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八卷
#六入处诵<8、9、11、13、43卷>
##六入处相应<188~229>
六入处 = 指六根而言。所以言入者,入乃涉入之义,谓根境互相涉入,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所以言处者,处乃出生之义,谓出生六识之处,指六根缘六尘,能生起六识故。
###六入处接收到六境时,如果有欲贪,就会追逐着外境跑,陷入轮回。如果没有欲贪,就能有智慧地辨明外境,心不随境转。
###在名词的定义上,六境的「色」是指颜色、形色等影像,和五阴的「色」定义不同。六境的「触」是指粗细冷热湿滑等碰触的触感,和十二因缘的「触」定义完全不同。六境的「味」是指食物的滋味,和「味患离」的「味」定义也不相同,要加以明辨。
#188、本经说明正观眼、耳、鼻、舌、身、意无常,得离喜贪,心正解脱。参阅相应部Nandikkhaya(悦喜消尽),Yadanicca(凡是无常者),Ajjhata(内)。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正观察眼无常,如是观者,是名正见。
= 应当正确地观察眼根的无常,像这样观察的话,就叫「正见」。
“正观故生厌,生厌故离喜、离贪,离喜、贪故,我说心正解脱;
“如是耳、鼻、舌、身、意,离喜、离贪,离喜、贪故,比丘!我说心正解脱。
= 由于能做正确的观察,所以就会对它生起厌嫌;由于生起厌嫌,所以就会从喜欢出离,从贪爱出离;由于从喜欢、贪爱出离的缘故,所以我说他的心灵已获得了真正的解脱。同样地,也要正确地观察这耳、鼻、舌、身、意的无常,若能从喜欢它出离,从贪爱它出离;由于已出离了喜欢、贪爱的缘故,比丘啊!我说他的心灵已获得了真正的解脱。
“心正解脱者,能自记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心灵获得真正解脱的人,就能自己记说: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六入处 = 指六根而言。所以言入者,入乃涉入之义,谓根境互相涉入,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所以言处者,处乃出生之义,谓出生六识之处,指六根缘六尘,能生起六识故。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无常,如是苦、空、非我,亦如是说。
= 如「无常」的经文一样,像这苦、空、非我等法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189、本经说明于眼、耳、鼻、舌、身、意正思惟、观察无常,得断欲贪,心正解脱。参阅相应部Nandikkhaya(悦喜消尽)。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眼当正思惟、观察无常。
= 对于眼根,应当做正确地思惟、观察它的无常。
“所以者何?于眼正思惟、观察无常故,于眼欲贪断;
“欲贪断故,我说心正解脱。
= 为什么呢?因为对眼根能做正确地思惟、观察它无常的缘故,所以对眼根的贪欲就能断除;因为贪欲断除的缘故,我说他的心灵已获得了真正的解脱。
“耳、鼻、舌、身、意,正思惟、观察故,欲贪断;
“欲贪断者,我说心正解脱。
= 同样地,也要正确地思惟、观察耳、鼻、舌、身、意的无常,由于能做正确地思惟、观察的缘故,所以对它们的贪欲就能断除;贪欲能够断除的话,我说他的心灵已获得了真正的解脱。
“如是,比丘!心正解脱者,能自记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就像这样,比丘啊!心灵获得真正解脱的人,就能够自己记说: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90、本经说明若于眼、耳、鼻、舌、身、意不知者,则不堪任正尽苦,反之得堪任正尽苦。相应部Parijanana(晓了)。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于眼不识、不知、不断、不离欲者,不堪任正尽苦;
“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 如果对眼根,不认知、不了解、不能断舍、不出离贪欲的话,那么就不能正确地灭尽苦恼了。耳、鼻、舌、身、意,也是像这样。
正尽苦 = 彻底地断尽所有的苦。
“诸比丘!于眼若识、若知、若断、若离欲者,堪任正尽苦;
“于耳、鼻、舌、身、意,若识、若知、若断、若离欲者,堪任正尽苦。”
= 众比丘啊!对眼根如果能够认知、能够了解、能够断舍、能够出离贪欲的话,那么就能正确地灭尽苦恼了。同样地,对耳、鼻、舌、身、意,如果也能够认知、能够了解、能够断舍、能够出离贪欲的话,那么就能正确地灭尽苦恼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91、本经说明若于眼、耳、鼻、舌、身、意不知者,不堪任越生、老、病、死苦,反之则堪任越生、老、病、死苦。相应部Parijanana(晓了)。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眼若不识、不知、不断、不离欲者,不堪任越生、老、病、死苦;
“耳、鼻、舌、身、意,不识、不知、不断、不离欲者,不堪任越生、老、病、死苦。
= 如果对眼根,不认知、不了解、不能断舍、不出离贪欲的话,那么就不能超越生、老、病、死苦了。同样地,对耳、鼻、舌、身、意,如果也不认知、不了解、不能断舍、不出离贪欲的话,那么就不能超越生、老、病、死苦了。
堪任越 = 能够做到超越。
“诸比丘!于眼若识、若知、若断、若离欲者,堪任越生、老、病、死苦;
“于耳、鼻、舌、身、意,若识、若知、若断、若离欲,堪任越生、老、病、死苦。”
= 众比丘啊!对眼根如果能够认知、能够了解、能够断舍、能够出离贪欲的话,那么就能够超越生、老、病、死苦了。同样地,对耳、鼻、舌、身、意,如果也能够认知、能够了解、能够断舍、能够出离贪欲的话,那么就能超越生、老、病、死、苦了。
于眼若识 = 此「眼」字原作「色」字,今依「杂阿含经论会编」改正。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92、本经说明若于眼、耳、鼻、舌、身、意不离欲者,不堪任正尽苦,反之则堪任正尽苦。参阅相应部Uppadena(由于生起)。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于眼不离欲,心不解脱者,不堪任正尽苦;
“于耳、鼻、舌、身、意不离欲,心不解脱者,不堪任正尽苦。
= 如果对眼根,不能出离贪欲,心灵不能获得解脱的话,那么就不能正确地灭尽苦恼了;同样地,对耳、鼻、舌、身、意,如果也不能出离贪欲,心灵不能获得解脱的话,那么也就不能正确地灭尽苦恼了。
“诸比丘!若于眼离欲,心解脱者,彼堪任正尽苦;
“于耳、鼻、舌、身、意离欲,心解脱者,堪任正尽苦。”
= 众比丘啊!如果对眼根能够出离贪欲,心灵获得解脱的话,那么他就能够正确地灭尽苦恼了;同样地,对耳、鼻、舌、身、意,如果也能够出离对它的贪欲,心灵获得解脱的话,那么他就能够正确地灭尽苦恼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93、本经经意同第192经。参阅相应部Uppadena(由于生起)。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于眼、色不离欲,心不解脱者,不堪任越生、老、病、死苦;
“于耳、鼻、舌、身、意不离欲,心不解脱者,不堪任越生、老、病、死苦。
= 如果对于眼根和它所看见的色境,不能出离对它的贪欲,心灵不能获得解脱的话,那么就不能超越生、老、病、死、苦了;同样地,对耳与声、鼻与香、舌与味、身与触、意与法等,如果也不能出离对它的贪欲,心灵不能获得解脱的话,那么也就不能超越生、老、病、死、苦了。
“诸比丘!若于眼、色离欲,心解脱者,堪任越生、老、病、死苦;
“于耳、鼻、舌、身、意离欲,心解脱者,堪任越生、老、病、死苦。”
= 众比丘啊!如果对于眼根和它所看见的色境,能够出离对它的贪欲,心灵获得解脱的话,那么就能够超越生、老、病、死、苦了;同样地,对于耳与声、鼻与香、舌与味、身与触、意与法等,如果也能够出离对它的贪欲,心灵获得解脱的话,那么就能够超越生、老、病、死、苦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94、本经说明若于眼、耳、鼻、舌、身、意生喜者,则不解脱于苦,反之则解脱于苦。相应部Abhinandena
(由于欢悦)。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于眼生喜者,则于苦生喜;
“若于苦生喜者,我说彼不解脱于苦。
“于耳、鼻、舌、身、意生喜者,则于苦生喜;
“于苦生喜者,我说彼不解脱于苦。
= 如果对眼根喜爱的话,就是对苦恼喜爱;如果对苦恼喜爱的话,我说那个人就不能从苦恼中获得解脱了。同样地,对耳、鼻、舌、身、意诸根喜爱的话,就是对苦恼喜爱;如果对苦恼喜爱的话,我说那个人就不能从苦恼中获得解脱了。
“诸比丘!若于眼不生喜者,则于苦不生喜;
“于苦不生喜者,我说彼解脱于苦。
“于耳、鼻、舌、身、意不生喜者,则于苦不生喜;
“于苦不生喜者,我说彼解脱于苦。”
= 众比丘啊!如果对眼根不喜爱的话,就是对苦恼不喜爱;对苦恼不喜爱的话,我说那个人就可从苦恼中获得解脱了。同样地,对耳、鼻、舌、身、意诸根,能够不喜爱的话,就是对苦恼不喜爱;对苦恼不喜爱的话,我说那个人就可从苦恼中获得解脱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95、本经说明若于六内处、六外处生厌,则得解脱。相应部Anicca
etc.(无常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一切无常。
= 一切都是无常。
“云何一切无常?
“谓眼无常,若色、眼识、眼触,若眼触因缘生受,苦觉、乐觉、不苦不乐觉,彼亦无常;
= “眼触因缘生受,苦觉、乐觉、不苦不乐觉”:境(色)、根(眼)、识(眼识)和合而生触,触俱生受:即苦觉、乐觉、不苦不乐觉。
“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 为什么一切是无常的呢?我说好比眼根就是无常,像这眼根所接触的色境,眼根接触色境产生的眼识,以及由眼根、色境、眼识三者和合而生的眼触,又由眼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痛苦的感受、快乐的感受、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这些都是无常的;同样地,这耳、鼻、舌、身、意诸根也是无常的。
色 = 指色境,即眼根所见、眼识所分别的对境,包含显色(即颜色)和形色(即形状)两类。
眼识 = 眼根触对色境所产生的认知作用即叫眼识;但能见色,未起分别。
眼触 = 六触之一。触,即与一切心、心所法(指心所有的各种思想现象)相应能触对境的精神作用。俱舍论卷十云:「触有六种,所谓眼触,乃至意触。此复是何?三和所生,谓根、境、识三和合,故有别触生。」
“多闻圣弟子如是观者,于眼生厌;
“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苦觉、乐觉、不苦不乐觉,于彼生厌。
= 多闻圣弟子能这样地去做观察的话,对眼根就会生起厌嫌;像这色境、眼识、眼触以及由眼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痛苦的感受、快乐的感受、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对这些也都会生起厌嫌。
“耳、鼻、舌、身、意,声、香、味、触、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苦觉、乐觉、不苦不乐觉,彼亦生厌;
“厌故不乐,不乐故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同样地,这耳、鼻、舌、身、意五根所接触的声、香、味、触、法五境,乃至这意根接触法境产生的意识,以及由意根、意识、法境三者和合而生的意触,又由于意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痛苦的感受、快乐的感受、不苦不乐的感受,对这些也会生起厌嫌;由于厌嫌它,所以就不会去爱乐它;由于不爱乐它,所以就可获得自在解脱,解脱知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无常经,如是苦、空、无我,亦如是说。
= 如「无常」的经文一样,像这苦、空、无我等法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196、本经经意同第195经。参阅相应部Aditta(燃烧),Jati etc.(生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一切无常。
= 一切都是无常。
= “一切无常”:巴利本作Sabbam
Bhikkhave Jatidhammam(一切是生法)。
“云何一切?
