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二十二卷
#八众诵<4,22,36,38-40,42,44-46,48-50卷>
##诸天相应<576~603>
#576、本经叙说一天子对佛说不处忉利天上「欢喜园」,终不得快乐。佛告以阿罗汉寂灭之乐才是乐。相应部Nandana(欢喜园)。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白佛:
=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告诉佛陀说:
“不处难陀林,终不得快乐,忉利天宫中,得天帝名称。”
= 不住在天上的难陀林,终究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住在忉利天宫中,可得到天帝的名称。
= “难陀林”:即忉利天之欢喜园。
忉利天 = 即三十三天,为欲界六天中之第二重天,天主名释提桓因,宫殿在须弥山顶。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童蒙汝何知,阿罗汉所说?
“一切行无常,是则生灭法;生者既复灭,俱寂灭为乐。”
= 你这小童子,如何得知阿罗汉所说的真理呢?世间一切现象都是无常,这些都是会生灭之法;生起的既然又会消灭,要把生灭都成为寂灭才是真正的快乐。
童蒙 = 小孩子。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 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577、本经叙说一天子不赞成佛执着于教化众生,佛说其以哀愍众生故教化之。巴利本并谓佛教化时心不被缚,只有同情及爱怜众生。相应部Sakka(刹卡<夜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即说偈言:
“断一切钩锁,牟尼无有家,沙门著教化,我不说善哉!”
= 断除一切钩锁的束缚,释迦牟尼您已经没有家累了,可是大沙门您却执著于教化,对此我不赞美称善!
钩鏁 = 钩,或作「钩」。鏁,同「锁」字。弯曲的锁链。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一切众生类,悉共相缠缚;其有智慧者,孰能不愍伤?
= 一切众生之类,都是互相缠缚而不得解脱;如果是有智慧的人,哪一个能不怜悯他们呢?
“善逝哀愍故,常教授众生;哀愍众生者,是法之所应。”
= 成正觉的善逝,就是因为哀悯他们的缘故,所以常去教授众生们;哀悯一切众生,这是阿罗汉之法所应有的。
是法之所应 = 别译杂阿含经卷九第二经此处作「罗汉法应尔」。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即没不现。
#578、本经叙说天子说有惭愧心者时时皆有,佛说有惭愧心者希有。相应部Hiri(惭)。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而说偈言:
“常习惭愧心,此人时时有;能远离诸恶,如顾鞭良马。”
= 常习惭愧之心,这是人们时时会有的事;如此就能远离一切的恶业,犹如顾鞭便快跑的良马一样。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常习惭愧心,此人实希有;能远离诸恶,如顾鞭良马。”
= 常习惭愧之心,这样的人实在很少;如此就能远离一切的恶业,犹如顾鞭便快跑的良马一样。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悉过,永超世恩爱。”
=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579、本经叙说一天子问佛,不习近正法者能否证悟,佛说必须专修正法始能证悟。相应部Appatividita(不了知)。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彼天子说偈问佛 = 比对别译本及南传,此句应作「彼天子而说偈言」。
“不习近正法,乐著诸邪见,睡眠不自觉,长劫心能悟?”
= 不习近正法,乐著于各种邪见,昏沈睡眠而不自觉悟,经过长时间后,他的心自能觉悟。
「不习近正法……长劫心能悟」 = 别译杂阿含经卷九第四经此偈作「不善知己法,好欲习他法,是名睡不寤,有时必得寤。」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专修于正法,远离不善业,是漏尽罗汉,险恶世平等。”
= 应专心修习正法,远离不善之业,如此灭尽烦恼的阿罗汉,于此险恶之世,他的心也是平等的。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悉过,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580、本经叙说天子说依止异见亦能证悟,佛反驳之。相应部Susammutttha(迷乱)。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而说偈言:
“以法善调伏,不随于诸见,虽复著睡眠,则能随时悟。”
= 如果能依法善调伏自己,不随从其它的邪见,虽然仍是贪著于睡眠,但还是能随时得到证悟。
「以法善调伏……则能随时悟」 = 别译杂阿含经卷九第五经此偈作「不善调于法,依止于异见,是名睡不寤,有时或得寤。」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偈作「以迷于法故,引入于异教,深眠彼不醒,今正彼醒时。」南北所传三经差异颇大。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若以法调伏,不随余异见,无知已究竟,能度世恩爱。”
= 如果能依法调伏自己,也不随从其它的邪见,仍要彻底地灭尽愚痴无知后,才能度越世间的恩爱。
「若以法调伏……能度世恩爱」 = 别译杂阿含经作「于法善调顺,不依止邪见,度爱之彼岸,佛知已涅槃。」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则作「因以不迷法,不入于异教,彼等正证知,以平行不平。」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581、本经叙说漏尽罗汉即使说有我、我所亦无妨。相应部Araham(阿罗汉)。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若罗汉比丘,自所作已作,一切诸漏尽,持此后边身,
= “持此后边身”:巴利本作Antimadehadhari(最后身之保持者)。
“记说言有我,及说我所不?”
= 如果证阿罗汉的比丘,他自己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一切烦恼都已灭尽,只持此最后一次的身体,他是否可以记说『有我』,或者记说『我所有』呢?
尔时,世尊即说偈答:
“若罗汉比丘,自所作已作,一切诸漏尽,持此后边身,
“正复说有我,我所亦无咎。”
= 如果证阿罗汉的比丘,他自己应做的事都已做好,一切烦恼都已灭尽,只持此最后一次的身体,即使记说『有我』,或者记说『我所有』,也是无妨的。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若罗汉比丘,自所作已作,一切漏已尽,持此最后身,
“心依于我慢,而说言有我,及说于我所,有如是说不?”
= 如果证阿罗汉的比丘,他自己所应做的事已做好,一切烦恼都已灭尽,只持此最后一次的身体,但是他的心却依于我慢,而记说『有我』,以及记说,『我所有』,是否会有这样的说法呢?
我慢 = 恃我而自高自大,侮慢他人。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已离于我慢,无复我慢心,超越我我所,我说为漏尽。
“于彼我我所,心已永不著,善解世名字,平等假名说。”
= 如果已经远离我慢,不再有我慢心理,超越我、我所有的话,我就会记说他为灭尽烦恼的人。此人对于那个我、我所有,心里已永远不会执著了,他善解世间的名字,只是以平等心,随顺世间而说那些假名相罢了。
「善解世名字,平等假名说」 = 别译杂阿含经卷九第六经此处作「随顺世俗故,亦说我非我」;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此世巧称呼,唯依惯例称」。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582、本经参阅本卷第581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白佛:
“若罗汉比丘,漏尽持后身,颇说言有我,及说我所不?”
= 如果证阿罗汉的比丘,已灭尽一切烦恼,只持此最后一次的身体,他是否会讲说『有我』,或者讲说『我所有』呢?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若罗汉比丘,漏尽持后身,亦说言有我,及说有我所。”
= 如果证阿罗汉的比丘,已灭尽一切烦恼,只持此最后一次的身体,他也是会讲说『有我』,或讲说有『我所有』的。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若罗汉比丘,自所作已作,已尽诸有漏,唯持最后身,
“何言说有我?说何是我所?”
= 如果证阿罗汉的比丘,他自己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已灭尽一切的烦恼,只持此最后一次的身体,他如何讲说『有我』呢?说什么是『我所有』呢?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若罗汉比丘,自所作已作,一切诸漏尽,唯持最后身,
“说我漏已尽,亦不著我所,善解世名字,平等假名说。”
= 如果证阿罗汉的比丘,他自己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一切烦恼都已灭尽,只持此最后一次的身体,他会说我的烦恼都已灭尽,也不会执著于『我所有』,因为他善解世间的名字,只是以平等心,随顺世间而说那些假名相罢了。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583、本经叙说阿修罗王障月天子,月天子前往归依佛,阿修罗王闻佛所说偈即释放月天子。相应部Candima(月天子)。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罗睺罗阿修罗王障月天子。
= 那时,罗睺阿修罗王遮障了月天子。
= “罗睺罗阿修罗王”:Rahu-asurinda,巴利本删去第二个「罗」字。
时,诸月天子悉皆恐怖,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说偈叹佛:
= 当时,众月天子们都很恐慌,他们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诵偈祈求佛陀说:
叹(tàn) = 叹息[sigh]。(赞叹,赞美[highly praise]/吟诵[chant]。)
“今礼最胜觉,能脱一切障,我今遭苦恼,是故来归依!
“我等月天子,归依于善逝,佛哀愍世间,愿解阿修罗!”
