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31日星期一

中阿含经-因品第九《想经第十》

卷二十六_小土城诵第二_因品第九《想经第十》
= “想经”:本经叙说世尊告诸比丘:若于地、水、火、风、神、天、生主、梵天、无烦、无热、无量空处、无量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一、别、若干、见、闻、识、知等,一切悉知:一切非是神,一切非神所,神非一切所。彼不计一切即是神已,彼便知一切。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沙门、梵志于地有地想:地即是神,地是神所,神是地所。
“彼计地即是神己,便不知地。
= “于地有地想便不知地”:巴利本作:由地想地,由地想地已思惟地,于地思惟,从地思惟,思惟“地是我的”,喜欢地;彼为何因?我说:彼为不遍知故。佛说乐想经作:“于地有地想,乐于地,计于地为我,彼言地是我。”
“如是水、火、风、神、天、生主、梵天、无烦、无热。
= “无烦、无热”:AvihaAtappa,天名,为四禅之第五天、第六天。
“彼于净有净想:净即是神,净是神所,神是净所。
“彼计净即是神已,便不知净。
“无量空处、无量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一、别、若干、见、闻、识、知,得观意所念、意所思,从此世至彼世,从彼世至此世。
= 以上“地、水、火、风、神、天、生主、梵天、无烦、无热、净、无量空处、无量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一、别、若干、见、闻、识、知、意”,共列出二十三项,此处巴利本作:“地、水、火、风、神、天、生主、梵天、光音、遍净、广果、胜者、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所见、所闻、所觉、所知、唯一性、种种性、一切、涅槃”二十四项,其内容略有出入。
“彼于一切有一切想:一切即是神,一切是神所,神是一切所。
“彼计一切即是神已,便不知一切。
 
“若有沙门、梵志于地则知地:地非是神,地非神所,神非地所。
“彼不计地即是神已,彼便知地。
= “于地则知地彼便知地”:巴利本作:由地知地,由地知地已,不可思惟地,不可于地思惟,不可由地思惟,不可思惟“地是我的”,不可喜欢地;彼为何因?我说:彼为可能遍知故。
“如是水、火、风、神、天、生主、梵天、无烦、无热。
“彼于净则知净:净非是神,净非神所,神非净所。
“彼不计净即是神已,彼便知净。
“无量空处、无量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一、别、若干、见、闻、识、知,得观意所念、意所思,从此世至彼世,从彼世至此世。
“彼于一切则知一切:一切非是神,一切非神所,神非一切所。
“彼不计一切即是神已,彼便知一切。
 
“我于地则知地:地非是神,地非神所,神非地所。
“我不计地即是神已,我便知地。
“如是水、火、风、神、天、生主、梵天、无烦、无热。
“我于净则知净:净非是神,净非神所,神非净所。
“我不计净即是神已,我便知净。
“无量空处、无量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一、别、若干、见、闻、识、知,得观意所念、意所思,从此世至彼世,从彼世至此世。
“我于一切则知一切:一切非是神,一切非神所,神非一切所。
“我不计一切即是神已,我便知一切。”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中阿含经-因品第九《愿经第九》

卷二十六_小土城诵第二_因品第九《愿经第九》
= “愿经”:本经叙说一比丘望得佛与慰劳、共语、说法,得具足戒而不废禅,成就观行于空静处,佛乃为诸比丘广说比丘所应愿之事。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有一比丘在远离独住,闲居静处,宴坐思惟,心作是念:“世尊慰劳共我语言,为我说法,得具足戒而不废禅,成就观行于空静处。”
= “世尊慰劳共我语言”:愿世尊能慰劳我,而共我语言(和我谈话)。
(yàn) = 请人吃饭喝酒,聚会在一起喝酒吃饭[entertain at a banquet](假借为“安”。安闲,安逸[easyleisurely])
燕坐/宴坐 = 安身正坐之意,指坐禅。又为‘坐禅’之代名词。
观行 = 观心之行法。即观心修行,鉴照自心以明了本性。或指观法之行相。
 
于是,比丘作是念已,则于晡时从宴坐起,往诣佛所。
(bū) = 申时,即午后三时至五时[p.m.3-5]
 
世尊遥见彼比丘来,因彼比丘故,告诸比丘:“汝等当愿世尊慰劳共我语言,为我说法,得具足戒而不废禅,成就观行于空静处。
 
“比丘,当愿我有亲族,令彼因我身坏命终,必升善处,乃生天上,得具足戒而不废禅,成就观行于空静处。
= “令彼因我身坏命终”:都由于我,而能使他们在身坏命终之后。
 
“比丘,当愿诸施我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令彼此施有大功德,有大光明,获大果报,得具足戒而不废禅,成就观行于空静处。
(tà) = 狭长而较矮的床形坐具[couchlongnarrow and low bed]
 
“比丘,当愿我能忍饥渴、寒热、蚊虻、蝇蚤、风日所逼,恶声、捶杖亦能忍之,身遇诸疾,极为苦痛,至命欲绝,诸不可乐,皆能堪耐,得具足戒而不废禅,成就观行于空静处。
(méng) = 虻科的各种大而强壮、飞行迅速的双翅蝇。成虫像蝇,生活在草丛,吮吸人兽的血液[horsefly]
(zǎo) = 昆虫,赤褐色,善跳跃,寄生在人和畜的身体上,吸血液,能传染鼠疫等疾病。通称“跳蚤”、“虼蚤”[flea]
(chuí) = 棒打[beat](拳打[hit with fist]/棍棒[stick])
 