“谓眼无常,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无常;
“如是耳、鼻、舌、身、意,若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无常。
= 为什么一切是无常呢?我说好比眼根就是无常,像这眼根所接触的色境,眼根接触色境产生的眼识,以及由眼根、色境、眼识三者和合而生的眼触,又由眼触的因缘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这些都是无常的。同样地,耳、鼻、舌、身、意诸根,乃至这意根所接触的法境,意根接触法境产生的意识,以及由意根、法境、意识三者和合而生的意触,又由于意触的因缘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这些也都是无常的。
云何一切 = 这里可能有经文脱落,原文可能为「云何一切无常」。
如是耳、鼻、舌、身、意 = 本句末原有「识」字,对照前后经文,应是衍字。今依印顺导师「杂阿含经论会编」,予以删除。
“多闻圣弟子如是观者,于眼解脱。
“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解脱;
“如是耳、鼻、舌、身、意,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解脱,我说彼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 多闻圣弟子能这样去做观察的话,就可自眼根中得到解脱。像这色境、眼识、眼触以及由于眼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这些也都可得到解脱。同样地,耳、鼻、舌、身、意诸根,乃至这意根所接触的法境,意根接触法境产生的意识,以及由意根、法境、意识三者和合而生的意触,又由于意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这些也都可得到解脱;我说他已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说一切无常,如是一切苦、一切空、一切非我、一切虚业法、一切破坏法、一切生法、一切老法、一切病法、一切死法、一切愁忧法、一切烦恼法、一切集法、一切灭法、一切知法、一切识法、一切断法、一切觉法、一切作证、一切魔、一切魔势、一切魔器、一切然、一切炽然、一切烧,皆如上二经广说。
= 如说一切都是无常之经一样,像如是:一切是苦(经)、一切是空(经)、一切是非我(经)、一切是虚业之法(经)、一切是破坏之法(经)、一切是生法(经)、一切是老法(经)、一切是病法(经)、一切是死法(经)、一切是愁忧法(经)、一切是烦恼法(经)、一切是集法(经)、一切是灭法(经)、一切是知法(经)、一切是识法(经)、一切是断法(经)、一切是觉法(经)、一切是作证(经)、一切是魔(经)、一切是魔势(经)、一切是魔器(经)、一切是然(经)、一切是炽然(经)、一切是烧(经)等经,均如上面二经所广说的那样。
= “一切苦”:经名。参阅相应部Dukkha(苦)。
= “一切空”:经名。参阅相应部Sunna(空)。
= “一切非我”:经名。参阅相应部Anatta(无我)。
= “一切虚业法”:经名。参阅相应部Vaya(消亡)。
= “一切破坏法”:经名。参阅相应部Khaya(破坏)。
= “一切生法”:经名。参阅相应部Jati(生)。
= “一切老法”:经名。参阅相应部Jara(老)。
= “一切病法”:经名。参阅相应部Vyadhi(病)。
= “一切死法”:经名。参阅相应部Marana(死)。
= “一切愁忧法”:经名。参阅相应部Soko(忧)。
= “一切烦恼法”:经名。参阅相应部Sankilesa(污秽)。
= “一切集法”:经名。参阅相应部Samudaya(生起)。
= “一切灭法”:经名。参阅相应部Nirodha(灭尽)。
= “一切知法”:经名。参阅相应部Abhinneyya(可所了解)。
= “一切识法”:经名。参阅相应部Parinneyya(可所知悉)。
= “一切断法”:经名。参阅相应部Pahatabba(可所舍弃)。
= “一切觉法”:经名。参阅相应部Abhinnaparinneyya(知解而可所晓了)。
= “一切作证”:经名。参阅相应部Sacchikatabba(可所实证)。
= “一切然、一切炽然、一切烧”:经名。参阅第197经后半段、相应部Aditta(燃烧)。
「如说一切无常,如是一切苦……一切烧」 = 所举之一切法都是经名。
作证 = 亲身体证。
#197、本经叙说佛陀为千比丘作三种示现教化:神足变化示现、他心示现、教诫示现。相应部Aditta(燃烧)。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伽阇尸利沙支提,与千比丘俱,皆是旧萦发婆罗门。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伽阇尸利沙寺院,和一千位比丘在一起,这些比丘以前都是萦发的婆罗门。
= “伽阇尸利沙”:巴利本作Gayayam
Gayasise(于迦耶村之迦耶山上)。
伽阇尸利沙 = 旧译伽耶山。有二处,一在灵鹫山附近;一在菩提道场附近。本经未明示何者?西域记八云:「渡尼连禅河至伽耶城,城甚险固,少居人,唯婆罗门有千余家,大仙人祚胤也。」出城东南行三里,大道坦坦,直至菩提道场。或即指菩提道场。
支提 = 灵庙或塔之义,此指寺院而言。
萦(yíng) = 回旋缠绕[coil]。
旧萦发婆罗门 = 曾是将头发盘绕卷在头上这一派的婆罗门。「旧」表示跟随佛陀出家以前。
尔时,世尊为千比丘作三种示现教化。
云何为三?神足变化示现、他心示现、教诫示现。
= 那时,世尊为这千位比丘做了三种示现的教化。是那三种呢?就是神足变化示现、他心示现和教诫示现。
神足变化示现 = 展示神足通。神足通是能依意念飞行、前往不论远近的地方、或转变物质的神通。
他心示现 = 展示他心通。他心通是能知道他人心中在想什么的神通。
教诫示现 = 开示说法教诲弟子。
神足示现者,世尊随其所应,而示现入禅定正受。
= 所谓神足示现,就是说世尊随其所应,而示现进入禅定状态。
= “正受”:Samapatti,音译作三摩钵底,又译等至、等持,即禅定之异名。即在定时,以定之力而使身心或身领受平等安和之相。
正受 = 字面的意思是「正确地获得」,指正确地到达定境。又译为「等至」、「正定现前」,音译为「三摩钵底」。
陵虚至东方,作四威仪,行、住、坐、卧;
= “陵虚”:意为升于空中。
陵(líng) = 大土山[high mound]。(升,登[ascend]/超越,逾越[surpass]/欺侮;欺压[bully]/凌驾[override]。)
四威仪 = 佛教徒的行、住、坐、卧都有一定的规范,以保持严肃和庄重。即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的行仪。
入火三昧,出种种火光,青、黄、赤、白、红、颇梨色;
火三昧 = 即火光三昧,指第四禅定。
火三昧 = 以火为专注对象(所缘)所成就的定境,入这种定时,身体能发出火焰。又译为「火光三昧」。
颇(pō) = 头偏[oblique;be inclined to one side;slant]。(很;甚[very]。)
梨(lí) = 木名。果实也称梨[pear]。
水火俱现,或身下出火,身上出水;
身上出火,身下出水,周圆四方亦复如是。
= 然后他凌虚而至东方的空中,作行、住、坐、卧的四种威仪;并入火光三昧,身上发出种种的火光,有青光、黄光、赤光、白光、红光、玻璃色光等;水火又同时显现,有时身下发出火光,身上流出水来;或者身上发出火光,身下流出水来。世尊在天空的南方、西方、北方等,也都做这样的示现。
尔时,世尊作种种神变已,于众中坐,是名神足示现。
= 这时,世尊作种种的神通变化后,又回到僧众中坐着,这就叫神足变化示现。
他心示现者,如彼心、如彼意、如彼识,彼应作如是念、不应作如是念、彼应作如是舍、彼应作如是身证住,是名他心示现。
= 所谓他心示现,就是说世尊能依照他人的心念、依照他人的意念,以及依照他人的心识,去指导他人应作这样的想法,不应作这样的想法,他应作这样的舍弃,他应作这样的身证住,这就叫他心示现。
念(niàn) = 常思;思念,惦念[miss]。(思考,
考虑[consider]/想法;念头[idea;thought]/诵读,按字读出声[read aloud]。)
身证 = 利根之人依灭尽定,得似涅槃法,是身得寂静乐不还果的圣者。
身证 = 亲身得证。即「自证」。
教诫示现者,如世尊说:“诸比丘!一切烧燃。
= 所谓教诫示现,就如世尊所说:「众比丘啊!一切都在烧燃。
“云何一切烧燃?
“谓眼烧燃,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烧燃。
= 为什么一切都在烧燃呢?我说好比眼根就在烧燃。像这眼根所接触的色境,眼根接触色境产生的眼识,以及由于眼根、色境、眼识三者和合而生的眼触,又由于眼触的因缘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这些都在烧燃。
“如是耳、鼻、舌、身、意烧燃,若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烧燃。
= 同样地,耳、鼻、舌、身、意诸根都在烧燃。像这意根所接触的法境,意根接触法境产生的意识,以及由意根、法境、意识三者和合而生的意触,又由于意触的因缘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这些也都在烧燃。
“以何烧燃?
“贪火烧燃、恚火烧燃、痴火烧燃,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火烧燃。”
= 是用什么去烧燃呢?就是用贪欲的火去烧燃、瞋恚的火去烧燃、愚痴的火去烧燃,以及用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火去烧燃。
烧然 = 也是「烦恼」的异名。
尔时,千比丘闻佛所说,不起诸漏,心得解脱。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当时,这千位比丘闻佛说法,便能不生诸烦恼,心灵得到自在解脱。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198、本经说明若知见眼等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则正无间等,究竟苦边。相应部Anusaya(使),Rahulo (罗睺罗)。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尔时,尊者罗睺罗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见我内识身及外一切相,令我、我所、我慢、使、系著不生?”
= 世尊啊!要怎样认知、怎样观察我这个有意识的身体,以及外境的一切事物,才能使我见(妄执有我)、我所见(妄执万物是我所有)、我慢(傲慢自大)、结使(潜伏的烦恼种子)、系著(贪取的烦恼束缚)等烦恼不会生起呢?
= “罗睺罗”:Rahula,佛陀在家时之亲生子,后出家为比丘,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称「密行第一」者。
= “世尊!云何知…系著不生”:巴利本作Katham Nu Kho Bhante Janato Katham Passato
Imasminca Savinnanake Kaye Bahiddha Ca Sabbanimittesu
Ahamkaramamankara-mananusaya Na Hontiti(世尊!究竟如何知、如何见〈者〉,于自己之识身以及外在一切相,无有我、我所、慢随眠)。
睺(hóu) = 半瞎。
尔时,世尊告罗睺罗:“善哉!罗睺罗!能问如来甚深之义。”
= 问得真好啊!罗睺罗啊!你能向如来请问深奥的法义。
佛告罗睺罗:“眼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
“若内、若外,
“若粗、若细,
“若好、若丑,
“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如实知;
“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 像我们的眼根,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都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我不在眼根之中、眼根也不在我之中,这些情况都要如实地认知;对耳、鼻、舌、身、意,也要像这样地去认知。
眼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 = 过去或未来或现在的眼根。
“罗睺罗!作如是知、如是见我此识身及外一切相,令我、我所、我慢、使、系著不生。
= 罗睺罗啊!要这样地去认知、这样地去观察我这有意识的身体及外境的一切事物,就能使我见、我所见、我慢、结使、系著等烦恼不会生起了。
“罗睺罗!如是我、我所、我慢、使、系著不生者,罗睺罗!是名断爱浊见,正无间等,究竟苦边。”
= 罗睺罗啊!像这我见、我所见、我慢、结使、系著等烦恼不生起的话,罗睺罗啊!这就叫断灭了贪爱的浊恶见解,得到正确的觉证,彻底地从生死轮回的苦海里解脱出来。
佛说此经已,尊者罗睺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内入处,如是外入处,色、声、香、味、触、法;
= “内入处”: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 “色、声、香、味、触、法”:即六尘、六外入处。
外入处 = 即色、声、香、味、触、法六境(六尘)。
眼识,耳、鼻、舌、身、意识;
= “眼识,耳、鼻、舌、身、意识”:即六识。
眼触,耳、鼻、舌、身、意触;
= “眼触,耳、鼻、舌、身、意触”:即六触。
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
= “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即六受。
眼触生想,耳、鼻、舌、身、意触生想;
= “眼触生想,耳、鼻、舌、身、意触生想”:即六想。
眼触生思,耳、鼻、舌、身、意触生思;
= “眼触生思,耳、鼻、舌、身、意触生思”:即六思。
眼触生爱,耳、鼻、舌、身、意触生爱,亦如上说。
= “眼触生爱,耳、鼻、舌、身、意触生爱”:即六爱。
#199、本经说明若知见眼等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则转去诸结,究竟苦边。相应部Apagata(远离),Rahulo(罗睺罗)。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尔时,世尊告罗睺罗:“云何知、云何见,于此识身及外一切相,无有我、我所、我慢、使、系著?”
