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5日星期五

中阿含经-心品第十四《受法经下第四》

卷四十五_分别诵第四_心品第十四《受法经下第四》
= “受法经下”:本经叙说佛告诸比丘世间痴法虽祈求喜、爱、可之法,却生不喜、不爱、不可之法;佛陀之不痴法虽难见难觉,但能生喜、爱、可法。并谓世间真实有四种受法:(一)感喜乐而犯十恶者,现在乐未来苦。(二)感苦忧而行十善者,现在苦未来乐。(三)感苦忧而犯十恶者,现在未来俱苦。(四)感喜乐而行十善者,现在未来俱乐。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拘楼瘦剑磨瑟昙拘楼都邑。
= “拘楼瘦”:Kurusu,意为于拘楼国中。-su(瘦)为文法上之于格复数语尾。
= “剑磨瑟昙”:Kammassadhamma,村邑名。
= “拘楼都邑”:巴利本作Kurunam Nigamo,拘楼国之都邑。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此世间如是欲、如是望、如是爱、如是乐、如是意,令不喜、不爱、不可法灭,喜、爱、可法生。
(wàng) = 远望[gaze into the distance](希望,期望[expecthope]/向,对着[towardsto]/名望[prestige])
(kě) = 许可;同意;准许[approvepermitallow](相称;适合[accord with]/满的[full]/合意,认为正确,是;对[correctright]/应当,应该[should])
“彼如是欲、如是望、如是爱、如是乐、如是意,然不喜、不爱、不可法生,喜、爱、可法灭,此是痴法。
“我法甚深!难见、难觉、难达,如是我法甚深,难见、难觉、难达,不喜、不爱、不可法灭,喜、爱、可法生,是不痴法。
“世间真实有四种受法。
“云何为四?或有受法现乐当来受苦报,
“或有受法现苦当来受乐报,
“或有受法现苦当来亦受苦报,
“或有受法现乐当来亦受乐报。
 
“云何受法现乐当来受苦报?
“或有一自乐自喜杀生,因杀生,生乐生喜;彼自乐自喜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因邪见,生乐生喜。
= “或有一自乐自喜杀生”:喜欢于杀生之业。
 
十善十恶 = 十善/十善业/十善业道/十善道/十善根本业道/十白业道,Dasa-kusala-kamma,乃身口意三业中所行之十种善行为。反之,身口意所行之十种恶行为,称为十恶/十不善业道/十恶业道/十不善根本业道/十黑业道,Dasakusala-kamma-pathani
杀生
Panatipata,即杀害人畜等一切有情之生命。大乘佛教为避免杀生,而禁止食肉,更进而以放生为其积极表征。
不与取/偷盗
Adinnadana,不与而取,称为偷盗。乃力取或盗取他人财物之意。偷盗为戒律所严禁,若犯偷盗,严重者如盗五钱以上,则犯波罗夷罪(如断头之重罪),在十恶、五戒中,为仅次于杀生之重罪。
欲邪行/邪淫
Kamesu micchacara,又作欲邪行。即在家者不可为之恶行之一,以男性而言,指与妻子以外之女性行淫,又虽与妻子,但行于不适当之时间、场所、方法等,亦为邪淫。
虚妄语/虚诳语/妄舌/虚伪//妄语
Musavada,特指以欺人为目的而作之虚妄语。
离间语/两舌语/两舌
Pisuna-vaca,即于两者间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破坏彼此之和合。
粗恶语/恶口
Pharusa-vaca,即口出粗恶语毁訾他人。
杂秽语/无义语/绮语
Samphappalapa,指一切淫意不正之言词。。
贪爱/贪着/贪毒/贪欲/
Lobha,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即于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着心,引生五取蕴而产生诸苦。
嗔恚/嗔怒///
Dosa/patigha,系指对有情(生存之物)怨恨之精神作用。心所(心的作用)之名。
无明/愚痴/
Moha/mulha,谓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之精神作用。为心所(心之作用)之名。
 
“如是身乐、心乐,不善从、不善生,不趣智、不趣觉、不趣涅槃,是谓受法现乐当来受苦报。
(cóng) = 随行,跟随[follow](顺从;依从[comply with]/因由[reasoncause]/自,由[from]/参与其事[joinbe engaged in]/听从,取法[acceptobey])
 
“云何受法现苦当来受乐报?
“或有一自苦自忧断杀,因断杀,生苦生忧;彼自苦自忧断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断邪见,因断邪见,生苦生忧。
(yōu) = 担忧;发愁[worrybe worried](忧患,祸患[suffering])
“如是身苦、心苦,善从、善生,趣智、趣觉、趣于涅槃,是谓受法现苦当来受乐报。
 
“云何受法现苦当来亦受苦报?
“或有一自苦自忧杀生,因杀生,生苦生忧;彼自苦自忧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因邪见生苦、生忧。
“如是身苦、心苦,不善从,不善生,不趣智、不趣觉、不趣涅槃,是谓受法现苦当来亦受苦报。
 
“云何受法现乐当来亦受乐报?
“或有一自乐自喜断杀,因断杀,生乐生喜;彼自乐自喜断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断邪见,因断邪见,生乐生喜。
“如是身乐、心乐,善从、善生,趣智、趣觉、趣于涅槃,是谓受法现乐当来亦受乐报。
 
