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6日星期四

杂阿含经-第二卷_五阴

《杂阿含经》第二卷
#五阴诵<123510>
##五阴相应<3358>
 
#33、本经叙说五蕴非我。参阅相应部Panca(五〈群比丘〉)。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非是我。
“若色是我者,不应于色病、苦生,亦不应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 色不是我。如果色就是我的话,就不应在色中会有疾病、苦恼产生,也不应对这色要使它像这样,或不使它像这样。
欲令如是 = 想要使它成为什么样子。
“以色无我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 因为色中没有我的缘故,所以才有疾病、苦恼在色中产生,也才得对这色要使它像这样,或不使它像这样。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的情况。
“比丘!于意云何?色为是常、为无常耶?”
= 比丘啊!你意见怎样呢?色是常住不变,还是变化无常的呢?
比丘白佛:“无常,世尊!”
= 是变化无常,世尊!
“比丘!若无常者,是苦不?”
= 比丘啊!如果是变化无常的话,应是令人苦恼的么?
比丘白佛:“是苦,世尊!”
“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于中宁见有我、异我、相在不?”
= 如果色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的话,就是变易之法,多闻圣弟子在这当中可察见有一真实的我、为我所有、我在色中、色在我之中的情况吗?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
“是故,比丘!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观察;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所以,比丘啊!所有一切色,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都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我不在色中、色也不在我之中,要像这样地去观察;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要像这样地去观察。
“比丘!多闻圣弟子于此五受阴非我、非我所,如实观察。
“如实观察已,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故无所著,无所著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比丘啊!多闻圣弟子对这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知它不是我,也非我所有,要正确如实地去观察。能够正确如实地观察后,对世间所有一切事物便都能无所执取;因为无所执取,所以就不去贪著;因为不贪著,所以自己就能觉证涅槃寂静: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4、本经叙说佛陀在鹿野苑为五比丘论说五蕴非我。相应部Panca(五〈群比丘〉)、义净译佛说五蕴皆空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波罗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 “波罗㮈”:Baranasi,国名,原意为「江绕」,因在恒河流域而得名,境内有鹿野苑。
= “鹿野苑”:Migadaya,又作鹿野园、鹿苑,释迦佛初说法处。
(nài)
仙人住处 = 传说鹿野苑是远古曾有仙人居住的地方,因此又名「仙人住处鹿野苑」。
尔时,世尊告余五比丘:“色非有我。
= “色非有我”:巴利本作Rupam Bhikkhave Anatta(比丘们!色非是我)。
“若色有我者,于色不应病、苦生,亦不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以色无我故,于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于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色中没有一实体的我。如果色中有一实体的我存在的话,这色便不应有疾病、苦恼的产生,也不得对这色要使它像这样,或不使它像这样。就因为色中没有一实体的我存在的缘故,所以这色才有疾病、苦恼的产生,也才得对这色要使它像这样,或不使它像这样;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的情况。
五比丘 = 指佛陀最初所度的五比丘,即憍陈如、额鞞、跋提、十力迦叶、摩诃俱男。
“比丘!于意云何?色为是常、为无常耶?”
= 比丘啊!你觉得怎样?色是常住不变,还是变化无常的呢?
比丘白佛:“无常,世尊!”
“比丘!若无常者,是苦耶?”
= 比丘啊!如果是变化无常的话,应是令人苦恼的么?
比丘白佛:“是苦,世尊!”
“比丘!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是我、异我、相在不?”
= 如果色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就是变易之法,多闻圣弟子可在这当中察见是我、为我所有、我在色中、色在我之中的情况么?
= “是我、异我、相在”:巴利本作Etam MamaEso 'Ham AsmiEso Me Atta(此〈色〉是我所有的,此〈色〉即是我,此〈色〉是我的真我)。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要像这样地去观察。
“是故,比丘!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实观察;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所以,比丘啊!所有一切色,无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都不是我,也非我所有,要这样正确如实地去观察;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要像这样地去观察。
“比丘!多闻圣弟子于此五受阴见非我、非我所,如是观察,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故无所著,无所著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比丘啊!多闻圣弟子对这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察见它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拥有,像这样地去观察,那么对世间的一切事物便都能无所执取;因为无所执取,所以便能无所贪著;因为无所贪著,所以就能自己觉证涅槃寂静: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说此经已,余五比丘不起诸漏,心得解脱。
=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这五位比丘便能不生起各种烦恼,心灵获得自在解脱。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5、本经叙说佛陀为三正士论说色等是无常、变易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支提竹园精舍。
支提 = Caitya,积聚之义。以积聚土石而成之也。又谓世尊无量之福德积集于此也。义翻云灵庙。或言有舍利云塔婆,无舍利云制底。或谓总云塔,别云制底。或谓制底与塔婆其义同,无有无总别之差。
尔时,有三正士出家未久,所谓尊者阿㝹律陀、尊者难提、尊者金毗罗。
= “阿㝹律陀”:Anuruddha,又译阿那律,佛陀十大弟子中天眼第一,是十方域所第一比丘。
= “难提”:Nandiya,乞食耐辱,不避寒暑第一比丘。
= “金毗罗”:Kimbila,独处静坐,专意念道第一比丘。
尔时,世尊知彼心中所念,而为教诫:“比丘!此心、此意、此识,当思惟此,莫思惟此,断此欲、断此色,身作证具足住。
= “此心、此意、此识”:同时并列提及心、意、识。
= “当思惟此,莫思惟此”:当思惟此(五蕴)是无常、变易之法,厌、离欲、灭、寂没;莫思惟此(五蕴)是常、不变易、正住。
“比丘!宁有色,若常、不变易、正住不?”
= 比丘啊!我们的『心』,我们的『意』,及我们的『识』,应当要思考这(五蕴是无常、变易之法,要厌离它,以达成涅槃寂静);不要想说这(五蕴是常住不变易之法,可以长久安住)。要断除贪欲,断除这色,以自身具足作证,依住于完美的涅槃境界。比丘啊!可有一种色是常住不会变易,能永远保持的么?
(jiè) = 告诫,警告[warn](警诫[warning])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色是无常、变易之法,厌、离欲、灭、寂没。
“如是色从本以来,一切无常、苦、变易法。
“如是知已,缘彼色生诸漏害、炽然、忧恼皆悉断灭。
“断灭已,无所著;无所著已,安乐住;安乐住已,得般涅槃。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答得好啊!答得真好!色是变化无常、会变易之法,要厌恶它,离弃贪欲,使它息灭,寂静不起。像这色从初始以来,一切都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不定之法。能有这样的认知后,那么由这色所生起的各种烦恼祸害,迫于剧苦的身热心恼等,便都能予以断灭。断灭各种烦恼后,便能无所贪著;无所贪著后,身心便能保持安乐;能保持安乐后,就可获得涅槃寂静。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
(chì) = 火旺。引申为凶猛,激烈;气焰高涨[burning](兴盛,昌盛[powerful and prosperous])
 
佛说此经时,三正士不起诸漏,心得解脱。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心意识 = 在原始佛教里,这三者是可不分的。在《阿含经》中通常心、意、识三者相通,三者并列是以同义字重复以使语意更加充实的用法。
梵语「质多」(Citta)的意译,为集起之义。「心」为精神作用之中心。
梵语「末那」(Manas)的意译,为思量之义。「意」指思考作用。
梵语「毗若南」(Vijnana)的意译,为了别之义。「识」则系认识作用。
 
#36、本经论说由色等未生之忧悲恼苦使生,已生之忧悲恼苦使更增广。参阅相应部Attadipa(自洲)。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偷罗国跋提河侧伞盖庵罗树园。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摩偷罗国跋提河边的伞盖庵罗树园里。
= “摩偷罗”:Mathura,国名。
庵罗 = 果名。又作庵婆罗,庵罗(波利),庵没罗等。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住于自洲,住于自依;住于法洲,住于法依;不异洲不异依。
= 要以自己做为洲渚,以自己做为归依处;要以正法做为洲渚,以正法做为归依处;不以他人他法做为洲渚,不以他人他法做为归依处。
= “自洲”:Attadipa,以(各人)自己做为洲渚。洲渚,是依止处。
= “自依”:Attasarana,以(各人)自己做为归依处。
= “法洲”:Dhamma-dipa,以法做为洲渚。
= “法依”:Dhammasarana,以法做为归依处。
= “不异洲不异依”:「洲」和「依」同义,均为「所依处」之意。在梵文里「洲」(Dvipa)、「灯」(Dipa)不同字,但巴利文则同为Dipa,故他经依巴文翻译者亦有将「自洲法洲」译成「自灯法灯」者。
住于自洲,住于自依;住于法洲,住于法依;不异洲不异依 = 依靠观察自己的身心而修证佛法,依靠正法的教导而修证佛法,不必外求。
“比丘!当正观察,住自洲自依,法洲法依,不异洲不异依。
= 比丘啊!应当做正确地观察,要以自己做为洲渚,以自己做为归依处;要以正法做为洲渚,以正法做为归依处;不以他人他法做为洲渚,不以他人他法做为归依处。
“何因生忧悲恼苦?云何有四?何故何系著?云何自观察未生忧悲恼苦而生,已生忧悲恼苦生长增广?”
= 是什么原因而生起忧、悲、恼苦的呢?为何会有这种烦恼呢?是什么缘故被什么所系著了呢?自己要怎样观察还没生起的忧、悲、恼苦随而生起,已生起的忧、悲、恼苦逐渐生长扩大呢?
诸比丘白佛:“世尊法根、法眼、法依,唯愿为说!诸比丘闻已,当如说奉行。”
= 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的眼目,正法的凭依,希望您能为大家解说!众比丘听闻后,当会依您所教示,遵奉修行。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比丘!有色,因色系著色,自观察未生忧悲恼苦而生,已生而复增长广大;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比丘!颇有色常恒、不变易、正住耶?”
= 要仔细听啊!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比丘啊!有了色的生起,因有这色,所以就被这色所系缚,自己就可观察到未生起的忧、悲、恼苦随而生起,已生起后随而又逐渐增长扩大;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比丘啊!可真有一种色是恒常不会变易,能永久保持的么?
答言:“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比丘!色是无常。
“若善男子知色是无常、苦、变易,离欲、灭、寂静、没。
“从本以来,一切色无常、苦、变易法知已,若色因缘生忧悲恼苦断,彼断已无所著,不著故安隐乐住,安隐乐住已,名为涅槃;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答得好啊!答得真好!比丘啊!色都是变化无常的。如果善男子能察知色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会变易之法,便能离弃贪欲,把它息灭,使寂静不生。从初始以来,一切色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不定之法知道后,那么就能断除由色的因缘所生起的忧、悲、恼苦了;能断除那些苦恼后,便能无所贪著;因无所贪著,所以就能保持安稳快乐;能保持安稳快乐,就叫做涅槃。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要像这样地去察知。
 
佛说此经时,十六比丘不生诸漏,心得解脱。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竹园毗舍离,清净正观察,无常苦非我,五三与十六。
= 竹园经,和昆舍离经。清净经,与正观察经。无常经、苦经、非我经。五比丘经、三正士经,与十六比丘经。
 