= 对我们这个有意识的身体,以及外境的一切事物,应当要怎样去认知、怎样去观察,才不会有我见、我所见、我慢(傲慢自大)、结使(潜伏的烦恼种子)、系著(贪取的烦恼束缚)等烦恼呢?
= “识身”:巴利本作Vinnanake
Kaye(认识作用之体)。
= “我慢、使、系著”:巴利本作Manapagatam
Manasam Hoti Vidhasamatikkantam Santam Suvimuttanti(心离慢、超越分别、寂静、善解脱)。
罗睺罗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
“善哉!世尊!当为诸比丘广说此义,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 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凭依。慈悲的世尊啊!您应当为众比丘广为解说这奥妙的法义,众比丘听闻后,当会信受奉行。
佛告罗睺罗:“善哉!谛听!当为汝说。
“诸所有眼,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
“若内、若外,
“若粗、若细,
“若好、若丑,
“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如实正观。
“罗睺罗!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 好地!你要仔细听!我将为你解说。所有一切的眼根,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都不是我、不是我所有、我不在眼根之中、眼根也不在我之中,对这些现象要如实正确地去观察。罗睺罗啊!对耳、鼻、舌、身、意诸根,也要像这样去观察。
“罗睺罗!如是知、如是见我此识身及外一切相,我、我所、我慢、使、系著不生。
= 罗睺罗啊!能像这样地去认知、像这样地去观察我这个有意识的身体及外境一切事物的话,那么我见、我所见、我慢、结使、系著等烦恼,便不会生起了。
“罗睺罗!如是比丘越于二,离诸相,寂灭解脱。
= 罗睺罗啊!比丘能够这样地去认知观察的话,就可超越对识身与外相的偏执,从一切事物中出离,获得寂静解脱。
越于二 = 二,指此识身及外一切相。
越于二 = 超越根与境;在六根识知六境时,不起执着。
“罗睺罗!如是比丘断诸爱欲,转去诸结,究竟苦边。”
= 罗睺罗啊!像这获得解脱的比丘,他就能断除一切的爱欲,转去各种结缚烦恼,彻底地从生死轮回的苦海里解脱出来。
佛说此经已,罗睺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内入,如是外入,乃至意触因缘生受,亦如是广说。
= 如「内入(处)」的经文一样,像这外入……乃至意触因缘生受等法的经文,也像这样地广为解说。
#200、本经叙说罗睺罗欲得阿罗汉果,求佛陀说法,佛陀以时机未熟故,先让彼为人演说五受阴等法,待彼心解脱智熟,堪任受增上法之时,告彼以一切法无常,令得阿罗汉果。参阅相应部Rahula(罗睺罗)。
##本经记载佛陀观察到罗睺罗「未堪任受增上法」,而要罗睺罗渐次为人讲解「五受阴」、「六入处」、「尼陀那」等法,这些法都有解说世间的运作。罗睺罗在为人解说的过程中,也加深了自己的修学基础,等到罗睺罗「堪任受增上法」后,佛陀向他深入解说「无常」等出世间解脱法(「增上法」),罗睺罗在闻、思、修后也就证阿罗汉了。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罗睺罗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为我说法,我闻法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
“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已,如是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修持梵行,见法自知作证;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慈悲的世尊啊!请您为我说法,我听闻妙法后,将独自在一僻静之处,专心思考,不放逸懈怠;能独自在一僻静处,惠心思考,不放逸懈怠后,我会这样地思虑着:一个族姓子(三宝弟子、善男子)之所以要剃除须发,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修持清净的梵行,为的是要在现世之中自己知道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尔时,世尊观察罗睺罗心解脱慧未熟,未堪任受增上法,问罗睺罗言:“汝以授人五受阴未?”
= 当时,世尊观察罗睺罗的心解脱智慧仍未成熟,还不能接受更深妙的涅槃法,于是就问罗睺罗说:「你曾拿五受阴(即色、受、想、行、识受阴)去教导人了没?」
心解脱 = 佛教修行者的终极目标,于世间忧、悲、恼、苦彻底解脱。方法有许多种,其中之一是于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的无常坏灭、苦、空能如实观行证知,证得解脱智慧,断除我见、我执障碍出离世间生死的烦恼,最后于舍报时入无余涅槃界,不必再受生投胎于三界世间,再受轮回之苦。(指心离贪爱而得解脱。)
= “五受阴”:即「色、受、想、行、识受阴」,意为「物质、感觉、印象、行动、分别」。五受阴又名「五取蕴」。众生于五蕴取「我、我所见」,佛陀开示「蕴法门」,使众生悟入五蕴聚合,其中并无「常」、「一」、「主宰」之我。
心解脱 = 指心离贪爱而得解脱。
增上法 = 此指更深妙的涅槃法而言。
增上法 = 超越世间的法;解脱法。
罗睺罗白佛:“未也,世尊!”
佛告罗睺罗:“汝当为人演说五受阴。”
= 你应当要为人演说这五受阴的道理。
尔时,罗睺罗受佛教已,于异时为人演说五受阴。
说已,还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已为人说五受阴,惟愿世尊为我说法!
“我闻法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 世尊啊!我已经为人演说过五受阴的道理了,希望世尊您能为我演说妙法,我听闻妙法后,将独自在一僻静之处,专心思考,不放逸懈怠;……乃至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尔时,世尊复观察罗睺罗心解脱智未熟,不堪任受增上法,问罗睺罗言:“汝为人说六入处未?”
= 当时,世尊又观察罗睺罗的心解脱智慧,知道仍未成熟,还不能接受更深妙的涅槃法,于是就问罗睺罗说:「你曾为人演说过眼等六入处的道理没?」
= “六入处”:有六内入处:眼、耳、鼻、舌、身、意,及六外入处:色、声、香、味、触、法,为产生六识、六触、六受、六想、六思、六爱之因缘。佛陀开示众生「处法门」,使众生悟入六入处中无「常」、「一」、「主宰」之我。
罗睺罗白佛:“未也,世尊!”
佛告罗睺罗:“汝当为人演说六入处。”
= 你应当要为人演说这六入处的道理。
尔时,罗睺罗于异时为人演说六入处。
说六入处已,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已为人演说六入处,惟愿世尊为我说法!
“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尔时,世尊观察罗睺罗心解脱智未熟,不堪任受增上法,问罗睺罗言:“汝已为人说尼陀那法未?”
= 当时,世尊又观察罗睺罗的心解脱智慧,知道他仍未成熟,还不能接受更深妙的涅槃法,于是就问罗睺罗说:「你已经为人演说过尼陀那法(即因缘法、缘起法)没?」
= “尼陀那法”:Nidana,即因缘法。见五阴、六处相因、相缘,由此悟入缘起、无常、无我。
尼陀那法 = 即因缘法、缘起法。
罗睺罗白佛言:“未也,世尊!”
佛告罗睺罗:“汝当为人演说尼陀那法。”
= 你应当要为人演说这尼陀那法。
尔时,罗睺罗于异时为人广说尼陀那法已,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为我说法,我闻法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尔时,世尊复观察罗睺罗心解脱智未熟,广说乃至告罗睺罗言:“汝当于上所说诸法,独于一静处,专精思惟,观察其义。”
= 当时,世尊又观察罗睺罗的心解脱智慧,知道他仍未成熟,……佛陀就这样地广说乃至告诉罗睺罗说:「你应当对前面所说的各种妙法,独自在一静处,专心思考,观察它的道理。」
尔时,罗睺罗受佛教敕,如上所闻法、所说法思惟称量,观察其义,作是念:“此诸法一切皆顺趣涅槃、流注涅槃、后住涅槃。”
= 那时,罗睺罗接受佛陀的教导指示后,就依照前面所听闻到的妙法、所演说的妙法去思考衡量,观察它的道理,这样地想着:佛陀所教导的这一切妙法都是使我顺趋于涅槃、流注入涅槃、最后安住于涅槃的方法。
敕(chì) = 告诫,嘱咐[admonish]。(委任,任命[appoint]。)
惟(wéi) = 思考;思念[think]。(愿,希望[hope]/用来限定范围,相当于“只有”、“只是”[only]。)
尔时,罗睺罗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已于如上所闻法、所说法独一静处,思惟称量,观察其义,知此诸法皆顺趣涅槃、流注涅槃、后住涅槃。”
= 当时,罗睺罗便又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我已经对前面所听闻到的妙法、及所演说的妙法,独自在一静处,专心思考,观察它的道理,知道这一切妙法都是顺趋于涅槃、流注入涅槃、最后安住于涅槃的方法了。」
尔时,世尊观察罗睺罗心解脱智熟,堪任受增上法,告罗睺罗言:“罗睺罗!一切无常。
= “增上法”:向上、更深之涅槃法。
“何等法无常?谓眼无常,若色、眼识、眼触,如上无常广说。”
= 这时,世尊观察罗睺罗的心解脱智慧,知道他已经成熟,能够接受更深妙的涅槃法了,于是就告诉罗睺罗说:「罗睺罗啊!一切都是无常。什么法是无常的呢?我说好比眼睛就是无常的,像这眼根所接触的色境,眼根接触色境产生的眼识,以及眼根、色境、眼识三者和合而生起的眼触等,也要如前面「眼无常」一样的广为解说。」
尔时,罗睺罗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礼佛而退。
尔时,罗睺罗受佛教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纯修梵行,乃至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成阿罗汉,心善解脱。
= 那时,罗睺罗受到佛陀的教导后,独自静处,专心思考,不放逸懈怠。他思惟着:一个族姓子(三宝弟子、善男子)之所以要剃除须发,穿着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精纯的修持清净梵行,是为了在现世中自己知道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知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证成阿罗汉,心灵获得完善的解脱。
佛说此经已,罗睺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01、本经说明若正观眼等无常,则得漏尽。参阅相应部Avijja
etc.(无明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比丘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见次第疾得漏尽?”
= 那时,有一位比丘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世尊啊!要怎样认知、怎样观察,才能依次第而快速地尽除一切烦恼呢?」
尔时,世尊告彼比丘:“当正观无常。
= 应当正确地去观察无常。
“何等法无常?谓眼无常,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当观无常;
“耳、鼻、舌、身、意当观无常,若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无常。
= 到底什么法无常呢?我说好比眼根就是无常,像这眼根所接触的色境,眼根接触色境产生的眼识,以及眼根、色境、眼识三者和合而生的眼触,又由于眼触的因缘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都应当观察它的无常;对耳、鼻、舌、身、意诸根,也应当要观察它的无常。像这意根所接触的法境,意根接触法境产生的意识,以及由意根、法境、意识三者和合而生的意触,又由于意触的因缘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这些都是无常的。
“比丘!如是知、如是见次第尽有漏。”
= 比丘啊!要这样地去认知、这样地去察见,才能依次第地尽除一切烦恼。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欢喜作礼而去!
