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3日星期二

增一阿含经-卷第二十四《善聚品第三十二》

卷第二十四_五法_善聚品第三十二
 
#276、本经叙说信、精进、念、定、慧五根为善聚,能令人证果;当求方便,行此五根。增支部Vitthata(广布)。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善聚,汝等善思念之。”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为善聚?所谓五根是也。
 
五根 = Panc' Indriyani
信根
Saddhindriya,对佛陀有不坏之信仰。
精进根
Viriyindriya,又作勤根,勤修善法,不行恶法。
念根
Satindriya,于正法念念不忘。
定根
Samadhindriya,心入寂静之境。
慧根
Pannindriya,知四圣谛之智慧。
 
“云何为五?所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 “彼云何名为善聚慧根”:巴利本作Panc' Imani Bhikkhave SekhabalaniKatamani PancaSaddhabalam HiribalamOttappabalamViriyabalamPannabalam﹒(比丘们!此等是有学之五力。云何为五?信力、惭力、愧力、精进力、慧力。)
“是谓,比丘,有此五根。
“若有比丘修行五根者,便成须陀洹,得不退转法,必成至道;
“转进其行成斯陀含,而来此世,尽其苦际;
“转进其道,成阿那含,不复来此世,即复取般涅槃;
“转进其行,有漏尽,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自身作证而自游戏: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
 
“言善聚者,即五根是也。所以然者?此最大聚,众聚中妙。
“若不行此法者,则不成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及如来、至真、等正觉也。
= “辟支佛”:Paccekabuddha,又作辟支迦罗,译为独觉,为无师友之教导,靠自己觉悟而成道,故名独觉。
 
四沙门果/声闻四果/四果 = 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之四种证果。其阶段依次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四果
名称
华译
果位
初果
须陀洹
Sotapanna,旧译作入流、至流、逆流。新译作预流。入流,意指初入圣者之流;逆流,谓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违逆生死之流。又初证圣果者,预入圣道之法流,故称预流。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生七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
#杂阿含经:入流分者有四种,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杂阿含经:若比丘于此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如实善观察,如实善观察者,于三结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于正觉,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见道位
有学
二果
斯陀含
Sakadagami,意译作一来、一往来。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返一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贪瞋痴薄。
修道位
三果
阿那含
Anagami,意译不还、不来、不来相。不再生于欲界。例如下一生生于色界或无色界的天界,并在天界证得涅槃。断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欲贪、瞋恚)
四果
阿罗汉
Arahant,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证得涅槃、解脱轮回。断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掉举、慢、无明);贪瞋痴永尽、烦恼永尽。
无学道
无学
 
“若得此五根者,便有四果、三乘之道。
= “三乘”:梵Trini Yanani,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为运载众生渡生死海之三种法门。
“言善聚者,此五根为上。
“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行此五根。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77、本经叙说贪欲、瞋恚、睡眠、调戏、疑五盖为不善聚,诸恶法皆由此起,三恶道于焉而有;当求方便,灭此五盖。增支部Rasi(诸聚),参阅杂阿含卷28779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不善之聚,汝等当善思念之。”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尔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为不善聚?所谓五盖。
“云何为五?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调戏盖、疑盖,是谓名为五盖。
 
五盖 = Panca nivarana,盖,覆盖之意。谓覆盖心性,令善法不生之五种烦恼。
对治
贪欲盖
Kama-cchanda,执着贪爱五欲之境,无有厌足,而盖覆心性。
不净观
瞋恚盖
Vyapada/byapada,于违情之境上怀忿怒,亦能盖覆心性。
慈心观
睡眠盖
Thina-middha,惛沈与睡眠,皆使心性无法积极活动。
精进观
掉悔盖
Uddhacca-kukkucca,心之躁动(掉),或忧恼已作之事(悔),皆能盖覆心性。
数息观
怀疑盖
Vicikiccha,于法犹豫而无决断,因而盖覆心性。
信心
 
“欲知不善聚者,此名为五盖。
“所以然者?比丘当知:若有此五盖,便有畜生、饿鬼、地狱之分,诸不善法皆由此起。
“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灭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调戏盖、疑盖。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78、本经叙说如来有信、戒、闻、慧、善色成就,故承事礼佛能成就端正、好声、多财饶宝、生长者家、生善处天上五种功德;当求方便,成就此五种功德。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承事礼佛有五事功德。
“云何为五?一者、端正,二者、好声,三者、多财饶宝,四者、生长者家,五者、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
“所以然者?如来无与等也!
“如来有信、有戒、有闻、有慧、有善色成就,是故成就五功德。
 
“复以何因缘礼佛而得端正?以见佛形像已,发欢喜心,以此因缘而得端正。
“复以何因缘得好音声?以见如来形像已,三自称号:南无如来、至真、等正觉,以此因缘得好音声。
“复以何因缘多财饶宝?缘彼见如来而作大施,散华、燃灯,及余所施之物,以此因缘获大财宝。
“复以何因缘生长者家?若见如来形已,心无染著,右膝著地,长跪叉手,至心礼佛,以此因缘生长者家。
“复以何因缘,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诸佛世尊常法:诸有众生,以五事因缘礼如来者,便生善处天上。
“是谓,比丘,有此五因缘礼佛功德。
“是故,诸比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礼佛者,当求方便,成此五功德。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79、本经叙说:(一)佛能以天眼观得众生所趣处,如于屋中知出入往来者;(二)阎罗王以生、老、病、死、贼五天使,责问罪人之不知修善法;(三)罪人受诸地狱苦;(四)阎罗王发愿脱离地狱苦难,生人中,出家学道;(五)佛嘱比丘当令身口意行无缺,灭却五结,修行五根。中部Devaduta-sutta(天使经)、中阿含第64经天使经、东晋竺昙无兰译佛说铁城泥犁经、东晋竺昙无兰译五苦章句经、刘宋慧简译佛说阎罗王五天使者经,参阅增支部Devaduta(天使)、东晋竺昙无兰译佛说泥犁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犹如屋舍有两门相对,有人在中住,复有人在上住,观其下出入行来皆悉知见;我亦如是,以天眼观众生之类,生者、终者,善趣、恶趣,善色、恶色,若好、若丑,随行所种,皆悉知之。
= “犹如屋舍有两门相对:中阿含第64经天使经作:「犹如两屋共一门」。
 
“若复有众生,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不诽谤贤圣,行等见法,与等见相应,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是谓名众生行善。
= “行等见法,与等见相应”:巴利本作Sammaditthika Sammaditthikammasamadana(正见者,行合于正见之行为。)
= “等见”:Samma-ditthi,即正见,正确的见解。
“若复有众生,行此善法,不造恶行,身坏命终,来生人中。
“若复有众生,身、口、意行恶,造不善行,命终之后,生饿鬼中。
“或复有众生,身、口、意行恶,诽谤贤圣与邪见相应,命终之后,生畜生中。
“或复有众生,身、口、意行恶,造不善行,诽谤贤圣,命终之后,生地狱中。
 
“是时,狱卒将此罪人示阎罗王,并作是说:‘大王当知:此人前世身意行恶,作诸恶行已,生此地狱中;大王,当观此人以何罪治?’
= “阎罗王”:Yama-rajan,又作阎魔王、炎摩王,为冥界之总司,地狱之主神。
“是时,阎罗王渐与彼人私问其罪,告彼人曰:‘云何,男子,汝本前世为人身时,不见人有生者得作人身,处胎之时极为困厄,痛实难处,及其长大,将养乳哺,沐浴身体耶?’
= 云何?男子!你本来的前世,为人身的时候,不曾看见人类之为有出生,而得作人身,而处胎之时,乃极为困厄,其痛苦实在难以处(难居住),到了长大之时,其中经过,须经人养有,乳哺(饮母乳),须依人的沐浴身体等事吗?
= 中阿含经王相应品第六《天使经第七》:汝本不见一村邑中,或男或女,幼小婴孩,身弱柔软,仰向自卧大小便中,不能语父母,父母抱移离不净处,澡浴其身,令得净洁?
(è) = “厂”象山崖,“卩”象人在崖洞下卷曲身子不得伸展。困厄,遭遇困境[poverty-stricken](灾难[disaster])
(bǔ) = 口中含嚼的食物[food in the mouth](吃食[eat]/喂养。泛指禽兽喂养幼仔[feed])
“是时,罪人报曰:‘实见,大王。’
“阎罗王曰:‘云何,男子,汝自不知生法之要行耶?身、口、意法修诸善趣。’
= 云何?男子!你自己不知生法之要行吗?不知身口意行,应须修诸善趣(善行)吗?
= 中阿含经王相应品第六《天使经第七》:汝于其后有识知时,何不作是念:“我自有生法,不离于生,我应行妙身、口、意业”?
“罪人报曰:‘如是,大王,如大王教,但为愚惑,不别善行。’
= “如是,大王不别善行”:中阿含第64经天使经作:「天王!我了败坏,长衰永失耶?」巴利本作NasakkhissamBhantePamadassamBhante Ti﹒(我无能,尊者!我放逸,尊者!)
“阎罗王曰:‘如卿所说,其事不异,亦复知卿不作身、口、意行,但为今日,当究汝放逸罪行;非父母为,亦非国王、大臣之所为也,本自作罪,今自受报。’
= 如你所说,其事不异(实在如此);又能知道你不作身、口、意之善行,因此,在于今天,应当要追究你放逸的罪行;这并不是你的父母所作的,也不是国王、大臣之所作的;本来就是你自己所作的罪业,现在自当受其恶报的。
= 中阿含经王相应品第六《天使经第七》:汝了败坏,长衰永失!今当拷汝,如治放逸行、放逸人;汝此恶业非父母为,非王非天,亦非沙门、梵志所为,汝本自作恶不善业,是故汝今必当受报。
 
