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31日星期六

增一阿含经-卷第二十三《增上品第三十一》

卷第二十三_四法_增上品第三十一
 
#265、本经叙说佛为生漏婆罗门说闲居静处修道之法。中部Bhayabherava-sutta(怖骇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生漏婆罗门往至世尊所,共相问讯,在一面坐。
= “生漏”:Janussoni,又作生闻。
= “婆罗门”:Brahmana,译为净行、梵行。为印度四种姓阶级之首,自谓先祖从梵天之口生,为最尊贵,以习诵吠陀、司掌祭祀为业。
尔时,婆罗门白世尊曰:“在闲居穴处,甚为苦哉!独处只步,用心甚难!”
= “只步:单独而行。
(zhī) = 鸟一只[a bird](引申为凡物之单者曰只。单一[single]/孤独[alone])
 
世尊告曰:“如是,梵志,如汝所言:‘闲居穴处,甚为苦哉!独处只步,用心甚难!’
“所以然者?我曩昔未成佛道时,为菩萨行,恒作是念:‘在闲静穴处,甚为苦哉!独处只步,用心甚难!’”
(nǎng) = 以往,过去[formerpast]
 
婆罗门白佛言:“若有族姓子,以信坚固,出家学道,今沙门瞿昙最为上首,多所饶益,为彼萌类而作奖导。”
(méng) = 草木的芽[bud](草木发芽[sprout]/比喻事情刚刚显露的发展趋势或情况;开端[beginning]/通“民”、“氓”。人民[the people])
(jiǎng) = 驱使狗猛进[instigate dog to push ahead](劝勉;鼓励[encourage]/称许,赏识[praise])
 
世尊告曰:“如是,婆罗门,如汝所言:‘诸有族姓子,以信坚固,出家学道,我最为上首,多所饶益,与彼萌类而作奖导。’
“设彼见我皆起惭愧,诣山泽之中闲静穴处。
(zé) = 光泽,润泽[lustre](水深的湖泽或水草丛杂的湖泽[marsh]/雨和露[rain and dew])
山泽(shān zé) = 山林与川泽。/泛指山野。
(xué) = 土窟窿,地洞[cavehole](挖凿;洞穿[dig])
 
“我尔时便作是念:‘诸有沙门、婆罗门身行不净,亲近闲居无人之处;身行不净,唐劳其功,不是真行,畏恶不善法。
= “身行不净”:巴利本作Aparisuddhakayakammanta(诸身作业不净)。
= “不是真行,畏恶不善法”:并不是真正的行持,不是畏恶不善之法。
(táng) = 大话[exaggerativeboastfulbig words](空;徒然[in vainfor nothingto no avail]/朝代名。唐朝[Tang Dynasty]/中国[China])
“‘然我今日身行非为不净,亲近闲居之处;诸有身行不净,亲近闲静之处者,此非我之所有。
= 然而我现在的身行,并不是不净,而亲近于闲居之处的;如果诸有身行不净,而去亲近闲静之处的话,这并不是我之所有的。
“‘所以然者?我今身行清净,诸阿罗汉身行清净者,乐闲居穴处,我最为上首。’
“如是,婆罗门,我自观身所行清净,乐闲居之处,倍复喜悦。
 
“我尔时便作是念:‘诸有沙门、婆罗门意行不清净,命不清净,亲近闲居无人之处,彼虽有此行,犹不真正,恶不善法彼皆悉备具,此非我有。
“‘所以然者?我今所行身、口、意、命清净。
“‘有沙门、婆罗门身、口、意、命清净,乐在闲居清净之处,彼则我所有。
“‘所以然者?我今所行身、口、意、命清净。
“‘诸有阿罗汉身、口、意、命清净者,乐在闲静之处,我最为上首。’
= “命清净”:Parisuddhajiva,诸生活清净,即正命。
“如是,婆罗门,当我身、口、意、命清净,在闲静之处时,倍增喜悦。
 
“尔时,我便作是念:‘是谓沙门、婆罗门多所畏惧,处在闲静之处,尔时便畏惧恶不善法。
“‘然我今日永无所畏,在无人闲静之处,谓诸沙门、婆罗门有畏惧之心,在闲静处,谓彼非我有。
“‘所以然者?我今永无畏惧,在闲静之处而自游戏;诸有畏惧之心在闲居者,此非我有也。
“‘所以然者?我今已离苦患,不与此同也。’
(huàn) = 担忧,忧虑[worry about](祸患,祸害[calamitytroubleperil]/疾病;毛病[disease]/苦于[suffer from]/憎恶;讨厌;厌烦[detest])
“如是,婆罗门,我观此义已,无有恐怖,增于喜悦。
 
“诸有沙门、婆罗门毁彼自誉,虽在闲居之处,犹有不净之想。
= “毁彼自誉”:如果毁谤他人,而自称誉的话。
“然我,梵志,亦非毁他,复非自誉;诸有自叹复毁他者,此非我有。
“所以然者?我今无有慢故,诸贤圣无有慢者,我最为上首。
“我观比义已,倍复喜悦。
 
“诸有沙门求于利养,不能自休,然我今日无有利养之求。
(xiū) = 休息[rest](停止、中止或结束[cease]/吉庆[auspicious])
“所以然者?我今无求于人,亦自知足;然我知足之中,我最为上首。
“我观此义已,倍复欢喜。
 
“诸有沙门、婆罗门心怀懈怠,不勤精进亲近闲静之处,彼非我有。
/懈怠 =  Kusita,心所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为‘勤’之对称。即指懒惰之状态。除意谓不积极修善行之精神作用外,并有积极行恶之含义。
“所以然者?我今有勇猛之心故,中不懈倦;诸有贤圣勇猛之心者,我最为上首也。
“我自观此义已,倍增欢喜。
 
“我尔时复作是念:‘诸有沙门、婆罗门多诸忘失,居在闲处,虽有此行,犹有恶不善法,然我今日无有诸忘失。
‘设复,梵志,有忘失之人者,彼非我有;诸有贤圣之人不忘失者,我最为上首。’
“我今观此义已,在闲居处,倍增欢喜。
 
“尔时,我复作是念:‘诸有沙门、婆罗门意乱不定,彼便有恶不善法,与恶行共并。
“‘然我今日意终不乱,恒若一心;诸有乱意心不定者,彼非我有。
“‘所以然者?我恒一心,设有贤圣心一定者,我最为上首。’
“我今观此义已,虽居闲静之处,倍增欢喜。
 
“我尔时复作是念:‘诸有沙门、婆罗门愚痴暗冥,亦如群羊。
“‘彼人便有恶不善法,彼非我有;然我今日恒有智慧,无有愚痴,处在闲居。
“‘设有如此行者,彼非我有,我今智慧成就。
“‘诸有贤圣智慧成就者,我最为上首。’
“我今观此义已,虽在闲居,倍增欢喜。
 
“我当在闲居之中时,设使树木摧折、鸟兽驰走,尔时我作是念:‘此是大畏之林。’
(cuī) = 折断[break](摧毁,破坏,毁坏[destroy])
“尔时复作是念:‘设使畏怖来者,当求方便,不复使来。
“‘若我经行有畏怖来者,尔时我亦不坐卧,要除畏怖,然后乃坐。
“‘设我住时有畏怖来者,尔时我亦非经行,亦复不坐,要使除其畏怖,然后乃坐。
“‘设我坐时有畏怖来者,尔时我不经行,要除畏怖,然后乃坐。
“‘若我卧时有畏怖来者,尔时我亦非经行,亦复不坐,要使除其畏怖,然后乃卧。’
 
“梵志当知:诸有沙门、婆罗门日夜之中不解道法,我今说彼人极为愚惑。
“然我,梵志,日夜之中解于道法,加有勇猛之心,亦不虚妄,意不错乱,恒若一心,无贪欲想,有觉、有观,念持喜、乐,游于初禅;是谓,梵志,是我初心于现法中而自娱乐。
“若除有觉、有观,内有欢喜,兼有一心,无觉、无观,定念喜,游于二禅;是谓,梵志,第二之心于现法中而得欢乐。
“我自观知内无念欲,觉身快乐,诸贤圣所希望,护念欢乐,游于三禅;是谓,梵志,第三之心。
= “我自观知内无念欲游于三禅”:巴利本作:「离喜染,舍住、正念、正智,以身正受乐,即圣者所谓:已成就舍、念、乐住之第三禅而住者。」
“若复苦乐已除,无复忧喜,无苦无乐,护念清净,游于四禅;是谓,梵志,第四增上之心,而自觉知游于心意。
“当我在闲居之时,有此四增上之心。
 
四静虑天/四静虑处/四生静虑/生静虑/四禅天 = 指修习四禅定所得报果之色界天,或指居于此界之众生。
四禅天
舍念清净地
Catuttha-jhana,此天较三禅天又脱离了“离喜妙乐”的情感,境界更高,唯有舍清净、念清净、不苦不乐受和心注一境等特性。离前喜、乐,清净平等,住舍受正念。
三禅天
离喜妙乐地
Tatiya-jhana此天较二禅天又断离了喜乐等情感,唯有行舍、正念、正知、受乐和专心五种特性。离前喜贪,心悦安静,有胜妙乐。
二禅天
定生喜乐地
Dutiya-jhana此天较初禅天又脱离了寻、伺等心理活动,内心明净,稳定住于喜乐的境界中。亦即无寻无伺,无觉无观。
初禅天
离生喜乐地
Pathama-jhana,此天远离欲界恶法,众生心生喜乐。寻,旧译作‘觉’,为心之粗分别作用;伺,旧译作‘观’,为心之细分别作用。以得此禅定之人仍有寻、伺作用,故又称‘有觉有观’。
 
“我以此三昧之心,清净无瑕秽,亦无结使,得无所畏,自识宿命无数劫事。
(xiá) = 玉上的斑点[red flaw](比喻人或事物显露出来的缺陷、缺点或小毛病[defect])
“尔时,我忆宿命之事,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三十、四十、五十、百生、千生,成败之劫,皆悉分别:‘我曾生彼,字某、名某,食如是之食,受如是苦乐,从彼终而此间生,死此生彼。’
“因缘本末,皆悉明了。
“梵志当知:我初夜时而得初明,除其无明,无复暗冥,心乐闲居而自觉知。
= “初明Pathama-vijja,指宿命智证明。
= “我初夜时而得初明心乐闲居而自觉知”:巴利本作:「此是我于夜之初更所证得之第一智,无智灭而智生,暗灭而明生,此是唯有对住于不放逸、热心、精勤者[而显现]。」
 
六时 = 指昼夜六时。乃将一昼夜分为六时,即晨朝、日中、日没(以上为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以上为夜三时)。
初日分/晨朝
Pubbanha06:00-10:00
昼三时
中日分/日中
10:00-14:00
后日分/日没
14:00-18:00
初夜
18:00-22:00
夜三时
中夜
Majjhima-yama22:00-02:00
后夜
02:00-06:00
 