= 现在我们礼敬您这位最殊胜的觉者,您能解脱一切的障碍,我们现在遭遇到苦恼,所以跑来归依您!我们这些月天子,归依善逝您,希望佛陀您能哀悯这世间,为我们解除阿修罗的遮障!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破坏诸暗冥,光明照虚空,今毗卢遮那,清净光明显。
“罗睺避虚空,速放飞兔像。”
= 破坏一切的黑暗,光明遍照虚空,今毘卢遮那的清净光明显现了。罗睺阿修罗!你应该避开虚空,赶快把月亮释放出来。
毘卢遮那 = 又作毘卢舍那,华译为遍一切处,是光明遍照一切的意思,又是佛的真身<法身佛的通称>。
飞兔 = 借指月亮。
罗睺阿修罗,即舍月而还,举体悉流汗,战怖不自安,
神昏志迷乱,犹如重病人。
= 罗睺阿修罗,立即舍去月亮而回,全身汗流浃背,心里极惶恐而不自安稳,神志昏乱,就像个罹患重病的人一样。
战(zhàn) = 作战,打仗[battle;war]。(泛指搏斗,争斗,争胜负,比高低[fight]/后作“颤”。发抖[shiver]。)
时,有阿修罗名曰婆稚,见罗睺罗阿修罗疾舍月还,便说偈言:
= 那时,有位名叫婆稚的阿修罗,他看见罗睺阿修罗那么快速地舍月而回,便诵偈问说:
= “婆稚”:巴利本作Vepacitti(毗摩质多),又作吠波质底,阿修罗名。
“罗睺阿修罗,舍月一何速?神体悉流汗,犹如重病人?”
= 罗睺阿修罗啊!你舍弃月亮为什么如此快速呢?你那威神之体,为什么都流汗,就像罹患重病的人呢?
罗睺阿修罗说偈答言:
“瞿昙说咒偈,不速舍月者,或头破七分,受诸邻死苦。”
= 因为瞿昙念诵神咒偈语,不赶快舍弃月亮的话,我或许头部会破裂成七块,遭受濒临死亡的痛苦。
婆稚阿修罗复说偈言:
“佛兴未曾有,安隐于世间,说咒偈能令,罗睺罗舍月。”
= 佛陀出世是难得未曾有之事,能使世间得到安稳,他念诵神咒偈语,能使罗睺阿修罗舍弃遮障月亮。
佛说此经已,时,月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当时,月天子们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584、本经叙说佛说于母、妻、子之牵缠得解脱。相应部Kutika(茅屋)。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为有族本不?有转生族耶?有俱相属无?云何解于缚?”
= 您有族本吗?有转生族吗?有否与您共相属的呢?要怎样解脱系缚呢?
= “族本”:巴利本作Kutika(小屋)。
= “转生族”:巴利本作Kulavaka(巢)。
= “缚”:Bandhana,烦恼之异名,系缚。
「为有族本不……云何解于缚」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偈作「卿有茅屋否?如何无有巢?如何无继系?如何脱系缚?」茅屋即借指母,巢即借指妻,继系即借指子,系缚即借指渴爱。
族(zú) = 箭头[arrowhead]。(家族,氏族[clan]/姓氏,表明家族、宗族系统的称号[surname]/民族[nationality]。)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我无有族本,亦无转生族,俱相属永断,解脱一切缚。”
= 我没有族本,也没有转生族,与我共相属的已永断,如此解脱一切的系缚。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何名为族本?云何转生族?云何俱相续?何名为坚缚?”
= 什么叫做族本呢?什么是转生族呢?与我共相属的是什么呢?坚缚是什么呢?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母为世族本,妻名转生族,子俱是相属,爱欲为坚缚。
= 母亲就是世间的族本,妻子就叫做转生族,在一起的儿子就是共相属,爱欲就是坚缚。
“我无此族本,亦无转生族,俱相属亦无,是名脱坚缚。”
= 我已没有族本,也没有转生族,共相属的也没有了,这样就叫做解脱坚缚。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善哉无族本!无生族亦善!善哉无相属!善哉缚解脱!
= 真好啊!您已没有族本,没有转生族也是很妙的,真好啊!你已没有相属,真妙啊!您已解脱了坚缚。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585、本经叙说佛独一而住,无欢喜亦无烦恼。相应部Kakudha(觉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释氏优罗提那塔所。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释氏优罗提那塔这儿。
尔时,世尊新剃须发,于后夜时结跏趺坐,直身正意,系念在前,以衣覆头。
= 那时,世尊新剃除须发,于后夜时结跏趺静坐,直身正意,系念在前,用衣服覆在头上。
时,优罗提那塔边有天神住,放身光明,遍照精舍,白佛言:“沙门忧耶?”
= 当时,在优罗提那塔边有天神住在那儿,那天神放出身上的光明,遍照整个精舍。他问佛陀说:「沙门您在忧愁吗?」
佛告天神:“何所忘失?”
= 我有遗失什么吗?(为什么要忧愁呢?)
天神复问:“沙门为欢喜耶?”
= 沙门您是在欢喜吗?
佛告天神:“为何所得?”
= 我是有得到什么吗?(为什么会欢喜呢?)
天神复问:“沙门不忧不喜耶?”
= 沙门您是没有忧愁也没有欢喜吗?
佛告天神:“如是!如是!”
= 是的!是的!
尔时,天神即说偈言:
“为离诸烦恼?为无有欢喜?云何独一住,非不乐所坏?”
= 您是已远离一切烦恼了呢?还是没有欢喜呢?为什么独自一人住着呢?不会被不快乐所破坏吗?
非不乐所坏 = 别译杂阿含经卷九第九经此句作「不为不忍乐,之所覆蔽障」;或于本经他处作「不为彼不乐,之所覆蔽障」。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我无恼解脱,亦无有欢喜;不乐不能坏,故独一而住。”
= 我已得解脱无烦恼,也没有什么欢喜;不快乐不能破坏我,所以独自一人而住着。
时,彼天神复说偈言:
“云何得无恼?云何无欢喜?云何独一住,非不乐所坏?”
= 您为什么能无烦恼呢?为什么能没有欢喜呢?为什么独自一人住着,不会被不快乐所破坏呢?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烦恼生欢喜,喜亦生烦恼,无恼亦无喜,天神当护持。”
= 应知烦恼会生欢喜,欢喜也会生烦恼,如果没有烦恼也就不会有欢喜,这个真理,天神你应当要护持。
时,彼天神复说偈言:
“善哉无烦恼!善哉无欢喜!善哉独一住!不为不喜坏。
= 真好啊!您已没有烦恼,真妙啊!您也没有欢喜,真好啊!您独自一人居住,而不会被不喜乐所破坏。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时,彼天神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586、本经叙说佛告天子,当正念求远离,断除贪欲火,紧急如救头火燃、离刀剑害。相应部Sattiya(为剑<所触>),Sudatta(须达多)。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子容色妙绝,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而说偈言:
“犹如利剑害,亦如头火燃,断除贪欲火,正念求远离。”
= 犹如被利剑所伤害,也如头面被火燃烧一样的紧急,断除贪欲之火也要那样急切,要以正念而求远离。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譬如利剑害,亦如头火燃,断除于后身,正念求远离。”
= 譬如被利剑所伤害,也如头面被火燃烧一样的紧急,断除未来再受生此身也要那样急切,要以正念而求远离。
= “后身”:巴利本作Sakkayaditthi(身见)。
「断除于后身,正念求远离」 = 别译杂阿含经卷九第十经此处作「念觉之比丘,应勤思方便,而断于边见,及以吾我见。」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则作「舍身见比丘,正念于出家」。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587、本经叙说佛告天子,出离痴惑丛林之法。相应部Acchara(天女)。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而说偈言:
“天女众围绕,如毗舍脂众;痴惑丛林中,何由而得出?”
= 被众天女所围遶,她们就如女吸血鬼一样;在此痴惑的丛林里,要怎样才能出离呢?
= “毗舍脂”:梵Pisaci,女吸血鬼。
= “痴惑丛林”:巴利本作Vanam
Tam Mohanam Nama(此林名「令痴惑者」)。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正直平等道,离恐怖之方,乘寂默之车,法想为密覆,
= “离恐怖之方”:巴利本作Abhaya
Nama Sa Disa(彼方名「无畏」)。
= “法想”:巴利本作Dhammacakkehi
Samyuto(与法轮相结合)。
“惭愧为长縻,正念为羁络,智慧善御士,正见为前导。
= 要以正直平等为道路,远离恐怖的方向,驾乘寂默的车子,以忆持正法为密覆的幢盖,惭愧为长缰,正念为羁络,智慧为善驾驭的车夫,正见做为前导。
= “长縻”:巴利本作Alalamba(支持)。
= “羁络”:巴利本作Parivarana(围幕)。
縻(mí) = 牛缰绳[halter for
ox]。(束缚,拘束[tie up]。)
縻 = 缰绳。
羁(jī) = 马笼头[bridle]。(套上笼头[fasten]/系,捆绑;束缚,拘束[bind;restrain]。)
络(luò) = 缠绕,捆缚[wind;bind]。
羁络 = 马络头。
“如是之妙乘,男女之所乘,出生死丛林,逮得安乐处!”
= 如此美妙的车乘,无论男女若能乘坐,就能走出这生死的丛林,获得安乐之处!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588、本经叙说佛告天子,若断爱喜、贪欲则得解脱。相应部Catucakka(四轮),Nandivisala(难提毗舍罗)。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有四轮九门,充满贪欲住;深溺淤泥中,大象云何出?”
