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6日星期六

中阿含经-心品第十四《瞿昙弥经第九》

卷四十七_分别诵第四_心品第十四《瞿昙弥经第九》
= “瞿昙弥经”:本经叙说佛陀姨母瞿昙弥夫人以金缕衣供佛,佛令施比丘众,但三劝而不从。时,阿难立于佛后,佛为阿难说七施众及十四私施,并谓四种布施之净与不净。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释羇瘦,在加鞞罗卫尼拘类树园。
= “释羇瘦”:Sakkesu,为一释迦族之国。Su(瘦)为于格复数语根,意为:于释迦族中。
= “加鞞罗卫”:Kapilavatthu,又作加毗罗卫,为悉达多太子之生处。
= 中阿含经业相应品第二《惒破经第二》:“尼拘类园”:Nigrodharama,位于迦毗罗卫城外。园内有释迦族为佛陀所建之精舍。
(jī) = 作为暂时的居住者而停留[sojourn]
 
尔时,摩诃簸逻阇钵提瞿昙弥持新金缕黄色衣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曰:“世尊,此新金缕黄色衣我自为世尊作,慈愍我故,愿垂纳受!”
= “摩诃簸逻阇钵提瞿昙弥”:Mahapajapati Gotami,为佛陀之姨母,又作大爱道夫人,后随佛出家。其出家因缘见中阿含第116经瞿昙弥经。
= “新金缕黄色衣”:巴利本作Dussayuga,一套衣物。
(bǒ) = 用簸箕盛粮食等上下颠动,扬去糠粃尘土等物[winnow]
(qú) = 隹,短尾鸟的总称。惊视的样子[frightenedpanicstricken](瞿昙氏的省称。亦指佛教或与佛教有关的事物[BuddhistBuddhism])
(lǚ) = 麻线[thread](泛指细而长的东西,线状物[filament])
(chuí) = 通“陲”。边疆;边境[frontier](垂挂[hang down]/低下,放低[lower]/赐予[vouchsafe]/接近,快要[approachnear]/敬语,多用于尊称长辈、上级对自己的行动[condescend]/留传[bequeathhand down])
 
世尊告曰:“瞿昙弥,持此衣施比丘众,施比丘众已,便供养我,亦供养众。”
= 妳应持此衣去布施比丘众;如布施比丘众后,便是和供养我一样,也是与供养大众一样。
 
大生主瞿昙弥至再三白曰:“世尊,此新金缕黄色衣我自为世尊作,慈愍我故,愿垂纳受!”
= “大生主”:Mahapajapati,为摩诃簸逻阇钵提之意译。
 
世尊亦至再三告曰:“瞿昙弥,持此衣施比丘众,施比丘众已,便供养我,亦供养众。”
 
尔时,尊者阿难立世尊后执拂侍佛。
(fú) = 拂拭;掸除[whiskflick](掠过或轻轻擦过[sweep]/违背;逆[disobey])
于是,尊者阿难白曰:“世尊,此大生主瞿昙弥于世尊多所饶益,世尊母命终后乳养世尊。”
 
世尊告曰:“如是,阿难;如是,阿难。
“大生主瞿昙弥实于我多所饶益,我母命终后乳养于我。
“阿难,我亦于大生主瞿昙弥多所饶益。
“所以者何?大生主瞿昙弥因我故,得自归于佛、法及比丘众,不疑三尊、苦集灭道,成就信、戒、多闻、施、慧,离杀断杀、不与取、邪淫、妄言,离酒断酒。
= “三尊”:指佛、法、僧。
 
四圣谛/四真谛/四谛 = Cattari Ariyasacca,谛,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苦圣谛/苦谛
《苦果》
Dukkha-sacca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
迷界/世界因果
集圣谛/集谛
《苦因》
Samudaya-sacca,集,招聚之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称集。谛,审实不虚之义。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称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苦之根源为渴爱,以渴爱之故,形成‘来世’与‘后有’。渴爱之核心乃由无明生起之虚妄我见,若有渴爱,便有生死轮回;欲免除生死之苦,须以智慧照见真理、实相,证得涅槃,断除渴爱,超脱轮回之苦。
灭圣谛/灭谛
《乐果》
Nirodha-sacca,灭,灭尽、息灭之义;谛,审实不虚之义。谓人类若能灭息苦之根本(欲爱),即可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如实审察了知此一真谛而无丝毫虚谬,即称灭谛。
悟界/出世间因果
道圣谛/道谛
《乐因》
Magga-sacca,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
 
“阿难,若有人因人故,得自归于佛、法及比丘众,不疑三尊、苦集灭道,成就信、戒、多闻、施、慧,离杀断杀、不与取、邪淫、妄言,离酒断酒者,此人供养于彼人至尽形寿,以饮食、衣被、床榻、汤药及若于种诸生活具,不得报恩。
= 中阿含经林品第十《瞿昙弥经第十》:“若使有人因人故”:假如有人,由于别人之故。
(tà) = 狭长而较矮的床形坐具[couchlongnarrow and low bed]
 
