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十四_十法_十不善品第四十八之一
#428、本经叙说十恶之果报;当远离十恶,修行正见。参阅增支部Mani(摩尼珠)、杂阿含卷37第1035-1036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其有众生,修行杀生,广布杀生,种地狱罪,饿鬼、畜生行;若生人中,寿命极短。所以然者?由害他命。
“若有众生盗他物者,种三恶道之罪;若生人中,恒遭贫匮,食不充口,衣不盖形,皆由盗故;劫夺物者,即断他命根。
匮(kuì) = 柜子[dung’s basket]。(缺乏,空乏[deficient;short of]。)
“若有众生,好喜贪泆,种三恶道;若生人中,门不贞良,窃盗淫泆。
泆(yì) = 通“溢”。水满出[overflow]。(古同“逸”。放纵[let
sb. have his own way]。)
贞(zhēn) = 占卜[make divination;divine]。(坚定不移。多指意志或操守 [firm]/坚硬;坚劲[hard;firm]/忠;真诚[loyal;faithful]。)
“若有众生妄语者,种地狱罪;若生人中,为人所轻,言不信受,为人所贱。
贱(jiàn) = 价格低[cheap;inexpensive;low-priced]。(鄙视,轻视[slight]。)
“所以然者?皆由前世妄语所致。
“若有众生两舌者,种三恶道之罪;设生人中,心恒不定,常怀愁忧。
“所以然者?由彼人两头传虚言故。
“若有众生粗言者,种三恶道之罪;若生人中,为人丑弊,常喜骂呼。
弊(bì) = 同“毙”。仆;向前倒下[fall forward]。(坏,低劣[bad]。)
“所以然者?由彼人言不专正之所致也。
“若有众生斗乱彼此,种三恶道之罪;设生人中,多诸怨憎,亲亲离散。
“所以然者?皆由前世斗乱之所致也。
“若有众生嫉妒者,种三恶道;若生人中,乏诸衣裳。
裳(cháng) = 下衣。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男女都穿,是裙的一种,不是裤子[skirt worn by a woman or man
in ancient China]。(shang = 泛指衣服[dress]。)
“所以然者?由彼人起贪嫉故。
“若有众生起害意,种三恶道;设生人中,恒多虚妄,不解至理,心乱不定。
“所以然者?皆由前世恚怒所致也,无有慈仁。
“若有众生,行邪见者,种三恶道;若生人中,乃在边地,不生中国,不睹三尊道法之义,或复聋盲瘖痖,身形不正,不解善法、恶法之趣。
= “三尊”:即指佛、法、僧。
瘖(yīn) = 同“喑”。嗓哑不能出声。
痖(yǎ) = 同“哑”。
“所以然者?皆由前世无信根故,亦不信沙门、婆罗门、父母、兄弟。
“比丘知之:由此十恶之报,致此殃舋。
殃(yāng) = 歺,剔肉后残剩的骨头。多与死亡、灾祸有关。祸害,灾难[disaster]。(使受祸害败坏;为害[bring disaster to]。)
舋(xìn) = 玉的裂缝。/罪过。
“是故,比丘,当离十恶,修行正见。
“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29、本经叙说:(一)佛于说戒时默然,阿难三请说戒,佛言众中有不净者,此后不复说戒。(二)目干连入定观察,知马师、满宿不净,将二人驱逐。(三)佛为说七佛出世时圣众数目、圣众清净期限、禁戒偈等。(四)佛为说过去诸佛灭度后,法不久存,而释尊法当久存,弟子众多。小部自说经、律藏小品、增支部Uposatha(布萨)、中阿含第37经瞻波经、刘宋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译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28、西晋法炬译佛说恒水经、西晋法炬译法海经、后汉鸠摩罗什译佛说海八德经,参阅小部法句经注释。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十五日说戒时,将诸比丘,前后围绕,往诣普会讲堂。
尔时,世尊默然观察,诸圣众寂寞不语。
寞(mò) = 寂静;无声响[quiet]。(冷落,孤单[lonely]。)
是时,阿难白佛言:“今日圣众尽集讲堂;唯然,世尊,当与诸比丘说禁戒。”
= “当与诸比丘说禁戒”:巴利本作Uddisatu…Patimokkham(当说波罗提木叉)。禁戒(Samyama),又作律仪(Samvara),译为等护、防护,指防护身口意之过非。参阅杂阿含卷11第276经。
尔时,世尊亦复默然不语。
是时,阿难须臾复白佛言:“今正是时,宜说禁戒,初夜欲尽。”
六时 = 指昼夜六时。乃将一昼夜分为六时,即晨朝、日中、日没(以上为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以上为夜三时)。
|
||
初日分/晨朝
|
Pubbanha,06:00-10:00
|
昼三时
|
中日分/日中
|
10:00-14:00
|
|
后日分/日没
|
14:00-18:00
|
|
初夜
|
18:00-22:00
|
夜三时
|
中夜
|
Majjhima-yama,22:00-02:00
|
|
后夜
|
02:00-06:00
|
尔时,世尊复默不语。
尔时,阿难须臾复白佛言:“中夜欲竟,众僧劳顿,唯愿世尊以时说戒!”
顿(dùn) = 叩头,磕头[kowtow]。(舍弃;废弃[abandon]/立刻[immediately]/劳累疲弊[tired]/放置;安放[arrange]。)
尔时,世尊复默然不语。
是时,阿难须臾复白佛言:“后夜欲尽,唯愿世尊以时说戒!”
佛告阿难:“众中不净者故不说戒。
“今听上座,使说禁戒。
= “上座”:Thera,又作首座、长老。毗尼母经:「从无腊乃至九腊,是名下座;从十腊至十九腊,是名中座,从二十腊至四十九腊,是名上座;过五十腊已上,国王、长者、出家人所重,是名耆旧长宿。」
“若僧上座,不堪任说戒者,听持律说禁戒。
= “持律”:Vinaya-dhara,即持律者,又作律师,能诵持律藏,善知戒之持犯轻重等。
“若无持律者,其能诵戒通利者,当唱之使说戒。
诵(sòng) = 背诵、朗读[recite;read aloud]。
“自今已后,如来更不说戒。
“众中不净,如来于中说戒,彼人头破为七分,如彼酬罗果无异。”
头破七分 = 谓受鬼神责打,头破作七分。
酬(chóu) = 客人给主人祝酒后,主人再次给客人敬酒作答[exchange of toast]。(应对;对答[answer;reply]/报复[make
reprisals;retaliate]。)
是时,阿难悲泣交集,并作是说:“圣众今日便为孤穷;如来正法去何速疾?不净之人出何速疾?”
