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三_念诵第三_大品第十一《善生经第十九》
= “善生经”:本经叙说善生遵守其父遗言,恭敬、供养、礼事东南西北上下六方。世尊见之,为说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言四业及其原因,与欲、恚、怖、痴四事,并示以六非道、六灾患、四不亲而似亲、四种善亲等法,最后述以圣法,律中礼拜六方之意义。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王舍城,在饶虾蟆林。
蟆(má) = 蛤蟆。虾蟆。
尔时,善生居士子,父临终时,因六方故,遗敕其子,善教善诃曰:“善生,我命终后,汝当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
善生 = Singalaka,音译尸迦罗越。为佛陀时代印度王舍城长者之子,俗称善生童子。佛见其学婆罗门每朝洗浴礼拜六方之法,遂教以佛法之六方礼。
六方礼 = 六方指东、西、南、北、上、下。印度婆罗门有晨朝洗浴,敬礼六方,增长命财之说。王舍城长者之子善生童子,依婆罗门之法,每朝洗浴敬礼,佛见之,乃为说佛法之六方礼,以父母、师长、妻妇、亲族、僮仆、沙门婆罗门等,配以东、南、西、北、下、上六方,各以五事恭敬之。
“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
善生居士子闻父教已,白父曰:“唯,当如尊敕。”
敕(chì) = 告诫,嘱咐[admonish]。(委任,任命[appoint]/通“饬”。整治;整饬[put in order]。)
于是,善生居士子,父命终后,平旦沐浴,著新刍磨衣,手执生拘舍叶,往至水边,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
= “刍磨衣”:Khoma-pilotika,又作初摩衣,即亚麻衣。巴利本作Alla-vattho(新鲜之衣)。
= “拘舍”:Kusa,吉祥草。
平旦(píng dàn) = 天亮的时候。古人根据天色把夜半以后分为鸡鸣、昧旦、平旦三阶段;昧旦指天将亮而未亮的时间,平旦指天亮的时间。
刍(chú) = 割草[mow]。(用草喂牲口[feed]/喂牲畜的草[fodder]/吃草的牲口[animals that feed
on grass]。)
“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时,罗阅祇城内有长者子,名曰善生,清旦出城,诣园游观,初沐浴讫,举身皆湿,向诸方礼,东、西、南、北、上、下诸方,皆悉周遍。
彼时,世尊过夜平旦,著衣持钵,入王舍城而行乞食。
世尊入王舍城乞食时,遥见善生居士子平旦沐浴,著新刍磨衣,手执生拘舍叶,往至水边,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
“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
世尊见已,往至善生居士子所,问曰:“居士子,受何沙门、梵志教?教汝恭敬、供养、礼事,平旦沐浴,著新刍磨衣,手执生拘舍叶,往至水边,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
“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耶?”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世尊见已,即诣其所,告善生言:“汝以何缘,清旦出城,于园林中,举身皆湿,向诸方礼?”