“比丘,当愿我堪耐不乐,若生不乐,心终不著,得具足戒而不废禅,成就观行于空静处。
= “若生不乐,心终不著:如果生不乐时,心终不会执著。
 
“比丘,当愿我堪耐恐怖,若生恐怖,心终不著,得具足戒而不废禅,成就观行于空静处。
 
“比丘,当愿我若生三恶不善之念,欲念、恚念、害念,为此三恶不善之念,心终不著,得具足戒而不废禅,成就观行于空静处。
 
三不善觉/三恶觉/三界/三觉 = 指三种恶觉。乃凡夫所具三种障碍禅定之恶觉。
贪觉/欲觉
对世间可贪之事思量而起欲心。
恚觉/嗔觉
对世间怨憎之事思量而起嗔心。
恼觉/害觉
生憎嫉之心,起恼害他人之念。
 
“比丘,当愿我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得具足戒而不废禅,成就观行于空静处。
 
“比丘,当愿我三结已尽,得须陀洹,不堕恶法,定趣正觉,极受七有,天上人间七往来已,便得苦边,得具足戒而不废禅,成就观行于空静处。
 
三结 = 结,烦恼之异名,因烦恼而结集生死,系缚众生使不能解脱。
身见结
谓众生于五阴等法中妄计为身,恒起我见。
戒取结
即戒禁取见,谓外道于非戒中谬以为戒,取以进行。如持牛、鸡戒等以为生天之因,或修涂灰断食等苦行,以为涅槃之道。
疑结
谓于正法犹豫不决,不能深信。
 
四沙门果/声闻四果/四果 = 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之四种证果。其阶段依次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四果
名称
华译
果位
初果
须陀洹
Sotapanna,旧译作入流、至流、逆流。新译作预流。入流,意指初入圣者之流;逆流,谓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违逆生死之流。又初证圣果者,预入圣道之法流,故称预流。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生七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
#杂阿含经:入流分者有四种,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杂阿含经:若比丘于此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如实善观察,如实善观察者,于三结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于正觉,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见道位
有学
二果
斯陀含
Sakadagami,意译作一来、一往来。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返一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贪瞋痴薄。
修道位
三果
阿那含
Anagami,意译不还、不来、不来相。不再生于欲界。例如下一生生于色界或无色界的天界,并在天界证得涅槃。断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欲贪、瞋恚)
四果
阿罗汉
Arahant,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证得涅槃、解脱轮回。断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掉举、慢、无明);贪瞋痴永尽、烦恼永尽。
无学道
无学
 
“比丘,当愿我三结已尽、淫、怒、痴簿,得一往来天上人间,一往来已,便得苦边,得具足戒而不废禅,成就观行于空静处。
 
三火/三垢/三毒 = Trivisa,指贪欲、嗔恚、愚痴(又称贪嗔痴、淫怒痴、欲嗔无明)三种烦恼。一切烦恼本通称为毒,然此三种烦恼通摄三界,系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中之最甚者,能令有情长劫受苦而不得出离,故特称三毒。此三毒又为身、口、意等三恶行之根源,故亦称三不善根,为根本烦恼之首。
贪爱/贪着/贪毒/贪欲/
Lobha/Raga,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即于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着心,引生五取蕴而产生诸苦。
嗔恚/嗔怒///
Dosa,系指对有情(生存之物)怨恨之精神作用。心所(心的作用)之名。
无明/愚痴/
Moha,谓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之精神作用。为心所(心之作用)之名。
 
“比丘,当愿我五下分结尽,生于彼间,便般涅槃,得不退法,不还此世,得具足戒而不废禅,成就观行于空静处。
= “生于彼间”:色界。
 
五顺下分结/五下结/五下/五下分结 = PancOrambhagiyani Samyojanani,指顺益下分界之五种结惑。乃对五上分结而立五下分结。即三界中之下分界(欲界)之五种结惑,系缚众生,令其不得超脱其界。欲界众生由于下述之欲贪与嗔恚二结,遂不得超离欲界,若有能超离者,由有身见等后三结,终亦还下于欲界,故偏立此五种,称为顺下分结。
欲贪
于顺情境上生起贪着之心而无有厌足。
嗔恚
于违情境上生起嗔恨之心而不自已。
有身见
于名(心)、色(色身)、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妄计为身,执着我见。
戒禁取见
取执非理无道之邪戒。
迷心乖理,狐疑不决,由此疑惑而迷真逐妄,背觉合尘。
 
“比丘,当愿我息、解脱,离色得无色,如其像定,身作证成就游,以慧而观断漏、知漏,得具足戒而不废禅,成就观行于空静处。
= “如其像定”:又作如其像形、如其像三昧正受、如其像如意定,即好像雕像那样不动而入禅定。(入)如其像定,巴利语为Tatharupam Iddhanubhavam Abhisankharoti),意指(现行)如其像神通威力。
 
“比丘,当愿我如意足、天耳智、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诸漏已尽而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得具足戒而不废禅,成就观行于空静处。”
 
六通/六神通 = Cha iddhi,指六种超人间而自由无碍之力。
天眼通
能见六道众生生死苦乐之相,及见世间一切种种形色,无有障碍。
三明
宿命通/宿住通
能知自身及六道众生之百千万世宿命及所作之事。
漏尽通
断尽一切三界见思惑,不受三界生死,而得漏尽神通之力。
天耳通
能闻六道众生苦乐忧喜之语言,及世间种种之音声。
他心通
能知六道众生心中所思之事。
神境通/身通/身如意通/神足通
即自由无碍,随心所欲现身之能力。
 
于是,彼比丘闻佛所说,善受善持,即从座起,稽首佛足,绕三匝而去。
(jī) = 象树木曲头止住不上长的样子,从尤,旨声。停留;阻滞[delaydetain](qǐ = 叩头至地[kotow])
彼比丘受佛此教,闲居静处,宴坐思惟,修行精勤,心无放逸。
因闲居静处,宴坐思惟,修行精勤,心无放逸故,若族姓子所为,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唯无上梵行讫,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彼尊者知法已,至得阿罗诃。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中阿含经-因品第九《优昙婆逻经第八》

