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三_分别诵第四_根本分别品第十三《温泉林天经第四》
= “温泉林天经”:本经叙说尊者三弥提游王舍城,住温泉林。有一天神来劝尊者受持跋地罗帝偈,尊者遂往问佛,佛为说偈后,即入室宴坐。诸比丘乃请大迦旃延广予解释,大迦旃延就根境识之相对而详加说明。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王舍城,在竹林迦兰哆园。
迦兰陀竹园/竹园伽蓝/竹林精舍 = Veluvana-vihara,乃中印度摩揭陀国最早之佛教寺院。为迦兰陀长者(Kalandaka)所奉献之竹林,由频婆娑罗王建造伽蓝而成。与舍卫城之祇园精舍并称为佛教最早之二大精舍。如来在世,多居于此说法开化,导凡拯俗。此外,关于该精舍之建造者究系何人,诸说不一。
尔时,尊者三弥提亦游王舍城,住温泉林。
= “尊者三弥提”:Ayasma Samiddhi,得善行德,无若干想第一比丘。
= “温泉林”:Tapodarama,又作温泉精舍,杂阿含卷三十四第九五九经作「榻补河」。
于是,尊者三弥提夜将向旦,从房而出,往诣温泉,脱衣岸上,入温泉浴,浴已还出,拭体著衣。
旦(dàn) = 天亮,破晓,夜刚尽日初出时[dawn;daybreak]。(天,日;某日[day]。)
拭(shì) = 揩,擦[wipe away]。
尔时,有一天形体极妙,色像巍巍,夜将向旦,往诣尊者三弥提所,稽首作礼,却住一面。
= “有一天”:巴利本作Annatara
Devata,某一天女。
巍(wēi) = 高大[towering]。
彼天色像威神极妙,光明普照。
于温泉岸,彼天却住于一面已,白尊者三弥提曰:“比丘,受持跋地罗帝偈耶?”
= “受持跋地罗帝偈耶”:巴利本作Dharesi
Bhaddekarattassa Uddesan Ca Vibhangan Ca,你忆持一夜贤者之解释吗?佛说尊上经作「持贤善偈及解义不?」「跋地罗帝」直译为「贤善一夜」,意谓夜夜(日日)全然如是贤善生活之人。
尊者三弥提答彼天曰:“我不受持跋地罗帝偈也。”
寻问彼天:“汝受持跋地罗帝偈耶?”
彼天答曰:“我亦不受持跋地罗帝偈也。”
尊者三弥提复问彼天:“谁受持跋地罗帝偈耶?”
彼天答曰:“世尊游此王舍城,在竹林迦兰哆园,彼受持跋地罗帝偈也。
“比丘,可往面从世尊,善受持诵跋地罗帝偈。
= 您可往诣世尊之处,当面在世尊前,善受持诵跋地罗帝偈才是。
从(cóng) = 随行,跟随[follow]。(顺从;依从[comply
with]/因由[reason;cause]/自,由[from]/参与其事[join;be
engaged in]/听从,取法[accept;obey]。)
“所以者何?跋地罗帝偈者,有法有义,为梵行本,趣智、趣觉、趣于涅槃,族姓者至信、舍家、无家、学道,当以跋地罗帝偈善受持诵。”
彼天说如是,稽首尊者三弥提足,绕三匝已,即彼处没。
于是,尊者三弥提,天没不久往诣佛所,稽首作礼,却坐一面,白曰:“世尊,我于今日夜将向旦出房往诣彼温泉所,脱衣岸上,入温泉浴,浴已便出,住岸拭身。
“尔时,有一天形体极妙,色像巍巍,夜将向旦,来诣我所,稽首作礼,却住一面。
“彼天色像威神极妙,光明普照。
“于温泉岸,彼天却住于一面已,而白我曰:‘比丘,受持跋地罗帝偈耶?’
“我答彼天:‘不受持跋地罗帝偈也。’
“我问彼天:‘汝受持跋地罗帝偈耶?’
“彼天答曰:‘我亦不受持跋地罗帝偈也?’
“我复问天:‘谁受持跋地罗帝偈耶?’
“彼天答曰:‘世尊游此王舍城,住竹林迦兰哆园,彼受持跋地罗帝偈也。
“‘比丘,可往面从世尊,善受持诵跋地罗帝偈。
“‘所以者何?跋地罗帝偈者,有义有法,为梵行本,趣智、趣觉、趣于涅槃,族姓者至信、舍家、无家、学道,当以跋地罗帝偈善受持诵。’
“彼天说如是,稽首我足,绕三匝已,即彼处没。”
世尊问曰:“三弥提,汝知彼天从何处来?彼天名何耶?”