“复以三昧心无瑕秽,亦无结使,心意在定,得无所畏。
“复知众生生者、死者,我复以天眼观众生类,生者、死者,善色、恶色,善趣、恶趣,若好、若丑,随行善恶,皆悉分别。
“诸有众生身行恶,口行恶,意行恶,诽谤贤圣,恒怀邪见,与邪见相应,身坏命终,生地狱中。
“诸有众生身行善行,口修善行,意修善行,不诽谤贤圣,恒修正见,与正见相应,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
“复以天眼清净无瑕秽,观众生类,生者、死者,善色、恶色,善趣、恶趣,若好、若丑,随其行本,皆悉知之。
“梵志当知:若中夜时得第二明,无复暗冥,而自觉知乐于闲居。
= “第二明”:Dutiya-vijja,指生死智证明。
 
“我复以三昧心清净无瑕秽,亦无结使,心意得定,得无所畏,得尽漏心,亦知此苦如实不虚。
“当我尔时得此心时,欲漏、有漏、无明漏心得解脱;已得解脱,便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
“是谓,梵志,我后夜时得第三明,无复暗冥。
= “第三明Tatiya-vijja,指漏尽智证明。
 
三有漏/三漏 = Tayo asava,指令有情留住于三界之欲漏、有漏、无明漏等三种烦恼。
四漏 漏,Asava,为烦恼之异名。具备漏这个特征的法,称为有漏法。
欲有漏/欲漏
Kamasava,因欲贪而起的烦恼;欲界众生的烦恼。
有漏
Bhavasava,因生存而引起的烦恼;色界与无色界众生的烦恼。
无明漏
Avijjasava,无明引发的烦恼。
见漏
Ditthasava,指三界之见惑。
 
“云何,梵志,颇有此心:如来有欲心、瞋恚心、愚痴心,未尽在闲居之处?
“梵志,莫作是观!所以然者?如来今日诸漏永除,恒乐闲居,不在人间,然我今日观此二义已,乐闲居之处。
= “人间”:指人类聚居处,如「人间游化」、「人间乞食」。
= “二义”:自度、度人。
“云何为二?又自游闲居之处,兼度众生,不可称计。”
 
尔时,生漏梵志白佛言:“以为众生愍度一切。”
= 为了众生,而愍念度化一切众生就是了。
梵志复白佛言:“止!止!世尊,所说过多,犹如偻者得伸,迷者得道,盲者得眼目,在暗见明;如是,沙门瞿昙无数方便而为说法。
(lǚ) = 弯腰[bend](驼背的人[crooked])
“我今归佛、法、众,自今以后受持五戒,不复杀生,为优婆塞。”
优婆塞五戒/优婆塞戒/五戒 = Panca-sila,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在小乘经量部中,受三归依即成优婆塞,准许五戒分别受持;说一切有部则须先受三归依,后具受五戒,始名优婆塞,故不许五戒分别受持。
 
尔时,生漏梵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66、本经叙说优填王向一比丘问禅中间事,比丘默然不答,佛劝导该比丘,当求方便,持慈、悲、喜、护四等心,教众生善知识、父母及知亲等,恭敬三宝,受持戒律。
 
闻如是:一时,佛在拘深瞿师园中,过去四佛所居之处。
= “拘深瞿师园”:Kosambi Ghositarama,即拘舍弥城瞿师罗长者所布施之林园。
= “四佛”:指今贤劫最初出现之四佛:(一)拘留孙(Kakusandha),(二)拘那含(Konagamana),(三)迦叶(Kassapa),(四)释迦牟尼(Sakya-muni)。见长阿含第1经大本经。
 
尔时,王优填及五百女人、舍弥夫人等,欲诣园观游戏。
= “优填”:Udena,即印度十六大国之婆蹉(Vamsa)国国王,以「拘深」(或作拘舍弥、憍赏弥)为都城。
当于尔时,舍卫城中有一比丘,便作是念:“与世尊别久,欲往礼敬、承受、问讯。”
尔时,彼比丘到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食后,除去衣钵坐具,又以神足飞在虚空,往诣拘深园中。
尔时,彼比丘还舍神足,往诣林中,在一闲静之处,结跏趺坐,正身正意,系念在前。
= “神足”:Iddhi-patihariya,神通、神变。
 
尔时,舍弥夫人将五百女人等,往到此林。
是时,舍弥夫人遥见比丘以道神足在树下坐,见已,往至比丘前,头面礼足,在前叉手而住;及五百夫人皆悉头面礼足,亦复叉手而围绕之。
 
尔时,优填王遥见五百女人叉手,绕此比丘而住,见已,便作是念:“此中必当有群鹿!若当有杂兽,必然不疑。”
尔时,王乘马急走,往诣女人聚中。
 
是时,舍弥夫人遥见王来,便作是念:“此优填王极为凶恶,备能取此比丘害之。”
(bèi) = 谨慎、警惕[cautious](完备;齐备[complete]/准备;预备[prepare])
是时,夫人举右手白王曰:“大王当知:此是比丘,勿复惊怖!”
 
是时,王即下马舍弓,来至比丘所,谓比丘言:“比丘,与我说法。”
 
是时,彼比丘即举眼仰观王,默然不语。
 
尔时,王复语比丘曰:“速与我说法!”
 
尔时,比丘复举眼仰观王已,默然不语。
 
是时,王复作是念:“我今可问禅中间事:若当与我说者,当供养之,尽其形寿,施与衣被、饮食、床敷卧具、病瘦医药;设不与我说者,当取杀之!”
尔时,王复语比丘言:“比丘,与我说法。”
尔时,彼比丘亦默然不对。
 
尔时,树神即知其心,便遥化作鹿群,欲乱王耳目,使起异想。
是时,王遥见鹿已,便作是念:“今且舍此沙门,沙门竟当何所至凑!”
= “沙门竟当何所至凑”:量你也不能逃到那里去的!
(còu) = 水流会合[converge](聚集[gather together]/奔向;趋[hurry to])
即乘马往射群鹿。
 
是时,夫人白道人曰:“比丘,今为所诣?”
(yì) = 前往,去到[go to](<学问等>所达到的境地[attainment])
 
比丘曰:“欲至四佛住处往觐世尊。”
(jìn) = 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帝王。朝见[go to courtpresent oneself before<a monarch>](进见,访谒[meet with])
 
夫人白言:“比丘,今正是时,速往所在,勿复住此,为王所害者,罪王甚重。”
 
是时,彼比丘即从座起,收摄衣钵,飞在虚空,远逝而去。
(shì) = 去;往[goleavebe away from](死亡,去世[diepass away])
是时,夫人见道人在虚空中高飞而去,便遥语王曰:“唯愿大王观此比丘有大神足,今在虚空踊没自在;今此比丘尚有此力,何况释迦文佛而可及乎?”
(yǒng) = 往上跳[jump up]
 
是时,彼比丘到瞿师园中,还舍神足,以常凡法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世尊问比丘曰:“云何,比丘,在舍卫城劳于夏坐乎?随时乞食不亦倦耶?”
 
比丘曰:“我在舍卫城实无所倦。”
 
佛语比丘:“今日何故来至此间?”
 
比丘白佛:“故来觐尊,问讯起居。”
 
世尊告曰:“汝今见我及见此四佛住处耶?汝今得脱王手甚为大奇,汝何为不与王说法?又复优填王作是言:‘比丘,今当为我说法,汝今何故不为我说法?’
“若当比丘与王说法者,优填王极怀欢喜,已有欢喜,尽其形寿供养衣被、饮食、床敷卧具、病瘦医药。”
 
是时,比丘白佛言:“时,王欲问禅中间事,是故不报此义耳!”
= 当时,大王欲问禅的中间之事(有关于入定的事),因此之故,才不回答此义的内容的!
 
世尊告曰:“汝比丘,何故不与王说禅中间事?”
 
比丘报曰:“优填王用此禅为?本怀凶暴,无有慈心,杀害众生不可称计,与欲相应,三毒炽盛,没在深渊,不睹正法,习惑无知,诸恶普集,行于憍慢,依王力势,贪著财宝,轻慢世人,盲无有眼,此人复用禅为?
= “此人复用禅为”:这种人又用禅作什么?
(dǔ) = 见,看见[see]
(shì) = 权力;权势[power and authoritypower and influence](力量;威力[forceinfluence])
“夫禅定法,诸法中妙,难可觉知,无有形相,非心所测,此非常人所及,乃是智者所知。
“以是之故,不与王说法。”
 
是时,世尊告曰:“若有朽故之衣,要须浣之乃净。
(xiǔ) = 腐烂[decayedrotten](衰老;衰弱[senileold])
(huàn) = 洗衣服[wash](洗涤,涤除[washeliminate])
“极盛欲心,要当观不净之想,然后乃除。
“若瞋恚盛者,以慈心除之。
“愚痴之暗,以十二缘法然后除尽。
= “十二缘法”:又作十二支缘起(Dvadasanga-paticcasamuppada),即十二因缘,指众生流转生死因果相依之关系,共有十二支分类。即无明(Avijja)、行(Samkhara)、识(Vinnana)、名色(Namarupa)、六入(Salayatana)、触(Phassa)、受(Vedana)、爱(Tanha)、取(Upadana)、有(Bhava)、生(Jati)、老死(Jaramarana)。
“比丘,何故不与优填王说法?设当与说法者,王极欢喜,正使极盛之火犹可灭之,何况人哉?”
 
尔时,彼比丘默然不语。
 
尔时,佛告比丘:“如来处世,甚奇!甚特!设天、龙、鬼、神、乾沓惒问如来义者,吾当与说之;若使国王、大臣、人民之类问如来义者,亦当与说之;若刹利四姓来问义者,亦当与说之。
= “乾沓惒”:Gandhabba,又作干闼婆,译为香神、乐神,八部众之一,为帝释天司雅乐之神。
(tà) = 话多[talkativeverbose]
(hè) = 古均同“和”。
“所以然者?今日如来得四无所畏,说法无有怯弱;亦得四禅,于中自在,兼得四神足,不可称计,行四等心。
(qiè) = 胆小,畏缩[cowardlytimid](害怕;畏惧[be afraid])
 
四无畏/四无所畏 = Cattari Vesarajjani,谓佛菩萨说法时具有四种无所惧畏之自信,而勇猛安稳。佛之四无所畏(梵Catvari Tathagatasya Vaisaradyani),为十八不共法之一科。据增一阿含经卷十九、卷四十二等载,即:
诸法现等觉无畏
Sarva-dharmabhisambodhi-vaisaradya,又作一切智无所畏、正等觉无畏、等觉无畏。谓对于诸法皆觉知,住于正见无所屈伏,具无所怖畏之自信。
一切漏尽智无畏
Sarvasrava-ksaya-jnana-vaisaradya,又作漏永尽无畏、漏尽无所畏、漏尽无畏。谓断尽一切烦恼而无外难怖畏。
障法不虚决定授记无畏
Antarayika-dharmananyathatva-niscita-vyakarana-vaisaradya,又作说障法无畏、说障道无所畏、障法无畏。谓阐示修行障碍之法,并对任何非难皆无所怖畏。
为证一切具足出道如性无畏
Sarva-sampad-adhigamaya Nairyanika-pratipat-tathatva-vaisaradya,又作说出道无畏、说尽苦道无所畏、出苦道无畏。即宣说出离之道而无所怖畏。
 
