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九_诵名后诵第五_双品第十五《阿夷那经第七》
= “阿夷那经”:本经叙说世尊因异学阿夷那故,为诸比丘略说知法、非法、义、非义,令后学如法如义。诸比丘往请阿难广释,阿难谓邪见乃至邪智为非法,因此生不善恶法为非义;正见等为法,所生善法为义。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于东园鹿子母堂。
= “东园鹿子母堂”:Pubbarama
Migaramatu-pasada,位于舍卫城之东,又作故东园。舍卫城长者弥伽罗本信奉外道,后被其媳毗舍佉所化,遂皈依佛教,尝言:「毗舍佉虽是我媳,然实为我母。」时人遂称誉毗舍佉为「弥伽罗母」;「弥伽罗」一音为「鹿」之义,故又称之「鹿母」。此一园林堂舍是毗舍佉所捐予佛陀者,故称「鹿子母堂」。
尔时,世尊则于晡时,从宴坐起,堂上来下。
晡(bū) = 申时,即午后三时至五时[p.m.3-5]。
宴(yàn) = 请人吃饭喝酒,聚会在一起喝酒吃饭[entertain at a banquet]。(假借为“安”。安闲,安逸[easy;leisurely]。)
燕坐/宴坐 = 安身正坐之意,指坐禅。又为‘坐禅’之代名词。
在堂影中露地经行,为诸比丘广说甚深微妙之法。
彼时,异学阿夷那,沙门蛮头弟子遥见世尊从宴坐起,堂上来下,在堂影中露地经行,为诸比丘广说甚深微妙之法,异学阿夷那,沙门蛮头弟子往诣佛所,共相问讯,随佛经行。
= “阿夷那”:Ajita,沙门蛮头之弟子。
= “沙门蛮头”:巴利本作Pandita,贤人。
世尊回顾问曰:“阿夷那,沙门蛮头实思五百思,若有异沙门、梵志一切知、一切见者,自称我有无余、知无余,见彼有过、自称有过?”
= “异学阿夷那,沙门蛮头弟子…自称有过”:巴利本作:修行者阿夷那对世尊说:瞿昙!有同梵行者名为蛮头(贤人),他以思念五百人之心处,非难异学,彼等知觉:我们被非难。
异学阿夷那,沙门蛮头弟子答曰:“瞿昙,沙门蛮头实思五百思,若有异沙门、梵志一切知、一切见者,自称我有无余、知无余,见彼有过、自称有过。”
世尊复问曰:“阿夷那,云何沙门蛮头思五百思,若有异沙门、梵志一切知、一切见者,自称我有无余、知无余,见彼有过、自称有过耶?”
异学阿夷那,沙门蛮头弟子答曰:“瞿昙,沙门蛮头作如是说:‘若行、若住、若坐、若卧、若眠、若寤,或昼、或夜,常无碍知见。’
寤(wù) = 睡醒[wake up]。(通“悟”。觉悟,认识到[realize]。)
“或时逢奔象、逸马、奔车、叛兵、走男、走女,或行如是道,逢恶象、恶马、恶牛、恶狗,或值蛇聚,或得块掷,或得杖打,或堕沟渎,或堕厕中,或乘卧牛,或堕深坑,或入刺中,或见村邑,问名问道,见男见女,问姓问名,或观空舍,或如是入族,彼既入已,而问我曰:‘尊从何行?’
= “或如是入族,彼既入已”:或者如是而入于族中,他既入后。
块(kuài) = 土块[lump of earth]。(成块的东西[piece;lump;chunk;block]。)
掷(zhì) = 扔,抛[throw]。
渎(dú) = 水沟,水渠。又特指邑中的沟[ditch]。
“我答彼曰:‘诸贤,我趣恶道也。’
“瞿昙,沙门蛮头如是比丘思五百思,若有异沙门、梵志一切知、一切见者,自称我有无余、知无余、见彼有过也。”
于是,世尊离于经行,至经行道头敷尼师檀,结跏趺坐,问诸比丘:“我所说智慧事,汝等受持耶?”
= “经行”:Cankama,于一定之地往复步行。
彼诸比丘默然不答。
世尊复至再三问曰:“诸比丘,我所说智慧事,汝等受持耶?”
诸比丘亦至再三默然不答。
彼时,有一比丘即从座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今正是时。
袒(tǎn) = 绽开[burst;split]。(脱去上衣,露出身体的一部分[strip oneself naked to the waist]。)
“善逝,今正是时。
“若世尊为诸比丘说智慧事,诸比丘从世尊闻,当善受持。”
世尊告曰:“比丘,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具分别说。”
时,诸比丘白曰:“唯然,当受教听。”
佛复告曰:“凡有二众,一曰、法众,二曰、非法众。
“何者非法众?或有一行非法说非法,彼众亦行非法说非法。
= 或者有一人,其所行的都是非法,也说非法之法,其徒众也行非法,也说非法之法。
“彼非法人住非法众前,自已所知,而虚妄言,不是真实,显示分别,施设其行,流布次第说法,欲断他意弊恶,难诘不可说也,于正法、律中不可称立自已所知。
= 那位非法的人,住在于非法之众之前,将自己所知的,而以虚妄之言,并不是真实之法,而显示分别,施设其行,而流布,而次第说法;欲断他人之意之弊恶,而难诘他人,实不可说的;对于正法与律当中,为不可称誉的,而立自己所知的。
诘(jié) = 询问,追问[question;interrogate;cross-examine;call sb. to account]。
“彼非法人住非法众前,自称我有智慧普知。
“于中若有如是说智慧事者,是谓非法众。
“何者法众?或有一行法说法,彼众亦行法说法。
“彼法人住法众前,自已所知,不虚妄言,是真是实,显示分别,施设其行,流布次第说,欲断他意弊恶,难诘则可说也,于正法中而可称立自已所知。
“彼法人住法众前,自称我有智慧普知。
“于中若有如是说智慧事者,是谓法众。
“是故汝等当知法、非法,义与非义;知法、非法,义、非义已,汝等当学如法如义。”
佛说如是,即从座起,入室宴坐。
于是诸比丘便作是念:“诸贤当知世尊略说此义,不广分别,即从座起,入室宴坐:‘是故,汝等当知法、非法,义与非义;知法、非法,义、非义已,汝等当学如法如义。’”
彼复作是念:“诸贤谁能广分别世尊向所略说义?”
