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_念诵第三_大品第十一《优婆塞经第十二》
= “优婆塞经”:本经叙说优婆塞善护五戒及念佛、法、僧、戒,必得证果。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给孤独居士与大优婆塞众五百人俱,往诣尊者舍梨子所,稽首作礼,却坐一面;五百优婆塞亦为作礼,却坐一面。
伊蒲塞/优婆塞 = Upasaka,意译为近事、近事男、近善男、信士、信男、清信士。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受持五戒之男居士。与优婆夷同系在家之信仰佛法者。
给孤独居士及五百优婆塞坐一面已,尊者舍梨子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即从座起,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坐一面。
尊者舍梨子去后不久,给孤独居士及五百优婆塞亦诣佛所,稽首佛足,却坐一面。
尊者舍梨子及众坐已定,世尊告曰:“舍梨子,若汝知白衣圣弟子善护行五法及得四增上心,现法乐居,易不难得。
= “五法”:即五学处(Panca-sikkhapadani),亦即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 “四增上心”:即四不坏净(Aveccappasada),四种不坏的净信:净信佛、净信法、净信僧、净信戒。
白衣 = Odata-vasana。原意白色之衣,转称著白衣者,即指在家人。印度人一般皆以鲜白之衣为贵,故僧侣以外者皆着用白衣,从而指在家人为白衣,佛典中亦多以‘白衣’为在家人之代用语;相对于此,沙门则称为缁衣、染衣。
“舍梨子,汝当记别圣弟子地狱尽,畜生、饿鬼及诸恶处亦尽,得须陀洹,不堕恶法,定趣正觉,极受七有,天上人间七往来已而得苦边。
授决/受决/受记/受别/记别/记说/记/记莂/受莂/授记 = Veyyakarana,本指分析教说,或以问答方式解说教理;转指弟子所证或死后之生处;后专指未来世证果及成佛名号之预言(又作预记)。十二部经之一。
四沙门果/声闻四果/四果 = 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之四种证果。其阶段依次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
||||
四果
|
名称
|
华译
|
果位
|
|
初果
|
须陀洹
|
Sotapanna,旧译作入流、至流、逆流。新译作预流。入流,意指初入圣者之流;逆流,谓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违逆生死之流。又初证圣果者,预入圣道之法流,故称预流。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生七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
#杂阿含经:入流分者有四种,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杂阿含经:若比丘于此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如实善观察,如实善观察者,于三结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于正觉,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
见道位
|
有学
|
二果
|
斯陀含
|
Sakadagami,意译作一来、一往来。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返一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贪瞋痴薄。
|
修道位
|
|
三果
|
阿那含
|
Anagami,意译不还、不来、不来相。不再生于欲界。例如下一生生于色界或无色界的天界,并在天界证得涅槃。断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欲贪、瞋恚)
|
||
四果
|
阿罗汉
|
Arahant,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证得涅槃、解脱轮回。断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掉举、慢、无明);贪瞋痴永尽、烦恼永尽。
|
无学道
|
无学
|
“舍梨子,云何白衣圣弟子善护行五法?