“是故如来说法无有怯弱,非罗汉、辟支佛所能及也,是故如来说法亦无有难。
= “辟支佛”:Paccekabuddha,又作辟支迦罗,译为独觉,为无师友之教导,靠自己觉悟而成道,故名独觉。
“汝今,诸比丘,当求方便,行四等心:慈、悲、喜、护。
 
四梵行/四梵住/四平等心/四等心/四等/四心/四无量心/四无量 = Catasso appamannayo,即佛菩萨为普度无量众生,令离苦得乐,所应具有之四种精神。盖从心而言,平等缘于一切,故称四等、四等心。若从所缘之境而言,其所缘之众生无量,故称四无量。源自于古印度婆罗门教,后为佛教所沿用。
慈心/慈无量心
Metta appamana,缘无量众生,思惟令彼等得乐之法,而入‘慈等至’,称为慈无量。
悲无量心
Karuna appamana,悲,悯伤之意。即济拔无量众生苦之心。指菩萨悯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故称悲无量心。
喜无量心
Mudita appamana,即见无量众生离苦得乐而生喜悦之心。
舍心/舍无量心
Upekkha appamana,对无量之众生无爱无憎,住于平等之心。即舍怨亲、喜乐、苦忧等念之心,并能舍贪、嗔、痴之烦恼。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所以然者?若比丘所为众生善知识,遇及一切父母知亲,尽当以四事教令知法。
= 如比丘所为众生的善知识,以及遇到一切父母知亲的话,都尽应以四事法教令他们知法。
“云何为四?一者、当恭敬于佛,是时如来者,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度人无量;
 
佛陀十号,依次略解于下:
如来
Tathagata,如实达于真理者。
无所著
Arahant,又作阿罗汉、应供,即值得(应)受到尊敬、供养、奉事之人。
等正觉
Sammasambuddha,又作正遍知、三藐三佛陀。
明行成为
Vijjacaranasampanna,“明”,谓智慧;“行”,谓身、口、意三妙行;“成为”,谓完全具足。“明行成为”,即谓完全具足智慧与身、口、意三业之德行者。
善逝
Sugata,如实去彼岸,不再退没生死海者。
世间解
Lokavidu,又作知世间,能了知一切有情、非有情之世界之人。
无上士
Anuttara,至上之人,即无人能出其上。
道法御
Purisadamma Sarathi,又作调御丈夫,能调伏其他一切人者。
天人师
Sattha Deva-manussanam,堪任诸天与人类之导师者。
众祐
Bhagavant,又作世尊。
 
“当求于法,修行正真之法,除秽恶之行,此是智者之所修行;
“复当方便供养众僧,如来众者,恒共和合,无有诤讼,法成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知见成就,所谓四双八辈、十二贤士,此是如来圣众,可尊、可贵,世间无上福田;
(sòng) = 争论[arguedispute](打官司[go to courtbring a case to court]/诉讼者[plarntiff and defendant])
 
无漏五蕴/无等等五蕴/五分法身 = Panca-dhamma-kkhandha,乃大小乘之无学位(最高之悟境),即佛及阿罗汉之自体所具备之五种功德。五分法身之次第历然,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脱,由解脱而有解脱知见。戒、定、慧三者就因而受名,解脱、解脱知见二者就果而付名,然此五者均为佛之功德。以此五法而成佛身,则称为五分法身。
戒蕴/戒众/戒品/戒身
修因
Sila-kkhandha,指无漏之身、语二业。
定蕴/定众/定品/定身
Samadhi-kkhandha,即无学之空、无愿、无相等三三昧。
慧蕴/慧众/慧品/慧身
Panna-kkhandha,即无学之正见、正知。
解脱蕴/解脱众/解脱品/解脱身
结果
Vimutti-kkhandha,即与正见相应之胜解。
解脱所见身/解脱知见蕴/解脱知见众/解脱知见品/解脱知见身
Vimutti-nana-dassana-kkhandha,即无学之尽智、无生智。
 
四双八辈 = Cattari-purisa-yugani Attha Purisa-puggala,又作四向四果。为声闻进修之四项次第和四种果位。向、果为一双,其四双,即八辈。八辈指预流向(须陀洹向)、预流果(须陀洹果)、一来向(斯陀含向)、一来果(斯陀含果)、不还向(阿那含向) 、不还果(阿那含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参阅增一阿含地主品第195经。
向须陀洹
又作须陀洹向、预流向(Sotapatti-magga),向预流果作证者,彼随信行者,随法行者,而尚未断三结得初果者。参阅杂阿含卷29831832833经。
成须陀洹
又作预流果(Sotapatti-phala),译为入流,预入圣者之流,入流者断身见、戒取、疑三结,断此三结,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趣三菩提,七番天上人间往返生死,后究竟苦边。
向斯陀含
又作斯陀含向(Sakadagami-magga),向一来果作证,彼受生处不一,或于天中三二家受生,或于人中三二家受生,而尚未得斯陀含果者。
得斯陀含道
又作斯陀含果(Sakadagami-phala)、一来果,译为一来,谓当于欲界之天上人间,各受生一次。一来者,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
向阿那含
又作阿那含向(Anagami-magga),不还道,向不还果作证,彼一种子道而尚未得阿那含果者。
得阿那含道
又作阿那含果(Anagami-phala)、不还果,译为不来,谓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不来者,断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五下分结,得生般涅槃,阿那含不复还生此世。
向阿罗汉
又作阿罗汉向(Arahattaphala-sacchikiriyaya Patipanno),向阿罗汉果作证,尚未证得阿罗汉果者。参阅中阿含第127经福田经。
得阿罗汉道
又作阿罗汉果(Arahatta-phala),译为杀贼、应供,彼学戒、定、慧满足,如是知、如是见,欲有漏心解脱、有有漏心解脱、无明有漏心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参阅中阿含第127经福田经。
 
“复当劝助使行贤圣法、律,无染无污,寂静无为。
劝助(quàn zhù) = 鼓励扶助。
“若有比丘欲行道者,普共行此四事之法。
“所以然者?法之恭养三尊,最尊、最上,无能及者。
= “三尊”:指佛、法、圣众。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67、本经叙说乐行迹所行愚惑、乐行迹所行速疾、苦行迹所行愚惑、苦行迹所行速疾等四事行迹,比丘当舍前三行迹,奉行后一行迹。参阅增支部Vitthata(广布)。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事行迹。
 
四事行迹 = 又作四道、四通行(Catasso Patipada),即通达四谛之理而趣向涅槃之四种无漏圣道。
乐迟通行
Sukha Patipada Dandhabhinna,即乐行迹所行愚惑。
乐速通行
Sukha Patipada Khippabhinna,即乐行迹所行速疾。
苦迟通行
Dukkha Patipada Dandhabhinna,即苦行迹所行愚惑。
苦速通行
Dukkha Patipada Khippabhinna,即苦行迹所行速疾。
 
“云何为四?有乐行迹所行愚惑,此名初行迹;复有乐行迹所行速疾;复有苦行迹所行愚惑;复有苦行迹所行速疾。
 
“彼云何名为乐行迹所行愚惑?
或有一人贪欲炽盛,瞋恚、愚痴炽盛,所行甚苦,不与行本相应,彼人五根愚暗,亦不捷疾。
(jié) = 战利品[spoils of warwar trophies](敏捷;迅速[quickly])
“云何为五?所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根 = Pancindriyani,指五无漏根。此五者对于降伏烦恼、引入圣道具有增上之作用,故称五根。为三十七道品中之第四科。此五者皆为能生起一切善法之根本,故称为五根。又‘根’有增上、出生等之义,上记五种能令人出生无漏圣道,故称为五根。
信根
Saddhindriyam,信三宝、四谛等之道理者。
进根
Viriyindriyam,又作精进根、勤根。勇猛修善法者。
念根
Satindriyam,忆念正法者。
定根
Samadhindriyam,使心止于一境而不散失者。
慧根
Pannindriyam,由定中观智所起,而了知如实之真理者。
 
“若以愚意求三昧尽有漏者,是谓名为乐行迹钝根得道者也。
= “或有一人贪欲炽盛名为乐行迹钝根得道者也”:巴利本作「有一类人,自然地不生起激烈的贪欲者,不常受由贪欲生起之苦、忧;也自然地不生起激烈的瞋恚…;也自然地不生起激烈的愚痴,不常受由痴生起之苦、忧。于彼现起软之五根时…彼由于此等五根之软性,故对于灭尽有漏,获得迟钝之无间[道定]。比丘!此名乐迟通行。」
 
“彼云何名为乐根行迹速疾?
“或有一人无欲、无淫;然于贪欲,恒自偏少不殷勤,为瞋恚、愚痴极为减少,五根捷疾,无有放逸。
(piān) = 不正,倾斜[leaningslantinginclinedtilted](假借为“遍”。普遍[allovereverywhere]/旁;一方[side]/倾侧[inclinetilt])
(yīn) = 盛乐[grand music]([grand]/深,深切[deep]/恳切[earnest]/古都邑名[Yin city])
“云何为五?所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谓五根。
“然得五根,成于三昧,尽有漏,成无漏,是谓名为利根行于道迹也。
= “或有一人无欲名为利根行于道迹也:巴利本作:「有一类补陀伽罗(人),自然地不生起激烈的贪欲者,不常受由贪欲生起之苦、忧;也自然地不生起激烈的瞋恚,不常受由瞋恚生起之苦、忧;自然地不生起激烈的痴,不常受由痴生起之苦、忧。于彼现起增上之五根时…彼由于此等五根之增上,故对于灭尽有漏,获得速疾之无间[道定]。比丘!此名乐速通行。」
 
“彼云何名为苦行迹行于愚惑?
“或有一人淫意偏多,瞋恚、愚痴炽盛。
“彼以此法而自娱乐,尽有漏,成无漏,是谓名为苦行迹钝根者也。
= “或有一人淫意偏多名为苦行迹钝根者也:巴利本作:「有一类人,自然地会生起激烈的贪欲者,常受由贪欲生起之苦、忧;也自然地会生起激烈的瞋恚者,常受由瞋恚生起之苦、忧;也自然地会生起激烈的愚痴者,常受由愚痴生起之苦、忧。于彼现起软之五根…彼由于此等五根之软性,故对于灭尽有漏,获得迟钝之无间[道定]。比丘!此名苦迟通行。」
 
“云何苦行迹行于速疾?
“于是,或有一人少欲、少淫,无有瞋恚,亦不起想,行此三法。
“尔时,有此五根,无有缺漏。
“云何为五?所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谓为五。
“彼以此法得三昧,尽有漏,成无漏,是谓苦行迹利根者也。
= “或有一人少欲少淫苦行迹利根者也:巴利本作:「有一类人,自然地会生起激烈的贪欲,[常受由贪欲生起之苦、忧];…于彼现起五根之增上时…彼由于五根之增上,故对于灭尽有漏,获得快速之无间[道定]。比丘们!此名为苦速通行。」
 
