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3日星期四

中阿含经-林品第十《瞿昙弥经第十》

卷二十八_小土城诵第二_林品第十《瞿昙弥经第十》
= “瞿昙弥经”:本经叙说世尊姨母大爱三度请求出家,世尊三止之,后因阿难代为请求,世尊乃为说“八尊师法”。女人须遵守八尊师法,才允许出家。并言因女人出家,遂令当住千年之正法灭五百年,仅余五百年。又言女人不得行五事。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释羁瘦,在迦维罗卫尼拘类树园,与大比丘众俱受夏坐。
= “释羁瘦”:Sakkesu,意为于释迦国中,释迦种族,属于亚利安民族的尊贵血统,位于今尼泊尔国之南境。
= “迦维罗卫”:Kapilavatthu,又作迦毗罗卫,释迦国首都。
= “受夏坐”:瞿昙弥记果经作“受岁”,即“夏安居”。谓印度出家人于夏季雨期三月间,禁外出而致力坐禅修学。
尼拘律树 = Nigrodha,意译为无节、纵广、多根,形状类似榕树。产于印度、锡兰等地,高十公尺乃至十五公尺,树叶呈长椭圆形,叶端为尖状。由枝生出下垂气根,达地复生根;枝叶繁茂而向四方蔓生,然其种子甚小,故佛典常用来比喻由小因而得大果报者;或为覆物之譬喻。
 
尔时,瞿昙弥大爱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曰:“世尊,女人可得第四沙门果耶?因此故,女人于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耶?”
= “瞿昙弥大爱”:Mahapajapati Gotami,又作瞿昙弥大爱道,为摩耶夫人(佛陀之生母)之妹,亦即佛陀之姨母。摩耶夫人生下佛陀后即逝世,故佛陀幼年由其姨母养育。
= “第四沙门果”:即阿罗汉果。
 
世尊告曰:“止!止!瞿昙弥,汝莫作是念:‘女人于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无家、学道。’
“瞿昙弥,如是汝剃除头发,著袈裟衣,尽其形寿,净修梵行。”
= “汝莫作是念净修梵行”:五分律卷二十九作:“莫作是语,所以者何?往古诸佛皆不听女人出家,诸女人辈自依于佛,在家剃头,著袈裟衣,勤行精进,得获道果,未来诸佛亦复如是,我今听汝以此为法。”
= “如是汝剃除头发净修梵行”:像如是的,妳不可以欲剃除头发,而着袈裟衣,而尽其形寿去净修梵行。
 
于是,瞿昙弥大爱为佛所制,稽首佛足,绕三匝而去。
 
尔时,诸比丘为佛治衣,世尊不久于释羁瘦受夏坐竟,补治衣讫,过三月已,摄衣持钵,当游人间。
瞿昙弥大爱闻诸比丘为佛治衣,世尊不久于释羁瘦受夏坐竟,补治衣讫,过三月已,摄衣持钵,当游人间。
瞿昙弥大爱闻已,复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曰:“世尊,女人可得第四沙门果耶?因此故,女人于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耶?”
 
世尊亦再告曰:“止!止!瞿昙弥,汝莫作是念:‘女人于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无家、学道。’
“瞿昙弥,如是汝剃除头发,著袈裟衣,尽其形寿,净修梵行。”
 
于是,瞿昙弥大爱再为佛所制,稽首佛足,绕三匝而去。
 
彼时,世尊于释羁瘦受夏坐竟,补治衣讫,过三月已,摄衣持钵,游行人间。
瞿昙弥大爱闻世尊于释羁瘦受夏坐竟,补治衣讫,过三月已,摄衣持钵,游行人间。
瞿昙弥大爱即与舍夷诸老母,俱随逐佛后,展转往至那摩提,住那摩提揵尼精舍。
= “舍夷”:Sakiyani,诸释迦族女人。
= “那摩提:瞿昙弥记果经作“那婆提”,村名。
= “揵尼精舍”:瞿昙弥记果经作“耆尼舍”。巴利本此处作“毗舍离大林重阁讲堂”。
(qián) = 用肩扛。/jiàn = 古同“楗”,堵塞河堤决口所用的竹木等材料。
于是,瞿昙弥大爱复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白:“世尊,女人可得第四沙门果耶?因此故,女人于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耶?”
 
