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十三_十法_善恶品第四十七
#418、本经叙说修行十恶,则堕恶趣;修行十善,得生天上;修行十念,能至涅槃。当舍离生天及恶趣,善修十念至涅槃。增支部Dasa-dhamma(十法),参阅杂阿含卷37第1044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众生奉行十法,便生天上;又行十法,便生恶趣;又行十法,入涅槃界。
“云何修行十法,生恶趣中?
“于是,有人杀生、盗劫、淫泆、妄言、绮语、恶口、两舌斗乱彼此、嫉妒、瞋恚、兴起邪见,是谓十法。
= “嫉妒”:巴利本作Abhijjhalu(有贪爱的)。
泆(yì) = 通“溢”。水满出[overflow]。(古同“逸”。放纵[let
sb. have his own way]。)
绮(qǐ) = 细绫,有花纹的丝织品[damask;figured woven silk material]。(华丽;美丽[beautiful;gorgeous]。)
“其有众生,行此十法,入恶趣中。
= “入恶趣中”:杂阿含卷37经第1044经:「如铁鉾钻水,身坏命终,下入恶趣泥犁中。」
十善十恶 = 十善/十善业/十善业道/十善道/十善根本业道/十白业道,Dasa-kusala-kamma,乃身口意三业中所行之十种善行为。反之,身口意所行之十种恶行为,称为十恶/十不善业道/十恶业道/十不善根本业道/十黑业道,Dasakusala-kamma-pathani。
|
||
杀生
|
Panatipata,即杀害人畜等一切有情之生命。大乘佛教为避免杀生,而禁止食肉,更进而以放生为其积极表征。
|
身
|
不与取/偷盗
|
Adinnadana,不与而取,称为偷盗。乃力取或盗取他人财物之意。偷盗为戒律所严禁,若犯偷盗,严重者如盗五钱以上,则犯波罗夷罪(如断头之重罪),在十恶、五戒中,为仅次于杀生之重罪。
|
|
欲邪行/邪淫
|
Kamesu micchacara,又作欲邪行。即在家者不可为之恶行之一,以男性而言,指与妻子以外之女性行淫,又虽与妻子,但行于不适当之时间、场所、方法等,亦为邪淫。
|
|
虚妄语/虚诳语/妄舌/虚伪/欺/妄语
|
Musavada,特指以欺人为目的而作之虚妄语。
|
口
|
离间语/两舌语/两舌
|
Pisuna-vaca,即于两者间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破坏彼此之和合。
|
|
粗恶语/恶口
|
Pharusa-vaca,即口出粗恶语毁訾他人。
|
|
杂秽语/无义语/绮语
|
Samphappalapa,指一切淫意不正之言词。。
|
|
贪爱/贪着/贪毒/贪欲/贪
|
Lobha,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即于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着心,引生五取蕴而产生诸苦。
|
意
|
嗔恚/嗔怒/恚/怒/嗔
|
Dosa/patigha,系指对有情(生存之物)怨恨之精神作用。心所(心的作用)之名。
|
|
无明/愚痴/痴
|
Moha/mulha,谓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之精神作用。为心所(心之作用)之名。
|
“云何修行十法,得生天上?
“于是,有人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言、绮语、恶口,不两舌斗乱彼此,不嫉妒、恚害、兴起邪见。
“若有人行此十法者,便生天上。
= “便生天上”:杂阿含卷37第1044经:「譬如铁鉾仰钻虚空,身坏命终,上生天上。」
“云何修行十法,得至涅槃?
“所谓十念,念佛、念法、念比丘僧、念天、念戒、念施、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是谓修行十法,得至涅槃。
十念
|
|
念佛
|
Buddhanussati,忆念佛之大慈大悲无量功德。杂阿含卷二十第549经:「谓圣弟子念如来、应、等正觉所行法净,…圣弟子念如来,应所行法故,离贪欲觉、离瞋恚觉、离害觉,如是,圣弟子出染着心。」参阅增一阿含广演品第十一经。
|
念法
|
Dhammanussati,忆念佛所说三藏十二部经能利益大地众生之功德。杂阿含卷二十第549经:「念于世尊现法、律,离诸热恼,非时通达,即于现法缘自觉悟。尔时,圣弟子念此正法时,不起欲觉、瞋恚、害觉,如是,圣弟子出染着心。」参阅增一阿含广演品第十二经。
|
念众
|
Sanghanussati,忆念僧伽具足戒、定、慧,能为世间众生作良福田之功德。杂阿含卷二十第549经:「圣弟子念于僧法,善向、正向、直向、等向,修随顺行,谓向须陀洹、得须陀洹果,…如是四双八士,是名世尊弟子僧戒具足、定具足…供养、恭敬、礼拜处,世间无上福田。圣弟子如是念僧时,尔时圣弟子不起欲觉、瞋恚、害觉,如是,圣弟子出染着心。」参阅增一阿含广演品第十三经。
|
念戒
|
Silanussati,忆念戒行有大势力,能除众生之诸烦恼。杂阿含卷二十第549经:「圣弟子念于戒德,念不缺戒、不断戒…若圣弟子念此戒时,自念身中所成就戒,当于尔时不起欲觉、瞋恚、害觉,如是,圣弟子出染着心。」参阅增一阿含广演品第十四经。
|
念施
|
Caganussati,忆念布施有大功德,能除众生之悭贪。杂阿含卷二十第549经:「圣弟子自念施法,心自欣庆:我今离悭贪垢,虽在居家,解脱心施、常施、…若圣弟子念于自所施法时,不起欲觉、瞋恚、害觉,如是,圣弟子出染着心。」参阅增一阿含广演品第十五经。
|
念天
|
Devatanussati,忆念三界诸天皆因往昔修戒、施之善根,而得此乐报。杂阿含卷二十第549经:「圣弟子念于天德,念四王天、三十三天…清净信心,于此命终,生彼诸天。我亦如是,信、戒、施、闻、慧,于此命终,生彼天中。如是,圣弟子念天功德时,不起欲觉、瞋恚、害觉,如是,圣弟子出染着心。」参阅增一阿含广演品第十六经。
|
念休息
|
Upasamanussati,念寂静,止息随念。参阅增一阿含广演品第十七经。
|
安般
|
又作念安般,即阿那波那(Anapana),译为数息、念出入息,五停心观之一,指数出入息,摄心于一境,以正定对治散乱之方法。参阅杂阿含卷二十九第822经。
|
念身
|
Kayagata-sati,即念此身之发、毛、爪、齿,乃至涎、髑髅、脑等从何而来,由谁所造。参阅增一阿含广演品第十九经。
|
念死
|
Marana-sati,人于一切时中,常念有身必有死而不忘。参阅增一阿含广演品第二十经。
|
“比丘当知:其生天及恶趣者,当念舍离;其十法得至涅槃者,善修奉行。
“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19、本经叙说十恶之果报;当舍离十恶,并修行十善。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由十恶之本,外物衰耗,何况内法。
= “十恶”:Dasa
Papakani,又作十不善业道(Dasakusala-kamma-patha),由身口意所造作之十种恶行。
耗(hào) = 一种稻子。(假借为“消”。亏损;消耗[consume;cost]。)
“云何为十?所谓杀、盗、淫、妄言、绮语、恶口、两舌斗乱彼此、嫉妒、恚害、心怀邪见。
“由杀生报故,众生寿命极短;
“由不与取报故,众生生便贫贱;
“由淫泆报故,众生门不贞良;
贞(zhēn) = 占卜[make divination;divine]。(坚定不移。多指意志或操守 [firm]/坚硬;坚劲[hard;firm]/忠;真诚[loyal;faithful]。)
“由妄语报故,众生口气丑弊,致不鲜洁;
鲜(xiān) = “鱼”表类属,“羊”表味美。鱼名。(假借为鱻。鲜鱼,活鱼[live
