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4日星期六

增一阿含经-卷第三十八《马血天子问八政品第四十三之一》

卷第三十八_八法_马血天子问八政品第四十三之一
 
#380、本经叙说佛为马血天子开示三世诸佛皆以贤圣八品道得尽世界之边际,马血天子闻此,即于座上得法眼净。增支部Rohitassa(赤马)、相应部Rohita(赤的),参阅杂阿含卷491304经、别译杂阿含卷15306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马血天子非人之时,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
= “马血天子Rohitassa Devaputta,又作赤马天子。
= “非人之时”:杂阿含卷491304经作「于后夜时」。
尔时,天子白世尊言:“向者生此念:‘在地步度,可尽此世界不乎?’
= “在地步度:徒步而行。
(dù) = “又”即手,古代多用手、臂等来测量长度。计量长短的标准,尺码[linear measuresizemeasures](限度,限额[limit]/度过,越过[pass])
“我今问世尊,可以步尽世界不耶?”
= “可以步尽世界不耶”:杂阿含卷491304经作「颇有能行过世界边,至不生、不老、不死处不?」
 
世尊告曰:“汝今以何义理而作此问?”
 
天子白佛言:“我昔日一时至婆伽梵天所。
“是时,梵天遥见我来,而语我言:‘善来!马血天子,此处无为之境,无生、无老、无病、无死、无终、无始,亦无愁、忧、苦、恼。’
“当我尔时,复作是念:‘此是涅槃道耶?何以故?涅槃之中无生、老、病、死、愁、忧、苦、恼。
‘此是世界之极边耶?设当是世界边际者,是为世间可步度耶?’”
 
世尊告曰:“汝今神足为何等类?”
= “神足”:Iddhi-patihariya,神通、神变。
 
天子白佛言:“犹如力士善于射术,箭去无碍;我今神足其德如是,无所罣碍。”
(guà) = 同“挂”。区别,区分[divide](通“絓”。悬挂[hang]/牵念,因牵挂而放心不下[worry about])
 
世尊告曰:“我今问汝,随所乐报之。
“犹如有四男子善于射术,然彼四人各向四方射,设有人来,意欲尽摄四面之箭,使不堕地。
“云何,天子,此人极为捷疾不耶?乃能使箭不堕于地。
(jié) = 战利品[spoils of warwar trophies](敏捷;迅速[quickly])
 
“天子当知:上日月前有捷步天子,行来进止复逾斯人之捷疾,然日月宫殿行甚于斯。
= 上日月之前,有捷步的天子,他的行来进步(来往动作),又逾于此人之捷疾(比前人快的多),而日月宫殿之行走,又甚于斯(日月天子比他们快得多)。
“计彼人天子及日月宫殿之疾,故不如三十三天之速疾也;计三十三天之疾,不如艳天之疾。
= “三十三天”:Tavatimsa deva,又作忉利天。长阿含第三十经世记经阎浮提洲品:「须弥山顶有三十三天宫,宝城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重,…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又复如是。」
= “艳天”:Yama Deva,又作夜摩天、焰摩天、焰天,为欲界六欲天之第三天。
“如是,诸天所有神足,各各不相及。
“假使汝今有此神德,如彼诸天,从劫至劫,乃至百劫,犹不能尽世境界。
“所以然者?地界方域不可称计。
(yù) = 疆界,疆域[land within certain boundariesterritory](地区,区域[regionarea])
 
“天子当知:我过去久远世时,曾作仙人,名为马血,与汝同字,欲爱已尽,飞行虚空,无所触碍。
“我尔时,神足与人有异,弹指之顷,已能摄此四方箭,使不堕落。
“时,我以有此神足,便作是念:‘我今能以此神足,可尽境地边际乎?’
“即涉世界而不能尽其方域。
(shè) = 趟水过河[wadeford](泛指渡水[cross <a river>]/行走[walk]/入,进入[enter])
“命终之后,进德修业而成佛道,坐树王下,端坐思惟往昔经历所施为事:本为仙人,以此神德犹不能尽其方面,当以何神力而得究其边际乎?
“时,我复作是念:‘要当乘圣贤八品之径路,然后乃得尽生死边际。’
(jìng) = 步行小路[footpathpath](泛指道路[road]/直径[diameter]/jīng = 经过,行经[pass]/南北为径[north southern])
 
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八道行/八直行/八正/八道/八支/八法/八路/八正道 = Ariya atthangika magga,八种求趣涅槃之正道。乃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之实践法门,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方法或途径。释尊转法轮时,所说离乐欲及苦行之二边,趋向中道者,即指此八正道。八圣道乃众生从迷界之此岸渡到悟界之彼岸所持之力,故以船、筏为譬,有八道船、八筏之称;又如车轮之辐、毂、辋相互助车转动,故亦譬称八轮。又此为圣者游行之所,故又作八游行、八由行。反之,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称为八邪、八邪行。
谛见/正见
Samma-ditthi,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
正志/正分别/正觉/谛念/正思惟
Samma-sankappa,即思考真实之道理,亦即远离贪欲、嗔恚、害念等邪思惟,而对无贪、无嗔、不害等生起思惟。
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正精进
Samma-viriya,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即谓能求方便精勤。
正言/谛语/正语
Samma-vaca,即远离妄言、两舌、粗言、绮语等一切虚妄不实之语。又以正语亦必为合乎道理之语,故又称顺理语。
正行/谛行/正业
Samma-kammanta,即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等一切邪妄。
谛受/正命
Samma-ajiva,佛弟子依从正法,清净身口意三业;远离咒术、占卜等五种邪恶之谋生方法,而如法求取衣服、饮食、汤药、床榻等生活资具,即称为正命。又比丘为延续法身慧命而行之乞食,称为正命食。
谛意/正念
Samma-sati,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
 