卷二十六_小土城诵第二_因品第九《优昙婆逻经第八》
= “优昙婆逻经”:本经叙说实意居士往诣异学园,异学之宗师无恚欲以一论灭释尊,佛乃至其园,为说苦行秽不秽法及正解脱法。异学众均屈服,然为魔力所制持故,无一人发心欲随佛修行梵行。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王舍城,在竹林迦兰哆园。
迦兰陀竹园/竹园伽蓝/竹林精舍 = Veluvana-vihara,乃中印度摩揭陀国最早之佛教寺院。为迦兰陀长者(Kalandaka)所奉献之竹林,由频婆娑罗王建造伽蓝而成。与舍卫城之祇园精舍并称为佛教最早之二大精舍。如来在世,多居于此说法开化,导凡拯俗。此外,关于该精舍之建造者究系何人,诸说不一。
 
尔时,有一居士名曰实意,彼于平旦从王舍城出,欲往诣佛供养礼事。
= “实意”:Sandhana,于长阿含第八经散陀那经中译作“散陀那”,尼拘陀梵志经译作“和合”。
平旦(píng dàn) = 天亮的时候。古人根据天色把夜半以后分为鸡鸣、昧旦、平旦三阶段;昧旦指天将亮而未亮的时间,平旦指天亮的时间。
于是,实意居士作如是念:“且置诣佛,世尊或能宴坐及诸尊比丘,我宁可往优昙婆逻林诣异学园。”
= “于是诸尊比丘”:是表示实意居士既知佛陀及诸比丘常独坐入禅想,因恐妨碍佛陀禅思,故不愿前往,复不愿前往比丘处,亦恐有所妨碍之故。
= “优昙婆逻Udumbara,又作乌昙,译为瑞应,无花果树。
(yàn) = 请人吃饭喝酒,聚会在一起喝酒吃饭[entertain at a banquet](假借为“安”。安闲,安逸[easyleisurely])
燕坐/宴坐 = 安身正坐之意,指坐禅。又为‘坐禅’之代名词。
 
于是,实意居士即往优昙婆逻林诣异学园。
 
彼时,优昙婆逻林异学园中,有一异学名曰无恚,在彼中尊为异学师,众人所敬,多所降伏,为五百异学之所推宗。
= “无恚”:Nigrodha,又作尼俱陀、尼拘陀,外道名。
= “多所降伏”:大多被降伏。
(zōng) = 宗庙,祖庙[ancestral temple](宗族;同族[clan]/尊敬[respect]/根本、主旨/取法[follow])
在众调乱,音声高大,说种种鸟论:语论、王论、贼论、斗诤论、饮食论、衣被论、妇女论、童女论、淫女论、世俗论、非道论、海论、国论,如是比说种种鸟论,皆集在彼坐。
= “说种种鸟论国论”:共举十三种论,而巴利本则列举出二十七种。“种种鸟论”,巴利本作Aneka-vihitam Tiracchana-katham,种种畜生论,指无意义之言论。中阿含五支物主经作:“说若干种畜生之论”。
于是,异学无恚遥见实意居士来,即敕己众,皆令默然:“诸贤,汝等莫语!默然!乐默然,各自敛摄。
(liǎn) = 收集,聚集[gather](停止[stop]/收敛,约束言行[restrain oneself])
“所以者何?实意居士来,是沙门瞿昙弟子。
“若有沙门瞿昙弟子名德高远,所可宗重,在家住止,居王舍城者,彼为第一,彼不语,乐默然,自收敛。
= “彼为第一”:巴利本作Annataro,其中之一。
“若彼知此众默然住者,彼或能来。”
 
于是,异学无恚令众默然,自亦默然。
 
于是,实意居士往诣异学无恚所,共相问讯,却坐一面。
实意居士语曰:“无恚,我佛世尊若在无事处山林树下,或住高岩,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宴坐。
(yán) = 高峻的山崖[cliff](高山[mountain])
“是佛世尊如斯之比,在无事处山林树下,或住高岩,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宴坐。
(bǐ) = 并列;并排[be nextor near to](连接,接近[be close to;be near to]/比喻,比方[metaphor]/及,等到[arrive]/连续,频频[frequently])
“彼在远离处常乐宴坐,安隐快乐,彼佛世尊初不一日一夜共聚集会,如汝今日及眷属也。”
 
于是,异学无恚语曰:“居士,止!止!汝何由得知?沙门瞿昙空慧解脱,此不足说,或相应或不相应,或顺或不顺。
= “沙门瞿昙空慧解脱”:尼拘陀梵志经作:“沙门瞿昙处于空舍,慧何能转。”
“彼沙门瞿昙行边至边,乐边至边,住边至边。
“犹如瞎牛在边地食,行边至边,乐边至边,住边至边,彼沙门瞿昙亦复如是。
“居士,若彼沙门瞿昙来此众者,我以一论灭彼,如弄空瓶,亦当为彼说瞎牛喻。”
 
于是,异学无恚告己众曰:“诸贤,沙门瞿昙倘至此众,若必来者,汝等莫敬,从座而起,叉手向彼,莫请令坐,豫留一座。
= “叉手”:即合掌,表示护心恭敬之意。
(tǎng) = 假使,如果[ifsupposingin event of]/相当于“或许”、“大概”[perhaps]
(yù) = 大象[big elephant](假借为“娱”。快乐[happy]/参与[take part in]/迟疑不决/预先,事先。通“预”[in advance])
“彼到此已,作如是语:‘瞿昙,有座,欲坐随意。’”
 
尔时,世尊在于宴坐,以净天耳出过于人,闻实意居士与异学无恚共论如是,则于晡时从宴坐起,往诣优昙婆逻林异学园中。
(bū) = 申时,即午后三时至五时[p.m.3-5]
异学无恚遥见世尊来,即从座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赞曰:“善来!沙门瞿昙,久不来此,愿坐此座。”
(tǎn) = 绽开[burstsplig](脱去上衣,露出身体的一部分[strip oneself naked to the waist])
 
彼时,世尊作如是念:“此愚痴人,自违其要。”
(yāo) = “腰”的古字[waist](要点,纲要[important point]/重要,重大[importantessential]/想要,希望[wish towant to]/约请;邀请[invite]/yào = 地位显要[powerful and influential])
世尊知已,即坐其床。
异学无恚便与世尊共相问讯,却坐一面。
世尊问曰:“无恚,向与实意居士共论何事?以何等故集在此坐?”
 