fish;aquatic food]/新鲜[fresh]/味美[delicious;tasty]/鲜艳[bright-colored;gaily-colored]/鲜明;明洁,洁净[clear]/xiǎn = 非常少,很不多[little;rare]/缺少;不足[lack;be short of]。)
“由绮语报故,致土地不平整;
“由两舌报故,土地生荆棘;
棘(jí) = “朿”是“刺”的本字。两个“朿”字并排立着,表示棘树多刺,是矮小而成丛莽的灌木[sour jujube]。(泛指有芒刺的草木[bramble]。)
“由恶口报故,语有若干种;
“由嫉妒报故,以致谷不丰熟;
“由恚害报故,多诸秽恶之物;
“由邪见报故,自然生八大地狱。
= “八大地狱”:即等活地狱、黑绳地狱、众合地狱、号叫地狱、大叫地狱、炎热地狱、大热地狱、无间地狱。参阅长阿含第30经世记经地狱品、增一阿含八难品第371经。
“因此十恶报故,使诸外物衰耗,何况内物!
“是谓,比丘,当念舍离十恶之法,修行十善法。
“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20、本经叙说佛为波斯匿王说平等施、回转幻法,并劝王发心,供养当来过去诸佛及声闻弟子。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波斯匿王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 “波斯匿”:Pasenadi,译为和悦、月光、胜光、胜军,憍萨罗国王,与佛同日生。因夫人末利之劝而归依佛。佛说阿罗汉具德经:「有所谈论,具大辩才,胜军王是。」
尔时,波斯匿王往白世尊言:“如来审有是语:‘施我获福多,余者获福少;施我弟子,勿施余人。’
审(shěn) = 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详究;考察[study at large]。(知道,知悉[know]/审核,审查,检查核对[check]/正,不偏斜[right]/真实;确实[really;certainly]。)
“设有人作是语者,岂非毁如来法乎?”
佛告王曰:“我无此语:‘独应施我,勿施余人。’
“大王当知,我恒有此语:‘若比丘钵中遗余掷著水中,软虫食之犹得其福,何况施人而不获福乎?’
掷(zhì) = 扔,抛[throw]。
“但,大王,我有是语:‘施持戒人,其福益多,胜于犯戒之人。’”
尔时,波斯匿王前白佛言:“唯然,世尊,施持戒人,其福倍多于犯戒之人者上。”
王复白佛言:“尼揵子来语我言:‘沙门瞿昙知于幻术,能回转世人。’
= “幻术”:Maya,指幻化之法术。佛陀能说幻化之道理、能为幻化之事,故又名大幻师。
六师 =
佛世时,于中印度具有势力之外道论师,著名者有六人,称为六师外道。
|
|
不兰迦叶
|
Purana-Kassapa,又作富兰那迦叶,为六师外道中之伦理偶然论者。巴利本作Akiriyam
Vyakasi(说非业),主张一切行业无意义、无功用,否认果报影响。
|
阿夷耑
|
又作阿耆多翅舍钦婆罗(Ajita-kesa-Kambala),为六师外道中之唯物断灭论者。巴利本作Uccedha-vadam
Vyakasi(说断灭论),主张愚者或贤者,命终之后,皆断灭、消失,不存任何一物。
|
瞿耶楼
|
又作末伽梨瞿舍梨(Makkhali-Gosala),为六师外道中之宿命论者。巴利本作Samsara-suddhim
Vyakasi(说轮回净化),主张一定期间的轮回完了,才能达到苦的终灭。
|
波休迦栴
|
又作婆浮陀伽旃那(Pakudhakaccayana),为六师外道中之机械论者。巴利本作Annena
Annam Vyakasi(以他的见地来说其他的事)。
|
先比卢持
|
又作散若夷毗罗梨沸(Sanjaya Belatthi-putta),为六师外道中之诡辩论者。巴利本作 Vikkhepam
Vyakasi(说矫乱)。
|
尼揵子
|
又作尼干子(Nigantha Nata-putta),为六师外道中之苦行(裸形)主义者。
|
“世尊,此语为审乎?为非耶?”
佛告王曰:“如是,大王,如向来言:‘我有幻法,能回转世人。’”
王白佛言:“何者名为回转幻法?”
佛告王曰:“其杀生者其罪难量,其不杀者受福无量;
“其不与取者获罪无量,其不盗者获福无量;
“夫淫泆者受罪无量,其不淫者受福无量;
“其邪见者受罪无量,其正见者获福无量。
“我所解幻法者,正谓此耳!”
是时,波斯匿王白世尊言:“若当世间人民、魔、若魔天、有形之类,深解此幻术者则获大幸。
“自今已后,不复听外道异学入我国界;听四部之众恒在我宫,常当供养,随其所须。”
= “四部”:又作四众、四辈,指出家之比丘、比丘尼与在家之优婆塞、优婆夷。
佛告大王:“勿作是语!所以然者?施畜生之类,犹获其福;
“及施犯戒之人,亦获其福;
“施持戒之人,福亦难量;
“施外仙道之人,获一亿之福;
“施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及佛,其福不可量。
= “辟支佛”:Paccekabuddha,又作辟支迦罗,译为独觉,为无师友之教导,靠自己觉悟而成道,故名独觉。
四沙门果/声闻四果/四果 = 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之四种证果。其阶段依次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
||||
四果
|
名称
|
华译
|
果位
|
|
初果
|
须陀洹
|
Sotapanna,旧译作入流、至流、逆流。新译作预流。入流,意指初入圣者之流;逆流,谓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违逆生死之流。又初证圣果者,预入圣道之法流,故称预流。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生七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
#杂阿含经:入流分者有四种,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杂阿含经:若比丘于此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如实善观察,如实善观察者,于三结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于正觉,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
见道位
|
有学
|
二果
|
斯陀含
|
Sakadagami,意译作一来、一往来。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返一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贪瞋痴薄。
|
修道位
|
|
三果
|
阿那含
|
Anagami,意译不还、不来、不来相。不再生于欲界。例如下一生生于色界或无色界的天界,并在天界证得涅槃。断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欲贪、瞋恚)
|
||
四果
|
阿罗汉
|
Arahant,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证得涅槃、解脱轮回。断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掉举、慢、无明);贪瞋痴永尽、烦恼永尽。
|
无学道
|
无学
|
“是故,大王,当兴发意,供给当来过去诸佛、声闻弟子。
“如是,大王,当作是学!”