如是比丘所说经,若差别者:“云何知、云何见次第尽一切结?断一切缚、断一切使、断一切上烦恼、断一切结、断诸流、断诸轭、断诸取、断诸触、断诸盖、断诸缠、断诸垢、断诸爱、断诸意、断邪见生正见、断无明生明?
= 像这为比丘所说的经文,内容都一样。如果有差别的话,就是谘问下列诸事:「要怎样认知、怎样观察,才能依次第尽除一切结、断一切缚、断一切使(烦恼别名,有十使、九十八使等)、断一切上烦恼、断一切结、断诸流(生死之流转)、断诸轭(牛颈上之横木,为系缚不尽,烦恼异名)、断诸取(执取)、断诸触(指六触)、断诸盖(盖,烦恼异名,覆盖之义,言能覆行者清净信心,使不开发)、断诸缠(缠,烦恼异名。以烦恼能缠缚人身心,使不自在。有八缠、十缠)、断诸垢(垢,烦恼异名。妄惑垢心性,故名垢。有六垢、七垢)、断诸爱、断诸意、断邪见生正见、断无明生明呢?
= “尽一切结”:参阅相应部Samyojana(系缚)。
= “断一切结”:参阅相应部Samyojana(系缚)。
= “断无明生明”:明是智慧,无明是无智慧,即愚痴。无明断尽,则智生,故言断无明生明。参阅相应部Avijja(无明)。
轭(è) = 驾车时套在牲口脖子上的曲木[yoke]。
“比丘!如是观眼无常,乃至如是知、如是见次第无明断,明生。”
= 比丘啊!要这样地去观察眼根的无常,……乃至要这样地去认知、这样地去观察,就能依次第地断除愚痴无明,而生起智慧。」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欢喜,欢喜已,作礼而去。
#202、本经说明若正观眼等无常,正观眼等无我,则生无我见。相应部Attano(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比丘往诣佛所,稽首佛足,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见次第我见断,无我见生?”
= 世尊啊!要怎样认知、怎样观察,才能依照次第地断除妄执有一实体的我,使无我的见解生起呢?
佛告彼比丘:“于眼正观无常,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正观无我;
“如是乃至意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正观无我。
= 对眼根要正确观察它的无常,像这眼根所接触的色境,眼根接触色境产生的眼识,以及由眼根、色境、眼识三者和合而生的眼触,又由于眼触因缘而升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对这些都要正确观察并没有一实体的我存在;像这样地乃至由于意触的因缘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对这些也要正确观察并没有一实体的我存在。
“比丘!如是知、如是见次第我见断,无我见生。”
= 比丘啊!能够这样地认知、这样地观察,就可依次第地断除妄执有我的邪见,使无我的见解生起了。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欢喜,欢喜已,作礼而去!
#203、本经说明若能断无明,则能尽生,不受后有。
##此经中的「一法」即「无明」;「一法断」,断无明,即「明生」。如何照见「无明」以「明生」?可正观六根、六境、六识,因缘生起的六受,都是无常。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毗舍离耆婆拘摩罗药师庵罗园。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毘舍离国耆婆拘摩罗药师的庵罗园里。
= “耆婆拘摩罗药师庵罗园”:Jivaka-Komarabhaccambavana,为大医耆婆于皈依佛时所布施之芒果林。
庵罗 = 果名。又作庵婆罗,庵罗(波利),庵没罗等。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比丘能断一法者,则得正智,能自记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如果有比丘能够断除一法的话,那么他就能获得真正的智慧,能够自己记说: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
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惟愿演说,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
= 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凭依,希望您能为我们演说妙法,众比丘听闻后,当会接受,遵奉修行。
佛告诸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诸比丘!云何一法断故,乃至不受后有?
“所谓无明,离欲明生,得正智,能自记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要仔细听啊!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众比丘啊!到底是断除那一法的缘故,就能……乃至于不再受以后生死轮回之苦呢?那一法就是所谓的愚痴无明了。只要出离贪欲,就可生起光明的智慧,获得真正的智慧,能够自己记说: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离欲 = 「离欲」的巴利文也有一义是「消逝」。因此「无明离欲明生」也可解为「无明消逝而明生起」。
时,有异比丘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为佛作礼,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见无明,离欲明生?”
= 这时,有一位比丘从座席中起来,整理好衣服,袒露着右肩,向佛陀行礼,右膝脆地,恭敬地合掌禀告佛陀说:「世尊啊!要怎样去认知、怎样去观察这愚痴无明,才能出离贪欲而生起光明的智慧呢?」
佛告比丘:“当正观察眼无常,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正观无常;
“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 应当要正确地观察眼根的无常,像这眼根所接触的色境,眼根接触色境产生的眼识,以及由眼根、色境、眼识和合而生的眼触,又由于眼因缘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对这些都要正确地观察它的无常;对耳、鼻、舌、身、意诸根,也是要像这样地去做观察。
“比丘!如是知、如是见无明,离欲明生。”
= 比丘啊!要这样地去认知、这样地去观察愚痴无明,才能出离贪欲,而生起光明的智慧。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04、本经说明若于眼等如实知见,则得解脱,乃至不受后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毗舍离耆婆拘摩罗药师庵罗园。
尔时,世尊告尊者阿难:“于眼当如实知、如实见,若眼、眼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如实知、如实见;
“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 对于我们的眼根,应当要如实地去认知、如实地去观察,像这眼根,眼根所接触的色境,眼根接触色境产生的眼识,以及由眼根、色境、眼识三者和合而生的眼触,又由于眼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对这些也都应当要如实地去认知、如实地去观察;像耳、鼻、舌、身、意诸根,也都应当要这样地去认知、去观察。
“彼如实知、如实见已,于眼生厌,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生厌;
“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 对那些事相能够如实地去认知、如实地去观察后,就会对眼根产生厌嫌,像这色境、眼识、眼触,以及由于眼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对这些也会生起厌嫌。对耳、鼻、舌、身、意诸根,也会同样地生起厌嫌。
“厌已不乐,不乐已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生起厌嫌后,就不会去爱乐它;不去爱乐它后,就可获得自在解脱,解脱知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作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05、本经说明观眼等无常、苦、变异、异分法者,可得解脱。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毗舍离耆婆拘摩罗药师庵罗园。
尔时,世尊说一切优陀那偈已,告尊者阿难:“眼无常、苦、变易、异分法,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无常、苦、变易、异分法;
“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 我们的眼根是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不定、会变异毁坏之法,像这眼根所接触的色境,眼根触对色境产生的眼识,以及由眼根、色境、眼识三者和合而生的眼触,又由于眼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这些也都是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不定、会变异毁坏之法。耳、鼻、舌、身、意诸根,也是这样子。
= “优陀那”:Udana,感兴语,自说经。十二部经之一。
异分 = 会变异成其他状态的。
“多闻圣弟子如是观者,于眼得解脱;
“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彼亦解脱。
= 多闻圣弟子能够这样去观察的话,就可自眼根中获得解脱;像这色境、眼识、眼触、以及由于眼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这些也都可获得解脱。
“耳、鼻、舌、身、意,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解脱,我说彼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 像这耳、鼻、舌、身、意诸根,乃至意根所接触的法境,意根接触法境产生的意识,意根、法境、意识三者和合而生的意触,又由于意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这些都可获得解脱,我说他已解脱了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了。
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06、本经说明为了于内、外入处,如实知显现故,当勤方便禅思,内寂其心。相应部Jivakambavane(耆婆庵罗林),Patisallana(独想)。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毗舍离城耆婆拘摩罗药师庵罗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勤方便禅思,内寂其心。
= 应当要运用各种方法勤修禅思,使内心寂静。
= “当勤方便禅思,内寂其心”:巴利本作Patisallane
Yogam Apajjatha(于宴默达瑜伽)。中阿含第102经译作「宴坐思惟」。为瞑想而独处静坐曰宴默,止观相应之瞑想曰瑜珈。如是内心寂静而行观照,于六触入处显现如实而知。
方便禅思 = 精进于禅定。「方便」有「精进」、「权宜方法」等意义,在本经中,比对巴利本解为「精进」。
“所以者何?比丘!方便禅思,内寂其心,如是如实知显现。
= 为什么呢?比丘啊!因为能运用各种方法勤修禅思的话,就可使内心寂静,这样就能如实地去察知事物的显现。
= “如实知显现”:Yathabhutam
Pakkhayati,洞彻、了知其渊底如实际。
“于何如实知显现?
“于眼如实知显现,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如实知显现;
“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 是在何处如实地察知事物的显现呢?就是从眼根中如实地察知事物的显现,像这眼根所接触的色境,眼根接触色境产生的眼识,以及由眼根、色境、眼识三者和合而生的眼触,又由于眼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对这些也都能如实地察知它的显现。像这耳、鼻、舌、身、意诸根,也是要这样地去做观察。
“此诸法无常有为,亦如是如实知显现。”
= 对这一切变化无常、因缘造作之法,也要这样如实地去察知它的显现。
有为 = 即有因缘造作之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07、本经说明为如实知显现故,当修无量三摩提。相应部Jivakambavane(耆婆庵罗林),Samadhi(三昧)。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毗舍离耆婆拘摩罗药师庵罗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无量三摩提,精勤系念。
= 应当要修习无量的三摩提(即三昧,定),精勤修持,把意念系住于一处,使不散乱。
= “当修无量三摩提”:巴利本作Samadhim…Bhavetha(汝应当〈多〉修定)。三摩提,即三摩地,即定之义。
三摩提 = 又作三昧、三摩地、三摩底等,华译为「定」,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
系念 = 念系于一处而不思他。
“所以者何?修无量三摩提,精勤系念已,则如实显现。
= 为什么呢?因为修习无量的三摩提,精勤修持,能把意念系住于一处而不散乱后,那么一切就会如实地显现了。
如实显现 = 契合真理地洞察、了知。
“于何如实显现?于眼如实显现。
= 究竟在何处如实显现出来呢?就是在眼根中如实地显现出来。
“如是广说,乃至此诸法无常有为,此如实显现。”
= 像这样地广为解说,……乃至对这一切变化无常、因缘造作之法,也在这当中如实地显现出来。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08、本经说明圣弟子观三世六入无常,故生厌、不乐、离欲、向厌。相应部Anicca
etc.(无常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毗舍离耆婆拘摩罗药师庵罗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未来眼无常,况现在眼!
= 过去、未来眼无常,况现在眼!
