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5日星期六

中阿含经-大品第十一《说无常经第四》

卷二十九_念诵第三_大品第十一《说无常经第四》
= “说无常经”:本经叙说观五蕴为无常、苦、非神,修习七道品、正思正念,遂得漏心解脱。并说此世中阿罗汉为最胜最尊。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者无常,无常则苦,苦则非神。
= “非神”:巴利本作N'etam MamaN'eso Aham Asmi Na M'eso Atta,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的“自我”。
“觉亦无常,无常则苦,苦则非神。
= “觉”:Vedana,又作“受”,领纳。
“想亦无常,无常则苦,苦则非神。
“行亦无常,无常则苦,苦则非神。
“识亦无常,无常则苦,苦则非神。
“是为色无常,觉、想、行、识无常,无常则苦,苦则非神。
= 以上,色、觉、想、行、识(RupaVedanaSannaSankharaVinnana),即五蕴。蕴为积聚之义,谓众生由此五法积聚成身,复因此身积聚有为烦恼等法,致受无量生死。色,质碍之义。觉,即受,领纳。想,思想。行,迁流造作。识,了别。
 
五众/五阴/五蕴 = Panca khandha,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五蕴中,色蕴属于物质;受、想、行、识四蕴属于精神,此五蕴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五众是五蕴之旧译。众,含有和集之义。
Rupa-khandha,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可分为五种:
一、内色——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
二、外色——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
三、显色——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赤、黄、白,黑等。
四、表色——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趋舍伸屈等种种表相。
五、形色——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Vedana-khandha,即受蕴,人类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感受。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受心所。
Sanna-khandha,即想蕴,想就是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取种种相,作种种想,包括思想、概念等心理现象。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想心所。
Sankhara-khandha,即行蕴,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五十行心所。
Vinnana-khandha,即识蕴,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心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南传佛教有八十九心或一百二十一心之说。
 
“多闻圣弟子作如是观,修习七道品,无碍正思正念。
 
三十七道品 = 要快速证悟并除灭烦恼,可以整理出三十七类通往涅槃的方法,包括:
四念处
念处:所观念之处,即以智慧去观察的境界。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一、身念处:观身不净。
二、受念处:观受是苦。
三、心念处:观心无常。
四、法念处:观法无我。
四意断/四正勤/正勤
此四正勤就是精进,精进勤劳修习四种道法,以策励身、口、意,断恶生善。
已生恶令断灭、
未生恶令不生、
未生善令生起、
已生善令增长。
四如意足/如意足/四神足
原系四种禅定,谓修此四者,则能如意开发神通。
一、欲如意足:修道趣果,欲望精进。
二、念如意足:念念一心,住于正理。
三、进如意足:精进直前功无间断。
四、慧如意足:真照离妄,心不散乱。
五根/
因此五法是生圣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指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力/
由五根坚定而产生的力量。
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等五力。
七觉分//七觉支/七菩提分
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
一、择法觉支: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
二、精进觉支: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三、喜觉支:心得善法,而生欢喜。
四、轻安觉支:除去身心轻重烦恼,而得轻快安乐。
五、念觉支: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
六、定觉支:心惟一境,而不散乱。
七、舍觉支:舍离一切虚妄法,而力行正法。
八圣道分//八圣道/八正道
是八条圣者的道法。修八证道,可证得阿罗汉果。
一、正见:正确的知见。
二、正思惟:正确的思考。
三、正语:正当的言语。
四、正业:正当的行为。
五、正命:正当的职业。
六、正精进:正当的努力。
七、正念:正确的观念。
八、正定:正确的禅定。
 
“彼如是知、如是见,欲漏心解脱,有漏、无明漏心解脱;解脱已,便知解脱: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三有漏/三漏 = Tayo asava,指令有情留住于三界之欲漏、有漏、无明漏等三种烦恼。
四漏 = 漏,Asava,为烦恼之异名。具备漏这个特征的法,称为有漏法。
欲有漏/欲漏
Kamasava,因欲贪而起的烦恼;欲界众生的烦恼。
有漏
Bhavasava,因生存而引起的烦恼;色界与无色界众生的烦恼。
无明漏
Avijjasava,无明引发的烦恼。
见漏
Ditthasava,指三界之见惑。
 
“若有众生及九众生居,乃至有想无想处行余第一有,于其中间是第一、是大、是胜、是最、是尊、是妙,谓世中阿罗诃。
= “九众生居”:又作九有情居,指有情乐住之处有九种。(一)欲界之人天,(二)梵众天,(三)极光净天,(四)遍净天,(五)无想天,(六)空无边处,(七)识无边处,(八)无所有处,(九)非想非非想处。
= “乃至有想无想处行余第一有”:乃至有想无想处之行余的第一之有(有情)。
= “阿罗诃”:Araham,即阿罗汉。
九居/九众生居/九门/九有/九有情居 = 指有情(众生)之身心,即有情所住之处所,共有九处。即:欲界之人天、梵众天、极光净天、遍净天、无想天,及四无色天等。其中,除无想天与四无色天之第四非想非非想处天二者以外,余七住处特称七识住。
(yú) = 饱足。足食得饱[have eaten ones fillbe full](剩下;剩余[remain]/剩下的,多余的[surplusspare])
“所以者何?世中阿罗诃得安隐快乐。”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无著第一乐,断欲无有爱,永舍离我慢,裂坏无明网。
 彼得不移动,心中无秽浊,不染著世间,梵行得无漏。
= “彼得不移动”:他已得不移不动的境界。
 了知于五阴,境界七善法,大雄游行处,离一切恐怖。
= “境界七善法”:巴利本作Sattasadhammagocara,七正法为行境。根据巴利本原注:七善法为信、惭、愧、多真、发勤、在念、慧。
= 根据巴利本,应将“大雄游行处,离一切恐怖”与“妙称上朋友,佛最上真子”两句位置互调为妥。
= 中阿含经七法品第一《城喻经第三》:七善法,坚信、惭耻、羞愧、精进、多闻、正念、智慧。
 