善生居士子答曰:“世尊,我不受余沙门、梵志教也。
“世尊,我父临命终时,因六方故,遗敕于我,善教善诃曰:‘善生,我命终后,汝当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
“‘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我父临命终时,遗敕我言:‘汝欲礼者,当先礼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
“世尊,我受父遗教,恭敬、供养、礼事故,平旦沐浴,著新刍磨衣,手执生拘舍叶,往至水边,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
“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
世尊闻已,告曰:“居士子,我说有六方,不说无也。
= 我也说有六方,并不说没有。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长者子,有此方名耳,非为不有;然我贤圣法中,非礼此六方以为恭敬。
“居士子,若有人善别六方,离四方恶不善业垢,彼于现法可敬可重,身坏命终,必至善处,上生天中。
= 如果有人善分别六方,而离开四方的恶不善的业垢的话,他就在于现法当中,被人可敬可重,在其身坏命终之后,必定会往生于善处,会上生于天中。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若长者、长者子知四结业,不于四处而作恶行,又复能知六损财业,是谓,善生,长者、长者子离四恶行,礼敬六方。今世亦善,后获善报,今世根基,后世根基,于现法中,智者所称,获世一果,身坏命终,生天、善处。
“居士子,众生有四种业、四种秽。
“云何为四?居士子,杀生者,是众生业种、秽种;不与取、邪淫、妄言者,是众生业种、秽种。”
= “众生业”:巴利本作Kamma-kileso,业垢。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当知四结行者:一者、杀生,二者、盗窃,三者、淫逸,四者、妄语,是四结行。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杀生不与取,邪淫犯他妻,所言不真实,慧者不称誉。
“居士子,人因四事故,便得多罪;云何为四?行欲、行恚、行怖、行痴。”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云何为四处?一者、欲,二者、恚,三者、怖,四者、痴。若长者、长者子于此四处而作恶者,则有损耗。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欲恚怖及痴,行恶非法行,彼必灭名称,如月向尽没。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欲瞋及怖痴,有此四法者,名誉日损减,如月向于晦。
“居士子,人因四事故,便得多福;云何为四?不行欲、不行恚、不行怖、不行痴。”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若长者、长者子于此四处不为恶者,则有增益。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断欲无恚怖,无痴行法行,彼名称普闻,如月渐盛满。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于欲恚怖痴,不为恶行者,名誉日增广,如月向上满。
“居士子,求财物者,当知有六非道。
= “六非道”:巴利本作Cha
Bhoganam Apaya-mukhani,毁灭财物的六原因。
“云何为六?一曰、种种戏求财物者为非道,
“二曰、非时行求财物者为非道,
“三曰、饮酒放逸求财物者为非道,
“四曰、亲近恶知识求财物者为非道,
“五曰、常喜妓乐求财物者为非道,
“六曰、懒惰求财物者为非道。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六损财业者:一者、耽湎于酒,二者、博戏,三者、放荡,四者、迷于伎乐,五者、恶友相得,六者、懈堕,是为六损财业。
“居士子,若人种种戏者,当知有六灾患。
“云何为六?一者、负则生怨,二者、失则生耻,三者、负则眠不安,四者、令怨家怀喜,五者、使宗亲怀忧,六者、在众所说人不信用。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云何为六?一者、财产日耗,二者、虽胜生怨,三者、智者所责,四者、人不敬信,五者、为人疏外,六者、生盗窃心。
耻(chǐ) = 耻辱,可耻的事情。因声誉受损害而至的内心羞愧[disgrace]。(羞愧[shame]。)
“居士子,人博戏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
耗(hào) = 一种稻子。(假借为“消”。亏损;消耗[consume;cost]。)
“居士子,人非时行者,当知有六灾患。
“云何为六?一者、不自护,二者、不护财物,三者、不护妻子,四者、为人所疑,五者、多生苦患,六者、为人所谤。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放荡有六失:一者、不自护身,二者、不护财货,三者、不护子孙,四者、常自惊惧,五者、诸苦恶法常自缠身,六者、喜生虚妄,是为放荡六失。