“是谓比丘有此四行迹,当求方便,舍前三行迹,后一行者当共奉行。
“所以然者?苦行迹三昧者难得,以得便成道,久存于世。
“所以然者?不可以乐求乐,由苦然后成道。
“是故,诸比丘,恒以方便,成此行迹。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68、本经叙说四梵志得五通,皆不得免死,欲得免死者,思惟无常、苦、无我、灭尽四法本,便得了脱生、老、病、死,苦之元本;当求方便,成就四法本。后汉安世高译佛说婆罗门避死经,参阅小部法句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 “罗阅城”:Rajagaha,译为王舍城,为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国之首府,多出胜上吉祥香茅,故又名上茅城。
= “迦兰陀竹园”:Veluvana-kalandakanivapa,又作鹊封竹园、鹙鹭池边竹林、多鸟竹园,略称竹园、竹林。即竹林精舍。住于摩揭陀国罗阅城北方,是佛教史上第一座精舍。有关此精舍的建立,一说由迦兰陀地方士绅所捐,一说由频婆娑罗王所奉施。
(yuè) = 在门内考察、计算事物[examine]
 
尔时,四梵志皆得五通,修行善法,普集一处,作是论议:“此伺命来时不避豪强,各共隐藏,使伺命不知来处。”
= “伺命:又作司命,司掌人命数之神。
= 如果此伺命(司掌人命之神)到来时,会不避你是什么豪强的人,都会被抓去的,因此,各人都须隐藏起来,使伺命的神不知我们的来去之处。
四梵志 = 有梵志四人,相谋各避死于山海空市之四处,而不得免。
(sì) = 候望,探察[spy](守候,等待[wait])
 
五通 = Panca Abhinna,又作五神通,乃五种不可思议之能力:
天眼通
眼根清净,可见色界、欲界诸物。
天耳通
耳根清净,能闻一切音声。
他心通
能知众生心之所念。
宿命通
能知宿世事。
如意通
又作神足通,飞行自在,无所障碍。
 
尔时,一梵志飞在空中,欲得免死,然不免其死,即在空中而命终。
第二梵志复入大海水底,欲得免死,即于彼命终。
彼第三梵志欲得免死,入须弥山腹中,复于中死。
(fù) = 肚子[abdomenstomachbelly](内心[heart]/比喻中央部分[centre])
彼第四梵志入地至金刚际,欲得免死,复即彼而命终。
 
尔时,世尊以天眼观见四梵志,各各避死,普共命终。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死。”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是,比丘,有梵志四人集在一处,欲得免死,各归所奔,故不免死。
“一人在空,一人入海水,一人入山腹中,一人入地,皆共同死。
“是故,诸比丘,欲得免死者,当思惟四法本。
“云何为四?一切行无常,是谓初法本,当念修行;一切行苦,是谓第二法本,当共思惟;一切法无我,此第三法本,当共思惟;灭尽为涅槃,是谓第四法本,当共思惟。
无常苦空非我/非常苦空非我/苦空无常无我 = 为有漏果报之四相,即四谛十六行相中苦谛之四行相,乃缘观苦谛之境而起之四种观解。
“如是,诸比丘,当共思惟此四法本。
“所以然者?便脱生、老、病、死、愁、忧、苦、恼,此是苦之元本。
“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成此四法。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69、本经叙说三十三天有四园观、四浴池,如来之正法中亦有慈、悲、喜、护之四园,四三昧之四池,于此中洗浴,能灭二十一结,度生死海,入涅槃城;当求方便,灭二十一结,入涅槃城。参阅长阿含第30经世记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三十三天有四园观,诸天于中而自娱乐,五乐自娱。
“云何为四?难檀槃那园观、粗涩园观、昼夜园观、杂种园观。
= “难檀槃那园观Nandana,又作欢喜园、大喜园、歌舞园观。
= “粗涩园观”:Pharusaka,又作粗坚园观、波娄沙迦苑。
= “昼夜园观”:Cittalata,又作画乐园、杂色园。
= “杂种园观”:Missaka,又作眉沙园林、杂乱苑。
(sè) = 不滑溜[unsmooth](味不甘滑[puckeryastringent])
“然四园之内有四浴池:极冷浴池、香味浴池、轻便浴池、清彻浴池。
“云何为四?一者、难陀浴池,二名、难陀顶浴池,三名、苏摩浴池,四名、欢悦浴池。
“比丘当知:四园之内有此四浴池,令人身体香洁,无有尘垢。
 
“何以故名为难檀槃那园?
若三十三天入难檀槃那园已,心性喜悦,不能自胜,于中而自娱乐,故名为难檀槃那园。
 
“复以何故名为粗涩园观?
若三十三天入此园中已,身体极粗。
“犹如冬时以香涂身,身体极粗;此亦如是,若三十三天入此园中已,身体极粗,不与常同。
“以是之故,名为粗涩园观。
 
“复以何故名为昼夜之园?
若使三十三天入此园中已,尔时诸天颜色各异,作若干种形体。
“犹如妇女著种种衣裳,不与本形同;此亦如是,若三十三天入此园中已,作若干种色,不与本同。
(cháng) = 下衣。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男女都穿,是裙的一种,不是裤子[skirt worn by a woman or man in ancient China](shang = 泛指衣服[dress])
“以是故,名为昼夜之园。
 
“复以何故名为杂种之园?
尔时,最尊之天及中天、下天,入此园已,皆同一类。
“设复最下之天不得入余三园中,犹如转轮圣王所入之园,余王不复得入园中浴洗,人民之类正可得遥见耳!
= 假若又有最下之天,不得入于其余之三园中那样,犹如转轮圣王所入之园内,其余的王不再得入其园内去浴洗那样,人民之类,正可以得到遥见而已!
此亦如是,若最尊神天所入园中浴洗,余小天不复得入。
“是故名为杂种浴池。
 
“复以何故名为难陀浴池?
“若三十三天入此池中已,极怀欢悦,是故名为难陀浴池。
 
“复以何故名为难陀顶浴池?
“若三十三天入此池中已,两两捉手摩其顶而浴洗,正使天女亦复如是,以是之故,名为难陀顶浴池。
 
“复以何故名为苏摩浴池?
“若三十三天入此池中已,尔时诸天颜貌,尽同人色,无有若干,是故名为苏摩浴池。
(ruò) = 顺从[be obedient to](如此,这样[such]/或;或者[or]/约计。)
若干(ruò gān) = 比两个多但比许多要少的一个不定数目[several]
 
“复以何故名为欢悦浴池?
“若三十三天入此池中已,尽无憍慢上下之想,望意偏少,尔时尽同一心而浴洗,故名为欢悦浴池。
(wàng) = 远望[gaze into the distance](希望,期望[expecthope]/向,对着[towardsto]/名望[prestige])
“是谓,比丘,有此因缘,便有此之名。
 
“今如来正法之中亦复如是,有四园之名。
“云何为四?一者、慈园,二者、悲园,三者、喜园,四者、护园。
“是谓,比丘,如来正法之中有此四园。
 
“复以何故名为慈园?
“比丘当知:由此慈园生梵天上,从梵天终,当生豪尊之家,饶财多宝,恒有五乐自娱,未曾离目,以是之故,名为慈园。
(ráo) = [be full](富裕,丰足[richplentiful]/厚赐;多给[grant too much]/任凭;尽管[whatever])
 
“复以何故名为悲园?
“比丘当知:若能亲近悲解脱心,生梵光音天;若来生人中,生豪族家,无有瞋恚,亦饶财多宝,故名为悲园。
= “光音天”:Abhassara Deva,又作极光净、遍胜光、位于色界二禅天,此天之有情泯绝音声,言语时口出净光,故名光音天。
 
“复以何故名为喜园?
“若能亲近喜园者,生光音天;若来生人间,国王家生,恒怀欢喜,故名为喜园。
 
“复以何故名为护园?
“若有人亲近护者,生无想天,寿八万四千劫;若复来生人中,当生中国家,亦无瞋恚,恒护一切非法之行,以是故名为护园。
无想有情天/无想众生天/少广天/福德天/无想天 = Asannasatta,色界天之一。即修无想定所感之异熟果报。生此天者,念想灭尽,仅存色身及不相应行蕴,故称无想天。此天为外道婆罗门之最高涅槃处,亦为异生凡夫以‘出离想’作意,修无想定,所感得的异熟之果报,称为无想果,或无想异熟、无想事、无想报。此天之位置,有部与经部摄之于第四禅天之广果天,不另立别处;上座部则于广果天之上,别立无想天一处。此外,此天众生之身长有五百由旬,寿命为五百大劫(立世阿毗昙论卷七谓一千大劫),寿终之时,再生念想,而堕欲界。
 
“比丘当知:如来正法之中有此四园,使诸声闻得游戏其中。
“然如来此四园之中有四浴池,使我声闻于中洗浴而自游戏,尽有漏,成无漏,无复尘垢。
“云何为四?一名、有觉有观浴池,二名、无觉无观浴池,三名、护念浴池,四名、不苦不乐浴池。
 
“以何等故名为有觉有观浴池?
“若有比丘得初禅已,于诸法中恒有觉、观,思惟诸法,除去结缠,永无有余,以是之故,名为有觉有观。
 
“复以何故名为无觉无观浴池?
“若有比丘得二禅已,灭有觉、有观,以禅为食,以是故名之为无觉无观。
 
“复以何故名为护念浴池?
“若比丘得三禅已,灭有觉、有观,无觉、无观,恒护念三禅,以是之故,名为护念浴池。
 
“复以何故名为不苦不乐浴池?
“若有比丘得四禅已,亦不念乐,复不念苦,亦不念过去当来之法,但用心于现在法中,以是之故,名为不苦不乐浴池。
 
“是故,诸比丘,如来正法之中有此四浴池,使我声闻于中洗浴,灭二十一结,度生死海,入涅槃城。
= “二十一结”:即瞋、恚害、睡眠、调戏、疑、怒、忌、恼、嫉、憎、无惭、无愧、幻、奸、伪、诤、憍、慢、妒、增上慢、贪,共二十一种烦恼。参阅增一阿含利养品第97经。
“是故,诸比丘,若欲度此生死海者,当求方便,灭二十一结,入涅槃城。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70、本经叙说佛举四大如四毒蛇、五盛阴如五持刀剑者、欲爱如六怨家、内六入如空村,欲逃离诸害者,当以善权方便,和精进之力,乘八正道之筏渡过四流,由身邪之此岸到灭身邪之彼岸。相应部Asivisa(毒蛇)、杂阿含卷10266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犹如四大毒蛇极为凶暴,举著一函中。
(hán) = [tongue](盛物的匣子、套子[case])
“若有人从四方来,欲令活、不求死,欲求乐、不求苦,不愚不暗,心意不乱,无所系属。
= “无所系属”:无挂无虑。
“是时,若王、若王大臣唤此人而告之曰:‘今有四大毒蛇极为凶暴,汝今当随时将养,沐浴令净,随时饮食,无令使乏;今正是时,可往施行。’
(jiàng) = 从“寸”,表示与手有关。将领,带兵的人[general](jiāng = 扶持,扶助[support]/携带[bring]/使用[use]/就要;将要[willbe going to]/调养;保养[recuperaterestmaintain]/岂;难道[Does it mean?]/送行[send]/供养;奉养[provide for])
“是时,彼人心怀恐惧,不敢直前,便舍驰走,莫知所凑。
“复重告彼人作是语:‘今使五人皆持刀剑而随汝后,其有获汝者,当断其命,不足稽迟!’
= 我现在派五个人,都执持刀剑,跟随在你的后面,如果你敢逃是,而被他们获到的话,就当断其生命,不须迟疑!
(jī) = 象树木曲头止住不上长的样子,从尤,旨声。停留;阻滞[delaydetain](qǐ = 叩头至地[kotow])
 
