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三_分别诵第四_根本分别品第十三《意行经第七》
= “意行经”:本经叙说世尊告诸比丘:于此世修四禅八定者,以向往其处故,命终得生色界无色界,其于修定中所受喜乐与生天后所受者无有差别。并谓度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想,知灭身触成就游,慧见诸漏尽断智,于诸定中最为第一。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为汝说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谓分别意行经,如意行生;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 “意行生”:巴利本作Sankharuppatti,生起行为。
时,诸比丘受教而听。
佛言:“云何意行生?若有比丘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成就游。
= 初禅离生喜乐地含有「觉、观、喜、乐、一境性」五支。
“彼此定乐欲住,彼此定乐欲住已,必有是处,住彼乐彼,命终生梵身天中。
= 他对于此定喜乐欲住,他在此定喜乐欲住后,必定有是处(有此道理);他住于彼,而乐于彼后,其命终之时,会生于梵身天之中。
“诸梵身天者,生彼住彼,受离生喜乐;及比丘住此,入初禅,受离生喜乐。
“此二离生喜乐,无有差别,二俱等等。
“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彼此定如是修、如是习、如是广布,生梵身天中,如是意行生。
四静虑天/四静虑处/四生静虑/生静虑/四禅天 = 指修习四禅定所得报果之色界天,或指居于此界之众生。
|
||
四禅天
|
舍念清净地
|
Catuttha-jhana,此天较三禅天又脱离了“离喜妙乐”的情感,境界更高,唯有舍清净、念清净、不苦不乐受和心注一境等特性。离前喜、乐,清净平等,住舍受正念。
|
三禅天
|
离喜妙乐地
|
Tatiya-jhana此天较二禅天又断离了喜乐等情感,唯有行舍、正念、正知、受乐和专心五种特性。离前喜贪,心悦安静,有胜妙乐。
|
二禅天
|
定生喜乐地
|
Dutiya-jhana此天较初禅天又脱离了寻、伺等心理活动,内心明净,稳定住于喜乐的境界中。亦即无寻无伺,无觉无观。
|
初禅天
|
离生喜乐地
|
Pathama-jhana,此天远离欲界恶法,众生心生喜乐。寻,旧译作‘觉’,为心之粗分别作用;伺,旧译作‘观’,为心之细分别作用。以得此禅定之人仍有寻、伺作用,故又称‘有觉有观’。
|
“复次,比丘觉观已息,内静、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得第二禅成就游。
= 第二禅定生喜乐地含有「内静、喜、乐、一心」四支。
“彼此定乐欲住,彼此定乐欲住已,必有是处,住彼乐彼,命终生晃昱天中。
= “晃昱天”:Abhassara
Deva,即光音天,为色界二禅之第三天。
晃(huǎng) = 明亮[bright]。(照耀[shine]。)
昱(yù) = 明天[tomorrow]。(照耀[shine]/光辉灿烂的,明亮而闪闪发光的[bright;sunlight;sunshine]。)
“诸晃昱天者,生彼住彼,受定生喜乐;及比丘住此,入第二禅,受定生喜乐。
“此二定生喜乐,无有差别,二俱等等。
“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彼此定如是修、如是习、如是广布,生晃昱天中,如是意行生。
“复次,比丘离于喜欲,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空,得第三禅成就游。
= 第三禅离喜妙乐地含有「舍、念、乐、慧、一心」五支。
= “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空,得第三禅成就游”:巴利本作Yan
Tam Ariya Acikkhanti:Upekhako Satima Sukhavihari Ti
Tatiyam Jhanam Upasampajja Viharati,凡是诸圣所说:舍、有正念、乐住之第三禅成就而住。
“彼此定乐欲住,彼此定乐欲住已,必有是处,住彼乐彼,命终生遍净天中。
= “遍净天”:Subhakinha
Deva,译为遍净、无量净,为色界三禅之最高天。
“诸遍净天者,生彼住彼,受无喜乐;及比丘住此,入第三禅,受无喜乐。
“此二无喜乐,无有差别,二俱等等。
“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彼此定如是修、如是习、如是广布,生遍净天中,如是意行生。
“复次,比丘乐灭、苦灭,喜、忧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得第四禅成就游。
= 第四禅舍念清净地含有「不苦不乐、舍、念、一心」四支。
“彼此定乐欲住,彼此定乐欲住已,必有是处,住彼乐彼,命终生果实天中。
= “果实天”:Vehapphala
Deva,又称广果天,为色界四禅之第三天。
“诸果实天者,生彼住彼,受舍、念、清净乐;及比丘住此,入第四禅,受舍、念、清净乐。
“此二舍、念、清净乐,无有差别,二俱等等。
“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彼此定如是修、如是习、如是广布,生果实天中,如是意行生。
“复次,比丘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是无量空处成就游。
= “有对想”:有对立而有障碍之想法。
