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八_五法_听法品第三十六
#318、本经叙说随时听法有未闻得闻、已闻重讽、见不邪倾、无有狐疑、解甚深义等五种功德;当求方便,随时听法。增支部Dhammasavana(听法)。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随时听法有五功德,随时承受不失次第。
“云何为五?未曾闻者,便得闻之;以得闻者,重讽诵之;见不邪倾;无有狐疑;即解甚深之义。
= “即解甚深之义”:巴利本作Cittam
Assa Pasidati(彼心起净信)。
讽(fěng) = 不看着书本念,背书[recite]。
诵(sòng) = 背诵、朗读[recite;read aloud]。
倾(qīng) = 偏侧[bend;incline;lean]。(向往,钦佩[admire whole-heartedly]/死;丧[die]/用尽;竭尽[do all one can;use up all one's resources]/倾塌,倒下[collapse]。)
“随时听法有五功德,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随时听法。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19、本经叙说造作浴室有除风、病差、去垢、体轻、肥白等五种功德;欲求此五种功德者,当求方便,造立浴室。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造作浴室有五功德。
= “浴室”:Nahana-ghara,洗浴之室,印度暑热,人多入河川或池塘洗浴,而寺院多穿凿露地建浴池,以砖为梯蹬,周围绕以栏楯,此合宜于风纪与卫生,故佛陀听许造设浴室,并赞扬其功德。
“云何为五?一者、除风,二者、病得差,三者、除去尘垢,四者、身体轻便,五者、得肥白。
= “得肥白”:不秽污。
差(chā) = 失当;错;相差[mistake]。(病愈。后作“瘥”[be
recovered]/cī = 分别等级;依次排列[grade]。)
“是谓,比丘,造作浴室有此五功德。
“是故,诸比丘,若有四部之众欲求此五功德者,当求方便,造立浴室。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20、本经叙说施人杨枝有除风、除涎唾、生藏得消、口不臭、眼得清净等五种功德;欲求此五种功德者,当念以杨枝惠施。增支部Kattha(杨枝)。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施人杨枝有五功德。
= “杨枝”:Danta-kattha,又作齿木,为磨齿刮舌之木片,用来洗刷牙齿,长十二指,短不减八指,大如小指。印度风尚,凡请客人,先赠齿木及香水等,以祝祷其健康,并示恳请之意,故请佛菩萨亦用杨枝与净水。
“云何为五?一者、除风,二者、除涎唾,三者、生藏得消,四者、口中不臭,五者、眼得清净。
涎(xián) = 唾沫,口水[saliva]。(流口水[drool]。)
唾(tuò) = 口液,唾沫[saliva]。(吐唾沫[spit
<on sb.>]。)
“是谓,比丘,施人杨枝有五功德。
“若善男子、善女人求此五功德,当念以杨枝用惠施。
“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21、本经叙说屠杀牛羊等生灵者,无善根,杀心招诸恶报,不得搭乘车马、大象等;当对一切众生起慈心,持不杀戒。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颇见屠牛之人,以此财业后得乘车马、大象乎?”
诸比丘对曰:“非也,世尊。”
世尊告曰:“善哉!诸比丘,我亦不见、不闻屠牛之人杀害牛已,得乘车马、大象。
“所以然者?我亦不见屠牛之人得乘车马、大象,终无此理。
“云何,比丘,汝等颇见屠羊、杀猪,或猎捕鹿,如此之人作此恶已,得此财业后得乘车马、大象乎?”
颇(pō) = 头偏[oblique;be inclined to one side;slant]。(略微;稍[rather]/很;甚[very]/不可。通“叵”[don’t]。)
诸比丘对曰:“非也,世尊。”
世尊告曰:“善哉!诸比丘,我亦不见、不闻屠牛之人杀害生类已,得乘车马、大象,终无此理。
“汝等比丘,若见杀牛之人乘车马者,此是前世之德,非今世福也;皆是前世宿行所致也。
“汝等若见杀羊之人得乘车马者,当知此人前世宿福之所种也。
“所以然者?皆由杀心不除故也。
“何以故?若有人亲近恶人,好喜杀生,种地狱之罪,若来人中,寿命极短。
“若复有人好喜偷盗,种地狱罪;如彼屠牛之人,贱取贵卖,诳惑世人,不按正法。
贱(jiàn) = 价格低[cheap;inexpensive;low-priced]。
按(àn) = 用手向下压[press down]。(控制;抑止[control;restrain]/依据;依照;按照[according to]。)
“屠牛之人亦复如是,由杀心故,致此罪咎,不得乘车马、大象。
咎(jiù) = 从“各”,表示相违背。违背人的心愿。灾祸,灾殃[disaster]。(过失,罪过[fault]/责备,追究罪过[blame]。)
“是故,诸比丘,当起慈心于一切众生。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22、本经叙说:(一)释提桓因劝请佛上三十三天为母说法,时二龙王阻挠,目连前往降伏,使归敬三宝。(二)二龙王因不起迎波斯匿王,时王念当取杀之,二龙王遂兴瞋恚害王,佛令目连往救之。(三)佛为使四部众渴仰佛法,故不告而往三十三天为母及诸天说法,并以神力隐形,使众人不见。(四)阎浮提人渴仰如来,优填王造立栴檀像,波斯匿王造立金像,以解思佛之念,是为有佛像之始。(五)佛从天降,须菩提以观空见佛,优钵华色比丘尼化轮王迎佛,佛称赞须菩提为最先礼见如来者。(六)佛教五王于池水侧造大神寺,并为记福。小部法句经注释、小部经集注释,参阅相应部Sakko(帝释)、杂阿含卷19第505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释提桓因如屈伸臂顷,来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 “释提桓因”:Sakko
Devanam Indo,即帝释,忉利天天主。
尔时,释提桓因白世尊言:“如来亦说,夫如来出世必当为五事。
“云何为五?当转法轮;当度父母;无信之人立于信地;未发菩萨心令发菩萨意;于其中间当受佛决。
= “转法轮”:Dhamma-cakkam
Pavatteti,以转轮圣王之天轮宝转动降伏四方,来譬喻正法的宣说传布、降伏并度脱众生。佛之法轮有乘载及辗破二义。
授决/受决/受记/受别/记别/记说/记/记莂/受莂/授记 = Veyyakarana,本指分析教说,或以问答方式解说教理;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十二部经之一。
“此五因缘如来出现必当为之。
“今如来母在三十三天,欲得闻法;今如来在阎浮里内,四部围绕,国王人民皆来云集。
= “三十三天”:Tavatimsa
deva,又作忉利天。长阿含第三十经世记经阎浮提洲品:「须弥山顶有三十三天宫,宝城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重,…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又复如是。」
= “四部”:又作四众、四辈,指出家之比丘、比丘尼与在家之优婆塞、优婆夷。
“善哉!世尊,可至三十三天与母说法。”
是时,世尊默然受之。
尔时,难陀、优槃难陀龙王便作是念:“此诸秃头沙门在我上飞,当作方便,使不凌虚。”
= “难陀”:Nanda,又作难头,译为欢喜,八大龙王之一。
= “优槃难陀”:Upananda,又作优波难陀,译为贤喜,八大龙王之一。
秃(tū) = 头顶无发[bald;hairless]。(詈词。指僧侣[monk]。)
凌(líng) = 冰[ice]。(欺侮[bully;encroach on;insult]/升,登上<只有于有相当高度的地方>[rish high;go up;soar]/越过,渡过[cross;negotiate]。)
是时,龙王便兴瞋恚,放大火风,使阎浮里内,洞然火燃。
洞(dòng) = 水流急[rapid]。(透彻[thoroughly]/窟窿;孔穴[hole]/敞开[open]/贯穿;通达[communicate]。)
是时,阿难白佛言:“此阎浮里内,何故有此烟火?”