尊者三弥提答曰:“世尊,我不知彼天从何所来,亦不知名也。”
世尊告曰:“三弥提,彼天子名正殿,为三十三天军将。”
于是,尊者三弥提白曰:“世尊,今正是时。
“善逝,今正是时。
“若世尊为诸比丘说跋地罗帝偈者,诸比丘从世尊闻已,当善受持。”
世尊告曰:“三弥提,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说。”
尊者三弥提白曰:“唯然。”
时,诸比丘受教而听,佛言:
“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
现在所有法,彼亦当为思,念无有坚强,慧者觉如是。
= 至于现在所有之法,这就应该加以思察其义;要念现在之法,并没有坚强牢固〔念念之间,都在生灭变易〕,有智慧的人,其所觉悟的,就是如是。
若作圣人行,孰知愁于死?我要不会彼,大苦灾患终。
= 如果能作圣人之行的话,则谁觉知有生死之可愁呢?〔觉者无生死,自无生死之忧〕;我必要这样做,我不再会遇那些生死了,我的大苦、大灾患都已终止了。
会(huì) = 会合[get together;assemble]。(晤见[meet;see]/业务、社交或其他性质的集会[meeting;gathering;party;conference]/领悟,领会[comprehend;understand;grasp]/必然,一定[certainly;definitely]/时机[opportunity;occasion]。)
如是行精勤,昼夜无懈怠,是故常当说,跋地罗帝偈。”
= “现在所有法…跋地罗帝偈”:巴利本作:于处处观察现法,不被征服,不动摇,彼智者当修习,只热心于今日之事务!谁能知明日将死?能不与死魔大军战争否?如此住于正勤,昼夜不懈怠者,人称彼实为一夜贤者、寂静者、圣者。佛说尊上经作:「谓现在之法,彼彼当思惟;所念非牢固,智者能自觉。得已能进行,何智忧命终?我心不离此,大众不能说。如是坚牢住,昼夜不舍之;是故贤善偈,人当作是观。」
佛说如是,即从座起,入室宴坐。
于是,诸比丘便作是念:“诸贤当知,世尊略说此教,不广分别,即从座起,人室宴坐:
“‘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
现在所有法,彼亦当为思,念无有坚强,慧者觉如是。
若作圣人行,孰知愁于死?我要不会彼,大苦灾患终。
如是行精勤,昼夜无懈怠,是故常当说,跋地罗帝偈。’”
彼复作是念:“诸贤谁能广分别世尊向所略说义?”
彼复作是念:“尊者大迦旃延常为世尊之所称誉,及诸智梵行人;尊者大迦旃延能广分别世尊向所略说义。
= “尊者大迦旃延”:Ayasma Mahakaccana,善分别义,敷演道教第一比丘。
“诸贤共往诣尊者大迦旃延所,请说此义。
“若尊者大迦旃延为分别者,我等当善受持。”
于是,诸比丘往诣尊者大迦旃延所,共相问讯,却坐一面,白曰:“尊者大迦旃延当知,世尊略说此教,不广分别,即从座起,入室宴坐:
“‘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
现在所有法,彼亦当为思,念无有坚强,慧者觉如是。
若作圣人行,孰知愁于死?我要不会彼,大苦灾患终。
如是行精勤,昼夜无懈怠,是故常当说,跋地罗帝偈。’
“我等便作是念:‘诸贤谁能广分别世尊向所略说义?’
“我等复作是念:‘尊者大迦旃延常为世尊之所称誉,及诸智梵行人;尊者大迦旃延能广分别世尊向所略说义。’
“唯愿尊者大迦旃延为慈愍故而广说之!”
尊者大迦旃延告曰:“诸贤,听我说喻,慧者闻喻则解其义。
“诸贤,犹如有人欲得求实,为求实故,持斧入林。
= “实”:巴利本作Sara,真髓,指树心。
斧(fǔ) = 斧子,伐木工具[ax,axe;hatchet]
。(用斧子劈、砍或破开[ax;axe]。)
“彼见大树成根、茎、节、枝、叶、华、实,彼人不触根、茎、节、实,但触枝、叶。
“诸贤所说亦复如是,世尊现在,舍来就我而问此义。
= 诸位贤者所说的也是如是,世尊乃活现现的存在,而却舍弃,而来就我,而问此义。
“所以者何?诸贤,当知世尊是眼、是智、是义、是法、法主、法将,说真谛义,现一切义由彼世尊。
= “世尊是眼…由彼世尊”:巴利本作Bhagava
Janam Janati Passam Passati Cakkhubhuto Nanabhuto Dhammabhuto Brahmabhuto Vatta
Pavatta Atthassa Ninneta Amatassa Data Dhammasami Tathagato,世尊是知所应知者,见所应见者,具眼者,具智者,具法者,具梵者,说者,宣说者,义之指导者,与不死者,法主,如来。
“诸贤应往诣世尊所而问此义:‘世尊,此云何?此何义?’
“如世尊说者,诸贤等当善受持。”
时,诸比丘白曰:“唯然,尊者大迦旃延,世尊是眼、是智、是义、是法、法主、法将,说真谛义,现一切义由彼世尊,我等往诣世尊所而问此义:‘世尊,此云何?此何义?’