“居士子,人非时行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
“居士子,若人饮酒放逸者,当知有六灾患:一者、现财物失,二者、多有疾患,三者、增诸斗诤,四者、隐藏发露,五者、不称不护,六者、灭慧生痴。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当知饮酒有六失:一者、失财,二者、生病,三者、斗诤,四者、恶名流布,五者、恚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损。
称(chèn) = 测定物体轻重的器具,后作“秤”[steelyard]。(符合,相当[fit;match;suit]/chēng = 称量物体轻重的器具。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秤”。又指称量。测定重量[weigh]/称赞,赞扬[praise]。)
“居士子,人饮酒放逸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
“居士子,若人亲近恶知识者,当知有六灾患。
“云何为六?一者、亲近贼,二者、亲近欺诳,三者、亲近狂醉,四者、亲近放恣,五者、逐会嬉戏,六者、以此为亲友,以此为伴侣。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恶友相得复有六失:一者、其方便生欺,二者、好喜屏处,三者、诱他家人,四者、图谋他物,五者、财利自向,六者、好发他过,是为恶友六失。
逐(zhú) = 人在豕等动物后面追逐的样子。追赶[chase;pursue]。(随,跟随[follow]/依次,按顺序[one
by one;in order]/追求[seek]。)
“居士子,若人亲近恶如识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
“居士子,若人喜伎乐者,当知有六灾患。
“云何为六?一者、喜闻歌,二者、喜见舞,三者、喜往作乐,四者、喜见弄铃,五者、喜拍两手,六者、喜大聚会。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迷于伎乐复有六失:一者、求歌,二者、求舞,三者、求琴瑟,四者、波内早,五者、多罗槃,六者、首呵那,是为伎乐六失。
“居士子,若人喜伎乐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
“居士子,若有懒惰者,当知有六灾患。
“云何为六?一者、大早不作业,二者、大晚不作业,三者、大寒不作业,四者、大热不作业,五者、大饱不作业,六者、大饥不作业。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懈堕有六失:一者、富乐不肯作务,二者、贫穷不肯勤修,三者、寒时不肯勤修,四者、热时不肯勤修,五者、时早不肯勤修,六者、时晚不肯勤修,是为懈堕六失。
“居士子,若人懒惰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种种戏逐色,嗜酒喜作乐,亲近恶知识,懒惰不作业,
放恣不自护,此处坏败人。
= 这样的放恣〔放荡〕,而不自守护,这里〔这样〕就是会败坏人的家业的。
行来不防护,邪淫犯他妻,心中常结怨,求愿无有利,
饮酒念女色,此处坏败人。
重作不善行,佷戾不受教,骂沙门梵志,颠倒有邪见,
= “重作不善行”:常常作不善之行。
佷(hěn) = 毒辣;狠。本作“很”[cruel]。
戾(lì) = 弯曲[bend]。(暴戾[ruthless
and tyrannical]/违背,违反[violate]。)
凶暴行黑业,此处坏败人。
白业黑业 = 为白业与黑业之并称。性善之业,称为白业;性不善之业,称为黑业、黑暗业。白业所感者称白报,即可意之报、善报;黑业所感者称黑报,即不可意之报、恶报。
自乏无财物,饮酒失衣被,负债如涌泉,彼必坏门族。
= 自己弄成缺乏,而没有财物,饮酒而失去了日常需穿需用的衣被,负债有如涌泉之不止境,这种人必定会败坏其门族。
数往至酒炉,亲近恶朋友,应得财不得,是伴党为乐。
炉(lú) = 火炉[stove]。(香炉、熏炉[incense-burner]/古同“垆”,古代酒店前放置酒坛的炉形土墩,借指酒店。)
多有恶朋友,常随不善伴,今世及后世,二俱得败坏。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行恶能受恶,与恶友同事,今世及后世,终始无所获。
人习恶转减,习善转兴盛,习胜者转增,是故当习胜。
= 人们如果将习恶之业展转而减少,习善之业展转而兴盛的话,则习胜者就会展转而增加,因此之故,当应学习胜业。
习升则得升,常逮智慧升,转获清净戒,及与微妙止。
= 如习升,就会得升,会常逮于升进智慧,而展转,而会获得清净戒,以及与之以微妙之止〔止息,寂定〕。
逮(dài) = 赶上;及;到[overtake;catch sb. up;catch up with]。
昼则喜眠卧,夜则好游行,放逸常饮酒,居家不得成。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昼则好睡眠,夜觉多希望,独昏无善友,不能修家务。
大寒及大热,谓有懒惰人,至竟不成业,终不获财利。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朝夕不肯作,寒暑复懈堕,所为事不究,亦复毁成功。