“是时,彼人畏四大毒蛇,复畏五人捉持刀剑者,驰走东西,不知如何?
“复告彼人曰:‘今复使六怨家使随汝后,其有得者,当断其命;欲所为者,可时办之。’
= 现在又使六位怨家,叫他们随在你的后面,如逃走的话,如果被他们抓到之时,就当断其命;欲有所为的话,可以随时办之。
“是时,彼人畏四大毒蛇,复畏五人持刀杖者,复畏六怨家,便驰走东西。
“彼人若见空墟之中,欲入中藏,若值空舍,若破墙间无坚牢处,若见空器,尽无所有。
(xū) = 大土山[big mound](废址,故城[ruins])
“若复有人与此人亲友,欲令免济,便告之曰:‘此间空闲之处多诸贼寇,欲所为者,今可随意。’
(jǐ) = 水名,即济水[Ji River](渡过水流[cross a stream]/帮助;救助[helpassistsalve]/成就[achieve]/渡口,过河的地方[ferry crossing])
免济(miǎn jì) = 脱离灾祸、苦难、罪罚等。
(kòu) = 入侵;侵犯[invadeplunder](入侵者[invader]/贼兵,敌军[foe])
 
“是时,彼人复畏四大毒蛇,复畏五人持刀杖者,复畏六怨家,复畏空墟村中,便驰走东西。
“彼人前行,若见大水极深且广,亦无人民及桥梁可度得至彼岸,然复彼人所立之处多诸恶贼。
(liáng) = 水桥[bridge](架在墙上或柱子上支撑房顶的横木,泛指水平方向的长条形承重构件。房梁[girderroof beam])
“是时,彼人作是思惟:‘此水极为深广,饶诸贼寇,当云何得度彼岸?我今可集聚材木草蘘作筏,依此筏从此岸得至彼岸。’
(ráng) = 蘘荷。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圆柱形,叶互生,椭圆状披针形。茎与叶可制纤维,根入药。
“是时,彼人便集薪草作筏已,即得至彼岸,志不移动。
 
“诸比丘当知:我今作喻,当念解之。
“说此义时,为有何义?言四毒蛇者,即四大是也。
四蚖蛇/四蛇/四毒蛇 = 以毒蛇比喻人身之地、水、火、风四大,故称四毒蛇。
“云何为四大?所谓地种、水种、火种、风种,是谓四大。
“五人持刀剑者,此是五盛阴也。
“云何为五?所谓色阴、痛阴、想阴、行阴、识阴是也。
= “痛”:巴利本作Vedana,受。
“六怨家者,欲爱是也。
“空村者,内六入是也。
“云何为六?所谓六入者:眼入、耳入、鼻入、口入、身入、意入。
 
“若有智慧者而观眼时,尽空无所有,亦不牢固;若复观耳、鼻、口、身、意时,尽空无所有,皆虚、皆寂,亦不牢固。
“云水者,四流是也。
“云何为四?所谓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
 
四流/四大暴河/四瀑河/四暴流 = Cattaro ogha,暴流,为烦恼之异名,以烦恼能使善品流失,犹如洪水使家屋树木流失。且暴流具有漂激、腾注、坠溺之义,谓诸烦恼等漂激、腾注、坠溺有情,令其于诸界诸趣诸生,生死流转。故四暴流乃指能使善品流失之四类烦恼。
欲暴流
Kama-ogha,指眼、耳、鼻、舌、身相应于色、声、香、味、触等五境而起之识想,即所谓之五欲。
有暴流
Bhava-ogha,指色界、无色界之贪、慢、疑等。
见暴流
Dittha-ogha,指错误偏邪之思想见解,例如视世界为有边界或无边界、谓世间为有常或无常、臆度如来死后存在或不存在等邪见。
无明暴流
Avijja-ogha,指与痴相应之烦恼。
 
“大筏者,贤圣八品道是也。
“云何为八?正见、正治、正语、正方便、正业、正命、正念、正定,是谓贤圣八品道也。
 
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八道行/八直行/八正/八道/八支/八法/八路/八正道 = Ariya atthangika magga,八种求趣涅槃之正道。乃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之实践法门,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方法或途径。释尊转法轮时,所说离乐欲及苦行之二边,趋向中道者,即指此八正道。八圣道乃众生从迷界之此岸渡到悟界之彼岸所持之力,故以船、筏为譬,有八道船、八筏之称;又如车轮之辐、毂、辋相互助车转动,故亦譬称八轮。又此为圣者游行之所,故又作八游行、八由行。反之,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称为八邪、八邪行。
谛见/正见
Samma-ditthi,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
正志/正分别/正觉/谛念/正思惟
Samma-sankappa,即思考真实之道理,亦即远离贪欲、嗔恚、害念等邪思惟,而对无贪、无嗔、不害等生起思惟。
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正精进
Samma-viriya,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即谓能求方便精勤。
正言/谛语/正语
Samma-vaca,即远离妄言、两舌、粗言、绮语等一切虚妄不实之语。又以正语亦必为合乎道理之语,故又称顺理语。
正行/谛行/正业
Samma-kammanta,即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等一切邪妄。
谛受/正命
Samma-ajiva,佛弟子依从正法,清净身口意三业;远离咒术、占卜等五种邪恶之谋生方法,而如法求取衣服、饮食、汤药、床榻等生活资具,即称为正命。又比丘为延续法身慧命而行之乞食,称为正命食。
谛意/正念
Samma-sati,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
 
谛定/正定
Samma-samadhi,即离欲恶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
 
“水中求度者,善权方便精进之力也。
“此岸者,身邪也;彼岸者,灭身邪也。
“此岸者,阿阇世国界也;彼岸者,毗沙王国界也。
= “阿阇世”:Ajatasattu,又作韦提希子阿阇世,译为未生怨,因听从调达之言,逆害父王,心悔热,故遍体生疮;依耆婆之教导,至佛陀处闻法,得无根信,极力护持佛教。为佛教经典第一次结集之护持檀越主。佛说阿罗汉具德经:「已断根本而生信解,摩伽陀国韦提希子阿阇世王是。」
= “毗沙”:Bimbisara,又作频婆娑罗、瓶沙,译为光泽第一,摩竭陀国王,阿阇世王之父。佛说阿罗汉具德经:「珍宝具足,库藏丰盈,广聚人民,多闻第一,摩伽陀国频婆娑罗王是。」
“此岸者,波旬国界也;彼岸者,如来之境界也。”
(xún) = 十日[a period of ten-days]
波旬 = Papimant,经典中又常作‘魔波旬’(Maro papima)。意译杀者、恶物、恶中恶、恶爱。指断除人之生命与善根之恶魔。为释迦在世时之魔王名。据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载,波旬即欲界第六天之主。大智度论卷五十六谓,魔名为‘自在天王’。此魔王常随逐佛及诸弟子,企图扰乱之;而违逆佛与娆乱僧之罪,乃诸罪中之最大者,故此魔又名‘极恶’。
 
是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71、本经叙说:(一)若人能身、口、意、命清净无瑕秽者,命终得生人中。(二)习行身、口、意、命不清净者,生地狱中。(三)习修行惠施、仁爱、利人、等利者,生善处天上。(四)能行四禅法者,身坏命终,尽有漏成无漏。欲生人中,当求方便,行三业命清净;欲得生天上者,当行四恩;若得尽有漏成无漏,当行四禅法。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舍卫城中有一优婆塞,而命终还生舍卫城中大长者家,最大夫人妊身。
伊蒲塞/优婆塞 = Upasaka,意译为近事、近事男、近善男、信士、信男、清信士。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受持五戒之男居士。与优婆夷同系在家之信仰佛法者。
(rèn) = 怀孕[be pregnant]
尔时,世尊以天眼观,清净无瑕秽,见此优婆塞生舍卫城中最富长者家。
即于其日,复有梵志身坏命终,生地狱中,尔时世尊亦以天眼观。
复即以其日,阿那邠邸长者命终,生善处天上,是时世尊亦以天眼观。
= 增一阿含经卷第四《护心品第十》:“阿那邠持”:Anathapindika,即给孤独长者须达多。
(bīn) = 同“豳”。古代诸侯国名[Bin state]
(dǐ) = 战国时诸侯或朝见皇帝时在京城的住所。泛指官员办事或居住的处所[guild hall]
即以其日,有一比丘而取灭度,世尊亦以天眼观见。
 
尔时,世尊见此四事已,便说斯偈:
 
“若人受胞胎,恶行入地狱,善者生天上,无漏入涅槃。
(bāo) = 胎衣[afterbirth](同胞[compatriot]/细胞的简称[cell])
 贤者今受胎,梵志入地狱,须达生天上,比丘取灭度。”
 
是时,世尊从静室起,诣普集讲堂而就坐。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有四事,若人能修行者,身坏命终,得生人中。
“云何为四?所谓身、口、意、命清净无瑕秽者,若命终时得生人中。
 
“若复,比丘,更有四法,有人习行者,入地狱中。
“云何为四?所谓身、口、意、命不清净。
“是谓,比丘,有此四法,若有人亲近者,身坏命终,生地狱中。
 
“复次,比丘,复有四法,习修行者,生善处天上。
“云何为四?惠施、仁爱、利人、等利。
 
四摄/四事/四法/四摄事/四摄法 = Cattarimani sangaha-vatthuni,菩萨外行四摄法,以内则以四无量心为根本,希望在迷的众生一同了悟真谛,同就成佛。
布施
Dana,是用财施或法施,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爱语
Peyyavajja,以温言慈爱的言语待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利行
Atthacariya,以身、口、意诸行利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同事
Samanattata,与人接近,与其同事,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是谓,比丘,有人行此法者,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
 
“复次,比丘,更有四法,若有人行此法者,身坏命终,尽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
“云何为四?有觉有观禅、无觉无观禅、护念禅、苦乐灭禅,是谓比丘有四事法。
“若有人习行者,尽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
 
