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0日星期日

中阿含经-梵志品第十二《梵摩经第二十》

卷四十一_分别诵第四_梵志品第十二《梵摩经第二十》
= “梵摩经”:本经叙说弥萨罗国有梵志梵摩,年老寿高,极大富乐,颇受人尊敬。遣弟子优多罗观佛三十二相。优多罗初仅见三十相而心起疑惑,世尊乃以神力示其阴马藏及广长舌二相。优多罗见后回去一一具报,并请求就世尊学道,梵摩许之。其后,梵摩亦自归依世尊,命终后世尊记说其证阿那含果。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鞞陀提国,与大比丘众俱。
= “鞞陀提”:Videha,又作毗提诃,国名。
(bǐng) = 刀鞘[sheath of a knife](pí = 鼓名。)
 
尔时,弥萨罗有梵志,名曰梵摩,极大富乐,资财无量,畜牧产业不可称计,封户食邑种种具足丰饶,弥萨罗乃至水草木,谓摩竭陀王未生怨鞞陀提子特与梵封。
= “弥萨罗”:Mithila,中印度古城,鞞陀提国首都,属于跋耆族。
= “梵摩”:Brahmayu,梵摩渝经作「梵摩渝」,年高一百二十,博通众经、星宿、图书,饶富资财。
= “摩竭陀王未生怨鞞陀提子”:摩竭陀王未生怨鞞陀提子:即指阿阇世王。阿阇世王(Ajatasattu),译为未生怨、法逆,为摩竭陀国频婆娑罗王(Bimbisara)之子,尚于其母鞞陀提(又作韦提希)(Vedehi)胎中时,即有相师预言其生必弑父,故称其为「未生怨」,谓未生以前即已结怨之意。
= “梵封”:Brahma-deyya,王者赐与婆罗门之食邑。
(mù) = 放牧牲畜[herd](牧场[pastureland])
(fēng) = 疆界;田界[boundary](分封土地[present vavasory]/界限,局限[limit]/封闭<以封记关闭,使不能动用、通行或随便打开>;堵塞[close])
(hù) = 单扇门[door](屋室[house])
梵志梵摩有一摩纳,名优多罗,为父母所举,受生清净,乃至七世父母不绝种族,生生无恶,博闻总持,诵过四典经,深达因、缘、正、文、戏五句说。
= “摩纳”:Manava,此名词并非姓名,而是「婆罗门青年」之音译。
= “优多罗”:Uttara,为梵志梵摩之弟子。
= “诵过四典经,深达因、缘、正、文、戏五句说”:巴利本作Mantadharam Tinnam Vedanam Paragu Sanighanduketubhanam Sakkharappabhedanam Itihasapancamanam Padako Veyyakarano,持真言,通达三吠陀及语汇、仪轨、音韵律(或语源论)、第五史传的诗句之解说者。
(jǔ) = 双手托物[raiselift up](兴起;发动[start]/飞,飞起;飘动[fly]/升起;耸起[lift]/[entirewhole]/抚养;生育[nourishgive birth to])
 
梵志梵摩闻:有沙门瞿昙释种子舍释宗族,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游鞞陀提国,与大比丘众俱。
彼沙门瞿昙有大名称,周闻十方,彼沙门瞿昙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
 
佛陀十号,依次略解于下:
如来
Tathagata,如实达于真理者。
无所著
Arahant,又作阿罗汉、应供,即值得(应)受到尊敬、供养、奉事之人。
等正觉
Sammasambuddha,又作正遍知、三藐三佛陀。
明行成为
Vijjacaranasampanna,“明”,谓智慧;“行”,谓身、口、意三妙行;“成为”,谓完全具足。“明行成为”,即谓完全具足智慧与身、口、意三业之德行者。
善逝
Sugata,如实去彼岸,不再退没生死海者。
世间解
Lokavidu,又作知世间,能了知一切有情、非有情之世界之人。
无上士
Anuttara,至上之人,即无人能出其上。
道法御
Purisadamma Sarathi,又作调御丈夫,能调伏其他一切人者。
天人师
Sattha Deva-manussanam,堪任诸天与人类之导师者。
Bhagavant,又作世尊。
 
彼于此世,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从人至天,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
彼说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
复次闻:彼沙门瞿昙成就三十二大人之相,若成就大人相者,必有二处真谛不虚。
若在家者,必为转轮王,聪明智慧,有四种军,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宝。
= “四种军”:象军、马军、车军、步军。
彼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是谓为七。
= 长阿含经第20章《阿摩昼经》:若在家,当为转轮圣王,王四天下,以法治化,统领民物,七宝具足:一、金轮宝,二、白象宝,三、绀马宝,四、神珠宝,五、玉女宝,六、居士宝,七、典兵宝。
千子具足,颜貌端正,勇猛无畏,能伏他众。
彼必统领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隐。
= 长阿含经第20章《阿摩昼经》:王有千子,勇猛多智,降伏怨敌,兵杖不用,天下泰平,国内民物无所畏惧。
若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必得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名称流布,周闻十方。
= 长阿含经第20章《阿摩昼经》:若其不乐世间,出家求道,当成如来、至真、等正觉,十号具足。
 
梵志梵摩闻已,告曰:“优多罗,我闻如是:彼沙门瞿昙释种子舍释宗族,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游鞞陀提国,与大比丘众俱。
“优多罗,彼沙门瞿昙有大名称,周闻十方,彼沙门瞿昙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
“彼于此世,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从人至天,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
“彼说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
 
“复次,优多罗,彼沙门瞿昙成就三十二大人之相,若成就大人相者,必有二处真谛不虚。
“若在家者,必为转轮王,聪明智慧,有四种军,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宝。
“彼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是谓为七。
“千子具足,颜貌端正,勇猛无畏,能伏他众。
“彼必统领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隐。
“若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必得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名称流布,周闻十方。
 
“优多罗,汝受持诸经,有三十二大人之相。
“若成就大人相者,必有二处真谛不虚。
“若在家者,必为转轮王,聪明智慧,有四种军,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宝。
“彼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是谓为七。
“千子具足,颜貌端正,勇猛无畏,能伏他众。
“彼必统领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隐。
“若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必得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名称流布,周闻十方。”
 
优多罗答曰:“唯然,世尊,我受持诸经,有三十二大人之相。
“若成就大人相者,必有二处真谛不虚。
“若在家者,必为转轮王,聪明智慧,有四种军,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宝。
“彼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是谓为七。
“千子具足,颜貌端正,勇猛无畏,能伏他众。
“彼必统领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隐。
“若剃除须发,著袈娑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必得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名称流布,周闻十方。”
 
梵志梵摩告曰:“优多罗,汝往诣彼沙门瞿昙所,观彼沙门瞿昙为如是?为不如是?实有三十二大人相耶?”
= 长阿含经第20章《阿摩昼经》:汝往观彼沙门瞿昙,为定有三十二相,为虚妄耶?
 
