
悭(qiān) = 吝啬[stingy]。
世尊告曰:“当来之世,国王、人民实不睹此变。”
尔时,世尊即与国王说法,使发欢喜之心。
王闻法已,即从座而去。
是时,毗沙门天王即其日语鸡头梵志曰:“汝舒右手。”
是时,鸡头即舒右手。
毗沙门天王即授与金铤,又告之曰:“自以此金铤投于地上。”
铤(dìng) = 铜铁矿石[copper
or iron ore]。(熔铸成条块等固定形状的金银,其重数两至数十两不等[ingot]。)
是时,梵志即投于地上,乃成百千两金。
毗沙门天王报曰:“汝持此金铤入城中买种种饮食,持来此间。”
是时,梵志受天王教,即持此金入城买种种饮食,持来厨所。
是时,毗沙门天王沐浴梵志,与著种种衣裳,手执香火,教白:“时到,今正是时,愿尊屈顾!”
是时,梵志即受其教,手执香炉而白:“时到,唯愿屈顾!”
尔时,世尊以知时至,著衣持钵,将诸比丘众往至讲堂所,各次第坐,及比丘尼众亦次第坐。
是时,鸡头梵志见饮食极多,然众僧复少,前白世尊言:“今日食饮极为丰多,然比丘僧少,不审云何?”
审(shěn) = 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详究;考察[study at large]。(知道,知悉[know]/审核,审查,检查核对[check]/正,不偏斜[right]/真实;确实[really;certainly]。)
世尊告曰:“汝今,梵志,手执香炉,上高台上,向东、南、西、北,并作是说:‘诸释迦文佛弟子得六神通,漏尽阿罗汉者,尽集此讲堂。’”
= “漏尽阿罗汉”:Arahant
Khinasava,谓完全灭尽烦恼之阿罗汉。漏,烦恼之异名。
梵志白言:“如是,世尊。”
是时,梵志从佛受教,即上楼上请诸漏尽阿罗汉。
是时,东方有二万一千阿罗汉,从东方来诣此讲堂;南方二万一千,西方二万一千,北方二万一千阿罗汉集此讲堂。
尔时,讲堂上有八万四千阿罗汉集在一处。
是时,频毗娑罗王将诸群臣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及礼比丘僧。
是时,鸡头梵志见比丘僧已,欢喜踊跃,不能自胜。
以饭食之具,饭佛及比丘僧,手自斟酌,欢喜不辞。
辞(cí) = 诉讼,打官司[legal case;lawsuit]。(辞别;告别[bid farewell;say
good-bye to]/言辞;文辞[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说讲[speak;talk]/推却不受[discline]。)
然故有遗余之食,是时鸡头梵志前白佛言:“今饭佛及比丘僧,故有遗余饭食在。”
世尊告曰:“汝今可请佛及比丘僧七日供养。”
梵志对曰:“如是,瞿昙。”
是时,鸡头梵志即前长跪,白世尊言:“今请佛及比丘僧七日供养,自当供给衣被、饭食、床敷卧具、病瘦医药。”
尔时,世尊默然受请。
尔时,大众之中有比丘尼名舍鸠利。
鸠(jiū) = 鸟名。鸠鸽科的鸟的泛称[dove]。
是时,比丘尼白世尊言:“我今心中生念:‘颇有释迦文佛弟子漏尽阿罗汉不集此乎?’
“又以天眼观东方界,南方、西方、北方皆悉观之,靡不来者,皆悉云集。
“今此大会纯是罗汉真人云集。”
世尊告曰:“如是,舍鸠利,如汝所言,此之大会纯是真人,东、西、南、北无不集者。”
尔时,世尊以此因缘,告诸比丘:“汝等颇见比丘尼中天眼彻睹,如此比丘尼等乎?”
= 你们是否看见比丘尼中,以天眼彻覩,而能和这位比丘尼相等的人吗?