谛定/正定
Samma-samadhi,即离欲恶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
 
“彼云何名为乘贤圣八品之径路?所谓正见、正治、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三昧。
= “彼云何名为乘贤圣八品之径路正三昧”:杂阿含卷491304经作:「何等为世间滅道迹?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世间滅道迹。」
“天子,又知斯名贤圣八品道,得尽世界之边际;
“诸过去恒沙诸佛得尽世界者,尽用此贤圣八品道而究世界;
“正使将来诸佛世尊出现世者,当以此贤圣之道得尽边际。”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步涉无究竟,得尽世界者,地种不可称,非神足所及。
= 怎样的步涉〔行走〕,都不会有究竟,都不能得尽于世界的;因为地种〔世界〕乃为不可称计之远的,并不是神足所能及的。
 凡夫施设意,于中起迷惑,不别真正法,流转五道中。
= “五道”:又作五趣,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此五道众生,处生死轮回中,受无量苦。
 贤圣八品道,以此为舟船,诸佛之所行,而究世界边。
 正使当来佛,弥勒之等类,亦用八种道,得尽于世界。
= “弥勒”:Metteyya,又作梅呾丽耶,译为慈氏,当来下生于阎浮提,次释尊成佛之菩萨,为一生补处菩萨,释尊曾予以授记:当于未来,自兜率天下生人间,于龙华树下成佛,三会说法普度众生。参阅中阿含第66经说本经。
 是故有智士,修此圣贤道,昼夜习行之,便至无为处。”
 
是时,马血天子从如来闻说贤圣八品道,即于座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尔时,天子即以头面礼足,绕佛三匝,便退而去。
是时,彼天子即其日,以天种种好华散如来上,即时便说斯偈:
 
“流转生死久,欲涉度世界,贤圣八品道,不知又不见。
 今我以见谛,又闻八品道,便得尽边际,诸佛所到处。”
(dì) = 细察;详审[examine carefully](明白;了解[understand]/详细,仔细[carefully]/佛教名词。谓真实无谬的道理[Satya])
 
尔时,世尊可彼天子所说。
时,彼天子以见佛可之,即礼世尊足,便退而去。
 
尔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81、本经叙说佛为优波离说修持八关斋戒及发愿功德,并举示自己昔日在宝藏如来及灯光如来之时,发愿成佛而蒙授记之本生事,说明发愿功德不可称记,能至甘露灭尽处。增支部Sankhitte [Uposatho](略[]布萨)。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贤圣八关斋法;汝等善思念之,随喜奉行!”
= “八关斋法:又作八斋戒(Atthanga Uposatha)、八支布萨,即优婆塞、优婆夷于一日一夜受持之八种戒法。参阅增一阿含高幢品第210经。
近住律仪/八戒/八斋戒/八关斋戒 = Atthanga-sila/attha-sila,乃佛陀为在家弟子所制定暂时出家之学处。受者须一日一夜离开家庭,赴僧团居住,以学习出家人之生活。‘八’指持八种戒,‘关’即闭之意,‘戒’有防非止恶之作用。能持八戒,可防止身口意三业之恶行,便可关闭恶道之门。八戒中前七支为戒,后一支不非时食为斋,合之称为八关斋戒。此八法,佛陀制定于每月六斋日受持,即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如以中国农历算,小月可改作二十八日及二十九日)。佛教虽有出家与在家弟子,但佛法以出世解脱为目的,更以出家为上,受持八关斋戒,令在家学佛者熏习长养出世善根,故称长养律仪。又因受此八戒,一日一夜远离家居,近于僧伽或阿罗汉而住,故又称近住律仪。八关斋戒为八种斋戒法,即:()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以华鬘装饰自身,不歌舞观听。()不坐卧高广华丽床座。()不非时食。
 
尔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为八关斋法?一者、不杀生,二者、不与不取,三者、不淫,四者、不妄语,五者、不饮酒,六者、不过时食,七者、不处高广之床,八者、远离作倡伎乐、香华涂身。
“是谓,比丘,名为贤圣八关斋法。”
 
是时,彼优波离白佛言:“云何修行八关斋法?”
= “优波离”:Upali,又作优婆离,译为近执,出于首陀罗种,释迦族之剃发师,原对自己属于贱种,深感忧愁,而佛陀许其加入僧团,此为佛陀广开门户,平等摄化四姓之第一步。第一次结集经典时,优波离诵出律。为佛弟子中持律第一。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复有声闻善解轨仪,能持律藏,优波离苾刍是。」
 
世尊告曰:“于是,优波离,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往诣沙门若长老比丘所,自称名字,从朝至暮,如罗汉持心不移不动,刀杖不加群生,普慈于一切:‘我今受斋法,一无所犯,不起杀心,习彼真人之教: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过时食,不在高广之座,不习作倡伎乐、香华涂身。’
= “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即白月之斋日。黑月之斋日相当于阴历二十三日,及月末二日,以上合为六斋日。
“设有智慧者,当作是说;假令无智者,当教彼如此之教。
= 假如有智慧的话,当应作如是之说:假如为没有智慧的人的话,当教他如此之教。
“又彼比丘当一一指授,无令失次,亦莫超越,复当教使发誓愿。”
(zhǐ) = 手指。手掌的五个终端部分之一[finger](指点[show how])
 
优波离白佛言:“云何当发愿?”
 