尔时,波斯匿王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21、本经叙说诸比丘食后集于普会讲堂论世事,佛止之,并敕诸比丘当思惟少欲等十事之论,十事之功德能远离恶趣,至涅槃。增支部Kathavatthu(论事)。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众多比丘食后皆集普会讲堂,咸共论说此义,所谓论者:衣裳、服饰、饮食之论,邻国、贼寇、战斗之论,饮酒、淫泆、五乐之论,歌舞、戏笑、妓乐之论,如此非要,不可称计。
= “如此非要,不可称计”:像如是的,并不是出要之论,乃不可以称计之多。
裳(cháng) = 下衣。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男女都穿,是裙的一种,不是裤子[skirt worn by a woman or man
in ancient China]。(shang = 泛指衣服[dress]。)
寇(kòu) = 入侵;侵犯[invade;plunder]。(入侵者[invader]/贼兵,敌军[foe]。)
要(yāo) = “腰”的古字[waist]。(要点,纲要[important
point]/重要,重大[important;essential]/想要,希望[wish to;want to]/约请;邀请[invite]/yào = 地位显要[powerful
and influential]。)
尔时,世尊以天耳听闻诸比丘各作是论,即往至普会讲堂所,问诸比丘:“汝等集此欲何所论说?”
是时,诸比丘白世尊言:“我等集此共论此不要事。”
是时,佛告诸比丘曰:“止!止!比丘,勿作此论。
“所以然者?此论非义,亦无善法之趣,不由此论得修梵行,不得灭尽涅槃之处,不得沙门平等之道。
“此皆俗论,非正趣之论。
“汝等已离俗修道,不应思惟败行之论。
“汝等设欲论者,当论十事功德之论。
“云何为十?若精勤比丘少欲、知足、有勇猛心、多闻能与人说法、无畏无恐、戒律具足、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
= “少欲、知足…解脱见慧成就”:巴利本作Appicchakatha Santutthikatha Pavivekakatha
Asamsaggakatha Viriyarambhakakatha Silakatha Samadhikatha Pannakatha Vimuttikatha
Vimuttinanadassanakatha(少欲论、知足论、远离论、无杂论、发勤论、戒论、定论、慧论、解脱论、解脱智见论。)
无漏五蕴/无等等五蕴/五分法身 = Panca-dhamma-kkhandha,乃大小乘之无学位(最高之悟境),即佛及阿罗汉之自体所具备之五种功德。五分法身之次第历然,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脱,由解脱而有解脱知见。戒、定、慧三者就因而受名,解脱、解脱知见二者就果而付名,然此五者均为佛之功德。以此五法而成佛身,则称为五分法身。
|
||
戒蕴/戒众/戒品/戒身
|
修因
|
Sila-kkhandha,指无漏之身、语二业。
|
定蕴/定众/定品/定身
|
Samadhi-kkhandha,即无学之空、无愿、无相等三三昧。
|
|
慧蕴/慧众/慧品/慧身
|
Panna-kkhandha,即无学之正见、正知。
|
|
解脱蕴/解脱众/解脱品/解脱身
|
结果
|
Vimutti-kkhandha,即与正见相应之胜解。
|
解脱所见身/解脱知见蕴/解脱知见众/解脱知见品/解脱知见身
|
Vimutti-nana-dassana-kkhandha,即无学之尽智、无生智。
|
“汝等设欲论者,当论此十事。
“所以然者?润及一切,多所饶益,得修梵行,得至灭尽无为之处,涅槃之要也。
“汝今族姓子已出家学道,应当思惟此十事。
“此论者,正法之论,去离恶趣。
“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22、本经叙说诸比丘集于讲堂论乞食,希求妙色、妙触、四事供养,佛斥其非正法,敕当思惟少欲等十事,令此十事勿去离于心。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众多比丘皆集普会讲堂,各生此论:“今舍卫城谷米涌贵,乞求难果。
涌(yǒng) = 水向上冒[gush]。(引申指云、雾、烟、气等上腾冒出[emerge;surge;rise]/水奔涌,翻腾[surge]。)
“世尊又说:‘依于饮食,人身得存,四大依倚心所念法,法依善趣之本。’
倚(yǐ) = 斜靠着[lean by]。(依靠;依赖[rely
on;depend on]。)
四大 =
即地大、水大、火大、风大,能造作一切之色法,故名四大。参阅中阿含第162经分别六界经。
|
|
地大
|
地以坚硬为性,能持万物。如人体之毛发、爪、牙、皮骨、筋肉等属地大。
|
水大
|
水以潮湿为性,能摄万物。如人体之唾涕、浓血、痰、泪、便尿属水大。
|
火大
|
火以温暖为性,可熟万物。如人体之温度、暖气属火大。
|
风大
|
风以流动为性,可长万物。如人体之呼吸属风大。
|
“我等今日便当差次立人乞求。
差(chā) = 失当;错;相差[mistake]。(病愈。后作“瘥”[be
recovered]/cī = 分别等级;依次排列[grade]/chāi
= 指派;派遣[assign;dispatch;send on an errand]。)
“使乞求之人得见好妙色,得极妙更乐,得衣裳、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不亦善耶?”
= “更乐”:巴利本作Phassa,触。
尔时,世尊清净无瑕秽,以天耳遥闻诸比丘各生此论。
尔时,世尊即往至普会讲堂所,在众中坐,告诸比丘:“汝等集此为何论义?”
比丘对曰:“我等所论,今舍卫城乞求难得,欲共差次一人次第乞食,随时得见好色妙服,及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我等所论正论此耳!”
佛告比丘:“若乞求比丘四事供养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复用见色、声、香、味、细滑法乎?
“我恒教敕:‘乞食求有二事:可亲、不可亲。
“‘设得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增益恶法,无有善法,此不可亲。
“‘若得乞求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增益善法,不增恶法,此便可亲。’
“汝等比丘,于此法中,欲作何等之论?
“汝等所论者,非正法论,当舍此法,更莫思惟!