= 圣众在于今天便为孤穷了;如来的正法之去,为什么这么的快速呢?不清净之人之出现,为什么这么疾速呢?
穷(qióng) = 力在穴下,有劲使不出。穷尽,完结[end;limit]。(贫穷,缺乏衣食钱财[poor;poverty-stricken]/终端;终极[end;limit]/寻根究源[get
to the bottom of things]/揭穿[expose]。)
是时,大目揵连便作是念:“此众中何等毁法之人,在此众中乃令如来不说禁戒?”
= “大目揵连”:Mahamoggallana,又作摩诃目干连、大目连。摩诃译为大,目揵连译为釆菽氏、菜茯根、取胡豆,目揵连是母姓。从父取名为拘律陀(Kolita),又作拘律、劬律陀,译为天抱。初与舍利弗同依外道删阇耶修学,后归依佛陀,为佛弟子中神通第一。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复有声闻修持精进,具大神通,目干连苾刍是。」
是时,大目揵连入三昧定,遍观圣众心中瑕秽。
尔时,目连见马师、满宿二比丘在众会中。
= “马师”:Assaji,又作阿说示、阿湿缚氏多,译为马胜、马师,以威仪端正而得名。佛陀于鹿野苑初转法轮,最初化度的五比丘之一。
是时,目连即从座起,至彼比丘所,而告之曰:“汝等速起,离此座中,如来见讥,由卿等故,如来不说禁戒。”
讥(jī) = 旁敲侧击地批评[blame;censure]。(讽刺;讥笑[ridicule;mock;satirize]。)
尔时,二比丘默然不语。
是时,目连复再三告曰:“汝等速起,不须住此。”
是时,彼比丘默然不对。
是时,目连即前捉手,将至门外,还取门闭,前白佛言:“不净比丘已将在外,唯然世尊时说禁戒!”
佛告目连:“止!止!目连,如来更不与比丘说戒,如来所说言不有二,还诣座所。”
是时,目连复白佛言:“今此众中已生瑕秽,我不堪任行维那法,唯愿世尊更差余人!”
= “维那”:僧团之职务名称,又作悦众,起源于佛制,管掌僧众之杂事。维即纲维;那即羯磨陀那(梵Karma-dana)之略称,译为授事。十诵律卷第34:「佛在舍卫国,尔时祇陀林中僧坊中,无比丘知时,限唱时,无人打揵稚,无人洒扫涂治讲堂食处,无人次第相续敷床榻,无人教净果菜,无人看苦酒中虫,饮食时无人行水,众散乱时,无人弹指,是事白佛,佛言应立维那。…作维那比丘,应知时限,知唱时,知打揵稚,知打扫涂治讲堂食处,知次第相续敷床榻,知教净果菜,知看苦酒中虫,知饮食时行水,众散乱语时弹指。」
维那 = 维那二字,系梵汉兼举之词;维,纲维,统理之义;那,为梵语Karma-dana(音译羯磨陀那)之略译,意译授事,即以诸杂事指授于人。维那,又作都维那,旧称悦众、寺护。为寺中统理僧众杂事之职僧。
尔时,世尊默然可之。
是时,目连头面礼世尊足,还就本座。
是时,阿难白世尊言:“毗婆尸如来出现世时圣众多少?为经几时,乃生瑕秽?乃至迦叶弟子多少?云何说戒?”
= “毗婆尸”:Vipassin,又作维卫,译为胜观、遍见,为过去庄严劫中出现之佛,过去七佛之第一位,出生于刹利种,姓拘利若,在波波罗树下成最正觉,三会说法。七佛事迹,参阅长阿含第1经大本经。
= “迦叶”:Kassapa,又作迦叶波、迦摄,译为饮光,为贤劫千佛之第三佛,过去七佛之第六位,出生于婆罗门种,在尼拘类树下成最正觉,二会说法。
佛告阿难:“九十一劫有佛出世,名毗婆尸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世间。
“尔时,三会圣众:初一会时,比丘有百千六万八千圣众;第二会时,十六万圣众;第三会时,十万圣众,皆是阿罗汉。
“彼佛寿八万四千岁,百岁之中圣众清净。
“彼佛恒以一偈为禁戒:
“‘忍辱为第一,佛说无为最,不以剃须发,害他为沙门。’
= 佛子应忍辱为第一紧要之事,佛陀所说的无为就是最上之行;不要由于剃除须发,而会害他人,而为沙门。
“是时,彼佛以此一偈,百岁之中而为禁戒,已生瑕秽,便立禁戒。
“复于三十一劫中,有佛名试诘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
= “试诘”:Sikhin,又作式诘、尸弃,译为顶髻、火、最上,为过去庄严劫中出现之佛,过去七佛之第二位,出生于刹利种,姓拘利若,于分陀利树下成最正觉,三会说法。
“尔时,亦复三会圣众:初一会时,有十六万圣众;第二会时,十四万圣众;第三会时,十万圣众。
“彼佛尔时,八十年中清净无瑕秽,亦说一偈:
“‘若眼见非邪,慧者护不著,弃捐于众恶,在世为黠慧。’
黠(xiá) = 坚黑色。(聪慧;机伶[intelligent;clever;smart]。)
“尔时,彼佛八十年中说此一偈,后有瑕秽,更立禁戒。
“尔时,试诘佛寿七万岁。
“于彼劫中,复有佛出现世间,名曰毗舍罗婆,亦三会圣众:初会之时,十万圣众,尽是罗汉;第二会时,八万罗汉;第三会时,七万罗汉,诸漏已尽。
= “毗舍罗婆”:Vessabhu,又作毗舍浮、毗舍婆,译为遍一切自在、广生,为过去庄严劫千佛中最后出现之佛,过去七佛之第三位,出生于刹利种,姓拘利若,于婆罗树下成最正觉,三会说法。
“毗舍罗婆如来七十年中无瑕秽。
“尔时,复以一偈半为禁戒:
“‘不害亦不非,奉行于大戒,于食知止足,床座亦复然;
执志为专一,是则诸佛教。’
“七十年中以此一偈半为禁戒,后有瑕秽,更立禁戒。
“毗舍罗婆如来寿七万岁。