世尊告曰:“彼发愿时:‘我今以此八关斋法,莫堕地狱、饿鬼、畜生,亦莫堕八难之处,莫处边境,莫堕凶弊之处,莫与恶知识从事,父母专正,无习邪见,生中国中,闻其善法,分别思惟,法法成就。
 
八难处/八难解法/八无暇/八不闲/八非时/八恶/八不闻时节/八难 = Atthakkhana,指不得遇佛、不闻正法之八种障难。
在地狱难
众生因恶业所感,堕于地狱,长夜冥冥而受苦无间,不得见佛闻法。
在饿鬼难
饿鬼有三种:
(1)业最重之饿鬼,长劫不闻浆水之名。
(2)业次重之饿鬼,唯在人间伺求荡涤脓血粪秽。
(3)业轻之饿鬼,时或一饱,加以刀杖驱逼,填河塞海,受苦无量。
在畜生难
畜生种类不一,亦各随因受报,或为人畜养,或居山海等处,常受鞭打杀害,或互相吞啖,受苦无穷。
在长寿天难
此天以五百劫为寿,即色界第四禅中之无想天。无想者,以其心想不行,如冰鱼蛰虫,外道修行多生其处,而障于见佛闻法。
在边地之郁单越难
郁单越,Uttara-kuru,译为胜处,生此处者,其人寿千岁,命无中夭,贪着享乐而不受教化,是以圣人不出其中,不得见佛闻法。
盲聋喑哑难
此等人虽生中国(指古印度中部摩竭陀国一带),而业障深重,盲聋喑哑,诸根不具,虽值佛出世,而不能见佛闻法。
世智辩聪难
谓虽聪利,唯务耽习外道经书,不信出世正法。
生在佛前佛后难
谓由业重缘薄,生在佛前佛后,不得见佛闻法。
 
“‘持此斋法功德,摄取一切众生之善,以此功德,惠施彼人,使成无上正真之道,持此誓愿之福,施成三乘,使不中退。
= “三乘”:梵Trini Yanani,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为运载众生渡生死海之三种法门。
“‘复持此八关斋法,用学佛道、辟支佛道、阿罗汉道,诸世界学正法者亦习此业,正使将来弥勒佛出现世时,如来、至真、等正觉,值遇彼会,使得时度。’
= “辟支佛”:Paccekabuddha,又作辟支迦罗,译为独觉,为无师友之教导,靠自己觉悟而成道,故名独觉。
 
“弥勒出现世时,声闻三会,初会之时九十六亿比丘之众,第二之会九十四亿比丘之众,第三会九十二亿比丘之众,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亦值彼王及国土教授师,作如是之教,无令缺漏。”
= “三会”:在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弥勒菩萨出世,于龙华树下成道,证等正觉,三会说法,度人无数,皆为释尊之遗教弟子,名为慈氏弟子,参阅增一阿含十不善品第430经。
(zhí) = 措置,放置[place](遇到,碰上[happen to]/价值相当[be worth]/值班[be on duty])
 
是时,优波离白世尊言:“说彼善男子、善女人虽持八关斋,于中不发誓愿者,岂不得大功德乎?”
誓愿 = Panidhana,指起希求之心,且深自有所约制(自制其心),亦即发愿起誓完成某一件事。
 
世尊告曰:“虽获其福,福不足言。所以然者?我今当说:
 
“过去世时,有王名宝岳,以法治化,无有阿曲,领此阎浮提境界。
(yuè) = 高大的山[high mountain]
(ē) = 大的山陵,大的土山[big mound](泛指山[mountain]/曲隅,角落[corner]/曲从;迎合[pander toplay up to])
“尔时,有佛名曰宝藏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出现于世。
= “宝藏”:又作宝髻、勒那识祇(Ratanasikhi)。
 
佛陀十号,依次略解于下:
如来
Tathagata,如实达于真理者。
无所著
Arahant,又作阿罗汉、应供,即值得(应)受到尊敬、供养、奉事之人。
等正觉
Sammasambuddha,又作正遍知、三藐三佛陀。
明行成为
Vijjacaranasampanna,“明”,谓智慧;“行”,谓身、口、意三妙行;“成为”,谓完全具足。“明行成为”,即谓完全具足智慧与身、口、意三业之德行者。
善逝
Sugata,如实去彼岸,不再退没生死海者。
世间解
Lokavidu,又作知世间,能了知一切有情、非有情之世界之人。
无上士
Anuttara,至上之人,即无人能出其上。
道法御
Purisadamma Sarathi,又作调御丈夫,能调伏其他一切人者。
天人师
Sattha Deva-manussanam,堪任诸天与人类之导师者。
众祐
Bhagavant,又作世尊。
 
“彼王有女,名曰牟尼,颜貌殊特,面如桃华色,皆由前世供养诸佛之所致也。
“尔时,彼佛亦复三会,声闻初会之时一亿六万八千之众,第二之会一亿六万之众,第三之会一亿三万之众,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
 
“是时,彼佛与诸弟子说如此之法:‘诸比丘,当念坐禅,勿有懈怠;复求方便,诵习经戒。’
“彼佛侍者名曰满愿,多闻第一,如我今日阿难比丘多闻最胜。
“时,彼满愿比丘白宝藏佛言:‘诸有比丘诸根暗钝,亦不精进于禅定法,又不诵习;今日世尊欲安此人著何聚中?’
(sòng) = 背诵、朗读[reciteread aloud]
“宝藏佛告曰:‘设有比丘诸根暗钝,不堪任行禅法者,当修三上人法业。云何为三?所谓坐禅、诵经、佐劝众事。’
= “禅法”:指禅那(Jhana),即初禅、二、三、四禅。
= “坐禅”:指独坐(Patisallana),即宴默、独处静坐。
(zuǒ) = 古人以“右”为尊,“左”为卑。“佐”常用于下对上、弱对强的帮助。上对下,强对弱时用“佑”[assist]
(quàn) = 勉励[encourage](劝说[adviseurgetry to persuade]/勤勉;努力[try hard])
“如是彼佛与诸弟子说如此微妙之法。
 
“尔时,有长老比丘,亦不堪任修行禅法。
“时,彼比丘便作是念:‘我今年衰长大,亦不能修其禅法,今当求愿行劝助之法。’
“是时,彼长老比丘入野马城中,求烛火、麻油,日来供养宝藏如来,使明不断。
= “野马”:指蜃气楼、阳炎(Maricika),比喻诸事象非实体者,又作幻法如野马。
 
