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七_分别诵第四_心品第十四《多界经第十》
= “多界经”:本经叙说阿难作是思惟:一切恐怖、遭事、灾患及忧戚,皆从愚痴生,不从智慧生。佛为广说明之。阿难请问愚痴与智慧之别,佛谓知六十二界、十二处、十二缘起、是处、非处者为智者,反之则为痴者。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阿难独安静处宴坐思惟,心作是念:“诸有恐怖,彼一切从愚痴生,不从智慧;诸有遭事、灾患、忧戚,彼一切从愚痴生,不从智慧。”
= “遭事”:巴利本作Upaddava,困厄。
戚(qī) = 古兵器名,斧的一种[a kind of axe]。(忧愁;悲伤。通“慽”、“慼”[sorrowful;sad]。)
于是,尊者阿难则于晡时,从宴坐起,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曰:“世尊,我今独安静处宴坐思惟,心作是念:‘诸有恐怖,彼一切从愚痴生,不从智慧;诸有遭事、灾患、忧戚,彼一切从愚痴生,不从智慧。’”
世尊告曰:“如是,阿难;如是,阿难。
“诸有恐怖,彼一切从愚痴生,不从智慧;诸有遭事、灾患、忧戚,彼一切从愚痴生,不从智慧。
“阿难,犹如从苇𧂐草𧂐生火,烧楼阁堂屋。
苇(wěi) = 芦苇[reed]。
𧂐(zì) = 草名。/積薪。/古同“积”。堆积谷物。
“阿难,如是诸有恐怖,从愚痴生,不从智慧;诸有遭事、灾患、忧戚,彼一切从愚痴生,不从智慧。
“阿难,昔过去时若有恐怖,彼一切亦从愚痴生,不从智慧;诸有遭事、灾患、忧戚,彼一切从愚痴生,不从智慧。
“阿难,当来时诸有恐怖,彼一切从愚痴生,不从智慧;诸有遭事、灾患、忧戚,彼一切从愚痴生,不从智慧。
“阿难,今现在诸有恐怖,从愚痴生,不从智慧;诸有遭事,灾患、忧戚,彼一切从愚痴生,不从智慧。
“阿难,是为愚痴有恐怖,智慧无恐怖;愚痴有遭事、灾患、忧戚,智慧无遭事、灾患、忧戚。
“阿难,诸有恐怖、遭事、灾患、忧戚,彼一切从愚痴可得,不从智慧。”
于是,尊者阿难悲泣泪出,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云何比丘愚痴非智慧?”
世尊答曰:“阿难,若有比丘不知界,不知处,不知因缘,不知是处、非处者,阿难,如是比丘愚痴非智慧。”
= “处”:Ayatana,指十二入处。
= “因缘”:巴利本作Paticcasamuppada,缘起,指十二缘起法。
= “是处、非处”:巴利本作Thanatthana,是理、非理,合乎道理或不合乎道理。
尊者阿难白曰:“世尊,如是比丘愚痴非智慧;世尊,云何比丘智慧非愚痴?”
世尊答曰:“阿难,若有比丘知界、知处、知因缘,知是处、非处者,阿难,如是比丘智慧非愚痴。”
尊者阿难白曰:“世尊,如是比丘智慧非愚痴;世尊,云何比丘知界?”
