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31日星期二

杂阿含经-第二十一卷_弟子所说《阿难+质多罗》

《杂阿含经》第二十一卷
#弟子所说诵<18-21>
##阿难相应<559565>
##质多罗相应<566575>
 
#559、本经叙说迦摩与阿难之问答。虽有六根、六境,初禅乃至无所有入处具足住者,则为有想于有而不觉知;若于无想心三昧,身作证具足住者,则为无想于有法而不觉知。相应部Kamabhu(迦摩浮)。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利弗妒路国,尊者阿难及尊者迦摩亦在波罗利弗妒路鸡林精舍。
=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波罗利弗妒路国里;阿难尊者与迦摩尊者也住在波罗利弗妒路国的鸡林精舍中。
= “迦摩”:Kamabhu,又作迦摩浮,比丘名。
波罗利弗妒路国 = 即摩揭陀国首都华氏城。
时,尊者迦摩诣尊者阿难所,共相问讯慰劳已,于一面坐,语尊者阿难:“奇哉!尊者阿难!
“有眼有色、
“有耳有声、
“有鼻有香、
“有舌有味、
“有身有触、
“有意有法,而有比丘有是等法,能不觉知。
= 当时,迦摩尊者去到阿难尊者住处,彼此相问讯慰劳后,坐于一边,告诉阿难尊者说:「真是奇异!阿难尊者啊!有眼也有色,有耳也有声,有鼻也有香,有舌也有味,有身也有触,有意也有法,然而有的比丘对于有这样的现象,却能不起觉知。
“云何,尊者阿难!彼比丘为有想不觉知?为无想故不觉知?”
= 怎么样呢?阿难尊者啊!那位比丘是心中有想而不起觉知的呢?还是心中无想,所以不起觉知的呢?」
= 心性作用之一,浮事物之相于心上,以为起言语之因者,与一切之心相应而起。俱舍论四曰:「想,谓于境取差别相。」
尊者阿难语迦摩比丘言:“有想者亦不觉知,况复无想!”
= 心中有想于此现象的人也不会起觉知的,更何况是那心中已无想于此现象的人!
复问尊者阿难:“何等为有想于有而不觉知?”
= 阿难尊者啊!怎样叫对于存在的现象有想而不起觉知呢?
尊者阿难语迦摩比丘言:“若比丘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如是有想比丘有法而不觉知;
“如是第二、第三、第四禅,
“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具足住,如是有想比丘有法而不觉知。”
= 如果比丘远离了五欲、五盖邪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由离欲界邪恶不善法而生起喜乐,圆满地安住于初禅的话,像这样有想的比丘对于存在的现象是不会生起觉知作用的;同样地,如果能圆满地安住于第二襌、第三襌、第四禅,乃至安住于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的话,像这样有想的比丘对于存在的现象也是不会生起觉知作用的。
“云何无想有法而不觉知?”
= 怎样叫比丘已无想于存在的现象而不会生起觉知呢?
“如是比丘一切想不忆念,无想心三昧,身作证具足住,是名比丘无想于有法而不觉知。”
= 就是比丘对于一切的想都不去忆念,安住于无想心三昧,能圆满地以自身作证,这样就叫做比丘已无想于存在的现象而不会生起觉知了。
= “奇哉!尊者阿难比丘无想于有法而不觉知”:这段经文,巴利本译作「尊者阿难!究竟是眼为诸色之系缚,〈还是〉诸色为眼之系缚呢?(中略)舌是诸味之系缚,〈还是〉诸味是舌之系缚呢?(中略)意是诸法之系缚,〈还是〉诸法是意之系缚呢?〈尊者阿难答言〉尊者迦摩浮!眼非诸色之系缚,诸色非眼之系缚,彼两者为缘所生之欲贪,此〈欲贪〉才是系结,(中略)意非诸法之系缚,诸法非意之系缚,彼两者为缘所生之欲贪,此〈欲贪〉才是系缚。」
无想心三昧 = 即无相心三昧。
尊者迦摩比丘复问尊者阿难:“若比丘无想心三昧,不涌不没,解脱已住,住已解脱,世尊说此是何果、何功德?”
= 如果比丘修得无想心三昧,心不浮动也不昏沈,已于解脱安住,已安住于解脱,世尊说这是什么果、什么功德呢?
尊者阿难语迦摩比丘言:“若比丘无想心三昧,不涌不没,解脱已住,住已解脱,世尊说此是智果、智功德。”
= 如果比丘修得无想心三昧,心不浮动也不昏沈,已于解脱安住,已安住于解脱,世尊说这是智果、智功德。
= “尊者迦摩比丘复问智果、智功德:此段巴利本无。
 
时,二正士共论议已,欢喜随喜,各从座起去。
= 当时,这二位正士互相论议后,内心欢喜不已,就各从座席起来离去。
 
层次
定义
白话
初禅
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
离于感官欲乐,离于恶的、不善的事情,觉与观两者皆有,由舍离而生起喜与乐,而达到的禅定境界
二禅
离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
离于觉与观,内心止静、专注,觉与观两者皆无,由定而生起喜与乐,而达到的禅定境界
 
#560、本经说明四说道。增支部Yuganandha(止观俱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俱睒弥国瞿师罗园。
=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俱睒弥国的瞿师罗园里。
(shǎn) = 窥视[peek]/闪烁[flicker]
尔时,尊者阿难亦在彼住。
时,尊者阿难告诸比丘:“若比丘、比丘尼于我前自记说,我当善哉慰劳问讯,或求以四道。
= 如果有比丘或比丘尼在我面前自己记说已证道果的话,我将会称许他而向他慰劳问讯,他或者是修习四种道法而得证道果的。
= “若比丘、比丘尼于我前自记说,我当善哉慰劳问讯,或求以四道:巴利本作Yo Hi Koci Avuso Bhikkhu Va Bhikkhuni Va Mama Santike Arahattapattim Vyakaroti Sabbo So Catuhi Angehi Etesam Va Annatarena.(诸〈位道〉友!任何比丘、比丘尼,凡是在我面前明说获得阿罗汉果者,必由所有四支或其中之一支〈而获得〉)。
“何等为四?若比丘、比丘尼坐,作如是住心,善住心、局住心、调伏心,止观心,等受分别,于法量度,修习多修习已,得断诸使;
“若有比丘、比丘尼于我前自记说,我则如是善哉慰喻,或求是,名说初道。
= 是那四种道法呢?就是如果比丘或比丘尼襌坐时,他这样地去安住他的心,完善地安住心、控制住心、调伏住心,如此依止观而使内心住于一处,正确地受持分别,对诸法而善于量度,这样地修习,多修习后,就能断除一切结使烦恼。如果有比丘或比丘尼在我面前自己记说已证道果的话,我就会如此地称许、慰劳并告诉他,你或许是修习此法而证得道果的。这就是所说第一种道法。(第一种即先止住心,而后观法)。
止观 = 即止与观。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观是观察一切真理。止属于定,观属于慧,止观就是定慧双修的意思。
(yù) = 告知,把情况通知某人。同“谕”[inform](知晓;明白[know]/比喻[raw an analogy])
“复次,比丘、比丘尼正坐思惟,于法选择思量住心,善住、局住、调伏,止观一心等受,如是正向多住,得离诸使;
“若有比丘、比丘尼于我前自记说,我当如是善哉慰喻,或求是,名第二说道。
= 其次,如果比丘或比丘尼正坐思惟时,对于诸法先予选择、思量,而后安住其心,完善地安住心、控制住心、调伏住心,如此依止观而使内心住于一处,正确地受持,如此的正向经常保持,就能远离一切的结使烦恼。如果有比丘或比丘尼在我面前自己记说已证道果的话,我将会如此地称许、慰劳并告诉他,你或许是修习此法而证得道果的,这就是第二种所说的道法。(第二种即先观法而后住心)。
“复次,比丘、比丘尼为掉乱所持,以调伏心坐、正坐,住心、善住心、局住心、调伏,止观一心等受(化),如是正向多住已,则断诸使;
“若有比丘、比丘尼于我前自记说,我则如是善哉慰喻,或求是,名第三说道。
= 其次,如果比丘或比丘尼内心被掉乱(内心浮躁,乱而不安)所持,为调伏此心而禅坐、正坐,安住他的心、完善地安住他的心、控制住心、调伏住心,依止观而使内心住于一处,正确地受持,如此的正向经常保持后,就能断除一切的结使烦恼。如果有比丘或比丘尼在我面前自己记说已证得道果的话,我就会如此地称许、慰劳并告诉他,你或许是修习此法而证得道果的,这就是第三种所说的法。(第三种即以襌坐调伏掉乱,而后止观)。
“复次,比丘、比丘尼止观和合俱行,作如是正向多住,则断诸使;
“若比丘、比丘尼于我前自记说者,我则如是善哉慰喻教诫,或求是,名第四说道。”
= 其次,如果比丘或比丘尼止与观二者同时俱用,对如此的正向能经常保持,就能断除一切的结使烦恼。如果有比丘或比丘尼在我面前自己记说已证道果的话,我将会如此地称许、慰劳并告诉教导他,你或许是修习此法而证得道果的。这就是第四种所说的道法。(第四种即止观双修)。
 
时,诸比丘闻尊者阿难所说,欢喜奉行。
 
#561、本经叙说阿难告诉婆罗门其出家之因缘。相应部Brahmana(婆罗门)。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俱睒弥国瞿师罗园,尊者阿难亦在彼住。
时,有异婆罗门诣尊者阿难所,共相问讯慰劳已,于一面坐,问尊者阿难:“何故于沙门瞿昙所修梵行?”
= 你是为什么原因要在沙门瞿昙处修习清净梵行呢?
= “梵行”:Brahmacariya,婆罗门以断淫行法及慈、悲、喜、舍之生天四梵行名为梵行;佛教以断淫、离欲、离过清净名梵行,为涅槃五行之一。
尊者阿难语婆罗门:“为断故。”
= 是为了断除的缘故。
复问:“尊者何所断?”
= 尊者是要断除什么呢?
答言:“断爱。”
= 要断除爱欲。
复问:“尊者阿难!何所依而得断爱?”
= 阿难尊者啊!你是依凭什么而得以断除爱欲呢?
答言:“婆罗门!依于欲而断爱。”
= 婆罗门啊!我是依于内心的欲愿而断除爱欲。
= “依于欲”:「欲」指希望、发心。此句巴利本意为修习欲、勤、心、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四神足。
复问:“尊者阿难!岂非无边际?”
= 阿难尊者啊!你这样子以欲断爱,爱欲岂不就没完没了,毫无边际了。
= “岂非无边际”:婆罗门闻阿难说「以欲断爱」,爱亦是欲,等于说「以欲断欲」,因而婆罗门怀疑「欲」将无边际,如何断欲?
答言:“婆罗门!非无边际,如是有边际,非无边际。”
= 不是没有边际,像这样是有边际的,不是毫无边际的。
复问:“尊者阿难!云何有边际,非无边际?”
= 阿难尊者啊!为什么是有边际,而不是无边际的呢?
答言:“婆罗门!我今问汝,随意答我。
“婆罗门!于意云何?汝先有欲来诣精舍不?”
= 婆罗门啊!我现在问你,你就随己意回答我。婆罗门啊!你意见怎样呢?你是先有欲愿而后再来到我精舍的吧?
婆罗门答言:“如是,阿难!”
= 是的,阿难!
“如是,婆罗门!来至精舍已,彼欲息不?”
= 如此的话,婆罗门啊!你来到精舍后,你那原先的欲愿息灭了吗?
答言:“如是,尊者阿难!彼精进、方便、筹量,来诣精舍。”
= 是息灭了,阿难尊者啊!就是由那欲愿生起精进(指精勤努力)、方便(指小心走路)、筹量(指思惟方向),而来到精舍这里。
欲、精进、方便、筹量 = 欲,欲愿希望,喻欲定如意足;精进,精勤努力,喻精进定如意足;方便,指小心行路,喻心定如意足;筹量,指思量方向,喻思惟定如意足。
复问:“至精舍已,彼精进、方便、筹量息不?”
= 你到了精舍后,原先那些精进、方便、筹量息灭了吗?
答言:“如是。”
尊者阿难复语婆罗门:“如是,婆罗门!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四如意足,以一乘道净众生、灭苦恼、断忧悲。
= 就像这样,婆罗门啊!如来、应供、等正觉以他所知所见,讲说「四如意足」的道法,以至高无上的圣道清净众生,息灭苦恼,断除忧悲。
= “以一乘道”:巴利本无「以一乘道」之句。
 
