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6日星期日

中阿含经-大品第十一《福田经第十一》

卷三十_念诵第三_大品第十一《福田经第十一》
= “福田经”:本经叙说世尊告给孤独居士,世中有二种福田人,即学人与五学人。学人有十八,无学人有九。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给孤独居士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坐一面,白曰:“世尊,世中为有几福田人?”
= “福田人”:Dakkhineyya,值得接受供养之人,例如佛、阿罗汉等。
福田 = Punna-kkhetta,谓可生福德之田;凡敬侍佛、僧、父母、悲苦者,即可得福德、功德,犹如农人耕田,能有收获,故以田为喻,则佛、僧、父母、悲苦者,即称为福田。
 
世尊告曰:“居士,世中凡有二种福田人。
“云何为二?一者、学人,二者、无学人。
= “学人”:Sekha,尚须学习之人,例如四向四果中之前七者。
= “无学人”:Asekha,烦恼已灭尽而达到无须再学习之境界者,例如四向四果中最后之阿罗汉果。
“学人有十八,无学人有九。
“居士,云何十八学人?信行、法行、信解脱、见到、身证、家家、一种、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色究竟,是谓十八学人。
= “信行”:Saddhanusarin,指钝根者,自不披阅教文,但凭他人言说而得悟道。
= “法行”:Dhammanusarin,指利根者,由自己阅读经典随法而行。
= “信解脱”:Saddhavimutta,谓此人根钝,而有信心起发真解,进趣于解脱。
= “见到”:Ditthippatta,谓此人根利,若见于法,即能得理。
= “身证”:Kayasakkhin,不还果之人,得灭尽称为身证。
= “家家”:Kolankola,受生处不一,谓此人于欲界九品思惑中,若断三四品,或于天中三二家受生,或于人中三二家受生,方得证第二斯陀含果。
= “一种”:Ekabijin,不还向之人,已断七品乃至八品之惑,唯因有第九品之惑被间隔而不能住果,称为一间或一种。
 
十八学人/十八有学 = 指十八种有学之圣人。即:随信行、随法行、信解、见至、身证、家家、一间、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中般、生般、有行般、无行般、上流般。
信行/随信行
Saddhanusarin,十八有学之一,二十七贤圣之一。为‘随法行’之对称。指声闻乘‘见道’之钝根圣者。从他人处听闻佛之教法而生信仰,由信仰而修行,称为随信行。反之,非依他人而自随正法修行,则称随法行。
见道位
法行/随法行
Dhammanusarin,十八有学之一,二十七贤圣之一。为‘随信行’之对称。于俱舍宗,指声闻乘‘见道’之利根圣者,能自以智力依法修行而趋于圣道。即于见道之阶段中,利根者能自披阅经典,善作抉择思惟,于法能作思惟,而如理修行。于成实宗,指见道以前之人,居于暖、顶、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位。
信胜解/信解
Adhimutti,音译阿毗目底。依信而得胜解者。为钝根者修行阶位之名,乃七圣之一,十八有学之一,二十七贤圣之一。与‘见至’相对。
修道位
见到/见得/见至
Ditthippatta,见,指无漏之智慧。意谓以殊胜之智慧,而达至证见真理。七圣之一,十八有学之一,二十七贤圣之一。即俱舍论中,受教之利根者,人于断情意烦恼位(修道位)时之名称。以利根者自见法而得理,故称见得;以得由因之见而至果之见,故称见至。反之,钝根者依信殊胜,而得信解。
身证
Kaya-sakkhin,七圣之一,二十七贤圣之一。又作身证那含、身证不还。即不还果中,利根之人依灭尽定,得似涅槃法,身得寂静乐之圣者。
家家圣者
家家,为梵语Kulamkula之意译。系小乘圣者之名。为二十七贤圣之一,十八有学之一。即指声闻四果中之一来向,已断欲界三、四品修惑,而于命终时,三或二次受生于欲界人天间之圣者。此类圣者由甲家转生至乙家,或三生或二生,证极果,入涅槃,故称家家。
一间
Eka-vicika,音译作翳迦鼻至迦。旧译一种子。又称一间圣者。为十八有学之一,指不还向中圣者之一种。于欲界九品修惑中,此等圣者虽已断欲界七、八品修惑,然犹残余一品乃至二品未断,尚须一度受生于欲界,以修不还之果位。一间,即谓尚余一间隙在,故不得般涅槃。
预流向
预流果为四沙门果中之初果,乃预入无漏圣道之果位,此一果位系修道位之初位。预流向,Sotapatti- paipannaka,又作逆流向,意即趣向预流果之因位,此位乃指初发得无漏圣智之见道位圣者。
预流果
Sotapanna音译须陀洹、窣路多阿半那。新译预流,旧译入流。又译作逆流。小乘声闻四果之第一,十八有学之一。意指预入无漏圣道之果位。声闻乘之人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达违逆生死瀑流之位,称为逆流果。盖预流之‘流’,即指圣道之流。断三界之见惑已,方预参于圣者之流,称为预流果。此为声闻乘最初之圣果,故称为初果。趋向此果者,在断见惑之见道十五心间,称为逆流向,又称预流向,即预流果之因位。预流向为见道位,预流果为修道位。
一来向
Sakadagami-paipannaka,又作斯陀含向。乃声闻四向四果之一。斯陀含果又称一来果,为声闻四果之第二,系已入预流果,既已断灭欲界六品之修惑,尚须自天上至人间受生一次方可般涅槃之圣人。一来向,则指趋向斯陀含果之因位,乃行将断除欲界九品修惑中前六品之位。
一来果
Sakadagami,意译作一来、一往来。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返一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贪瞋痴薄。
不还向
Anagami-phala-paipanna,又作阿那含向。为声闻乘四向之一。向,趣向之义。声闻四果之第二果为一来果,彼等一心趣向不还果,更加修行,而至断灭欲界七、八品之修惑,称为不还向。
不还果
Anagami,音译作阿那含。指声闻第三果之圣者。彼等已断灭欲界九品之修惑,而不再还至欲界受生,故称不还。又分为七种不还、九种不还、七善士趣等。
中般涅槃
Antaraparinibbana,于欲界死后尚未生至色界的中有之间,即已断灭五下分结而入般涅槃。
生般涅槃
Upahacca-parinibbana,于欲界死,生至色界时,立即断五下分结而入般涅槃。
行般涅槃
Sasankhara-parinibbana,生色界后,努力修行,断五下分结之后,而入般涅槃。
无行般涅槃
Asankhara-parinibbana,生色界后,不必加行而断五下分结,入般涅槃。
上流阿迦腻吒般涅槃
Uddhamsoto Hoti Akanitthagamin,往上流阿迦腻吒天者。阿迦腻吒(Akanittha),即指色究竟天。谓先往生色界初禅天,由此渐次上至色究竟天或至有顶天,于其间经历久时断五下分结,而后般涅槃。
 