“是时,阎罗王先问其罪,约敕治之。
(yuē) = 绳索[cord](缠束;环束[bundle upbind]/约定,以语言或文字订立共同应遵守的条件[make an appointmentarrange]/大概[about]/yāo = 用秤称物[weigh])
(chì) = 告诫,嘱咐[admonish](委任,任命[appoint]/通“饬”。整治;整饬[put in order])
“次复第二天使问彼人曰:‘汝本为人时,不见老人形体极劣,行步苦竭,衣裳垢坌,进止战掉,气息呻吟,无复少壮之心?’
= 中阿含经王相应品第六《天使经第七》:汝本不见一村邑中,或男或女,年耆极老,寿过苦极,命垂欲讫,齿落头白,身曲偻步,拄杖而行,身体战动耶?
(liè) = 弱;小[weaksmall](不好;低劣[badevil],与“优”相对。)
(jié) = 背举;用肩背负[shoulder](干涸;枯竭[dry updrain]/穷尽[use upexhaust])
(cháng) = 下衣。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男女都穿,是裙的一种,不是裤子[skirt worn by a woman or man in ancient China](shang = 泛指衣服[dress])
(bèn) = 尘埃[dust]/指尘土飞扬着落在物体上[fly upward]
(shēn) = 吟诵[chant](病痛时低声哼[groan])
(yín) = 呻吟、叹息[sighgroan](吟咏;诵读[chantrecite])
“是时,罪人报曰:‘如是,大王,我已见之。’
“阎罗王报曰:‘汝当自知:我今亦有此形老之法,为老所厌,当修其善行。’
= “形老之法:巴利本作Jaradhamma(老法)。
= 中阿含经王相应品第六《天使经第七》:汝于其后有识知时,何不作是念:“我自有老法,不离于老,我应行妙身、口、意业”?
“罪人报曰:‘如是,大王,尔时实不信之。’
“阎罗王报曰:‘我实知之,汝不作身、口、意行,今当治汝罪,使后不犯;汝所作恶,非父母为,亦非国王、大臣、人民所造,汝今自造其罪,当自受报。’
 
“是时,阎罗王以此第二天使约敕已,复以第三天使告彼人曰:‘汝前身作人时,不见有病人乎?卧在屎尿之上,不能自起居。’
= 中阿含经王相应品第六《天使经第七》:汝本不见一村邑中,或男或女,疾病困笃,或坐卧床,或坐卧榻,或坐卧地,身生极苦甚重苦,不可爱念,令促命耶?
“罪人报曰:‘如是,大王,我实见之。’
“阎罗王曰:‘云何,男子,汝不自知:我亦当有此病,不免此患?’
= 中阿含经王相应品第六《天使经第七》:汝于其后有识知时,何不作是念:“我自有病法,不离于病,我应行妙身、口、意业”?
“罪人报曰:‘实尔,大王,我实不见之。’
“阎罗王曰:‘我亦知之,愚惑不解,我今当处汝罪,使后不犯此之罪行;非父、非母为,亦非国王、大臣之所造作。’
 
“是时,阎罗王以此教敕已,复以第四天使告彼人曰:‘云何,男子,身如枯木,风去火歇而无情想,五亲围绕而号哭?’
= 中阿含经王相应品第六《天使经第七》:汝本不见一村邑中,或男或女,若死亡时,或一、二日至六、七日,乌鸱所啄,豺狼所食,或以火烧,或埋地中,或烂腐坏耶?
(kū) = 枯槁,草木干枯[wither](干涸[dried up]/干瘦;憔悴[haggard])
(xiē) = 休息[rest](停止,中止活动[stop work]/竭,尽,到了尽头[come to an end])
“罪人报曰:‘如是,大王,我已见之。’
“阎罗王曰:‘汝何故不作是念:我亦当不免此死。’
= 中阿含经王相应品第六《天使经第七》:汝于其后有识知时,何不作是念:“我自有死法,不离于死,我应行妙身、口、意业”?
“罪人报曰:‘实尔,大王,我实不觉。’
“阎罗王曰:‘我亦信汝不觉此法,今当治汝,使后不犯;此不善之罪,非父、非母为,亦非国王、大臣、人民所造,汝本自作,今自受罪。’
 
“是时,阎罗王复以第五天使告彼人曰:‘汝本为人时,不见有贼穿墙破舍,取他财宝,或以火烧,或道路隐藏;设当为国王所擒得者,或截手足,或取杀之,或闭著牢狱,或反缚诣市,或使负沙石,或取倒悬,或攒箭射,或以融铜而灌其身,或以火炙,或剥其皮还使食之,或开其腹以草擆之,或以汤中煮之,或以刀斫轮轹其头,或以象脚蹈杀,或著标头乃至于死?’
= 中阿含经王相应品第六《天使经第七》:汝本不见王人捉犯罪人,种种拷治,截手截足,或截手足,截耳截鼻,或截耳鼻,或脔脔割,拔须、拔发,或拔须发,或著槛中衣裹火烧,或以沙壅草缠火烧,或内铁驴腹中,或著铁猪口中,或置铁虎口中烧,或安铜釜中,或著铁釜中煮,或段段截,或利叉刺,或以钩钩,或卧铁床以沸油浇,或坐铁臼以铁杵捣,或以龙蛇蜇,或以鞭鞭,或以杖挝,或以棒打,或生贯高标上,或枭其首耶?
(qín) = 捕捉。古籍本作“禽”[captureseize]
(zǎn) = 积聚,积蓄[accumulatehoardsave](cuán = 簇拥;围聚;聚集[assemblegather together])
(zhì) = 烧烤,把去毛的兽肉串起来在火上薰烤[broilroast](烧灼人体[burn body])
(zhuó) = 置。
(zhuó) = 斧刃[edge <of an axe>](用刀、斧等砍劈[hack with a knife or an axe])
(lì) = 车轮碾压[roll over by cart](压;碾压[roll])
罪人报曰:‘我实见之。’
“阎罗王曰:‘汝何故私盗他物?情知有事,何为犯之?’
= 中阿含经王相应品第六《天使经第七》:汝于其后有识知时,何不作是念:“我今现见恶不善法”?
“‘如是,大王,我实愚惑。’
“阎罗王曰:‘我亦信汝所言,今当治汝罪,使后不犯;此之罪者,非父母为,亦非国王、大臣、人民所为,自作其罪,还自受报。’
 
“是时,阎罗王以问罪已,便敕狱卒:‘速将此人往著狱中!’
“是时,狱卒受王教令,将此罪人往著狱中。
“地狱左侧极为火燃,铁城、铁廓,地亦铁作;有四城门极为臭处,如似屎尿所见染污;刀山、剑树围绕四面,复以铁疏笼而覆其上。”
(kuò) = 通“郭”。外城[outer wall](大,广大;空阔[wideextensive]/开拓,扩大[expand]/豁达,开朗通达[sanguine and reasonable])
(shū) = 疏导,开通[dredge](疏忽;粗疏[neglectslackbe inattentive]/稀疏;稀少[sparse]/迂阔;不切实际[broadvast]/分条记录或分条陈述[record]/旧时募化用的簿册[book])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四壁四城门,广长实为牢,铁笼之所覆,求出无有期。
 彼时铁地上,火燃极为炽,壁方百由旬,洞燃一种色。
= “由旬”:Yojana,又作由延,印度计里程之数目,为帝王一日行军之里程。一由旬为四十里,或谓三十里。
 中央有四柱,睹之实恐畏,及其剑树上,铁嘴乌所止。
= “铁嘴乌所止”:为铁嘴之乌所栖上的。
(yāng) = 从大,在冂之内。上像物体<>,一个人<>站在它的当中。中心[centre](尽,完了[end])
 臭处实难居,睹之衣毛竖,种种之畏器,鬲子有十六。
= “鬲子有十六”:鬲子(附属)的地狱,也有十六之多。
(lì) = 古代炊器。用于烧煮或烹炒的锅,特指类似于鼎状的炊具[tripod](gé = 通“隔”。阻隔[separate])
 
“比丘当知:是时,狱卒以若干苦痛打此人,若彼罪人举脚著狱中时,血肉斯尽,唯有骨在。
“是时,狱卒将此罪人,复以利斧斫其形体,苦痛难计,求死不得。
“要当罪灭之后,尔乃得脱;彼于人间所作罪业,要使除尽,后乃得出。
 