世尊至三告曰:“止!止!瞿昙弥,汝莫作是念:‘女人于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无家、学道。’
“瞿昙弥大爱,如是汝剃除头发,著袈裟衣,尽其形寿,净修梵行。”
 
于是,瞿昙弥大爱三为世尊所制,稽首佛足,绕三匝而去。
(wéi) = 爲的本义是母猴。象形。按字,从爪,古文下象两母猴相对形。(假借为“伪”。做,作,干,搞[doactmake]/[by])
 
彼时,瞿昙弥大爱涂跣污足,尘土坌体,疲极悲泣,住立门外。
(tú) = 涂水[Tu River](涂抹;粉刷物品[spread onapplysmear]/乱写乱画[scribble]/道路。也作“途”[road])
(xiǎn) = 赤脚[barefoot]
(bèn) = 尘埃[dust]/指尘土飞扬着落在物体上[fly upward]
尊者阿难见瞿昙弥大爱涂跣污足,尘土坌体,疲极悲泣,住立门外;见已,问曰:“瞿昙弥,以何等故,涂跣污足,尘土坌体,疲极悲泣,住立门外?”
 
瞿昙弥大爱答曰:“尊者阿难,女人不得于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无家、学道。”
 
尊者阿难语曰:“瞿昙弥,今且住此,我往诣佛,白如是事。”
 
瞿昙弥大爱白曰:“唯然,尊者阿难。”
 
于是,尊者阿难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叉手向佛,白曰:“世尊,女人可得第四沙门果耶?因此故,女人得于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耶?”
 
世尊告曰:“止!止!阿难,汝莫作是念:‘女人得于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无家、学道。’
“阿难,若使女人得于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令此梵行便不得久住。
“阿难,犹如人家多女少男者,此家为得转兴盛耶?”
 
尊者阿难白曰:“不也,世尊。”
 
“如是,阿难,若使女人得于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令此梵行不得久住。
“阿难,犹如稻田及麦田中,有秽生者必坏彼田。
= “秽”:巴利本作Setatthika,意为白菌,又称禾病,菌类生于植物上而使植物枯萎。
(mài) = 有“小麦”、“大麦”、“燕麦”等多种,子实供磨面食用,亦可用来制糖或酿酒。通常专指“小麦”(通称“麦子”)[a general term for wheatbarleyetc.]
“如是,阿难,若使女人得于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令此梵行不得久住。”
 
尊者阿难复白曰:“世尊,瞿昙弥大爱为世尊多所饶益;所以者何?世尊母亡后,瞿昙弥大爱鞠养世尊。”
(jū) = 古时一种用来踢打玩耍的皮球。最早是结毛而成。后来用毛充填皮囊而成,宋代以后才有充气的皮球[ball used in ancient China](通“育”。抚养;生育[give birth torear])
 
世尊告曰:“如是,阿难;如是,阿难。
“瞿昙弥大爱多饶益我,谓母亡后,鞠养于我。
“阿难,我亦多饶益于瞿昙弥大爱。
“所以者何?阿难,瞿昙弥大爱因我故,得归佛、归法、归比丘僧,不疑三尊及苦、集、灭、道,成就于信,奉持禁戒,修学博闻,成就布施而得智慧,离杀、断杀,离不与取、断不与取,离邪淫,断邪淫、离妄言、断妄言,离酒、断酒。
= “三尊”:指佛、法、僧三宝。
 
四圣谛/四真谛/四谛 = Cattari Ariyasacca,谛,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苦圣谛/苦谛
《苦果》
Dukkha-sacca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
迷界/世界因果
集圣谛/集谛
《苦因》
Samudaya-sacca,集,招聚之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称集。谛,审实不虚之义。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称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苦之根源为渴爱,以渴爱之故,形成‘来世’与‘后有’。渴爱之核心乃由无明生起之虚妄我见,若有渴爱,便有生死轮回;欲免除生死之苦,须以智慧照见真理、实相,证得涅槃,断除渴爱,超脱轮回之苦。
灭圣谛/灭谛
《乐果》
Nirodha-sacca,灭,灭尽、息灭之义;谛,审实不虚之义。谓人类若能灭息苦之根本(欲爱),即可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如实审察了知此一真谛而无丝毫虚谬,即称灭谛。
悟界/出世间因果
道圣谛/道谛
《乐因》
Magga-sacca,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
 
“阿难,若使有人因人故,得归佛、归法、归比丘僧,不疑三尊及苦、集、灭、道,成就于信,奉持禁戒,修学博闻,成就布施而得智慧,离杀、断杀,离不与取、断不与取,离邪淫、断邪淫,离妄言、断妄言,离酒、断酒。
= “若使有人因人故”:假如有人,由于别人之故。
“阿难,设使此人为供养彼人衣被、饮食、卧具、汤药、诸生活具,至尽形寿,不得报恩。
 