四如意足 = 又名四神定,原系四种禅定,谓修此四者,则能如意开发神通。
欲如意足
即欲定断行成就如意足,谓修道趣果的欲望增进。
念如意足
即心定断行成就如意足,谓念念一心,住于正理。
精进如意足
即精进定断行成就如意足,谓精进直前,功无间断。
慧如意足
即思惟定断行成就如意足,谓真照离妄,心不散乱。
 
“何等为四?欲定断行成就如意足,精进定、心定、思惟定断行成就如意足。
= 是哪四种呢?就是欲定断行成就如意足,以及精进定、心定、思惟定断行成就如意足。
“如是,圣弟子修欲定断行成就如意足,依离、依无欲、依出要、依灭、向于舍,乃至断爱;
“爱断已,彼欲亦息。
= 就像这样,圣弟子修习「欲定断行成就如意足」,就能依止于依远离、依止于无欲、依止于出离、依止于寂灭,而向于平等舍离,乃至断除贪爱;贪爱断除后,那欲愿也就息灭了。
「依离、依无欲、依出要、依灭、向于舍」 = 离,远离,指远离五盖等恶法不善法;无欲是断除贪欲;出要,是指出离生死的要道,如八正道等;灭是寂灭;舍是不着一切。
“修精进定、心定、思惟定断行成就,依离、依无欲、依出要、依灭、向于舍,乃至爱尽;
“爱尽已,思惟则息。
= 修习「精进定断行成就如意足」、「心定断行成就如意足」,乃至修习「思惟定断行成就如意足」,也是能依止于远离、依止于无欲、依止于出离、依止于寂灭,而向于平等舍离,乃至灭尽贪爱;贪爱灭尽后,思惟也就息灭了。
“婆罗门!于意云何?此非边际耶?”
= 婆罗门啊!你意见怎样呢?这样是无边际的吗?
婆罗门言:“尊者阿难!此是边际,非不边际。”
= 阿难尊者啊!这样是有边际的,不是没有边际的。
 
尔时,婆罗门闻尊者阿难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去。
 
#562、本经叙说瞿师罗长者问云何为说法者、善向、善到,阿难答以若说法、若向、若调伏贪瞋痴便是。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睒弥国瞿师罗园,尊者阿难亦在彼住。
尔时,瞿师罗长者诣尊者阿难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尊者阿难:
“云何名为世间说法者?
“云何名世间善向?
“云何名世间善到?”
= 怎样叫世间说法的人呢?怎样叫世间的善向呢?怎样叫世间的善到呢?
尊者阿难语瞿师罗长者:“我今问汝,随意答我。
“长者!于意云何?若有说法,调伏贪欲、调伏瞋恚、调伏愚痴,得名世间说法者不?”
= 我现在问你,你就随己意回答我。长者啊!你意见怎样呢?如果有人说法,能调伏贪欲、调伏瞋恚、调伏愚痴,得以名叫世间说法的人吗?
长者答言:“尊者阿难!若有说法,能调伏贪欲、瞋恚、愚痴,是则名为世间说法者。”
= 阿难尊者啊!如果有人说法,能调伏贪欲、瞋恚、愚痴,这就叫做世间说法的人了。
复问:“长者!于意云何?若世间向调伏贪欲、调伏瞋恚、调伏愚痴,是名世间善向;
“若世间已调伏贪欲、瞋恚、愚痴,是名善到耶?为非耶?”
= 长者啊!你意见怎样呢?如果是向于调伏世间的贪欲、调伏瞋恚、调伏愚痴的话,这就叫做世间的善向;如果是已调伏了世间的贪欲、瞋恚、愚痴了,这样可叫做善到吗?或还不是呢?
长者答言:“尊者阿难!若调伏贪欲,已断无余;
“瞋恚、愚痴已断无余,是名善到。”
= 阿难尊者啊!如果调伏了贪欲,已断除无余;瞋恚、愚痴也已断除无余,这样就叫善到了。
尊者阿难答言:“长者!我试问汝,汝便真实答我,其义如此,当受持之。”
= 长者啊!我试着问你,你便能真实地回答我,真正的答案既是如此,你就应当受持。
 
瞿师罗长者闻尊者阿难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563、本经叙说尼揵弟子无畏离车与阿耆毗弟子聪明童子离车闻阿难阐述佛所说之由戒、定、慧使业不更造,宿业渐断、已断,便得现正法,离诸炽燃,非由苦行可得。增支部Nigantha(尼犍陀〈若提子〉)。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毗舍离猕猴池侧重阁讲堂,尊者阿难亦在彼住。
= “毗舍离”:Vesali,地名,在东印度。
尔时,无畏离车是尼揵弟子;聪明童子离车是阿耆毗弟子,俱往尊者阿难所,共相问讯慰劳已,于一面坐。
= 当时,无畏离车是尼揵子的弟子;聪明童子离车是阿耆毘的弟子。他们二人一起来到阿难尊者的住处,彼此互相问讯慰劳后,坐于一边。
= “无畏”:Ahhaya,离车名。离车,中印度毗舍离刹帝利种族名。
= “尼揵”:Nigantha,离系义,人名。
= “聪明童子”:Pandita Kumaraka,人名。
尼揵 = 六师外道之一。此外道特修裸形涂灰等离系之苦行,即耆那教教主大雄。
聪明童子离车 = 意即名叫聪明童子的离车人。
阿耆毘 = 六师外道之一。是彻底唯物论者,主张人死一切皆无的断灭论,只追求现世的利益与快乐。在印度,此派叫做顺世派。
时,无畏离车语尊者阿难:“我师尼揵子灭炽然法,清净超出,为诸弟子说如是道:‘宿命之业,行苦行故,悉能吐之,身业不作,断截桥梁,于未来世无复诸漏,诸业永尽;业永尽故,众苦永尽;苦永尽故,究竟苦边。’
= 这时,无畏离车告诉阿难尊者说:「我的师父尼揵子,有息灭炽盛烦恼的方法,是清净超出之道,他为众弟子讲说这样的道法:过去世所造作的业,由于修持苦行的缘故,全部都能唾弃掉,不再造作身业,就如断截了桥梁一样,到未来世,也不会再有一切的烦恼,所有的业也永远灭尽;由于业永远灭尽,所以众苦就会永远灭尽;由于众苦永远灭尽,所以就可彻底地脱离苦海。
“尊者阿难!此义云何?”
= 阿难尊者啊!这样的说法怎样呢?」
尊者阿难语离车言:“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三种离炽然清净超出道,以一乘道净众生、离忧悲、越苦恼,得真如法。
= 如来、应供、等正觉以他所知所见,讲说三种远离炽盛烦恼,清净超出之道,以此至高无上的圣道清净众生,使他们远离忧悲,超越苦恼,得到真如之法(涅槃)。
= “得真如法”:巴利本作Nayassa Adhigamaya Nibbanassa Racchikiriyaya(为了得到理趣《真理》,为了证涅槃)。
“何等为三?如是圣弟子住于净戒,受波罗提木叉,威仪具足,信于诸罪过,生怖畏想。
= 是那三种呢?就是圣弟子安住净戒,受持戒律,威仪具足,深信诸罪过,而生起怖畏之想。
= “波罗提木叉”:Patimokkha,译为别别解脱,别别解脱过非之意。即以持戒行而能别别防止身口之过非,渐次解脱诸烦恼之束缚。为僧团中比丘、比丘尼应守之戒条,即戒本。
波罗提木叉 = 译曰别解脱,是戒律的别名,因受戒能使身、口、意恶业,别别解脱。
“受持如是具足净戒,宿业渐吐,得现法离炽然,不待时节,能得正法,通达现见观察,智慧自觉。
= 能受持如此圆满的净戒,过去世的业就会渐渐去除,可以在现世中远离炽盛的烦恼,随时能得到正法,清楚地观照现前的情境,以智慧而自得觉悟。
不待时节 = 即不待时,随时之意。
通达现见观察 = 通达,通晓明白;现见观察,即观照现前所见之境。
“离车长者!是名如来、应、等正觉说所知所见,说离炽然,清净超出,以一乘道净众生、灭苦恼、越忧悲,得真如法。
= 离车长者啊!这就叫做如来应供、等正觉所说的知见,所说的远离炽盛烦恼,清净超出之道,以此至高无上的圣道清净众生,息灭苦恼,超越忧悲,得到真如之法。
“复次,离车!如是净戒具足,离欲、恶不善法,乃至第四禅具足住,是名如来、应、等正觉说离炽然,乃至得如实法。
= 其次,离车啊!如此净戒圆满具足,远离了五欲、五盖邪恶不善之法,……乃至圆满地安住于第四禅的话,这就叫做如来、应供、等正觉所说的远离炽盛烦恼,乃至得到真如之法了。
“复有三昧正受,于此苦圣谛如实知,此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
= 又有三昧正受(禅定),对这苦圣谛能够如实地知道,对这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也都能够如实地知道。
“具足如是智慧心,业更不造,宿业渐已断,得现正法,离诸炽然,不待时节,通达现见,生自觉智。
= 心中具足了如此的智慧,不再去造业,过去世的业也逐渐断尽,现在得到了正法,远离一切炽盛烦恼,随时能清楚地观照现前的情境,而生起觉证的智慧。
= “复有三昧正受生自觉智”:巴利本作Sa Kho So Abhaya Bhikkhu Evam SilasampannoPe…Asavanam Khaya Anasavam Cetovimuttim Pannavimuttim Ditth' Eva Dhamme Sayam Abhinna Sacchikatva Upasampajja Viharati(如是彼比丘戒具足…乃至…诸漏尽故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得通智、作证、具足而住)。
“离车!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第三离炽然,清净超出,以一乘道净众生、离苦恼、灭忧悲,得如实法。”
= 离车啊!这就叫做如来、应供、等正觉以所知所见所说的第三种远离炽盛烦恼,清净超出之道,以此至高无上的圣道清净众生,使他们远离苦恼,息灭忧悲,得到真如之法了。
尔时,尼揵弟子离车无畏默然住。
= 那时,尼揵子弟子无畏离车听后静默着。
尔时,阿耆毗弟子离车聪慧重语离车无畏言:“怪哉!无畏!何默然住?
“于如来、应、等正觉所说、所知、所见、善说法,闻不随喜耶?”
= 这时,阿耆毘的弟子聪慧离车就对无畏离车说:「真奇怪!无畏啊!你为何静默着?是对如来、应供、等正觉所说、所知、所见、完善的说法,听闻后不感到欢喜吗?」
离车无畏答言:“我思惟其义,故默然住耳。
= 我在思惟它的道理,所以才静默着。
“谁闻世尊沙门瞿昙所说法不随喜者?
“若有闻沙门瞿昙说法而不随喜者,此则愚夫,长夜当受非义不饶益苦。”
= 有谁听闻了世尊沙门瞿昙的说法而不会随喜的呢?如果有人听闻了沙门瞿昙的说法而不随喜的话,这就是愚痴的人,将会长夜地受到非义(不正确的道理)不饶益(没有利益)的痛苦。
 
时,尼揵弟子离车无畏、阿耆毗弟子聪慧重闻佛所说法,尊者阿难陀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去。
= 当时,尼揵子的弟子无畏离车与阿耆毘的弟子聪慧,重新听闻佛陀所说之法——这是由阿难陀尊者说出的,内心欢喜不已,即从座席起来离去。
 