“是时,彼狱卒将此罪人,缘刀剑树,或上或下。
“是时,罪人以在树上,便为此铁嘴乌所食,或啄其头,取脑食之;或取手脚,打骨取髓。
(zhuó) = 鸟用嘴取食[peck]
“然罪未毕,若罪毕者,然后乃出。
 
“是时,狱卒取彼罪人使抱热铜柱坐。
“前世时,喜淫泆故,故致此罪;为罪所追,终不得脱。
(yì) = 通“溢”。水满出[overflow](古同“逸”。放纵[let sb. have his own way])
“是时,狱卒从脚跟拔筋,乃至项中而前挽之;或使车载,或进、或退不得自在,其中受苦不可称计。
= 这时,狱卒从罪人的脚跟,抽拔其筋,乃至于项中(颈内),而前挽(牵筋出来);或者使其被车所载,或者前进,或者后退,都不得自在,其中所受的苦痛,实在难以称计。
(xiàng) = 脖子的后部[nuquenape of the neck](泛指人颈[neck])
(wǎn) = 牵引;拉[drawpull](通“绾”。卷起[roll up])
“要当使罪灭,然后乃出。
 
“是时,狱卒取彼罪人,著火山上,驱使上下。
“是时,极为烂尽,然后乃出。
“是时,罪人由此因缘求死不得。
“要当使罪除尽,然后乃出。
 
“是时,狱卒复取罪人,拔其舌掷著背后,于中受苦不可称计,求死不得。
= 这时,狱卒又取罪人,拔抽他的舌头,掷着在于其背后,此中所受的苦痛,实难以称计的,然而却求死不得。
(zhì) = 扔,抛[throw]
“是时,狱卒复取罪人著刀山上,或断其脚,或断其头,或断其手。
“要当使罪灭,然后乃出。
 
“是时,狱卒复以热大铁叶覆罪人身,如生时著衣,当时苦痛毒为难处,皆由贪欲之故,故致斯罪。
(dú) = 毒物;毒药[poison](苦;苦痛[painsuffering]/毒害[poison]/通“督”。治理[manage])
“是时,狱卒复使罪人,五种作役,驱令偃卧,取其铁钉钉其手足,复以一钉而钉其心,于中受斯苦痛,实不可言。
(yì) = 服兵役,戍守边疆[serve in the army](役使,驱使[use as a servant]/劳役[labor]/仆人[servant])
(yǎn) = 仰卧;仰[fall in ones backlay down](倒下;倒伏[lodgy])
“要当使罪灭,然后乃出。
 
“是时,狱卒复取罪人,颠倒其身,举著镬中。
(huò) = 形如大盆,用以煮食物的铁器[caldron](锅子[pot])
“时,身至下皆悉烂尽,若还至上亦复烂尽,若至四边亦复烂尽,酸楚毒痛不可称计。
(suān) = 从“酉”,与酒、酪等有关。醋[vinegar](像醋一样的气味或味道[sourtart]/悲伤;凄凉[sadmiserable]/悲痛[grievedsorrowful]/通“痠”。酸痛,因疾病或疲劳引起的筋肉微痛而无力的感觉[achetingle])
(chǔ) = 灌木名[thistle](酸辛痛苦[achinggrieved]/拷打[flogtorture])
“现亦烂,不现亦烂,犹如大釜而煮小豆,或上或下,今此罪人亦复如是,现亦烂,不现亦烂,于中受苦不可称计。
(fǔ) = 古炊器[cauldron used in ancient China](古量器。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于齐国。现有战国时的禾子釜和陈纯釜,都作坛形,小口大腹,有两耳[a kind of jar])
“要当受罪毕,然后乃出。
 
“比丘当知:或复有时彼地狱中,经历数年,东门乃开。
“是时,罪人复往趣门,门自然闭。
“是时,彼人皆悉倒地,于中受苦不可具称。
“或时,各各自称怨责:‘我由汝等,不得出门。’”
= 我乃由于你们之故,才不能得以逃出门外的。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愚者常喜悦,亦如光音天;智者常怀忧,如似狱中囚。
= “光音天”:Abhassara Deva,又作极光净、遍胜光、位于色界二禅天,此天之有情泯绝音声,言语时口出净光,故名光音天。
(qiú) = 拘禁、囚禁[imprison](犯人,被逮捕或被捕入狱的人[convictprisoner])
 
“是时,大地狱中经历百千万岁,北门复开。
“是时,罪人复向北门,门便复闭。
“要当使罪灭,然后乃出。
“是时,彼罪人复经数百万岁,乃复得出,人中所作罪,要当使毕。
“是时,狱卒复取罪人,以铁斧斫罪人身,经尔许之罪,使令更之。
= “使令更之”:然后再使令其更换。
(gēng) = 改变[change](连续,接续[continue]/经过,经历[experience]/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相当于“再”、“复”、“又”[again]/表示程度的加深,相当于“更加”、“愈加”、“越发”等[furtherfurther moreall the moremore])
“要当使罪苦毕尽,然后乃出。
 
“比丘当知:或复有时彼东门复更一开。
“是时,彼众生复诣东门,门复自闭而不得出;设复得出,外复有大山,而往趣之,彼入山中,为两山所压,犹如压麻油,于中受苦不可称计。
(yì) = 前往,去到[go to](<学问等>所达到的境地[attainment])
“要当苦尽,然后乃出。
 
“尔时,彼罪人转得前进,复值热灰地狱,纵广数千万由旬,于中受苦不可称计。
“要当毕其罪原,然后乃出。
 
“转复前进,次有刀刺地狱。
“是时,罪人复入此刀刺地狱中,便有大风起,坏此罪人身体筋骨,于中受苦不可称计。
“要当罪灭,然后乃出。
 
“次复有大热灰地狱。
“是时,罪人复入此大热灰地狱中,形体融烂,受苦无量。
(róng) = 炊气上升[belch smoke](融化;消溶 [meltdissolve]/和乐;恬适[harmonious and happycomfortable])
“要当使罪灭,然后乃出。
 
“是时,罪人虽得出此热灰地狱,复值刀剑地狱,纵广数千万里。
“是时,罪人入此刀剑地狱中,于中受苦不可称计。
“要当使罪灭,然后乃出。
 
“次复,有沸屎地狱,中有细虫,入骨彻髓,食此罪人。
(fèi) = 泉水大量涌出的样子[gushing out](水波翻涌的样子[surgent]/把水烧开;沸腾[boilbubble])
“虽得出此地狱,前值狱卒。
“是时,狱卒问罪人曰:‘卿等欲何所至?为从何来?’
“罪人报曰:‘我等不知所从来处,亦复不知当何所至,但我等今日极为饥困,意欲须食。’
“狱卒报曰:‘我等当相供给。’
“是时,狱卒取罪人仰卧,取大热铁丸,使罪人吞之,然罪人受苦不可称计。
“是时,热铁丸从口下过,肠胃烂尽,受苦难量。
“要当使罪灭,然后乃出。
 
“然彼罪人不堪受此苦痛,还复入热屎地狱、刀剑地狱、大热灰地狱,还来经尔许地狱。
(xǔ) = 应允,许可[allowpermit](同意,赞同[agreeapprove of]/表示大约的数量[numerous]/处所,地方[place]/或许,可能[perhaps])
尔许(ěr xǔ) = 犹言如许﹑如此。
“是时,彼众生不堪受苦,还回头至热屎地狱中。
“是时,狱卒语彼众生曰:‘卿等欲何所至?为从何来?’
“罪人报曰:‘我等不能自知为从何所来,今复不知当何所至。’
“狱卒问曰:‘今须何物?’
“罪人报曰:‘我等极渴,欲须水饮。’
“是时,狱卒取罪人仰卧,融铜灌口,使令下过,于中受罪不可具计。
“要当使罪灭,然后乃出。
“是时,彼人不堪受此苦,还入沸屎地狱、剑树地狱、热灰地狱,还入大地狱中。
 
“比丘当知:尔时,罪人苦痛,难可称计。
“设彼罪人眼见色者,心不爱乐;设复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更细滑、意知法,皆起瞋恚。
= 假如罪人在此时眼根看见色境的话,其心也不会爱乐;倘若耳根闻到声境时,或鼻根嗅到香境,舌根尝到味境,身根触到细滑的触境时,都不会爱乐,意根感知法境,都会起瞋恚。
“所以然者?由本不作善行之报,恒作恶业,故致斯罪。
 
“是时,阎罗王敕彼罪人曰:‘卿等不得善利,昔在人中受人中福,身、口、意行不与相应,亦不惠施、仁爱、利人、等利,以是之故,今受此苦。
 
四摄/四事/四法/四摄事/四摄法 = Cattarimani sangaha-vatthuni,菩萨外行四摄法,以内则以四无量心为根本,希望在迷的众生一同了悟真谛,同就成佛。
布施
Dana,是用财施或法施,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爱语
Peyyavajja,以温言慈爱的言语待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利行
Atthacariya,以身、口、意诸行利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同事
Samanattata,与人接近,与其同事,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此之恶行,非父母为,亦非国王、大臣之所为也。
“‘诸有众生身、口、意清净,无有沾污,如似光音天;诸有众生作诸恶行,如似地狱中。
(zhān) = 古水名[Zhan River](假借为“霑”。浸润;浸湿[moistensoak]/接触[touch with])
“‘卿等身、口、意不净,故致斯罪。’
 
