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2日星期四

增一阿含经-卷第三十六《八难品第四十二之一》

卷第三十六_八法_八难品第四十二之一
 
#370、本经叙说佛告诉诸比丘地狱、畜生、饿鬼、长寿天、边地、根缺、邪见、无佛世等八难,使人不闻佛法,不得修行;当求方便,远离八难之处,莫愿其中。增支部Akkhana(非时节)、中阿含第124经八难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凡夫之人不闻不知说法时节。
“比丘当知:有八不闻时节,人不得修行。
= “八不闻时节:又作八难处、八难解法、八无暇、八不闲、八非时、八恶等。为修习梵行,不能趣向菩提道的八种难处、难时。中阿含第124经八难经作:「八难、八非时。」
 
八难处/八难解法/八无暇/八不闲/八非时/八恶/八不闻时节/八难 = Atthakkhana,指不得遇佛、不闻正法之八种障难。
在地狱难
众生因恶业所感,堕于地狱,长夜冥冥而受苦无间,不得见佛闻法。
在饿鬼难
饿鬼有三种:
(1)业最重之饿鬼,长劫不闻浆水之名。
(2)业次重之饿鬼,唯在人间伺求荡涤脓血粪秽。
(3)业轻之饿鬼,时或一饱,加以刀杖驱逼,填河塞海,受苦无量。
在畜生难
畜生种类不一,亦各随因受报,或为人畜养,或居山海等处,常受鞭打杀害,或互相吞啖,受苦无穷。
在长寿天难
此天以五百劫为寿,即色界第四禅中之无想天。无想者,以其心想不行,如冰鱼蛰虫,外道修行多生其处,而障于见佛闻法。
在边地之郁单越难
郁单越,Uttara-kuru,译为胜处,生此处者,其人寿千岁,命无中夭,贪着享乐而不受教化,是以圣人不出其中,不得见佛闻法。
盲聋喑哑难
此等人虽生中国(指古印度中部摩竭陀国一带),而业障深重,盲聋喑哑,诸根不具,虽值佛出世,而不能见佛闻法。
世智辩聪难
谓虽聪利,唯务耽习外道经书,不信出世正法。
生在佛前佛后难
谓由业重缘薄,生在佛前佛后,不得见佛闻法。
 
“云何为八?若如来出现世时,广演法教,得至涅槃,如来之所行,然此众生在地狱中,不闻不睹,是谓初一难也。
= “难”:巴利本作Akkhano Asamayo(非时节、不相集会),即不适时、不逢时。
(dǔ) = 见,看见[see]
 
“若复如来出现世时,广演法教,然此众生在畜生中,不闻不睹,是谓第二之难。
 
“复次,如来出现世时,广说法教,然此众生在饿鬼中,不闻不睹,是谓此第三之难也。
 
“复次,如来出现世时,广演法教,然此众生在长寿天上,不闻不睹,是谓第四之难也。
= “长寿天”:巴利本作Dighayuka Deva-nikaya,长寿天众。
 
“复次,如来出现世时,广演法教,然此众生在边地生,诽谤贤圣,造诸邪业,是谓第五之难。
边地 = Mleccha,音译弥戾车。又作边夷无所知者、卑贱。指不能见闻佛法之边隅下贱之种族。/指极乐净土之边地。又称疑城、胎宫。即以疑惑心修诸功德之人,应其机感,死后于净土受生之处。生于边地,五百岁中不得见闻三宝。
 
“复次,如来出现世时,广演法教,得至涅槃,然此众生生于中国,又且六情不完具,亦复不别善恶之法,是谓第六之难也。
= “六情不完具”:巴利本作Duppanno Jalo Elamugo(无慧、痴呆、羊哑),六情即指六根,以根为有情识之所依,故名六情。
 
“若复如来出现世时,广演法教,得至涅槃,然此众生在于中国,虽复六情完具,无所缺漏,然彼众生心识邪见:无人、无施、亦无受者,亦无善恶之报,无今世、后世,亦无父母,世无沙门、婆罗门等成就得阿罗汉者,自身作证而自游乐。
“是谓第七之难也。
 
“复次,如来不出现世,亦复不说法使至涅槃者,又此众生生在中国,六情完具,堪任受法,聪明高才,闻法则解,修行正见:便有物、有施、有受者,有善恶之报,有今世、后世,世有沙门、婆罗门等修正见,取证得阿罗汉者。
“是谓第八之难,非梵行所修行。
= 这就是所谓第八种的难处,不是梵行之人所修行的。
“是谓,比丘,有此八难,非梵行所修行。
 
“于是,比丘,有一时节法,梵行人所修行。
“云何为一?于是,如来出现世时,广演法教,得至涅槃,然此人生在中国,世智辩聪,触物皆明,修行正见,亦能分别善恶之法,有今世、后世,世有沙门、婆罗门等修正见,取证得阿罗汉者。
“是谓梵行人修行一法,得至涅槃。”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八难非一类,令人不得道,如今现在前,世间不可遇。
 亦当学正法,亦莫失是处;追忆过去等,便生地狱中。
= 也应当修学正法,也不可失去其时宜;假如不这样,而只顾追忆过去的等等(种种)世事的话,便容易会堕入于地狱之中。
 于是断、无欲,思惟于正法,久存于世间,而无断灭时。
= 于是(应这样的),断灭而无欲,而思惟于正法的话,此法就能久存于世间,而没有断灭之时。
 于是断、无欲,思惟于正法,永断生死原,久存于世间。
 以得于人身,分别正真法;诸不得果者,必游八难处。
 今说有八难,佛法之要行,一难犹尚剧,如板浮大海。
= “如板浮大海”:中阿含第199经痴慧地经:「若愚痴人从畜生出,还生为人,极大甚难。…犹如此地,满其中水,有一瞎龟,寿命无量百千之岁。彼水上有小轻木板,唯有一孔,为风所吹。…彼瞎龟头宁得入此小轻木板一孔中耶?」
(jù) = 甚;厉害,严重[acutesevereintense](繁多;繁忙[numerous and diverse])
 虽当离一难,然可有此理;设离一四谛,永离于正道。
 
四圣谛/四真谛/四谛 = Cattari Ariyasacca,谛,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苦圣谛/苦谛
《苦果》
Dukkha-sacca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
迷界/世界因果
集圣谛/集谛
《苦因》
Samudaya-sacca,集,招聚之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称集。谛,审实不虚之义。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称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苦之根源为渴爱,以渴爱之故,形成‘来世’与‘后有’。渴爱之核心乃由无明生起之虚妄我见,若有渴爱,便有生死轮回;欲免除生死之苦,须以智慧照见真理、实相,证得涅槃,断除渴爱,超脱轮回之苦。
灭圣谛/灭谛
《乐果》
Nirodha-sacca,灭,灭尽、息灭之义;谛,审实不虚之义。谓人类若能灭息苦之根本(欲爱),即可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如实审察了知此一真谛而无丝毫虚谬,即称灭谛。
悟界/出世间因果
道圣谛/道谛
《乐因》
Magga-sacca,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
 
 是故当专心,思惟于妙理,至诚听正法,便得无为处。”
 
“是故,比丘,当求方便,远离八难之处,莫愿其中。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71、本经叙说八大地狱及所附小地狱之因果,堕入其中者,受苦无量,不可称计,罪毕乃得出离;应修八正道以远离之。参阅长阿含第30经世记经地狱品。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八大地狱。
“云何为八?一者、还活地狱,二者、黑绳地狱,三者、等害地狱,四者、涕哭地狱,五者、大涕哭地狱,六者、阿鼻地狱,七者、炎地狱,八者、大炎地狱。
= “阿鼻地狱”:Avici,译为无间地狱,八热地狱之一。无间,有五义:()趣果无间。()受苦无间。()时无间。()命无间。()形无间。参阅长阿含第30经世记经地狱品。
(yán) = 火苗升腾[flame](炎热,酷热[blazingbe burning hot])
 
