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6日星期日

中阿含经-大品第十一《沙门二十亿经第七》

卷二十九_念诵第三_大品第十一《沙门二十亿经第七》
= “沙门二十亿经”:本经叙说二十亿比丘宴坐,观自心不得解脱,欲舍戒罢道归家,以行布施求福业。世尊依他心智知其心之所念,乃以调琴譬喻学道,示以不可过急与过缓,当分别此时,观察此相,莫得放逸。二十亿闻佛所说善受善持,遂成就阿罗汉果,并至佛前善说所证之义。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沙门二十亿亦游舍卫国,在暗林中,前夜、后夜学习不眠,精勤正住,修习道品。
= “二十亿”:Sona Kolivisa,人名。中印度伊烂拏钵伐多国长者之子,善弹琴,为声闻中具足四威仪之大精进比丘。于五分律、四分律中均译作“亿耳”,于增一阿含与杂阿含中则译作“二十亿耳”。此是由于SonaSota(耳)、KoliKoti(亿)相混淆;Visa则与Visati(二十)相混淆所致。
= “暗林”:Sitavana,又作寒林,亦即墓地。
 
六时 = 指昼夜六时。乃将一昼夜分为六时,即晨朝、日中、日没(以上为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以上为夜三时)。
初日分/晨朝
Pubbanha06:00-10:00
昼三时
中日分/日中
10:00-14:00
后日分/日没
14:00-18:00
初夜
18:00-22:00
夜三时
中夜
Majjhima-yama22:00-02:00
后夜
02:00-06:00
 
于是,尊者沙门二十亿安静独住,宴坐思惟,心作是念:“若有世尊弟子精勤学习正法、律者,我为第一,然诸漏心不得解脱。
“我父母家极大富乐,多有钱财,我今宁可舍戒罢道行,欲布施修诸福业耶!”
(bà) = 从网,从能。表示用网捕住有贤能的人。“网”在字的上部楷书多写作“罒”。罢官;免去;解除[dismiss from office](停止[stopcease]/完毕[finish]/归,返回[return]/pí = 古同“疲”,累。)
 
尔时,世尊以他心智知尊者沙门二十亿心之所念,便告一比丘:“汝往至彼,呼沙门二十亿来。”
 
于是,一比丘白曰:“唯然。”
即从座起,稽首礼足,绕三匝而去,往至尊者沙门二十亿所而语彼曰:“世尊呼汝。”
 
尊者沙门二十亿闻比丘语,即诣佛所,稽首作礼,却坐一面。
世尊告曰:“沙门,汝实安静独住,宴坐思惟,心作是念:‘若有世尊弟子精勤学习正法、律者,我为第一,然诸漏心不得解脱;我父母家极大富乐,多有钱财,我今宁可舍戒罢道行,欲布施修诸福业耶!’”
 
彼时,尊者沙门二十亿羞耻惭愧,则无无畏:“世尊知我心之所念。”
= “则无无畏”:起恐惶。
叉手向佛,白曰:“实尔。”
 
世尊告曰:“沙门,我今问汝,随所解答;于意云何?汝在家时,善调弹琴,琴随歌音,歌随琴音耶?”
 
尊者沙门二十亿白曰:“如是,世尊。”
 
世尊复问:“于意云何?若弹琴弦急,为有和音可爱乐耶?”
(jí) = 紧,紧缩[tightcompact](迫切;紧急[urgentpressing]/着急;使焦虑[worry])
 
沙门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复问:“于意云何?若弹琴弦缓,为有和音可爱乐耶?”
(huǎn) = 宽松;宽大[relaxedbe not tense](慢;不急迫。与“急”相对[slow])
 
沙门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复问:“于意云何?若弹琴调弦不急不缓,适得其中,为有和音可爱乐耶?”
 
沙门答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如是,沙门,极大精进,令心掉乱;不极精进,令心懈怠。
“是故汝当分别此时,观察此相,莫得放逸。”
 
尔时,尊者沙门二十亿闻佛所说,善受善持,即从座起,稽首佛足,绕三匝而去;受佛弹琴喻教,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
彼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已,族姓子所为,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唯无上梵行讫,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尊者沙门二十亿知法已,至得阿罗诃。
彼时,尊者沙门二十亿得阿罗诃已,而作是念:“今正是时,我宁可往诣世尊所,说得究竟智耶!”
 