= 人们有行、住、坐、卧四轮,及眼、耳、鼻、口、大小便道九门,全都充满着贪欲。就如大象深陷于污泥中,要如何才能够出离呢?
= “四轮九门”:Catucakkam
Navadvaram,四轮指行、住、坐、卧当摄心、正威仪之处,九门指身体上两眼、两耳、两鼻、口及大小便之九孔。
淤(yū) = 水中沉淀的泥沙[silt]。(将含有大量淤泥的河水引入低洼地,令其沉淀以改良土壤[become
silted up]。)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断爱喜长縻,贪欲等诸恶,拔爱欲根本,正向于彼处。”
= 应断除爱喜的长系,以及贪欲等恶业,拔除了爱欲的根本,才能正向那安稳之处。
= “贪欲”:巴利本作Icchalobha(欲求及贪欲)。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589、本经叙说佛告天子,当舍俗出家,以断贪爱。相应部Mahaddhana(大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赖吒槃提国,有诸商贾客,大富足财宝,各各竞求富,
= “赖吒槃提国”:巴利本作Ratthavanto
Khattiya(领有国土之刹帝利)。
“方便欲财利,犹如燃炽火,如是竞胜心,欲贪常驰骋。
= 在赖咤盘提国里,有很多经商贾客,他们个个都是大富,财宝充足,然而各人还是努力去争求财富,以各种方法想去求得财利,就像那燃烧炽盛的火焰一样,由于有如此争胜的心里,所以欲贪就四处奔驰不止。
赖咤盘提国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领国剎帝力」;别译杂阿含经卷九第二三经则作「罗咤国」。
贾(gǔ) = 做买卖[do business]。(商人。古时特指囤积营利的坐商,古时候称行商为“商”,坐商为“贾”。后泛指商人[merchant]。)
“云何当断贪,息世间勤求?”
= 究竟要怎样才能断除贪欲,以息止世间的汲汲营求呢?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舍俗出非家,妻子及财宝,贪恚痴离欲,罗汉尽诸漏,
“正智心解脱,爱尽息方便。”
= 应当要舍离俗家,出家而不执著于家,妻子及财宝也都应舍弃,同时舍弃贪瞋痴而出离于欲,成为灭尽一切烦恼的阿罗汉,有正智而心灵得到解脱,这样就能灭尽爱欲,息止各种营求。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十二因缘的各支
|
|||
第几支
|
名称
|
意义
|
举例
|
1
|
无明
|
没有智慧
|
不如实知四圣谛
|
2
|
行
|
造作、造业
|
身行(身体的造作)、口行(言语的造作)、意行(意念的造作)
|
3
|
识
|
识知、觉知
|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
4
|
名色
|
「名」是「受、想、行、识」,加上「色」,也就是五阴。也有将「名色」解释为「分别色」,即分别四大及其变化
|
|
5
|
六入处
|
(观察五阴的感官是)眼、耳、鼻、舌、身、意,六个可对外境反应的感官
|
|
6
|
触
|
(感官、外境、识三者的)接触
|
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
|
7
|
受
|
(接触后产生)感受
|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
8
|
爱
|
(对于感受产生)贪爱
|
欲爱(欲界众生感官之欲的渴爱)、色爱(断除淫欲的色界众生的渴爱)、无色爱(断除淫欲与物质欲的无色界众生的渴爱)
|
9
|
取
|
(由于贪爱,因此)执取
|
欲取(执着欲贪)、见取(执着邪见)、戒取(执着于无益解脱的禁戒、禁忌)、我语取(执着认为「有我」)
|
10
|
有
|
(因为执取,所以有)生命的存在、积集的善恶业
|
欲有(欲界的存在)、色有(色界的存在)、无色有(无色界的存在)
|
11
|
生
|
(生命存在而)出生
|
众生的出生、身心的产生
|
12
|
老病死忧悲恼苦
|
(出生后,自然会有)衰灭及苦果
|
#590、本经叙说五百商人于旷野遭贼难,一天神前来问法。商人中有一优婆塞能答,天神遂令彼众免于贼难。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拘萨罗国有诸商人,五百乘车共行治生,至旷野中。
= 在过去世时,拘萨罗国有五百位商人,他们驾乘着车子同伴而行去谋生,走到一处旷野中。
“旷野有五百群贼在后随逐,伺便欲作劫盗。
= 在旷野里有五百个贼人随在他们后面追赶着,想趁机抢劫他们的财物。
伺便(sì biàn) = 等待可以利用的时机。
“时,旷野中有一天神,止住路侧。
= 当时,这旷野中有一位天神,止住于路边。
“时,彼天神作是念:‘当往诣彼拘萨罗国诸商人所,问其义理,若彼商人喜我所问,时解说者,我当方便令其安隐,得脱贼难;若不喜我所问者,当放舍之,如余天神。’
= 这时,那位天神如此想着:我应当走到那些拘萨罗国众商人处,对他们问些义理,如果那些商人喜欢我的问题,能够及时解答的话,我就应当运用方法,使他们都能得到安稳,脱离盗贼的劫难;如果他们不喜欢我的问题,我就像其他的天神一样,放弃帮助他们。
“时,彼天神作是念已,即放身光,遍照商人车营,而说偈言:
= 当时,那位天神如此思考后,就放出身上的光明,遍照那些商人的车队,并诵偈问说:
营(yíng) = 四周垒土而居[abide in fortified village]。(办理[handle]/经营[operate;run]/军营,营寨[barracks]。)
“‘谁于觉睡眠?谁复睡眠觉?谁有解此义?谁能为我说?’
= 是谁于他人觉悟时睡眠呢?又是谁于他人睡眠时觉悟呢?有谁能了解这个义理?有谁能为我解说呢?
“尔时,商人中有一优婆塞信佛、信法、信比丘僧,
“一心向佛、法、僧,
“归依佛、法、僧,
“于佛离疑,于法、僧离疑,
“于苦、集、灭、道离疑,
“见四圣谛得第一无间等果,在商人中与诸商人共为行侣。
= 那时,商人中有一位敬信佛、敬信法、敬信僧的优婆塞(居士),他一心向佛、向法、向僧,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对于佛已离疑,对于法、僧已离疑,对于苦、集、灭、道也都已离疑,彻见四圣谛,得证初果。他在商人队伍中和众商人们同伴而行。
第一无间等果 = 即初果。
“彼优婆塞于后夜时端坐思惟,系念在前,于十二因缘逆顺观察,所谓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起。
= 那位优婆塞于后夜时端坐思惟,系念在前,对于十二因缘做逆与顺的观察,所谓因有此事的缘故,所以就会有此事;因为此事生起的缘故,所以就会有此事的生起。
“谓缘无明行,缘行识,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死、忧、悲、恼苦,如是纯大苦聚集;
“如是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处灭,六入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
= 所谓缘于无明而有妄行,缘于妄行而有业识,缘于业识而有名色(六根未具之胚胎),缘于名色而有六入处(六根),缘于六入处而有觉触,缘于觉触而有感受,缘于感受而有爱欲,缘于爱欲而有追求执取,缘于追求执取而招感未来的果报,缘于有未来的果报而致使有未来的受生,缘于有未来的受生,也就会有老、死、忧、悲、恼苦,如此纯粹大苦结聚的集起;同样地,如果无明息灭,那么妄行就会息灭;妄行息灭,那么业识就会息灭;业识息灭,那么名色就会息灭;名色息灭,那么六入处就会息灭;六入处息灭,那么觉触就会息灭;觉触息灭,那么感受就会息灭;感受息灭,那么爱欲就会息灭;爱欲息灭,那么追求执取就会息灭;追求逐取息灭,那么就不会招感未来的果报;不招感未来的果报,就不会有未来的再生;没有未来的再生,那么老、死、忧、悲、恼苦也就会息灭,就像这样,如此纯粹大苦的结聚就息灭了。
“时,彼优婆塞如是思惟已,而说偈言:
“‘我于觉睡眠,我于睡眠觉,我解知此义,能为人记说。’
= 我于他人觉悟时睡眠,我于他人睡眠时觉悟,我解知这个义理,能为人解说。
“时,彼天神问优婆塞:
“‘云何觉睡眠?云何睡眠觉?云何能解知?云何能记说?’
= 怎样叫觉醒时的睡眠者呢?怎样叫睡眠时的觉醒者呢?你为什么能解知这个义理呢?你为什么能解说呢?
