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2日星期二

中阿含经-根本分别品第十三《分别六界经第一》

卷四十二_分别诵第四_根本分别品第十三
 
分别六界、处,观法、温泉林,释中禅室尊,阿难说、意行,
拘楼瘦无诤,鹦鹉、分别业。
 
卷四十二_分别诵第四_根本分别品第十三《分别六界经第一》
= “分别六界经”:本经余说弗迦逻娑利未曾见佛而自称是佛弟子,佛乃为说六界聚、六触处、十八意行,及成就第一真谛、慧、施、息四住处。并教以不放逸慧,守护真谛,长养惠施,学至寂(息)等。弗迦逻娑利闻法后,得住果证,遂向世尊悔其因不识如来而称如来为「君」之过。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摩竭陀国,往诣王舍城宿。
= “摩竭陀”:Magadha,为佛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
于是,世尊往至陶家,语曰:“陶师,我今欲寄陶屋一宿,汝见听耶?”
= 此处巴利本中载有陶师之名Bhaggava,汉译本则无。
(táo) = 陶丘[Taoqiu mountain](烧制陶器的匠人[potter]/制作瓦器[make earthenware])
 
陶师答曰:“我无所违,然有一比丘先已住中,若彼听者,欲住随意。”
= “我无所违”:巴利本作Na Kho Me BhanteGaru,世尊!对于我无障碍。
(wéi) = 离开;背离[leavepart](违背;违反[disobeyviolate]/妨碍;阻碍[hinderblock])
 
尔时,尊者弗迦逻娑利先已在彼住陶屋中。
= “弗迦逻娑利”:Pukkusati,又作弗加沙、弗加罗婆利、是频婆娑罗王未曾见面之友,依王之劝而出家,为觐见世尊而至王舍城,宿陶师家。后与世尊不期而遇,世尊为其说法后,即得证果。巴利本中并载其为受具足戒而出外求衣钵时,被迷乱之牝牛夺去性命。
于是,世尊出陶师家入彼陶屋,语尊者弗迦逻娑利曰:“比丘,我今欲寄陶屋一宿,汝见听耶?”
 
尊者弗迦逻娑利答曰:“君!我无所违,且此陶屋草座已敷,君欲住者,自可随意。”
 
尔时,世尊从彼陶屋出外洗足讫,还入内,于草座上敷尼师坛,结跏趺坐,竟夜默然静坐定意,尊者弗迦逻娑利亦竟夜默然静坐定意。
(qì) = 从“言”,表示本与言语有关。绝止;完毕[completesettledbe over]
坐具 = Nisidana,比丘六物之一。音译尼师坛、尼师但那、宁史娜曩。意译为敷具、铺具、坐卧具、坐衣、衬卧衣、随坐衣。略称具。即坐卧时敷于地上或卧具上之长方形布。系为防御地上植物、虫类以保护身体,避免三衣及寝具之污损而作者,即有护身、护衣、护众人床席卧具之作用。坐具之颜色与三衣相同,用青色、黑色、木兰色。若取新衣作坐具,可作二或三层;取旧衣作者,则可作四层。又新作坐具时,须取旧布贴在中央或四边。其大小则因律典不同而有异,盖以长为佛陀二桀手,广一桀手半为本制。据敕修百丈清规卷五办道具条载,长四尺八寸,宽三尺六寸;一般约长六十公分,宽四十五公分,其后逐渐加大,约长一六五公分,宽八十公分。
彼时,世尊而作是念:“此比丘住止寂静,甚奇!甚特!我今宁可问彼比丘:汝师是谁?依谁出家学道受法?”
 
世尊念已,问曰:“比丘,汝师是谁?依谁出家学道受法?”
 
尊者弗迦逻裟利答曰:“贤者,有沙门瞿昙释种子,舍释宗族,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觉无上正尽觉,彼是我师,依彼出家学道受法。”
 
世尊即复问曰:“比丘,曾见师耶?”
 
尊者弗迦逻娑利答曰:“不见。”
 
世尊问曰:“若见师者,为识不耶?”
 