优多罗摩纳闻已,稽首梵志梵摩足,绕三匝而去;往诣佛所,共相问讯,却坐一面,观世尊身三十二相。
彼见世尊身有三十相,于二相疑惑:阴马藏及广长舌。
= “阴马藏”:Kosohita-vatthaguyha,佛陀之阴茎藏于腹中而不现见,故称「阴藏」;以其似马之阴,故称阴马藏、马阴藏。为佛陀三十二相之一。
= “广长舌”:Pahuta-jivhata,谓佛陀之舌薄而广,软而长。为佛陀三十二相之一。
= 长阿含经第20章《阿摩昼经》:摩纳即时举目观如来身,求诸相好,尽见余相,唯不见二相,心即怀疑。
 
世尊念曰:“此优多罗于我身观三十二相。
“彼见有三十相,于二相疑惑:阴马藏及广长舌。
“我今宁可断其疑惑。”
= 长阿含经第20章《阿摩昼经》:尔时,世尊默自念言:“今此摩纳不见二相,以此生疑。”
 
世尊知已,即如其像作如意足,如其像作如意足已,令优多罗摩纳见我身阴马藏及广长舌。
= “如其像作如意足我身阴马藏”:巴利本作Tatharupam Iddhabhisamkharam Abhisamkhasi Yatha Addasa Uttaro Manavo Bhagavato Kosohitam Vatthaguyham,如优多罗青年所见世尊的阴马藏﹝形像﹞,那样地示现神通。
 
于是,世尊即如其像作如意足,如其像作如意足已,优多罗摩纳见世尊身阴马藏及广长舌。
广长舌者,从口出舌,尽覆其面。
 
优多罗摩纳见已,而作是念:“沙门瞿昙成就三十二大人之相。
“若成就大人相者,必有二处真谛不虚。
“若在家者,必为转轮王,聪明智慧,有四种军,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宝。
“彼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是谓为七。
“千子具足,颜貌端正,勇猛无畏,能伏他众。
“彼必统领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隐。
“若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必得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名称流布,周闻十方。”
 
优多罗摩纳复作是念:“我宁可极观威仪礼节,及观游行所趣。”
于是,优多罗摩纳寻随佛行,于夏四月观威仪礼节,及观游行所趣。
优多罗摩纳过夏四月,悦可世尊威仪礼节,及观游行所趣,白曰:“瞿昙,我今有事,欲还请辞。”
 
世尊告曰:“优多罗,汝去随意。”
 
优多罗摩纳闻世尊所说,善受善持,即从坐起,绕三匝而去;往诣梵志梵摩所,稽首梵志梵摩足,却坐一面。
 
梵志梵摩问曰:“优多罗,实如所闻,沙门瞿昙有大名称,周闻十方,为如是?为不如是?实有三十二大人相耶?”
 
优多罗摩纳答曰:“唯然,尊,实如所闻,沙门瞿昙有大名称,周闻十方,沙门瞿昙如是,非不如是,实有三十二相。
= 长阿含经第20章《阿摩昼经》:瞿昙沙门三十二相皆悉具足,功德神力实如所闻。
 
三十二大人相/三十二大丈夫相/三十二大士相/大人三十二相/大人相/四八相/大士相/大丈夫相/三十二相 = Dvattimsa maha-purisa-lakkhanani,转轮圣王与佛的身体所具足之三十二种外貌特征。三十二相与八十种好合称「相好」。
头部
顶上肉髻相
Unhisa-siso,如来及菩萨之顶上,骨肉隆起,其形如髻,故称肉髻,乃尊贵之相。
脸部
狮子颊相
两颊隆满如狮子颊。
眉间白毫相
如来和菩萨眉间生白毛之相。法华经卷一序品载,佛眉间白毫相放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是知佛眉间之白毫相柔软清净,宛转右旋,发放光明。
眼睫如牛王相
睫毛整齐而不杂乱。
眼色如绀青相
佛眼绀青,如青莲花。
口部
四十齿相
佛具有四十齿,一一皆齐等、平满如白雪。
诸齿齐密相
诸齿皆不粗不细,齿间密接而不容一毫。。
四牙白净相
四十齿外,上下亦各有二齿,其色鲜白光洁,锐利如锋,坚固如金刚。
广长舌相
舌头广长薄软,伸展则可覆至发际。
梵音相
Brahmassara,佛清净之梵音,洪声圆满,如天鼓响,亦如迦陵频伽之音。
咽中津液上味相
Rasaggas-aggi,佛之咽喉中常有津液,凡进食因之而得上妙美味,如同甘露流注。
身躯部
金色身相
佛身及手足悉为真金色,如众宝庄严之妙金台。
常光一丈相
佛之身光任运普照三千世界,四面各有一丈。
身如狮子相
佛之上半身广大,行住坐卧威容端严,一如狮子王。
大直身相
于一切人中,佛身最大而直。
身广长等相
佛身纵广左右上下,其量全等,周匝圆满。
肩圆满相
两肩圆满丰腴,殊胜微妙之相。
两腋下隆满相
佛两腋下之骨肉圆满不虚。
七处隆满相
两手、两足下、两肩、颈项等七处之肉皆隆满、柔软。
皮肤细软相
皮肤细薄、润泽,一切尘垢不染。
身毛右旋相
佛一切发毛,由头至足皆右旋。
孔生一毛相
一孔各生一毛,其毛青琉璃色,一一毛孔皆出微妙香气。
马阴藏相
男根密隐于体内如马阴(或象阴)之相。
手足部
手过膝相
立正时,两手垂下,长可越膝。
指纤长相
两手、两足皆纤长端直之相。
手足柔软相
手足极柔软。
手足缦网相
手足一一指间,皆有缦网交互连络之纹样。
腨如鹿王相
腨为股肉,佛之股肉纤圆如鹿王者。
足下平满相
足底平直柔软,安住密着地面之相。
足跟圆满相
跟是足踵,踵圆满无凹处者。
足跌高好相
跌者足背也,足背高起而圆满者。
千辐轮相
足心现一千辐轮宝之肉纹相。
 
“尊,沙门瞿昙足安平立。
= “足安平立”:Suppatitthitapada,即足下平满相,为足底平直柔软,安住密著地面之相。
“是谓,尊,沙门瞿昙大人大人之相。
= 中阿含经王相应品第六《三十二相经第二》:大人足安平立,是谓大人大人之相。
 
“复次,尊,沙门瞿昙足下生轮,轮有千辐,一切具足。
= “足下生轮”:Pada-talesu Cakkani Jatani,即千辐轮相,为足心现一千辐轮宝之肉纹相。
(fú) = 辐条。连结车辋和车毂的直条[spoke]
“是谓,尊,沙门瞿昙大人大人之相。
 