“是故,诸比丘,若有族姓子、四部之众,欲生人中者,当求方便,行身、口、意、命清净;
“若得生天上者,亦当求方便,行四恩;
“若得尽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亦当求方便,行四禅。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72、本经叙说佛未成道之前,修日食一麻一米等种种苦行,行经六年,未能得道;后依戒、定、慧、解脱等四法而成无上正真之道。当求方便,成就四法,得此四法者,成道不难。参阅中部Mahasihanada-sutta(师子吼大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毗舍离城外林中。
= “毗舍离”:Vesali,又作吠舍离,乃跋耆(Vajji)国隶车族(Licchavi)之都城,位于拘萨罗之东南。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昔未成佛道时,尔时依彼大畏山而住。
“是时彼山,其有欲心、无欲心入中者衣毛皆竖。
(shù) = 直立。纵[longitudinalvertical]。与“横”相反。
“若复极盛热时,野马纵横,露其形体而坐,夜便入深林中。
= “野马”:指蜃气楼、阳炎(Maricika),比喻诸事象非实体者,又作幻法如野马。
“若复极寒之日,风雨交流,昼便入林中,夜便露坐。
 
“我尔时,正能诵一偈,昔所未闻,昔所未见也:
 
“‘澹淡夜安,大畏山中,露其形体,是我誓愿。’
(dàn) = 水波摇动的样子[undulating](恬静;安定[quietstable])
 
“若我至冢间,取彼死人之衣,而覆形体。
(zhǒng) = 冖,表地覆盖。将死者覆盖于墓中,故从冖。高而大的坟[burial mound]
“尔时,若案吒村人来取木支,著我耳中,或著鼻中,或有唾者,或有溺者,或以土坌其身上;然我尔时,终不起意,向彼人民。
(tuò) = 口液,唾沫[saliva](吐唾沫[spit <on sb.>])
(nì) = 没入水中[drown](niào = 排泄小便。后来作“尿”[pass urine])
(bèn) = 尘埃[dust]/指尘土飞扬着落在物体上[fly upward]
“尔时,有此护心。
“尔时,有牛畜之处,设见犊子屎,便取食之;若无犊子屎者,便取大牛屎食之。
(dú) = 小牛[calf](泛指牛[cattle])
“尔时,食此之食,我复作是念:‘今用食为?乃可终日不食。’
= 现在吃食是为什么,何必要食?整天不食不是更好吗?
“时我以生此念,诸天便来到我所,而作是言:‘汝今勿复断食;若当断食者,我当以甘露精气相益,使存其命。’
“尔时,我复作是念:‘今以断食,何缘复使诸天送甘露与我?今身将有虚诈。’
虚诈(xū zhà) = 虚伪奸诈[hypocratic and crafty]
“是时,我复作是念:‘今可食麻米之余。’
 
“尔时,日食一麻一米,形体劣弱,骸骨相连,顶上生疮,皮肉自堕。
= “骸骨相连”:瘦的能见骨头。
(liè) = 弱;小[weaksmall](不好;低劣[badevil],与“优”相对。)
(hái) = 胫骨,小腿骨[shin bone](骨,尸骨[skeleton remained bones of the body])
“犹如败坏瓠卢,亦不成就我头;尔时亦复如是,顶上生疮,皮肉自堕,皆由不食故也。
= “亦不成就我头”:已不成为我的头。
(hù) = 瓠瓜[Makino bottle gourd]
“亦如深水之中,星宿现中;尔时我眼亦复如是,皆由不食故。
“犹如故车败坏;我身亦复如是,皆悉败毁,不可承顺。
“亦如骆驼脚迹;两尻亦复如是,若我以手按摩腹时便值脊骨,若按脊时复值腹皮。
(kāo) = 臀部[buttocks]
(jǐ) = 背中间的骨头[spine]
“身体羸弱者,皆由不食故。
(léi) = 瘦弱[thin and weak](衰弱[weak])
 
“我尔时,复以一麻一米,以此为食,竟无所益,亦复不得上尊之法。
“若我意中欲大小便者,即便倒地,不能自起居。
“是时,诸天见已,便作是说:‘此沙门瞿昙以取灭度。’
“或复有诸天,而作是说:‘此沙门未命终,今必命终。’
“或复有诸天,而作是说:‘此沙门亦非命终,此沙门实是阿罗汉,夫罗汉之法有此苦行。’
 
“我尔时,犹有神识,知外来机趣。
(jī) = 弓弩上的发射机关[engine](时机,机会[opportunity]/事物的关键;枢纽[crucial point]/通“几”。几案,小桌子[small table]/机密,机要。多指军国大事[secret]/机巧;机灵灵巧[swift]/先兆,征兆[omen])
“时,我复作是念:‘今可入无息禅中。’
“便入无息禅中,数出入息,我今以数出入息,觉知有气从耳中出,是时风声如似雷鸣。
(míng) = 鸟叫[chirp](泛指发声[sound])
“尔时,复作是念:‘我今闭口塞耳,使息不出。’
“息以不出,是时内气便从手脚中出,正使气不得从耳、鼻、口出,尔时内声如似雷吼,我尔时亦复如是,是时神识犹随身回。
 
“是时,复作是念:‘我宜更入无息禅中。’
“是时,尽寒诸孔之息,我以塞诸出入息。
“是时,便患头额痛,如似有人以钻钻头,我亦如是极苦头痛。
(é) = 额头,脑门[forehead]
“尔时,我故有神识,尔时我复作是念:‘我今更可坐禅,息气不得出入。’
(gù) = 缘故,原因[causereason](原来。旧时的[ancientoldformer]/死亡[die]/故意,存心[deliberatelyon purpose]/仍,还是[still]/因此,所以[therefore])
“尔时,我便塞出入息,是时诸息尽集腹中。
“尔时,息转时极为少类,犹如屠牛之家,以刀杀牛;我亦如是,极患苦痛。
= “息转时极为少类”:息气的转动时,乃极为少数。
“亦如两健人共执一劣人于火上炙,极患疼痛,不可堪忍;我亦如是,此苦疼痛不可具陈。
(zhì) = 烧烤,把去毛的兽肉串起来在火上薰烤[broilroast](烧灼人体[burn body])
“尔时,我犹有神识存,当我尔时坐禅之日,形体不作人色;其中有人见已,而作是说:‘此沙门颜色极黑。’
“有人见已,而作是说:‘此沙门颜色似终。’
“比丘当知:我六年之中作此苦行,不得上尊之法。
 
“尔时,我作是念:‘今日可食一果。’
“尔时我便食一果。
“当我食一果之日,身形萎弱,不能自起居,如年百二十,骨节离散,不能扶持。
(wěi) = <植物>枯槁、凋谢[witherwilt](衰落;衰弱[declineweaken])
“比丘当知:尔时一果者,如似今日小枣耳!
(zǎo) = 枣树[jujubeChinese date]
“尔时,我复作是念:‘此非成道之本,故当更有余道。’
“尔时,我复作是念:‘我自忆昔日,在父王树下无淫、无欲,除去恶不善法,游于初禅;无觉、无观,游于二禅;护念清净,无有众想,游于三禅;无复苦乐,意念清净,游于四禅;此或能是道,我今当求此道。’
 
“我六年之中勤苦求道而不克获;
克获(kè huò) = 谓战胜并有所掳获。
“或卧荆棘之上;
(jīng) = 灌木名。又名楚[brambles]
(jí) = “朿”是“刺”的本字。两个“朿”字并排立着,表示棘树多刺,是矮小而成丛莽的灌木[sour jujube](泛指有芒刺的草木[bramble])
“或卧板木铁钉之上;
“或悬鸟身体远地,两脚在上而头首向地;
= 或者如悬鸟,身体远离于地面,两脚在上面,而头首乃向于地上。
“或交脚蹲踞;
(dūn) = [sit](虚坐。屈两膝如坐,臀部不着地[squat on the heels])
(jù) = 蹲坐[crouchsquat]
“或养长须发,未曾剪除;
“或日暴火炙;
(pù) = [expose to the sun](bào = 显露;暴露[expose]/凶恶,残暴[fierce and brutal]/急骤;猛烈[sudden and violent]/脾气过分急躁[hot-tempered]/欺凌[bully and humiliate])
“或盛冬坐冰,身体没水;
“或寂寞不语;
“或时一食,或时二食,或时三食、四食,乃至七食;
= 巴利本作:「或是一家受食而住一口食者,或是二家受食而住二口食,…七家受食而住七口食。又我是依一施而生存,依二施而生存…也是依七施而生存。又一日摄受一食,或是二日摄受一食,…七日摄受一食。如是从事乃至半月一食之定期食之修行。」
= “或时二食”:或者二天一食。
“或食菜果,或食稻麻,或食草根,或食木实,或食华香,或食种种果蓏;
(má) = 广表示房子,林指削制的麻皮。合而表示在家里劈麻,进行剥制。麻类植物的总名。古代专指大麻[fiber crops](麻的茎皮纤维[hemp fiber]/芝麻[sesame])
(luǒ) = 草本植物的果实[melongourdcucumberetc.]
“或时裸形,或时著弊坏之衣,或著莎草之衣,或著毛毳之衣;
(suō) = 草名[cyperus]
(cuì) = 鸟兽的细毛[fine hair on animals](指兽毛皮[fur]/鸟兽毛经过加工而制成的毛制品[wool fabric])
“或时以人发覆形,或时养发,或时取他发益戴。
 
“如是,比丘,吾昔苦行乃至于斯,然不获四法之本。
“云何为四?所谓贤圣戒律难晓难知,贤圣智慧难晓难知,贤圣解脱难晓难知,贤圣三昧难晓难知。
“是谓,比丘,有此四法,吾昔苦行不获此要。
 
“尔时,我复作是念:‘吾今要当求无上之道。何者是无上之道?所谓向四法是也:贤圣戒律、贤圣三昧、贤圣智慧、贤圣解脱。’
“尔时,我复作是念:‘不可以此羸劣之体,求于上尊之道;多少食精微之气,长育身体,气力炽盛,然后得修行道。’
“当食精微之气,时五比丘舍我还退:‘此沙门瞿昙性行错乱,以舍真法而就邪业。’
 
“当我尔时,即从座起,东向经行。
“是时,我复作是念:‘过去久远恒沙诸佛,成道之处为在何所?’
“是时,虚空神天住在上,而语我曰:‘贤士当知:过去恒沙诸佛世尊,坐于道树清凉荫下而得成佛。’
= “道树”:即菩提树(Bodhirukkha)。
(yīn) = 树阴[shady](字亦作廕。遮蔽[shelter])
“时,我复作是念:‘为坐何处得成佛道?坐耶?立耶?’
“是时,诸天复来告我,而作是说:‘过去恒沙诸佛世尊,坐于草蓐,然后成佛。’
(rù) = 陈草复生[grow aftergrass](草席;草垫[straw mat])
 