尊者弗迦逻婆利答曰:“不识。
“然,贤者,我闻世尊、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闻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彼是我师,依彼出家学道受法。”
 
佛陀十号,依次略解于下:
如来
Tathagata,如实达于真理者。
无所著
Arahant,又作阿罗汉、应供,即值得(应)受到尊敬、供养、奉事之人。
等正觉
Sammasambuddha,又作正遍知、三藐三佛陀。
明行成为
Vijjacaranasampanna,“明”,谓智慧;“行”,谓身、口、意三妙行;“成为”,谓完全具足。“明行成为”,即谓完全具足智慧与身、口、意三业之德行者。
善逝
Sugata,如实去彼岸,不再退没生死海者。
世间解
Lokavidu,又作知世间,能了知一切有情、非有情之世界之人。
无上士
Anuttara,至上之人,即无人能出其上。
道法御
Purisadamma Sarathi,又作调御丈夫,能调伏其他一切人者。
天人师
Sattha Deva-manussanam,堪任诸天与人类之导师者。
Bhagavant,又作世尊。
 
彼时,世尊复作是念:“此族姓子依我出家学道受法,我今宁可为说法耶?”
族姓男/族姓子 = Kula-putta,音译矩罗补怛罗。即所谓‘善男子’,为对信佛、闻法、行善业者之美称。印度有四姓阶级,生于四姓中之婆罗门大族之子弟,乃于诸姓中为最胜,故称族姓子。此外,族姓子一般指在家信男,然亦有用于对比丘之称呼。对于妇女,则称族姓女,即指善女人。
世尊念已,语尊者弗迦逻娑利曰:“比丘,我为汝说法,初善、中善、竟亦善,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谓分别六界,汝当谛听,善思念之!”
 
尊者弗迦逻娑利答曰:“唯然。”
 
佛告彼曰:“比丘,人有六界聚、六触处、十八意行、四住处。
= “六界聚”:巴利本作Chadhatuyo,六界,谓人身聚集六法,各有分齐,故名六界聚。「六界」指地、水、火、风、空、识六大。
= “六触处”:Chaphassayatana,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触者有色、声、香、味、触、法六境。
= “十八意行”:Atthadasamanopavicaro,又作十八意近行受、十八受,指意识为近缘而行之受,有十八种之别,即随六喜行、随六忧行、随六舍行。
= “四住处”:Caturadhitthano:(一)真谛住处(Saccadhitthana),(二)慧住处(Pannadhitthana),(三)施住处(Cagadhitthana),(四)息住处(Upasamadhitthana)。
“若有住彼,不闻忧戚事,不闻忧戚事已,意便不憎、不忧、不劳,亦不恐怖,如是有教,不放逸慧,守护真谛,长养惠施。
= “如是有教长养惠施:像如是的有教,而不放逸于慧,能守护真谛,长养其惠施。
= “惠施”:Dana,谓菩萨以财、法二种布施摄受众生,众生既蒙二施利益,因是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
(qī) = 古兵器名,斧的一种[a kind of axe](忧愁;悲伤。通“慽”、“慼”[sorrowfulsad])
(huì) = 仁爱[kindheartedness](惠赠[benefitfavorkindness]/惠赠;给予好处[give])
 
“比丘,当学最上,当学至寂,分别六界。
“如是,比丘,人有六界聚;此说何因?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
(yīn) = 甲骨文字形,象人在车席子上。“茵”的本字,坐垫,车垫[matcushion](原因[cause]/因而[thusas a result]/沿袭,承袭[follow]/依靠;凭借[depend onrely on])
“比丘,人有六界聚者,因此故说。
 
六界聚 = 界,界分之义;聚,聚集之义。谓众生之身乃六大之聚集(假合)而各有分齐(限量)。
地界聚
地以坚碍为性;指人身中由‘内地界’而受生成形者,即发、毛、爪、齿、粗细皮肤、骨、肉、筋、肾、心、肝、脾、肺等类,称为地界聚。
水界聚
水以润湿为性;指人身中由‘内水界’而受生成形者,即痰、髓、眼泪、汗、涕、唾、脓、脂、肪、血、涎等类,称为水界聚。
火界聚
火以燥热为性;指人身中由‘内火界’而受生成形者,即热身、暖身、烦闷身、温壮身及能消解饮食等类,称为火界聚。
风界聚
风以动转为性;指人身中由‘内风界’而受生者,即出息、入息、掣缩风(凡身之动转,皆属于风)等类,称为风界聚。
空界聚
空以无碍为性;指人身中由‘内空界’而受生者,即眼空、耳空、鼻空、口空、咽喉动摇、食消下过等类,称为空界聚。
识界聚
识,即心识。识以分别为性;指人身中之乐、苦、喜、忧等识,为识大之假合,故称为识界聚。
 