八大地狱/八热地狱 = 为受热气苦之地狱的总称。
地狱道/地狱趣/地狱有/地狱界/地狱 = Niraya,音译作捺落迦、那落迦、奈落、泥梨耶、泥梨。译为不乐、可厌、苦具、苦器、无有。系五趣之一,六趣之一,五道之一,六道之一,七有之一,十界之一。
游增地狱 = 即附属于八热地狱之小地狱。八热地狱为大地狱,每一大地狱各有十六小地狱。即于各大地狱狱城之四面门外,各有煻煨增、尸粪增、锋刃增、烈河增四处,共计十六处,称为十六游增地狱。八大热地狱合为一百二十八游增地狱。有罪业者游此地狱,倍增苦恼,故名游增。
孤地狱/独地狱/边地狱/孤独地狱 = Pacceka-niraya,指依各人之罪业所招感,孤散于虚空或旷野之地狱,非如八寒、八热地狱之有定处。
等活地狱
Samjiva,因罪人于此地狱中受苦而死,后还复活受苦,故称等活地狱。
黑绳地狱
Kalasutra,据长阿含经卷十九记载,狱卒捉罪人扑热铁上,以热铁绳纵横划之,随绳痕或以斧截切,或以锯解,或以刀屠,血肉散乱百千段。。
众合地狱
Samghata,据长阿含经卷十九地狱品所载,此狱中有大石山,其山两两相对,罪人进入其中,两山自然相合,堆压糜碎罪人身体骨肉,其后两山复还原处。
叫唤地狱
Roruva,堕于此地狱受苦之人,痛苦不堪,号泣叫唤,故称叫唤地狱。长阿含经卷十九对此地狱描述甚详,谓诸狱卒捉狱中罪人,掷入大镬中煮沸之,又掷于大鏊上反覆煎熬,令彼等罪人苦痛辛酸,万毒并至,号叫尤甚。虽经如是惩治折磨,然余罪未毕,故不令骤死,须更再三回经黑沙等十六小地狱,一一受苦。
大叫唤地狱
Dhuma-roruva,狱中罪人痛苦不堪而大号叫,故称大叫唤地狱。
焦热地狱
Tapana,若堕此狱,火随身起,烧炙罪人,皮肉焦烂,苦痛辛酸,万毒并至。
大焦热地狱
Patapana,以焦热极剧,烧炙罪人,皮肉焦烂,苦痛辛酸,万毒并至,故有此名。
无间地狱
Avici,音译作阿鼻、阿鼻旨。堕此地狱之有情,受苦无间。凡造五逆罪之一者,死后必堕于此。无间有五种之义:
1.趣果无间,命终之后,直接堕此狱中,无有间隔。
2.受苦无间,一堕此狱,直至罪毕出狱,其间所受之苦无有间断。
3.时无间,一劫之间,相续而无间断。
4.命无间,一劫之间,寿命无间断。
5.身形无间,地狱纵横八万四千由旬,身形遍满其中而无间隙。
 
“是谓,比丘,八大地狱。”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还活及黑绳,等害、二涕哭,五逆阿鼻狱,炎、大炎地狱,
 
五逆罪/五逆 = 即五重罪。指罪大恶极,极逆于理者。有大乘五逆、小乘五逆之分。
小乘五逆
大乘五逆
杀母
破坏塔寺,烧毁经像,夺取三宝之物。或教唆他人行此等事,而心生欢喜。
杀父
毁谤声闻、缘觉以及大乘法。
杀阿罗汉
妨碍出家人修行,或杀害出家人。
出佛身血
犯小乘五逆罪之一。
破和合僧
主张所有皆无业报,而行十不善业;或不畏后世果报,而教唆他人行十恶等。
 
 此名八地狱,其中不可处,皆由恶行本,十六隔子围。
= “十六隔子”:长阿含第30经世记经地狱品作「十六小地狱」。
 然彼铁狱上,为火之所烧,遍一由旬内,炽火极热盛,
= “由旬”:Yojana,又作由延,印度计里程之数目,为帝王一日行军之里程。一由旬为四十里,或谓三十里。
 四城四门户,其间甚平整,又以铁作城,铁板覆其上。
= 地狱的四城边,开有四门户,其中间乃非常的平整,又再用热铁作其城围,以热铁板覆在于上面。
 
“斯由众生罪报之缘,令彼众生受苦无量,肉血消尽,唯有骨存。
 
“以何等故,名为还活地狱?
“复有彼众生形体挺直,亦不动摇,为苦所逼,不能移转,形体以无肉血。
(tǐng) = 拔出[draw](直,伸直,撑直[straighten])
“是时,众生自相谓言:‘众生还活,还活。’
“是时,彼众生便自还活。
“以此因缘,故名为还活地狱。
 
“复以何因缘,名为黑绳地狱?
“然彼众生形体筋脉皆化为绳,以锯锯身,故名为黑绳地狱。
(jīn) = 从肉,从力,从竹。因为竹多筋,故从“竹”。附着在骨上的韧带[tendon](肌肉的旧称[muscle])
(mài) = 血管[arteries and veins](指事物如血管连贯有条理者[vein])
(jù) = 析解木石等的齿形工具[saw](用锯子切割[cut with a saw])
 
“复以何因缘,名等害地狱?
“是时,彼众生集在一处,而枭其首,寻复还生。
(xiāo) = 从鸟,头在木上。指一种恶鸟,捕捉后悬头树上以示众。猫头鹰[owlet](悬头示众[behead and put before the public])
“由此因缘,名为等害地狱。
 
“复以何因缘,名为涕哭地狱?
“然彼众生善本断灭,无毛发遗余在;在彼地狱中,受恼无量,于中称怨唤呼,声不断绝。
(yuàn) = 怨恨;仇恨[ranklegrudge](责怪;埋怨[blamereproachcomplain]/怨家[enemyfoe])
“由此因缘,名为涕哭地狱。
 
“复以何因缘,名为大涕哭地狱?
“然彼众生在地狱中,受无量苦痛,不可称计;于中唤呼、椎胸、自掴,同声唱㘁。
(chuí) = 捶击的工具。后亦为兵器[mallet](用椎打击[beat with mallet]/泛指重力撞击[beat])
(guó) = 用巴掌打[slap]
(yì)
“由此因缘,名为大涕哭地狱。
 
“复以何因缘,名为阿鼻地狱?
然众生之类杀害父母,坏佛偷婆,斗乱众僧,习邪倒见,与邪见共相应,一切不可疗治。
= “偷婆”:Thupa,又作塔婆、佛图、浮屠,译为塔,意指高显处、方坟、圆冢,为顶、堆土之义。参阅杂阿含附录卷第1
= “一切不可疗治:一切的恶业都不可能疗治。
(liáo) = 医治[curehealtreat]
“以是之故,名为阿鼻地狱。
 
“复以何因缘,名为炎地狱?
“然众生之类在彼狱中,形体烟出,皆悉融烂,故名为炎地狱。
(róng) = 炊气上升[belch smoke](融化;消溶 [meltdissolve]/和乐;恬适[harmonious and happycomfortable])
 