异学无恚答曰:“瞿昙,我等作是念:‘沙门瞿昙有何等法?谓教训弟子,弟子受教训已,令得安隐,尽其形寿,净修梵行,及为他说。’
“瞿昙,向与实意居士共论如是,以是之故,集在此坐。”
 
实意居土闻彼语已,便作是念:“此异学无恚异哉妄语!所以者何?在佛面前欺诳世尊。”
(yì) = 奇特;奇异;奇怪[strangequeerodd]
世尊知已,语曰:“无恚,我法甚深!甚奇!甚特!难觉难知,难见难得,谓我教训弟子,弟子受教训已,尽其形寿,净修梵行,亦为他说。
“无恚,若汝师宗所可不了憎恶行者,汝以问我,我必能答,令可汝意。”
= “若汝师宗所可不了憎恶行者,汝以问我”:巴利本作Tvam Mam Nigrodha Sake Acariyake Adhijegucche Panham Puccha,尼俱陀!你以有关于自己正在修行的增上厌离行(苦行)问我吧!
 
于是,调乱异学众等同音共唱,高大声曰:“沙门瞿昙甚奇!甚特!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所以者何?乃能自舍已宗,而以他宗随人所问。”
 
于是,异学无恚自敕己众,令默然已,问曰:“瞿昙,不了可憎行,云何得具足?云何不得具足?”
= “不了可憎行”:巴利本作Tapo-jiguccha,依苦行而厌离(之)修行。
(chì) = 告诫,嘱咐[admonish](委任,任命[appoint]/通“饬”。整治;整饬[put in order])
(zēng) = 憎恨厌恶[hatedetestabhor]
 
于是,世尊答曰:“无恚,或有沙门、梵志裸形无衣,或以手为衣,或以叶为衣,或以珠为衣;
“或不以瓶取水,或不以櫆取水;
= “櫆”:量水之容器。
(kuí) = 同“魁”。汤匙[ladle]
“不食刀杖劫抄之食,不食欺妄食;
= “不食刀杖劫抄之食”:不食以武力抢夺得来之食物。
(chāo) = 叉取[take up with a fork](掠取,抢掠[rob]/抄写[copytranscribe]/迅速拿起[take up]/从侧面绕过去[outflank])
“不自往,不遣信;
= “不自往”:谓不接受招请之供养。
= “不遣信”:施主差遣信使来请应供,亦不去受供。
“不求来尊,不善尊,不住尊;
= “不来尊,不善尊,不住尊”:谓见面时,施主以如下三种语气:“来此!尊者;善哉!尊者;住此!尊者。”称呼时,就不受供。
“若有二人食,不在中食;
“不怀妊家食,不畜狗家食;
(rèn) = 怀孕[be pregnant]
“设使家有粪蝇飞来而不食;
“不啖鱼,不食肉,不饮酒,不饮恶水;
“或都无所饮,学无饮行;
“或啖一口,以一口为足;
“或二、三、四乃至七口,以七口为足;
“或食一得,以一得为足;
= “或食一得”:只食一次所得之物。
“或二、三、四乃至七得,以七得为足;
“或日一食,以一食为足;
“或二、三、四、五、六、七日、半月、一月一食,以一食为足。
 
或食菜茹,或食稗子,或食穄米,或食杂䵃,或食头头逻食,或食粗食;
= “稗子”:Samaka,谓为禾类而别于禾,实小可食。
= “穄米”:Nivara,为野生之谷。
= “头头逻”:Daddula,米之一种。
(rú) = [eat](蔬菜的总称[vegetables])
(bài) = 稻田里的一种杂草,有害于稻子的生长[barnyard grass]
(jì) = 穄子,不粘的黍类,又名“糜子”[broomcorn]
(kuàng) = 麦麸也。
(luó) = 巡察,巡逻[patrol]
或至无事处,依于无事;
或食根,或食果,或食自落果;
或持连合衣,或持毛衣,或持头舍衣,或持毛头舍衣,或持全皮,或持穿皮,或持全穿皮;
= “头舍衣”:Dussa,白布衣。
或持散发,或持编发,或持散编发;
或有剃发,或有剃须,或剃须发;
或有拔发,或有拔须,或拔须发;
或住立断坐,或修蹲行;
= “蹲行”:以膝着地而行,亦即跪行。
或有卧刺,以刺为床;
或有卧果,以果为床;
= “卧果”:疑作“卧板”。此可能由于Phalaka被误译为Phala(果)所致。
或有事水,昼夜手抒;
(shū) = 舀出[ladle]
或有事火,竟宿燃之;
= “竟昔燃之”:自远昔以来就燃火不断。
(jìng) = 奏乐完毕。(泛指结束,完毕[finishcomplete]/全部;完全;整个[whole]/终于;到底[in the endeventually])
宿(sù) = 住宿;过夜[stay overnight](老的,积久的[oldlong-standing]/从前,往日[former]/xiù = 星座的古名。)
或事日月尊祐大德,叉手向彼。
= “或事日月尊祐大德”:或者奉事日月,为尊佑大德。
(yòu) = 保祐,旧指天、神等的佑助[bless](辅助;帮助[assist])
“如此之比,受无量苦,学烦热行。
= 以上,自上一段之经文“或有沙门、梵志裸形无衣,或以手为衣,或以叶为衣”至“如此之比,受无量苦,学烦热行”,参阅中阿含卷四师子经及长阿含第八经散陀那经。
“无恚,于意云何?不了可憎行如是,为具足?为不具足?
 
