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6日星期日

中阿含经-大品第十一《贫穷经第九》

卷二十九_念诵第三_大品第十一《贫穷经第九》
= “贫穷经”:本经叙说有欲而贫穷者为大苦;因为贫穷而举贷,被长息、责索所恼,财主数往求索、收缚为最大苦。若人无有信、戒、闻、施、慧,纵然多金银财宝,因无有力势法财,故亦贫穷,于圣法中称为不善贫穷。若于身、口、意造三恶业,则犹如贫而举债,必堕三涂苦。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世有欲人贫穷,为大苦耶?”
= “世有欲人贫穷,为大苦耶”:巴利本作Daliddiyam Bhikkhave Dukkham Lokasmim Kamabhogino Ti?比丘们!贫穷对于世间上有欲者是苦吗?
 
诸比丘白曰:“尔也,世尊。”
 
世尊复告诸比丘曰:“若有欲人贫穷举贷他家财物,世中举贷他家财物,为大苦耶?
= “举贷”:巴利本作Inadana,负债。
= “举贷他家财物:向人借用财物。
(dài) = 施予;给予[give](借出钱财[lendloan]/借入[borrow])
 
诸比丘白曰:“尔也,世尊。”
 
世尊复告诸比丘曰:“若有欲人举贷财物,不得时还,白曰长息,世中长息,为大苦耶?”
= “白曰长息”:巴利本作Vaddhim Patissunati,同意(增加)利息。
 
诸比丘白曰:“尔也,世尊。”
 
世尊复告诸比丘曰:“若有欲人长息不还,财主责索,世中财主责索,为大苦耶?”
= “责索”:巴利本作Codana,呵责。
(zé) = 索取<财物>[ask fordemand](责备[reproachblamereprove]/责任,差使[dutyresponsibility])
 
诸比丘白曰:“尔也,世尊。”
 
世尊复告诸比丘曰:“若有欲人财主责索,不能得偿,财主数往至彼求索,世中财主数往至彼求索,为大苦耶?”
= “数往至彼求索”:巴利本作Anucariya,追随。
(cháng) = 归还,赔偿[returngive backrefund](补偿,抵偿[pay])
 
诸比丘白曰:“尔也,世尊。”
 
世尊复告诸比丘曰:“若有欲人财主数往至彼求索,彼故不还,便为财主之所收缚,世中为财主收缚,为大苦耶?”
 
诸比丘白曰:“尔也,世尊。”
 
“是为世中有欲人贫穷是大苦,世中有欲人举贷财物是大苦,世中有欲人举贷长息是大苦,世中有欲人财主责索是大苦,世中有欲人财主数往至彼求索是大苦,世中有欲人为财主收缚是大苦。
“如是若有于此圣法之中,无信于善法,无禁戒、无博闻、无布施、无智慧于善法,彼虽多有金、银、琉璃、水精、摩尼、白珂、螺璧、珊瑚、琥珀、玛瑙、瑇瑁、砗磲、碧玉、赤石、琁珠,然彼故贫穷,无有力势,是我圣法中说不善贫穷也。
= “砗磲”:七宝之一,为海中大贝,栖热带海中,印度所产特多,可作种种饰品。
= “瑇瑁”:亦作玳瑁,为龟类动物,体长三尺余。其甲煮熟之则甚柔,可制各种装饰品。
= “然彼故贫穷,无有力势,是我圣法中说不善贫穷也”:然而他仍旧为贫穷,并没有力势(无功德法力),这就是在我的圣法中,可说就是不善的贫穷的人。
(kē) = 似玉的美石。白玛瑙[a jade-like stone]
(bì) = 平而圆,中心有孔的玉[a round flat piece of jade witha hole in it](玉的通称[jade])
(dài) = 同“玳”。玳瑁。动物名。龟鳖目海龟科。其背甲呈黄褐色,有黑斑,光润美丽,可长达一公尺,前宽后尖,可作装饰品。多分布于热带海洋。
(mào) = 天子所执的玉,用以合诸侯的圭,覆于圭上,故谓称为瑁[ceremonial jade]
(xuán) = 古同“璇”,美玉。
(gù) = 缘故,原因[causereason](原来。旧时的[ancientoldformer]/死亡[die]/故意,存心[deliberatelyon purpose]/仍,还是[still]/因此,所以[therefore])
 
七珍/七宝 = Satta ratana,即七种珍宝,指世间七种珍贵之宝玉。七宝指人间最宝贵的七种宝物,不同佛经对其内容说法不同。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是公认的,其他二宝有说是琥珀、珊瑚,有的说是真珠、玫瑰,还有说是玻璃<颇梨>的。/总称转轮圣王所拥有之七种宝。即: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又称主藏宝)与主兵臣宝(将军)。
从人,表示覆盖。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矿物。金属。
EnglishGold
一种白色金属,通称银子。
EnglishSilver
吠琉璃/毗琉璃/流璃/琉璃
Veluriya,意译青色宝、远山宝、不远山宝。为猫眼石之一种。种类有青、白、赤、黑、绿等各种颜色。其最大特色乃是具有‘同化’之性质,亦即任何接近琉璃之物,皆被琉璃之色所同化。
EnglishLapis lazuli/coloured glaze
砗磲(chē qú)
Musaragalva,大型贝类,生活在印度洋温暖水域的珊瑚礁中。
EnglishTridacninae/Giant clam
玛瑙
Asama,赤色宝之意。玛瑙在各种岩石中均有出现,它通常被认为和喷出岩共生,且在变质岩中常见。大部分的玛瑙都以喷出岩或远古熔岩中的结核的形式存在,由最初的熔融物里挥发成份所形成的空腔被硅酸盐成分沿壁一层一层凝结填充所形成。
EnglishAgate
赤珠
Lohitanka,又作赤宝、赤真珠。
珍珠
一种由软体动物(主要是牡蛎)生产的硬的、圆滑的产物。
English: Pearl
玫瑰
一种赤色的美石。
English: Red pearls
琥珀
植物的树脂化石,并非树的汁液,其状态透明似水晶,光亮如珍珠,色泽如玛瑙。
English: Amber
珊瑚
许多珊瑚虫的骨骼聚集物。
English: Coral
 