“多闻圣弟子如是观者,不顾过去眼,不欣未来眼,于现在眼厌、不乐、离欲、向厌;
“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 多闻圣弟子如是观者,不顾过去眼,不欣未来眼,于现在眼厌、不乐、离欲、向厌;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欣(xīn) = 喜悦[happy;joyous;glad]。(爱戴[love and esteem]。)
向厌 = 疑为「向灭」的讹误。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无常,苦、空、无我,亦如是说。
= 如「无常」的经文一样,苦、空、无我等法的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如内入处四经,如是外入处,色、声、香、味、触、法四经、内外入处四经,亦如是说。
= 如内入处四经,如是外入处,色、声、香、味、触、法四经、内外入处四经,亦如是说。
内外入处 = 六内入处加上六外入处,合称为十二入处。
#209、本经说明若于六触入处如实知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则得解脱。相应部Chaphassayatanika(六触处)。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毗舍离耆婆拘摩罗药师庵罗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六触入处。
“云何为六?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
= 有六种触入处。是那六种呢?就是指眼触入处,以及耳、鼻、舌、身、意等触入处。
六触入处 = 即六触,是根、境、识三事和合而生的一种心理作用。六触入处,就是六种触觉发生的地点、处所。
“沙门、婆罗门于此六触入处集、灭、味、患、离不如实知,当知是沙门、婆罗门去我法、律远,如虚空与地。”
= 如果出家学道的沙门与婆罗门,对这六触入处的集起、息灭、爱乐、祸患、出离等,不能如实知见的话,当要知道,这个沙门或婆罗门便离我所说的正法和戒律很远,就像天空和大地一样。
味(wèi) = 滋味[taste]。(辨别滋味;品尝[distinguish
the flavour of]。)
患(huàn) = 担忧,忧虑[worry about]。(祸患,祸害[calamity;trouble;peril]/苦于[suffer
from]。)
时,有异比丘从座起,整衣服,为佛作礼,合掌白佛言:“我具足如实知此六触入处集、灭、味、患、离。”
= 弟子我已经充分如实地知道这六触入处的集起、息灭、爱乐、祸患、出离了。
佛告比丘:“我今问汝,汝随问答我。
“比丘!汝见眼触入处是我、异我、相在不?”
= 我现在问你,你就随我所问回答。比丘啊!你能察见这眼触入处是我、是我所有、我在眼触入处中、或眼触入处在我之中吗?
答言:“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于此眼触入处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如实知见者,不起诸漏、心不染著、心得解脱,是名初触入处已断、已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法永不复起,所谓眼识及色。
= 答得好啊!答得真好!对这眼触入处并没有一实体的我、不是我所有、我不在眼触入处中、眼触入处也不在我之中的情况,能够如实地知见的话,就不会生起各种烦恼,心里不会有所贪著,心灵就可获得解脱,这就叫已断除、已了知第一个眼触入处,断除了它的根本,就像砍断多罗树的树头一样,在未来世也永远不会再生起,所谓眼识及色境就是了。
“汝见耳、鼻、舌、身、意触入处是我、异我、相在不?”
= 你能察见到耳、鼻、舌、身、意等触入处就是我、是我所有、我在触入处中、或触入处在我之中的情况吗?
初触入处 = 即指眼触入处。眼触入处在六触中序数第一。
截(jié) = 断绝,切断[cut;sever]。(指物体截断后的片断、部分[piece; part;slice]。)
答言:“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于耳、鼻、舌、身、意触入处非我、非异我、不相在,作如是如实知见者,不起诸漏、心不染著、心得解脱,是名比丘六触入处已断、已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欲不复生,谓意识法。”
= 答得好啊!答得真好!对这耳、鼻、舌、身、意等触入处,能知道那些都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我不在触入处中、触入处也不在我之中,像这样地去如实知见的话,就能不生起一切烦恼,心中不会有所贪著,心灵就能获得解脱,这就叫比丘已断除、已了知六触入处,断除了它的根本,就像砍断多罗树的树头一样,在未来世也永远不会再生起,所谓意识及法境等就是。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10、本经说明若执着六触入处则长受忧苦,反之则长受喜乐。相应部Sangayha(执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毗舍离耆婆拘摩罗药师庵罗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莫乐、莫苦!所以者何?有六触入处地狱,众生生彼地狱中者,眼所见不可爱色、不见可爱色,见不可念色、不见可念色,见不善色、不见善色,以是因缘故,一向受忧苦;
= 没有比这更快乐、也没有比这更痛苦了!为什么呢?因为有由于执著眼等六种触入处而感生的地狱,众生要是受生这里的话,眼睛所看到的都是不可爱的颜色,不见可爱的颜色;所看到的都是不可爱念的颜色,不见可爱念的颜色;所看到的都是不好的颜色,不见美好的颜色。因为这样因缘的关系,所以在这里一直感受忧苦;
= “六触入处地狱”:乃由于执着六触入处而生之地狱。
“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识法,见不可爱、不见可爱,见不可念、不见可念,见不善法、不见善法,以是因缘故,长受忧苦。
= 这耳朵所听到的声音、鼻子所嗅到的香气、舌头所尝到的味道、身子所触到的东西、心意所认知的一切法,也是只见不可爱的、而不见可爱的;只见不可爱念的,而不见可爱念的;只见不善的事物、不见美好的事物。因为这样因缘的关系,长久的感受忧苦。
“诸比丘!有六触入处天,有众生生彼处者,眼见可爱、不见不可爱,见可念色、非不可念色,见善色、非不善色,以是因缘故,一向长受喜乐;
= 众比丘啊!又有由于不执著眼等六触入处而感生的天界,要是众生受生在那里的话,眼睛所看见都是可爱的,不见不可爱的;所看见的都是可爱念的颜色,没有不可爱念的颜色;所看见的都是美好的颜色,没有不美好的颜色。因为这样因缘的关系,所以在这里一直长久的享受喜乐;
= “有六触入处天”:「天」,巴利本作Sagga(天)。六触入处天即由于不执着六触入处而生之天。
六触入处天 = 指由于不执著六触入处而生之天。其实佛陀教诫,是要人脱离三界,并不欣受天界,此处应只是方便教导而已。
“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所识法,可爱非不可爱、可念非不可念、善非不善。”
= 这耳朵所听到的声音、鼻子所闻到的香气、舌头所尝到的味道、身体所接触的东西、心意所认知的一切法,都是可爱的,而没有不可爱的;都是可爱念的,而不是不可爱念的;都是美好的,而不是不美好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11、本经叙说佛为诸比丘说自护不随五欲,诸比丘不甚解,往问阿难,阿难复为彼等详说。相应部Lokakamaguna(世间欲类)。
##佛陀提到了(a)打坐时有对于过去、现在、未来的妄想,因此努力守护六根,而能致涅槃。佛陀又进一步解释,(b)灭六入处可离色想乃至法想。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毗舍离耆婆拘摩罗药师庵罗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昔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禅思思惟:‘自心多向何处?’
= 我以前还未成正觉的时候,独自处于僻静的地方,静默地思考,自己的心思大多往那里去了呢?
成正觉 = 成佛。其中「正觉」指佛的真正觉悟的智慧。
“观察自心,多逐过去五欲功德,少逐现在五欲功德,逐未来世转复微少。
= 我观察自己的心思,大多是在追求着过去的色、声、香、味、触等五欲的利益,很少追求现在的五欲利益,而追求未来的就更加稀少了。
= “五欲”:Panca-kamaguna,又译作「五妙欲」,即色、声、香、味、触。
逐(zhú) = 人在豕等动物后面追逐的样子。追赶[chase;pursue]。(随,跟随[follow]。)
五欲功德 = 五欲,又译作「五妙欲」,即色、声、香、味、触。功德,原指功能福德之义;此指福利或利益而言。
五欲功德 = 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的作用。
“我观多逐过去五欲心已,极生方便,精勤自护,不复令随过去五欲功德。
= 我观察到自心大多追求着过去的五欲之后,便极力以各种方便善巧,精勤修持,保护自心,不再使它追随过去的五欲利益。
“我以是精勤自护故,渐渐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我因为这样精勤修持,保护自心的关系,所以就渐渐地证悟无上的正等正觉。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汝等诸比丘!亦复多逐过去五欲功德,现在、未来亦复微少;
“汝今亦当以心多逐过去五欲功德故,增加自护,亦当不久得尽诸漏,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众比丘啊!你们的心也大多是在追求着过去的五欲利益,追求现在或未来的情况也是很稀少。你们现在也应当要因为自心大多在追求过去五欲利益的缘故,增加对自心的保护,不久之后,也应当可以灭尽一切烦恼,获得没有烦恼的清净心解脱和智慧解脱,在现世中自己知道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所以者何?眼见色因缘生内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
“耳、鼻、舌、身、意法因缘生内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
=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眼根看见色境的因缘,就会生起内心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同样地,这耳、鼻、舌、身,乃至意根接触法境的因缘,也会生起内心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
“是故,比丘!于彼入处当觉知,若眼灭,色想则离;
“耳、鼻、舌、身、意灭,法想则离。”
= 所以,比丘啊!对这眼等六入处应当要觉知。如果能断灭眼根,那么就能出离对色境的想象;同样地,如果能断灭耳、鼻、舌、身、意等五根,那么也就能出离对声、香、味、触、法等五境的想象了。
佛说当觉六入处,言已,入室坐禅。
= 世尊今天只为我们简略地解说佛法的要义,没有更深广地再加以分别解说,就进入室内静坐修禅了。
时,有众多比丘,世尊去后,作此论议:“世尊为我等略说法要,不广分别,而入室坐禅。世尊说言:‘当觉六入处,若彼眼灭,色想则离;耳、鼻、舌、身、意灭,法想则离。’
= 世尊说:『应当要觉知眼等六入处,如果能够断灭眼根,就能出离对色境的想象;同样地,能够断灭耳、鼻、舌、身、意等五根,那么也就能出离对声、香、味、触、法等五境的想象了。』
“我等今日于世尊略说法中犹故不解,今此众中,谁有慧力,能为我等于世尊略说法中,广为我等演说其义?”
= 我们今天对世尊简略的说法仍有不了解的地方,今天在座的大众中,谁有智慧能力,能为我们在世尊简略的说法中,深广地再为我们演说正法的妙义呢?
故(gù) = 缘故,原因[cause;reason]。(原来。旧时的[ancient;old;former]/死亡[die]/故意,存心[deliberately;on purpose]。)
复作是念:“唯有尊者阿难,常侍世尊,常为大师之所赞叹,聪慧梵行。
“唯有尊者阿难堪能为我等于世尊略说法中演说其义,我等今日皆共往诣尊者阿难所,问其要义,如阿难所说,悉当奉持。”
= 大众们又这样地想着:只有阿难尊者,经常亲近侍奉世尊,也经常被世尊所赞叹,说他头脑聪慧,修持清净。应当只有阿难尊者能够为我们在世尊简略的说法中再演说正法的妙义,我们今天就到阿难尊者住处拜访,向他请教精要的法义,然后依照阿难尊者的指示,都应当要遵奉修持。
尔时,众多比丘往诣尊者阿难所,共相问讯已,于一面坐,白尊者阿难言:“尊者当知!世尊为我等略说法要。”
= 「尊者啊!您应当知道的!世尊今日为我们简略地演说佛法的要义了。」
如上所说,具问阿难:“当为我等广说其义!”
= 他们就照上面世尊所说的法,一一地向阿难尊者请教说:「请您为我们广说它的妙义!」
尊者阿难语诸比丘:“谛听!善思!于世尊略说法中,当为汝等广说其义。
= 要仔细听!好好地思考!对世尊简略的说法,我将为你们广说它的妙义。
“世尊略说者,即是灭六入处有余当说故,言眼处灭,色想则离;
“耳、鼻、舌、身、意入处灭,法想则离。
“世尊略说此法已,入室坐禅,我今已为汝等分别说义。”
= 世尊所以简略的说法,就是因为断灭六入处便足够有余,应当说示之故,所以他才说能够断灭眼根,就能出离对色境的想象;同样地,能够断灭这耳、鼻、舌、身、意五根,那么也就能出离对色、声、香、味、触、法等五境的想象。所以世尊简略地说完这段经文后,就进入室内,静坐修禅。我现在已为你们分别演说它的妙义了。
世尊略说者,即是灭六入处有余当说故 = 佛陀简化而讲的,就是灭除六入处余留的执着的说法。「有余」即还有余留的。这里特指还有余留的执着。
尊者阿难说此义已,诸比丘闻其所说,欢喜奉行。
#212、本经叙说佛陀不为阿罗汉说不放逸行,只对有漏比丘说不放逸行。相应部Devadahakhana(提婆陀诃)。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 “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巴利本作Sakkesu
Devadahannama Sakkanam Nigame(于释迦国,名为提婆陀诃之释迦族村)。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不为一切比丘说不放逸行,亦非不为一切比丘说不放逸行。
= 我不为一切比丘讲说不可有放逸懈怠的行为,也不是不为一切比丘讲说不可有放逸懈怠的行为。
“不向何等像类比丘说不放逸行?
