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7日星期六

增一阿含经-卷第三十一《力品第三十八之一》

卷第三十一_六法_力品第三十八之一
 
#333、本经叙说六凡常之力:小儿啼、女人瞋恚、沙门婆罗门忍、国王憍傲、阿罗汉专精、佛大慈悲。当修大慈悲力。杂阿含卷26704-705经,参阅增支部Bala(力)。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六凡常之力。
“云何为六?小儿以啼为力,欲有所说,要当先啼;
(tí) = 放声痛心地哭[weep aloud](哭泣[tear]/眼泪[tears])
“女人以瞋恚为力,依瞋恚已,然后所说;
“沙门、婆罗门以忍为力,常念下下于人,然后自陈;
“国王以憍傲为力,以此豪势而自陈说;
(shì) = 权力;权势[power and authoritypower and influence](力量;威力[forceinfluence])
“然阿罗汉以专精为力,而自陈说;
“诸佛世尊成大慈悲,以大悲为力弘益众生。
“是谓,比丘,有此六凡常之力。
“是故,比丘,常念修行此大慈悲。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34、本经叙说当思惟、广布无常想;不修无常想者,命终堕入饿鬼、畜生、地狱三恶道中;修无常想者,命终生天上、人间、涅槃三善处。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当思惟无常想,广布无常想。
“已思惟、广布无常想,尽断欲界爱,色界、无色界爱,亦断无明、憍慢。
“犹如以火烧焚草木,永尽无余,亦无遗迹;此亦如是,若修无常想,尽断欲爱、色爱、无色爱、无明、憍慢,永无有余。
“所以然者?比丘,当修无常想时,而无欲心。
“彼以无欲心,便能分别法,思惟其义,无有愁、忧、苦、恼。
“彼以思惟法义,则无愚惑。
 
“设修行人若见有斗诤者,彼便作是念:‘此诸贤士不修无常想,不广布无常想,故致此斗讼耳!’
(sòng) = 争论[arguedispute](打官司[go to courtbring a case to court]/诉讼者[plarntiff and defendant])
“彼以斗诤不观其义,以不观其义则有迷惑之心。
“彼以执此愚惑,而命终入三恶道:饿鬼、畜生、地狱中。
 
“是故,诸比丘,当修无常想,广布无常想,便无瞋恚、愚惑之想,亦能观法,亦观其义,若命终之后,生三善处:生天上、人中、涅槃之道。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35、本经叙说佛为梵志说外六尘、内六入之法;梵志即得法眼净。增支部Loke(于世间)、杂阿含卷431160经、别译杂阿含卷13267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摩竭国忧迦支江水侧。
= “摩竭”:Magadha,又作摩竭陀,佛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迦毗罗卫国之南,拘萨罗国东南,首都王舍城,为当时印度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忧迦支江水侧”:杂阿含卷431160经作:「有从迦帝聚落、堕鸠罗聚落二村中间。」
 
尔时,世尊诣一树下,躬自敷座而坐,正身正意,系念在前。
 
尔时,有一梵志往至彼处。
是时,梵志见世尊脚迹为妙,见已,便生此念:“是何人之迹?为是天、龙、鬼、神、乾沓和、阿须伦、人、若非人?为我先祖梵天耶?”
= “见世尊脚迹为妙”:杂阿含卷431160经作:「见佛脚迹千辐轮相,印文显现,齐辐圆辋,众好满足。」千辐轮相,指具足千辐轮之妙相,乃佛三十二相之一。
= “乾沓和”:Gandhabba,又作乾闼婆,译为香神、乐神,八部众之一,为帝释天司雅乐之神。
(tà) = 话多[talkativeverbose]
是时,梵志即逐迹前进。
遥见世尊在一树下坐,正身正意,系念在前,见已,作是语:“为是天耶?”
 
世尊告曰:“我非是天。”
 
“为乾沓和耶?”
 
世尊告曰:“我非乾沓和也。”
 
“为是龙乎?”
 
对曰:“我非是龙也。”
 
“为阅叉也?”
= “阅叉”:Yakkha,又作夜叉、悦叉,八部众之一,住于地上或空中,有威势,能恼害人或护持正法之鬼类。
 
佛报梵志:“我非阅叉。”
 
“为是祖父也?”
 
佛报曰:“我非祖父。”
 
是时,婆罗门问世尊曰:“汝今是谁?”
 
世尊告曰:“有爱者则有受,有受则有爱,因缘合会,然后各各相生如此,如此五苦盛阴无有断绝时。
= “五苦盛阴”:Panc' Upadhana-kkhandha Pi Dukkha,又作五盛阴苦,即五阴炽盛苦,为八苦之一。中阿含第30经象迹喻经:「世尊亦如是说:『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所以者何?…五盛阴从因缘生,色盛阴,觉、想、行、识盛阴。彼厌此过去、未来、现在五盛阴,厌已便无欲,无欲已便解脱。」
五盛阴苦/五取蕴苦/五阴炽盛苦 =  Pancupadana-kkhandhapi Dukkha,为八苦之一。指人各具五阴而诸苦炽盛,亦指有漏的五蕴之苦。例如生、老、病、死、忧悲恼、怨憎会、恩爱别离、所欲不得等,均属之。
“以知爱已,则知五欲,亦知外六尘、内六入,即知此盛阴之本末。”
 
五妙欲/妙五欲/五妙色/五欲 = Panca kama,指染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又相对于欲界粗弊之五欲,称色界、无色界之五欲为‘净洁五欲’。
色欲
Rupa-kama,谓男女之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等种种妙色,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声欲
Sabda-kama,谓丝竹与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香欲
Gandha-kama,谓男女身体之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味欲
Rasa-kama,谓各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触欲
Sprastavya-kama,谓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世间有五欲,意为第六生,以知内外六,当念尽苦际。
= 此偈参阅增一阿含五王品第290经之偈。
= 在世间内,有五种欲〔眼耳鼻舌身所起的欲感〕,意根就为之第六之生〔第六之欲,为欲念之原〕,因之而知道内外〔身心之内外〕都为六;应当念念灭尽此苦际。
 
“是故,当求方便,灭内外六事。
“如是,梵志,当作是学!”
 