“复次,阿难,有七施众,有十四私施,得大福,得大果,得大功德,得大广报。
= “七施众”:巴利本作SattaSanghagata Dakkhina,七种僧类施,是指(一)佛在世时之二部众(比丘僧伽、比丘尼僧伽)、(二)佛灭度后之二部众,(三)比丘僧众,(四)比丘尼僧众,(五)特定之比丘、比丘尼众,(六)一定数目之比丘众,(七)一定数目之比丘尼众;因上述之七众,无论何者皆可作为布施之对象,故称七施众。
= “十四私施”:巴利本作CuddasaPatipuggalika Dakkhina,十四种对个人布施。
“阿难,云何七施众,得大福,得大果,得大功德,得大广报?
“信族姓男、族姓女,佛在世时,佛为首,施佛及比丘众,是谓第一施众,得大福,得大果,得大功德,得大广报。
= 1.施佛及比丘众。
“信族姓男、族姓女,世尊般涅槃后不久施二部众,施比丘众,施比丘尼众。
= 2. 施比丘众,3.施比丘尼众。
“入比丘僧园而白众曰:‘众中尔所比丘来,布施彼也。’
= “众中尔所比丘来,布施彼也”:如在大众当中的比丘来时,当会布施给他的。
= 4.
(ěr) = 窗格花纹[figuredecorative pattern]([that]/[you]/如此;这样/近。通“迩”[near])
“入比丘尼僧房而白众曰:‘众中尔所比丘尼来,布施彼也。’
= 5.
“是谓第五施众,得大福,得大果,得大功德,得大广报。
 
“阿难,当来时有比丘,名姓种,不精进,著袈裟衣
“彼不精进,不精进故施,依众故,缘众故,上众故,因众故,我说尔时施主得无量不可数不可计福,得善得乐,况复今比丘成就行事,成就除事,成就行事除事;
= 6. 不精进故施。
= 7. 况复今比丘成就行事
(chú) = 宫殿的台阶[steps of palace](清除,去掉[eliminateget rid of]/打扫[sweepclean])
“成就质直,成就柔软,成就质直柔软;
质直 = 指正直之心。佛道在悟达诸法实相,故质直心为修行者必具之心行。
“成就忍,成就乐,成就忍乐;
“成就相应,成就经纪,成就相应经纪;
相应 = Sampayutta,相等和合之意。即指法与法相互间有和合不离之关系,特别指心与心所间之关系而言,六因中之相应因即属此。
(jì) = 散丝的头绪[threads of silk](通“记”。记录,记载[record]/处理;治理[handlemanage])
“成就威仪,成就行来游,成就威仪行来游;
(yí) = 容止仪表[appearancebearing](法度;礼法[lawmoral standard])
威仪 = 威严之态度。谓起居动作皆有威德有仪则。即习称之行、住、坐、卧四威仪。又于佛门中,出家之比丘、比丘尼,戒律甚多,且异于在家众,而有‘三千威仪,八万律仪’和‘僧有三千威仪、六万细行,尼有八万威仪、十二万细行’等之说。一般谓戒重威仪轻,若广义解之,则制教之戒无非皆亦威仪之义,例如二百五十戒中,唯四重禁为戒分,余之僧残等总为威仪分。又如离性罪称之为具足戒,其余之遮戒则属威仪,皆可为证。
“成就信,成就戒,成就多闻,成就施,成就慧,成就信,戒、多闻、施、慧耶!
“是谓第七施众,得大福,得大果,得大功德,得大广报。
“是谓有七施众,得大福,得大果,得大功德,得大广报。
 
“阿难,云何有十四私施,得大福,得大果,得大功德,得大广报?
“有信族姓男、族姓女布施如来,施缘一觉,施阿罗诃,施向阿罗诃,施阿那含,施向阿那含,施斯陀含,施向斯陀含,施须陀洹,施向须陀洹,施离欲外仙人,施精进人,施不精进人,布施畜生。
= “缘一觉”:Pacceka-buddha,又译为一一觉、独觉、辟支佛。
= “阿罗诃”:巴利本作Tathagatasavaka-arahanta,已得阿罗汉果之如来弟子。
= “向阿罗诃”:巴利本作Arahattaphalasacchikiriyaya Patipanno,趣向证阿罗汉果之行者。
= “离欲外仙人”:Bahirako Kamesu Vitarago,于诸欲已离染之外道。
= “精进人”:巴利本作Puthujjanasilavannte,凡夫持戒之人。
= “不精进人”:巴利本作Puthujjanadussile,凡夫持邪戒之人。
四双八辈 = Cattari Purisa-yugani Attha Purisa-puggala,即四向四果。声闻依其修行之浅深而分四阶之果位及其向道。即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等四对八种。向与果合则为四双,分则为八辈。
 