“于此贤劫中,有佛出世,名曰拘楼孙如来,出现世间。
= “拘楼孙”:Kakusandha,又作迦罗鸠孙陀、拘屡孙,译为领持、成就美妙,为贤劫千佛之第一佛,过去七佛之第四位,出生于婆罗门种,姓迦叶,于尸利沙树下成最正觉,二会说法。
“尔时,二会圣众:初会之时,七万圣众,皆是阿罗汉;第二会时,六万阿罗汉。
“彼佛尔时,六十年中无有瑕秽。
“彼佛尔时,以二偈以为禁戒:
“‘譬如蜂采华,其色甚香洁,以味惠施他,道士游聚落。
= 譬如蜜蜂采华,其色乃非常的香洁;用好味惠施于他人的话,就能招来道士〔学道的人〕之游化于聚落〔都会聚集而不分散〕的。
不诽谤于人,亦不观是非,但自观身行,谛观正不正。’
谛(dì) = 细察;详审[examine carefully]。(明白;了解[understand]/详细,仔细[carefully]/佛教名词。谓真实无谬的道理[梵Satya]。)
“六十年中说此二偈,以为禁戒,自此已来,以有瑕秽,便立禁戒。
“彼佛寿六万岁。
“于此贤劫中有佛出世,名曰拘那含牟尼如来、至真、等正觉。
= “拘那含牟尼”:Konagamana,又作拘那含、俱那含,译为金儒、金仙人,为贤劫千佛之第二佛,过去七佛之第五位,出生于婆罗门种,姓迦叶,于乌暂树下成最正觉,二会说法。
“尔时,二会圣众:初会之时,六十万圣众,皆是阿罗汉;第二会时,四十万圣众,皆是阿罗汉。
“尔时,彼佛四十年中无有瑕秽。
“以一偈为禁戒:
“‘执志莫轻戏,当学尊寂道,贤者无愁忧,常灭志所念。’
“四十年中说此一偈,以为禁戒,自此已来,便有瑕秽,更立禁戒。
“彼佛寿四万岁。
“于此贤劫有佛,名为迦叶,出现世间。
“尔时,彼佛亦二会圣众:初会之时,四十万众;第二会时,三十万众,皆是阿罗汉。
“二十年中无有瑕秽,恒以一偈,以为禁戒:
“‘一切恶莫作,当奉行其善,自净其志意,是则诸佛教。’
“二十年中说此一偈,以为禁戒,犯禁之后,更立制限。
“尔时,迦叶佛寿二万岁。
“我今如来出现于世,一会圣众千二百五十人,十二年中无有瑕秽,亦以一偈为禁戒:
“‘护口、意清净,身行亦清净,净此三行迹,修行仙人道。’
“十二年中说此一偈,以为禁戒,以生犯律之人,转有二百五十戒。
“自今已后众僧集会,启白如律:‘诸贤,咸听!今十五日说戒,今僧忍者,众僧和合。’
忍(rěn) = 忍耐、容忍[endure;tolerate]。(抑制;克制[refrain;hold
back; repress]/残忍;忍心;狠心[cruel]/通“认”。认识,识别[recognize;identify]。)
“说禁戒以启此已,设有比丘有所说者,不应说戒,各共默然。
“若无语者,应为说戒,乃至说戒序后,复当问:‘诸贤,谁不清净?’
序(xù) = 堂屋的东西墙[east-west wall of a hall]。(次第,次序[order;sequence]/序言[preface]/古代学校的别名[locally-run
school in ancient times]。)
“如是再三:‘谁不清净?’
“清净者,默然持之。
“然今人寿命极短,尽寿不过百年。
“是故,阿难,善受持之。”
尔时,阿难白世尊言:“过去久远诸佛世尊,寿命极长,犯律者少,无有瑕秽。
“然今人民寿命为极短少,不过十十。
“过去诸佛灭度之后,有遗法住世,为经几时?”
佛告阿难:“过去诸佛灭度之后,法不久存。”
阿难白佛言:“设如来灭度之后,正法存世当经几时?”
佛告阿难曰:“我灭度之后,法当久存。
“迦叶佛灭度后,遗法住七日中。
“汝今,阿难,如来弟子为少,莫作是观!
= 你现在,阿难!不可以为如来的弟子很少,不可以作如是之观。
“东方弟子无数亿千,南方弟子无数亿千。
“是故,阿难,当建此意:我释迦文佛寿命极长。
“所以然者?肉身虽取灭度,法身存在。
“此是其义,当念奉行!”
尔时,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30、本经叙说:(一)弥勒佛示现时,国土丰乐,众生善良如郁单曰人,并有蠰佉转轮圣王出世,七宝具足、四大宝藏应现,食物丰足。(二)弥勒佛三会说法,弟子众多,皆为释尊之遗教弟子,并教弟子思惟十想等释尊之旧法,千岁之中,众僧清净,以一偈为禁戒,遗法存八万四千岁。(三)欲值弥勒佛世,当勤精进不懈,承事诸师,供养诸法。参阅中阿含第66经说本经、增一阿含非常品第460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阿难偏露右肩,右膝著地,白世尊言:“如来玄鉴,无事不察:
玄(xuán) = 赤黑色,黑中带红[red black]。(又泛指黑色[black]/神妙难捉摸;深奥[mystic;profound;abstruse]/深;厚[deep;thick]/道家的学说;道教[Taoism]/玄孙的省称[great-great-grandson]。)
鉴(jiàn) = 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basin]。(照看[reflect]/明察,审查[scrutinize]。)
“当来、过去、现在三世,皆悉明了;
“诸过去诸佛姓字、名号,弟子菩萨翼从多少,皆悉知之;
“一劫、百劫、若无数劫,悉观察知;
“亦复知国王、大臣、人民姓字,斯能分别;
“如今现在国界若干,亦复明了。
“将来久远弥勒出现,至真、等正觉,欲闻其变;弟子翼从,佛境丰乐,为经几时?”
