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_诵名后诵第五_大品第十六
加楼乌陀夷,牟犁破群那,跋陀、阿湿具,周那、优婆离,
调御、痴慧地,阿梨吒、嗏帝。
卷五十_诵名后诵第五_大品第十六《加楼乌陀夷经第一》
= “加楼乌陀夷经”:本经叙说乌陀夷念世尊恩深,赞断过中食,佛为印可,并深诃不顺此戒而谓为小事者,犹如痴蝇。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鸯伽国中,与大比丘众俱,往至阿惒那住揵若精舍。
= “鸯伽”:Anga,巴利本作Anguttarapa,鸯掘多罗。
= “阿惒那”:Apana,邑名。
= “揵若”:Keniya,为结鬘外道之精舍名。
惒(hè) = 古均同“和”。
揵(qián) = 用肩扛。/jiàn = 古同“楗”,堵塞河堤决口所用的竹木等材料。
尔时,世尊过夜平旦,著衣持钵,入阿惒那而行乞食;食讫中后,收举衣钵,澡洗手足,以尼师檀著于肩上,往至一林,欲昼经行。
= “昼经行”:巴利本作Divavihara,昼住,即饭后休息。
尊者乌陀夷亦过夜平旦,著衣持钵,入阿惒那而行乞食;食讫中后,收举衣钵,澡洗手足,以尼师檀著于肩上,随侍佛后,而作是念:“若世尊今昼行者,我亦至彼昼行。”
= “乌陀夷”:Udayin=Kalodayi,善能劝导、福度人民第一比丘。
于是,世尊入于林中,至一树下,敷尼师檀,结跏趺坐。
尊者乌陀夷亦入彼林,去佛不远,至一树下,敷尼师檀,结跏趺坐。
尔时,尊者乌陀夷独在静处宴坐思惟,心作是念:“世尊为我等多所饶益,善逝为我等多所安隐。
宴(yàn) = 请人吃饭喝酒,聚会在一起喝酒吃饭[entertain at a banquet]。(假借为“安”。安闲,安逸[easy;leisurely]。)
燕坐/宴坐 = 安身正坐之意,指坐禅。又为‘坐禅’之代名词。
“世尊于我除众苦法,增益乐法。
“世尊于我除无量恶不善之法,增益无量诸善妙法。”
尊者乌陀夷则于晡时从宴坐起,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坐一面。
晡(bū) = 申时,即午后三时至五时[p.m.3-5]。
世尊告曰:“乌陀夷,无有所乏,安隐快乐,气力如常耶?”
尊者乌陀夷白曰:“唯然,世尊,我无所乏,安隐快乐,气力如常。”
世尊复问曰:“乌陀夷,云何汝无所乏,安隐快乐,气力如常耶?”
尊者乌陀夷答曰:“世尊,我独在静处宴坐思惟,心作是念:‘世尊为我等多所饶益,善逝为我等多所安隐。
“‘世尊于我除众苦法,增益乐法。
“‘世尊于我除无量恶不善之法,增益无量诸善妙法。’
“世尊昔时告诸比丘:‘汝等断过中食。’
= “过中食”:巴利本作Diva
Vikalabhojanam,日中之非时食,谓正午之后之用食。
“世尊,我等闻已,不堪不忍,不欲不乐。
“若有信梵志、居士往至众园,广施作福,我等自手受食,而世尊今教我断是,善逝教我绝是。
“复作是说:‘此大沙门不能消食。’
消(xiāo) = 消除;消灭[get rid of;eliminate]。(减削[decrease]/溶解。)
“然我等于世尊威神妙德敬重不堪,是故我等断中后食。
“复次,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断夜食。’
= “夜食”:巴利本作Rattim
Vikalabhojanam,夜间非时食。
“世尊,我等闻已,不堪不忍,不欲不乐。
“于二食中最上、最妙、最胜、最美者,而世尊今教我断是,善逝教我绝是。
“复作是说:‘此大沙门不能消食。’
“世尊,昔时有一居士,多持种种净妙食饮,还归其家,敕内人曰:‘汝等受此举著一处,我当尽共集会夜食,不为朝中。’
= “汝等受此举著一处…不为朝中”:你们受这些物,把它放在于一处,我当会尽共集会,而为夜食,并不是为朝中之食。
敕(chì) = 告诫,嘱咐[admonish]。(委任,任命[appoint]/通“饬”。整治;整饬[put in order]。)