#564、本经叙说有比丘尼对阿难起染着心,派人请阿难至其所。阿难告以当断秽食、憍慢、爱欲,比丘尼闻后发露悔过,阿难记其于未来世得具足戒。增支部Bhikkhuni(比丘尼)。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尊者阿难亦在彼住。
时,有异比丘尼于尊者阿难所,起染著心,遣使白尊者阿难:“我身遇病苦,唯愿尊者哀愍见看。”
= 当时,有一位比丘尼对于阿难尊者生起爱染之心,她请人去对阿难尊者说:「我身体受到病苦,希望尊者哀悯能来看我。」
尊者阿难晨朝著衣持钵,往彼比丘尼所。
= 阿难尊者在早晨穿好法衣,手持钵盂,就去到那位比丘尼住处探视。
彼比丘尼遥见尊者阿难来,露身体卧床上。
= 那位比丘尼遥见阿难尊者来了,就故意露出身体,躺卧在床上。
尊者阿难遥见彼比丘尼身,即自摄敛诸根,回身背住。
= 阿难尊者遥见那位比丘尼的身体,自己立即摄敛诸根,转身背立着。
彼比丘尼见尊者阿难摄敛诸根,回身背住,即自惭愧,起著衣服,敷坐具,出迎尊者阿难,请令就座,稽首礼足,退住一面。
= 那位比丘尼看见阿难尊者摄敛诸根,转身背立着,自己便觉得很惭愧,起来穿好衣服,铺好了坐具,就出来迎接阿难尊者,请他就座,对他顶礼后,退立一边。
= “露身体卧床上退住一面”:巴利本作Sa Sisam Parupitva Nancakenipajji(彼女蒙头,躺卧床上)。
(liǎn) = 收集,聚集[gather](收敛,约束言行[restrain oneself])
时,尊者阿难为说法言:“姊妹!如此身者,秽食长养、骄慢长养、爱所长养、淫欲长养。
= 姊妹啊!我们这个身体,是由食物所长养、由憍慢所长养、由爱欲所长养、由淫欲所长养。
= “秽食长养Aharasambhuto Ayam Kayo,此身是食所长养。
= “骄慢长养”:Manasambhuto Ayam Kayo,此身是慢所长养。
= “爱所长养”:Tanhasambhuto Ayam Kayo,此身是爱所长养。
= “淫欲长养”:Methunasambhuto Ayam Kayo,此身是淫所长养。
“姊妹!依秽食者,当断秽食;
“依于慢者,当断骄慢;
“依于爱者,当断爱欲。
= 姊妹啊!依于食物的话,就应当断除食物;依于憍慢的话,就应当断除憍慢;依于爱欲的话,就应当断除爱欲。
“姊妹!云何名依于秽食,当断秽食?
“谓圣弟子于食,计数思惟而食,
“无著乐想、无骄慢想、无摩拭想、无庄严想,
= “无著乐想无庄严想”:N'Eva Davaya, Na Madaya Na Mandanaya Na Vibhusanaya
「无著乐想、无憍慢想、无摩拭想、无庄严想」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非为戏、亦非为醉、亦非为饰、亦非为美」。南传「清净道论」第一说戒品有引经文并解说此四法:「不为嬉戏」不像乡村的孩子那样专为嬉戏游玩。「不为骄慢」,不像拳师和力士等那样的骄态,亦即不为勇力的骄态及强壮的骄态。「不为装饰」,不像宫女、妓女等为了需要装饰,需要其肢体的丰满艳丽。「不为庄严」,不像优人舞女那样为着皮肤的色泽光润美丽。对照南北传文句,北传之「无摩拭想」,应即「不为装饰」。摩拭,第一〇六七经又作「摩饰」。
“为持身故、为养活故、治饥渴病故、摄受梵行故,
“宿诸受令灭,新诸受不生,崇习长养,若力、若乐、若触,当如是住。
= 姊妹啊!怎样叫依于食物的话,就应当断除食物呢?就是说圣弟子对于食物,应当计量思惟而食,没有贪乐的想法、没有憍慢的想法、没有摩拭(装饰)的想法、没有庄严(指使自己皮肤色泽光润美丽)的想法,只是为了维持身体的缘故,为了养活性命的缘故,为了疗治饥渴生病的缘故,为了受持梵行的缘故,因为这样可使过去一切由食而引起痛苦的感受息灭,新的痛苦感受不再生起,崇习道法,长养体力、安乐、没有过患的觉触,应当如此的安住。
= “宿:意为过去的、前世的。
(chóng) = 山大而高[lofty](高贵[noblehigh]/尊崇,推崇[revereadvocate])
「为持身故、为养活故、治饥渴病故、摄受梵行故,宿诸受令灭,新诸受不生,崇习长养,若力、若乐、若触,当如是住」 = 此段经文「清净道论」在第一说戒品的「资具依止戒」中有引用解说,相对文句如下:「仅为此身住续维持,为止害,为助梵行,如是思惟:『我乃以此令灭旧受(之苦),不起新受(之苦);我将存命、无过、安住』」。论中对本经解说略述如下:
「为此身住续维持」 = 为使此身的命根继续存在。
「为止害」 = 害,是指为饥饿所恼害。比丘受用食物以除饥饿,犹如敷药于疮伤之处和对治寒暑一样。
「为助梵行」 = 是为帮助全佛教的梵行及道的梵行。
「我乃以此灭旧受,不起新受」 = 是说他这样想:「我现在受用这种食物,为令除灭旧受的饥饿之苦,并不由于无限的食下去而生起新的苦受,不像食之过多而借助他人之手拉他起立,食之鼓腹以致不能衣,……。」或者现在因不适当及无限量的饮食所生起的苦痛是由于宿业之缘,故称「旧受」;我今以适当及适量之食,灭彼旧受之缘,而除旧受之苦。由于现在作不适当受用所积聚的业,将产生未来的新受之苦,故名「新受」;我今以适当的受用,则新受的根本不再生起,而新受的苦痛也不生了。
「我将存命」 = 是他在受用食物之时作如是想:以有益适量的受用,则无断绝命根及破坏威仪的危险,所以我的身体将依食物而生存,犹如长病之人而受用医药一样。
「无过,安住」 = 由于避去不适当的遍求领取及食用故「无过」;由于适量的食用故「安住」。或无因不适当及无限量的食缘而发生的不愉快、欲睡、呵欠伸腰、为识者所呵责等过失为「无过」;由于适当适量的食缘而增长其身力为「安住」。或者避免随其意欲而食之满腹,或弃横卧之乐、辗转侧卧之乐、睡眠之乐等为「无过」;由于少食四五口(不过饱),使四威仪相应而行道为「安住」。故我受用食物。正如这样说:「少食四五口,汝即当饮水;勤修习比丘,实足以安住。」这(存命、无过、安住三句)是说明中道为(食的)根本目的。
“譬如商客以酥油膏以膏其车,无染著想、无骄慢想、无摩拭想、无庄严想,为运载故。
= 譬如商人用酥油膏来润泽他的车轴,并没有贪著的想法,没有憍慢的想法,没有摩拭的想法,没有庄严的想法,他只是为了方便运载的缘故罢了。
(sū) = 由牛羊乳制成。又称“酥油”[butter]([wine])
(gāo) = 溶化的油脂,无角动物的油脂[fatgreaseoil](浓稠的糊状物。引申为药膏[pastecreamointment])
“如病疮者涂以酥油,无著乐想、无骄慢想、无摩拭想、无庄严想,为疮愈故。
= 又如患疮的人用酥油来涂抹,并没有贪著的想法,没有憍慢的想法,没有摩拭的想法,没有庄严的想法,他只是为了治好疮病罢了。
= “譬如商客为疮愈故”:此段譬喻,巴利本无。
“如是,圣弟子计数而食,
“无染著想、无骄慢想、无摩拭想、无庄严想,
“为养活故、治饥渴故、摄受梵行故,
“宿诸受离,新诸受不起,若力、若乐、若无罪触安隐住。
= 同样地,圣弟子计量而饮食,也并没有贪著的想法,没有憍慢的想法,没有摩拭的想法,没有庄严的想法;只是为了活命的缘故,为了疗饥止渴的缘故,为了受持梵行的缘故,因为如此可使过去由食而引起痛苦的感受远离,未来痛苦的感受不再生起,保持体力、安乐、没有过患的觉触,安稳而住。
“姊妹!是名依食断食。
= 姊妹啊!这样就叫做依食而断食了。
“依慢断慢者,云何依慢断慢?
“谓圣弟子闻某尊者、某尊者弟子尽诸有漏,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所谓依于憍慢而断除憍慢,怎样叫依憍慢而断除憍慢呢?就是说当圣弟子听说有某尊者、或某尊者的弟子已灭尽一切烦恼,获得无漏的清净心解脱及智慧解脱,在现世里自知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闻已,作是念:‘彼圣弟子尽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我今何故不尽诸有漏?何故不自知不受后有?’
= 自己听后,能如此地想:那位圣弟子已经灭尽了一切的烦恼,……乃至自己知道不再有来世的果报了;然而我现在为何还不能灭尽一切烦恼?为何还不能自知不受未来世的果报呢?
“当于尔时,则能断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 当在这个时侯,就能断除一切的烦恼,……乃至自己知道不再有来世的果报了。
“姊妹!是名依慢断慢。
= 姊妹啊!这样就叫做依于憍慢而断除憍慢了。
“姊妹!云何依爱断爱?
“谓圣弟子闻某尊者、某尊者弟子尽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我等何不尽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彼于尔时能断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 姊妹啊!怎样叫依于爱欲而断除爱欲呢?就是说当圣弟子听说有某尊者、或某尊者的弟子已灭尽一切烦恼,……乃至自己知道不再有来世的果报了;然而我为何还不能灭尽一切烦恼,……乃至自己也能知道不再有来世的果报了呢?他在那个时侯,就能断除一切的烦恼,……乃至自己也能知道不再有来世的果报了。
“姊妹!是名依爱断爱。
= 姊妹啊!这样就叫做依于爱欲而断除爱欲。
“姊妹!无所行者,断截淫欲、和合桥梁。”
= 姊妹啊!如果不妄行造业的话,就能断截淫欲和合的桥梁了。
和合桥梁 = 此指因缘而言。
尊者阿难说是法时,彼比丘尼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 阿难尊者讲说这段经文的时侯,那位比丘尼就已远离了烦恼的尘垢,得到清净的法眼。
彼比丘尼见法、得法、觉法、入法,度狐疑,不由于他,于正法、律,心得无畏。
= 那位比丘尼见法、得法、觉法、入法,超越疑惑,不是由于他说,她对于正法与戒律,得到了无畏心。
礼尊者阿难足,白尊者阿难:“我今发露悔过,愚痴不善,脱作如是不流类事,今于尊者阿难所自见过、自知过,发露忏悔,哀愍故!”
= 于是她向阿难尊者顶礼,禀告阿难尊者说:「我现在发露忏悔罪过,我由于愚痴不善,所以做出如此不善的事来,现在就在阿难尊者您面前,我自己见到了过错,自己知道了过错,向您发露忏悔,愿您哀悯,(接受我的忏悔。)」
不流类事 = 流,品类、等级也;类,良善。不流类事,即指不善之事。
尊者阿难语比丘尼:“汝今真实自见罪、自知罪,愚痴不善,汝自知作不类之罪;
“汝今自知、自见而悔过,于未来世得具足戒;
“我今受汝悔过,哀愍故,令汝善法增长,终不退减。
= 妳现在自己已真实地见到了罪过,自己也知道了罪过,明白自己的愚痴不善;妳自己知道做了不善事的罪过;你现在已自知、自见而忏悔过错,在未来世将可得到圆满具足的戒仪;我现在以哀悯妳的缘故,接受妳的悔过,这样能使妳增长善法,始终都不再退减。
“所以者何?若有自见罪、自知罪,能悔过者,于未来世得具足戒,善法增长,终不退灭。”
= 为什么呢?因为如有自见罪、自知罪,而又能悔过的人,在未来世将可得到圆满具足的戒仪,增长善法,始终不再退减。
 
