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5日星期二

中阿含经-梵志品第十二《何苦经第七》

卷三十六_念诵第三_梵志品第十二《何苦经第七》
= “何苦经”:本经叙说世尊答生闻梵志所问在家出家苦乐之事,及答饶益天人法,并观善恶知识如白黑月。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生闻梵志中后彷徉,往诣佛所,共相问讯,却坐一面,白曰:“瞿昙,我欲有所问,听乃敢陈。”
= “生闻梵志”:增一阿含安般品第八经作:「生漏婆罗门。」
(páng) = 徘徊、游荡[wander]
彷徉(páng yáng) = 徘徊不进。
 
世尊告曰:“梵志,恣汝所问。”
 
生闻梵志即便问曰:“瞿昙,在家者有何苦?出家学道者有何苦耶?”
 
世尊答曰:“梵志,在家者,以不自在为苦;出家学道者,以自在为苦。”
无碍/纵任/自在 = Issara,即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做任何事均无障碍。此为诸佛及上位菩萨所具之功德,故佛亦称为自在人。
 
生闻梵志复问曰:“瞿昙,在家者云何以不自在为苦?出家学道者云何以自在为苦耶?”
 
世尊答曰:“梵志,若在家者,钱不增长,金、银、真珠、琉璃、水精悉不增长,畜牧、谷米及奴婢使亦不增长,尔时,在家忧苦愁戚,因此故在家者多有忧苦,多怀愁戚。
= “及奴婢使:以及奴婢、使用人。
(qī) = 古兵器名,斧的一种[a kind of axe](忧愁;悲伤。通“慽”、“慼”[sorrowfulsad])
“梵志,若出家学道者行随其欲,行随恚痴,尔时,出家学道忧苦愁戚,因此故出家学道者多有忧苦,多怀愁戚。
 
三火/三垢/三毒 = Trivisa,指贪欲、嗔恚、愚痴(又称贪嗔痴、淫怒痴、欲嗔无明)三种烦恼。一切烦恼本通称为毒,然此三种烦恼通摄三界,系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中之最甚者,能令有情长劫受苦而不得出离,故特称三毒。此三毒又为身、口、意等三恶行之根源,故亦称三不善根,为根本烦恼之首。
贪爱/贪着/贪毒/贪欲/
Lobha/Raga,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即于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着心,引生五取蕴而产生诸苦。
嗔恚/嗔怒///
Dosa,系指对有情(生存之物)怨恨之精神作用。心所(心的作用)之名。
无明/愚痴/
Moha,谓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之精神作用。为心所(心之作用)之名。
 
“梵志,如是在家者以不自在为苦,出家学道者以自在为苦。”
 
生闻梵志复问曰:“瞿昙,在家者有何乐?出家学道者有何乐耶?”
 
世尊答曰:“梵志,在家者以自在为乐,出家学道者以不自在为乐。”
 
生闻梵志复问曰:“瞿昙,在家者云何以自在为乐?出家学道者云何以不自在为乐耶?”
 
世尊答曰:“梵志,若在家者钱得增长,金、银、真珠、琉璃、水精皆得增长,畜牧、谷米及奴婢使亦得增长,尔时,在家快乐欢喜,因此故在家者多快乐欢喜。
“梵志,出家学道者行不随欲,行不随恚痴,尔时,出家学道快乐欢喜,因此故出家学道者多快乐欢喜。
“梵志,如是在家者以自在为乐,出家学道者以不自在为乐。”
 
生闻梵志复问曰:“瞿昙,以何事故令天及人必无利义?以何事故令天及人必有利义?”
= 由于什么事之故,会使天,以及人,必定没有利义?由于什么事之故,会使天,以及人,必定会有利义呢?
(yì) = 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justicerighteousjust](情谊[friendly feelingsfriendly sentiments]/意义;意思[meaning]/名义上的[artificialnominaladopted]/善;美[good])
 
世尊答曰:“梵志,若天及人共诤者,必无利义;若天及人不诤者,必有利义。”
 
生闻梵志复问曰:“瞿昙,云何天及人共诤者必无利义?云何天及人不诤者必有利义耶?”
 
世尊答曰:“梵志,若时天及人斗诤怨憎者,尔时,天及人忧苦愁戚,因此故天及人多有忧苦,多怀愁戚。
“梵志,若时天及人不斗诤、不怨憎者,尔时,天及人快乐欢喜,因此故天及人多快乐、多欢喜。
“梵志,如是天及人共诤者,必无利义;天及人不诤者,必有利义。”
 
生闻梵志复问曰:“瞿昙,以何事故,令天及人必不得饶益,必得其苦?以何事故,令天及人必得饶益,必得其乐?”
 
