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0日星期四

中阿含经-大品第十一《释问经第十八》

卷三十三_念诵第三_大品第十一《释问经第十八》
= “释问经”:本经叙说天王释先遣五结乐子以琴歌见佛,次来问法,佛为说:因思有念,因念有欲,因欲有爱、不爱,因爱、不爱有悭、嫉二结,致生大苦阴。并说八正道、断三法、修三法、护六根等。天王释闻佛开示,见法得法,并证初果。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摩竭陀国,在王舍城东,㮈林村北,鞞陀提山因陀罗石室。
= “摩竭陀”:Magadha,又作摩揭陀、摩伽陀,古国名,为佛世时,中印度十六大国之一。
= “㮈林”:Ambasanda,村名,即庵婆罗村。
= “鞞陀提”:Vediyaka,又作毗陀,山名。
= “因陀罗石室”:Indasalaguha,又作帝释岩、石室精舍。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佛在摩竭国庵婆罗村北,毗陀山因陀婆罗窟中。
(nài)
(bǐng) = 刀鞘[sheath of a knife](pí = 鼓名。)
 
尔时,天王释闻佛游摩竭陀国,在王舍城东,㮈林村北,鞞陀提山因陀罗石室。
时,天王释告五结乐子:“我闻世尊游摩竭陀国,在王舍城东,㮈林村北,鞞陀提山因陀罗石室;五结,汝来共往见佛。”
= “五结乐子”:又作五髻,为侍奉帝释天之乐神名。巴利本作Pancasikha Gandhabbaputta,干达婆子般遮翼。长阿含第十四经释提桓因问经作“执乐神般遮翼”。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释提桓因即告执乐神般遮翼曰:“我今欲诣世尊所,汝可俱行,此忉利诸天亦当与我俱诣佛所。”
 
五结乐子白曰:“唯然。”
 
于是,五结乐子挟琉璃琴从天王释行。
= “琉璃琴”:巴利本作Beluva-panduvina,黄色的橡木琴。佛说帝释所问经作“琉璃宝装箜篌”。
(xié) = 用胳膊夹住[hold sth. under the arm](怀抱,怀有[harbor]/jiā = 古同“夹”,从物体两边钳住。)
三十三天闻天王释其意至重,欲往见佛,三十三天亦复侍从天王释行。
于是,天王释及三十三天、五结乐子犹如力士屈伸臂顷,于三十三天忽没不现已,住摩竭陀国王舍城东,㮈林村北,鞞陀提山,去石室不远。
 
尔时,鞞陀提山光耀极照,明如火焰。
(yàn) = 火苗[flame](火光;辉光[flame]/光亮[light]/燃烧[burn])
彼山左右居民见之,便作是念:“鞞陀提山火烧普燃。”
 
时,天王释住一处已,告曰:“五结,世尊如是住无事处山林树下,乐居高岩,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宴坐,有大威德。
(yán) = 高峻的山崖[cliff](高山[mountain])
(yàn) = 请人吃饭喝酒,聚会在一起喝酒吃饭[entertain at a banquet](假借为“安”。安闲,安逸[easyleisurely])
燕坐/宴坐 = 安身正坐之意,指坐禅。又为‘坐禅’之代名词。
“诸天共俱,乐彼远离,宴坐安隐,快乐游行,我等未通,不应便前。
(tōng) = 没有堵塞,可以通过[openthroughunimpeded](遍;次[time]/了解;精通[understandcomprehendbe proficient inbe well versed in]/传递;传达[pass oncommunicate]/流通,互相交换[exchange]/共同[common]/整个,全部[whole])
“五结,汝往先通,我等然后当进。”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释提桓因告般遮翼曰:“如来至真甚难得睹,而能垂降此闲静处,寂默无声,禽兽为侣,此处常有诸大神天侍卫世尊;汝可于前鼓琉璃琴娱乐世尊,吾与诸天寻于后往。”
 
五结乐子白曰:“唯然。”
 
于是,五结乐子受天王释教已,挟琉璃琴即先往至因陀罗石室,便作是念:“知此处离佛不近不远,令佛知我,闻我音声。”
住彼处已,调琉璃琴,作欲相应偈、龙相应偈、沙门相应偈、阿罗诃相应偈,而歌颂曰:
= “作欲相应偈阿罗诃相应偈”:巴利本作Buddhupasamhita Dhammupasamhita Arahantupasamhita Kamupasamhita,有关佛、有关法、有关阿罗汉、有关爱欲。
 
“贤礼汝父母,月及耽浮楼,谓生汝殊妙,令我发欢心。
= “贤礼汝父母,月及耽浮楼:巴利本作Vande Te Pitaram Bhadde Timbaram Suriya-vaccase,如太阳之光辉的跋陀(贤姊)!我礼拜妳的父亲耽浮楼。其中Timbaru为耽浮楼,亦即乐神干闼婆王。而Suriya-vaccase,可能是Suriya-vaccasin之语尾变化,则为干闼婆之女跋陀(Bhadda)之美称,太阳之光辉。
= 贤姊〔跋陀,干闼婆乐神之女儿〕!我首先礼拜您的父母,有如月的光辉那样,以及躭浮楼〔干闼婆乐神,贤的父亲〕,因为能诞生你这么的殊妙,使我能起欢喜之心。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跋陀礼汝父,汝父甚端严,生汝时吉祥,我心甚爱乐。
 烦热求凉风,渴欲饮冷水,如是我爱汝,犹罗诃爱法。
= “犹罗诃爱法”:巴利本作Dhammo Arahatam Iva,犹如阿罗汉之(爱)法。
= 如烦热时之求凉风,口渴时之欲饮冷水那样,像如是的,我乃非常的敬爱您,有如阿罗诃〔阿罗汉〕之爱法那样。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如热遇凉风,如渴得冷泉,如取涅槃者,如水灭于火。
 如收水甚难,著欲亦复然,无量生共会,如施与无著。
= 如欲收拾拨弃之水,是非常的困难那样,着于欲也是同样的道理的;无量的众生共会在于一处,如布施之没有执着那样。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本以小因缘,欲心于中生,展转遂增广,如供养罗汉。
 池水清且凉,底有金粟沙,如龙象热逼,入此池水浴。
= “金粟沙”:巴利本作Kinjakkha,莲之花。
(sù) = 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称“小米”[foxtail milletmillet]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犹如清凉池,众华覆水上,疲热象沐浴,举身得清凉。
 犹如钩牵象,我意为汝伏,所行汝不觉,窈窕未得汝。
= 犹如被钩所牵的象那样,我的心意都为您而降伏;我所行所作的,你都不觉到。妳那窈窕〔幽静闲雅〕之姿,我却未能得到于妳。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我心生染著,爱好不舍离,欲舍不能去,如象为钩制。
(yǎo) = 幽深,深远[far-reaching](通“幽”。隐蔽,隐微[conceal]/美好[fine])
(tiǎo) = 深邃[profound](美;美色[beautiful])
 我意极著汝,烦冤烧我心,是故我不乐,如人入虎口。
(yuān) = 屈缩;不舒展[bend](枉曲,冤屈[injusticewrong]/通“怨”。冤仇,仇敌[foeenmityhatredrancour])
 如释子思禅,常乐在于一,如牟尼得觉,得汝妙净然。
= 有如释子之思惟禅定,心都常乐而专一,有如牟尼之得证觉道,得到你那种微妙的净然。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释子专四禅,常乐于闲居,正意求甘露,我专念亦尔。
 如牟尼所乐,无上正尽觉,如是我所乐,常求欲得汝。
= 有如牟尼之所乐的那种无上的正尽觉,像如是的,就是我所喜乐的,都常求欲得到于您。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能仁发道心,必欲成正觉,我今求彼女,必欲会亦尔。
 如病欲得药,如饥欲得食,贤汝止我心,犹如水灭火。
= 有如患病而欲得良药,如饥渴的人之欲得饮食那样;贤姊!妳乃止息我的心,犹如水之消灭火那样。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如病得良医,饥者得美食,充足生快乐,如罗汉游法。
 若我所作福,供养诸无著,彼是悉净妙,我共汝受报。
= 如我所作的福德,而能供养诸无着〔觉者〕的话,则那些均为是净妙之故,我乃共与你受其果报。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我前后所施,供养诸罗汉,世有福报者,尽当与彼供。
 愿我共汝终,不离汝独活,我宁共汝死,不用相离生。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汝死当共死,汝无我活为?宁使我身死,不能无汝存。
 释为与我愿,三十三天尊,汝人无上尊,是我愿最坚。
= 释尊!愿您赐与我能达成此愿,三十三天的诸天都尊敬您,您乃为人天中的无上之尊,此是我的愿,是最坚固之愿。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忉利天之主,释今与我愿,称汝礼节具,汝善思察之。
 是故礼大雄,稽首人最上,断绝诸爱刺,我礼日之亲。”
= “日之亲”:Adiccabandhu,指释迦牟尼佛。印度神话将古印度分日、月二统,传释尊出身于日统,故有此称。
 
