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9日星期六

中阿含经-梵志品第十二《阿伽罗诃那经第十八》

卷四十_分别诵第四_梵志品第十二《阿伽罗诃那经第十八》
= “阿伽罗诃那经”:本经叙说阿伽罗诃那梵志请问世尊:梵志经典何所依住?世尊告曰:依人而住。展转续问,世尊告曰:人、稻麦、地、水、风、空、日月、四王天…乃至大梵依于忍辱温良住,忍辱温良依涅槃住,涅槃则无所依住。梵志后终身自归。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阿伽罗诃那梵志中后彷徉,往诣佛所,共相问讯,却坐一面,白曰:“瞿昙,欲有所问,听乃敢陈。”
(páng) = 徘徊、游荡[wander]
彷徉(páng yáng) = 徘徊不进。
 
世尊告曰:“恣汝所问。”
 
梵志即便问曰:“瞿昙,梵志经典何所依住?”
 
世尊答曰:“梵志经典依于人住。”
 
梵志即复问曰:“瞿昙,人何所依住?”
 
世尊答曰:“人依稻麦住。”
(mài) = 有“小麦”、“大麦”、“燕麦”等多种,子实供磨面食用,亦可用来制糖或酿酒。通常专指“小麦”(通称“麦子”)[a general term for wheatbarleyetc.]
 
梵志即复问曰:“瞿昙,稻麦何所依住?”
 
世尊答曰:“稻麦依地住。”
 
梵志即复问曰:“瞿昙,地何所依住?”
 
世尊答曰:“地依水住。”
 
梵志即复问曰:“瞿昙,水何所依住?”
 
世尊答曰:“水依风住。”
 
梵志即复问曰:“瞿昙,风何所依住?”
 
世尊答曰:“风依空住。”
 
梵志即复问曰:“瞿昙,空何所依住?”
 
世尊答曰:“空无所依,但因日月,故有虚空。”
 
梵志即复间曰:“瞿昙,日月何所依住?”
 
世尊答曰:“日月依于四王天住。”
 
梵志即复问曰:“瞿昙,四王天何所依住?”
 
世尊答曰:“四王天依三十三天住。”
 
梵志即复问曰:“瞿昙,三十三天何所依住?”
 
世尊答曰:“三十三天依焰摩天住。”
 
梵志即复问曰:“瞿昙,焰摩天何所依住?”
 
世尊答曰:“焰摩天依兜瑟哆天住。”
 
梵志即复问曰:“瞿昙,兜瑟哆天何所依住?”
 
世尊答曰:“兜瑟哆天依化乐天住。”
 
梵志即复问曰:“瞿昙,化乐天何所依住?”
 
世尊答曰:“化乐天依他化乐天住。”
 
梵志即复问曰:“瞿昙,他化乐天何所依住?”
 
世尊答曰:“他化乐天依梵世住。”
 
欲天/欲界天/六欲天 = Kama-bhumi-deva,指欲界之六天。
#有淫欲、饮食和睡眠。
一昼夜為人间的
天寿
空居天
自在天/他化自在天
Para-nimmita-vasa-vattin,于他所变化之欲境自在受乐。魔王波旬居住在此天。
#相视成淫
1600
16000
乐变化天/化乐天
Nimmanarati,由神通力自在变作五妙欲境而受用。
#对笑为淫
800
8000
都率天/兜率陀天/睹史多天/兜率天
Tusita,意译知足天、妙足天、喜足天、喜乐天。此天有内外两院,外院是凡夫果报天宫,只管享乐,直到福报用尽,属于天界;内院是净土,是一生补处菩萨居住的,菩萨修功圆满,尽此一生,便可下生人间成佛。释迦牟尼佛前一世居住在此,现弥勒菩萨亦率领眷属居内院说法,故称之为弥勒净土。
#执手为淫
400
4000
炎摩天/焰摩天/夜摩天
Yama,意译为善时分、善时、善分、妙善、妙时分、妙唱、唱乐等。
#相抱成淫
200
2000
地居天
#其淫事与人间界无异
忉利天
Tavatimsa,意译为三十三天。山顶四方各八天城,加上中央帝释天所止住之善见城(喜见城),共有三十三处,故称三十三天。
#须弥山顶
#喜见城/善见城 位于须弥山顶忉利天之中央,为帝释天所住之宫城。
100
1000
四王天/护世四天王/四大王天
Cattaro Maharaja,有东方持国,南方增长,西方广目,北方多闻之四王,故名四王天。
#须弥山腰
50
500
 
梵志即复问曰:“瞿昙,梵世何所依住?”
 
世尊答曰:“梵世依于大梵住。”
 
梵志即复问曰:“瞿昙,大梵何所依住?”
 
世尊答曰:“大梵依于忍辱温良住。”
 
梵志即复问曰:“瞿昙,忍辱温良何所依住?”
 
世尊答曰:“忍辱温良依涅槃住。”
涅槃 = Nibbana,另译为「泥曰、泥洹、无为处」,「寂灭、寂静、清凉、无极、无为、灭界、息迹灭度」皆为其同义词。1.贪、瞋、痴与所有烦恼、渴爱的止息。2.熄灭。3.泛指任何束缚的去除(与「解脱」同义)4.指不来人间者,如称不来人间的阿那含者为「有余涅槃、有余依涅槃」。5.解脱者的入灭,另译作「灭度、般涅槃、圆寂」(Parinibbana)
 
梵志即复问曰:“瞿昙,涅槃何所依住?”
 
世尊告曰:“梵志意欲依无穷事,汝今从我受问无边,然涅槃者无所依住,但涅槃灭讫,涅槃为最。
= “梵志意欲依无穷事,汝今从我受问无边”:你的意欲,乃依无穷尽之事,你现在从我所受问的,为无边际的了。
(qì) = 从“言”,表示本与言语有关。绝止;完毕[completesettledbe over]
“梵志,以此义故,从我行梵行。”
= 以上梵志与佛陀之问答至此推展至最基本之问题,此即「涅槃」与「梵界」(Brahmaloka)的成立基础之差异。根据奥义书(此书代表婆罗门教之宇宙观),宇宙万物的本源,推溯至极致,即以「梵」为最终之基因(亦即第一因),相对于此,「涅槃」则为佛教教义中之最终境界,故经文言:「涅槃无所依住」、「涅槃为最」。
 
梵志白曰:“世尊,我已知。
“善逝,我已解。
“世尊,我今自归于佛、法及比丘众,唯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始,终身自归,乃至命尽。”
 
佛说如是,阿伽罗诃那梵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