“复次,尊,沙门瞿昙足指纤长。
= “足指纤长”:Dighangulin,即指纤长相,为两手、两足皆纤长端直之相。
(xiān) = 细小[fineminute]
“是谓,尊沙门瞿昙大人大人之相。
 
“复次,尊,沙门瞿昙足周正直。
= “足周正直”:巴利本作Brahm-ujju-gatta,身体正直如梵天。
“是谓,尊,沙门瞿昙大人大人之相。
 
“复次,尊,沙门瞿昙足跟踝后两边平满。
= “足跟踝后两边平满”:Ayatapanhi,即足跟广平相,为足踵圆满广平之相。
(huái) = 脚腕两旁凸起的部分。亦称“踝子骨”[anklemalleolus]
“是谓,尊,沙门瞿昙大人大人之相。
 
“复次,尊,沙门瞿昙足两踝𦟛
= 𦟛”:均直之意。
= “足两踝𦟛”:Ussankhapada,即足趺隆起相,为足背高起圆满之相。
𦟛(chōng)
“是谓,尊,沙门瞿昙大人大人之相。
 
“复次,尊,沙门瞿昙身毛上向。
= “身毛上向”:Uddhagga-loma,又作身毛右旋相,即佛一切发毛,由头至足皆右旋,其色绀青柔润。
“是谓,尊,沙门瞿昙大人大人之相。
 
“复次,尊,沙门瞿昙手足网缦,犹如鹅王。
= “手足网缦”:Jala-hattha-pada,即指网缦相,手足一一指间,有缦网交互连络之纹样。
(màn) = 无花纹的丝织品[plain thin silk](帷幔;帏幕[curtain]/没有花纹[colourless])
“是谓,尊,沙门瞿昙大人大人之相。
 
“复次,尊,沙门瞿昙手足极妙,柔弱软软,犹兜罗华。
= “兜罗Tula,译为绵、细绵,或称兜罗绵、兜罗贮,即指草木所生柔软之花絮。
= 中阿含经王相应品第六《三十二相经第二》:“手足极妙柔弱软敷”:Mudu-taluna-hattha-pada,即手足柔软相,为手足极其柔软,犹如细劫波毳之相。
“是谓,尊,沙门瞿昙大人大人之相。
 
“复次,尊,沙门瞿昙肌皮软细,尘水不著。
= “肌皮软细”:Sukhumacchavi,即皮肤细软相,指皮肤细薄、润泽,一切尘垢不染。
(jī) = 先秦时期,“肌”表示人的肉;“肉”表示禽兽的肉[muscle]
“是谓,尊,沙门瞿昙大人大人之相。
 
“复次,尊,沙门瞿昙一一毛,一一毛者,身一一孔一毛生,色若绀青,如螺右旋。
= “一孔一毛”:Ekeka-loma,即孔生一毛相,指一孔各生一毛,其毛青琉璃色,一一毛孔皆出微妙香气。
(gàn) = 红青,微带红的黑色[dark purple]
(luó) = 凡软体动物腹足类,被有旋线的硬壳都叫螺,种类繁多[spiral shellsnail](螺髻的简称[spiral-shaped coil])
“是谓,尊,沙门瞿昙天人大人之相。
= “沙门瞿昙一一毛沙门瞿昙天人大人之相”:巴利本此处则分为二相:「沙门瞿昙一一毛,一一毛者,身一一孔一毛生」为一大人相,另将前文之「身毛上向」与此处「色若绀青,如螺右旋」合为一大人相。而「绀青」,巴利本谓「绀青而安缮那色(青黑)」。「如螺右旋」,巴利本则谓「如耳环右旋」。
 
“复次,尊,沙门瞿昙鹿腨肠,犹如鹿王。
= “鹿腨:巴利本作Enijangho,伊泥延鹿腨或靡鹿之腨。
(shuàn) = 小腿肚子。
“是谓,尊,沙门瞿昙大人大人之相。
 
“复次,尊,沙门瞿昙阴马藏,犹良马王。
= “阴马藏”:Kosohita-vatthaguyha,即马阴藏相,指男根密隐于体内如马阴之相。
“是谓,尊,沙门瞿昙大人大人之相。
 
“复次,尊,沙门瞿昙身形圆好,犹尼拘类树,上下圆相称。
= “尼拘类树”:又作尼拘律树,产于印度各地及锡兰。此树高大端直,树荫广大,圆满可爱。
= 中阿含经王相应品第六《三十二相经第二》:“身形圆好,犹如尼拘类树”:Nigrodha-parimandala,即身纵广等如尼拘树相,指佛身纵广左右上下,其量全等,周匝圆满,如尼拘律树。
尼拘律树 = Nigrodha,意译为无节、纵广、多根,形状类似榕树。产于印度、锡兰等地,高十公尺乃至十五公尺,树叶呈长椭圆形,叶端为尖状。由枝生出下垂气根,达地复生根;枝叶繁茂而向四方蔓生,然其种子甚小,故佛典常用来比喻由小因而得大果报者;或为覆物之譬喻。
“是谓,尊,沙门瞿昙大人大人之相。
 
“复次,尊,沙门瞿昙身不阿曲,身不曲者,平立伸手以摩其膝。
= “身不阿曲,身不曲者,平立伸手以摩其膝”:Thitako Va Panihi Janukani Parimasati Parimajjati,即垂手过膝相。立正时,两手垂下,长可越膝。
(ē) = 大的山陵,大的土山[big mound](泛指山[mountain]/曲隅,角落[corner]/曲从;迎合[pander toplay up to]
“是谓,尊,沙门瞿昙大人大人之相。
 
“复次,尊,沙门瞿昙身黄金色,如紫磨金。
= “身黄金色”:Suvanna-vanna,即金色身相,指佛身及手足悉为真金色,如众宝庄严之妙金台。
紫磨黄金/紫金/紫磨金 = 指带有紫色之黄金,为黄金中之最上品。紫,紫色;磨,无垢浊之意。同于印度之阎浮檀金。紫磨黄金之莲台称为紫金台。紫磨金之色,称紫磨金色,即带有紫色之金色。
“是谓,尊,沙门瞿昙大人大人之相。
 
“复次,尊,沙门瞿昙身七处满,七处满者,两手、两足、两肩及项。
= “身七处满”:Sattussada,即七处隆满相,指两手、两足、两肩、颈项等七处之肉皆隆满、柔软。
(jǐng) = 颈项[neck]
“是谓,尊,沙门瞿昙大人大人之相。
 
“复次,尊,沙门瞿昙其上身大,犹如师子。
= “上身大,犹如师子”:Siha-pubbaddhakaya,即上身如狮子相,指佛之上半身广大,行住坐卧威容端严,一如狮子王。
“是谓,尊,沙门瞿昙大人大人之相。
 
“复次,尊,沙门瞿昙师子颊车。
= “师子颊车”:Siha-hanu,即狮子颊相,指两颊隆满如狮子颊。
(jiá) = 面颊,脸的两侧从眼到下颌部分[cheek]
(chē) = 车子,陆地上有轮子的运输工具[vehicle](牙床[gum])
“是谓,尊,沙门瞿昙大人大人之相。
 