于是,世尊从三昧起,赞叹五结乐子曰:“善哉!善哉!五结,汝歌音与琴声相应,琴声与歌音相应,歌音不出琴声外,琴声不出歌音外。
“五结,汝颇忆昔时歌颂此欲相应偈、龙相应偈、沙门相应偈、阿罗诃相应偈耶?”
(pō) = 头偏[obliquebe inclined to one sideslant](略微;稍[rather]/很;甚[very]/不可。通“叵”[dont])
 
五结乐子白曰:“世尊,唯大仙人自当知之。
= “大仙人”:Mahesi,此处为对佛之敬称。“大”表示成就;“仙人”则为印度人对修行有成就者之尊称。
“大仙人,昔时世尊初得觉道,游郁鞞罗尼连禅河岸,阿阇惒罗尼拘类树下。
= “郁鞞罗”:Uruvela,村名,位于佛陀伽耶之南,距尼连禅河约一哩左右。
= “尼连禅河”:Neranjara,恒河支流,有释尊成道故迹。
= “阿阇惒罗尼拘类”:Ajapala-nigrodha,树名,羊牧榕树。
(hè) = 古均同“和”。
“尔时,耽浮楼乐王女,名贤月色,有天名结,摩兜丽御车子,求欲彼女。
= “贤月色”:巴利本作Bhadda Suriya-vaccasa,如太阳光辉之跋陀,Bhadda(贤、跋陀)为名,Suriya-vaccasa(太阳之光辉)为其美称。
= “有天名结,摩兜丽御车子”:意为有一名为“结”之天人,他是驾御马车的摩兜丽(Matali)之子。
= 那时,躭浮楼(干闼婆)乐王之女,名叫贤月色(贤为跋陀,如月亮之明净),有一位天神名叫结,是驾御车辆,名叫摩兜丽的孩子,欲求那位天女。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尔时,般遮翼白佛言:“我念世尊昔郁鞞罗尼连禅水边,阿游波陀尼俱律树下初成佛道时,有尸汉陀天大将子及执乐天王女,共于一处,但设欲乐。
“大仙人,彼当求欲于彼女时,我亦复求欲得彼女。
“然,大仙人,求彼女时竟不能得,我于尔时住彼女后,便歌颂此欲相应偈、龙相应偈、沙门相应偈、阿罗诃相应偈。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我于尔时见其心尔,即为作颂,颂说欲缚,亦说梵行,亦说沙门,亦说涅槃。
“大仙人,我歌颂此偈时,彼女回顾,怡然含笑而语我曰:‘五结,我未曾见彼佛世尊,然我已从三十三天闻彼世尊、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五结,若汝能数称叹世尊者,可与汝共事。’
= “若汝能数称叹世尊者,可与汝共事”:如果你能数数(屡次,常常)称叹世尊的话,就可以和你共事大仙人(佛陀)。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彼天女闻我偈已,举目而笑,语我言:‘般遮翼,我未见如来;我曾于忉利天法讲堂上,闻彼诸天称赞如来,有如是德,有如是力;汝常怀信,亲近如来,我今意欲与汝共为知识。’
(yí) = 和悦的样子[cheerfulhappy]
 
佛陀十号,依次略解于下:
如来
Tathagata,如实达于真理者。
无所著
Arahant,又作阿罗汉、应供,即值得(应)受到尊敬、供养、奉事之人。
等正觉
Sammasambuddha,又作正遍知、三藐三佛陀。
明行成为
Vijjacaranasampanna,“明”,谓智慧;“行”,谓身、口、意三妙行;“成为”,谓完全具足。“明行成为”,即谓完全具足智慧与身、口、意三业之德行者。
善逝
Sugata,如实去彼岸,不再退没生死海者。
世间解
Lokavidu,又作知世间,能了知一切有情、非有情之世界之人。
无上士
Anuttara,至上之人,即无人能出其上。
道法御
Purisadamma Sarathi,又作调御丈夫,能调伏其他一切人者。
天人师
Sattha Deva-manussanam,堪任诸天与人类之导师者。
众祐
Bhagavant,又作世尊。
 
“大仙人,我唯一共会,自后不复见。”
= 我乃唯一与她共会,自此以后,就不再见到了。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世尊,我时与一言之后,不复与语。
 
于是,天王释而作是念:“五结乐子已令世尊从定觉起已,通我于善逝。”
= “通我于善逝”:通报我给与善逝(佛陀)了。
彼时,天王释告曰:“五结,汝即往彼,为我稽首佛足,问讯世尊圣体康强,安快无病,起居轻便,气力如常耶?作如是语:‘大仙人,天王释稽首佛足,问讯世尊圣体康强,安快无病,起居轻便,气力如常耶?大仙人,天王释及三十三天欲见世尊。’”
 
五结乐子白曰:“唯然。”
 
于是,五结乐子舍琉璃琴,叉手向佛,白曰:“世尊,唯大仙人,天王释稽首佛足,问讯世尊圣体康强,安快无病,起居轻便,气力如常耶?大仙人,天王释及三十三天欲见世尊。”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时,般遮翼承帝释教,即诣世尊所,头面礼足,于一面住,白世尊言:“释提桓因及忉利诸天故,遣我来问讯世尊:‘起居轻利,游步强耶?’”
 
尔时,世尊告曰:“五结,今天王释安隐快乐,及诸天、人、阿修罗、揵沓惒、罗刹及余种种身安隐快乐。
= “揵沓惒”:Gandhabba,即干闼婆,又作寻香神、乐神。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世尊报曰:“使汝帝释及忉利天寿命延长,快乐无患;所以然者?诸天、世人及阿须轮诸众生等,皆贪寿命、安乐、无患。”
(qián) = 用肩扛。/jiàn = 古同“楗”,堵塞河堤决口所用的竹木等材料。
(tà) = 话多[talkativeverbose]
“五结,天王释欲见我者,随其所欲。”
 
于是,五结乐子闻佛所说,善受善持,稽首佛足,绕三匝而去;往诣天王释所,白曰:“天王,我已为白世尊,世尊今待天王,唯愿天王自当知时!”
(dài) = 等待,等候[wait for](对待[treatdeal with]/暂时停留[stay])
 
于是,天王释及三十三天、五结乐子往诣佛所。
时,天王释稽首佛足,再三自称名姓言:“唯大仙人,我是天王释,我是天王释。”
 
世尊告曰:“如是!如是!拘翼,汝是天王释。”
= “拘翼”:巴利本作Kosiya,憍尸迦,帝释之别名。
天帝释/天主/帝释天 = Sakka Devanam Inda,音译释迦提桓因陀罗。略称释提桓因、释迦提婆。本为印度教之神,于古印度时,称因陀罗;入佛教后,称为帝释天。据诸经论所载,帝释天原为摩伽陀国之婆罗门,由于修布施等福德,遂生忉利天,且成为三十三天之天主。
 
时,天王释再三自称名姓,稽首佛足,却住一面。
三十三天及五结乐子亦稽首佛足,却住一面。
时,天王释白曰:“唯大仙人,我去世尊近远坐耶?”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时,帝释白佛言:“不审我今去世尊远近可坐?”
 