尊者阿难为彼比丘尼种种说法,示教照喜已,从座起去。
 
#565、本经叙说阿难为聚落童子说戒、心、见、解脱等四种清净。增支部Sapugi(婆头〈聚落〉)。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桥池人间游行,与尊者阿难俱,至婆头聚落国北身恕林中。
= 有一个时侯,佛陀在桥池人间游行教化,和阿难尊者一起到婆头聚落北边的身恕林中。
= “桥池Koliya,族名。
= “婆头”:巴利本作Sapuga,村名。
尔时,婆头聚落诸童子闻尊者阿难桥池人间游行,住婆头聚落国北身恕林中。
= 那时,婆头聚落的童子们听说阿难尊者在桥池人间游行教化,就住在婆头聚落国北边的身恕林中。
闻已,相呼聚集,往诣尊者阿难所,稽首礼尊者阿难足,退坐一面。
= 闻知这消息后,他们彼此招呼聚集,一起去到阿难尊者住处,向阿难尊者顶礼后,退坐一边。
时,尊者阿难语诸童子言:“虎种!如来、应、等正觉说四种清净: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解脱清净。
= 虎种啊!如来、应供、等正觉讲说四种清净——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解脱清净。
= “虎种”:巴利本作Vyagghapajja(虎路〈住者〉)。虎种则指婆头村人。
= “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解脱清净”:巴利本作Silaparisuddhipadhaniyangam Cittaparisuddhipadhaniyangam Ditthiparisuddhipadhaniyangam Vimuttiparisuddhipadhaniyangam,可直译为戒净勤支、心净勤支、见净勤支、解脱净勤支。
“云何为戒净断?
“谓圣弟子住于戒,波罗提木叉,戒增长,威仪具足,于微细罪,能生恐怖,受持学戒。
= 怎样叫戒净断呢?就是说圣弟子安住于戒律——波罗提木叉,增长戒法,威仪具足,对于微细的罪行,也能心生恐怖,精进受持学戒。
“戒身不满者,能令满足;
“已满者,随顺执持。
= 戒行不圆满的人,能使他圆满具足;已圆满的人,都能随顺执持。
“欲精进方便超出,精勤勇猛堪能,诸身、心法,常能摄受,是名戒净断。
= 生起运用方法精进超出的欲愿,能精勤勇猛修习,对一切身、心之法,常能摄护受持,这就叫做戒净断(戒清净而断苦)。
“虎种!云何名为心净断?
“谓圣弟子离欲、恶不善法,乃至第四禅具足住,定身未满者令满,已满者随顺执受,欲精进乃至常执受,是名心净断。
= 虎种啊!怎样叫做心净断呢?就是圣弟子远离了五欲、五盖邪恶不善之法,……乃至圆满地安住于第四禅。禅定未圆满的人能使他圆满;已圆满的人都能随顺执受,生起精进修习的欲愿,乃至能经常执受,这就叫做心净断(心清净而断苦)。
“虎种!云何名为见净断?
“谓圣弟子闻大师说法,如是如是说法,则如是如是入如实正观,如是如是得欢喜、得随喜、得从于佛。
= 虎种啊!怎样叫做见净断呢?就是说圣弟子听闻大师(世尊)的说法,他如此如此地说法,听后就能如此如此地去如实正观,于是如此如此地得到了欢喜、得到了随喜、也能跟从佛陀而修习。
“复次,圣弟子不闻大师说法,然从余明智尊重梵行者说,闻尊重梵行者如是如是说,则如是如是入如实观察,如是如是观察,于彼法得欢喜、随喜,信于正法。
= 其次,圣弟子虽没有听闻大师的说法,然而从其它有聪明智慧尊重梵行的人说法,听闻到尊重梵行的人如此如此地说,他就能如此如此地去如实观察,如此如此地去观察后,对于那些法他也得到了欢喜、随喜,并且相信正法。
“复次,圣弟子不闻大师说法,亦复不闻明智尊重梵行者说,随先所闻受持者重诵习,随先所闻受持者如是如是重诵已,如是如是得入彼法,乃至信于正法。
= 其次,圣弟子没有听闻大师的说法,也没有听闻具聪明智慧尊重梵行的人说法,他只是随从先前所听闻受持之法再重复诵习,随从先前所听闻受持之法如此如此地重复诵习后,于是如此如此地进入那所受持之法中,乃至相信正法。
“复次,圣弟子不闻大师说法,不闻明智尊重梵行者说,又复不能先所受持重诵习,然先所闻法为人广说;
“先所闻法如是如是为人广说,如是如是得入于法,正智观察,乃至信于正法。
= 其次,圣弟子没有听闻大师的说法,也没有听闻具聪明智慧尊重梵行的人说法,且又不能对他先前所受持之法重复诵习,然而他能以先前所听闻到的法去为人广为解说,以先前所听闻到的法如此如此地去为人广为解说,于是如此如此地进入那所说法之中,以正智去观察,乃至相信正法。
“复次,圣弟子不闻大师说法,复不闻明智尊重梵行者说,又复不能先所受持重诵习,亦复不以先所闻法为人广说,然于先所闻法独一静处思惟观察;
“如是如是思惟观察,如是如是得入正法,乃至信于正法。
= 其次,圣弟子没有听闻大师的说法,也没有听闻具聪明智慧尊重梵行的人说法,又不能对先前所受持之法重复诵习,且又不能以先前所听闻到之法去为人广为解说,然而他对于先前所听闻之法,能独自在僻静之处,作思惟观察;他如此如此地去思惟观察,于是如此如此地进入了正法之中,乃至相信正法。
“如是从他闻,内正思惟,是名未起正见令起,已起正见令增广;
“是名未满戒身令满,已满者随顺摄受,欲精进方便,乃至常摄受,是名见净断。
= 像这样,从他所闻,内心去做正确地思惟,这就叫做还未生起正见,使它生起;已生起的正见,使它更为增广。这就叫做戒行还未圆满的,使它圆满;已经圆满的,都能随顺受持,生起运用方法精进的欲愿,乃至能经常受持,这就叫做见净断(见清净而断苦)。
“虎种!云何为解脱清净断?
“谓圣弟子贪心无欲解脱,恚、痴心无欲解脱;
“如是解脱,未满者令满,已满者随顺摄受,欲精进乃至常摄受,是名解脱净断。”
= 虎种啊!怎样叫解脱清净断呢?就是说圣弟子于贪爱的心已得无欲的解脱,对于瞋恚、愚痴的心,也得到了无欲的解脱;这样的解脱还未圆满的人,使他圆满;已经圆满的人,都能随顺受持。生起精进的欲愿,乃至能经常受持,这就叫做解脱净断(解脱清净而断苦)。
 
尊者阿难说是法时,婆头聚落诸童子闻尊者阿难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566、本经叙说质多罗长者就其对佛所说偈文之了解答那伽达多。参阅相应部Kamabhu(迦摩浮)。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庵罗聚落庵罗林中,与众上座比丘俱。
=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庵罗聚落的庵罗林中,而与众上座比丘在一起。
= “庵罗聚落庵罗林”:巴利本作Macchikasande Ambatakavane(摩师山庵巴答卡林),地名,即庵婆罗女所布施之园林。
时,有质多罗长者诣诸上座比丘,稽首礼足,退坐一面。
= 那时,有位名叫质多罗的长者去到众上座比丘处,向他们顶礼后,退坐一边。
= “质多罗”:Citta,人名。长者为佛在家弟子中智慧第一。
时,诸上座比丘为质多罗长者种种说法,示教照喜;
种种说法,示教照喜已,默然住。
= 当时,众上座比丘就为质多罗长者做种种的说法,给予示教照喜;做了种种说法,示教照喜后,就静默地安住着。
时,质多罗长者稽首礼诸上座比丘足,往诣那伽达多比丘房,稽首礼那伽达多比丘足,退坐一面。
= 这时,质多罗长者就对众上座比丘顶礼,然后再到那伽达多比丘的住房去,向那伽达多比丘顶礼毕,退坐一边。
时,那伽达多比丘问质多罗长者:“如所说:
“枝青以白覆,一辐转之车,离结观察来,断流不复缚。
= 那时,那伽达多比丘问质多罗长者说:「就如所说:『青色的枝用白色覆盖着,有一轮辐转动的车子,观察它远离结缚过来了,就像已断阻水流而不再被系缚住。』」
= “枝青以白覆断流不复缚”:Nelango SetapacchadoEkaro Vattati RathoAnigham Passa Ayantam Chinnasotam Abandhananti
「枝青以白覆,一辐转之车;离结观察来,断流不复缚」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无所亏,有白色之覆盖,车以一辐而转,断流无缚而无苦,见来者。」
经中并解释此诗偈,说法与北传稍有差异——
「无所亏」 = 此为诸戒之别名。
「有白色之覆盖」 = 此为解脱之别名。
「有一支辐」 = 此为正念之别名。
「转者」 = 此为进退之别名。
「车者」 = 此为四大所造、父母所生、粥饭所积、无常、蚀坏、耗消、破损、溃灭之法,乃此身之别名。
「断流」 = 流,为渴爱之别名;漏尽比丘称为断流。
「无缚」 = 染欲为缚,瞋恚为缚,愚痴为縳;漏尽比丘称为无縳。
「无苦」 = 染欲是苦,瞋恚是苦,愚痴是苦;漏尽之比丘称为无苦。
「来者」 = 此为阿罗汉之别名。
“长者!此偈有何义?”
= 长者啊!这首诗偈有什么意义呢?
质多罗长者言:“尊者那伽达多!世尊说此偈耶?”
= 那伽达多尊者啊!这首诗偈是世尊说的吗?
答言:“如是。”
质多罗长者语尊者那伽达多言:“尊者!须臾默然,我当思惟此义。”
= 尊者啊!且让我静默片刻,我将思考它的意义。
须臾默然思惟已,语尊者那伽达多言:“青者谓戒也,白覆谓解脱也,一辐者身念也,转者转出也,车者止观也,离结者有三种结,谓贪、恚、痴。
= 诗谒中青色就是指各种戒律,白色的覆盖就是指解脱,一轮辐就是指身念,转动就是转出的意思,车子就是喻为止观,远离结缚就是说有三种结缚,即贪欲、瞋恚、愚痴。
= “车者止观也:巴利本作Ratho Ti Kho Bhante Imassetam Catumahabhutikassa Kayassa Adhivacanam(车者此四大所成之身之同义语)。
“彼阿罗汉诸漏已尽、已灭、已知、已断根本,如截多罗树头更不复生,未来世成不起法。
= 那阿罗汉于一切烦恼已尽除、已息灭、已知道、已断除它的根本,就如砍断了多罗树的树头一样,使它不再生起,在未来世成就不生之法。
= “多罗”:Tala,棕榈(果树)。
“观察者谓见也,来者人也,断流者爱流于生死。
= 观察就是指见法,过来就是指人(已见法的阿罗汉),所断的流就是指生死的爱流。
“彼阿罗汉比丘诸漏已尽、已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不复生,于未来世成不起法。
= 那阿罗汉比丘一切的烦恼已尽除、已知道,并且断除了它的根本,就如砍断了多罗树的树头不能再生一样,在未来世成就了不生之法。
“不缚者谓三缚:贪欲缚、瞋恚缚、愚痴缚。
= 不被系缚就是指三种系缚——贪欲的系缚、瞋恚的系缚、愚痴的系缚。
= “缚”:Bandhana,烦恼之异名。
“彼阿罗汉比丘诸漏已尽、已断、已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更不复生,于未来世成不起法。
= 那阿罗汉比丘于一切烦恼已尽除、已断灭、已知道,断除了它的根本,就如砍断了多罗树的树头不会再生起一样,在未来世成就不生之法。
“是故,尊者那伽达多!世尊说此偈:
= 所以,那伽达多尊者啊!世尊讲说这首诗偈:
“枝青以白覆,一辐转之车,离结观察来,断流不复缚。
“此世尊所说偈,我已分别也。”
= 这首世尊所说的诗偈,我已详细解说了。
尊者那伽达多问质多罗长者言:“此义汝先闻耶?”
= 这些法义你先前听闻过吗?
答言:“不闻。”
= 不曾听闻过。
尊者那伽达多言:“长者!汝得善利,于此甚深佛法,贤圣慧眼得入。”
= 长者啊!你现在已得到了善利,对这甚深的佛法,能以贤圣慧眼通达其中。
「汝得善利,于此甚深佛法,贤圣慧眼得入」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汝善利得,汝智眼深通于佛语」。
 