“时,优婆塞说偈答言:
“‘贪欲及瞋恚,愚痴得离欲,漏尽阿罗汉,正智心解脱;
“‘彼则为觉悟,我于彼睡眠。
= 对于贪欲、瞋恚、愚痴,都能舍离对它的欲愿,这种灭尽烦恼的阿罗汉,有正智而心灵得到解脱;像他那样就叫做觉悟,而我对他来说,就是还在睡眠。
「彼则为觉悟,我于彼睡眠」 = 言于彼得阿罗汉者而言,我只证初果之人,仍为睡眠者。
“‘不知因生苦,及苦因缘集,于此一切苦,得无余灭尽。
= 不知是由因而生苦,以及苦恼因缘的集起,也不知对这一切苦,将它灭尽无余。
“‘又不知正道,等趣息苦处,斯等为常眠,我于彼则觉。
= 又不知有正道,能正确地趋向息灭苦恼之处,像这样的人就叫做在睡眠,而我对于那些人来说,就是一位觉悟的人。
「斯等为常眠,我于彼则觉」 = 言不知四圣谛的人是为常眠,而我已证初果,已知四圣谛,故对彼不知者而言,我乃是位觉悟者。
“‘如是觉睡眠,如是睡眠觉,如是善知义,如是能记说。’
= 我就是如此于他人觉悟时睡眠,如此于他人睡眠时觉悟,如此地善知它的义理,如此地能为人解说。
“时,彼天神复说偈言:
“‘善哉觉睡眠!善哉眠中觉!善哉解知义!善哉能记说!
= 真奇啊!于他人觉悟时睡眠,真妙啊!于他人睡眠中觉悟,真好啊!能解知它的义理!真美啊!能为我解说。
“‘久远乃今见,诸兄弟而来,缘汝恩力故,令诸商人众,
“‘得免于劫贼,随道安乐去。’
= 久远以来,至今乃见诸位法兄弟的到来,由于你恩力的缘故,能使所有商人大众,得免于盗贼的劫掠,你们可以随着道路安乐地离去了。
「久远乃今见,诸兄弟而来」 = 别译杂阿含经卷九第二四经作「久来不见法兄弟,今得相见大欢悦」。
“如是,诸比丘!彼拘萨罗泽中诸商人众皆得安隐从旷野出。”
= 就像这样,众比丘啊!那些在拘萨罗国泽中的所有商人们,便都能安稳地从旷野里走出去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591、本经叙说一优婆塞于大聚会中毁呰欲无常,而自没于爱欲,天神见而说偈教诫之。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海洲上优婆塞至他优婆塞舍会坐,极毁訾欲,言:‘此欲者,虚妄不实,欺诳之法,犹如幻化,诳于婴儿。’
= 在过去世时,海洲上有一位优婆塞到其他优婆塞家聚会坐谈。他极力诋毁『欲』,如此说:『这欲是虚妄不实,为欺诳之法。就像那幻化之术,欺骗小婴儿一样。』
海洲上 = 别译杂阿含经卷九第二五经作「输波罗城」。
訾(zǐ) = 毁谤,非议[caluminate;slander]。
“还自己舍,恣于五欲。是优婆塞舍有天神止住。
= 可是他回到自己家里,却纵情于色声等五欲之中。这位优婆塞家有位天神住在这里。
“时,彼天神作是念:‘是优婆塞不胜不类,于余优婆塞舍会坐众中极毁訾欲,言:“如是欲者,虚伪不实,欺诳之法,如诳婴儿。”还己舍已,自恣五欲。我今宁可发令觉悟。’
= 当时,那位天神如此想着:这位优婆塞不殊胜,所行也不善,在其他优婆塞家会坐群众中,他极力诋毁欲,如此说:『这欲是虚妄不实,为欺诳之法,有如在欺骗小婴儿一样。』可是他回到自己家里,却纵情于色声等五欲之中。我现在应该启发他,使他觉悟。
“而说偈言:
= 于是就诵偈说:
“‘于大聚会中,毁訾欲无常,自没于爱欲,如牛溺深泥。
= 你在大众聚会中,极力诋毁欲是无常的,可是你自己却沈溺于爱欲中,就如牛只陷于深泥一样。
“‘我观彼会中,诸优婆塞等,多闻明解法,奉持于净戒;
“‘汝见彼乐法,而说欲无常,如何自恣欲,不断于贪爱?
“‘何故乐世间,畜妻子眷属?’
= 我观察那大会中,所有的优婆塞们,他们都是多闻而明解正法,能奉持净戒的人;你看见他们喜乐正法,而讲说欲是无常。为什么自己却纵情于五欲中,不能断除贪爱呢?为什么你还喜乐这世间,畜养妻子眷属呢?
“时,彼天神如是、如是开觉彼优婆塞已;
“如是、如是彼优婆塞觉悟已,剃除须发,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精勤修习,尽诸有漏,得阿罗汉。”
= 当时,那位天神如此这样地开导觉悟那位优婆塞后;而那位优婆塞也如此这样地觉悟后,便剃除须发,穿着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不执著于家,而出家学道,精勤修习,终于灭尽一切的烦恼,证得阿罗汉果。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592、本经叙说给孤独长者初闻佛名乃至归依佛,并答应回舍卫国造精舍供佛及僧伽之经过。相应部Sudatta(须达多)。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寒林中丘冢间。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寒林中的丘冢间。
= “寒林”:Sitavana,弃死尸之林。
时,给孤独长者有小因缘至王舍城,止宿长者舍。
= 那时,给孤独长者因为有一些缘故而来到王舍城,就居住在一位长者的家中。
夜见长者告其妻子、仆使、作人言:“汝等皆起,破樵燃火,炊饭作饼,调和众味,庄严堂舍。”
= 夜晚时,他看见长者告诉他的妻子、仆役、工作人员说:「你们全部都起来,赶快破柴燃火,炊饭作饼,调制各种美味,并庄严堂舍吧!」
樵(qiáo) = 薪柴[firewood]。(打柴,砍柴[gather
firewood]。)
炊(chuī) = 烧火做饭[cook
meal]。
给孤独长者见已,作是念:“今此长者何所为作?为嫁女娶妇耶?为请宾客、国王、大臣耶?”
= 给孤独长者看见后,这样想着:今晚这位长者所做是为了什么呢?是要嫁女儿或娶媳妇吗?还是要宴请宾客、国王、大臣呢?
念已,即问长者:“汝何所作?为嫁女娶妇?为请宾客、国王、大臣耶?”
= 如此思考后,就去问长者说:「你今晚所做是为了什么呢?是要嫁女儿或娶媳妇吗?还是要宴请宾客、国王、大臣呢?」
时,彼长者答给孤独长者言:“我不嫁女娶妇,亦不请呼国王、大臣,唯欲请佛及比丘僧,设供养耳。”
= 当时,那位长者回答给孤独长者说:「我不是要嫁女儿或娶媳妇,也不是要邀请国王、大臣,我只是想要迎请佛陀和比丘僧们,准备供养他们而已。」
时,给孤独长者闻未曾闻佛名字已,心大欢喜,身诸毛孔皆悉怡悦,问彼长者言:“何名为佛?”
= 当时,给孤独长者听到从未曾听过的佛陀名字后,内心非常欢喜,全身一切毛孔都感到舒畅愉快,就又问长者说:「为什么叫做佛呢?」
长者答言:“有沙门瞿昙,是释种子,于释种中剃除须发,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为佛。”
= 有一位沙门瞿昙,是释种的子弟,他于释种中剃除须发,穿着袈裟法衣,具有正信,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已证得无上的正等正觉,这样就叫做佛。
给孤独长者言:“云何名僧?”
= 怎样叫做僧呢?
彼长者言:“若婆罗门种剃除须发,著袈裟衣,信家非家,而随佛出家;
“或刹利种、毗舍种、首陀罗种善男子等剃除须发,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彼佛出家而随出家,是名为僧。
= 如果婆罗门种姓剃除须发,穿着袈裟法衣,相信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跟随佛陀出家;或者是剎帝力种(王族)、毘舍种(商贾)、首陀罗种(农民)的善男子们也剃除了须发,穿着袈裟法衣,正信佛法,不执著于家,见佛陀出家而跟随他出家,这样就叫做僧。
“今日请佛及现前僧,设诸供养。”
= 我今天就是要迎请佛陀,以及现前的僧伽,才施设这些供养的。
给孤独长者问彼长者言:“我今可得往见世尊不?”
= 我现在可以前往拜见世尊吗?
彼长者答言:“汝且住此,我请世尊来至我舍,于此得见。”
= 你暂且住在这里,等我邀请世尊来到我家,你在这里就可以和他见面了。
时,给孤独长者即于其夜至心念佛,因得睡眠。
= 那时,给孤独长者就在这夜里至心念佛,因此得以安眠。
天犹未明,忽见明相,谓天已晓,欲出其舍,行向城门,至城门下,夜始二更,城门未开,王家常法,待远使命来往,至初夜尽,城门乃闭,中夜已尽,辄复开门,欲令行人早得往来。
= 天犹未亮,忽然他看到光明之相,以为天已亮了,就想走出屋子,行向城门。他来到城门下,夜才二更(中夜),城门还未打开——依王家的常法,为了等待远方使命的来往,到初夜尽了(夜晚十点),城门才关闭;等中夜尽了(夜里二点),才又打开城门,使行人能及早往来。
晓(xiǎo) = 天明。今专指天刚亮[dawn;daybreak]。(明白,了解[know;understand]。)
夜始二更 = 此指中夜而言。
辄(zhé) = 车箱左右板上端向外翻出的部分,亦称“车耳”[sides of a chariot,etc.,that point downward at the front]。(专擅,独断专行,专权[act personally in all affairs;decide
and act alone]/立即;就[immediately]/总是,每次[always]。)
尔时,给孤独长者见城门开,而作是念:“定是夜过天晓门开。”
= 这时,给孤独长者看见城门打开了,他这样想着:一定是夜晚已过,天亮了,所以城门被打开。
乘明相出于城门,出城门已,明相即灭,辄还暗冥。
= 于是他就乘此光明之相走出城门,出到城门外后,那光明之相便立即消失了,又恢复了黑暗。
给孤独长者心即恐怖,身毛为竖:“得无为人及非人,或奸狡人恐怖我耶?”