世尊告曰:“汝近我坐;所以者何?汝有大天眷属。”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佛告帝释曰:“汝天众多,但近我坐。”
 
于是,天王释稽首佛足,却坐一面。
三十三天及五结乐子亦稽首佛足,却坐一面。
尔时,因陀罗石室忽然广大。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时,世尊所止因陀罗窟,自然广博,无所障碍。
所以者何?佛之威神及诸天威德。
 
时,天王释坐已,白曰:“唯大仙人,我于长夜欲见世尊,欲请问法。
“大仙人,往昔一时世尊游舍卫国,住石岩中。
“大仙人,我尔时自为及为三十三天,乘千象车,往至鞞沙门大王家。
= 我在那时,为了自己,也为了三十三天,就乘驾御千象的车辆,到达鞞沙门大王(四天王之一,主北方)之家。
 
护国四王/四大天王/四王/护世四天王 = 即持国(东方)、增长(南方)、广目(西方)、多闻(北方)四天王。此四天王居须弥山四方之半腹,常守护佛法,护持四天下,令诸恶鬼神不得侵害众生,故称护世,又称护国。
负责守护
率领
东方持国天王
Dhata-rattha,音译为提头赖吒。“持国”意为慈悲为怀,保护众生,护持国土,故名持国天王。手持琵琶或阮琴,有两义:一、弦乐器松紧要适中,太紧则易断,太松则声不响,表行中道之法;二、是主乐神,表明他要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教。
东胜神洲
乾闼婆、毗舍遮
南方增长天王
Virulhaka,音译为毗楼勒叉。“增长”意为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故名增长天王。手握宝剑,有两义:一、宝剑象征智慧,慧剑斩烦恼;二、为的是保护佛法,不受侵犯。
南瞻部洲
鸠槃荼、薜荔多
西方广目天王
Virupakkha,音译为毗楼博叉。“广目”意为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故名广目天王。手缠一条龙或是蛇,有两义:一、表世间多变之意,二、是龙神的首领。另一手上拿着宝珠,表内心不变之意。
西牛贺洲
龙、富单那
北方多闻天王
Vessavana,音译为毗沙门。“多闻”意为颇精通佛法,以福、德闻于四方。左手卧银鼠,右持宝伞<或作宝幡>,有两义:一:伞盖代表要保护自己的内心不受外面环境染污;二、用以遮蔽世间,避免魔神危害,以护持人民财富。又名施财天,是古印度的财神。
北俱芦洲
夜叉、罗刹
 
“尔时,鞞沙门大王家有妾,名盘阇那。
= “盘阇那”:Bhunjati,译为妙臂,为毗沙门神之妻。
(qiè) = 女奴[woman slave](妻子之外另娶的女人[concubine])
“尔时,世尊入定寂然,彼妾叉手礼世尊足。
“大仙人,我语彼曰:‘妹,我今非往见世尊时,世尊入定;若世尊从定寤者,妹便为我稽首佛足,问讯世尊圣体康强,安快无病,起居轻便,气力如常耶?作如是说:“唯大仙人,天王释稽首佛足,问讯世尊圣体康强,安快无病,起居轻便,气力如常耶?”’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帝释白佛言:“一时,佛在舍卫国婆罗门舍,尔时世尊入火焰三昧。我时以少因缘,乘千辐宝车,诣毗楼勒天王所,于空中过,见一天女叉手在世尊前立,我寻语彼女言:‘若世尊三昧起者,汝当称我名字,问讯世尊,起居轻利,游步强耶?’
(wù) = 睡醒[wake up](通“悟”。觉悟,认识到[realize])
“大仙人,彼妹为我稽首佛足,问讯世尊,世尊为忆不耶?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不审彼女后竟为我达此心不?世尊,宁能忆此事不?
 
世尊告曰:“拘翼,彼妹为汝稽首我足,具宣汝意,问讯于我,我亦忆。
“拘翼,当汝去时,闻此音声,便从定寤。”
= 当你离开的那个时候,我听此音声,便从禅定寤觉起来了。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忆耳!彼女寻以汝声致问于我,吾从定起,犹闻汝车声。
 
“大仙人,昔时我闻:若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出于世时,增诸天众,减阿修罗。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昔者,我以少缘,与忉利诸天集在法堂,彼诸旧天皆作是言:‘若如来出世,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轮众。’
= “闻”:巴利本作Sutam
= “减”:巴利本作Hayanti
“大仙人,我自眼见世尊弟子比丘从世尊修习梵行,舍欲离欲,身坏命终,得至善处,生于天中。
“大仙人,瞿毗释女是世尊弟子,亦从世尊修习梵行,憎恶是女身,爱乐男形,转女人身,受男子形,舍欲离欲,身坏命终,得生妙处三十三天,为我作子。
= “瞿毗释女”:Gopika Nama Sakya-dhita Ahosi,瞿毗又作瞿婆,即耶输陀罗,悉达多太子之妃,善觉王之女。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此有瞿夷释女,于世尊所净修梵行,身坏命终,生忉利天宫,即为我子。
“彼既生已,诸天悉知:瞿婆天子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忉利诸天皆称言:‘瞿夷大天子有大功德,有大威力。’
 
“大仙人,我复见有世尊弟子三比丘等,亦从世尊修习梵行,不舍离欲,身坏命终,生余下贱伎乐宫中。
= “伎乐宫”:巴利本作Gandhabbakayam,干闼婆身,即音乐身。
“彼既生已,日日来至三十三天供事诸天,奉侍瞿婆天子。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复有余三比丘,于世尊所净修梵行,身坏命终,生于卑下执乐神中,常日日来为我给使。
“天子见彼已,而说颂曰:
 
