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5日星期五

中阿含经-心品第十四《猎师经第七》

卷四十七_分别诵第四_心品第十四《猎师经第七》
= “猎师经”:本经叙说猎师藏饵捕鹿等事。第一群鹿食后被捕,第二、三群鹿虽知所警戒,但不堪饥饿,亦食而被捕。第四群鹿则终于逃离被捕的厄运。世尊以猎师之饵比喻人之五欲,猎师喻魔王,鹿则喻沙门、梵志。第一乃至第三沙门、梵志受用信施,但以放逸而为魔王所俘虏。第四沙门、梵志则已达脱离魔王之境,故不被俘虏。魔王不至之处为: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灭尽定。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王舍城,在竹林迦兰哆园。
迦兰陀竹园/竹园伽蓝/竹林精舍 = Veluvana-vihara,乃中印度摩揭陀国最早之佛教寺院。为迦兰陀长者(Kalandaka)所奉献之竹林,由频婆娑罗王建造伽蓝而成。与舍卫城之祇园精舍并称为佛教最早之二大精舍。如来在世,多居于此说法开化,导凡拯俗。此外,关于该精舍之建造者究系何人,诸说不一。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猎师饲鹿,不如是心,令鹿得肥、得色、得力、得乐、长寿。
(sì) = 给人吃,喂食。本作“食”[feed](饲养,给动物吃东西[raisefeed])
“猎师饲鹿,如是心饲:唯欲近食,使近食已,令憍恣放逸;放逸已,随猎师、猎师眷属。
= “憍恣放逸:巴利本作Madam ApajjissantiMatta Samana Pamadam Apajjisanti,陷入憍慢,有了醉狂而陷入放逸。
“猎师饲鹿,如是心也。
 
“第一群鹿近食猎师食,彼近食已,便憍恣放逸;放逸已,便随猎师、猎师眷属,如是彼第一群鹿不脱猎师、猎师眷属境界。
= “不脱猎师、猎师眷属境界”:巴利本作Na Parimuccimsu Nevapikassa Iddhanubhava,无法从猎师之神通威力中脱出。
 
“第二群鹿而作是念:‘第一群鹿近食猎师食,彼近食己,便憍恣放逸;放逸已,便随猎师、猎师眷属,如是第一群鹿不脱猎师、猎师眷属境界;我今宁可舍猎师食,离于恐怖,依无事处,食草饮水耶?’
= “舍”:巴利本作Pativirameyyama,回避。
“第二群鹿作是念已,便舍猎师食,离于恐怖,依无事处,食草饮水。
“彼春后月诸草水尽,身体极羸,气力衰退,便随猎师、猎师眷属,如是彼第二群鹿亦复不脱猎师、猎师眷属境界。
(léi) = 瘦弱[thin and weak](衰弱[weak])
 
“第三群鹿亦作是念:‘第一、第二群鹿一切不脱猎师、猎师眷属境界;我今宁可离猎师、猎师眷属,依住不远,住不远已,不近食猎师食;不近食已,便不憍恣放逸;不放逸已,便不随猎师、猎师眷属。’
= “我今宁可离猎师不近食已”:巴利本作:我们宁可靠近此猎师所播撒的饵经营住所,在此经营住所已,不跳入此猎师所播撒之饵而不着迷地吃食物;不跳入,不着迷地吃食物…。
“第三群鹿作是念已,便离猎师、猎师眷属,依住不远,住不远已,不近食猎师食;不近食已,便不憍恣放逸;不放逸已,便不随猎师、猎师眷属。
“彼猎师、猎师眷属便作是念:‘第三群鹿甚奇谄黠!极谄黠!所以者何?食我食已,而不可得;我今宁可作长围罝,作长围罝已,便得第三群鹿所依住止。’
= “第三群鹿甚奇谄黠!极谄黠:巴利本作Satha-ssu Nam' Ime Tatiya Migajata KetubhinoIddhimantas-su Nam' Ime Tatiya Migajata Parajana,实在狡猾!所谓第三群鹿是矫诈者!实有神通者!所谓第三群鹿是恶魔!
= “作长围罝”:结一条长围网。
(chǎn) = 谄媚,曲意迎合[adulateflatter]
(xiá) = 坚黑色。(聪慧;机伶[intelligentcleversmart])
(jū) = 捉兔子的网。也泛指捕鸟的网[net for catching hare]/张网捉住[net]
“猎师、猎师眷属作是念已,便作长围罝,作长围罝已,便得第三群鹿所依住止,如是第三群鹿亦复不脱猎师、猎师眷属境界。
 