“复次,尊,沙门瞿昙脊背平直。
= “脊背平直”:即大直身相,一切人中,佛身最大而直。巴利本作Samavatta-khandha,两肩平等圆满。
(jǐ) = 背中间的骨头[spine]
“是谓,尊,沙门瞿昙大人大人之相。
 
“复次,尊,沙门瞿昙两肩上连,通颈平满。
= “两肩上连,通颈平满”:Citantaramsa,即肩膊圆满相,指佛两腋下之骨肉圆满不虚。
“是谓,尊,沙门瞿昙大人大人之相。
 
“复次,尊,沙门瞿昙四十齿,平齿、不疏齿、白齿、通味第一味。
= 中阿含经王相应品第六《三十二相经第二》:“四十齿牙”:Cattarisa-danta,即四十齿相,指佛具有四十齿,皆一一齐等,平满如白雪。
= “平齿”:Sama-danta,指佛齿平齐。
= “不疏齿”:Avivara-danta,指佛齿密无间隙。
= “白齿”:Susukka-datha,又作四牙白净相。即四十齿外,上下亦各有二齿,其色鲜白光洁,锐利如锋,坚固如金刚。
“是谓,尊,沙门瞿昙大人大人之相。
 
“复次,尊,沙门瞿昙梵音可爱,其声犹如迦罗毗伽。
= “梵音”:Brahmassara,声犹如加罗毗伽(Karavika-bhani),即梵声相。
= “迦罗毗伽”:Karavika,又作迦陵频伽,鸟名,译为好声、和雅。
“是谓,尊,沙门瞿昙大人大人之相。
 
“复次,尊,沙门瞿昙广长舌,广长舌者,舌从口出,遍覆其面。
= “广长舌”:Pahuta-jivha,即广长舌相。舌广而长,柔软细薄,展之则覆面而至于发际。
“是谓,尊,沙门瞿昙大人大人之相。
 
“复次,尊,沙门瞿昙承泪处满,犹如牛王。
= “承泪处满,犹如牛王”:巴利本作Gopakhumo,眼睫如牛王。
“是谓,尊,沙门瞿昙大人大人之相。
 
“复次,尊,沙门瞿昙眼色绀青。
= “眼色绀青”:Abhinila-netta,即目绀青色相,指佛眼绀青如青莲花。
“是谓,尊,沙门瞿昙大人大人之相。
 
“复次,尊,沙门瞿昙顶有肉髻,团圆相称,发螺右旋。
= “顶有肉髻”:Unhisa-sisa,即顶髻相,为顶上有肉,隆起如髻形之相。
(jì) = 从髟,表示与毛发有关。发髻[wispy bunhair worn in a bun or coil](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
“是谓,尊,沙门瞿昙大人大人之相。
 
“复次,尊,沙门瞿昙眉间生毛,洁白右萦。
= “眉间生毛,洁白右萦”:巴利本作Bhamukantare Jata Odata Mudutulasannibha,眉间生洁白柔软如绵﹝的毫﹞。
(yíng) = 回旋缠绕[coil](弯曲[bend])
“是谓,尊,沙门瞿昙大人大人之相。
 
“是谓,尊,沙门瞿昙成就三十二大人之相。
“若成就大人相者,必有二处真谛不虚。
“若在家者,必为转轮王,聪明智慧,有四种军,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宝。
“彼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是谓为七。
“千子具足,颜貌端正,勇猛无畏,能伏他众。
“彼必统领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隐。
“若剃除须发,著袈娑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必得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名称流布,周闻十方。
 
“复次,尊,我见沙门瞿昙著衣、已著衣,被衣、已被衣,出房、已出房,出园、已出园,行道至村间,入村、已入村,在巷,入家、已入家,正床、已正床,坐、已坐,澡手、已澡手,受饮食、已受饮食,食、已食,澡手咒愿,从坐起,出家、已出家,在巷,出村、已出村,入园、已入园,入房、已入房,尊,沙门瞿昙著衣齐整,不高不下,衣不近体,风不能令衣远离身。
“尊,沙门瞿昙被衣齐整,不高不下,衣不近体,风不能令衣远离身。
“尊,沙门瞿昙常著新衣,随顺于圣,以刀割截,染作恶色,如是彼圣染作恶色。
= “随顺于圣”:都随顺于圣者的方式。
“彼持衣者,不为财物,不为贡高,不为自饰,不为庄严,但为障蔽蚊虻、风日之所触故,及为惭愧,覆其身故。
(méng) = 虻科的各种大而强壮、飞行迅速的双翅蝇。成虫像蝇,生活在草丛,吮吸人兽的血液[horsefly]
 
“彼出房时,身不低仰。
(yǎng) = 抬头,脸向上[face upward]。跟“俯”相对。(敬慕。钦佩或高度敬重[admire]/依赖;依靠[rely on])
“尊,沙门瞿昙出房时,终不低身。
“尊,沙门瞿昙若欲行时,先举右足,正举正下,行不扰乱,亦无恶乱,行时两踝终不相掁。
= “掁”:触之意。
(chéng) = 触碰。
“尊,沙门瞿昙行时不为尘土所坌;所以者何?以本善行故。
(bèn) = 尘埃[dust]/指尘土飞扬着落在物体上[fly upward]
 
“彼出园时,身不低仰。
“尊,沙门瞿昙出园时,终不低身,往到村间,身极右旋,观察如龙,遍观而观,不恐不怖,亦不惊惧,观于诸方;所以者何?以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故。
 