世尊答曰:“阿难,若有比丘见十八界知如真: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
“阿难,见此十八界知如真。
十八持/十八界 = Attharasa-dhatu,乃指在我人一身中,能依之识、所依之根与所缘之境等十八种类之法。界为种类、种族之义。谓十八种类自性各别不同,故称十八界。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能发生认识之功能),及其所对之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为认识之对象),以及感官(六根)缘对境(六境)所生之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合为十八种,称为十八界。十八界中,除去六识,则为十二处,而六识实际亦由十二处之意处所展开,依此,十八界或十二处摄尽一切法。
|
||||||||
十八界
|
十二处
|
六根界
|
眼根
|
耳根
|
鼻根
|
舌根
|
身根
|
意根/意界(第七末那识)
|
六尘界
|
色尘
|
声尘
|
香尘
|
味尘
|
触尘
|
法尘/法界
|
||
明/暗
|
动/静
|
通/塞
|
恬/变
|
离/合
|
生/灭
|
|||
六识界
|
眼识
|
耳识
|
鼻识
|
舌识
|
身识
|
意识/意识界(第六意识)
|
||
效用
|
见
|
闻
|
嗅
|
尝
|
觉
|
知
|
||
见
|
闻
|
知
|
觉
|
知
|
“复次,阿难,见六界知如真: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
“阿难,见此六界知如真。
六界聚 = 界,界分之义;聚,聚集之义。谓众生之身乃六大之聚集(假合)而各有分齐(限量)。
|
|
地界聚
|
地以坚碍为性;指人身中由‘内地界’而受生成形者,即发、毛、爪、齿、粗细皮肤、骨、肉、筋、肾、心、肝、脾、肺等类,称为地界聚。
|
水界聚
|
水以润湿为性;指人身中由‘内水界’而受生成形者,即痰、髓、眼泪、汗、涕、唾、脓、脂、肪、血、涎等类,称为水界聚。
|
火界聚
|
火以燥热为性;指人身中由‘内火界’而受生成形者,即热身、暖身、烦闷身、温壮身及能消解饮食等类,称为火界聚。
|
风界聚
|
风以动转为性;指人身中由‘内风界’而受生者,即出息、入息、掣缩风(凡身之动转,皆属于风)等类,称为风界聚。
|
空界聚
|
空以无碍为性;指人身中由‘内空界’而受生者,即眼空、耳空、鼻空、口空、咽喉动摇、食消下过等类,称为空界聚。
|
识界聚
|
识,即心识。识以分别为性;指人身中之乐、苦、喜、忧等识,为识大之假合,故称为识界聚。
|
“复次,阿难,见六界知如真:欲界、恚界、害界,无欲界、无恚界、无害界。
“阿难,见此六界知如真。
三不善觉/三恶觉/三界/三觉 = 指三种恶觉。乃凡夫所具三种障碍禅定之恶觉。
|
|
贪觉/欲觉
|
对世间可贪之事思量而起欲心。
|
恚觉/嗔觉
|
对世间怨憎之事思量而起嗔心。
|
恼觉/害觉
|
生憎嫉之心,起恼害他人之念。
|
“复次,阿难,见六界知如真:乐界、苦界、喜界、忧界、舍界、无明界。
“阿难,见此六界知如真。
五受 = Panca Vedana,指五种觉受。随触之领纳分为五种。此五受于众生感杂染中,有增上之作用,故立为五根,又称五受根,即苦根、乐根、忧根、喜根、舍根。依俱舍论之说,五受即:
|
|
苦受
|
Dukkha-vedana,谓五识相应之身不悦之受。
|
乐受
|
Sukha-vedana,谓五识相应之身悦及第三静虑意识相应之心悦。
|
忧受
|
Domanassa-vedana,谓意识相应之心不悦之受。
|
喜受
|
Somanassa-vedana,谓初二禅及欲界意识相应之心悦。
|
舍受
|
Upekha-vedana,谓于身心非悦非不悦。
|
“复次,阿难,见四界知如真:觉界、想界、行界、识界。
= “觉”:巴利本作Vedana,受。
“阿难,见此四界知如真。
五众/五阴/五蕴 = Panca
khandha,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五蕴中,色蕴属于物质;受、想、行、识四蕴属于精神,此五蕴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五众是五蕴之旧译。众,含有和集之义。
|
|
色
|
Rupa-khandha,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可分为五种:
一、内色——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
二、外色——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
三、显色——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赤、黄、白,黑等。
四、表色——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趋舍伸屈等种种表相。
五、形色——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