“白衣圣弟子者,离杀、断杀,弃舍刀杖,有惭有愧,有慈悲心,饶益一切乃至昆虫,彼于杀生净除其心。
= “白衣圣弟子者,离杀…彼于杀生净除其心”:一段经文即为五戒(Panca Sila)中之第一戒,以下经文另有其余四戒之叙述。
杖(zhàng) = 执;持[hold;grasp]。(用棍子打;拷打[flog with a stick]/手杖<走路时手里拄着的棍子,俗称“拐杖”>[cane;stick]/泛指棍棒或棒状物[rod or staff used for specific purpose]。)
“白衣圣弟子善护行,此第一法。
“复次,舍梨子,白衣圣弟子离不与取、断不与取,与而后取,乐于与取,常好布施,欢喜无吝,不望其报,不以偷所覆,常自护已,彼于不与取净除其心。
吝(lìn) = 顾惜,舍不得[stint]。(吝啬;小气[stingy;mean]/认为耻辱[feel shame;feel disgrace]。)
“白衣圣弟子善护行,此第二法。
“复次,舍梨子,白衣圣弟子离邪淫、断邪淫,彼或有父所护,或母所护,或父母所护,或兄弟所护,或姊妹所护,或妇父母所护,或亲亲所护,或同姓所护,或为他妇女,有鞭罚恐怖,及有名雇赁至华鬘亲;不犯如是女,彼于邪淫净除其心。
= “或为他妇女…不犯如是女”:巴利本作Sassamika Saparidanda Antamaso Malagulaparikkhitta
Pi,Tatharupasu Carittam Na Apajjita Hoti,有夫之女、(侵犯之则会受)杖罚之女,乃至(已有婚约而)装饰华鬘、玉之女,对于如此之妇女不交际。
= “有名雇赁”:受人雇用的人。
= “华鬘亲”:已有婚约而装饰华鬘等物的女子。
姊(zǐ) = 姐姐[elder sister]。
雇(gù) = 鸟名。即九雇,一种候鸟。(出钱让人给自己做事[employ]/出钱租赁[rent;lease;hire]。)
赁(lìn) = 给人做雇工[be hired]。(租用、租借[rent]。)
“白衣圣弟子善护行,此第三法。
“复次,舍梨子,白衣圣弟子离妄言、断妄言,真谛言,乐真谛,住真谛不移动,一切可信,不欺世间,彼于妄言净除其心。
“白衣圣弟子善护行,此第四法。
“复次,舍梨子,白衣圣弟子离酒、断酒,彼于饮酒净除其心。
“白衣圣弟子善护行,此第五法。
“舍梨子,白衣圣弟子云何得四增上心,现法乐居,易不难得?
“白衣圣弟子念如来:‘彼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
佛陀十号,依次略解于下:
|
|
如来
|
Tathagata,如实达于真理者。
|
无所著
|
Arahant,又作阿罗汉、应供,即值得(应)受到尊敬、供养、奉事之人。
|
等正觉
|
Sammasambuddha,又作正遍知、三藐三佛陀。
|
明行成为
|
Vijjacaranasampanna,“明”,谓智慧;“行”,谓身、口、意三妙行;“成为”,谓完全具足。“明行成为”,即谓完全具足智慧与身、口、意三业之德行者。
|
善逝
|
Sugata,如实去彼岸,不再退没生死海者。
|
世间解
|
Lokavidu,又作知世间,能了知一切有情、非有情之世界之人。
|
无上士
|
Anuttara,至上之人,即无人能出其上。
|
道法御
|
Purisadamma Sarathi,又作调御丈夫,能调伏其他一切人者。
|
天人师
|
Sattha Deva-manussanam,堪任诸天与人类之导师者。
|
众祐
|
Bhagavant,又作世尊。
|
“如是念如来已,若有恶欲即便得灭,心中有不善、秽污、愁苦、忧戚亦复得灭。
戚(qī) = 古兵器名,斧的一种[a kind of axe]。(忧愁;悲伤。通“慽”、“慼”[sorrowful;sad]。)
“白衣圣弟子攀缘如来,心静得喜,若有恶欲即便得灭,心中有不善、秽污、愁苦、忧戚亦复得灭。