“不由此得至休息灭尽涅槃之处。
“设欲论者,当论此十法。
“云何为十?若精勤比丘少欲、知足、有勇猛心、多闻能与人说法、无畏无恐、戒律具足、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
“汝等设欲论者,当论此十事。
“所以然者?润及一切,多所饶益,得修梵行,得至灭尽之处、无为涅槃界。
“此论者沙门之义,当念思惟,勿去离心。
“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23、本经叙说诸比丘集于普会讲堂,论王治国界及国主之胜劣,佛止之,并敕当思惟少欲等十事,令此十事勿去离于心。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众多比丘各集普会讲堂,作是异论:“今舍卫城乞食难得,非比丘所安之处。
“我等可立一人次第乞食。
“此乞比丘,能办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无所乏短。”
尔时,众中有一比丘,白诸人曰:“我等不堪任在此乞求,各共诣摩竭国,于彼乞求,又且谷米丰贱,饮食极饶。”
= “摩竭”:Magadha,又作摩竭陀,佛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迦毗罗卫国之南,拘萨罗国东南,首都王舍城,为当时印度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丰贱(fēng jiàn) = 谓物多价廉。
更复有比丘说曰:“我等不宜在彼国乞食。所以然者?阿阇世王在彼治化,主行非法,又杀父王,与提婆达兜为友,以此因缘故,不宜在彼乞求。”
= “阿阇世”:Ajatasattu,又作韦提希子阿阇世,译为未生怨,因听从调达之言,逆害父王,心悔热,故遍体生疮;依耆婆之教导,至佛陀处闻法,得无根信,极力护持佛教。为佛教经典第一次结集之护持檀越主。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已断根本而生信解,摩伽陀国韦提希子阿阇世王是。」
= “提婆达兜”:Devadatta,又作调达,简称提婆,释尊之从弟,释尊成道后出家为佛弟子,因嫉妒世尊之名望,贪着利养,诱五百比丘别立教团。教唆阿阇世太子弑父篡位,欲杀世尊自立为佛。后阿阇世王忏悔,皈依佛陀,提婆因造五逆罪,命终堕地狱。
复有比丘说曰:“今此拘留沙国土,人民炽盛,饶财多宝,宜在彼土乞求。”
复有比丘作是说:“我等不宜在彼土乞食。所以然者?恶生王于彼土治化,极为凶弊,无有慈仁,人民粗暴,好喜斗讼,以此因缘,故不应在彼乞食。”
= 增一阿含经卷第六《利养品第十三》:“琉璃”:Vidudabha,又作鞞留罗、毗琉璃,译为恶生王,为波斯匿王与摩利夫人所生之子,后篡位、弑兄,并歼灭迦毗罗卫国释迦族,参阅增一阿含等见品第299经。
讼(sòng) = 争论[argue;dispute]。(打官司[go to court;bring a case to
court]/诉讼者[plarntiff and defendant]。)
复有比丘说曰:“我等宜在拘深婆罗㮈城,优填王所治之处,笃信佛法,意不移动,我等宜在彼土乞食,所愿无违。”
= “拘深”:Kosambi,又作憍赏弥、拘睒弥,译为不静。又作拔沙(Vamsa),为古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
= “优填”:Udena,即印度十六大国之婆蹉(Vamsa)国国王,以「拘深」(或作拘舍弥、憍赏弥)为都城。
㮈(nài)
笃(dǔ) = 马行迟顿[<of horse> slow]。(<病势>沉重[serious]/忠实,不虚伪[sincere]/厚[thick]/专一[single-minded]。)
尔时,世尊以天耳闻诸比丘各生此论,即严整衣服,至诸比丘所,在中央坐,问诸比丘曰:“汝等集此欲何等论?为说何事?”
是时,比丘白佛言:“我等集此各兴此论:‘今舍卫城谷米涌贵,乞求叵得,各当共诣摩竭国界,于彼乞求。又彼国土饶财多宝,所索易得。’
叵(pǒ) = “可”字的反写。不可[impossible]。
“其中或有比丘说曰:‘我等不宜彼国乞食。所以然者?阿阇世王在彼治化,主行非法,又杀父王,与提婆达兜为友,以此因缘故,不宜在彼乞求。’
“其中复有比丘说曰:‘今拘留沙国,人民炽盛,饶财多宝,宜在彼国乞食。’
“复有比丘作是说:‘我等不宜在彼乞食。所以然者?恶生王于彼治化,为人凶恶,无有慈仁,好喜斗讼,以此因缘,故不宜在彼乞食。’
“复有比丘说曰:‘我等宜在拘深婆罗㮈城,优填王所治之处,笃信佛法,意不移动,宜在彼乞食,所愿无违。’
“在此所论,正谓此耳!”
尔时,佛告诸比丘:“汝等莫称讥王治国家界,亦莫论王有胜劣。”
= 你们不可以称讥(称叹或讥诽)王治国家境界之事,也不可以论说国之胜劣的事情。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夫人作善恶,行本有所因,彼彼获其报,终不有毁败。
= 凡是人所作的善恶,其行本来就有了所因,彼彼〔各各〕都获其果报,终归并不会有毁败的。
夫(fū) = 成年男子的通称[man]。(文言文的发语词是指用在句首的语气助词,表示要发议论,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其多由指示代词虚化而来,没有实际意义,翻译时可以省去。如“夫”“维”“且”“盖”等均是发语词/fú
= “夫”假借为“彼”。他,她,它,他们[he,she,it,they]第三人称代词/所有的,大家。相当于“凡”[all]。)
夫人作善恶,行本有所因,为善受善报,恶受恶果报。
“是故,比丘,勿兴斯意论国事,缘不由此论得至灭尽涅槃之处,亦不得沙门正行之法。
“设欲作是论,非是正业。
“汝等应当学十事论。
“云何为十?若精勤比丘少欲、知足、有勇猛心、多闻能与人说法、无畏无恐、戒律具足、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
“汝设欲论者,当论此十事。
“所以然者?普润一切,得修梵行,得至灭尽涅槃之处。
“汝等已出家学道,离于世俗,当勤思惟,勿去离心。
“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24、本经叙说诸比丘集于讲堂论波斯匿王非法事,佛止之,敕诸比丘当自修己,炽然法行,兴隆法乐,自归最尊,并当思惟少欲等十事,令此十事勿去离于心。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众多比丘集普会讲堂,各兴此论:“今波斯匿王主行非法,犯圣律教,谶比丘尼得阿罗汉道,十二年中闭在宫内,与共交通。
谶(chèn) = 将来能应验的预言、预兆[augury;prophetic remark]。
“又不事佛、法、比丘僧,无笃信之心向阿罗汉,则无信心于佛、法、圣众,我等宜应远离,勿止此土。
“所以然者?王行非法时,王大臣亦行非法;大臣以行非法,左右吏佐亦行非法;吏佐已行非法,诸庶人类亦行非法。
吏(lì) = 官员的通称。汉以后,指低级官员或吏卒[official;mandarin]。
庶(shù) = 众多[numerous]。(几乎,将近,差不多[almost]/百姓;平民[the common people]/但愿,希冀[if
only]。)
“我今宜在远国乞求,不止此邦。
“又可观彼风俗之化,已见风俗之化,则见殊异之处。”
俗(sú) = 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风俗[custom]。(平凡;普通;一般[mediocre;plain]/世俗[mundane]。)
尔时,世尊以天耳听闻诸比丘各兴此论,即往至诸比丘所,在中央坐。
央(yāng) = 从大,在冂之内。上像物体<冂>,一个人<大>站在它的当中。中心[centre]。(尽,完了[end]。)
尔时,佛告诸比丘:“汝等集此为何论说?”