尔时,彼梵志闻佛如是教,思惟玩习,不去心怀,即于座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wán) = 以手玩弄<>(玩耍;玩弄[play withdally with]/玩赏;欣赏[enjoyappreciate]/研讨;反复体会[savor])
 
尔时,彼梵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36、本经叙说佛昔日为菩萨未成道时,思惟十二因缘之生灭,只知「识」为原首,令人致生、老、病、死,但不能如实了知生、老、病、死之原本,因从古昔诸佛学道,即知生、老、病、死之原本,了知四谛、十二因缘之生灭法则,而与众说法;犹如有人在山林中,发现古人行道及无人之美好国邑,还归禀王,王令人民移居古城,快乐无比。六入灭则生、老、病、死灭,当求方便,灭于六入。相应部Nagaram(城邑)、杂阿含卷13325经、吴支谦译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唐玄奘译缘起圣道经、宋法贤译佛说旧城喻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本为菩萨时,未成佛道中有此念:‘此世间极为勤苦,有生、有老、有病、有死,然此五盛阴不得尽本原。’
 
五众/五阴/五蕴 = Panca khandha,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五蕴中,色蕴属于物质;受、想、行、识四蕴属于精神,此五蕴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五众是五蕴之旧译。众,含有和集之义。
Rupa-khandha,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可分为五种:
一、内色——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
二、外色——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
三、显色——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赤、黄、白,黑等。
四、表色——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趋舍伸屈等种种表相。
五、形色——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Vedana-khandha,即受蕴,人类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感受。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受心所。
Sanna-khandha,即想蕴,想就是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取种种相,作种种想,包括思想、概念等心理现象。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想心所。
Sankhara-khandha,即行蕴,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五十行心所。
Vinnana-khandha,即识蕴,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心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南传佛教有八十九心或一百二十一心之说。
 
“是时,我复作是念:‘由何因缘有生、老、病、死?复由何因缘致此灾患?’
“当思惟此时,复生此念:‘有生则有老、病、死。’
“尔时,当思惟是时,复更生念:‘由何因缘有生?此由有而生。’
“复生此念:‘有者,何由而有?’
“当思惟是时,便生此念:‘此有由受而有。’
“复念:‘此受何由而有?’
“尔时,以智观之,由爱而有受。
“复更思惟:‘此爱何由而生?’
“重观察之,由痛而有爱。
= “痛”:巴利本作Vedana,受。
“复更思惟:‘此痛何由而生?’
“当作是观察时,由更乐而有此痛。
= “更乐”:巴利本作Phassa,触。
“复重思惟:‘此更乐何由而有?’
“我生此念时:‘缘六入而有此更乐。’
“时我重思惟:‘此六入何由而有?’
“观察是时,由名色而有六入。
“时我复作是念:‘名色何由而有?’
“观察是时,由识而有名色。
“‘此识何由而有?’
“观察是时,由行生识。
“时我复作是念:‘行何由而生?’
“观察是时,行由痴而生。
 
十二因缘 = Nidana,即构成有情生存之十二条件(即十二有支)。
三世
十二因缘
简释
 
过去二因
无明
Avijja
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
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
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
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
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
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
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
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
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
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痴暗、无明、大冥,是名无明。
Sankhara,身行、口行、意行。
 
现在五果
Vinnana,六识身 = 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名色
Namarupa,名 = 四无色阴,受阴、想所、行阴、识阴。
 = 四大、四大所造色。
六入
Salayatana,六内入处 = 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
Phassa,六触身 = 眼触身、耳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意触身。
Vedana,三受 =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现在三因
Tanha,三爱 = 欲爱、色爱、无色爱。
Upadana,四取 = 欲取、见取、戒取、我取。
Bhava,三有 = 欲有、色有、无色有。
 
未来二果
Jati,若彼彼众生,彼彼身种类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阴、得界、得入处、得命根,是名为生。
老死
Jara-marana
= 若发白露顶,皮缓根熟,支弱背偻,垂头呻吟,短气前输,拄杖而行,身体黧黑,四体班驳,暗钝垂熟,造行艰难羸劣。
= 彼彼众生,彼彼种类没、迁移、身坏、寿尽、火离、命灭,舍阴时到。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更乐,更乐缘痛,痛缘爱,爱缘受,受缘有,有缘生,生缘死,死缘愁、忧、苦、恼,不可称计。
= “爱缘受,受缘有”:缘起圣道经作:「爱为缘取,取为缘有。」
“如是名为苦盛阴所集。
 
“我尔时复作是念:‘由何因缘灭生、老、病、死?’
“我观察是时,生灭,老、病、死灭。
“时复生此念:‘由何而无生?’
“观此生原有灭,生则灭。
“复念:‘由何而无有?’
“时生此念:‘无受则无有。’
“时我生此念:‘由何灭受?’
“观察是时,爱灭,受则灭。
“复生此念:‘由何而灭爱?’
“重更观察,痛灭,爱则灭。’
“复思惟:‘由何而灭痛?’
“观察是时,更乐灭,则痛灭。
“复思惟:‘更乐何由而灭?’
“观察是时,六入灭,则更乐灭。
“复观此六入何由而灭?
当观察时,名色灭,则六入灭。
“复观名色何由而灭?识灭,则名色灭。
“复观察此识何由而灭?行灭,则识灭。
“复观此行何由而灭?痴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更乐灭;更乐灭,则痛灭;痛灭,则爱灭;爱灭,则受灭;受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灭;老、病灭,则死灭,是谓名为五盛阴灭。
 
“时我复生此念:‘此识最为原首,令人致此生、老、病、死;然不能知此生、老、病、死之原本。’
“犹如有人在山林中,行逐小径道。
(zhú) = 人在豕等动物后面追逐的样子。追赶[chasepursue](随,跟随[follow]/依次,按顺序[one by onein order]/追求[seek])
“小复前行,见旧大道,古昔诸人在中行处。
“是时,彼人便复行此道,小复前进,见旧城郭、园观、浴池,皆悉茂盛,但彼城中无有居民。
(guō) = 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内城叫城,外城叫郭[the outer wall of a city](泛指城市[city])
“此人见已,还归本国,前白王言:‘昨游山林见好城郭,树木繁茂,但彼城中无有人民;大王,可使人民在彼城止住?’
“是时,国王闻此人语,即居止人民;然此城郭还复如故,人民炽盛,快乐无比。
 