“世尊,若于诸家施设极妙最上食者,唯有夜食,我为朝中,而世尊今教我断是,善逝教我绝是。
= “我为朝中”:而我们都为朝中之食。
“复作是说:‘此大沙门不能消食。’
“然我等于世尊威神妙德敬重不堪,是故我等断于夜食。
“世尊,我复作是念:‘若有比丘非时入村而行乞食,或能逢贼,作业不作业,或逢虎逢鹿,或逢虎鹿,或逢豹逢熊,或逢豹熊,或往如是处,或逢恶象、恶马、恶牛、恶狗,或值蛇聚,或得块掷,或得杖打,或堕沟渎,或堕厕中,或乘卧牛,或堕深坑,或入刺中;观见空家,入如是家,若彼入已,女人见之,或呼共行恶不净行。’
块(kuài) = 土块[lump of earth]。(成块的东西[piece;lump;chunk;block]。)
掷(zhì) = 扔,抛[throw]。
渎(dú) = 水沟,水渠。又特指邑中的沟[ditch]。
“世尊,昔一比丘夜暗微雨,睒睒掣电,而非时行入他家乞食。
= “昔一比丘”:巴利本作Aham,我。
睒(shǎn) = 窥视[peek]。/闪烁[flicker]。
掣(chè) = 牵引,拉[pull]。(抽;拔[draw]。)
“彼家妇人尔时出外洗荡食器,彼时妇人于电光中遥见比丘,谓为是鬼,见已惊怖,身毛皆竖,失声大呼,即便堕娠,而作是语:‘尊是鬼!尊是鬼!’
= “鬼”:Pisaca,音译为毗舍阇,即恶鬼、食人鬼。
荡(dàng) = 洗涤[wash;wash away]。(清除[clear away]/动;摇动;震动[move;swing;sway]/放纵,放荡[licentious
in conduct;loose in morals]/平坦[plain]/广阔[vast]。)
娠(shēn) = 怀孕[be pregnant]。
“时,彼比丘语妇人曰:‘妹,我非鬼,我是沙门,今来乞食。’
“尔时,妇人恚骂比丘至苦至恶,而作是语:‘令此沙门命根早断!令此沙门父母早死!令此沙门种族绝灭!令此沙门腹裂破坏!秃头沙门以黑自缠,无子断种,汝宁可持利刀自破其腹,不应非时夜行乞食,咄此沙门而堕我娠。’
秃(tū) = 头顶无发[bald;hairless]。(詈词。指僧侣[monk]。)
咄(duō) = 呵叱声[tut-tut]。
“世尊,我忆彼已,便生欢悦。
“世尊,我因此欢悦遍充满体,正念正智,生喜、止、乐、定。
“世尊,我因此定遍充满体,正念正智。
“如是,世尊,我无所乏,安隐快乐,气力如常。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乌陀夷,汝今不尔如彼痴人,彼愚痴人,我为其说:‘汝等断此。’
“彼作是说:‘此是小事,何足断之?而世尊今教我断此,善逝令我绝此。’
“亦如是说:‘此大沙门不能消食。’
= “此大沙门不能消食”:巴利本作Adhisallikhat'
Evayam Samano,此沙门过度消减﹝欲及欲之对象物﹞。
“彼不断此,彼但于我生不可、不忍,及余比丘善护持戒者,亦复为彼生不可、不忍。
= “于我生不可、不忍”:巴利本作Mayi
Appaccayam Upatthapenti,对我怀着不满﹝之意﹞。
= “及余比丘善护持戒者,亦复为彼生不可、不忍”:以及其余的比丘之善于护持戒律的人,也为他而生不可、不忍。
“乌陀夷,彼痴人所缚极坚极牢,转增转急,不可断绝,不得解脱。
“乌陀夷,犹如有蝇,为涕唾所缚,彼在其中或苦或死。
= “犹如有蝇…或苦或死”:巴利本作Yena Sa Latukika Sakunika Putilataya Bandhanena
Baddha Tatth'Eva Vadham Va Bandham Va Maranam Va Agameti,彼鹑、小乌如果以腐朽之蔓草、缚物所缚的话,那么唯有招来杀害、束缚或死亡。
蝇(yíng) = 多指苍蝇。动物名。属昆虫类中的双翅类[fly]。
唾(tuò) = 口液,唾沫[saliva]。(吐唾沫[spit
<on sb.>]。)
“乌陀夷,若人作是说彼蝇所缚,不坚不牢,不转增急而可断绝,则得解脱者,为正说耶?”