“比丘,人有六触处。
“此说何因?谓比丘眼触见色,耳触闻声,鼻触嗅香,舌触尝味,身触觉触,意触知法。
“比丘,人有六触处者,因此故说。
 
六触 = 指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等六种作用。触,乃与一切心、心所法相应,而能使其触对于境之精神作用;即为根、境、识三者和合而产生之心所。故六触即为六根、六境、六识和合产生者;于凡夫位,则生爱染,称为‘六触生爱’。
眼触生爱
谓眼能触对一切世间所有青黄赤白、方圆长短等种种颜色、形相而贪爱不舍。
耳触生爱
谓耳能触对一切世间所有丝竹歌咏等种种之声,而贪爱不舍。
鼻触生爱
谓鼻能触对一切世间所有栴檀沉水等种种之香,而贪爱不舍。
舌触生爱
谓舌能触对一切世间所有珍馐美馔等种种之味,而贪爱不舍。
身触生爱
谓身能触对男女身分柔软细滑及世间所有种种上妙衣服等,而贪爱不舍。
意触生爱
谓意能触对一切世间所有色声香味触等种种之法,而贪爱不舍。
 
“比丘,人有十八意行。
十八意近行受/十八受/十八意行/十八意近行 = 以意识为近缘所生起之十八种受。即喜、忧、舍三受以意识为近缘,各行于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生起十八受;分别为色喜意近行乃至法喜意近行之六种喜意近行,色忧意近行乃至法忧意近行之六种忧意近行,色舍意近行乃至法舍意近行之六种舍意近行。
“此说何因?谓比丘眼见色,观色喜住,观色忧住,观色舍住;如是耳、鼻、舌、身,意知法,观法喜住,观法忧住,观法舍住。
= “观色喜住”:巴利本作Somanassatthaniyam rupam upavicarati,伺察喜处之色。
“比丘,此六喜观、六忧观、六舍观,合已十八行。
“比丘,人有十八意行者,因此故说。
 
“比丘,人有四住处。
“此说何因?谓真谛住处、慧住处、施住处、息住处。
“比丘,人有四住处者,因此故说。
 
“云何比丘不放逸慧?
不放逸 = Appamada,心所之名。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即防范于恶事,专注于善法之精神作用。可用于对治放逸,成就一切善法,故‘说一切有部’将其归纳于十大善地法之一。
若有比丘分别身界:‘今我此身有内地界而受于生。’
= “内地界”:巴利本列举如下: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肾脏、心脏、肝脏、横隔膜、脾脏、肺脏、大肠、小肠、胃、大便。
“此为云何?谓发、毛、爪、齿、粗细肤、皮、肉、骨、筋、肾、心、肝、肺、脾、大肠、粪,如斯之比,此身中余在内,内所摄坚,坚性住内,于生所受,是谓比丘内地界也。
(bǐ) = 并列;并排[be next or near to](连接,接近[be close tobe near to]/比喻,比方[metaphor]/及,等到[arrive]/连续,频频[frequently])
“比丘,若有内地界及外地界者,彼一切总说地界,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神也。
= “彼一切非我有亦非神也:巴利本作N'Etam MamaN'Eso 'Ham AsmiNa Me So Atta,此非我所有,此非我,此非我的「我」。
“如是慧观,知其如真,心不染著于此地界,是谓比丘不放逸慧。
 
“复次,比丘不放逸慧,若有比丘分别身界:‘今我此身有内水界而受于生。’
= “内水界:巴利本列举如下:胆汁、啖、脓汁、血液、汗、脂、泪、膏、唾、洟、关节滑液、小便。
“此为云何?谓脑髓、眼泪、汗、涕、唾、脓、血、肪、髓、涎、痰、小便,如斯之比,此身中余在内,内所摄水,水性润内,于生所受,是谓比丘内水界也。
(tuò) = 口液,唾沫[saliva](吐唾沫[spit <on sb.>])
(xián) = 唾沫,口水[saliva](流口水[drool])
“比丘,若有内水界及外水界者,彼一切总说水界,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神也。
“如是慧观,知其如真,心不染著于此水界,是谓比丘不放逸慧。
 