“诸比丘当知:我昔未成菩萨时,在山中学道,见古昔诸佛所游行处,便从彼道,即知生、老、病、死所起原本,有生有灭,皆悉分别;知生苦、生集、生尽、生道,皆悉了知;有、受、爱、痛、更乐、六入、名色、识、行、痴亦复如是。
“无明起则行起,行所造者复由于识。
= 如『无明』生起时,即会有『行』之生起,『行』所造的,又由于『识』。
“我今以明于识,今与四部之众而说此本;皆当知此原本所起,知苦、知集、知尽、知道,念使分明,以知六入,则知生、老、病、死,六入灭则生、老、病、死灭。
“是故,比丘,当求方便,灭于六入。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37、本经叙说:()阿那律听法时睡眠,遭受佛诃责,遂发誓不眠而精进,虽致肉眼失明,却因此而修得天眼。()阿那律将补衣,祈愿阿罗汉、欲求福者代为贯针。()佛亲为阿那律贯针,并示说如来于施、教诫、忍、法说义说、将护众生、求无上正真之道等六法无有厌足,并嘱当求方便,修此六法。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与无央数百千万众而为说法。
(yāng) = 从大,在冂之内。上像物体<>,一个人<>站在它的当中。中心[centre](尽,完了[end])
尔时,阿那律在彼座上。
= “阿那律”:Anuruddha,又作阿㝹楼驮、阿你噜驮,译为无灭、如意、无贪。为佛之堂弟,佛说法时,坐睡不觉,蒙佛呵责,遂发愤精进,目不交睫,致使肉眼败坏,以此因缘,修得天眼,为佛弟子中天眼第一。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复有声闻有所观瞩,得大天眼,阿你噜驮苾刍是。」
是时,阿那律在众中睡眠。
 
尔时,佛见阿那律睡眠,便说此偈:
 
“受法快睡眠,意无有错乱,贤圣所说法,智者之所乐。
= 听受法后,则爽快而睡眠,心意并没有错乱;贤圣所说之法,乃为有智慧的人所安乐的。
 犹如深渊水,澄清无瑕秽,如是闻法人,清净心乐受。
(chéng) = 水静而清[limpidclear](清澈,透明[cleantransparent]/让水中物沉淀;使清静;使清明[precipitateclarify])
 亦如大方石,风所不能动,如是得毁誉,心无有倾动。”
 
是时,世尊告阿那律:“汝畏王法及畏盗贼而作道乎?”
 
阿那律报曰:“不也,世尊。”
 
佛告阿那律:“汝何故出家学道?”
 
阿那律白佛言:“厌患此老、病、死、愁、忧、苦、恼,为苦所恼,故欲舍之,是故出家学道。”
 
世尊告曰:“汝今,族姓子,信心坚固,出家学道;世尊今日躬自说法,云何于中睡眠?”
(gōng) = 整个身体[body](自身;自己[oneselfself]/稍微向前弯身,以表尊敬[bend forwardarchbow])
 
是时,尊者阿那律即从座起,偏露右肩,长跪叉手,白世尊言:“自今已后形融体烂,终不在如来前坐睡。”
(róng) = 炊气上升[belch smoke](融化;消溶 [meltdissolve]/和乐;恬适[harmonious and happycomfortable])
(làn) = 煮烂[thoroughly cookedtendersoft](腐烂,腐败[become putridfesterrot]/明亮、光明;色彩绚[brightradiant])
 
尔时,尊者阿那律达晓不眠,然不能除去睡眠,眼根遂损。
(xiǎo) = 天明。今专指天刚亮[dawndaybreak](明白,了解[knowunderstand])
尔时,世尊告阿那律曰:“勤加精进者与调戏盖相应,设复懈怠与结相应,汝今所行当处其中。”
= “调戏盖”:又作掉举恶作盖(Uddhacca-kukkucca-nivarana),五盖之一,使内心浮躁不安,不能得四念住、七觉支。参阅中阿含第51经本际经。
= “所行当处其中”:杂阿含卷9256经:「精进太急,增其掉悔;精进太缓,令人懈怠。是故汝当平等修习摄受,莫着、莫放逸、莫取相。」
= 如果过于勤加精进的话,就会和调戏盖相应,假如又懈怠的话,就会与结缚烦恼相应,你现在所行的,应当要处于其中(不可太急、太缓)。
 
阿那律白佛:“前已在如来前誓,今不能复违本要。”
 
是时,世尊告耆域曰:“疗治阿那律眼根。”
= “耆域”:Jivaka,又作祇域、耆婆伽,译为活,佛世时之名医。
 
耆域报曰:“若阿那律小睡眠者,我当治目。”
 
世尊告阿那律曰:“汝可寝寐。所以然者?一切诸法由食而存,非食不存。
(qǐn) = 睡觉[sleeplie](停止[stop]/寝室、卧室[bedroom])
(mèi) = 睡着[sleep]
“眼者以眠为食,耳者以声为食,鼻者以香为食,舌者以味为食,身者以细滑为食,意者以法为食。
“我今亦说涅槃有食。”
 
阿那律白佛言:“涅槃者以何等为食?”
 
佛告阿那律:“涅槃者以无放逸为食,乘无放逸,得至于无为。”
 
阿那律白佛言:“世尊,虽言眼者以眠为食,然我不堪睡眠。”
 
尔时,阿那律缝故衣裳。
(cháng) = 下衣。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男女都穿,是裙的一种,不是裤子[skirt worn by a woman or man in ancient China](shang = 泛指衣服[dress])
是时,眼遂败坏,而得天眼,无有瑕秽。
是时,阿那律以凡常之法而缝衣裳,不能得使缕通针孔中。
(lǚ) = 麻线[thread](泛指细而长的东西,线状物[filament])
是时,阿那律便作是念:“诸世间得道罗汉,当与我贯针。”
(guàn) = 穿钱的绳子[string](用绳子穿连成串[string])
 
是时,世尊以天耳清净,闻此音声:“诸世间得道阿罗汉者,当与我贯针。”
尔时,世尊至阿那律所而告之曰:“汝持针来,吾与贯之。”
 
阿那律白佛言:“向所称说者,谓诸世间欲求其福者,与我贯针。”
 
世尊告曰:“世间求福之人无复过我,如来于六法无有厌足。
“云何为六?一者、施,二者、教诫,三者、忍,四者、法说义说,五者、将护众生,六者、求无上正真之道。
“是谓,阿那律,如来于此六法无有厌足。”
 
阿那律曰:“如来身者真法之身,复欲更求何法?如来已度生死之海,又脱爱著;然今日故求为福之道。”
 
世尊告曰:“如是,阿那律,如汝所说,如来亦知此六法为无厌足。
“若当众生知罪恶之原身、口、意所行者,终不堕三恶趣;以其众生不知罪恶之原,故坠堕三恶趣中。”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世间所有力,游在天人中,福力最为胜,由福成佛道。
 