= “弥勒”:Metteyya,又作梅呾丽耶,译为慈氏,当来下生于阎浮提,次释尊成佛之菩萨,为一生补处菩萨,释尊曾予以授记:当于未来,自兜率天下生人间,于龙华树下成佛,三会说法普度众生。参阅中阿含第66经说本经。
佛告阿难:“汝还就座,听我所说,弥勒出现,国土丰乐,弟子多少,善思念之,执在心怀。”
是时,阿难从佛受教,即还就座。
尔时,世尊告阿难曰:“将来久远于此国界,当有城郭名曰鸡头,东西十二由旬,南北七由旬,土地丰熟,人民炽盛,街巷成行。
= “由旬”:Yojana,又作由延,印度计里程之数目,为帝王一日行军之里程。一由旬为四十里,或谓三十里。
郭(guō) = 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内城叫城,外城叫郭[the outer wall of a city]。(泛指城市[city]。)
“尔时,城中有龙王,名曰水光,夜雨泽香,昼则清和。
“是时,鸡头城中有罗刹鬼,名曰叶华,所行顺法,不违正教,伺人民寝寐之后,除去秽恶诸不净者,又以香汁而洒其地,极为香净。
= “罗刹”:恶鬼之总名,男名罗刹娑(Rakkhasa),其貌极丑;女名罗刹私(Rakkhasi),其貌姝美;俱有神通力,飞行空中或地行,喜食人血肉。
伺(sì) = 候望,探察[spy]。(守候,等待[wait]。)
寝(qǐn) = 睡觉[sleep;lie]。(停止[stop]/寝室、卧室[bedroom]。)
寐(mèi) = 睡着[sleep]。
“阿难当知:尔时,阎浮地东、西、南、北十万由旬,诸山河石壁皆自消灭,四大海水各据一方。
据(jù) = 手靠着;靠着[lean against]。(根据[according to]。)
“时,阎浮地极为平整,如镜清明。
“举阎浮地内,谷食丰贱,人民炽盛,多诸珍宝,诸村落相近,鸡鸣相接。
丰贱(fēng jiàn) = 谓物多价廉。
落(luò) = 叶落,花落[wither
or fall]。(居处[residence]。)
“是时,弊华果树枯竭,秽恶亦自消灭;其余甘美果树,香气殊好者,皆生乎地。
竭(jié) = 背举;用肩背负[shoulder]。(干涸;枯竭[dry
up;drain]/穷尽[use up;exhaust]。)
乎(hū) = 吐气[exhale]。(文言助词,表示疑问<吗>/文言叹词<呀>/于;在[in;at]。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于,对。引进动作产生的对象[to]。)
“尔时,时气和适,四时顺节,人身之中无有百八之患,贪欲、瞋恚、愚痴不大殷勤。
殷(yīn) = 盛乐[grand music]。(大[grand]/深,深切[deep]/恳切[earnest]/古都邑名[Yin city]。)
“人心平均,皆同一意,相见欢悦,善言相向,言辞一类,无有差别。
“如彼郁单曰人,而无有异。
= “郁单曰”:Uttarakuru,又作郁多罗究留、北俱卢,译为高胜、胜处,为位于须弥山北方之洲名。
“是时,阎浮地内人民大小皆同一向,无若干之差别也。
“彼时男女之类意欲大小便,地自然开;事讫之后,地复还合。
讫(qì) = 从“言”,表示本与言语有关。绝止;完毕[complete;settled;be over]。
“尔时,阎浮地内自然生粳米,亦无皮裹,极为香美,食无患苦。
粳(jīng) = 稻的一种,米粒宽而厚,近圆形,米质黏性强,胀性小[japonica rice]。
裹(guǒ) = 包,缠[wrap up;bind together]。
“所谓金银、珍宝、砗磲、玛瑙、真珠、琥珀,各散在地,无人省录。
省(xǐng) = 检查[examine one's thoughts and conduct]。(醒悟[be aware;become conscious]/探望,问候<多指对尊长>[visit one's
parents or elders living at another place]。)
录(lù) = 绿色金属[green metal]。(记载[record]/采取[take;adopt]。)
“是时,人民手执此宝,自相谓言:‘昔者之人由此宝故,各相伤害,系闭牢狱,更无数苦恼;如今此宝与瓦石同流,无人守护。’
“尔时,法王出现,名曰蠰佉,正法治化,七宝成就。
= “蠰佉”:Samkha,又作儴伽、饷伽,译为螺。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第6:「时,摩娑婆王即于佛前,至诚发愿:我今供佛并诸圣众,所有功德,持此善根,愿我当得转轮圣王。既发愿已,忽闻有吹螺之声。尔时,宝光如来便与授记:汝当来世人寿八万岁时,汝当出世,作转轮王,号曰饷佉。…时,多财王起大慈悲,普遍生界,便发愿言:以此供养善根,愿我当来早得成佛,为天人师。佛即报曰:大王当知,于未来世人寿八万岁时,当得作佛,名曰弥勒,十号具足。…犹此愿力,佛与轮王,二宝同时出现于世。」
蠰(shàng) = 一种类似天牛的虫。体上有白点,喜食桑叶。/rǎng = 一种形似蝗虫而体型较小的虫。善于跳跃。
佉(qū) = 通“祛”。驱逐[expel]。
“所谓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典兵宝、守藏之宝,是谓七宝。
= “守藏之宝”:居士宝。
“领此阎浮地内,不以刀杖,自然靡伏。
“如今,阿难,四珍之藏:乾陀越国伊罗钵宝藏,多诸珍琦异物,不可称计;
= “乾陀越”:Gandhara,又作干陀罗、干陀卫,译为香地、香遍、持地,国名。
= “伊罗钵”:梵Elapatra。
“第二弥梯罗国般绸大藏,亦多珍宝;
= “弥梯罗”:Mithila,又作弥缇罗、弥萨罗、蜜絺罗,译为量、分侄、金带,国名。
绸(chóu) = 缠绕[twine]。(<按:古代汉语“绸”字不当绸缎讲。作丝织品的“绸”本写作“紬”>丝织品的总称[silk]。)
“第三须赖吒大国有宝藏,亦多珍宝;
= “须赖吒”:Surattha,国名。
“第四婆罗㮈蠰佉有大藏,多诸珍宝,不可称计。
= “婆罗㮈”:Baranasi,又作婆罗痆斯、波罗㮈,译为丘绕。
㮈(nài)
“此四大藏自然应现,诸守藏人各来白王:‘唯愿大王以此宝藏之物,惠施贫穷!’