“阿难,我今为女人施设八尊师法,谓女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
= “八尊师法”:巴利本作Attha Garu-dhamma,八重法,瞿昙弥记果经作“八重法”。Garu为重、敬重。
“阿难,犹如鱼师及鱼师弟子,深水作坞,为守护水,不令流出。
= “坞”:河堤。
(wù) = 防守用的小堡[castle]
“如是,阿难,我今为女人说八尊师法,谓女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
 
“云何为八?阿难,比丘尼当从比丘求受具足。
= “比丘尼当从比丘求受具足”:巴利本作Dve Vassani Chasu Dhammesu Sikkhitasikkhaya Sikkhamanaya Ubhatosanghe Upasampada Pariyesitabba,式叉摩那在二年间,对于六法所应学者学完之后,于二众(比丘、比丘尼)求受具足戒。
“阿难,我为女人施设此第一尊师法,谓女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
“阿难,比丘尼半月半月往从比丘受教。
“阿难,我为女人施设此第二尊师法,谓女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
“阿难,若住止处设无比丘者,比丘尼便不得受夏坐。
“阿难,我为女人施设此第三尊师法,谓女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
“阿难,比丘尼受夏坐讫,于两部众中,当请三事:求见、闻、疑。
= “两部众”:指比丘众与比丘尼众。
= “当请三事:求见、闻、疑”:谓应于夏季三个月之间,将自己之行为、行事是否符于戒律等种种情形向两部众请问:(一)有见到,(二)有听到,(三)怀疑到我有不如法、律的地方?
“阿难,我为女人施设此第四尊师法,谓女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
“阿难,若比丘不听比丘尼问者,比丘尼则不得问比丘经、律、阿毗昙;若听问者,比丘尼得问经、律、阿毗昙。
= “阿毗昙”:论部之总名,译为对法。对法,智慧之别名,以智慧观诸法真理之义。
“阿难,我为女人施设此第五尊师法,谓女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
“阿难,比丘尼不得说比丘所犯,比丘得说比丘尼所犯。
“阿难,我为女人施设此第六尊师法,谓女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
“阿难,比丘尼若犯僧伽婆尸沙,当于两部众中,十五日行不慢。
= “僧伽婆尸沙”:Sanghadisesa,又作僧残,律中罪科之名,于比丘、比丘名大戒中仅次于四波罗夷罪。比丘有十三僧残,比丘尼有十七僧残。犯者必依僧众而行忏悔,若不行之,解除比丘、比丘尼资格。
= “十五日行不慢”:巴利本作Pakkhamanattam Caritabbam,行半月摩那埵,指犯重罪之比丘尼必须在比丘、比丘尼两部众之间接受半月的摩那埵。摩那埵(Manatta),谓于大众面对告白忏悔之治罪法。
“阿难,我为女人施设此第七尊师法,谓世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
“阿难,比丘尼受具足虽至百岁,故当向始受具足比丘极下意稽首作礼,恭敬承事,叉手问讯。
(jī) = 象树木曲头止住不上长的样子,从尤,旨声。停留;阻滞[delaydetain](qǐ = 叩头至地[kotow])
“阿难,我为女人施设此第八尊师法,谓女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
= 以上八事法之顺序与巴利本相异:第一法巴利本作为第六法,第二法巴利本作为第三法,第三法巴利本作为第二法,第四法同,第六法巴利本作为第八法,第七法巴利本作为第五法,第八法巴利本作为第一法。以上七法汉译与巴利本均有相同者,唯第五法与巴利本第七法内容互异。巴利本第七法作:“无论何等事情,比丘尼不得骂詈谗谤比丘。”
 
“阿难,我为女人施设此八尊师法,谓女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
“阿难,若瞿昙弥大爱奉持此八尊师法者,是此正法、律中,出家学道,得受具足,作比丘尼。”
 
于是,尊者阿难闻佛所说,善受善持,稽首佛足,绕三匝而去;往诣瞿昙弥大爱所,语曰:“瞿昙弥,女人得于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出家、学道。
“瞿昙弥大爱,世尊为女人施设此八尊师法,谓女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
 
