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六_念诵第三_梵志品第十二《闻德经第六》
= “闻德经”:本经叙说世尊为生闻梵志言说博闻诵习之差别及功德,谓自不忧戚懊恼痴狂所作业败坏不成、出家、堪忍饥渴诸疾,…乃至证灭。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生闻梵志中后彷徉,往诣佛所,共相问讯,却坐一面,白曰:“瞿昙,我欲有所问,听乃敢陈。”
= “生闻梵志”:Janussoni
Brahmana,又作生漏梵志。
彷(páng) = 徘徊、游荡[wander]。
彷徉(páng yáng) = 徘徊不进。
世尊告日:“梵志,恣汝所问。”
恣(zì) = 放纵[throw off restraint;indulge
oneself]。(听任;任凭[allow;let]/肆意;尽情[wantonly;to
one’s heart’s content]。)
生闻梵志即便问曰:“沙门瞿昙弟子或有在家,或有出家学道,以何义故博闻诵习耶?”
= “以何义故博闻诵习耶”:到底这些人是为什么缘故而博闻诵习呢?
诵(sòng) = 背诵、朗读[recite;read aloud]。
世尊答曰:“梵志,我弟子或有在家,或出家学道,所以博闻诵习,欲自调御,欲自息止,自求灭讫。
“梵志,我弟子或有在家,或出家学道,以此义故博闻诵习。”
生闻梵志复问曰:“瞿昙,博闻诵习有差别耶?博闻诵习有功德耶?”
世尊答曰:“梵志,博闻诵习而有差别,博闻诵习则有功德。”
而(ér) = 颊毛[bristles on the jaws]。(你;你的[you;your]/这样,此[this]/表示假设关系。)
生闻梵志复问曰:“瞿昙,博闻诵习有何差别?有何功德耶?”
世尊答曰:“梵志,多闻圣弟子昼日作业,欲得其利,彼所作业败坏不成。
= 多闻的圣弟子,在于白天作业,而欲得其利益,然而他所作之业,乃败坏而不成就。
“彼所作业败坏不成已,然不忧戚、愁烦、啼哭,不椎身懊恼,亦不痴狂。
戚(qī) = 古兵器名,斧的一种[a kind of axe]。(忧愁;悲伤。通“慽”、“慼”[sorrowful;sad]。)
椎(chuí) = 捶击的工具。后亦为兵器[mallet]。(用椎打击[beat with mallet]/泛指重力撞击[beat]。)
“梵志,若多闻圣弟子昼日作业,欲得其利,彼所作业败坏不成。
“彼所作业败坏不成已,然不忧戚、愁烦、啼哭,不椎身懊恼,亦不痴狂者。
“梵志,是谓博闻诵习而有差别,有此功德。
“复次,梵志,多闻圣弟子所有爱念,异无散解,不复相应,与别离已,然不忧戚、愁烦、啼哭,不椎身懊恼,亦不痴狂。
= “异无散解”:有异而为无,而散解。
异(yì) = 奇特;奇异;奇怪[strange;queer;odd]。(不同[different]/区别;分开[distinguish;divide]。)
“梵志,若多闻圣弟子所有爱念,异无散解,不复相应,与别离已,然不忧戚、愁烦、啼哭,不椎身懊恼,亦不痴狂者。
“梵志,是谓博闻诵习而有差别,有此功德。
“复次,梵志,多闻圣弟子知所有财物皆悉无常,念出家学道。
“梵志,若多闻圣弟子知所有财物皆悉无常,念出家学道者。
“梵志,是谓博闻诵习而有差别,有此功德。
“复次,梵志,多闻圣弟子知所有财物皆悉无常已,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
“梵志,若多闻圣弟子知所有财物皆悉无常已,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
“梵志,是谓博闻诵习而有差别,有此功德。
“复次,梵志,多闻圣弟子能忍饥渴、寒热、蚊虻、蝇蚤,风日所逼、恶声捶杖亦能忍之;身遇诸疾,极为苦痛,至命欲绝,诸不可乐皆能堪耐。
虻(méng) = 虻科的各种大而强壮、飞行迅速的双翅蝇。成虫像蝇,生活在草丛,吮吸人兽的血液[horsefly]。
蚤(zǎo) = 昆虫,赤褐色,善跳跃,寄生在人和畜的身体上,吸血液,能传染鼠疫等疾病。通称“跳蚤”、“虼蚤”[flea]。
“梵志,若多闻圣弟子能忍饥渴、寒热、蚊虻、蝇蚤,风日所逼、恶声捶杖亦能忍之;身遇诸疾,极为苦痛,至命欲绝,诸不可乐皆能堪耐者。
“梵志,是谓博闻诵习而有差别,有此功德。
“复次,梵志,多闻圣弟子堪耐不乐,生不乐已,心终不著。
“梵志,若多闻圣弟子堪耐不乐,生不乐已,心终不著者。
“梵志,是谓博闻诵习而有差别,有此功德。
“复次,梵志,多闻圣弟子堪耐恐怖,生恐怖已,心终不著。
“梵志,若多闻圣弟子堪耐恐怖,生恐怖已,心终不著。
“梵志,是谓博闻诵习而有差别,有此功德。
“复次,梵志,多闻圣弟子若生三恶不善之念,欲念、恚念及害念,为此三恶不善念已,心终不著。
三不善觉/三恶觉/三界/三觉 = 指三种恶觉。乃凡夫所具三种障碍禅定之恶觉。
|
|
贪觉/欲觉
|
对世间可贪之事思量而起欲心。
|