世尊告曰:“此二龙王便生此念:‘秃头沙门恒在我上飞,我等当共制之,令不凌虚。’
“便兴瞋恚,放此烟火,由此因缘,故致此变。”
是时,大迦叶即从座起,白世尊言:“我今欲往,与彼共战。”
= “大迦叶”:Mahakassapa,又作摩诃迦叶,略称迦叶,译为大饮光。佛陀于灵山拈花,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于是得佛陀之心印。佛涅槃后,召令五百阿罗汉结集经律。为佛弟子中头陀第一。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复有声闻少贪,常喜持头陀行,大迦叶苾刍是。」
世尊告曰:“此二龙王极为凶恶,难可受化,卿还就座。”
是时,尊者阿那律即从座起,白世尊言:“我今欲往降彼恶龙。”
= “阿那律”:Anuruddha,又作阿㝹楼驮、阿你噜驮,译为无灭、如意、无贪。为佛之堂弟,佛说法时,坐睡不觉,蒙佛呵责,遂发愤精进,目不交睫,致使肉眼败坏,以此因缘,修得天眼,为佛弟子中天眼第一。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复有声闻有所观瞩,得大天眼,阿你噜驮苾刍是。」
世尊告曰:“此二恶龙极为凶暴,难可受化,卿还就座。”
是时,离越、尊者迦旃延、尊者须菩提、尊者优陀夷、尊者婆竭,各从座起,白世尊言:“我今欲往降伏恶龙。”
= “离越”:Revata,又作离曰、离婆多,译为室星、星宿,乐闲静之处,不处人间,常念坐禅,无有诤讼,与止观相应,为佛弟子中禅定第一。增一阿含弟子品第22经:「坐禅入定,心不错乱,所谓离曰比丘是。」
= “迦旃延”:Bhaddakaccana,巴利本作Mahabhinnappattanam,得大神通中之[第一]。
= “须菩提”:Subhuti,译为空生、善现、善业。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复有声闻常行布施而能不灭,解空第一,须菩提是。」本文录偈作「善业」。
= “优陀夷”:Udayin,为迦留陀夷(Kaludayin)之本名,译为黑光、黑曜、时起。身色粗黑而光耀,为佛弟子中教化第一。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复有声闻修持得果,光显氏族,迦留陀夷苾刍是。」
世尊告曰:“此二龙王极为凶恶,难可受化,卿还就坐。”
尔时,尊者大目揵连即从座起,偏露右肩,长跪叉手,白佛言:“欲往诣彼降伏恶龙。”
= “大目揵连”:Mahamoggallana,又作摩诃目干连、大目连。摩诃译为大,目揵连译为釆菽氏、菜茯根、取胡豆,目揵连是母姓。从父取名为拘律陀(Kolita),又作拘律、劬律陀,译为天抱。初与舍利弗同依外道删阇耶修学,后归依佛陀,为佛弟子中神通第一。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复有声闻修持精进,具大神通,目干连苾刍是。」
世尊告曰:“此二龙王极为凶恶,难可降化,卿今云何化彼龙王?”
目连白佛言:“我先至彼化形极大,恐怯彼龙,后复化形极为微小,然后以常法则而降伏之。”
怯(qiè) = 胆小,畏缩[cowardly;timid]。(害怕;畏惧[be afraid]。)
世尊告曰:“善哉!目连,汝能堪任降伏恶龙。
“然今,目连,坚持心意,勿兴乱想。
“所以然者?彼龙凶恶,备触娆汝。”
娆(rǎo) = 烦扰;扰乱[trouble;disturb]。
是时,目连即礼佛足,屈伸臂顷,于彼没不现,往至须弥山上。
= “须弥山”:Sumeru,译为妙高山,位于世界之中央,金轮之上。四周为大海所围,四方各有一大洲,四面各一色,日月绕之。地狱、饿鬼、畜生、阿须伦、人、天六种有情住于四周及此山顶的天和海底。参阅长阿含第三十经世记经阎浮提洲品。
尔时,难陀、优槃难陀龙王绕须弥山七匝,极兴瞋恚,放大烟火。
匝(zā) = 周,环绕一周叫一匝[circumference;circle]。(环绕[circle]。)
是时,目连自隐本形,化作大龙王,有十四头,绕须弥山十四匝,放大火烟,当在二龙王上住。
是时,难陀、优槃难陀龙王见大龙王有十四头,便怀恐怖,自相谓言:“我等今日当试此龙王威力,为审胜吾不乎?”
审(shěn) = 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详究;考察[study at large]。(知道,知悉[know]/审核,审查,检查核对[check]/正,不偏斜[right]/真实;确实[really;certainly]。)
尔时,难陀、优槃难陀龙王以尾掷大海中,以水洒三十三天,亦不著目连身。
掷(zhì) = 扔,抛[throw]。
是时,尊者大目连复以尾著大海水中,水乃至到梵迦夷天,并复洒二龙王身上。
= “梵迦夷”:Brahma-kayika,梵众天,位于色界之初禅天。
是时,二龙王自相谓言:“我等尽其力势,以水洒三十三天,然此大龙王复过我上去。
势(shì) = 权力;权势[power and authority;power and
influence]。(力量;威力[force;influence]。)
“我等正有七头,今此龙王十四头。
“我等绕须弥山七匝,今此龙王绕须弥山十四匝。
“我今二龙王当共并力与共战斗!”
是时,二龙王极怀瞋恚,雷电霹雳,放大火炎。
霹雳(pī lì)
= 又急又响的雷,是云与地面之间发生的强烈雷电现象[thunderbolt;thunderclap]。
炎(yán) = 火苗升腾[flame]。(炎热,酷热[blazing;be burning hot]。)
是时,尊者大目连便作是念:“凡龙战斗以火霹雳,设我以火霹雳共战斗者,阎浮里内人民之类,及三十三天皆当被害;我今化形极小,当与战斗。”
是时,目连即化形使小,便入龙口中,从鼻中出;或从鼻入,从耳中出;或入耳中,从眼中出;以出眼中,在眉上行。
尔时,二龙王极怀恐惧,即作是念:“此大龙王极有威力,乃能从口中入,鼻中出;从鼻入,眼中出。
“我等今日实为不如。
“我等龙种今有四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然无有出我等者。
四生 = Catasso yoniyo,指三界六道有情产生之四种类别。以下四生,以化生之众生为最多。
|
|
腹生/胎生
|
Jalabuja,从母胎而出生者,称为胎生。如人、象、马、牛、猪、羊、驴等。。
|
卵生
|
Andaja,由卵壳出生者,称为卵生。如鹅、孔雀、鸡、蛇、鱼、蚁等。
|
因缘生/寒热和合生/湿生
|
Samsedaja,即由粪聚、注道、秽厕、腐肉、丛草等润湿地之湿气所产生者,称为湿生。如飞蛾、蚊蚰、蠓蚋、麻生虫等。
|
化生
|
Opapatika,无所托而忽有,称为化生。如诸天、地狱、中有之有情,皆由其过去之业力而化生。
|
“今此龙王威力乃尔,不堪共斗。
“我等性命死在斯须!”