众多比丘白世尊言:“我等在此论波斯匿王,主行非法,犯圣律教,十二年中闭谶比丘尼,在深宫内,接待以色。
“又彼得道之人行过三界,然王亦不事佛、法及众僧,无笃信之心向阿罗汉;已无此心,则无此心于三尊。
= “三尊”:即指佛、法、僧。
= 又那些得道的人之行,乃超过于三界,但是国王也不事佛与法,以及众僧,并没有笃信之心向于阿罗汉;既没有此心,就没有此心于三尊(佛法僧)。
三界 =
Tisso Dhatayo,又作三有,指众生所居之三种世界。此三界中众生皆有烦恼及生死轮回。
|
|
欲界
|
Kama-dhatu,此界尚有饮食、情爱、睡眠等欲,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之洲,下至无间地狱皆属之。
|
色界
|
Rupa-dhatu,此界无食、淫、睡等欲,但有妙色身体及宫殿等形色,四禅十八天皆属之。
|
无色界
|
Arupa-dhatu,此界已无形色,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四空天属之。
|
“我等宜远游,不须住此。
“所以然者?王行非法时,臣佐、人民亦复行恶,又观世间风化之法。”
尔时,世尊告曰:“汝等勿论国界之事,当自克己,思惟内省,校计分别。
“言此论者不合至理,亦复不令人得修梵行,灭尽无为涅槃之处。
“当自修己,炽然法行,自归最尊。
“若比丘能自修己,兴隆法乐者,此人之类便为我躬自所生。
= “此人之类便为我躬自所生”:则此人之类,便为我亲自所生的一样。
隆(lóng) = 丰大;高[grand;high]。(国家逢勃发展;隆盛[prosperous]/使兴盛[prosper]。)
“云何,比丘,能自炽然,兴隆法乐,无有虚妄,自归最尊?
“于是,比丘,内自观身,身意止,自摄其心,除去乱想,无有忧愁;
“外自观身,身意止,自摄其心,除去乱想,无有愁忧;
“有复内外观身,身意止;
“内观痛,外观痛,内外观痛;
“内观心,外观心,内外观心;
“内观法,外观法,内外观法,法意止,自摄其心,除去乱想,无有愁忧。
四念处/四意止/四止念/四念/身受心法/四念住 = Satipatthana,指集中心念于一点,防止杂念妄想生起,以得真理之四种方法。乃原始经典中所说之修行法门。
|
对治
|
|
身念处/身念住
|
Kayanupassana,即观身之自相为不净,同时观身之无常、苦、空、无我等共相,以对治净颠倒。
|
净颠倒
|
受念处/受念住
|
Vedananupassana,观察感受就是觉知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舍受)的刹那生灭、无常、苦、无我,以对治乐颠倒。
|
乐颠倒
|
心念处/心念住
|
Cittanupassana,修心念处必须觉知心的刹那生灭、无常、苦、无我,以对治常颠倒。
|
常颠倒
|
法念处/法念住
|
Dhammanupassana,不断觉知五盖、五取蕴、六内外处、七觉支的刹那生灭、无常、苦、无我后,最终会证悟四圣谛,以对治我颠倒。
|
我颠倒
|
“如是,比丘,能自炽然其行,兴隆法乐,自归最尊。
“诸有将来、现在比丘,能自炽然,不失行本,便为我之所生。
“是故,比丘,若欲有所论,当论于十事。
“云何为十?所谓精勤比丘:少欲、知足、有勇猛心、多闻能与人说法、无畏无恐、戒律具足、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
“汝等设欲论者,当论此十事。
“所以然者?润及一切,多所饶益,得修梵行,至灭尽之处、无为涅槃界。
“此论者沙门之义,当念思惟,勿去离心。
“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25、本经叙说有一长者造禅房施罗云,罗云后于人间游化,长者即将禅房转施圣众,佛以此因缘为诸比丘说平等施法。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舍卫国城中有一长者,与罗云作坐禅屋。
= “舍卫国城中有一长者”:毗尼母经作:「在那罗伽波宁,有一檀越笃信三宝,于尊者罗睺罗边生恭敬心。」那罗伽波宁(Nalakapana),为憍萨罗国之邑名。
= “罗云”:即佛子罗睺罗(Rahula),又作罗护罗,译为覆障、障月。
尔时,罗云随其日数,止彼屋中,后便人间游化。
时,彼长者窃生此心:“我当往觐尊者罗云。”
窃(qiè) = 偷[steal]。(盗贼[thief]/私下;私自。多用作谦词[in private;secretly]。)
觐(jìn) = 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帝王。朝见[go to court;present
oneself before<a monarch>]。(进见,访谒[meet
with]。)
尔时,长者见罗云房中寂寞,不见人住;见已,语诸比丘曰:“尊者罗云今为所在?”
比丘报曰:“罗云在人间游化。”
长者报曰:“唯愿诸贤差次人在吾房中住。
“世尊亦说:‘造立园果,及作桥舡,近道作圊厕,持用惠施,长夜获其福,戒法成就,死必生天上。’
舡(chuán) = 同“船”[boat]。
圊(qīng) = 茅厕,厕所 [latrine]。
“以是之故,我与罗云作屋耳!
“今罗云不乐我房,唯愿诸贤差次人住我房中!”
诸比丘对曰:“如长者教。”
尔时,诸比丘即差次一比丘住房中。
是时,尊者罗云便作是念:“我离世尊积久,今可往问讯。”
积(jī) = 堆积谷物[amass;store up]。(累积;堆叠[accumulate]/长久[long-standing]。)
是时,尊者罗云即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须臾之间,即从座起,还诣房中,见有异比丘在屋中住;见已,语彼比丘曰:“谁持我房与卿使住?”
须臾(xū yú)
= 片刻[for a moment]。/一会儿[in an instant]。
比丘报曰:“众僧差次令我住此房中。”
是时,罗云还至世尊所,因此缘本,具白世尊:“不审如来,众僧差次我房,使道人在此止住耶?”
