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三_分别诵第四_根本分别品第十三《释中禅室尊经第五》
= “释中禅室尊经”:本经叙说有一天神来问卢夷强耆尊者是否受持跋地罗帝偈及其意义,尊者乃往问佛,佛为说偈,并就五蕴广说其义。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卢夷强耆游于释中,在无事禅室。
= “尊者卢夷强耆”:Ayasma
Lomasakangiya,释迦族王者之子,生于迦毗罗卫城。
= “释”:Sakka,释迦族。
于是,尊者卢夷强耆夜将向旦,从彼禅室出,在露地禅室荫中,于绳床上敷尼师檀,结跏趺坐。
旦(dàn) = 天亮,破晓,夜刚尽日初出时[dawn;daybreak]。(天,日;某日[day]。)
荫(yīn) = 树阴[shady]。(字亦作廕。遮蔽[shelter]。)
坐具 = Nisidana,比丘六物之一。音译尼师坛、尼师但那、宁史娜曩。意译为敷具、铺具、坐卧具、坐衣、衬卧衣、随坐衣。略称具。即坐卧时敷于地上或卧具上之长方形布。系为防御地上植物、虫类以保护身体,避免三衣及寝具之污损而作者,即有护身、护衣、护众人床席卧具之作用。坐具之颜色与三衣相同,用青色、黑色、木兰色。若取新衣作坐具,可作二或三层;取旧衣作者,则可作四层。又新作坐具时,须取旧布贴在中央或四边。其大小则因律典不同而有异,盖以长为佛陀二桀手,广一桀手半为本制。据敕修百丈清规卷五办道具条载,长四尺八寸,宽三尺六寸;一般约长六十公分,宽四十五公分,其后逐渐加大,约长一六五公分,宽八十公分。
尔时,有一天形体极妙,色像巍巍,夜将向旦,往诣尊者卢夷强耆所,稽首作礼,却住一面。
= “有一天”:巴利本作Annatara
Devata,某一天女。
巍(wēi) = 高大[towering]。
彼天色像威神极妙,光明普照。
于其禅室,彼天却住于一面已,白尊者卢夷强耆曰:“比丘,受持跋地罗帝偈及其义耶?”
= 中阿含经根本分别品第十三《温泉林天经第四》:“受持跋地罗帝偈耶”:巴利本作Dharesi
Bhaddekarattassa Uddesan Ca Vibhangan Ca,你忆持一夜贤者之解释吗?佛说尊上经作「持贤善偈及解义不?」「跋地罗帝」直译为「贤善一夜」,意谓夜夜(日日)全然如是贤善生活之人。
尊者卢夷强耆答彼天曰:“我不受持跋地罗帝偈,亦不受义。”
寻问彼天:“汝受持跋地罗帝偈及其义耶?”
彼天答曰:“我受持跋地罗帝偈,然不受义。”
尊者卢夷强耆复问彼天:“云何受持跋地罗帝偈而不受义耶?”
彼天答曰:“一时,世尊游王舍城,住竹林迦兰哆园。
“尔时,世尊为诸比丘说跋地罗帝偈:
“‘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
现在所有法,彼亦当为思,念无有坚强,慧者觉如是。
= 至于现在所有之法,这就应该加以思察其义;要念现在之法,并没有坚强牢固〔念念之间,都在生灭变易〕,有智慧的人,其所觉悟的,就是如是。
若作圣人行,孰知愁于死?我要不会彼,大苦灾患终。
= 如果能作圣人之行的话,则谁觉知有生死之可愁呢?〔觉者无生死,自无生死之忧〕;我必要这样做,我不再会遇那些生死了,我的大苦、大灾患都已终止了。
如是行精勤,昼夜无懈怠,是故常当说,跋地罗帝偈。’
= “现在所有法…跋地罗帝偈”:巴利本作:于处处观察现法,不被征服,不动摇,彼智者当修习,只热心于今日之事务!谁能知明日将死?能不与死魔大军战争否?如此住于正勤,昼夜不懈怠者,人称彼实为一夜贤者、寂静者、圣者。佛说尊上经作:「谓现在之法,彼彼当思惟;所念非牢固,智者能自觉。得已能进行,何智忧命终?我心不离此,大众不能说。如是坚牢住,昼夜不舍之;是故贤善偈,人当作是观。」
“比丘,我如是受持跋地罗帝偈,不受持义。”
尊者卢夷强耆复问彼天:“谁受持跋地罗帝偈及其义耶?”