斯须(sī xū)
= 片刻、短暂的时间[a moment]。
皆怀恐惧,衣毛皆竖。
是时,目连以见龙王心怀恐惧,还隐其形,作常形容,在眼睫上行。
睫(jié) = 眼睫毛[eyelash]。
是时,二龙王见大目连,自相谓言:“此是目连沙门,亦非龙王,甚奇!甚特!有大威力,乃能与我等共斗。”
是时,二龙王白目连言:“尊者何为触娆我乃尔?欲何所诫敕?”
诫(jiè) = 告诫,警告[warn]。(警诫[warning]。)
敕(chì) = 告诫,嘱咐[admonish]。(委任,任命[appoint]/通“饬”。整治;整饬[put in order]。)
目连报曰:“汝等昨日而作是念:‘云何秃头沙门恒在我上飞,今当制御之。’”
御(yù) = 驾驶车马[drive a carriage]。(使用;应用[use]/抵挡[resist]/抵御[defense]/宫中女官名[court’woman]/统率;率领[command]/对帝王所作所为及所用物的敬称[imperial]。)
龙王报曰:“如是,目连。”
目连告曰:“龙王当知:此须弥山者是诸天道路,非汝所居之处。”
龙王报曰:“唯愿恕之,不见重责,自今以后更不敢触娆,兴恶乱想,唯愿听为弟子!”
恕(shù) = 恕道,体谅[kind-heartedness]。(饶恕,宽恕[forgive;pardon]。)
目连报曰:“汝等莫自归我身,我所自归者,汝等便自归之。”
= 你们不可自归依于我本人,我所自归依的,你们便自归依就是。
龙王白目连:“我等今日自归如来。”
目连告曰:“汝等不可依此须弥山,自归世尊;今可共我至舍卫城,乃得自归。”
是时,目连将二龙王,如屈伸臂顷,从须弥山上至舍卫城。
尔时,世尊与无央数之众而为说法。
央(yāng) = 从大,在冂之内。上像物体<冂>,一个人<大>站在它的当中。中心[centre]。(尽,完了[end]。)
是时,目连告二龙王曰:“汝等当知:今日世尊与无央数之众而为说法,不可作汝形至世尊所。”
龙王报曰:“如是,目连。”
是时,龙王还隐龙形,化作人形,不长不短,容貌端正,如桃华色。
是时,目连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是时,目连语龙王曰:“今正是时,宜可前进!”
是时,龙王闻目连语,即从座起,长跪叉手,白世尊言:“我等二族姓子,一名难陀,二名优槃难陀,自归如来,受持五戒;唯愿世尊听为优婆塞,尽形寿不复杀生!”
优婆塞五戒/优婆塞戒/五戒 = Panca-sila,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语,(五)饮酒。在小乘经量部中,受三归依即成优婆塞,准许五戒分别受持;说一切有部则须先受三归依,后具受五戒,始名优婆塞,故不许五戒分别受持。
尔时,世尊弹指可之。
弹指 = Acchata,即拇指与食指之指头强力摩擦,弹出声音;或以拇指与中指压覆食指,复以食指向外急弹。于印度,弹指有四义:
|
|
表示虔敬欢喜
|
据法华经卷六神力品载,诸佛之謦欬声与弹指声普传至十方,大地皆起六种振动。
|
表示警告
|
据新译华严经卷七十九载,善财童子至弥勒菩萨之楼阁前,弹指出声,门即开启令其入内。
|
表示许诺
|
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载,有二龙王请世尊准许彼等为优婆塞,世尊弹指允之。
|
时间单位
|
弹指所需之极短暂时间,称为一弹指或一弹指顷。关于一弹指时间之长短,诸说不一,如大智度论卷八十三谓,一弹指有六十念。
|
时,二龙王还复故坐,欲得闻法。
尔时,波斯匿王便作是念:“有何因缘,使此阎浮利内烟火乃尔?”
= “波斯匿”:Pasenadi,译为和悦、月光、胜光、胜军,憍萨罗国王,与佛同日生。因夫人末利之劝而归依佛。佛说阿罗汉具德经:「有所谈论,具大辩才,胜军王是。」
是时,王波斯匿乘宝羽之车出舍卫城,至世尊所。
尔时,人民之类遥见王来,咸共起迎:“善来!大王,可就此坐。”
时,二龙王默然不起。
是时,波斯匿王礼世尊足,在一面坐。
是时,大王白世尊言:“我今欲有所问,唯愿世尊事事敷演!”
世尊告曰:“欲有所问,今正是时。”
波斯匿王白佛言:“有何因缘,令此阎浮里内烟火乃尔?”
世尊告曰:“难陀、优槃难陀龙王之所造。
“然今,大王,勿怀恐惧,今日更无烟火之变。”
是时,波斯匿王便作是念:“我今是国之大王,人民宗敬,名闻四远。
“今此二人为从何来?见吾至此,亦不起迎。
“设住吾境界者当取闭之,设他界来者当取杀之。”
闭(bì) = “才”是用来闭门的东西。关门,把门合闭起来[shut the door]。(泛指闭合,合拢[close;shut]/停止;结束[stop;end]。)
是时,龙王知波斯匿心中所念,便兴瞋恚。
尔时,龙王便作是念:“我等无过于此王所,更欲反害吾身;要当取此国王及迦夷国人,尽取杀之。”
= “迦夷”:Kasi,又作迦尸,译为光、芦苇,位于中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为波斯匿王妹之陪嫁村,后王妹忧死,王没收之。参阅小部法句经注释。
是时,龙王即从座起,礼世尊足,即便而去,离祇洹不远,便不复现。
是时,波斯匿王见此人去,未久,白世尊言:“国事猥多,欲还宫中。”
猥(wěi) = 狗叫声[bark]。(猥亵,淫秽[obscene]/卑鄙,可耻,不体面[base]/劣质;下等[inferior]/谦词,等于说“辱”,指降低身分,用于他人对自己的行动[I]/许多,众多[numerous]。)
世尊告曰:“宜知是时。”
是时,波斯匿王即从座起,便退而去,告群臣曰:“向者二人为从何道去?速捕取之。”
是时,诸臣闻王教令,即驰走求之而不知处,便还宫中。
是时,难陀、优槃难陀龙王各生此念:“我等无过于彼王所,方欲取我等害之;我等当共害彼人民,使无遗余。”
是时,龙王复作是念:“国中人民有何过失?当取舍卫城人民害之。”
复重作是念:“舍卫国人有何过失于我等?当取王宫官属尽取杀之。”
尔时,世尊以知龙王心中所念,告目连曰:“汝今当救波斯匿王,无令为难陀、优槃难陀龙王所害。”
目连对曰:“如是,世尊。”
是时,目连受佛教诫,礼世尊足,便退而去;在王宫上,结跏趺坐,令身不现。
是时,二龙王雷吼霹雳,暴风疾雨,在王宫上,或雨瓦石,或雨刀剑,未堕地之顷,便为优钵莲华在虚空中。
= “优钵莲华”:Uppala,又作优钵罗华。巴利本作:青莲华。
顷(qīng) = 头不正[inclined to side]。(少顷,短时间[moment;instant;a little while]/近来;刚才[just now]。)
是时,龙王倍复瞋恚,雨大高山于宫殿上。
是时,目连复化使作种种饮食。
是时,龙王倍复瞋恚炽盛,雨诸刀剑。
是时,目连复化使作极好衣裳。
裳(cháng) = 下衣。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男女都穿,是裙的一种,不是裤子[skirt worn by a woman or man
in ancient China]。(shang = 泛指衣服[dress]。)
是时,龙王倍复瞋恚,复雨大沙砾石,在波斯匿宫上,未堕地之顷,便化作七宝。
砾(lì) = 小石,碎石[gravel]。
是时,波斯匿王见宫殿中雨种种七宝,欢喜踊跃,不能自胜,便作是念:“阎浮里内有德之人,无复过我,唯除如来。
“所以然者?我家中种粳米一根上生,收拾得一斛米,饭以甘蔗之浆,极为香美。
= 我家中种粳米一根的话,就会上生,而收拾得一斛之米,饭食加以甘蔗之浆时,就极为香美的了。
粳(jīng) = 稻的一种,米粒宽而厚,近圆形,米质黏性强,胀性小[japonica rice]。
斛(hú) = 古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a measuring tool]。
浆(jiāng) = 古代一种微酸的饮料[acidish drink]。(浓厚的液体[thick liquid]。)
“今复于宫殿上雨七宝,我便能作转轮圣王乎!”