时,质多罗长者闻尊者那伽达多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567、本经叙说质多罗长者告诉那伽达多比丘,其对无量心三昧、无相心三昧、无所有心三昧、空心三昧之见解。相应部Godatta(牛达多〈比丘〉)。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庵罗聚落庵罗林精舍,与众多上座比丘俱。
=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庵罗聚落的庵罗林精舍,和众多的上座比丘们在一起。
= “庵罗聚落庵罗林精舍”:巴利本作Macchikasande Ambatakavane(精舍名)。
时,有质多罗长者诣诸上座比丘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
时,诸上座比丘为质多罗长者种种说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默然住。
时,质多罗长者诣尊者那伽达多比丘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
尊者那伽达多告质多罗长者:
“有无量心三昧、无相心三昧、无所有心三昧、空心三昧。
= “无量心三昧”:巴利本作Appamana Cetovimutti(无量心解脱)。
= “无相心三昧”:巴利本作Animitta Cetovimutti(无相心解脱)。
= “无所有心三昧:巴利本作Akincanna Cetovimutti(无所有心解脱)。
= “空心三昧”:巴利本作Sunnata Cetovimutti(空心解脱)。
「无量心三昧……空心三昧」 = 以上诸法「三昧」二字,巴利本皆作「解脱」。
“云何,长者!此法为种种义故种种名?为一义有种种名?”
= 怎样呢?长者啊!这些法是因为有种种的意义,所以有种种的名辞呢?还是只有一种意义而有种种的名辞呢?
质多罗长者问尊者那伽达多:“此诸三昧为世尊所说?为尊者自意说耶?”
= 这些三昧是世尊所说的呢?还是尊者您自己的意见而说的呢?
尊者那伽达多答言:“此世尊所说。”
= 这些都是世尊所说。
质多罗长者语尊者那伽达多:“听我小思惟此义,然后当答。”
= 且让我对这些意义稍作思考,然后再回答您。
须臾思惟已,语尊者那伽达多:“有法种种义、种种句、种种味,有法一义种种味。”
= 有的法是有种种的法义、种种的法句、种种的法味;有的法是只有一种法义,却有种种的法味。
复问长者:“云何有法种种义、种种句、种种味?”
= 怎样叫做有的法有种种的法义、种种的法句、种种的法味呢?
长者答言:“无量三昧者,谓圣弟子心与慈俱,无怨、无憎、无恚,宽弘重心,无量修习普缘,一方充满;
“如是二方、三方、四方、上下,一切世间,心与慈俱,无怨、无憎、无恚,宽弘重心,无量修习,充满诸方,一切世间普缘住,是名无量三昧。
= 比如无量三昧,就是说圣弟子的心和慈俱生,没有怨恨、没有憎恶、没有瞋恚,内心宽弘敦厚,无量地修习普缘,充满一方之处;就像这样,也充满了二方、三方、四方、上下,所有的一切世间,他的心都是和慈俱生,没有怨恨、没有憎恶、没有瞋恚,内心宽弘敦厚,无量地修习,充满了各方,以普缘安住一切世间,这样就叫做无量三昧。
“云何为无相三昧?
“谓圣弟子于一切相不念,无相心三昧,身作证,是名无相心三昧。
= 怎样叫无相三昧呢?就是说圣弟子对一切的相状都不去忆念,心灵得到无相的正定,能够以自身作证,这样就叫做无相心三昧。
“云何无所有心三昧?
“谓圣弟子度一切无量识入处,无所有,无所有心住,是名无所有心三昧。
= 怎样叫无所有心三昧呢?就是说圣弟子超越一切识无边处,至无所有处,心即安住于无所有处,这样就叫做无所有心三昧。
= 度一切无量识入处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超越一切识无边处」。
“云何空三昧?
“谓圣弟子世间空,世间空如实观察,常住不变易空,非我、非我所,是名空心三昧。是名为法种种义、种种句、种种味。”
= 怎样叫空三昧呢?就是说圣弟子于此不真实的世间,对这不真实的世间能如实地观察,没有常住、不变易之法,没有我,也没有我所有的事物,这样叫做空心三昧。像这些就叫做法的种种义、种种句、种种味了。
= “常住不变易空”:原作「常住不变易」之下,应如本经后文补上「空」字,文理才通顺。
常住不变易空 = 原作「常住不变易」,无「空」字,今依「佛光阿含藏」注释及本经文意补增。
复问长者:“云何法一义种种味?”
= 怎样叫法只一义而有种种的味呢?
答言:“尊者!谓贪有量,若无诤者第一无量。
= 尊者啊!如所说贪欲是有限量的,而无诤则是第一无量。
“谓贪者是有相,恚、痴者是有相,无诤者是无相。
= 又如所谓贪欲是有相的,瞋恚、愚痴也是有相的,而无诤则是无相。
“贪者是所有,恚、痴者是所有,无诤者是无所有。
= 贪欲是所有,瞋恚、愚痴也是所有,而无诤则是无所有。
“复次,无诤者空,于贪空,于恚、痴空,常住不变易空,非我、非我所,是名法一义种种味。”
= 其次,无诤的话就能空,空去贪欲,空去瞋恚、愚痴,空去常住、不变易之法,无我、也无我所有,这样就叫做法只一义而有种种的味。
尊者那伽达多问言:“云何,长者!此义汝先所闻耶?”
= 怎样呢?长者啊!这些意义是你先前所听闻到的吗?
答言:“尊者!不闻。”
= 尊者啊!我不曾听闻过。
复告长者:“汝得大利,于甚深佛法,现贤圣慧眼得入。”
= 你已得到了大利益,对于这甚深的佛法,现在能以贤圣的慧眼通达其中。
 
质多罗长者闻尊者那伽达多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568、本经叙说质多罗长者问伽摩比丘关于行等十个问题。相应部Kamabhu(迦摩浮)。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庵罗聚落庵罗林中,与诸上座比丘俱。
时,有质多罗长者诣诸上座比丘所,礼诸上座已,诣尊者伽摩比丘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尊者伽摩比丘:“所谓行者,云何名行?”
= 所谓行为,怎样叫做行为呢?
= “伽摩”:Kamabhu,又作迦摩浮,比丘名。
= “行”:Sankhara,行为。
伽摩比丘言:“行者,谓三行:身行、口行、意行。”
= 所谓行为,就是指三种行为——身体的行为、口的行为、心意的行为。
复问:“云何身行?云何口行?云何意行?”
= 什么是身体的行为呢?什么是口的行为呢?什么是心意的行为呢?
答言:“长者!出息、入息名为身行;
= “出息、入息”:Assasapassasa,即呼吸,呼为出息,吸为入息。
“有觉、有观名为口行;
= “有觉、有观”:Vitakka-vicana,又称有寻有伺,即于初禅尚有寻伺。寻伺,旧译为觉观。即心的粗分别性为寻,心的细分别性为伺,于初禅尚未离粗细分别,故称有觉有观。
“想、思名为意行。”
= 长者啊!像这呼吸时出、入气息,这就叫做身体的行为;初禅境地时,有觉、有观,这就叫做口的行为;想象、思惟的心理现象,这就叫做心意的行为。
= “想、思”:巴利本作Sanna Ca Vedana(想及受)。
复问:“何故出息、入息名为身行?
“有觉、有观名为口行?
“想、思名为意行?”
= 为什么呼吸时的出、入气息叫做身体的行为呢?有觉、有观叫做口的行为呢?想象、思惟叫做心意的行为呢?
答:“长者!出息、入息是身法,依于身、属于身、依身转,是故出息、入息名为身行。
= 长者啊!呼吸时出、入气息是身体的现象,是依于身体、属于身体、依身体而显现的,所以这呼吸时的出、入气息就叫做是身体的行为。
“有觉、有观故则口语,是故有觉、有观是口行。
= 由于有觉、有观就会发之口语,所以有觉、有观是属于口的行为。
“想、思是意行,依于心、属于心、依心转,是故想、思是意行。”
= 想象、思惟是心意的行为,是依附于心、属于心、依于心而显现,所以想象、思惟是属于心意的行为。
复问:“尊者!觉、观已,发口语,是觉、观名为口行。
= 尊者啊!有觉、有观之后,就会发之口语,所以这觉、观就叫做口的行为。
“想、思是心数法,依于心、属于心想转,是故想、思名为意行。”
= 想象和思惟是属于心的现象,是依于心、属于心想的显现,所以想象、思惟就叫做心意的行为。
复问:“尊者!有几法?
“若人舍身时,彼身尸卧地,弃于丘冢间,无心如木石?”
= 尊者啊!若人身死命终是有几法舍弃了呢?如果人命终舍弃身体时,那个尸体横卧在地上,被弃置于坟冢之间,为什么会如木石一样的无心呢?
(zhǒng) = 高而大的坟[burial mound]
答言:“长者!寿暖及与识,舍身时俱舍,彼身弃冢间,无心如木石。”
= 长者啊!寿命、温度以及心识,当命终舍身时就会同时舍弃,那尸身被弃置于坟冢之间,就如木石一样的无心了。
复问:“尊者!若死、若入灭尽正受,有差别不?”
= 尊者啊!一个人死了和入于灭尽定时,是否有差别呢?
灭尽正受 = 即灭尽定。为九次第定之最高境界。
答:“舍于寿暖,诸根悉坏,身命分离,是名为死。
= 一个人如果舍弃了寿命、温度,一切根身都会毁坏,身体与生命分离,这就叫做死。
“灭尽定者,身、口、意行灭,不舍寿命,不离于暖,诸根不坏,身命相属,此则命终、入灭正受差别之相。”
= 而一个人如果入于灭尽定的话,他的身、口、意行为虽然寂灭,但并没有舍弃寿命,不会没有温度,一切根身也不会毁坏,身体与生命仍相附属,这就是身死命终与入于灭尽定的差别相状了。
= “灭尽定者”:巴利本作Sannavedayita-nirodhasamapatti(想受灭等至)。为九次第定之最高境界,入此定者,已灭受、想二心所。
复问:“尊者!云何入灭正受?”
= 尊者啊!怎样入于灭尽定呢?
答言:“长者!入灭正受,不言:‘我入灭正受,我当入灭正受。’
“然先作如是渐息方便,如先方便,向入正受。”
= 长者啊!入于灭尽定的人,他不会向人说:『我要入于灭尽定,我将入于灭尽定。』然而他先前就已做如此渐息的修练,就依先前的修练,趋入于此定中。
复问:“尊者!入灭正受时,先灭何法?为身行?为口行?为意行耶?”
= 尊者啊!当入于灭尽定时,是先息灭什么法呢?是身体的行为?是口的行为?还是心意的行为呢?
答言:“长者!入灭正受者,先灭口行,次身行,次意行。”
= 长者啊!入于灭尽定的话,是先息灭口(言语)的行为,其次息灭身体(呼吸)的行为,再息灭心意的行为。
复问:“尊者!云何为出灭正受?”
= 怎样出离灭尽定呢?
答言:“长者!出灭正受者亦不念言:‘我今出正受,我当出正受。’
“然先已作方便心,如其先心而起。”
= 长者啊!出离灭尽定的人也不会想说:『我现在要出离定境,我将出离禅定。』然而他的心先前已做好了修练,就依他先前的心所修练而出定。
复问:“尊者!起灭正受者,何法先起?为身行、为口行、为意行耶?”
= 尊者啊!出离灭尽定的人,是从那一法先生起呢?是身体的行为呢?是口的行为呢?还是心意的行为呢?
答言:“长者!从灭正受起者,意行先起,次身行,后口行。”
= 长者啊!从灭尽定出定的人,是由心意的行为先生起,其次是身体的行为,再其次是口的行为。
复问:“尊者!入灭正受者,云何顺趣、流注、浚输?”
= 尊者啊!入于灭尽定的话,是顺趋、流注、输入于何处呢?
(jùn) = 从水中挹取[ladle](疏浚;深挖[dredge]/[deep])
答言:“长者!入灭正受者,
“顺趣于离、流注于离、浚输于离,
“顺趣于出、流注于出、浚输于出,
“顺趣涅槃、流注涅槃、浚输涅槃。”
= 长者啊!入于灭尽定的话,是顺趋于远离、流注于远离、输入于远离,是顺趋于出离、流注于出离、输入于出离,是顺趋于涅槃、流注于涅槃、输入于涅槃。
复问:“尊者!住灭正受时,为触几触?”
= 尊者啊!当安住于灭尽定时,是有几种的觉触呢?
答言:“长者!触不动、触无相、触无所有。”
= 长者啊!有不动的觉触、无相的觉触、无所有的觉触。
复问:“尊者!入灭正受时,为作几法?”
= 尊者啊!要进入灭尽定时,要修习几法呢?
答言:“长者!此应先问,何故今问?
“然当为汝说。
“比丘入灭正受者,作于二法,止与观。”
= 长者啊!这问题你是应最先发问的,为什么现在才发问呢?虽然这样,我仍将为你解说。比丘想进入灭尽定的话,应修习二种道法,就是止与观。
止与观 = 与,原作「以」,今据经意及「杂阿含经论会编」改正。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观是观察一切真理。
 