= “四珍之藏……此四大藏自然应现”: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第6作:「时,四天王各持伏藏及以金幢,奉献饷佉(蠰佉),所谓冰竭罗伏藏从羯陵伽国来、般逐伽大藏从密絺罗国来、伊罗钵罗藏从揵陀罗国来、饷伽大藏从波罗痆斯城来。」增一阿含非常品第460经作:「有四大藏。云何为四?有伊罗钵龙在干陀卫,…斑稠大藏在蜜缔罗国,…宾伽罗大藏在须赖吒国,…蠰佉大藏在婆罗㮈国,…(四龙王献宝)善宝典主即取四藏之宝,奉上蠰佉王金宝羽车。」
“尔时,蠰佉大王得此宝已,亦复不省录之,意无财物之想。
“时,阎浮地内自然树上生衣,极细柔软,人取著之,如今郁单曰人自然树上生衣,而无有异。
“尔时,彼王有大臣,名曰修梵摩,是王少小同好,王甚爱敬;又且颜貌端正,不长、不短、不肥、不瘦,不白、不黑、不老、不少。
“是时,修梵摩有妻,名曰梵摩越,玉女中最极为殊妙,如天帝妃,口作优钵莲华香,身作栴檀香,诸妇人八十四态,永无复有,亦无疾病乱想之念。
= “优钵莲华”:Uppala,又作优钵罗华。巴利本作:青莲华。
= “诸妇人八十四态,永无复有”:诸妇女之所有的八十四态,都永远不再为有。
妃(fēi) = 婚配,配偶。通“配”[spouse]。(泛指妻子[wife]。)
“尔时,弥勒菩萨于兜率天,观察父母不老、不少,便降神下应,从右胁生,如我今日右胁生无异,弥勒菩萨亦复如是。
胁(xié) = 腋下肋骨所在的部分[the upper part of the side of the human body]。
“兜率诸天各各唱令:‘弥勒菩萨已降神下。’
“是时,修梵摩即与子立字,名曰弥勒,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身黄金色。
“尔时,人寿极长,无有诸患,皆寿八万四千岁,女人年五百岁然后出适。
适(shì) = 往,到[go]。(符合,适合[fit;suit]/刚刚;方才[just now]/舒适,满足[comfortable]/正好,恰好[just]/节制[control]/遇[meet]/女子出嫁[marry]。)
“尔时,弥勒在家未经几时,便当出家学道。
“尔时,去鸡头城不远,有道树名曰龙华,高一由旬,广五百步。
那伽树/龙华菩提树/龙华/龙华树 = 梵Naga-puspa,指弥勒成道时之菩提树。属金丝桃科乔木。弥勒菩萨现居于兜率天,于佛陀入灭后五十七亿六千万年(一说五十六亿七千万年),自兜率天下生于人间,于龙华树下成道,为众生三度说法。此说法之会座即称龙华会。
“时,弥勒菩萨坐彼树下,成无上道果;当其夜半,弥勒出家,即其夜成无上道。
“时,三千大千刹土,六变震动,地神各各相告曰:‘今弥勒已成佛!’
“转至闻四天王宫:‘弥勒已成佛道!’
“转转闻彻三十三天、焰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声展转乃至梵天:‘弥勒已成佛道!’
“尔时,魔名大将,以法治化,闻如来名教音响之声,欢喜踊跃,不能自胜,七日七夜不眠不寐。
= 那时,有一魔,名叫大将,但是都以正法治化的魔(已改邪皈正);他听闻如来的名教音响的声音之后,乃欢喜踊跃,不能自制,在七日七日夜当中,都因欢喜而不眠不寐。
“是时,魔王将欲界无数天人,至弥勒佛所,恭敬礼拜。
“弥勒圣尊与诸天渐渐说法微妙之论,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不净想,出要为妙。
“尔时,弥勒见诸人民已发心欢喜,诸佛世尊常所说法:苦、集、尽、道,悉与诸天人广分别其义。
“尔时,座上八万四千天子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尔时,大将魔王告彼界人民之类曰:‘汝等速出家。所以然者?弥勒今日已度彼岸,亦当度汝等使至彼岸。’
“尔时,鸡头城中长者,名曰善财,闻魔王教令,又闻佛音响,将八万四千众,至弥勒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弥勒渐与说法微妙之论,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不净想,出要为妙。
“尔时,弥勒见诸人民心开意解,如诸佛世尊常所说法:苦、集、尽、道,与诸人民广分别义。
“尔时,座上八万四千人,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是时,善财与八万四千人等,即前白佛:‘求索出家,善修梵行,尽成阿罗汉道。’
索(suǒ) = 大绳子。后泛指各种绳索[large rope]。(搜索[search;try to find out]/求取,讨取[demand;ask for]。)
“尔时,弥勒初会八万四千阿罗汉。
“是时,蠰佉王闻弥勒已成佛道,便往至佛所,欲得闻法。
“时,弥勒与说法,初善、中善、竟善,义理深邃。
邃(suì) = 深远[deep]。
“尔时,大王复于异时立太子,赐剃头师珍宝,复以杂宝与诸梵志,将八万四千众,往至佛所,求作沙门,尽成道果,得阿罗汉。
赐(cì) = 给予;上给予下[bestow;grant]。
“是时,修梵摩大长者闻弥勒已成佛道,将八万四千梵志之众,往至佛所,求作沙门,得阿罗汉。
“唯修梵摩一人,断三结使,必尽苦际。
三结 = Tini Samyojanani,结,烦恼之异名,因烦恼而结集生死,系缚众生使不能解脱。
|
|
身见结
|
谓众生于五阴等法中妄计为身,恒起我见。
|
戒取结
|
即戒禁取见,谓外道于非戒中谬以为戒,取以进行。如持牛、鸡戒等以为生天之因,或修涂灰断食等苦行,以为涅槃之道。
|
疑结
|
谓于正法犹豫不决,不能深信。
|
“是时,佛母梵摩越复将八万四千婇女之众,往至佛所,求作沙门。
“是时,诸女人尽得罗汉。
“唯有梵摩越一人,断三结使,成须陀洹。
四沙门果/声闻四果/四果 = 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之四种证果。其阶段依次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
||||
四果
|
名称
|
华译
|
果位
|
|
初果
|
须陀洹
|