= “像类”:即「种类」之意。
“若比丘得阿罗汉,尽诸有漏,离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正解脱,如是像类比丘,我不为说不放逸行。
= 我是不向哪一类的比丘讲说不可有放逸懈怠的行为呢?如果比丘已证得阿罗汉果位,尽除了一切的烦恼事物,出离了所有人世的束缚重担,获得了自己的利乐,而且又尽灭所有系缚身心的烦恼,心灵已正确地得到解脱,像这一类的比丘,我就不为他们讲说不可有放逸懈怠的行为了。
阿罗汉 = 声闻乘中的最高果位名,含有杀贼、无生、应供等义。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
逮得己利 = 达到、获得佛法对自己的利益。「逮」是「达到」的意思。
“所以者何?彼诸比丘已作不放逸故,不复堪能作放逸事;
“我今见彼诸尊者得不放逸果,是故不为彼说不放逸行。
= 为什么呢?因为那些成阿罗汉的比丘已经有修持不放逸懈怠的缘故,他们不会再去做放逸懈怠的事;我现在就看见那些尊者们已获得不放逸懈怠的阿罗汉果位了,所以我不再为他们讲说不可有放逸懈怠的行为。
“为何等像类比丘说不放逸行?
“若诸比丘在学地者,未得心意增上安隐,向涅槃住,如是像类比丘,我为其说不放逸行。
= 我是向哪一类的比丘讲说不可有放逸懈怠的行为呢?如果这位比丘烦恼未断,还是处于有待修行、学习的「学地」阶段,他的心意还未达到完全安稳而依住于涅槃寂静的境地,像这一类的比丘,我就会为他们讲说不可有放逸懈怠的行为了。
= “学地”:Sekha,又译「有学」,即尚有烦恼未断,必须有待修行、学习。四圣果之前三果均为有学果位,第四阿罗汉则为无学位。
“所以者何?以彼比丘习学诸根,心乐随顺资生之具,亲近善友,不久当得尽诸有漏,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为什么呢?因为这类比丘虽然学习追逐诸根的欲求,心里乐于随顺各种养生之具,然而他能亲近善友,不久之后,应当就可断除一切烦恼的事物,获得清净的心灵解脱和智慧解脱,在现世中自己知道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资生之具 = 能资助活命的东西,例如食物、衣服、住处。
“所以者何?彼眼识所可爱乐、染著之色,彼比丘见已,不喜、不赞叹、不染、不系著住;
“以不喜、不赞叹、不染、不著住故,专精胜进,身心止息,心安极住不忘,常定一心,无量法喜,但逮得第一三昧正受,终不退减随于眼色;
“于耳、鼻、舌、身、意识法亦复如是。”
= 为什么呢?因为那位比丘的眼识里以往所感觉值得爱乐、贪著的色境,现在他看了之后,不再觉得喜欢、也不再赞叹、不再贪著、不再被它吸引束缚了;就因为不再喜欢、不再赞叹、不再贪著、不再被它吸引束缚的缘故,所以能专精修持,奋发精进,身心止息,内心极安祥而不逸失,常定于一处,充满无量的法喜,只要获得了至高无上的禅定,就是随顺着眼根接触色境,也始终不会再退减道心;像耳之闻声、鼻之嗅香、舌之尝味、身之感触、以及意之识法,也同是这样子。
心安极住不忘 = 言内心极安祥而不逸失。
第一三昧正受 = 三昧为梵语,又作三摩地、三摩提。意译为等持、定、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等。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一般修行大都止心一处,不令散乱,而保持安静,此一状态称为三昧。正受,音译作三摩钵底、三摩拔提、三摩。意译等至、正定现前。远离邪想而领受正所缘之境的状态。亦即入定时,以定之力使身、心领受平等安和之相。又定心离邪乱称为「正」,无念无想而纳法在心称为「受」。观经玄义分说:「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缘虑并亡,三昧相应,名为正受。」
意识法 = 这里指「意识」(染着或不染着)「法」。和此段先前的「眼识」染着或不染着「色」对应。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13、本经说明有六根、六尘,根、尘二法,缘二法生三受,不如实知者生纯大苦聚,反之则灭。相应部Dvayam(二法)。
##本经表示如实知「受」支,就能灭「爱」(贪欲身触、瞋恚身触)、「取」(戒取身触、我见身触)、「有」(恶不善法)等支,灭掉十二因缘后续的苦果。能如实知,就从「无明触」变成「明触」,不再受苦,参见卷二第45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为汝等演说二法,谛听!善思!
“何等为二?眼、色为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是名二法。
= 我将为你们演说二法,要仔细听!好好地思考!是哪二法呢?就是眼根与色境二种,像耳根与声境、鼻根与香境、舌根与味境、身根与触境、意根与法境也是二种,这就叫二法。
“若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说:『是非二者,沙门瞿昙所说二法,此非为二。』
= 如果有出家学道的沙门或婆罗门这样地说:『这不是二法,沙门瞿昙所说的二法,并不是真二法。』
“彼自以意说二法者,但有言说,闻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其境界故。
= 他们以自己的意思另说二法,但却空有言说,问他道理并不知道,徒增疑惑,因为并非真有这样的境界存在之故。
闻(wén) = 听到[hear]。(听说;知道[be
told;know]/嗅;嗅到[smell]/通“问”。询问;问候[inguire;extend gleetings
to]。)
“所以者何?缘眼、色,眼识生,三事和合触,缘触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
= 为什么呢?因为眼根与色境的接触,便会生起眼识,再由眼根、色境、眼识三事和合而生起眼触,又由于眼触而生起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
“若于此受集、受灭、受味、受患、受离不如实知者,种贪欲身触、种瞋恚身触、种戒取身触、种我见身触,亦种植增长诸恶不善法,如是纯大苦聚皆从集生;
“如是耳、鼻、舌、身、意、法缘,生意识,三事和合触,广说如上。
= 如果对这感受的集起、感受的息灭、感受的爱乐、感受的祸患、感受的出离等情况,不能如实察知的话,就会种下贪欲的觉触、种下瞋恚的觉触、种下戒取的觉触、种下我见的觉触,也会种植增长一切邪恶不善之法,像这些纯粹大苦的结聚,都会随着生起;同样地,这耳、鼻、舌、身四根,乃至意根与法境接触的因缘而生起的意识,又由于意根、法境、意识三事和合而生起的意触,也都如上面一样地广为解说。
种 = 这里以「种植」比喻造业。
身 = 这里指「种类」。
触 = 这里的「触」指接触,是一般性的用词,并不是特指十二因缘的「触」支或六境的「触」。「种贪欲身触」即「种下了贪欲这一类的接触(来源)」。
种戒取身触 = 戒取,又作「戒禁取见」,指执行邪恶戒却以为是正戒。身,聚的意思,言聚集诸法以成其身,通常附加于语尾,表示复数之语。戒取身,即指「戒取见」而言。触,觉触之意。
“复次,眼缘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缘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于此诸受集、灭、味、患、离如是知;
“如是知已,不种贪欲身触、不种瞋恚身触、不种戒取身触、不种我见身触、不种诸恶不善法,如是诸恶不善法灭,纯大苦聚灭;耳、鼻、舌、身、意法亦复如是。”
= 其次,由于眼根接触色境而生眼识,再由眼根、色境、眼识三事和合而生起眼触,又由于眼触而生起的感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对这一切感受的集起、息灭、爱乐、祸患、出离等情况,都要如实地去察知;能如实地察知后,就不会种下贪欲的觉触、不会种下瞋恚的觉触、不会种下戒取的觉触、不会种下我见的觉触、不会种下一切邪恶不善之法了。像这一切邪恶不善之法断灭了,那么纯粹大苦的结聚也就跟着息灭了;这耳根与声境、鼻根与香境、舌根与味境、身根与触境、意根与法境,也是像这样。
「如是知;如是知已」 = 根据经文内容前后文意,此二「如是」宜作「如实」才是。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14、本经说六根、六尘等根、尘二法成对。参阅相应部Dvayam(二法)。
##本经在文字上写道「受、想、思(行)」是触已受、受已思、思已想,看似有次序。然而若由其余各经来看,其实是触「俱生」受想思。相当的南传经文则顺序为触已受、触已思、触已想。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二因缘生识。
“何等为二?谓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
= 有二种条件因素而生起识的作用。是哪二种呢?就是眼根与色境、耳根与声境、鼻根与香境、舌根与味境、身根与触境、意根与法境。
“如是广说,乃至非其境界故。
= 像这样地广为解说……(省略处指跟前篇经文一样内容,可参阅)乃至不是真有这样境界存在的缘故。
“所以者何?眼、色因缘生眼识,彼无常、有为、心缘生;
“若色、眼、识,无常、有为、心缘生,此三法和合触,触已受,受已思,思已想,此等诸法无常、有为、心缘生,所谓触、想、思。
= “眼、色因缘生眼识,彼无常…此等诸法无常、有为、心缘生”:巴利本作Cakkhunca Paticca Rupeca Uppajjati
Cakkhuvinnanam.Cakkhu Aniccam Viparinami Annathabhavi,Rupa
Anicca Viparinamino Annathabhavino.Itthetam Dvayam Calanceva Vyayanca Aniccam
Viparinami Annathabhavi,Cakkhuvinnanam Aniccam
Viparinami Annathabhavi.Yo Pi Hetu Yo Pi Paccayo Cakkhuvinnanassa Uppadaya,So Pi Hetu So Pi Paccayo Anicco Viparinami Annathabhavi,Aniccam Kho Pana Bhikkhave Paccayam Paticca Uppannam
Cakkhuvinnanam,Kuto Niccam Bhavissati.Ya Kho Bhikkhave
Imesam Tinnam Dhammanam Sangati Sannipato Samavayo,Ayam
Vuccati Bhikkhave Cakkhusamphasso,Cakkhuphasso Pi
Anicco Viparinami Annathabhavi,Yo Pi Hetu Yo Pi Paccayo
Cakkhusamphassassa Uppadaya So Pi Hetu So Pi Paccayo Anicco Viparinami
Annathabhavi,Aniccam Kho Pana Bhikkhave Paccayam
Paticca Uppanno Cakkhusamphasso Kuto Nicco Bhavissati.Phuttho Bhikkhave Vedeti
Phuttho Ceteti Phuttho Sanjanati,Itthete Pi Dhamma Cala
Ceva Vyaya Ca Anicca Viparinamino Annathabhavino.(眼与诸色为缘而生眼识。眼是无常、变坏者、变化性者,诸色是无常、变坏者、变化性者。如是,此二者是动转、衰灭、无常、变坏者、变化性者,眼识是无常、变坏者、变化性者。凡是眼识生起之因以及缘,其因以及缘是无常、变坏者、变化性者,然而,比丘们!依无常之缘所生之眼识,何以有常。比丘们!此等三法之集会、和合、结合,称为眼触,眼触也是无常、变坏者、变化性者,凡是生起眼触之因以及缘,其因以及缘是无常、变坏者、变化性者,依无常之缘所生之眼触,何以有常。触已感受,触已思考,触已知解,如是,此等诸法亦是动转、衰灭、无常、变坏者、变化性者。
“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 为什么呢?因为眼根与色境接触的因缘而生起眼识,这眼根、色境、眼识都是生灭无常、因缘造作的有为法,是缘于心而生起;如果色境、眼根、眼识都是生灭无常、因缘造作的有为法,是缘于心而生起,那么由这三法和合而生的眼触,眼触之后的感受,感受之后的意志活动,意志活动之后的想象,这一切法也是生灭无常、因缘造作的有为法,都是缘于心而生起,所谓的眼触、想象、意志活动就是了。耳、鼻、舌、身、意等五根,也是像这样子。
心缘生 = 以意欲为条件所生。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变化性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15、本经叙说佛陀为富留那比丘说「现见法、灭炽然、不待时、正向、即此见、缘自觉」等法。相应部Punna(富楼那)。
##「现法、灭炽然、不待时、正向、即此见、缘自觉」表示佛法可当下体证。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富留那比丘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说现法、说灭炽然、说不待时、说正向、说即此见、说缘自觉。
= 世尊您说现法、说灭炽然、说不待时、说正向、说即此见、说缘自觉等法。
= “富留那”:Punna,能善解义理,佛陀十大弟子中称「说法第一」。
现法 = 指现见法,即善于分别现法烦恼有无之法。
现法 = 这一生。
灭炽燃 = 炽燃,指烦恼。灭炽燃,即灭除烦恼。
不待时 = 谓行、住、坐、卧,一切时中皆可修习,言其易修习也。
不待时 = 即时。
正向 = 正确的方向,指涅槃解脱而言。
即此见 = 言此法不同于一切外道,故言即此见。
缘自觉 = 瑜珈师地论云:「远离信他欣乐行相,周遍寻思,随闻所起见、审察、(安)忍,唯自证故,名内所证。」此亦即缘自觉之义。
缘自觉 = 亲自能体证。
“世尊!云何为现法,乃至缘自觉?”