“与眼优婆私,我字名瞿毗,奉敬佛及法,净意供养众。
= “与眼”:巴利本作Cakkhumato,应译作“有眼者”或“具眼者”较为正确。
 我已蒙佛恩,释子大佑德,妙生三十三,彼知佑天子。
= 我已经承蒙佛陀的大恩惠,而为释子,而具有了大佑德;巧妙的,能往生在于三十三天〔忉利天,第二层天〕,他们都知道而称我为佑天子。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我本礼敬汝,从佛闻上法,生三十三天,为帝释作子。
 见彼本比丘,受生伎乐神,叉手面前立,瞿婆为说偈。
= “伎乐神”:即指干闼婆天,八部众之一,为帝释天司雅乐之神。不食酒肉,唯求香以资阴身,且自其阴身出香,故亦有香神、寻香神之称。
 是本瞿昙子,我本为人时,来至到我家,饮食好供养。
 汝本与圣等,行无上梵行,今为他所使,日来奉事天。
= 你们本来都和圣者同样的修行无上的梵行的人,而现在乃为他人所支使,天天都须要来奉事于天。
 我本承事汝,闻圣善说法,得信成就戒,妙生三十三。
 汝本受奉事,行无上梵行,今为他所使,日来奉事天。
 汝以何为面?受持佛法已,反背不向法,是眼觉善说。
= 巴利本作Kuto-mukha Nama Ime Bhavanto Buddhassa Dhammam Na Patiggahesum Paccattam Veditabbo Hi Dhammo Sudesito Cakkhumatanubuddho,诸位尊者!究竟面向何处而不受持佛之法?各自应知(此为)具眼者(佛)所觉悟而善说之法。
= 你们到底面向何处而去的呢?你们既受持佛法后,又反背而不向于法,不好好的学习此眼觉〔佛陀〕所善说之法呢?
 我昔见汝等,今生下伎乐,自行非法行,自生于非法。
 我本在居家,观我今胜德,转女成天子,自在五欲乐。
 彼诃瞿昙子,厌已叹瞿昙:我今当进行,天子真谛说。
= “彼诃瞿昙子,厌已叹瞿昙”:巴利本作Te Codita Gotama-savakena Samvegam Apadum Samecca Gopakam,彼等因以瞿昙弟子而被呵责,既产生恐惧已,同意于瞿婆(而说)。
= 你们既不用功,就被诃责为当甚么瞿昙〔佛陀〕的弟子呢?由于被诃责而忏愧后,又称叹瞿昙〔佛陀〕;我现在当会进行,有关于天子之真谛之说: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生此处不净,为他所触娆,闻已当患厌,此处可厌患。
 二于彼勤行,忆瞿昙法律,知欲有灾患,即彼舍离欲。
= 你们有二位,都在那里勤行用功,都忆念瞿昙〔佛陀〕之正法与律戒,都知道欲贪有种种的灾患,因此,就舍离其欲贪。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二人勤精进,思惟如来法,舍彼所恋著,观欲不净行。
 彼为欲结缚,即得舍远离,如象断羁绊,度三十三天。
= 他们虽然都被欲贪所结缚,然而即得舍弃而远离。有如大象的断除其羁靽那样,而度到三十三天来。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欲缚不真实,诳惑于世间,如象离羁绊,超越忉利天。
(jī) = 马笼头[bridle](系,捆绑;束缚,拘束[bindrestrain])
(bàn) = 驾车时套在牲口后部的皮带[crupper](羁绊;拘束;束缚[tie])
 因陀罗天梵,一切皆来集,即彼坐上去,雄猛舍尘欲。
= “因陀罗”:Inda,即天帝释、释提桓因。
= 因陀罗〔释帝天〕、天、梵,一切都来集;即他们就坐上而去,雄猛而舍弃尘垢之欲贪。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释及忉利天,集法讲堂上,彼已勇猛力,超越忉利天。
 帝释见已厌,胜天天中天,彼本生下贱,度三十三天。
= 帝释见后生厌而喜胜天的天中之天;他本来乃生为下贱的人,而度到三十三天来。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释叹未曾有,诸天亦见过,此是释迦子,超越忉利天。
 厌已妙息言,瞿婆后说曰:人中有佛胜,释牟尼知欲。
= 讨厌后,已妙息其言;瞿婆天我,后来说言而说:在人中有佛,乃为最胜者,释迦牟尼乃如实而知道欲。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患厌于欲缚,瞿夷说此言;摩竭国有佛,名曰释迦文。
 彼子中失念,我诃更复得,于三中之一,则生伎乐中。
= 学佛的子弟曾在于其中失去其意念,我乃诃责,而更使其再得其愿望;在于三人之中,有一人,则生于伎乐天中。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彼子本失意,其后还得念;三人中一人,故为执乐神。
(hē) = 怒责,大声发怒地喝斥[scold loudly]
 二成等正道,在天定根乐,汝说如是法,弟子无有惑。
= 二位则成等正道,在于天,而有定根之乐,你说如是之法,弟子并没有疑惑。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二人见道谛,超越忉利天;世尊所说法,弟子不怀疑。
 度漏断邪疑,礼佛胜伏根,若彼觉诸法,二得升进处。
= 已度有漏而断邪疑,礼拜佛陀之胜,而伏诸根,如果他能觉诸法的话,其二人定能得升进之处。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俱共同闻法,二人胜彼一。
 彼得升进已,生于梵天中,我等知彼法,大仙来至此。”
= 他们得升进后,会生在于梵天中;我们知道其法,大仙必定来至于此。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自见殊胜已,皆生光音天,我观见彼已,故来至佛所。
 
尔时,世尊便作是念:“此鬼长夜无有谀谄,亦无欺诳,无幻质直。
= 此鬼神长夜(久来)都不会有谀谄,也没有欺诳,无幻而质直。
(yú) = 奉承,谄媚[flatter](谄媚的话[flattery])
(chǎn) = 谄媚,曲意迎合[adulateflatter]
“若有问者,尽欲知故,不欲触娆,彼之所问亦复如是,我宁可说甚深阿毗昙。”
= “阿毗昙”:Abhidhamma,论、胜论、最上法、增上法。
= 如果有事要问的话,都是尽为欲知其事之故,并不是欲来触娆的,他之所问之事,也是同样之理;我宁可演说甚深的阿毗昙(无比法,胜法)。
(rǎo) = 烦扰;扰乱[troubledisturb]
 
世尊知已,为天王释说此颂曰:
 
“于现法乐故,亦为后世乐,拘翼自恣问,随意之所乐,
 彼彼之所问,尽当为决断。
 世尊已见听,日天求见义,在摩竭陀国,贤婆娑婆问。”
= “婆娑婆”:Vasava,为帝释天之异名。
= 世尊我已允许你了,日天〔释帝天〕求见的真义,我都见到了。在此摩竭陀国,贤者-婆娑婆〔帝释天〕,尽管放心的问吧!
 
于是,天王释白曰:“世尊,天、人、阿修罗、揵沓惒、罗刹及余种种身各各有几结耶?”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诸天、世人、乾沓和、阿修罗及余众生等,尽与何结相应,乃至怨仇、刀杖相向?
= “结”:Samyojana,烦恼之异名。
 
世尊闻已,答曰:“拘翼,天、人、阿修罗、揵沓惒、罗刹及余种种身各各有二结,悭及嫉也。
= “悭及嫉也”:悭(Macchariya)与嫉(Issa),为有情之二大烦恼。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怨结之生,皆由贪嫉,故使诸天、世人、阿修罗、余众生等,刀杖相加。
(qiān) = 吝啬[stingy]
(jí) = 忌妒才德地位等美好的人。泛指忌妒[envybe jealous]
“彼各各作是念:‘令我无杖、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无斗、无苦,安乐游行。’
(zhàng) = 执;持[holdgrasp](用棍子打;拷打[flog with a stick]/手杖<走路时手里拄着的棍子,俗称“拐杖”>[canestick]/泛指棍棒或棒状物[rod or staff used for specific purpose])
“彼虽作是念,然故有杖、有结、有怨、有恚、有诤、有斗、有苦,无安乐游行。”
 
时,天王释闻已,白曰:“唯然,世尊。
“唯然,善逝。
“唯然,大仙人,天、人、阿修罗、揵沓惒、罗刹及余种种身各各有二结,彼作是念:‘令我无杖、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无斗、无苦,安乐游行。’
“彼虽作是念,然故有杖、有结、有怨、有恚、有诤、有斗、有苦,无安乐游行。唯然,世尊。
“唯然,善逝。
“唯然,大仙人,如佛所说法,我悉知之,我断疑度惑,无有犹豫,闻佛所说故。”
 
时,天王释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复问曰:“大仙人,悭、嫉者,何因何缘?为从何生?由何而有?复何因由无悭、嫉耶?”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但不解此贪嫉之生,何由而起?何因何缘?谁为原首?从谁而有?从谁而无?
 
世尊闻已,答曰:“拘翼,悭、嫉者,因爱、不爱,缘爱、不爱,从爱、不爱生,由爱、不爱有;若无爱、不爱者,则无悭、嫉也。”
= “爱、不爱”:巴利本作Piyapiya,爱、憎。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贪嫉之生,皆由爱憎;爱憎为因,爱憎为缘,爱憎为首,从此而有,无此则无。
 
时,天王释闻已,白曰:“唯然,世尊。
“唯然,善逝。
“唯然,大仙人,悭、嫉者,因爱、不爱,缘爱、不爱,从爱、不爱生,由爱、不爱有;若无爱、不爱者,则无悭、嫉也。
“唯然,世尊。
“唯然,善逝。
“唯然,大仙人,如佛所说法,我悉知之,我断疑度惑,无有犹豫,闻佛所说故。”
 
时,天王释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复问曰:“大仙人,爱、不爱者,何因何缘?为从何生?由何而有?复何因由无爱、不爱耶?”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但不解爱憎复何由而生?何因何缘?谁为原首?从谁而有?从谁而无?
 