若寒及大热,不计犹如草,若人作是业,彼终不失乐。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若不计寒暑,朝夕勤修务,事业无不成,至终无忧患。
“居士子,有四不亲而似亲。
= “不亲而似亲”:巴利本作Amitta
Mitta-parirupaka,非友似友。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有四怨如亲,汝当觉知。
“云何为四?一者、知事非亲似如亲,二者、面前爱言非亲似如亲,三者、言语非亲似如亲,四者、恶趣伴非亲似如亲。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何谓为四?一者、畏伏,二者、美言,三者、敬顺,四者、恶友。
“居士子,因四事故,知事非亲似如亲。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畏伏有四事。
“云何为四?一者、以知事夺财,二者、以少取多,三者、或以恐怖,四者、或为利狎习。”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一者、先与后夺,二者、与少望多,三者、畏故强亲,四者、为利故亲,是为畏伏四事。
狎(xiá) = 驯犬[tame]。(不重视或不注意[disregard]/亲近;接近[be close to]。)
狎习(xiá xí) = 亲近熟习。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人以知为事,言语至柔软,怖为利狎习,知非亲如亲,
= 有人以知事为事,而夺取人的财物,其言语乃至为柔软〔以少取多〕,或者以恐怖而取,或者以利而狎习〔亲近〕;这是非亲而类似于亲〔非友而似友〕的。
常当远离彼,如道有恐怖。
= 应当常于远离他,有如道上有恐怖之事那样的远离。
“居士子,因四事故,面前爱言非亲似如亲。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美言亲复有四事。
“云何为四?一者、制妙事,二者、教作恶,三者、面前称誉,四者、背说其恶。”
= 第一就是制妙事(牵制善事),第二就是教你作恶事,第三就是在你的面前称誉赞叹你,第四就是在于背后说你的坏话。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一者、善恶斯顺,二者、有难舍离,三者、外有善来密止之,四者、见有危事便排挤之,是为美言亲四事。
制(zhì) = 制、製本同一词,后来分化,“製”用于具体的制 造,“制”且于抽象的制作。裁断;制作[cut;make]。(控制;制服[overpower;control]/抑制,限制,忍住[control;restrict]。)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若制妙善法,教作恶不善,对面前称誉,背后说其恶,
= 如果牵制你的妙善之事,教你去作诸恶不善之法,对你的面前称誉于你,在你的背后,却说你的坏话。
若知妙及恶,亦复觉二说,是亲不可亲,知彼人如是,
= 如果知道什么是妙〔善〕,什么是恶,也觉悟此前后不对之说的话,就知道似乎是亲,而非亲,故不可以亲近他;假若知道此人乃如是之人的话。
常当远离彼,如道有恐怖。
“居士子,因四事故,言语非亲似如亲。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敬顺亲复有四事。
“云何为四?一者、认过去事,二者、必辩当来事,三者、虚不真说,四者、现事必灭,我当作不作认说。”
= 第一就是认过去之事,第二就是必定会辩当来之事,第三就是虚而不作真实之说,第四就是说现事必定会灭,我应当作,而作为不作认之说。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一者、先诳,二者、后诳,三者、现诳,四者、见有小过便加杖之,是为敬顺亲四事。
认(rèn) = 认识,辨明[recognize;identify]。(记得;认得[know;recognize]。)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认过及未来,虚论现灭事,当作不作说,知非亲如亲,
= 认定有过去,以及辩论未来之事,而虚论现在世之事,乃为坏灭之事,当作而为不作之说;如果知道这乃非亲,而类似于亲的话。
常当远离彼,如道有恐怖。
“居士子,因四事故,恶趣伴非亲似如亲。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恶友亲复有四事。
“云何为四?一者、教种种戏,二者、教非时行,三者、教令饮酒,四者、教亲近恶知识。”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一者、饮酒时为友,二者、博戏时为友,三者、淫逸时为友,四者、歌舞时为友,是为恶友亲四事。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教若干种戏,饮酒犯他妻,习下不习胜,彼灭如月尽,
= 教你若干种的游戏,教你饮酒作乐,教你侵犯他人之妻女,教你学习趣下,而不教你学优胜之法;这样,则定会毁灭之事,有如月亮之没尽那样。
常当远离彼,如道有恐怖。
“居士子,善亲当知有四种。
= “善亲”:巴利本作Mitta