“比丘当知:阎罗王便作是说:‘我当何日脱此苦难,于人中生?已得人身,便得出家,剃除须发,著三法衣,出家学道。’
= 我当会在什么时候脱此苦难,而转生在于人中呢?我如果已得人身的话,便得去出家,去剃除须发,穿三种的法衣,出家去学道!
“阎罗王尚作是念,何况汝等今得人身,得作沙门!
“是故,诸比丘,常当念行身、口、意行,无令有缺;当灭五结,修行五根。
= “五结”:即五下分结:贪欲、瞋恚、身见、戒取、疑。
= “五根”:指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80、本经叙说受岁之日,佛敕阿难击揵椎集众,僧众自恣,清净无咎;多耆奢以偈赞叹佛及诸比丘,佛印可其为造偈第一、所说无疑难。相应部Pavarana(自恣)、杂阿含卷451196经、别译杂阿含卷12228经、中阿含第121经请请经、宋法贤译佛说解夏经、东晋竺昙无兰译佛说新岁经、西晋竺法护译佛说受新岁经,参阅小部长老偈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东苑鹿母园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 “东苑鹿母园”:Pubbarama Migaramatu-pasada,即毗舍佉(Visakha)所布施之园林。毗舍佉,鸯伽(Anga)国人,陀难阇那(Dhananjaya)之女,玉耶女(Sujata)之姊,常布施僧团,尽力供养,故人称僧伽母。于归弥迦罗(Migara),感化其夫,归依佛陀,其夫以母称之,故称鹿母(Migaramatu)。
 
是时,世尊七月十五日于露野地敷座,诸比丘僧前后围绕。
= “露野地”:Ajjhokasa,又作露地、露处,无屋顶、树荫之露天草地。
佛告阿难曰:“汝今于露地速击揵椎。所以然者?今七月十五日是受岁之日。”
= “揵椎”:Ghanta,以厚木板制成,作为通报信息,或集合大众之用;另以铜、铁、木、瓦制成木鱼、磬等之法器,均称揵椎。
= “受岁”:Pavarana,僧众在夏安居结束之日,于大众中忏悔己过,并请指正,谓之「自恣」。僧团以夏安居计年、岁,故经一「自恣」行法,净三业,则增一「法腊」,是名受岁。
新岁/受岁 = 指比丘修满九十日之夏安居而增一法腊。比丘受戒后,依夏安居之次数论受戒年岁,而称法腊几年,或戒腊几年。盖夏安居之旧译,即译作受岁。于禅林中,冬安居之首日,亦称为受岁。
 
是时,尊者阿难右膝著地,长跪叉手,便说此偈:
 
“净眼无与等,无事而不练,智慧无染著,何等名受岁?”
= 净眼〔世尊〕乃没有人能和您相匹等的,没有一事不熟练的,有智慧而不染着于一切,到底甚么名叫受岁呢?
(liàn) = 把生丝煮熟;亦指把麻或织品煮得柔而洁白[boil and scour raw silk](洁白的熟绢[white silk]/练习;操演[practicedrain]/引申为经验多,精熟[experienced]/白,素色[white])
 
尔时,世尊复以偈报阿难曰:
 
“受岁三业净,身口意所作,两两比丘对,自陈所作短。
= 受岁就是清净三业,为身口意所作的事。两两〔一对一对的〕比丘相对,各人都应自述自己在结夏安居中所造的过错。
 还自称名字,今日众受岁,我亦净意受,唯愿原其过!”
= 还要自己说出自己的姓名,今天要在大众当中受岁〔举行忏悔自己之过,并请大众举出是否犯过,同时祈大众指正〕;我也要净意而受岁,唯愿究其过错!
 
尔时,阿难复以偈问其义曰:
 
“过去恒沙佛,辟支及声闻,尽是诸佛法,独是释迦文?”
= “释迦文”:梵Sakyamuni,又作释迦牟尼。释迦为种族名,义为能仁。牟尼为求寂静而有所成就的圣者。
= 过去如恒沙的佛陀,以及辟支佛和声闻们,都是以此而行诸佛法的吗?或者唯独是释迦文佛您所行的法吗?
 
尔时,佛复以偈报阿难曰:
 
“恒沙过去佛,弟子清净心,皆是诸佛法,非今释迦文。
 辟支无此法,无岁无弟子,独逝无伴侣,不与他说法。
= 那些辟支佛,则没有此法,没有受岁,也没有弟子,独自逝去而没有伴侣,并不和他人说法。
(shì) = 去;往[goleavebe away from](死亡,去世[diepass away])
 当来佛世尊,恒沙不可计,彼亦受此岁,如今瞿昙法。”
 
是时,尊者阿难闻此语已,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即升讲堂,手执揵椎,并作是说:“我今击此如来信鼓,诸有如来弟子众者,尽当普集。”
 
尔时,复说此偈:
 
“降伏魔力怨,除结无有余,露地击揵椎,比丘闻当集。
 诸欲闻法人,度流生死海,闻此妙响音,尽当云集此。”
 
尔时,尊者阿难已击揵椎,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白世尊言:“今正是时,唯愿世尊何所敕使!”
 
是时,世尊告阿难曰:“汝随次坐,如来自当知时。”
是时,世尊坐于草座,告诸比丘:“汝等尽当坐于草座。”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时,诸比丘各坐草座。
 
是时,世尊默然观诸比丘已,便敕诸比丘:“我今欲受岁,我无过咎于众人乎?又不犯身、口、意?”
= “我今欲受岁又不犯身、口、意”:巴利本作Handa Dani Bhikkhave Pavarayami Vo Na Ca Me Kinci Garahatha Kayikam Va Vacasikam Va﹒(比丘们!我今自恣。汝等对于我身语之上有何等之非难否?)
(jiù) = 从“各”,表示相违背。违背人的心愿。灾祸,灾殃[disaster](过失,罪过[fault]/责备,追究罪过[blame])
如来说此语已,诸比丘默然不对。
是时,复再三告诸比丘:“我今欲受岁,然我无过于众人乎?”
 
是时,尊者舍利弗即从座起,长跪叉手,白世尊言:“诸比丘众观察如来,无身、口、意过。
“所以然者?世尊今日不度者度,不脱者脱,不般涅槃者令般涅槃,无救者为作救护,盲者作眼目,为病者作大医王,三界独尊,无能及者,最尊、最上。
“未起道意者使发道意,众人未寤尊令寤之,未闻法者使令闻之,为迷者作径路,恒以正法;以此事缘,如来无咎于众人,亦无身、口、意过。”
(wù) = 睡醒[wake up](通“悟”。觉悟,认识到[realize])
(jìng) = 步行小路[footpathpath](泛指道路[road]/直径[diameter]/jīng = 经过,行经[pass]/南北为径[north southern])
 
是时,舍利弗白世尊言:“我今向如来自陈,然无咎于如来及比丘僧乎?”
 
世尊告曰:“汝今,舍利弗,都无身、口、意所作非行。
= “舍利弗”:Sariputta,舍利(Sari),本母名,译为鹙鹭;弗(Putta),译为子。其母眼净如鹙鹭,故名舍利、鹙,以从母而立名,故名舍利子、舍利弗。又从父而得名为优婆提舍(Upatissa),又作优婆帝须,译为大光。初依六师外道之删阇耶(Sanjaya)修行,后归依佛陀,为佛弟子中智慧第一。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复有声闻具大辩才,智慧第一,舍利弗苾刍是。」
“所以然者?汝今智慧无能及者,种种智慧、无量智慧、无边之智、无与等智、疾智、捷智、甚深之智、平等之智,少欲知足,乐静之处,多诸方便,念不错乱,总持三昧,根原具足: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勇悍能忍,所说无恶,不为非法,心性庠序,不行卒暴。
= “戒成就解脱见慧成就:此即五分法身。杂阿含卷36986经:「学法备足已,而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具足者,斯有是处!解脱知见身具足已,得无余涅槃者,斯有是处!」
(hàn) = 勇猛[bold and powerfulvigorous and valiant](强劲;坚实[strong])
(xiáng) = 殷、周时的学校[school]
(xù) = 堂屋的东西墙[east-west wall of a hall](次第,次序[ordersequence]/序言[preface]/古代学校的别名[locally-run school in ancient times])
(zú) = 古代供隶役穿的一种衣服。衣上著有标记,以区别于常人[servant dress](后泛指士兵[soldierprivate]/终止;尽,完毕[finish]/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通称[die]/末尾,结局[end]/cù = 突然[suddenly]/同“猝”。仓促,急速[hastily])
 