世尊闻已,答曰:“拘翼,爱、不爱者,因欲缘欲,从欲而生,由欲故有;若无欲者,则无爱、不爱。”
= “欲”:Chanda,希求之义,希求尘境。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爱憎之生,皆由于欲;因欲缘欲,欲为原首,从此而有,无此则无。
 
时,天王释闻已,白曰:“唯然,世尊。
“唯然,善逝。
“唯然,大仙人,爱、不爱者,因欲缘欲,从欲而生,由欲故有;若无欲者,则无爱、不爱。
“唯然,世尊。
“唯然,善逝。
“唯然,大仙人,如佛所说法,我悉知之,我断疑度惑,无有犹豫,闻佛所说故。”
 
时,天王释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复问曰:“大仙人,欲者,何因何缘?为从何生?由何而有?复何因由无有欲耶?”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但不知此欲复何由而生?何因何缘?谁为原首?从谁而有?从谁而无?
 
世尊闻已,答曰:“拘翼,欲者,因念缘念,从念而生,由念故有;若无念者,则无有欲。”
= “念”:巴利本作Vitakka,于所对之境记忆不忘。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爱由想生,因想缘想,想为原首,从此而有,无此而无。
 
时,天王释闻已,白曰:“唯然,世尊。
“唯然,善逝。
“唯然,大仙人,欲者,因念缘念,从念而生,由念故有;若无念者,则无有欲。
“唯然,世尊。
“唯然,善逝。
“唯然,大仙人,如佛所说法,我悉知之,我断疑度惑,无有犹豫,闻佛所说故。”
 
时,天王释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复问曰:“大仙人,念者,何因何缘?为从何生?由何而有?复何因由无有念耶?”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但不解想复何由而生?何因何缘?谁为原首?从谁而有?从谁而无?
 
世尊闻已,答曰:“拘翼,念者,因思缘思,从思而生,由思故有;若无思者,则无有念。
= “思”:巴利本作Papanca-sannasankha,妄想之思念,能令心有造作。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想之所生,由于调戏;因调缘调,调为原首,从此而有,无此则无。
(sī) = 从心,从囟,囟亦声。囟脑子。古人认为心脑合作产生思想。思考,想;考虑[thinkconsider](思想,思绪,心情。亦指构思[thought])
 
“由念故有欲,由欲故有爱、不爱,由爱、不爱故有悭、嫉,由悭、嫉故有刀杖、斗诤、憎嫉、谀谄、欺诳、妄言、两舌,心中生无量恶不善之法,如是此纯大苦阴生。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但缘调为本,因调缘调,调为原首,从此有想,从想有欲,从欲有爱憎,从爱憎有贪嫉;以贪嫉故,使群生等共相伤害。
“若无思者,则无有念;若无念者,则无有欲;若无欲者,则无爱、不爱;若无爱、不爱者,则无悭、嫉;若无悭、嫉者,则无刀杖、斗诤、憎嫉、谀谄、欺诳、妄言、两舌,心中不生无量恶不善之法,如是此纯大苦阴灭。”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若无调戏则无想,无想则无欲,无欲则无爱憎,无爱憎则无贪嫉;若无贪嫉,则一切众生不相伤害。
 
时,天王释闻已,白曰:“唯然,世尊。
“唯然,善逝。
“唯然,大仙人,念者,因思缘思,从思而生,由思故有;若无思者,则无有念。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实尔!世尊,由调有想,因调缘调,调为原首,从此有想,由调而有,无调则无。
“由念故有欲,由欲故有爱、不爱,由爱、不爱故有悭、嫉,由悭、嫉故有刀杖、斗诤、憎嫉、谀谄、欺诳、妄言、两舌,心中生无量恶不善之法,如是此纯大苦阴生。
“若无思者,则无有念;若无念者,则无有欲;若无欲者,则无爱、不爱;若无爱、不爱者,则无悭、嫉;若无悭、嫉者,则无刀杖、斗诤、憎嫉、谀谄、欺诳、妄言、两舌,心中不生无量恶不善之法,如是此纯大苦阴灭。
“唯然,世尊。
“唯然,善逝。
“唯然,大仙人,如佛所说法,我悉知之,我断疑度惑,无有犹豫,闻佛所说故。”
 
时,天王释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复问曰:“大仙人,何者灭戏道迹?比丘何行趣向灭戏道迹耶?”
= “灭戏道迹”:巴利本作Papanca-sanna-sankha-nirodha-saruppa-gamini-patipada,灭妄想之思念而至同一状态之道迹。
= 什么叫做灭除戏妄的道迹?比丘要怎么行,才能趣向于灭戏道迹呢?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一切沙门、婆罗门尽除调戏在灭迹耶?为不除调戏在灭迹耶?
 
世尊闻已,答曰:“拘翼,灭戏道迹者,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
 
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八道行/八直行/八正/八道/八支/八法/八路/八正道 = Ariya atthangika magga,八种求趣涅槃之正道。乃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之实践法门,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方法或途径。释尊转法轮时,所说离乐欲及苦行之二边,趋向中道者,即指此八正道。八圣道乃众生从迷界之此岸渡到悟界之彼岸所持之力,故以船、筏为譬,有八道船、八筏之称;又如车轮之辐、毂、辋相互助车转动,故亦譬称八轮。又此为圣者游行之所,故又作八游行、八由行。反之,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称为八邪、八邪行。
谛见/正见
Samma-ditthi,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
正志/正分别/正觉/谛念/正思惟
Samma-sankappa,即思考真实之道理,亦即远离贪欲、嗔恚、害念等邪思惟,而对无贪、无嗔、不害等生起思惟。
正言/谛语/正语
Samma-vaca,即远离妄言、两舌、粗言、绮语等一切虚妄不实之语。又以正语亦必为合乎道理之语,故又称顺理语。
正行/谛行/正业
Samma-kammanta,即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等一切邪妄。
谛受/正命
Samma-ajiva,佛弟子依从正法,清净身口意三业;远离咒术、占卜等五种邪恶之谋生方法,而如法求取衣服、饮食、汤药、床榻等生活资具,即称为正命。又比丘为延续法身慧命而行之乞食,称为正命食。
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正精进
Samma-viriya,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即谓能求方便精勤。
谛意/正念
Samma-sati,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
谛定/正定
Samma-samadhi,即离欲恶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
 
“拘翼,是谓灭戏道迹。
“比丘者,行此趣向灭戏道迹。”
 
时,天王释闻已,白曰:“唯然,世尊。
“唯然,善逝。
“唯然,大仙人,灭戏道迹者,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
“大仙人,是为灭戏道迹。
“比丘者,行此趣向灭戏道迹。
“唯然,世尊。
“唯然,善逝。
“唯然,大仙人,如佛所说法,我悉知之,我断疑度惑,无有犹豫,闻佛所说故。”
 
时,天王释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复问曰:“大仙人,比丘者,趣向灭戏道迹,断几法,行几法耶?”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齐几调在灭迹耶?
 