“复以何因缘,名为大炎地狱?
“然彼众生在此狱中,都不见罪人之遗余,故名大焰地狱。
“是谓,比丘,由此因缘,名为八大地狱。
 
“然八地狱,一一地狱有十六隔子,其名优钵地狱、钵头地狱、拘牟头地狱、分陀利地狱、未曾有地狱、永无地狱、愚惑地狱、缩聚地狱、刀山地狱、汤火地狱、火山地狱、灰河地狱、荆棘地狱、沸屎地狱、剑树地狱、热铁丸地狱,如是比十六隔子不可称量,使彼众生身坏命终,生地狱中。
= “优钵地狱”:长阿含第30经世记经地狱品:「其地狱中举狱皆青,如优钵罗华。」优钵,又作优钵罗(Uppala)。
= “钵头地狱”:长阿含第30经世记经地狱品:「其地狱中举狱皆赤,如钵头摩华色。」钵头,又作钵头摩(Paduma)。
= “拘牟头地狱”:长阿含第30经世记经地狱品:「其地狱中举狱皆红,如拘物头华色。」拘牟头,又作拘勿头、拘物头(Kumuda)。
= “分陀利地狱”:长阿含第30经世记经地狱品:「其地狱中举狱皆白,如分陀利华色。」分陀利,又作分陀利迦(Pundarika)。
= “灰河地狱”:Kharodaka-nadi,长阿含第30经世记经地狱品:「灰河地狱纵广五百由旬,深五百由旬,灰汤涌沸,…从底至上,铁刺纵广锋长八寸。其河岸边生长刀剑,其边皆有狱卒豺狼;又其岸上有剑树林,枝叶花实皆是刀剑,锋刃八寸。罪人入河。随波上下,回覆沉没,铁刺刺身,内外通彻。」
= “沸屎地狱”:长阿含第30经世记经地狱品:「其地狱中有沸屎铁丸自然满前,驱迫罪人使抱铁丸,烧其身手,至其头面,无不周遍;复使探撮,举着口中,烧其唇舌,…有铁嘴虫,唼食皮肉。」
= “剑树地狱”:长阿含第30经世记经地狱品:「上剑树时,剑刃下向;下剑树时,剑刃上向;手攀手绝,足蹬足绝。剑刃刺身,…剑树上有铁嘴鸟,啄头骨坏,唼食其脑。」
= “热铁丸地狱”:长阿含第30经世记经地狱品:「铁丸地狱纵广五百由旬,罪人入已,有热铁丸自然在前,狱鬼驱捉,手足烂坏,举身火然。」
 
十六游增地狱/十六小地狱 = 为八大地狱(八热地狱)之眷属。有关十六小地狱之名称,诸经所说不一。据经律异相卷四十九、诸经要集卷十八等所载,八寒、八热大狱,每狱有四门,每门各有四狱,合为十六狱,受苦众生于此诸狱次第游历,其苦转增,故称十六游增地狱。
黑沙地狱
谓热风吹热黑沙,沙着于身,使皮骨焦烂,罪人久受苦已,方出此狱,复至沸屎地狱。
沸屎地狱
谓沸屎铁丸自然满于人前,鬼卒驱逼罪人,使其抱铁丸,烧其身手,复使铁丸撮着于罪人口中,从咽至腹,通彻下过,无不焦烂。另有铁嘴虫食肉达髓,苦毒无量,久受苦已,方出此狱,复到铁钉地狱。
铁钉地狱
谓狱卒捉罪人偃卧于热铁上,舒展其身,以钉钉其手足,尽五百钉,周遍其身,苦毒无量,久受苦已,方出此狱,复到饥饿地狱。
饥饿地狱
谓狱卒捉罪人扑于热铁上,以镕铜灌口,从咽至腹,通彻下过,无不焦烂,久受苦已,方出此狱,复到渴地狱。
渴地狱
谓狱卒将热铁丸放入罪人口中,烧其唇舌,通彻下过,无不焦烂,久受苦已,方出此狱,复到一铜镬地狱。
一铜镬地狱
谓狱卒捉罪人倒投镬中,随汤涌沸,上下回旋,身已坏烂,久受苦已,方出此狱,复到多铜镬地狱。
多铜镬地狱
谓狱卒捉罪人倒投镬中,其全身烂坏,再以铁钩将其取置余镬中,苦毒无量,久受苦已,方出此狱,复到石磨地狱。
石磨地狱
谓狱卒捉罪人扑于热石上,舒展其手足,以大热石压其身上,回转揩磨,使骨肉糜碎,苦毒无量,久受苦已,方出此狱,复到脓血地狱。
脓血地狱
谓罪人于脓血沸涌中东西驰走,汤灼其身,致使头面烂坏,又取脓血食之,通彻下过,苦毒难忍,久受苦已,方出此狱,复到量火地狱。
量火地狱
谓有赤焰燃烧之大火聚,狱卒驱逼罪人手执铁升(量器)以量火聚,火焰遍烧其身,苦毒热痛,而呻吟号哭,久受苦已,方出此狱,复到灰河地狱。
灰河地狱
谓此狱纵广各五百由旬(限量),灰河沸涌其中,恶气蓬勃,回波相搏,声响可畏,从底至上,铁刺纵横,岸上则有剑林,其枝叶花实皆是刀剑。罪人入河,随波上下,沉没于回流中,铁刺刺其全身,内外通彻,苦痛万端,罪人遂出灰河,至彼岸上,被利剑割刺,身体伤坏,复有豺狼来啃啮罪人,生食其肉。罪人走上剑树,剑刃向下刺之,下剑树时,剑刃则向上刺之。罪人以手攀树手绝,以足踏树足断,皮肉裂落,筋脉相连,另有铁嘴鸟啄其头,食其脑。罪人于此复入灰河,随波沉没,河中铁刺刺其全身,皮肉坏烂,脓血流出,唯有白骨漂浮于外,冷风吹来,不久即起立,由宿业所牵引,不觉忽至铁丸地狱。
铁丸地狱
谓狱卒驱逼罪人撮取热铁丸,以致其手足烂坏,全身火燃,久受苦已,方出此狱,复到釿斧地狱。
釿斧地狱
谓狱卒捉犯人扑于热铁上,以热铁釿斧斫其手足及耳、鼻、身体,苦毒无量,久受罪已,方出此狱,复到豺狼地狱。
豺狼地狱
谓豺狼竞相来啮啮罪人,使其肉堕骨伤,脓血流水,苦痛万端,久受苦已,方出此狱,复到剑树地狱。
剑树地狱
谓罪人入剑林中,暴风起吹落剑树叶,堕于其身,以致头面身体无不伤坏。另有铁嘴鸟啄其两目,苦痛无量,久受苦已,方出此狱,复到寒冰地狱。
寒冰地狱
谓有大寒风吹于罪人身上,使其全身冻伤,皮肉堕落而苦毒叫唤,然后命终。以上十六小地狱皆因众生造极恶业,故堕此等诸地狱受苦。
 
“彼或有众生毁正见者,诽谤正法而远离之,命终之后皆生还活地狱中。
“诸有众生好喜杀生,便生黑绳地狱中。
“其有众生屠杀牛、羊及种种类,命终之后生等害地狱中。
“其有众生不与取,窃他物者,便生涕哭地狱中。
“其有众生常喜淫泆,有复妄语,命终之后生大涕哭地狱中。
(yì) = 通“溢”。水满出[overflow](古同“逸”。放纵[let sb. have his own way])
“其有众生杀害父母,破坏神寺,斗乱圣众,诽谤圣人,习倒邪见,命终之后生阿鼻地狱中。
“其有众生,此间闻语,复传来至彼,设彼间闻,复传来至此,求人方便,彼人命终之后生炎地狱中。
“其有众生斗乱彼此,贪著他物,兴起悭嫉,意怀犹豫,命终之后生大炎地狱中。
(qiān) = 吝啬[stingy]
“其有众生造诸杂业,命终之后生十六隔子中。
 