异学无恚答曰:“瞿昙,如是不了可憎行为具足,非不具足。”
 
世尊复语曰:“无恚,我为汝说,此不了可憎具足行为无量秽所污。”
= “此不了可憎具足行为无量秽所污”:此不明了的可憎恶,而具足之行,乃为无量之秽所污啊!
 
异学无恚问曰:“瞿昙,云何为我说此不了可憎具足行为无量秽所污耶?”
 
世尊答曰:“无恚,或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恶欲、念欲。
= 中阿含经秽品第八《比丘请经第三》:“或有一人恶欲、念欲”:巴利本作Idh’…Bhikkhu Papiccho Hoti Papikanam Icchanam Vasamgato,此有一比丘有恶欲,被恶欲所支配。佛说受岁经作:“或一人恶求与恶求俱。”
“无恚,若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恶欲、念欲者,是谓,无恚,行苦行者秽。
 
“复次,无恚,或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仰视日光,吸服日气。
“无恚,若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仰视日光,吸服日气者,是谓,无恚,行苦行者秽。
 
“复次,无恚,或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而自贡高,得清苦行苦行已,心便系著。
“无恚,若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而自贡高,得清苦行苦行已,心便系著者,是谓,无恚,行苦行者秽。
 
“复次,无恚,或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自贵贱他。
“无恚,若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自贵贱他者,是谓,无恚,行苦行者秽。
 
“复次,无恚,或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往至家家而自称说:‘我行清苦,我行甚难!’
“无恚,若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往至家家而自称说‘我行清苦,我行甚难’者,是谓,无恚,行苦行者秽。
 
“复次,无恚,或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若见沙门、梵志为他所敬重、供养、礼事者,使起嫉妒言:‘何为敬重、供养、礼事彼沙门、梵志?应敬重、供养、礼事于我;所以者何?我行苦行。’
(jí) = 忌妒才德地位等美好的人。泛指忌妒[envybe jealous]
“无恚,若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若见沙门、梵志为他所敬重、供养、礼事者,便起嫉妒言‘何为敬重、供养、礼事彼沙门、梵志?应敬重、供养、礼事于我;所以者何?我行苦行’者,是谓,无恚,行苦行者秽。
 
“复次,无恚,或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若见沙门、梵志为他所敬重、供养、礼事者,便面诃此沙门、梵志言:‘何为敬重、供养、礼事?汝多欲、多求、常食,食根种子、树种子、果种子、节种子、种子为五,犹如暴雨,多所伤害五谷种子,娆乱畜生及于人民;如是,彼沙门、梵志数入他家亦复如是。’
= “根种子、树种子、果种子、节种子、种子”:巴利本作Mula-bija(根种子),Khandha-bija(干种子或茎种子),Phalu-bija(节种子),Agga-bija(枝种子),Bija-bija(种种子)。
(hē) = 怒责,大声发怒地喝斥[scold loudly]
(rǎo) = 烦扰;扰乱[troubledisturb]
“无恚,若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若见沙门、梵为为他所敬重、供养、礼事者,便面诃此沙门、梵志言‘何为敬重、供养、礼事?汝多欲、多求、常食,食根种子、树种子、果种子、节种子、种子为五,犹如暴雨,多所伤害五谷种子,娆乱畜生及于人民;如是,彼沙门、梵志数入他家亦复如是’者,是谓,无恚,行苦行者秽。
 
“复次,无恚,或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有愁痴恐怖、恐惧密行、疑恐失名、增伺放逸。
= “增伺”:巴利本作Abhijjha,增上思念,即贪欲。
(sì) = 候望,探察[spy](守候,等待[wait])
“无恚,若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有愁痴恐怖、恐惧密行、疑恐失名、增伺放逸者,是谓,无恚,行苦行者秽。
 
“复次,无恚,或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生身见、边见、邪见、见取、难为,意无节限,为诸沙门、梵志可通法而不通。
= “身见”:Sakkaya-ditthi,谓于五蕴中,妄计有身,强立主宰,恒起我见,执我、我所。
= “边见”:Antaggahika-ditthi,谓计我身,或断或常,执断非常,执常非断,但执一边。
= “邪见”:Miccha-ditthi,邪心取理,颠倒妄见,不信因果。
= “见取”:Sanditthi-paramasin,谓于非真妙法中,谬计涅槃,心生取着。
= “难为”:巴利本无“难为”之意。
 
五染污见/五僻见/五利使/五见 = Panca-drstayah,指在根本烦恼中之五种恶见。
萨迦耶见
Sakkaya-ditthi,译作有身见、伪身见、坏身见、身见。此乃有部之说;经部则释为虚伪;而唯识宗作‘移转’解。即自执有‘我’之存在,称为‘我见’,而以为此属于我,则称‘我所见’。
边执见
Anta-gaha-ditthi,又作边见。为偏执于极端一边之见解;如谓我死后仍常住不灭,此称为常见(有见);谓我死后则断绝,此称为断见(无见)。
邪见
Miccha-ditthi,为否定因果道理之见解。
见取见
Ditthi-paramasa,即执着错误之见解以为真实者。
戒禁取见
Silabbata-paramasa,又作戒取见、戒盗见。即视不正确之戒律、禁制等,为可达涅槃之戒行,此种执着即称为戒禁取见。
 
“无恚,若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生身见、边见、邪见、见取、难为,意无节限,为沙门、梵志可通法而不通者,是谓,无恚,行苦行者秽。
 
“复次,无恚,或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瞋、缠、不语结、悭、嫉、谀谄、欺诳、无惭、无愧。
(yú) = 奉承,谄媚[flatter](谄媚的话[flattery])
(chǎn) = 谄媚,曲意迎合[adulateflatter]
“无恚,若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瞋、缠、不语结、悭、嫉、谀谄、欺诳、无惭、无愧者,是谓,无恚,行苦行者秽。
 
“复次,无恚,或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妄言、两舌、粗言、绮语,具恶戒。
(qǐ) = 细绫,有花纹的丝织品[damaskfigured woven silk material](华丽;美丽[beautifulgorgeous])
“无恚,若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妄言、两舌、粗言、绮语,具恶戒者,是谓,无恚,行苦行者秽。
 
“复次,无恚,或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不信、懈怠,无正念正智,有恶慧。
“无恚,若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不信、懈怠、无正念正智、有恶慧者,是谓,无恚,行苦行者秽。
“无恚,我不为汝说此不了可憎具足行,无量秽所污耶?”
= 我不是为你说此不明了,而可憎恶的具足之行,乃为无量之秽所污之法吗?
 