尊者乌陀夷白曰:“不也,世尊。
“所以者何?蝇为涕唾所缚,彼于其中或苦或死。
“是故,世尊,彼蝇所缚,极坚极牢,转增转急,不可断绝,不得解脱。”
“乌陀夷,彼愚痴人我为其说:‘汝等断此。’
“彼作是说:‘此是小事,何足断之?而世尊今教我断此,善逝令我绝此。’
“亦如是说:‘此大沙门不能消食。’
“彼不断此,彼但于我生不可、不忍,及余比丘善护持戒者,亦复为彼生不可、不忍。
“乌陀夷,彼痴人所缚极坚极牢,转增转急,不可断绝,不得解脱。
“乌陀夷,若族姓子我为其说:‘汝等断此。’
“彼不作是说:‘此是小事,何足断之?而世尊今教我断此,善逝令我绝此。’
“亦不如是说:‘此大沙门不能消食。’
“彼便断此,彼不于我生不可、不忍,及余比丘善护奉戒者,亦不为彼生不可、不忍。
“乌陀夷,彼族姓子所缚不坚不牢,不转增急,而可断绝,则得解脱。
“乌陀夷,犹如象王,年至六十,而以憍傲摩诃能伽,牙足体具,筋力炽盛,彼所坚缚,若努力转身,彼坚缚者则便断绝,还归本所。
= “摩诃能伽”:Mahanaga,指大象。巴利本作Ranno Naga,王之象。
“乌陀夷,若人作是说‘彼大象王年至六十,而以憍傲摩诃能伽,牙足体具,筋力炽盛,彼缚极坚极牢,转增转急,不可断绝,不得解脱’者,为正说耶?”
尊者乌陀夷白曰:“不也,世尊。
“所以者何?彼大象王年至六十,而以憍傲摩诃能伽,牙足体具,筋力炽盛,彼所坚缚,若努力转身,彼坚缚者则便断绝,还归本所。
“世尊,是故彼大象王年至六十,而以憍傲摩诃能伽,牙足体具,筋力炽盛,彼缚不坚不牢,不转增急,而可断绝,则得解说。”
“如是,乌陀夷,彼族姓子我为其说:‘汝等断此。’
“彼不作是说:‘此是小事,何足断之?而世尊今教我断此,善逝令我绝此。’
“亦不如是说:‘此大沙门不能消食。’
“彼便断此,彼不于我生不可、不忍,及余比丘善护持戒者,亦不为彼生不可、不忍。
“乌陀夷,彼族姓子所缚不坚不牢,不转增急,而可断绝,则得解脱。
“乌陀夷,若有痴人我为其说:‘汝等断此。’
“彼作是说:‘此是小事,何足断之?而世尊今教我断此,善逝令我绝此。’
“亦如是说:‘此大沙门不能消食。’
“彼不断此,彼但于我生不可、不忍,及余比丘善护持戒者,亦复为彼生不可、不忍。
“乌陀夷,彼痴人所缚极坚极牢,转增转急,不可断绝,不可解脱。”
“乌陀夷,犹贫穷人无有钱财,亦无势力,彼有一妇,其眼复瞎,丑不可爱;唯有一屋,崩坏穿漏,乌鸟所栖,弊不可居;而有一床,复破折坏,弊不可卧;止有一瓶,缺不可用。
= “乌鸟所栖,弊不可居”:而被乌鸦鸟类所栖息,已弊坏而不可以居住。
折(zhé) = 折断[break;snap]。(引申为曲折;弯[bend;twist]/反转;改变方向[turn
back halfway;change direction]/挫伤,挫折[blunt;deflate]。)
止(zhǐ) = 脚[foot]。(停住,中断进程[halt;stop]/居住[dwell]/仅;只[only]。)
“彼见比丘食讫中后,净洗手足,敷尼师檀,坐一树下,清凉和调,修增上心。
“彼见已,而作是念:‘沙门为快乐,沙门如涅槃;我恶无德!所以者何?我有一妇,其眼复瞎,丑不可爱,不能舍离;唯有一屋,崩坏穿漏,乌鸟所栖,弊不可居,不能舍离;而有一床,复破折坏,弊不可卧,不能舍离;止有一瓶,缺不可用,不能舍离。’
“爱乐比丘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
“乌陀夷,若人作是说‘彼贫穷人无有钱财,亦无势力,所缚不坚不牢,不转增急,而可断绝,则得解脱’者,为正说耶?”