无漏五蕴/无等等五蕴/五分法身 = Panca-dhamma-kkhandha,乃大小乘之无学位(最高之悟境),即佛及阿罗汉之自体所具备之五种功德。五分法身之次第历然,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脱,由解脱而有解脱知见。戒、定、慧三者就因而受名,解脱、解脱知见二者就果而付名,然此五者均为佛之功德。以此五法而成佛身,则称为五分法身。
戒蕴/戒众/戒品/戒身
修因
Sila-kkhandha,指无漏之身、语二业。
定蕴/定众/定品/定身
Samadhi-kkhandha,即无学之空、无愿、无相等三三昧。
慧蕴/慧众/慧品/慧身
Panna-kkhandha,即无学之正见、正知。
解脱蕴/解脱众/解脱品/解脱身
结果
Vimutti-kkhandha,即与正见相应之胜解。
解脱所见身/解脱知见蕴/解脱知见众/解脱知见品/解脱知见身
Vimutti-nana-dassana-kkhandha,即无学之尽智、无生智。
 
“犹如转轮圣王最大太子,当绍王位,转于法轮;舍利弗亦如是,转于无上法轮,诸天、世人及龙、鬼、魔、若魔天本所不转。
(shào) = 继承;紧密连续[inheritcontinue](介绍,为人引见,使相互认识[introduce])
“汝今所说,常如法义,未曾违理。”
 
是时,舍利弗白佛言:“此五百比丘尽当受岁,此五百人尽无咎于如来乎?
 
世尊告曰:“亦不责此五百比丘身、口、意行。
“所以然者?此舍利弗大众之中极为清净,无有瑕秽。
“今此众中最小下坐,得须陀洹道,必当上及不退转法;以是之故,我不怨责此众。”
 
尔时,多耆奢在此众中,即从座起,前至世尊所,头面礼足,白世尊言:“我今堪任欲有所论。”
= “多耆奢Vangisa,又作婆耆舍,舍卫城之婆罗门子。为佛弟子中造偈颂叹如来德,言论辩了而无疑滞之第一比丘。增一阿含弟子品第23经作「鹏耆舍」。
 
世尊告曰:“欲有所说,今正是时。”
 
多耆奢即于佛前叹佛及比丘僧,而说此偈:
 
“十五清净日,五百比丘集,诸结缚悉解,无爱更不生。
 转轮大圣王,群臣所围绕,普遍诸世界,天上及世间。
 大将人中尊,为人作导师,弟子乐徒从,三达六通彻。
= “大将”:世尊。
= “三达”:即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
= “六通”:又作六神通,三乘圣者所得之六种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tú) = 步行[go on footwalk](步兵,兵卒<周代盛行车战,车上的兵称“甲士”,车后跟着步行的兵叫“徒”>[soldier]/徒党,同一类或同一派别的人[clique]/徒,弟子[pupil]/独,仅仅[only]/徒然,枉然[in vain]/卻、竟然。)
 皆是真佛子,无有尘垢者,能断欲爱刺,今日自归命。”
 
尔时,世尊可多耆奢所说。
(kě) = 许可;同意;准许[approvepermitallow](相称;适合[accord with]/满的[full]/合意,认为正确,是;对[correctright]/应当,应该[should])
是时,多耆奢作是念:“如来今日可我所说。”
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即从座起,礼佛却退,还就本位。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声闻中第一造偈弟子,所谓多耆奢比丘是。
“所说无疑难,亦是多耆奢比丘是也。”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81、本经叙说三十三天子五衰相现,当堕猪胎;帝释教令自归三宝,得免恶道,降生为长者子,出家证果;于佛前宣述四谛,佛听许为大沙门。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 “罗阅城”:Rajagaha,译为王舍城,为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国之首府,多出胜上吉祥香茅,故又名上茅城。
= “迦兰陀竹园”:Veluvana-kalandakanivapa,又作鹊封竹园、鹙鹭池边竹林、多鸟竹园,略称竹园、竹林。即竹林精舍。住于摩揭陀国罗阅城北方,是佛教史上第一座精舍。有关此精舍的建立,一说由迦兰陀地方士绅所捐,一说由频婆娑罗王所奉施。
(yuè) = 在门内考察、计算事物[examine]
 
尔时,三十三天有一天子,身形有五死瑞应。
= “三十三天”:Tavatimsa deva,又作忉利天。长阿含第三十经世记经阎浮提洲品:「须弥山顶有三十三天宫,宝城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重,…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又复如是。」
云何为五?一者、华冠自萎,二者、衣裳垢坌,三者、腋下流汗,四者、不乐本位,五者、玉女违叛。
(wěi) = <植物>枯槁、凋谢[witherwilt](衰落;衰弱[declineweaken])
(yè) = 胳肢窝[axillaarmpit]
尔时,彼天子愁忧苦恼,捶胸叹息。
(chuí) = 棒打[beat](拳打[hit with fist]/棍棒[stick])
 
时,释提桓因闻此天子愁忧苦恼,捶胸叹息,便敕一天子:“此何等音声,乃彻此间?”
= “释提桓因”:Sakko Devanam Indo,即帝释,忉利天天主。
(chì) = 告诫,嘱咐[admonish](委任,任命[appoint]/通“饬”。整治;整饬[put in order])
 
彼天子报言:“天子当知:今有一天子,命将欲终,有五死瑞应:一者、华冠自萎,二者、衣裳垢坌,三者、腋下流汗,四者、不乐本位,五者、玉女违叛。”
 
尔时,释提桓因往至彼欲终天子所,语彼天子言:“汝今何故愁忧苦恼,乃至于斯?”
 
天子报言:“尊者因提,那得不愁忧苦恼?命将欲终,有五死怪:华冠自萎,衣裳垢腻,腋下流汗,不乐本处,玉女违叛。
= “因提”:Indra,又作因陀罗,即释提桓因,为忉利天主。
(nì) = [fat](积污垢[dirt])
“今此七宝宫殿悉当忘失,及五百玉女亦当星散,我所食甘露者今无气味。”
星散(xīng sàn) = 星星散布天空,指深夜的景象。/四散、分散。
 
是时,释提桓因语彼天子言:“汝岂不闻如来说偈乎?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死,不生则不死,此灭为最乐。
 
“汝今何故愁忧乃至于斯!一切行无常之物,欲使有常者,此事不然。”
 
天子报言:“云何,天帝,我那得不愁忧?我今天身清净无瑕秽,光喻日月,靡所不照;舍此身已,当生罗阅城中猪腹中生,生恒食屎,死时为刀所割。”
 
是时,释提桓因语彼天子言:“汝今可自归佛、法、众,若当尔时,便不堕三恶趣。”
 
是时,天子报言:“岂当以归三尊,不堕三恶趣乎?”
= “三尊”:即指佛、法、僧。
= 是否由于归依三尊(佛法僧),就不会堕落于三恶趣吗?
 
释提桓因曰:“如是,天子,其有自归三尊者,终不堕三恶趣也。
“如来亦说此偈:
 
“诸有自归佛,不堕三恶趣,尽漏处天人,便当至涅槃。”
 
尔时,彼天问释提桓因:“今如来竟为所在?”
 
释提桓因曰:“今如来在摩竭国罗阅城中,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 “摩竭”:Magadha,又作摩竭陀,佛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迦毗罗卫国之南,拘萨罗国东南,首都王舍城,为当时印度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天子报言:“我今无有此力,可得至彼觐省如来。”
(jìn) = 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帝王。朝见[go to courtpresent oneself before<a monarch>](进见,访谒[meet with])
(xǐng) = 检查[examine one's thoughts and conduct](醒悟[be awarebecome conscious]/探望,问候<多指对尊长>[visit one's parents or elders living at another place])
 
释提桓因报言:“天子当知:右膝著地,长跪叉手,向下方界,而作是说:‘唯愿世尊善观察之,今在垂穷之地,愿矜愍之!今自归三尊,如来无所著。’”
= “今在垂穷之地:到了极苦的处境。
 
是时,彼天子随释提桓因言,即便长跪向下方,自称姓名,自归佛、法、众,尽其形寿为真佛子,非用天子。
如是,至三说此语已,不复处猪胎,乃当更生长者家。
 
是时,彼天见此缘已,即向释提桓因而说此偈:
 
“善缘非恶缘,为法非为财,导引以正道,此者尊所叹。
 蒙尊不堕恶,猪胎甚难因,自察生长者,因彼当见佛。”
= 现在承蒙尊者的提示,已不免堕于恶道,猪胎乃甚为难以为因的了;我自察会转生于长者之家,由于生在那里,便当得见佛陀了。
 
是时,天子随时寿长短,生罗阅城中大长者家。
是时,长者妇自知有娠;十月欲满,生一男儿,端正无双,世之希有。
(shēn) = 怀孕[be pregnant]
是时,释提桓因以知此儿向十岁,数数往告:“汝可忆本所作缘本,自言:‘我当因彼见佛。’
“今正是时,可见世尊;若不往者,后必有悔!”
 
是时,尊者舍利弗到时,著衣持钵,入罗阅城乞食,渐渐往至彼长者家,在门外静然而住。
 
尔时,长者子见舍利弗著衣持钵,容貌殊特;见已,便往至舍利弗前,而作是说:“汝今是谁?为谁弟子?为行何法?”
 