“是故,阿那律,当求方便,得此六法。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38、本经叙说:()鸯掘魔杀人取指为鬘,佛往降伏之,令忆梵书所载佛说灭六见法之事,终受感化,求作沙门,并得法眼净。()波新匿王欲诛伐鸯掘魔,于佛所知其已出家,愿以四事供养。()鸯掘魔修阿练若行,终证阿罗汉果;于入舍卫城,发至诚言以救妇人产难;乞食时,忍受众人之打伤,佛说其已受永劫之罪报。()佛为诸比丘说鸯掘魔之本生因缘。()佛赞许鸯掘魔为第一聪明捷疾智弟子。中部Angulimala-sutta(鸯掘魔经)、杂阿含卷381065经、别译杂阿含卷116经、西晋竺法护译佛说鸯掘魔经、西晋法炬译佛说鸯崛髻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央掘魔罗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众多比丘入舍卫城乞食,闻王波斯匿宫门外有众多人民,于中举手唤呼,皆称怨:“国界有贼名鸯掘魔,极为凶暴,杀害生类不可称计,无慈悲于一切众生,国界人民无不厌患,日取人杀以指为鬘,故名为指鬘。
= “鸯掘魔”:Angulimala,又作央掘魔罗,译为指鬘。鸯掘摩经:「舍卫城中有异梵志,…上首弟子名鸯掘摩,仪干刚猛,力超壮士,手能接飞,走先奔马,聪慧才辩,志性和雅,安详敏达,一无疑碍,色像第一,师所嘉异。」
(mán) = 头发美好的样子[<of hair> beautiful and long](戴在身上作装饰的花环。)
“唯愿大王当往共战!”
 
是时,众多比丘乞食已,还诣祇洹精舍,收摄衣钵,以尼师檀著肩上,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 “尼师檀”:Nisidana,又作尼师坛,译为坐具、敷具,坐卧时敷地以护身,或布于卧具上以护卧具,长为佛之二搩手,宽为一搩手半,比丘六物之一。
尔时,众多比丘白世尊言:“我等众多比丘入舍卫城乞食,见众多人民在王宫门外,称怨诉辞:‘今王国界有贼名鸯掘魔,为人凶暴,无有慈心,杀于一切众生,人亡国虚,皆由此人,又取人指以为华鬘。’”
(sù) = 告状;控告[accusechargecomplain]
(cí) = 诉讼,打官司[legal caselawsuit](辞别;告别[bid farewellsay good-bye to]/言辞;文辞[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说讲[speaktalk]/推却不受[discline])
 
尔时,世尊闻彼比丘语已,即从座起,默然而行。
 
是时,世尊寻到彼所,诸有取薪、负草、犁作之人,及牧牛羊者,见世尊诣彼道,各白佛言:“沙门,沙门,勿从彼道。
(xīn) = 柴草,割柴草[grasshay](可以劈开来用的粗大木柴[firewoodfaggotfuel])
(lí) = 牛耕作[till](耕地的农具。我国春秋时代,就已用牛拉犁耕田[plowplough])
“所以然者?此路侧有贼名鸯掘魔,于中止住。
“诸有人民,欲就此道者,要集十人、或二十人、或三十、四十、五十人,犹不得过,尽为鸯掘魔所擒获。
(qín) = 捕捉。古籍本作“禽”[captureseize]
“然沙门瞿昙独无有侣,为鸯掘魔所触娆者,于事不省。”
(rǎo) = 烦扰;扰乱[troubledisturb]
(xǐng) = 检查[examine one's thoughts and conduct](醒悟[be awarebecome conscious]/探望,问候<多指对尊长>[visit one's parents or elders living at another place])
 
世尊虽闻此语,故进不住。
 
尔时,鸯掘魔母持食诣鸯掘魔所。
是时,鸯掘魔便作是念:“吾指鬘为充数不乎?”
(chōng) = 从儿,育省声。育子长大成人。长,高[tall]([full]/备;供应[supply])
是时,即数指犹未充数,复更重数,唯少一人指。
是时,鸯掘魔左右顾视,求觅生人,欲取杀之;然四远顾望,亦不见人,便作是念:“我师有教:‘若能害母者,必当生天。’
(mì) = 寻找,到处寻找[seeklook for]
“我今母躬来在此,即可取杀之,得指充数,生于天上。”
 
是时,鸯掘魔左手捉母头,右手拔剑而语母言:“小住!阿母!”
是时,世尊便作是念:“此鸯掘魔当为五逆。”
 
五逆罪/五逆 = 即五重罪。指罪大恶极,极逆于理者。有大乘五逆、小乘五逆之分。
小乘五逆
大乘五逆
杀母
破坏塔寺,烧毁经像,夺取三宝之物。或教唆他人行此等事,而心生欢喜。
杀父
毁谤声闻、缘觉以及大乘法。
杀阿罗汉
妨碍出家人修行,或杀害出家人。
出佛身血
犯小乘五逆罪之一。
破和合僧
主张所有皆无业报,而行十不善业;或不畏后世果报,而教唆他人行十恶等。
 
即放眉间相,光明普照彼山林。
是时,鸯掘魔见光明已,复语母言:“此是何光明照此山林?将非国王集诸兵众,攻伐我身乎?”
(fá) = 甲骨文字形,像用戈砍人的头。砍杀[kill](砍伐[hackfellcut down])
 
是时,母告曰:“汝今当知:此非日月火光,亦非释、梵天王光明!”
 
尔时,其母便说此偈:
 
“此非火光明,非日月释梵,鸟狩不惊怖,和鸣殊于常。
= 这不是什么火的光明,也不是日、月、帝释、梵天等光明;鸟兽都不会惊怖,其和鸣乃胜于凡常。
(shòu) = 冬季打猎[hunt in winter](古代帝王巡察诸侯或地方官治理的地方[visit])
 此光极清净,使人悦无量,必是尊最胜,十力至此间。
= “十力”:Dasa Balani,指如来十力,即佛成就之十种智力,十八不共法中之十种,又作十神力。谓如来证得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无能坏、无能胜,故称为力。十力即:处非处智力、业异熟智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根上下智力、种种胜解智力、种种界智力、遍趣行智力、宿住随念智力、死生智力、漏尽智力。参阅杂阿含卷二十六第696经。
 于天世人中,天眼睹世界,故欲度汝身,世尊来至此。”
 