= 给孤独长者内心感到很恐怖,全身毛发因此而竖起。想着:莫非是有人及非人,或者是奸诈狡猾的人想恐怖我吗?
即便欲还。
= 于是便急着想走回去。
尔时,城门侧有天神住。
= 当时,城门边住有一位天神。
时,彼天神即放身光,从其城门至寒林丘冢间光明普照,告给孤独长者言:“汝且前进,可得胜利,慎勿退还!”
= 此时,那位天神就放出身上的光明,从城门一直到寒林丘冢间,光明普照,并告诉给孤独长者说:「你且继续向前走,就可得到殊胜的利益,千万不要退回去!」
慎(shèn) = 谨慎;慎重[prudent;careful;cautious]。(警惕[be
on the alert]。)
时,彼天神即说偈言:
“善良马百匹,黄金满百斤,骡车及马车,各各有百乘。
= 拥有良好的马百匹,黄金满百斤,骡车及马车,各自拥有百辆。
「善良马百匹……过前福之上」 = 别译杂阿含经卷九第二六经此处作「假使马百匹,载满众珍宝,并及百金人,以持用布施,如是展转施,遍满阎浮提,如是功德聚,以用为一分,不如有一人,发心向佛所,举足行一步,十六分中一。」叙述内容有异。
骡(luó) = 骡子[mule]。
“种种诸珍奇,重宝载其上,宿命种善根,得如此福报。
= 将种种珍奇贵重的宝物载在这些车子上,在过去世里曾种下善根的人,才能得到这样的福报。
“若人宗重心,向佛行一步,十六分之一,过前福之上。”
= 如果有人能以敬重的心,向着佛陀行进一步,那么他所得功德的十六分之一,也胜过前面为善福报之上。
宗(zōng) = 从宀示。示,神祇,宀,房屋。在室内对祖先进行祭祀。宗庙,祖庙[ancestral
temple]。(宗族;同族[clan]/被传达、表示或暗示的意思;主旨[purport]。)
“是故,长者!汝当前进,慎勿退还!”
即复说偈:
“雪山大龙象,纯金为庄饰,巨身长大牙,以此象施人,
“不及向佛福,十六分之一。
= 雪山的大龙象,用纯金来装饰它,把这头巨身长大牙的象布施给他人,也不及于向佛福德的十六分之一。
“是故,长者!当速前进,得其大利,非退还也。”
复说偈言:
“金菩阇国女,其数有百人,种种众妙宝,璎珞具庄严,
= “金菩阇国”:梵Kamboja,印度十六国之一,意译可爱,位于印度河西边。原是果名。其国人面似果形,故名,多美女。约今阿富汗斯坦地方。
“以是持施与,不及行向佛,一步之功德,十六分之一。
= 金菩阇国的美女,有一百位之多,用各种奇妙的珍宝,以及璎珞来装饰她们,把这些美女用来布施予人,也不及行向佛陀一步所获功德的十六分之一。
“是故,长者!当速前进,得其胜利,非退还也。”
时,给孤独长者问天神言:“贤者!汝是何人?”
= 贤者啊!你是什么人呢?
天神答言:“我是摩头息揵大摩那婆先,是长者善知识,于尊者舍利弗、大目揵连所起信敬心,缘斯功德,今得生天,典此城门,是故告长者:‘但当进前,慎莫退还!前进得利,非退还也!”
= 我就是摩头息揵大摩那婆先,过去是长者的善知识,往昔曾经对舍利弗尊者与大目揵连尊者生起信敬心,由于这样的功德,现在得生在天上,主掌这个城门,所以告诉长者您:『只应当继续前进,千万不要退回去!继续前进可得到福利,不可退回去!』
典(diǎn) = 重要的文献、典籍[work of standard scholarship;classics]。(常道,准则[norm]/主持;主管[be
in charge of]。)
时,给孤独长者作是念:“佛兴于世,非为小事;
“得闻正法,亦非小事,是故天神劝我令进,往见世尊。”
= 这时,给孤独长者这样想着:佛陀出现于世间,这不是一件小事;能够听闻正法,这也不是一件小事,所以天神来劝我前进,前往拜见世尊。
时,给孤独长者寻其光明,径至寒林丘冢间。
= 当时,给孤独长者就循着光明,直行到寒林的丘冢间。
尔时,世尊出房露地经行,给孤独长者遥见佛已,即至其前,以俗人礼法恭敬问讯:“云何,世尊!安隐卧不?”
= 那时,世尊正走出房子,在露地里经行,给孤独长者遥见佛陀后,就去到他的面前,以俗人的礼法恭敬问讯说:「怎样呢?世尊啊!您能安稳睡卧吗?」
= “露地经行”:Ajihokase
Cankamati,于露地散步。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婆罗门涅槃,是则常安乐;爱欲所不染,解脫永无余。
= 婆罗门入于涅槃,这样就能常保安乐;不染著爱欲,就可达到完全的解脱。
“断一切希望,调伏心炽燃;心得寂止息,止息安隐眠!”
= 断除一切的希望欲求,调伏炽燃的心;内心得到寂静止息,寂静止息就能安稳的睡眠!
尔时,世尊将给孤独长者往入房中,就座而坐,端身系念。
= 当时,世尊就带领给孤独长者进入房中,就座而坐,端身系念住。
尔时,世尊为其说法,示教照喜已,世尊说:“诸法无常,宜布施福事、持戒福事、生天福事,欲味、欲患、欲出,远离之福。”
= 这时,世尊就为他说法,给予示教照喜。世尊所说的内容是诸法无常,应当要布施的福事,有关持戒的福事,生天的福事,以及爱乐于欲、欲的祸患、出离于欲,远离的福事。
「世尊为其说法……远离之福」 = 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佛为种种说法,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出要为乐。」
给孤独长者闻法、见法、得法、入法、解法,度诸疑惑,不由他信,不由他度,入正法、律,心得无畏,即从座起,正衣服,为佛作礼,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已度,世尊!已度,善逝!我从今日尽其寿命,归佛、归法、归比丘僧,为优婆塞,证知我!”
= 给孤独长者闻法后,见法、得法、入法、解法,度越一切疑惑,不是由于他说而生信,也不是由于他说而得度,他已入于正法、戒律之中,心灵得到无所畏惧。于是他就从座席起来,整理好衣服,向佛陀行礼,右膝跪地,恭敬合掌告诉佛陀说:「我已得度,世尊!我已得度,善逝!我从今天起,尽一生的寿命,将皈依佛、皈依法、皈依比丘僧,成为一位优婆塞(居士),愿您证知我!」
尔时,世尊问给孤独长者:“汝名何等?”
= 你叫什么名字?
长者白佛:“名须达多,以常给孤贫辛苦故,时人名我为给孤独。”
= 我名字叫须达多,由于我经常布施救助那些孤贫困苦人家的缘故,所以大家都叫我为给孤独。
= “须达多”:Sudatta,意译作善施、善施者。给孤达长者名字。
世尊复问:“汝居何处?”
= 你家住在那里呢?
长者白佛言:“世尊!在拘萨罗人间,城名舍卫,唯愿世尊来舍卫国,我当尽寿供养衣被、饮食、房舍、床卧、随病汤药。”
= 世尊啊!我家住在拘萨罗国,城名叫舍卫,希望世尊您能来舍卫国,我将会尽形寿供养您衣服、饮食、房舍、床卧、随病的汤药。
佛问长者:“舍卫国有精舍不?”
= 舍卫国那边有精舍吗?
长者白佛:“无也,世尊!”
佛告长者:“汝可于彼建立精舍,令诸比丘往来宿止。”
= 你可在那儿建立精舍,好使众比丘往来居住之用。
长者白佛:“但使世尊来舍卫国,我当造作精舍僧房,令诸比丘往来止住。”
= 只要世尊您愿来舍卫国,我将会建造精舍僧房,好使众比丘往来居住之用。
尔时,世尊默然受请。
= 当时,世尊静默地接受了邀请。
时,长者知佛世尊默然受请已,从座起,稽首佛足而去。
= 那时,长者知道佛世尊已静默地接受邀请后,便从座席起来,向佛陀顶礼后离去。
四姓 =
印度民族之四种阶级。
|
|
婆罗门
|
司祀之僧侣。
|
剎帝利
|
国王及武士阶级。
|
吠舍
|
一般农工商等平民阶级。
|
首陀罗
|
最下贱之奴隶阶级。
|
#593、本经叙说给孤独长者命终生兜率天,来诣佛所,赞叹佛法,激励诸比丘。相应部Anathapindika(给孤独),Jetavana(祇园)。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给孤独长者疾病命终,生兜率天,为兜率天子,作是念:“我不应久住于此,当往见世尊。”
= 那时,给孤独长者疾病命终后,受生于兜率天,成为兜率天子,他这样想着:我不应久住在这里,我应该前往拜见世尊。
作是念已,如力士屈伸臂顷,于兜率天没,现于佛前,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 如此思考后,就如一位大力士屈伸手臂的短暂时间内,从兜率天上隐没,而显现于佛陀之前,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当时,给孤独天子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于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时,给孤独天子身放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给孤独天子而说偈言:
“于此祇桓林,仙人僧住止,诸王亦住此,增我欢喜心!