尊者乌陀夷白曰:“不也,世尊。
“所以者何?彼贫穷人无有钱财,亦无势力,有一瞎妇,丑不可爱,不能舍离;唯有一屋,崩坏穿漏,乌鸟所栖,弊不可居,不能舍离;而有一床,复破折坏,弊不可卧,不能舍离;止有一瓶,缺不可用,不能舍离。
“爱乐比丘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
“世尊,是故彼贫穷人无有钱财,亦无势力,所缚极坚极牢,转增转急,不可断绝,不得解脱。”
“如是,乌陀夷,若有痴人我为其说:‘汝等断此。’
“彼作是说:‘此是小事,何足断之?而世尊今教我断此,善逝令我绝此。’
“亦如是说:‘此大沙门不能消食。’
“彼不断此,彼但于我生不可、不忍,及余比丘善护持戒者,亦复为彼生不可、不忍。
“乌陀夷,是故彼痴人所缚极坚极牢,转增转急,不可断绝,不得解脱。
“乌陀夷,若族姓子我为其说:‘汝等断此。’
“彼不作是说:‘此是小事,何足断之?而世尊今教我断此,善逝令我绝此。’
“亦不如是说:‘此大沙门不能消食。’
“彼便断此,彼不于我生不可、不忍,及余比丘善护持戒者,亦不为彼生不可、不忍。
“乌陀夷,是故彼族姓子所缚不坚不牢,不转增急,而可断绝,则得解脱。
“乌陀夷,犹如居士、居士子,极大富乐,多有钱财,畜牧产业不可称计,封户、食邑、米谷丰饶,及若干种诸生活具、奴婢、象马,其数无量。
牧(mù) = 放牧牲畜[herd]。(牧场[pastureland]。)
封(fēng) = 疆界;田界[boundary]。(分封土地[present
vavasory]/界限,局限[limit]/封闭<以封记关闭,使不能动用、通行或随便打开>;堵塞[close]。)
户(hù) = 单扇门[door]。(屋室[house]。)
食邑(shí yì) = 古代君主赏赐臣子封地,即以此地租税作为其俸禄。/封地。
“彼见比丘食讫中后,净洗手足,敷尼师檀,坐一树下,清凉和调,修增上心。
“彼见已,而作是念:‘沙门为快乐,沙门如涅槃;我宁可舍极大富乐金宝、财谷、象马、奴婢,爱乐比丘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
“乌陀夷,若人作是说‘彼居士、居士子所缚极坚极牢,转增转急,不可断绝,不得解脱’者,为正说耶?”
尊者乌陀夷白曰:“不也,世尊。
“所以者何?彼居士、居士子,彼能舍离极大富乐金宝、财谷、象马、奴婢,爱乐比丘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
“世尊,是故彼居士、居士子所缚不坚不牢,不转增急,而可断绝,则得解脱。”
“如是,乌陀夷,若族姓子我为其说:‘汝等断此。’
“彼不作是说:‘此是小事,何足断之?而世尊今教我断此,善逝令我绝此。’
“亦不如是说:‘此大沙门不能消食。’
“彼便断此,彼不于我生不可、不忍,及余比丘善护持戒者,亦不为彼生不可、不忍。
“乌陀夷,是故彼族姓子所缚不坚不牢,不转增急,而可断绝,则得解脱。
“乌陀夷,比丘行舍,彼行舍已,生欲相应念,爱乐结缚,彼乐是,不断、不住、不吐,乌陀夷,我说是缚,不说解脱;所以者何?诸结不善。
= 比丘行舍,他行舍之后,又生与欲相应之念,而爱乐结缚,他爱乐于此不断、不住(不安住)、不吐之事;乌陀夷!我说这是缚,不说这是解脱。
行舍 = 为心所之名。为俱舍宗十大善地法之一,唯识宗十一善心所之一。略称舍。指远离惛沈、掉举之躁动,住于寂静,而不浮不沈,保持平等正直之精神作用或状态。
“乌陀夷,结不善故,我说是缚,不说解脱。
“乌陀夷,比丘行舍,彼行舍已,生欲相应念,爱乐结缚,彼不乐是,断、住、吐,乌陀夷,我说亦是缚,不说解脱;所以者何?诸结不善。
“乌陀夷,结不善故,我说是缚,不说解脱。
“乌陀夷,比丘行舍,彼行舍已,或时意忘,俱有欲相应念,爱乐结缚,迟观速灭。
迟(chí) = 慢慢走。泛指慢[walk slowly;slow]。(长久[long]。)
“乌陀夷,犹如铁丸、铁犁,竟日火烧,或有人著二三滴水,滴迟不续,水便速尽。
犁(lí) = 牛耕作[till]。(耕地的农具。我国春秋时代,就已用牛拉犁耕田[plow;plough]。)
“乌陀夷,如是比丘行舍,彼行舍已,或时意忘,俱有欲相应念,爱乐结缚,迟观速灭。
“乌陀夷,我说亦是缚,不说解脱;所以者何?诸结不善。
“乌陀夷,结不善故,我说是缚,不说解脱。
“乌陀夷,俱在苦根,游行无生死,于无上爱尽,善心解脱。
“乌陀夷,我说解脱,不说是缚;所以者何?诸结已尽。
“乌陀夷,诸结尽故,我说解脱,不说是缚。
“乌陀夷,有乐,非圣乐,是凡夫乐,病本、痈本、箭刺之本,有食、有生死,不可修、不可习、不可广布,我说于彼则不可修。
= 中阿含经习相应品第五《食经下第十二》:“食”:Ahara,生成长养义。于五十一经本际经中相当之字作“习”。
痈(yōng) = 中医指恶性脓疮[carbuncle]。(喻祸患[disaster]。)
“乌陀夷,有乐,是圣乐、无欲乐、离乐、息乐、正觉之乐,无食、无生死,可修、可习、可广布,我说于彼则可修也。
“乌陀夷,云何有乐,非圣乐,是凡夫乐,病本、痈本、箭刺之本,有食、有生死,不可修、不可习、不可广布,我说于彼不可修耶?
