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2日星期二

中阿含经-根本分别品第十三《分别六处经第二》

卷四十二_分别诵第四_根本分别品第十三《分别六处经第二》
= “分别六处经”:本经叙说六内处、六更乐(即六触)一一配合六尘而分别有喜住、忧住、舍住等十八意行。依此六喜、六忧、六舍又有执着与无欲之别,遂成三十六刀(有情的足迹);断之,则成就无量说法。又谓三意止(三念住)为圣人所习,圣人所习已,众可教。最后,说无上调御士者,调御士趣一切方。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当为汝说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谓分别六处经;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六入/六处 = Salayatana,是十二因缘中的第五支。按《中阿含经·业相应品·度经》和玄奘译《缘起经》等等,缘起法中的六处同于十二处中的六内处。缘于各种希求所起的名色,六根即眼、耳、鼻、舌、身及意根,皆得增长,叫做名色缘六处。
 
时,诸比丘白曰:“世尊,唯当受教。”
 
佛言:“汝等六处当知内也,六更乐处当知内,十八意行当知内,三十六刀当知内,于中断彼成就是,无量说法当知内。
= 于「六内处」以下共举出八项,巴利本缺其中之「无量说法当知内」之项而加入「六外处」(即六境)与「六识身」(即六识)等二项,故共列举九项。又「六处当知内」,巴利本作Cha Ajjhattikani Ayatanani Veditabbani,当知六内处。
= “六更乐处当知内:巴利本作Cha Phassakaya Veditabba,当知六触身。
= “十八意行当知内”:巴利本作Atthadasa Manopavicara Veditabba,当知十八意考察。
= “三十六刀当知内”:巴利本作Chattimsa Sattapada Veditabba,当知三十六有情迹。
“三意止,谓圣人所习,圣人所习已,众可教。
= “于中断彼成就是众可教”:巴利本作TTatr' Idam Nissaya Idam Pajahatha.Tayo Satipatthana Yad Ariyo SevatiYad Ariyo Sevamano Sattha Ganam Anusasitum Arahati,于其中,依此舍此。三念处(住)是圣人所修习,圣人一边修习,一边有资格当导师教诫群众。
“无上调御士者,调御士趣一切方,是谓分别六处经事。
 
“六处当知内者,此何因说?
“谓眼处,耳、鼻、舌、身、意处。
“六处当知内者,因此故说。
 
“六更乐处当知内者,此何因说?
“谓眼更乐为见色,耳更乐为闻声,鼻更乐为嗅香,舌更乐为尝味,身更乐为觉触,意更乐为知法。
= “更乐”:巴利本作Phassa,触。
“六更乐处当知内者,因此故说。
 
六触 = 指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等六种作用。触,乃与一切心、心所法相应,而能使其触对于境之精神作用;即为根、境、识三者和合而产生之心所。故六触即为六根、六境、六识和合产生者;于凡夫位,则生爱染,称为‘六触生爱’。
眼触生爱
谓眼能触对一切世间所有青黄赤白、方圆长短等种种颜色、形相而贪爱不舍。
耳触生爱
谓耳能触对一切世间所有丝竹歌咏等种种之声,而贪爱不舍。
鼻触生爱
谓鼻能触对一切世间所有栴檀沉水等种种之香,而贪爱不舍。
舌触生爱
谓舌能触对一切世间所有珍馐美馔等种种之味,而贪爱不舍。
身触生爱
谓身能触对男女身分柔软细滑及世间所有种种上妙衣服等,而贪爱不舍。
意触生爱
谓意能触对一切世间所有色声香味触等种种之法,而贪爱不舍。
 
“十八意行当知内者,此何因说?
“比丘者,眼见色已,分别色喜住,分别色忧住,分别色舍住;如是耳、鼻、舌、身、意知法已,分别法喜住,分别法忧住,分别法舍住,是谓分别六喜、分別六忧、分别六舍,总说十八意行。
= “十八意行”:Atthadasamanopavicaro,又作十八意近行受、十八受,指意识为近缘而行之受,有十八种之别,即随六喜行、随六忧行、随六舍行。
= “色喜住:巴利本作Somanassatthaniya Rupa,喜处之色,意指会生「喜」的「色」。
= “色忧住”:巴利本作Domanassatthaniya Rupa,忧处之色。
= “色舍住”:巴利本作Upekhatthaniya Rupa,舍处之色。
十八意近行受/十八受/十八意行/十八意近行 = 以意识为近缘所生起之十八种受。即喜、忧、舍三受以意识为近缘,各行于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生起十八受;分别为色喜意近行乃至法喜意近行之六种喜意近行,色忧意近行乃至法忧意近行之六种忧意近行,色舍意近行乃至法舍意近行之六种舍意近行。
“十八意行当知内者,因此故说。
 