睹(dǔ) = 见,看见[see]。
诸比丘对曰:“不见也,世尊。”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声闻中第一弟子天眼第一者,所谓舍鸠利比丘尼是。”
时,鸡头梵志七日之中供养圣众衣被、饭食、床敷卧具、病瘦医药,复以华香散如来上。
是时,此华在虚空中化作七宝交露台。
= “交露”:以珠宝交错造幔,其形如垂露。
交露 = 比喻以宝珠交错装饰,如同日光照耀露珠,呈现相互辉映之情景。
是时,梵志见交露台已,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前白佛言:“唯愿世尊听在道次,得作沙门。”
尔时,鸡头梵志即得为道,诸根寂静,自修其志。
除去睡眠,设眼见色亦不起想念,其眼根亦无恶想流驰诸念而护眼根;若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细滑,不起细滑之想,意知法亦然。
= “其眼根亦无恶想流驰诸念而护眼根”:其眼根也没有恶想流驰的诸念,都护念眼根。
是时,便灭五结盖,覆蔽人心者,令人无智慧。
五顺下分结/五下结/五下/五下分结 = Panc’Orambhagiyani
Samyojanani,指顺益下分界之五种结惑。乃对五上分结而立五下分结。即三界中之下分界(欲界)之五种结惑,系缚众生,令其不得超脱其界。欲界众生由于下述之欲贪与嗔恚二结,遂不得超离欲界,若有能超离者,由有身见等后三结,终亦还下于欲界,故偏立此五种,称为顺下分结。
|
|
欲贪
|
于顺情境上生起贪着之心而无有厌足。
|
嗔恚
|
于违情境上生起嗔恨之心而不自已。
|
有身见
|
于名(心)、色(色身)、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妄计为身,执着我见。
|
戒禁取见
|
取执非理无道之邪戒。
|
疑
|
迷心乖理,狐疑不决,由此疑惑而迷真逐妄,背觉合尘。
|
亦无杀害之意,而净其心,不杀,不念杀,不教人杀,手不执刀杖;起仁慈之心向一切众生。
除去不与取,不起盗心,而净其意;恒有施心于一切众生,亦使不盗。
己不淫泆,亦复教人使不淫泆;恒修梵行,清净无瑕秽,于梵行中而净其心。
泆(yì) = 通“溢”。水满出[overflow]。(古同“逸”。放纵[let
sb. have his own way]。)
亦不妄语,亦不教人使行妄语;恒念至诚,无有虚诈诳惑世人,于中而净其心。
复不两舌,亦不教人使两舌,若此间语不传至彼,设彼间语不传至此,于中而净其意。
于食知足,不著气味,不著荣色,不著肥白,但欲支其形体,使全其命。
荣(róng) = 梧桐。又金文字形,象两支如火把相互照耀的花朵或穗头形[Chinese parasol <tree>]。(繁茂,茂盛[grow luxuriantly]/光荣,荣耀。与“辱”相反[glory;honor]/使…荣耀;使…光荣[make glory]/富贵;显荣[wealth and
rank]。)
欲除故痛,使新者不生,得修行道,长处无为之地。
= “无为之地”:即涅槃界。涅槃为不生不灭,绝一切有为,故称无为。
犹如有男女,以脂膏涂疮者,但欲除愈故也;此亦如是,所以于食知足者,欲使故痛除愈,新者不生。
膏(gāo) = 溶化的油脂,无角动物的油脂[fat;grease;oil]。(浓稠的糊状物。引申为药膏[paste;cream;ointment]。)
或复是时,达晓行道,不失时节,不失三十七道品之行。
晓(xiǎo) = 天明。今专指天刚亮[dawn;daybreak]。(明白,了解[know;understand]。)
三十七道品 = 要快速证悟并除灭烦恼,可以整理出三十七类通往涅槃的方法,包括:
|
||
四念处
|
念处:所观念之处,即以智慧去观察的境界。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
一、身念处:观身不净。
二、受念处:观受是苦。
三、心念处:观心无常。
四、法念处:观法无我。
|
四意断/四正勤/正勤
|
此四正勤就是精进,精进勤劳修习四种道法,以策励身、口、意,断恶生善。
|
已生恶令断灭、
未生恶令不生、
未生善令生起、
已生善令增长。
|
四如意足/如意足/四神足
|
原系四种禅定,谓修此四者,则能如意开发神通。
|
一、欲如意足:修道趣果,欲望精进。
二、念如意足:念念一心,住于正理。
三、进如意足:精进直前功无间断。
四、慧如意足:真照离妄,心不散乱。
|
五根/根
|
因此五法是生圣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