彼天答曰:“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彼受持跋地罗帝偈及其义也。
“比丘,可往面从世尊,善受持诵跋地罗帝偈及其义也。
= “可往面从世尊”:您可往诣世尊之处,当面在世尊前。
从(cóng) = 随行,跟随[follow]。(顺从;依从[comply
with]/因由[reason;cause]/自,由[from]/参与其事[join;be
engaged in]/听从,取法[accept;obey]。)
“所以者何?跋地罗帝偈及其义者,有义有法,为梵行本,趣智、趣觉、趣于涅槃,族姓者至信、舍家、无家、学道,当以跋地罗帝偈及其义善受持诵。”
彼天说如是,稽首尊者卢夷强耆足,绕三匝已,即彼处没。
天没不久,于是,尊者卢夷强耆在释中受夏坐讫,过三月已,补治衣竟,摄衣持钵,往诣舍卫国。
= “受夏坐”:又称雨安居、夏安居。因印度雨期达三个月之久,此三个月间,出家人禁止外出而聚居一处以致力修行,称为安居。是恐雨期间外出,踩杀地面之虫类及草树之新芽,招引世讥,故聚集修行,避免外出。大唐西域记卷二,谓佛立二种安居,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为前安居,六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为后安居。
展转进前,至舍卫国,住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卢夷强耆往诣佛所,稽首作礼,却坐一面,白曰:“世尊,我一时游于释中,在无事禅室。
“世尊,我于尔时夜将向旦,从彼禅室出,在露地禅室荫中,于绳床上敷尼师檀,结跏趺坐。
“尔时,有一天形体极妙,色像巍巍,夜将向旦,来诣我所,稽首作礼,却住一面。
“彼天色像威神极妙,光明普照。
“于其禅室,彼天却住于一面已,而白我曰:‘比丘,受持跋地罗帝偈及其义耶?’
“我答彼天:‘不受持跋地罗帝偈,亦不受义。’
“寻问彼天:‘汝受持跋地罗帝偈及其义耶?’
“彼天答曰:‘我受持跋地罗帝偈,然不受义。’
“我复问天:‘云何受持跋地罗帝偈而不受义耶?’
“天答我曰:‘一时,佛游王舍城,住竹林迦兰哆园,尔时,世尊为诸比丘说跋地罗帝偈:
“‘“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
现在所有法,彼亦当为思,念无有坚强,慧者觉如是。
若作圣人行,孰知愁于死?我要不会彼,大苦灾患终。
如是行精勤,昼夜不懈怠,是故常当说,跋地罗帝偈。”
“‘比丘,我如是受持拔地罗帝偈,不受持义也。’
“我复问天:‘谁受持跋地罗帝偈及其义耶?’
“天答我曰:‘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彼受持跋地罗帝偈及其义也。
“‘比丘,可往面从世尊,善受持诵跋地罗帝偈及其义也。
“‘所以者何?跋地罗帝偈及其义者,有义有法,为梵行本,趣智、趣觉、趣于涅槃,族姓者至信、舍家、无家、学道,当以跋地罗帝偈及其义善受持诵。’
“彼天说如是,稽首我足,绕三匝已,即彼处没。”
于是,世尊问尊者卢夷强耆:“汝知彼天从何处来?彼天名何耶?”
尊者卢夷强耆答曰:“世尊,我不知彼天从何处来,亦不知名也。”
世尊告曰:“强耆,彼天子名般那,为三十三天军将。”
= “般那”:Candana,又作栴檀,尊上经作「般那末难」。
彼时,尊者卢夷强耆白曰:“世尊,今正是时。
“善逝,今正是时。
“若世尊为诸比丘说跋地罗帝偈及其义者,诸比丘从世尊闻已,当善受持。”
世尊告曰:“强耆,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广说其义。”
尊者卢夷强耆白曰:“唯然,当受教听。”
佛言:
“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
现在所有法,彼亦当为思,念无有坚强,慧者觉如是。
若作圣人行,孰知愁于死?我要不会彼,大苦灾患终。
如是行精勤,昼夜无懈怠,是故常当说,跋地罗帝偈。
“强耆,云何比丘念过去耶?
“若比丘乐过去色,欲、著、住;乐过去觉、想、行、识,欲、著、住,如是比丘念过去也。
= “觉”:巴利本作Vedana,受。
= “念过去”:于中阿含第一六五经温泉林天经中是针对六根、六境、六识等相对关系而叙述过去、未来、现在之「念不念」,此处则专就「五蕴」之过去、未来、现在之念不念而说。
五众/五阴/五蕴 = Panca
khandha,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五蕴中,色蕴属于物质;受、想、行、识四蕴属于精神,此五蕴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五众是五蕴之旧译。众,含有和集之义。
|
|
色
|
Rupa-khandha,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可分为五种:
一、内色——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
二、外色——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
三、显色——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赤、黄、白,黑等。
四、表色——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趋舍伸屈等种种表相。
五、形色——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
受
|
Vedana-khandha,即受蕴,人类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感受。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受心所。
|
想
|
Sanna-khandha,即想蕴,想就是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取种种相,作种种想,包括思想、概念等心理现象。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想心所。
|
行
|
Sankhara-khandha,即行蕴,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五十行心所。
|
识
|
Vinnana-khandha,即识蕴,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心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南传佛教有八十九心或一百二十一心之说。
|
“强耆,云何比丘不念过去?
“若比丘不乐过去色,不欲、不著、不住;不乐过去觉、想、行、识,不欲、不著、不住,如是比丘不念过去。
“强耆,云何比丘愿未来耶?
“若比丘乐未来色,欲、著、住;乐未来觉、想、行、识,欲、著、住,如是比丘愿未来也。
“强耆,云何比丘不愿未来?
“若比丘不乐未来色,不欲、不著、不住;不乐未来觉、想、行、识,不欲、不著、不住,如是比丘不愿未来。
“强耆,云何比丘受现在法?
“若比丘乐现在色,欲、著、住;乐现在觉、想、行、识,欲、著、住,如是比丘受现在法。
“强耆,云何比丘不受现在法?
“若比丘不乐现在色,不欲、不著、不住;不乐现在觉、想、行、识,不欲、不著、不住,如是比丘不受现在法。”
佛说如是,尊者卢夷强耆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