“三十六刀当知内者,此何因说?
“有六喜依著,有六喜依无欲;有六忧依著,有六忧依无欲;有六舍依著,有六舍依无欲。
= “六喜依著”:巴利本作Cha Gehasitani Somanassani,六种依在家之喜。
= “六喜依无欲”:巴利本作Cha Nekkhammasitani Somanassani,六种依出离之喜。
= “六忧依著”:巴利本作Cha Gehasitani Domanassani,六种依在家之忧。
= “六忧依无欲”:巴利本作Cha Nekkhammasitani Domanassani,六种依出离之忧。
= “六舍依著”:巴利本作Cha Gehasita Upekha,六种依在家之舍。
= “六舍依无欲”:巴利本作Cha Nekkhammasita Upedkha,六种依出离之舍。
 
“云何六喜依著?云何六喜依无欲?眼见色已生喜,当知二种,或依著,或依无欲。
“云何喜依著?眼知色可喜、意念、爱色、欲相应乐,未得者欲得,已得者忆已生喜,如是喜,是谓喜依著。
= “眼知色可喜忆已生喜”:巴利本作:见至获得眼所识之诸色、诸可爱的、诸适意的、诸意乐的、有关连于世间财之利益;或想起以前曾经获得﹝但是﹞已过去、已灭的,而生起喜悦。
= “意念”:内心即起思念。
“云何喜依无欲?知色无常、变易,尽、无欲、灭、息,前及今一切色无常、苦、灭法,忆已生喜,如是喜,是谓喜依无欲。
“如是耳、鼻、舌、身,意知法已生喜,当知二种,或依著,或依无欲。
“云何喜依著?意知法可喜、意念、爱法、欲相应乐,未得者欲得,已得者忆已生喜,如是喜,是谓喜依著。
“云何喜依无欲?知法无常、变易,尽、无欲、灭、息,前及今一切法无常、苦、灭法,忆已生喜,如是喜,是谓喜依无欲。
 
“云何六忧依著?云何六忧依无欲?眼见色已生忧,当知二种,或依著,或依无欲。
“云何忧依著?眼知色可喜、意念、爱色、欲相应乐,未得者不得,已得者过去、散坏、灭、变易,生忧,如是忧,是谓忧依著。
“云何忧依无欲?知色无常、变易,尽、无欲、灭、息,前及今一切色无常、苦、灭法,忆已作是念:‘我何时彼处成就游?谓处诸圣人成就游。’
= “彼处:圣者的境地。
“是为上具触愿恐怖,知苦忧生忧。
= “我何时彼处知苦忧生忧:巴利本作:「所谓诸圣人,今日,于处具足而住,我于何时可能有那样地处具足而住呢?」如此,对于无上解脱生起愿望者,由于愿望而发生忧。
= 这叫做对于上具触之愿(对于无上解脱而生起愿望),而恐怖,而知苦忧,而生忧(由于愿望而发生忧)。
“如是忧,是谓忧依无欲。
“如是耳、鼻、舌、身,意知法已生忧,当知二种,或依著,或依无欲。
“云何忧依著?意知法可喜、意念、爱法、欲相应乐,未得者不得,已得者过去、散坏、灭、变易,生忧,如是忧,是谓忧依著。
“云何忧依无欲?知法无常、变易,尽、无欲、灭、息,前及今一切法无常、苦、灭法,忆已作是念:‘我何时彼处成就游?谓处诸圣人成就游。’
“是为上具触愿恐怖,知苦忧生忧。
“如是忧,是谓忧依无欲。
 
“云何六舍依著?云何六舍依无欲?眼见色已生舍,当知二种,或依著,或依无欲。
“云何舍依著?眼知色生舍,彼平等、不多闻、无智慧、愚、痴、凡夫,为色有舍,不离色,是谓舍依著。
= “眼知色生舍不离色:巴利本作:愚者、痴者、凡夫、未克服界限者、未克服异熟者、不见灾患者、无闻者、凡夫者,以眼见了色而有舍;凡是如此类之舍,彼﹝舍﹞未超越色。
“云何舍依无欲?知色无常、变易,尽、无欲、灭、息,前及今一切色无常、苦、灭法,忆已舍住,若有至意修习舍,是谓舍依无欲。
= “忆已舍住”:这样的思忆后,而舍住(依住于舍)。
“如是耳、鼻、舌、身,意知法已生舍,当知二种,或依著,或依无欲。
“云何舍依著?意知法生舍,平等、不多闻、无智慧、愚、痴、凡夫,为法有舍,不离法,是谓舍依著。
“云何舍依无欲?意知法无常、变易,尽、无欲、灭、息,前及今一切法无常、苦、灭法,忆已舍住,若有至意修习舍,是谓舍依无欲。
 