攀缘 = Alambana,攀取缘虑之意。指心执着于某一对象之作用。众生之妄想缘取三界诸法,此乃一切烦恼之根源。盖凡夫之人,妄想微动即攀缘诸法;妄想既有所攀缘,则善恶已分;善恶既分,则憎爱并炽;由是,内烦众结,外生万疾;此皆攀缘作用所致者。
“白衣圣弟子得第一增上心,现法乐居,易不难得。
“复次,舍梨子,白衣圣弟子念法:‘世尊善说法,必至究竟,无烦无热,常有不移动。’
“如是观、如是觉、如是知、如是念法已,若有恶欲即便得灭,心中有不善、秽污、愁苦、忧戚亦复得灭。
“白衣圣弟子攀缘法,心静得喜,若有恶欲即便得灭,心中有不善、秽污、愁苦、忧戚亦复得灭。
“白衣圣弟子得此第二增上心。
“复次,舍梨子,白衣圣弟子念众:‘如来圣众善趣正趣,向法次法,顺行如法,彼众实有阿罗诃、趣阿罗诃,有阿那含、趣阿那含,有斯陀含、趣斯陀含,有须陀洹、趣须陀洹,是谓四双八辈。’
= “四双八辈”:Cattari
Purisayugani Attha Purisapuggala,指小乘四向四果之圣者。向、果为一双,四种之一双为八辈。
“谓如来众成就尸赖,成就三昧,成就般若,成就解脱,成就解脱知见,可敬可重,可奉可供,世良福田。
= “尸赖”:Sila,为三学中“戒”之音译。
= “三昧”:Samadhi,为三学中“定”之音译。
= “般若”:Panna,为三学中“慧”之音译。
= 以上尸赖、三昧、般若、解脱、解脱知见可合并为“五分法身”。
= 巴利本未举出“五分法身”,而作Esa
Bhagavato Savakasangho Ahuneyyo Pahuneyyo Dakkhineyyo Anjalikaraniyo Anuttaram
Punnakkhettam Lokassa,彼世尊的声闻众是应供食、应先供奉,应施、应合掌,世间之无上福田。相当于本经:“可敬可重,可奉可供,世良福田。”
无漏五蕴/无等等五蕴/五分法身 = Panca-dhamma-kkhandha,乃大小乘之无学位(最高之悟境),即佛及阿罗汉之自体所具备之五种功德。五分法身之次第历然,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脱,由解脱而有解脱知见。戒、定、慧三者就因而受名,解脱、解脱知见二者就果而付名,然此五者均为佛之功德。以此五法而成佛身,则称为五分法身。
|
||
戒蕴/戒众/戒品/戒身
|
修因
|
Sila-kkhandha,指无漏之身、语二业。
|
定蕴/定众/定品/定身
|
Samadhi-kkhandha,即无学之空、无愿、无相等三三昧。
|
|
慧蕴/慧众/慧品/慧身
|
Panna-kkhandha,即无学之正见、正知。
|
|
解脱蕴/解脱众/解脱品/解脱身
|
结果
|
Vimutti-kkhandha,即与正见相应之胜解。
|
解脱所见身/解脱知见蕴/解脱知见众/解脱知见品/解脱知见身
|
Vimutti-nana-dassana-kkhandha,即无学之尽智、无生智。
|
“彼如是念如来众,若有恶欲即便得灭,心中有不善、秽污、愁苦、忧戚亦复得灭。
“白衣圣弟子攀缘如来众,心静得喜,若有恶欲即便得灭,心中有不善、秽污、愁苦、忧戚亦复得灭。
“白衣圣弟子是谓得第三增上心,现法乐居,易不难得。
“复次,舍梨子,白衣圣弟子自念尸赖:‘此尸赖不缺不穿,无秽无浊,住如地不虚妄,圣所称誉,具善受持。’
穿(chuān) = 穿通,穿破[pierce through]。(孔;洞[hole]。)
如(rú) = 遵从,依照[follow]。(好像,如同[like;as if]。)
“彼如是自念尸赖,若有恶欲即便得灭,心中有不善、秽污、愁苦、忧戚亦复得灭。
“白衣圣弟子攀缘尸赖,心静得喜,若有恶欲即便得灭,心中有不善、秽污、愁苦、忧戚亦复得灭。
“白衣圣弟子是谓得第四增上心,现法乐居,易不难得。
“舍梨子,若汝知白衣圣弟子善护行此五法,得此四增上心,现法乐居,易不难得者。
“舍梨子,汝记别白衣圣弟子地狱尽,畜生、饿鬼及诸恶处亦尽,得须陀洹,不堕恶法,定趣正觉,极受七有,天上人间七往来已而得苦边。”