“是时,去我不远,有吉祥梵志在侧刈草,即往至彼,问:‘汝是何人?为名何等?为有姓耶?’
(yì) = 割草[mowcut down]
“梵志报曰:‘我名吉祥,其姓弗星。’
“我尔时语彼人曰:‘善哉!善哉!如是姓字,世之希有;姓名不虚,必成其号,当使现世吉无不利,生、老、病、死,永使除尽;汝姓弗星,与我共同;吾今欲有所求,见惠少草。’
= 善哉!善哉!像如是的姓字,为世间所希有的。你的姓名不虚,必定会成其号,当会使现世当中吉祥,而没有不利,生、老、病、死,乃永使其除尽;你姓弗星,和我往昔的姓类同;我现在欲有所求,希望你能惠我一些草。
(huì) = 仁爱[kindheartedness](惠赠[benefitfavorkindness]/惠赠;给予好处[give])
“吉祥问曰:‘瞿昙,今日用斯草为?’
“尔时,我报吉祥曰:‘吾欲敷树王下求于四法。云何为四?所谓贤圣戒律、贤圣三昧、贤圣智慧、贤圣解脱。’
 
“比丘当知:尔时,吉祥躬自执草诣树王所。
(gōng) = 整个身体[body](自身;自己[oneselfself]/稍微向前弯身,以表尊敬[bend forwardarchbow])
“吾即坐其上,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
“尔时,贪欲意解,除诸恶法,有觉、有观,游志初禅;有觉、有观除尽,游志二、三禅;护念清净,忧喜除尽,游志四禅。
“我尔时以清净之心,除诸结使,得无所畏,自识宿命无数来变。
“我便自忆无数世事,或一生、二生、三、四、五生、十生、二十、三十、四十、五十、百生、千生、百千万生,成劫、败劫、无数成劫、无数败劫、无数成败之劫,我曾死此生彼,从彼命终而来生此,原其本末因缘所从,忆如此无数世事。
= “成劫、败劫”:成劫(Vivatta-kappa)、败劫(Samvatta-kappa)。一般计算时间之单位,例如年、月、日、时、分等难以用来表示较长较大之时间观念,故以「劫」称之。世界成立之时期称为「成劫」;成立后,有生物居住于其上之时期称为「住劫」;世界再度破坏之时期称为「败劫」;世界之破坏殆尽,空无之时期称为「空劫」。
 
三达/三证法/三明 = Ti-vijja,达于无学位,除尽愚暗,而于三事通达无碍之智明。
宿住随念智作证明/宿住智证明/宿住智明/宿命明/宿命智/宿命智证明
即明白了知我及众生一生乃至百千万亿生之相状之智慧。
死生智证明/天眼明/天眼智/生死智证明
即了知众生死时生时、善色恶色,或由邪法因缘成就恶行,命终生恶趣之中;或由正法因缘成就善行,命终生善趣中等等生死相状之智慧。
漏尽智明/漏尽明/漏尽智/漏尽智证明
即了知如实证得四谛之理,解脱漏心,灭除一切烦恼等之智慧。
 
“我复以天眼清净无瑕秽,观众生类生者、终者,善趣、恶趣、善色、恶色,若好、若丑,随其行本,皆悉知之。
“或有众生身修恶行,口修恶行,意修恶行,诽谤贤圣,造邪业本,与邪见相应,身坏命终,生地狱中。
“或有众生之类,身、口、意行善,不诽谤贤圣,与正见相应,身坏命终,生于人间,是谓此众生身、口、意行无有邪业。
 
“我以三昧之心清净无瑕秽,有漏尽,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
“即成无上正真之道。
 
“若使比丘,或有沙门、婆罗门明了诸趣,然此趣原本吾昔未始不行,除一净居天上不来此世;或复沙门、婆罗门当可所生之处,然我不生者,则非其宜,已生净居天,不复来此世间。
= “净居天”:Suddhavasa-deva,即不还果之圣者所证得而受生之色界第四禅天处。
= 如果比丘,或者有沙门、婆罗门,明了众生所生的诸趣,知道此趣乃我本来并不是不到过的地方(都转生过之趣),除了一净居天上,不来此世间之外;或者又有沙门、婆罗门,应当可以去所生的地方,然而我并不去转生在那个地方,就是因为非其所宜(不合其生在那里)之故;已生净居天,就不会再来转生在此世间的。
未始(wèi shǐ) = 未尝[have not]
 
五不还天/五那含天/五净居/五净居处/五净居天 = Suddhavasa,为净业圣人之所居。指显教中色界第四禅天中之五天,为证声闻第三果之阿那含果圣者所生之处,不再轮回下界受生。
有顶天/色究竟天
Akanittha,音译作阿迦尼吒。色界四禅天之第九天,为有形世界之最顶峰,故称有顶。此外,有顶天亦指无色界之第四天,即非想非非想处天,以其为三有(三界)之绝顶,故称有顶。
善见天
Sudassi,此天以定力殊胜而所见清澈,故称善见。
善现天
Sudassa,谓此天善果毕现。
无热天
Atappa,谓此天无热恼。
无烦天
Aviha,谓此天无纷繁烦恼。
 
“卿等以得贤圣戒律,我亦得之;
“贤圣三昧,卿等亦得,我亦得之;
“贤圣智慧,卿等亦得,我亦得之;
“贤圣解脱,卿等亦得,我亦得之;
“贤圣解脱知见,卿等亦得,我亦得之;
“以断胞胎之根,生死永尽,更不复受胞胎。
 
“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成就四法。
“所以然者?若比丘得此四法者,成道不难,如我今日成无上正真之道,皆由四法而得成果。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73、本经叙说佛往昔为诸天人说四流、四乐、四谛之法,诸天专心思惟,故得法眼净;并以此劝诫诸比丘当学之。相应部Nandana(欢喜园),参阅杂阿含卷471236经、别译杂阿含卷9161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久远,三十三天释提桓因及将诸玉女,诣难檀槃那园游。
= “释提桓因”:Sakko Devanam Indo,即帝释,忉利天天主。
 
“是时,有一天人便说此偈:
 
“‘不见难檀园,则不知有乐,诸天之所居,无有过是者。’
= 如不观见难檀园的话,就不知道有真正的快乐;诸天所居的地方,没有一处能超过这个地方的。
 
“是时,更有天语彼天言:‘汝今无智,不能分别正理:忧苦之物,反言是乐;无牢之物,而言是牢;无常之物,反言是常;不坚要之物,复言坚要。
“‘所以然者?汝竟不闻如来说偈乎?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死,不生必不死,此灭最为乐。’
 
“‘彼有此义,又有此偈,云何方言此处最为乐耶?
 
“‘汝今当知:如来亦说有四流法,若一切众生没在此流者,终不得道。
“‘云何为四?所谓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
 
“‘云何名为欲流?所谓五欲是也。
“‘云何为五?所谓若眼见色起眼识想,若耳闻声起识想,若鼻嗅香起识想,若舌知味起识想,若身知细滑起识想;是谓名为欲流。
 
五妙欲/妙五欲/五妙色/五欲 = Panca kama,指染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又相对于欲界粗弊之五欲,称色界、无色界之五欲为‘净洁五欲’。
色欲
Rupa-kama,谓男女之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等种种妙色,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声欲
Sabda-kama,谓丝竹与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香欲
Gandha-kama,谓男女身体之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味欲
Rasa-kama,谓各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触欲
Sprastavya-kama,谓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云何名为有流?所谓有者,三有是也。
“‘云何为三?所谓欲有、色有、无色有,是谓名为有流也。
 
三有 = 有,Bhava,欲有、色有、无色有。义同三界。
欲有
欲界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各随其业因而受果报,称为欲有。
色有
色界四禅诸天,虽离欲界粗染之身,而有清净之色,称为色有。
无色有
无色界四空诸天,虽无色质为碍,亦随所作之因,受其果报,称为无色有。
 
“‘云何名为见流?所谓见流者;世有常、无常;世有边见、无边见;彼身彼命、非身非命;有如来死、无如来死、若有如来死若无如来死、亦非有如来死亦非无如来死,是谓名为见流。
 
十四无记 = 是十四个佛陀不予回答的问题。
世间常
宇宙的主体是永恒不变的吗?
世间无常
宇宙的主体是无常的,会消失而一了百了(断灭论)吗?
世间亦常亦无常
宇宙的主体是常也是无常吗?
世间非常非无常
宇宙的主体不是常也不是无常吗?
世间有边
宇宙有边界吗?
世间无边
宇宙没有边界吗?
世间亦有边亦无边
宇宙既是有边界、又是没有边界吗?
世间非有边非无边
宇宙既不是有边界、也不是没有边界吗?
如来死后有
如来死后常存吗?
如来死后无
如来死后不存在吗?
如来死后亦有亦非有
如来死后既存在又不存在吗?
如来死后非有非非有
如来死后既不存在又不是不存在吗?
命即是身
生命(灵魂)即是肉体,两者不可以分离吗?
命异身异
生命(灵魂)是一回事,肉体是另一回事,两者可以分离吗?
 
“‘彼云何无明流?所谓无明者,无知、无信、无见,心意贪欲,恒有希望,及其五盖;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调戏盖、疑盖。
 
五盖 = Panca nivarana,盖,覆盖之意。谓覆盖心性,令善法不生之五种烦恼。
对治
贪欲盖
Kama-cchanda,执着贪爱五欲之境,无有厌足,而盖覆心性。
不净观
瞋恚盖
Vyapada/byapada,于违情之境上怀忿怒,亦能盖覆心性。
慈心观
睡眠盖
Thina-middha,惛沈与睡眠,皆使心性无法积极活动。
精进观
掉悔盖
Uddhacca-kukkucca,心之躁动(掉),或忧恼已作之事(悔),皆能盖覆心性。
数息观
怀疑盖
Vicikiccha,于法犹豫而无决断,因而盖覆心性。
信心
 
“‘若复不知苦、不知集、不知尽、不知道,是谓名为无明流。
 
四圣谛/四真谛/四谛 = Cattari Ariyasacca,谛,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苦圣谛/苦谛
《苦果》
Dukkha-sacca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
迷界/世界因果
集圣谛/集谛
《苦因》
Samudaya-sacca,集,招聚之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称集。谛,审实不虚之义。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称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苦之根源为渴爱,以渴爱之故,形成‘来世’与‘后有’。渴爱之核心乃由无明生起之虚妄我见,若有渴爱,便有生死轮回;欲免除生死之苦,须以智慧照见真理、实相,证得涅槃,断除渴爱,超脱轮回之苦。
灭圣谛/灭谛
《乐果》
Nirodha-sacca,灭,灭尽、息灭之义;谛,审实不虚之义。谓人类若能灭息苦之根本(欲爱),即可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如实审察了知此一真谛而无丝毫虚谬,即称灭谛。
悟界/出世间因果
道圣谛/道谛
《乐因》
Magga-sacca,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
 
“‘天子当知:如来说此四流,若有人没在此者,亦不能得道。’
 
“是时,彼天闻此语已,犹如力士屈伸臂顷,从三十三天没,来至我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
 
“尔时,彼天而白我言:‘善哉!世尊,快说此语!如来乃说四流。
“‘若凡夫之人不闻此四流者,则不获四乐。
“‘云何为四?所谓休息乐、正觉乐、沙门乐、涅槃乐。
“‘若凡夫之人不知此四流者,不获此四乐。’
 
“作是语已,我复告曰:‘如是,天子,如汝所言,若不觉此四流,则不觉此四乐。’
 