是时,鸯掘魔闻佛音响,欢喜踊跃,不能自胜,便作是语:“我师亦有教诫而敕我曰:‘设汝能害母,并杀沙门瞿昙者,必生梵天上。’”
(chì) = 告诫,嘱咐[admonish](委任,任命[appoint]/通“饬”。整治;整饬[put in order])
 
是时,鸯掘魔语母曰:“母!今且住!我先取沙门瞿昙杀,然后当食。”
 
是时,鸯掘魔即放母而往逐世尊。
遥见世尊来,亦如金聚,靡所不照;见已,并笑而说是语:“今此沙门定在我手,必杀不疑。
“其有人民欲行此道者,皆集大众而行此道,然此沙门独无伴侣,我今当取杀之。”
 
是时,鸯掘魔即拔腰剑,往逆世尊。
是时,世尊寻还复道,徐而行步,而鸯掘魔奔驰而逐,亦不能及如来。
(xú) = 慢步走[walk slowly](缓慢[gentlyslowly]/安闲的样子[leisurely])
是时,鸯掘魔白世尊言:“住!住!沙门。”
 
世尊告曰:“我自住耳!汝自不住。”
 
是时,彼鸯掘魔并走,遥说此偈:
 
“去而复言住,语我言不住,与我说此义,彼住我不住。”
= 他明明走去,而又说他已停住,说我自己不停住,和我说这种义:说什么他已停住,而我自不停住而已的。
 
尔时,世尊以偈报曰:
 
“世尊言已住,不害于一切,汝今有杀心,不离于恶原。
 我住慈心地,愍护一切人,汝种地狱苦,不离于恶原。”
 
是时,鸯掘魔闻此偈已,便作是念:“我今审为恶耶?又师语我言:‘此是大祠,获大果报,能取千人杀,以指作鬘者,果其所愿;如此之人,命终之后,生善处天上。
(shěn) = 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详究;考察[study at large](知道,知悉[know]/审核,审查,检查核对[check]/正,不偏斜[right]/真实;确实[reallycertainly])
(cí) = 春祭[spring sacrifice] (供奉鬼神、祖先或先贤的庙堂[temple]/引申为祭祀[offer a sacrifice to])
“‘设取所生母及沙门瞿昙杀者,当生梵天上。’”
 
是时,佛作威神,令被神识㸌寤:“诸梵志书籍亦有此言:‘如来出世甚为难遇,时时亿劫乃出。
(huò)
(wù) = 睡醒[wake up](通“悟”。觉悟,认识到[realize])
(jí) = 古书以竹制成,故从“竹”。登记册,户口册[bookregister](籍贯[native place]/泛指书,成册的著作[book])
“‘彼出世时,不度者令度,不解脱者令得解脱。
“‘彼说灭六见之法。
“‘云何为六?言有我见者,即说灭六见之法;
“‘无有我者,亦与说灭无有我见之法;
“‘言有我见、无有我见,亦与说有我见、无我见之法;
“‘复自观察、说观察之法;
“‘自说无我之法;
“‘亦非我说、亦非我不说之法。’
 
“若如来出世,说此灭六见之法。
“又我奔走之时,能及象、马、车乘,亦及人民;然此沙门行不暴疾,然我今日不能及此,必当是如来。”
(pù) = [expose to the sun](bào = 显露;暴露[expose]/凶恶,残暴[fierce and brutal]/急骤;猛烈[sudden and violent]/脾气过分急躁[hot-tempered]/欺凌[bully and humiliate])
 
是时,鸯掘魔便说此偈:
 
“尊今为我故,而说微妙偈,恶者今识真,皆由尊威神。
= 世尊现在为我的缘故,而说此微妙之偈;恶者的我,现在已经认识真实的道理了,这都是世尊您的威神之力所致的。
 即时舍利剑,投于深坑中,今礼沙门迹,即求作沙门。”
(kēng) = 地面上凹下去的地方[hollow](陷害[frame up])
(jì) = 脚印[footmark](留下的印子[mark])
 
是时,鸯掘魔即前白佛言:“世尊,唯愿听作沙门。”
= “沙门”:又作沙门那(Samana),译为勤息,即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原为印度出家修行者之通称,后转为专指佛弟子。
 
世尊告曰:“善来!比丘。”
即时鸯掘魔便成沙门,著三法衣。
= “三法衣”:即比丘常必披着之三种衣:(一)僧伽梨(Samghati),即大衣,又称九条衣;(二)郁多罗僧(Uttarasanga),即上衣,又称七条衣;(三)安陀会(Antaravasaka),即内衣,又称五条衣。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汝今以剃头,除结亦当尔,结灭成大果,无复愁苦恼。”
= 你现在已经剃除头发,能除灭结缚〔烦恼〕,也是当然的事;如果灭除结缚的话,就能成就大果的,就不再有愁忧苦恼之事!
 
是时,鸯掘魔闻此语已,即时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尔时,世尊将鸯掘魔比丘还诣舍卫城祇洹精舍。
是时,王波斯匿集四部之众,欲往攻伐贼鸯掘魔。
是时,王便作是念:“我今可往至世尊所,以此因缘,具白世尊;若世尊有所说者,当奉行之。”
尔时,王波斯匿即集四部之兵,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世尊问王曰:“大王,今日欲何所至?尘污身体,乃至于斯。”
 
波斯匿王白佛言:“我今国界有贼名鸯掘魔,极为凶暴,无有慈心于一切众生,使国丘荒,人民流迸,皆由此贼。
(qiū) = 自然形成的小土山[hillockmound](泛指山[mountainhill]/荒凉的乡里[wild country]/废墟[waste-land])
(huāng) = 长满野草,或无人耕种[wastelie waste](大;广大,无边际。引申为不可信[vast]/昏聩[muddleheaded])
(bèng) = 奔散,走散[run awayflee in disorder](涌出;喷射[gushspout]/爆开,断裂[burstbreak])
“彼今取人杀之,以指为鬘。
“此是恶鬼,非为人也,我今欲诛伐此人。”
(zhū) = 声讨、谴责[reproach](杀戮。夺去生命[kill]/治罪,惩罚[punish])
 
世尊告曰:“若当大王见鸯掘魔信心坚固,出家学道者,王当奈之何?”
(nài) = 如,如何[howwhat]/怎奈、无奈的省文[however]/通“耐”。禁受住;忍受[stand]
 
王白佛言:“知复如何,但当承事供养,随时礼拜。
= 知道是这样的话,又当如何呢?唯有承事供养,随时礼拜他耳。
“然复,世尊,彼是恶人,无毫厘之善,恒杀害,能有此心出家学道乎?终无此理。”
(háo) = 长而尖的毛[finelong hair](比喻极细小的东西,细微[whit]/长度单位,等于千分之一寸或1/30毫米。)
(lí) = 从“里”,表示与居住家居有关。家福;幸福。(极小,极少量[slightest]/长度单位,尺的千分之一[lione thousandth of a Chinese foot])
 
是时,鸯掘魔去世尊不远,结跏趺坐,正身正意,系念在前。
尔时,世尊伸右手指示王曰:“此是贼鸯掘魔。”
 
王闻此语,便怀恐怖,衣毛皆竖。
世尊告王:“勿怀恐怖!可往至前,自当悟王意耳!”
 