“是时,王女牟尼见此长老比丘里巷乞求,即问彼比丘曰:‘比丘,今日为何所求?’
(lǐ) = 衣服的里层[lining]/从土,从田。从“田”,含有区分界域的意思。里弄;街巷[alleylane](内,中。与外相反[inside]古代一种居民组织,先秦以二十五家为里[community]/量词。长度单位[lia Chinese unit of length500m])
“比丘报曰:‘圣女当知:我年衰迈,不堪行禅法,故求乞脂油,用供养佛,续尊光明。’
(mài) = 远行[journey](时光流逝[pass]/[old])
“是时,彼女闻佛名号,欢喜踊跃,不能自胜,白彼长老比丘曰:‘汝今,比丘,勿在余处乞求,我自相供给,麻油灯炷尽相惠施。’
(zhù) = 灯蕊[wick of an oil lamp](点燃[lightignitekindle])
 
“是时,长老比丘受彼女施,日来取油供养宝藏如来,持此功德福业,施与无上正真之道,口自演说:‘年既衰大,又复钝根,无有智慧得行禅法,持此功德之业,所生之处莫堕恶趣,使将来之世值遇圣尊,如今宝藏如来无异;亦遇圣众如今圣众而无有异;说法亦当如今无异。’
“是时,宝藏如来知彼比丘心中所念,即时便笑,口出五色光,而告之曰:‘汝今,比丘,将来无数阿僧祇劫当作佛,号曰灯光如来、至真、等正觉。’
= “五色”:指青色(Nila-vanna)、黄色(Pita-vanna)、赤色(Lohita-vanna)、白色(Odata-vanna)、黑色(Kalaka-vanna)等五正色。
= “阿僧祇劫”:Asankheyya Kappa,即无数劫之意。“阿僧祇”为印度一种数目之名称,为极大之数。
“是时,长老比丘欢喜踊跃,不能自胜,身心坚固,意不退转,颜色特胜,不与常同。
 
“时,彼牟尼女人见彼比丘颜色殊常,即前问曰:‘比丘,今日颜色极为殊妙,不与常同,得何意故?’
“比丘报曰:‘王女当知:向者,如来以甘露见灌。’
(xiàng) = “宀”表示房屋,甲骨文中像屋墙,有窗户之形。朝北开的窗户[the window facing north](方向;方位[direction]/面朝、面对。跟“背”相对[face]/过去,往昔[pastbefore]/刚才[just now]/朝着[totoward]/假设;如果[if])
“牟尼女问曰:‘云何如来以甘露见灌?’
“比丘报曰:‘我为宝藏如来所授决,言将来无数阿僧祇劫当得作佛,号曰灯光如来、至真、等正觉,身心牢固,意不退转;如是,王女,为彼如来之所授决也。’
= “授决”:Veyyakarana,又作授记、受莂、记别,原指佛说法中问答分别之部分,即十二部经之一,后转指弟子等死后之生处,特别是指弟子等当来成佛时,其名号、佛国等之记别。
“王女问曰:‘彼佛颇授我决乎?’
“长老比丘报曰:‘我亦不知为授汝莂不?’
(bié) = 古人把写在竹简帛上的契约从中剖开,双方各执一半,用作凭证。
 
“是时,王女闻比丘说已,即乘羽宝之车,往至宝藏如来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王女白佛言:‘我今是檀越施主,所须脂油恒相供给,然今世尊授彼比丘决,独不见授莂。’
= “檀越”:Danapati,译为施主,即施与僧众衣食等之信男信女。
“宝藏如来告曰:‘发心求愿,其福难量,何况以财惠施乎?’
“牟尼女报曰:‘设当如来不授我莂者,当自断其命根。’
“宝藏如来报曰:‘夫处女人之身,求作转轮圣王者,终不获也;求作帝释者,亦不可获也;求作梵天王者,亦不可得也;求作魔王者,亦不可得也;求作如来者,亦不可得也。’
“女曰:‘我定不能得成无上道乎?’
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菩提/无上道 = 指最上无比大道之佛道。盖如来所得之道,无有出其上者,故称无上道。具体称为菩提。
“宝藏佛报曰:‘能也,牟尼女,成无上正真道也。然王女当知:将来无数阿僧祇劫有佛出世,是汝善知识,彼佛当授汝决。’
 
“是时,王女白彼佛言:‘受者清净,施主秽浊乎?’
“宝藏佛告曰:‘吾今所说者,心意清净,发愿牢固。’
“是时,王女语已,即从座起,头面礼足,绕佛三匝,便退而去。
 
“优波离当知:无数阿僧祇劫,灯光佛乃出现于世,治在钵头摩大国,与大比丘众十六万八千众俱,国王、人民悉来承事。
= “钵头摩”:Paduma,莲花之一种。
“是时,彼国有王名提波延那,以法治化,领此阎浮境界。
“是时,彼王请佛及比丘僧而饭食之。
“是时,灯光如来清旦著衣持钵,将诸比丘众入城。
 
