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7日星期日

中阿含经-双品第十五《求解经第五》

卷四十八_分别诵第四_双品第十五《求解经第五》
= “求解经”:本经叙说世尊告诸比丘,当以眼知色、耳闻声二事求解于如来,正知如来法。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拘楼瘦剑摩瑟昙拘楼都邑。
= “拘楼瘦”:Kurusu,意为于拘楼国中。-su(瘦)为文法上之于格复数语尾。
= “剑磨瑟昙”:Kammassadhamma,村邑名。
= “拘楼都邑”:巴利本作Kurunam Nigamo,拘楼国之都邑。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缘于彼意,不知他心如真者,彼世尊正尽觉不可知,云何求解于如来乎?”
= 巴利本:一位比丘应要检视如来,观察如来是不是一位等正觉。如果一位比丘没有他心智,应怎样观察如来呢?
正尽觉 = 新译之正等觉,旧曰正尽觉。等者就所证之理而言。尽者,就所断之惑而言。
 
时,诸比丘白世尊曰:“世尊为法本!世尊为法主!法由世尊,唯愿说之!我等闻已,得广知义。”
 
佛便告曰:“比丘,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具分别说。”
 
时,诸比丘受教而听。
 
世尊告曰:“缘于彼意,不知他心如真者,当以二事求解如来:一者、眼知色,二者、耳闻声。
= “当以二事求解如来二者耳闻声:谓以「眼」与「耳」来识别了知如来之法。
= 巴利本:一位没有他心智的比丘,应从两方面来检视如来:如来怎样眼看事物,如来怎样耳听事物。
“若有秽污眼、耳知法,是彼尊者为有、为无耶?
= 巴利本:他观察如来在眼看事物、耳听事物时,是否有污染存在。
“若求时,则知所有秽污眼、耳知法,彼尊者无。
= 巴利本:当他这样检视的时候便会知道,如来在眼看事物、耳听事物时是没有污染存在的。
“若无此者,当复更求;若有杂眼、耳知法,是彼尊者为有、为无耶?
= 巴利本:当知道如来在眼看事物、耳听事物时是没有污染存在之后,他再进一步检视:观察如来在眼看事物、耳听事物时,是否有污染夹杂其中。
“若求时,则知所有杂眼、耳知法,彼尊者无。
= 巴利本:当他这样检视的时候便会知道,如来在眼看事物、耳听事物时是没有污染夹杂其中的。
“若无此者,当复更求;若有白净眼、耳知法,是彼尊者为有、为无耶?
= 巴利本:当知道如来在眼看事物、耳听事物时是没有污染夹杂其中之后,他再进一步检视:观察如来在眼看事物、耳听事物时,是否清净。
“若求时,则知所有白净眼、耳知法,彼尊者有。
= 巴利本:当他这样检视的时候便会知道,如来在眼看事物、耳听事物时是清净的。
“若有此者,当复更求;彼尊者为长夜行此法、为暂行耶?
= 巴利本:当知道如来在眼看事物、耳听事物时是清净之后,他再进一步检视:观察如来是长时间还是短暂具有这种善法。
“若求时,则知彼尊者长夜行此法,不暂行也。
= 巴利本:当他这样检视的时候便会知道,如来长时间具有这种善法,不是短暂具有这种善法。
“若常行者,当复更求;彼尊者为为名誉,为为利义入此禅耶?不为名誉,不为利义入此禅耶?
= 巴利本:当知道如来长时间具有这种善法之后,他再进一步检视:一些比丘当不著名及没有声望时,便没有缺失,但当著名及有声望时,便会生起一些缺失;如来是一位著名及有声望的比丘,观察他会不会因此而生起一些缺失。
“若求时,则知彼尊者非为灾患故入此禅也。
= “彼尊者为为名誉则知彼尊者非为灾患故入此禅也”:巴利本作:此长老比丘有名而被称誉,于彼存有何等灾患乎?诸比丘!当无有名,不被称誉之间,在此间对比丘不存何等灾患。然而,诸比丘!比丘在有名得称誉,此时彼存有某种灾患。探求彼者如此知:此长者比丘有名而被称誉,此时彼不存有何等灾患。
= 巴利本:当他这样检视的时候便会知道,如来不会因著名及有声望而生起缺失的。
 
“若有作是说:‘彼尊者乐行非恐怖,离欲不行欲,欲已尽也。’
= “彼尊者乐行非恐怖”:那位尊者乐于行,而非恐怖。
= 巴利本:当知道如来不会因著名及有声望而生起缺失之后,他再进一步检视:观察如来乐于带来无惧还是带来恐惧;是否清除了贪欲,尽除了贪欲而不会追逐欲乐。当他这样检视的时候便会知道,如来乐于带来无惧;清除了贪欲,尽除了贪欲而不会追逐欲乐。
“便应问彼:‘贤者,有何行、有何力、有何智,令贤者自正观如是说:彼尊者乐行非恐怖,离欲不行欲,欲已尽耶?’
= 巴利本:如果有人问这位比丘:‘你基于什么理由,基于什么信念,说如来乐于带来无惧;清除了贪欲,尽除了贪欲而不会追逐欲乐呢? ’
“彼若作是答:‘贤者,我不知彼心,亦非余事知,然彼尊者或独住,或在众,或在集会,若有善逝,若为善逝所化为宗主,因食可见彼贤者,我不自知,我从彼尊者闻,面前谘受:我乐行非恐怖,离欲不行欲,欲已尽也。
= 巴利本:这位比丘将会作出正确的解说:‘无论如来在大众之中或独处,无论身处有修养或没有修养的人之中,无论在一些曾受教导的人群、一些追求物欲的人、一些远离物欲的人之中,也不会藐视别人。我也曾在世尊面前听过,曾在世尊面前受教,世尊说他乐于带来无惧;清除了贪欲,尽除了贪欲而不会追逐欲乐。 ’
(zī) = 同“咨”。征询;商议[consult]
“‘贤者,我有是行、有是力、有是智,令我自正观如是说:彼尊者乐行不恐怖,离欲不行欲,欲已尽也。’
 