世尊闻已,答曰:“拘翼,比丘者,趣向灭戏道迹,断三法,修行三法。
“云何为三?一曰、念,二曰、言,三曰、求。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调戏有三:一者、口,二者、想,三者、求。
“拘翼,念者,我说有二种:可行、不可行。
“若念不可行者,我即断彼;若念可行者,我为彼知时,有念有智,为成就彼念故。
= 如果所起的念,为不可行的念的话,我就应该把它断灭;如果所起之念,为可行的话,我就为他而知道时宜,而有念有智,因为要成就其念之故。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想亦自害、害他,亦二俱害;舍此想已,如所想,不自害、不害他,二俱不害,知时比丘如所想,专念不乱。
“言亦如是。
“拘翼,求者,我说亦有二种:可行、不可行。
“若求不可行者,我即断彼;若求可行者,我为彼知时,有念有智,成就彼求故。”
 
时,天王释闻已,白曰:“唯然,世尊。
“唯然,善逝。
“唯然,大仙人,比丘者,趣向灭戏道迹,断三法,修行三法。
“云何为三?一曰、念,二曰、言,三曰、求。
“大仙人说念有二种:可行、不可行,若念增长恶不善法,减损善法者,大仙人便断彼;若念减损恶不善法,增长善法者,大仙人为彼知时,有念有智,成就彼念故。
“言亦如是。
“大仙人说求亦有二种:可行、不可行。
“若求增长恶不善法,减损善法者,大仙人便断彼;若求减损恶不善法,增长善法者,大仙人为彼知时,有念有智,成就彼求故。
“唯然,世尊。
“唯然,善逝。
“唯然,大仙人,如佛所说法,我悉知之,我断疑度惑,无有犹豫,闻佛所说故。”
 
时,天王释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复问曰:“大仙人,比丘者,趣向灭戏道迹有几法,护从解脱行几法耶?”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齐几名贤圣律诸根具足?
波罗提毗木叉/般罗底木叉/钵喇底木叉/波罗提木叉 = Patimokkha,意译为随顺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别解脱、最胜、无等学。指七众防止身口七支等过,远离诸烦恼惑业而得解脱所受持之戒律。为佛教出家众所应遵守的戒律,是学处中最重要的核心规定,所有僧团成员都应遵守。后世僧团将波罗提木叉的内容收集一处,就形成《波罗提木叉经》,又称《戒经》,是律藏的核心。佛教僧团每半个月要会集一处,称为布萨。在布萨中,由上座长老负责诵出波罗提木叉戒本,以提醒僧众随时遵守戒律。违反戒律的僧侣可在会中提出忏悔,而假如同修僧侣有违反戒律之处,也可在此提出,由僧伽大会作出判决,此称为布萨羯摩。波罗提木叉包括比丘227戒和比丘尼311戒,并提出具体惩罚。波罗提木叉包括八部分。
 
世尊闻已,答曰:“拘翼,比丘者,趣向灭戏道迹有六法,护从解脱行六法也。
“云何为六?眼视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知法。
“拘翼,眼视色者,我说有二种:可行、不可行。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眼知色,我说有二:可亲、不可亲。
“若眼视色不可行者,我即断彼;若眼视色可行者,我为彼知时,有念有智,成就彼故。
“如是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知法者,我说亦有二种:可行、不可行。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我说有二:可亲、不可亲。
“若意知法不可行者,我即断彼;若意知法可行者,我为彼知时,有念有智,成就彼故。”
 
时,天王释闻已,白曰:“唯然,世尊。
“唯然,善逝。
“唯然,大仙人,比丘者,趣向灭戏道迹者有六法,护从解脱行六法。
“云何为六?眼视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知法。
“大仙人说眼视色者,有二种:可行、不可行。
“若眼视色增长恶不善法,减损善法者,大仙人即断彼;若眼视色减损恶不善法,增长善法者,大仙人为彼知时,有念有智,成就彼故。
“如是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大仙人说意知法者,亦有二种:可行、不可行。
“若意知法增长恶不善法,减损善法者,大仙人即断彼;若意知法减损恶不善法,增长善法者,大仙人为彼知时,有念有智,成就彼故。
“唯然,世尊。
“唯然,善逝。
“唯然,大仙人,如佛所说法,我悉知之,我断疑度惑,无有犹豫,闻佛所说故。”
 
时,天王释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复问曰:“大仙人,比丘者,趣向灭戏道迹,命存一时顷,复断几法,行几法耶?”
= 一位比丘,趣向于灭戏道迹时,其生命存于一时之项的话,又应断除几种法,行几种法呢?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齐几名贤圣舍心?
 
世尊闻已,答曰:“拘翼,比丘者,趣向灭戏道迹,命存一时顷,复断三法,行三法。
“云何为三?一曰、喜,二曰、,三曰、舍。
= “喜”:Somanassa,喜乐。
= “忧”:Domanassa,忧恼。
= “舍”:Upekkha,内心平等而无执着。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舍心有三:一者、喜身,二者、忧身,三者、舍身。
“拘翼,喜者,我说有二种:可行、不可行。
“若喜不可行者,我即断彼;若喜可行者,我为彼知时,有念有智,成就彼故。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彼喜身者,自害、害他,亦二俱害;舍此喜已,如所喜,不自害、不害他,二俱不害,知时比丘专念不忘,即名受具足戒。
“忧亦如是。
“拘翼,舍者,我说亦有二种:可行、不可行。
“若舍不可行者,我即断彼;若舍可行者,我为彼知时,有念有智,成就彼故。”
 
时,天王释闻已,白曰:“唯然,世尊。
“唯然,善逝。
“唯然,大仙人,比丘者,趣向灭戏道迹,命存一时顷,断三法,行三法。
“云何为三?一曰、喜,二曰、忧,三曰、舍。
“大仙人说喜者,有二种:可行、不可行。
“若喜增长恶不善法,减损善法者,大仙人即断彼;若喜减损恶不善法,增长善法者,大仙人为彼知时,有念有智,成就彼故。
“忧亦如是。
“大仙人说舍者,亦有二种:可行、不可行。
“若舍增长恶不善法,减损善法者,大仙人即断彼;若舍减损恶不善法,增长善法者,大仙人为彼知时,有念有智,成就彼故。
“唯然,世尊。
“唯然,善逝。
“唯然,大仙人,如佛所说法,我悉知之,我断疑度惑,无有犹豫,闻佛所说故。”
 
时,天王释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复问曰:“大仙人,一切沙门、梵志同一说、一欲、一爱、一乐、一意耶?”
= 一切的沙门、梵志,是否同为一说,同为一欲,同为一爱,同为一乐,同为一意吗?
 
世尊闻已,答曰:“拘翼,一切沙门、梵志不同一说、一欲、一爱、一乐、一意也。”
 
时,天王释复问曰:“大仙人,一切沙门、梵志以何等故,不同一说、一欲、一爱、一乐、一意耶?”
= 一切的沙门、梵志,为什么缘故,不同一说,不同一欲,不同一爱,不同一乐,不同于一意呢?
 
世尊闻已,答曰:“拘翼,此世有若干种界,有无量界,彼随所知界,即彼界随其力,随其方便,一向说此为真谛,余者虚妄。
= 在此世界里,有若干种之界,有无量之界,他们都随着其所知之界,即在于其所知之界而随其力,随其方便,一向都说此为真谛,其余的都是虚妄。
“拘翼,是故一切沙门、梵志不同一说、一欲、一爱、一乐、一意耳!”
 
时,天王释闻已,白曰:“唯然,世尊。
“唯然,善逝。
“唯然,大仙人,此世有若干种界,有无量界,彼随所知界,即彼界随其力,随其方便,一向说此为真谛,余者虚妄。
“大仙人,以是故,一切沙门、梵志不同一说、一欲、一爱、一乐、一意耳!
“唯然,世尊。
“唯然,善逝。
“唯然,大仙人,如佛所说法,我悉知之,我断疑度惑,无有犹豫,闻佛所说故。”
 
时,天王释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复问曰:“大仙人,一切沙门、梵志得至究竟,究竟白净、究竟梵行、究竟梵行讫耶?”
= 一切的沙门、梵志,都能得至于究竟,都能究竟白净,究竟梵行,究竟梵行完毕吗?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齐几比丘名为究竟、究竟梵行、究竟安隐、究竟无余?
 
世尊闻已,答曰:“拘翼,不必一切沙门、梵志得至究竟,究竟白净、究竟梵行、究竟梵行讫。”
= 不一定一切的沙门、梵志,都得至于究竟。都究竟白净,究竟梵行,究竟梵行已完毕。
(bì) = 标杆;标准[guidepost](必须,一定要[must]/必然,必定[certainly])
 
时,天王释复问曰:“大仙人,以何等故,不必一切沙门、梵志得至究竟,究竟白净、究竟梵行、究竟梵行讫耶?”
 