“彼入村时,身不低仰。
“尊,沙门瞿昙入村时,终不低身,彼在街巷不低视,亦不仰视,唯直正视,于中不碍所知所见。
“尊,沙门瞿昙诸根常定;所以者何?以本善行故。
 
“彼入家时,身不低仰。
“尊,沙门瞿昙入家时,终不低身。
“尊,沙门瞿昙回身右旋,正床而坐;彼于床上不极身力坐,亦不以手案髀坐床。
= “:腿肉。
(huí) = 甲骨文象渊水回旋之形。回旋;旋转[whirlcircle](掉转[turn round])
(àn) = 木制的盛食物的矮脚托盘[footed vessel](长方形的桌子[long wooden table]/查办[investigate and deal with accordingly]/按;用手向下压[press down]/依据、依照。)
(bì) = 大腿[hip]
“彼坐床已,不悒悒,不烦恼,亦复不乐。
(yì) = 愁闲不安[sadworried]
“受澡水时,不高不下,不多不少。
(zǎo) = 洗手[wash hand](后泛指洗涤[wash]/洗澡或浸泡[bath])
“彼受饮食,不高不下,不多不少。
“尊,沙门瞿昙受食平钵,等羹饮食。
(gēng) = 从羔,从美。古人的主要肉食是羊肉,所以用“羔”“美”会意,表示肉的味道鲜美。用肉或菜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汁的食物。(调和五味的汤[tick soup])
“尊,沙门瞿昙抟食,齐整徐著口中,抟食未至,不豫张口,及在口中三嚼而咽,无饭及羹亦不断碎,有余在口,复内后抟。
= “抟”:捏聚。谓以手圜之。印度人吃饭不用筷子,以手抓捏而食。
= “无饭及羹复内后抟”:巴利本作Na C'Assa Kaci Odanaminja Asambhinna Kayam PavisatiNa C'Assa Kaci Odanaminja Mukhe Avasittha HotiAthaparam Alopam Upanameti,他无任何不嚼碎的饭粒送入身体,无任何饭粒留在口中,然后再取用抟食。
= “无饭及羹亦不断碎”:饭以及羹,也没有不断碎。
(tuán) = 把东西捏聚成团[knead]([round])
(yù) = 大象[big elephant](假借为“娱”。快乐[happy]/参与[take part in]/迟疑不决/预先,事先。通“预”[in advance])
(jiáo) = 以牙磨碎食物[chew]([eat])
(nà) = 入,自外面进入里面[enter]
 
“尊,沙门瞿昙以三事清净,食欲得味,不欲染味彼食,不为财物,不为贡高,不为自饰,不为庄严,但欲存身,久住无患,用止故疹,不起新病,存命无患,有力快乐。
= “食欲得味,不欲染味彼食:巴利本作Rasapatisamvedi Kho Pana So Bhavam Gotamo Aharam AharetiNo Ca Rasaragapatisamvedi,然而,彼世尊瞿昙食用食物也有感受食味,但是不贪着食味感受。
(zhěn) = 皮肤上起的红色小疙瘩。也指痘疮[rash]([disease])
“饭食已讫,受澡手水,不高不下,不多不少。
“受澡钵水,不高不下,不多不少。
“彼洗手净已,其钵亦净;洗钵净已,其手亦净。
“拭手已,便拭钵;拭钵已,便拭手。
(shì) = 揩,擦[wipe away]
“彼洗拭钵已,安著一面,不近不远,不数观钵,亦不为钵。
“彼不毁呰此食,亦不称誉彼食,但暂默然已,为诸居士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即从座起,便退而还。
= “暂”:巴利本作Muhuttam,暂时。
(zǐ) = 古同“訾”,诋毁[blameslander]
(zàn) = 从日,与时间有关。时间短[temporarytransientof short duration](暂时[temporarily])
渴仰 = 热切仰望之意。即指殷切之思慕与敬仰,如渴者之欲饮水。经典中常用以形容对佛、法之仰慕。
 
“彼出家时,身不低仰。
“尊,沙门瞿昙出家时,终不低身;彼在街巷不低视,亦不仰视,唯直正视,于中不碍所知所见。
(xiàng) = 直为街,曲为巷;大者为街,小者为巷[alleylane]
“尊,沙门瞿昙诸根常定;所以者何?以本善行故。
 
“彼出村时,身不低仰。
“尊,沙门瞿昙出村时,终不低身。
 
“彼入园时,身不低仰。
“尊,沙门瞿昙入园时,终不低身。
“彼中食后,收举衣钵,澡洗手足,以尼师坛著于肩上,入房宴坐。
坐具 = Nisidana,比丘六物之一。音译尼师坛、尼师但那、宁史娜曩。意译为敷具、铺具、坐卧具、坐衣、衬卧衣、随坐衣。略称具。即坐卧时敷于地上或卧具上之长方形布。系为防御地上植物、虫类以保护身体,避免三衣及寝具之污损而作者,即有护身、护衣、护众人床席卧具之作用。坐具之颜色与三衣相同,用青色、黑色、木兰色。若取新衣作坐具,可作二或三层;取旧衣作者,则可作四层。又新作坐具时,须取旧布贴在中央或四边。其大小则因律典不同而有异,盖以长为佛陀二桀手,广一桀手半为本制。据敕修百丈清规卷五办道具条载,长四尺八寸,宽三尺六寸;一般约长六十公分,宽四十五公分,其后逐渐加大,约长一六五公分,宽八十公分。
(yàn) = 请人吃饭喝酒,聚会在一起喝酒吃饭[entertain at a banquet](假借为“安”。安闲,安逸[easyleisurely])
燕坐/宴坐 = 安身正坐之意,指坐禅。又为‘坐禅’之代名词。
“尊,沙门瞿昙饶益世间故,入房宴坐。
“尊,沙门瞿昙则于晡时从宴坐起,面色光泽;所以者何?以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故。
(bū) = 申时,即午后三时至五时[p.m.3-5]
 
“尊,沙门瞿昙口出八种音声:一曰、甚深,二曰、毗摩楼簸,三曰、入心,四曰、可爱,五曰、极满,六曰、活瞿,七曰、分了,八曰、智也。
= “八种音声”:又作八种清净音、八种梵音声,谓如来所出音声言辞清雅,具有八种殊胜功德,令诸众生闻即解悟。巴利本作Vissattho Ca Vinneyyo Ca Manju Ca Savaniyo Ca Bindu Ca Avisari Ca Gambhiro Ca Ninnadi Ca,流畅、明了、微妙、和雅、充满、不乱、深远、广博。梵摩渝经作:「最好声、易了声、濡软声、和调声、尊慧声、不误声、深妙声、不女声、言不漏阙无得其短者。」
(bǒ) = 用簸箕盛粮食等上下颠动,扬去糠粃尘土等物[winnow]
(qú) = 隹,短尾鸟的总称。惊视的样子[frightenedpanicstricken](瞿昙氏的省称。亦指佛教或与佛教有关的事物[BuddhistBuddhism])
 
八种清净音/八种梵音声/八梵/八音 = 谓如来所出音声,言辞清雅,具有八种殊胜功德,令诸众生闻即解悟。
极好音
谓一切诸天、二乘、菩萨,虽各有好音,却未达极境,唯佛音声能令闻者无厌,得入妙道,为好中之最。
柔软音
谓佛以慈善为心,所出音声巧顺物情,能令闻者喜悦,皆舍刚强之心。
和适音
谓佛常居中道,妙解从容,所出音声和雅调适,能令闻者心皆融适,因声会理。
尊慧音
谓佛德位尊高,慧心明彻,所出音声能令闻者尊重,慧解开明。
不女音
谓佛住首楞严定,有大雄之德,所出音声能令一切闻者敬畏,天魔外道,莫不归伏。
不误音
谓佛智圆明,照了无碍,所出音声谛审真实,无有差谬,能令闻者各获正见。
深远音
谓佛智幽深,行位高极,所出音声自近而远,彻至十方,令近声非大,远闻不小,皆悟甚深幽远之理。
不竭音
谓如来愿行无尽,住于无尽法藏,所出音声令闻者寻其语义,无尽无穷。
 