#37、本经大意乃佛陀向诸比丘论说他所说之「如法」,如果世间智者所说也是「如法」,则无所诤论。佛说「如法」而凡愚不知,不可归罪于佛陀。相应部Puppha(华),or Vaddha(增长)。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不与世间诤,世间与我诤。
“所以者何?比丘!若如法语者,不与世间诤,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
= 我不和世人争论,而世人却与我争论。为什么这样呢?比丘啊!如果是契合正法的言论,我是不会和世人争论的,世间有智慧的人说有,我也一样说有。
世间 = 时间和空间之谓,说明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的时间叫做世;指出东、西、南、北、上、下等十方的空间叫做间。所谓世间,也就是宇宙的意思。但佛教所谓世间是统合宇宙与人生,众生所依存的宇宙与国土叫器世间;众生由惑造业所感的有生死存亡的色身叫有情间。
(zhèng) = “诤”字本作“争”,“诤”是后起字。直言规劝[admonish](假借为“争”。争论;争讼[argue])
“云何为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
“比丘!色无常、苦、变易法,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
“如是受、想、行、识,无常、苦、变易法,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
= 怎样叫做世间有智慧的人说有,我也一样说有呢?比丘啊!(比如说:)色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不定之法,世间有智慧的人说有这种情况,我也说有这种情况。像这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会变易之法,世间有智慧的人说有这种情况,我也说有这种情况。
“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谓色是常、恒、不变易、正住者,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
“受、想、行、识,常、恒、不变易、正住者,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
“是名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
= 世间有智慧的人说没有,我也一样说没有。(比如说:)认为色是常住不会变易,可长久保持的,世间有智慧的人说没有这种情况,我也说没有这种情况。这就叫世间有智慧的人说没有,我也一样说没有。
“比丘!有世间世间法,我亦自知自觉,为人分别演说显示,世间盲无目者不知不见,非我咎也。
= 比丘啊!在世间有世间法,我自己也都能了知觉悟,为人们分别演说显示出来,只是世间凡愚有如失明的盲人,不知不见,这不是我的过错。
= “世间世间法”:Loke Lokadhammo,于世间之世间法。
世间法 = 指凡夫众生一切生灭有漏(烦恼)之法。
世间世间法 = 描述世间的法中,最写实地描述世间的法。
(jiù) = 从“各”,表示相违背。违背人的心愿。灾祸,灾殃[disaster](过失,罪过[fault]/责备,追究罪过[blame])
“诸比丘!云何为世间世间法,我自知,我自觉,为人演说,分别显示,盲无目者不知不见?
= 众比丘啊!什么是在世间的世间法,我自己了知,我自己察觉,为人们演说,分别显示出来,而有如盲目的凡愚却不知不见呢?
“是比丘!色无常、苦、变易法,是名世间世间法;如是受、想、行、识,无常、苦,是世间世间法。
= 比丘啊!色变化无常,令人苦恼,是会变易之法,这就叫在世间的世间法;像这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也都是在世间的世间法。
是比丘 = 印顺导师「杂阿含经论会编」认为此「是」字为衍文,应予以删除。
“比丘!此世间世间法,我自知自觉,为人分别演说显示,盲无目者不知不见。
“我于彼盲无目不知不见者,其如之何!”
= 比丘啊!这世间的世间法,我自己了知,自己觉悟,为人分别演说显示出来,然而盲目的凡愚却不知不见。我对那些盲目不知不见的凡愚,又能对他奈何呢!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8、本经叙说佛于世间之非者曰非,于是者曰是,没有特别之不同。参阅相应部Puppha(华),or Vaddha(增长)。
##同一个东西,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名称,佛陀就随顺着不同地方的称呼而名之,而不会坚持如何称呼才对的。但不论世间的东西如何称呼,佛陀更进一步的了知,它是无常、苦、变易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世人为卑下业,种种求财活命,而得巨富,世人皆知。
“如世人之所知,我亦如是说。
“所以者何?莫令我异于世人。
= 世人做卑贱的工作,以各种方法求取财物,来维持身体的性命,以致于成为大富翁,这是世人都知道的道理。像这世人都知道的道理,我也是像这样地说法。为什么要这样呢?就是为了不使我的说法跟世人不同。
(bēi) = 地位低微[low and degradinghumble](轻视,小看[look down on])
卑下(bēi xià) = 低矮;低洼[low]/地位、品格等低下[low and degradinghumble]
“诸比丘!譬如一器,有一处人,名为揵茨,有名钵,有名匕匕罗,有名遮留,有名毗悉多,有名婆阇那,有名萨牢。
“如彼彼所知,我亦如是说。
“所以者何?莫令我异于世人故。
= 众比丘啊!比如有一种器具,有一地方的人叫它揵茨,但有人称为钵,有人叫匕匕罗,有人叫遮留,有人叫毗悉多,有人叫婆阇那,有人叫萨牢,就如各地方人他们所认知的器具名字,我也像这样地去称说。为什么要这样呢?就是为了不使我的说法跟世人不同的缘故。
(jiàn) = 古同“楗”,堵塞河堤决口所用的竹木等材料。
(cí) = 用芦苇、茅草盖屋顶[thatch](用芦苇、茅草盖的屋顶[thatched hut])
(bǐ) = 古代的一种取食器具,长柄浅斗,形状像汤勺[ancient laddle for rice](匕首[dagger])
(dū) = 城门上的台[platform above city gate](shé = 梵文音译字。)
(sà) = 菩萨[Bodhisattva]
“如是,比丘!有世间法,我自知自觉,为人分别演说显示,知见而说,世间盲无目者不知不见;世间盲无目者不知不见,我其如之何!
= 就像这样,比丘啊!有这世间法,我自己所了知,自己所察觉,并且为人分别演说,将它显示出来,是真知灼见的说法,可是世间那些盲目的凡愚,却仍不知不见;世间盲目的凡愚不知不见,我对他们又能奈何!
知见 = 知道、见到。
“比丘!云何世间世间法,我自知自觉,乃至不知不见?
“色无常、苦、变易法,是为世间世间法;受、想、行、识,无常、苦、变易法,是世间世间法。
“比丘!是名世间世间法,我自知自见,乃至盲无目者不知不见,其如之何!”
= 比丘啊!什么是在世间的世间法,是我自己所了知,自己所察觉,……乃至盲目凡愚却仍不知不见的呢?我说色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是变易不定之法,这就是在世间的世间法,也是我自己所了知、自己所察见,……乃至世间盲目的凡愚却仍不知不见,我对他们又能奈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9、本经说明五阴如种子,四识住如大地,贪、喜如风、水,三类相缘,生长增广;若贪喜尽又无识住处,则五取阴俱识无生长增广。相应部Bija(种子)。
##识(种子)生长在色、受、想、行(土)中间,只要有贪喜(水),就会愈长愈大。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种种子。
“何等为五?谓根种子、茎种子、节种子、自落种子、实种子。
= 有五种能生长的种子。是那五种呢?就是根生的种子,茎生的种子,节生的种子,自落生的种子,果实生的种子。
= “根种子、茎种子、节种子、自落种子、实种子”:MulabijaKhandhabijaAggabijaPhalubijaBijabija,佛陀以五种种子说明「五取阴」。
(jīng) = 植物的主干[stemstalk]( 柱;竿[post])
(jié) = 竹节。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knotjoint](骨节,节骨眼,关键[jointknuckle])
“此五种子不断、不坏、不腐、不中风,新熟坚实,有地界而无水界,彼种子不生长增广。
= 这五类种子即使不折断,不毁坏、不腐烂、不伤于风热,新长成熟很坚实,但要是只有土地而没有水的滋润,那些能生的种子一样不能萌芽长大。
= “不中风”:Avatatapahatani,不被风及热所破坏。
= “有地界而无水界”:巴利本作Pathavi Ca Nassa Apo Ca Nassa(无地界及水界)。
不中风 = 中,伤也。言不伤于风热。
“若彼种新熟坚实,不断、不坏、不中风,有水界而无地界,彼种子亦不生长增广。
= 如果那些种子新长成熟很坚实,不折断、不毁坏、不伤于风热,但是只有水而没有土地可著根,那些能生的种子也是无法萌芽长大。
= “若彼种新熟坚实亦不生长增广”:巴利本作「此五种种子坏、腐,为风热所侵,未熟,不善保藏,有地界及水界,五种种子亦生长增广否?」「大德!不然!」
“若彼种子新熟坚实,不断、不坏、不腐、不中风,有地、水界,彼种子生长增广。
= 如果那些种子新长成熟很坚实,不折断、不毁坏、不腐烂、不伤于风热,有土地著根,有水来滋润,那些能生的种子便能萌芽长大了。
“比丘!彼五种子者,譬取阴俱识;地界者,譬四识住;水界者,譬贪喜。
= 比丘啊!那五类种子就好比是色、受、想、行四蕴与识蕴;那土地就好比是为识蕴所依住的色、受、想、行四蕴;那水就好比是我们的贪喜心。
= “四识住Catasso Vinnanatthitiyo,即「令识起,为识所依」的有漏身之色、受、想、行四蕴。
“四取攀缘识住。
= “四取攀缘识住”:即「四识住」。色、受、想、行四蕴为识所攀缘,识取而住之。
“何等为四?于色中识住,攀缘色,喜贪润泽,生长增广;于受、想、行中识住,攀缘受、想、行,贪喜润泽,生长增广。
= 四蕴便被这识蕴所攀缘而依住着。是那四蕴呢?就是在色蕴中有识蕴依住着,这识蕴攀缘着色蕴,我们的贪喜心又加以滋润沾溉,于是识蕴便不断生长扩大;还有在受、想、行三蕴中也有识蕴依住着,这识蕴攀缘着受、想、行三蕴,我们的贪喜心又加以滋润沾溉,于是识蕴便不断生长扩大。
“比丘!识于中若来、若去、若住、若没、若生长增广。
= 比丘啊!这识蕴就在色、受、想、行四蕴中,或来、或去、或长住、或隐没、或生长扩大着。
“比丘!若离色、受、想、行,识有若来、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益生痴,以非境界故。
= 比丘啊!如果离弃了色、受、想、行四蕴,而说识蕴仍有或来、或去、或长住、或生长的情况,虽有那样的言论,但经过多次的质问后,却无法察知,徒增长愚昧,那是因为并无这样情境的缘故。
“色界离贪,离贪已,于色封滞意生缚断;于色封滞意生缚断已,攀缘断;攀缘断已,识无住处,不复生长增广。
= 对色蕴要远离对它的贪欲,远离贪欲后,那么对色蕴执取的意念所生起的结缚就可断除;对色蕴执取的意念所生起的结缚断除后,对色蕴的攀缘也就断除了;攀缘断除后,这识蕴就没有可依住之处,也就不再生长扩大了。
(fēng) = 疆界;田界[boundary](分封土地[present vavasory]/界限,局限[limit]/封闭<以封记关闭,使不能动用、通行或随便打开>;堵塞[close])
(zhì) = 水流不畅[stagnant](停止;阻塞;静止[stopbe motionlessbe at a standstill])
封滞 = 即执取之意。
意生缚断 = 意识所生的结缚已断除。
“受、想、行界离贪,离贪已,于行封滞意生触断;于行封滞意生触断已,攀缘断;攀缘断已,彼识无所住,不复生长增广。
= (同样地)对受、想、行三蕴,也要远离对它的贪欲,远离贪欲后,那么意识对受、想、行三蕴执取的感触就可断除,意识对受、想、行三蕴执取的感触断除后,对这三蕴的攀缘也就断除了;攀缘断除后,那识蕴就没有可依住之处,也就不再生长扩大了。
“不生长故,不作行;不作行已住;住已知足;知足已解脱;解脱已,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著;无所取、无所著已,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因识蕴不再生长的缘故,就不会造作身、口、意三业;不造作身、口、意三业后,内心便能安住不动;内心能安住不动后,就能知足;心能知足后,就能获得自在解脱;获得自在解脱后,对世间所有一切事物便都能无所执取,无所贪著;无所执取,无所贪著后,便能自己觉证涅槃境界: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我说彼识不至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无所至趣,唯见法,欲入涅槃、寂灭、清凉、清净、真实。”
= 我说这时那识蕴将不再到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十方去。无处可趋往,只见到正法,要趋入涅槃、寂灭、清凉、清净、真实的境地。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0、本经说明封滞(执取)故不解脱,不封滞故解脱。相应部Upaya(封滞)。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封滞者不解脱,不封滞则解脱。
= 执取的话就不能获得自在解脱,不执取的话就可获得自在解脱。
= “封滞者不解脱”:Upayo Avimutto Anupayo Vimutto,封滞(Upaya),为对五阴近倚而有爱、慢、见等执着之意。
“云何封滞不解脱?比丘!攀缘四取阴识住。
“云何为四?色封滞识住,受、想、行封滞识住,乃至非境界故,是名封滞,故不解脱。
“云何不封滞则解脱?于色界离贪,受、想、行、识离贪,乃至清净真实,是则不封滞则解脱。”
= 为什么执取就不能获得自在解脱呢?比丘啊!因为识蕴会攀缘依住于四种取蕴,是那四种呢?就是识蕴执取依住于色蕴,识蕴执取依住于受、想、行三蕴……乃至于无这样境界的缘故,这就叫执取,所以不能获得自在解脱。为什么不执取就可获得自在解脱呢?因为对色蕴远离贪欲,对受、想、行、识四蕴也远离贪欲,……乃至于达到清净真实的境地,这就是不执取而获得自在解脱。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1、本经说明佛如实知五受阴,若沙门、婆罗门亦如实知五受阴,则能得解脱。相应部Upadanam parivattam(取转)。
##这些在《杂阿含经》卷八以后会有详细的说明,经文是:「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生触,触俱生受、想、思。」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 有那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就是色及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
“我于此五受阴,五种如实知:色如实知,色集、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
“如是受、想、行、识如实知,识集、识味、识患、识离如实知。
= 我对这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有五种情况都能如实地察知:就是对色能如实察知,以及色的集起、对色的爱乐、色所造成的祸患、从色中出离等情况,也都能如实地察知。同样地,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都能如实地察知,以及这精神现象的生起、对精神现象的爱乐、精神现象所造成的祸患、从精神现象中出离等情况,也都能如实地察知。
“云何色如实知?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是名色,如是色如实知。
= 怎样叫对色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所有的色,一切都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及这四种元素所造成的物质共同组成,这就叫色,像这样的色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 “四大”:Cattaro Mahabhuta,即地、水、火、风四种元素。
四大及四大造色 = 四大,指地、水、火、风四种元素。四大造色,指由四种元素所造成的各种物质现象。
“云何色集如实知?于色喜爱,是名色集,如是色集如实知。
= 怎样叫色生起的因素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对色生起喜爱心理,这就叫色的生起因素,像这色的生起因素,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于色喜爱,是名色集 = 从十二因缘的顺序来看,是由爱生取,由取生有,由有生生。故对物质现象的喜爱,则会对其产生追求执取;追求执取便会产生相应的果报(有),由有便又招感来世的再生。故于色喜爱,就叫色集。
“云何色味如实知?谓色因缘生喜乐,是名色味,如是色味如实知。
= 怎样叫对色的爱乐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由于色的因缘而生起喜乐的心理,这就叫对色的爱乐,像这样对色的爱乐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 “云何色味如实知”:巴利本无此语。
“云何色患如实知?若色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色患,如是色患如实知。
= 怎样叫色所造成的祸患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如果色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之法,这就叫色所造成的祸患,像这色所造成的祸患,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 “云何色患如实知”:巴利本无此语。
“云何色离如实知?若于色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色离,如是色离如实知。
= 怎样叫自色中出离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对这色,如果内心能够调伏对它的贪欲、断除贪欲、超越贪欲,这就叫自色中出离,像这样自色中出离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是名色。
#四大因、四大缘,是名色阴。
色集
于色喜爱,是名色集。
色灭
爱喜灭是名色灭。
色灭道迹
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色灭道迹。
色味
谓色因缘生喜乐,是名色味。
#(wèi) = 滋味[taste](辨别滋味;品尝[distinguish the flavour of])
色患
若色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色患。
#(huàn) = 担忧,忧虑[worry about](祸患,祸害[calamitytroubleperil]/苦于[suffer from])
色离
若于色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色离。
#于色得离,于受、想、行、识得离。我说是等,悉离一切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于色修厌、离欲、灭尽、解脱、不生故,世尊教人修诸梵行。
 
“云何受如实知?有六受身: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是名受,如是受如实知。
= 怎样叫对感受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有六种感受:就是由眼触而生起感受,以及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而生起感受,这些就叫感受,像这些感受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 感官、外境、识,三者接触。是十二因缘之一。举例而言,眼根、光线、眼识,三者接触而生「眼触」,依着眼触而生起受、想、行等心理运作。
眼触 = 触是一种精神的觉触作用。由根、境、识三事和合而成。然后再由触而有受、想、思等精神现象。
“云何受集如实知?触集是受集,如是受集如实知。
= 怎样叫对感受的生起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当六根有了各种觉触,于是便生起各种感受,像这感受的生起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云何受味如实知?缘六受生喜乐,是名受味,如是受味如实知。
= 怎样叫对感受的爱乐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因为六种感受而生起喜乐之心,这就叫对感受的爱乐,像这样对感受的爱乐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 “云何受味如实知”:巴利本无此语。
“云何受患如实知?若受无常、苦、变易法,是名受患,如是受患如实知。
= 怎样叫对感受的祸患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如果感受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之法的话,这就叫感受的祸患,像这样对感受的祸患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 “云何受患如实知”:巴利本无此语。
“云何受离如实知?于受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受离,如是受离如实知。
= 怎样叫自感受中出离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对于感受,内心能够调伏对它的贪欲、断除贪欲、超越贪欲,这就叫自感受中出离,像这样自感受中出离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有六受身: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是名受。
#触因、触缘,生受想行,是故名受想行阴。
受集
触集是受集。
受灭
触灭是受灭。
受灭道迹
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名受灭道迹。
受味
缘六受生喜乐,是名受味。
受患
若受无常、苦、变易法,是名受患。
受离
于受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受离。
 