四沙门果/声闻四果/四果 = 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之四种证果。其阶段依次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四果
名称
华译
果位
初果
须陀洹
Sotapanna,旧译作入流、至流、逆流。新译作预流。入流,意指初入圣者之流;逆流,谓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违逆生死之流。又初证圣果者,预入圣道之法流,故称预流。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生七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
#杂阿含经:入流分者有四种,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杂阿含经:若比丘于此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如实善观察,如实善观察者,于三结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于正觉,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见道位
有学
二果
斯陀含
Sakadagami,意译作一来、一往来。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返一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贪瞋痴薄。
修道位
三果
阿那含
Anagami,意译不还、不来、不来相。不再生于欲界。例如下一生生于色界或无色界的天界,并在天界证得涅槃。断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欲贪、瞋恚)
四果
阿罗汉
Arahant,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证得涅槃、解脱轮回。断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掉举、慢、无明);贪瞋痴永尽、烦恼永尽。
无学道
无学
 
“居士,云何九无学人?思法、升进法、不动法、退法、不退法、护法(护则不退,不护则退)、实住法、慧解脱、俱解脱,是谓九无学人。”
= “护则不退,不护则退”:八字经文,在此处应作为“护法”二字之注解为宜。
 
九无学人 = 即无学位之人有九种优劣差别,又作九种阿罗汉。此九无学人前七者依根之利钝而分,后二者就所离之障而分。
退法
Parihana-dhamma,若遭疾病等异缘,即退失所得之果,为阿罗汉中最钝根者。
思法
Cetana-dhamma,惧退失所得之法,而欲自杀以保所得。
护法
Anurakkhana-dhamma,于所得之法防护不退,若怠防护,有退失之惧。
实住法
Thitakappa-dhamma,若无特胜之退缘则不退,若无特胜之加行则不转优之种姓。
升进法
Pativedha-dhamma,又作堪达法,堪能行练根修行之事,速达不动种姓。
不动法
Akuppa-dhamma
此二者为最利根,能断尽一切烦恼,得尽智及无生智。此中修练为因而得者,称为不动;依本来种姓者称为不退。亦即前者不败坏所得三昧之种种因缘,后者不退失所得之功德。
不退法
Aparihana-dhamma
慧解脱
Pannavimutta,了断慧障之烦恼,于慧得自由。
俱解脱
Ubhatovimutta,了断定障、慧障,断不染污无知,得灭尽定,于定慧能自在。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世中学、无学,可尊可奉敬,彼能正其身,口意亦复然,
 居士是良田,施彼得大福。”
= “居士”:Gahapati,与此一名辞相应之巴利语有下列四语:(一)Gihin,意指有家室之人。(二)Gahattha,谓成家立业之人。(三)Agarika,谓有家庭之人。(四)Gahapati,谓一家之主。其中,应以(二)最符合“居士”之原语,然一般皆以居士作为(四)之译语。
= “居士是良田,施彼得大福”:巴利本作Khettan Tam Yajamananam Ettha Dinnam Mahapphalan Ti,对于进行供养其田者,此有布施之大果。杂阿含卷三十五第九八四经作:“是即良福田,施彼得大果。”
= “居士是良田”:居士!有学、无学的果位,就是良福田。
 
佛说如是,给孤独居士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