“多人所爱,多人所乐,多人所念,令得心定。
“尊,沙门瞿昙随众说法,声不出众外,唯在于众,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即从座起,还归本所。
= “声不出众外”:其声都不出于大众之外。
“尊,沙门瞿昙其像如是,但有殊胜复过于是。
= 沙门瞿昙,其形像,乃如是这般的,但有殊胜,又超过于如是的。
“尊,我欲诣彼沙门瞿昙,从学梵行。”
 
梵志梵摩告曰:“随意。”
 
于是,优多罗摩纳稽首梵志梵摩足,绕三匝而去;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坐一面,白曰:“世尊,愿从世尊学道受具足,成就比丘,得从世尊修行梵行。”
 
于是,世尊度优多罗摩纳,令学道受具足。
度优多罗摩纳,令学道受具足已,游行鞞陀提国,与大比丘众俱,展转进前,到弥萨罗,住弥萨罗大天㮈林。
= “大天㮈林”:Makhadeva-Ambavana,即摩佉提婆王之庵婆林。
(nài)
彼弥萨罗梵志、居士闻沙门瞿昙释种子舍释宗族,出家学道,游行鞞陀提国,与大比丘众俱,展转来至此弥萨罗,住大天㮈林:“沙门瞿昙有大名称,周闻十方,沙门瞿昙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彼于此世,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从人至天,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
“彼说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
“若有见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敬重礼拜,供养承事者,快得善利!
“我等宁可共往见彼沙门瞿昙,礼拜供养。”
 
彼弥萨罗梵志、居士各与等类眷属相随,从弥萨罗出,北行至大天㮈林,欲见世尊礼拜供养。
往诣佛已,或有弥萨罗梵志、居士稽首佛足,却坐一面。
或有与佛共相问讯,却坐一面。
或有叉手向佛,却坐一面。
或有遥见佛已,默然而坐。
彼弥萨罗梵志、居士各各坐已,佛为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默然而住。
 
梵志梵摩闻沙门瞿昙释种子舍释宗族,出家学道,游行鞞陀提国,与大比丘众俱,展转来至此弥萨罗国,住大天㮈林:“彼沙门瞿昙有大名称,周闻十方,彼沙门瞿昙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彼于此世,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从人至天,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
“彼说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
“若有见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敬重礼拜,供养承事者,快得善利!
“我宁可往见沙门瞿昙,礼拜供养。”
 
梵志梵摩告御者曰:“汝速严驾,我今欲往诣沙门瞿昙。”
 
御者受教,即速严驾讫,还白曰:“严驾已毕,尊自知时。”
 
于是,梵摩乘极贤妙车,从弥萨罗出,北行至大天㮈林,欲见世尊礼拜供养。
(xián) = 有德行;多才能[virtuoustalented](良,美善[finegood]/有才德的人;人才[virtuous persontalented person]/胜过,超过[surpass])
 
尔时,世尊在无量众前后围绕而为说法。
梵志梵摩遥见世尊在无量众前后围绕而为说法,见已恐怖。
于是,梵摩即避在道侧,至树下住,告一摩纳:“汝往诣彼沙门瞿昙,为我问讯圣体康强,安快无病,起居轻便,气力如常耶?作如是语:‘瞿昙,我师梵摩问讯圣体康强,安快无病,起居轻便,气力如常耶?瞿昙,我师梵摩欲来见沙门瞿昙。’”
 
于是,摩纳即受教行,往诣佛所,共相问讯,却坐一面,白曰:“瞿昙,我师梵摩问讯圣体康强,安快无病,起居轻便,气力如常耶?瞿昙,我师梵摩欲来见沙门瞿昙。”
 
世尊告曰:“摩纳,令梵志梵摩安隐快乐,令天及人、阿修罗、揵沓惒、罗刹及余种种身安隐快乐。
= “揵沓惒”:即干闼婆神,称为香神、乐神,为八部众之一。
(tà) = 话多[talkativeverbose]
(hè) = 古均同“和”。
“摩纳,梵志梵摩欲来随意。”
 
于是,摩纳闻佛所说,善受善持,即从座起,绕佛三匝而去,还诣梵志梵摩所,白曰:“尊,我已通沙门瞿昙,彼沙门瞿昙今住待尊,唯尊知时。”
(dài) = 等待,等候[wait for](对待[treatdeal with]/暂时停留[stay])
 
梵志梵摩即从车下,步诣佛所。
彼众遥见梵志梵摩来,即从座起,开道避之;所以者何?以有名德及多识故。
名德(míng dé) = 名望与德行。/指有名望德行的人。
 
梵志梵摩告彼众曰:“诸贤,各各复坐!我欲直往见沙门瞿昙。”
 
于是,梵摩往诣佛所,共相问讯,却坐一面。
 
尔时,梵摩不坏二根,眼根及耳根。
梵志梵摩坐已,谛观佛身三十二相,彼见三十相,于二相有疑:阴马藏及广长舌。
梵志梵摩即时以偈问世尊曰:
 
“如我昔曾所闻,三十二大人相,于中求不见二,尊沙门瞿昙身,
 为有阴马藏不?一切人尊深密,云何为人最尊?不现视微妙舌,
= “一切人尊深密,云何为人最尊”:一切人民都尊重您,乃为非常的深密,为什么能为人最尊呢?
 若尊有广长舌,唯愿令我得见,今实有疑惑心,愿调御决我疑。”
 
世尊作是念:“此梵志梵摩求我身三十二相,彼见三十,于二有疑:阴马藏及广长舌;我今宁可除彼疑惑。”
世尊知已,作如其像如意足,作如其像如意足已,梵志梵摩见世尊身阴马藏及广长舌。
= 中阿含经大品第十一《瞻波经第六》:“如其像定”:又作如其像形、如其像三昧正受、如其像如意定,即好像雕像那样不动而入禅定。(入)如其像定,巴利语为Tatharupam Iddhanubhavam Abhisankharoti),意指(现行)如其像神通威力。
于中广长舌者,舌从口出,尽覆其面。
世尊止如意足已,为梵志梵摩说此颂曰:
 
“谓汝昔曾所闻,三十二大人相,彼一切在我身,满具足最上正。
 调御断于我疑,梵志发微妙信,至难得见闻,最上正尽觉。
= “调御断于我疑,梵志发微妙信”:你应调卸,应断除对于我的疑念;梵志!你应该要发微妙的信心。
 出世为极难,最上正尽觉,梵志我正觉,无上正法王。”
= 出世间为极为难能可贵的就是最上的正尽觉;梵志!我就是正觉者,就是无上的正法之王。
 
梵志梵摩闻已,而作是念:“此沙门瞿昙成就三十二大人之相,成就大人相者,必有二处真谛不虚。
“若在家者,必为转轮王,聪明智慧,有四种军,整御天下,如法法王成就七宝。
“彼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是谓为七。
“千子具足,颜貌端正,勇猛无畏,能伏他众。
“彼必统领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隐。
“若剃除须发,著袈娑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必得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名称流布,周闻十方。”
 