受
|
Vedana-khandha,即受蕴,人类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感受。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受心所。
|
想
|
Sanna-khandha,即想蕴,想就是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取种种相,作种种想,包括思想、概念等心理现象。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想心所。
|
行
|
Sankhara-khandha,即行蕴,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五十行心所。
|
识
|
Vinnana-khandha,即识蕴,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心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南传佛教有八十九心或一百二十一心之说。
|
“复次,阿难,见三界知如真:欲界、色界、无色界。
“阿难,见此三界知如真。
“复次,阿难,见三界知如真:色界、无色界、灭界。
“阿难,见此三界知如真。
“复次,阿难,见三界知如真:过去界、未来界、现在界。
三际/去来今/去来现/已今当/三世 = Tayo addha,世,为迁流义。乃过去世(梵Atitadhvan,过去、前世、前生、前际)、现在世(梵Pratyutpannadhva,现在、现世、现生、中际)与未来世(梵Anagatadhvan,未来、来世、来生、当来、后际)之总称。
|
|
过去世/过/过去
|
Atikkanta,指有为之事物作用终灭之位,即法之作用已灭之位。
|
现在/现世/现生/现/现在世
|
Paccuppannaddha,相对于‘过去世’与‘未来世’。亦即介于过去与未来之间;相对于尚未生起作用之未来与作用已灭谢之过去而言,正行变碍、领纳等作用之此一刹那,即是现在。
|
当来/将来/未来世/未来
|
Anagata,即未起作用时之法,如事物之作用、众生之果报等之当来而尚未来者。
|
“阿难,见此三界知如真。
“复次,阿难,见三界知如真:妙界、不妙界、中界。
“阿难,见此三界知如真。
“复次,阿难,见三界知如真:善界、不善界、无记界。
三性 = 就善、不善等之性质,分一切诸法为善、不善、无记等三性。
|
|
善
|
Kusala,能顺益此世、他世之法。
|
不善
|
Akusala,又作恶。指能违损此世、他世之法。
|
无记
|
Avyakata,非善非不善,不能记为善或恶,故称无记。或以不能牵引异熟果(善恶之果报),不能记异熟果,故称无记;惟此说仅适用于有漏法。
|
“阿难,见此三界知如真。
“复次,阿难,见三界如如真:学界、无学界、非学非无学界。
学人/有学 = Sekha,即指为断尽一切烦恼,而修学无漏之戒、定、慧,及择灭之理者。亦即佛弟子虽能知见佛法,然尚有烦恼未断,必须有待修行学习戒、定、慧等法,以断尽烦恼,证得漏尽,以其尚有法可修学,故称有学。在小乘之四向四果中,前四向三果之圣者为有学,惟证得阿罗汉果之圣者,以其无法可修学,故称为无学。
无学 = Asekha,为‘有学’之对称。虽已知佛教之真理,但未断迷惑,尚有所学者,称为有学。相对于此,无学指已达佛教真理之极致,无迷惑可断,亦无可学者。声闻乘四果中之前三果为有学,第四阿罗汉果为无学。
“阿难,见此三界知如真。
“复次,阿难,见二界知如真:有漏界、无漏界。
有漏 = 梵Sasrava,为‘无漏’之对称。漏,Asava,乃流失、漏泄之意;为烦恼之异名。人类由于烦恼所产生之过失、苦果,使人在迷妄的世界中流转不停,难以脱离生死苦海,故称为有漏;若达到断灭烦恼之境界,则称为无漏。在四圣谛中,苦谛、集谛属于迷妄之果与因,为有漏法;灭谛、道谛则为觉悟之果与因,为无漏法。有漏、无漏之法,在修行之因、果当中,具有极重要之地位。
无漏 = Anasava,‘有漏’之对称。漏,为漏泄之意,乃烦恼之异名。贪、嗔等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不止,故称为漏。又漏有漏落之意,烦恼能令人落入于三恶道,故称漏。因之称有烦恼之法为有漏;称离烦恼垢染之清净法为无漏,如涅槃、菩提,与一切能断除三界烦恼之法,均属无漏。
“阿难,见此二界知如真。
“复次,阿难,见二界知如真:有为界、无为界。
有为法/有为 = Sankhata,谓有所作为、造作之意。泛指由因缘和合所造作之现象;狭义而言,亦特指人的造作行为。亦即一切处于相互联系、生灭变化中之现象,而以生、住、异、灭之四有为相为其特征。相对于此,永远不变而绝对存在者,则称为无为法。
无为法/无为 = Asankhata,无造作之意。为‘有为’之对称。即非由因缘所造作,离生灭变化而绝对常住之法。
“阿难,见此二界知如真。
“阿难,见此六十二界知如真。
六十二见 = 指古代印度外道所执之六十二种错误见解。此有数种异说,长阿含经卷十四梵动经:有十类六十二见之说,而对外道所执之诸论大别为本劫本见、末劫末见二种。本劫本见即依过去前际而起分别见,凡有五类十八见,包括常论四种、亦常亦无常