“复次,比丘不放逸慧,若有比丘分别此身界:‘今我此身有内火界而受于生。’
“此为云何?谓热身、暖身、烦闷身、温壮身,谓消饮食,如斯之比,此身中余在内,内所摄火,火性热内,于生所受,是谓比丘内火界也。
(zhuàng) = 人体高大,肌肉壮实[tall and bigstrongrobust](增强[strengthen])
“比丘,若有內火界及外火界者,彼一切总说火界,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神也。
“如是慧观,知其如真,心不染著于此火界,是谓比丘不放逸慧。
 
“复次,比丘不放逸慧,若有比丘分别身界:‘今我此身有内风界而受于生。’
“此为云何?谓上风、下风、胁风、掣缩风、蹴风、非道风、节节行风、息出风、息入风,如斯之比,此身中余在内,内所摄风,风性动内,于生所受,是谓比丘内风界也。
= “上风、下风”:巴利本作Uddhangama Vata Adhogama Vata,上行风、下行风。
= “节节行风”:巴利本作Angamanganusarino Vata,流通于肢节的风。
= “息出风”:Passaso,即呼气。
= “息入风”:Assaso,即吸气。
= 汉译本举出「上风、下风、胁风、掣缩风、蹴风、非道风、节节行风、息出风、息入风」九种风,巴利本则仅列举:「上行风、下行风、在腹部之风、住腔之风、肢体循环风、出息风、入息风」七种风。
(xié) = 腋下肋骨所在的部分[the upper part of the side of the human body]
(chè) = 牵引,拉[pull](抽;拔[draw])
(cù) = 踩,踏[tread]([kick])
“比丘,若有内风界及外风界者,彼一切总说风界,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神也。
“如是慧观,知其如真,心不染著于此风界,是谓比丘不放逸慧。
 
“复次,比丘不放逸慧,若有比丘分别身界:‘今我此身有内空界而受于生。’
“此为云何?谓眼空、耳空、鼻空、口空、咽喉动摇,谓食啖含消,安徐咽住,若下过出,如斯之比,此身中余在内,内所摄空,在空不为肉、皮、骨、筋所覆,是谓比丘内空界也。
= “安徐咽住,若下过出”:安徐而住于咽,或者下过而出。
(yān) = 消化和呼吸的通道,位于鼻腔、口腔的后方,喉的上方,相应地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通称咽喉[pharynx](吞入;吞食[swallow]/yè = 填塞;充塞[fill])
“比丘,若有内空界及外空界者,彼一切总说空界,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神也。
“如是慧观,知其如真,心不染著于此空界,是谓比丘不放逸慧。
 
“比丘,若有比丘于此五界知其如真,知如真已,心不染彼而解脱者,唯有余识。
“此何等识?乐识、苦识、喜识、忧识、舍识。
= “比丘,若有比丘于此五界舍识”:巴利本作Athaparam Vinnanam Yeva Avasissati Parisuddham PariyodatamTena Vinnanena Kinci Janati.-Sukhan Ti Pi VijanatiDukkhan Ti Pi VijanatiAdukkhamasukhan Ti Pi Vijanati,其次,唯有清净而洁白的识余留下来,依此识知任何事物:了别「乐」,也了别「苦」,亦了知「不苦不乐」。
“比丘,因乐更乐故生乐觉,彼觉乐觉,觉乐觉已,即知觉乐觉。
= “因乐更乐故生乐觉即知觉乐觉:巴利本作Sukhavedaniyam……Phassam Paticca Uppajjat​​i Sukha Vedana.So Sukham Vedanam Vediyamano Sukham Vedanam Vediya Miti Pajanati,由于应感受乐之触而生乐受。彼正在感受乐受时,了知「我感受乐受」。触(Phassa),又作更乐。
= “更乐”:巴利本作Phassa,触。
= “觉”:巴利本作Vedana,受。
 
十二因缘 = Nidana,即构成有情生存之十二条件(即十二有支)。
三世
十二因缘
简释
 
过去二因
无明
Avijja
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
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
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
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
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
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
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
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
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
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痴暗、无明、大冥,是名无明。
Sankhara,身行、口行、意行。
 