于是,世尊而作是念:“此梵志梵摩长夜无谀谄、无欺诳,所欲所问者,一切欲知非为触娆,彼亦如是,我宁可说彼甚深阿毗昙。”
= “阿毗昙”:Abhidhamma,为佛在世时对法(达磨)作​​概括性的对论,与后世的阿毗昙、阿毗达磨略有出入。
= 这位梵志梵摩乃长夜无谄(长时不会谀谄而讨好人家),不会欺诳他人;其所欲望的,其所启问的,一切都是希望能够知道真相,并不是为了触娆他人,他也是这样的人,我宁可说那甚深的阿昙。
(yú) = 奉承,谄媚[flatter](谄媚的话[flattery])
(chǎn) = 谄媚,曲意迎合[adulateflatter]
(rǎo) = 烦扰;扰乱[troubledisturb]
世尊知已,为梵志梵摩即说颂曰:
 
“现世乐法故,饶益为后世,梵志汝问事,随本意所思,
= “现世乐法故,饶益为后世”:现世因为喜乐于法之故,会饶益到了后世的。
 彼彼诸问事,我为汝断疑。”
 
世尊已许问,梵志梵摩故,便问世尊事,随本意所思:
 
“云何为梵志?三达有何义?以何说无著?何等正尽觉?”
= “三达”:Tevijja,以佛教而言,即通达「宿命、天眼、漏尽」等三明;以婆罗门教而言,即通达「梨俱、娑摩、夜柔」等三吠陀。
 
尔时,世尊以颂答曰:
 
“灭恶不善法,立住择梵行,修习梵志行,以此为梵志。
(zé) = 选取,挑选[selectchoosepick]([catch]/通“殬”。败坏;不合法度[ruinundermine])
 明达于过去,见乐及恶道,得无明尽说,知是立牟尼。
= “牟尼”:Muni,寂默、默者、贤人,即灭诸烦恼而寂静之意。
= 明达于过去世之事,彻见于安乐,以及恶道,而得证无明之灭尽之说,就能知道已建立为牟尼〔寂静,解脱的圣者〕的了。
 善知清净心,尽脱淫怒痴,成就于三明,以此为三达。
= “三明”:又作三达、三证法,为达于无学位,除尽愚暗,而于三事通达无碍之智明。即(一)宿命智证明,指明白了知我及众生一生乃至百千万亿生之相状之智慧。(二)生死智证明,即了知众生死时生时、善色恶色,或由邪法因缘成就恶行,命终生恶趣之中等等生死相状之智慧。(三)漏尽智证明,即了知如实证得四谛之理,解脱漏心,灭除一切烦恼等之智慧。
 
三火/三垢/三毒 = Trivisa,指贪欲、嗔恚、愚痴(又称贪嗔痴、淫怒痴、欲嗔无明)三种烦恼。一切烦恼本通称为毒,然此三种烦恼通摄三界,系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中之最甚者,能令有情长劫受苦而不得出离,故特称三毒。此三毒又为身、口、意等三恶行之根源,故亦称三不善根,为根本烦恼之首。
贪爱/贪着/贪毒/贪欲/
Lobha/Raga,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即于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着心,引生五取蕴而产生诸苦。
嗔恚/嗔怒///
Dosa,系指对有情(生存之物)怨恨之精神作用。心所(心的作用)之名。
无明/愚痴/
Moha,谓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之精神作用。为心所(心之作用)之名。
 
 远离不善法,正住第一义,第一世所敬,以此为无著。
= “第一世所敬”:为第一世间的人之所敬重的。
 饶益天及人,与眼灭坏诤,普知现视尽,以此正尽觉。”
= 能饶益于天,以及人们,给与他们以眼目,而灭坏诤闹的;普知一切,现在能视透一切,以此而名叫正尽觉。
 
于是,梵摩即从座起,欲稽首佛足。
彼时大众同时俱发高大音声:“沙门瞿昙甚奇!甚特!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
“所以者何?此弥萨罗国所有梵志、居士者,梵志梵摩于彼最第一,谓出生故,梵志梵摩为父母所举,受生清净,乃至七世父母不绝种族,生生无恶。
“彼为沙门瞿昙极下意尊敬作礼,供养奉事。
 
“沙门瞿昙甚奇!甚特!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
“所以者何?此弥萨罗国所有梵志、居士者,梵志梵摩于彼最第一,谓学书故,梵志梵摩博闻总持,诵过四典经,深达因、缘、正、文、戏五句说。
“彼为沙门瞿昙极下意尊敬作礼,供养奉事。
 
“沙门瞿昙甚奇!甚特!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
“所以者何?此弥萨罗国所有梵志、居士者,梵志梵摩于彼最第一,谓财物故,梵志梵摩极大富乐,资财无量,畜牧产业不可称计,封户食邑种种具足丰饶,弥萨罗乃至水草木,谓王摩竭陀未生怨鞞陀提子特与梵封。
“彼为沙门瞿昙极下意尊敬作礼,供养奉事。
 
“沙门瞿昙甚奇!甚特!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
“所以者何?此弥萨罗国所有梵志、居士者,梵志梵摩于彼最第一,谓寿命故,梵志梵摩极大长老,寿命具足,年百二十六。
“彼为沙门瞿昙极下意尊敬作礼,供养奉事。”
 
是时,世尊以他心智知彼大众心之所念,世尊知已,告梵志梵摩:“止!止!梵志,但心喜足,可还复坐,为汝说法。”
 
梵志梵摩稽首佛足,却坐一面。
世尊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如诸佛法,先说端正法,闻者欢悦,谓说施、说戒、说生天法,毁呰欲为灾患,生死为秽,称叹无欲为妙,道品白净。
为说是已,佛知彼有欢喜心、具足心、柔软心、堪耐心、升上心、一向心、无疑心、无盖心,有能有力受佛正法,谓如诸佛所说正要,世尊具为彼说苦、集、灭、道。
 
四圣谛/四真谛/四谛 = Cattari Ariyasacca,谛,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苦圣谛/苦谛
《苦果》
Dukkha-sacca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
迷界/世界因果
集圣谛/集谛
《苦因》
Samudaya-sacca,集,招聚之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称集。谛,审实不虚之义。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称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苦之根源为渴爱,以渴爱之故,形成‘来世’与‘后有’。渴爱之核心乃由无明生起之虚妄我见,若有渴爱,便有生死轮回;欲免除生死之苦,须以智慧照见真理、实相,证得涅槃,断除渴爱,超脱轮回之苦。
灭圣谛/灭谛
《乐果》
Nirodha-sacca,灭,灭尽、息灭之义;谛,审实不虚之义。谓人类若能灭息苦之根本(欲爱),即可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如实审察了知此一真谛而无丝毫虚谬,即称灭谛。
悟界/出世间因果
道圣谛/道谛
《乐因》
Magga-sacca,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
 