“是时,狱卒役彼众生,苦痛难量;或断手,或断脚,或断手脚,或截鼻,或断耳,或断耳鼻;或取材木押之,或以草著其腹,或取发悬之,或剥其皮,或割其肉,或分为二分,或还缝合之,或取五刖之,或取火侧炙之,或融铁洒之,或五磔之,或长其身,或以利斧而枭其首,寻复还生。
(yì) = 服兵役,戍守边疆[serve in the army](役使,驱使[use as a servant]/劳役[labor]/仆人[servant])
(yā) = 签署,在公文、契约上签字或画记号,以做凭信[sign](抵押,典当[pawn]/拘禁,关押[take into custody]/通“压”。挤压[press]/陪伴[accompany])
(yuè) = 古代的一种酷刑,把脚砍掉[punishment of cutting off the feet of the criminal]
(zhì) = 烧烤,把去毛的兽肉串起来在火上薰烤[broilroast](烧灼人体[burn body])
(zhé) = 古代祭祀时分裂牲畜肢体[dismember]
“要当人中罪毕,然后乃生。
= “生”:宋、元、明三本与圣本均作「出」。
“是时,狱卒取彼众生,大椎碎其形体,或取脊脉剥之。
(jǐ) = 背中间的骨头[spine]
(bō) = 削;剥离;剥脱,即去掉物体表面上的东西[pare cut apart]
“复驱逐使上剑树,复驱使使下;是时,有铁嘴乌寻复食之。
“复取五系之,不得动转。
“寻复举著大镬汤中,加以铁叉而害其身,风吹其身,复还生如故。
(huò) = 形如大盆,用以煮食物的铁器[caldron](锅子[pot])
“是时,狱卒复使众生上刀山、火山,不令停住,其中受苦不可称计,要当人中所作罪毕,然后乃出。
 
“是时,罪人不堪受此苦痛,复求入热灰地狱中,受苦无量。
“复从中出,入逆刺地狱,其中风吹,痛不可计。
“复从中出,入热屎地狱中。
“是时,热屎地狱中有濡细虫,啖彼骨肉。
(rú) = 古水名[Ru River](通“软”。柔顺[softtame]/湿的[wet])
“是时,众生不堪受苦痛,复移至剑树地狱,伤坏形体,痛不可忍。
 
“是时,狱卒语彼众生曰:‘汝等为从何来?’
(zú) = 古代供隶役穿的一种衣服。衣上著有标记,以区别于常人[servant dress](后泛指士兵[soldierprivate]/终止;尽,完毕[finish]/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通称[die]/末尾,结局[end]/cù = 突然[suddenly]/同“猝”。仓促,急速[hastily])
“是时罪人报曰:‘我曹亦复不知为从何来?’
(cáo) = 古代指诉讼的原告和被告。即两曹。[plaintiff and defendant](古代分科办事的官署或部门[divisondepartment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n ancient times]/辈,等于现代汉语中的“们”[people of the same])
“又问:‘为从何去?’
“报曰:‘亦复不知当何所至?’
“又问:‘今欲求何等?’
“报曰:‘吾等极患饥渴。’
“是时,狱卒以热铁丸著彼罪人口中,烧烂身体,痛不可堪。
“要当毕其罪本,然后乃命终。
 
“是时,罪人复还历经尔许地狱,于中受苦数千万岁,然后乃出。
(xǔ) = 应允,许可[allowpermit](同意,赞同[agreeapprove of]/表示大约的数量[numerous]/处所,地方[place]/或许,可能[perhaps])
尔许(ěr xǔ) = 犹言如许﹑如此。
“比丘当知:阎罗王便作是念:‘诸有众生身、口、意行恶,尽当受如此之罪;诸有众生身、口、意行善者,如是之比皆当生光音天。’”
= “阎罗王”:Yama-rajan,又作阎魔王、炎摩王,为冥界之总司,地狱之主神。
= “光音天”:巴利本作Deva Abhassara(极光净天),色界第二禅天,此天欲语时,口发净光而作为言语之沟通。此天有情身一想异;身一者,其有情之身相皆同;想异者,其苦和非苦乐之二想交参,故其思想互异也。
 
是时,世尊便说此偈:
 
“愚者常欢喜,如彼光音天;智者常怀惧,犹如处地狱。
 
“是时,罪人闻阎罗王作是教令:‘我今何日当灭昔所作罪,于此命终得受人形,生中国之中,与善知识共会,父母笃信佛法,于如来众中得出家学道,于现法中得尽有漏成无漏。
(dǔ) = 马行迟顿[<of horse> slow](<病势>沉重[serious]/忠实,不虚伪[sincere]/[thick]/专一[single-minded])
“‘我今重告汝,勤加用意,去离八难处,得生中国,与善知识相遇,得修梵行,所愿成果,不失本誓。’
(shì) = 发誓;立誓[swear]
 
“是故,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欲离八大地狱及十六隔子者,当求方便,修八正道。
 
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八道行/八直行/八正/八道/八支/八法/八路/八正道 = Ariya atthangika magga,八种求趣涅槃之正道。乃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之实践法门,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方法或途径。释尊转法轮时,所说离乐欲及苦行之二边,趋向中道者,即指此八正道。八圣道乃众生从迷界之此岸渡到悟界之彼岸所持之力,故以船、筏为譬,有八道船、八筏之称;又如车轮之辐、毂、辋相互助车转动,故亦譬称八轮。又此为圣者游行之所,故又作八游行、八由行。反之,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称为八邪、八邪行。
谛见/正见
Samma-ditthi,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
正志/正分别/正觉/谛念/正思惟
Samma-sankappa,即思考真实之道理,亦即远离贪欲、嗔恚、害念等邪思惟,而对无贪、无嗔、不害等生起思惟。
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正精进
Samma-viriya,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即谓能求方便精勤。
正言/谛语/正语
Samma-vaca,即远离妄言、两舌、粗言、绮语等一切虚妄不实之语。又以正语亦必为合乎道理之语,故又称顺理语。
正行/谛行/正业
Samma-kammanta,即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等一切邪妄。
谛受/正命
Samma-ajiva,佛弟子依从正法,清净身口意三业;远离咒术、占卜等五种邪恶之谋生方法,而如法求取衣服、饮食、汤药、床榻等生活资具,即称为正命。又比丘为延续法身慧命而行之乞食,称为正命食。
谛意/正念
Samma-sati,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
 
谛定/正定
Samma-samadhi,即离欲恶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
 
“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72、本经叙说:()佛告别毗舍离,以四法印作最后之遗教,劝诸人民勿怀忧愁,并留下钵,令毗舍离人供养之。()佛往拘尸那竭,以父母力起大石,降伏五百力士,并为说如来之神力、智慧远胜目犍连、舍利弗百千万倍。()荼罗系头比丘尼依佛言教证三达智,佛听许其先取灭度,并记为智慧捷疾第一比丘尼。()佛在双树间,将入涅槃,阿难悲泣,佛开示转轮圣王与阿难所各具有之四未曾有法。()佛说待女人之法。()佛闻示罚车那比丘之法。()度拘尸那竭五百摩罗为最后之在家弟子,须拔为出家弟子。()佛说最末之教诫,并嘱付弟子,大称尊,小称贤,相视如兄弟等。长部Mahaparinibbana-suttanta(大般涅槃经)、小部法句经注释、西晋竺法护译佛说力士移山经、西晋竺法护译佛说四未曾有法经,参阅长阿含第2经游行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毗舍离㮈祇园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渐渐复在人中游化。
= “毗舍离”:Vesali,又作吠舍离,乃跋耆(Vajji)国隶车族(Licchavi)之都城,位于拘萨罗之东南。
= “㮈祇园”:又作庵没罗园(Amba-vana),译为奈氏园、㮈园、甘梨园,位于中印度毗舍离城之附近。参阅佛说柰女耆婆经。
(nài)
 
是时,世尊还顾观毗舍离城,寻时便说此偈:
(xún) = 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寻[a measure of length](寻找look ofsearchseek]/探究;研究;推求[studyrearchinquire into]/继续[continue]/沿着,顺着[along]/顷刻,不久[in a short instantsoonafter a little])
 
“今观毗舍离,更后不复睹,亦复更不入,于是当别去。”
 