“如世尊说者,我等当善受持。
“然尊者大迦旃延常为世尊之所称誉,及诸智梵行人;尊者大迦旃延能广分别世尊向所略说义。
“唯愿尊者大迦旃延为慈愍故而广说之!”
尊者大迦旃延告诸比丘:“诸贤等共听我所说。
“诸贤,云何比丘念过去耶?
“诸贤,比丘实有眼知色可喜、意所念,爱色,欲相应,心乐,扪摸本,本即过去也。
= “扪摸”:为执有、抓取之意,故亦含有执着之意。
= 实在有眼根,能知道色境之可喜,为意之所念的,而爱色相,为与欲相应之心,而乐于扪摸(抓取,执取)其本,本就是过去之法。
扪(mén) = 执持[hold]。(抚摸[stroke;touch]。)
“彼为过去识欲染著,因识欲染著已,则便乐彼;因乐彼已,便念过去。
= 它为过去而识,而欲染执着,由于识,而欲染执着之故,之后,就便会乐于它,由于喜乐于它后,便会念过去之法。
“如是耳、鼻、舌、身,实有意知法可喜、意所念,爱法,欲相应,心乐,扪摸本,本即过去也。
“彼为过去识欲染著,因识欲染著已,则便乐彼;因乐彼已,便念过去。
“诸贤,如是比丘念过去也。
“诸贤,云何比丘不念过去?
“诸贤,比丘实有眼知色可喜、意所念,爱色,欲相应,心乐,扪摸本,本即过去也。
“彼为过去识不欲染著,因识不欲染著已,则便不乐彼;因不乐彼已,便不念过去。
“如是耳、鼻、舌、身,实有意知法可喜、意所念,爱法,欲相应,心乐,扪摸本,本即过去也。
“彼为过去识不欲染著,因识不欲染著已,则便不乐彼;因不乐彼已,便不念过去。
“诸贤,如是比丘不念过去也。
“诸贤,云何比丘愿未来耶?
“诸贤,比丘若有眼、色、眼识未来者,彼未得欲得,已得心愿,因心愿已,则便乐彼;因乐彼已,便愿未来。
= “若有眼、色、眼识未来者”:巴利本作Iti
Me Cakkhum Siya Anagatam Addhanam Iti Rupa Ti Appatiladdhassa Patilabhaya
Cittam Panidahati,如此,愿我的眼存在于未来,如此,愿诸色﹝存在于未来﹞,这样对于未得者,为了获得而心希求。
“如是耳、鼻、舌、身,若有意、法、意识未来者,未得欲得,已得心愿,因心愿已,则便乐彼;因乐彼已,便愿未来。
“诸贤,如是比丘愿未来也。
“诸贤,云何比丘不愿未来?
“诸贤,比丘若有眼、色、眼识未来者,未得不欲得,已得心不愿,因心不愿已,则便不乐彼;因不乐彼已,便不愿未来。
“如是耳、鼻、舌、身,若有意、法、意识未来者,未得不欲得,已得心不愿,因心不愿已,则便不乐彼;因不乐彼已,便不愿未来。
“诸贤,如是比丘不愿未来也。
“诸贤,云何比丘受现在法?
“诸贤,比丘若有眼、色、眼识现在者,彼于现在识欲染著,因识欲染著已,则便乐彼;因乐彼已,便受现在法。
“如是耳、鼻、舌、身,若有意、法、意识现在者,彼于现在识欲染著,因识欲染著已,则便乐彼;因乐彼已,便受现在法。
“诸贤,如是比丘受现在法也。
“诸贤,云何比丘不受现在法?
“诸贤,比丘若有眼、色、眼识现在者,彼于现在识不欲染著,因识不欲染著已,则便不乐彼;因不乐彼已,便不受现在法。
“如是耳、鼻、舌、身,若有意、法、意识现在者,彼于现在识不欲染著,因识不欲染著已,则便不乐彼;因不乐彼已,便不受现在法。
“诸贤,如是比丘不受现在法。
“诸贤,谓世尊略说此教,不广分别,即从座起,入室宴坐:
“‘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
现在所有法,彼亦当为思,念无有坚强,慧者觉如是。
若作圣人行,孰知愁于死?我要不会彼,大苦灾患终。
如是行精勤,昼夜无懈怠,是故常当说,跋地罗帝偈。’
“此世尊略说,不广分别,我以此句、以此文广说如是。
“诸贤,可往向佛具陈。
“若如世尊所说义者,诸贤等便可共受持。”
于是,诸比丘闻尊者大迦旃延所说,善受持诵,即从座起,绕尊者大迦旃延三匝而去;往诣佛所,稽首作礼,却坐一面,白曰:“世尊,向世尊略说此教,不广分别,即从座起,入室宴坐;尊者大迦旃延以此句、以此文而广说之。”
世尊闻已,叹曰:“善哉!善哉!我弟子中有眼、有智、有法、有义。
“所以者何?谓师为弟子略说此教,不广分别,彼弟子以此句、以此文而广说之。
“如迦旃延比丘所说,汝等应当如是受持!所以者何?以说观义应如是也。”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