佛告罗云:“汝往至长者家,语长者曰:‘我所行法无有身、口、意行有过乎?又非身三、口四、意三过乎?长者先持房施我,后复持与圣众。’”
是时,罗云受佛教已,即往长者家,语长者曰:“我非有身三、口四、意三过乎?”
= 我是否有身三、口四、意三的过失吗?
长者报曰:“我亦不见罗云身、口、意过也。”
罗云语长者曰:“何故夺我房舍持与圣众?”
夺(duó) = 丧失[lose]。(强取[seize;rob]。)
长者报曰:“我见房空,是故持施圣众。
“时我复作是念:‘尊者罗云必不乐我房中。’
“故持惠施耳!”
是时,罗云闻长者语已,即还至世尊所,以此因缘,具白如来。
是时,世尊即告阿难:“速打揵椎,诸有比丘在祇洹精舍者,尽集普会讲堂。”
= “揵椎”:Ghanta,以厚木板制成,作为通报信息,或集合大众之用;另以铜、铁、木、瓦制成木鱼、磬等之法器,均称揵椎。
椎(chuí) = 捶击的工具。后亦为兵器[mallet]。(用椎打击[beat with mallet]/泛指重力撞击[beat]。)
时,阿难即受佛教,召诸比丘在普会讲堂。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惠施清净,汝等善思念之。”
尔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为惠施清净?于是,比丘,若有人以物惠施,后复还夺,更与余人,此名为施不均整,非平等施。
“若复有人夺彼人物,持施圣众;若复有人还夺圣众,持用与人,此非为平等之施,亦非清净之施。
“转轮圣王自于境界犹得自在,比丘于己衣钵亦得自在。
“若复彼人口不见许,而取他人物与人者,此非平等之施。
“我今告诸比丘,施主见与,受主不见与者,此非平等之施。
“若复彼比丘会遇命终,当持此一房在众中结羯磨,传告唱令:‘某甲比丘命终,今持此房在众分处,欲安处何人?随圣众教。诸贤,任使某甲比丘住者,各共忍之。’
= “羯磨”:Kamma,译为作业、所作,为作授戒、忏悔等之仪式。结羯磨,指行羯磨。
羯磨 = Kamma。
|
|
意译作‘业’。
|
意指所作、事、办事、办事作法、行为等。含有善恶、苦乐果报之意味,亦即与因果关系相结合之一种持续不断之作用力。业,原系流行于印度社会之一般性观念,对印度思想影响颇大,后为佛教基本教义之一,即是一切万有基于因果之法而生。
|
于受戒、忏悔、结界等有关戒律行事之场合,意指生善灭恶之作法。
|
受戒之际,受戒者因羯磨而得戒体。羯磨之内容包含法(羯磨之作法)、事(有关羯磨之所有事实)、人(与羯磨有关之人)、界(行羯磨之场所)等四者,一般称为羯磨四法。
|
“若不听者,今便说再三,亦当作是说之。
“若众僧一人不听而与者,则非平等之施,则为杂浊之物。
“今还与罗云房,清净受之。”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26、本经叙说佛为均头说诸见之生灭,皆是无常、苦、空,为变易之法;当住于十善之地,除灭六十二见;均头遂证阿罗汉果。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 “罗阅城”:Rajagaha,译为王舍城,为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国之首府,多出胜上吉祥香茅,故又名上茅城。
= “迦兰陀竹园”:Veluvana-kalandakanivapa,又作鹊封竹园、鹙鹭池边竹林、多鸟竹园,略称竹园、竹林。即竹林精舍。住于摩揭陀国罗阅城北方,是佛教史上第一座精舍。有关此精舍的建立,一说由迦兰陀地方士绅所捐,一说由频婆娑罗王所奉施。
阅(yuè) = 在门内考察、计算事物[examine]。
时,尊者大均头在静寂之处,兴此念想:“诸前后中央之见,云何得知?”
= “均头”:Mahacunda,又作大均头,译为大瘦短,摩揭陀国之婆罗门种,年始七岁,证罗汉果。
= “前后中央”:指过去、未来、现在。
尔时,大均头到时,著衣持钵,到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均头白世尊言:“今此诸见,前后相应,云何得灭此见?又使余者不生?”
= 现在的此诸见,前后都相应,要怎样才能得以灭除此见呢?又怎样做才能使其余的不生呢?
世尊告曰:“于是,均头,此见所出与所灭之处,皆是无常、苦、空。
“均头知之,当建此意。
“夫见之法六十二种,要当住十善之地,除去此见。
= “见之法六十二种”:即六十二见(Dvasatthi
Ditthiyo),指外道之六十二种所执。长阿含第21经梵动经:「彼尽入是十八见中,本劫本见,无数种种,随意所说,…彼尽入四十四见中,于末劫末见,种种无数,随意所说,…诸有沙门、婆罗门于本劫本见、末劫末见,各随所见说,彼尽入六十二见中,各随所见说,尽依中在中,齐是不过。」
= “十善”:Dasa
Kusalani,又作十善业道(Dasa Kusala-kammapatha),即身口意之十种善行。
“云何为十?于是,均头,他好杀生,我等应当不杀;
“他好盗,我不盗;
“他犯梵行,我行梵行;
“他妄语,我不行妄语;
“他行两舌斗乱彼此、绮语、恶口、嫉妒、恚、邪见,我行正见。
“均头当知:如从恶道得值正道,如从邪见得至正见,回邪就正。
值(zhí) = 措置,放置[place]。(遇到,碰上[happen
to]/价值相当[be worth]/值班[be on
duty]。)
“犹如有人自己没溺,复欲渡人者,终无此理;己未灭度,欲使他人灭度者,此事不然。
= “灭度”:Parinibbana,与般涅槃、寂灭同义。
“如有人自不没溺,便能渡人,可有此理;今亦如是,自般涅槃,复使他人取灭度者,可有此理。
“是故,均头当念:离杀,不杀灭度;
“离盗,不盗灭度;
“离淫,不淫灭度;
“离妄语,不妄语灭度;
“离绮语,不绮语灭度;
“离粗言,不粗言灭度;
“离斗乱彼此,不斗乱彼此灭度;
“离嫉妒,不嫉妒灭度;
“离恚,不恚灭度;
“离邪见,得正见灭度。
“均头当知:若凡夫之人便生此念:‘为有我耶?为无我耶?有我无我耶?世有常耶?世无常耶?世有边耶?世无边耶?命是身耶?为命异身异耶?如来死耶?如来不死耶?为有死耶?为无死耶?为谁造此世?’