“若因五欲生乐生善者,是乐非圣乐,是凡夫乐,病本、痈本、箭剌之本,有食、有生死,不可修、不可习、不可广布,我说于彼则不可修。
五妙欲/妙五欲/五妙色/五欲 = Panca kama,指染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又相对于欲界粗弊之五欲,称色界、无色界之五欲为‘净洁五欲’。
|
|
色欲
|
Rupa-kama,谓男女之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等种种妙色,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声欲
|
Sabda-kama,谓丝竹与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香欲
|
Gandha-kama,谓男女身体之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味欲
|
Rasa-kama,谓各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触欲
|
Sprastavya-kama,谓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乌陀夷,云何有乐,是圣乐、无欲乐、离乐、息乐、正觉之乐,无食、无生死,可修、可习、可广布,我说于彼则可修耶?
“乌陀夷,若比丘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者,是乐是圣乐、无欲乐、离乐、息乐、正觉之乐,无食、无生死,可修、可习、可广布,我说于彼则可修也。
“乌陀夷,比丘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成就游,圣说是移动。
= “圣说是移动”:巴利本作Idam
Kho Aham Udayi Injitasmim Vadami,乌陀夷!我说此是在移动中。
= 初禅离生喜乐地含有「觉、观、喜、乐、一境性」五支。
四静虑天/四静虑处/四生静虑/生静虑/四禅天 = 指修习四禅定所得报果之色界天,或指居于此界之众生。
|
||
四禅天
|
舍念清净地
|
Catuttha-jhana,此天较三禅天又脱离了“离喜妙乐”的情感,境界更高,唯有舍清净、念清净、不苦不乐受和心注一境等特性。离前喜、乐,清净平等,住舍受正念。
|
三禅天
|
离喜妙乐地
|
Tatiya-jhana此天较二禅天又断离了喜乐等情感,唯有行舍、正念、正知、受乐和专心五种特性。离前喜贪,心悦安静,有胜妙乐。
|
二禅天
|
定生喜乐地
|
Dutiya-jhana此天较初禅天又脱离了寻、伺等心理活动,内心明净,稳定住于喜乐的境界中。亦即无寻无伺,无觉无观。
|
初禅天
|
离生喜乐地
|
Pathama-jhana,此天远离欲界恶法,众生心生喜乐。寻,旧译作‘觉’,为心之粗分别作用;伺,旧译作‘观’,为心之细分别作用。以得此禅定之人仍有寻、伺作用,故又称‘有觉有观’。
|
“此中何等圣说移动?此中有觉、有观,是圣说移动。
“此中何等圣说移动?乌陀夷,比丘觉观已息,内静、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得第二禅成就游,是圣说移动。
= 第二禅定生喜乐地含有「内静、喜、乐、一心」四支。
“此中何等圣说移动?若此得喜,是圣说移动。
“此中何等圣说移动?乌陀夷,比丘离于喜欲,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空,得第三禅成就游,是圣说移动。
= 第三禅离喜妙乐地含有「舍、念、乐、慧、一心」五支。
= “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空,得第三禅成就游”:巴利本作Yan
Tam Ariya Acikkhanti:Upekhako Satima Sukhavihari Ti
Tatiyam Jhanam Upasampajja Viharati,凡是诸圣所说:舍、有正念、乐住之第三禅成就而住。
“此中何等圣说移动?若此说移动心乐,是圣说移动。
“此中何等圣说不移动?乌陀夷,比丘乐灭、苦灭,喜、忧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得第四禅成就游,是圣说不移动。
= 第四禅舍念清净地含有「不苦不乐、舍、念、一心」四支。
“乌陀夷,比丘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成就游。
“乌陀夷,我说此不得无、不得断、不得过度。
= 巴利本作Idam
Kho Aham Udayi Analan Ti Vadami,Pajahathati Vadami,Samatikkamathati Vadami,乌陀夷!我说:此不完全。我说:舍弃吧!我说:超过去吧!