“第四群鹿亦作是念:‘第一、第二、第三群鹿一切不脱猎师、猎师眷属境界;我今宁可依住猎师、猎师眷属所不至处,依住彼已,不近食猎师食;不近食已,便不憍恣放逸;不放逸已,便不随猎师、猎师眷属。’
“第四群鹿作是念已,便依住猎师、猎师眷属所不至处,依住彼已,便不近食猎师食;不近食已,便不憍恣放逸;不放逸已,便不随猎师、猎师眷属。
“彼猎师、猎师眷属复作是念:‘第四群鹿甚奇猛俊!第一猛俊!若我逐彼,必不能得,余鹿则当恐怖惊散,我今宁可舍罝第四群鹿。’
= “我今宁可舍罝第四群鹿”:巴利本作Yan-nuna Mayam Catutthe Migajate Ajjhupekkheyyama,我们宁可不关心这第四群鹿。
(jùn) = 才智超群的人[elite](杰出;卓越;出众[outstanding])
“猎师、猎师眷属作是念已,则便舍罝,如是第四群鹿便得脱猎师、猎师眷属境界。
 
“比丘,我说此喻,欲令解义,我今说此当观其义。
“猎师食者,当知五欲功德:眼知色、耳知声、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
= “五欲功德”:Panca Kamaguna,指由眼、耳、鼻、舌、身五根遇色、声、香、味、触五境而引出之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五种欲。Guna含有功德、德性、性质、种类等意,故经中常将“五欲”译作“五欲功德”。
“猎师食者,当知是五欲功德也。
“猎师者,当知是恶魔王也。
魔王 = 天魔中之王,即欲界第六天之他化自在天主。其名为波旬,常率眷属阻碍修持佛道者。
“猎师眷属者,当知是魔王眷属也。
“群鹿者,当知是沙门、梵志也。
 
“第一沙门、梵志近食魔王食,世间信施食,彼近食已,便憍恣放逸;放逸已,便随魔王、魔王眷属,如是第一沙门、梵志不脱魔王、魔王眷属境界。
信施 = 即信者向三宝布施财物,或指所施之财物。
“犹如第一群鹿近食猎师食,彼近食已,便憍恣放逸;放逸已,便随猎师、猎师眷属,如是第一群鹿不脱猎师、猎师眷属境界。
“当观彼第一沙门、梵志亦复如是。
 
“第二沙门、梵志亦作是念:‘第一沙门、梵志近食魔王食,世间信施食,彼近食已,便憍恣放逸;放逸已,便随魔王、魔王眷属,如是彼第一沙门、梵志不脱魔王、魔王眷属境界;我今宁可舍世间信施食,离于恐怖,依无事处,食果及根耶?’
“第二沙门、梵志作是念已,便舍世间信施食,离于恐怖,依无事处,食果及根。
“彼春后月诸果根尽,身体极羸,气力衰退,力衰退已,便心解脱、慧解脱衰退;心解脱、慧解脱衰退已,便随魔王、魔王眷属,如是第二沙门、梵志亦不脱魔王、魔王眷属境界。
“犹如第二群鹿而作是念:‘第一群鹿近食猎师食,彼近食已,便憍恣放逸;放逸已,便随猎师、猎师眷属,如是第一群鹿不脱猎师、猎师眷属境界;我今宁可舍猎师食,离于恐怖,依无事处,食草饮水耶?’
“第二群鹿作是念已,便舍猎师食,离于恐怖,依无事处,食草饮水。
“彼春后月诸草水尽,身体极羸,气力衰退,便随猎师、猎师眷属,如是第二群鹿亦不脱猎师、猎师眷属境界。
“当观彼第二沙门、梵志亦复如是。
 
“第三沙门、梵志亦作是念:‘第一、第二沙门、梵志一切不脱魔王、魔王眷属境界;我今宁可离魔王、魔王眷属,依住不远,住不远已,不近食世间信施食;不近食已,便不憍恣放逸;不放逸已,便不随魔王、魔王眷属。’
“第三沙门、梵志作是念已,便离魔王、魔王眷属,依住不远,住不远已,便不近食世间信施食;不近食已,便不憍恣放逸;不放逸已,便不随魔王、魔王眷属,然受持二见,有见及无见。
= 此处巴利本中,共列举十项问题:(一)世界为常住,(二)世界非为常住,(三)此世界有限,(四)此世界无限,(五)生命即身体(身心一如),(六)生命异于身体(身心非一如),(七)如来死后仍存在,(八)如来死后即不存在,(九)如来死后既存在又不存在,(十)如来死后既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二见 = 断见(又作无见)与常见(又作有见)。又称有见、无见。()乃固执人之身心断灭不续生之妄见。()为固执人之身心常住不间断之妄见。
“彼受此二见故,便随魔王、魔王眷属,如是第三沙门、梵志亦不脱魔王、魔王眷属境界。
“犹如第三群鹿亦作是念:‘第一、第二群鹿一切不脱猎师、猎师眷属境界;我今宁可离猎师、猎师眷属,依住不远,住不远已,不近食猎师食;不近食已,便不憍恣放逸;不放逸已,便不随猎师、猎师眷属。’
“第三群鹿作是念已,便离猎师、猎师眷属,依住不远,住不远已,不近食猎师食;不近食已,便不憍恣放逸;不放逸已,便不随猎师、猎师眷属。
“彼猎师、猎师眷属便作是念:‘第三群鹿甚奇谄黠!极谄黠!所以者何?食我食已,而不可得,我今宁可作长围罝;作长围罝已,便得第三群鹿所依住止。’
“猎师、猎师眷属作是念已,便作长围罝;作长围罝已,便得第三群鹿所依住止,如是第三群鹿亦不脱猎师、猎师眷属境界。
“所依者当知有见也,住止者当知无见也,当观彼第三沙门、梵志亦复如是。
所依 = Assaya,为‘能依’之对称。含有被依之意。在唯识学中,将诸八识心、心所生起时所依止仗托者,称为所依。
 