恚觉/嗔觉
|
对世间怨憎之事思量而起嗔心。
|
恼觉/害觉
|
生憎嫉之心,起恼害他人之念。
|
“梵志,若多闻圣弟子若生三恶不善之念,欲念、恚念及害念,为此三恶不善念已,心终不著者。
“梵志,是谓博闻诵习而有差别,有此功德。
“复次,梵志,多闻圣弟子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
四静虑天/四静虑处/四生静虑/生静虑/四禅天 = 指修习四禅定所得报果之色界天,或指居于此界之众生。
|
||
四禅天
|
舍念清净地
|
Catuttha-jhana,此天较三禅天又脱离了“离喜妙乐”的情感,境界更高,唯有舍清净、念清净、不苦不乐受和心注一境等特性。离前喜、乐,清净平等,住舍受正念。
|
三禅天
|
离喜妙乐地
|
Tatiya-jhana此天较二禅天又断离了喜乐等情感,唯有行舍、正念、正知、受乐和专心五种特性。离前喜贪,心悦安静,有胜妙乐。
|
二禅天
|
定生喜乐地
|
Dutiya-jhana此天较初禅天又脱离了寻、伺等心理活动,内心明净,稳定住于喜乐的境界中。亦即无寻无伺,无觉无观。
|
初禅天
|
离生喜乐地
|
Pathama-jhana,此天远离欲界恶法,众生心生喜乐。寻,旧译作‘觉’,为心之粗分别作用;伺,旧译作‘观’,为心之细分别作用。以得此禅定之人仍有寻、伺作用,故又称‘有觉有观’。
|
“梵志,若多闻圣弟子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者。
“梵志,是谓博闻诵习而有差别,有此功德。
“复次,梵志,多闻圣弟子三结已尽,得须陀洹,不堕恶法,定趣正觉,极受七有,天上人间七往来已,则得苦边。
= “三结”:Tini
Samyojanani,指身见、戒禁取见、疑三种烦恼。又「结」为烦恼之异名。
三结 = 结,烦恼之异名,因烦恼而结集生死,系缚众生使不能解脱。
|
|
身见结
|
谓众生于五阴等法中妄计为身,恒起我见。
|
戒取结
|
即戒禁取见,谓外道于非戒中谬以为戒,取以进行。如持牛、鸡戒等以为生天之因,或修涂灰断食等苦行,以为涅槃之道。
|
疑结
|
谓于正法犹豫不决,不能深信。
|
四沙门果/声闻四果/四果 = 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之四种证果。其阶段依次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
||||
四果
|
名称
|
华译
|
果位
|
|
初果
|
须陀洹
|
Sotapanna,旧译作入流、至流、逆流。新译作预流。入流,意指初入圣者之流;逆流,谓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违逆生死之流。又初证圣果者,预入圣道之法流,故称预流。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生七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
#杂阿含经:入流分者有四种,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杂阿含经:若比丘于此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如实善观察,如实善观察者,于三结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于正觉,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
见道位
|
有学
|
二果
|
斯陀含
|
Sakadagami,意译作一来、一往来。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返一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贪瞋痴薄。
|
修道位
|
|
三果
|
阿那含
|
Anagami,意译不还、不来、不来相。不再生于欲界。例如下一生生于色界或无色界的天界,并在天界证得涅槃。断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欲贪、瞋恚)
|
||
四果
|
阿罗汉
|
Arahant,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证得涅槃、解脱轮回。断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掉举、慢、无明);贪瞋痴永尽、烦恼永尽。
|
无学道
|
无学
|
“梵志,若多闻圣弟子三结已尽,得须陀洹,不堕恶法,定趣正觉,极受七有,天上人间七往来已,则得苦边者。
“梵志,是谓博闻诵习而有差别,有此功德。