是时,毗舍离城中人民,闻说此偈,普怀愁忧,从世尊后,各各堕泪,自相谓曰:“如来灭度将在不久,世间当失光明。”
= “灭度”:Parinibbana,与般涅槃、寂灭同义。
 
世尊告曰:“止!止!诸人勿怀愁忧,应坏之物欲使不坏者,终无此理。
“吾先以有四事之教,由此得作证。
“亦复与四部之众,说此四事之教。
= “四部”:又作四众、四辈,指出家之比丘、比丘尼与在家之优婆塞、优婆夷。
“云何为四?一切行无常,是谓一法;一切行苦,是谓二法;一切行无我,是谓三法;涅槃为灭尽,是谓第四法之本。
“如是不久,如来当取灭度。
“汝等当知:四法之本,普与一切众生而说其义。”
 
尔时,世尊欲使毗舍离城人民还归,即化作大坑,如来将诸比丘众在彼岸,国土人民而在此岸。
(kēng) = 地面上凹下去的地方[hollow](陷害[frame up])
是时,世尊即掷己钵在虚空中与彼人民,又告之曰:“汝等,好供养此钵,亦当供养高才法师,长夜之中获福无量!”
(zhì) = 扔,抛[throw]
是时,世尊与彼钵已,即时诣拘尸那竭国。
= “拘尸那竭”:Kusinara,又作拘尸那罗、拘尸那竭罗、拘夷那竭,译为上茅城、角城,位于中印度,以佛陀于此入涅槃而闻名。
 
是时,拘尸那竭国人民五百余力士集在一处,各作此论:“我同共造奇特之事,使后命终之时,名称远布,子孙共传:‘昔日拘尸那竭力士势叵及。’”
= “力士”:Malla,种族名,即拘尸那竭城之末罗人。
(shì) = 权力;权势[power and authoritypower and influence](力量;威力[forceinfluence])
(pǒ) = “可”字的反写。不可[impossible]
斯须,复作是念:“当造立何功德?”
斯须(sī xū) = 片刻、短暂的时间[a moment]
尔时,去拘尸那竭国不远有大方石,长百二十步,广六十步。
“我等当共竖之。”
(shù) = 直立。纵[longitudinalvertical]。与“横”相反。
尽其筋力,欲得竖立,而不克获,亦不动摇,何况能举乎?
(kè) = 甲骨文字形,下面象肩形。整个字形,象人肩物之形。胜任[be competent](能够[canbe able to]/攻下;战胜;打败[defeatovercomecapture]/克制[restrainforbear]/迷信说法。认为人生下来有属相相克,有五行相克,命硬的又克父母;害,损伤[damage])
 
是时,世尊便往至彼所,而告之曰:“诸童子,欲何所施为?”
 
时,诸童子白佛言:“我等向者各作此论:‘欲移此石,使世世称传其名。’
“施功已来,乃经七日,然不能令此石移转。”
 
佛告诸童子:“卿等欲使如来竖此石乎?”
 
童子报言:“今正是时,唯愿世尊当安此石!”
(ān) = 安定;安全;安稳[peacefulquietcalmtranquil](使安定[stabilize]/安排;安置[arrange]/表示疑问,相当于“岂”、“怎么”[how])
 
是时,世尊以右手摩抆此石,举著左手中,掷著虚空中。
(wěn) = 揩拭,擦去[wipe]
是时,彼石乃至梵天上。
 
是时,拘尸那竭力士不见此石,而白世尊曰:“此石今何所至?我等今日咸共不见。”
 
世尊告曰:“此石今乃至梵天上。”
 
童子白佛言:“此石何时当来阎浮利地上?”
= “阎浮利地”:Jambudipa,又作阎浮提洲、南瞻部洲,位于须弥山之南,即我人所居住的世界。
 
世尊告曰:“我今当引譬喻,智者以譬喻自解。
“设复有人往梵天上,取此石投阎浮地者,十二年乃到,然今如来威神所感,正尔当还。”
 
如来说此语已,是时彼石寻时还来,虚空之中雨诸天华若干百种。
(ruò) = 顺从[be obedient to](如此,这样[such]/或;或者[or]/约计。)
若干(ruò gān) = 比两个多但比许多要少的一个不定数目[several]
 
是时,彼童子五百余人遥见石来,各各驰散,不安本处。
佛告童子:“勿怀恐惧,如来自当知时。”
 
尔时,世尊舒左手摇接彼石,著右手中而竖之。
是时,三千大千剎土六变震动,虚空之中诸神妙之天,散种种忧钵莲华。
= “忧钵莲华”:增一阿含经卷第三十二《力品第三十八之二》:“优钵华”:Uppala,为青色之水莲花。
六变震动/六反震动/六震/六动/六种震动 = 指大地震动的六种相状。依佛典所载,在释尊诞生、成道、说法或如来出现时,大地皆有六种震动。动、起、涌,此三属形;震、吼、击,此三属声。
是时,五百童子皆叹未曾有:“甚奇!甚特!如来威神实不可及!此石今长百二十步,广六十步,然以一手而安处之。”
 
是时,五百童子白佛言:“如来以何力移动此石?为神足之力,为用智慧之力安处此石乎?”
= “神足”:Iddhi-patihariya,神通、神变。
 
佛告童子曰:“吾亦不用神足之力,亦复不用智慧之力,吾今用父母之力安处此石。”
= “父母之力”:佛说力士移山经作:「乳哺之势非余力也。」
 
诸童子白佛:“不审如来用父母之力,其事云何?”
(shěn) = 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详究;考察[study at large](知道,知悉[know]/审核,审查,检查核对[check]/正,不偏斜[right]/真实;确实[reallycertainly])
 
世尊告曰:“吾今当与汝引譬,智者以譬喻自解。
“童子当知:十骆驼之力,不如一凡象力;
“又复十骆驼及一凡象之力,不如一迦罗勒象力;
“又复十骆驼及一凡象力并迦罗勒象力,不如一鸠陀延象力也;
“正使十骆驼、一凡象力乃至鸠陀延象力,不如一婆摩那象力也;
“复计此象之力,不如一迦泥留象力也;
“复计诸象之力,复不如一优钵象力也;
“复计尔许象之力,复不如一钵头摩象力也;
“复计校尔许象力,复不如一拘牟陀象力也;
“复取计校之,复不如一分陀利象力也;
白象 = 指全身纯白之象。以象有大威力而性情柔顺,故菩萨入母胎时,或乘六牙白象,或作白象形,表示菩萨性善柔和而有大势;且白象之六牙表示六度,四足表示四如意。普贤菩萨乘白象,即比喻其大慈力。
 
天华 = Deva-puppha指天上之妙华。又指法会时,散于佛前,以纸作状如莲花瓣者。
优钵罗华
Uppala,意译作青莲花。
波头摩华/钵特摩华/钵昙摩华/钵头摩华
Paduma,意译作赤莲华、红莲华。
拘牟头华/拘物头华
Kumuda,意译黄莲花。
分陀利华/芬陀利华
Pundarika,意译白莲华。
瞻卜迦华/薝卜华
Campaka,译曰金色花树、黄花树。
阿提目多伽华
Atimuktaka,草名。译曰善思夷华,苣胜子,龙舐华。草形如大麻,赤华青叶,子可作油。亦能为香。
婆师迦华/婆利师迦华
Varsika,意译作雨时生、雨时、夏生、夏至、雨。花名之由来,乃因其花为雨期时所开;或因此花于夏时所生。。
苏摩那华/须曼华/须曼那华
Sumana,意译悦意花、好意花、好喜花、善摄意花、称意花。
曼陀罗华
四种天花
Mandarava,意译天妙、悦意、适意、杂色、圆、柔软声、阒、白。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花色似赤而美,见者心悦。
摩诃曼陀罗华
Mahamandarava,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
曼殊沙华
Manjusaka,又译作柔软华、白圆华、如意华、槛花、曼殊颜华。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其花鲜白柔软,诸天可随意降落此花,以庄严说法道场,见之者可断离恶业。
摩诃曼殊沙华
Mahamanjusaka,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
 