现在五果
Vinnana,六识身 = 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名色
Namarupa,名 = 四无色阴,受阴、想所、行阴、识阴。
 = 四大、四大所造色。
六入
Salayatana,六内入处 = 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
Phassa,六触身 = 眼触身、耳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意触身。
Vedana,三受 =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现在三因
Tanha,三爱 = 欲爱、色爱、无色爱。
Upadana,四取 = 欲取、见取、戒取、我取。
Bhava,三有 = 欲有、色有、无色有。
 
未来二果
Jati,若彼彼众生,彼彼身种类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阴、得界、得入处、得命根,是名为生。
老死
Jara-marana
= 若发白露顶,皮缓根熟,支弱背偻,垂头呻吟,短气前输,拄杖而行,身体黧黑,四体班驳,暗钝垂熟,造行艰难羸劣。
= 彼彼众生,彼彼种类没、迁移、身坏、寿尽、火离、命灭,舍阴时到。
 
“若有比丘灭此乐更乐,灭此乐更乐已,若有从乐更乐生乐觉者,彼亦灭息止,知已冷也。
= “若有从乐更乐生乐觉者”:如有从乐更乐(乐触)而生乐觉(乐受)的话。
 
“比丘,因苦更乐故生苦觉,彼觉苦觉,觉苦觉已,即知觉苦觉。
“若有比丘灭此苦更乐,灭此苦更乐已,若有从苦更乐生苦觉者,彼亦灭息止,知已冷也。
 
“比丘,因喜更乐故生喜觉,彼觉喜觉,觉喜觉已,即知觉喜觉。
“若有比丘灭此喜更乐,灭此喜更乐已,若有从喜更乐生喜觉者,彼亦灭息止,知已冷也。
 
“比丘,因忧更乐故生忧觉,彼觉忧觉,觉忧觉已,即知觉忧觉。
“若有比丘灭此忧更乐,灭此忧更乐已,若有从忧更乐生忧觉者,彼亦灭息止,知已冷也。
 
“比丘,因舍更乐故生舍觉,彼觉舍觉,觉舍觉已,即知觉舍觉。
“若有比丘灭此舍更乐,灭此舍更乐已,若有从舍更乐生舍觉者,彼亦灭息止,知已冷也。
 
“比丘,彼彼更乐故生彼彼觉,灭彼彼更乐已,彼彼觉亦灭,彼知此觉从更乐,更乐本,更乐习,从更乐生,以更乐为首,依更乐行。
 
“比丘,犹如火母,因钻及人方便热相故,而生火也。
“比丘,彼彼众多林木相离分散,若从彼生火,火数热于生数受,彼都灭止息,则冷樵木也。
= “比丘,犹如火母则冷樵木也:巴利本作:比丘!犹如因为二木片之接触结合而生热、起火,由于彼等二木片分开放置于不同状态,几是彼所生之热,则其﹝热﹞灭,其﹝热﹞止息。
= 无木堆,火就不遍延,而息止。
(qiáo) = 薪柴[firewood]
“如是,比丘,彼彼更乐故生彼彼觉,灭彼彼更乐故彼彼觉亦灭!
“彼知此觉从更乐,更乐本,更乐习,从更乐生,以更乐为首,依更乐行。
“若比丘不染此三觉而解脱者,彼比丘唯存于舍,极清净也。
 
三痛/三受 = Tisso vedana,受,领纳之义。即内之六根,触对外之六境,所领纳之三种感觉。此三受通于眼等六根,亦通有漏无漏。或各自分成两种,与五识相应者,称为身受;与意识相应者,称为心受。
苦受
Dukkha-vedana,又作苦痛。即领纳违情之境相,令身心受逼迫。
乐受
Sukha-vedana,又作乐痛。即领纳顺情之境相,令身心适悦。
舍受
Upekha-vedana,又作不苦不乐受、不苦不乐痛。即领纳中容之境相,身心无有逼迫,亦无有适悦。
 
“比丘,彼比丘作是念:‘我此清净舍,移入无量空处,修如是心,依彼、住彼、立彼、缘彼、系缚于彼;我此清净舍,移入无量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修如是心,依彼、住彼、立彼、缘彼、系缚于彼。’
 