= 在这祇桓精舍的林园里,有大仙人(佛陀)的僧伽居住,而诸法之王(佛陀)也住在这里,更增加我的欢喜心!
= “祇桓林”:Jetavana,又作祇园,即祇树给孤独园。
= “仙人僧”:Isisangha,仙人指佛陀。
「诸王亦住此,增我欢喜心」 = 别译杂阿含经卷九第二七经此处作「法主居其中,我今生喜乐」,由此对照可知,「诸王」乃指诸法之王,亦即「法主」。
“深信净戒业,智慧为胜寿,以此净众生,非族姓财物。
= 深信净戒之业,以及智慧才是最殊胜的寿命,依此才能净化众生,而不是依于族姓及财物。
「深信净戒业,智慧为胜寿,以此净众生」 = 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信戒定慧业,正命能使净」。
“大智舍利弗,正念常寂默,闲居修远离,初建业良友。”
= 具大智慧的舍利弗尊者,有正念而常寂默,居于幽静之处修习远离,是建立胜业良友中最为第一。
「大智舍利弗……初建业良友」 = 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智慧舍利弗,寂然持禁戒,空处乐恬静,最胜无伦匹。」两相对照,可知「初」,即是第一之意。建业,指建立胜业而言。
说此偈已,即没不现。
尔时,世尊其夜过已,入于僧中,敷尼师坛,于众前坐,告诸比丘:“今此夜中,有一天子,容色绝妙,来诣我所,稽首我足,退坐一面,而说偈言:
= 那时,世尊在夜晚过后,走入僧众中,铺好坐具,坐于大众之前,向众比丘说:「在昨夜里,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来到我住处,向我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诵偈说:
“‘于此祇桓林,仙人僧住止,诸王亦住此,增我欢喜心!
“‘深信净戒业,智慧为胜寿,以此净众生,非族姓财物。
“‘大智舍利弗,正念常寂默,闲居修远离,初建业良友。’”
尔时,尊者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世尊所说,给孤独长者生彼天上,来见世尊,然彼给孤独长者于尊者舍利弗极相敬重。”
= 世尊啊!依我对世尊所说的了解,那是给孤独长者往生到天上后,回来拜见世尊您。而那位给孤独长者生前对于舍利弗尊者,是极为敬重他的。
佛告阿难:“如是!如是!阿难!给孤独长者生彼天上,来见于我。”
= 是的!是的!阿难啊!确实是那给孤独长者往生天上后,回来拜见我。
尔时,世尊以尊者舍利弗故,而说偈言:
= 当时,世尊由于舍利弗尊者的缘故,就诵偈说:
“一切世间智,唯除于如来,比舍利弗智,十六不及一。
= 一切世间的智慧,唯如来的智慧除外,拿来和舍利弗的智慧相比,也不及于他的十六分之一。
“如舍利弗智,天人悉同等,比于如来智,十六不及一。”
= 如舍利弗的智慧,那是所有天人悉数合起才同等的智慧,拿来和如来的智慧相比,也不及如来的十六分之一。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圣者名字
|
修行成就
|
往生天界
|
经典记载
|
净口外道出家尼
|
于尊者舍利弗所生信心
|
(欲界)兜率天
|
《杂阿含经》卷十八第500经
|
释提桓因
|
初果
|
(欲界)忉利天
|
《杂阿含经》卷四十第1106经等
|
富兰那、梨师达多
|
二果
|
(欲界)兜率天
|
《杂阿含经》卷三十五第990经
|
给孤独长者
|
初果或三果
|
(欲界)兜率天
|
《杂阿含经》卷二十二第593经
|
旷野长者
(手天子)
|
对佛、法、僧无厌足;三果
|
(色界)无热天
|
《杂阿含经》卷二十二第594经
|
难提婆罗
|
三果
|
(色界)无烦天
|
《杂阿含经》卷二十二第595经
|
质多罗长者
|
三果
|
(色界)不烦热天
|
《杂阿含经》卷二十一第575经
|
#594、本经叙说旷野长者于见佛、闻法、供养众僧无厌足,故命终生于无热天。增支部Hatthaka(手<天子>)。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旷野精舍。
= “旷野精舍”:巴利本作「舍卫国祇园」。
时,有旷野长者疾病命终,生无热天。
= 那时,有一位旷野精舍的长者疾病命终后,受生于无热天(色界四禅第六天)。
生彼天已,即作是念:“我今不应久于此住,不见世尊。”
= 他往生那个天界后,便这样想着:我现在不应久住在这里,而不去拜见世尊。
作是念已,如力士屈伸臂顷,从无热天没,现于佛前。
= 如此思考后,他就像一位大力士屈伸手臂那么短暂的时间内,从无热天隐没,而显现于佛陀面前。
时,彼天子天身委地,不能自立,犹如酥油委地,不能自立。
= 当时,那位天子的天身委落于地,无法自立,彷佛酥油渗于地一样,无法自立。
委(wěi) = 从女,从禾。“女”表顺随,“禾”表委曲。曲折[bend]。(委任,任命,委派[appoint]。)
「彼天子天身委地……不自持立」 = 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相对经文此处作「诣已,于世尊前,虽想伫足而立,却惟有沈陷而不能站立,犹如将酥油或胡麻油灌注于砂时,随即沈渗入而不住;正如是,哈它卡天子于世尊前,虽想伫足而立,而唯陷沈,却不能站立。」此位天子之名,本经称作「手天子」,别译杂阿含经作「首天子」,汉译南传大藏经则作「哈它卡天子」。
如是,彼天子天身细软,不自持立。
= 同样地,那位天子的天身极为细软,自己无法维持站立。
尔时,世尊告彼天子:“汝当变化作此粗身,而立于地。”
= 你应当变化为欲界粗大的身体,站立于地上。
时,彼天子即自化形,作此粗身,而立于地。
= 当时,那位天子立即变化自己的形体,成为欲界的粗身,站立于地上。
于是,天子前礼佛足,退坐一面。
= 于是,天子向前顶礼佛足,然后退坐一边。
尔时,世尊告手天子:“汝手天子,本于此间为人身时,所受经法,今故忆念不悉忘耶?”
= 这时,世尊告诉那位手天子(天子名)说:「你这位手天子啊!原来在此人间受生为人身时,你所受持的经法,现在再忆念时都能不忘记吗?」
= “手”:Hatthaka,天子名。
手天子白佛言:“世尊!本所受持,今悉不忘。
= 世尊啊!我原本所受持的经法,现在还是都没有遗忘。
“本人间时,有所闻法,不尽得者,今亦忆念,如世尊善说。
= 原来我受生于人间时,听闻正法,有不尽听闻到的,现在我也能忆念,就如世尊的善说一样。
“世尊说言:‘若人安乐处,能忆持法,非为苦处。’
= 世尊您说:『如果人于安乐处,能忆持正法的话,就不会是痛苦处。』
“此说真实。
= 这是真实不虚的话。
“如世尊在阎浮提,种种杂类,四众围绕,而为说法,彼诸四众闻佛所说,皆悉奉行;
“我亦如是,于无热天上,为诸天人大会说法,彼诸天众悉受修学。”
= 就像世尊您在这阎浮提世间,被种种杂类的四众弟子所围绕,而为他们说法,那些四众弟子们听闻佛陀的说法,便都能奉行;我也如此,在于无热天上,为众天人于大会中说法,那些天众们也都能受持修学。
佛告手天子:“汝于此人间时,于几法无厌足故,而得生彼无热天中?”
= 你原来在人世间时,是由于对那几种法受持不自满足的缘故,所以才得以受生到那无热天中的呢?