异学无恚答曰:“如是,瞿昙为我说此不了可憎具足行,无量秽所污。”
 
“无恚,我复为汝说此不了可憎具足行,不为无量秽所污。”
= 我再为你说此不明了,而可憎恶的具足之行,不会被无量之秽所污之法。
 
异学无恚复问曰:“云何瞿昙为我说此不了可憎具足行,不为无量秽所污耶?”
 
世尊答曰:“无恚,或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不恶欲、不念欲。
“无恚,若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不恶欲、不念欲者,是谓,无恚,行苦行者无秽。
 
“复次,无恚,或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不视日光,不服日气。
“无恚,若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不视日光,不服日气者,是谓,无恚,行苦行者无秽。
 
“复次,无恚,或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而不贡高,得清苦行苦行已,心不系著。
“无恚,若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而不贡高,得清苦行苦行已,心不系著者,是谓,无恚,行苦行者无秽。
 
“复次,无恚,或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不自贵、不贱他。
“无恚,若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不自贵、不贱他者,是谓,无恚,行苦行者无秽。
 
“复次,无恚,若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不至家家而自称说:‘我行清苦行,我行甚难!’
“无恚,若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不至家家而自称说‘我行清苦行,我行甚难’者,是谓,无恚,行苦行者无秽。
 
“复次,无恚,或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若见沙门、梵志为他所敬重、供养、礼事者,不起嫉妒言:‘何为敬重、供养、礼事彼沙门、梵志?应敬重、供养、礼事于我;所以者何?我行苦行。’
“无恚,若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若见沙门、梵志为他所敬重、供养、礼事者,不起嫉妒言‘何为敬重、供养、礼事彼沙门、梵志?应敬重、供养、礼事于我;所以者何?我行苦行’者,是谓,无恚,行苦行者无秽。
 
“复次,无恚,或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若见沙门、梵志为他所敬重、供养、礼事者,不面诃此沙门、梵志言:‘何为敬重、供养、礼事?汝多欲、多求、常食,食根种子、树种子、果种子、节种子、种子为五,犹如暴雨,多所伤害五谷种子,娆乱畜生及于人民;如是,彼沙门、梵志数入他家亦复如是。’
“无恚,若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若见沙门、梵志为他所敬重、供养、礼事者,不面诃此沙门、梵志言‘何为敬重、供养、礼事?汝多欲、多求、常食,食根种子、树种子、果种子、节种子、种子为五,犹如暴雨,多所伤害五谷种子,娆乱畜生及于人民;如是,彼沙门、梵志数入他家亦复如是’者,是谓,无恚,行苦行者无秽。
 
“复次,无恚,或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不愁痴恐怖,不恐惧密行,不疑恐失名,不增伺放逸。
“无恚,若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不愁痴恐怖,不恐惧密行,不疑恐失名,不增伺放逸者,是谓,无恚,行苦行者无秽。
 
“复次,无恚,或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不生身见、边见、邪见、见取、不难为,意无节限,为诸沙门、梵志可通法而通。
“无恚,若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不生身见、边见、邪见、见取、不难为,意无节限,为诸沙门、梵志可通法而通者,是谓,无恚,行苦行者无秽。
 
“复次,无恚,或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无瞋、缠、不语结、悭、嫉、谀谄、欺诳、无惭、无愧。
“无恚,若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无瞋、缠、不语结、悭、嫉、谀谄、欺诳、无惭、无愧者,是谓,无恚,行苦行者无秽。
 
“复次,无恚,或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不妄言、两舌、粗言、绮语,不具恶戒。
“无恚,若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不妄言、两舌、粗言、绮语,不具恶戒者,是谓,无恚,行苦行者无秽。
 
“复次,无恚,或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无不信、懈怠,有正念正智,无有恶慧。
“无恚,若有一清苦行苦行,因此清苦行苦行,无不信、懈怠,有正念正智,无恶慧者,是谓,无恚,行苦行者无秽。
“无恚,我不为汝说此不了可憎具足行,不为无量秽所污耶?”
 
异学无恚答曰:“如是,瞿昙为我说此不了可憎具足行,不为无量秽所污。”
 
异学无恚问曰:“瞿昙,此不了可憎行,是得第一、得真实耶?”
 
世尊答曰:“无恚,此不了可憎行,不得第一、不得真实,然有二种:得皮、得节。”
 
异学无恚复问曰:“瞿昙,云何此不了可憎行得表皮耶?”
 
世尊答曰:“无恚,此或有一沙门梵志行四行:不杀生、不教杀、不同杀,不偷、不教偷、不同偷,不取他女、不教取他女、不同取他女,不妄言、不教妄言、不同妄言。
= “行四行”:巴利本作Catuyamasamvara-samvuta,已防护四禁戒律仪。
“彼行此四行,乐而不进,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
= “乐而不进”:巴利本作Abhiharati No Hinay' Avattati,得增长而不退转。
“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 以上“心与慈俱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四梵行/四梵住/四平等心/四等心/四等/四心/四无量心/四无量 = Catasso appamannayo,即佛菩萨为普度无量众生,令离苦得乐,所应具有之四种精神。盖从心而言,平等缘于一切,故称四等、四等心。若从所缘之境而言,其所缘之众生无量,故称四无量。源自于古印度婆罗门教,后为佛教所沿用。
慈心/慈无量心
Metta appamana,缘无量众生,思惟令彼等得乐之法,而入‘慈等至’,称为慈无量。
悲无量心
Karuna appamana,悲,悯伤之意。即济拔无量众生苦之心。指菩萨悯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故称悲无量心。
喜无量心
Mudita appamana,即见无量众生离苦得乐而生喜悦之心。
舍心/舍无量心
Upekkha appamana,对无量之众生无爱无憎,住于平等之心。即舍怨亲、喜乐、苦忧等念之心,并能舍贪、嗔、痴之烦恼。
 
“无恚,于意云何?如是此不了可憎行得表皮耶?”
 