“尔时,有梵志子名曰弥勒,颜貌端正,众中独出,像如梵天,通诸经藏,靡不贯练,诸书咒术,皆悉明了,天文地理,靡不了知。
“是时,彼梵志遥见灯光佛来,颜貌殊特,世之奇异,诸根寂定,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见已,便发喜豫之意,善心生焉:‘书籍所载如来出现,甚为难遇,时时乃出,犹如优钵华时乃出耳!我今当往试之。’
= “优钵华”:Uppala,为青色之水莲花。
= “优昙钵华”:Udumbara,译为灵瑞华、瑞应华。世间无此花,若如来下生,金轮王出现,以大福德力故,感得此花出现,故经中常以喻希有者。
(yù) = 大象[big elephant](假借为“娱”。快乐[happy]/参与[take part in]/迟疑不决/预先,事先。通“预”[in advance])
“是时,梵志手执五华往至世尊所,复作是念:‘其有三十二相者,名曰成佛。’
“即以五根华散如来上,又求三十二相,唯见三十相,而不见二相,即兴狐疑:‘今观世尊不见广长舌及阴马藏。’
= 长阿含经第20章《阿摩昼经》:“广长舌相”:Pahuta-jivhata,三十二大人相之一,谓如来之舌软薄广长,从口而出则可周遍覆面,是不妄语而得之大人相,亦辩说无穷无人可超越之表征。
= “阴马藏”:Kosohita-vatthaguyha,三十二大人相之一,谓如来之男根常向内部收缩而不现见,犹如马阴,是谨慎自身,远离色欲而得之大人相。
“即时说此偈:
 
“‘闻有三十二,大人之相貌,今不见二相,相好为具不?
  颇有阴马藏,贞洁不淫乎?岂有广长舌,舐耳覆面乎?
(zhēn) = 占卜[make divinationdivine](坚定不移。多指意志或操守 [firm]/坚硬;坚劲[hardfirm]/忠;真诚[loyalfaithful])
(shì) = 以舌舔物[lick]
  为我现其相,断诸狐疑结,阴马及舌相,唯愿欲见之!’
 
“是时,灯光佛即入三昧定,使彼梵志见其二相。
= “三昧”:Samadhi,又作三摩地,译为等持,即离诸邪念,心住一境而寂然不动之状态。
“是时,灯光佛复出广长舌,左右舐耳,放大光明,还从顶上入。
“是时,梵志见如来有三十二相具足;见已,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并作是说:‘唯愿世尊当见观察!我今持五华奉上如来,又持此身供养圣尊。’
“发此誓愿时,彼五华在空中化成宝台,极为殊妙,四柱四门。
(zhù) = 屋柱[postpillarcolumn](支撑。通“拄”[support])
“彼时,见交露台已,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发此誓愿:‘使我将来之世作佛,当如灯光佛,弟子翼从,悉皆如是。’
 
“是时,灯光佛知彼梵志心中所念,即时便笑。
“诸佛世尊常法,若授决时世尊笑者,口出五色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
“是时,光明已照三千大千世界,日月无复光明,还从顶上入。
“设如来授决之时,光从顶上入;
“设授辟支佛决时,光从口出,还入耳中;
“若授声闻莂者,光从肩上入;
“若授生天之决者,是时光明从臂中入;
“若莂生人中者,是时光明从两胁入;
(xié) = 腋下肋骨所在的部分[the upper part of the side of the human body]
“若授生饿鬼决者,是时光明从腋入;
“若授生畜生决者,光明从膝入;
“若授生地狱决者,是时光明从脚底入。
 
“是时,梵志见光从顶上入,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即布发在地,并作是说:‘设如来不授我决者,即于此处自断坏,不成诸根。’
= “即布发在地”:就布其头发在于地上。
= “即于此处自断坏,不成诸根”:就在于这里自己断坏,不成诸根(成为六根不具的人)。
“是时,灯光佛知梵志心中所念,即告之曰:‘汝速还起,将来之世,当成作佛,号释迦文如来、至真、等正觉。’
“是时,摩纳闻佛授决已,心怀踊跃,不能自胜,即于彼处,得遍现三昧,踊在虚空,去地七仞,叉手向灯光如来。
= “摩纳”:Manava,又作摩纳婆,译为少年、年少净行,即净行青年之义。
= “仞”:古长度名,一仞为七尺或八尺。
(yǒng) = 往上跳[jump up]
(rèn) = 古代长度单位。周制八尺,汉制七尺[renan ancient measure of varying length](用同“刃”。锋刃,借指刀剑之类的兵器[same as“刃”])
 
“汝优波离,莫作异观!尔时宝藏如来时长老比丘,岂是异人乎?尔时灯光如来是也。
“尔时王女牟尼,我今是也。
“时宝藏如来立我名号字释迦文,我今以此因缘故,说此八关斋法。
= “宝藏如来”:依本经前文:「是时,灯光佛知梵志心中所念,即告知曰:『汝速还起,将来之世当成作佛,号释迦文如来、至真、等正觉。』」拟作「灯光如来」。
“当发誓愿,无愿不果。
(guǒ) = 果子,果实。这个意义后来曾写作“菓”[fruit](果敢,果断[resolutecourageous and resolute]/实现。凡事与预期相合的称果,不合的称不果[realize]/究竟,终于,到底[after allin the end])
“所以然者?若彼女人作是誓愿,即于彼劫成其所愿也。
= “劫”:Kappa,又作劫波,为极大之时限。杂阿含卷三十四第940经:「譬如铁城,方一由旬,高下亦尔,满中芥子,有人百年取一芥子,尽其芥子,劫犹不竟。如是,比丘!其劫者如是长久。」
“若长老比丘不发誓愿者,终不成佛道。
“誓愿之福不可称记,得至甘露灭尽之处。
“如是,优波离,当作是学!”
 
尔时,优波离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82、本经叙说佛因见水漂木,为诸比丘说漂木若不逢八事,便将渐入海,以喻行人之修道,若无八事,便将至涅槃。牧牛难陀闻此喻,发心出家。相应部Darukkhandha(木聚)、杂阿含卷10268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摩竭国界,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渐至江水侧。
= “摩竭”:Magadha,又作摩竭陀,佛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迦毗罗卫国之南,拘萨罗国东南,首都王舍城,为当时印度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尔时,世尊见江水中,有大材木为水所漂,即坐水侧一树下坐。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颇见木为水所漂乎?”
 