世尊闻已,答曰:“拘翼,若有沙门、梵志于无上爱尽,不正善心解脱者,彼不至究竟,不究竟白净,不究竟梵行,不究竟梵行讫。
= 如果有沙门、梵志,对于无上之爱之尽,而不正于善于心之解脱的话,他就不能至于究竟,不能究竟白净,不能究竟梵行,不是究竟梵行都完毕。
“拘翼,若有沙门、梵志于无上爱尽,正善心解脱者,彼至究竟、究竟白净、究竟梵行、究竟梵行讫。”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为爱所苦,身得灭者,为究竟、究竟梵行、究竟安隐、究竟无余。
 
时,天王释闻已,白曰:“唯然,世尊。
“唯然,善逝。
“唯然,大仙人,若有沙门、梵志于无上爱尽,不正善心解脱者,彼不至究竟,不究竟白净,不究竟梵行,不究竟梵行讫。
“大仙人,若有沙门、梵志,于无上爱尽,正善心解脱者,彼至究竟,究竟白净、究竟梵行、究竟梵行讫。
“唯然,世尊。
“唯然,善逝。
“唯然,大仙人,如佛所说法,我悉知之,我断疑度惑,无有犹豫,闻佛所说故。”
 
时,天王释闻佛所说,善受善持,白曰:“大仙人,我于长夜有疑惑刺,世尊今日而拔出之;所以者何?谓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故。”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我本长夜,所怀疑网,今者如来开发所疑。
 
世尊问曰:“拘翼,汝颇忆昔时曾问余沙门、梵志如此事耶?”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汝昔颇曾诣沙门、婆罗门所问此义不?
 
时,天王释答曰:“世尊,唯大仙人自当知之。
“大仙人,三十三天集在法堂,各怀愁戚,数数叹说:‘我等若值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者,必当往见。’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昔我一时曾集讲堂,与诸天众共论:‘如来为当出世?为未出世?’
(qī) = 古兵器名,斧的一种[a kind of axe](忧愁;悲伤。通“慽”、“慼”[sorrowfulsad])
“大仙人,然我等不得值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已,便行具足五欲功德。
= “五欲功德”:Panca Kamaguna,指由眼、耳、鼻、舌、身五根遇色、声、香、味、触五境而引出之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五种欲。Guna含有功德、德性、性质、种类等意,故经中常将“五欲”译作“五欲功德”。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时共推求,不见如来出现于世,各自还宫,五欲娱乐。
“大仙人,我等放逸,行放逸已,大威德天子于极妙处,即便命终。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我复于后时见诸大神天,自恣五欲已,渐各命终。
“大仙人,我见大威德天子于极妙处,即命终时,便生极厌,身毛皆竖:‘莫令我于此处速命终!’”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时我,世尊,怀大恐怖,衣毛为竖。
 
“大仙人,我因此厌、因此忧戚故,若见余沙门、梵志在无事处山林树下,乐居高岩,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宴坐,彼乐远离,宴坐安隐,快乐游行。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时,见沙门、婆罗门处在闲静,去家离欲,我寻至彼所,问言:‘云何名究竟?’
“我见彼已,便谓是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即往奉见。
“彼不识我,而问我言:‘汝为是谁?’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彼既不知,逆问我言:‘汝为是谁?’
“我时答彼:‘大仙人,我是天王释;大仙人,我是天王释。’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我寻报言:‘我是释提桓因。’
“彼复问我:‘我曾见释,亦见释种姓,以何等故名为释?以何等故为释种姓?’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彼复问言:‘汝是何释?’
“我便答彼:‘大仙人,若有来问我事者,我便随所能、随其力而答彼,是故我名为释。’
= 如果有人来问我什么事的话,我便会随着我的所能,随着其力而回答他,因此之故,我名为释。
“彼作是说:‘我等若随其事以问释者,释亦随其事答我。’
= 我们如果随着其事来问释你的话,释你也随着其事来回答我吧。
“彼问我事,我不问彼;彼归命我,我不归命彼。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彼闻我言,更为我弟子。
“大仙人,从彼沙门、梵志竟不得威仪法教,况复得如是问耶?”
= 从那些沙门、梵志,竟不能得到威仪法教,何况又能得像如是之问呢?
 
时,天王释而说颂曰:
 
“释往释往已,释今作是说,远离意所念,除疑诸犹豫。
= 帝释我去追寻,帝释我去追寻后,帝释我现在作如是之说:应远离意识之所念,而除灭我的疑惑等诸犹豫。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由彼染秽想,故生我狐疑,长夜与诸天,推求于如来。
 久远行于世,推求索如来,见沙门梵志,在远离宴坐,
 谓是正尽觉,往奉敬礼事。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见诸出家人,常在闲静处,谓是佛世尊,故往稽首言。
 云何得升进?如是我问彼,问已不能知,圣道及道迹。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我今故来问,云何为究竟?问已不能报,道迹之所趣。
 世尊今为我,若意有所疑,所念及所思,其意之所行,
= 世尊现在为我说:如果意识有所疑惑,有所念,以及所思,如果其意有所行的话。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今日无等尊,是我久所求,已观察己行,心已正思惟。
 知心隐及现,明者为我说。
= 就会知心之隐,及心之显现,明者〔有正眼的觉者〕为我阐说。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唯圣先已知,我心之所行,长夜所修业,愿净眼记之。
 尊佛尊为师,尊无著牟尼,尊断诸结使,自度度众生。
= “结使”:皆烦恼之异名。烦恼能系缚身心,结成苦果,故称“结”。烦恼随逐于众生,又驱使众生,故称“使”。
 觉者第一觉,御者最上御,息者尊妙息,大仙自度度。
 故我礼大雄,稽首人最上,断绝诸爱刺,我礼日之亲。”
= “大雄”:巴利本作Mahaviram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归命人中上,三界无极尊,能断恩爱刺,今礼日光尊。
 
于是,世尊问曰:“拘翼,汝颇忆昔时,得如是离,得如是欢喜,谓于我得法喜耶?”
= 汝是否能忆起在往昔之时,得到如是之离,得到如是之欢喜,谓在于我处,而得法喜过吗?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汝忆本得喜乐、念乐时不?
 
时,天王释答曰:“世尊,唯大仙人自当知之。
“大仙人,昔一时天及阿修罗而共斗战。
“大仙人,天及阿修罗共斗战时,我作是念:‘令天得胜破阿修罗,诸天食及阿修罗食,尽令三十三天食。’
= 天和阿修罗,共起战斗之时,我曾经作如是之念:使天能得胜,而能攻破阿修罗;诸天之食,以及阿修罗之食,都尽使为三十三天之食。
“大仙人,天及阿修罗共斗战时,天便得胜,破阿修罗,诸天食及阿修罗食,尽令三十三天食。
“大仙人,尔时有离有喜,杂刀杖、结怨、斗诤、憎嫉;不得神通,不得觉道,不得涅槃。
= 那时,我乃有离有喜,而夹杂有刀杖、结怨、斗诤、憎嫉;而不得神通,不得觉道,不得涅槃。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我昔曾与阿须轮共战,我时得胜,阿须轮退,我时则还,得欢喜、念乐,计此欢喜、念乐,唯有秽恶刀杖喜乐、斗讼喜乐。
“大仙人,今日得离得喜,不杂刀杖、结怨、斗诤、憎嫉;得通得觉,亦得涅槃。”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今我于佛所得喜、念乐,无有刀杖、诤讼之乐。
 
世尊问曰:“拘翼,汝何因得离得喜?谓于我得法喜耶?”
= 你是怎样的得离、得喜,谓在于我之处得到法喜呢?
 