“彼身恶行,口、意恶行,是我圣法中说不善举贷也。
“彼欲覆藏身之恶行,不自发露,不欲道说,不欲令人诃责,不顺求;欲覆藏口、意恶行,不自发露,不欲道说,不欲令人诃责,不顺求,是我圣法中说不善长息也。
= “不欲道说”:不愿说出其罪而忏悔。
= “不顺求”:不顺求哀忏罪。
(dào) = 供行走的道路[roadwaypath](道德,道义、正义[morals]/说,讲[saytalkspeak]/指宇宙的本体及其规律[law])
“彼或行村邑及村邑外,诸梵行者见已,便作是说:‘诸贤,此人如是作、如是行、如是恶、如是不净,是村邑刺。’
(yì) = 国。古代称侯国为邑[state](指古代无先君宗庙的都城[city]/旧时县的别称[county])
“彼作是说:‘诸贤,我不如是作、不如是行、不如是恶、不如是不净,亦非村邑刺。’
“是我圣法中说不善责索也。
 
“彼或在无事处,或在山林树下,或在空闲居,念三不善念,欲念、恚念、害念,是我圣法中说不善数往求索也。
 
三不善觉/三恶觉/三界/三觉 = 指三种恶觉。乃凡夫所具三种障碍禅定之恶觉。
贪觉/欲觉
对世间可贪之事思量而起欲心。
恚觉/嗔觉
对世间怨憎之事思量而起嗔心。
恼觉/害觉
生憎嫉之心,起恼害他人之念。
 
“彼作身恶行,口、意恶行,彼作身恶行,口、意恶行已,因此缘此,身坏命终,必至恶处,生地狱中,是我圣法中说不善收缚也。
“我不见缚更有如是苦、如是重、如是粗、如是不可乐,如地狱、畜生、饿鬼缚也。
“此三苦缚,漏尽阿罗诃比丘已知灭尽,拔其根本,永无来生。”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世间贫穷苦,举贷他钱财,举贷钱财已,他责为苦恼。
 财主往求索,因此收系缚,此缚甚重苦,世间乐于欲。
= “世间乐于欲”:然而世间的人却乐于欲,就会有如此之苦的。
 于圣法亦然,若无有正信,无惭及无愧,作恶不善行。
 身作不善行,口意俱亦然,覆藏不欲说,不乐正教诃。
 若有数数行,意念则为苦,或村或静处,因是必有悔。
= 如果有数数而行〔常行恶业〕的话,意念则会为苦,或者行于村,或者在静处,因此之故,必定会有后悔的。
(yīn) = 甲骨文字形,象人在车席子上。“茵”的本字,坐垫,车垫[matcushion](原因[cause]/因而[thusas a result]/沿袭,承袭[follow]/依靠;凭借[depend onrely on])
 身口习诸行,及意之所念,恶业转增多,数数作复作。
 彼恶业无慧,多作不善已,随所生毕讫,必往地狱缚。
(qì) = 从“言”,表示本与言语有关。绝止;完毕[completesettledbe over]
 此缚最甚苦,雄猛之所离,如法得财利,不负得安隐。
= “雄猛”:Dhira,此处意指坚定勇猛之人。
= “不负得安隐”:不负于人的话,就会得安隐的。
(fù) = 恃,即依恃,凭仗[rely on](通“背”。背负。以背驮物。引申为负担[carry on the back]/欠债;欠缺;缺少[owelackbe short of])
 施与得欢喜,二俱皆获利,如是诸居士,因施福增多。
 如是圣法中,若有好诚信,具足成惭愧,庶几无悭贪。
= “庶几无悭贪”:就会庶几〔几乎,等于〕没有悭贪。
(shù) = 众多[numerous](几乎,将近,差不多[almost]/百姓;平民[the common people]/但愿,希冀[if only])
庶几(shù jī) = 表示希望的语气词,或许可以[maybe]/相近、差不多[almost]/三国及晋时称贤人为「庶几」[talent]
 已舍离五盖,常乐行精进,成就诸禅定,满具常弃乐。
= “满具常弃乐”:巴利本作Ekodi Nipako Sato,专一、谨慎、有正念。
= “满具常弃乐”:满具而常弃除欲乐。
 
五盖 = Panca nivarana,盖,覆盖之意。谓覆盖心性,令善法不生之五种烦恼。
对治
贪欲盖
Kama-cchanda,执着贪爱五欲之境,无有厌足,而盖覆心性。
不净观
瞋恚盖
Vyapada/byapada,于违情之境上怀忿怒,亦能盖覆心性。
慈心观
睡眠盖
Thina-middha,惛沈与睡眠,皆使心性无法积极活动。
精进观
掉悔盖
Uddhacca-kukkucca,心之躁动(掉),或忧恼已作之事(悔),皆能盖覆心性。
数息观
怀疑盖
Vicikiccha,于法犹豫而无决断,因而盖覆心性。
信心
 
 已得无食乐,犹如水浴净,不动心解脱,一切有结尽。
 无病为涅槃,谓之无上灯,无忧无尘安,是说不移动。”
= “无尘安”:Virajam Khemam,离尘安稳。
无上灯 = 涅槃之总名,以能照破烦恼之昏暗故也。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