舍利弗言:“我师出释种,于中出家学道;师名如来、至真、等正觉,恒从彼受法。”
 
是时,小儿即向舍利弗,而说此偈:
 
“尊今静然立,持钵容貌整,今欲求何等?与谁在此住?”
= 尊者现在静然的站在于这里,手持钵器,容貌很整齐;现在欲求什么呢?是为谁而站立在于此的呢?
(yǔ) = 赐予,施予,给予[give grantoffer](跟;和;及[withto]/等候,等待[wait]/为,替[for]/yù = 参与[take part in])
 
是时,舍利弗复以偈报曰:
 
“我今不求财,非食非服饰,故来为汝故,善察听我语。
 忆汝本所说,天上言誓时,人中当见佛,故来相告耳!
 诸佛出兴难,说法亦复然,人身不可获,亦如优昙华。
优昙/优昙钵/优昙钵罗/优昙跋罗华 = Udumbara,意为灵瑞花、空起花、起空花。佛教经文中称此花为“仙间极品之花”,开花被当作吉祥的征兆,代表圣人转轮法王<金轮王>出世,三千年才开一次花,开后随即凋谢。
 汝今随我来,俱觐如来容,必当为汝说,至要之善趣。”
= “俱觐如来容:一同去亲见如来的容貌。
 
是时,长者子闻舍利弗语已,即往至父母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
是时,长者子白父母言:“唯愿听许,至世尊所,承事礼敬,问讯康强!”
 
父母报曰:“今正是时。”
 
长者子即集香华及好白氎,共尊者舍利弗,相随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
(dié) = 细棉布[kapok clothfine cotton cloth]
 
尔时,舍利弗白世尊言:“此长者子居此罗阅城中,不识三尊;唯愿世尊善与说法,令得度脱!”
 
是时,长者子遥见世尊威容端正,诸根寂静,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亦如须弥山王,面如日月,视之无厌,前进礼足,在一面住。
尔时,长者子即以香华散如来上,复以新白氎奉上如来,头面礼足,在一面住。
 
是时,世尊渐与说法,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漏为是大患,出家为要。
是时,世尊以知小儿心开意解,诸佛世尊常所说法,苦、集、尽、道,是时世尊尽与彼长者子说。
 
四圣谛/四真谛/四谛 = Cattari Ariyasacca,谛,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苦圣谛/苦谛
《苦果》
Dukkha-sacca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
迷界/世界因果
集圣谛/集谛
《苦因》
Samudaya-sacca,集,招聚之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称集。谛,审实不虚之义。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称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苦之根源为渴爱,以渴爱之故,形成‘来世’与‘后有’。渴爱之核心乃由无明生起之虚妄我见,若有渴爱,便有生死轮回;欲免除生死之苦,须以智慧照见真理、实相,证得涅槃,断除渴爱,超脱轮回之苦。
灭圣谛/灭谛
《乐果》
Nirodha-sacca,灭,灭尽、息灭之义;谛,审实不虚之义。谓人类若能灭息苦之根本(欲爱),即可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如实审察了知此一真谛而无丝毫虚谬,即称灭谛。
悟界/出世间因果
道圣谛/道谛
《乐因》
Magga-sacca,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
 
是时,长者子即于座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无复瑕秽。
是时,长者子即从座起,头面礼足,白世尊言:“唯愿世尊听使出家,得作沙门。”
 
世尊告曰:“夫为道者,不辞父母,不得作沙门。”
 
是时,长者子白世尊言:“要当使父母听许。”
 
世尊告曰:“今正是时。”
 
尔时,长者子即从座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
还至所在,白父母言:“唯愿听许,得作沙门。”
 
父母报言:“我等今日唯有一子,然家中生业饶财多宝,行沙门法,甚为不易。”
 
长者子报言:“如来出世,亿劫乃有,甚不可遇,时时乃出耳!亦如优昙钵华时时乃有耳!如来亦复如是,亿劫乃出耳!”
 
是时,长者子父母各共叹息而作是言:“今正是时,随汝所宜。”
 
是时,长者子头面礼足,便辞而去,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
尔时,彼长者子白世尊言:“父母见听,唯愿世尊听使作道!”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今度此长者子使作沙门。”
 
舍利弗对曰:“如是,世尊。”
 
尔时,舍利弗从佛受教,度作沙弥,日日教诲。
 
是时,彼沙弥在闲静处而自克修,所以族姓子出家学道,剃除须发,修无上梵行者,欲得离苦。
(kè) = 甲骨文字形,下面象肩形。整个字形,象人肩物之形。胜任[be competent](能够[canbe able to]/攻下;战胜;打败[defeatovercomecapture]/克制[restrainforbear]/迷信说法。认为人生下来有属相相克,有五行相克,命硬的又克父母;害,损伤[damage])
是时,沙弥即成阿罗汉,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白世尊言:“我今已见佛闻法,都无有疑。”
 
世尊告曰:“汝今云何见佛闻法而无狐疑?”
 
沙弥白佛言:“色者无常,无常者即是苦,苦者是无我,无我者即是空,空者非有、非不有,亦复无我,如是智者所觉知;痛、想、行、识无常,无常者是苦,苦者无我,无我者是空,空者非有、非不有,此智者所觉知。
= “痛”:巴利本作Vedana,受。
无常苦空非我/非常苦空非我/苦空无常无我 = 为有漏果报之四相,即四谛十六行相中苦谛之四行相,乃缘观苦谛之境而起之四种观解。
 
五众/五阴/五蕴 = Panca khandha,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五蕴中,色蕴属于物质;受、想、行、识四蕴属于精神,此五蕴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五众是五蕴之旧译。众,含有和集之义。
Rupa-khandha,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可分为五种:
一、内色——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
二、外色——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
三、显色——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赤、黄、白,黑等。
四、表色——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趋舍伸屈等种种表相。
五、形色——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Vedana-khandha,即受蕴,人类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感受。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受心所。
Sanna-khandha,即想蕴,想就是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取种种相,作种种想,包括思想、概念等心理现象。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想心所。
Sankhara-khandha,即行蕴,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五十行心所。
Vinnana-khandha,即识蕴,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心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南传佛教有八十九心或一百二十一心之说。
 
“此五盛阴无常、苦、空、无我、非有,多诸苦恼,不可疗治,恒在臭处,不可久保。
“悉观无有我,今日观察此法,便为见如来已。”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沙弥,即听汝为大沙门。”
 
尔时,彼沙弥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82、本经叙说文荼王因第一夫人命终而忧愁,那罗陀为说除忧之患经,教令不忧于应失、应灭、应老、应病、应死之物;文荼王遂除诸愁苦,自归三宝,不复杀生。增支部Narada(那罗陀)。
 
闻如是:一时,尊者那罗陀在波罗梨国长者竹林中。
= “那罗陀”:Narada,又作那罗、那罗达多。阿罗汉具德经:「复有声闻,修行能断已生烦恼,那罗陀苾刍是。」增一阿含弟子品第28经:「能降伏龙,使奉三尊,所谓那罗陀比丘是。」
= “波罗梨国”:Pataliputta,又作巴连弗、华氏城,即波吒厘子城,为中印度摩竭陀国之都城,位于恒河左岸。
 
尔时,文荼王第一夫人而取命终,王甚爱敬念,未曾去怀。
= “文荼”:Munda,为阿阇世王之孙。
(tú) = 一种苦菜[a bitter edible plant]
是时,有一人至王所,而白王言:“大王当知:第一夫人今已命终。”
 
是时,王闻夫人无常,即怀愁忧,告来人曰:“汝速舆夫人死尸,著麻油中,使我见之。”
= “汝速舆夫人死尸,著麻油中,使我见之”:巴利本作:「纳跋陀夫人之遗骸于铁制之油槽,又再另覆以铁制之槽,以使我们更得永见跋陀夫人之遗骸。」
 
是时,彼人受王教命,即往持夫人身,著麻油中。
 
尔时,王闻夫人逝丧,极怀愁恼,不食不饮,复不持法,不理王事。
= “不食不饮,复不持法,不理王事”:巴利本作:「不沐浴、不涂油、不摄取食物、不作业务,昼夜甚爱着跋陀夫人之遗骸。」
 
是时,左右有一人名曰善念,恒与大王执剑,白大王曰:“大王当知:此国界中有沙门,名那罗陀,得阿罗汉,有大神足,博识多知,无事不练,辩才勇慧,语常含笑。
= “名曰善念,恒与大王执剑”:巴利本作Piyako Kosarakkho(理财官毗耶迦)。
“愿王当往至彼,听其说法;若王闻法,无复愁忧苦恼。”
 
王报之曰:“善哉!善哉!善说此语。
“汝今,善念,先往语彼沙门。
“所以然者?夫转轮圣王欲有所至,先当遣人,不先遣信而至者,此事不然。”
(qiǎn) = 释放[release](派。派去[senddispatch]/贬谪;放逐[relegateexile]/抒发[express]/发送;打发[senddismiss])
 
时,善念报曰:“如大王教!”
即受王教,往至长者竹园中,至那罗陀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
 
尔时,善念白尊者那罗陀言:“尊当知之:大王夫人今已命终,缘此苦恼,不食不饮,亦复不治王法、国事;今欲来觐省尊颜,唯愿善与说法,使王无复愁苦!”
 