是时,波斯匿王领诸婇女收摄七宝。
是时,二龙王自相谓言:“今将有何意?我等来时欲害波斯匿王,今日变化乃至于斯;所有力势今日尽现,犹不能动波斯匿王毫牦之分。”
= “牦”:圣本作「厘」。
毫(háo) = 长而尖的毛[fine,long hair]。(比喻极细小的东西,细微[whit]/长度单位,等于千分之一寸或1/30毫米。)
牦(máo) = 一种牛,全身有长毛,腿短。(長毛。)
是时,龙王见大目揵连在宫殿上结跏趺坐,正身正意,形不倾斜;见已,便作是念:“此必是大目连之所为也。”
是时,二龙王以见目连,便退而去。
是时,目连见龙王去,还舍神足,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 “神足”:Iddhi-patihariya,神通、神变。
时,波斯匿王便作是念:“今此种种饮食不应先食,当先奉上如来,然后自食。”
是时,波斯匿王即车载珍宝,及种种饮食,往至世尊所:“昨日天雨七宝及此饮食,唯愿纳受!”
纳(nà) = 丝被水浸湿[wet;soak]。(“纳”假借为“接纳”;接受[receive;admit;accept]/通“衲”。密针缝纫[sew close stitches
over a patch,etc.]/使进入[enter]/娶[marry]。)
尔时,大目揵连去如来不远。
佛告王曰:“汝今可持七宝饮食之具,与大目连。所以然者?蒙目连恩,得更生圣贤之地。”
蒙(méng) = 草名。(蒙受[suffer from]/幼稚,暗昧不明[ignorant;naive;uncultured]/承继,继承[inherit;succeed]/茂盛[flourishing]。)
波斯匿王白佛言:“有何因缘,言我更生?”
世尊告曰:“汝朝不至我所,欲得听法乎?尔时,有二人亦来听法。
= 你不是在于早晨到了我这地方来,说欲得听法吗?那个时候,有二人也同时来听法。
朝(cháo) = 甲骨文字形,从日在草中,从月。字象太阳已出草中而月亮尚未隐没形。早晨。
“王生此念:‘我于此国界,最为豪尊,众人所敬;然此二人为从何来?见我不起承迎。’”
时,王白佛:“实然,世尊。”
世尊告曰:“此亦非人,乃是难陀、优槃难陀龙王。
“彼知王意,自相谓言:‘我等无过于此人王,何故反来害我?要当方宜灭此国界。’
“我等寻知龙王心中所念,即敕目连,今可救波斯匿王,无令为龙所害也。
“即受我教,在宫殿上,隐形不现,作此变化。
“是时,龙王极怀瞋恚,雨沙砾石于宫殿上,未堕地之顷,化作七宝、衣裳、饮食之具。
“由此因缘,大王,今日便为更生。”
是时,波斯匿王便怀恐怖,衣毛皆竖,前跪膝行至如来前,而白佛言:“唯愿世尊恩垂过厚,得济生命!”
垂(chuí) = 通“陲”。边疆;边境[frontier]。(垂挂[hang down]/低下,放低[lower]/赐予[vouchsafe]/接近,快要[approach;near]/敬语,多用于尊称长辈、上级对自己的行动[condescend]/留传[bequeath;hand down]。)
复礼目连足,头面礼敬:“蒙尊之恩,得济生命!”
尔时,国王便说此偈:
“唯尊寿无穷,长夜护其命,度脱苦穷厄,蒙尊得脱难。”
= 唯愿圣尊的寿命无穷!长夜〔恒常〕保护其生命;能度脱我的苦穷的灾厄,承蒙圣尊您!才能得以脱离其大灾难的!
厄(è) = “厂”象山崖,“卩”象人在崖洞下卷曲身子不得伸展。困厄,遭遇困境[poverty-stricken]。(灾难[disaster]。)
是时,波斯匿王以天香华散如来身,便作是说:“我今持此七宝奉上三尊,唯愿纳受!”