“复次,梵志,多闻圣弟子三结已尽,淫、怒、痴薄,得一往来,天上人间一往来已,则得苦边。
三火/三垢/三毒 = 梵Trivisa,指贪欲、嗔恚、愚痴(又称贪嗔痴、淫怒痴、欲嗔无明)三种烦恼。一切烦恼本通称为毒,然此三种烦恼通摄三界,系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中之最甚者,能令有情长劫受苦而不得出离,故特称三毒。此三毒又为身、口、意等三恶行之根源,故亦称三不善根,为根本烦恼之首。
|
|
贪爱/贪着/贪毒/贪欲/贪
|
Lobha/Raga,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即于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着心,引生五取蕴而产生诸苦。
|
嗔恚/嗔怒/恚/怒/嗔
|
Dosa,系指对有情(生存之物)怨恨之精神作用。心所(心的作用)之名。
|
无明/愚痴/痴
|
Moha,谓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之精神作用。为心所(心之作用)之名。
|
“梵志,若多闻圣弟子三结已尽,淫、怒、痴薄,得一往来,天上人间一往来已,则得苦边者。
“梵志,是谓博闻诵习而有差别,有此功德。
“复次,梵志,多闻圣弟子五下分结尽,生彼间已,便般涅槃,得不退法,不还此世。
= “五下分结”:欲界之有情众生被贪欲、瞋恚、身见、戒禁取见、疑五种烦恼所系缚,故称此五种烦恼为五下分结。
= “生于彼间”:色界。
五顺下分结/五下结/五下/五下分结 = Panc’Orambhagiyani
Samyojanani,指顺益下分界之五种结惑。乃对五上分结而立五下分结。即三界中之下分界(欲界)之五种结惑,系缚众生,令其不得超脱其界。欲界众生由于下述之欲贪与嗔恚二结,遂不得超离欲界,若有能超离者,由有身见等后三结,终亦还下于欲界,故偏立此五种,称为顺下分结。
|
|
欲贪
|
于顺情境上生起贪着之心而无有厌足。
|
嗔恚
|
于违情境上生起嗔恨之心而不自已。
|
有身见
|
于名(心)、色(色身)、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妄计为身,执着我见。
|
戒禁取见
|
取执非理无道之邪戒。
|
疑
|
迷心乖理,狐疑不决,由此疑惑而迷真逐妄,背觉合尘。
|
“梵志,若多闻圣弟子五下分结尽,生彼间已,便般涅槃,得不退法,不还此世者。
“梵志,是谓博闻诵习而有差别,有此功德。
“复次,梵志,多闻圣弟子有息解脱,离色得无色如其像定,身作证成就游,慧观断漏而知漏。
“如其像定”:又作如其像形、如其像三昧正受、如其像如意定,即好像雕像那样不动而入禅定。(入)如其像定,巴利语为Tatharupam Iddhanubhavam (Abhisankharoti),意指(现行)如其像神通威力。
“梵志,若多闻圣弟子有息解脱,离色得无色如其像定,身作证成就游,慧观断漏而知漏者。
“梵志,是谓博闻诵习而有差别,有此功德。
“复次,梵志,多闻圣弟子如意足、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诸漏已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六通/六神通 = Cha iddhi,指六种超人间而自由无碍之力。
|
||
天眼通
|
能见六道众生生死苦乐之相,及见世间一切种种形色,无有障碍。
|
三明
|
宿命通/宿住通
|
能知自身及六道众生之百千万世宿命及所作之事。
|
|
漏尽通
|
断尽一切三界见思惑,不受三界生死,而得漏尽神通之力。
|
|
天耳通
|
能闻六道众生苦乐忧喜之语言,及世间种种之音声。
|
|
他心通
|
能知六道众生心中所思之事。
|
|
神境通/身通/身如意通/神足通
|
即自由无碍,随心所欲现身之能力。
|
“梵志,若多闻圣弟子如意足、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诸漏已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者。
“梵志,是谓博闻诵习而有差别,有此功德。”
生闻梵志复问世尊:“此博闻诵习有此差别,有此功德,颇更有差别,更有功德,最上、最妙、最胜耶?”
世尊答曰:“梵志,此博闻诵习有此差别,有此功德,更无差别,更无功德,最上、最妙、最胜者。”
生闻梵志白曰:“世尊,我已知。
“善逝,我已解。
“世尊,我今自归于佛、法及比丘众,唯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始,终身自归,乃至命尽。”
佛说如是,生闻梵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