那罗陀报言:“欲来者,今正是时。”
 
是时,善念已闻教令,即头面礼足,便退而去,往至王所,而白王言:“已语沙门,王宜知之。”
 
是时,即敕善念:“汝速严驾宝羽之车,吾今欲往与沙门相见。”
 
是时,善念即严驾宝羽之车,前白王言:“严驾已办,王知是时。”
 
是时,王乘宝羽之车,出城诣那罗陀所,步入长者竹园中。
夫人王法,除五威容,舍著一面,至那罗陀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 “五威容”:即五仪饰,指剑、盖、华鬘、珠柄拂及严饰之屣。
 
是时,那罗陀告王曰:“大王当知:梦幻之法起于愁忧,泡沫之法及以雪揣而起愁忧,亦复不可以华法之想起于愁忧。
= “雪揣”:即雪团、雪球。
= “华”:指空中华,谓眼疾者于空中而见有华。常以梦幻、雪揣、空花,喻无常、不实之法。
= 大王!当知!梦幻之法,会使人生起愁忧,泡沫之法,以及那些如雪揣(会融化)之法,都会令人起愁忧,是不值得的;同时,也不可以华法(空中之华,不实之物)之想,而生起愁忧才好。
(chuǎi) = 测量;量度[measure](猜想,推测;估量[estimate]/捶击[strike]/chuài = 挣扎[struggle])
“所以然者?今有五事最不可得,是如来之所说也。
“云何为五?夫物应尽,欲使不尽者,此不可得;
“夫物应灭,欲使不灭者,此不可得;
“夫老之法,欲使不老者,此不可得;
“复次,病法,欲使不病者,此不可得;
“复次,死法,欲使不死者,此不可得。
“是谓,大王,此有五事最不可得,是如来之所说。”
 
尔时,那罗陀便说此偈:
 
“不以愁忧恼,而获其福祐,设有怀愁忧,外境得其便。
= 不能以愁忧烦恼,就能获得其福佑的;如果怀有愁忧的话,外境(敌人)就会得到其方便的。
 若使有智者,终不思惟是,外敌便有愁,而不得其便。
 威仪礼节具,好施无吝心,当求此方便,使获其大利。
 设使不可得,我及彼众人,无愁便无患,行报知如何!
= 假如不可得的事,我及那些众人们,都应无愁忧,这样的话,便不会有忧患,此行之报,你知道如何吗?〔有不可称量的果报的〕。
 
“又大王当知:应失之物便失之,已失便愁、忧、苦、恼,痛不可言,‘我所爱者今日已失’。
“是谓失物便失之,于中起愁、忧、苦、恼,痛不可言。
“是谓,大王,第一愁刺,染著心意。
“凡夫之人有此法,不知生、老、病、死之所来处。
 
“又复闻贤圣弟子所应失物便失之,是时彼人不起愁、忧、苦、恼,当作是学:‘我今所失非独一已,余人亦有此法;设我于中起愁忧者,此非其宜。
(yǐ) = 停止[ceasestop](已经[already]/用于句尾。相当于「矣」。)
“‘或能使亲族起愁忧,怨家欢喜,食不消化,即当成病,身体烦热,由此缘本,便致命终。’
“尔时,便能除去忧畏之刺,便脱生、老、病、死,无复灾患苦恼之法。
 
“复次,大王,应灭之物便灭之,已灭便愁、忧、苦、恼,痛不可言,‘我所爱者今日已灭’。
“是谓灭物便灭之,于中起愁、忧、苦、恼,痛不可言。
“是谓,大王,第二愁刺,染著心意。
“凡夫之人有此法,不知生、老、病、死之所来处。
 
“又复闻贤圣弟子所应灭物便灭之,是时彼人不起愁、忧、苦、恼,当作是学:‘我今所灭非独一已,余人亦有此法;设我于中起愁忧者,此非其宜。
“‘或能使亲族起忧,怨家欢喜,食不消化,即当成病,身体烦热,由此缘本,便致命终。’
“尔时,便能除去忧畏之刺,便脱生、老、病、死,无复灾患苦恼之法。
 
“复次,大王,应老之物便老,已老便愁、忧、苦、恼,痛不可言,‘我所爱者今日已老’。
“是谓老物便老,于中起忧、愁、苦、恼,痛不可言。
“是谓,大王,第三愁忧之刺,染著心意。
“凡夫之人有此法,不知生、老、病、死之所来处。
 
“又复闻贤圣弟子所应老物便老,是时彼人不起愁、忧、苦、恼,当作是学:‘我今所老非独一已,余人亦有此法;设我于中起愁忧者,此非其宜。
“‘或能使亲族起忧,怨家欢喜,食不消化,即当成病,身体烦热,由此缘本,便致命终。’
“尔时,便能除去忧畏之刺,脱生、老、病、死,无复灾患苦恼之法。
 
“次复,大王,应病之物便病,已病便愁、忧、苦、恼,痛不可言,‘我所爱者今日以病’。
“是谓病物便病,于中起愁、忧、苦、恼,痛不可言。
“是谓,大王,第四愁忧之刺,染著心意。
“凡夫之人有此法,不知生、老、病、死之所来处。
 
“又复闻贤圣弟子所应病物便病,是谓彼人不起愁、忧、苦、恼,当作是学:‘我今所病非独一已,余人亦有此法;设我于中起愁忧者,此非其宜。
“‘或能使亲族起忧,怨家欢喜,食不消化,即当成病,身体烦热,由此缘本,便致命终。’
“尔时,便能除去愁畏之刺,脱生、老、病、死,无复灾患苦恼之法。
 
“复次,大王,应死之物便死,已死是谓死物,于中起愁、忧、苦、恼,痛不可言。
“是谓,大王,第五愁忧之刺,染著心意。
“凡夫之人有此法,不知生、老、病、死之所来处。
 
“又复闻贤圣弟子所应死者便死,是时彼人不起忧、愁、苦恼,当作是学:‘我今死者非独一已,余人亦有此法;我设于中起愁忧者,此非其宜。
“‘或能使亲族起忧,怨家欢喜,食不消化,即当成病,身体烦热,由此缘本,便致命终。’
“尔时,便能除去愁畏之刺,脱生、老、病、死,无复灾患苦恼之法。”
 
是时,大王白尊者那罗陀曰:“此名何法?当云何奉行?”
 
那罗陀言:“此经名曰除忧之患,当念奉行!”
 
时,王报言:“实如所说,除去愁忧。
“所以然者?我闻此法已,所有愁苦今日永除。
“若尊者有所教敕者,数至宫中,当相供给,使国土人民长受福无穷。
“唯愿尊者广演此法,永存于世,使四部之众长夜安隐;我今自归尊者那罗陀。”
= “四部”:又作四众、四辈,指出家之比丘、比丘尼与在家之优婆塞、优婆夷。
 
那罗陀曰:“大王,莫自归我,当自归于佛。”
 
时,王问曰:“今佛在何处?”
 
那罗陀曰:“大王当知:迦毗罗卫大国,转轮圣王种出于释姓,彼王有子,名曰悉达,出家学道,今自致成佛,号释迦文,当自归彼。”
 
大王复问:“今在何方?去此几所?”
= 现今在什么地方?离开这里有多远呢?
(suǒ) = 伐木声。(“所”假借为“处”。处所;地方[place]/大约[about]/表示疑问,相当于“何”、“什么”[what])
 
那罗陀曰:“如来已取涅槃。”
 
大王曰:“如来取灭度何其速疾?若当在世者,经数千万由旬,当往觐省。”
 
是时,即从座起,长跪叉手,而作是说:“我自归如来、法及比丘僧,尽形寿听为优婆塞,不复杀生;国事猥多,今欲还宫。”
伊蒲塞/优婆塞 = Upasaka,意译为近事、近事男、近善男、信士、信男、清信士。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受持五戒之男居士。与优婆夷同系在家之信仰佛法者。
(wěi) = 狗叫声[bark](猥亵,淫秽[obscene]/卑鄙,可耻,不体面[base]/劣质;下等[inferior]/谦词,等于说“辱”,指降低身分,用于他人对自己的行动[I]/许多,众多[numerous])
 
那罗陀曰:“今正是时。”
 
是时,王从座起,礼足绕三匝而去。
 
尔时,文荼王闻那罗陀所说,欢喜奉行。
 
#283、本经叙说病人不择饮食,不随时而食,不亲近医药,多忧喜瞋,不起慈心向瞻病人,有此五法,不得时差;病人择食,随时而食,亲近医药,不怀愁忧,咸起慈心向瞻病人,有此五法,便得时差;当舍离前五法,奉行后五法。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疾病之人成就五法,不得时差,恒在床褥。
(chā) = 失当;错;相差[mistake](病愈。后作“瘥”[be recovered]/cī = 分别等级;依次排列[grade])
(rù) = 坐卧的垫具[cotton-padded mattress]
“云何为五?于是,病人不择饮食,不随时而食,不亲近医药,多忧喜瞋,不起慈心向瞻病人。
“是谓,比丘,疾病之人成就此五法,不得时差。
 