“云何为八?瞿昙弥,比丘尼当从比丘求受具足。
“瞿昙弥,世尊为女人施设此第一尊师法,谓女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
“瞿昙弥,比丘尼半月半月往从比丘受教。
“瞿昙弥,世尊为女人施设此第二尊师法,谓女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
“瞿昙弥,若住止处无比丘者,比丘尼不得受夏坐。
“瞿昙弥,世尊为女人施设此第三尊师法,谓女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
“瞿昙弥,比丘尼受夏坐讫,于两部众中当请三事:求见、闻、疑。
“瞿昙弥,世尊为女人施设此第四尊师法,谓女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
“瞿昙弥,若比丘不听比丘尼问者,比丘尼不得问比丘经、律、阿毗昙;若听问者,比丘尼得问经、律、阿毗昙。
“瞿昙弥,世尊为女人施设此第五尊师法,谓女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
“瞿昙弥,比丘尼不得说比丘所犯,比丘得说比丘尼所犯。
“瞿昙弥,世尊为女人施设此第六尊师法,谓女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
“瞿昙弥,比丘尼若犯僧伽婆尸沙,当于两部众中,十五日行不慢。
“瞿昙弥,世尊为女人施设此第七尊师法,谓女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
“瞿昙弥,比丘尼受具足虽至百岁,故当向始受具足比丘极下意稽首作礼,恭敬承事,叉手问讯。
“瞿昙弥,世尊为女人施设此第八尊师法,谓女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
 
“瞿昙弥,世尊为女人施设此八尊师法,谓女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
“瞿昙弥,世尊如是说:‘若瞿昙弥大爱奉持此八尊师法者,是此正法、律中,出家学道,得受具足,作比丘尼。’”
 
八敬法/八重法/八尊重法/八尊师法/八不可越法/八不可违法/八不可过法/八敬/八敬戒 = Attha garu-dhamma,即比丘尼尊重恭敬比丘之八种法。如来成道后十四年,姨母摩诃波阇波提等五百女人要求出家,佛不允许,盖以正法千年,若度女人,则减五百。阿难代为三请,佛即制定八敬法,使向彼说,若能遵守,则听彼等出家,摩诃波阇波提等顶戴信受,遂得戒,由得戒之十缘而正法亦复千载。
尼百岁礼初夏比丘足
虽百岁之比丘尼,见新受戒之比丘,亦应起而迎逆礼拜,与敷净座而请坐。
不得骂谤比丘
比丘尼不得骂谤比丘。
不得举比丘过
比丘尼不得举比丘之罪,说其过失,比丘得说尼之过。
从僧受具足戒
式叉摩那(学法女)学戒毕,应从众僧求受大戒。
有过从僧忏
比丘尼犯僧残罪,应于半月内于二部僧中行摩那埵。
半月从僧教诫
比丘尼应于半月中从僧求乞教授。
依僧三月安居
比丘尼不应于无比丘处夏安居。
夏讫从僧自恣
比丘尼夏安居毕,应于比丘僧中求三事以自恣忏悔。
 
于是,瞿昙弥大爱白曰:“尊者阿难,听我说喻,智者闻喻则解其义。
“尊者阿难,犹刹利女,梵志、居士、工师女,端正姝好,极净沐浴,以香涂身,著明净衣,种种璎珞严饰其容。
(shū) = 美好[beautiful](美女[beauty])
“或复有人为念彼女,求利及饶益,求安隐快乐,以青莲华鬘、或瞻卜华鬘、或修摩那华鬘、或婆师华鬘、或阿提牟多华鬘持与彼女。
= “青莲华”:梵Utpala,梵语译为优钵罗,为青色之莲花。
= “华鬘”:印度风俗,男女多以线贯花饰首或身,称为华鬘。亦有作为庄严佛前之具。
= “瞻卜”:Campaka,瞻卜树,素馨之一。
= “修摩那”:Sumana,富有香气之灌木。素馨之一。
= “婆师”:Vassika,又作婆利师迦,雨生花。
= “阿提牟多”:Atimuttaka,善思花。
 
