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5日星期六

中阿含经-大品第十一《请请经第五》

卷二十九_念诵第三_大品第十一《请请经第五》
= “请请经”:本经叙说世尊于十五请日(自恣日),告诉诸比丘说:我是梵志,而得灭讫,无上医王。我今受身,最是后边,汝等是我真子。又赞叹舍利子成就实慧,犹如转轮王太子。舍利子并问比丘中得解脱者之数,世尊答以五百比丘中,九十为三明达,九十为俱解脱,余者为慧解脱。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王舍城,在竹林迦兰哆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共受夏坐。
迦兰陀竹园/竹园伽蓝/竹林精舍 = Veluvana-vihara,乃中印度摩揭陀国最早之佛教寺院。为迦兰陀长者(Kalandaka)所奉献之竹林,由频婆娑罗王建造伽蓝而成。与舍卫城之祇园精舍并称为佛教最早之二大精舍。如来在世,多居于此说法开化,导凡拯俗。此外,关于该精舍之建造者究系何人,诸说不一。
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结夏/坐腊/一夏九旬/九旬禁足/结制安居/结制/安居 = Vassa,意译为雨期。为修行制度之一。印度夏季之雨期达三月之久。此三个月间,出家人禁止外出而聚居一处以致力修行,称为安居。此系唯恐雨季期间外出,踩杀地面之虫类及草树之新芽,招引世讥,故聚集修行,避免外出。安居之制始行于印度古代婆罗门教,后为佛教所采用。
 
尔时,世尊月十五日,说从解脱相请请时,在比丘众前敷座而坐,告诸比丘:“我是梵志,而得灭讫,无上医王。
= “从解脱”:Patimokkha,又作波罗提木叉、别解脱、处处解脱,指七众防止身口七支等过,远离诸烦恼惑业而得解脱所受持之戒律。
= “请请”:Pavarana,自恣、随意、满足,请对方不必顾虑,随意恣举其所犯。
= “而得灭讫”:我已得究竟寂灭。
波罗提毗木叉/般罗底木叉/钵喇底木叉/波罗提木叉 = Patimokkha,意译为随顺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别解脱、最胜、无等学。指七众防止身口七支等过,远离诸烦恼惑业而得解脱所受持之戒律。为佛教出家众所应遵守的戒律,是学处中最重要的核心规定,所有僧团成员都应遵守。后世僧团将波罗提木叉的内容收集一处,就形成《波罗提木叉经》,又称《戒经》,是律藏的核心。佛教僧团每半个月要会集一处,称为布萨。在布萨中,由上座长老负责诵出波罗提木叉戒本,以提醒僧众随时遵守戒律。违反戒律的僧侣可在会中提出忏悔,而假如同修僧侣有违反戒律之处,也可在此提出,由僧伽大会作出判决,此称为布萨羯摩。波罗提木叉包括比丘227戒和比丘尼311戒,并提出具体惩罚。波罗提木叉包括八部分。
自恣 = Pavarana,音译钵利婆剌拏、钵和罗。意译满足、喜悦、随意事。乃随他人之意自己举发所犯之过错。夏安居之竟日,清众举示自身于见、闻、疑等三事中所犯之罪,面对其他比丘忏悔之,忏悔清净,自生喜悦,称为自恣。此日即称僧自恣日、僧受岁日。
“我今受身,最是后边。
= “我是梵志最是后边”:解夏经作:“我今已得梵行寂静,是最后身,以无上乐断除诸病。”我今受身,最是后边:我现在受生乃是最后一次受生,此后则不再受生(不再轮回)。
“我是梵志,得灭讫后,无上医王。
“我今受身,最是后边,谓汝等辈是我真子,从口而生,法法所化。
= “从口而生,法法所化”:是从我之口里而生,是由于我所说之法,而被此法所化而生的人。
“谓汝等辈是我真子,从口而生,法法所化,汝当教化,转相教诃。”
(hē) = 怒责,大声发怒地喝斥[scold loudly]
 
尔时,尊者舍梨子亦在众中。
于是,尊者舍梨子即从座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向之所说:‘我是梵志,而得灭讫,无上医王。
(tǎn) = 绽开[burstsplig](脱去上衣,露出身体的一部分[strip oneself naked to the waist])
“‘我今受身,最是后边。
“‘我是梵志,得灭讫后,无上医王。
“‘我今受身,最是后边,谓汝等辈是我真子,从口而生,法法所化。
“‘谓汝等辈是我真子,从口而生,法法所化,汝当教化,转相教诃。’
 
“世尊诸不调者令得调御,诸不息者令得止息,诸不度者而令得度,诸不解脱者令得解脱,诸不灭讫者令得灭讫,未得道者令其得道,不施设梵行令施设梵行,知道、觉道、识道、说道。
(qì) = 从“言”,表示本与言语有关。绝止;完毕[completesettledbe over]
“世尊弟子于后得法,受教、受诃,受教、诃已,随世尊语,即便趣行,得如其意,善知正法。
“唯然,世尊不嫌我身、口、意行耶?”
(xián) = 疑惑,怀疑而有可能性[suspicion](厌恶[dislikedisgust])
 