“若复病人成就五法,便得时差。
“云何为五?于是,病人选择而食,随时而食,亲近医药,不怀愁忧,咸起慈心向瞻病人。
(xián) = [kill](普遍都,全部[all]/共;同[together])
“是谓,比丘,病人成就此五法,便得时差。
 
“如是,比丘,前五法者当念舍离,后五法者当共奉行。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84、本经叙说瞻视病人,不得时差与得时差各有五法。增支部Upatthaka(瞻病人)。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瞻病人成就五法,不得时差,恒在床褥。
= “若瞻病人成就五法,不得时差,恒在床褥”:巴利本作Pancahi Bhikkhave Dhammehi Samannagato Gilanupatthako Nalam Gilanam Uppatthatum﹒(比丘们!成就此五法之看病人,不足看护病人。)
(zhān) = 向远处或向高处看[look up or forward](仰慕[look at with reverence])
“云何为五?于是,瞻病之人不别良药;懈怠无勇猛心;常喜瞋恚,亦好睡眠;但贪食故瞻视病人,不以法供养故;亦不与病人语谈往返。
= “瞻病之人不别良药亦不与病人语谈往返”:巴利本作:「无能力调和药;不能辨知适与不适之物,进不适当之物,退除适当之物;为利益侍候病人,无有慈心;厌于弃除[病人之]或大便、或小便、或吐泻物、或痰;有机会时,不能为病人开示法语、劝导、赞励、庆喜。」
= “懈怠无勇猛心”:不依时进药给病人。
= “亦不与病人语谈往返”:不能开示法语,不安慰病人。
“是谓,比丘,若瞻病之人成就此五法者,不得时差。
 
“若复,比丘,瞻病之人成就五法,便得时差,不著床褥。
“云何为五?于是,瞻病之人分别良医;亦不懈怠,先起后卧;恒喜言谈,少于睡眠;以法供养,不贪饮食;堪任与病人说法。
“是谓,比丘,瞻病之人成就此五法者,便得时差。
 
“是故,比丘,若瞻病人时,当舍前五法,就后五法。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85、本经叙说佛为师子大将说惠施有名闻四远、于尊贵者间不畏难、众人爱戴、死后生人或天中、智慧超群而现身漏尽等五功德;若于布施时知四谛法,欲得证果,皆悉如意。参阅增支部Siha(师子)。
 
闻如是:一时,佛在毗舍离猕猴林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吠舍离/毗耶离/毗舍离/薜舍离/鞞奢缵夜/鞞贯罗/维耶/维邪/吠舍厘 = Vesali,古代中印度国名。又为都城之称。系古印度十六大国之一,六大城之一。意译作广博、广严。系离车子族(Licchavi)所居之地。
(mí) = 猕猴的简称[rhesus monkeymacaque]
猕猴池/猕猴河/猴池/猕猴林/猕猴馆/猕猴江 = Makkata rahada,位于中印度毗舍离国庵罗女园之侧。昔猕猴群集为佛作此池,佛尝于此处说诸经,为天竺五精舍之一。
 
尔时,师子大将便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佛告师子:“云何,师子,家中恒布施乎?”
 
师子白佛言:“常于四城门外及都市,随时布施,不令有缺,须食给食,衣裳、香华、车马、坐具,随彼所须,皆令给与。”
 
佛告师子:“善哉!善哉!乃能惠施,不怀吝想。
“施主檀越随时惠施,有五功德。
= “檀越Danapati,译为施主,即施与僧众衣食等之信男信女。
“云何为五?于是,檀越施主名闻四远,众人叹誉:‘某甲村落有檀越施主,恒喜接纳沙门、婆罗门,随所给与,不令有乏。’
“是谓,师子,檀越施主获此第一之德。
 
“复次,师子,檀越施主若至沙门、刹利、婆罗门、长者众中,不怀惭愧,亦无所畏,犹如师子兽王,在群鹿中亦无畏难。
“是谓,师子,檀越施主获此第二之德。
 
“复次,师子,檀越施主众人敬仰,见者欢悦,如子见父,瞻视无厌。
“是谓,师子,檀越施主获此第三之德。
 
“复次,师子,檀越施主命终之后,当生二处,或生天上,或生人中;在天为天所敬,在人为人尊贵。
“是谓,师子,檀越施主获此第四之德。
 
“复次,师子,檀越施主智慧远出众人上,现身尽漏,不经后世。
“是谓,师子,檀越施主获此第五之德。
“夫人惠施有五德,恒随己身。”
 
尔时,世尊便说斯偈:
 
“心常喜惠施,功德具足成,在众无疑难,亦复无所畏。
 智者当惠施,初无变悔心,在三十三天,玉女而围绕。
 
“所以尔者?师子当知:檀越施主生二善处,现身尽漏,至无为处。”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施为后世粮,要至究竟处,善神常将护,亦复致欢喜。
 
“所以然者?师子当知:布施之时,恒怀欢悦,身意牢固,诸善功德皆悉具足,得三昧意,亦不错乱,如实而知之。
“云何如实而知?苦谛如实而知,苦集、苦尽、苦出要如实而知。
“是故,师子,当求方便,随时惠施,若欲得声闻道、辟支佛道,皆悉如意。
“如是,师子,当作是学!”
 
尔时,师子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86、本经叙说檀越惠施之日,得五事功德;欲得长寿、端正、无病、无能胜、无上正真之辩等五种功德,当行施命、施色、施安、施力、施辩等五事。增支部Bhojana(饮食)、失译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檀越施主惠施之日,得五事功德。
“云何为五?一者、施命,二者、施色,三者、施安,四者、施力,五者、施辩,是谓为五。
“复次,檀越施主施命之时,欲得长寿;施色之时,欲得端正;施安之时,欲得无病;施力之时,欲令无能胜;施辩之时,欲得无上正真之辩。
= “施命之时,欲得长寿”: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何谓施命?人不得食时,颜色燋悴不可显示,不过七日奄忽寿终,是故智者则为施食,其施食者,则为施命,其施命者,世世长寿,生天、世间,寿命延长而不夭伤,自然福报财富无量。」
= “施色之时,欲得端正”: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何谓施色?人不得食时,颜色燋悴不可显示,是故智者则为施食,其施食者,则为施色,其施色者,世世端正,生天、世间,颜华炜晔,人见欢喜,稽首作礼,是为施色。」
= “施安之时,欲得无病”: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何谓施安?人不得食时,心愁身危,坐起不定不能自安,是故智者则为施食,其施食者,则为施安,其施安者,世世安隐,生天、人间,不遇众殃,其所到处常遇贤良,财富无量,不中夭伤。」
= “施力之时,欲令无能胜”: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何谓施力?人不得食时,身羸意弱所作不能,是故智者则为施食,其施食者,则为施力,其施力者,世世多力,生天、人间,力无等双,出入进止,力不耗减。」
= “施辩之时,欲得无上正真之辩”: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何谓施辩?人不得食时,身羸意弱口不能言,是故智者则为施食,其施食者,则为施辩,其施辩者,世世聪明,口说流利,无所踬碍,慧辩通达,生天、世间,闻者欢喜,靡不稽首,听采法言。」
“比丘当知:檀越施主惠施之日,有此五功德。”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施命、色及安,力、辩为第五,五功德已备,后受无穷福。
 智者常念施,除去贪欲心,今身有名誉,生天亦复然。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五功德者,当行此五事。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87、本经叙说应时之施有五事:施远来人、施远去人、施病人、俭时施、初得食先施持戒精进人。欲行此五事,当念随时施。增支部Kala(应时)、后汉安世高译佛说七处三观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应时之施有五事。
“云何为五?一者、施远来人,二者、施远去人,三者、施病人,四者、俭时施,五者、若初得新果蓏、若谷食,先施与持戒精进人,然后自食。
= “俭”:巴利本作Dubbhikkha(难乞食),指饥馑。佛说七处三观经作:「谷贵时」。
(jiǎn) = 自我约束,不放纵[be cautious aboutkeep watch over](歉收[bad-harvest]/贫乏;贫苦[poor])
“是谓,比丘,应时之施,有此五事。”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智者应时施,信心不断绝,于此快受乐,生天众德备。
 随时念惠施,受福如响应,永已无短乏,所生常富贵。
(xiǎng) = 回声[echo](声音[sound])
 施为众行具,得至无上位,亿施不起想,欢喜遂增益。
 心中生此念,乱意永无余,觉知身安乐,心便得解脱。
 是故有智人,不问男与女,当行此五施,无失方便宜。
 
“是故,诸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行此五事者,当念随时施。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善、不善、礼佛,天使、岁、五瑞,文荼、亲、瞻病,五施、随时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