Sotapanna,旧译作入流、至流、逆流。新译作预流。入流,意指初入圣者之流;逆流,谓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违逆生死之流。又初证圣果者,预入圣道之法流,故称预流。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生七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
#杂阿含经:入流分者有四种,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杂阿含经:若比丘于此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如实善观察,如实善观察者,于三结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于正觉,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
见道位
|
有学
|
二果
|
斯陀含
|
Sakadagami,意译作一来、一往来。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返一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贪瞋痴薄。
|
修道位
|
|
三果
|
阿那含
|
Anagami,意译不还、不来、不来相。不再生于欲界。例如下一生生于色界或无色界的天界,并在天界证得涅槃。断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欲贪、瞋恚)
|
||
四果
|
阿罗汉
|
Arahant,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证得涅槃、解脱轮回。断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掉举、慢、无明);贪瞋痴永尽、烦恼永尽。
|
无学道
|
无学
|
“尔时,诸刹利妇闻弥勒如来出现世间,成等正觉,数千万众往至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各各生心,求作沙门,出家学道,或有越次取证,或有不取证者。
“尔时,阿难,其不越次取证者,尽是奉法之人,患厌一切世间不可乐想。
“尔时,弥勒当说三乘之教。
三乘 = 梵Trini yanani,即三种交通工具,比喻运载众生渡越生死到涅槃彼岸之三种法门。就众生根机之钝、中、利,佛应之而说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三种教法。
|
|
声闻乘
|
Savaka-yana,闻佛声教而得悟道,故称声闻。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以此四谛为乘。
|
辟支佛乘/独觉乘/缘觉乘
|
Paccekabuddha-yana,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称缘觉。始观无明乃至老死,次观无明灭乃至老死灭,由此因缘生灭,即悟非生非灭,乃以此十二因缘为乘。
|
大乘/佛乘/如来乘/菩萨乘
|
Bodhisatta-yana,求无上菩提,愿度一切众生,修六度万行,以此六度为乘。
|
“如我今日弟子之中,大迦叶者行十二头陀,过去诸佛所善修梵行,此人常佐弥勒,劝化人民。”
= “大迦叶”:Mahakassapa,又作摩诃迦叶,略称迦叶,译为大饮光。佛陀于灵山拈花,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于是得佛陀之心印。佛涅槃后,召令五百阿罗汉结集经律。为佛弟子中头陀第一。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复有声闻少贪,常喜持头陀行,大迦叶苾刍是。」
杜荼/杜多/投多/偷多/尘吼多/头陀 = Dhuta,谓去除尘垢烦恼。苦行之一。意译为抖擞、抖束、斗薮、修治、弃除、沙汰、浣洗、纷弹、摇振。意即对衣、食、住等弃其贪着,以修炼身心。亦称头陀行、头陀事、头陀功德(Dhuta-guna)。行头陀,或游历诸方时,大乘比丘所常携带之十八种道具,称为头陀十八物,简称十八物。至后世,头陀行则转为巡历山野而能耐艰苦之行脚修行之意,或特指乞食之行法而言。行脚时,为防所用衣物染污而携带之盛物袋,称为头陀袋。后来埋葬死者时,挂其胸前,装盛死者旅途用具之袋,亦称为头陀袋。对日常生活所立如下之十二种修行规定,即称十二头陀行:
|
|
1
|
在阿兰若处,离世人居处而住于安静之所。
|
2
|
常行乞食。
|
3
|
次第乞食,乞食时不分贫富之家,而沿门托钵。
|
4
|
受一食法,一日一食。
|
5
|
节量食,指不过食,即钵中只受一团饭。
|
6
|
中后不得饮浆,中食之后,不再饮浆。
|
7
|
着弊衲衣,穿着废弃布所作之褴褛衣。
|
8
|
但三衣,除三衣外,无多余之衣。
|
9
|
冢间住,住于墓地。
|
10
|
树下止。
|
11
|
露地坐,坐于露天之地。
|
12
|
但坐不卧,即常坐。
|
尔时,迦叶去如来不远,结跏趺坐,正身正意,系念在前。
尔时,世尊告迦叶曰:“吾今年已衰耗,年向八十余。
耗(hào) = 一种稻子。(假借为“消”。亏损;消耗[consume;cost]。)
“然今如来有四大声闻,堪任游化,智慧无尽,众德具足。
“云何为四?所谓大迦叶比丘、君屠钵汉比丘、宾头卢比丘、罗云比丘。
= “宾头卢”:Pindola,此为略称,全称为宾头卢颇罗堕(Pindolabharadvaja),又作宾度罗拔啰堕舍,宾头卢是名字,译为乞、洛、
不动,颇罗堕是姓,译为捷疾、利根、重瞳,为佛弟子中福田第一。因于给孤独长者女请供佛及比丘僧时现神足,佛陀敕令不得取涅槃,以护持如来正法。参阅杂阿含附录卷第一。又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复有声闻说法之音如师子吼,宾度罗拔啰堕舍苾刍是。」
= “罗云”:即佛子罗睺罗(Rahula),又作罗护罗,译为覆障、障月。
四大声闻 = 指受佛敕,不入涅槃,永住世间护持教法,饶益有情,令彼等得胜果报之四大阿罗汉。然诸经论所举之名称不一:
|
|||
增一阿含经卷44
|
增一阿含经卷20
|
维摩经卷上弟子品
|
宝星陀罗尼经卷三
|
大迦叶。入鸡足山,待弥勒出世,方取灭度。
|
大迦叶
|
迦叶(行第一)
|
富楼那(Punna)
|
君屠钵汉(梵Kunda-dhana,又作君屠钵叹、君徒般叹)