时,质多罗长者闻尊者迦摩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569、本经叙说梨犀达多答质多罗长者所问,所谓种种界。相应部Isidatta(隶犀达多)。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庵罗聚落庵罗林中,与众多上座比丘俱。
时,质多罗长者诣诸上座比丘所,稽首礼足,于一面坐。
= 那时,质多罗长者去到众上座比丘住处,向他们顶礼后,退坐一边。
诸上座比丘为质多罗长者种种说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默然住。
= 众上座比丘为质多罗长者讲说种种的佛法,给予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后,就静默地安住着。
时,质多罗长者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十指掌,请诸上座言:“唯愿诸尊受我薄食。”
= 当时,质多罗长者就从座席起来,偏露右肩,右膝跪地,合掌恭请众上座说:「希望诸位尊者能接受我薄食的供养。」
时,诸上座默然受请。
= 那时,众上座静默地接受了邀请。
时,彼长者知诸上座默然受请已,礼足而去,还归自家,办种种饮食,敷床座。
= 这时,长者知道众上座已静默地接受邀请了,便向他们顶礼后离去。回到自己家里,备办各种的饮食,铺好床座。
晨朝遣使白:“时到。”
= 早上派人去请众上座们说:「受供的时间已到。」
时,诸上座著衣持钵,至长者舍,就座而坐。
= 当时,众上座穿好了法衣,手拿着钵盂,就去到了长者家,各自就座而坐。
长者稽首礼诸上座足,于一面坐,白诸上座:“所谓种种界,云何为种种界?”
= 长者向众上座顶过礼,退坐一边,然后请问众上座说:「所谓有种种的界,怎样叫种种的界呢?」
时,诸上座默然而住,如是再三。
= 那时,众上座都保持静默,长者再三请问,都是如此。
尔时,尊者梨犀达多众中下坐,白诸上座比丘言:“诸尊!我欲答彼长者所问。”
= 当时,梨犀达多尊者坐于大众下座之中,他告诉众上座比丘说:「各位尊者!我愿意回答长者所问的问题。」
= “梨犀达多”:Isidatta,又作隶犀达多、尼师达多,意为仙授或仙施。尊者名。
(xī) = 犀牛[rhinoceros]
诸上座答言:“可。”
= 众上座答说:「可以的。」
长者质多罗即问言:“尊者!所谓种种界,何等种种界?”
= 尊者啊!所谓有种种的界,怎样叫种种的界呢?
梨犀达多答言:“长者!眼界异、色界异、眼识界异;
“耳界异、声界异、耳识界异;
“鼻界异、香界异、鼻识界异;
“舌界异、味界异、舌识界异;
“身界异、触界异、身识界异;
“意界异、法界异、意识界异。
= 长者啊!所谓种种界就是指——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
“如是,长者!是名种种界。”
= 就像这样,长者啊!这些就叫做种种界了。
尔时,质多罗长者下种种净美饮食供养。
= 这时,质多罗长者已备好各种洁净美食要供养大众。
众僧食已,澡漱、洗钵讫,质多罗长者敷一卑床,于上座前坐听法。
= 众僧食后,澡漱、洗钵毕,质多罗长者铺好一低床,就在上座前坐下听法。
(bēi) = 地位低微[low and degradinghumble](轻视,小看[look down on])
尔时,上座为长者种种说法,示教照喜已,从座起去。
= 当时,上座们就为长者讲说种种的佛法,给予示教照喜后,才从座席起来离去。
时,诸上座于路中语梨犀达多:“善哉!善哉!梨犀达多比丘!汝真辩捷,知时而说,若于余时,汝应常如此应。”
= 真好啊!真好!梨犀达多比丘啊!你的辩才敏捷,又能适时而说法,若在其余时地,你也应当经常如此去应答。
 
时,诸上座闻梨犀达多所说,欢喜奉行。
 
#570、本经叙说梨犀达多比丘代诸上座答质多罗长者所问。相应部Isidatta(隶犀达多)。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庵罗聚落庵罗林中,与众多上座比丘俱。
时,质多罗长者诣诸上座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诸上座言:“诸世间所见,或说有我,或说众生,或说寿命,或说世间吉凶。
= 所有一切世间的见解,有的说有我,有的说众生,有的说寿命,有的说世间的吉凶。
“云何,尊者!此诸异见,何本、何集、何生、何转?”
= 怎样呢?尊者啊!这些不同的见解,是以什么为根本,由什么而集,从什么而生,自什么而显现的呢?
时,诸上座默然不答,如是三问,亦三默然。
时,有一下座比丘名梨犀达多,白诸上座言:“我欲答彼长者所问。”
= 我愿意回答那位长者所问的问题。
诸上座言:“善能答者答。”
= 能回答得好,你就回答吧!
时,长者即问梨犀达多:“尊者!凡世间所见,何本、何集、何生、何转?”
= 尊者啊!一切世间的见解,是以什么为根本,由什么而集,从什么而生,自什么而显现的呢?
尊者梨犀达多答言:“长者!凡世间所见,或言有我,或说众生,或说寿命,或说世间吉凶,斯等诸见,一切皆以身见为本,身见集、身见生、身见转。”
= 长者啊!一切世间的见解,有的说有我,有的说众生,有的说寿命,有的说世间吉凶,所有这些见解,一切都是以执著身体为实有的身见为根本,由身见而集,从身见而生,自身见而显现。
= “身见”:Sakkayaditthi,有身见,以身作我,五见之一。
复问:“尊者!云何为身见?”
= 怎样叫身见呢?
答言:“长者!愚痴无闻凡夫见色是我、色异我、色中我、我中色,
= “见色是我、色异我、色中我、我中色”:Rupam Attato SamanupassatiRupa-vantam Va AttanamRupasmim Va AttanamAttani Va Rupam
“受、想、行、识见是我、识异我、我中识、识中我,长者!是名身见。”
= 长者啊!就是愚痴无闻的凡夫妄见色即是我,或色是我所有,色中有我,或我中有色。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妄见那就是我,或精神现象是我所有,我中有精神现象,或精神现象中有我。长者啊!这就叫做身见。
复问:“尊者!云何得无此身见?”
= 尊者啊!怎样才能没有身见呢?
答言:“长者!谓多闻圣弟子不见色是我,不见色异我,不见我中色、色中我;
“不见受、想、行、识是我,不见识异我,不见我中识、识中我,是名得无身见。”
= 长者啊!就是多闻圣弟子不认见色即是我,也不认见色是我所有,不认见我中有色,或色中有我。不认见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就是我,也不认见这些精神现象是我所有;不认见我中有精神现象,或精神现象中有我。这样就叫做能够没有身见了。
复问:“尊者!其父何名?于何所生?”
= 尊者啊!您父亲叫什么名字呢?您出生何处呢?
答言:“长者!我生于后方长者家。”
= 长者啊!我是出生于后方的长者之家。
质多罗长者语尊者梨犀达多:“我及尊者二父本是善知识。”
= 我和尊者二人的父亲都是善知识。
= “善知识”:此处意为指导人向上、向出世的人,反之,带领人作恶事、堕落者为恶知识。
梨犀达多答言:“如是,长者!”
= 是的,长者!
质多罗长者语梨犀达多言:“尊者若能住此庵罗林中,我尽形寿供养衣服、饮食、随病汤药。”
= 尊者您如能住在这庵罗林中,我愿尽形寿供养您衣服、饮食、随病汤药等物。」梨犀达多尊者静默地接受了供养的请求。
 
尊者梨犀达多默然受请。
时,尊者梨犀达多受质多罗长者请,供养障碍故,久不诣世尊所。
= 那时,梨犀达多尊者接受了质多罗长者的请供,由于受供养障碍的缘故,很久都没去到世尊处。
时,诸上座比丘为质多罗长者种种说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质多罗长者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 当时,众上座比丘为质多罗长者讲说种种的佛法,给予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后,质多罗长者内心欢喜不已,向众上座比丘作礼后离去。
 
#571、本经叙说诸上座比丘于质多罗长者牛舍中食诸酥酪蜜饱满,行路闷极,摩诃迦比丘以神通力使凉风起。质多罗长者随喜,愿见尊者过人法神足现化。摩诃迦示现之,并告之以不放逸而得。相应部Mahaka(摩诃迦)。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庵罗聚落庵罗林中,与众多上座比丘俱。
时,有质多罗长者诣诸上座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诸上座比丘言:“唯愿诸尊于牛牧中受我请食。”
= 希望各位尊者能到牧牛场中接受我的供养。
= “于牛牧”:Gokule,于牛舍。
(mù) = 从牛,从攴,表示手拿棍棒牧牛<>。放牧牲畜[herd](牧人;牧民[herdsman]/牧场[pastureland])
时,诸上座默然受请。
质多罗长者知诸上座默然受请已,既自还家,星夜备具种种饮食。
= 质多罗长者知道众上座已静默地接受邀请后,自己回到了家,就在晚上备置各种饮食。
晨朝敷座,遣使白诸上座:“时到。”
= 第二天早晨铺好了座席,就派人去请众上座说:「受供的时间已到了。」
诸上座著衣持钵,至牛牧中质多罗长者舍,就座而坐。
= 众上座穿好法衣,手拿着钵盂,就来到牧牛场中质多罗长者的家,就座而坐。
时,质多罗长者自手供养种种饮食。
= 当时,质多罗长者亲自供养种种的饮食。
食已,洗钵、澡漱毕,质多罗长者敷一卑床,于上座前坐听法。
= 食后,上座比丘们清洗钵盂,澡漱完毕,质多罗长者铺好一张矮床,就在上座面前坐下听法。
时,诸上座为长者说种种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从座起去,质多罗长者亦随后去。
= 这时,众上座就为长者讲说种种的佛法,给予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后,即从座席起来离去,质多罗长者也跟随他们回去。
诸上座食诸酥酪蜜饱满,于春后月热时,行路闷极。
= 众上座因为吃食了用蜂蜜调拌的奶酪,肚子很饱,又在春后正热的月分,走在路上感到闷热极了。
(sū) = 酪类。由牛羊乳制成。又称“酥油”[butter]
(lào) = 用动物的乳汁做成的半凝固食品[cheese]
酥酪 = 用牛奶、羊奶精炼而成的制品。
尔时,有一下座比丘名摩诃迦,白诸上座:“今日大热,我欲起云雨微风,可尔不?”
= 那时,有一位下座比丘,名叫摩诃迦,对上座比丘们说:「今天非常热,我想作法生起云雨微风,可以吗?」
= “摩诃迦”:Mahaka,比丘名。
诸上座答言:“汝能尔者,佳!”
= 你能这样做的话,那是最好了。
时,摩诃迦即入三昧,如其正受。
应时云起,细雨微下,凉风亹亹从四方来。
= 当时,摩诃迦即入于三昧中,依禅定而暗运神通,果然就如他所观想之境,剎那间生起云雾,细雨轻飘,凉风习习,从四面八方吹来。
(wěi) = 勤勉不倦[diligent](<~~> = 缓慢流动,无止无休。)
亹亹 = 微风吹貌。
至精舍门,尊者摩诃迦语诸上座言:“所作可止?”
= 等大众回到精舍门前,摩诃迦尊者问众上座说:「所作起的风雨可以停止了吗?」
答言:“可止。”
= 可以停上了。
时,尊者摩诃迦即止神通,还于自房。
= 这时,摩诃迦尊者立即收回神通,回到自己的精舍。
时,质多罗长者作是念:“最下座比丘而能有此大神通力,况复中座及与上座!”
= 那时,质多罗长者这样地想着:一位最下座的比丘竟能有这么大的神通力,何况那些中座、以及上座比丘就更不用说了!
下座比丘 = 比丘之坐次,依戒腊之多少而定。一般无腊至九腊称下座;十腊至十九腊称中座;以后则称上座。
即礼诸上座比丘足,随摩诃迦比丘至所住房,礼尊者摩诃迦足,退坐一面,白言:“尊者!我欲得见尊者过人法神足现化。”
= 他立即向着众上座比丘顶礼,并随着摩诃迦比丘到他所住的精舍里,顶礼摩诃迦比丘后,退坐一边,禀告尊者说:「尊者啊!我还想看看尊者您超人的神通变化。」
= “过人法神足现化”:Uttarimanussa-dhamma Iddhipatihariya,超人的神通变化。
尊者摩诃迦言:“长者!勿见恐怖!”
= 长者啊!不要如此显现恐怖的场面!
如是三请,亦三不许。
= 长者再三请求,尊者仍再三地拒绝。
长者犹复重请愿见尊者神通变化。
= 长者还是一再地请求,说还想看看尊者的神通变化。
尊者摩诃迦语长者言:“汝且出外,取干草木积聚已,以一张氎覆上。”
= 你且到外头去拿取干草木柴,把它堆积起来后,用一张细毛布巾盖覆其上。
(dié) = 细棉布[kapok clothfine cotton cloth]
= 细毛布、细棉布。
质多罗长者即如其教,出外聚薪成积,来白尊者摩诃迦:“薪积已成,以氎覆上。”
= 质多罗长者就依照尊者的指示,走出室外,堆积好薪柴后,进来告诉摩诃迦尊者说:「柴草已堆好了,上面也盖上了细毛布巾。」
时,尊者摩诃迦即入火光三昧,于户钩孔中出火焰,火烧其积薪都尽,唯白氎不燃,语长者言:“汝今见不?”
= 这时,摩诃迦尊者立即进入火光三昧中,只见从户钩的洞孔中喷出火焰,那火焰把柴堆都烧尽了,而那张白细毛布巾却仍旧完好无损,然后告诉长者说:「你现在看见我的神通力了没?」
(hù) = 单扇门[door]
火光三昧 = 由己身发出火焰的禅定。
答言:“已见,尊者!实为奇特!”
= 我已看见,尊者啊!真是奇特极了!
尊者摩诃迦语长者言:“当知此者皆以不放逸为本,不放逸集、不放逸生、不放逸转,不放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你应当知道这神通力都是以不放逸为根本,由不放逸而集,自不放逸而生,从不放逸而显现,由于不放逸,所以才能得到无上正等正觉。
“是故,长者!此及余功德,一切皆以不放逸为本,不放逸集、不放逸生、不放逸转,不放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及余道品法。”
= 所以,长者啊!这神通力以及其它的各类功德,一切都是以不放逸为根本,由不放逸而集,自不放逸而生,从不放逸而显现,由于不放逸,所以才能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以及其余各类的道法。
质多罗长者白尊者摩诃迦:“愿常住此林中,我当尽寿供养衣、被、饮食、随病汤药。”
= 希望尊者您能常住在此园林中,我将会尽形寿供养您衣服、被褥、饮食、随身治病汤药等物。
 