天华 = Deva-puppha指天上之妙华。又指法会时,散于佛前,以纸作状如莲花瓣者。
优钵罗华
Uppala,意译作青莲花。
波头摩华/钵特摩华/钵昙摩华/钵头摩华
Paduma,意译作赤莲华、红莲华。
拘牟头华/拘物头华
Kumuda,意译黄莲花。
分陀利华/芬陀利华
Pundarika,意译白莲华。
瞻卜迦华/薝卜华
Campaka,译曰金色花树、黄花树。
阿提目多伽华
Atimuttaka,草名。译曰善思夷华,苣胜子,龙舐华。草形如大麻,赤华青叶,子可作油。亦能为香。
婆师迦华/婆利师迦华
Vassika,意译作雨时生、雨时、夏生、夏至、雨。花名之由来,乃因其花为雨期时所开;或因此花于夏时所生。。
苏摩那华/须曼华/须曼那华
Sumana,意译悦意花、好意花、好喜花、善摄意花、称意花。
曼陀罗华
四种天花
Mandarava,意译天妙、悦意、适意、杂色、圆、柔软声、阒、白。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花色似赤而美,见者心悦。
摩诃曼陀罗华
Mahamandarava,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
曼殊沙华
Manjusaka,又译作柔软华、白圆华、如意华、槛花、曼殊颜华。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其花鲜白柔软,诸天可随意降落此花,以庄严说法道场,见之者可断离恶业。
摩诃曼殊沙华
Mahamanjusaka,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
 
“彼女欢喜,两手受之,以严其头。
“如是,尊者阿难,世尊为女人施设此八尊师法,我尽形寿顶受奉持!”
 
尔时,瞿昙弥大爱于正法、律中,出家学道,得受具足,作比丘尼。
彼时瞿昙弥大爱于后转成大比丘尼众,与诸长老上尊比丘尼为王者所识,久修梵行,共俱往诣尊者阿难所,稽首作礼,却住一面,白曰:“尊者阿难,当知此诸比丘尼长老上尊为王者所识,久修梵行,彼诸比丘年少新学,晚后出家,入此正法、律甫尔不久。
(fǔ) = 中国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多用于表字之后[courtesy name](开始,起初[beginning])
“愿令此诸比丘为诸比丘尼随其大小稽首作礼,恭敬承事,叉手问讯。”
= “随其大小稽首作礼”:随着其戒腊之大小而稽首作礼。
 
于是,尊者阿难语曰:“瞿昙弥,今且住此,我往诣佛,白如是事。”
 
瞿昙弥大爱白曰:“唯然,尊者阿难。”
 
于是,尊者阿难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今日瞿昙弥大爱与诸比丘尼长老上尊为王者所识,久修梵行,俱来诣我所,稽首我足,却住一面,叉手语我曰:‘尊者阿难,此诸比丘尼长老上尊为王者所识,久修梵行;彼诸比丘年少新学,晚后出家,入此正法、律甫尔不久;愿令此诸比丘为诸比丘尼随其大小稽首作礼,恭敬承事,叉手问讯。’”
 
世尊告曰:“止!止!阿难,守护此言,慎莫说是!
(shèn) = 谨慎;慎重[prudentcarefulcautious](通“顺”。顺从,顺应;遵循,依顺[follow])
“阿难,若使汝知如我知者,不应说一句,况复如是说?
 
“阿难,若使女人不得于正法、律中,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诸梵志、居士当以衣布地而作是说:‘精进沙门可于上行,精进沙门难行而行,令我长夜得利饶益,安隐快乐。’
 
“阿难,若女人不得于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诸梵志、居士当以头发布地而作是说:‘精进沙门可于上行,精进沙门难行而行,令我长夜得利饶益,安隐快乐。’
 
“阿难,若女人不得于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诸梵志、居士若见沙门,当以手奉种种饮食,住道边待而作是说:‘诸尊,受是食是,可持是去,随意所用,令我长夜得利饶益,安隐快乐。’
(dài) = 等待,等候[wait for](对待[treatdeal with]/暂时停留[stay])
 
“阿难,若女人不得于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诸信梵志见精进沙门,敬心扶抱,将入于内,持种种财物与精进沙门而作是说:‘诸尊,受是,可持是去,随意所用,令我长夜得利饶益,安隐快乐。’
 
“阿难,若女人不得于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此日月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然于精进沙门威神之德犹不相及,况复死瘦异学耶?
 
“阿难,若女人不得于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正法当住千年,今失五百岁,余有五百年。
 
“阿难,当知女人不得行五事,若女人作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及转轮王、天帝释、魔王、大梵天者,终无是处。
= “女人不得行五事大梵天”:五分律卷二十九作:“女人有五碍,不得作天帝释、魔天王、梵天王、转轮圣王、三界法王。”五事:即(一)佛,(二)转轮王,(三)帝释天,(四)魔王,(五)大梵天,此五种为女子有障碍之事。
“当知男子得行五事,若男子作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及转轮王、天帝释、魔王、大梵天者,必有是处。”
 
佛说如是,尊者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