= “为有我耶…为谁造此世”:此即十四种佛不予记说之事,又作十四无记、十四不可记,为外道以颠倒见所提出之十四种问难。参阅杂阿含卷34第954经。
十四无记 = 是十四个佛陀不予回答的问题。
|
|
世间常
|
宇宙的主体是永恒不变的吗?
|
世间无常
|
宇宙的主体是无常的,会消失而一了百了(断灭论)吗?
|
世间亦常亦无常
|
宇宙的主体是常也是无常吗?
|
世间非常非无常
|
宇宙的主体不是常也不是无常吗?
|
世间有边
|
宇宙有边界吗?
|
世间无边
|
宇宙没有边界吗?
|
世间亦有边亦无边
|
宇宙既是有边界、又是没有边界吗?
|
世间非有边非无边
|
宇宙既不是有边界、也不是没有边界吗?
|
如来死后有
|
如来死后常存吗?
|
如来死后无
|
如来死后不存在吗?
|
如来死后亦有亦非有
|
如来死后既存在又不存在吗?
|
如来死后非有非非有
|
如来死后既不存在又不是不存在吗?
|
命即是身
|
生命(灵魂)即是肉体,两者不可以分离吗?
|
命异身异
|
生命(灵魂)是一回事,肉体是另一回事,两者可以分离吗?
|
“生诸邪见:‘为是梵天造此世?为是地主施设此世?又梵天造此众生,地主造此世间;众生本无今有,已有便灭。’
“凡夫之人无闻、无见,便生此念。”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自然有梵天,此是梵志语,此见不真正,如彼之所见:
我主生莲华,梵天于中出,地主生梵天,自生不相应。
= 我主乃生莲华,在于梵天中所出的,而地主乃生梵天的了,这是自生不相应(自生矛盾)的。
地主刹利种,梵志之父母,云何刹利子,梵志还相生?
= 所谓地主就是刹帝种〔王种〕,以及梵志的父母的了;为什么刹帝利之子,会与梵志还相生呢?
寻其所生处,诸天之所说,此是叹誉言,还自著羇难。
= 如寻其所生的地方,就说此为诸天所说的,这明明是叹誉之言,还而会自着于羇难的。
羇(jī) = 作为暂时的居住者而停留[sojourn]。(马络头,套住马口的嘴套。)
焚天生人民,地主造世间,或言余者造,此语谁者审?
= 所谓梵天会生人民,地主会创造世间;或者说其余所造的,这些话,谁会知道呢?
恚欲之所惑,三事共合集,心不得自在,自称我世胜。
= 被恚欲所惑,三事共合集,心不得自在,却自称我为世间之胜者。
天神造世间,亦非梵天生,设复梵天造,此非虚妄耶?
寻迹遂复多,审谛方言虚,其行各各异,此行不审实。
= 寻迹时,遂又为多,审谛时,方言为虚,其行各各都有异,这样,则此行并不是审实的。
“均头当知:众生之类所见不同,其念各异。
“此诸见者皆是无常,其有怀抱此见,则是无常变易之法。
“若他人杀生,我等当离杀生;设他盗者,当远离之;不习其行,专其心意,不使错乱,思惟校计、邪见所兴,乃至十恶之法皆当去离,不习其行。
校(jiào) = 古代刑具。枷械的统称[fetters]。(订正,改正<文字中的错误>[proofread]/考核,考察[examine;check]/较量[contest]/装饰[decorate]/计算[calculate]。)
“若他瞋恚,我等学于忍辱;
“他人怀嫉妒,我当舍离;
“他兴憍慢,我念舍离;
“若他自称、毁余人,我等不自称、不毁他人;
“他人不少欲,我等当学少欲;
“他人犯戒,我修其戒;
“他人有懈怠,我当精进;
“他人不行三昧,我行三昧。
= “三昧”:Samadhi,又作三摩地,译为等持,即离诸邪念,心住一境而寂然不动之状态。
“当作是学!
“他人愚惑,我行智慧。
“其能观察分别其法者,邪见消灭,余者不生。”
是时,均头受如来教已,在闲静之处,思惟校计,所以族姓子,出家学道,著三法衣,修无上梵行: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造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
是时,均头便成阿罗汉。
尔时,均头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27、本经叙说:(一)三恶道、四大部洲、诸天寿命之长短,以上除净居天不来此世,其余多流转于生死。(二)佛举说自己昔为疗众病王之本生事,说明昔日阎浮地人民寿命极长,今因杀生之业而寿命短促。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地狱众生受其罪报,极至一劫,或有其中间夭者;受畜生罪报,极至一劫,其间有中夭者;受饿鬼报,极至一劫,其间有中夭者。
= “或有其中间夭者”:或者有的在其中间有夭折的(不满一劫的)。
夭(yāo) = 屈,摧折[break]。(短命,早死。未成年而死[die
young]。)
“比丘当知:郁单曰人寿千岁,无有中夭者。
= “郁单曰”:Uttarakuru,又作郁多罗究留、北俱卢,译为高胜、胜处,为位于须弥山北方之洲名。
“所以然者?彼土人民无所系属,设于彼命终,生善处天上,无有堕落者。
“弗于逮人民寿五百岁,亦有中夭者;瞿耶尼人民寿二百五十岁,亦有中夭者;阎浮提人民极寿百岁,亦有中夭者多。
= “弗于逮”:Pubbavideha,又作弗于婆毗提诃,译为东胜身。四大洲之一,位于须弥山之东,大海中之圆形陆地,其土居民面形亦圆。参阅长阿含第三十经世记经阎浮提洲品。
= “瞿耶尼”:Goyaniya,译为牛货,以牛代货币故名,四大洲之一,位于须弥山之西边大海中,地形及人面皆如半月。参阅长阿舍第三十经世记经阎浮提洲品。
= “阎浮提”:Jambudipa,又作赡部洲,为吾人所居之处,由于中央有一大树,名曰阎浮,故名阎浮提。四大洲之一。长阿含第三十经世记经阎浮提洲品:「须弥山南有天下,名阎浮提,其土南狭北广,纵广七千由旬,人面亦尔,像此地形。」文陀竭王经:「南方阎浮提国二十八万里。」
“正使人寿命极至十十,人民之兆以寿十十,其行不同,性分各异。
= 假如人的寿命之极乃至为十十(一百),而人民之兆(兆民,众多的老百姓),虽然以寿为十十(一百岁),而其行却各有不同,性分都各异。
兆(zhào) = 大篆字形像龟甲受灼所生的裂痕。卜兆,龟甲烧后的裂纹[a sign <in fortune telling>]。(征兆,预兆[omen]/人民;百姓[common
people]/数词。一百万;极言众多[million]。)
“初十幼小,无所识知;
“第二十少多有知,犹不贯了;
“第三十欲意炽盛,贪著于色;
“第四十多诸伎术,所行无端;