尊者摩诃迦有行因缘故,不受其请。
= 摩诃迦尊者因为要游化四方的缘故,所以并没有接受长者供养的请求。
质多罗长者闻说法已,欢喜随喜,即从座起,作礼而去。
尊者摩诃迦不欲令供养利障罪故,即从座起去,遂不复还。
= 摩诃迦尊者为了不想被供养的利益所障碍,立即从座席起来离去,于是就不再回来了。
障罪 = 依本卷第五六九经,应作「障碍」。
 
#572、本经叙说众多上座比丘论议眼系色或色系眼,质多罗长者说欲贪是其系。相应部Sannojana(系缚)。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庵罗林中,与众多上座比丘俱。
尔时,众多上座比丘集于食堂,作如是论议:“诸尊!于意云何?谓眼系色耶?色系眼耶?
= 那时,众多的上座聚集在食堂里,这样的讨论着:「诸位尊者啊!你们意见怎样呢?是眼根系住色境呢?还是色境系住眼根呢?
“如是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意系法耶?法系意耶?”
= 同样地,耳与声、鼻与香、舌与味、身与触,乃至意与法,是意根系住法境呢?还是法境系住意根呢?」
时,质多罗长者行有所营,便过精舍,见诸上座比丘集于食堂,即便前礼诸上座足,礼足已,问言:“尊者集于食堂,论说何法?”
= 当时,质多罗长者因有事而外出,走过精舍,看见众上座聚集于食堂,立即向前顶礼众上座,顶礼后,就问他们说:「各位尊者聚集于食堂,是在论说什么呢?」
诸上座答言:“长者!我等今日集此食堂,作如此论:‘为眼系色耶?色系眼耶?如是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意系法耶?为法系意耶?’”
= 长者啊!我们今天聚集在食堂里,这样地讨论着:『是眼根系住色境呢?还是色境系住眼根呢?同样地,耳与声、鼻与香、舌与味、身与触,乃至意与法,是意根系住法境呢?还是法境系住意根呢?』
长者问言:“诸尊者于此义云何记说?”
= 诸位尊者对于这件议题如何解说呢?
诸上座言:“于长者意云何?”
= 长者您的意见怎样呢?
长者答诸上座言:“如我意,谓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然中间有欲贪者,随彼系也。
= 依我的见解,我认为不是眼根系住色境,也不是色境系住眼根,……乃至不是意根系住法境,也不是法境系住意根,然而这二者之间有贪欲生起的话,就会随系于此根境了。
= “欲贪”:Chandaraga,即贪欲,心所之一。
“譬如二牛,一黑一白,驾以轭鞅。
= 譬如有二条牛,一只黑色,一只白色,挂以车轭鞅绳驾驭。
(è) = 驾车时套在牲口脖子上的曲木[yoke]
(yāng) = 套在马颈或马腹上的皮带[martingale]
轭鞅 = 轭,在车衡两端架在牛马颈项上的横木。鞅,牛马头颈部所套的革带。
“有人问言:‘为黑牛系白牛?为白牛系黑牛?’
= 如果有人问说:『是黑牛系住白牛呢?还是白牛系住黑牛呢?』
“为等问不?”
= 这样的问法正确吗?
= “等问”:意为「正问」。
答言:“长者!非等问也。
“所以者何?非黑牛系白牛,亦非白牛系黑牛,然彼轭鞅是其系也。”
= 长者啊!这不是正确的问法。为什么呢?因为不是黑牛系住白牛,也不是白牛系住黑牛,而是那车轭鞅绳才是它们的系缚。
“如是,尊者!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然其中间,欲贪是其系也。”
= 就像这样,各位尊者啊!不是眼根系住色境,也不是色境系住眼根,……乃至不是意根系住法境,也不是法境系住意根,然而在它们的中间,贪欲就是它们的系缚了。
 
时,质多罗长者闻诸上座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573、本经叙说阿耆毗迦外道出家二十年不得证道,旧友质多罗长者导其入佛门出家。相应部Acela(裸形)。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庵罗林中。
时,有阿耆毗迦外道是质多罗长者先人亲厚,来诣质多罗长者所,共相问讯慰劳已,于一面住。
= 那时,有位叫阿耆毘迦的外道出家人,是质多罗长者先人所亲厚的人,他来到质多罗长者住处,彼此相问讯慰劳后,坐于一边。
= “阿耆毗迦”:Ajivika,活命〈邪命〉外道。巴利本作Acela Kassapa(裸形〈外道〉迦叶)。
质多罗长者问阿耆毗迦外道:“汝出家几时?”
= 你出家多久了?
答言:“长者!我出家已来二十余年。”
= 长者啊!我出家以来有二十余年了。
质多罗长者问言:“汝出家来过二十年,为得过人法,究竟知见,安乐住不?”
= 你出家以来已过二十年,是否得到超人之法,成就知见,而住于安乐了呢?
答言:“长者!虽出家过二十年,不得过人法,究竟知见,安乐住,唯有裸形、拔发、乞食,人间游行,卧于土中。”
= 长者啊!我虽出家过了二十年,但并未得到超人之法,成就知见,住于安乐,只有持行裸形、拔发、乞食,在人间游行,躺卧于灰土之中罢了。
质多罗长者言:“此非名称法、律,此是恶知,非出要道,非曰等觉,非赞叹处,不可依止。
= 你这样的修持不叫合于正法与戒律,这是邪恶的知见,不是出离之道,不能叫正觉,不是令人赞叹之处,不可依止它。
= “等觉”:即「正觉」。
“唐名出家过二十年,裸形、拔发、乞食,人间游行,卧灰土中。”
= 你徒称出家过了二十年,而却只修持裸形、拔发、乞食,在人间游行,躺卧灰土之中罢了。
(tang) = 大话[exaggerativeboastfulbig words](空;徒然[in vainfor nothingto no avail])
= 即空,徒然之意。
阿耆毗迦问质多罗长者:“汝为沙门瞿昙作弟子,于今几时?”
= 你成为沙门瞿昙的弟子,到现在多久了呢?
质多罗长者答言:“我为世尊弟子过二十年。”
= 我成为世尊的弟子已过了二十年。
复问质多罗长者:“汝为沙门瞿昙弟子过二十年,复得过人法,胜究竟知见不?”
= 你成为沙门瞿昙的弟子已过了二十年,是否得到了超人之法,殊胜地成就知见了呢?
质多罗长者答言:“汝今当知:质多罗长者要不复经由胞胎而受生,不复增于丘冢,不复起于血气,如世尊所说五下分结,不见一结而不断者;
“若一结不断,当复还生此世。”
= 你现在应当知道:我质多罗长者必定不会再经由胞胎而受生,不再增用坟冢,也不会再生起血气的躯体了。就如世尊所说的五下分结(贪、瞋、身见、戒取、疑等结),已不能见有一结惑还未断除的;如果还有一结惑不断除的话,就当再受生于此世间。
如是说时,阿耆毗迦悲叹涕泪,以衣拭面,谓质多罗长者言:“我今当作何计?”
= 彼此这样的交谈后,阿耆毘迦不禁悲叹泪流,以衣襟拭面,对质多罗长者说:「我现在应当作如何的打算呢?」
(shì) = 揩,擦[wipe away]
质多罗长者答言:“汝若能于正法、律出家者,我当给汝衣钵供身之具。”
= 你如果能在正法与戒律中出家的话,我将会给予你衣钵等供身之具。
阿耆毗迦须臾思惟已,语质多罗长者言:“我今随汝,示我所作。”
= 阿耆毘迦思惟片刻后,告诉质多罗长者说:「我现在就随从你指示我所应作的事。」
时,质多罗长者将彼阿耆毗迦往诣诸上座所,礼诸上座足,于一面坐,白诸上座比丘言:“尊者!此阿耆毗迦是我先人亲厚,今求出家作比丘,愿诸上座度令出家,我当供给衣钵众具!”
= 当时,质多罗长者就带着阿耆毘迦去到众上座住处,向众上座顶过礼,坐于一边,然后对诸上座比丘说:「各位尊者啊!这位阿耆毘迦是我的先人所亲厚的人,他今天请求出家做一位比丘,希望众上座能度他出家,我将会供给他衣钵等各种器具。」
 
诸上座即令出家,剃除须发,著袈裟衣。出家已,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须发,著袈裟衣,出家增进学道,净修梵行,得阿罗汉。
= 众上座便立即度他出家,剃除了须发,穿上袈裟法衣。他出家后,常思惟着:善男子之所以剃除了须发,穿着袈裟法衣出家,是为了增进学道,净修梵行,证得阿罗汉。
得阿罗汉 = 巴利本记载阿耆毘迦后来终于修成阿罗汉。
 
五顺下分结/五下结/五下/五下分结 = PancOrambhagiyani Samyojanani,指顺益下分界之五种结惑。乃对五上分结而立五下分结。即三界中之下分界(欲界)之五种结惑,系缚众生,令其不得超脱其界。欲界众生由于下述之欲贪与嗔恚二结,遂不得超离欲界,若有能超离者,由有身见等后三结,终亦还下于欲界,故偏立此五种,称为顺下分结。
欲贪
于顺情境上生起贪着之心而无有厌足。
嗔恚
于违情境上生起嗔恨之心而不自已。
有身见
于名(心)、色(色身)、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妄计为身,执着我见。
戒禁取见
取执非理无道之邪戒。
迷心乖理,狐疑不决,由此疑惑而迷真逐妄,背觉合尘。
 
五顺上分结/五上结/五上/五上分结 = PancUddham-bhagiyani Samyojanani,指顺益上分界之五种结惑。结,系缚、烦恼之义。于三界中之上下二界各有五种结。五上分结即上分界之色界与无色界之五种结惑,系缚众生,令其不得超离其界。
色贪
贪着色界五妙欲之烦恼。
无色贪
贪着无色界禅定境界之烦恼。
掉举
上二界众生心念掉动而退失禅定之烦恼。
上二界众生恃自凌他憍慢之烦恼。
无明
上二界众生耽着禅定,而于真性无所明了之烦恼。
 
五顺下分结/五下结/五下/五下分结 = PancOram-bhagiyani Samyojanani,下分是欲界的意思,这五结都是欲界烦恼,因此被称为五下分结。
有身见
Sakkaya ditthi,于名(心)、色(色身)、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妄计为身,执着我见。
初果
戒禁取见
Silabatam paramasa,取执非理无道之邪戒。
Viccikiccha,迷心乖理,狐疑不决,由此疑惑而迷真逐妄,背觉合尘。
欲贪
Kama-raga,于顺情境上生起贪着之心而无有厌足。
二果(贪瞋弱)
三果(贪瞋灭)
瞋恚
Byapada,于违情境上生起嗔恨之心而不自已。
五顺上分结/五上结/五上/五上分结 = PancUddham-bhagiyani Samyojanani,上分是指色界与无色界,这五结的烦恼分属色界与无色界,因此称五上分结。
色贪
Ruparaga,贪着色界五妙欲之烦恼。
阿罗汉果
无色贪
Aruparaga,贪着无色界禅定境界之烦恼。
掉举
Uddhacca,上二界众生心念掉动而退失禅定之烦恼。
Mana,上二界众生恃自凌他憍慢之烦恼。
无明
Avijja,上二界众生耽着禅定,而于真性无所明了之烦恼。
 