= “定趣正觉”:Niyato
Sambodhiparayano,必定趣向成佛。正觉,谓如来之实智,即证悟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故成佛曰成正觉。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慧者住在家,见地狱恐怖,因受持圣法,除去一切恶。
因(yīn) = 甲骨文字形,象人在车席子上。“茵”的本字,坐垫,车垫[mat;cushion]。(原因[cause]/因而[thus;as a result]/沿袭,承袭[follow]/依靠;凭借[depend on;rely on]。)
不杀害众生,知而能舍离,真谛不妄言,不盗他财物。
自有妇知足,不乐他人妻,舍离断饮酒,心乱狂痴本。
常当念正觉,思惟诸善法,念众观尸赖,从是得欢喜。
= “念正觉”:念佛。
欲行其布施,当以望其福,先施于息心,如是成果报。
息心 = Samana,沙门之古译。/即坐禅之意。
我今说息心,舍梨子善听:若有黑及白,赤色之与黄,
= “若有黑及白,赤色之与黄”:如有黑色的众生,以及白色的,赤色的,和黄色的。
尨色爱乐色,牛及诸鸽鸟,随彼所生处,良御牛在前。
= “尨色”:Kammasa,即杂色。
= 也有尨色的〔杂色〕,也有令人爱乐之色的,那些牛,以及诸鸽鸟,都随着牠们所生之处,而良御之牛,则在于最前面。
尨(máng) = 多毛的狗[hairy dog]。(杂色。)
鸽(gē) = 鸽子[pigeon;dove]。
御(yù) = 驾驶车马[drive a carriage]。(使用;应用[use]/抵挡[resist]/抵御[defense]/宫中女官名[court’woman]/统率;率领[command]/对帝王所作所为及所用物的敬称[imperial]。)
身力成具足,善速往来快,取彼之所能,莫以色为非。
= 其身力乃成就而具足,能善于快速往来而疾快的话,则应取牠之所能,不可以牠之色为不是。
如是此人间,若有所生处,刹帝利梵志,居士本工师,
= “刹帝利”:Khattiya,又作刹利,印度四姓之第二,为国王及武士之阶级。
西域四姓/四种姓/四姓种/四品人/四姓 = Cattaro vanna,指古代印度四种社会阶级。前三种姓有念诵吠陀及祭祀之权,死后得再投生于世,称为再生族。反之,首陀罗既无权诵经、祭祀,亦不得投生转世,故称一生族。
|
|
梵志/梵种/梵志种/婆罗门种/婆罗门
|
Brahmana,译作净行、承习。乃指婆罗门教僧侣及学者之司祭阶级,为四姓中之最上位。学习并传授吠陀经典,掌理祈祷、祭祀,为神与人间之媒介。
|
刹利种/刹帝利
|
Khattiya,译言田主。乃王族及士族之阶级,故又称王种。掌管政治及军事,为四姓中之第二位,然于佛典中,则多以其为第一位。
|
居士种/毗舍/吠舍
|
Vessa,译作居士、商贾、田家。乃从事农、工、商等平民阶级,为四姓中之第三位。
|
首陀/首陀罗
|
Sudda,译作农。乃指最下位之奴隶阶级,终身以侍奉前述三种姓为其本务。
|
随彼所生处,长老净持戒,世无著善逝,施彼得大果。
= 则随着其所生之处,能发心去跟长老们守持清净之戒,向于世间的无着、善逝〔指佛陀〕去布施他们的话,就能得证大的果报。
愚痴无所知,无慧无所闻,施彼得果少,无光无所照。
= 如向于愚痴而无所知,无智慧而无所闻的人,布施这些人的话,得到的果报为少,为无光,而不能有所普照的。
若光有所照,有慧佛弟子,信向善逝者,根生善坚住。
= 假如对方为有光明而能普照,而有智慧的话,则佛的弟子,能信向于这位善逝的话,则能生善根,能善于坚住。
彼是生善处,如意往人家,最后得涅槃,如是各有缘。”
= 这种人必定能生于善处,能如意的往来于人家,最后能得证涅槃;像如是的,各各均有其因缘的。
佛说如是,尊者舍梨子及诸比丘、给孤独居士、五百优婆塞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