“云何想如实知?谓六想身。
= 怎样叫对想象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有六种想象。
= “云何想如实知”:以下所说,和「受」的部份相同。
“云何为六?谓眼触生想,耳、鼻、舌、身、意触生想,是名想,如是想如实知。
= 是那六种呢?就是由眼触而生起想象,以及由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而生起想象,这些就叫想象,像这些想象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云何想集如实知?谓触集是想集,如是想集如实知。
= 怎样叫对想象的生起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当六根有了各种觉触,于是便生起各种想象,像这想象的生起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云何想味如实知?想因缘生喜乐,是名想味,如是想味如实知。
= 怎样叫对想象的爱乐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由于想象的因缘而生起喜乐之心,这就叫对想象的爱乐;像这样对想象的爱乐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云何想患如实知?谓想无常、苦、变易法,是名想患,如是想患如实知。
= 怎样叫对想象的祸患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想象变化无常,令人苦恼,是变易之法,这就叫想象的祸患,像这想象的祸患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云何想离如实知?若于想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想离,如是想离如实知。
= 怎样叫自想象中出离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对于想象,如果内心能够调伏对它的贪欲、断除贪欲、超越贪欲的话,这就叫自想象中出离,像这样自想象中出离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谓六想身。云何为六?谓眼触生想,耳、鼻、舌、身、意触生想。
#(xiǎng) = 想念;怀念;羡慕[thinkmiss](思考,思索[think deeplyponder])
想集
谓触集是想集。
想灭
触灭是想灭。
想灭道迹
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名想灭道迹。
想味
想因缘生喜乐,是名想味。
想患
谓想无常、苦、变易法,是名想患。
想离
若于想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想离。
 
“云何行如实知?谓六思身:眼触生思,耳、鼻、舌、身、意触生思,是名为行,如是行如实知。
= 怎样叫对意志行为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有六种意志行为:就是由眼触而生起意志行为,以及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而生起意志行为,这些就叫意志行为,像这些意志行为都能够如实察知。
= “云何行如实知:以下所说,和「受」的部份相同。
= 思维、意向;使心造作的精神作用。是最常见的一种行阴。
“云何行集如实知?触集是行集,如是行集如实知。
= 怎样叫对意志行为的生起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当六根一有了觉触,于是便生起各种意志行为,像这意志行为的生起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云何行味如实知?谓行因缘生喜乐,是名行味,如是行味如实知。
= 怎样叫对意志行为的爱乐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由于意志行为的因缘而生起喜乐之心,这就叫对意志行为的爱乐,像这样对意志行为的爱乐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云何行患如实知?若行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行患,如是行患如实知。
= 怎样叫意志行为的祸患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如果意志行为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之法的话,这就叫意志行为的祸患,像这意志行为的祸患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云何行离如实知?若于行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行离,如是行离如实知。
= 怎样叫自意志行为中出离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对于意志行为,如果内心能够调伏对它的贪欲、断除贪欲、超越贪欲的话,这就叫自意志行为中出离,像这样自意志行为中出离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谓六思身:眼触生思,耳、鼻、舌、身、意触生思,是名为行。
#(sī) = 从心,从囟,囟亦声。囟脑子。古人认为心脑合作产生思想。思考,想;考虑[thinkconsider](思想,思绪,心情。亦指构思[thought])
行集
触集是行集。
行灭
触灭是行灭。
行灭道迹
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名行灭道迹。
行味
谓行因缘生喜乐,是名行味。
行患
若行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行患。
行离
若于行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行离。
 
“云何识如实知?谓六识身:眼识身,耳、鼻、舌、身、意识身,是名为识身,如是识身如实知。
= 怎样叫对心识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有六种心识:眼识,以及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些就叫心识,像这些心识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六识身 = 六个识的种类: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边的「身」是指种类,只是虚拟的比喻,而不是指身体。
“云何识集如实知?谓名色集,是名识集,如是识集如实知。
= 怎样叫心识的生起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当名色一生起,于是便有心识的生起,像这心识的生起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 “谓名色集,是名识集”:Namarupasamudaya Vinnanasamudayo,名色,名是受、想、行、识等心法,即指精神。色是色法,即指物质。人身即由色法(生理的)和心法(心理的)组合而成。
谓名色集,是名识集 = 名,指受、想、行、识等心法,即精神。下第二「名」字比照前面诸段中「触集是受集」、「谓触集是想集」、「触集是行集」的句法,此「名」字,亦应指精神而言。色,是色法,即指物质而言。佛教认为人身即由色法(生理的)和心法(心理的)组合而成。
名色集,是名识集 = 有「名色」为因缘,才有「识」。就六根来看,因为应对了六境(在名色的范畴内),六识才会产生。从人身来看,因为有身心(在名色的范畴内),六识才能增长。
“云何识味如实知?识因缘生喜乐,是名识味,如是识味如实知。
= 怎样叫对心识的爱乐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由于心识的因缘而生起喜乐之心,这就叫对心识的爱乐,像这样对心识的爱乐都能如实地察知。
= “云何识味如实知”:以下所说,和「受」的部分相等。
“云何识患如实知?若识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识患,如是识患如实知。
= 怎样叫对心识的祸患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如果心识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之法的话,这就叫心识的祸患,像这心识的祸患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云何识离如实知?谓于识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识离,如是识离如实知。
 
谓六识身:眼识身,耳、鼻、舌、身、意识身,是名为识身。
#名色因、名色缘,是故名为识阴。
识集
谓名色集,是名识集。
识灭
名色灭是识灭。
识灭道迹
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名识灭道迹。
识味
识因缘生喜乐,是名识味。
识患
若识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识患。
识离
谓于识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识离。
 
“比丘!若沙门、婆罗门于色如是知、如是见;如是知、如是见,离欲向,是名正向。
= 比丘啊!如果出家学道的沙门、婆罗门,对于色能够像这样地去认知,像这样地去察见;能像这样地去认知,像这样地去察见之后,就会使内心趋向离弃贪欲,这就叫正确的趋向。
= “正向Supatipanno,正确的趣向,正确的知见。
离欲向 = 即趋向离欲之意。
“若正向者,我说彼入。
= 如果有正确趋向的话,我说那沙门、婆罗门就能进入正法之中了。
= “我说彼入”:原文为Dhammavinaye Gadhanti(入法及律)。
我说彼入 = 入,佛光版阿含藏批注引巴利本解为「入法及律」。全句意谓:「我说彼沙门、婆罗门就能进入正法之中。」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
“若沙门、婆罗门于色如实知、如实见,于色生厌、离欲,不起诸漏,心得解脱;若心得解脱者,则为纯一;纯一者,则梵行立;梵行立者,离他自在,是名苦边。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如果出家学道的沙门、婆罗门对于色能够如实地认知,如实地察见,对于色就会产生厌恶,离弃对它的贪欲,不生起各种烦恼,心中获得自在解脱;如果心中获得自在解脱的话,那么心灵就能纯一不杂;心灵纯一不杂的话,那么就已建立了清净的梵行;清净的梵行建立的话,那么就能厌离他物,获得心灵的自在,这就叫苦的尽处了。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五受阴
定义
颜色
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
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
眼触生想。耳.鼻.舌.身.意触生想。
眼触生思。耳.鼻.舌.身.意触生思。
眼识身。耳.鼻.舌.身.意识身。
 
此经所举的五受阴的「集」,列表如下:
因缘
喜爱
喜爱能缘生五受阴,因此不只能缘生色,也能缘生受、想、行、识。此经中只以「色」为举例。
六根接收到六境,而会有六识。六识、六根、六境接「触」,就会有感「受」、心中映「想」、而有造作(「行」)。因此触集是受、想、行集。
名色
就六根来看,因为应对了六境(在名色的范畴内),六识才会产生。从人身来看,因为有身心(在名色的范畴内),六识才能增长。因此名色集是识集。
 
#42、本经说明以七处善、三种观义能得解脱。七处善,指如实知五阴及五阴之集、灭、滅道迹、味、患、离。三种观义,指观察(五)阴、(六)界、(六)入,即以心理的、物理的、生理的为主来观察众生。相应部Sattatthana(七处)、安世高译七处三观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七处善、三种观义。
= 有七处善巧,三种观察。
= “七处善”:Sattatthana-kusala,七处善巧。
= “三种观义”:Tividhuparikkhi,三种的观察。
七处善 = 指如实知五阴及五阴之集、灭、灭道迹、味、患、离。佛光阿含藏批注引巴利本作「七处善巧」。
三种观义 = 指观察五阴、六界、六入。佛光阿含藏批注引巴利本作「三种的观察」。
“尽于此法得漏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身作证具足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能完全明白这个道理就可尽除一切烦恼,获得无烦恼的清净心解脱、智慧解脱,在现世今生中,自己知道以身具足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现法 = 这一生。「法」在这边是广义的用法,代表任何有形、无形、真实、虚妄的事物或道理,所以「现法」即现在的事物,表示这一生。
“云何比丘七处善?
= 什么是比丘的七处善巧呢?
“比丘!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灭道迹、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
“如是受、想、行、识,识集、识灭、识灭道迹、识味、识患、识离如实知。
= 比丘啊!就是要如实地去察知色、色的集起、色的息灭、色息灭的方法、对色的爱乐、色造成的祸患、从色中出离等情况,都要如实地去察知;像这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以及这精神现象的集起、精神现象的息灭、精神现象息灭的方法、对精神现象的爱乐、精神现象造成的祸患、从精神现象中出离等情况,也都要如实地去察知。
“云何色如实知?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是名为色,如是色如实知。
= 怎样叫对色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所有的色,一切都是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或由这四种元素的组合所造成的,这就叫色,像这色都能如实地察知。
“云何色集如实知?爱喜是名色集,如是色集如实知。
= 怎样叫对色的生起原因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内心对事物的爱喜,这就叫色的生起原因,像这色的生起原因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 “爱喜是名色集”:巴利本作Aharasamudaya Rupasamudayo(由食集故有色集)。参阅杂阿含第87经,则为「于色喜爱是名色集」。由爱喜烦恼业而生起人身(名色)。
“云何色灭如实知?爱喜灭是名色灭,如是色灭如实知。
= 怎样叫对色的息灭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内心对事物的爱喜息灭了,这就叫色的息灭,像这色的息灭,都能如实地察知。
= “爱喜灭是名色灭”:巴利本作Aharanirodha Rupanirodho(由食灭故有色灭)。
“云何色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色灭道迹,如是色灭道迹如实知。
= 怎样叫对色息灭的方法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这就叫色息灭的方法,像这色息灭的方法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云何色味如实知?谓色因缘生喜乐,是名色味,如是色味如实知。
= 怎样叫对色的爱乐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由于色的因缘,而生起喜乐之心,这就叫对色的爱乐;像这样对色的爱乐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 “味”:Assada
“云何色患如实知?若色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色患,如是色患如实知。
= 怎样叫对色的祸患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如果色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之法,这就叫色的祸患,像这色的祸患都能够如实察知。
“云何色离如实知?谓于色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色离,如是色离如实知。
= 怎样叫自色中出离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对色,能够调伏内心的贪欲,断除贪欲、超越贪欲,这样就叫自色中出离,像这样自色中出离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云何受如实知?谓六受: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是名受,如是受如实知。
= 怎样叫对感受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有六种感受:由眼触生起的感受,以及由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所生起的感受,这些就叫感受,像这些感受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云何受集如实知?触集是受集,如是受集如实知。
= 怎样叫对感受的生起原因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当六根有了觉触,于是便生起各种感受,像这感受的生起原因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云何受灭如实知?触灭是受灭,如是受灭如实知。
= 怎样叫对感受的息灭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六根不起觉触,于是感受也就息灭了,像这感受的息灭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云何受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名受灭道迹,如是受灭道迹如实知。
= 怎样叫对感受息灭的方法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指八圣道:正见……乃至于正定等,这就叫感受息灭的方法,像这感受息灭的方法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云何受味如实知?受因缘生喜乐,是名受味,如是受味如实知。
= 怎样叫对感受的爱乐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由于感受的因缘而生起喜乐之心,这就叫对感受的爱乐,像这对感受的爱乐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云何受患如实知?若受无常、苦、变易法,是名受患,如是受患如实知。
= 怎样叫对感受的祸患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如果这感受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之法,这就叫感受的祸患,像这感受的祸患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云何受离如实知?若于受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受离,如是受离如实知。
= 怎样叫自感受中出离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对于感受,如果能够调伏内心的贪欲、断除贪欲、超越贪欲,这就叫自感受中出离,像这自感受中出离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云何想如实知?谓六想:眼触生想,耳、鼻、舌、身、意触生想,是名为想,如是想如实知。
= 怎样叫对想象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有六种想象:由眼触生起想象,以及由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所生起的想象,这些就叫想象,像这些想象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云何想集如实知?触集是想集,如是想集如实知。
= 怎样叫对想象的生起原因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当六根有了觉触,于是便生起各种想象,像这想象的生起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云何想灭如实知?触灭是想灭,如是想灭如实知。
= 怎样叫对想象的息灭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六根不起觉触,于是想象也就息灭了,像这想象的息灭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云何想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名想灭道迹,如是想灭道迹如实知。
= 怎样叫对想象息灭的方法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有八圣道:正见……乃至于正定等,这就叫想象息灭的方法,像这想象息灭的方法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云何想味如实知?想因缘生喜乐,是名想味,如是想味如实知。
= 怎样叫对想象的爱乐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由于想象的因缘而生起喜乐之心,这就叫对想象的爱乐,像这想象的爱乐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云何想患如实知?若想无常、苦、变易法,是名想患,如是想患如实知。
= 怎样叫对想象的祸患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想象如果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之法,这就叫想象的祸患,像这想象的祸患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云何想离如实知?若于想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想离,如是想离如实知。
= 怎样叫自想象中出离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对于想象,如果能够调伏内心的贪欲、断除贪欲、超越贪欲,这就叫自想象中出离,像这自想象中出离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云何行如实知?谓六思身:眼触生思,耳、鼻、舌、身、意触生思,是名为行,如是行如实知。
= 怎样叫对意志行为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有六种意志行为:由眼触生起意志行为,以及由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而生起意志行为,这些就叫意志行为,像这些意志行为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 “六思身”:Cha-sannakaya
“云何行集如实知?触集是行集,如是行集如实知。
= 怎样叫对意志行为的生起原因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当六根有了觉触,于是便生起各种意志行为,像这意志行为的生起原因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云何行灭如实知?触灭是行灭,如是行灭如实知。
= 怎样叫对意志行为的息灭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六根不起觉触,于是意志行为也就息灭了,像这意志行为的息灭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云何行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名行灭道迹,如是行灭道迹如实知。
= 怎样叫对意志行为息灭的方法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有八圣道:正见……乃至于正定等,这就叫意志行为息灭的方法,像这意志行为息灭的方法都能够正确如实地察知。
“云何行味如实知?行因缘生喜乐,是名行味,如是行味如实知。
= 怎样叫对意志行为的爱乐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由于意志行为的因缘,而生起喜乐之心,这就叫对意志行为的爱乐,像这对意志行为的爱乐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云何行患如实知?若行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行患,如是行患如实知。
= 怎样叫对意志行为的祸患能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这意志行为如果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之法,这就叫意志行为的祸患,像这意志行为的祸患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云何行离如实知?若于行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行离,如是行离如实知。
= 怎样叫自意志行为中出离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对这意志行为,如果内心能调伏贪欲、断除贪欲、超越贪欲,这就叫自意志行为中出离,像这自意志行为中出离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云何识如实知?谓六识身:眼识身,耳、鼻、舌、身、意识身,是名为识,如是识如实知。
= 怎样叫对心识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有六种心识:眼识,以及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些就叫心识,像这些心识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云何识集如实知?名色集是识集,如是识集如实知。
= 怎样叫对心识的生起原因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当名色(身心)一生起,于是便有心识的生起,像这心识的生起原因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云何识灭如实知?名色灭是识灭,如是识灭如实知。
= 怎样叫对心识的息灭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当身心一息灭,于是心识便息灭,像这心识的息灭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云何识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名识灭道迹,如是识灭道迹如实知。
= 怎样叫对心识息灭的方法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有八圣道:正见……乃至于正定等,这就叫心识息灭的方法,像这心识息灭的方法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云何识味如实知?识因缘生喜乐,是名识味,如是识味如实知。
= 怎样叫对心识的爱乐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由于心识的因缘而生起喜乐之心,这就叫对心识的爱乐,像这样对心识的爱乐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云何识患如实知?若识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识患,如是识患如实知。
= 怎样叫对心识的祸患能够如实察知呢?就是说这心识如果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之法,这就叫心识的祸患,像这心识的祸患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云何识离如实知?若识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识离如实知。
= 怎样叫自心识中出离能够如实地察知呢?就是说对心识,如果能够调伏内心的贪欲、断除贪欲、超越贪欲,这就叫自心识中出离能够如实地察知。
“比丘!是名七处善。
= 比丘啊!这就叫七处善巧。
“云何三种观义?比丘!若于空闲、树下、露地,观察阴、界、入,正方便思惟其义,是名比丘三种观义。
= 怎样叫三种的观察呢?比丘啊!就是说如果在远离热闹的空闲处,树下或露地里,能观察五阴、十八界、十二入处三法,正确精勤地思惟它的义理,这就叫比丘对三种法观察它的义理。
= “观察(五)阴、(六)界、(六)入”:巴利本作Dhatuso UpaparikkhatiAyatanaso UpaparikkhatiPaticcasamuppadaso Upaparikkhati(观察界、观察入处、观察缘起)。
= 即五阴(色、受、想、行、识)。阴是障蔽的意思,以五阴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故名。
= 有三界、六界、十八界,乃至无量界,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十八界。
= 即入处,有十二入处,即六根与六境。
“是名比丘七处善、三种观义。
“尽于此法得漏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以上所说)就叫比丘善巧的察知七种现象和观察三种法义。能够完全明白这个道理就可尽除一切烦恼,获得无烦恼的清净心解脱、智慧解脱,在现世今生中,自己知道以身具足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阿罗汉有两种 = 俱解脱及慧解脱,同样都是透过佛法中解脱道的修行得证生死解脱的阿罗汉果证,皆可证有余涅槃界、舍报后入无余涅槃界,不受后有。
慧解脱
慧解脱的阿罗汉,并没有四禅八定的修证,但同样灭尽世间一切种种有漏法而无有余,只是未具足证得八解脱的身证。
俱解脱
俱解脱的阿罗汉则有加修四禅八定,同样也是已经得灭尽世间一切种种有漏法而无有余。但更进一步于具足证得八解脱的身证。
 