= “无量空处”:巴利本作Akasanancayatana,空无边处。
“彼此定乐欲住,彼此定乐欲住已,必有是处,住彼乐彼,命终生无量空处天中。
“诸无量空处天者,生彼住彼,受无量空处想;及比丘住此,受无量空处想。
“此二无量空处想,无有差别,二俱等等。
“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彼此定如是修、如是习、如是广布,生无量空处天中,如是意行生。
“复次,比丘度无量空处,无量识,是无量识处成就游。
= “无量识处”:巴利本作Vinnanancayatana,识无边处。
“彼此定乐欲住,彼此定乐欲住已,必有是处,住彼乐彼,命终生无量识处天中。
“诸无量识处天者,生彼住彼,受无量识处想;及比丘住此,受无量识处想。
“此二无量识处想,无有差别,二俱等等。
“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彼此定如是修、如是习、如是广布,生无量识处天中,如是意行生。
“复次,比丘度无量识处,无所有,是无所有处成就游。
= “无所有处”:巴利本作Akincannayatana,无色界第三天。
“彼此定乐欲住,彼此定乐欲住已,必有是处,住彼乐彼,命终生无所有处天中。
“诸无所有处天者,生彼住彼,受无所有处想;及比丘住此,受无所有处想。
“此二无所有处想,无有差别,二俱等等。
“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彼此定如是修、如是习、如是广布,生无所有处天中,如是意行生。
“复次,比丘度一切无所有处想,非有想非无想,是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游。
= “非有想非无想处”:巴利本作Nevasannanasannayatana,无色界第四天。
“彼此定乐欲住,彼此定乐欲住已,必有是处,住彼乐彼,命终生非有想非无想处天中。
“诸非有想非无想处天者,生彼住彼,受非有想非无想处想;及比丘住此,受非有想非无想处想。
“此二想无有差别,二俱等等。
“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彼此定如是修、如是习、如是广布,生非有想非无想处天中,如是意行生。
无色天/无色行天/无色界 = Arupa-dhatu,与欲界、色界共称三界。即指超越物质之世界,厌离物质之色想而修四无色定者死后所生之天界。谓此界有情之生存,固无色法、场所,从而无空间高下之别,然由果报之胜劣差别,则分为四阶级,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四空处,故又称四无色、四无色天、四无色处、四空天、四空、无色界诸天;若三界分为九地,则此四界相当于后半之四地,而一一附加‘地’字称呼,例如‘空无边处地’等。复以其属于天界,故有时亦一一附加‘天’字,称为‘空无边处天’等。
|
天寿
|
|
空无边处
|
Akasanancayatana,又作阿竭禅天、虚空知天、空知天、空无边处地、空无边处天、空处。乃四无色界之第一天,三界九地之一。指厌离形色之身,欣求虚空无边,由加行入空无边处定为因,所得定地之果报。由于厌离形色故无色蕴,仅由受、想、行、识之四蕴而成‘异熟生’。无色界虽无处所,然有果报之差别,故暂付‘处’之名。
|
20000大劫
|
识无边处
|
Vinnanancayatana,为四无色界之第二。又作识无边处、无边识处、识无边处地、无量识处天、识入处。略称识处。指厌离空无边处天,由识无边之定所招感之果报。即思惟清净眼等六种识之相,观察照了无边之识相,以先思惟无边之识相而修加行,展转引起第二无色定,称为识无边处。
|
40000大劫
|
无所有处
|
Akincanna-ayatana,谓厌患识无边处,修无所有处定,所感之异熟果;即超越识无边处定,观所缘皆无所有,思惟无所有之相,依此行力所生之处。又称无所有处天。四无色界之第三。
|
60000大劫
|
非想非非想处
|
Nevasannanasannayatana,非想非非想乃就此天之禅定而称之。此天之定心,至极静妙,已无粗想,故称非想;尚有细想,故称非非想。又作非非想天、无思想亦无无想天、有想无想智天、非想非非想天、非有想非无想处天。乃无色界之第四天。此天位于三界九地之顶上,故又称有顶天。
|
80000大劫
|
“复次,比丘度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想知灭身触成就游,慧见诸漏尽断智。
慧见 = Vimamsana-nana,指智慧之见解,或指佛之智慧。即以深妙之智慧,达观诸法之识见。
断智 = 能断除烦恼等结缚之智慧。即指佛智。
“彼诸定中,此定说最第一、最大、最上、最胜、最妙。
“犹如因牛有乳,因乳有酪,因酪有生酥,因生酥有熟酥,因熟酥有酥精。
= 以上“乳、酪、生酥、熟酥、酥精”,即为“五味”。又“酥精”即是“醍醐味”。
酪(lào) = 用动物的乳汁做成的半凝固食品[cheese]。
酥(sū) = 酪类。由牛羊乳制成。又称“酥油”[butter]。
“酥精者说最第一、最大、最上、最胜、最妙。
“如是彼诸定中,此定说最第一、最大、最上、最胜、最妙。
“得此定、依此定、住此定已,不复受生老病死苦,是说苦边。”
= 以上「知灭身触成就游…是说苦边」一段经文,巴利本作:吾实应于现世中自证、悟,完成灭尽诸漏,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而住。则彼灭尽诸漏,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世中自证、悟,完成而住。诸比丘!此比丘不再生于任何处。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