无恚答曰:“瞿昙,如是此不了可憎行得表皮也。
“瞿昙,云何此不了可憎行得节耶?”
 
世尊答曰:“无恚,或有一沙门梵志行四行:不杀生、不教杀、不同杀,不偷、不教偷、不同偷,不取他女、不教取他女、不同取他女,不妄言、不教妄言、不同妄言。
“彼行此四行,乐而不进,彼有行有相貌,忆本无量昔所经历,或一生、二生、百生、千生、成劫、败劫、无量成败劫,彼众生名某,彼昔更历,我曾生彼,如是姓、如是字、如是生、如是饮食、如是受苦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命讫。
“此死生彼,彼死生此,我生在此如是姓、如是字、如是生、如是饮食、如是受苦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命讫。
= 以上“彼有行有相貌如是寿命讫,即宿命通。
 
六通/六神通 = Cha iddhi,指六种超人间而自由无碍之力。
天眼通
能见六道众生生死苦乐之相,及见世间一切种种形色,无有障碍。
三明
宿命通/宿住通
能知自身及六道众生之百千万世宿命及所作之事。
漏尽通
断尽一切三界见思惑,不受三界生死,而得漏尽神通之力。
天耳通
能闻六道众生苦乐忧喜之语言,及世间种种之音声。
他心通
能知六道众生心中所思之事。
神境通/身通/身如意通/神足通
即自由无碍,随心所欲现身之能力。
 
“无恚,于意云何?如是此不了可憎行得节耶?”
 
无恚答曰:“瞿昙,如是此不了可憎行得节也。
“瞿昙,云何此不了可憎行得第一、得真实耶?”
 
世尊答曰:“无恚,或有一沙门梵志行四行:不杀生、不教杀、不同杀,不偷、不教偷、不同偷,不取他女、不教取他女、不同取他女,不妄言、不教妄言、不同妄言。
“彼行此四行,乐而不进,彼以清净天眼出过于人,见此众生死时生时,好色恶色,妙与不妙,往来善处及不善处,随此众生之所作业,见其如真。
“若此众生成就身恶行,口、意恶行,诽谤圣人,邪见成就邪见业;彼因缘此,身坏命终,必至恶处,生地狱中。
“若此众生成就身妙行,口、意妙行,不诽谤圣人,正见成就正见业;彼因缘此,身坏命终,必升善处,乃生天上。
= 以上“彼以清净天眼出过于人乃生天上,即天眼通。
“无恚,于意云何?如是此不了可憎行得第一、得真实耶?”
 
无恚答曰:“瞿昙,如是此不了可憎行得第一、得真实也。
“瞿昙,云何此不了可憎行作证故,沙门瞿昙弟子依沙门行梵行耶?”
 
世尊答曰:“无恚,非因此不了可憎行作证故,我弟子依我行梵行也。
“无恚,更有异,最上、最妙、最胜,为彼证故,我弟子依我行梵行。”
= “为彼证故”:能为他们证悟之故。
 
于是,调乱异学众等发高大声:“如是!如是!为彼证故,沙门瞿昙弟子依沙门瞿昙行梵行。
 
于是,异学无恚自敕己众,令默然已,白曰:“瞿昙,何者更有异,最上、最妙、最胜,为彼证故,沙门瞿昙弟子依沙门瞿昙行梵行耶?”
 
于是,世尊答曰:“无恚,若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出于世间,彼舍五盖心秽慧羸,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
= “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即四禅。
(léi) = 瘦弱[thin and weak](衰弱[weak])
 
佛陀十号,依次略解于下:
如来
Tathagata,如实达于真理者。
无所著
Arahant,又作阿罗汉、应供,即值得(应)受到尊敬、供养、奉事之人。
等正觉
Sammasambuddha,又作正遍知、三藐三佛陀。
明行成为
Vijjacaranasampanna,“明”,谓智慧;“行”,谓身、口、意三妙行;“成为”,谓完全具足。“明行成为”,即谓完全具足智慧与身、口、意三业之德行者。
善逝
Sugata,如实去彼岸,不再退没生死海者。
世间解
Lokavidu,又作知世间,能了知一切有情、非有情之世界之人。
无上士
Anuttara,至上之人,即无人能出其上。
道法御
Purisadamma Sarathi,又作调御丈夫,能调伏其他一切人者。
天人师
Sattha Deva-manussanam,堪任诸天与人类之导师者。
众佑
Bhagavant,又作世尊。
 
五盖 = Panca nivarana,盖,覆盖之意。谓覆盖心性,令善法不生之五种烦恼。
对治
贪欲盖
Kama-cchanda,执着贪爱五欲之境,无有厌足,而盖覆心性。
不净观
瞋恚盖
Vyapada/byapada,于违情之境上怀忿怒,亦能盖覆心性。
慈心观
睡眠盖
Thina-middha,惛沈与睡眠,皆使心性无法积极活动。
精进观
掉悔盖
Uddhacca-kukkucca,心之躁动(掉),或忧恼已作之事(悔),皆能盖覆心性。
数息观
怀疑盖
Vicikiccha,于法犹豫而无决断,因而盖覆心性。
信心
 