论四种、边无边论四种、种种论四种、无因而有论二种;末劫末见即依未来后际而起分别见,凡有五类四十四见,包括有想论十六种、无想论八种、非有想非无想论八种、断灭论七种、现在泥洹论五种,总计十类六十二见。
|
||
遍常论/
世间常存论
|
由于入定回忆二十成劫败劫,其中众生不增不减,常聚不散。
|
|
由于入定回忆四十成劫败劫,其中众生不增不减,常聚不散。
|
||
由于入定回忆八十成劫败劫,其中众生不增不减,常聚不散。
|
||
以捷疾相智观察、推论作是说。
|
||
半常论/
世间半常半无常论
|
从梵天殁生于世间,认为我为大梵所造,大梵为常,我为无常。
|
|
由戏笑失意从天殁生于世间,认为不戏笑失意的众生常住不变,戏笑失意者为无常。
|
||
由相看失意从天殁生于世间,认为不相看失意的众生常住不变,相看失意者为无常。
|
||
以捷疾相智观察、推论作是说。
|
||
有无边论/
世间有边无边论
|
入定观我与世间有边。
|
|
入定观我与世间无边。
|
||
入定观我与世间,上下有边,四方无边。
|
||
以捷疾相智观察、推论说:我与世间非有边,非无边。
|
||
不死矫乱论/
异问异答论
|
对善恶行为有无果报不置可否。
|
|
对有无他世不置可否。
|
||
对何为善、何为不善不置可否。
|
||
对所有问题都不置可否。
|
||
无因论/
无因而有论
|
由起想从天殁生于世间,认为我与世间本来没有,忽然而有。
|
|
以捷疾相智观察、推论说:我与世间无因而有。
|
||
未来世所起分别见
|
有想论/
世间有想论
|
认为命即是身,色蕴是我,死后我有色、有想。
|
认为命不是身,无色蕴是我,死后我无色、有想。
|
||
认为命与身都是我,五蕴都是我,死后我亦有色亦无色、有想。
|
||
认为实有我,既非有色也非无色,死后我非有色非无色、有想。
|
||
死后我有边、有想。
|
||
死后我无边、有想。
|
||
死后我既有边又无边、有想。
|
||
死后我既非有边又非无边、有想。
|
||
死后我有一想。
|
||
死后我有有种种想。
|
||
死后我有小想。
|
||
死后我有无量想。
|
||
死后我纯有乐、有想。
|
||
死后我纯有苦、有想。
|
||
死后我有苦有乐、有想。
|
||
死后我无苦无乐、有想。
|
||
无想论/
世间无想论
|
认为色是我,死后我有色、无想。
|
|
认为命根或受行识三无色蕴是我,死后我无色、无想。
|
||
认为色、命根都是我,死后我亦有色亦无色、无想。
|
||
认为我非有色非无色,死后我非有色非无色、无想。
|
||
死后我有边、无想。
|
||
死后我无边、无想。
|
||
死后我有边亦无边、无想。
|
||
死后我非有边非无边、无想。
|
||
非有想非无想论/
世间非有想非无想论
|
我有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
|
我无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
||
我亦有色亦无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
||
我非有色非无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
||
我无色,有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
||
我无色,无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
||
我无色,亦有边亦无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
||
我无色,非有边非无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
||
断灭论/
众生断灭无余论
|
我有色,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
|
我欲界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
||
我色界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
||
我空无边处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
||
我识无边处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
||
我无所有处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
||
我非想非非想处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
||
现法涅槃论/
现在生中涅槃论
|
受用妙五欲乐时,名得现法涅槃。
|
|
安住最初静虑时,名得现法涅槃。
|
||
安住第二静虑时,名得现法涅槃。
|
||
安住第三静虑时,名得现法涅槃。
|
||
安住第四静虑时,名得现法涅槃。
|
“阿难,如是比丘知界。”
尊者阿难白曰:“世尊,如是比丘知界;世尊,云何比丘知处?”