#43、本经叙说若于五阴有取则生执着,终于导致恐怖障碍心乱。相应部Upadaparitassana(取着恐惧)。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取故生著,不取则不著。
= “取故生著”:Upada-paritassanam,由取故生怖畏。
“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 由于对事物的执取,所以就生起贪著;若不去执取的话,就不会生起贪著了。要仔细听啊!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
比丘白佛:“唯然,受教!”
= 好的,我们愿接受您的教导!
佛告比丘:“云何取故生著?愚痴无闻凡夫于色见是我、异我、相在,见色是我、我所而取;
“取已,彼色若变、若异,心亦随转;
“心随转已,亦生取著,摄受心住;
“摄受心住故,则生恐怖、障碍、心乱,以取著故。
= 怎样叫由于执取所以产生贪著呢?就是说愚痴无闻的凡夫对这色认为那就是我、为我所有、我在色中、或色在我之中,因为认为色就是我、是我所有,所以就去执取它;对它执取后,如果那色改变或不同了,心理也就随着它而转变;心理随着它而转变后,也一样是对它生起了执取贪著,内心摄受固持着它;由于内心摄受固持的缘故,那么就会生起恐怖、障碍、心乱的现象,那都是因为内心对色执取贪著的缘故而产生的。
摄受心住 = 持续地摄住心;心持续地被把持住。「住」是持续、稳固的意思。
“愚痴无闻凡夫于受、想、行、识,见我、异我、相在,见识是我、我所而取;
“取已,彼识若变、若异,彼心随转;
“心随转故,则生取著,摄受心住;
“住已,则生恐怖、障碍、心乱,以取著故,是名取著。
= 愚痴无闻凡夫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认为那就是我、是我所有、我在这些精神现象中、或这些精神现象在我之中。由于认为精神现象就是我、是我所有,所以就去执取它;对它执取后,那精神现象如果改变或不同了,他的心也就随着转变;由于心随着转变的缘故,也一样是对它生起了执取贪著,内心摄受固持着它;内心摄受固持着它后,就会生起恐怖、障碍、心乱的现象,那都是因为内心对精神现象执取贪著的缘故而产生的,这就叫对事物的取著了。
“云何名不取著?多闻圣弟子于色不见我、异我、相在,于色不见我、我所而取;
“不见我、我所而取已,彼色若变、若异,心不随转;
“心不随转故,不生取著,摄受心住;
“不摄受住故,则不生恐怖、障碍、心乱,不取著故。
= 怎样叫对事物不取著呢?就是说多闻圣弟子对于色不见有一实体的我、是我所有、我在色中、或色在我之中的情况,对于色不见有一实体的我,或为我所有,而对它执取;能够不见有一实体的我,或为我所有,而对它执取后,那色如果改变或不同了,心就不会随着转变;因为心能不随转变的缘故,就不会产生取著而摄受固持着它;因为心不摄受固持着它,所以就不会生起恐怖、障碍、心乱的现象,这是因为心能不取著的缘故。
“如是受、想、行、识,不见我、异我、相在,不见我、我所而取,彼识若变、若异,心不随转;
“心不随转故,不取著,摄受心住;
“不摄受心住故,心不恐怖、障碍、心乱,以不取著故,是名不取著。
“是名取著、不取著。”
= 像这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是不见有一实体的我、是我所有、我在这些精神现象中、或这些精神现象在我之中的情况,对于精神现象不见有一实体的我,或为我所有,而对它执取,那么那精神现象如果改变或不同了,心就不会随着转变;由于心不随着转变的缘故,就不会对它取著而摄受固持着它;由于心不摄受固持着它,所以就不会有恐怖、障碍、心乱的现象,那是因为心不取著于精神现象的缘故,这就叫心不取著了。(以上所说)就叫心取著与不取著。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4、本经大意同第43经。相应部Upadaparitassana(取着恐惧)。
##苦的生起(「苦集」)简言之就是贪爱、执着造成的。若作更细部的解析,可分解为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处、六入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缘」表示前者是后者的条件。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生则系著,不生则不系著。
= “若生则系著”:Upada-paritassana,怖畏由取故生。
“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 对事物如果产生执取的心理,就会被它所系缚;如果不产生执取的心理,就不会被它所系缚。要仔细听啊!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
“云何若生则系著?
= 为什么对事物如果产生执取的心理,就会被它所系缚呢?
“愚痴无闻凡夫于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不如实知故,于色爱喜、赞叹、取著,于色是我、我所而取;
“取已,彼色若变、若异,心随变异;
“心随变异故,则摄受心住;
“摄受心住故,则生恐怖、障碍、顾念,以生系著故。
= 就是说愚痴无闻凡夫对于色的集起、色的息灭、对色的爱乐、色造成的祸患、自色中出离等情况,因为都不能如实察知的缘故,于是对色爱喜、赞叹、执著,执取著色,说这就是我、我所有;这样的执取后,那色如果改变或不同了,心理便随着改变;因为心理也随着改变的缘故,那么内心便会摄受固持着它;由于内心摄受固持着它,所以就会生起恐怖、障碍、顾念的心理;这都是因为对色产生执取的心而被它系缚的缘故。
顾念(gù niàn) = 眷念,想念[remember with love or concern <old friendship, etc.>]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是名生系著。
= 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这就叫对事物产生执取的心理而被它系缚。
“云何不生不系著?
= 为什么对事物不产生执取的心理就不会被它所系缚呢?
“多闻圣弟子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
= 就是说多闻圣弟子对于色的集起、色的息灭、对色的爱乐、色造成的祸患、自色中出离等情况,都能够如实地察知。
“如实知故,不爱喜、赞叹、取著,不系我、我所而取;
“以不取故,彼色若变、若异,心不随变异;
“心不随变异故,心不系著,摄受心住;
“不摄受心住故,心不恐怖、障碍、顾念,以不生不著故。
= 因为能够如实察知的缘故,所以就不会爱喜它、赞叹它、执著它。对这色,不被它系缚,说这就是我,或为我所有,而对它执取;因为内心对它不执取的缘故,那色如果改变或不同了,心理就不会随着它而转变;因为内心不随着它而转变的缘故,就不会被它系缚而摄受固持着它;由于心理不摄受固持着它,所以内心就不会生起恐怖、障碍、顾念的现象,这都是因为对色不执取不贪著的缘故。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是名不生不系著。”
= 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这就叫对事物不产生执取的心理,就不会被它所系缚。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5、本经说明凡夫以无明故,于五受阴起我见、有觉乃至我知我见觉。相应部Samanupassana(观见)。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
= 有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
“云何为五?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 是哪五种呢?就是那令人贪著烦恼的色,以及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
“若诸沙门、婆罗门见有我者,一切皆于此五受阴见我。
= 如果众沙门、婆罗门认见有一实体的我的话,那么一切都是在这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中认见到了我。
“诸沙门、婆罗门见色是我、色异我、我在色、色在我,见受、想、行、识是我、异我、我在识、识在我。
= 众沙门、婆罗门认见色就是我、色是我所有、我在色中、色在我之中;也认见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就是我、是我所有、我在这些精神现象中、或这些精神现象在我之中。
= “色是我、色异我、我在色、色在我”:Rupam Attato SamanupassatiRupavantam Va AttanamAttani Va RupamRupasmim Va Attanam
“愚痴无闻凡夫以无明故,见色是我、异我、相在,言我真实不舍;
“以不舍故,诸根增长;
“诸根长已,增诸触;
“六触入处所触故,愚痴无闻凡夫起苦乐觉,从触入处起。
= “六触”:Cha Phassa,触为「心所」之一,有六种,即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
“何等为六?谓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
= 愚痴无闻的凡夫因为没有智慧的缘故,也认见色就是我、是我所有、我在色中、色在我之中,认为我是真实而不能舍弃;因为不能舍弃的缘故,六根便不断的攀缘增长;六根不断的攀缘增长后,便会增长各种觉触;由于六触所觉触的缘故,愚痴无闻凡夫便生起了苦乐的感觉,这都是从六触入处所引起的,是那六种呢?就是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
诸根 = 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等六根。
六触入处 = 六触,指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等六种作用。触,即与一切心、心所法相应,能触对境的精神作用,由根、境、识三事和合而产生,然后由触而生起苦乐的感受。
苦乐觉 = 苦受及乐受。这里的「觉」是「受」的异译。
“如是,比丘!有意界、法界、无明界,愚痴无闻凡夫无明触故,起有觉、无觉、有无觉、我胜觉、我等觉、我卑觉、我知我见觉。
= 像这样,比丘啊!有能思量辨别的意界;有法尔圆融,具足一切诸法的法界;有愚昧不知事理的无明界。愚痴无闻的凡夫因为以无明触对事物的缘故,就妄生存在的心理、不存在的心理、有存在也有不存在的心理;我最殊胜的心理、我与它相等的心理、我比它卑劣的心理;我知道、我看见的心理。
= 巴利本无「有觉…我见觉」这一段,而代之以Ayam Aham Asmiti Pissa Hoti.Bhavissanti Pissa Hoti.Na Bhavissanti Pissa Hoti.Rupi Bhavissanti Pissa Hoti.Arupi Bhavissanti Pissa Hoti.Sanni Bhavissanti Pissa Hoti.Asanni Bhavissanti Pissa Hoti.Nevasanninasanni Bhavissanti Pissa Hoti
意界、法界、无明界 = 六根的意根这一类(意界)、六境的法境这一类(法界)、无明这一类。(在卷八会解说,有意根、法界,就有意识,这三者和合生触。这时如果是在无明的状况下,就是无明触。)
无明触 = 「无明」状况下的「触」;在六根对六境的认识了别中,没有智慧。
“如是知、如是见觉,皆由六触入故。
= 像这样认知、见识的心理,都是由这六触所引起的缘故。
“多闻圣弟子于此六触入处,舍离无明而生明,不生有觉、无觉、有无觉、胜觉、等觉、卑觉、我知我见觉。
= 多闻的圣弟子对这六触,能舍离愚闇无明,而生起澄明的智慧,对事物不妄生存在的心理、不存在的心理、有存在也有不存在的心理;我最殊胜的心理、我与它相等的心理、我比它卑劣的心理;我知道、我看见的心理。
“如是知、如是见已,先所起无明触灭,后明触觉起。”
= 能有这样地认知、见识后,先前所生起的无明觉触便会消灭,未来澄明的觉触便会生起。
明触 = 「明」状况下的「触」;在六根对六境的认识了别中,能够有智慧。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6、本经叙说多闻圣弟子不为三世之五受阴所食,故不乐着色等,故得涅槃。相应部Siha(师子)。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
= “受阴”:Upadanakkhandha,新译取蕴。
“云何为五?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 有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是哪五种呢?就是令人贪著烦恼的色,以及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
“若沙门、婆罗门以宿命智自识种种宿命,已识、当识、今识,皆于此五受阴已识、当识、今识。
= 如果沙门、婆罗门自己能够以宿命智去察知过去世生命的种种作为,无论是已知道、未来知道或现在知道的事,都是在这令人贪著烦恼的五蕴中去察知那些已知道、未来知道或现在知道的事。
宿命智 = 宿命,宿世的生命。佛说世人在过去世都有生命,或为天、或为人、或为饿鬼与畜牲,辗转轮回,能知宿命者,谓之宿命通。宿命智,即能通晓宿世生命的神通智慧。
已识、当识、今识,皆于此五受阴 = (以宿命智观察过去世的种种)无论是已经知道的、未来将要知道的,以及现在正知道的一切,都离不开此五受阴的范围。
“我过去所经,如是色、如是受、如是想、如是行、如是识。
= 我过去所经历的,像这色、像这受、像这象、像这行、像这心识等,如果是可以阻碍、可以分别的话,这就叫令人贪著烦恼的色蕴。
“若可碍可分,是名色受阴。
“指所碍,若手、若石、若杖、若刀、若冷、若暖、若渴、若饥、若蚊、虻、诸毒虫、风、雨触,是名触碍,是故碍是色受阴。
= 所谓可以阻碍、分别的事物所指就是:像手臂、石头、手杖、刀、或者是冷、或者是热、或是口渴、或是饥饿、或是蚊蝇、或者是各种毒虫、风雨等能感触到的事物现象,这就叫触碍,所以能触碍的事物现象就是令人贪著烦恼的色蕴。
(ài) = 妨碍,阻挡[preventstop](遮蔽;掩盖[coverscreen])
(zhàng) = 执;持[holdgrasp](用棍子打;拷打[flog with a stick]/手杖<走路时手里拄着的棍子,俗称“拐杖”>[canestick]/泛指棍棒或棒状物[rod or staff used for specific purpose])
(méng) = 虻科的各种大而强壮、飞行迅速的双翅蝇。成虫像蝇,生活在草丛,吮吸人兽的血液[horsefly]
“复以此色受阴无常、苦、变易。
= 又这令人贪著烦恼的色蕴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之法。
“诸觉相是受受阴,何所觉?觉苦、觉乐、觉不苦不乐,是故名觉相是受受阴。
= 各种感觉的现象就是令人贪著烦恼的受蕴,是感觉什么呢?就是感觉痛苦、感觉快乐、感觉不痛苦也不快乐等现象,所以就叫感觉的现象就是令人贪著烦恼的受蕴。
“复以此受受阴是无常、苦、变易。
= 又这令人贪著烦恼的受蕴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之法。
“诸想是想受阴,何所想?少想、多想、无量想,都无所有,作无所有想,是故名想受阴。
= 各种想象的现象就是令人贪著烦恼的想蕴,是想象什么呢?就是少的想象、多的想象、无量的想象,都无所有的话就起无所有的想象,所以就叫令人贪著烦恼的想蕴。
少想、多想、无量想,都无所有,作无所有想 = 心中浮现一些相、心中浮现很多相、心中浮现广大没有边际的相、什么物质都没有的地方心中仍浮现的相。又译为「小想、大想、无量想、无所有想」。
“复以此想受阴是无常、苦、变易法。
= 又这令人贪著烦恼的想蕴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之法。
“为作相是行受阴,何所为作?于色为作,于受、想、行、识为作,是故为作相是行受阴。
= 行为造作的现象,就是令人贪著烦恼的行蕴,是怎样的行为造作呢?就是对色的行为造作,以及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的行为造作,所以行为造作的现象,就是令人贪著烦恼的行蕴。
为作 = 行为造作。
“复以此行受阴是无常、苦、变易法。
= 又这令人贪著烦恼的行蕴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之法。
“别知相是识受阴,何所识?识色,识声、香、味、触、法,是故名识受阴。
= 能辨别认知的现象就是令人贪著烦恼的识蕴。是辨别认知什么呢?就是辨认色,以及辨认声音、香气、味道、粗滑细软、一切事理等现象,所以就叫令人贪著烦恼的识蕴。
别知 = 辨别认知。
“复以此识受阴是无常、苦、变易法。
= 又这令人贪著烦恼的识蕴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之法。
“诸比丘!彼多闻圣弟子于此色受阴作如是学:‘我今为现在色所食,过去世已曾为彼色所食,如今现在。’
= 比丘们!那些多闻的圣弟子对这令人贪著烦恼的色蕴作这样地修学:我今天被现在的色所支配,在过去世就已曾被那色所支配了,就如现在所受一样。
= “我今为现在色所食”:Aham Kho Etarahi Rupena Khajjami,「色所食」,是「为物质所支配」之意。
色所食 = 食,在此引申为支配之意。色所食,即被物质所支配之意。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作「为物质所支配」。
“复作是念:‘我今为现在色所食,我若复乐著未来色者,当复为彼色所食,如今现在。’
= 又作这样的思考:我今天被现在的色所支配,我如果又喜爱贪著未来色的话,当又会被那色所支配,就如现在一样。
“作如是知已,不顾过去色,不乐著未来色,于现在色生厌、离欲、灭患、向灭。
= 作这样的认知后,就不再顾念过去的色,不喜爱贪著未来的色,对现在的色产生厌恶、离弃贪欲、灭除祸患、趋向于寂灭。
“多闻圣弟子于此受、想、行、识受阴学:‘我今现在为现在识所食,于过去世已曾为识所食,如今现在。我今已为现在识所食,若复乐著未来识者,亦当复为彼识所食,如今现在。’
= 多闻圣弟子对令人贪著烦恼的受、想、行、识四蕴也作这样地修学:我今天被现在的精神现象所支配,在过去世就已曾被那精神现象所支配,就如现在一样。我今天已经被现在的精神现象所支配了,如果又去喜爱贪著未来精神现象的话,也当又会被那精神现象所支配,就如现在一样。
“如是知已,不顾过去识,不乐未来识,于现在识生厌、离欲、灭患、向灭,灭而不增,退而不进,灭而不起,舍而不取。
= 像这样地去认知后,就不再顾念过去的精神现象,不喜爱贪著未来的精神现象,对现在的精神现象产生厌恶、离弃贪欲、灭除祸患、趋向于寂灭,只灭除而不增益,后退而不前进,灭而不生起,舍弃而不执取。
“于何灭而不增?色灭而不增,受、想、行、识灭而不增。
= 是对什么事物要灭除而不增益呢?就是对色要灭除而不增益,以及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要灭除而不增益。
“于何退而不进?色退而不进,受、想、行、识退而不进。
= 是对什么事物要后退而不前进呢?就是对色要后退而不前进,以及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要后退而不前进。
“于何灭而不起?色灭而不起,受、想、行、识灭而不起。
= 是对什么事物要息灭而不生起呢?就是对色要息灭而不生起,以及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要息灭而不生起。
“于何舍而不取?色舍而不取,受、想、行、识舍而不取。
= 要对什么事物舍弃而不执取呢?就是对色要舍弃而不执取,以及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要舍弃不执取。
“灭而不增,寂灭而住;
“退而不进,寂退而住;
“灭而不起,寂灭而住;
“舍而不取,不生系著;
“不系著已,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对五蕴要灭除而不增益,住于寂灭;要后退而不前进,住于寂退;要息灭而不生起,住于寂灭;只舍弃而不执取,使心灵不生起贪著;心灵能不贪著后,自己就能觉悟涅槃境地: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知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了。
 