指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
五力/力
|
由五根坚定而产生的力量。
|
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等五力。
|
七觉分/觉/七觉支/七菩提分
|
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
|
一、择法觉支: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
二、精进觉支: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三、喜觉支:心得善法,而生欢喜。
四、轻安觉支:除去身心轻重烦恼,而得轻快安乐。
五、念觉支: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
六、定觉支:心惟一境,而不散乱。
七、舍觉支:舍离一切虚妄法,而力行正法。
|
八圣道分/道/八圣道/八正道
|
是八条圣者的道法。修八证道,可证得阿罗汉果。
|
一、正见:正确的知见。
二、正思惟:正确的思考。
三、正语:正当的言语。
四、正业:正当的行为。
五、正命:正当的职业。
六、正精进:正当的努力。
七、正念:正确的观念。
八、正定:正确的禅定。
|
或坐或行,除去睡眠之盖;或初夜时,或坐或行,除去睡眠之盖;或中夜时,右胁著地,脚脚相累,系意在明;彼复以后夜时,或坐、或经行而净其意。
胁(xié) = 腋下肋骨所在的部分[the upper part of the side of the human body]。
是时,饮食知足,经行不失时节,除去欲不净想,无诸恶行,而游初禅;
有觉、有观、息念、猗欢乐,而游二禅;
猗(yī) = 阉割过的狗[castrated dog]。(美盛的样子[pretty;fine]/长大[grow]/yǐ = 通“倚”。依靠/通“ 掎 ”。牵引,束而採之。)
无有乐,护念清静,自知身有乐,诸贤所求护念清净者,而游三禅;
= “无有乐”:长部沙门果经作Pitiya
Ca Viraga(由喜离欲),即离喜之欲。又增一阿含安般品第130经作「无复喜念」。又增一阿含增上品第265经作「内无念欲」。
彼苦乐已灭,无有愁忧,无苦无乐,护念清净,游于四禅。
四静虑天/四静虑处/四生静虑/生静虑/四禅天 = 指修习四禅定所得报果之色界天,或指居于此界之众生。
|
||
四禅天
|
舍念清净地
|
Catuttha-jhana,此天较三禅天又脱离了“离喜妙乐”的情感,境界更高,唯有舍清净、念清净、不苦不乐受和心注一境等特性。离前喜、乐,清净平等,住舍受正念。
|
三禅天
|
离喜妙乐地
|
Tatiya-jhana此天较二禅天又断离了喜乐等情感,唯有行舍、正念、正知、受乐和专心五种特性。离前喜贪,心悦安静,有胜妙乐。
|
二禅天
|
定生喜乐地
|
Dutiya-jhana此天较初禅天又脱离了寻、伺等心理活动,内心明净,稳定住于喜乐的境界中。亦即无寻无伺,无觉无观。
|
初禅天
|
离生喜乐地
|
Pathama-jhana,此天远离欲界恶法,众生心生喜乐。寻,旧译作‘觉’,为心之粗分别作用;伺,旧译作‘观’,为心之细分别作用。以得此禅定之人仍有寻、伺作用,故又称‘有觉有观’。
|
彼以三昧心,清净无瑕秽,亦得无所畏。
复得三昧,自忆无数世事。
彼便忆过去之事,若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万生、数千万生,成劫、败劫、成败之劫,我曾生彼处,姓某、字某,食如此之食,受如是苦乐,寿命长短,彼死此生,死此生彼,因缘本末,皆悉知之。
彼复以三昧心清净无瑕秽,得无所畏,观众生类生者、死者。
彼复以天眼观众生类,生者、死者,善趣、恶趣,善色、恶色,若好、若丑,随行所种,皆悉知之。
或有众生类身、口、意行恶,诽谤贤圣,造邪业本,身坏命终,生地狱中。
或复有众生身、口、意行善,不诽谤贤圣,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
复以清净天眼观众生类若好、若丑,善趣、恶趣,善色、恶色,皆悉知之。
得无所畏,复施心尽漏,后观此苦,如实知之。
此是苦,此是苦集、苦尽、苦出要,如实知之。
彼作是观已,欲漏心、有漏心、无明漏心得解脱;已得解脱,便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
三有漏/三漏 = Tayo asava,指令有情留住于三界之欲漏、有漏、无明漏等三种烦恼。