世尊答曰:“阿难,若有比丘见十二处知如真: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香处,舌处、味处,身处、触处,意处、法处。
十二入/十二入处/十二处 = Ayatana,指六根加六境。处为梵语Ayatana之译,乃养育、生长之意。即长养心、心所之法,计分为十二种,乃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等处。前六处为六根,系属主观之感觉器官,为心、心所之所依,有六内处之称;后六处为六境,属客观之觉知对象,为心、心所之所缘,称六外处。此十二处摄尽一切法,若配于五蕴,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等十色处,相当于色蕴;意处即为识蕴,赅摄六识及意界之七心界;法处为受、想、行三蕴,即赅摄四十六心所、十四不相应行、无表色及三无为等六十四法。
“阿难,见此十二处知如真,阿难,如是比丘知处。”
尊者阿难白曰:“世尊,如是比丘知处;云何比丘知因缘?”
世尊答曰:“阿难,若有比丘见因缘及从因缘起知如真,因此有彼,无此无彼,此生彼生,此灭彼灭。
= “从因缘起”:Paticcasamuppanna
﹝Dhamma﹞,缘生﹝法﹞。
“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缘生有老死;若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
十二因缘 = Nidana,即构成有情生存之十二条件(即十二有支)。
|
||
三世
|
十二因缘
|
简释
|
过去二因
|
无明
|
Avijja,
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
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
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
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
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
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
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
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
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
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痴暗、无明、大冥,是名无明。
|
行
|
Sankhara,身行、口行、意行。
|
|
现在五果
|
识
|
Vinnana,六识身 = 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
名色
|
Namarupa,名 = 四无色阴,受阴、想所、行阴、识阴。
色 = 四大、四大所造色。
|
|
六入
|
Salayatana,六内入处 = 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
|
|
触
|
Phassa,六触身 = 眼触身、耳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意触身。
|
|
受
|
Vedana,三受 =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
|
现在三因
|
爱
|
Tanha,三爱 = 欲爱、色爱、无色爱。
|
取
|
Upadana,四取 = 欲取、见取、戒取、我取。
|
|
有
|
Bhava,三有 = 欲有、色有、无色有。
|
|
未来二果
|
生
|
Jati,若彼彼众生,彼彼身种类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阴、得界、得入处、得命根,是名为生。
|
老死
|
Jara-marana,
老 = 若发白露顶,皮缓根熟,支弱背偻,垂头呻吟,短气前输,拄杖而行,身体黧黑,四体班驳,暗钝垂熟,造行艰难羸劣。
死 = 彼彼众生,彼彼种类没、迁移、身坏、寿尽、火离、命灭,舍阴时到。
|
“阿难,如是比丘知因缘。”
尊者阿难白曰:“世尊,如是比丘知因缘;云何比丘知是处、非处?”