= 世尊啊!到底什么是现法……乃至缘自觉呢?
佛告富留那:“善哉!富留那!能作此问。
“富留那!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 问得真好!富留那啊!你能这样地发问。富留那啊!你要仔细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解说。
“富留那!比丘眼见色已,觉知色、觉知色贪,我此内有眼、识、色贪,我此内有眼、识、色贪如实知。
= 富留那啊!比丘眼睛看见色境后,要能觉知这色境,并能觉知对色境的贪欲——在我的内处有眼根、眼识与色境和合而生起的贪欲,对这在我内处有眼根、眼识与色境和合生起的贪欲,要如实地去觉知。
“富留那!若眼见色已,觉知色、觉知色贪,我此内有眼、识、色贪如实知者,是名现见法。
= 富留那啊!如果眼睛看见色境后,就能觉知这色境、觉知对这色境的贪欲——如实地觉知在我内处有眼根、眼识与色境和合生起的贪欲的话,这就叫现见法。
“云何灭炽然?云何不待时?云何正向?云何即此见?云何缘自觉?
= 什么叫灭炽燃?什么叫不待时?什么叫正向?什么叫即此见?什么叫缘自觉呢?
“富留那!比丘眼见色已,觉知色,不起色贪觉,我有内眼、识、色贪,不起色贪觉如实知。
= 富留那啊!比丘眼睛看见色境后,虽然觉知这色境,但并不生起贪欲色境的感觉——虽在我内处有眼根、眼识与色境和合而生起的贪欲,但能够如实地觉知并不生起对色境贪欲的感觉。
“若富留那!比丘眼见色已,觉知色,不起色贪觉;
“如实知色,不起色贪觉如实知,是名灭炽然、不待时、正向、即此见、缘自觉。
= 富留那啊!如果比丘眼睛看见色境后,虽能觉知色境,但并不生起对色境贪欲的感觉;像这样如实地觉知色境,如实地觉知不生起对色境贪欲的感觉,这就叫灭炽燃、不待时、正向、即此见、缘自觉了。
“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 对耳、鼻、舌、身、意等五根,也是要像这样地去觉知。」
佛说此经已,富留那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16、本经说明圣所说海,不是一般大水,而是六根缘六尘已,爱念、染着,贪乐身、口、意业。相应部Samudda(海)。
##后世佛教徒将流转生死的无量身、口、意业称作海,例如《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一〈忉利天宫神通品1〉:「三业恶因之所招感,共号业海」,其原始定义可见本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言大海者,愚夫所说,非圣所说,此大海小水耳。
= 一般所说的大海,那是愚夫所说,不是圣者所说,这一般所说的大海,只不过是小水池罢了。
“云何圣所说海?谓眼识色已,爱念、染著,贪乐身、口、意业,是名为海。
= 什么是圣者所说的海呢?就是指眼睛认识色境后,生起的爱念、贪著,贪乐那身(行为)、口(语言)、意(心意)三业,这就叫海。
身、口、意业 = 此即所谓的「三业」,指由言行思想所造作之业。
“一切世间阿修罗众,乃至天、人,悉于其中贪乐沉没,如狗肚藏,如乱草蕴,此世、他世绞结缠锁,亦复如是。
= 一切世间的阿修罗……乃至天神、人类,都在此业海中贪乐沉没,有如狗的肚脏,又如乱草的积聚,在这一世与其它世之间,彼此纠结缠绕,生死不绝的情况,也是像这样子。
阿修罗 = 六道之一,华译为非天,由其有天之福而无天之德,似天而非天。又译作无端,因其容貌眼丑陋。又译作无酒,言其国酿酒不成。性好斗,常与帝释战,国中男丑女美,宫殿在须弥山北,大海之下。
狗肚藏 = 狗肚中的肠子(般的纠缠)。
乱草蕴 = 杂乱积聚的水草。
蕴(yùn) = 积聚,蓄藏[accumulate]。(佛教语意为荫覆[shadow]。也译作“阴”,如佛经以色、受、想、行、藏为五阴,也作五蕴。)
绞(jiǎo) = 用两股以上的细长条扭结成一根绳索;扭,拧[twist]。(缠绕[twine;bind]。)
“耳识声、鼻识香、舌识味、身识触,此世、他世绞结缠锁,亦复如是。”
= 耳朵听识声音、鼻子闻识香气、舌头尝识味道、身体触识所触之物生起的爱念贪著,在这一世与其它世之间,彼此纠结缠绕的情况,也是像这样子。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身、口、意业,如是贪、恚、痴、老、病、死,亦如是说。
如五根三经、六根三经,亦如是说。
= 本经讲了眼、耳、鼻、舌、身等五根,识知色、声、香、味、触后,染着身、口、意业,是一经。染着贪、恚、痴,是第二经。染着老、病、死,是第三经。这些经中没提到意根,因此是五根三经。另外有经典则讲了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的染着,而为六根三经。
#217、本经说明六内入处是人大海,六外入处是涛波。相应部Samudda(海)。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所谓海者,世间愚夫所说,非圣所说,大海小水耳。
= 一般所说的大海,那是愚夫所说,不是圣者所说,这一般人所说的大海只算是小水池罢了。
“眼是人大海,彼色为涛波,若能堪忍色涛波者,得度眼大海,竟于涛波、回澓、诸水、恶虫、罗刹、女鬼;
= 眼睛就是人的大海,而眼睛所看见的境就是海里的涛波,如果能够忍受色境所成涛波的人,就可渡过眼睛的大海,出离涛波、漩涡、各种水域恶虫、罗剎、女鬼等的危境;
= “回澓”:在水中来回转动之意。
涛(tāo) = 大波[billow;big wave]。
澓(fú) = 回旋的流水。
回澓 = 同洄澓,水来回转动,即漩涡。
罗剎 = 恶鬼的总名,有罗剎国,在大海之中,男的叫罗剎娑,女的叫罗剎私,或飞空、或地行,喜欢食人的血肉。
“耳、鼻、舌、身、意是人大海,声、香、味、触、法为涛波,若堪忍彼法涛波,得度于意海,竟于涛波、回澓、恶虫、罗刹、女鬼。”
= 同样地,耳、鼻、舌、身、意等五根就是人的大海,而所接触的声、香、味、触、法五境就是海里的涛波,如果能够忍受法境等涛波,才能渡过意根等大海,出离涛波、漩涡、恶虫、罗剎、女鬼等的危境。
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大海巨涛波,恶虫罗刹怖;难度而能度,集离永无余。
= 大海里涌现巨大的涛波,其中又有令人怖畏的恶虫、罗剎栖止;这么难渡的大海若能渡过,便能出离所有一切险恶的集聚永无残余。
“能断一切苦,不复受余有;永之般涅槃,不复还放逸。”
= 这样就能断灭一切的苦恼,不再受生死的流转;永远趋向涅槃境地,不再会有懈怠放逸。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18、本经说明苦之生、灭。相应部Dukkha(苦)。
##本经分析要有根、境、识,三事和合,才会有触,引发之后的因缘。若「触」灭,即可灭掉十二因缘后续的苦果:
触灭→ 受灭→ 爱灭→ 取灭→ 有灭→ 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为汝等说苦集道迹、苦灭道迹。
“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 我现在将为你们讲说痛苦生起的途径,以及痛苦息灭的途径。你们要仔细听!好好地思考!我将要为你们解说。
= “苦集道迹、苦灭道迹”:巴利本作Dukkhassa…Samudayanca Atthagamanca Desissami(当说苦之集及灭)。苦集道迹,是苦生起之道程;苦灭道迹,是苦解除之道程。
道迹 = 途径。
“云何苦集道迹?
“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
= “缘眼、色,生眼识”:Cakkhun
Ca Paticca Rupe Ca Uppajjati Cakkhuvinnanam,即以眼与诸色为缘生起眼识。
“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
= 什么是痛苦生起的途径呢?就是由于我们的眼根与色境的接触后,便产生能认识的眼识,再由眼根、色境、眼识三事和合而生起了眼触,又由于眼触而生起了感受,由感受而生起喜爱,由喜爱而生起贪取,由贪取而招感未来的果报,由有未来的果报而有来世的再生,由有来世的再生,于是便有老、病、死、忧、悲、恼苦的产生了。
“如是,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名苦集道迹。
= 这耳、鼻、舌、身、意五根接触声、香、味、触、法五境,也是像这样子,这就叫痛苦产生的途径。
“云何苦灭道迹?
“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
“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纯大苦聚灭。
= 什么是息灭痛苦的途径呢?由于眼根与色境的接触,便生起了能认识的眼识,再由眼根、色境、眼识三事和合而生起了眼触;如果能息灭眼触就可使感受息灭;感受息灭,那么喜爱就可息灭;喜爱息灭,那么执取就可息灭;执取息灭,那么就不会招感未来的果报;没有未来的果报,就不会有来世的再生;没有来世的再生,那么就可息灭老、病、死、忧、悲、恼苦,像这样纯粹大苦的结聚也就息灭了。
“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是名苦灭道迹。”
= 耳、鼻、舌、身、意五根,也是同样地说法,这就叫息灭痛苦的途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19、本经说明观察六入乃至三受之无常,即为涅槃道迹。相应部Sappaya(有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涅槃道迹。
= 我现在将为大家解说涅槃的途径。
“云何为涅槃道迹?