四漏 = 漏,Asava,为烦恼之异名。具备漏这个特征的法,称为有漏法。
|
|
欲有漏/欲漏
|
Kamasava,因欲贪而起的烦恼;欲界众生的烦恼。
|
有漏
|
Bhavasava,因生存而引起的烦恼;色界与无色界众生的烦恼。
|
无明漏
|
Avijjasava,无明引发的烦恼。
|
见漏
|
Ditthasava,指三界之见惑。
|
是时,鸡头梵志便成阿罗汉。
尔时,尊者鸡头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03、本经叙说世间有应丧之物欲使不丧,应尽之物欲使不尽,应老之法欲使不老,应病之法欲使不病,应死之法欲使不死等五事最不可得;当求方便,修行信、精进、念、定、慧等五根,转有漏成无漏。参阅增支部Thana(处)。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世间五事最不可得。
“云何为五?应丧之物欲使不丧者,此不可得;
丧(sàng) = 丧失[forfeit;lose]。(死去[die]/灭亡;失败[perish]。)
“灭尽之法欲使不尽者,此不可得;
“夫老之法欲使不老者,此不可得;
“夫病之法欲使不病者,此不可得也;
“夫死之法欲使不死者,此不可得。
“是谓,比丘,有此五事最不可得。
“若如来出世,若如来不出世,此法界恒住如故,而不朽败。
= “而不朽败”:不会变动。
朽(xiǔ) = 腐烂[decayed;rotten]。(衰老;衰弱[senile;old]。)
“有丧灭之声,生、老、病、死,若生、若逝,皆归于本。
“是谓,比丘,此五难得之物。
“当求方便,修行五根。
“云何为五?所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是谓,比丘,行此五根已,便成须陀洹;
“家家、一种,转进成斯陀含;
= “家家”:Kolankola,受生处不一,谓此人于欲界九品思惑中,若断三四品,或于天中三二家受生,或于人中三二家受生,方得证第二斯陀含果。参阅增支部、中阿含第127经福田经。
= “一种”:Ekabijin,不还向之人,已断七品乃至八品之惑,唯因有第九品之惑被间隔而不能住果,称为一间或一种。参阅增支部、中阿含第127经福田经。
家家圣者 = Kolankola,系小乘圣者之名。为二十七贤圣之一,十八有学之一。即指声闻四果中之一来向,已断欲界三、四品修惑,而于命终时,三或二次受生于欲界人天间之圣者。此类圣者由甲家转生至乙家,或三生或二生,证极果,入涅槃,故称家家。
“转进灭五结使,成阿那含,于彼般涅槃,不来此世;
“转进有漏尽,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自身作证而自游化,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
“当求方便,除前五事,修后五根。
“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04、本经叙说有谀谄、奸邪、恶口、嫉妒、无反复等五种人不可疗治;当学正意,所行如法。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有五人不可疗治。
“云何为五?一者谀谄之人不可疗治;奸邪之人不可疗治;恶口之人不可疗治;嫉妒之人不可疗治;无反复之人不可疗治。
谀(yú) = 奉承,谄媚[flatter]。(谄媚的话[flattery]。)
谄(chǎn) = 谄媚,曲意迎合[adulate;flatter]。
“是谓,比丘,有此五人不可疗治。”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奸邪恶口人,嫉妒无反复,此人不可疗,智者之所弃。
“是故,诸比丘,常当学正意,除去嫉妒;修行威仪,所说如法;当知反复,识其恩养,小恩尚不忘,何况大者!
“勿怀悭贪,又不自誉,复不毁他人。
“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05、本经叙说释提桓因与阿须伦共斗,诸天得胜,阿须伦被缚,若阿须伦王心念诸天法正,则身无系缚,若念诸天法非,则身被五系;比丘若兴结使,则在魔境界,为魔所缚,不得脱诸苦恼;当求方便,无有结使,越出魔界。相应部Vepacitti(吠波质底)、杂阿含卷40第1098经、卷10第262经、别译杂阿含卷2第39经,参阅相应部Yavakalapi(麦把)。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昔者,释提桓因告三十三天曰:‘若诸贤与阿须伦共斗时,设阿须伦不如,诸天得胜者,汝等捉毗摩质多罗阿须伦,将来至此,身为五系。’