Suhada,善心之友。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有四亲可亲,多所饶益,为人救护。
“云何为四?一者、同苦乐,当知是善亲;二者、愍念,当知是善亲;三者、求利,当知是善亲;四者、饶益,当知是善亲。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一者、止非,二者、慈愍,三者、利人,四者、同事。
愍(mǐn) = 忧患;痛心的事[hardship;misery;suffering]。(怜悯;哀怜[take
pity on]。)
四摄/四事/四法/四摄事/四摄法 = Cattarimani sangaha-vatthuni,菩萨外行四摄法,以内则以四无量心为根本,希望在迷的众生一同了悟真谛,同就成佛。
|
|
布施
|
Dana,是用财施或法施,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爱语
|
Peyyavajja,以温言慈爱的言语待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利行
|
Atthacariya,以身、口、意诸行利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同事
|
Samanattata,与人接近,与其同事,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居士子,因四事故同苦乐,当知是善亲。
“云何为四?一者、为彼舍己,二者、为彼舍财,三者、为彼舍妻子,四者、所说堪忍。”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一者、见人为恶则能遮止,二者、示人正直,三者、慈心愍念,四者、示人天路。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舍欲财妻子,所说能堪忍,知亲同苦乐,慧者当狎习。
= 舍弃其欲、财物、妻子,所说的都能堪忍,知道此人为亲友,而能同于苦乐的话,则有智慧的人,应当要亲近他。
“居士子,因四事故愍念,当知是善亲。
“云何为四?一者、教妙法,二者、制恶法,三者、面前称说,四者、却怨家。”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慈愍有四事:一者、见利代喜,二者、见恶代忧,三者、称誉人德,四者、见人说恶便能抑制。
却(què) = 从“卩”与脚的活动有关。退[step back;retreat;withdraw]。(用在偏正复句的正句中,提出跟偏句相反或不一致的动作、行为或状况,表示转折,相当于“但”、“但是”、“可是”[but]/除;去[get rid of]/刚刚[a moment ago]/回转;返回[turn back]/恰;正[just]。)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教妙善制恶,面称却怨家,知善亲愍念,慧者当狎习。
“居士子,因四事故求利,当知是善亲。
“云何为四?一者、密事发露,二者、密不覆藏,三者、得利为喜,四者、不得利不忧。”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一者、护彼不令放逸,二者、护彼放逸失财,三者、护彼使不恐怖,四者、屏相教诫。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密事露不藏,利喜无不忧,知善亲求利,慧者当狎习。
= 秘密之事,都显露坦白的说出来,有什么事都不隐藏而尽心,有利可得时,为你而喜,没有利可得,也不会忧戚,知道此为善亲,而为你求利的话,则有智慧的人,当应狎习亲近他。
“居士子,因四事故饶益,当知是善亲。
“云何为四?一者、知财物尽,二者、知财物尽已便给与物,三者、见放逸教诃,四者、常以愍念。”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一者、为彼不惜身命,二者、为彼不惜财宝,三者、为彼济其恐怖,四者、为彼屏相教诫。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知财尽与物,放逸教愍念,知善亲饶益,慧者当狎习。
“居士子,圣法、律中有六方: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
“居士子,如东方者,如是子观父母,子当以五事奉敬供养父母。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夫为人子,当以五事敬顺父母。
“云何为五?一者、增益财物,二者、备办众事,三者、所欲则奉,四者、自恣不违,五者、所有私物尽以奉上。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一者、供奉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
“子以此五事奉敬供养父母,父母亦以五事善念其子。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父母复以五事敬亲其子。
“云何为五?一者、爱念儿子,二者、供给无乏,三者、令子不负债,四者、婚娶称可,五者、父母可意所有财物尽以付子。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一者、制子不听为恶,二者、指授示其善处,三者、慈爱入骨彻髓,四者、为子求善婚娶,五者、随时供给所须。