梵志梵摩即于座上见四圣谛苦、集、灭、道,犹如白素,易染为色,如是梵摩即于座上见四圣谛苦、集、灭、道。
= “犹如白素,易染为色”:巴利本作Seyyathapi Nama Suddham Vattham Apagatakalakam Sammad Eva Rajanam Patiganheyya,确实地如清净无垢衣,当完全地染着色料。
(sù) = 上是“垂”,下是糸。糸,丝。织物光润则易于下垂。没有染色的丝绸[white silk](用作写字的丝绸或纸张[silk or paper for writing]/白色,雪白[white]/向来;从来就[at all]/质朴;不加装饰[simpleplain])
 
于是,梵摩见法得法,觉白净法,断疑度惑,更无余尊,不复由他,无有犹豫,已住果证,于世尊法得无所畏;即从座起,稽首佛足:“世尊,我今自归于佛、法及比丘众,唯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始,终身自归,乃至命尽。”
 
时,梵志梵摩又手向佛,白曰:“世尊,唯愿明日垂顾受请,及比丘众!”
(chuí) = 通“陲”。边疆;边境[frontier](垂挂[hang down]/低下,放低[lower]/赐予[vouchsafe]/接近,快要[approachnear]/敬语,多用于尊称长辈、上级对自己的行动[condescend]/留传[bequeathhand down])
(gù) = 回头看[turn round and look atlook back](观看,瞧[look]/顾虑[scruplehesitate]/照顾,关怀[take care of]/访问,拜访[call on])
 
世尊为梵志梵摩故,默然而受。
梵志梵摩知世尊默然受已,稽首佛足,绕三匝而去,还归其家,即于其夜施设肴馔极妙上味、种种丰饶食啖含消。
(yáo) = 做熟的鱼肉等[meat and fish dishes]
(zhuàn) = 陈设或准备食物[prepare foodfood served at table](一般的食品、食物[fooddinner])
施设已讫,平旦敷床,至时唱曰:“世尊,饭食已办,唯圣知时。”
平旦(píng dàn) = 天亮的时候。古人根据天色把夜半以后分为鸡鸣、昧旦、平旦三阶段;昧旦指天将亮而未亮的时间,平旦指天亮的时间。
 
于是,世尊过夜平旦,著衣持钵,比丘翼从,世尊在前,往诣梵志梵摩家,于比丘众前敷座而坐。
(yì) = 翅膀[wing](分成两翼或分列左右[divide into two wings]/辅助[render assistance to a ruler]/遮护[shelter])
梵志梵摩知世尊及比丘众众坐已定,自行澡水,以上味肴馔、种种丰饶食啖含消,自手斟酌,令极饱满;食讫收器,行澡水竟,取一小床,坐受咒愿。
(zhēn) = 用勺子舀取[ladle](用壶倒酒或茶水[pour]/考虑,考虑好坏,比较长短[consider])
(zhuó) = 斟酒[pour out liquor](斟酌,择善而行[weigh and consider])
祝愿/咒愿 = 指沙门于受食等之际,以唱诵或叙述咒语之方式为众生祈愿。据十诵律卷四十一载,古代印度婆罗门于受食毕,为施主祝愿赞叹,后释尊沿用此法为沙门之制。摩诃僧祇律卷三十四明威仪法,载有诸种咒愿文,如为亡人、生子、商旅、娶妇、布施僧众等祈福。诸律中多谓咒愿行于食后,然据成具光明定意经、过去现在因果经等载,受食前亦行咒愿。
 
梵志梵摩坐已,世尊为彼说咒愿曰:
 
“咒火第一斋,通音诸音本,王为人中尊,海为江河长,
= 咒火是第一之斋,通音就是诸音的根本,国王为人民当中最为尊贵的,海即为所有江河之长的。
 月为星中明,明照无过日。
 上下维诸方,及一切世间,从人乃至天,唯佛最第一。”
 
于是,世尊为梵志梵摩说咒愿已,从座起去。
弥萨罗国住经数日,摄衣持钵,则便游行至舍卫国,展转前进,到舍卫国,住胜林给孤独园。
于是,众多比丘舍卫乞食时,闻彼弥萨罗梵志梵摩以偈问佛事,彼便命终。
诸比丘闻已,食讫,中后收举衣钵,澡洗手足,以尼师坛著于肩上,往诣佛所,稽首作礼,却住一面,白曰:“世尊,我等众多比丘平旦著衣,持钵入舍卫乞食时,闻彼弥萨罗梵志梵摩以偈问佛事,彼便命终。
“世尊,彼至何处?为生何许?后世云何?”
 
世尊答曰:“比丘,梵志梵摩极有大利,最后知法,为法故不烦劳我。
“比丘,梵志梵摩五下分结尽,生彼得般涅槃,得不退法,不还此世。”
= “生彼得般涅槃”:会生于彼(色界天),然后般涅槃。
 
五顺下分结/五下结/五下/五下分结 = PancOrambhagiyani Samyojanani,指顺益下分界之五种结惑。乃对五上分结而立五下分结。即三界中之下分界(欲界)之五种结惑,系缚众生,令其不得超脱其界。欲界众生由于下述之欲贪与嗔恚二结,遂不得超离欲界,若有能超离者,由有身见等后三结,终亦还下于欲界,故偏立此五种,称为顺下分结。
欲贪
于顺情境上生起贪着之心而无有厌足。
嗔恚
于违情境上生起嗔恨之心而不自已。
有身见
于名(心)、色(色身)、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妄计为身,执着我见。
戒禁取见
取执非理无道之邪戒。
迷心乖理,狐疑不决,由此疑惑而迷真逐妄,背觉合尘。
 
尔时,世尊记说梵摩得阿那含。
 
四沙门果/声闻四果/四果 = 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之四种证果。其阶段依次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四果
名称
华译
果位
初果
须陀洹
Sotapanna,旧译作入流、至流、逆流。新译作预流。入流,意指初入圣者之流;逆流,谓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违逆生死之流。又初证圣果者,预入圣道之法流,故称预流。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生七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
#杂阿含经:入流分者有四种,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杂阿含经:若比丘于此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如实善观察,如实善观察者,于三结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于正觉,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见道位
有学
二果
斯陀含
Sakadagami,意译作一来、一往来。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返一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贪瞋痴薄。
修道位
三果
阿那含
Anagami,意译不还、不来、不来相。不再生于欲界。例如下一生生于色界或无色界的天界,并在天界证得涅槃。断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欲贪、瞋恚)
四果
阿罗汉
Arahant,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证得涅槃、解脱轮回。断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掉举、慢、无明);贪瞋痴永尽、烦恼永尽。
无学道
无学
 
佛说如是,梵志梵摩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