“谓观察眼无常,若色、眼识、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无常;
“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名涅槃道迹。”
= 什么是涅槃的途径呢?就是要观察眼根的无常,像这色境、眼识、由眼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内心或觉得痛苦、或觉得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这些都是无常的;耳、鼻、舌、身、意等五根与声、香、味、触、法五境的接触,也要像这样地去做观察,这就叫涅槃的途径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20、本经说明观察六入乃至三受之无常非我,即为似趣涅槃道迹。相应部Sappaya(有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似趣涅槃道迹。
= 有一种随应涅槃的途径。
= “似趣涅槃道迹”:巴利本作Nibbanasappayam
Patipadam(随应涅槃之道)。
似趣涅槃道迹 = 巴利本作「随应涅槃之道」,意较切合。
似趣涅槃道迹 = 可用以趣向涅槃的道路,相对应的南传经文为「有益于到达涅槃的途径」。此经中的几个「似」字都疑为「以」字的抄写讹误。
“云何为似趣涅槃道迹?
“观察眼非我,若色、眼识、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观察无常;
“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名似趣涅槃道迹。”
= 什么是随应涅槃的途径呢?就是要观察眼根并不就是我,像这色境、眼识、以及由眼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内心或觉得痛苦、或觉得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这些都要观察它的生灭无常;对耳、鼻、舌、身、意等五根,也是要像这样地去观察,这就叫随应涅槃的途径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21、本经说明趣一切取道迹及断一切取道迹。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趣一切取道迹。
= 有趋向对一切执取的途径。
“云何为趣一切取道迹?
“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
“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所取故。
“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取所取故,是名趣一切取道迹。
= 什么是趋向对一切执取的途径呢?就是由于眼根与色境接触,便生起了眼识,再由眼根、色境、眼识三事和合而生起眼触,又由眼触而生起感受,由感受而生起喜爱,由喜爱生起了执取,那是为了执取所想取得事物的缘故。耳、鼻、舌、身、意五根对声、香、味、触、法五境的执取,也是像这样子,都是要执取所想取得事物的缘故,这就叫趋向对一切执取的途径了。
“云何断一切取道迹?
“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
“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
“如是知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 什么是断灭对一切执取的途径呢?就是由于眼根与色境接触,便生起了眼识,再由眼根、色境、眼识三事和合而生起眼触。如果能够息灭眼触,那么感受就可息灭;感受息灭,那么喜爱就可息灭;喜爱息灭,那么执取也就跟着息灭了;同样地,察知耳、鼻、舌、身、意五根对声、香、味、触、法五境的执取,也要像这样地把它断灭。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22、本经说明六入乃至三受均为知法、识法。参阅相应部Parijanana(晓了)。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知一切知法、一切识法。
“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 应当要知道一切所应知之法,以及所应识之法。要仔细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
知法 = 应该知道的法。
识法 = 应该认识的法。
“云何一切知法、一切识法?
“诸比丘!眼是知法、识法,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一切是知法、识法;
“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 什么是一切所应知之法与一切所应识之法呢?众比丘啊!好比眼根就是所应知之法、所应识之法了,还有这眼根所接触的色境,眼根接触色境生起的眼识,眼根、色境、眼识三事和合生起的眼触,以及由眼触因缘生起的感受——内心或觉得痛苦、或觉得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那一切都是所应知之法、所应识之法;耳、鼻、舌、身、意等五根,也同样是所应知之法、所应识之法。
「云何一切知法…亦复如是」=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诸比丘!云何于一切,为知解、晓了、离欲、舍弃者,堪善能尽苦耶?诸比丘!凡于眼、凡于色、凡于眼识,凡依眼识所识知之法,凡耳、凡声……、凡鼻、凡香……凡舌、凡味……凡身、凡触……凡意、凡法、凡意识、凡依意识所识知之法。诸比丘!于此一切知解、晓了、离欲、舍弃者,谓之善能尽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23、本经说明若如实知六入乃至三受,则不说一法不知、不识而得究竟苦边。参阅相应部Parijanana
(晓了)。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不说一法不知、不识而得究竟苦边。
= 我不说对一法不知也不识,而能够彻底脱离生死苦海。
“云何不说一法不知、不识而得究竟苦边?
“谓不说于眼不知、不识而得究竟苦边。
= 到底对那一法不说不知也不识,而能够彻底脱离生死苦海的呢?就是不说对眼根不知也不识,而能够彻底脱离生死苦海。
“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亦复不说不知、不见而得究竟苦边;
“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 像这眼根所接触的色境,眼根接触色境而生起的眼识,再由眼根、色境、眼识三事和合而生起的眼触,又由于眼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内心或觉得痛苦、或觉得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对这些我也一样不说对它不知不见,然而却能够彻底脱离生死苦海;像耳、鼻、舌、身、意等五根,也同样不这么的说它。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24、本经说明当断一切欲法。相应部Pahana(舍弃)。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一切欲法应当断。
= 应当要断除一切会引人贪欲之法。
“云何一切欲法应当断?
“谓眼是一切欲法应当断,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一切欲法应当断;
“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 到底所应当断除的一切会引人贪欲之法是什么呢?好比眼根就是应当断除的一切会引人贪欲之法,像这眼根所接触的色境,眼根接触色境产生的眼识,以及由眼根、色境、眼识三事和合而生起的眼触、由又于眼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内心或觉得痛苦、或觉得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那一切都是所当断除的会引起人贪欲之法;耳、鼻、舌、身、意等五根,也是要像这样去断除。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25、本经大意同第224经。相应部Pahana(舍弃)。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不说一法不知、不断而究竟苦边。
= 我不说对一法不知也不断而能够彻底地脱离生死苦海。
“云何不说一法不知、不断而究竟苦边?
“谓不说眼不知、不断而究竟苦边,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一切不说不知、不断而究竟苦边;
“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 到底是不说那一法不知也不断,而能够彻底地脱离生死苦海的呢?就是不说对眼根与色境的接触不知也不断,而能彻底地脱离生死苦海。像这眼根所接触的色境,眼根接触色境产生的眼识,以及由眼根、色境、眼识三事和合产生的眼触,再由眼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内心或觉得痛苦、或觉得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对那一切,我不说不知也不断而能够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耳、鼻、舌、身、意等五根,我也不这样去说它。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26、本经说明于六入乃至三受不计者,得觉涅槃。相应部Eja(动着)。
##本经中「我见色、眼我所、相属」即「眼是我、异我、相在」。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断一切计。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 我现在将为大家解说要断除一切的计度思量。要仔细听!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
计 = 思量分别。
“云何不计?
“谓不计我见色,不计眼我所,不计相属,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不计乐我、我所,不计乐相属;
= “不计…不计相属”:巴文意为勿思眼〈是我〉、勿思〈我〉在眼、勿思〈我〉从眼、勿思「眼是我所有」。
= “不计乐相属”:原作「不计乐相乐」。参考本经前后文义,疑作「不计乐我、相乐」。
相属 = 互相从属;互相隶属。
不计乐相属 = 相属,原作「相乐」依据本经前文,宜改作「不计乐相属」,印顺导师「杂阿含经论会编」,亦作如此改正。
“不计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 到底是不计度思量什么呢?就是不去计度思量我所见的色境,不计度思量眼根是我所有,不计度思量我与眼根彼此的从属,像这眼根所接触的色境,眼根接触色境生起的眼识,以及由眼根、色境、眼识三事和合而生起的眼触,又由于眼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内心或觉得痛苦、或觉得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对那些也不会去计度思量快乐就是我、或我所拥有;也不会去计度思量快乐与我彼此的从属。不计度思量耳、鼻、舌、身、意等五根,也是像这样子。
“如是不计者,于诸世间常无所取;
“无所取故,无所著;无所著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像这样不妄自计度思量的人,对于一切世间的事物便能常不贪取;因为不贪取的缘故,所以就能不执著;因为不执著的缘故,所以就能自己觉证涅槃的境地: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上所说,眼等不计,一切事不计亦如是。
#227、本经说明计者是病、是痈、是刺,若不计者,得觉涅槃。相应部Eja(动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计者是病,计者是痈,计者是刺,如来以不计住故,离病、离痈、离刺。
= 计度思量是疾病,计度思量是痈肿,计度思量是毒刺,如来就是因为能不起计度思量的缘故,所以才得脱离疾病、脱离痈肿、脱离毒刺。
痈(yōng) = 中医指恶性脓疮[carbuncle]。(喻祸患[disaster]。)
“是故,比丘欲求不计住,离病、离痈、离刺者,彼比丘莫计眼我、我所,莫计眼相属,莫计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莫计是我、我所、相在;
“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 所以,比丘如果想要求得能不起计度思量,脱离疾病、脱离痈肿、脱离毒刺的话,那位比丘就不可计度思量眼根就是我、或是我所有,不可计度思量眼睛与我彼此相从属,不可计度思量色境、眼识、眼触、以及眼触因素而生起的感受——内心觉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对这些也都不可计度思量就是我、是我所有、我在它们之中、或它们在我之中;耳、鼻、舌、身、意等五根不可对它计度思量,也是像这样子。
“比丘!如是不计者,则无所取;
“无所取故,无所著;
“无所著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比丘啊!能像这样不去计度思量的话,就不会去贪取;因为不贪取的缘故,所以就不会去执著;因为不执著的缘故,所以自己就能觉证涅槃境地: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巳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眼等所说,余一一事亦如是。
= 如眼等经文所说,其余每一件事,经文也是这样的说法。
#228、本经说明生、老、病、死苦之增长法及损灭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增长法、损灭法。
= 我现在将为大家解说生、老、病、死苦的增长法和损灭法。
“云何增长法?
“谓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缘受,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是名增长法;
“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名增长法。
= 怎样叫增长法呢?就是说由于眼根与色境的接触,于是便生起了眼识,再由眼根、色境、眼识三事和合而生起眼触,又因眼触而生起的感受……这样地广为解说,乃至纯粹大苦的结聚产生,这样就叫增长法;耳、鼻、舌、身、意等五根,也是像这样的话,同样叫增长法。
“云何损灭法?
“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灭则受灭,广说乃至纯大苦聚灭;
“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名损灭法。”
= 怎样叫损灭法呢?就是说由于眼睛与色境的接触,于是便生起了眼识,再由眼根、色境、眼识三事和合而生起眼触,如果能息灭眼触,那么感受就可息灭……这样地广为解说,乃至纯粹大苦结聚的息灭;耳、鼻、舌、身、意等五根,也是像这样的话,这就叫损灭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增长、损灭,如是起法、处变易法、集法、灭法,亦如上说。
= 像「增长、损灭」的经文所说,像这起法、处变易法、集法、灭法等法的经文,也如上面所说一样。
#229、本经说明若于六入乃至三受有世俗之见者,是名有漏法,反之是无漏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有漏、无漏法。
= 我现在将为大家解说有漏法和无漏法。
有漏、无漏法 = 漏,是烦恼的异名。含有烦恼的事物,就叫有漏,一切世间的事体,都属有漏法;能脱离烦恼的出世间事体,就叫无漏法。
“云何有漏法?
“谓眼、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
“耳、鼻、舌、身、意,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世俗者,是名有漏法。
= 怎样叫有漏法呢?就是这眼根、色境、眼识、眼触、以及眼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内心觉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同样地,这耳、鼻、舌、身诸根,乃至意根、法境、意识、意触、以及意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内心觉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这些都是世俗所见之法,就叫有漏法。
“云何无漏法?
“谓出世间意,若法、若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出世间者,是名无漏法。”
= 怎样叫无漏法呢?就是指出离世俗之人的意念,像这法境、意识、意触、以及意触因缘而生起的感受——内心觉得或痛苦、或快乐、或不苦也不乐的感受,对这些都能出离世俗之人的见解,这就叫无漏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