于是,尊者沙门二十亿往诣佛所,稽首作礼,却坐一面,白曰:“世尊,若有比丘得无所著,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重担已舍,有结已解,自得善义,正智正解脱者,彼于尔时乐此六处:乐于无欲,乐于远离,乐于无诤,乐于爱尽,乐于受尽,乐心不移动。
= “乐此六处”:“乐”,杂阿含卷九第二五六经作“解脱”。
 
“世尊,或有一人而作是念:‘此贤者以依信故,乐于无欲者,不应如是观,但欲尽、恚尽、痴尽,是乐于无欲。’
= 世尊!或者有一人,曾作如是之念:这位贤者,乃依于信之故,而乐于无欲的,这不一定是对的,不应作如是之观,但是欲尽、恚尽、痴尽,才是乐于无欲。
“世尊,或有一人而作是念:‘此贤者以贪利称誉求供养故,乐于远离者,不应如是观,但欲尽、恚尽、痴尽,是乐于远离。’
“世尊,或有一人而作是念:‘此贤者以依戒故,乐于无诤者,不应如是观,但欲尽、恚尽、痴尽,是乐于无诤,乐于爱尽,乐于受尽,乐心不移动。’
“世尊,若有比丘得无所著,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重担已舍,有结已解,自得善义,正智正解脱者,彼于尔时乐此六处。
 
“世尊,若有比丘学未得意,求愿无上安隐涅槃者,彼于尔时成就学根及学戒。
学人/有学 = Sekha,即指为断尽一切烦恼,而修学无漏之戒、定、慧,及择灭之理者。亦即佛弟子虽能知见佛法,然尚有烦恼未断,必须有待修行学习戒、定、慧等法,以断尽烦恼,证得漏尽,以其尚有法可修学,故称有学。在小乘之四向四果中,前四向三果之圣者为有学,惟证得阿罗汉果之圣者,以其无法可修学,故称为无学。
“彼于后时,诸漏已尽而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者,彼于尔时成就无学根及无学戒。
无学 = Asekha,为‘有学’之对称。虽已知佛教之真理,但未断迷惑,尚有所学者,称为有学。相对于此,无学指已达佛教真理之极致,无迷惑可断,亦无可学者。声闻乘四果中之前三果为有学,第四阿罗汉果为无学。
“世尊,犹幼少童子,彼于尔时成就小根及小戒。
“彼于后时具足学根者,彼于尔时成就学根及学戒。
“如是,世尊,若有比丘学未得意,求愿无上安隐涅槃者,彼于尔时成就学根及学戒。
“彼于后时,诸漏已尽而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说,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者,彼于尔时成就无学根及无学戒。
 
“彼若有眼所知色与对眼者,不能令失此心解脱、慧解脱,心在内住,善制守持,观兴衰法。
= “彼若有眼所知色与对眼者”:巴利本作Ce Pi Cakkhuvinneyya Rupa Cakkhussa Apatham Agacchanti,即使眼所应知诸色来到眼之视野。
“若有耳所知声、鼻所知香、舌所知味、身所知触、意所知法与对意者,不能令失此心解脱、慧解脱,心在内住,善制守持,观兴衰法。
“世尊,犹去村不远有大石山,不破不缺不脆,坚住不空合一;
(cuì) = 易折断[brittlefragile] (鲜嫩爽口的[crisp]/声音清爽<高音>;清脆[clear and melodious])
“若东方有大风雨来,不能令摇,不动转移,亦非东方风移至南方;
“若南方有大风雨来,不能令摇,不动转移,亦非南方风移至西方;
“若西方有大风雨来,不能令摇,不动转移,亦非西方风移至北方;
“若北方有大风雨来,不能令摇,不动转移,亦非北方风移至诸方。
 
“如是彼若有眼所知色与对眼者,不能令失此心解脱、慧解脱,心在内住,善制守持,观兴衰法。
“若有耳所知声、鼻所知香、舌所知味、身所知触、意所知法与对意者,不能令失此心解脱、慧解脱,心在内住,善制守持,观兴衰法。”
 
于是,尊者沙门二十亿说此颂曰:
 
“乐在无欲,心存远离,喜于无诤,受尽欣悦。
= “受尽欣悦”:受已尽后,而欣悦。
 亦乐受尽,心不移动,得知如真,从是心解。
 得心解已,比丘息根,作已不观,无所求作。
= “比丘息根”:则此比丘就会息止诸根。
 犹如石山,风不能动,色声香味,身触亦然,
 爱不爱法,不能动心。”
 
尊者沙门二十亿于佛前说得究竟智已,即从座起,稽首佛足,绕三匝而去。
 
尔时,世尊,尊者沙门二十亿去后不久,告诸比丘:“诸族姓子,应如是来于我前说得究竟智,如沙门二十亿来于我前说得究竟智,不自誉,不慢他,说义现法随诸处也。
= “说义现法随诸处也”:说的都是正义,在于现法当中,都能随其诸处。
“莫令如痴增上慢所缠,来于我前说得究竟智,彼不得义,但大烦劳。
“沙门二十亿来于我前说得究竟智,不自誉,不慢他,说义现法随诸处也。”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