无色天/无色行天/无色界 = Arupa-dhatu,与欲界、色界共称三界。即指超越物质之世界,厌离物质之色想而修四无色定者死后所生之天界。谓此界有情之生存,固无色法、场所,从而无空间高下之别,然由果报之胜劣差别,则分为四阶级,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四空处,故又称四无色、四无色天、四无色处、四空天、四空、无色界诸天;若三界分为九地,则此四界相当于后半之四地,而一一附加‘地’字称呼,例如‘空无边处地’等。复以其属于天界,故有时亦一一附加‘天’字,称为‘空无边处天’等。
天寿
空无边处
Akasanancayatana,又作阿竭禅天、虚空知天、空知天、空无边处地、空无边处天、空处。乃四无色界之第一天,三界九地之一。指厌离形色之身,欣求虚空无边,由加行入空无边处定为因,所得定地之果报。由于厌离形色故无色蕴,仅由受、想、行、识之四蕴而成‘异熟生’。无色界虽无处所,然有果报之差别,故暂付‘处’之名。
20000大劫
识无边处
Vinnanancayatana,为四无色界之第二。又作识无边处、无边识处、识无边处地、无量识处天、识入处。略称识处。指厌离空无边处天,由识无边之定所招感之果报。即思惟清净眼等六种识之相,观察照了无边之识相,以先思惟无边之识相而修加行,展转引起第二无色定,称为识无边处。
40000大劫
无所有处
Akincanna-ayatana,谓厌患识无边处,修无所有处定,所感之异熟果;即超越识无边处定,观所缘皆无所有,思惟无所有之相,依此行力所生之处。又称无所有处天。四无色界之第三。
60000大劫
非想非非想处
Nevasannanasannayatana,非想非非想乃就此天之禅定而称之。此天之定心,至极静妙,已无粗想,故称非想;尚有细想,故称非非想。又作非非想天、无思想亦无无想天、有想无想智天、非想非非想天、非有想非无想处天。乃无色界之第四天。此天位于三界九地之顶上,故又称有顶天。
80000大劫
 
“比丘,犹工炼金上妙之师,以火烧金,锻令极薄;又以火燷,数数足火熟炼令净,极使柔软而有光明。
(duàn) = 打铁[forge](锤击[hammer])
(lán) = 同“燣”。焦黄色。/炒。
(liàn) = 用火烧制或用加热等方法使物质纯净、坚韧、浓缩[smeltrefine]
“比丘,此金者,于金师以数数足火熟炼令净,极使柔软而有光明已,彼金师者,随所施设,或缠缯彩,严饰新衣,指环、臂钏、璎珞、宝鬘,随意所作。
(lián) = 丝线纠结不解。/古同“连”。
(zēng) = 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silk fabrics]
(chuàn) = 臂镯的古称。俗称镯,镯子。用珠子或玉石等穿起来做成的镯子[bracelet]
缨络/璎珞(yīng luò) = Keyura,音译作枳由罗,由珠玉或花等编缀成之饰物。可挂在头、颈、胸或手脚等部位。印度一般王公贵人皆佩戴之。
(mán) = 头发美好的样子[<of hair> beautiful and long](戴在身上作装饰的花环。)
“如是,比丘,彼比丘作是念:‘我此清净舍,移人无量空处,修如是心,依彼、住彼、立彼、缘彼、系缚于彼;我此清净舍,移入无量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修如是心,依彼、住彼、立彼、缘彼、系缚于彼。’
 
“彼比丘复作是念:‘我此清净舍,依无量空处者,故是有为。
= “故是有为:本来也是属于有为法的。
“‘若有为者,则是无常;若无常者,即是苦也;若是苦者,便知苦。
“‘知苦已,彼此舍不复移入无量空处。
 
“‘我此清净舍,依无量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者,故是有为。
“‘若有为者,则是无常;若无常者,即是苦也;若是苦者,便知苦。
“‘知苦已,彼此舍不复移入无量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
 
“比丘,若有比丘于此四处以慧观之,知其如真,心不成就,不移入者,彼于尔时不复有为,亦无所思,谓有及无。
= “四处”:四无色界天处。
“彼受身最后觉,则知受身最后觉;受命最后觉,则知受命最后觉。
“身坏命终,寿命已讫,彼所觉一切灭息止,知至冷也。
 