世尊答曰:“阿难,若有比丘见处是处知如真,见非处是非处知如真。
“阿难,若世中有二转轮王并治者,终无是处;若世中有一转轮王治者,必有是处。
“阿难,若世中有二如来者,终无是处;若世中有一如来者,必有是处。
“阿难,若见谛人故害父母,杀阿罗诃,破坏圣众,恶心向佛,出如来血者,终无是处;若凡夫人故害父母,杀阿罗诃,破坏圣众,恶心向佛,出如来血者,必有是处。
= 以上「故害父母,杀阿罗诃,破坏圣众,恶心向佛,出如来血者」称为五无间业,又作五逆罪。
见谛 = 证悟真理也。声闻预流果已上,菩萨初地以上之圣者也。
五逆罪/五逆 = 即五重罪。指罪大恶极,极逆于理者。有大乘五逆、小乘五逆之分。
|
|
小乘五逆
|
大乘五逆
|
杀母
|
破坏塔寺,烧毁经像,夺取三宝之物。或教唆他人行此等事,而心生欢喜。
|
杀父
|
毁谤声闻、缘觉以及大乘法。
|
杀阿罗汉
|
妨碍出家人修行,或杀害出家人。
|
出佛身血
|
犯小乘五逆罪之一。
|
破和合僧
|
主张所有皆无业报,而行十不善业;或不畏后世果报,而教唆他人行十恶等。
|
“阿难,若见谛人故犯戒,舍戒罢道者,终无是处;若凡夫人故犯戒,舍戒罢道者,必有是处。
罢(bà) = 从网,从能。表示用网捕住有贤能的人。“网”在字的上部楷书多写作“罒”。罢官;免去;解除[dismiss from
office]。(停止[stop;cease]/完毕[finish]/归,返回[return]/pí = 古同“疲”,累。)
“若见谛人舍离此内,从外求尊、求福田者,终无是处;若凡夫人舍离此内,从外求尊、求福田者,必有是处。
“阿难,若见谛人从余沙门、梵志作是说‘诸尊,可见则见,可知则知’者,终无是处;若凡夫人从余沙门、梵志作是说‘诸尊,可见则见,可知则知’者,必有是处。
“阿难,若见谛人信卜问吉凶者,终无是处;若凡夫人信卜问吉凶者,必有是处。
卜(bǔ) = 古人用火灼龟甲,根据裂纹来预测吉凶,叫卜[divine]。(选择[choose]/推断;预料[predict]/bo = 萝卜。)
“阿难,若见谛人从余沙门、梵志卜问吉凶相应,见有苦有烦,见是真者,终无是处;若凡夫人从余沙门、梵志卜问吉凶相应,见有苦有烦,见是真者,必有是处。
“阿难,若见谛人生极苦甚重苦,不可爱、不可乐、不可思、不可念乃至断命,舍离此内,更从外求,或有沙门、梵志,或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令脱我苦,是求苦、集苦、趣苦、苦尽者,终无是处;若凡夫人舍离此内,更从外求,或有沙门、梵志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令脱我苦,是求苦、集苦、趣苦、苦尽者,必有是处。
“阿难,若见谛人受八有者,终无是处;若凡夫人受八有者,必有是处。
“阿难,若身恶行,口、意恶行,因此缘此,身坏命终,趣至善处,生于天中者,终无是处;若身恶行,口、意恶行,因此缘此,身坏命终,趣至恶处,生地狱中者,必有是处。
“阿难,若身妙行,口、意妙行,因此缘此,身坏命终,趣至恶处,生地狱中者,终无是处;若身妙行,口、意妙行,因此缘此,身坏命终,趣至善处,生天中者,必有是处。
“阿难,若身恶行,口、意恶行,受乐报者,终无是处。
“阿难,若身恶行,口、意恶行,受苦报者,必有是处。
“阿难,若身妙行,口、意妙行,受苦报者,终无是处;若身妙行,口、意妙行,受乐报者,必有是处。
“阿难,若不断五盖、心秽、慧羸,心正立四念处者,终无是处;若断五盖、心秽、慧羸,心正立四念处者,必有是处。
= “五盖”:谓贪欲、瞋恚、睡眠、掉举、疑五者能覆盖心性,使不生善法。
= “慧羸”:巴利本作Pannaya
Dubbalikarane,使慧羸弱者。
= “若不断五盖…终无是处”:四品法门经作:「若人不断根本烦恼及随烦恼,由烦恼故损减善根,障碍智慧,覆盖涅槃真寂静法,彼人若了四念处者,无有是处。」
羸(léi) = 瘦弱[thin and weak]。(衰弱[weak]。)