头面礼足,绕佛三匝,便退而去。
是时,世尊便作是念:“此四部之众多有懈怠,皆不听法;亦不求方便,使身作证;亦不复求未获者获,未得者得;我今宜可使四部之众渴仰于法。”
尔时,世尊不告四部之众,复不将侍者,如屈伸臂顷,从祇洹不现,往至三十三天。
侍(shì) = 在尊长旁边陪着[stand at sb.'s side in attendance]。(引申为服侍、侍奉[wait upon;attend upon;serve]。)
尔时,释提桓因遥见世尊来,将诸天众,前迎世尊,头面礼足,请令就座,并作是说:“善来!世尊,久违觐省。”
违(wéi) = 离开;背离[leave;part]。(违背;违反[disobey;violate]/妨碍;阻碍[hinder;block]。)
觐(jìn) = 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帝王。朝见[go to court;present
oneself before<a monarch>]。(进见,访谒[meet
with]。)
省(xǐng) = 检查[examine one's thoughts and conduct]。(醒悟[be aware;become conscious]/探望,问候<多指对尊长>[visit one's
parents or elders living at another place]。)
是时,世尊便作是念:“我今当以神足之力自隐形体,使众人不见我为所在。”
尔时,世尊复作是念:“我今于三十三天,化身极使广大。”
尔时,天上善法讲堂有金石纵广一由旬。
= “由旬”:Yojana,又作由延,印度计里程之数目,为帝王一日行军之里程。一由旬为四十里,或谓三十里。
尔时,世尊石上结跏趺坐,遍满石上。
尔时,如来母摩耶将诸天女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并作是说:“违奉甚久,今来至此,实蒙大幸,渴仰思见,佛今日方来。”
= “摩耶”:Maya,又作摩诃摩耶(Mahamaya),译为大清净妙、大幻化、大术,天臂城释种善觉王之女,净饭王之夫人,生悉达多太子,七日而殁,生于忉利天。
是时,母摩耶头面礼足已,在一面坐;释提桓因亦礼如来足,在一面坐;三十三天礼如来足,在一面坐。
是时,诸天之众见如来在彼增益天众,减损阿须伦。
尔时,世尊渐与彼诸天之众说于妙论,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不净想,淫为秽恶,出要为乐。
尔时,世尊以见诸来大众及诸天人心开意解,诸佛世尊常所说法:苦、集、尽、道,普与诸天说之,各于坐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四圣谛/四真谛/四谛 = Cattari Ariyasacca,谛,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
||
苦圣谛/苦谛
《苦果》
|
Dukkha-sacca,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
|
迷界/世界因果
|
集圣谛/集谛
《苦因》
|
Samudaya-sacca,集,招聚之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称集。谛,审实不虚之义。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称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苦之根源为渴爱,以渴爱之故,形成‘来世’与‘后有’。渴爱之核心乃由无明生起之虚妄我见,若有渴爱,便有生死轮回;欲免除生死之苦,须以智慧照见真理、实相,证得涅槃,断除渴爱,超脱轮回之苦。
|
|
灭圣谛/灭谛
《乐果》
|
Nirodha-sacca,灭,灭尽、息灭之义;谛,审实不虚之义。谓人类若能灭息苦之根本(欲爱),即可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如实审察了知此一真谛而无丝毫虚谬,即称灭谛。
|
悟界/出世间因果
|
道圣谛/道谛
《乐因》
|
Magga-sacca,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
|
复有十八亿天女之众而见道迹,三万六千天众得法眼净。
是时,如来母即从座起,礼如来足,还入宫中。
尔时,释提桓因白佛言:“我今当以何食饭如来乎?为用人间之食?为用自然天食?”
世尊告曰:“可用人间之食用食如来。所以然者?我身生于人间,长于人间,于人间得佛。”
释提桓因白佛言:“如是,世尊。”
是时,释提桓因复白佛言:“为用天上时节?为用人间时节?”
世尊告曰:“用人间时节。”
对曰:“如是,世尊。”
是时,释提桓因即以人间之食,复以人间时节饭食如来。
尔时,三十三天各各自相谓言:“我等今见如来竟日饭食。”
竟(jìng) = 奏乐完毕。(泛指结束,完毕[finish;complete]/全部;完全;整个[whole]/终于;到底[in the end;eventually]。)
是时,世尊便作是念:“我今当入如是三昧,欲使诸天进便进,欲使诸天退便退。”
是时,世尊以入此三昧,进却诸天,随其时宜。
却(què) = 从“卩”与脚的活动有关。退[step back;retreat;withdraw]。(用在偏正复句的正句中,提出跟偏句相反或不一致的动作、行为或状况,表示转折,相当于“但”、“但是”、“可是”[but]/除;去[get rid of]/刚刚[a moment ago]/回转;返回[turn back]/恰;正[just]。)
是时,人间四部之众不见如来久,往至阿难所,白阿难言:“如来今为所在?渴仰欲见。”
阿难报曰:“我等亦复不知如来所在!”
是时,波斯匿王、优填王至阿难所,问阿难曰:“如来今日竟为所在?”
= “优填”:Udena,即印度十六大国之婆蹉(Vamsa)国国王,以「拘深」(或作拘舍弥、憍赏弥)为都城。
阿难报曰:“大王,我亦不知如来所在!”
是时,二王思睹如来,遂得苦患。
尔时,群臣至优填王所,白优填王曰:“今为所患?”
患(huàn) = 担忧,忧虑[worry about]。(祸患,祸害[calamity;trouble;peril]/疾病;毛病[disease]/苦于[suffer from]/憎恶;讨厌;厌烦[detest]。)
时,王报曰:“我今以愁忧成患。”
群臣白王:“云何以愁忧成患?”
其王报曰:“由不见如来故也;设我不见如来者,便当命终。”
是时,群臣便作是念:“当以何方便,使优填王不令命终?我等宜作如来形像。”
是时,群臣白王言:“我等欲作形像,亦可恭敬承事作礼。”
时,王闻此语已,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告群臣曰:“善哉!卿等所说至妙。”
群臣白王:“当以何宝作如来形像?”
是时,王即敕国界之内诸奇巧师匠,而告之曰:“我今欲作形像。”
匠(jiàng) = 木工[carpenter]。(指在某一方面造诣高深的人[master]。)
巧匠对曰:“如是,大王。”
是时,优填王即以牛头栴檀作如来形像高五尺。
= “牛头栴檀”:Gosisa-candana,赤铜色,栴檀中最香,香气持久,古来多以此树造佛像、殿堂、器具等,其粉末可做医药,油可做香水原料。此树或谓产于南印度摩罗耶山,或谓产于高聚山之第二银峰,此山峰状似牛头,故名之。
是时,波斯匿王闻优填王作如来形像高五尺而供养。
是时,波斯匿王复召国中巧匠,而告之曰:“我今欲造如来形像,汝等当时办之。”
时,波斯匿王而生此念:“当用何宝,作如来形像耶?”
斯须复作是念:“如来形体,黄如天金,今当以金作如来形像。”
是时,波斯匿王纯以紫磨金作如来像高五尺。
= “紫磨金”:又作紫磨黄金,即紫色无垢浊之上品金。
尔时,阎浮里内始有此二如来形像。
是时,四部之众往至阿难所,白阿难曰:“我等渴仰于如来,所思欲觐尊,如来今日竟为所在?”
阿难报曰:“我等亦复不知如来所在。
“但今共至阿那律所而问此义。所以然者?尊者阿那律天眼第一,清净无瑕秽。
“彼以天眼见千世界、二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彼能知见。”
是时,四部之众共阿难往至阿那律所,白阿那律曰:“今此四部之众来至我所,而问我曰:‘今日如来竟为所在?’
“唯愿尊者以天眼观如来今为所在!”
是时,尊者阿那律报曰:“汝等且止!吾今欲观如来竟为所在。”
是时,阿那律正身正意,系念在前,以天眼观阎浮里内而不见之。
复以天眼观拘耶尼、弗于逮、郁单曰而不见之。
= 增一阿含经卷第二十一《苦乐品第二十九》:“瞿耶尼”:Goyaniya,译为牛货,以牛代货币故名,四大洲之一,位于须弥山之西边大海中,地形及人面皆如半月。参阅长阿舍第三十经世记经阎浮提洲品。
= “弗于逮”:Pubbavideha,又作弗于婆毗提诃,译为东胜身。四大洲之一,位于须弥山之东,大海中之圆形陆地,其土居民面形亦圆。参阅长阿含第三十经世记经阎浮提洲品。
= “郁单曰”:Uttarakuru,又作郁多罗究留、北俱卢,译为高胜、胜处,为位于须弥山北方之洲名。
复观四天王、三十三天、艳天、兜术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乃至观梵天而不见之。
= “四天王”:拟作四天王天。
= “艳天”:Yama
Deva,又作夜摩天、焰摩天、焰天,为欲界六欲天之第三天。
= “兜术”:即兜率天(Tusita
Deva),为欲界六欲天之第四重天,位于须弥山顶十二万由旬处,有七宝宫殿,诸天分住内外二院,弥勒菩萨于内院说法。
复观千阎浮地、千瞿耶尼、千郁单曰、千弗于逮、千四天王、千艳天、千兜术天、千化自在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天,而不见如来。
复观三千大千刹土而复不见。
即从座起,语阿难曰:“我今已观三千大千刹土而不见之。”
是时,阿难及四部之众默然而止。
阿难作是念:“如来将不般涅槃乎?”