“若有受法现乐当来受苦报,彼痴者不知如真。
如如/真如/如实/ = Tatha,即一切万物真实不变之本性。盖一切法虽有其各各不同之属性,如地有坚性,水有湿性等,然此各别之属性非为实有,而一一皆以空为实体,故称实性为如;又如为诸法之本性,故称法性;而法性为真实究竟之至极边际,故又称实际。由此可知,如、法性、实际三者,皆为诸法实相之异名。诸法虽各各有差别,然理体则平等无异,此诸法之理体平等相同,亦称为如。由此可知,如亦为理之异名;又此理真实,故称真如;此理为一,故称一如。又就如之理体而言,因各教门不同,故所立者亦异,如般若经将如立为空,法华经将如立为中。此外,天台宗据法华经方便品十如是(十如)之说,认为十界互具十界,故为百界;而百界各有十如,合则为千如。
“此受法现乐当来受苦报,不知如真已,便习行不断;习行不断已,便不喜、不爱、不可法生,喜、爱、可法灭。
“犹如阿摩尼药,一分好色香味,然杂以毒,或有人为病故服,服时好色香味,可口而不伤咽,服已在腹,便不成药。
= “阿摩尼药”:巴利本作Apaniyakamsa,原是指储于瓶中可供饮用之水,而非指药物。
(yān) = 消化和呼吸的通道,位于鼻腔、口腔的后方,喉的上方,相应地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通称咽喉[pharynx](吞入;吞食[swallow]/yè = 填塞;充塞[fill])
“如是此受法现乐当来受苦报,彼痴者不知如真。
“此受法现乐当来受苦报,不知如真已,便习行不断;习行不断已,便不喜、不爱、不可法生,喜、爱、可法灭,是谓痴法。
 
“若有受法现苦当来受乐报,彼痴者不知如真。
“此受法现苦当来受乐报,不知如真已,便不习行而断之;不习行断已,便不喜、不爱、不可法生,喜、爱、可法灭,是谓痴法。
 
“若有受法现苦当来亦受苦报,彼痴者不知如真。
“此受法现苦当来亦受苦报,不知如真已,便习行不断;习行不断已,便不喜、不爱、不可法生,喜、爱、可法灭。
“犹如大小便,复杂以毒,或有人为病故服,服时恶色臭无味,不可口而伤咽,服已在腹便不成药。
“如是此受法现苦当来亦受苦报,彼痴者不知如真。
“此受法现苦当来亦受苦报,不知如真已,便习行不断;习行不断已,便不喜、不爱、不可法生,喜、爱、可法灭,是谓痴法。
 
“若有受法现乐当来亦受乐报,彼痴者不知如真。
“此受法现乐当来亦受乐报,不知如真已,便不习行而断之;不习行断已,便不喜、不爱、不可法生,喜、爱、可法灭,是谓痴法。
“彼习行法不知如真,不习行法不知如真;习行法不知如真,不习行法不知如真已,不习行法习,习行法不习;不习行法习,习行法不习已,便不喜、不爱、不可法生,喜、爱、可法灭,是谓痴法。
= “彼习行法不知如真,不习行法不知如真:对于那一种应修持习行,那一种法不应修持习行等事,都认不清楚。
 
“若有受法现乐当来受苦报,彼慧者知如真。
“此受法现乐当来受苦报,知如真已,便不习行而断之;不习行断已,便喜、爱、可法生,不喜、不爱、不可法灭,是谓慧法。
“若有受法现苦当来受乐报,彼慧者知如真。
 
“此受法现苦当来受乐报,知如真已,便习行不断;习行不断已,便喜、爱、可法生,不喜、不爱、不可法灭。
“犹如大小便和若干种药,或有人为病故服,服时恶色臭无味,不可口而伤咽,服已在腹便成药。
“如是此受法现苦当来受乐报,彼慧者知如真。
“此受法现苦当来受乐报,知如真已,便习行不断;习行不断已,便喜、爱、可法生,不喜、不爱、不可法灭,是谓慧法。
 
“若有受法现苦当来亦受苦报,彼慧者知如真。
“此受法现苦当来亦受苦报,知如真已,便不习行而断之;不习行断已,便喜、爱、可法生,不喜、不爱、不可法灭,是谓慧法。
 
“若有受法现乐当来亦受乐报,彼慧者知如真。
“此受法现乐当来亦受乐报,知如真已,便习行不断;习行不断已,便喜、爱、可法生,不喜、不爱、不可法灭。
“犹如酥、蜜和若干种药,或有人为病故服,服时好色香味,可口而不伤咽,服已在腹便成药。
= “酥、蜜”:NavanitaMadhu,巴利本此处共列举Dadhi(酪)、Madhu(蜜)、Sappi(熟酥)、Phanita(糖)四项。
(sū) = 酪类。由牛羊乳制成。又称“酥油”[butter]
“如是此受法现乐当来亦受乐报,彼慧者知如真。
“此受法现乐当来亦受乐报,知如真已,便习行不断;习行不断已,便喜、爱、可法生,不喜、不爱、不可法灭,是谓慧法。
 
“彼习行法知如真,不习行法知如真;习行法知如真,不习行法知如真已,便习行法习,不习行法不习;习行法习,不习行法不习已,便喜、爱、可法生,不喜、不爱、不可法灭,是谓慧法。
“世间真实有是四种受法者,因此故说。”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