= “毗摩质多罗”:Vepacitti,又作毗摩质多,译为丝种种、纹身,善于幻术,能以一丝幻作种种事。巴利本作Vepacitti Asurindo(吠波质底阿修罗王)。
五系 = 即以死人、死蛇等五尸系于天魔波旬,使其不能离去。或谓系缚天魔之两手、两足、颈等五处。
阿修罗王 = 指阿修罗道之王。诸经典中,列举不少阿修罗王之名,其中,法华经序品列有婆稚、佉罗骞驮、毗摩质多罗、罗侯等四大阿修罗王,各有百千眷属。
|
|
婆稚
|
Balinasura,意为勇健,是阿修罗与帝释天作战的前军统帅。
|
佉罗骞驮
|
Kharakantha,意为吼声如雷,亦名宽肩,因其两肩宽阔,能使海水汹涌,啸吼如雷鸣。
|
毗摩质多罗
|
Vimalacitra,意为花环,其形有九头,每头有千眼,九百九十手,八足,口中吐火。
|
罗侯
|
Rahu,意为覆障,因其能以巨手覆障日月之光。
|
“是时,毗摩质多罗阿须伦,复告诸阿须伦曰:‘卿等,今日与诸天共斗,设得胜者,便捉释提桓因,缚送此间。’
“比丘当知:尔时,二家共斗,诸天得胜,阿须伦不如。
“是时,三十三天躬捉毗摩质多罗阿须伦王,束缚其身,将诣释提桓因所,著中门外,自观彼五系。
= “著中门外,自观彼五系”:被放置在中门之外,自观自己被五系缚身。
“是时,毗摩质多罗阿须伦王便作是念:‘此诸天法正,阿须伦所行非法;我今不乐阿须伦,便当即住此诸天宫。’
= “诸天法正”:杂阿含卷10第262经作:「诸天贤善,智慧明彻。」
“是时,以生此念言:‘诸天法正,阿须伦非法,我欲住此间。’
“作此念已,是时,毗摩质多罗阿须伦王便自觉知身无缚系,五欲而自娱乐。
“设毗摩质多罗阿须伦王生此念已,言:‘诸天非法,阿须伦法正;我不用此三十三天,还欲诣阿须伦宫。’
“是时,阿须伦王身被五系,五欲娱乐自然消灭。
“比丘当知:缠缚之急,莫过此事,魔之所缚,复甚于斯。
急(jí) = 紧,紧缩[tight;compact]。(迫切;紧急[urgent;pressing]/着急;使焦虑[worry]。)
“设兴结使,魔以被缚,动魔被缚,不动魔不被缚。
= “结使”:结与使皆烦恼之异名。烦恼能系缚身心,不得自在,故谓之「结」;又能随逐众生,驱使众生,故谓之「使」。
= 假如兴起结使的话,就会被魔所缚,所谓动,就会被魔所缚,不动的话,就不会被魔所缚的。
“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使心不被缚,乐闲静之处。
“所以然者?此诸结使是摩境界。
“若有比丘在魔境界者,终不脱生、老、病、死,不脱愁、忧、苦、恼。
“我今说此苦际,若复比丘心不移动,不著结使,便脱生、老、病、死、愁、忧、苦、恼,我今说此苦际。
苦际 = Dukkhassanta,即苦的最终之际,亦即受生死苦最后之身。
“是故,诸比丘,当作是学,无有结使,越出魔界。
“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06、本经叙说五盛阴以无欲、无作为磨灭法,以灭尽者,名为灭尽;当知五盛阴灭尽,更不复生。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阿难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
是时,阿难白世尊言:“夫言尽者,名何等法言尽乎?”
= 所谓尽,到底是什么法,叫做尽之法呢?
世尊告曰:“阿难,色者无为,因缘而有此名;无欲、无为,名灭尽法。
“彼尽者,名曰灭尽。
“痛、想、行、识,无为、无作,皆是磨灭之法;无欲、无污,彼灭尽者,故名灭尽。
“阿难当知:五盛阴无欲、无作,为磨灭法;彼灭尽者,名为灭尽。
“此五盛阴永以灭尽,更不复生,故名灭尽。”
是时,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07、本经叙说佛为生漏梵志说由于人民悭贪,结缚习行,爱欲之所致,使风雨不时,所种不长,国土毁坏,民不炽盛。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生漏梵志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是时,生漏梵志白世尊言:“云何,瞿昙,有何因缘,有何宿行,使此人民之类有尽、有灭、有减少者?本为城廓,今日已坏;本有人民,今日丘荒。”
= 云何?瞿昙!到底有什么因缘,有什么宿行(过去之业),会使这些人民之类,为有尽、有灭、有减少的呢?本来为完好的城廓,而今天已毁坏,本来有好多的人民,现在却为一丘荒呢?