|
大目犍连
|
目连(定第一)
|
大目犍连
|
宾头卢
|
宾头卢
|
舍利弗(Sariputta,慧第一)
|
舍利弗
|
罗云(Rahula)
|
阿那律
|
须菩提(Subhuti,解第一)
|
须菩提
|
“汝等四大声闻要不般涅槃,须吾法没尽,然后乃当般涅槃。
“大迦叶亦不应般涅槃,要须弥勒出现世间。
“所以然者?弥勒所化弟子,尽是释迦文佛弟子,由我遗化得尽有漏。
遗化(yí huà) = 前人留下的教化。
“摩竭国界毗提村中,大迦叶于彼山中住。
= “摩竭”:Magadha,又作摩竭陀,佛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迦毗罗卫国之南,拘萨罗国东南,首都王舍城,为当时印度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又弥勒如来将无数千人众,前后围绕,往至此山中,遂蒙佛恩,诸鬼神当与开门,使得见迦叶禅窟。
禅窟 = 修禅者所住之岩窟。即禅僧之住居。后转指禅宗寺院。
“是时,弥勒伸右手指示迦叶,告诸人民:‘过去久远释迦文佛弟子,名曰迦叶,今日现在,头陀苦行最为第一。’
“是时,诸人民见已,叹未曾有,无数百千众生,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或复有众生,见迦叶身已,此名为最初之会,九十六亿人,皆得阿罗汉。
“斯等之人皆是我弟子。
“所以然者?悉由受我教训之所致也。
“亦由四事因缘:惠施、仁爱、利人、等利。
四摄/四事/四法/四摄事/四摄法 = Cattarimani sangaha-vatthuni,菩萨外行四摄法,以内则以四无量心为根本,希望在迷的众生一同了悟真谛,同就成佛。
|
|
布施
|
Dana,是用财施或法施,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爱语
|
Peyyavajja,以温言慈爱的言语待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利行
|
Atthacariya,以身、口、意诸行利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同事
|
Samanattata,与人接近,与其同事,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尔时,阿难,弥勒如来当取迦叶僧伽梨著之。
袈裟 = Kasav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
三衣 = Ticivara,乃指印度僧团所准许个人拥有之三种衣服。
|
||||
小
|
安陀会
|
五条布制成
|
Antaravasaka,意译作内衣、里衣、作衣、作务衣、中宿衣、中著衣。通常于营作众务或就寝时所穿著,为三衣中最小之衣。
|
|
中
|
郁多罗僧
|
七条布制成
|
Uttarasanga,意译上衣、上著衣。于斋、讲、礼、诵等诸羯磨事时,必著此衣,故又称为入众衣;又因仅覆左肩,故又称为覆左肩衣。
|
|
大
|
僧伽黎/僧伽梨
|
由九条布至二十五条布制成
|
Sanghati,又因必须割截后始制成,故称重衣、著衣、重复衣。因其条数多,故称杂碎衣。为外出及其他庄严仪式时着之,如入王宫、聚落、乞食,及升座说法、降伏外道等诸时所著用,故称入王宫聚落衣。又以其为诸衣中最大者,故称大衣。
|
“是时,迦叶身体奄然星散。
奄(yǎn) = 突然地[suddenly]。/气息微弱的样子[the
breath is dying out]。
“是时,弥勒复取种种香华,供养迦叶。
“所以然者?诸佛世尊有恭敬心于正法故。
“弥勒亦由我所受正法化,得成无上正真之道。
“阿难当知:弥勒佛第二会时,有九十四亿人,皆是阿罗汉,亦复是我遗教弟子,行四事供养之所致也。
“又弥勒第三之会九十二亿人,皆是阿罗汉,亦复是我遗教弟子。”
“尔时,比丘姓号皆名慈氏弟子,如我今日诸声闻皆称释迦弟子。
“尔时,弥勒与诸弟子说法:‘汝等比丘,当思惟无常之想、乐有苦想、计我无我想、实有空想、色变之想、青瘀之想、膖胀之想、食不消想、血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
= “计我无我想”:计我为无我之想。
= “青瘀想”:Vinilaka-sanna,又作青想,观人之皮肉坏烂后,赤黄瘀化为黑青之相,观佛三昧海经卷第2:「青淤相,或见死人一日至于七日,身体青膖瘀黑相,我所爱身亦当复尔,与此无异。」
= “膖胀想”:Uddhumataka-sanna,又作新死想,即观死尸膨胀水满,如韦囊之相。
= “食不消想”:观佛三昧海经卷第2:「食不消相,或见死人为乌鸟所食,虫狼所啖,为蝇所蛆,其肉欲尽,或半身在,我所爱身亦当复尔。」
= “血想”:Lohitaka-sanna,又作血涂想、脓血想,即观从头至足遍身脓血流溢,污秽涂漫之相。观佛三昧海经卷第2:「脓血相,或见死人身已烂坏,血流涂漫,极为可恶,不可瞻视,我所爱身亦当复尔。」
瘀(yū) = 同“淤”。凝滞[silt up]。(郁积;停滞[pent-up]。)
膖(pāng) = 古同“胮”。同“膀”。浮肿[get dropsy]。
十想 = 乃指十思想或十种观想。
|
|
无常想
|
观一切有为法皆新新生灭,无常变坏。
|
苦想
|
观一切有为法无常,常受三苦、八苦所逼迫。
|
无我想
|
观想一切法为苦,亦不自在;皆由因缘所生而无自性,故无我。
|
食不净想
|
观想诸世间之饮食皆从不净因缘所生,悉为不净物。
|
一切世间不可乐想
|
观想一切世间无任何乐趣,唯有过恶。
|
死想
|
观想死之相。
|
不净想
|
观想人身内三十六物、身外九孔,恶露常流不净。
|
断想
|
系为得涅槃菩提,而求断烦恼、舍离生死之迷、以及灭尽烦恼与生死等之观想。
|
离欲想
|
|
尽想
|
“所以然者?比丘当知:此十想者,皆是过去释迦文佛与汝等说,令得尽有漏、心得解脱。
“若复此众中释迦文佛弟子,过去时修于梵行,来至我所;
“或于释迦文佛所,奉持其法,来至我所;
“或复于释迦文佛所,供养三宝,来至我所;
“或于释迦文佛所,弹指之顷,修于善本,来至此间;
善本德本 = 善本与德本之并称。一般指功德善根之本。此二者之意义,有同与不同二说。又‘本’字解为‘原因’之义时,得胜果之善根、功德,称为善本、德本;解为‘根本’之义时,以一切善法、功德之根本,称为善本、德本。
“或于释迦文佛所,行四等心,来至此者;