“于中当复问彼如来法:‘若有秽污眼、耳知法,有彼处此法灭尽无余?若有杂眼、耳知法,有彼处此法灭尽无余?若有白净法,有彼处此法灭尽无余?’
= “彼如来法灭尽无余:巴利本作Ye Sankilittha Cakkhusotavinneyya Dhamma Samvijjanti Va Te Tathagatassa No Va Ti,凡是眼、耳所识之污秽法,于如来是否存在呢?
= 巴利本:你们应再进一步问如来:‘如来在眼看事物、耳听事物时,是否有污染存在的呢?’
 
“如来为彼答:‘若有秽污眼、耳知法,有彼处此法灭尽无余;若有杂眼、耳知法,有彼处此法灭尽无余。
= 巴利本:如来将会这样解说:‘如来在眼看事物、耳听事物时是没有污染存在的。’
“‘若有秽污眼、耳知法,如来灭断拔绝根本,终不复生;若有杂眼、耳知法,如来灭断拔绝根本,终不复生。
= 巴利本:‘如来在眼看事物、耳听事物时,是否有污染夹杂其中的呢?’如来将会这样解说:‘如来在眼看事物、耳听事物时是没有污染夹杂其中的。’
“‘若有白净法,如是我白净,如是境界,如是沙门,我如是成就此正法、律。’
= 巴利本:‘如来在眼看事物、耳听事物时,是否清净的呢?’如来将会这样解说:‘如来在眼看事物、耳听事物时是清净的。这就是我眼看事物、耳听事物的方式,这就是我的境界,我对此没有染着。’
“有信弟子往见如来,奉侍如来,从如来闻法,如来为说法,上复上,妙复妙,善除黑白。
= 巴利本:一位比丘弟子值得前往这样说的导师那里听法。导师为他所说的法十分高超、十分高尚,使人辨明是非黑白。
“如来为说法,上复上,妙复妙,善除黑白者,如是如是闻已,知断一法,于诸法得究竟,净信世尊:彼世尊正尽觉也。
= “有信弟子从如来闻法:巴利本作Evamvadim Kho Bhikkhave Sattharam Arahati Savako Upasunkamitum Dhammasavanaya,比丘们!如此说之师堪为声闻亲近闻法。
= “善除黑白:巴利本作Kanhasukkasappatibhagam,黑白兼备。
= 巴利本:导师为这位比丘说十分高超、十分高尚,使人辨明是非黑白的法,这位比丘弟子从中以无比智而得到究竟,因此他对导师有这份净信:世尊是等正觉,法义已由世尊完善宣说出来,僧团能善随修习。
 
“复应问彼:‘贤者,有何行、有何力、有何智,令贤者知断一法,于诸法得究竟,净信世尊:彼世尊正尽觉耶?’
= 巴利本:如果有人问这位比丘:‘你基于什么理由,基于什么信念,说世尊是等正觉,法义已由世尊完善宣说出来,僧团能善随修习呢?’
 
“彼如是答:‘贤者,我不知世尊心,亦非余事知,我因世尊有如是净信,世尊为我说法,上复上,妙复妙,善除黑白。
= “我因世尊有如是净信”:我乃由于对于世尊有如是之净信。
= 巴利本:这位比丘将会作出正确的解说:‘贤友,我前往世尊那里听法。世尊为我说十分高超、十分高尚,使人辨明是非黑白的法。我听了之后从中以无比智而得到究竟,因此我对导师有这份净信:世尊是等正觉,法义已由世尊完善宣说出来,僧团能善随修习。’
(yīn) = 甲骨文字形,象人在车席子上。“茵”的本字,坐垫,车垫[matcushion](原因[cause]/因而[thusas a result]/沿袭,承袭[follow]/依靠;凭借[depend onrely on])
“‘贤者,如如世尊为我说法者,如是如是我闻,如来为我说法,上复上,妙复妙,善除黑白。
“‘如是如是我闻已,知断一法,于诸法得究竟,净信世尊:彼世尊正尽觉也。
“‘贤者,我有是行、有是力、有是智,令我知断一法,于诸法得究竟,净信世尊:彼世尊正尽觉也。’
 
“若有此行、有此力,深著如来信根已立者,是谓信见本不坏智相应,沙门、梵志、天及魔、梵及余世间无有能夺,如是求解如来,如是正知如来。”
= “信见本不坏智相应”:巴利本作Akaravati Saddha Dassanamulika Dalha,具有合理的、了知根本的坚固信仰。
= 巴利本:任何人以这样的理由、这样的文句、这样的言词来建立对如来敬信,使这份敬信生根、巩固,这称为建基于理由之上的敬信,扎根于见解之上的敬信,坚固的敬信。世间上任何沙门、婆罗门、天神、魔罗或梵天等都没有能力把这份敬信破坏。这就是以法来检视如来了。如来是可以这样受法来善检视的。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