般涅槃/般泥洹 = Parinibbana,指熄灭或吹熄之状态。当烦恼火烧尽后,即至于智慧完成而臻于觉悟之境,故佛教以达到此一境界为最后目的。涅槃寂静为三法印之一。
是时,三十三天各各自相谓言:“我等快得善利,唯愿七佛常现于世,天及世人多所润益!”
润(rùn) = 雨水下流,滋润万物[moisten]。(潮湿[moist]/细腻光滑[smooth]/使得到好处,扶助[assist]。)
七佛/过去七佛 =
过去的庄严劫,未来的星宿劫也会各有千尊佛降世。过去七佛中,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是庄严劫的最后三尊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已经在这一贤劫出现;贤劫还会有以弥勒佛为首的996尊佛在未来出现,其中最后一位是楼至如来。
|
||
庄严劫
|
毗婆尸佛
|
Vipassin,意译为胜观佛、净观佛、胜见佛、种种见佛。为过去七佛之第一佛。
|
尸弃佛
|
Sikhin,意译顶髻、有髻、火首、最上。。
|
|
毗舍婆佛/毗舍浮佛
|
Vessabhu,即一切胜、一切自在、广生之义。亦即过去庄严劫千佛中最后出现之佛。
|
|
贤劫
|
迦罗鸠孙驮佛/俱留孙佛/拘留孙佛
|
Kakusandha,意译领持、灭累、所应断已断、成就美妙。现在贤劫千佛之第一佛。
|
拘那含牟尼佛/拘那含佛
|
Konagamana,意译金色仙、金儒、金寂。
|
|
迦叶佛
|
Kassapa,意译作饮光佛。传说为释迦牟尼前世之师,曾预言释迦将来必定成佛。
|
|
释迦文佛/释迦牟尼佛
|
Sakya-muni,意即释迦族出身之圣人。意译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度沃焦,或梵汉并译,称为释迦寂静。又称释迦牟尼世尊、释尊。即佛教教祖。释尊为北印度迦毗罗卫城(Kapila-vastu)净饭王(Suddhodana)之太子。母摩耶夫人(Maya)为邻国居利族天臂城(Devadaha)主之女。摩耶夫人将分娩之前,依习俗返娘家天臂城待产,途中于蓝毗尼园(Lumbini)小憩,即于无忧树(Asoka)下产子,即是释尊。
|
|
星宿劫
|
Nakkhatta kappa,过现未三大劫中,未来大劫之名,此劫中有千佛出世。始于日光佛,终于须弥相佛。佛之出兴,如天之星宿,故名星宿劫。
|
或有天子而作是语:“且置七佛,但使有六佛者,此亦甚善。”
或有天子言:“但使有五佛。”
或言:“四佛。”
或言:“三佛。”
或言:“二佛出现世者,多所润益。”
时,释提桓因告诸天曰:“且置七佛,乃至二佛,但使今日释迦文佛久住世者,则多所饶益。”
= “释迦文”:梵Sakyamuni,又作释迦牟尼。释迦为种族名,义为能仁。牟尼为求寂静而有所成就的圣者。
尔时,如来意欲使诸天来,诸天便来;意欲使诸天去,诸天便去。
是时,三十三天各各自相谓言:“如来何故竟日而食?”
= “如来何故竟日而食”:每天须饮食。
竟日(jìng rì) = 整天[all day
long]。
是时,释提桓因告三十三天曰:“如来今日食以人间时节,不用天上时节。”
是时,世尊以经三月,便作是念:“阎浮里人四部之众不见吾久,甚有虚渴之想;我今当舍神足,使诸声闻知如来在三十三天。”
虚(xū) = 大土山[big mound]。(空际,天空。引申为凌空[sky]/空虚,与“实”相对[emptiness;void]/虚假,不真实[false;sham;nominal]/使空出[empty]/谦虚[modest;self-effacing]/通“墟”。故城;废址;废墟;荒地[ruins;wasteland]/虚弱[weak]。)
是时,世尊即舍神足。
时,阿难往阿那律所,白阿那律言:“今四部之众甚有虚渴,欲见如来;然今如来不取灭度乎?”
是时,阿那律语阿难曰:“昨夜有天来至我所,云:‘如来在三十三天善法讲堂。’
“汝今且止!吾今欲观如来所在。”
是时,尊者阿那律即结跏趺坐,正身正意,心不移动,以天眼观三十三天,见世尊在壁方一由旬石上坐。
壁(bì) = 墙壁[wall]。(陡峭的山崖[cliff]。)
是时,阿那律即从三昧起,语阿难曰:“如来今在三十三天与母说法。”
是时,阿难及四部之众欢喜踊跃,不能自胜。
是时,阿难问四部众曰:“谁能堪任至三十三天问讯如来?”
阿那律曰:“今尊者目连神足第一,愿屈神力往问讯佛。”
是时,四部之众白目连曰:“今日如来在三十三天,唯愿尊者持四部姓名,问讯如来!又持此义往白如来:‘世尊在阎浮里内世间得道,唯屈威神还至世间!’”
目连报曰:“甚善!诸贤。”
是时,目连受四部之教,屈伸臂顷,往至三十三天,到如来所。
是时,释提桓因及三十三天遥见目连来,诸天各生此念:“正是僧使,若当是诸王之使。”
是时,诸天皆起往迎:“善来!尊者。”
是时,目连遥见世尊与无央数之众而为说法,见已,生此念:“世尊在此天中,亦复烦闹。”
= “亦复烦闹”:都被众打扰,并不安闲。
烦(fán) = 头痛发烧。(烦躁,烦闷[be annoyed;be vexed]/通“繁”。烦琐;繁多[be superfluous
and confusing;overelaborate;numerous]。)
闹(nào) = 嘈杂,喧扰[noisy]。(争吵[make
a noise;stir up trouble]。)
目连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
尔时,目连白佛言:“世尊,四部之众问讯如来:起居轻利,游步康强。”
又白此事:“如来生长阎浮里内,于世间得道;唯愿世尊还来至世间,四部虚渴,欲见世尊。”
世尊告曰:“使四部之众进业无倦。
“云何,目连,四部之众游化劳乎?无斗讼耶?外道异学无触娆乎?”