“第四沙门、梵志亦作是念:‘第一、第二、第三沙门、梵志一切不脱魔王、魔王眷属境界;我今宁可依住魔王、魔王眷属所不至处,依住彼已,不近食世间信施食;不近食已,便不憍恣放逸;不放逸已,便不随魔王、魔王眷属。’
“第四沙门、梵志作是念已,便依住魔王、魔王眷属所不至处,依住彼已,不近食世间信施食;不近食已,便不憍恣放逸;不放逸已,便不随魔王、魔王眷属,如是第四沙门、梵志便脱魔王、魔王眷属境界。
“犹如第四群鹿亦作是念:‘第一、第二、第三群鹿一切不脱猎师、猎师眷属境界;我今宁可依住猎师、猎师眷属所不至处,依住彼已,不近食猎师食;不近食已,便不憍恣放逸;不放逸已,便不随猎师、猎师眷属。’
“第四群鹿作是念已,便依住猎师、猎师眷属所不至处,依住彼已,不近食猎师食;不近食已,便不憍恣放逸;不放逸已,便不随猎师、猎师眷属。
“彼猎师、猎师眷属复作是念:‘第四群鹿甚奇猛俊!第一猛俊!若我逐彼,必不能得,余鹿则当恐怖惊散,我今宁可舍罝第四群鹿。’
“彼猎师、猎师眷属作是念已,则便舍罝,如是第四群鹿便脱猎师、猎师眷属境界。
“当观彼第四沙门、梵志亦复如是。
 
“比丘,当学如是所依住止,令魔王、魔王眷属所不至处。
“何者魔王、魔王眷属所不至处?谓比丘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是谓魔王、魔正眷属所不至处。
“复次,何者魔王、魔王眷属所不至处?谓比丘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
“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四梵行/四梵住/四平等心/四等心/四等/四心/四无量心/四无量 = Catasso appamannayo,即佛菩萨为普度无量众生,令离苦得乐,所应具有之四种精神。盖从心而言,平等缘于一切,故称四等、四等心。若从所缘之境而言,其所缘之众生无量,故称四无量。源自于古印度婆罗门教,后为佛教所沿用。
慈心/慈无量心
Metta appamana,缘无量众生,思惟令彼等得乐之法,而入‘慈等至’,称为慈无量。
悲无量心
Karuna appamana,悲,悯伤之意。即济拔无量众生苦之心。指菩萨悯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故称悲无量心。
喜无量心
Mudita appamana,即见无量众生离苦得乐而生喜悦之心。
舍心/舍无量心
Upekkha appamana,对无量之众生无爱无憎,住于平等之心。即舍怨亲、喜乐、苦忧等念之心,并能舍贪、嗔、痴之烦恼。
 
“是谓魔王、魔王眷属所不至处。
“复次,何者魔王、魔王眷属所不至处?谓比丘度一切色想,至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游,是谓魔王、魔王眷属所不至处。
= “非有想非无想处”:巴利本作Nevasannanasannayatana,无色界第四天。
“复次,何者魔王、魔王眷属所不至处?谓比丘度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想知灭身触成就游,慧见诸漏尽断知,是谓魔王、魔王眷属所不至处。
想受灭定/灭受想定/灭尽三昧/灭尽定 = Sanna-vedayita-nirodha,即灭尽心、心所(心之作用)而住于无心位之定。与无想定并称二无心定,然无想定为异生凡夫所得,此定则为佛及俱解脱之阿罗汉远离定障所得,即以现法涅槃之胜解力而修入者。圣者远离无所有处之烦恼,其定之境地可喻为无余涅槃之寂静;故为入无心寂静之乐者,乃依修此定,即可生无色界之第四有顶天。心不相应行法之一,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
慧见 = Vimamsana-nana,指智慧之见解,或指佛之智慧。即以深妙之智慧,达观诸法之识见。
“比丘,如是所依住止,令魔王、魔王眷属所不至处。
“当学如是!”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