诸比丘白佛言:“唯然,见之。”
 
世尊告曰:“设当此木不著此岸,不著彼岸,又不中没,复非在岸上,不为人所捉,复非为非人所捉者,复非为水所回转,复非腐败者,便当渐渐至海。
(fǔ) = 腐烂变质[rotbecome putridcorrupt]
“所以然者?海,诸江之原本。
(jiāng) = 长江的专称[Changjiang River](江河的通称[river])
“汝等比丘亦如是,设不著此岸,不著彼岸,又不中没,复非在岸上,不为人、非人所捉,亦不为水所回转,亦不腐败,便当渐渐至涅槃处。
= “渐渐至涅槃处”:巴利本作Nibbananinna Nibbanapona Nibbanapabbhara(临趣涅槃、流注涅槃、浚输涅槃。)
“所以然者?涅槃者,正见、正治、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涅槃之原本。”
 
尔时,有牧牛人名曰难陀,凭杖而立。
= “难陀”:Nanda,又作难屠,译为喜。原为牧牛者,因听佛说水漂木八事有省,发心出家,证阿罗汉。为与孙陀罗难陀区分,又作牧牛难陀。
(píng) = 倚靠[lean on](根据[base on])
是时,彼牧牛人遥闻如是所说,渐来至世尊所而立。
尔时,牧牛人白世尊言:“我今亦不著此岸,不在彼岸,又非中没,复非在岸上,不为人捉,复非为非人所捉,不为水所回转,亦非腐败,渐当至涅槃之处。
“唯愿世尊听在道次,得作沙门。”
 
世尊告曰:“汝今还主牛已,然后乃得作沙门耳!”
= 你现在应该将牛还给主人之后,然后乃得以作为沙门的。
 
牧牛人难陀报曰:“斯牛哀念犊故,自当还家;唯愿世尊听在道次!”
= 这匹牛会哀念牠的犊牛(小牛)之故,自当会回家去;唯愿世尊,听允在道次!
(dú) = 小牛[calf](泛指牛[cattle])
 
世尊告曰:“此牛虽当还家,故须汝往付授之。”
= 此牛虽然当会自己回家去,但是还是须要你亲自还回去交代清楚的。
(fù) = 从人,从寸。从“寸”,表示与手的动作有关。意思是:以手持物交付给别人。给予[hand over toturn over to](支付[expendpay]/托付。委托他人照料或管理[entrust])
 
是时,牧牛人即受其教,往付牛已,还至佛所,白世尊言:“今已付牛,唯愿世尊听作沙门。”
是时,如来即听作沙门,受具足戒。
 
有一异比丘白世尊言:“云何为此岸?云何为彼岸?云何为中没?云何在岸上?云何不为人所捉?云何不为非人所捉?云何不为水所回转?云何不腐败?”
 
佛告比丘曰:“此岸者,身邪也。
有身见 = Sakkaya-ditthi,音译作萨迦耶见、飒迦耶见、萨迦邪见。意译作虚伪身见、坏身见、移转身见。为五见之一,十随眠之一。即认为身为五蕴之集合,而五蕴之法体实有,故缘五取蕴,而执着于我及我所为实有等之妄见,称为有身见。为说一切有部所立。
“彼岸者,身邪灭。
“中没者,欲爱也。
“在岸上者,五欲也。
 
五妙欲/妙五欲/五妙色/五欲 = Panca kama,指染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又相对于欲界粗弊之五欲,称色界、无色界之五欲为‘净洁五欲’。
色欲
Rupa-kama,谓男女之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等种种妙色,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声欲
Sabda-kama,谓丝竹与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香欲
Gandha-kama,谓男女身体之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味欲
Rasa-kama,谓各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触欲
Sprastavya-kama,谓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为人所捉者,如有族姓子发此誓愿:‘持此功德福祐,作大国王,若作大臣。’
“非人所捉者,如有比丘有此誓愿:‘生四天王中及诸天中而行梵行,今持功德生诸天之中。’
“是谓名为非人所捉。
“为水所回转者,此是邪疑也。
“腐败者,邪见、邪治、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此是腐败也。”
 
是时,难陀比丘在闲静之处而自修克,所以族姓之子,剃除须发,出家学道者,修无上梵行: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
(kè) = 甲骨文字形,下面象肩形。整个字形,象人肩物之形。胜任[be competent](能够[canbe able to]/攻下;战胜;打败[defeatovercomecapture]/克制[restrainforbear]/迷信说法。认为人生下来有属相相克,有五行相克,命硬的又克父母;害,损伤[damage]/通“剋”。严格限定期限[set a time limit])
即于座上成阿罗汉。
 
尔时,难陀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83、本经叙说阿阇世太子日遣五百釜食供养提婆达兜,比丘闻此,禀告佛陀,佛为说提婆达兜贪着利养,必不能获得智慧、三昧,亦不能具足戒行;贪着利养,习八邪道,将堕至恶处,已起利养心者,当求方便而灭之。中部Mahasaropama-sutta(心材喻大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 “罗阅城”:Rajagaha,译为王舍城,为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国之首府,多出胜上吉祥香茅,故又名上茅城。
= “迦兰陀竹园”:Veluvana-kalandakanivapa,又作鹊封竹园、鹙鹭池边竹林、多鸟竹园,略称竹园、竹林。即竹林精舍。住于摩揭陀国罗阅城北方,是佛教史上第一座精舍。有关此精舍的建立,一说由迦兰陀地方士绅所捐,一说由频婆娑罗王所奉施。
(yuè) = 在门内考察、计算事物[examine]
 