四沙门果/声闻四果/四果 = 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之四种证果。其阶段依次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四果
名称
华译
果位
初果
须陀洹
Sotapanna,旧译作入流、至流、逆流。新译作预流。入流,意指初入圣者之流;逆流,谓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违逆生死之流。又初证圣果者,预入圣道之法流,故称预流。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生七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
#杂阿含经:入流分者有四种,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杂阿含经:若比丘于此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如实善观察,如实善观察者,于三结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于正觉,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见道位
有学
二果
斯陀含
Sakadagami,意译作一来、一往来。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返一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贪瞋痴薄。
修道位
三果
阿那含
Anagami,意译不还、不来、不来相。不再生于欲界。例如下一生生于色界或无色界的天界,并在天界证得涅槃。断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欲贪、瞋恚)
四果
阿罗汉
Arahant,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证得涅槃、解脱轮回。断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掉举、慢、无明);贪瞋痴永尽、烦恼永尽。
无学道
无学
 
“阿难,布施畜生得福百倍,施不精进人得福千倍,施精进人得福百千倍,施离欲外仙人得福亿百千倍,施向须陀洹无量,得须陀洹无量,向斯陀含无量,得斯陀含无量,向阿那含无量,得阿那含无量,向阿罗诃无量,得阿罗诃无量,缘一觉无量,况复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耶?
“此十四私施得大福,得大果,得大功德,得大广报。
 
“复次,阿难,有四种布施,三净施。
清净施 = 指行布施时,于施者、受者、施物三者,不执着为实有,而达到空之境界,称为清净施。
“云何为四?或有布施,因施主净,非受者;
布施家/施主 = Dana-pati,即施与僧众衣食,或出资举行法会等之信众。音译檀越。又梵汉兼举而称檀越施主、檀那主、檀主。
“或有布施,因受者净,非施主;
“或有布施,非因施主净,亦非受者;
“或有布施,因施主净,受者亦然。
 
“阿难,云何布施因施主净,非受者耶?
“施主精进行妙法,见来见果,如是见、如是说‘有施有施果’;受者不精进,行恶法,不见来不见果,如是见、如是说‘无施无施果’。
= “见来见果”:能见未来,能见其果。
(lái) = [wheat](由彼至此;由远到近。与“去”、“往”相对[comearrive]/归服;归顺[come over and pledge allegiance]/招来;招致。后多作“徕”[incurgive rise]/以来,表示时间从过去某时持续到现在[ever since]/未来,将来[futurenextincoming])
“是谓布施因施主净,非受者也。
 
“阿难,云何布施因受者净,非施主耶?
“施主不精进,行恶法,不见来不见果,如是见、如是说‘无施无施果’;受者精进行妙法,见来见果,如是见、如是说‘有施有施果’。
“是谓布施因受者净,非施主也。
 
“阿难,云何布施非因施主净,亦非受者耶?
“施主不精进,行恶法,不见来不见果,如是见,如是说‘无施无施果’;受者亦不精进,行恶法,不见来不见果,如是见、如是说‘无施无施果’。
“是谓布施非因施主净,亦非受者。
 
“阿难,云何布施因施主净,受者亦然耶?
“施主精进行妙法,见来见果,如是见、如是说‘有施有施果’;受者亦精进行妙法,见来见果,如是见、如是说‘有施有施果’。
“是谓布施因施主净,受者亦然。”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精进施不精进,如法得欢喜心,信有业及果报,此施因施主净。
= 有精进的人,布施给与不精进的人,是如法而得欢喜之心,乃信有业因,以及其果报,这种布施,就是因于施主的清净。
 不精进施精进,不如法非喜心,不信业及果报,此施因受者净。
= 不精进的人,布施给精进的人,乃不是如法,也不是欢喜心,可说是不信仰有业因,以及其果报,这种布施,乃因于受施的人之清净。
 懈怠施不精进,不如法非喜心,不信业及果报,如是施无广报。
= “如是施无广报”:像如是的布施,则并没有广大的果报。
 精进施于精进,如法得欢喜心,信有业及果报,如是施有广报。
 奴婢及贫穷,自分施欢喜,信业信果报,此施善人称。
= 为人的奴婢,以及贫穷的人,自量自己的身份而布施,而欢喜,信有其业因,信有其果报,这种布施为善,为人人称赞的。
 正护善身口,舒手以法乞,离欲施离欲,是财施第一。”
= 要善于正护其身口,应舒伸其手,以法而乞;离欲的人,布施给离欲的人,是财施当中的第一的。
(shū) = 伸展,舒展[stretch](舒畅[comfortable]/宽;广阔[broad])
(qǐ) = 向人求讨[beggo begging](引申为请求,希望[askrequesthope])
 
佛说如是,尊者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