佛说此经时,众多比丘不起诸漏,心得解脱。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我卑下种子,封滞五转七,二系著及觉,三世阴世食。
= 我经、卑下经、种子经,封滞经、五转经、七处经,二系着经(取着、系着)、觉经,三世阴世食经。
= “三世阴世食”:指第46经所说「三世之五受阴所食」之意,故「世」字可能为「所」字之误植。
 
五受阴
定义
例子
颜色
可碍可分
指所碍,若手、若石、若杖、若刀、若冷、若暖、若渴、若饥、若蚊、虻、诸毒虫、风、雨触,是名触碍。
诸觉相
觉苦、觉乐、觉不苦不乐。
诸想
少想、多想、无量想、都无所有作无所有想。
为作相
于色为作,于受、想、行、识为作。
别知相
识色,识声、香、味、触、法。
 
#47、本经叙说信心善男子随顺法,于五受阴修厌离住。相应部Kulaputtena-dukkha(善男子苦。)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信心善男子应作是念:‘我应随顺法,我当于色多修厌离住,于受、想、行、识多修厌离住。’
= 信心善男子应做这样地思考:『我应当随顺正法,我应当对这色多修习厌离心,对这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多修习厌离心。』
信心善男子 = 对佛法有信心的善男子。
厌离住 = 保持安住在厌离的状态。
“信心善男子即于色多修厌离住,于受、想、行、识多修厌离住,故于色得厌,于受、想、行、识得厌。
= 信心善男子就对这色多修习厌离心,对这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多修习厌离心,所以对这色才得以厌离,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才得以厌离。
“厌已,离欲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对五蕴厌离后,就能离弃贪欲,获得解脱。解脱知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作的事已作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无漏五蕴/无等等五蕴/五分法身 = Panca-dhamma-kkhandha,乃大小乘之无学位(最高之悟境),即佛及阿罗汉之自体所具备之五种功德。五分法身之次第历然,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脱,由解脱而有解脱知见。戒、定、慧三者就因而受名,解脱、解脱知见二者就果而付名,然此五者均为佛之功德。以此五法而成佛身,则称为五分法身。
戒蕴/戒众/戒品/戒身
修因
Sila-kkhandha,指无漏之身、语二业。
定蕴/定众/定品/定身
Samadhi-kkhandha,即无学之空、无愿、无相等三三昧。
慧蕴/慧众/慧品/慧身
Panna-kkhandha,即无学之正见、正知。
解脱蕴/解脱众/解脱品/解脱身
结果
Vimutti-kkhandha,即与正见相应之胜解。
解脱所见身/解脱知见蕴/解脱知见众/解脱知见品/解脱知见身
Vimutti-nana-dassana-kkhandha,即无学之尽智、无生智。
 
#48、本经大意和第47经同。相应部Kulaputtena-dukkha(善男子苦)。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信心善男子正信、非家、出家,自念:‘我应随顺法,于色当多修厌住,于受、想、行、识多修厌住。’
= 信心善男子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或不执著于家),而出家学道,自己思考着:『我应随顺正法,对这色应当多修习厌离心,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当多修习厌离心。』
= “非家”:Anagara,即「无家」字意。
“信心善男子正信、非家、出家,于色多修厌住,于受、想、行、识多修厌住已,于色得离,于受、想、行、识得离。
= 信心善男子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对色能多修习厌离心,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能多修习厌离心后,对色就得以厌离,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就得以厌离。
“我说是等悉离一切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 我说这就是完全脱离了一切的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9、本经说明五阴是生灭法。相应部Ananda(阿难)。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尊者阿难曰:“若信心长者、长者子来问汝言:‘于何等法知其生灭?’
“汝当云何答乎?”
= 如果有信心的长者或者长者的儿子来问你说:『要从什么事理中察知它是随缘生灭的呢?』你应当怎样去回答呢?
阿难白佛:“世尊!若有长者、长者子来问我者,我当答言:‘知色是生灭法,知受、想、行、识是生灭法。’
“世尊!若长者、长者子如是问者,我当如是答。”
= 世尊啊!如果有长者、或长者的儿子来问我的话,我当会答说:『要察知色是随缘生灭法,要察知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是随缘生灭法。』世尊啊!如果长者或长者的儿子这样发问的话,我当会这样的回答。
佛告阿难:“善哉!善哉!应如是答。
“所以者何?色是生灭法,受、想、行、识是生灭法。
“知色是生灭法者,名为知色;知受、想、行、识是生灭法者,名为知识。”
= 答得好啊!答得真好!是应当这样地回答。为什么呢?因为色是随缘生灭法,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是随缘生灭法。能察知色是随缘生灭法的话,就叫做了知色;能察知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是随缘生灭法的话,就叫做了知精神现象。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50、本经说明为于五阴修厌、离欲、解脱、不生故,世尊教人修诸梵行。相应部Ananda(阿难)。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尊者阿难曰:“若有诸外道出家来问汝言:‘阿难!世尊何故教人修诸梵行?’
“如是问者,云何答乎?”
= 如果有外道出家人来问你说:『阿难啊!世尊为什么教人修习各种清净的梵行呢?』像这样问你的话,你要怎样回答呢?
外道出家 = 泛称佛弟子以外的出家人,另译作「异学」。
阿难白佛:“世尊!若外道出家来问我言‘阿难!世尊何故教人修诸梵行’者,我当答言:‘为于色修厌、离欲、灭尽、解脱、不生故,世尊教人修诸梵行;为于受、想、行、识,修厌、离欲、灭尽、解脱、不生故,教人修诸梵行。’
“世尊!若有外道出家作如是问者,我当作如是答。”
= 世尊啊!如果有外道出家人来问我说:『阿难啊!世尊为什么教人修习各种清净梵行呢?』的话,我当会回答说:『是为了对这色修习厌离、离弃贪欲、将它灭尽、获得解脱、寂灭不生的缘故,所以世尊教人修习各种清净的梵行。也是为了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修习厌离、离弃贪欲、将它灭尽、获得解脱、寂灭不生的缘故,所以教人修习各种清净的梵行。』世尊啊!如果有外道的出家人这样问我的话,我当会做这样地回答。
佛告阿难:“善哉!善哉!应如是答。
“所以者何?我实为于色修厌、离欲、灭尽、解脱、不生故,教人修诸梵行;于受、想、行、识,修厌、离欲、灭尽、解脱、不生故,教人修诸梵行。”
= 答得好啊!答得真好!是应当要这样地回答。为什么呢?我真的是为了对这色修习厌离、离弃贪欲、将它灭尽、获得解脱、寂灭不生的缘故,所以教人修习各种清净梵行;也为了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修习厌离、离弃贪欲、将它灭尽、获得解脱、寂灭不生的缘故,所以教人修习各种清净的梵行。
 