“复取计校之,复不如一香象之力;
香象 = Gandha-hastin/Gandha-gaja,系指由鬓角可分泌有香气液体之强硕大象而言,即指交配期之大象。
“复取计校之,复不如一摩呵那极之力;
“复取计校之,复不如一那罗延之力;
= “那罗延”:Narayana,译为人生本,或译为金刚力士。大花严长者问佛那罗延力经:「诸佛如来一一节中,皆具八万四千六百六十三种那罗延力。」
那罗延那天/那罗延天 = 那罗延,Narayana,乃具有大力之印度古神。意译为坚固力士、金刚力士、钩锁力士、人中力士、人生本天。
“复取计校之,复不如一转轮圣王之力;
= “转轮圣王”:Cakkavatti Rajan,又作转轮王、轮王、飞行皇帝,为印度民族之理想统治主,为世间第一有福者,身具三十二相,有七宝千子,持轮宝降服四天下,以十善治国。参阅增一阿含礼三宝品第447经。
“复取计校之,不如一阿维越致之力;
= “阿维越致”:又作阿鞞跋致(梵Avinivartaniya),译为不退转,指不退转于成佛之进路。菩萨阶位名。
“复取计校之,不如一补处菩萨之力;
= “补处菩萨”:即一生补处(梵Eka-jati-pratibaddha),指隔一生而成佛,为候补佛位之菩萨。
“复取计校之,复不如一道树下坐菩萨之力;
“复取计校之,复不如一如来父母遗体之力。
= “十骆驼之力复不如一如来父母遗体之力”:佛说力士移山经作:「凡牛之力百当水牛力一,水牛力百当青牛力一,…竹牛力百当草象力一,草象力百当凡象力一,凡象力百当黑象力一,黑象力百当白象力一,白象力百当龙力一,…无央数不如如来至真等正觉乳哺之力。」
“吾今以父母之力安处此石。”
 
尔时,五百童子复白世尊言:“如来神足力者,其事云何?”
 
世尊告曰:“吾昔有弟子名目犍连,神足之中最为第一。
“尔时,共游在毗罗若竹园村中。
“尔时,国土至俭,人民相食,白骨盈路。
(jiǎn) = 自我约束,不放纵[be cautious aboutkeep watch over](歉收[bad-harvest]/贫乏;贫苦[poor])
“然出家学道,乞求难得,圣众羸瘦,气力虚竭;又复村中生民之类,皆怀饥色,无复聊赖。
(léi) = 瘦弱[thin and weak](衰弱[weak])
生民(shēng mín) = 人民[the peoplecommon people]
(liáo) = 耳鸣[ring in the ears](依赖,凭藉[depend on]/略微,略[slightly]/姑且,暂且[for the moment])
聊赖(liáo lài) = 精神或生活上的凭借;寄托[endure boredom]
“是时,大目犍连来至我所,而白我言:‘今此毗罗若极为饥俭,乞求无处,生民困悴,无复生路。
= “大目犍连”:Mahamoggallana,又作摩诃目干连、大目连。摩诃译为大,目犍连译为釆菽氏、菜茯根、取胡豆,目犍连是母姓。从父取名为拘律陀(Kolita),又作拘律、劬律陀,译为天抱。初与舍利弗同依外道删阇耶修学,后归依佛陀,为佛弟子中神通第一。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复有声闻修持精进,具大神通,目干连苾刍是。」
(cuì) = 忧愁,悲伤[sad](衰弱;疲萎[weaktired])
“‘我亦躬从如来受此言教:今此地下有自然地肥,极为香美。
“‘唯愿世尊听许弟子,反此地肥令在上!
“‘使此人民得食啖之,又使圣众得充气力。’
 
“我尔时告目连曰:‘诸地中蠕动之虫,欲安处何所?’
(rú) = 虫类爬行的样子;微动貌[wrigglesquirm]
“目连白言:‘当化一手似此地形,又以一手反此地肥,使蠕动之虫各安其所。’
“我尔时复告目连曰:‘汝当有何心识欲反此地?’
= 你当会有什么心识(能力),欲反此地呢?
“目连白言:‘我今反此地形,犹如力人反一树叶而无疑难也。’
“我尔时复语目连曰:‘止!止!目连,不须反此地肥。所以然者?众生睹此当怀恐怖,衣毛皆竖,诸佛神寺亦当毁坏。’
“是时,目连前白佛言:‘唯愿世尊听许圣众诣郁单曰乞食!’
= “郁单曰”:Uttarakuru,又作郁多罗究留、北俱卢,译为高胜、胜处,为位于须弥山北方之洲名。
(yì) = 前往,去到[go to](<学问等>所达到的境地[attainment])
 
“佛告目连:‘此大众中无神足者,当云何诣彼乞食?’
“目连白佛言:‘其无神足者,我当接诣彼土。’
“佛告目连:‘止!止!目连,何须圣众诣彼乞食。
“‘所以然者?将来之世亦当如是饥俭,乞求难得,人无颜色。
“‘尔时,诸长者、婆罗门当语比丘言:“汝等何不诣郁单越乞食?昔日释种弟子有大神足,遇此饥俭,皆共诣郁单曰乞食,而自存济;今日释迦弟子无有神足,亦无威神沙门之行。”
= “郁单越”:Uttarakuru,又作北俱卢,译为胜处。四大洲之一,位于须弥山之北,大海中之方形陆地,其土居民面形亦方。此洲人寿千岁,衣食自然,惟无佛法。参阅长阿含第三十经世记经郁单曰品。
“‘便轻易比丘,使彼长者、居士普怀憍慢之心,受罪无量。
= “便轻易比丘”:便会轻视比丘。
“‘目连当知:以此因缘,诸比丘众不宜尽往诣彼乞食。’
 
“诸童子当知:目连神足其德如是。
“计目连神足之力,遍三千大千刹土,无空缺处,不如世尊神足之力,百倍、千倍、巨亿万倍,不可以譬喻为比。
“如来神足其德不可量也。”
 
诸童子白佛言:“如来智慧力者,何者是乎?”
 
世尊告曰:“我昔亦有弟子名舍利弗,智慧之中最为第一。
= “舍利弗”:Sariputta,舍利(Sari),本母名,译为鹙鹭;弗(Putta),译为子。其母眼净如鹙鹭,故名舍利、鹙,以从母而立名,故名舍利子、舍利弗。又从父而得名为优婆提舍(Upatissa),又作优婆帝须,译为大光。初依六师外道之删阇耶(Sanjaya)修行,后归依佛陀,为佛弟子中智慧第一。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复有声闻具大辩才,智慧第一,舍利弗苾刍是。」
“如大海水纵横八万四千由旬,水满其中;又须弥山高八万四千由旬,入水亦如是;然阎浮里地,南北二万一千由旬,东西七千由旬。
= “入水亦如是”:入在水中的深度,也是如是。
纵横(zòng héng) = 竖和横互相交错[in length and breadthlengthwise and sidewisevertically and horizontally]/奔放自如[with great easefreely]
“今取较之,以四大海水为墨,以须弥山为树皮,现阎浮地草木作笔,复使三千大千刹土人民尽能书,欲写舍利弗比丘智慧之业。
四大海 = 指须弥山四周之大海。于古代印度之世界观中,须弥山位于世界之中间,其周围有四大海,四大海中各有一大洲,四大海外则为铁围山。
“然童子当知:四大海水墨、笔、人之渐渐命终,不能使舍利弗比丘智慧竭尽。
“如是,童子,我弟子之中智慧第一,不出舍利弗智慧之上。
“计此舍利弗比丘,遍满三千大千刹土,无空缺处,欲比如来之智慧,百倍、千倍、巨亿万倍,不可以譬喻为比。
“如来智慧力者,其事如是。”
 
是时,童子复白佛言:“颇更有力出此力者乎?”
 