手天子白佛:“世尊!我于三法无厌足故,身坏命终,生无热天。
= 世尊啊!我是因为对于三法受持不自满足的缘故,所以于身坏命终后,才往生到无热天上的。
“何等三法?我于见佛无厌足故,身坏命终生无热天;
“我于佛法无厌足故,生无热天;
“供养众僧无厌足故,身坏命终,生无热天。”
= 是哪三法呢?就是由于我拜见佛陀不自满足的缘故,所以身坏命终往生到无热天;由于我对于听闻佛法不自满足的缘故,所以身坏命终往生到无热天;由于我供养众僧不自满足的缘故,所以身坏命终往生到无热天。
时,手天子即说偈言:
“见佛无厌足,闻法亦无厌,供养于众僧,亦未曾知足。
= 拜见佛陀不自满足,听闻佛法也不自满足,供养于众僧,我也未曾知足过。
“受持贤圣法,调伏悭著垢,三法不知足,故生无热天。”
= 我就是如此受持贤圣的正法,调伏悭吝贪著的垢秽,对于上述三法不自知足,所以才往生到无热天上。
时,手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即没不现。
#595、本经叙说无烦天子与佛谈及得解脱生于无烦天之七比丘。相应部Ghatikara(陶师)。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无烦天子,容色绝妙,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 那时,有一位无烦天子(色界四禅第五天),容色非常美妙,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 “无烦天”:Aviha,色界五净居天之一,色界证不还果之圣者所生之处有五净居天,又作五不还天、五阿那含天。
时,彼天子而说偈言:
“生彼无烦天,解脱七比丘,贪瞋恚已尽,超世度恩爱。
= 往生到那无烦天,得到解脱的七位比丘,他们的贪欲、瞋恚已灭尽,超离了世间的恩爱。
“谁度于诸流,难度死魔军?谁断死魔縻,永超烦恼轭?”
= 是谁度越一切疾流,度脱难度的死魔军呢?是谁断除了死魔的绳缚,永远地超离烦恼的驾轭呢?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尊者优波迦,及波罗揵茶,弗迦罗婆梨,跋提揵陀叠,
= “优波迦”:Upaka,比丘名。
= “波罗揵茶”:Phulaganda,比丘名。
= “弗迦罗婆梨”:Bukkusati,比丘名。
= “跋提”:Bhaddiya,比丘名。
= “揵陀叠”:Khandadeva,比丘名。
“亦婆休难提,及波毗瘦㝹,如是等一切,悉皆度诸流。
= 优波迦尊者,以及波罗揵茶尊者,弗迦罗娑梨尊者,跋提尊者、揵陀迭尊者,还有婆休难提尊者和波毘瘦尊者,这些比丘们,他们都已度越一切疾流。
= “婆休难提”:Bahuraggi,比丘名。
= “波毗瘦㝹”:Pingiya,比丘名。
㝹(nóu)
“断绝死魔縻,度彼难度者;断诸死魔縻,超越诸天轭。
= 他们已断绝死魔的绳缚,度越那难度的死魔军;断绝死魔的绳缚,超越了诸天的驾轭。
轭(è) = 驾车时套在牲口脖子上的曲木[yoke]。
“说甚深妙法,觉悟难知者,巧便问深义,汝今为是谁?”
= 你所说的是非常深奥的妙法,所知晓的是寻常人难以理解的事,以如此善巧方便来询问深奥的义理,你究竟是什么人呢?
「说甚深妙法,觉悟难知者」 = 别译杂阿含经卷十第二九经此处作「言说极深远,难识难可解」;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则作「知难复悟难,汝言深奥语」。
时,彼天子说偈白佛:
“我是阿那含,生彼无烦天,故能知斯等,解脱七比丘,
“尽贪欲瞋恚,永超世恩爱。”
= 我是证得阿那含果的人,现在受生于无烦天上,所以能够知道这些已得解脱的七位比丘,他们都已灭尽贪欲、瞋恚,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眼耳鼻舌身,第六意入处,若彼名及色,得无余灭尽。
= 眼、耳、鼻、舌、身,以及第六意入处,还有那名(精神)与色(物质),都应灭尽无余。
“能知此诸法,解说七比丘,贪有悉已尽,永超世恩爱。”
= 能知道这些法,而已得到解脱的七位比丘,他们对于有(存在)的贪爱都已灭尽,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鞞跋楞伽村,我于彼中住。
= 过去世时,我是住在鞞跋楞伽村中。
= “鞞跋楞伽”:Vehalinga,村名。
“名难提婆罗,造作诸瓦器,迦叶佛弟子,持优婆塞法,
“供养于父母,离欲修梵行,世世为我友,我亦彼知识。
= 我的名字叫难提婆罗,从事制造那些瓦器的工作,我是迦叶佛的弟子,在家受持优婆塞(居士)法,恭敬供养父母,离欲而修学梵行,那七位比丘世世都是我的善友,我也是他们的善知识。
迦叶佛 = 过去七佛之第六佛。于现世人寿二万岁时出世而成正觉,是释迦佛以前之佛。
“如是等大士,宿命共和合,善修于身心,持此后边身。”
= 这些大士们,过去世时都很融洽地在一起,善能修治身心,现在都只持着这最后一次的身体了。
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如是汝贤士,如汝之所说,鞞跋楞伽村,名难提婆罗,
“迦叶佛弟子,受优婆塞法,供养于父母,离欲修梵行,
“昔是汝知识,汝亦彼良友。
= 是的,你这位贤士,就如你所说的,过去世时有一鞞跋楞伽村,有位名叫难提婆罗的人,他是迦叶佛的弟子,在家受持优婆塞法,恭敬供养父母,离欲而修学梵行,往昔这七位比丘都是你的善知识,而你也是他们的良友。
“如是诸正士,宿命共和合,善修其身心,持此后边身。”
= 如此这些正士们,过去世时都很融洽地在一起,善能修治他们的身心,现在都只持着这最后一次的身体了。
持此后边身 = 言这位天子与七位比丘都已证得阿那含果(不还果),已不再转生欲界,其现在之身,就是最后一次的身体了。
佛说此经已,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即没不现。
七佛/过去七佛 =
过去的庄严劫,未来的星宿劫也会各有千尊佛降世。过去七佛中,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是庄严劫的最后三尊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已经在这一贤劫出现;贤劫还会有以弥勒佛为首的996尊佛在未来出现,其中最后一位是楼至如来。
|
||
庄严劫
|
毗婆尸佛
|
Vipassin,意译为胜观佛、净观佛、胜见佛、种种见佛。为过去七佛之第一佛。
|
尸弃佛
|
Sikhin,意译顶髻、有髻、火首、最上。。
|
|
毗舍婆佛/毗舍浮佛
|
Vessabhu,即一切胜、一切自在、广生之义。亦即过去庄严劫千佛中最后出现之佛。
|
|
贤劫
|
迦罗鸠孙驮佛/俱留孙佛/拘留孙佛
|
Kakusandha,意译领持、灭累、所应断已断、成就美妙。现在贤劫千佛之第一佛。
|
拘那含牟尼佛/拘那含佛
|
Konagamana,意译金色仙、金儒、金寂。
|
|
迦叶佛
|
Kassapa,意译作饮光佛。传说为释迦牟尼前世之师,曾预言释迦将来必定成佛。
|
|
释迦文佛/释迦牟尼佛
|
Sakya-muni,意即释迦族出身之圣人。意译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度沃焦,或梵汉并译,称为释迦寂静。又称释迦牟尼世尊、释尊。即佛教教祖。释尊为北印度迦毗罗卫城(Kapila-vastu)净饭王(Suddhodana)之太子。母摩耶夫人(Maya)为邻国居利族天臂城(Devadaha)主之女。摩耶夫人将分娩之前,依习俗返娘家天臂城待产,途中于蓝毗尼园(Lumbini)小憩,即于无忧树(Asoka)下产子,即是释尊。
|
|
星宿劫
|
Nakkhatta kappa,过现未三大劫中,未来大劫之名,此劫中有千佛出世。始于日光佛,终于须弥相佛。佛之出兴,如天之星宿,故名星宿劫。
|
#596、本经叙说佛告天子,当调伏诸根,弃舍一切而得见解脱。相应部Subrahma(须梵),Bhita(恐怖)。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此世多恐怖,众生常恼乱;已起者亦苦,未起亦当苦;
“颇有离恐处,唯愿慧眼说!”
= 这世间有很多的恐怖,众生经常忧恼烦乱;已生起的也是苦,未生起的也应当是苦;是否有一远离恐怖之处,希望具慧眼的世尊能为解说!
「此世多恐怖……唯愿慧眼说」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偈作「此心常怖畏,此意常颤栗,起时甚恐惧,不起亦恐惧。若有免畏道,愿请以指教。」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无有异苦行,无异伏诸根,无异一切舍,而得见解脱。”
= 世间没有不依勤苦修行,没有不依制伏诸根,没有不依一切皆舍离,而能于现世中得到解脱的。
= “见”:指现世。
「无有异苦行……而得见解脱」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偈作「菩提分之外,勤修行之外,制诸根之外,一切放弃外,我不得窥见,众生之平安。」见解脱,即现法解脱,现法即现世之意。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597、本经叙说佛告天子,持戒定慧可得妙色,成就乘出道,而为诸天所供养。相应部Nandana(难陀那天子)。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云何诸众生,受身得妙色?云何修方便,而得乘出道?
“众生住何法?为何所修习?为何等众生,诸天所供养?”