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51、本经说明五阴是坏法,涅槃是不坏法。相应部Pabhangu(坏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为汝说坏、不坏法。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色是坏法,彼色灭涅槃是不坏法;受、想、行、识是坏法,彼识灭涅槃是不坏法。”
= “坏、不坏法”:Pabhangum Ca Apabhangum Ca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我现在要为你们讲说会毁坏与不会毁坏的事物。要仔细听啊!好好地思考!我将为你们解说。比丘们!色就是会毁坏的事物,而那色如果寂灭不生、涅槃寂静的话,就是不会毁坏的事物;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就是会毁坏的事物;而那些精神现象如果寂灭不生、涅槃寂静的话,就是不会毁坏的事物。
 
#52、郁低迦经<本经只记下面几句:如《增一阿含经》之四法中所说的。郁低迦经,内容就如《增一阿含经》之四法中所说的一样。>
 
郁低迦修多罗,如增一阿含经四法中说。
郁低迦/郁底迦 = Uttika,意译能说。为佛世时一外道之名。此外道曾诣佛所,问世间有边无边等四句。
郁低迦修多罗 = 郁低迦,经名。修多罗,梵语,华译契经,契是上契诸佛妙理,下契众生根机;经是线的意思,贯穿法义,使不散失。
 
四法 = 有三义。
指法宝中的四法,即教法(佛所说的言教);理法(教中所诠的义理);行法(依理而起修的行持);果法(由行而证的觉果)。
指信、解、行、证。
指菩萨修行的四法,即不舍菩提心、不舍善知识、不舍堪忍爱乐、不舍阿练若(远离热闹的空闲处)。因此经已佚失,不知所指为何。
 
#53、本经乃佛陀向婆罗门解说「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于萨罗聚落村北申恕林中住。
=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拘萨罗国人间游化,住于萨罗部落村北的申恕林中。
= “拘萨罗国”:Kosala,佛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以舍卫城为首邑。
= “萨罗”:Sala,聚落名。
= “申恕林”:Simsapa-vana,园林名。Simsapa,树名。
拘萨罗 = Kosala,古代印度的一个地区。首都舍卫城。公元前5世纪因为与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长期交战而削弱,最终于公元前4世纪被摩揭陀国吞并。
萨罗聚落 = 萨罗,聚落名。聚落,犹部落、村落。
申恕林 = 又作申瑟知林,园林名。释迦方志下曰:「申瑟知林,言杖林也,满山谷,昔有人以丈六竹林量佛,而恒出杖表,因投杖去,遂生根被山。」
尔时,聚落主大姓婆罗门闻:沙门释种子于释迦大姓,剃除须发,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成无上等正觉,于此拘萨罗国人间游行,到萨罗聚落村北申恕林中住。
= 那时,部落的村长是婆罗门豪族,他听说:有一个出家学道沙门,是释种子弟,属释迦豪族名门,他剃除了须发,穿着袈裟僧服,正信佛法,以俗家为非究竟归处,而出家学道,修成了无上正等正觉,就在这拘萨罗国人间游化,到萨罗部落村北,就住在申恕林中。
大姓(dà xìng) = 指世家大族[large and influential family]/人多的姓,如张、李、王等[surname used by an unusually large number of people]/在某范围内人数最多、势力最大的家族[the biggest clan]
释迦 = 是世尊俗家的姓,为剎帝利种之一。
又彼沙门瞿昙如是色貌名称,真实功德,天人赞叹,闻于八方,为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诸世间、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中,大智能自证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又听说那位原瞿昙族的沙门,有多么美好的容貌与名声,具有真实的功德,天、人同赞叹,闻名天下,成为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在一切世间、诸天、魔天、梵天、沙门、婆罗门中,以大智慧能够自证知: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
= “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通称为佛陀十种德号。
(qú) = 惊视的样子[frightenedpanicstricken]
(tán) = 密布的云气[densely covered clouds]
瞿昙(qú tán) = Gautaman,新称乔答摩。印度刹帝利种中之一姓。释尊俗家的本姓。
瞿昙 = 是世尊俗家古代的族姓,后分族称释迦氏。
闻于八方 = 八方,四方与四维,此借代为天下之意。本句言名闻天下。
为世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演说妙法。
= 他为世人演说正法,从初始、中间到后段,始终都很殊胜,有完善的法义、完美的法味,纯一圆满清净,梵行清白,演说这微妙的正法。
初、中、后善 = 开头、中间、结尾都是善的。
“善哉应见!善哉应往!善应敬事!”
= 真是完美啊!我应前去晋见!真是完美啊!我应前往拜访!如此的完美!我应恭敬事奉他!
作是念已,即便严驾,多将翼从,执持金瓶、金杖、伞盖,往诣佛所,恭敬奉事。
= 做这样的思考后,他就立刻准备车驾,带了许多随从,拿着金瓶、金杖、伞盖,前往拜访佛陀,要恭敬奉事他。
严驾 = 整治车驾。即准备车驾。
(yì) = 翅膀[wing](辅助[render assistance to a ruler])
多将翼从 = 将,带的意思。翼从:即随从之人。
到于林口,下车步进,至世尊所,问讯安不?
却坐一面,白世尊曰:“沙门瞿昙!何论何说?”
= 到了园林的入口,婆罗门下车走了进去,走到世尊的住所,向世尊问讯平安否?退坐一边,禀告世尊说:「沙门瞿昙啊!您是谈论什么?讲说什么呢?」
(lùn) = 评论,研究。引申为“议论”,分析和说明事理[discusstalk about](衡量;评定[judgeweighassessevaluate]/评论;辩析[reviewargue]/主张;学说[theory])
佛告婆罗门:“我论因、说因。”
= 我谈论的是因,讲说的也是因。
又白佛言:“云何论因?云何说因?”
= 您怎样谈因?又怎样讲说因的呢?
佛告婆罗门:“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 我论说有自因和助缘的和合才能生起世间法,有自因和助缘的和合世间法才能生起;有自因与助缘的和合才能消灭世间法,有自因与助缘的和合世间法才能消灭。
婆罗门白佛言:“世尊!云何为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
= 世尊啊!什么是有自因和助缘的和合才能生起世间法,有自因和助缘的和合世间法才能生起呢?
佛告婆罗门:“愚痴无闻凡夫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不如实知。
= 愚痴无闻的凡夫对色的生起、色的息灭、对色的爱乐、色造成的祸患、自色中出离等情况,都不能如实地察知。
“不如实知故,爱乐于色,赞叹于色,染著心住;彼于色爱乐故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恼苦,是则大苦聚集。
= 因为不能如实察知的缘故,所以就爱乐色,赞叹色,心里执著于它;由于他对色的爱乐,所以就会去追逐求取;由于追逐求取的行为,所以就招感后世相应的果报;由于招感后世相应的果报,所以就有来世的再生;由于有来世的再生,所以就有老、死、忧、悲、恼苦,这就是大苦结聚的集起。
(qǔ) = 左边是耳朵,右边是手<>,合起来表示用手割耳朵。古代作战,以割取敌人尸体首级或左耳以计数献功[cut off left-ear]([takefetchget])
聚集(jù jí) = 集合[gatherassemblecollect]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
“婆罗门!是名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
= 婆罗门啊!这就叫有自因和助缘的和合才能生起世间法,有自因和助缘的和合世间法才能生起。
婆罗门白佛言:“云何为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 什么是有自因和助缘的和合才能息灭世间法,有自因和助缘的和合世间法才能息灭呢?
佛告婆罗门:“多闻圣弟子于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
= 多闻圣弟子对色的生起、色的息灭、色的爱乐、色造成的祸患、自色中出离等情况,都能如实地察知。
“如实知已,于彼色不爱乐、不赞叹、不染著、不留住。
= 都能如实地察知后,对那色便不爱乐、不赞叹、心不系着它。
“不爱乐、不留住故,色爱则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恼苦灭。
= 由于内心不爱乐、不系着它的缘故,所以就能灭除对色的贪爱;贪爱灭除后,那么对它的追逐求取就能灭除;追逐求取灭除后,那么就不会招感后世相应的果报;不招感后世相应的果报,就不会有来世的再生;没有来世的再生,就不会有老、死、忧、悲、恼苦的生起。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
“婆罗门!是名有因有缘灭世间,是名有因有缘世间灭。
= 婆罗门啊!这就叫有自因和助缘的和合才能息灭世间法,有自因和助缘的和合世间法才能息灭。
“婆罗门!是名论因,是名说因。”
= 婆罗门啊!这就叫谈论因,这就叫讲说因。
婆罗门白佛言:“瞿昙!如是论因,如是说因。世间多事,今请辞还。”
= 瞿昙啊!是要像这样地去谈论因,像这样地去讲说因的。世间有很多杂事(要处理),我现在就向您请辞了。
(cí) = 诉讼,打官司[legal caselawsuit](辞别;告别[bid farewellsay good-bye to]/言辞;文辞[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说讲[speaktalk])
佛告婆罗门:“宜知是时。”
应当正是时候了!
= “知是时”:「恰是时候」之意。
 
佛说此经已,诸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礼足而去。
 
如来果德<佛十种尊号>
十种尊号/十号
解释
1
如来<Tathagata>
言佛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
2
<Arhat>
即应供,言佛应受人天的供养。
3
等正觉<Sayak-sabodhi>
言佛的觉悟,平等如一。
4
明行足
言佛于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等三明与身、口之行业悉皆圆满具足。或依北传大般涅槃经卷十八之说,明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足,即戒、定、慧等;佛依戒、定、慧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称明行足。婴儿行、病行等五行悉皆具足。
5
善逝
言佛自在好去入于涅槃。
6
世间解
言佛能了解一切世间的事理。
7
无上士
言佛为至高无上之士。
8
调御丈夫
言佛为能调御修正道的大丈夫。
9
天人师
言佛是一切天、人的导师。
10
<Buddha>
梵语,佛陀的简称,华译觉者。言佛为正觉和遍知的大觉大悟者。
11
世尊<Bhagavat>
言佛是一切世人所共同尊重的人。
 
#54、本经叙说占相预言之不可信赖。
##经文中五阴「无种」是指五阴没有固定的生起根源或源头,而是由因缘而生灭。若五阴「有种」,就有不会变的主体。但因为五阴「无种」,不同的因缘有不同的结果,预言就无法「言有必有,言无必无,言成必成,言坏必坏」这么地完全正确,何况成了的事迟早也是会衰败的。婆罗门在了解这一点之后,就同意佛陀的见解比较高明。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彼时,毗迦多鲁迦聚落有婆罗门来诣佛所,恭敬问讯,却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我有年少弟子,知天文、族姓,为诸大众占相吉凶,言有必有,言无必无,言成必成,言坏必坏。
“瞿昙!于意云何?”
=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婆罗国仙人住处的鹿野苑中。那时,有位毗迦多鲁迦部落的婆罗门来到佛陀住处拜访,他向佛陀恭敬问讯后,退坐一边,禀告佛陀说:「瞿昙啊!我有位年少的弟子,能知晓天文、族姓的事情,为大众占卜吉凶,他断言会有此事,就一定会有此事;断言没有,就一定没有;断言会成,就一定会成;断言会变坏,就一定会变坏。瞿昙啊!您意见怎样呢?」
天文(tiān wén) = 天体在宇宙间的分布、运行等现象[astronomy]
(zhān) = 从卜,从口。以口问卜。推测吉凶,即察看甲骨的裂纹或蓍草排列的情况取兆推测吉凶[divine](征兆[omen])
佛告婆罗门:“且置汝年少弟子知天文、族姓。
“我今问汝,随汝意答。
“婆罗门!于意云何?色本无种耶?”
= 暂且搁置谈论你那位年少弟子知晓天文、族姓的事。我现在问你,你就随意回答。婆罗门啊!你意见怎样?色原本就没有能自生的种子吧?
无种 = 没有最初的根源。
答曰:“如是,世尊!”
= 是的,世尊!
“受、想、行、识本无种耶?”
= 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原本就没有能自生的种子吧?
答曰:“如是,世尊!”
佛告婆罗门:“汝言我年少弟子知天文、族姓,为诸大众作如是说,言有必有,言无必无,知见非不实耶?”
= 你说我有位年少的弟子知晓天文、族姓的事情,为大众们这样地宣说:断言有的话就一定会有,断言没有的话就一定没有,他的知见无不真实么?
(yé) = 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吗”或“呢”。
婆罗门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婆罗门:“于意云何?颇有色常住百岁耶?为异生异灭耶?
“受、想、行、识常住百岁耶?异生、异灭耶?”
= 你意见怎样?可有色能够常住百岁不变的吗?还是不断变异生灭的呢?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能够常住百岁不变吗?还是不断变异生灭的呢?
答曰:“如是,世尊!”
= 婆罗门禀告佛陀说:「是不断变异生灭,世尊!」
佛告婆罗门:“于意云何?汝年少弟子知天文、族姓,为大众说,成者不坏,知见非不异耶?”
=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你意见怎样?你那位年少弟子知晓天文、族姓的事,为大众占卜宣说,断言会成就的话就一定不会败坏,他的知见不就有差别了?」(言有错误之意)
答曰:“如是,世尊!”
= 婆罗门禀告佛陀说:「是的,世尊!」
佛告婆罗门:“于意云何?此法彼法,此说彼说,何者为胜?”
=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你意见怎样?我的讲法和你那位年少弟子的讲法,我说的道理和你那年少弟子说的道理,那一人较殊胜呢?」
婆罗门白佛言:“世尊!此如法说,如佛所说显现开发,譬如有人溺水,能救获彼,能救迷方示路,暗惠明灯。
“世尊今日善说胜法,亦复如是显现开发。”
= 世尊啊!您这是契合正法的说法,就如佛陀您所说的,把正法显现揭示出来。比如有人溺于水中,能救护他,也能救助迷失方向的人而示以明路,给愚昧的人惠赐明灯。世尊您今日善说殊胜的妙法,也是像这样的把它显现揭示出来。
显现(xiǎn xiàn) = 显露,露面[appearshowmanifest oneselfreveal oneself]
开发(kāi fā) = 通过研究或努力,开拓、发现、利用新的资源或新的领域[developopen upexploit]/对新资源、新领域的开拓和利用[development]
(huì) = 仁爱[kindheartedness](惠赠[benefitfavorkindness]/惠赠;给予好处[give])
 