是时王闻佛语,即至鸯掘魔前,语鸯掘魔曰:“汝今姓谁?”
 
鸯掘魔曰:“我姓伽伽,母名满足。”
= “我姓伽伽,母名满足”:巴利本作GaggoPitaMantani Mata(父﹝名﹞伽伽,母﹝名﹞曼多耶尼)。
 
是时王礼足已,在一面坐。
尔时,王问曰:“善乐此正法之中,勿有懈怠,修清净梵行,得尽苦际,我当尽形寿供养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
 
是时,鸯掘魔默然不对。
王即从座起,头面礼足;还诣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是时,王复白佛言:“不降者使降,不伏者使伏。
“甚奇!甚特!曾所不有,乃能降伏极恶之人。
“唯愿大尊受命无穷,长养生民,蒙世尊恩,得免此难!
“国事猥多,欲还城池。”
(wěi) = 狗叫声[bark](猥亵,淫秽[obscene]/卑鄙,可耻,不体面[base]/劣质;下等[inferior]/谦词,等于说“辱”,指降低身分,用于他人对自己的行动[I]/许多,众多[numerous])
 
世尊告曰:“王知是时。”
尔时,国王即从座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
 
尔时,鸯掘魔作阿练若,著五纳衣,到时持钵,家家乞食,周而复始,著补纳弊坏之衣,极为粗丑,亦复露坐,不覆形体。
= “阿练若”:Aranna,又作阿兰拏、阿兰若,译为最闲处。阿练若行,谓住于闲静处,头陀行之一。
= “五纳衣”:指道路弃衣、粪扫处衣、河边弃衣、蚁穿破衣、破碎衣等五种;又指火烧衣、水渍衣、鼠咬衣、牛嚼衣、奶母弃衣等五种,为印度人所忌讳,弃之不用者。纳衣,又作衲衣、衲袈裟,即以朽故破弊之布缝补制成之法衣。
= “不覆形体”:不盖覆其形体。
(nà) = 丝被水浸湿[wetsoak](“纳”假借为“接纳”;接受[receiveadmitaccept]/通“衲”。密针缝纫[sew close stitches over a patchetc.]/使进入[enter]/[marry])
是时,鸯掘魔在闲静之处,自修其行,所以族姓子,出家学道者,欲修无上梵行;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
时,鸯掘魔便成罗汉,六通清彻,无有尘垢,已成阿罗汉。
= “六通”:又作六神通,三乘圣者所得之六种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到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
是时,有妇女临产甚难;见已,便作是念:“众生类极为苦痛,受胎无限。”
是时,鸯掘魔食后,收摄衣钵,以尼师檀著肩上,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鸯掘魔白世尊言:“我向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见一妇人身体重妊。
= “身体重妊”:难产。
(rèn) = 怀孕[be pregnant]
“是时,我便作是念:‘众生受苦何至于斯?’”
 
世尊告曰:“汝今往彼妇人所,而作是说:‘我从贤圣生已来,未曾杀生。’
“持此至诚之言,使此母人胎得无他。”
= “无他”:不生意外。
 
鸯掘魔对曰:“如是,世尊。”
 
是时,鸯掘魔即其日,著衣持钵,入舍卫城,往至彼母人所,语彼母人曰:“我从贤圣生已来,更不杀生;持此至诚之言,使胎得解脱。”
= “解脱”:生产。
 
是时,母人胎即得解脱。
 
是时,鸯掘魔城中乞食,诸男女大小见之,各各自相谓言:“此名鸯掘魔,杀害众生不可称计,今复在城中乞食。”
 
是时,城中人民,各各以瓦石打者,或有以刀斫者,伤坏头目,衣裳裂尽,流血污体,即出舍卫城至如来所。
(wǎ) = 已烧土器的总称[earthenware](屋瓦[tile])
(zhuó) = 斧刃[edge <of an axe>](用刀、斧等砍劈[hack with a knife or an axe])
是时,世尊遥见鸯掘魔头目伤破,流血污衣而来,见已,便作是说:“汝今忍之。所以然者?此罪乃应永劫受之。”
= 你所作的恶业本应难以消灭的重罪,而现在所受的苦报,可说能为重罪轻受,此生就完了!
旷劫/永劫 = 永久劫(Kappa)之略称。谓无限长之时间。劫,即古代印度表示极大时限之时间单位。兆、载皆表极大之数。
 
是时,鸯掘魔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鸯掘魔在如来前,便说此偈:
 
“坚固听法句,坚固行佛法,坚固亲善友,便成灭尽处。
 我本为大贼,名曰鸯掘魔,为流之所漂,蒙尊拔济之。
= “为流之所漂”:被苦海的水流所漂游。
(piāo) = 浮,浮流[float]
 今观自归业,亦当观法本,今以逮三明,成就佛行业。
= 现在观察自归之业,也应当观察法之本,现在已经因此而逮得三明,而成就佛行之业。
(dài) = 赶上;及;到[overtakecatch sb. upcatch up with]
 
三达/三证法/三明 = Ti-vijja,达于无学位,除尽愚暗,而于三事通达无碍之智明。
宿住随念智作证明/宿住智证明/宿住智明/宿命明/宿命智/宿命智证明
即明白了知我及众生一生乃至百千万亿生之相状之智慧。
死生智证明/天眼明/天眼智/生死智证明
即了知众生死时生时、善色恶色,或由邪法因缘成就恶行,命终生恶趣之中;或由正法因缘成就善行,命终生善趣中等等生死相状之智慧。
漏尽智明/漏尽明/漏尽智/漏尽智证明
即了知如实证得四谛之理,解脱漏心,灭除一切烦恼等之智慧。
 