“是为六喜依著、六喜依无欲、六忧依著、六忧依无欲、六舍依著、六舍依无欲,总说三十六刀;当知内者,因此故说。
 
“于中断彼成就是者,此何因说?
= 在于其中,断彼,而成就是者(依此而舍此),这是由于什么因由而说的呢?
“谓此六喜依无欲,取是、依是、住是也。
= 所谓此六喜,乃依于无欲,而取于是、依于是,住于是(都在无欲里)。
“谓此六喜依著,灭彼、除彼、吐彼,如是断彼也。
(tǔ) = 东西从口腔中涌出[spit](显露,呈现[display]/[give])
“谓此六忧依无欲,取是、依是、住是也。
“谓此六忧依著,灭彼、除彼、吐彼,如是断彼也。
“谓此六舍依无欲,取是、依是、住是也。
“谓此六舍依著,灭彼、除彼、吐彼,如是断彼也。
“谓此六忧依无欲,取是、依是、住是也。
“谓此六喜依无欲,灭彼、除彼、吐彼,如是断彼也。
“谓此六舍依无欲,取是、依是、住是也。
“谓此六忧依无欲,灭彼、除彼、吐彼,如是断彼也。
 
“有舍无量更乐,若干更乐;有舍一更乐,不若干更乐。
= “有舍无量更乐,若干更乐:巴利本作Atthi Bhikkhave Upekha Nanatta Nanattasita,比丘!有舍杂多性,依止杂多性。
= “有舍一更乐,不若干更乐”:巴利本作Atthi Upekha Ekatta Ekattasita,有舍单一性,依止单一性。
(ruò) = 顺从[be obedient to](如此,这样[such]/或;或者[or]/约计。)
若干(ruò gān) = 比两个多但比许多要少的一个不定数目[several]
“云何有舍无量更乐,若干更乐?若舍为色、为声、为香、为味、为触,此舍无量更乐,若干更乐。
“云何舍一更乐,不若干更乐?谓舍或依无量空处,或依无量识处,或依无所有处,或依非有想非无想处,此舍一更乐,不若干更乐。
= “依无量空处”:巴利本作Akasanancayatananissita,依空无边处。
= “依无量识处”:巴利本作Vinnanancayatananissita,依识无边处。
“谓此舍有一更乐,不若干更乐,取是、依是、住是也。
“谓此舍有无量更乐,若干更乐,灭彼、除彼、吐彼,如是断彼也。
“取无量、依无量、住无量,谓此舍有一更乐,不若干更乐,取是、依是、住是也。
“谓此舍有无量更乐,苦干更乐,灭彼、除彼、吐彼,如是断彼也。
“于中断彼成就是者,因此故说。
 
“无量说法当知内者,此何因说?
“如来有四弟子,有增上行、有增上意、有增上念、有增上慧,有辩才成就第一辩才,寿活百岁,如来为彼说法满百年,除饮食时、大小便时、睡眠息时及聚会时,彼如来所说法,文句法句观义,以慧而速观义,不复更问于如来法。
“所以者何?如来说法无有极不可尽法,文句法句观义,乃至四弟子命终。
= 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所说之法,乃为无有极,不可穷尽之法;所谓文句、法句、观义,乃至四众弟子之命终等事。
“犹如四种善射之人,挽强俱发,善学善知,而有方便,速彻过去。
(wǎn) = 牵引;拉[drawpull](通“绾”。卷起[roll up])
(chè) = 撤除,撤去[remove](通达;明白[understand]/穿透[penetratepierce]/通,达[thoroughpenetratingclear]/垦治[reclaim])
“如是,世尊有四弟子,有增上行、有增上意、有增上念、有增上慧,有辩才成就第一辩才,寿活百岁,如来为彼说法满百年,除饮食时、大小便时、睡眠息时及聚会时,彼如来所说法,文句法句观义,以慧而速观义,不复更问于如来法。
“所以者何?如来无极不可尽。
“无量说法当知内者,因此故说。
 