佛说此经已,毗迦多鲁迦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即从座起,礼足而去。
 
#55、本经说明何者为阴,何者为受阴。相应部Khandha(蕴)。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波罗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阴及受阴。
= 我现在将为大家解说阴及受阴的意义。
受阴 = 即取蕴,取为烦恼之异名,由烦恼而生蕴,由五蕴而生烦恼,故曰取蕴。有五取蕴,即色、受、想、行、识等五取蕴。
“云何为阴?若所有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总说色阴。
= 什么是阴呢?就这所有的色来说,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现象就总称之为色阴。
“随诸所有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彼一切总说受、想、行、识阴,是名为阴。
= 随着的所有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如上所说,那一切现象也总称之为受阴、想阴、行阴、识阴,这就叫做阴。
“云何为受阴?若色是有漏、是取,若彼色过去、未来、现在,生贪欲、瞋恚、愚痴及余种种上烦恼心法;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受阴。”
= 什么是受阴呢?假如色是会令人生起烦恼,也会令人执取;假如那色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会令人产生贪欲、瞋怒、愚痴,以及其它种种使人增长烦恼的心法;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同样的情形,这些就叫受阴。
有漏 = 即有烦恼之意。世间一切有为法,都是有烦恼的有漏法。
(chēn) = 睁大眼睛[stare angrily](怒;生气[peeve])
(huì) = 怨恨,愤怒[anger]
心法 = 心理现象。「法」在这边是广义的用法,代表任何有形、无形、真实、虚妄的事物或道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有二义。
荫覆之义,指色、声……等之有为法荫覆真理。
积聚之义,谓色、声……等之有为法积聚生死之苦果。
 
#56、本经说明于五阴生爱恚是有漏法,反之则为无漏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有漏、无漏法。
= 我现在将为大家解说有漏法和无漏法。
有漏法 = 漏是烦恼的别名。有漏法,即有烦恼之法世间一切有为法,都是有烦恼的有漏法。
无漏法 = 清净无烦恼之法。出世间的一切无为法,都是清净无烦恼之法,如三乘圣人所证得的戒定慧和涅槃,就是出世间的无漏法。
“若色有漏,是取,彼色能生爱、恚;
“如是受、想、行、识有漏,是取,彼识能生爱、恚,是名有漏法。
= 如果色会令人生起烦恼,是令人执取的事物,那么那色就能使人生起喜爱或瞋恚的心理;像这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如果也是会令人生起烦恼,是令人执取的事物,那精神现象就能使人生起喜爱或瞋恚的心理,这就叫有烦恼的有漏法了。
“云何无漏法?诸所有色无漏,非受,彼色若过去、未来、现在,彼色不生爱、恚;
“如是受、想、行、识无漏,非受,彼识若过去、未来、现在,不生爱、恚,是名无漏法。”
= 怎样叫无漏法呢?就是说所有一切色不会令人起烦恼,也不会去执取,那色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那色都不会使人生起喜爱或瞋恚的心理;像这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都不会令人起烦恼,也不会去执取,那精神现象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都不会使人生起喜爱或瞋恚的心理,这就叫清净没烦恼的无漏法了。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信二阿难,坏法郁低迦,婆罗及世间,除漏无漏法。
= 有二种信经,有二种阿难经。坏法经、郁低迦经。婆罗门经、世间经。五阴经、漏无漏法经。
= “除漏无漏法”:「除」,据第55经经文及巴利本同经,疑为「阴」之误。
 
#57、本经叙说若善观察诸阴,则能疾得漏尽。相应部Parileyya(波陀聚落)。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
还,持衣钵,不语众,不告侍者,独一无二,于西方国土人间游行。
= 那时,世尊穿好法衣,手拿钵盂,走进舍卫城乞食回来住处后,又穿着法衣拿着钵盂,不告诉僧众,也不告诉侍者,自己一个人,往西方国土游化人间乞食。
= “游行”:Carika,相对于「林住」而云游人间,方便教化或乞食。
独一无二 = 即独自一人,没有他人之意。
时,安陀林中有一比丘,遥见世尊不语众,不告侍者,独一无二。
= 当时,安陀林中有一位比丘,他遥见世尊不告诉僧众,也不告诉侍者,自己一个人的。
安陀林 = 是音译,义译为寒林,因为林木多而较凉,也是弃尸的树林,而让一般人恐惧而发凉。是佛陀及弟子的修行场所之一,位于王舍城北方。
见已,进诣尊者阿难所,白阿难言:“尊者!当知世尊不语众,不告侍者,独一无二而出游行。”
= 他见到这样情景后,就去见阿难尊者,禀告阿难说:「尊者啊!您应当知道世尊不告诉僧众,也不告诉侍者,自己一个人外出游化人间去了。」
尔时,阿难语彼比丘:“若使世尊不语众,不告侍者,独一无二而出游行,不应随从。
“所以者何?今日世尊欲住寂灭少事故。”
= 当时,阿难告诉那位比丘说:「假使世尊不告诉僧众,也不告诉侍者,自己一个人外出游化人间的话,我们就不应该跟从他去。为什么呢?因为今天世尊想要独住于寂静中,那是为了减少事务纷扰的缘故。」
= “寂灭”:静寂之意。
尔时,世尊游行北至半阇国波陀聚落,于人所守护林中,住一跋陀萨罗树下。
= 这时,世尊游化人间,往北边到了半阇国的波陀部落,在一处有人守护的园林中,就驻锡在一棵跋陀萨罗树的树下。
= “半阇国波陀”:半阇(Pancala),佛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波陀(Parileyyaka),聚落名。
= “跋陀萨罗”:Bhaddasala,一种树名。
半阇国 = 佛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又作旁遮罗国。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罗希尔坎德和北方邦的某些地区,恒河将它分为南北两部。
人所守护林 = 有人守护的园林。
时有众多比丘诣阿难所,语阿难言:“今问世尊住在何所?”
= 当时有众多的比丘来拜见阿难,禀告阿难说:「我们现在想请问您,世尊到底在甚么地方?」
阿难答曰:“我闻世尊北至半阇国波陀聚落,人所守护林中跋陀萨罗树下。”
= 阿难回答说:「我听说世尊往北游化,到了半阇国的波陀部落里,在一处有人守护的园林中,就驻钖在一棵跋陀萨罗树的树下。」
时,诸比丘语阿难曰:“尊者当知,我等不见世尊已久,若不惮劳者,可共往诣世尊?”
= 这时,众比丘禀告阿难说「尊者啊!你应该知道的,我们已经很久没见世尊的面了,您如果不怕劳累的话,可否跟我们一同前往拜见世尊呢?」
(dàn) = 畏难,怕麻烦[feardread][be afraid of difficultybe unwilling to borrow trouble]
惮劳(dàn láo) = 畏惧辛劳。
哀愍故,阿难知时,默然而许。
= 由于悲悯这些比丘的缘故,阿难尊者知道现在也是适当时候了,就静默的答应了。
尔时,尊者阿难与众多比丘夜过晨朝,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
= 那时,阿难尊者和这些比丘过了夜,到了早晨,穿好了法衣,手拿着钵盂,走进舍卫城乞食。
(chén) = 清晨[morning]
(zhāo) = 甲骨文字形,上下为“莽”字,中间为“日”,“月”。表明太阳已从草丛升起,月亮还未落,是早晨。指日出到早餐时,泛指早晨[morning]
乞食已,还精舍,举卧具,持衣钵,出至西方人间游行,北至半阇国波陀聚落人守护林中。
= 乞食毕,回到了精舍,大家收拾卧具,持着衣钵,走向西方,在人间游化,又向北到了半阇国波陀部落有人守护的园林中。
= 这里指「收藏」。
时,尊者阿难与众多比丘置衣钵,洗足已,诣世尊所,头面礼足,于一面坐。
= 那时,阿难尊者和众多的比丘放置好了衣钵,洗完脚后,就来拜见世尊,顶礼佛足后,群坐一边。
尔时,世尊为众多比丘说法,示、教、利、喜。
= 当时,世尊便为这些比丘们说法,启示教导他们,使他们得到法益而欢喜。
= “示、教、利、喜”:巴利本作Dhammiya Kathaya Sandassesi Samadapesi Samuttejesi Sampahamsesi(教示之、劝导之、赞助之、使之欢喜)。
示教利喜 = 言指示教导之,使其获得法益而欢喜。南传巴利本此处则作:教示之、劝导之、赞助之、使之欢喜。
尔时,座中有一比丘作是念:“云何知、云何见,疾得漏尽?”
= 这时,座中有一位比丘这样地想着:要怎样去认知,怎样去观察,才能快速地尽除各种烦恼呢?
尔时,世尊知彼比丘心之所念,告诸比丘:“若有比丘于此座中作是念‘云何知、云何见,疾得漏尽?’者,我已说法言:当善观察诸阴,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
= 当时,世尊察知那位比丘心里所想的事,于是就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有比丘在座位中做这样地想法:『要怎样去认知,怎样去观察,才能快速地尽除各种烦恼呢?』的话,我曾经说法阐述过:『应当要好好地去观察五蕴,(就是要修习)所谓的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等。』
= “四念处八圣道分”:以上诸项总称为「三十七道品」。
诸阴 = 即指五阴而言。
“我已说如是法,观察诸阴。
= 我已经说过这些道法,去观察五蕴。
“而今犹有善男子不勤欲作、不勤乐、不勤念、不勤信,而自慢惰,不能增进得尽诸漏。
= 如今却还有一些善男子不愿勤做观察、不勤乐修习、不勤思考、不勤信解、反而傲慢怠惰,不能增进道法,尽除各种烦恼。
(màn) = 轻慢;对人无礼貌[despiselook down on](从慢走引申为缓慢[slow])
(duò) = 不恭敬[slighting](懈怠;懒惰[lazy])
“若复善男子于我所说法,观察诸阴,勤欲、勤乐、勤念、勤信,彼能疾得尽诸漏。
= 如果有善男子能把我所说的道法,用来观察五蕴,勤做观察,勤乐修习、勤于思考、勤于信解,那位善男子必能很快地尽除各种烦恼。
“愚痴无闻凡夫于色见是我,若见我者,是名为行。
= 愚痴无闻凡夫对色妄见那就是我,如果妄见是我的话,这就叫行(妄行造业)。
= 从「于色见是我」以下这一段,叙说十二缘起之相互关系。
“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转?无明触生爱,缘爱起彼行。
= 那个行是以什么为因?从何处集起?从何处产生?从何处显现的呢?就是由于无明(愚痴不明事理)触境而生起爱欲,因有爱欲而引起各种的妄行。
“彼爱何因?何集?何生?何转?彼爱受因、受集、受生、受转。
= 那爱欲又是以什么为因?从何处集起?从何处产生?从何处显现的呢?那爱欲就是以感受为因,从感受集起,从感受产生,从感受显现而来的。
“彼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转?彼受触因、触集、触生、触转。
= 那感受又是以什么为因?从何处集起?从何处产生?从何处显现的呢?那感受就是以觉触为因,从觉触集起,从觉触产生,从觉触显现而来的。
“彼触何因?何集?何生?何转?谓彼触六入处因、六入处集、六入处生、六入处转。
= 那觉触又是以什么为因?从何处集起?从何处产生?从何处显现的呢?我说那觉触是以六根为因,从六根处集起,从六根处产生,从六根处显现而来的。
六入处 = 是六根的别名。入,涉入之义。谓根境互相涉入,即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
“彼六入处无常有为,心缘起法;彼触、受、爱、行,亦无常有为,心缘起法。
= 而那六根都是无常的有为法,是由于心缘外境而生起的法;那觉触、感受、爱欲、造作诸业,也都是无常的有为法,是由于心缘外境而生起的法。
无常有为 = 无常,无有常住。有为,有因缘造作之法。
心缘起法 = 心缘,起心而攀缘外境。此句谓由心缘外境而生起之法。「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类句此处作「缘起所生」。
“如是观者,而见色是我;
“不见色是我,而见色是我所;
“不见色是我所,而见色在我;
“不见色在我,而见我在色;
= 如果是像愚痴无闻凡夫那样地去做观察的话,就会认见色就是我;不认见色就是我的话,就会认见色是我所拥有;不认见色就是我所有的话,就会认见色在我之中;不认见色在我之中的话,就会认见我在色之中;
“不见我在色,而见受是我;
“不见受是我,而见受是我所;
“不见受是我所,而见受在我;
“不见受在我,而见我在受;
= 不认见我在色之中的话,就会认见感受就是我;不认见感受就是我的话,就会认见感受就是我所有;不认见感受就是我所有的话,就会认见感受在我之中;不认见感受在我之中的话,就会认见我在感受之中;
“不见我在受,而见想是我;
“不见想是我,而见想是我所;
“不见想是我所,而见想在我;
“不见想在我,而见我在想;
= 不认见我在感受之中的话,就会认见想象就是我;不认见想象就是我的话,就会认见想象是我所有;不认见想象是我所有的话,就会认见想象在我之中;不认见想象在我之中的话,就会认见我在想象之中;
“不见我在想,而见行是我;
“不见行是我,而见行是我所;
“不见行是我所,而见行在我;
“不见行在我,而见我在行;
= 不认见我在想象之中的话,就会认见意志行为就是我;不认见意志行为就是我的话,就会认见意志行为是我所有;不认见意志行为是我所有的话,就会认见意志行为在我之中;不认见意志行为在我之中的话,就会认见我在意志行为之中;
“不见我在行,而见识是我;
“不见识是我,而见识是我所;
“不见识是我所,而见识在我;
“不见识在我,而见我在识;
= 不认见我在意志行为之中的话,就会认见心识就是我;不认见心识就是我的话,就会认见心识是我所有;不认见心识是我所有的话,就会认见心识在我之中;不认见心识在我之中的话,就会认见我在心识之中;
“不见我在识,复作断见、坏有见;
“不作断见、坏有见,而不离我慢。
“不离我慢者,而复见我,见我者即是行。
= 不认见我在心识之中的话,便又生起人死断灭不复再生的断见,和空无所有的坏有见;能不作断见、坏有见的话,却又不能舍离傲慢自大的习性;不能舍离傲慢自大习性的话,便又执持着一个自我;执持着一个自我的话,就是妄行造业了。
断见 = 坚持人死之后身心断灭不复再生的偏见,是五恶见之一。(五恶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断见即属边见。)
坏有见 = 有见,执著实有的邪见。坏有见,即空无所有的偏见。
“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转?如前所说,乃至我慢。
= 那妄行造业是以什么为因?从何处集起?从何处产生?从何处显现的呢?就是如前面所叙述的,……乃至于傲慢自大。
“作如是知、如是见者,疾得漏尽。”
= 能这样地去认知,这样地去观察的话,就可快速地尽除烦恼了。」
 