#574、本经叙说尼揵若提子欲诱质多罗长者为弟子,反被说服。相应部Nigantha(尼干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庵罗聚落庵罗林中,与诸上座比丘俱。
时,有尼揵若提子与五百眷属诣庵罗林中,欲诱质多罗长者以为弟子。
= 当时,有位名叫尼揵若提子的外道和五百个随从弟子去到庵罗林中,想要诱引质多罗长者来作为他的弟子。
= “尼揵若提子”:Nigantha Nataputta,又作尼干陀若提子,为耆那教开祖,或谓中兴之祖。六师外道之一。
质多罗长者闻尼揵若提子将五百眷属来诣庵罗林中,欲诱我为弟子,闻已,即往诣其所,共相问讯毕,各于一面坐。
= 质多罗长者听闻尼揵若提子带领五百个弟子来到庵罗林中,想劝诱自己作为弟子,知道后,立即前往尼揵若提子处,彼此见面相问讯完,各坐于一边。
时,尼揵若提子语质多罗长者言:“汝信沙门瞿昙得无觉无观三昧耶?”
= 这时,尼揵若提子告诉质多罗长者说:「你相信沙门瞿昙得到了无觉无观的三昧(第二禅以上之禅定)吗?」
= “无觉无观三昧”:Avitakka Avicara Samadhi,第二禅以上之禅定。
质多罗长者答言:“我不以信故来也。”
= 我不相信,所以才到你这里来。
= “信”:Saddha,心所名。十大善地法之一。
尼揵若提子言:“长者!汝不谄、不幻、质直、质直所生。
= 长者啊!你说话不谄曲、不虚假、很真实,是由真实所生。
尼揵若提子 = 此处原作「阿耆毘迦」,今依前后文意及「杂阿含经论会编」改正。
(chǎn) = 谄媚,曲意迎合[adulateflatter]
“长者!若能息有觉有观者,亦能以绳系缚于风;
“若能息有觉有观者,亦可以一把土断恒水流;
= “恒水流”:Ganga,即恒河之水流。
“我于行、住、坐、卧智见常生。”
= 长者啊!如果能够息止有觉有观的话,也就能够以绳索系缚于风中;如果能够息止有觉有观的话,也就可用一把土来阻断恒河的流水;而我已于日常的行、住、坐、卧中都能常生智见了。
以绳系缚于风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以网罩风」。
以一把土断恒水流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以己掌遮恒河之流。」
质多罗长者问尼揵若提子:“为信在前耶?为智在前耶?信之与智,何者为先?何者为胜?”
= 是信在前呢?还是智慧在前呢?信与智,何者为先呢?何者较殊胜呢?
尼揵若提子答言:“信应在前,然后有智。信智相比,智则为胜。”
= 信应在前,然后才有智。信与智相比,智较殊胜。
质多罗长者语尼揵若提子:“我已求得息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三昧生喜乐,第二禅具足住。
= 我现在已修得息止了有觉有观,心灵清净,住心一处,达到无觉无观,而由三昧(禅定)生起喜乐,圆满地安住于第二禅了。
“我昼亦住此三昧,夜亦住此三昧,终夜常住此三昧,有如是智,何用信世尊为?”
= 我白天也安住于此三昧中,夜晚也安住于此三昧中,终夜常住于此三昧中,我有如此的智慧,何必去信世尊呢?
尼揵若提子言:“汝谄曲、幻伪、不直、不直所生。”
= 你所说的话是谄曲、虚假、不真实,是由不真实所生。
质多罗长者言:“汝先言我不谄曲、不幻、质直、质直所生,今云何言谄曲、幻伪、不直、不直所生耶?
= 你先前说我讲话不谄曲、不虚假、很真实,是由真实所生,可是现在你为何又说我讲的话是谄曲、虚假、不真实,是由不实所生的呢?
“若汝前实者,后则虚;
“后实者,前则虚。
= 如果你先前所说是实话,那么后头所说就是虚假;后头所说如果是实话,那么先前所说就是虚假了。
“汝先言:‘我于行、住、坐、卧知见常生。’
= 你先前说:『我已于日常的行、住、坐、卧中常生智见。』
“汝于前后,小事不知,云何知过人法,若知、若见、若安乐住事?”
= 可是你于前后之间,对这样的小事都不能知道,如何会知道那超人之法,或是真知、或是灼见、或是常住于安乐的事呢?」
长者复问尼揵若提子:“有于一问、一说、一记论,乃至十问、十说、十记论,汝有此不?
= 长者又问尼揵若提子说:「对于一个询问,就有一种说示、一项记论(释答),乃至十个询问,就有十种说示、十项记论,你有这个能力吗?
「有于一问、一说、一记论,乃至十问、十说、十记论,汝有此不」 = 巴利英译本此处作Now heresirthese ten reasonable questions arise.If you know the way to reply to them,you should give me a counter-blow along with your company.One questionone explanation,one answer.Two questions,two explanationstwo answers.Threefourfivesix……ten questionsten explanationsten answers.大意是(大德啊!现在这儿提出十个合理的问题,如果你能回答这些问题,你就可提出反击,使我归顺你的集团。要一个问题,一个解说,一个答案;二个问题,二个解说,二个答案;三个、四个、五个、六个……乃至十个问题,十个解说,十个答案。)说法与北传可互参。
“若无一问、一说、一记论,乃至十问、十说、十记论,云何能诱于我,而来至此庵罗林中欲诱诳我?”
= 如果不能一个询问,就有一种说示、一项记论,乃至十个询问,就有十种说示、十项记论的话,你如何能诱引我,而来到这庵罗林中想诱骗我呢?
 
于是尼揵若提子息闭掉头,反拱而出,不复还顾。
= 于是尼揵若提子无言以对,掉头就走,不再回头了。
(diào) = 摇,摆动[swaywagshake](落下[fallsheddrop]/丢失[lose]/转回[turn])
掉头(diào tóu) = 回头,泛指转成相反方向[turn roundturn abont]
(gong) = 抱拳,敛手。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salute with the hands folded]
 
#575、本经叙说质多罗长者信念不动,从容而死,命终生于不烦热天,复以神通至庵罗林中为上座比丘说偈。相应部Gilanadassana(病中正见)。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庵罗聚落庵罗林中,与众多上座比丘俱。
尔时,质多罗长者病苦,诸亲围绕,有众多诸天来诣长者所,语质多罗长者言:“长者!汝当发愿得作转轮王。”
= 当时,质多罗长者正遭受病苦,很多亲属们围绕着他,有众多的诸天也来到长者住处探访,并告诉质多罗长者说:「长者啊!你应当发愿来世做一位转轮圣王。」
= “转轮王”:Cakkavattin,印度宗教中传统的一种行仁德、十善,以正法治世的君王。
质多罗长者语诸天言:“若作转轮王,彼亦无常、苦、空、无我。”
= 如果做个转轮圣王,那也是无常、苦(令人苦恼)、空(不真实)、无我。
时,长者亲属语长者:“汝当系念!汝当系念!”
= 这时,长者的亲属们告诉长者说:「你应当系住正念!你应当系住正念!」
「汝当系念!汝当系念」 =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贵族子!请确立正念!勿多饶语!」
质多罗长者语亲属:“何故汝等教我系念!系念?”
= 为什么你们教我要系住正念!系住正念呢?
彼亲属言:“汝作是言:‘无常、苦、空、无我。’
= 因为我们听到你这样说:『无常、苦、空、无我。』
“是故教汝系念、系念也。”
= 所以才教你要赶紧系住正念、系住意念。
长者语诸亲属:“有诸天人来至我所,语我言:‘汝当发愿得作转轮圣王,随愿得果。’
= 那是因为有诸天人来到这儿告诉我说:『你应当发愿来世做一位转轮圣王,随着所发的愿就能得到这样的果报。』
“我即答言:‘彼转轮王亦复无常、苦、空、非我。’”
= 所以我就答他们说:『那转轮圣王也还是无常、苦、空、无我。』
彼诸亲属语质多罗长者:“转轮王有何,而彼诸天教汝愿求?”
= 转轮圣王有什么殊胜,所以那些天人会教你发这样的愿求呢?
长者答言:“转轮王者以正法治化,是故诸天见如是福利故,而来教我,为发愿求。”
= 转轮圣王是以正法来治理教化天下,由于诸天人看见有如此福利的缘故,所以才来教我,要发这样的愿求。
诸亲属言:“汝今用心,当如之何?”
= 你现在将如何用心呢?
长者答言:“诸亲属!我今作心,唯不复见胞胎受生,不增丘冢,不受血气,如世尊说,五下分结我不见有,我不自见一结不断;
“若结不断,则还生此世。”
= 诸位亲属啊!我现在心里所愿的,只希望不再从胞胎受生出来,不再增多坟冢,不再受生血气的躯体。就如世尊所说,我不再见有五下分结(贪、瞋、身见、戒取、疑等结)的存在,我也不再见有一结惑未断除的;如果结惑不断除的话,就会还生此世间了。
「长者答言……若结不断,则还生此世」 = 这段教言不见于巴利本中,巴利本是说长者教导诸亲属应敬信三宝,布施持戒之三宝弟子。
于是长者即从床起,结跏趺坐,正念在前,而说偈言:
= 于是长者即从床上起来,盘腿而坐,正念显现于前,而唱说诗偈:
说偈言 = 此偈以后经文,巴利本中皆无。诗偈前半段,有些句子显得艰涩,但从诗意来看,乃劝人应行布施,是其旨意。
“服食积所积,广度于众难,施上进福田,植斯五种力。
= 受用所积累的功德善根,广度一切的厄难,布施那些修持精进的行者,厚植五种布施的功德力。
服食积所积 = 服食,受用之意;所积,应指修得之功德善根而言。
植斯五种力 = 五种,由本诗之旨意重布施推测,或指五种布施——一施远来者
二施远去者,三施病瘦者,四施饥饿者,五施智法人。(见贤愚经诸经要集十一)
“以斯义所欲,俗人处于家,我悉得此利,已免于众难。
= 以这样的理念作为欲愿,虽是处于俗家的人,但我却尽得了这样的福利,已经免除了一切的厄难。
“世间所闻习,远离众难事,生乐知稍难,随顺等正觉;
= 在世间所闻习的道理,想远离一切的危难,生起安乐的知见稍难,所以要随顺已成等正觉的佛陀。
“供养持戒者,善修诸梵行,漏尽阿罗汉,及声闻牟尼。
= 要供养持戒的人,善修诸梵行的人,和漏尽的阿罗汉,以及佛陀的声闻弟子。
“如是超越见,于上诸胜处,常行士夫施,克终获大果。
= 如此超越的知见,要对前面那些修行的圣者,常行个人的布施,最后必能获得大果报。
“习行众多施,施诸良福田,于此世命终,化生于天上,
“五欲具足满,无量心悦乐。
= 要习行众多的布施,施于一切良善的福田,那么在此世命终后,就能化生于天上,五欲(色、声、香、味、触)具足圆满,心灵有无量的悦乐。
“获斯妙果报,以无悭吝故,在所处受生,未曾不欢喜。”
= 能获得这样美妙的果报,是因不悭吝的缘故,在业报处所而受生,没有不欢喜的。
质多罗长者说此偈已,寻即命终,生于不烦热天。
= 质多罗长者说完这段诗偈后,不久即命终,往生到不烦热天(四禅第六天)。
尔时,质多罗天子作是念:“我不应停此,当往阎浮提礼拜诸上座比丘。”
= 这时,质多罗天子这样想着:我不应停留在这里,我应当前往阎浮提(人间)礼拜众上座比丘。
如力士屈伸臂顷,以天神力至庵罗林中,放身天光,遍照庵罗林。
= 于是就如大力士伸屈手臂那样短暂的时间,以天神的神通力来到了庵罗林中,放出身上的天光,遍照庵罗林。
时,有异比丘夜起出房,露地经行,见胜光明普照树林,即说偈言:
= 当时,有一位比丘夜里起来走出房外,在露地里经行,他看见了胜妙的光明普照树林,就唱说诗偈:
“是谁妙天色,住于虚空中?譬如纯金山,阎浮檀净光。”
= 是那一位天人的胜妙色光,住于虚空之中呢?这光明就好比一座纯金的山,放出阎浮檀金的清净光辉一样。
浮檀净光 = 即阎浮檀金的净光。阎浮檀,又作阎浮那提。阎浮是树名;檀或那提,译曰河。阎浮树下有河,所以叫阎浮檀。此河中产金,叫阎浮檀金,即阎浮河金。
质多罗天子说偈答言:
“我是天人王,瞿昙名称子,是庵罗林中,质多罗长者;
“以净戒具足,系念自寂静,解脱身具足,智慧身亦然。
= 我乃天人之王,是沙门瞿昙名下的弟子,原是庵罗林中,那位质多罗长者;因为我持净戒具足圆满,系念专一而自得寂静,具足了解脱身,也具足了智慧身。
“我知法故来,仁者应当知:当于彼涅槃,此法法如是。”
= 我因已如实知法故来到这里,仁者你应当知道:我将在那儿入于涅槃,这涅槃之法就是如此。
当于彼涅槃,此法法如是 = 彼,指长者所受生的不烦热天,长者自言他将于不烦热天再修习而入于涅槃。有关生于天而后再入涅槃可参阅第五八〇经的经文与注释。此法法,指涅槃之法。
 
质多罗天子说此偈已,即没不现。
= 质多罗天子诵完这首偈后,就隐没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