时,天王释答曰:“大仙人,我作是念:‘我于此命终,生于人间,彼若有族,极大富乐,资财无量,畜牧、产业不可称计,封户、食邑种种具足,谓刹利长者族、梵志长者族、居士长者族及余族,极大富乐,资财无量,畜牧、产业不可称计,封户、食邑种种具足。
(mù) = 放牧牲畜[herd](牧场[pastureland])
(fēng) = 疆界;田界[boundary](分封土地[present vavasory]/界限,局限[limit]/封闭<以封记关闭,使不能动用、通行或随便打开>;堵塞[close])
(hù) = 单扇门[door](屋室[house])
食邑(shí yì) = 古代君主赏赐臣子封地,即以此地租税作为其俸禄。/封地。
“‘生如是族已,成就诸根,如来所说法、律有得信者;得信已,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
“‘学智,学智已,若得智者,便得究竟智,得究竟边。
= 而修学智慧,修学智慧后,如果得证智慧的话,便得究竟智,而得究竟边际(解脱一切苦恼)。
“‘学智,学智已,若得智、不得究竟智者,若有诸天,有大福祐,色像巍巍,光耀炜烨,极有威力,安隐快乐,长住宫殿,生于最上,我生彼中。’”
= “光耀炜烨”:光盛貌。
= 如果修学智慧,而修学智慧后,能得智慧,然而不能得究竟智的话,假若有诸天,为有大福佑,色像巍巍(崇高端严),光耀炜烨(光明昌盛),极为有威力,而安隐快乐,而长住于宫殿,生于最上的话,我就往生于那个地方。
(wěi) = 火光明亮[flaming]
(yè) = 火盛,明亮,引伸为光辉灿烂[bright]
 
于是,天王释而说颂曰:
 
“舍离于天身,来下生人间,不愚痴入胎,随我意所乐。
= 我如舍离天身后,来下生在于人间时,不愿再投生入胎于愚痴之家,愿随我之意之所喜乐的。
 得身具足已,逮质直正道,行具足梵行,常乐于乞食。
= 能得身上的诸根具足后,逮达于质直正道,而具足梵行,而常乐于乞食的生活。
 
“学智,学智已,若得智者,便得究竟智,得究竟边。
“学智,学智已,若得智、不得究竟智者,当作最上妙天,诸天闻名,色究竟天,往生彼中。
= 我修学智慧,修学智慧后,如得智慧,然而不得究竟智的话,当愿作最上的妙天,诸天闻其名,所谓色究竟天,愿往生于其中。
“大仙人,愿当得阿那含。
“大仙人,我今定得须陀洹。”
 
四沙门果/声闻四果/四果 = 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之四种证果。其阶段依次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四果
名称
华译
果位
初果
须陀洹
Sotapanna,旧译作入流、至流、逆流。新译作预流。入流,意指初入圣者之流;逆流,谓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违逆生死之流。又初证圣果者,预入圣道之法流,故称预流。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生七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
#杂阿含经:入流分者有四种,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杂阿含经:若比丘于此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如实善观察,如实善观察者,于三结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于正觉,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见道位
有学
二果
斯陀含
Sakadagami,意译作一来、一往来。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返一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贪瞋痴薄。
修道位
三果
阿那含
Anagami,意译不还、不来、不来相。不再生于欲界。例如下一生生于色界或无色界的天界,并在天界证得涅槃。断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欲贪、瞋恚)
四果
阿罗汉
Arahant,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证得涅槃、解脱轮回。断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掉举、慢、无明);贪瞋痴永尽、烦恼永尽。
无学道
无学
 
世尊问曰:“拘翼,汝何因得此极好、极高、极广差降,而自称说得须陀洹耶?”
= 你是以什么因,而得此极好、极高、极广,而差降(离脱下层),而自称说已得须陀洹呢?
(chā) = 失当;错;相差[mistake](病愈。后作“瘥”[be recovered]/cī = 分别等级;依次排列[grade])
 
时,天王释以偈答曰:
 
“不更有余尊,唯世尊境界,得最上差降,未曾有此处。
= 更没有其余之尊,唯有世尊的境界,始能得最上的差降〔离脱下层〕,得未曾有的这地方。
 大仙我此坐,即于此天身,我更得增寿,如是自眼见。”
= 大仙人!我坐在于这里,即在于此天身的身上,我已能更得增长天寿了,如是之事,乃以我自己的天眼而见到的。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我今于此处,受天清净身,复得增寿命,净眼我自知。
 
说此法时,天王释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及八万诸天亦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
于是,天王释见法得法,觉白净法,断疑度惑,更无余尊,不复从他,无有犹豫,已住果证,于世尊法得无所畏;即从座起,稽首佛足,白曰:“世尊,我今自归佛、法及比丘众,唯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始,终身自归,乃至命尽。”
 
于是,天王释称叹五结乐子曰:“善哉!善哉!汝五结大益于我。
“所以者何?由汝故,佛从定寤。
“以汝先使世尊从定寤故,令我等后得见佛。
“五结,我从此归,以耽浮楼伎乐王女贤月色嫁与汝作妇,及其父乐王本国拜与汝作伎乐王。”
= 我从此归天宫后,会以耽浮楼(乐神干闼婆王)伎乐王女-贤月色,嫁给你,作为你的媳妇,以及赋与其父乐王的本国给你,拜与你(封你)作为伎乐王。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汝能先于佛前鼓琴娱乐,然后我及诸天于后方到;我今知汝补汝父位,于乾沓和中最为上首,当以彼跋陀乾沓和王女与汝为妻。
(bài) = 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两手合于胸前,头低到手[do obeisance](拜见;拜谒[visit]/授与官职;任命[offer official post])
 
于是,天王释告三十三天曰:“汝等共来,若我等本为梵天,住梵天上,再三恭敬礼事者,彼今尽为世尊恭敬礼事。
= “梵天”:色界之初禅天,此天已离欲界之淫欲,寂静清净,故云梵天。但常称为梵天者,指大梵天王。
= 你们都来,如我们本愿求为梵天,而住于梵天上,而再三的恭敬礼事的话,他们现在都尽为世尊恭敬礼事。
“所以者何?世尊梵天,梵天当造化最尊生众生有及当有彼所,可知尽知,可见尽见。”
= 为什么呢?因为世尊乃为梵天,梵天当会造化一切,为最尊,会生众生之有,以及当有的彼所,可知的都尽知,可见的都尽见之故。
 
于是,天王释及三十三天、五结乐子若本为梵天,住梵天上,再三恭敬礼事者,彼尽为世尊恭敬礼事,稽首如来、无所著、等正觉。
= 于是,天王释,以及三十三天,和五结乐子,如本来为了梵天,而愿住于梵天上,而再三恭敬礼事的话,他们尽都为世尊而恭敬礼事,而稽首于如来、无所著、等正觉。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汝于忉利天上梵童子前恭敬礼事,今于佛前复设此敬者,不亦善哉!
于是,天王释及三十三天、五结乐子再三为世尊恭敬礼事,稽首佛足,绕三匝已,即于彼处忽没不现。
= 于是,天王释,以及三十三天,和五结乐子,都再三为世尊恭敬礼事,而稽首佛足,然后远佛身边三匝,就在于那个地方忽然隐没不现。
 
尔时,梵天色像巍巍,光耀炜烨,夜将向旦,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即时以偈白世尊曰:
 
“为多饶益义,见利义曰天,贤住摩竭国,婆裟婆问事。”
= 以上偈颂,帝释所问经作:“帝释为多利,向佛问正法,佛以微妙音,为除断疑惑。”
= 为了多所饶益与义,看见真正利义之事,而对天演说。贤〔指佛陀〕您住在于摩竭陀国,而婆娑婆〔天帝〕,乃向您请问学佛之事!
= 长阿含经第14章《释提桓因问经》:天王清净行,多利益众生,摩竭帝释主,能问如来义。
 
大仙人说此法时,天王释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及八万诸天亦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
= “法眼”:五眼之一,能分明观达缘生差别之法。
 
于是,世尊告梵天曰:“如是!如是!如梵天所说:
 
“为多饶益义,见利义曰天,贤住摩竭国,婆娑婆问事。
 
“梵天,我说法时,天王释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及八万诸天亦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
 
佛说如是,时天王释及三十三天、五结乐子并大梵天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