“我时与彼天人渐渐共论,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不净想,漏为大患,出要为乐。
“尔时,天人以发欢喜之心;是时,我便广演说四流之法,及说四乐。
“尔时,彼天专心一意,思惟此法已,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我今亦说此四法、四乐,便得四谛之法。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74、本经叙说当修无常想,广布无常想;已修无常想,广布无常想,便断三界爱,无明、憍慢亦永尽。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无常想,当广布无常想。
“已修无常想,广布无常想,断欲界爱、色爱、无色爱,尽断无明,尽断憍慢。
“犹如燎烧草木,皆悉除尽;此亦如是,若修无常想,尽除断一切诸结。
(liǎo) = 放火焚烧草木[burn](liáo = 放在地上的火炬,大火把[torch])
“所以然者?往昔久远有一天子,将五百玉女前后导从,出游难檀槃那园中戏庐,转诣迦尼树下五欲自娱乐。
= “戏庐:楼阁、音乐堂。
(lú) = 特指田中看守庄稼的小屋[hutcottage](亦泛指简陋居室。)
“时,彼天子登树游戏,心意错乱,并复采华,即便堕树而命终,生此舍卫城中大长者家。
“是时,五百玉女椎胸唤呼,不能自胜。
(chuí) = 捶击的工具。后亦为兵器[mallet](用椎打击[beat with mallet]/泛指重力撞击[beat])
 
“我尔时,以天眼观见天子,而命终生舍卫城中大长者家,经八、九月,便生男儿,端正无双,如桃华色。
“是时,长者子渐渐长大,父母便求妇处;取妇未久便复命终,生大海中,作龙蛇形。
“是时,彼长者居门大小,追慕号哭,痛毒伤心。
= 当时,那位长者的满门的大小,都追慕而号哭,都痛毒而伤心。
(zhuī) = 追赶[chase after](回溯;追念;召回[recall])
(mù) = 依恋;向往[yearn forbe attracted toward](仰慕;羡慕[admire])
“是时,彼龙复为金翅鸟所食,身坏命终,生地狱中。
“是时,诸龙女追慕情切,实不可言!”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彼天采华时,心意乱不宁,犹水飘村落,悉没不得济。
= 那位天子上树去采华的时候,其心意已错乱而不安宁,有如大水之飘流村落那样,都沉没而不能济度。
(níng) = 安宁[peaceful](本作“寍”。从宀,从心,从皿。表示住在屋里有饭吃就安心了。nìng = 岂;难道[could there be])
 是时玉女众,围绕而啼哭,颜貌极端正,爱华而命终。
 人中亦啼哭,失我穷肠子,寻腹取命终,无常之所坏。
= “失我穷肠子”:断肠之苦。
 龙女随后追,诸龙皆共集,七头极勇猛,金翅之所害。
 诸天亦愁忧,人中亦复尔,龙女亦愁忧,地狱受苦痛。
= 诸天也愁忧〔为天子而死亡〕,人中时,也是同样〔生为人而后死〕,龙女也一样的愁忧〔生为龙,而被金翅鸟所食〕,最后即入地狱,而受种种的苦痛。
 四谛之妙法,如实而不知,有生亦有死,不脱长流海。
 是故当起想,修诸清净法,必当离苦恼,更不受有患。
 
“是故,诸比丘,常当修行无常想,广布无常想,便断色爱、无色爱,亦断憍慢无明,永尽无余。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75、本经叙说目连与阿难二人同声经呗,共诤胜负,余比丘以此事禀报佛;佛为说比丘勿怀胜负心、共诤讼心而共竞争,当思惟四缘法,意与经、律、论共相应。参阅杂阿含卷31890经、别译杂阿含卷6113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目连弟子、阿难弟子二人共谈:“我等二人同声经呗,谁者为胜?”
= “经呗”:又作梵呗、赞呗,为梵土之法曲,故名梵呗,呗为呗匿之略称,译为止断、止息或赞叹,指附上曲调讽诵经文,能止断外缘、止息内心,又其多以唱咏偈颂赞叹佛德。
(bài) = 佛教经文中的赞偈,为Pathaka(呗匿)音译之略。印度谓以短偈形式赞唱宗教颂歌。后泛指赞颂佛经或诵经声[Buddhist singing]
梵呗 = Bhasa,以曲调诵经,赞咏、歌颂佛德。又作声呗、赞呗、经呗、梵曲、梵放、声明。略称梵。呗,全称呗匿,又作婆师、婆陟,即赞叹、止断之意。因依梵土(印度)曲谱咏唱,故称为梵呗。记录梵呗之书册,称为呗策。又清晨唱偈、念经之声音,称为晓梵。密教之梵呗,则特称密呗。释尊虽禁止以婆罗门法之声调读诵经文,然因声呗有医治身心之疲劳及强化记忆之作用,故允许唱诵。佛陀入灭后,梵呗普遍流行。
 
是时,众多比丘闻此二人各各共论,闻已,便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众多比丘白世尊言:“今有二人共论:‘我等二人共诵经呗,何者为妙?’”
 
尔时,世尊告一比丘:“汝往呼此二比丘使来。”
 
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比丘从佛受教,即往至彼二人所,语彼二人曰:“世尊唤卿!”
 
是时,二人闻比丘语已,即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
 
尔时,世尊告二人曰:“汝等愚人实有此语:‘我等共诵经呗,何者为妙?’”
 
二人对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汝等颇闻我说此法共竞诤乎?如此之法,何异梵志?”
(jìng) = 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竞逐。争竞;角逐;比赛[competecontest](争辩[argue])
 
诸比丘对曰:“不闻如来而说此法。”
 
世尊告曰:“我由来不与诸比丘而说此法,当诤胜负耶?然我今日所说法,欲有降伏,有所教化。
“若有比丘受法之时,当念思惟四缘之法,意与契经、阿毗昙、律共相应不?设共相应者,当念奉行!”
= “契经”:即修多罗(Sutta),三藏之一。契者上契诸佛之教理,下契众生之根机;经为佛陀教说之集录。
= “阿毗昙”:即阿毗达磨(Abhidhamma),三藏之一。译为对法、胜法、无比法、论,为说教之注释。
= “律”:即毗奈耶(Vinaya),三藏之一。乃佛为僧团和合净住而亲自制定之生活规范或戒禁,具有调伏众恶之作用。
= 中阿含经晡利多品第十七《大拘絺罗经第十》:有四因四缘生不移动定。云何为四?若比丘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是谓四因四缘生不移动定。
 
四缘 = Catvarah pratyayah,为佛教阿毗达磨(论)中所整理出之因缘论。即赅括一切有为法之生起所凭借之四种缘。四缘常与‘六因’同时论述,‘四缘’系从‘果’之产生而考察各种‘因’之起源,‘六因’则侧重说明业报得以产生之条件。佛教各宗对因缘论之看法各异,以大小乘而言,小乘中较具代表性者为说一切有部(发智论、大毗婆沙论)及俱舍宗(俱舍论),大乘以唯识宗(成唯识论)之说为主。四缘,即因缘(hetu-pratyaya)、等无间缘(Samanantara-pratyaya)、所缘缘(Alambana-pratyaya)、增上缘(Adhipati-pratyaya),大小乘皆说之,惟说法互异;六因,为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异熟因,主要是发智论、大毗婆沙论、俱舍论等小乘论书所说。
小乘
大乘
因缘
即产生自果之直接内在原因,例如由种子而生芽,种子即是芽之因缘。其‘因缘’一词,‘因’亦作‘缘’解。于佛教因缘论中,通常将引生结果之主要条件称为‘因’,次要条件称为‘缘’。于此,则强调‘因’亦为众多条件之一,故称‘因缘’,非寻常所谓‘因与缘’之义。又此缘可适用于精神与物质等一切现象。
指一切有为法中能亲生自果者,如麦种生麦,稻种生稻。此因缘之体性有二:1.种子,指第八阿赖耶识中所含藏的善、染、无记等一切法;此种子于异时能引生自类之种子(称为种生种),于同时能生起自类之现行(称为种生现)。2.现行,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等七转识之现行能熏成本识(即第八识)中之自类种子(称为现熏种)。
等无间缘
又称次第缘,即心、心所之相续中,由前一刹那让路而开引后一刹那生起之原因。亦即心、心所于‘过去’之前一刹那灭谢,复给予‘现在’之后一刹那生起之力用。所谓‘等’,谓‘前念’既灭,‘后念’继生,二念之体用同等,反之,若前一刹那为善心聚,后一刹那为恶心聚,则其前后刹那之相望则相异而非同等;所谓‘无间’,谓前后二念之间,念念生灭,刹那不停,而无有间隔。此缘仅适用于精神现象,为认识活动得以发生之条件。
谓心、心所之生起系由前念引生后念,念念相续,无有间隔,此说与小乘大致相同,惟唯识宗主张八识之体各自有别,故各自产生前后无间之相续关系;小乘则认为异识之间亦可互相形成等同无间之相续关系。
所缘缘
略称缘缘,指心、心所所攀缘之一切对象,亦即一切外在事物对内心所产生之间接、直接之缘。例如眼识必以一切色为所缘缘,耳识必以一切声为所缘缘,乃至意识必以过、现、未等一切法为所缘缘。
凡心、心所之对象成为原因,而令心、心所产生结果之时,心、心所之对象即称为所缘缘。唯识宗特分为亲所缘缘、疏所缘缘两种。
增上缘
指上述三缘以外一切有助于或无碍于现象发生之原因条件。
亦如小乘所说,指上记三缘以外的一切法生起之原因条件。惟此缘范围甚为宽广,如小乘所说之六因,悉得摄入此中。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多诵无益事,此法非为妙,犹算牛头数,非沙门要。
= 如果多诵无益之事的话,此法就不是为之妙;有如在算牛的头数〔多诵而无益,等于是在算牛有几头、有几匹而已〕,这并不是沙门的关要之事。
(sòng) = 背诵、朗读[reciteread aloud]
 若少多诵习,于法而行法,此法极为上,可谓沙门法。
= 假如多少之诵习〔诵习若干,不多〕,但是对于法而行法的话,这种法就是极为最上的,可说就是沙门之法。
 虽诵千章,不义何益?不如一句,闻可得道。
 虽诵千言,不义何益?不如一义,闻可得道。
 千千为敌,一夫胜之,未若自胜,已忍者上。
= 以千千人为敌,而有一勇夫可以胜过于他们,但是不如自己能胜过自己,已能忍者为上的!
 
“是故,诸比丘,自今以后,未复诤讼,有胜负心。
“所以然者?念当降伏一切人民。
= 应当念念降伏一切人民之故(学道之人,应度己度人)。
“若复比丘有胜负心,共诤讼心而共竞者,即以法、律治彼。
“比丘,以是之故,当自修行!”
 
是故,二比丘闻佛此语已,即从座起,礼世尊足,而求悔过:“自今已后,更不复为,唯愿世尊受其悔过!”
 
世尊告曰:“大法之中快得改过,自知有诤竞之心,听汝悔过。
“诸比丘,更莫复尔。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增上、坐、行迹,无常、园观池,无漏、无息禅,四乐、无诤讼。