游化 = 游方行化。谓游行各处而教化之。
讼(sòng) = 争论[argue;dispute]。(打官司[go to court;bring a case to
court]/诉讼者[plarntiff and defendant]。)
目连报曰:“四部之众行道无倦。”
“但,目连,汝向者作是念言:‘如来在此亦烦闹。’
“此事不然。所以然者?我说法时亦不经久,设我作是念:欲使诸天来,诸天便来;欲使诸天不来,诸天则不来。
“目连,汝还世间,却后七日,如来当往僧迦尸国大池水侧。”
= “僧迦尸国”:Samkassa,又作僧伽施国、僧迦舍国,译为光明,中印度恒河流域之古国名。杂阿含卷19第505经作:「僧迦舍城」。
是时,目连屈伸臂顷,还诣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往诣四部众,而告之曰:“诸贤当知:却后七日,如来当来下至阎浮里地僧迦尸大池水侧。”
= “阎浮里地”:即阎浮提州。
尔时,四部众闻此语已,欢喜踊跃,不能自胜。
是时,波斯匿王、优填王、恶生王、优陀延王、频毗娑罗王,闻如来却后七日,当至僧迦尸国大池水侧,极怀欢喜,不能自胜。
频毗娑罗王/频头娑罗王/频浮婆王/民弥沙啰王/瓶沙王/萍沙王/瓶沙王/频婆娑罗王
= Bimbisara,意译影胜王、影坚王、颜貌端正王、谛实王、光泽第一王、好颜色王、形牢王。即与释尊同时代之摩揭陀国王。为西苏纳加王朝(Saisunaga)之第五世。其皇后为韦提希夫人(Vedehi),生一太子,即阿阇世王(Ajatasatru)。频婆娑罗王与夫人均归依释尊,深信佛法。在释尊证道之前,王曾祈请释尊于得道后先至王舍城受其供养,释尊默许之。后释尊证得佛果,即先至王舍城说法,王亦于迦兰陀建竹林精舍,供佛弟子止住,供养僧伽,护持佛教,为最初之外护者。晚年并于宫殿内之塔寺安置释尊之发、爪而礼拜之,后以太子阿阇世王篡夺王位,而卒于狱中。
是时,毗舍离人民之众,迦毗罗越释种,拘夷罗越人民之众,闻如来当来至阎浮里地,闻已,欢喜踊跃,不能自胜。
= “毗舍离”:Vesali,又作吠舍离,乃跋耆(Vajji)国隶车族(Licchavi)之都城,位于拘萨罗之东南。
= “迦毗罗越”:即迦毗罗卫。
尔时,波斯匿集四种之兵,诣池水侧,欲见世尊。
是时,五王皆集兵众往世尊所,欲得觐省如来及人民之众。
迦毗罗越释皆悉往世尊所,及四部之众皆悉往世尊所,欲得见如来。
尔时,临七日头,释提桓因告自在天子曰:“汝今从须弥山顶至僧迦尸池水,作三道路,观如来不用神足至阎浮地。”
临(lín) = 从高处往低处察看[look down from above]。(引申为从上监视着[keep watch on]/碰上,逢着[meet]/靠近,逼近<多用于上对下,强对弱>[near;close to;approach]/治理、管理、统治[administer;govern;rule]/到,至。后常用作敬辞[attend]。)
自在天子报曰:“此事甚佳,正尔时办。”
尔时,自在天子即化作三道,金、银、水精。
是时,金道当在中央,夹水精道侧、银道侧,化作金树。
夹(jiā) = 象左右二人从两边辅助中间一个人。从左右两方相持,从两旁限制[press from both sides]。(处在两旁的[place in between and secure]。)
当于尔时,诸神妙尊天,七日之中皆来听法。
尔时,世尊与数千万众前后围绕,而为说法,说:“五盛阴苦。
五众/五阴/五蕴 = Panca
khandha,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五蕴中,色蕴属于物质;受、想、行、识四蕴属于精神,此五蕴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五众是五蕴之旧译。众,含有和集之义。
|
|
色
|
Rupa-khandha,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可分为五种:
一、内色——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
二、外色——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
三、显色——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赤、黄、白,黑等。
四、表色——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趋舍伸屈等种种表相。
五、形色——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
受
|
Vedana-khandha,即受蕴,人类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感受。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受心所。
|
想
|
Sanna-khandha,即想蕴,想就是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取种种相,作种种想,包括思想、概念等心理现象。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想心所。
|
行
|
Sankhara-khandha,即行蕴,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五十行心所。
|
识
|
Vinnana-khandha,即识蕴,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心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南传佛教有八十九心或一百二十一心之说。
|
“云何为五?所谓色、痛、想、行、识。
= “痛”:巴利本作Vedana,受。
“云何为色阴?所谓此四大身,是四大所造色,是谓名为色阴也。
“彼云何名为痛阴?所谓苦痛、乐痛、不苦不乐痛,是谓名为痛阴。
“彼云何名想阴?所谓三世共会,是谓名为想阴。
= “三世共会”: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此三世的事,都同样的能攀想。
“彼云何名为行阴?所谓身行、口行、意行,此名行阴。
“彼云何名为识阴?所谓眼、耳、鼻、口、身、意识,此名识阴。
“彼云何名为色?所谓色者,寒亦是色,热亦是色,饥亦是色,渴亦是色。
“云何名为痛?所谓痛者,痛者名觉;为觉何物?觉苦、觉乐、觉不苦不乐,故名为觉也。
“云何名为想?所谓想者,想亦是知;知青、黄、白、黑,知苦乐,故名为知。
“云何名为行?所谓行者,能有所成,故名为行;为成何等?或成恶行,或成善行,故名为行。
“云何名为识?所谓识者,识别是非,亦识诸味,此名为识也。
“诸天子当知:此五盛阴,知三恶道、天道、人道;此五盛阴灭,便知有涅槃之道。”
尔时,说此法时,有六万天人得法眼净。
= “法眼”:Dhamma-cakkhu,能如实观察了解万物真相的心眼。
尔时,世尊与诸天人说法已,即从座起,诣须弥山顶,说此偈:
“汝等当勤学,于佛法圣众,当灭死径路,如人钩调象。
= 你们应当要勤于修学,对于佛、法、圣众之事,应该学习而灭除生死的径路,有如人之以钩调象那样的使其调伏。
径(jìng) = 步行小路[footpath;path]。(泛指道路[road]/直径[diameter]/jīng = 经过,行经[pass]/南北为径[north
southern]。)
钩(gōu) = 衣带上的钩。引申为“钓鱼或挂物用的钩”[hook]。
若能于此法,而无懈怠者,便当尽生死,无有苦原本。”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便诣中道。
是时,梵天在如来右处银道侧,释提桓因在水精道侧,及诸天人在虚空中散华烧香,作倡伎乐,娱乐如来。
是时,优钵华色比丘尼闻如来今日当至阎浮提僧迦尸池水侧,闻已,便生此念:“四部之众、国王、大臣、国中人民,靡不往者。