世尊告曰:“亦有此力出诸力之上。何者是?所谓无常力是。
= “无常”:Anicca,梵语作阿你怛也(Anitya),世间一切有为之法,生灭迁流、刹那不住。
“今日如来夜半在双树间,为无常力所牵,当取灭度。”
 
尔时,诸童子咸共堕泪:“如来取灭度何其速哉!世丧眼目!”
 
尔时,君荼罗系头比丘尼是婆罗陀长者女,此比丘尼便作是念:“吾闻世尊取灭度不久,然日数已尽,今宜可往至世尊所亲觐问讯。”
= “君荼罗系头Bhaddakundalakesa,又作拔陀军陀罗拘夷国,王舍城人,原为尼干子之弟子,曾持阎浮树枝游行,言:「想要胜我议论者,可踏坏此树枝。」后为舍利弗所论破,因是归佛出家。
(jìn) = 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帝王。朝见[go to courtpresent oneself before<a monarch>](进见,访谒[meet with])
是时,彼比丘尼即出毗舍离城,往至世尊所,遥见如来径将诸比丘众及五百童子,欲诣双树间。
 
尔时,比丘尼至世尊所,头面礼足,白世尊言:“我闻世尊取灭度将在不久。”
 
世尊告曰:“如来取灭度正在今日夜半耳!”
 
是时,比丘尼白佛言:“我今所以出家学道,又不果所愿;然世尊舍我灭度,唯愿说微妙之法,使果其愿!”
(guǒ) = 果子,果实。这个意义后来曾写作“菓”[fruit](果敢,果断[resolutecourageous and resolute]/实现。凡事与预期相合的称果,不合的称不果[realize]/究竟,终于,到底[after allin the end])
 
世尊告曰:“汝今当思惟苦之原本。”
原本(yuán běn) = 事物之所由起;根源;由来[origin]/起初;首先[originally]/往昔;先前,从前[formerly]/最初的手稿<区别于印刷本的手写本或打字本>[original manuscript]/底本;初刻本;翻译所根据的原书[master copy]
 
比丘尼复白佛言:“实苦,世尊!实苦,如来!”
 
世尊告曰:“汝观何等义而言苦乎?”
 
比丘尼白佛言:“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恩爱别离苦。
“取要言之,五盛阴苦。
 
八苦 = 乃众生轮回六道所受之八种苦果,为四谛中苦谛之主要内容。
生苦
受胎
谓识托母胎之时,在母腹中窄隘不净。
种子
谓识托父母遗体,其识种子随母气息出入,不得自在。
增长
谓在母腹中,经十月日,内热煎煮,身形渐成,住在生脏之下,熟脏之上,间夹如狱。
出胎
谓初生下,有冷风、热风吹身及衣服等物触体,肌肤柔嫩,如被物刺。
种类
谓人品有富贵贫贱,相貌有残缺妍丑等。
老苦
增长
谓从少至壮,从壮至衰,气力羸少,动止不宁。
灭坏
谓盛去衰来,精神耗减,其命日促,渐至朽坏。
病苦
身病
谓四大不调,疾病交攻。如地大不调,举身沉重;风大不调,举身倔强;水大不调,举身胖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
心病
谓心怀苦恼,忧切悲哀。
死苦
病死
谓因疾病寿尽而死。
外缘
谓或遇恶缘或遭水火等难而死。
爱别离苦
谓常所亲爱之人,乖违离散不得共处。()怨憎会苦,谓常所怨仇憎恶之人,本求远离,而反集聚。
怨憎会苦
谓常所怨仇憎恶之人,本求远离,而反集聚。
求不得苦
谓世间一切事物,心所爱乐者,求之而不能得。
五阴盛苦
五阴,即色受想行识。阴,盖覆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不令显发。盛,炽盛、容受等义,谓前生老病死等众苦聚集,故称五阴盛苦。
 
“如是,世尊,我观此义已,故言谓苦。”
 
是时,比丘尼思惟义已,即于座上得三达智。
= “三达”:即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
是时,比丘尼白佛言:“我不堪见世尊取灭度,唯愿听许先取灭度!”
 
是时,世尊默然可之。
是时,比丘尼即从座起,礼世尊足,寻于佛前,身飞虚空,作十八变;或行、或坐、或复经行,身放烟火,踊没自由,无所触碍,或出水火,遍满空中。
(yǒng) = 往上跳[jump up]
 
十八神变/十八变 = 指佛、菩萨、罗汉等依禅定自在之力所示现之十八种神变。有二说:()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七威力品之所说,如下。()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十之二根据法华经卷七妙庄严王本事品所说,而列举出十八种神变。即:(1)右胁出水,(2)左胁出火,(3)左胁出水,(4)右胁出火,(5)身上出水,(6)身下出火,(7)身下出水,(8)身上出火,(9)履水如地,(10)履地如水,(11)没空于地,(12)没地于空,(13)行于空中,(14)住于空中,(15)坐于空中,(16)卧于空中,(17)现大身满虚空,(18)现大复小。
振动
Kampana,又作震动,即普动一切世界。
炽然
Jvalana,即身上出猛焰之火,身下注清冷之水,又入火界定,由身上各处复出种种火焰。
流布
Spharana,又作遍满,即光明流布。
示现
Vidarsana,又作显示,即随顺沙门、婆罗门等一切与会大众之所欲而示现佛土、恶趣。
转变
Anyati-bhavakarana,转变火为水,转变水为火,乃至转变草叶、牛粪、泥、沙石、瓦砾等为饮食、车乘、衣服、摩尼珠、琉璃等。
往来
Gamanagamana,随其所欲,速疾往来于山石墙壁等,乃至于三千大千世界中而一无障碍。
Samksepa,能缩卷一切雪山王等,成为极微(物质之最小单位)之小物。
Prathana,能将一个极微舒展成一切雪山王等极大之物体。
众像人身
Sarvarupa-karya-pravesana,能令现前大众乃至诸山、大地等一切色相入于己身之中。
同类往趣
Sabhagatopasamkranti,能往趣刹帝利众、婆罗门众乃至诸天等,同其色类、形量、言音而为其演说正法。
Avirbhava,于大众之前,百千度自在显现其身。
Tirobhava,亦能百千度自在隐没其身。
所作自在
Vasitva-karana,于一切有情界,往来去住,自在无碍。
制他神通
Para-rddhy-abhibhavana,能制伏他人所现之神通。
能施辩才
Pratibha-dana,若众生之辩才穷尽时,能给与辩才之力。
能施忆念
Smrti-dana,若众生于法失念时能给与忆念之力。
能施安乐
Sukha-dana,能给与听法者饶益身心轻安之乐,又能息灭诸界之灾疠疾病等障难。
放大光明
Rasmi-pramoksana,以神通力,放无量光明,作诸佛事,给予众生无量之利益。
 
是时,比丘尼作无央数之变已,即于无余涅槃界而取灭度。
(yāng) = 从大,在冂之内。上像物体<>,一个人<>站在它的当中。中心[centre](尽,完了[end])
是时,当取灭度之日,八万天子得法眼清净。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声闻中第一比丘尼,智慧捷疾者,所谓君荼罗比丘尼是也。”
 
是时,世尊告阿难曰:“汝往双树间与如来敷座,使头北首。”
北首(běi shǒu) = 头朝北。古礼,人死入葬,尸体头朝北,故北首为死人之象。/犹北向。/谓降服。/方位词。北头,北面。
 
对曰:“如是,世尊。”
即受佛教,往双树间,与如来敷座,还至世尊所,头面礼足,白世尊曰:“敷座已讫,使头北首,宜知是时。”
 
即时,世尊往彼树间,就所敷座。
是时,尊者阿难白世尊言:“有何因缘,如来敷座言头北向?”
 