佛说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十七道品 = 要快速证悟并除灭烦恼,可以整理出三十七类通往涅槃的方法,包括:
四念处
专注于当前的四种目标之一
(1)身身观念处、(2)受受观念处、
(3)心心观念处、(4)法法观念处。
四正勤
正确地勤奋于四个层面
(1)已生恶令断灭、(2)未生恶令不生、
(3)未生善令生起、(4)已生善令增长。
四如意足
基于四种因素产生禅定、成就神通
(1)欲定断行成就如意足、(2)精进定断行成就如意足、
(3)意定断行成就如意足、(4)思惟定断行成就如意足。
五根
如同根生茎叶般能增上其他善法的五个根本
(1)信根、(2)精进根、(3)念根、(4)定根、(5)慧根。
五力
由五根实修而发挥出的具体力量
(1)信力、(2)精进力、(3)念力、(4)定力、(5)慧力。
七觉分
觉悟的七个要素
(1)念觉分、(2)择法觉分、(3)精进觉分、(4)喜觉分、(5)轻安觉分、(6)定觉分、(7)舍觉分。
八圣道分
迈向解脱的正确途径
(1)正见、(2)正志、(3)正语、(4)正业、(5)正命、(6)正精进、(7)正念、(8)正定。
 
此经中提到的五受阴、三十七道品、十二因缘、漏尽,皆可纳入四圣谛的体系下,互为呼应:
五受阴。
十二因缘。
漏尽。
三十七道品。
 
#58、本经说明欲为五阴之根,由欲而生欲集、欲生、欲触。相应部Punnama(满月)、中部Mahapunnama-sutta(满月大经),Culapunnama-sutta(满月小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东园鹿母讲堂。
= “东园鹿母讲堂”:Pubbarama Migaramatupasada,为舍卫城外之精舍。
尔时,世尊于晡时从禅觉,于诸比丘前敷座而坐,告诸比丘:“有五受阴。
“云何为五?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 那天下午,世尊从禅定中出定,就在众比丘前铺好座垫坐下,他告诉众比丘说:「有五种受阴。是哪五种呢?就是指色受阴,以及受、想、行、识等受阴。」
(bū) = 申时,即午后三时至五时[p.m.35]
时,有一比丘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世尊!此五受阴,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耶?”
= 这时,有一位比丘从座位起来,整肃仪容衣服,袒露着右肩,右膝跪地,合掌恭敬禀告佛陀说:「世尊啊!这五受阴就是指色受阴,以及受、想、行、识等受阴吗?」
佛告比丘:“还座而问,当为汝说。”
= 佛陀告诉比丘说:「请回座位再发问,我将会为你解说。」
时,彼比丘为佛作礼,还复本座,白佛言:“世尊!此五受阴,以何为根?以何集?以何生?以何触?”
= 当时,那位比丘就向佛陀行礼,便回到自己的座位,然后禀告佛陀说:「世尊啊!这五受阴,是用什么做根本?从何处集起?从何处产生?用什么去接触的呢?」
佛告比丘:“此五受阴,欲为根,欲集、欲生、欲触。”
= 这五受阴就是用贪欲做根本,从贪欲而集起,从贪欲而产生,用贪欲去接触的。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欢喜随喜,而白佛言:“世尊!为说五阴即受,善哉所说!今当更问。
“世尊!阴即受,为五阴异受耶?”
= 当时,那位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禀告佛陀说:「世尊啊!您为我们解说五阴,我们即能领受,说得真好啊!我现在再向您请问。世尊啊!五阴就是受,或者五阴不同于受呢?」
 
#阴即受经<依后面之摄颂看,则得以分为此经。概说为:五阴非受,然而也非异于受。>
 
佛告比丘:“非五阴即受,亦非五阴异受;能于彼有欲贪者,是五受阴。”
= 不是五阴就是受,也不是五阴不同于受;而是能对那五阴有所欲贪的话,就是五受阴。
= “非五阴即受是五受阴”:以上佛陀所说这段话,乃说明若于五阴有欲贪,即为五受阴。
非五阴即受,亦非五阴异受;能于彼有欲贪者,是五受阴 = 五阴并不就是执着,也不是五阴之外有执着,而是哪里有欲贪,哪里就有五受阴(执着的五阴)。
 
#二阴共相关经<依后面之摄颂,得以分为此经。是有关于在五阴里,是否有不同的欲贪与否?>
 
比丘白佛:“善哉!世尊!欢喜随喜,今复更问。
“世尊!有二阴相关耶?”
= 说得真好啊!世尊啊!我内心十分欢喜,现在要再向您请问。世尊啊!二阴之间彼此有相关连吗?
= “有二阴相关耶:此句在相应部中作Siya Pana Bhante Pancupadanakkhandhesu Chandaragavemattata Ti(于五受阴有种种欲贪之差别吗?)
佛告比丘:“如是!如是!犹若有一人如是思惟:‘我于未来得如是色、如是受、如是想、如是行、如是识。’是名比丘阴阴相关也。”
= 是的!是的!就像有一个人这样地思考:我将来会获得这样的色(物质现象)、这样的受(感受)、这样的想(想象)、这样的行(意志行为)、这样的识(心识),这就叫比丘阴阴相关连了。
 
#名字经<依后面之摄颂,得以分为此经。是有关于阴的范围。>
 
比丘白佛:“善哉所说!欢喜随喜,更有所问。
“世尊!云何名阴?”
= 说得真好啊!我内心十分欢喜,再向您请问。世尊啊!什么叫做阴呢?
= “云何名阴”:此句在相应部中作Kittavata Nu Kho Khandhanam Khandhadhivacanan Ti(究竟以何为阴之阴相关语)。
佛告比丘:“诸所有,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总说阴,是名为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如是,比丘!是名为阴。”
= 所有一切的色,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总说为阴,这就叫做阴;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像这些物质与精神现象,比丘啊!都叫做阴。
 
#因缘经<依后面的摄颂,得以分为此经。说明:色以四大为因缘,受想行以触,识以名与色为因缘。>
 
比丘白佛:“善哉所说!欢喜随喜,更有所问。
“世尊!何因何缘名为色阴?何因何缘名受、想、行、识阴?”
= 说得真好啊!我内心十分欢喜,再向您请问。世尊啊!是以什么为因缘而叫做色阴(物质现象)?以什么为因缘而叫做受(感受)、想(想象)、行(意志行为)、识(心识)阴呢?
佛告比丘:“四大因、四大缘,是名色阴。
= “四大”:指地、水、火、风。
“所以者何?诸所有色阴,彼一切悉皆四大,缘四大造故。
= 是以地、水、火、风四大元素为因,以这四大元素为缘的和合,这就叫色阴(物质现象)。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所有一切的色阴,那一切都是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由这四大元素所造成的缘故。
“触因、触缘,生受、想、行,是故名受、想、行阴。
“所以者何?若所有受、想、行,彼一切触缘故。
= 再以觉触为因,以觉触为缘,而产生受、想、行等精神现象,所以就叫受阴、想阴、行阴。为什么这样呢?是因所有的受阴、想阴、行阴,那一切精神现象都是以觉触为因缘而生起的缘故。
若所有受、想、行 = 「若」字作「乃」解。
“名色因、名色缘,是故名为识阴。
= “名色”:「名」,在此处指「受、想、行」,和「色」共为产生「识」的四种因缘。简言之,名指心理的,色指生理的。
“所以者何?若所有识,彼一切名色缘故。”
= 又再以名(指受、想、行阴三种精神现象)与色阴(物质现象)为因,以名与色阴为缘,所以就叫识阴(心识)。为什么这样呢?就是因为所有的识阴,都是以名色为因缘而生起的缘故。
= “四大因名色缘故”:以上佛陀所说这段话,乃说明「色以四大因缘是名色阴,受、想、行以触因触缘是名受、想、行阴,识以名色因缘是名识阴」。
名色因 = 名,谓精神现象,此指受、想、行等三阴。色,谓物质现象。
 
#二味经<依后面之摄颂,得以分为此经。是说明有关于色等五阴之味、患、离。>
 
比丘白佛:“善哉所说!欢喜随喜,更有所问。
“云何色味?云何色患?云何色离?
“云何受、想、行、识味?云何识患?云何识离?”
= 说得真好啊!我内心十分欢喜,再向您请问。怎样叫对色的爱乐?怎样叫色造成的祸患?怎样叫自色中出离?怎样叫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的爱乐?怎样叫精神现象造成的祸患?怎样叫自精神现象中出离呢?
佛告比丘:“缘色生喜乐,是名色味;
“若色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色患;
“若于色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色离。
= 如果攀缘色而生起喜乐之心,这就叫对色的爱乐;如果这色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之法,这就叫色所造成的祸患;如果对这色,能够调伏内心的贪欲,断除贪欲,超越贪欲,这就叫自色中出离。
“若缘受、想、行、识生喜乐,是名识味;
“受、想、行、识,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识患;
“于受、想、行、识,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识离。”
= 如果攀缘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而生起喜乐之心,这就叫对精神现象的爱乐;如果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是变化无常、令人苦恼、变易之法,这就叫精神现象所造成的祸患;如果对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能够调伏内心对它的贪欲,断除贪欲,超越贪欲,这就叫自精神现象中出离。
= “缘色生喜乐是名识离:以上佛陀所说这段话,乃于五阴说「味、患、离」。
 
#我慢经<依后面之摄颂,得分为此经。说明我慢之发生,乃因对于五阴而生我见之故。>
 
比丘白佛:“善哉所说!欢喜随喜,更有所问。
“世尊!云何生我慢?”
= 说得真好啊!我内心十分欢喜,再向您请问。世尊啊!为什么会生起傲慢自大心理呢?
= “我慢 Ahamkara-mamankara-mananusaya,我慢、我所慢、慢随眠。
我慢 = 自高自大,侮慢他人。
佛告比丘:“愚痴无闻凡夫于色见我、异我、相在,于受、想、行、识见我、异我、相在,于此生我慢。”
= 就是因为愚痴无闻凡夫对这色妄见有一实体的我、为我所有、我在色中、或色在我之中等情况,对这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妄见有一实体的我、为我所有、我在这些精神现象中、或这些精神现象在我之中等情况,就在这当中生起了傲慢自大的心理。
= “愚痴无闻凡夫于此生我慢”:以上佛陀所说这段话,旨在说明生我慢,乃是因于五阴生我见之故。
 
#无我慢经<依后面之摄颂。而得以分为此经。是有关于没有我慢的问题之说明。>
 
比丘白佛:“善哉所说!欢喜随喜,更有所问。
“世尊!云何得无我慢?”
= 说得真好啊!我内心十分欢喜,再向您请问。世尊啊!怎样才能不傲慢自大呢?
佛告比丘:“多闻圣弟子不于色见我、异我、相在;不于受、想、行、识,见我、异我、相在。”
= 就是多闻圣弟子不可在色中妄见有一实体的我、为我所有、我在色中、或色在我之中等情况;也不可在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中,妄见有一实体的我、为我所有、我在这些精神现象中、或这些精神现象在我之中等情况。
= “多闻圣弟子异我、相在:以上佛陀所说这段话,乃说明如何去除我慢。
 
#疾漏尽经<依后面之摄颂,得分为此经。五受阴离我见而解脱,钝根比丘即疑:无我,谁会受未来果报?>
 
比丘白佛:“善哉所说!更有所问。
“何所知、何所见,尽得漏尽?”
= 说得真好啊!再向您请问。要怎样去认知,怎样去察见,才能尽除所有的烦恼呢?
佛告比丘:“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比丘!如是知,如是见,疾得漏尽。”
= 所有一切色,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都没有一个实体的我、非我所有、我不在色中、色也不在我之中;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比丘啊!这样地认知,这样地察见,就可快速地尽除烦恼了。
= “诸所有色疾得漏尽:以上佛陀所说这段话,乃说明若于五受阴离我见,则得解脱。
尔时,会中复有异比丘,钝根无知,在无明㲉起恶邪见,而作是念:“若无我者,作无我业,于未来世,谁当受报?”
= 当时,法会中另有一位比丘,根基愚钝,没有智慧,就在愚昧的心中生起坏邪见,他做这样地想法:如果没有实体的我存在的话,那么所造作的一切都是无我的业了,在未来世时,还有谁会受到业报呢?
钝根 = 愚钝的根基,指领悟性不高的人。
(què) = 鸟卵;蛋壳[egg shells]
在无明㲉起恶邪见 = 由于无明而生出不合乎正法的外道见解。「㲉」是「卵」,譬喻无明如同卵一般,能生出邪见。
尔时,世尊知彼比丘心之所念,告诸比丘:“于此众中,若有愚痴人,无智无明,而作是念:‘若色无我,受、想、行、识无我,作无我业,谁当受报?’
“如是所疑,先以解释彼,云何比丘!色为常耶?为非常耶?”
= 这时,世尊已知道那位比丘心里所想的问题了,于是就告诉众比丘说:「在这法会大众中,如果有愚痴的人,没有智慧,不明事理,做这样的想法:如果色中没有一实体的我,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中,也没有一实体的我,那么所造作的一切都是无我业,还有谁会受到业报呢?像这样的疑问,我且先为他解释。比丘啊!你意见怎样?色是常住不变的呢?还是变化无常的呢?」
答言:“无常,世尊!”
“若无常者,是苦耶?”
= (佛陀问:)「如果是变化无常的话,应是会令人苦恼的么?」
答言:“是苦,世尊!”
“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于中宁见是我、异我、相在不?”
= (佛陀问:)「如果变化无常、令人苦恼、是变易之法的话,那么多闻圣弟子在这当中可察见是我、为我所有、我在色中、或色在我之中的情况么?」
答言:“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是故,比丘!若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是见者,是为正见;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多闻圣弟子如是观者便修厌,厌已离欲,离欲已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 (佛陀问:)「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所以,比丘啊!这所有的色,无论过去、未来或现在,无论在内或在外,无论粗糙或细致,无论美好或丑恶,无论远处或近处,那一切都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拥有,能像这样地去察见的话,就是正见;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是像这样子。多闻圣弟子能这样去观察的话,便会修习厌离;修习厌离后,就能远离贪欲;能远离贪欲后,就可获得解脱,解脱知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说此经时,众多比丘不起诸漏,心得解脱。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尔时,会中欢喜奉行:以上这段经文,乃一比丘起「若无我,谁于未来受报」之邪见,世尊告之以「若于五受阴离我见,则得解脱智见,就无谁当受报之疑」。
 
阴根、阴即受,二阴共相关,名字、因、二味,我慢、疾漏尽。
= 阴根经、阴即受经,二阴共相关经,名字经、因缘经、二味经,我慢经、疾漏尽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