五盖 = Panca nivarana,盖,覆盖之意。谓覆盖心性,令善法不生之五种烦恼。
|
对治
|
||
贪欲盖
|
Kama-cchanda,执着贪爱五欲之境,无有厌足,而盖覆心性。
|
戒
|
不净观
|
瞋恚盖
|
Vyapada/byapada,于违情之境上怀忿怒,亦能盖覆心性。
|
慈心观
|
|
睡眠盖
|
Thina-middha,惛沈与睡眠,皆使心性无法积极活动。
|
慧
|
精进观
|
掉悔盖
|
Uddhacca-kukkucca,心之躁动(掉),或忧恼已作之事(悔),皆能盖覆心性。
|
定
|
数息观
|
怀疑盖
|
Vicikiccha,于法犹豫而无决断,因而盖覆心性。
|
信心
|
四念处/四意止/四止念/四念/身受心法/四念住 =
Satipatthana,指集中心念于一点,防止杂念妄想生起,以得真理之四种方法。乃原始经典中所说之修行法门。
|
对治
|
|
身念处/身念住
|
Kayanupassana,即观身之自相为不净,同时观身之无常、苦、空、无我等共相,以对治净颠倒。
|
净颠倒
|
受念处/受念住
|
Vedananupassana,观察感受就是觉知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舍受)的刹那生灭、无常、苦、无我,以对治乐颠倒。
|
乐颠倒
|
心念处/心念住
|
Cittanupassana,修心念处必须觉知心的刹那生灭、无常、苦、无我,以对治常颠倒。
|
常颠倒
|
法念处/法念住
|
Dhammanupassana,不断觉知五盖、五取蕴、六内外处、七觉支的刹那生灭、无常、苦、无我后,最终会证悟四圣谛,以对治我颠倒。
|
我颠倒
|
“阿难,若不断五盖、心秽、慧羸,心不正立四念处,欲修七觉意者,终无是处;若断五盖、心秽、慧羸,心正立四念处,修七觉意者,必有是处。
七等觉支/七遍觉支/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宝/七觉分/七觉意/七觉志/七觉支法/七觉意法/七觉/七觉支 = Satta Bojjhanga/Satta Sambojjhanga,乃三十七道品中第六品之行法。觉,意谓菩提智慧;以七种法能助菩提智慧开展,故称觉支。
|
|
念觉支
|
心中明白,常念于禅定与智慧。
|
择法觉支
|
依智慧能选择真法,舍弃虚伪法。
|
精进觉支
|
精励于正法而不懈。
|
喜觉支
|
得正法而喜悦。
|
轻安觉支
|
又作猗觉支,指身心轻快安稳。
|
定觉支
|
入禅定而心不散乱。
|
舍觉支
|
心无偏颇,不执着而保持平衡。
|
“阿难,若不断五盖、心秽、慧羸,心不正立四念处,不修七觉意,欲得无上正尽觉者,终无是处;若断五盖、心秽、慧羸,心正立四念处,修七觉意,得无上正尽觉者,必有是处。
“阿难,若不断五盖、心秽、慧羸,心不正立四念处,不修七觉意,得无上正尽觉,尽苦边者,终无是处;若断五盖、心秽、慧羸,心正立四念处,修七觉意,得无上正尽觉,尽苦边者,必有是处。
正尽觉 = 新译之正等觉,旧曰正尽觉。等者就所证之理而言。尽者,就所断之惑而言。
“阿难,如是比丘知是处、非处。”
尊者阿难白曰:“世尊,如是比丘知是处、非处。”
于是,尊者阿难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此经名何?云何奉持?”
世尊告曰:“阿难,当受持此多界、法界、甘露界、多鼓、法鼓、甘露鼓、法镜、四品,是故称此经名曰多界。”
= “四品”:本指达到四品之人,此处则指「界、处、缘起、处非处」四者。又以上「多界、法界、甘露界、多鼓、法鼓、甘露鼓、法镜、四品」八项,巴利本仅列举多界、四转、法钟、甘露鼓、无上战胜(Anuttaro
Samgamavijayo)五项。
佛说如是,尊者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