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5日星期六

中阿含经-大品第十一《说处经第三》

卷二十九_念诵第三_大品第十一《说处经第三》
= “说处经”:本经首先叙说有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之三说处,若一心闻法,而闻一法、断一法、修一法、一法作证已,便得正定,达心解脱。其次,因其所说而有四处:一向论、分别论、诘论、止论,相应于此四处而答者,得共说及共论。若住于处非处、所知、说喻、道迹者,则可得共论;否则,则不可共论。又举说义、说事必要之诸条件。卷二十一第八六经与本经同经名。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此有三说处,无四无五。
= “说处”:巴利本作Kathavatthu,言之所依。
“若比丘见已,因彼故说而说我见、闻、识、知,比丘说而说是我所知。
= 如比丘见后,由于彼说之故而说,而说:我已见、已闻、已识、已知,比丘因之而说后,而说是我所知的。
“云何为三?比丘,因过去世说,而说如是过去世时有;
“比丘,因未来世说,而说如是未来世时有;
“比丘,因现在世说,而说如是现在世时有。
= “比丘,因过去世说而说如是现在世时有”:巴利本作:比丘!或欲谈有关于过去世之语,则说:关于过去世曾有如此。比丘!或欲谈有关于未来世之语,则说:关于未来当如是。比丘!或欲谈有关于现在世之语,则说:现在如此
“是谓三说处,无四无五。
“若比丘见已,因彼故说而说我见、闻、识、知,比丘说而说是我所知,因所说善习得义,因不说不善习得义。
= “因所说善习得义,因不说不善习得义:依于所说,而善于习得其义,由于不说之故,就不能善习而得其义的了。
(yīn) = 甲骨文字形,象人在车席子上。“茵”的本字,坐垫,车垫[matcushion](原因[cause]/因而[thusas a result]/沿袭,承袭[follow]/依靠;凭借[depend onrely on])
 
“贤圣弟子两耳一心听法,彼两耳一心听法已,断一法、修一法、一法作证;彼断一法、修一法、一法作证已,便得正定。
“贤圣弟子心得正定已,便断一切淫、怒、痴。
“贤圣弟子如是得心解脱,解脱已,便知解脱: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因其所说有四处,当以观人,此贤者可共说、不可共说。
= “当以观人”:应当可用来观察人们。
“若使此贤者一向论不一向答者,分别论不分别答者,诘论不诘答者,止论不止答者,如是此贤者不得共说,亦不得共论。
= “一向论不一向答者止论不止答者”:巴利本作Ekamsa-vyakaraniyam Panham Na Ekamsena VyakarotiVibhajja-vyakaraniyam Panham Na VibhajjavyakarotiPati-puccha-vyakaraniyam Panham Na Patipuccha-vyakarotiThapaniyam Panham Na Thapeti,应该作一向(决定的)解答之问,而不以一向(决定的)解答;应该分别解答之问,而不分别解答;应该反诘解答之问,而不反诘解答;应该置之(不必答)之问,而不置之。
(jié) = 询问,追问[questioninterrogatecross-examinecall sb. to account]
“若使此贤者一向论便一向答者,分别论分别答者,诘论诘答者,止论止答者,如是此贤者得共说,亦得共论。
 
“复次,因其所说,更有四处,当以观人,此贤者可共说、不可共说。
“若使此贤者于处、非处不住者,所知不住者,说喻不住者,道迹不住者,如是此贤者不可共说,亦不可共论。
= “于处、非处不住者道迹不住者”:巴利本作Thanathane Na Santhati Parikappe Na Santhati Annavade (巴利本原注为Annatavade Na Santhati Patipdaya Na Santhati,于处非处(理非理)不确立,意旨不确立,了知之语(开悟者之语)不确立,道行不确立。
 
十种力/十神力/十力 = Dasa bala,即十种智力。指如来十力,唯如来具足之十种智力,即佛十八不共法中之十种。谓如来证得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无能坏,无能胜,故称为力。
1
知是处非处智力/是处不是力/是处非处力/处非处智力
处,谓道理。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称为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称为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
2
知业报智力/知三世业智力/业报集智力/业力/业异熟智力
谓如来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缘果报生处,皆悉遍知。。
3
静虑解脱等持等至发起杂染清净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禅定解脱三昧净垢分别智力/定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
谓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
4
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众生上下根智力/根力/根上下智力
谓如来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遍知。
5
知种种解智力/知众生种种欲智力/欲力/种种胜解智力
谓如来于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遍知。
6
是性力/知性智力/性力/种种界智力
谓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
7
知一切至处道智力/至处道力/遍趣行智力
谓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
8
知天眼无碍智力/宿住生死智力/天眼力/死生智力
谓如来藉天眼如实了知众生死生之时与未来生之善恶趣,乃至美丑贫富等善恶业缘。
9
知宿命无漏智力/宿命智力/宿命力/宿住随念智力
即如实了知过去世种种事之力;如来于种种宿命,一世乃至百千万世,一劫乃至百千万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饮食、苦乐寿命,如实遍知。
10
知永断习气智力/结尽力/漏尽力/漏尽智力
谓如来于一切惑余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
 
“若此贤者于处、非处住者,所知住者,说喻住者,道迹住者,如是此贤者可得共说,亦可得共论。
“因所说时止息口行,舍己所见,舍怨结意,舍欲、舍恚、舍痴、舍慢、舍不语、舍悭嫉、不求胜、不伏他,莫取所失,说义说法。
怨结 = 怨恨之心,结而不解也。
“说义说法已,教复教止,自欢喜、令彼欢喜。
“如是说义,如是说事,是圣说义,是圣说事,谓至竟漏尽。”
= “谓至竟漏尽”:所谓至竟(究竟)漏尽是。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若有诤论议,杂意怀贡高,非圣毁呰德,各各相求便。
= “非圣毁呰德,各各相求便”:不是圣者,而会毁呰功德,各各都相求其利便。
(yì) = 商议,讨论[discussexchange views ontalk over](意见、看法、判断或评价[opinionview])
(zǐ) = 古同“訾”,诋毁[blameslander]
 但求他过失,意欲降伏彼,更互而求胜,圣不如是说。
 若欲得论议,慧者当知时,有法亦有义,诸圣论如是。
 慧者如是说,无诤无贡高,意无有厌足,无结无有漏。
= “诤”:巴利本作Viruddha,相违。
= “意无有厌足,无结无有漏”:意应没有厌足,而没有结、没有漏。
(yàn) = 吃饱。满足。后作“餍”[be satisfied](憎恶;嫌弃[loatheabhordetest]/yā = 一物压在另一物上[press]/泛指压制;抑制[restrain]/一种用咒符致灾祸于人[pray for suppressing])
 随顺不颠倒,正知而为说,善说则然可,自终不说恶。
(kě) = 许可;同意;准许[approvepermitallow](相称;适合[accord with]/满的[full]/合意,认为正确,是;对[correctright]/应当,应该[should])
 不以诤论议,亦不受他诤,知处及说处,是彼之所论。
 如是圣人说,慧者俱得义,为现法得乐,亦为后世安。
 当知聪达者,非倒非常说。”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