彼时,世尊告曰:“舍梨子,我不嫌汝身、口、意行。
“所以者何?舍梨子,汝有聪慧、大慧、速慧、捷慧、利慧、广慧、深慧、出要慧、明达慧。
= “聪慧、大慧、速慧、捷慧、利慧、广慧、深慧、出要慧、明达慧”:PanditaMahapanna HasapannaJavapannaTikkhapannaPuthupannaxxxxxxNibbedhikapanna,九项之中,巴利本缺“深慧”与“出要慧”二项。
(jié) = 战利品[spoils of warwar trophies](敏捷;迅速[quickly])
“舍梨子,汝成就实慧。
“舍梨子,犹转轮王而有太子,不越教已,则便受拜父王所传,而能复传。
(yuè) = 经过,越过[pass overcross](飘散;散失[disperse])
(bài) = 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两手合于胸前,头低到手[do obeisance](拜见;拜谒[visit]/授与官职;任命[offer official post])
“如是,舍梨子,我所转法轮,汝复能转。
“舍梨子,是故我不嫌汝身、口、意行。”
 
尊者舍梨子复再叉手向佛,白曰:“唯然,世尊不嫌我身、口、意行。
“世尊不嫌此五百比丘身、口、意行耶?”
 
世尊告曰:“舍梨子,我亦不嫌此五百比丘身、口、意行。
“所以者何?舍梨子,此五百比丘尽得无著,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重担已舍,有结已尽,而得善义正智正解脱。
“唯除一比丘,我亦本已记于现法中得究竟智: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舍梨子,是故我不嫌此五百比丘身、口、意行。”
 
尊者舍梨子复三叉手向佛,白曰:“唯然,世尊不嫌我身、口、意行,亦不嫌此五百比丘身、口、意行。
“世尊,此五百比丘,几比丘得三明达?几比丘得俱解脱?几比丘得慧解脱耶?”
= “三明达”:谓通达宿命、天眼、漏尽三智明。
= “俱解脱”:Ubhatobhagavimutta,灭除定与慧之障碍而获得解脱。
= “慧解脱”:Pannavimutta,以智慧灭除无明等诸烦恼而获得解脱。
 
三达/三证法/三明 = Ti-vijja,达于无学位,除尽愚暗,而于三事通达无碍之智明。
宿住随念智作证明/宿住智证明/宿住智明/宿命明/宿命智/宿命智证明
即明白了知我及众生一生乃至百千万亿生之相状之智慧。
死生智证明/天眼明/天眼智/生死智证明
即了知众生死时生时、善色恶色,或由邪法因缘成就恶行,命终生恶趣之中;或由正法因缘成就善行,命终生善趣中等等生死相状之智慧。
漏尽智明/漏尽明/漏尽智/漏尽智证明
即了知如实证得四谛之理,解脱漏心,灭除一切烦恼等之智慧。
 
世尊告曰:“舍梨子,此五百比丘,九十比丘得三明达,九十比丘得俱解脱,余比丘得慧解脱。
“舍梨子,此众无枝无叶,亦无节戾,清净真实,得正住立。”
(lì) = 弯曲[bend](暴戾[ruthless and tyrannical]/违背,违反[violate])
 
尔时,尊者傍耆舍亦在众中。
= “傍耆舍”:Vangisa,能造偈颂叹如来德第一比丘。
(bàng) = 靠近,临近[besidebe close to](顺着;沿着[follow]/依附,依靠[depend on]/同“旁”。旁边,侧[side])
于是,尊者傍耆舍即从座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唯然,世尊加我威力!唯愿善逝加我威力!令我在佛及比丘众前,以如义相应而作赞颂。”
= “以如义相应而作赞颂”:巴利本作Saruppahi Gathahi Abhitthavi,以适当之偈颂称赞之。
 
世尊告曰:“傍耆舍,随汝所欲。”
 
于是,尊者傍耆舍在佛及比丘众前,以如义相应而赞颂曰:
 
“今十五请日,集坐五百众,断除诸结缚,无碍有尽仙。
= “十五请日”:“请日”又作请请日、自恣日,即指七月十五结夏安居圆满之日。于此日令其他清净僧众举列己所犯之过失,而对他比丘忏悔之,忏悔清净已,则自生喜悦。
 清净光明照,解脱一切有,生老病死尽,漏灭所作办。
 掉悔及疑结,慢有漏已尽,拔断爱结刺,上医无复有。
 
五盖 = Panca nivarana,盖,覆盖之意。谓覆盖心性,令善法不生之五种烦恼。
对治
贪欲盖
Kama-cchanda,执着贪爱五欲之境,无有厌足,而盖覆心性。
不净观
瞋恚盖
Vyapada/byapada,于违情之境上怀忿怒,亦能盖覆心性。
慈心观
睡眠盖
Thina-middha,惛沈与睡眠,皆使心性无法积极活动。
精进观
掉悔盖
Uddhacca-kukkucca,心之躁动(掉),或忧恼已作之事(悔),皆能盖覆心性。
数息观
怀疑盖
Vicikiccha,于法犹豫而无决断,因而盖覆心性。
信心
 
 勇猛如师子,一切恐畏除,已度于生死,诸漏已灭讫。
 犹如转轮王,群臣所围绕,悉领一切地,乃至于大海。
 如是勇猛伏,无上商人主,弟子乐恭敬,三达离死怖。
= “如是勇猛伏,无上商人主”:像如是的勇猛而降伏一切,为无上的商人之主人。
 一切是佛子,永除枝叶节,转无上法轮,稽首第一尊。”
(jī) = 象树木曲头止住不上长的样子,从尤,旨声。停留;阻滞[delaydetain](qǐ = 叩头至地[kotow])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