“此中何等过度?乌陀夷,比丘觉观已息,内静、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得第二禅成就游,是谓此中过度。
“乌陀夷,我说此亦不得无、不得断、不得过度。
“此中何等过度?乌陀夷,比丘离于喜欲,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空得第三禅成就游,是谓此中过度。
“乌陀夷,我说此亦不得无、不得断、不得过度。
“此中何等过度?乌陀夷,比丘乐灭、苦灭,喜、忧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得第四禅成就游,是谓此中过度。
“乌陀夷,我说此亦不得无、不得断、不得过度。
“此中何等过度?乌陀夷,比丘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是无量空处成就游,是谓此中过度。
= “有对想”:Patighasanna,想,此处是动词;有对,即障碍之义,与「无对」相对称。
= “若干想”:巴利本作Nanattasnna,种种想。
= “无量空处”:巴利本作Akasanancayatana,空无边处。
“乌陀夷,我说此亦不得无、不得断、不得过度。
“此中何等过度?乌陀夷,比丘度一切无量空处,无量识,是无量识处成就游,是谓此中过度。
= “无量识处”:巴利本作Vinnanancayatana,识无边处。
“乌陀夷,我说此亦不得无,不得断,不得过度。
“此中何等过度?乌陀夷,比丘度一切无量识处,无所有,是无所有处成就游,是谓此中过度。
= “无所有处”:巴利本作Akincannayatana,无色界第三天。
“乌陀夷,我说此亦不得无,不得断,不得过度。
“此中何等过度?乌陀夷,比丘度一切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是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游,是谓此中过度。
= “非有想非无想处”:巴利本作Nevasannanasannayatana,无色界第四天。
“乌陀夷,我说至非有想非无想处亦不得无,不得断,不得过度。
“乌陀夷,颇有一结,或多或少久住者,我说不得无,不得断,不得过度,谓我说不断耶?”
= 巴利本作Passasi
No Tvam Udayi Tam Samyojanam Anum Va Thulam Va Yassaham No Pahanam Vadamiti,乌陀夷!你曾经看过我对于细或粗的结,不说舍弃否?结,烦恼之异名。
尊者乌陀夷白曰:“不也,世尊。”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乌陀夷,汝不尔如彼痴人。
“彼愚痴人我为其说:‘汝等断此。’
“彼作是说:‘此是小事,何足断之?而世尊今教我断此,善逝令我绝此。’
“亦如是说:‘此大沙门不能消食。’
“彼不断此,彼但于我生不可、不忍,及余比丘善护持戒者,亦复为彼生不可、不忍。
“乌陀夷,是故彼痴人所缚极坚极牢,转增转急,不可断绝,不得解脱。
“乌陀夷,若有族姓子我为其说:‘汝等断此。’
“彼不作是说:‘此是小事,何足断之?而今世尊教我断此,善逝令我绝此。’
“亦不如是说:‘此大沙门不能消食。’
“彼便断此,彼不于我生不可、不忍,及余比丘善护持戒者,亦不为彼生不可、不忍。
“乌陀夷,是故彼族姓子所缚不坚不牢,不转增急,而可断绝,则得解脱。”
佛说如是,尊者乌陀夷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