四梵行/四梵住/四平等心/四等心/四等/四心/四无量心/四无量 = Catasso appamannayo,即佛菩萨为普度无量众生,令离苦得乐,所应具有之四种精神。盖从心而言,平等缘于一切,故称四等、四等心。若从所缘之境而言,其所缘之众生无量,故称四无量。源自于古印度婆罗门教,后为佛教所沿用。
|
|
慈心/慈无量心
|
Metta appamana,缘无量众生,思惟令彼等得乐之法,而入‘慈等至’,称为慈无量。
|
悲无量心
|
Karuna appamana,悲,悯伤之意。即济拔无量众生苦之心。指菩萨悯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故称悲无量心。
|
喜无量心
|
Mudita appamana,即见无量众生离苦得乐而生喜悦之心。
|
舍心/舍无量心
|
Upekkha appamana,对无量之众生无爱无憎,住于平等之心。即舍怨亲、喜乐、苦忧等念之心,并能舍贪、嗔、痴之烦恼。
|
“或于释迦文佛所,受持五戒、三自归,来至我所;
三皈依/三归/三自归/三归戒/趣三归依/三归依
= Tisarana,归依一词,含有救护、趣向之义。三归依即归投、依靠三宝,并请求救护,以永解脱一切苦。即指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系成为佛教徒所必经之仪式。释迦牟尼成道后,尚未有僧宝之时,则仅授佛、法二归戒。
“或于释迦文佛所,起神寺庙,来至我所;
“或于释迦文佛所,补治故寺,来至我所;
“或于释迦文佛所,受八关斋法,来至我所;
近住律仪/八戒/八斋戒/八关斋戒 = Atthanga-sila/attha-sila,乃佛陀为在家弟子所制定暂时出家之学处。受者须一日一夜离开家庭,赴僧团居住,以学习出家人之生活。‘八’指持八种戒,‘关’即闭之意,‘戒’有防非止恶之作用。能持八戒,可防止身口意三业之恶行,便可关闭恶道之门。八戒中前七支为戒,后一支不非时食为斋,合之称为八关斋戒。此八法,佛陀制定于每月六斋日受持,即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如以中国农历算,小月可改作二十八日及二十九日)。佛教虽有出家与在家弟子,但佛法以出世解脱为目的,更以出家为上,受持八关斋戒,令在家学佛者熏习长养出世善根,故称长养律仪。又因受此八戒,一日一夜远离家居,近于僧伽或阿罗汉而住,故又称近住律仪。八关斋戒为八种斋戒法,即:(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以华鬘装饰自身,不歌舞观听。(七)不坐卧高广华丽床座。(八)不非时食。
“或于释迦文佛所,香华供养,来至此者;
“或复于彼闻佛法,悲泣堕泪,来至我所;
“或复于释迦文佛,专意听法,来至我所;
“复尽形寿善修梵行,来至我所;
“或复书读讽诵,来至我所者;
讽诵(fèng sòng) = 背诵而熟记之。
“承事供养,来至我所者。’
“是时,弥勒便说此偈:
“‘增益戒闻德,禅及思惟业,善修于梵行,而来至我所。
= 增益禁戒,多闻之德,也增益禅定,以及思惟之业,同时也善修于梵行,而来至于我所的。
劝施发欢心,修行心原本,意无若干想,皆来至我所。
= 那些劝人布施而发欢喜心,都修行心原之本,意并没有若干之想,都来至于我所的。
或发平等心,承事于诸佛,饭食与圣众,皆来至我所。
或诵戒契经,善习与人说,炽然于法本,今来至我所。
= 或者诵戒、诵契经,善习于为人解说,炽然于法的根本人,现在乃来至于我所的。
释种善能化,供养诸舍利,承事法供养,今来至我所。
= 释种乃善能度化,乃供养诸舍利,承事于法,而供养于法,而现在来至于我所的。
若有书写经,颁宣于素上,其有供养经,皆来至我所。
颁(bān) = 脑袋很大的样子。(又假借为“攽”。颁发;分赏[award;distribute]/通“班”,发布;公布[issue;promulgate]。)
素(sù) = 上是“垂”,下是糸。糸,丝。织物光润则易于下垂。没有染色的丝绸[white silk]。(用作写字的丝绸或纸张[silk or paper for writing]/白色,雪白[white]/向来;从来就[at all]/质朴;不加装饰[simple;plain]。)
缯彩及众物,供养于神寺,自称南无佛,皆来至我所。
南牟/那谟/南谟/那摩/曩莫/纳莫/南无 = Namo,意译作敬礼、归敬、归依、归命、信从。原为‘礼拜’之意,但多使用于礼敬之对象,表归依信顺,含救我、度我、屈膝之意。
供养于现在,诸佛过去者,禅定正平等,亦无有增减。
= 供养于现在的诸佛,和过去的,都是禅定正,而平等,也没有增减的。
是故于佛法,承事于圣众,专心事三宝,必至无为处。’
三尊/三宝 = Ti-ratana,系指为佛教徒所尊敬供养之佛宝、法宝、僧宝等三宝。佛(Buddha),乃指觉悟人生之真象,而能教导他人之佛教教主,或泛指一切诸佛;法(Dhamma),为根据佛陀所悟而向人宣说之教法;僧(Samgha),指修学教法之佛弟子集团。以上三者,威德至高无上,永不变移,如世间之宝,故称三宝。
“阿难当知:弥勒如来在彼众中当说此偈。
“尔时,众中诸天、人民思惟此十想,十一姟人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 “姟”:数量之名,十千曰万,十万曰亿,十亿曰兆,十兆曰京,十京曰姟。
姟(gāi) = 古同“垓”,数字,古代一万万为垓。
“弥勒如来千岁之中,众僧无有瑕秽,尔时恒以一偈,以为禁戒:
“‘口意不行恶,身亦无所犯,当除此三行,速脱生死渊。’
渊(yuān) = 打漩涡的水[whirling water]。(深潭[deep pool]/深;深远;渊博[deep;profound]。)
“过千岁之后,当有犯戒之人,遂复立戒。”
“弥勒如来当寿八万四千岁,般涅槃后,遗法当存八万四千岁。
“所以然者?尔时众生皆是利根。
“其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见弥勒佛,及三会声闻众,及鸡头城,及见蠰佉王,并四大藏珍宝者,欲食自然粳米,并著自然衣裳,身坏命终生天上者,彼善男子、善女人,当勤加精进,无生懈怠,亦当供养诸法师承事,名华、捣香种种供养,无令有失。
捣(dǎo) = 砸,舂[beat with a pestle;pound]。
“如是,阿难,当作是学!”
尔时,阿难及诸大会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