尔时,提婆达兜已失神足,阿阇世太子日遣五百釜食而供养之。
= “提婆达兜”:Devadatta,又作调达,简称提婆,释尊之从弟,释尊成道后出家为佛弟子,因嫉妒世尊之名望,贪着利养,诱五百比丘别立教团。教唆阿阇世太子弑父篡位,欲杀世尊自立为佛。后阿阇世王忏悔,皈依佛陀,提婆因造五逆罪,命终堕地狱。
= “阿阇世”:Ajatasattu,又作韦提希子阿阇世,译为未生怨,因听从调达之言,逆害父王,心悔热,故遍体生疮;依耆婆之教导,至佛陀处闻法,得无根信,极力护持佛教。为佛教经典第一次结集之护持檀越主。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已断根本而生信解,摩伽陀国韦提希子阿阇世王是。」
(fǔ) = 古炊器[cauldron used in ancient China](古量器。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于齐国。现有战国时的禾子釜和陈纯釜,都作坛形,小口大腹,有两耳[a kind of jar])
是时,众多比丘闻提婆达兜已失神足,又为阿阇世所供养,共相将诣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是时,众多比丘白佛言:“提婆达兜者极大威力,今为阿阇世王所供养,日遣五百釜食。”
 
尔时,世尊闻此语已,告诸比丘:“汝等莫兴此意,贪提婆达兜比丘利养;彼愚人由此利养自当灭亡。所以然者?于是,比丘,提婆达兜所以出家学者,不果其愿。
 
“比丘当知:犹如有人出其村落,手执利斧,往诣大树,先意所望,欲望大树,及其到树,持枝叶而还。
= 犹如有一个人,离开其村落,手里执拿利斧,往诣于大树之处;其最初的愿望,乃欲望其大树,可是及他到了其树之处后,却持枝叶而回去。
(fǔ) = 斧子,伐木工具[axaxehatchet](用斧子劈、砍或破开[axaxe])
“今此比丘亦复如是,贪著利养;由此利养,向他自誉,毁呰他人,比丘所行宜,则不果其愿。
(zǐ) = 古同“訾”,诋毁[blameslander]
(yí) = 合适;适宜[fittingsuitable](适宜的事[matter]/通“谊”。合理的道理、行为[just])
“彼由此利养故,不求方便起勇猛心,如彼人求宝不得,为智者所弃。
 
“设有比丘得利养已,亦不自誉,复不毁他人;或时复向他人自称说:‘我是持戒之人,彼是犯戒之士。’
“比丘所愿者而不果获;如人舍根,持枝还家,智者见已:‘此人虽持枝还家,然不识根。’
“此中比丘亦复如是,以得利养,奉持戒律,并修梵行,好修三昧。
“彼以此三昧心向他自誉:‘我今得定,余人无定。’
“比丘所应行法亦不果获;犹如有人其求实木,往至大树,望其实,舍其枝叶,取其根持还。
“智者见已,便作是说:‘此人别其根。’
“今此比丘亦复如是,兴起利养,奉持戒律,亦不自誉,复非毁他人,修行三昧,亦复如是,渐行智慧。
“夫智慧者,于此法中最为第一。
“提婆达兜比丘于此法中竟不获智慧、三昧,亦复不具戒律之法。”
 
有一比丘白世尊言:“彼提婆达兜者,云何不解戒律之法?彼有神德,成就诸行,有此智慧,云何不解戒律之法?有智慧则有三昧,有三昧则有戒律。”
 
三胜学/戒定慧三学/三学 = Tisso Sikkha,乃学佛者所必修之戒、定、慧三学。此三者为佛教实践纲领,即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故菩萨地持经卷十以六度配三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四波罗蜜为戒学,禅波罗蜜为定学,般若波罗蜜为慧学。盖三学实为佛道之至要,一切法门尽摄于此,故当精勤修学。三学若加上解脱与解脱知见,则成所谓‘五分法身’。
戒学/增上戒学/增戒学
Adhisila-sikkha,戒可修善,并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恶业。
定学/增意学/增上意学/增上心学/增心学
Adhicitta-sikkha,定可摄散澄神、摒除杂念,见性悟道。
慧学/增上慧学/增慧学
Adhipanna-sikkha,慧能显发本性,断除烦恼,见诸佛实相。
 
世尊告曰:“戒律之法者,世俗常数;三昧成就者,亦是世俗常数;神足飞行者,亦是世俗常数;智慧成就者,此是第一之义。”
 
是时,世尊便说此偈:
 
“由禅得神足,至上不究竟,不获无为际,还堕五欲中。
 智慧最为上,无忧无所虑,久毕获等见,断于生死有。
= “久”:宋、元、明三本均作「究」。
 
“比丘当知:以此方便,知提婆达兜不解戒律之法,亦复不解智慧、三昧之行。
“汝等比丘,莫如提婆达兜贪著利养。
“夫利养者,堕人恶处,不至善趣。
“若著利养,便习邪见,离于正见;
“习于邪治,离于正治;
“习于邪语,离于正语;
“习于邪业,离于正业;
“习于邪命,离于正命;
“习于邪方便,离于正方便;
“习于邪念,离于正念;
“习于邪定,离于正定。
“是故,比丘,勿起利养之心,制令不起;已起利养之心,求方便而灭之。
“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当说此微妙之法,六十余比丘舍除法服,习白衣行;复有六十余比丘,漏尽意解,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84、本经叙说:()佛举乘船筏之譬喻,以示弟子:善法犹可舍,何况非法。()佛举示昔日降魔事迹。()佛示依慢减慢,慢已灭尽,则无诸恼乱之想;设为贼所擒,勿起恶情,当以慈、悲、喜、护、心治之;心当如地,纳受一切秽恶好坏。中部Alagaddupama-sutta(蛇喻经),参阅中阿含第200经阿梨吒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船筏譬喻,汝等善思念之,戢在心怀!”
(fá) = 用竹、木等平摆着编扎成的水上交通工具[raft]
(jí) = 收藏<兵器>[store up](引申指停止战争[stop]/收敛[converge])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为船筏譬喻?若汝等行路,为贼所擒,当执心意,无起恶情;当起慈、悲、喜、护心,遍满诸方所,无量无限,不可称计。
(qín) = 捕捉。古籍本作“禽”[captureseize]
 