佛告阿难:“吾灭度后,佛法当在北天竺,以此因缘故,使敷座北向。”
北天竺 = 古印度五天竺之一,相当于印度西北方之诸国;在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卷三中即举有二十国。北天竺系继中印度之后为佛教盛行之地,灵迹甚多。约为今之旁遮普、喀什米尔、西北境州等地。部分古犍驮罗即在西北境州内,后人可自出土之石刻推知当地古代佛教之概况。
 
是时,世尊分别三衣。
尔时,阿难白佛:“以何等故,如来今日分别三衣?”
 
佛告阿难:“我以当来之世檀越施主故,分别此衣耳!欲使彼人受其福故,分别衣尔!”
= “檀越”:Danapati,译为施主,即施与僧众衣食等之信男信女。
 
是时,世尊须臾之顷,口出五色光,遍照方域。
须臾(xū yú) = 片刻[for a moment]/一会儿[in an instant]
五正色/五大色/五色 = Panca vanna,即青(Nila)、黄(Pita)、赤(Lohita)、白(Avadata)、黑(Kanha)等五种基本色。在印度,教团中不得以五色为法衣之色,认为此五色为华美之色。庄严极乐净土之颜色,及千手观音手持物中之五色云,皆为此五色。
(yù) = 疆界,疆域[land within certain boundariesterritory](地区,区域[regionarea])
尔时,阿难复白佛言:“复以何因缘,如来今日口出五色光?”
 
世尊告曰:“我向作是念:‘本未成道时长处地狱,吞热铁丸;或食草木,长此四大;或作骡、驴、骆驼、象、马、猪、羊;或作饿鬼,长此四大;或作人形,有受胎之厄;或受天福,食自然甘露。
(luó) = 骡子[mule]
(lǘ) = 驴子[assburrodonkey]
(è) = “厂”象山崖,“卩”象人在崖洞下卷曲身子不得伸展。困厄,遭遇困境[poverty-stricken](灾难[disaster])
‘我今已成如来,以根力觉道成如来身。’
根力觉道 = 五根与五力,七觉支与八正道。
“由此因缘故,口出五色光尔!”
 
是时,须臾之间口出微妙之光,胜于前光。
是时,阿难白世尊言:“复以何因缘,如来重出妙光胜于前者?”
 
世尊告曰:“我向者作是念:‘过去诸佛世尊取灭度时,遗法不久存于世。’
“我复重思惟:‘以何方便,使我法得久存在世。
“‘如来身者金刚之数,意欲碎此身如芥子许,流布世间,使将来之世,信乐檀越不见如来形像者,取供养之因,缘是福祐,当生四姓家、四天王家、三十三天、艳天、兜术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
= “如来身者金刚之数,意欲碎此身如芥子许”:如来之身,乃为金刚不坏之数(之列),我意欲碎此身,作为如芥子之小。
= “艳天”:Yama Deva,又作夜摩天、焰摩天、焰天,为欲界六欲天之第三天。
= “兜术”:即兜率天(Tusita Deva),为欲界六欲天之第四重天,位于须弥山顶十二万由旬处,有七宝宫殿,诸天分住内外二院,弥勒菩萨于内院说法。
(jiè) = 蔬菜名。即“芥菜”[Indian mustard](小草[small grass]/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triflepetty thingminor matter])
“‘因此福祐,当生欲界、色界、无色界;
“‘或复有得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辟支佛道,若成佛道。’
= “辟支佛”:Paccekabuddha,又作辟支迦罗,译为独觉,为无师友之教导,靠自己觉悟而成道,故名独觉。
“由此因缘故,出斯光明尔!”
 
是时,世尊躬自襞僧伽梨四叠,右胁著地,脚脚相累。
(bì) = 折叠衣裙[fold](衣服上打的褶子,泛指衣服的皱纹[lap])
(dié) = 重叠[pile <up>overlap](折,折叠,交叠,指用对折或交叠的方法减少长度或宽度[fold])
(xié) = 腋下肋骨所在的部分[the upper part of the side of the human body]
 
袈裟 = Kasav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
三衣 = Ticivara,乃指印度僧团所准许个人拥有之三种衣服。
安陀会
五条布制成
Antaravasaka,意译作内衣、里衣、作衣、作务衣、中宿衣、中著衣。通常于营作众务或就寝时所穿著,为三衣中最小之衣。
郁多罗僧
七条布制成
Uttarasanga,意译上衣、上著衣。于斋、讲、礼、诵等诸羯磨事时,必著此衣,故又称为入众衣;又因仅覆左肩,故又称为覆左肩衣。
僧伽黎/僧伽梨
由九条布至二十五条布制成
Sanghati,又因必须割截后始制成,故称重衣、著衣、重复衣。因其条数多,故称杂碎衣。为外出及其他庄严仪式时着之,如入王宫、聚落、乞食,及升座说法、降伏外道等诸时所著用,故称入王宫聚落衣。又以其为诸衣中最大者,故称大衣。
 
是时,尊者阿难悲泣涕零,不能自胜,又自考责:“既未成道,为结所缚,然今世尊舍我灭度,当何恃怙?”
(líng) = 下雨。指落细雨[rain](引申为如雨一般地落下;降落[falldrop]/零碎,零散[odd]/凋零,凋落[wither])
(kǎo) = 老,年纪大[aged](假借为“攷”。敲,击[strikebeat]/假借为“拷”。拷打[torture]/查核,考试[exaimecheck]/审察,察考[inspectcheck])
(shì) = 依赖,依靠[rely on](持;矜持[support])
(hù) = 依仗,凭借[rely on]
 
是时,世尊知而告诸比丘曰:“阿难比丘今为所在?”
 
诸比丘对曰:“阿难比丘今在如来床后,悲号堕泪,不能自胜,又自考责:‘既不成道,又不断结使,然今世尊舍我涅槃。’”
 
尔时,世尊告阿难曰:“止!止!阿难,无为愁忧。
“夫物处世,应当坏败,欲使不变易者,此事不然。
“勤加精进,念修正法,如是不久亦当尽苦际,成无漏行。
“过去世时,多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亦有如此侍者。
= “多萨阿竭”:Tathagata,又作多陀阿伽度,译为如来。
= “阿罗呵”:Arahant,译为应供,佛十号之一。
= “三耶三佛”:Samma-sambuddha,译为正等觉,佛十号之一。
“正使将来恒沙诸佛,亦当有此侍者如阿难比。
“转轮圣王有四未曾有法。
“云何为四?于是,转轮圣王欲出国界时,人民见者,莫不喜悦。
“尔时,转轮圣王有所言教,其有闻者,靡不喜悦。
“闻其言教,乃无厌足。
“尔时,转轮圣王默然,正使人民见王默然,亦复欢喜。
“是谓,比丘,转轮圣王有此四未曾有之法。
 
“比丘当知:阿难今日亦有四未曾有法。
“云何为四?正使阿难比丘默然至大众中,其有见者,莫不喜悦。
“正使阿难比丘有所说者,其闻语者,皆共欢喜,假使默然亦复如是。
“正使阿难比丘至四部众中,刹利、婆罗门众中,入国王、居士众中,皆悉欢悦,兴恭敬心,视无厌足。
“正使阿难比丘有所说者,其闻法教,受无厌足。
“是谓,比丘,有此四未曾有之法。”
 
是时,阿难白世尊曰:“当云何与女人从事?然今比丘到时,著衣持钵,家家乞食,福度众生。”
 
佛告阿难:“莫与相见!设相见,莫与共语!设共语者,当专心意!”
= “当专心意”:就应当要专心一意的向于道。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莫与女交通,亦莫共言语,有能远离者,则离于八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