 我本名无害,杀害不可计,今名真谛实,不害于一切。
 设复身口意,都无害心识,此名无杀害,何况起思想?
= 假如身口意都没有伤害的心识的话,就名叫无杀害,更何况会起思想呢?
 弓师能调角,水人能调水,巧匠调其木,智者自调身。
(jiǎo) = 动物的角[horn of an animal](角落[corner]/jué = 比试;竞争[contend])
 或以鞭杖伏,或以言语屈,竟不加刀杖,今我自降伏。
= 或者用鞭杖伏你〔打你〕,或者用言语屈你〔讽刺骂詈,来伤毁你〕,究竟已不用刀杖去对付了,我现在已自降伏自己了。
(qū) = 尸,古文字中是假卧着的人形。弯曲[bend](委屈;冤屈[feel wrongedput sb. to great inconvenience]/屈服[subdueyield])
 人前为过恶,后止不复犯,是照于世间,如云消月现。
= 人类从前作过恶业,后来休止而不再犯,这叫做照明世间,有如黑云之消散,而月亮出现那样。
 人前为过恶,后止不复犯,是照于世间,如云消日现。
 比丘老少壮,修行佛法行,是照于世间,如彼月云消。
= 比丘之老、幼,或者是壮年的,如修行佛法之行的话,就是照明于世间,有如那月之云之消散那样。
 比丘老少壮,修行佛法者,是照此世间,如彼日云消。
 我今受痛少,饮食自知足,尽脱一切苦,本缘今已尽。
 更不受死迹,亦复不乐生,今正待时节,欢喜而不乱。”
= “今正待时节”:现在正等待时节而已。
(dài) = 等待,等候[wait for](对待[treatdeal with]/dāi = 暂时停留[stay])
 
是时,如来可鸯掘魔所说。
(kě) = 许可;同意;准许[approvepermitallow](相称;适合[accord with]/满的[full]/合意,认为正确,是;对[correctright]/应当,应该[should])
是时,鸯掘魔以见如来然可之,即从座起,礼世尊足,便退而去。
 
是时,诸比丘白世尊言:“鸯掘魔本作何功德,今日聪明智慧,面目端正,世之希有?
“复作何不善行,于今身上,杀害生类不可称计?
“复作何功德,于今值如来,得阿罗汉道?”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昔者,过去久远于此贤劫之中,有佛名迦叶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
= 增一阿含经卷第二十二《须陀品第三十》:“迦叶佛”:Kassapa-buddha,又作迦叶波、迦摄,译为饮光,为贤劫千佛之第三佛,过去七佛之第六位,即于释尊之前,示现于娑婆世界之教化主。
“迦叶如来去世之后,有王名大果,统领国界,典阎浮提。
= “阎浮提”:Jambudipa,又作赡部洲,为吾人所居之处,由于中央有一大树,名曰阎浮,故名阎浮提。四大洲之一。长阿含第三十经世记经阎浮提洲品:「须弥山南有天下,名阎浮提,其土南狭北广,纵广七千由旬,人面亦尔,像此地形。」文陀竭王经:「南方阎浮提国二十八万里。」
(tǒng) = 丝的头绪[main threads of silk](主管;率领[command])
(diǎn) = 上面是“册”字,下面是大。重要的文献、典籍[work of standard scholarshipclassics](典礼,仪节[ceremony]/主持;主管[be in charge of])
“尔时,彼王有八万四千宫人婇女,各无儿息。
(xī) = 从心,从自,自亦声。自,鼻子。古人以为气是从心里通过鼻子呼吸的。喘气;呼吸[breathepant](气息,呼吸时出入的气[breath]/停止,停息[stop]/休息[rest]/亲生子女[one's own children]/滋息;生长[grow]/利息,利钱[interest])
“尔时,大果王向诸树神、山神、日月、星宿,靡所不周,欲求男女。
宿(sù) = 住宿;过夜[stay overnight](老的,积久的[oldlong-standing]/从前,往日[former]/xiù = 星座的古名。)
“尔时,王第一夫人身即怀妊,经八、九月,便生男儿,颜貌端正,世之希有。
“是时,彼王便生是念:‘我本无有儿息,经尔许时,今方生儿,宜当立字,于五欲之中,而自娱乐。’
(xǔ) = 应允,许可[allowpermit](同意,赞同[agreeapprove of]/表示大约的数量[numerous]/处所,地方[place]/或许,可能[perhaps])
尔许(ěr xǔ) = 犹言如许﹑如此。
 
“是时,王召诸群臣能瞻相者,而告之曰:‘我今以生此儿,各与立字。’
“是时,群臣闻王教已,即白王言:‘今此太子极为奇妙,端正无比,面如桃华色,必当有大力势,今当立字名曰大力。’
“是时,相师与太子立字已,各从座起而去。
“是时,国王爱愍此太子,未曾去目前。
 
“是时,太子年向八岁,将诸臣佐往父所,朝贺问讯。
(zuǒ) = 古人以“右”为尊,“左”为卑。“佐”常用于下对上、弱对强的帮助。上对下,强对弱时用“佑”[assist]
朝贺(cháo hè) = 向君王朝拜祝贺。
“父王复作是念:‘今此太子极自奇特!’
“即告之曰:‘吾今与汝取妇何如乎?’
“太子白王:‘子今年幼,何须娉娶?’
(pìn) = 问名。古代婚礼“六礼”之一。即男方请媒人问女方名字和出生年月日[betrothbe engaged <to be married>]([marry])
“是时,父王权停,不与取妇。
(quán) = 黄花木[a kind of tree](权柄,权力[reins of power]/权宜、变通[expedient])
“复经二十岁,王复告曰:‘吾欲与汝取妇。’
“太子白王:‘不须取妇。’
 
“是时,父王告群臣人民曰:‘我本无儿息,经历久远,方生一子,今不肯取妇,清净无瑕。’
“尔时,王太子转字名曰清净。
 
“是时,清净太子年向三十,王复敕群臣曰:‘吾今年已衰微,更无儿息;今唯有清净太子,今王高位应授与太子;然太子不乐五欲之中,当云何理国事?’
“群臣报曰:‘当为方便,使乐五欲。’
“是时,父王即椎钟鸣鼓,敕国中人:‘其能使清净太子乐五欲者,吾当赐与千金及诸宝物。’
(chuí) = 捶击的工具。后亦为兵器[mallet](用椎打击[beat with mallet]/泛指重力撞击[beat])
(cì) = 给予;上给予下[bestowgrant]
 
“尔时,有女人名曰淫种,尽明六十四变。
“彼女人闻王有教令,其能使王太子习五欲者,当赐与千金及诸宝物。
“即往至父王所,而告之曰:‘见与千金及诸宝物,能使王太子习于五欲。’
“父王报曰:‘审能尔者,当重相赐,不负言信。’
(fù) = 恃,即依恃,凭仗[rely on](通“背”。背负。以背驮物。引申为负担[carry on the back]/欠债;欠缺;缺少[owelackbe short of]/背弃,违背[betray])
“时淫女白王:‘太子为寝宿何处?’
“王报曰:‘在东堂上,无有女人,唯有一男儿,在彼侍卫。’
= 在东堂之上,那边并没有女人,唯有一男儿,在那个地方侍卫太子而已。
“女人白曰:‘唯愿大王敕内宫中,勿见限遮,随意出入!’
= 唯愿大王,敕令内宫中,不见于限遮,使我能随意出入!
 