= 究竟要怎样,所有众生才能获得妙色之身呢!要怎样方便修习,才能得到出离道呢?众生应安住于何法呢?所修习的是什么法呢?是哪一种众生,会被诸天所供养呢?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持戒明智慧,自修习正受,正直心系念,炽然忧悉灭,
“得平等智慧,其心善解脱。
= 受持净戒,具有光明的智慧,自己修习正受(禅定),以正直心系念,炽盛的忧恼全都息灭,获得平等的智慧,心灵完善地解脱。
“斯等因缘故,受身得妙色,成就乘出道,心住于中学。
= 因为这些因缘之故,就能得到妙色之身,成就出离之道,内心安住于其中修学。
“如是德备者,为诸天供养。”
= 具备如此善德的人,就会被诸天所供养。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598、本经叙说佛告天子,精勤者可开发圣道。相应部Nidda
Tandi(睡眠、懒惰)。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而说偈言:
“沉没于睡眠,欠呿不欣乐,饱食心愦闷,懈怠不精勤;
= “呿”:据一切经音义卷四,为张口频伸之义,即呵欠。
呿(qù) = 张口的样子[open
mouth]。
愦(kuì) = 闷,烦乱[worry;vex]/昏乱,神志不清[befuddle]。
“斯十覆众生,圣道不显现。”
= 内心沉没于睡眠,呵欠连连不欣乐,过度饱食,内心烦闷,懈怠而不精进努力;这十种事(应是五事)能覆障众生,使圣道不能显现。
= “斯十覆众生,圣道不显现”:句中谓有十种事覆盖众生,令圣道不显现,但偈中只举出五事:睡眠、欠呿、饱食、心愦闷、懈怠。别译杂阿含作「五事来覆障,不得见贤道。」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心没于睡眠,欠呿不欣乐,饱食心愦闷,懈怠不精勤;
“精勤修习者,能开发圣道!”
= 内心沉没于睡眠,呵欠连连不欣乐,过度饱食,内心烦闷,懈怠而不精进努力;如果能精勤修习的话,就能开发圣道!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599、本经叙说佛告天子,立戒修智慧可解脱缠结。相应部Jata(结缚)。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而说偈言:
“外缠结非缠,内缠缠众生;今问于瞿昙,谁于缠离缠?”
= 外入处(外境)的缠结不能真正缠结众生,内入处(六根)的缠结才能缠结众生;现在请问瞿昙您,谁能于缠结中脱离缠结呢?
= “外缠结非缠,内缠缠众生”:巴利本作Antojata
Bahijata Jataya Jatita Paja(有内结、外结,人人<众生>于缠已结缠)。
「外缠结非缠,内缠缠众生」 = 别译杂阿含经卷九第十三经此处作「云何外结发,内亦有结发,世界俱结发?」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内外之缠縺,人人缠缠縺」。别译与南传偈意相当,而本经「外缠结非缠」,叙述与前二者不同。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智者建立戒,内心修智慧,比丘勤修习,于缠能解缠。”
= 有智慧的人应建立禁戒,内心修习智慧,比丘这样勤修习的话,就能于缠结中解脱缠结。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礼足,即没不现。
#600、本经叙说佛告天子。若习禅思则心无所依,他人不能恐怖诽谤。相应部Dukkaram(难行)or Kumma(龟)。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而说偈言:
“难度难可忍,沙门无知故,多起诸艰难,重钝溺沉没。
= 有一种沙门,由于无知的缘故,他很难践行,也很难忍受出家的生活,他会生起诸多的困难障碍,深深地陷溺于其中。
「难度难可忍……善摄护其心」 = 难度,此指难以践行沙门神圣生活而言;难可忍,亦指难以忍受沙门神圣生活。汉译南传大藏经此偈作「无智沙门行,难为并难忍,愚者堕障碍,于此人最多。若不制伏心,几日沙门行?思念之为囚,步步当沈溺。」
“心随觉自在,数数溺沉没;沙门云何行,善摄护其心?”
= 他的心都是随着感受而自在享受,经常陷溺于其中;沙门究竟要怎样修行,才能完善地摄护他的心呢?
= “心随觉自在”:巴利本作Cittam
Ce Na Nivareyya(若心不能制御)。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如龟善方便,以壳自藏六;比丘习禅思,善摄诸觉想。
= 要像乌龟的善巧方便,以它的壳来隐藏自己的头尾四肢一样;比丘应当修习禅思,才能完善地摄护他的各种觉想。
= “龟”:Kumma。
= “六”:即指龟之首、尾及四足。
「如龟善方便……无能诽谤者」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偈作「如龟以己壳,藏头尾手足;比丘摄意念,无着无害他,以离于烦恼,谁亦不得贬。」
“其心无所依,他莫能恐怖;是则自隐密,无能诽谤者!”
= 他的心能修到无所依着,也不再有引生恐怖的障碍;这样就是隐藏自己,没有人能诽谤你!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601、本经叙说佛告天子,若名色灭无余,则永断生死道、灭苦乐。相应部Sara(诸流)。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萨罗小流注,当于何反流?生死之径路,于何而不转?
“世间诸苦乐,何由灭无余?”
= 深池有小水流的注入,应当要怎样才能使小水流返还不再注入呢?在生死的道路上,要怎样才能不再轮转呢?世间的各种苦乐,要如何才能灭尽无余呢?
= “萨罗小流注…何由灭无余”:别译杂阿含作「池水之何竭,有何流还返;世间之苦乐,何处都消尽。」
= “萨罗”:Sara,池、渊,转申为生死轮回之意。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眼耳鼻舌身,及彼意入处,名色灭无余,萨罗小还流,
“生死道不转,苦乐灭无余。”
= 如能把眼、耳、鼻、舌、身,以及那意入处,将那名(精神)色(物质)灭尽无余,流入深池的小水流就会返还不再注入,就不会再轮转于生死的道路上,灭尽苦乐而无残余。
= “眼耳鼻舌身…苦乐灭无余”:此偈别译杂阿含作「眼耳与鼻舌,并及于身意,名色都消尽,如是池枯竭。尽于诸结业,世间之苦乐,于斯尽无余,亦无有还返。」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602、本经叙说佛告天子,若离六欲则得解脱。相应部Enijangha(伊尼耶鹿腨)。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伊尼耶鹿腨,仙人中之尊,少食不嗜味,禅思乐山林。
= 世尊您的双腿妙好,有如伊尼耶鹿的大腿一样,是仙人当中最为尊贵的,您少食而不贪嗜美味,精勤禅思而喜乐山林寂静处。
= “伊尼耶鹿腨”:巴利本作Eni-jangha,Eni﹦Eneyya音译为伊尼耶,即鹿之一种。Jangha,译为腨,即胫之一端。佛之双踹纤圆微妙,犹如鹿王之腨,故称伊尼耶鹿腨。此即佛于因位时,专心闻法及演说而感得之妙相,为佛陀三十二相之一。
嗜(shì) = 爱好[have a
liking for]。(贪求[have an
insatiable desire for]/贪求的东西[avaricious desires]。)
「伊尼耶鹿……于何而灭尽」 = 别译杂阿含经卷九第十七经此偈作「牟尼之世雄,犹如伊尼延,少食不嗜味,寂然处林坐。我今有少疑,欲问于瞿昙,苦从谁出要?云何解脱苦?苦于何处尽?愿为决所疑。」伊尼耶,为鹿之一种;,或作,即股肉。佛之双腿纤圆微妙,犹如鹿王之腿一样,故称伊尼耶鹿,为佛陀三十二相之一。
“我今敬稽首,而问于瞿昙,云何出离苦?云何苦解脱?
“我今问解脱,于何而灭尽?”
= 我现在稽首礼敬您,向瞿昙您请问,要怎样才能出离苦恼?要如何解脱苦恼?我现在向您请问解脱,将于何处灭尽苦恼呢?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世间五欲德,心法说第六,于彼欲无欲,解脱一切苦。
= 世间有追求色声香味触的五欲,而意所识取的法境则说是第六欲,如果对于这六欲都没有欲求的话,就能解脱一切的苦恼。
= “五欲德”:巴利本作Pancakamaguna(五种欲),guna有德、种类、重等意。
= “于彼欲无欲”:巴利本作Ettha
Chandam Virajetva(已离此欲)。
“如是于苦出,如是苦解脱,汝所问解脱,于彼而灭尽。”
= 这样就能出离苦恼,这样就能解脱苦恼,而你所问的解脱,就是在于那里灭尽苦恼。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603、本经叙说佛告天子,信、不放逸、精进、智慧之功德。相应部Alava(阿臈毗)。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云何度诸流?云何度大海?云何能舍苦?云何得清净?”
= 要如何度过生死的激流呢?要如何度越生死的大海呢?怎样才能舍离苦恼呢?怎样才能得到清净呢?
= “流”:巴利本作Ogha(大激流),即生死瀑流。
= “海”:Annava,即指生死苦海。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信能度诸流,不放逸度海,精进能除苦,智慧得清净。”
= 正信能度过一切生死的激流,依不放逸而度越生死的大海,精进就能去除苦恼,依智慧就能得到清净。
= “不放逸”:Appamada,心所名,善十一法之一。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