七财/七德财/七法财/七圣财 = 谓成就佛道之七种圣法。即信、戒、惭、愧、闻、施、慧等七者。以其所持之法能资助成佛,故称为财。
信财
信受正法。
戒财
持戒律。
惭财
自惭而不造诸恶。
愧财
于不善法心生羞愧。
闻财
能闻正教。
施财
舍离一切无染着。
定慧财
摄心不散,照了诸法。
 
 成就七觉宝,具学三种学,妙称上朋友,佛最上真子。
= “七觉宝”:巴利本作Sattaratana,七宝。据巴利本原注:七宝为七觉分。七觉分又作七觉支。即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念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七等觉支/七遍觉支/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宝/七觉分/七觉意/七觉志/七觉支法/七觉意法/七觉/七觉支 = Satta Bojjhanga/Satta Sambojjhanga,乃三十七道品中第六品之行法。觉,意谓菩提智慧;以七种法能助菩提智慧开展,故称觉支。
念觉支
心中明白,常念于禅定与智慧。
择法觉支
依智慧能选择真法,舍弃虚伪法。
精进觉支
精励于正法而不懈。
喜觉支
得正法而喜悦。
轻安觉支
又作猗觉支,指身心轻快安稳。
定觉支
入禅定而心不散乱。
舍觉支
心无偏颇,不执着而保持平衡。
 
三胜学/戒定慧三学/三学 = Tisso Sikkha,乃学佛者所必修之戒、定、慧三学。此三者为佛教实践纲领,即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故菩萨地持经卷十以六度配三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四波罗蜜为戒学,禅波罗蜜为定学,般若波罗蜜为慧学。盖三学实为佛道之至要,一切法门尽摄于此,故当精勤修学。三学若加上解脱与解脱知见,则成所谓‘五分法身’。
戒学/增上戒学/增戒学
Adhisila-sikkha,戒可修善,并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恶业。
定学/增意学/增上意学/增上心学/增心学
Adhicitta-sikkha,定可摄散澄神、摒除杂念,见性悟道。
慧学/增上慧学/增慧学
Adhipanna-sikkha,慧能显发本性,断除烦恼,见诸佛实相。
 
 成就十支道,大龙极定心,是世中第一,彼则无有爱。
= “十支道”:巴利本作Dasahanga,十支分。据巴利本原注:十支分为无学位之十分。
 
十无学法/十无学支 = 得阿罗汉果之无学人所成就之十种无漏法。
无学正见
与无漏作意相应之慧。
八正道
无学正思惟
与正见俱起之思惟。
无学正语
依无漏作意所生之四种清净语业。
无学正业
依无漏作意所生之三种身业。
无学正命
远离诸邪命,即如法之活命。
无学正精进
欲乐正勤,勇猛堪任。
无学正念
心中明了,于诸法不忘失。
无学正定
心住安住、近住等住,心不散乱。
无学正解脱
指离烦恼束缚之有为解脱。
无学位
无学正智
为尽智及无生智。即金刚喻定后,知诸漏尽灭者为尽智;依诸漏之断尽,缘后有之无生者为无生智。
 
 众事不移动,解脱当来有,断生老病死,所作办灭漏。
= “解脱当来有”:已解脱当来之有〔已不受生死之身〕。
= “所作办灭漏”:所应作的都已办完,已灭诸漏。
 兴起无学智,得身最后边,梵行第一具,彼心不由他。
= “彼心不由他”:他的心已不由于他之支使了。
 上不及诸方,彼无有喜乐,能为师子吼,世间无上觉。”
= “上不及诸方,彼无有喜乐”:巴利本作Uddham Tiriyam Apacinam Nandi Tesam Na Vijjati,于上下四方,对于他们(诸佛)无可喜乐(的)。据巴利本注释书:“上下四方”有三释:(一)上为头发之顶,下为蹠,左右为中央。(二)上为过去,下为未来,四方为现在。(三)上为天界,下为恶趣,四方为人界。
师子吼 = Siha-nada,谓佛以无畏音说法,如狮子之咆吼。狮子为百兽之王,佛亦为人中之至尊,称为人中狮子,故用此譬喻。又当佛说法时,菩萨起勇猛心求菩提,因而外道、恶魔生怖畏;犹如狮子吼时,小狮子亦增威,百兽怖伏。此外,于后世,一般多援引佛典中‘狮子吼’一词,用以形容秉持正义,排除异端,于大众之中大声作激昂慷慨之言论。或用以比喻悍妻所发出之恶声,闻之足以使人坦惧。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