“是时,淫女即其夜鼓二时,在太子门侧,佯举声哭。
(yáng) = 假装[pretendfeign]/同“徉”。彷徉,徘徊不进。
“是时,太子闻女人哭声,便敕侍人曰:‘此是何人于斯而哭?’
“侍人报曰:‘此是女人在门侧哭。’
“太子告曰:‘汝速往问所由哭耶?’
“时,彼侍臣往而问之:‘所由哭耶?’
“淫女报曰:‘夫主见弃,是故哭耳!’
“侍臣还白太子:‘此女人为夫主所弃,又畏盗贼,是故哭耳!’
“太子告曰:‘将此女人著象厩中。’
(jiù) = 马圈,马棚[stable](泛指牲口棚[catble-shedpen])
“到彼复哭;复将至马厩中,复哭。
“太子复语侍臣:‘将来在此。’
“即将入堂,复于中哭。
“太子躬自问曰:‘何为复哭?’
“淫女报曰:‘太子,女人单弱,极怀恐怖,是故哭耳!’
“太子告曰:‘上吾床上,可得无畏。’
“时,女人默然不语,亦复不哭。
“是时,女人即脱衣裳,前捉太子手,举著己胸上,即时惊觉,渐渐起欲想;以起欲心,便身就之。
(jiù) = 到高处去住[move to highland](靠近;走近;趋向[come close tomove towards])
 
“是时,清净太子明日清旦,往父王所。
“是时,父王遥见太子颜色,殊于常日;见已,便作是说:‘汝今所欲者事果乎?’
= 你现在所欲的,其事成实了么?
(guǒ) = 果子,果实。这个意义后来曾写作“菓”[fruit](果敢,果断[resolutecourageous and resolute]/实现。凡事与预期相合的称果,不合的称不果[realize]/究竟,终于,到底[after allin the end])
“太子报曰:‘如大王所言。’
“是时,父王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并作是说:‘欲求何愿,吾当与之。’
“太子报曰:‘所赐愿者,勿复中悔,当求其愿。’
= 如要赐我所愿的话,就不可中途有后悔,这样,当求其愿。
“时王报曰:‘如汝所言,终不中悔,欲求何愿?’
“太子白王:‘大王,今日统领阎浮提内,皆悉自由;阎浮提里内诸未嫁女者,先适我家,然后使嫁。’
= “皆悉自由”:您都能够自由指使的。
(shì) = 往,到[go](符合,适合[fitsuit]/刚刚;方才[just now]/舒适,满足[comfortable]/正好,恰好[just]/节制[control]/[meet]/女子出嫁[marry])
“是时王曰:‘随汝所言。’
“王即敕国内人民之类曰:‘诸有女未出门者,先使诣清净太子,然后嫁之。’
 
“尔时,彼城中有女名须蛮,次应至王所。
(mán) = 中国古代对南方各族的泛称。旧时也用以泛指四方的少数民族[Man nationalities](粗野,没开化[fiercerecklessrough])
“是时,须蛮长者女露形裸跣在众人中行,亦无羞耻。
(luǒ) = 赤身露体[naked]
(xiǎn) = 赤脚[barefoot]
“众人见已,各相对谈:‘此是长者女,名称远闻;云何露形在人中行?如驴何异?’
(lǘ) = 驴子[assburrodonkey]
“女报众人曰:‘我非为驴,汝等众人斯是驴耳!
“‘汝等颇见女人还见女人有相耻乎?
= 你们是否看见『女人还见女人』,会有相耻吗?(指大众同为是女人,有什么可耻辱呢?)
“‘城中生类尽是女人,唯有清净太子是男子矣!
“‘若我至清净太子门者,当著衣裳。’
 
“是时,城中人民自相谓言:‘此女所说诚入我意,我等实是女,非男也;唯有清净太子乃是男也,我等今日当行男子之法。’
 
“是时,城中人民各办战具,著铠持杖,往至父王所,白父王曰:‘欲求二愿,唯见听许!’
(kǎi) = 用以护身的铠甲战衣[armor]
“王报之曰:‘何等二愿?’
“人民白王:‘王欲存者,当杀清净太子;太子欲存者,今当杀王。
“‘我等不堪任承事清净太子辱国常法。’
 
“是时,父王便说此偈:
 
“‘为家忘一人,为村忘一家,为国忘一村,为身忘世间。’
 
“是时,父王说此偈已,告人民曰:‘今正是时,随汝等意。’
“是时,诸人将清净太子取两手缚之,将诣城外,各相谓言:‘我等咸共以瓦石打杀,何须一人杀乎?’
= 我们都同时拿起瓦石打杀他,不须要只被一人杀死吧!
 
“是时,清净太子临欲死时,而作是说,又作誓愿:‘诸人民取吾枉杀,然父王自与我愿,我今受死亦不敢辞;使我将来之世,当报此怨;又使值真人罗汉,速得解脱。’
“是时,人民取太子杀已,各自散去。
 
“诸比丘,莫作是观!尔时大果王者,岂异人乎?今鸯掘魔师是也。
“尔时淫女者,今师妇是也。
“尔时人民者,今八万人民死者是也。
“尔时清净太子,今鸯掘魔比丘是也。
“临欲死时作是誓愿,今还报怨无免手者,缘此因缘,杀害无限。
= “无免手者”:能脱手逃离的人。
(miǎn) = 假借义:免除,避免。(脱掉;脱落[take off]/逃避灾难或罪过[avoidrefrain from]/去掉;除掉[excuse (or free) sb.from sth.exempt])
“后作誓愿,愿欲值佛,今得解脱,成阿罗汉。
“此是其义,当念奉行!”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弟子中,第一聪明捷疾智者,所谓鸯掘魔比丘是也。”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