“比丘,譬如燃灯,因油因炷,彼若无人更增益油,亦不续炷,是为前已灭讫,后不相续,无所复受。
(zhù) = 灯蕊[wick of an oil lamp](点燃[lightignitekindle])
“如是,比丘受身最后觉,则知受身最后觉;受命最后觉,则知受命最后觉。
“身坏命终,寿命已讫,彼所觉一切灭息止,知至冷也。
“比丘,是谓比丘第一正慧,谓至究竟灭讫,漏尽比丘成就于彼,成就第一正慧处。
“比丘,此解脱住真谛,得不移动。
“真谛者,谓如法也;妄言者,谓虚妄法。
“比丘,成就彼第一真谛处。
 
“比丘,彼比丘施说施若本必有怨家,彼于尔时放舍、吐离、解脱、灭讫。
= “若本必有怨家”:如果本来必有怨家的话。
“比丘,是谓比丘第一正惠施,谓舍离一切世尽,无欲、灭、息、止,比丘成就于彼,成就第一惠施处。
= “正惠施Ariya Caga
 
“比丘,彼比丘心为欲、恚、痴所秽,不得解脱。
 
三火/三垢/三毒 = Trivisa,指贪欲、嗔恚、愚痴(又称贪嗔痴、淫怒痴、欲嗔无明)三种烦恼。一切烦恼本通称为毒,然此三种烦恼通摄三界,系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中之最甚者,能令有情长劫受苦而不得出离,故特称三毒。此三毒又为身、口、意等三恶行之根源,故亦称三不善根,为根本烦恼之首。
贪爱/贪着/贪毒/贪欲/
Lobha/Raga,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即于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着心,引生五取蕴而产生诸苦。
嗔恚/嗔怒///
Dosa,系指对有情(生存之物)怨恨之精神作用。心所(心的作用)之名。
无明/愚痴/
Moha,谓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之精神作用。为心所(心之作用)之名。
 
“比丘,此一切淫、怒、痴尽,无欲、灭、息、止,得第一息。
= “息”:Upasama,止息、寂静。
“比丘,成就彼者成就第一息处。
 
“比丘,我者是自举,我当有是亦自举,我当非有非无是亦自举,我当色有是亦自举,我当无色有是亦自举,我当非有色非无色是亦自举,我当有想是亦自举,我当无想是亦自举,我当非有想非无想是亦自举,是贡高、是骄傲、是放逸。
= “自举”:巴利本作Mannita,妄想。
= “我当非有非无是亦自举我当非有想非无想是亦自举”:我当为非有非无,这也是自举;我当为色有,这也是自举;我当为无色有,这也是自举;我当为非有色非无色,这也是自举;我当为有想,这也是自举;我当为无想,这也是自举;我当为非有想非无想,这也是自举。
“比丘,若无此一切自举、贡高、骄傲、放逸者,意谓之息。
“比丘,若意息者,便不憎、不忧、不劳、不怖。
“所以者何?彼比丘成就法故,不复有可说憎者。
“若不憎则不忧,不忧则不愁,不愁则不劳,不劳则不怖,因不怖便当般涅槃: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说此法已,尊者弗迦逻娑利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
于是,尊者弗迦逻娑利见法得法,觉白净法,断疑度惑,更无余尊,不复由他,无有犹豫,已住果证,于世尊法得无所畏;即从座起,稽首佛足,白曰:“世尊,我悔过。
“善逝,我自首。
(shǒu) = [head](告发[informfinger]/自首,犯人自己到有关部门去交代罪行[surrender])
“如愚如痴,如不定,如不善解,不识良田,不能自知。
“所以者何?以我称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为君也。
= “君”:巴利本作Avuso,尊者。
“唯愿世尊听我悔过!我悔过已,后不更作。”
 
世尊告曰:“比丘,汝实愚痴,汝实不定,汝不善解,谓称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为君也。
“比丘,若汝能自悔过,见已发露,护不更作者;比丘,如是则于圣法、律中益而不损,谓能自悔过,见已发露,护不更作。”
发露 = 谓显露表白所犯之过失而无所隐覆。
 
佛说如是,尊者弗迦逻娑利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