端(duān) = 站得直[straight]。(端正。引申为正直[upright;proper]/事物的一头或一方面[end]/事由;原委[cause]/项目;种类[kind]。)
“第五十解义明了,所习不忘;
“第六十悭著财物,意不决了;
“第七十懈怠喜眠,体性迟缓;
“第八十无有少壮之心,亦无荣饰;
荣(róng) = 梧桐。又金文字形,象两支如火把相互照耀的花朵或穗头形[Chinese parasol <tree>]。(繁茂,茂盛[grow luxuriantly]/光荣,荣耀。与“辱”相反[glory;honor]/使…荣耀;使…光荣[make glory]/富贵;显荣[wealth
and rank]。)
“第九十多诸病痛,皮缓面皱;
皱(zhòu) = 皮肤因松弛而起的纹路[wrinkle]。(衣、物等经折叠而显出痕迹[fold]。)
“第十十诸根衰耗,骨节相连,多忘意错。
“比丘知之:设人寿百岁,当经历尔许之难。
“设人寿百岁,当经三百冬、夏、秋,计其寿命,盖不足言。
= “冬、夏、秋”:印度属季节风地带,全年气候分为三种,即暑热季三至六月(秋),雨季六至九月(夏),冷凉季十至二月(冬)。「秋」字之上,丽本有一「春」,今依据宋、元、明三本与圣本删去。宋、元、明三本、碛砂藏、频伽藏及大正本在本卷末均有「经言百岁,当经三百冬、夏、秋;谓冬、夏、秋各一百故。言三百而不言春者,此顺西域三时也。言三时者,寒、热、雨三也。言冬即彼寒时,夏即彼热时,秋即彼雨时。然彼三时各四月,计一年有十二月。今以冬、夏、秋拟彼三时,而月数少,盖译者不善方言也。」九十四字之补注。
“若人寿百岁,当食三万六千食,其间或有不食时:瞋不食,不与不食,病不食。
“计彼食与不食,及饮母乳,取要言之,三万六千食。
“比丘,若人寿百岁其限岁数,饮食之法其状如是。
= 比丘们!如人寿百岁,为其限量的岁数,其饮食之法,其状就是如是的。
“比丘当知:阎浮地人民,或寿极长,与无量寿等。
“过去久远不可计世,有王名疗众病,寿命极长,颜色端正,受乐无量。
“尔时,无疾病、老、死之患。
“时,有夫妇二人生一子,子便命终。
“是时,父母抱举令坐,又持食与,然彼子不饮、不食,亦不起坐。
“何以故尔?以命终故。
“是时,彼父母便生此念:‘我子今日何为瞋恚,不肯食饮,亦不言语?’
“所以然者?由彼人民不闻死亡音响之所致也。
响(xiǎng) = 回声[echo]。(声音[sound]。)
“尔时,彼父母便复念曰:‘我子今已经七日不饮、不食,亦复不知何由默然?我今可以此因缘,往白疗病大王使知。’
“是时,父母往至王所,以此因缘,具白大王。
“是时,大王便作是念:‘今日已闻死亡音响。’
“王告之曰:‘汝等可持此小儿到吾所。’
“尔时,父母即抱小儿至国王所。
“王见已,告父母曰:‘此儿已命终。’
“时,父母白王言:‘云何名为命终?’
“王告曰:‘此儿更不行起、言对、谈说、饮食、戏乐,身体正直,无所复为,故名为命终。’
“是时,夫妇复白王言:‘如此之变当经几时?’
“王告之曰:‘此儿不久身体烂坏,膖胀臭处,无所复任。’
膖(pāng) = 古同“胮”。同“膀”。浮肿[get dropsy]。
任(rèn) = 挑担;荷;肩负[carry on a shoulder pole;carry]。(堪;承当;禁受[bear]/任用,委派人员担任职务[assign
sb. to a post]/听凭,任凭[allow]。)
“尔时,父母不信王语,复抱死儿,还至家中,未经几时,身体尽坏,极为臭秽。
“是时,父母方信王语云:‘此儿不久身体膖胀,尽当坏败。’
“是时,夫妇复抱此膖胀小儿至国王所,而白王言:‘唯然,大王,今持此儿奉贡大王。’
贡(gòng) = 进贡,把物品进献给朝廷[offer tribute]。(贡品,贡献的物品[tribute]/成为贡生。亦指贡生[become
scholar]。)
“时,父母亦不啼哭。
“所以然者?由不闻死亡之音故。
“是时,大王剥取其皮而作大鼓,复敕作七重楼阁,持此鼓安处其上,即敕一人:‘汝当知之,令守护此鼓,百岁一击,无令失时。’
剥(bō) = 削;剥离;剥脱,即去掉物体表面上的东西[pare cut apart]。
“受王教诫,百岁一击。
“时,诸人民闻此鼓音,怪未曾有,语诸人曰:‘何者音响?为是谁声?乃彻于斯!’
“王告之曰:‘此是死人皮之响!’
“众生闻已,各兴念曰:‘奇哉!乃闻此声。’
“汝等比丘,尔时王者,岂异人乎?莫作是观!
“所以然者?尔时王者,即我身是也。
“以此知之,昔日阎浮地寿命极长,如今阎浮地人民极为短命,灭者难限。
= “灭”:圣本作「减」。
= “灭者难限”:减者(夭折者),也难以限量。
“所以然者?由杀害多故,致命极短,华色失乎!
“由此因缘,故致变怪。
“比丘当知:阎浮地五十岁,四天王中一日一夜;计彼日夜之数,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四天王寿命五百岁,或复有中夭者。
“计人中之寿十八亿岁,还活地狱一日一夜;计彼一日一夜之数,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还活地狱极寿千岁,复有中夭者。
“计人中之寿三十六亿岁;计人中百岁,三十三天一日一夜,计彼日月年岁之数,三十三天寿千岁,其间或有中夭者。
“计人中之寿三十六亿岁,阿鼻地狱中一日一夜;复计彼日月之数,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计彼日夜之数寿二万岁,计人中之寿,寿一拘利。
= “拘利”:梵Koti,又作俱胝,译为亿,印度数量之名,即一千万。
“如是,比丘,计此之寿转转增倍,除无想天。
= “无想天”:Asanna-satta
Deva,又作无想有情天、福德天,位于色界之第四禅天,即外道修无想定而感之果报。
“无想天寿八万四千劫,除净居天不来此世。
净居天 = Suddhavasa Deva,即五净居天(Panca
Suddhavasa Deva),又作五不还天,位于色界之第四禅天,为证得不还果之圣人所生之处,共有五天:
|
|
无烦天
|
Aviha Deva,此天无见、思二种烦恼。
|
无热天
|
Atappa Deva,此天意乐调柔,已离热恼。
|
善现天
|
Sudassi Deva,此天形色转胜,善于变现。
|
善见天
|
Sudassa Deva,此天定障渐微,见极光明。
|
色究竟天
|
Akanittha Deva,此天色法最极,达究竟处。
|
“是故,比丘,勿怀放逸,于现身上得尽有漏。
“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