四梵行/四梵住/四平等心/四等心/四等/四心/四无量心/四无量 = Catasso appamannayo,即佛菩萨为普度无量众生,令离苦得乐,所应具有之四种精神。盖从心而言,平等缘于一切,故称四等、四等心。若从所缘之境而言,其所缘之众生无量,故称四无量。源自于古印度婆罗门教,后为佛教所沿用。
慈心/慈无量心
Metta appamana,缘无量众生,思惟令彼等得乐之法,而入‘慈等至’,称为慈无量。
悲无量心
Karuna appamana,悲,悯伤之意。即济拔无量众生苦之心。指菩萨悯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故称悲无量心。
喜无量心
Mudita appamana,即见无量众生离苦得乐而生喜悦之心。
舍心/舍无量心
Upekkha appamana,对无量之众生无爱无憎,住于平等之心。即舍怨亲、喜乐、苦忧等念之心,并能舍贪、嗔、痴之烦恼。
 
“持心当如地,犹如此地亦受于净,亦受于不净,屎尿秽恶皆悉受之,然地不起增减之心,不言此好、此丑。
“汝今所行亦当如是,设为贼所擒获,莫生恶念,起增减心;亦如地、水、火、风,亦受于恶,亦受于好,都无增减之心;起慈、悲、喜、护之心,向一切众生。
“所以然者?行善之法犹可舍之,何况恶法而可玩习?
= 行善之法,犹然可以舍弃,更何况是恶法,怎么可以玩习不放呢?
(wán) = 以手玩弄<>(玩耍;玩弄[play withdally with]/玩赏;欣赏[enjoyappreciate]/研讨;反复体会[savor])
“如有人遭恐难之处,欲度难处至安隐之处,随意驰走,求其安处。
“彼见大河极为深广,亦无船、桥而可得渡至彼岸者;然所立之处极为恐难,彼岸无为。
 
“尔时,彼人思惟方计:‘此河水极深且广,今可收拾材木草叶,缚筏求渡,依此筏已,从此岸得至彼岸。’
“尔时,彼人即收拾材木草叶,缚筏而渡,从此岸至彼岸。
“彼人已渡岸,复作是念:‘此筏于我,多所饶益;由此筏得济厄难,从有恐之地,得至无为之处;我今不舍此筏,持用自随。’
自随(zì suí) = 跟随在自己身边;随身携带。
“云何,比丘,彼人所至到处,能用此筏自随乎?为不能耶?”
 
诸比丘对曰:“不也,世尊,彼人所愿,今已果获,复用筏自随乎?”
 
佛告比丘:“善法犹可舍,何况非法!”
 
尔时,有一比丘白世尊言:“云何当舍于法,而况非法?我等岂非由法学道乎?”
 
世尊告曰:“依骄慢灭骄慢、慢慢、增上慢、自慢、邪见慢、慢中慢、增上慢,以无慢灭慢慢,灭无慢、正慢,灭邪慢、增上之慢,尽灭四慢。
四慢 = 慢(Mana),轻蔑他人而自恃心高之意。四慢,指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四者,即俱舍论卷十九所举七慢中之前四慢。
 
七慢 = 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三、俱舍论卷十九列举七慢。
Mana,对劣于自己之人,认为自己较殊胜;而对与自己同等之人,谓与自己同等而令心起高慢。
过慢
Ati-mana,对与自己同等之人,硬说自己胜过对方;对胜过自己之人,亦偏说对方与自己同等。
慢过慢
Manati-mana,对胜过自己之人,起相反之看法,认为自己胜过对方。
我慢
Asmi-mana,乃七慢之根本慢。于五蕴假和合之身,执着我、我所,恃我而起慢。内执有我,则一切人皆不如我;外执有我所,则凡我所有的皆比他人所有的高上。
增上慢
Adhi-mana,于尚未证得之果位或殊胜之德,自认为已经证得。
卑慢
Una-mana,对于极优越之人,却认为自己仅稍劣于其人;或虽已完全承认他人之高胜,而己实卑劣,然绝不肯虚心向其人学习。
邪慢
Miccha-mana,无德而自认为有德。
 
“我昔未成佛道,坐树王下时,便生此念:‘欲界之中谁最豪贵,我当降伏?’
“已降伏欲界之中,天及人民,皆悉靡伏。
“时,我复重作是念:‘闻有弊魔波旬,今当与彼战。以降波旬,一切骄慢豪贵之天,一切靡伏。’
= “弊魔波旬”:Marapapimant,魔(Mara),即魔罗,意为杀者。波旬(Papimant),又作波掾、波卑夜、波卑面,意为杀者或恶者,北传中称其为欲界第六天魔王,经常企图挠乱佛及诸弟子。一切经音义卷第二十八:「言波旬者,讹也。正言波卑夜,是其名也,此云恶者,常有恶意,成就恶法,成就恶惠,故名波旬。」又一切经音义卷第十:「旬字本从目,音县,误书从日为旬。今验梵本无巡音,盖书写误耳,传误已久。」
“时我,比丘,于座上笑,使魔波旬境界皆悉震动。
 
“虚空之中闻说偈声:
 
“‘舍真净王法,出家学甘露,设克广愿者,空此三恶趣。
= 舍弃真净的王法,而去出家,去学甘露之法;假如能克广愿的话,就会空此三恶趣的。
  我今集兵众,瞻彼沙门颜,设不用我计,执脚掷海表。’
= 我现在应召集兵众,去看看那位沙门的颜,假如不用我之计的话,就执他的脚,掷在于海表!
(zhì) = 扔,抛[th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