世尊答曰:“梵志,若天及人行于非法及行恶者,必不得益,必得其苦;若天及人能行如法,不行恶者,必得饶益,必得其乐。”
 
生闻梵志复问曰:“瞿昙,天及人云何行于非法及行恶者,必不得益,必得其苦?天及人云何行如法,不行恶者,必得饶益,必得其乐?”
 
世尊答曰:“梵志,天及人身行非法及行恶,口、意行非法及行恶者,尔时,天及人必当减损,阿修罗必当兴盛。
“梵志,若天及人身行如法,守护其身,口、意行如法,守护口、意者,尔时,天及人必当兴盛,阿修罗必当减损。
“梵志,如是天及人行于非法及行恶者,必得不益,必得其苦。
“梵志,如是天及人能行如法,不行恶者,必得饶益,必得其乐。”
 
生闻梵志复问曰:“瞿昙,云何观恶知识?”
恶友/恶师/恶师友/恶知识 = Papa-mitta,为‘善知识’之对称。即说恶法与邪法,使人陷于魔道之恶德者。
 
世尊答曰:“梵志,当观恶知识犹如月也。”
 
生闻梵志复问曰:“瞿昙,云何当观恶知识犹如月耶?”
 
世尊答曰:“梵志,如向尽月,日日稍减,宫殿亦减,光明亦减,形色亦减,日日尽去。
= 如向于消尽的月亮那样,乃一日一日的稍减,宫殿也同样的稍减,光明也一样的稍减,形色也是一样的稍减,一日一日的消尽而去。
“梵志,有时月乃至于尽,都不复见。
“梵志,恶知识人于如来正法、律亦得其信,彼得信已,则于后时而不孝顺,亦不恭敬,所行不顺,不立正智,不趣向法次法,彼便失信,持戒、博闻、庶几、智慧亦复失之。
= “失信,持戒、博闻、庶几、智慧亦复失之”:增一阿含安般品第八经作:「渐无有信、无有戒、无有闻、无有施、无有智慧。」
(shù) = 众多[numerous](几乎,将近,差不多[almost]/百姓;平民[the common people]/但愿,希冀[if only])
庶几(shù jī) = 表示希望的语气词,或许可以[maybe]/相近、差不多[almost]/三国及晋时称贤人为「庶几」[talent]
“梵志,有时此恶知识教灭善法,犹如月尽。
“梵志,如是当观恶知识犹如月也。”
 
生闻梵志复问曰:“瞿昙,云何观善知识?”
 
世尊答曰:“梵志,当观善知识犹如月也。”
 
生闻梵志复问曰:“瞿昙,云何当观善知识犹如月耶?”
 
世尊答曰:“梵志,犹如月初生,少壮明净,日日增长。
“梵志,或时月十五日,其殿丰满。
“梵志,如是善知识于如来正法、律得信,彼得信已,而于后时孝顺恭敬,所行随顺,立于正智,趣向法次法,彼增长信,持戒、博闻、庶几、智慧亦复增长。
= “增长信,持戒、博闻、庶几、智慧亦复增长:增一阿含安般品第八经作:「增益信、戒、闻、施、智慧。」
“梵志,有时彼善知识善法具足,如十五日月。
“梵志,如是当观善知识犹如月也。”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譬如月无垢,游于虚空界,一切世星宿,悉翳其光明。
(yì) = 用羽毛做的华盖,舞具[feather cover](眼角膜上所生障碍视线的白斑[nebula]/遮蔽,掩盖[screen])
 如是信博闻,庶几无悭贪,世间一切悭,悉翳施光明。
= 像如是的,有正信、博闻、庶几、没有悭贪的话,则世间的一切悭贪,都会因之而被翳施其光明。
 犹如有大龙,兴起云雷电,雨下极滂沛,充满一切地。
(pāng) = 大水涌流[surging](倾盆大雨的[torrential])
(pèi) = 沛水[Pei River](水势湍急的样子,泛指盛,大[copious]/跌倒,倾仆。)
 如是信博闻,庶几无悭贪,施饮食丰足,乐劝增广施。
= “施饮食丰足,乐劝增广施”:则如布施饮食,使其丰足,乐于劝发,而增广其布施!
 如是极雷震,如天降时雨,彼福雨广大,施主之所雨。
布施家/施主 = Dana-pati,即施与僧众衣食,或出资举行法会等之信众。音译檀越。又梵汉兼举而称檀越施主、檀那主、檀主。
 钱财多名誉,得生于善处,彼当受于福,死已生天上。”
 
佛说如是,生闻梵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