“父母以此五事善念其子。
“居士子,如是东方二俱分别。
俱(jù) = 走在一起,在一起[in the company of;along
with]。(一起;一同[together;in company]/皆;全;都[all;completely]。)
“居士子,圣法、律中东方者,谓子、父母也。
“居士子,若慈孝父母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居士子,如南方者,如是弟子观师,弟子当以五事恭敬供养于师。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弟子敬奉师长复有五事。
“云何为五?一者、善恭顺,二者、善承事,三者、速起,四者、所作业善,五者、能奉敬师。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一者、给侍所须,二者、礼敬供养,三者、尊重戴仰,四者、师有教敕敬顺无违,五者、从师闻法善持不忘。
“弟子以此五事恭敬供养于师,师亦以五事善念弟子。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师长复以五事敬视弟子。
“云何为五?一者、教技术,二者、速教,三者、尽教所知,四者、安处善方,五者、付嘱善知识。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一者、顺法调御,二者、诲其未闻,三者、随其所问令善解义,四者、示其善友,五者、尽以所知诲授不吝。
“师以此五事善念弟子。
“居士子,如是南方二俱分别。
“居士子,圣法、律中南方者,谓弟子、师也。
“居士子,若人慈顺于师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居士子,如西方者,如是夫观妻子,夫当以五事爱敬供给妻子。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夫之敬妻亦有五事。
“云何为五?一者、怜念妻子,二者、不轻慢,三者、为作璎珞严具,四者、于家中得自在,五者、念妻亲亲。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一者、相待以礼,二者、威严不阙,三者、衣食随时,四者、庄严以时,五者、委付家内。
怜(lián) = 哀怜,怜悯[pity]。(爱,惜[love]。)
“夫以此五事爱敬供给妻子,妻子当以十三事善敬顺夫。
= “十三事善敬顺夫”:巴利本作Pancahi
Thanehi Samikam Anukampati,以五事同情丈夫。五事为:善整理事务,亲切待遇婢仆,贞节贤淑,保护财产,巧妙且勤勉地处理应作之事务。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妻复以五事恭敬于夫。
“云何十三?一者、重爱敬夫,二者、重供养夫,三者、善念其夫,四者、摄持作业,五者、善摄眷属,六者、前以瞻侍,七者、后以爱行,八者、言以诚实,九者、不禁制门,十者、见来赞善,十一者、敷设床待,十二者、施设净美丰饶饮食,十三者、供养沙门、梵志。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一者、先起,二者、后坐,三者、和言,四者、敬顺,五者、先意承旨。
摄(shè) = 牵曳[drag]。(吸引[attract]/治理[treat]/收敛,聚[converge]/保养[maintain]。)
侍(shì) = 在尊长旁边陪着[stand at sb.'s side in attendance]。(引申为服侍、侍奉[wait upon;attend upon;serve]。)
“妻子以此十三事善敬顺夫。
“居士子,如是西方二俱分别。
“居士子,圣法、律中西方者,谓夫、妻子也。
“居士子,若人慈愍妻子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居士子,如北方者,如是大家观奴婢、使人,大家当以五事愍念给恤奴婢、使人。
= “北方者,如是大家观奴婢、使人”:长部、长阿含善生经第十二及别出二经中,北方均指亲友。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主于僮使以五事教授。
恤(xù) = 忧虑[worry]。(周济[help
out]/怜悯[pity;sympathize]。)
“云何为五?一者、随其力而作业,二者、随时食之,三者、随时饮之,四者、及日休息,五者、病给汤药。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一者、随能使役,二者、饮食随时,三者、赐劳随时,四者、病与医药,五者、纵其休假。
“大家以此五事愍念给恤奴婢、使人,奴婢、使人当以九事善奉大家。
= “九事善奉大家”:巴利本作Pancahi
Thanehi Ayirakam Anukampati,以五事同情尊贵的(主人)。五事:(比主人)早起、后睡、接受施与之物、善作业务、宣扬(主人)之名誉与称赞。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僮使复以五事奉事其主。