廓(kuò) = 通“郭”。外城[outer wall]。(大,广大;空阔[wide;extensive]/开拓,扩大[expand]/豁达,开朗通达[sanguine and
reasonable]。)
丘(qiū) = 自然形成的小土山[hillock;mound]。(泛指山[mountain;hill]/荒凉的乡里[wild country]/废墟[waste-land]。)
荒(huāng) = 长满野草,或无人耕种[waste;lie waste]。(大;广大,无边际。引申为不可信[vast]/昏聩[muddleheaded]。)
世尊告曰:“梵志,欲知由此人民所行非法故,使本有城廓,今日磨灭;本有人民,今日丘荒。
“皆由生民悭贪结缚,习行爱欲之所致故,使风以不时,雨以不时,所种根栽,不得长大,其中人民死者盈路。
栽(zāi) = 筑墙立板[erect board]。(种植[grow;cultivate;plant]。)
“梵志当知:由此因缘,使国毁坏,民不炽盛。
“复次,梵志,人民之类所行非法,便有雷电霹雳自然之应,天降雹雨,坏败生苗,尔时人民死者难计。
霹雳(pī lì)
= 又急又响的雷,是云与地面之间发生的强烈雷电现象[thunderbolt;thunderclap]。
雹(báo) = 冰雹[hail]。
“复次,梵志,人民之类所行非法,共相诤竞,或以手拳相加,瓦石相掷,各各自丧其命。
“复次,梵志,彼人民之类已共诤竟,不安其所,国主不宁,各兴兵众共相攻伐,至大众死者难计,或有被刀死者,或有矟箭死者。
矟(shuò) = 古同“槊”,长矛[long spear]。
“如是,梵志,由此因缘,使民减少,不复炽盛。
“复次,梵志,人民之类所行非法故,使神祇不祐而得其便,或遭困厄,疾病著床,除降者少,疫死者多。
= “使神祇不祐而得其便”:使神祇不得其便而保佑。
疫(yì) = 瘟役。(急性传染病流行的通称[epidemic disease]。)
“是谓,梵志,由此因缘,使民减少,不复炽盛。”
是时,生漏梵志白世尊言:“瞿昙,所说甚为快哉!说此人本减少之义。
“实如来教,本有城廓,今日磨灭;本有人民,今日丘荒。
“所以然者?以有非法,便生悭嫉;以生悭嫉,便生邪业;以生邪业,故使天雨不时,五谷不熟,人民不炽,故使非法流行,天降灾变,坏败生苗。
“彼以行非法,著贪悭嫉,是时国主不宁,各兴兵众,共相攻伐,死者叵计,故使国土流荒,人民迸散。
叵(pǒ) = “可”字的反写。不可[impossible]。
迸(bèng) = 奔散,走散[run away;flee in disorder]。(涌出;喷射[gush;spout]/爆开,断裂[burst;break]。)
“今日世尊所说甚善!快哉!由非法故致此灾患。
“正使为他所捉,便断其命,由非法故便生盗心;以生盗心,后为王杀;以生邪业,非人得其便,由此因缘,便取命终,人民减少,故使无有城廓之所居处。
= “正使为他所捉,便断其命”:假如被他所捉的话,就会被断其命。
“瞿昙,今日所话已自过多,犹如偻者得伸,盲者得眼目,冥中得明,无目者为作眼目。
偻(lǚ) = 弯腰[bend]。(驼背的人[crooked]。)
“今沙门瞿昙无数方便而说法,我今重自归佛、法、众,愿听为优婆塞,尽形寿,不敢复杀。
“若沙门瞿昙见我若乘象骑马,我由恭敬。
= 假如沙门瞿昙看见我,不管是乘象或者是乘马,我都由衷的恭敬。
“所以然者?我为王波斯匿、频毗娑罗王、优填王、恶生王、优陀延王,受梵之福,我恐失此之德。
= “优填”:Udena,即印度十六大国之婆蹉(Vamsa)国国王,以「拘深」(或作拘舍弥、憍赏弥)为都城。
= “梵之福”:即梵分(Brahma-deyya),译为净施地,指婆罗门受王之封地。参阅长阿含第20经阿摩昼经。
“设我偏露右肩时,唯愿世尊受我礼拜!
“设我步行时,见瞿昙来,我当去履,唯愿世尊受我等礼!”
= “我当去履”:我当会脱掉我所穿的鞋履的
履(lǚ) = 践踏[tread on]。(鞋[shoes]/实行[fulfill]。)
尔时,世尊俨头可之。
俨(yǎn) = 恭敬;庄重[dignified;majestic]。(昂首[hold one’s
head high]。)
是时,生漏梵志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前白佛言:“我今重自归沙门瞿昙,唯愿世尊听为优婆塞!”
尔时,世尊渐与说法,使发欢喜之心。
梵志闻法已,即从座起,便退而去。
尔时,生漏梵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