= “优钵华色”:Uppalavanna,译为莲花色、莲华鲜。佛说阿罗汉具德经:「能行善行,威德无过,莲花色苾刍尼是。」曾变化为转轮圣王迎接佛陀。参阅增一阿含听法品第322经。
靡(mǐ) = 无;没有[no;not]。
“设我当以常法往者,此非其宜。
= 假如我当用常法而去的话,这并不是和于其宜。
“我今当作转轮圣王形容往见世尊。”
= “转轮圣王”:Cakkavatti
Rajan,又作转轮王、轮王、飞行皇帝,为印度民族之理想统治主,为世间第一有福者,身具三十二相,有七宝千子,持轮宝降服四天下,以十善治国。参阅增一阿含礼三宝品第447经。
是时,优钵华色比丘尼还隐其形,作转轮圣王形,七宝具足。
所谓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典兵宝、典藏宝,是谓七宝。
尔时,尊者须菩提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在一山侧缝衣裳。
= “耆阇崛山”:Gijjhakuta-pabbata,又作姞栗陀罗矩吒(梵Grdhra-kuta),译为灵鹫山、鹫岭、灵山。以山顶形似鹫鸟,且山中多栖息鹫鸟而得名。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东北,为昔佛陀演法布教的主要场所之一。
阇(dū) = 城门上的台[platform above city gate]。(shé = 梵文音译字。)
是时,须菩提闻世尊今日当来至阎浮里地,四部之众靡不见者,“我今者宜可时往问讯礼拜如来。”
尔时,尊者须菩提便舍缝衣之业,从座起,右脚著地。
是时,彼复作是念:“此如来形,何者是世尊,为是眼、耳、鼻、口、身、意乎?往见者复是地、水、火、风种乎?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造、无作。
“如世尊所说偈言:
“‘若欲礼佛者,及诸最胜者,阴持入诸种,皆悉观无常。
= “阴持入”:指五阴、十八持、十二入,合称三科。五阴,又作五蕴(Panca
Khandha),即色、受、想、行、识。十八持,又作十八界(Attharasa Dhatuyo),即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亦即六根缘虑六境而生六识,总为十八界。十二入,又作十二处(Dvadasa-ayatanani),即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参阅阴持入经。
= “皆悉观无常”:都应该观察为无常的。
曩昔过去佛,及以当来者,如今现在佛,此皆悉无常。
曩(nǎng) = 以往,过去[former;past]。
若欲礼佛者,过去及当来,说于现在中,当观于空法。
= “当观于空法”:观察一切为空的话,就能见到如来。
若欲礼佛者,过去及当来,现在及诸佛,当计于无我。’
= “当计于无我”:观察一切为无我的话,就能见佛。
“此中无我、无命、无人、无造作,亦无形容有教、有授者,诸法皆悉空寂。
授(shòu) = 给予;交给[award;confer;give]。(传授[instruct;teach]/通“受”。接受[accept]。)
“何者是我?我者无主。
“我今归命真法之聚。”
= “真法之聚”:指佛之法身。
尔时,尊者须菩提还坐缝衣。
是时,优钵华色比丘尼作转轮圣王形,七宝导从至世尊所。
是时,五国王遥见转轮圣王来,欢喜踊跃,不能自胜,自相谓言:“甚奇!甚特!世间出二珍宝:如来、转轮圣王。”
尔时,世尊将数万天人从须弥山顶来,至池水侧。
是时,世尊举足蹈地,此三千大千世界六变震动。
蹈(dǎo) = 踩,踏<往往有冒险的意味>[tread;stamp]。
六变震动/六反震动/六震/六动/六种震动 = 指大地震动的六种相状。依佛典所载,在释尊诞生、成道、说法或如来出现时,大地皆有六种震动。动、起、涌,此三属形;震、吼、击,此三属声。
是时,化转轮圣王渐渐至世尊所,诸小国王及人民之类各各避之。
是时,化圣王觉知以近世尊,还复本形,作比丘尼,礼世尊足。
五王见已,各自称怨,自相谓言:“我等今日极有所失,我等先应见如来,然今此比丘尼先见之。”
是时,比丘尼至世尊所,头面礼足,而白佛言:“我今礼最胜尊,今日先得觐省,我优钵华色比丘尼是如来弟子。”
尔时,世尊与彼比丘尼而说偈言:
“善业以先礼,最初无过者,空无解脱门,此是礼佛义。
= “善业”:即须菩提。
= 善业〔须菩提〕尊者已经得先礼拜佛陀了;他是最先礼拜的,并没有人能超过于他之先的;因为观察一切为空无的解脱门,这才是真正礼拜佛陀的礼义的。
若欲礼佛者,当来及过去,当观空无法,此名礼佛义。”
是时,五王及人民之众不可称计,往至世尊所,各自称名。
“我是迦尸国王波斯匿。”
“我是拔嗟国王,名曰优填。”
嗟(jiē) = 叹词。感叹声[alas]。(叹息[sigh;heave a sigh]/赞叹[gasp in admiration,highly praise]。)
“我是五都人民之主,名曰恶生。”
“我是南海之主,名优陀延。”
“我是摩竭国频毗娑罗王。”
= “摩竭”:Magadha,又作摩竭陀,佛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迦毗罗卫国之南,拘萨罗国东南,首都王舍城,为当时印度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尔时,十一那术人民云集,及四部之众最尊长者,千二百五十人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
= “那术”:即那由他(梵Nayuta),译为兆或沟,印度数量之名。
尔时,优填王手执牛头栴檀像,并以偈向如来说:
“我今欲所问,慈悲护一切,作佛形像者,为得何等福?”
尔时,世尊复以偈报曰:
“大王今听之,少多演其义,作佛形像者,今当粗说之。
眼根初不坏,后得天眼视,白黑而分明,作佛形像德。
= 眼根始终不会败坏,后来会得天眼之视,其白黑都会很分明,这就是塑作佛陀的形像的福德。
形体当完具,意正不迷惑,势力倍常人,造佛形像者。
终不堕恶趣,终辄生天上,于彼作天王,造佛形像福。
辄(zhé) = 车箱左右板上端向外翻出的部分,亦称“车耳”[sides of a chariot,etc.,that point downward at the front]。(立即;就[immediately]/总是,每次[always]/则[then]。)
余福不可计,其福不思议,名闻遍四远,造佛形像福。
“善哉!善哉!大王,多所饶益,天、人蒙祐。”
尔时,优填王极怀欢悦,不能自胜。
尔时,世尊与四部众及与五王演说妙论,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不净想,漏为大患,出要为妙。
尔时,世尊以知四部之众心开意解,诸佛世尊常所说法:苦、集、尽、道,尽与彼说之。
尔时,座上天及人民六万余人,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尔时,五王白世尊言:“此处福妙最是神地,如来始从忉利天来下至此说法;今欲建立此处,使永存不朽。”
朽(xiǔ) = 腐烂[decayed;rotten]。(衰老;衰弱[senile;old]。)
世尊告曰:“汝等五王,于此处造立神寺,长夜受福,终不朽败。”
诸王报曰:“当云何造立神寺?”
尔时,世尊伸右手,从地中出迦叶如来寺,视五王而告之曰:“欲作神寺者,当以此为法。”
= 增一阿含经卷第二十二《须陀品第三十》:“迦叶佛”:Kassapa-buddha,又作迦叶波、迦摄,译为饮光,为贤劫千佛之第三佛,过去七佛之第六位,即于释尊之前,示现于娑婆世界之教化主。
尔时,五王即于彼处起大神寺。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诸过去恒沙如来翼从多少,亦如今日而无有异。
翼从(yì cóng) = 辅翼随从。
“正使当来诸佛世尊翼从多少,亦如今日而无有异。
“今此经名游天法本。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四部之众及五国王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