“云何为九?一者、随时作业,二者、专心作业,三者、一切作业,四者、前以瞻侍,五者、后以爱行,六者、言以诚实,七者、急时不远离,八者、行他方时则便赞叹,九者、称大家庶几。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一者、早起,二者、为事周密,三者、不与不取,四者、作务以次,五者、称扬主名。
= “称大家庶几”:称大家(主人)为庶几(贤者)。
庶(shù) = 众多[numerous]。(几乎,将近,差不多[almost]/百姓;平民[the common people]/但愿,希冀[if
only]。)
庶几(shù jī) = 表示希望的语气词,或许可以[maybe]。/相近、差不多[almost]。/三国及晋时称贤人为「庶几」[talent]。
“奴婢、使人此以九事善奉大家。
“居士子,如是北方二俱分别。
“居士子,圣法、律中北方者,谓大家、奴婢、使人也。
“居士子,若有人慈愍奴婢、使人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居士子,如下方者,如是亲友观亲友臣,亲友当以五事爱敬供给亲友臣。
= “下方者,如是亲友观亲友臣”:长部、长阿含善生经第十二及别出二经中,下方均指奴婢、使人。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夫为人者,当以五事亲敬亲族。
“云何为五?一者、爱敬,二者、不轻慢,三者、不欺诳,四者、施与珍宝,五者、拯念亲友臣。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一者、给施,二者、善言,三者、利益,四者、同利,五者、不欺。
拯(zhěng) = 向上举[lift]。(救济;援救[aid;relieve;save]。)
“亲友以此五事爱敬供给亲友臣,亲友臣亦以五事善念亲友。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亲族亦以五事亲敬于人。
“云何为五?一者、知财物尽,二者、知财物尽已供给财物,三者、见放逸教诃,四者、爱念,五者、急时可归依。
= “急时可归依”:巴利本作Bhitassa
Saranam Honti,恐怖时成为皈依所(庇护者)。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一者、护放逸,二者、护放逸失财,三者、护恐怖,四者、屏相教诫,五者、常相称叹。
“亲友臣以此五事善念亲友。
“居士子,如是下方二俱分别。
“居士子,圣法、律中下方者,谓亲友、亲友臣也。
“居士子,若人慈愍亲友臣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居士子,如上方者,如是施主观沙门、梵志,施主当以五事尊敬供养沙门、梵志。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檀越当以五事供奉沙门、婆罗门。
“云何为五?一者、不禁制门,二者、见来赞善,三者、敷设床待,四者、施设净美丰饶饮食,五者、拥护如法。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一者、身行慈,二者、口行慈,三者、意行慈,四者、以时施,五者、门不制止。
待(dài) = 等待,等候[wait for]。(对待[treat;deal with]/暂时停留[stay]。)
“施主以此五事尊敬供养沙门、梵志,沙门、梵志亦以五事善念施主。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沙门、婆罗门当复以六事而教授之。
“云何为五?一者、教信、行信、念信,二者、教禁戒,三者、教博闻,四者、教布施,五者、教慧、行慧、立慧。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一者、防护不令为恶,二者、指授善处,三者、教怀善心,四者、使未闻者闻,五者、已闻能使善解,六者、开示天路。
“沙门、梵志以此五事善念施主。
“居士子,如是上方二俱分别。
“居士子,圣法、律中上方者,谓施主、沙门、梵志也。
“居士子,若人尊奉沙门、梵志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居士子,有四摄事。
= “四摄事”:谓菩萨欲化导众生,必须以惠施、爱言、利行、同事四法摄受,使其依附,然后导入佛道。
“云何为四?一者、惠施,二者、爱言,三者、行利,四者、等利。”
= “惠施”:Dana,谓菩萨以财、法二种布施摄受众生,众生既蒙二施利益,因是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
= “爱言”:Peyya-vajja,谓菩萨随顺众生根性,善言慰谕,则一切众生乐闻善言,因是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
= “行利”:此即利行(Attha-cariya),谓菩萨起身、口、意善行,利益一切众生,因是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
= “等利”:此即同事(Samanattata),谓菩萨以法眼明见众生根性,随其所乐,即分形示现,同其所作,使其各沾利益,因是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惠施及爱言,常为他行利,众生等同利,名称普远至。