彼复作是念:“尊者阿难是佛侍者而知佛意,常为世尊之所称誉,及诸智梵行人;尊者阿难能广分别世尊向所略说义。
“诸贤共往诣尊者阿难所,请说此义。
“若尊者阿难为分别者,我等当善受持。”
于是,诸比丘往诣尊者阿难所,共相问讯,却坐一面,白曰:“尊者阿难,当知世尊略说此义,不广分别,即从座起,入室宴坐:‘汝等当知法、非法,义与非义;知法、非法,义、非义已,汝等当学如法如义。’
“我等便作是念:‘诸贤谁能广分别世尊向所略说义?’
“我等复作是念:‘尊者阿难是佛侍者而知佛意,常为世尊之所称誉,及诸智梵行人;尊者阿难能广分别世尊向所略说义。’
“唯愿尊者阿难为慈愍故而广说之!”
尊者阿难告曰:“诸贤,听我说喻,慧者闻喻则解其义。
“诸贤,犹如有人欲得求实,为求实故,持斧入林。
= “实”:Sara,树心。
斧(fǔ) = 斧子,伐木工具[ax,axe;hatchet]
。(用斧子劈、砍或破开[ax;axe]。)
“彼见大树成根、茎、节、枝、叶、华、实,彼人不触根、茎、节、实,但触枝、叶。
“诸贤所说亦复如是,世尊现在,舍来就我而问此义。
“所以者何?诸贤,当知世尊是眼、是智、是义,是法、法主、法将,说真谛义,现一切义由彼世尊,诸贤应往诣世尊所而问此义:‘世尊,此云何?此何义?’
= “世尊是眼…由彼世尊”:巴利本作Bhagava
Janam Janati Passam Passati Cakkhubhuto Nanabhuto Dhammabhuto Brahmabhuto Vatta
Pavatta Atthassa Ninneta Amatassa Data Dhammasami Tathagato,世尊是知所应知者,见所应见者,具眼者,具智者,具法者,具梵者,说者,宣说者,义之指导者,与不死者,法主,如来。
“如世尊说者,诸贤等当善受持。”
时,诸比丘白曰:“唯然,尊者阿难,世尊是眼、是智、是义,是法、法主、法将,说真谛义,现一切义由彼世尊,然尊者阿难是佛侍者而知佛意,常为世尊之所称誉,及诸智梵行人;尊者阿难能广分别世尊向所略说义。
“唯愿尊者阿难为慈愍故而广说之。”
尊者阿难告诸比丘:“诸贤等,共听我所说。
“诸贤,邪见非法,正见是法。
= 巴利本于邪、正「见」之下,依次为邪、正「思惟、语、业、命、精进、念、定、智、解脱」九项,合称十邪道与十正道。
十无学法/十无学支 = 得阿罗汉果之无学人所成就之十种无漏法。
|
||
无学正见
|
与无漏作意相应之慧。
|
八正道
|
无学正思惟
|
与正见俱起之思惟。
|
|
无学正语
|
依无漏作意所生之四种清净语业。
|
|
无学正业
|
依无漏作意所生之三种身业。
|
|
无学正命
|
远离诸邪命,即如法之活命。
|
|
无学正精进
|
欲乐正勤,勇猛堪任。
|
|
无学正念
|
心中明了,于诸法不忘失。
|
|
无学正定
|
心住安住、近住等住,心不散乱。
|
|
无学正解脱
|
指离烦恼束缚之有为解脱。
|
无学位
|
无学正智
|
为尽智及无生智。即金刚喻定后,知诸漏尽灭者为尽智;依诸漏之断尽,缘后有之无生者为无生智。
|
“若有因邪见生无量恶不善法者,是谓非义;若因正见生无量善法者,是谓是义。
“诸贤,乃至邪智非法,正智是法。
“若因邪智生无量恶不善法者,是谓非义;若因正智生无量善法者,是谓是义。
“诸贤,谓世尊略说此义,不广分别,即从座起,入室宴坐:‘是故,汝等当知法、非法,义与非义;知法、非法,义、非义已,汝等当学如法如义。’
“此世尊略说,不广分别义,我以此句、以此文广说如是。
“诸贤可往向佛具陈,若如世尊所说义者,诸贤等便可受持。”
于是,诸比丘闻尊者阿难所说,善受持诵,即从座起,绕尊者阿难三匝而去;往诣佛所,稽首作礼,却坐一面,白曰:“世尊,向世尊略说此义,不广分别,即从座起,人室宴坐;尊者阿难以此句、以此文而广说之。”
世尊闻已,叹曰:“善哉!善哉!我弟子中有眼、有智、有法、有义。
“所以者何?谓师为弟子略说此义,不广分别,彼弟子以此句、以此文而广说之。
“如阿难所说,汝等应当如是受持!所以者何?以说观义应如是也。”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