“三意止,谓圣人所习,圣人所习已,众可教者,此何因说?
= “意止”:巴利本作Satipatthana,念处、念住。
= “三意止众可教者”:巴利本作Tayo Satipatthana Yad Ariyo Sevati Yad Ariyo Sevamano Sattha Ganam Anusasitum Arahatiti,三念处为圣人所修习者,圣人修习之,即可堪任教化群众之事。
“若如来为弟子说法,怜念愍伤,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发慈悲心,是为饶益,是为快乐,是为饶益乐。
(mǐn) = 忧患;痛心的事[hardshipmiserysuffering](怜悯;哀怜[take pity on])
“若彼弟子而不恭敬,亦不顺行,不立于智,其心不趣向法、次法,不受正法,违世尊教,不能得定者,世尊不以此为忧戚也。
(wéi) = 离开;背离[leavepart](违背;违反[disobeyviolate]/妨碍;阻碍[hinderblock])
(qī) = 古兵器名,斧的一种[a kind of axe](忧愁;悲伤。通“慽”、“慼”[sorrowfulsad])
“但世尊舍无所为,常念常智,是谓第一意止,谓圣人所习,圣人所习已,众可教也。
 
“复次,如来为弟子说法,怜念愍伤,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发慈悲心,是为饶益,是为快乐,是为饶益乐。
“若彼弟子恭敬顺行而立于智,其心归趣向法、次法,受持正法,不违世尊教,能得定者,世尊不以此为欢喜也。
“但世尊舍无所为,常念常智,是谓第二意止,谓圣人所习,圣人所习已,众可教也。
 
“复次,如来为弟子说法,怜念愍伤,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发慈悲心,是为饶益,是为快乐,是为饶益乐。
“或有弟子而不恭敬,亦不顺行,不立于智,其心不趣向法、次法,不受正法,违世尊教,不能得定者。
“或有弟子恭敬顺行而立于智,其心归趣向法、次法,受持正法,不违世尊教,能得定者,世尊不以此为忧戚,亦不欢喜。
“但世尊舍无所为,常念常智,是谓第三意止,谓圣人所习,圣人所习已,众可教也。
“三意止,谓圣人所习,圣人所习已,众可教者,因此故说。
 
“无上调御士者,调御士趣一切方者,此何因说?
“调御士者,此说调御士趣一方,或东方、或南方、或西方、或北方。
= “无上调御士者,调御士趣一切方者:巴利本作So Vuccati Yoggacariyanam Anuttaro Purisadammasarathiti,他被称为:诸调御者之无上调御人者。
“调御象者,调御象趣一方,或东方,或南、西、北方。
“调御马者,调御马趣一方,或东方,或南、西、北方。
“调御牛者,调御牛趣一方,或东方,或南、西、北方也。
“无上调御士者,调御士趣一切方,于中方者色观色,是谓第一方。
“内无色想,外观色,是谓第二方。
“净解脱身触成就游,是谓第三方。
“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是无量空处成就游,是谓第四方。
= “有对想”:有对立而有障碍之想法。
“度一切无量空处,无量识,是无量识处成就游,是谓第五方。
“度一切无量识处,无所有,是无所有处成就游,是谓第六方。
“度一切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是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游,是谓第七方。
“度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想知灭尽身触成就游,慧观漏尽断智,是谓第八方。
 
八背舍/八惟无/八惟务/八解脱 = Attha vimokkha,谓依八种定力而舍却对色与无色之贪欲。
内有色想观诸色解脱
为除内心之色想,于外诸色修不净观。
依初禅与第二禅,治显色之贪。
人界、六欲天;梵天
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
内心之色想虽已除尽,但因欲界贪欲难断,故观外不净之相,令生厌恶以求断除。
光音天
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
为试练善根成满,弃舍前之不净观心,于外色境之净相修观,令烦恼不生,身证净解脱具足安住。
依第四禅修净观,皆以无贪为性。
遍净天
超诸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入无边空空无边处具足住解脱
空无边处解脱。尽灭有对之色想,修空无边处之行相而成就之。
依次以四无色之定善为性。
空无边处
超一切空无边处入无边识识无边处具足住解脱
识无边处解脱。弃舍空无边心,修识无边之相而成就之。
识无边处
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所有无所有处具足住解脱
无所有处解脱。弃舍识无边心,修无所有之相而成就之。
无所有处
超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具足住解脱
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弃舍无所有心,无有明胜想,住非无想之相并成就之。
非想非非想处
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
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
依有顶地,以灭有所缘心为性。
想受灭定
 
“无上调御士者,调御士趣一切方者,因此故说。”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