= 应行惠施,以及讲爱言〔善言慰论〕,他应常为他人行利〔利行,利益众生〕,对于众生,则平等而同与其利益〔等利,同事,随人之所乐,而示现其能力,同其所作,利益众生〕,这样,则其名称就会普遍而远闻。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惠施及软言,利人多所益,同利等彼己,所有与人共。
惠(huì) = 仁爱[kindheartedness]。(惠赠[benefit;favor;kindness]/惠赠;给予好处[give]。)
此则摄持世,犹如御车人,若无摄持者,母不因其子,
得供养恭敬,父因子亦然,若有此法摄,故得大福祐。
= 这就是摄受众生,持世〔处世〕待人的四摄法,犹如驾御车辆的人那样的;假如没有摄持的话,则母不能因其子而得以供养恭敬,父不能因其子而得以供养恭敬之事,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有此四法之摄持〔四摄事,四摄法〕的话,就会因此之故,而得大福佑。
照远犹日光,速利翻捷疾,不粗说聪明,如是得名称。
= 这样,则能够照得很远,犹如太阳之光亮,很快而得利,而翻遍,乃很捷疾;不粗说〔不恶口,爱言〕,就是聪明的一件事,像如是的话,就能得名称。
翻(fān) = 鸟飞[fly]。(表示转折,相当于“反而”、“却”[on
the contrary]。)
定护无贡高,速利翻捷疾,成就信尸赖,如是得名称。
= 决定护持而没有贡高的话,就会有速利,而翻遍也捷疾;成就正信、尸赖〔戒〕的话,像如是的,定会得名称。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此法在世间,智者所撰择,行则获大果,名称远流布。
常起不懒惰,喜施人饮食,将去调御正,如是得名称。
= 常早起而不懒惰,欢喜布施于人以饮食,将离开时,则调御端正,像如是的话,定能得名称。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严饰于床座,供设上饮食,供给所当得,名称远流布。
亲友臣同恤,爱乐有齐限,谓摄在亲中,殊妙如师子。
= 对于亲友之臣属,同样的怜恤,爱乐而有齐限,所谓摄持在其亲中,其殊妙,有如师长与弟子那样。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亲旧不相遗,示以利益事,上下常和同,于此得善誉。
初当学技术,于后求财物,后求财物已,分别作四分,
= 当学技术,到后来,则求财物;后来财物入手后,就应分别作为四分。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先当习伎艺,然后获财业,财业既已具,宜当自守护。
一分作饮食,一分作田业,一分举藏置,急时赴所须,
= 一分作为饮食之用,一分作为田业之须,一分把它储存起来,以应急时之所须要之用。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一食知止足,二修业勿怠,三当先储积,以拟于空乏。
赴(fù) = 奔向,奔赴。多指奔向危险的地方[go to]。(前往;去;到;至,到达[get to;attend]。)
耕作商人给,一分出息利。
= 借给与耕作的人,或者是商人,也就是拨出一分去生利息。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四耕田商贾,择地而置牧。
第五为取妇,第六作屋宅,家若具六事,不增快得乐,
= 第五为娶妇之用,第六则为建筑自家的屋宅;家庭如果具有了此六事的话,则不增,而能得快乐。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五当起塔庙,六立僧房舍,在家勤六业,善修勿失时。
彼必饶钱财,如海中水流。
= 他必定会饶益钱财,有如流入海中之水那样。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如是修业者,则家无损减,财宝日滋长,如海吞众流。
彼如是求财,犹如蜂采华,长夜求钱财,当自受快乐。
= 他像如是的去求财的话,就如蜂之采花那样的长夜〔常久〕求钱财,当会自受其快乐。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积财从小起,如蜂集众华,财宝日滋息,至终无损耗。
出财莫令远,亦勿令普漫,不可以财与,凶暴及豪强。
= 出钱财,不可以使其离远,也不可以使其有普漫〔放任〕,不可以将钱财给与凶暴,以及豪强的人。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出财未至奢,当撰择前人,欺诳抵突者,宁乞未举与。
漫(màn) = 水过满向外流[overflow]。(放纵;散漫;不受约束[free;casual;unrestrained]。
东方为父母,南方为师尊,西方为妻子,北方为奴婢,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父母为东方,师长名南方,妻妇为西方,亲族为北方,
下方亲友臣,上沙门梵志。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童仆为下方,沙门为上方。
愿礼此诸方,二俱得大称,礼此诸方已,施主得生天。”
= 长阿含经第16章《善生经》:诸有长者子,礼敬于诸方,敬顺不失时,死皆得生天。
佛说如是,善生居士子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