“彼已如是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趣向漏尽智通作证。
漏尽神通/漏尽通证/漏尽通/漏尽智证通 = Asrava-ksaya-jnana-saksatkriyabhijna,谓断尽一切烦恼惑业,永离生死轮回之神通。六神通之一。即证得漏尽智,断尽一切有漏烦恼,依止静虑而示现威德具足。
“彼知此苦如真,知此苦集、知此苦灭、知此苦灭道如真;亦知此漏、知此漏集、知此漏灭、知此漏灭道如真。
 
四圣谛/四真谛/四谛 = Cattari Ariyasacca,谛,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苦圣谛/苦谛
《苦果》
Dukkha-sacca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
迷界/世界因果
集圣谛/集谛
《苦因》
Samudaya-sacca,集,招聚之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称集。谛,审实不虚之义。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称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苦之根源为渴爱,以渴爱之故,形成‘来世’与‘后有’。渴爱之核心乃由无明生起之虚妄我见,若有渴爱,便有生死轮回;欲免除生死之苦,须以智慧照见真理、实相,证得涅槃,断除渴爱,超脱轮回之苦。
灭圣谛/灭谛
《乐果》
Nirodha-sacca,灭,灭尽、息灭之义;谛,审实不虚之义。谓人类若能灭息苦之根本(欲爱),即可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如实审察了知此一真谛而无丝毫虚谬,即称灭谛。
悟界/出世间因果
道圣谛/道谛
《乐因》
Magga-sacca,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
 
“彼如是知、如是见,欲漏心解脱,有漏、无明漏心解脱;解脱已,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三有漏/三漏 = Tayo asava,指令有情留住于三界之欲漏、有漏、无明漏等三种烦恼。
四漏 漏,Asava,为烦恼之异名。具备漏这个特征的法,称为有漏法。
欲有漏/欲漏
Kamasava,因欲贪而起的烦恼;欲界众生的烦恼。
有漏
Bhavasava,因生存而引起的烦恼;色界与无色界众生的烦恼。
无明漏
Avijjasava,无明引发的烦恼。
见漏
Ditthasava,指三界之见惑。
 
“无恚,是谓更有异,最上、最妙、最胜,为彼证故,我弟子依我行梵行。
 
于是,实意居士语曰:“无恚,世尊在此,汝今可以一论灭,如弄空瓶,说如瞎牛在边地食。”
 
世尊闻已,语异学无恚曰:“汝实如是说耶?”
 
异学无恚答曰:“实如是,瞿昙。”
 
世尊复问曰:“无恚,汝颇曾从长老旧学所闻如是:过去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若有无事处山林树下,或有高岩,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宴坐;
“诸佛世尊在无事处山林树下,或住高岩,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宴坐,彼在远离处常乐宴坐,安隐快乐,彼初不一日一夜共聚集会,如汝今日及眷属耶?”
 
异学无恚答曰:“瞿昙,我曾从长老旧学所闻如是:过去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若有无事处山林树下,或有高岩,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宴坐;
“诸佛世尊在无事处山林树下,或住高岩,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宴坐,彼在远离处常乐宴坐,安隐快乐,初不一日一夜共聚集会,如我今日及眷属也。”
 
“无恚,汝不作是念:‘如彼世尊在无事处山林树下,或住高岩,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宴坐,彼在远离处常乐宴坐,安隐快乐,彼沙门瞿昙学正觉道’耶?”
 
异学无恚答曰:“瞿昙,我若知者,何由当复作如是说:‘一论便灭,如弄空瓶,说瞎牛在边地食’耶?”
 
世尊语曰:“无恚,我今有法善善相应,彼彼解脱句能以作证,如来以此自称无畏。
“诸比丘我弟子来,无谀谄,不欺诳,质直无虚,我训随教已,必得究竟智。
= “诸比丘我弟子来”:诸位比丘为我的弟子以来。
(lái) = [wheat](由彼至此;由远到近。与“去”、“往”相对[comearrive]/归服;归顺[come over and pledge allegiance]/招来;招致。后多作“徕”[incurgive rise]/以来,表示时间从过去某时持续到现在[ever since])
质直 = 指正直之心。佛道在悟达诸法实相,故质直心为修行者必具之心行。
“无恚,若汝作是念:‘沙门瞿昙贪师故说法。’
= “沙门瞿昙贪师故说法”:沙门瞿昙乃贪着为人之师之故,而说法。
“汝莫作是念!以师还汝,我其为汝说法。
= “以师还汝,我其为汝说法”:以师号还给与你,我还是为你说法。
(qí) = 簸箕。今字作“箕”。“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还是。表选择[stillyet])
“无恚,若汝作是念:‘沙门瞿昙贪弟子故说法。’
“汝莫作是念!弟子还汝,我其为汝说法。
“无恚,若汝作是念:‘沙门瞿昙贪供养故说法。’
“汝莫作是念!供养还汝,我其为汝说法。
“无恚,若汝作是念:‘沙门瞿昙贪称誉故说法。’
“汝莫作是念!称誉还汝,我其为汝说法。
“无恚,若汝作是念:‘我若有法善善相应,彼彼解脱句能以作证,彼沙门瞿昙,夺我灭我者。’
“汝莫作是念!以法还汝,我其为汝说法。”
 
于是,大众默然而住;所以者何?彼为魔王所制持故。
(zhì) = 制、製本同一词,后来分化,“製”用于具体的制 造,“制”且于抽象的制作。裁断;制作[cutmake](控制;制服[overpowercontrol])
彼时,世尊告实意居士曰:“汝看此大众默然而住;所以者何?彼为魔王所制持故,彼令异学众无有一异学作是念:‘我试于沙门瞿昙所修行梵行。’”
 
世尊知已,为实意居士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即从座起,便接实意居士臂,以神足飞,乘虚而去。
渴仰 = 热切仰望之意。即指殷切之思慕与敬仰,如渴者之欲饮水。经典中常用以形容对佛、法之仰慕。
(jiē) = 两手交叉。交合;会合[joinassembleconvergebring togethermeet](靠近;接触[touch]/接见;接待[meetentertain]/托,手掌向上承受[catch])
 
佛说如是,实意居士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